重走成佛之路
净慧老和尚
[吴明山:今天在这里的,大部分都是在这里打坐的。有些是天天来,有些是经常来,有一些是隔三岔五来,也有偶尔来的人。大家在这里打坐这么长的时间,今天有机会听听老和尚关于打坐的开示,对大家应该是很有效的指导。我虽然经常在这里打坐只是坐而已,一直没有办法来指导大家。今天请老和尚过来,希望大家能够学习到打坐方面更深入的一些方法。好!现在我们请老和尚开示。]
明天就是佛成道的纪念日。今天是初七,明天初八。一般的寺院,在今天晚上都有一个祝圣普佛。我也是在真际禅林普佛结束后才赶到这边来。我们打坐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大彻大悟,他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人生还有这样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这个信息是从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的明天凌晨传出来的。这就是我们今天在这里打坐的意义。
释迦牟尼佛说,他走的是一条古仙人之路。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所传递的这个信息,过去所有的佛祖都曾经经历过这件事,释迦牟尼佛他又重新经历过一次。释迦牟尼佛不是在创造真理,他是发现也真理,他把他发现真理的过程告诉我们,这就是他所说的经典,所谓三藏十二部。三藏十二部就是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说他如何发现真理的过程。并且告诉我们,只要亲身经历释迦牟尼佛所修行的过程,我们大家都有发现真理的机会,都有发现真理的可能性。这个意思,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我想我们各位在这里打坐,大多数人都明白这件事,是想来走释迦牟尼佛走过的这条路,追随释迦牟尼佛的足迹,追随历代祖师的足迹,重走成佛之路。所以非常有意义。
这是人生的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官可以不做,财可以不发,这件事情不能不做。为什么这么说呢?释迦牟尼佛是王子啊。他十九出家,如果他不成家的话,很快就会成为一位国王。他觉得,成为国王能够治理国家,照顾人民,固然很重要,比起发现真理,那还是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万贯家财,放弃了骄妻美妾,放弃了人间的一切享受,毅然决然地,带着五个仆人朝着深山老林走去。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通过修行来克服自己的各种不正当的欲望,完成一件最大的使命,就是要来发现真理,用真理的光芒照破人间的黑暗。人间的黑暗是什么呢?就是烦恼。由烦恼所产生的种种不如理、不如法、违背真理、违背良心的事情,那就是黑暗。我们中国人常讲“无法无天”,无法就无天,无法无天就意味着黑暗。
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出了这样一个榜样,我们在追随释迦牟尼,做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学生,照碰上释迦牟尼佛走过的路,我们再重走一遍。不过这条路,有的人走一辈子还是没有机会发现真理;有的人走了一半就回头了,觉得这条路太艰苦太遥远。
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和印度的文化有相同之处同,但昌中国的文化很简洁,不像印度的文化很繁琐。你看佛经上的话翻来覆去讲,翻来覆去讲,中国话没有这个,它很简洁。很简洁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它少走许多弯路,一语道破。佛教这种悟的精神,与中华文明接触以后,就产生了顿悟的禅、祖师的禅。虽然像顿悟这种思想理念在佛经上老早就透露了,不过从真正修行来讲,禅宗所传承下来的禅法,在世界佛教史上,中国禅宗的禅是独一无二的。在佛经上也有讲到“见到如破石",见道就像锤子把石头砸开一样,“一破两开”,没有任何牵连,那也是顿的意思。“断破如断藕,藕断丝连。”断惑很困难,见道不困难。也就是说,顿悟的理念在佛经上到处可以呈现出来,只不过佛教传到中国以后,这种顿悟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来的,就是达摩所传的祖师禅。达摩所传的祖师禅一直传承到现在,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顿超,顿悟。顿悟了以后,再根据悟的要求,把应该断掉的习气,都要逐步断掉,使所行与所悟保持一致,使所言与所行保持一致,使理论与实践保持一致。这就是修和悟的关系。
我们究竟怎样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呢?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家可能也会找一些方法进入这种顿悟的境界,顿见真理的境界。这些方法,在诸方的禅宗寺院,现在都是叫我们参“念佛的是谁”,这叫参话头。参这个放着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怎么样能够起来,把我们的心念集中在同一个对象上。这个对象在佛经上是叫做“境”,环境的境。能够一心不乱的我们的心念集中在同一个境上,就会产生禅定。这种境界,在禅定书上的表述是叫做“一心”,念佛法门把它叫做“一心不乱”。一心不乱了,就可以产生禅定。一心不乱本身就是禅定。由一心不乱而开智慧。
我们世间人在工作也讲究要集中精力,搞好工作。集中精力就是要做到一心。只有集中精力才可以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才能深入思考一个问题,使思想不岔开,对于某一问题的思考会周密,会严谨,会深入。这在禅定术语上是叫心一境性。
为了使现代人能够理解这个意思,为了使禅修的方法能够与现代的生活结合起来,所以我提出了修禅的四个阶段。我在2006年四祖寺的禅文化夏令营上面曾经说到这四个阶段,也就是在2006年第6期的正觉杂志上的我的那篇讲稿。
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我们人坐在这里了,心坐在这里没有?人坐在这里了,心要安住当下,身心保持一致。各位做到了没有?大部分时间可能能够做到,但也有思想开差的时候。思想开差的时候就是思想离开了这个座位,回到家里去了,回到街上去了,回到饭馆去了,跑到这一杯茶上去了,不是安住在当下。身体安住在当下,心也安住在当下,这是第一步的功夫。
要使身心保持一致,都能安住在当下,大概要多少时间呢?专门来做这件事,最少要三个月。像这么断断续续地坐,偶尔来一次,隔三岔五来一次,那大概要三年,而且还得不间断才行。时时刻刻想到这件事,时时刻刻在做这件事,三年不间断,大概能做到使身心保持一致。身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就是安住当下。
所谓的当下,说安住的时候已经走了,心念不会停止下来。不会停止下来怎么办呢?就念念安住当下,这样就能够把功夫稳定下来,就能使身心保持一致。这是一个诀窍。在这一个阶段,可以注意三点。怎么样才能安住当下呢?首先要专注。专注一个念头。参话头,专注;念阿弥陀佛,专注;持咒,专注。始终盯住那个话头,不要改变。
其次就要清明。专注以后,往往心就沉下来了。沉下来了就容易昏沉。这个时候我们内心要保持一种清净光明。清净者没有妄想,光明者没有黑暗。心里不是一片漆黑,而是有光明。就好象一面镜子没有尘垢一样。心地光明,心光朗照。这也是一种修境界,只有到那个地方才能够有体会。
第三点要注意的是,专注和清明都要不间断,绵密。绵绵密密,像小溪的流水一样是不断的。专注要绵密,清明要绵密。
安住当下要注意这三个要点。把这三个要点掌握了,你有一个具体的法门,安住当下就有可能性。这是讲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叫守一不移。这是指你所用的方法。你不要今天念阿弥陀佛念几句,明天嗡嘛呢叭弥吽念几句,后天阿弥陀佛念几句。那就很难做到心一境性。一定要守住一个法门不要改变,一直到有一个彻底的突破为止。守一不移,这个方法和心一境性是同一个意思。这是印度在释迦牟尼佛以前所有修道的人使用的一个方法,也是中国在佛教没有传入以前所有修心养性的人使用的方法。道教叫抱一。这个“一”字非常重要。当然佛教后来就不是用这个“一”。方法上用“一”,境界上不用。到了境界上,佛教是用“无”来表现。因为有“一”,往往还有“二”。不过在过程中,这个方法很重要。守一不移首先是一个过程,在过程中运用这个方法是绝对有效的。这是第二个境界。
第三个境界。守一不移以后,守一不移成为一个铜墙铁壁了,针插不进,水泼不入,这个时候就是前是=念不起,后念不生,中间一片空寂,这个时候就叫做一念不生。这是第三个阶段。一念不生不是偶尔的。不是一分钟两分钟,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期都是这个样。我相信你们有许多人接触过祖师语录。有许多祖师说他十年二十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吃饭不知是吃饭,腿子也不知道疼。那就是一念不生。就是没有任何的思维来干扰这一片清净的心,光明的心,历历孤明的心。
如果这个阶段保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机缘成熟,或者是在佛言祖语的启发下,或者是在明眼善知识的激励下,就有可能把桶底打破。那个阶段是什么呢?就是灵光独耀。见到光明,而且整个身心就是一大光明藏当中。也不是说一分钟一秒钟的事情,而是长期地能够保持那种光明朗照的境界。而那种光明朗照,不是你自己心里想象的。而是实实在在这个光明就是彻天彻地。当然这个光明只有他自己感受得到。这是不共法,这是自受用,不是他受用。
灵光独耀,是百丈禅师描述的开悟当下的那种境界。我们的心识到这个时候完全净化了,转变了,就成为智慧了,所谓转识成智。灵光独耀就是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那是灵光独耀,那就是见法身。根与尘脱节了,根不染尘。脱节了并不是说手不接触任何事物,身体不坐凳子。他还是坐,还是接触,只是不分别。根尘迥脱了,完全没有分别心了,一切都是现量境。“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 语言表述不出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到了这样的境界了,只要保任就行了。好好的保任,保任这一片灵光,保任根尘相脱这种受用、这种现量境,就与自己本具的佛性没有一丝一毫的隔阂,彻底打破一切障碍。这个时候好好修。这个时候修,那就是事半功倍。
人生这种悟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追求,最重要的一件事。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你可以去发大财,你可以去做大官。唐宋时期有许多大官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大禅师、大善知识多,看着他们跟这些大禅师、大善知识的交往,那可真是了不起啊。就是到了宋元时期,这样的人还不少。我们也不可以说现在就没有这样的人。现在还有。宋元时期有一个耶律楚材,就是在我们北京,元朝的时候也做大官。他就是在万松行秀的指导下亲见本来的一个人。他后来就做了元朝的开国宰相,他有一本书叫做《湛然居士全集》。
各位能够有这个因缘、有这个信心来参加禅坐,非常好。不过每天光在这里坐两个小时还不够,在家里也要坚持坐。只有把这件事当成是最大的一件事情来做,才能够真正有成效。今天我在真际禅林,这次禅修活动最后的一次开示中讲到,要建设我们家庭的道场,家庭就是道场。因为《维摩经》上面讲,什么是道场啊?诸烦恼就是道场。没有烦恼也不需要道场,有烦恼才要道场。在烦恼中作道场,把烦恼当作道场,那才是功夫。烦恼是什么呢?烦恼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烦恼。没有转化,它就是烦恼。转化了是什么呢?转化了就是佛事。家庭是道场,生活作佛事。我们怎么样用禅的思想、禅的理念,来转化烦恼,使家庭变成道场?这要一步步地去做。光说没有用。
今天有机会和各位来沟通交流。就作以上这一点点的贡献、供养。
问:师父,我想请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在生活中对待别人对自己无礼,或者看我看不惯的事情?有一些人,比如说医院里的病人、监狱里的犯人、网吧里那些网虫,有些人是不错,但是有些可不能惹,他骂你,他吼你。对这样一个人群,对这样一个人群,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一个态度?
答:包容。因为他是说他的,你不要去和他联系上嘛。你何必去和他联系上呢?干嘛呢?你要修无我观。你不要以为他就是在骂你嘛,你何必去理他这件事呢?一切的烦恼不理自退。还是我们在分别!我要知道啊,住在医院里的人,泡网吧的人他也要骂人,社会上有许多没有工作的人,下岗的人,没有职业的人,他要骂人。你要晓得他有现实的问题。不要说治病难吗?住在医院里你以为他舒服啊?医院虽然说是在治病救人,是不是也会发生以治病为名、以宰人为实的事情呢?他不骂,他心里过不去。他没有饭吃,你们可以每个月有工资拿,他没有工资拿,他心里有牢骚。泡网吧的人,他心里往往也是想一种自我沉醉的办法来麻痹自己,他也不一定想去过那种生活。一定要理解这些人。然后我们就要努力工作,为社会和谐多作贡献,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创造更多的财富解决所有人衣食住行的困难。要理解,就晓得:哎呀!这些声音很重要啊,这些声音就是催促我们好好发心做好每一件事。他是在对你提出要求,他是在对你呼吁,希望你能够帮助他,希望你能够理解他。你千万不要和他这个样(手势:拳头对拳头),不要对立;要这个样(手势:左掌抱住右手的拳头),包容他。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一定要理解那些拿不到工资的人,一定要理解那些躺在病床上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求钱没有的人。要理解这些人啊。我是一个很穷苦的人出生的,所以我对穷人很理解。
好!阿弥陀佛!我就要回去了,因为明天早上真际禅林还有祝圣普佛。希望明天各位都到真际禅林喝腊八粥!明天晚上开始,玉泉寺很两个禅七。你们有兴趣的也可以去那里参加禅七。
2007年1月25日晚讲于三字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