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上缘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诸位莲友手上都有这张讲稿(见附录一),这张讲稿可说是将善导大师对于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十八愿,也就是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慈悲愿力,相关的重要解释文都收集在里面。祖师的解释文虽然是古文,不过很容易了解。如果仔细把这张表看完,思惟它的道理,对阿弥陀佛要救度我们的第十八愿的道理,就会清清楚楚,了然于胸,容易掌握。我先念一下这段文。
主题:增上缘。
副题:念佛为往生之正因,弥陀愿力为得生之增上缘。
「因」遇「缘」则「果」现,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请看这张表,中间这个「因」字──就是碳素,右边这个「缘」字──若常温常压,它的结果就是碳。「因」左边的「缘」字── 若是二千度温度、五万五千的气压,它的结果就是钻石。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则依然三涂六道,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则往生成佛。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散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甚矣!缘之重要,于此可知。
善导大师又言: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往生礼赞)
6但有专念阿弥陀佛众生,彼佛心光,常照是人,摄护不舍;
总不论照摄余杂业行者,此亦是现生护念增上缘。(观念法门)
7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往生礼赞)
8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法事赞)
9五逆谤法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
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般若赞)
慈愍大师言:
10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篇讲稿若要讲解,时间可以很长,也可以很短;简单解说,一节课就说完了,若要详细发挥,可能要讲好几天。本来这篇讲稿的内容,由住持信愿法师来解说比较适合,因为住持多年来深入法门的教理,对经文的意义可说都掌握于心。而我对经文的解释较少深入,未必能详细发挥经文的意义。不过,既然可长可短,今晚在这里我就做简略的解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其实,若论这张稿,即使没有解说,只要大家多看几遍,也会了解其中的道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本书若读一百遍,书的道理自然就会在我们脑中发出光明,至于百遍也不是说一定要读一百遍,而是多读,多读自然就会了解。以前读私塾的时候,老师都很少解释,都是要学生把文章背起来;虽然当时不了解文意,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及生活的历练,以前所背的经文的道理,不知不觉就自然通达了。所以,古代人读经文,往往都是先背起来的。这一张稿的内容在讲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所以对这张稿了解,就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了解;了解就知道该怎么实践,而方法很简单,大家都做得到。了解并依之实践,就可说是往生决定。所以这张稿很重要。
增上缘
首先,我们来做简单的解释。
主题:增上缘。
一般说,「因」和「缘」会合时,一定会产生「果」。「因」什么时候产生果,以及所产生的果是好或坏?常决定在「缘」。如果没有缘,果就不会产生,虽然有因也一定不成果。缘,若是好缘,果就是好果;不好的缘,就是不好的果。所以,会使因成长的,叫做缘,所谓「助因成果」,一般说来就是「条件」。好像说仓库虽然有种子,如果没拿出来种植,永远都是种子,不会结果;若拿出来播种,经过土壤、水份、肥料、日光这种种的条件,自然就开花结果,所以,可以助它成长的叫做「助缘」。而所谓「增上缘」,「增上」就是真正强、真正有力,绝对可以使因产生最大、最好效果的,叫做「增上缘」。
念佛的含意:称念佛名
以上是主题,我们继续看内容。
副题:念佛为往生之正因,弥陀愿力为得生之增上缘。
「念佛」这个「念」有很多种意思,「佛」也有很多种意思;而「念」跟「佛」合在一起,也有很多种意思。「念」其中一种意思就是「铭记不忘」,印象在脑海中永远不失,这是「忆念」。另外一种意思为「想念」,想过去的事,想未来的事,去思考、思惟,这就是「想念」。念也有「观想」的意思,观想佛菩萨的形象、极乐世界的形象,这是「观念」。也有一种叫做「称念」,就是以口来念经文或咒语,或是念佛号。当然,「念」还有很多种其他的意思。至于「佛」,有佛的形象,有佛的功德内容,也有佛的名号。所以,到底「念佛」的念,是指什么?佛又是指什么呢?
我们这个法门的「念」,依祖师的解释,就是「称」──「开口来称念」的意思。不是完全在心念里,不是「铭记不忘」,或是「观想佛像」,或是「思惟」,都不是,而是以「称念」为主。当然,我们起心动念无非出自内心,三业行为身、口、意,以「意」为主,若没这个心意,怎会有口来称念、怎会有身来礼拜呢?都是和心有关系。但是在此,以称念为主要。
念佛的「佛」,是以「佛的名」为主,并不是以佛相或佛德为主要。佛相有总相和别相,依《观经》所说,佛相有非常大的,身大六十亿恒河沙由旬那么大,也有小到丈六或是八尺。以「佛德」来说,佛有无量的功德,但凡夫智慧很粗劣,要念「佛的功德」是不可能的,但是有个方便,只要念「佛的名」,佛的功德就全部包含。这样讲起来,这里的「念佛」,就是「称名念佛」。
念佛有胜易二义、四种功能
因此,自古以来念佛有四种:第一种是「实相念佛」,第二种是「观想念佛」,第三种是「观像念佛」,第四种是「称名念佛」。我们这里所讲的念佛,是以称名念佛为主,不是实相、观想、或观像念佛。为什么呢?道理非常深。但简单来说,祖师是以「胜易」来解释,称名念佛有殊胜的功德和容易的功德。「殊胜」的意思是,这句名号具足万行,所以很殊胜;「易」的意思是,念这句名号,只要有口就能念,甚至,只要可以开口出声,连小鸟也能念,所以非常容易。
称名念佛的功能很多,但是善导大师以四种功能来解释:称名念佛的当中,自然就是:一、叹佛,二、忏悔,三、发愿回向,四、具足一切善根庄严净土。这段文字见于 《善导大师全集》中之〈善导大师略传〉。宋朝智荣禅师赞叹善导大师说:
善导阿弥陀佛化身。
称佛六字,即叹佛,即忏悔,即发愿回向,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称念佛名,即大赞叹
第一,我们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自然就是对阿弥陀佛最高无上之赞叹。就好比天亲菩萨在《往生论》里所说:「称念佛名即是赞叹门」。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大赞叹,赞叹这尊佛是有能力救度十方众生的佛,其他的佛并没有发这四十八大愿,所以未必有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因此,我们念其他的佛号跟念南无阿弥陀佛比较起来,就不是最高无上的赞叹。
称念佛名,即常忏悔
第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忏悔。为什么?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所有的功德,所谓万德洪名,万德庄严的名号。经典中说:「我们至心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大罪。」至心念佛一句,既然可以如此,我们如果时常念佛,岂不就是常忏悔之人?所以,善导大师在 《般舟赞》中说:
念念称名常忏悔。
单单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就具有忏悔的功能。若是修其他法门,忏悔都要作忏或是拜忏,在佛前痛哭流泪,流露内心的忏悔,而且,如要大忏,就要忏悔到流汗,甚至眼睛流血。我们这个法门不需要这样做,只要如善导大师所言,念念称名,这样就是常忏悔。每天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每天都在忏悔,而且不论在家里或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可以念佛,都可以忏悔,不用特别去做朝山、拜忏等其他活动。这样的意思不是说朝山、拜忏不好,也不是排斥朝山拜忏,而是就念佛和朝山、拜忏作比较,念佛容易而且本身即具有忏悔的功能。所以善导大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意思是说,所有的善事和念佛的功德相较起来,是无法比较的。
称念佛名,即发愿回向
第三,只要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发愿回向。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本身,不必特别作发愿回向,自然具有发愿回向的功能。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玄义分 〉说: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
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意思就是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南无」二字,就具足归命以及发愿回向的功能在内;而「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念「南无」的众生的功德、资粮或行,所以阿弥陀佛这四个字,就是念佛的人「行」。这个行,是往生极乐世界的行,所以念佛自然就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行了。因此,善导大师才说「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所以凡是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就必定往生。包括 《观无量寿经》所说「下品生」的众生,他一生都没有累积功行,而且依因果报应,应该堕入三恶道,但是,靠着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他不但没堕入三恶道,而且脱出三涂六道的轮回,还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完全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具足了发愿回向以及往生之行的功能,信愿行都具足在内。所以,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然成就发愿回向和功行,即决定往生;如果没念这句南无阿隬陀佛,就没有这种功能,需要再发愿回向,才能往生。
就好比我们坐的是直达车,它不会转到其他地方去,时间一到,就一定会到达目的地。如果不是直达车,就必须要回转到可以到达目的地的道路,如果没有回转,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因此,修其他的行,必须要回向;如果单单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不需要回向,自然往生极乐世界,功行具足,信愿具足。所以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发愿回向。
称念佛名,即一切善根庄严净土
第四,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一切善根庄严净土。因为这句佛号是阿弥陀佛在因地所累积的菩萨万行,成就了果地的万德。因位的万行、果地的万德,全都包含在这句六字名号里面。所以只要称念六字南无阿弥陀佛,一切善法、功德自然具足。
自力的念佛
念佛(称名念佛)有三种:一种是自力的念佛;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一般讲的二力的念佛;另外一种就是纯粹他力的念佛。
自力的念佛,就是将南无阿弥陀佛与其他善事作同等的看待,认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跟朝山、拜忏,以及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或孝顺父母、奉侍师长、修习善业的这些功德,是齐等的,抱着这样的观念念佛,并兼做其他善事,然后回向极乐世界。这是不了解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完成这句名号,只要我们信受称念,就已经具足往生极乐世界的功能。因为不了解,而将这句佛号的价值,跟其他功德的价值同等看待,抱持这种心态,一面念佛一面修其他功德来回向,这叫「自力念佛」。这样的念佛行者很多,如果他们能深入了解《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的道理,心态自然会转变。
二力的念佛
另外一种是「自他力」,也就是他力中的自力。认为这句名号里面,完全具足阿弥陀佛可以救度我们往生的功能,但是却将他力做自力来应用,把这句名号作为累积功德、成就功夫的工具。也就是说,他虽然知道这句佛号比其他诸善万行更超越,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其他的善事功德不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用做其他的善事功德了。「净业三福」就提到,我们学佛的人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而且要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种种世间的功德,甚至包括佛法当中的五戒十善功德,都应该尽本份、尽力量去做。但是若认为这样做就能够回向往生极乐世界,或者对往生极乐世界比较有帮助,这样就变成自力了。若不将这些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不认为它跟往生极乐世界有关系,那么这就不是自力。
另外,虽然他已经了解他力当中有自力的这个道理,但是仍以为念这句名号要念到功夫成片,要念到能够降伏妄想──没有理一心不乱,也要事一心不乱;没有破思惑,也要断见惑;再不然也要使功夫成片、梦寐一如;有这种功夫,临终比较能够正念现前,往生比较可靠。若带着这样的观念来念这句名号,仍然是自力的心态,这叫做「他力中的自力」,也叫做「二力」。
他力的念佛
另外一种是「他力的念佛」。他力的念佛是指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念佛。因为乃至十念就决定往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阿弥陀佛就不取正觉。所以,阿弥陀佛能不能取正觉、能不能成佛,是建立在「乃至十念的众生会不会往生」之上。乃至十念的众生若可以往生,他就会成佛;若无法往生,他就没有资格、没有能力成佛。现在,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十劫,因此,乃至十念的众生,百分之百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说:「百即百生,千即千生。」能乃至十念的众生,一百人念佛一百人往生,一千人念佛一千人往生。重点就在于:什么叫做「乃至十念」?
何谓「乃至十念」
我们来看这张讲稿,后面算来第十二行,我来念一遍: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就是第十八愿的解释。所以,「乃至十念」就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若能「乃至十念」,自自然然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力量,阿弥陀佛有力量使这种众生轻易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这段文字说得非常明白。
「乃至」,就时间上来讲,有的人长,有的人短。什么样的人长、什么样的人短呢?一生都没遇到善缘佛缘来学佛、念佛、求生极乐世界,直到快要临终,甚至在病床上快断气时,才遇到善知识来安慰劝化,并引导他跟着念佛,当下他就往生,这就叫做「乃至十声一声」。若这个人平生就已经有善根遇到善缘、佛缘来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他就是「上尽一形」来念佛。「上尽一形」看起来好像吃亏了,人家十声一声就可往生,我们就要「上尽一形」?其实不是的。我们念佛也不用特别念啊!我们本来就是有念头的嘛!只是把它转来念佛而已。而且念佛一久,就会更喜欢念,因为念佛纯熟时就会轻安,比较没妄想烦恼,对外在的是是非非较不会挂怀,而且做事也较顺遂,所以念佛并不需要特别的时间来念。有心就可以念佛,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工作,都可以念佛,这叫做「乃至十念」。
所以,乃至十念的念佛,跟刚才所讲的自力念佛、二力念佛,完全不一样。这样讲起来,乃至十念的众生是已经了解第十八愿的道理,才能有这样的心态。但若是不了解这个道理,是不是就无法符合第十八愿呢?不是的。人的根机不同,大智慧和最愚痴的人,要契合第十八愿比较容易。因为大智慧的人领悟力高,当下就可以掌握;愚痴的人,没有那种头脑去分别计较,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做,这样也很符合第十八愿。往往那些不是大智慧也不是很笨的人,很会分别思虑计较、种种踌躇怀疑,这样的人就比较需要对第十八愿的道理多闻熏习,来破除疑惑。我们都知道鹦鹉是会讲话的鸟,鸟是禽兽,而人是万物之灵,鹦鹉因为只会跟着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结果,往生反而比人还殊胜。因为它完全有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功德,也不会去分别计较,人就是会分别计较,所以说「聪明反被聪明误」。
还愚痴生极乐
法然上人说: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所以,学这个法门的人,最后都要像一个愚人。愚人什么都不分别计较,只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赞叹他,他也不会应酬,他只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别人骂他、毁谤他,他也不会去计较,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走路也好、坐也好、工作也好,像善导大师所说: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这样的人笨吗?很笨;但是大智若愚,这种这么笨的人胜过聪明人,因为「顺彼佛愿故」── 契合第十八愿。
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刚才已经解释,我们的念佛,是第十八愿的念佛。至于「弥陀愿力」,就是我们刚才所读的那段文,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我们念佛,自然就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这段文字出自 《往生礼赞》。是将阿弥陀佛跟其他的佛做比较,就是说,十方诸佛虽然同样都成佛,不过,每一尊佛在因地时,所发的愿、所修的行,个个不同。因此,虽然同样成佛,但佛力会有不同。阿弥陀佛在因地本来就发过深重誓愿,也就是四十八大愿,当他愿行成就,完成了光明名号,就能够摄化十方,使十方众生来求念。不论是为求往生或是为求现世福利而念这句佛号,都没关系,都让你们求、让你们念,依此愿力,十方众生容易往生极乐世界。所以,这段文就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样讲起来,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弥陀愿力是得生的增上缘,那是不是念佛之外还有一个增上缘呢?其实不是。念佛的本身就是唯一、强力的增上缘。就好像我们乘这艘船过大海,只要你肯上船,自然就会到对岸去。这完全是靠船的力量,不是靠我们的力量。所以,这艘船是我们的增上缘,我们去乘坐,坐是因,船是缘,此因和缘是同时俱在的。所以念佛的当下、念佛的本身,就是增上缘;若没有念佛,就没这个增上缘。一粒小小的沙,放在水面上,一定会沉下去;但是再大的石头,只要放到船上就不会沉,而会被载到彼岸去。石头就是指我们凡夫的业障,船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增上缘,我们虽然业障深重,只要有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就不会继续在六道苦海浮沉,一定会到涅槃彼岸。所以,念佛的本身,就是依靠这个增上缘。除了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其他都是杂缘,也就是小善根、小福德。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如果没有依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增上缘── 也就是念佛,而去做其他的功德,那都是杂善,必须回向才能往生,不能直接往生,所以叫做「恐难生」。我们若是直接念佛,这个缘,就是强而有力绝对往生的缘。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已完全具足往生的功德,圆满无缺。
因缘不同,果报不同
这是解释副标题。现在我们来看内文。
「因」遇「缘」则果现,
依缘之不同,果亦不同。
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若以食物来讲,因,就是种子;果,就是果实。从种子到果实,必须经过缘的阶段,若遇好的缘,就有好的果实,若遇不好的缘,就会有不好的果实。依缘的不同,果的好坏也不同。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智者明,近愚者暗」。接近朱砂,就会被染红,接近黑墨,就会被染黑。布是白色的,接近什么颜色它就会成为什么颜色。我们若都是跟明师益友在一起,我们也会有智慧、懂道理,甚至可以成佛;若是跟什么都不懂的人在一起,也可能会跟他一样。跟随向东的人走,就会向东;跟随向西的人走,自然就会到西方。因此,善导大师说要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就是同样学习本愿法门的人,若不是学习这个法门的,就不要亲近,不论他是在家众或出家众,是老师或学生,都不要亲近。因为我们会随「缘」而转变,缘在无形中会改变我们。
如「碳素」,以常温常压则成「碳」。
若加以摄氏二千之温度,五万五千之气压,则成「钻石」。
这个表简单明了。这是物理学的范围,我对物理根本不了解,引用这个报告,是觉得对我们了解本愿法门、阿弥陀佛的救度,有很大的帮助。碳素(可能是所谓的碳粉),若施以一般温度、一般压力,其结果就是碳(如烧火的燃料等);但是,它的缘若是在摄氏二千度、五万五千气压之下,就成为钻石,有天壤之别。论它的因,都是碳素,但结果却有这么大的差别,原因在哪里?就是「缘」不同。当然,要有摄氏二千的温度、五万五千的气压也不简单,但却可以成就那种果,那种果的背后有不简单的条件。当然,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很简单,但是简单救度的背后有不简单之处,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
凡夫往生成佛,唯凭弥陀大愿业力
罪业凡夫遇普通之缘,
则依然三涂六道,为造业造罪、受苦受难之凡夫;
若遇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即往生成佛。
世上之人,谁不是罪业凡夫?如果不是罪业凡夫,就已经超出三界六道,不再轮回了。因为六道凡夫就是贪瞋痴、见惑、思惑尚未断除,才会在六道之中,所以凡是六道众生,都是罪业凡夫。凡夫若遇普通的缘,就会造罪造业。何谓普通的缘?即出生后没有正知正见,也没有特别行善、学佛,每天一早睁开眼,所想就是五欲,不断追求的也是五欲。「依然三涂六道」,三涂就是地狱、饿鬼、畜牲三道,六道就是此三恶道再加天、人、阿修罗三道,称为六道。罪业凡夫若遇普通之缘,生生世世、世世生生永远都在三涂六道,或在三恶道受苦报。因此善导大师形容我们为「常没凡夫」、「常没常流转」。意思就是将六道轮回比喻为苦海,三恶道就是常没、下沉的,三善道就是浮出水面。善导大师形容我们是「常没常流转」,生生世世沉没在三恶道中轮回,而不是在三善道中轮回。在此虽说「依然三涂六道」,其实多在三恶道,所以今生今世若未往生极乐世界,来生往往都是堕入三恶道。释迦牟尼佛说「人身难得」,失去人身即为三恶道之身,这点想起来非常恐怖。但这种众生若是遇到阿弥陀佛大愿业力的「增上缘」,结果就不同了,不但不再轮回,而且可以成佛。
我们再看讲稿:
善导大师于〈玄义分〉「要弘二门判」之文言:
1「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善导大师所写非常有名的,也是我们本愿法门很重要一本书《观经四帖疏》,四帖就是四卷,其中第一卷是〈玄义分〉。〈玄义分〉当中有一段文很重要,就是「要弘二门判」。善导大师注解 《观无量寿经》之义理,将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法门,分判为二门(两种)。简单而言,就是「自力」与「他力」,不过文中是说「要门」与「弘愿门」。「要门」就是「自力」;「弘愿门」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他力」。「要门」就是如 《观经》所说的「定善」,即修习十三观、入定观想的「定善」,以及虽不必入定,依凡夫平常心行善积德的「散善」。「定善」与「散善」称为「要门」,属于「自力」;而「非定善」、「非散善」,凭阿弥陀佛的救度,任何非定散凡夫均可入者,称为「弘愿门」。引用的这段文就是「弘愿门」,而善导大师就是依「第十八愿」来解释「弘愿门」。
「一切善恶凡夫」的凡夫,意义范围很广,不过,善导大师以「善恶凡夫」来总括。善的凡夫也好、恶的凡夫也好,若欲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作为增上缘、助缘、殊胜的缘、绝对可以往生的缘。一切善恶凡夫若欲往生极乐世界,而未依靠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为增上缘,就不能往生。
大愿、大业、大力
什么叫做「大愿业力」?「大愿」、「大业」、「大力」三种,合称为「大愿业力」。「大愿」是指阿弥陀佛的「别愿」,亦即「四十八愿」。凡是菩萨欲成佛者,须发两种愿:一者「总愿」,一者「别愿」。「总愿」就是「四弘誓愿」,一切诸佛菩萨皆发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总愿」,又称「通愿」,是诸佛菩萨基本上都要发的愿。另一种是「别愿」──特别殊胜、与诸佛不同的,称为「别愿」。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大愿、药师佛的十二上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愿,均属「别愿」。
但在这些「别愿」当中,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最为超越,所谓「超越」,即超越十方诸佛菩萨,十方诸佛菩萨无,而阿弥陀佛的别愿有。阿弥陀佛别愿当中的「大愿」,即指五劫思惟的「本愿」。 《无量寿经》言: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
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这就是五劫思惟的本愿。
有愿无行,就无法成佛,就无佛力,诸佛菩萨都是愿行具足、圆满而成佛。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若只有这四十八愿的理想,而未进一步去实行,愿就成空,也就无佛力。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去实践、去完成祂的理想。这个「大业」即是阿弥陀佛的大行、大修行。阿弥陀佛如何大修行呢? 《无量寿经》言:
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
积植菩萨,无量德行。
阿弥陀佛如何「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内容应详细去查经典,我们的住持信愿法师将阿弥陀佛因地万行的过程故事,多数都收集了,若有机会,信愿法师会详细向各位讲解。
「大力」,是指佛菩萨的愿、行圆满成就之后,自然就有愿力佛德。阿弥陀佛的「大力」,指光明名号的摄取力,就是我们刚才所念的《往生礼赞》文所言:「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亦即光明名号摄化众生之力。因为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大愿,而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因此,这句名号即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之力。名号的本身即是光明,光明即是名号,故称「光明摄取力」。 《观无量寿经》解释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念佛,即受光明摄取不舍,因为这句名号本身就是光明名号,不论你知不知道,自然就在光明摄取不舍之中。
「大愿、大业、大力」都是为了十方众生。所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大愿」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十方众生所发的大愿,「大行」也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修的大行,「大力」也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所成就的大力,所以大愿为我而发,大行为我而修,大力为我而成就。「我」,指每位众生。
关于「大愿、大业、大力」,有一张表,很简单,一看就可掌握明了。这张表在《观经四帖疏》序文,或是《唐朝高僧善导大师》书中第二十九页或七十一页都有。由这些道理,我们可以知道阿弥陀佛是「本愿成就佛」,是四十八愿所成就的,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阿弥陀佛。而四十八愿中之「愿王」就是第十八愿,亦可说第十八愿就是本愿之根本。
三身佛
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既然是为十方众生而发,即「救度众生身」,祂的存在就是为救度众生。因此,昙鸾祖师说:「阿弥陀佛是实相身、是为物身。」阿弥陀佛成就报身报佛,所以具足实相的内容;而实相的内容、功能、目的,即在救度十方众生,故称「为物身」。既是本愿成就身,也是救度众生身。因此,善导大师在《般舟赞》说:「一一誓愿为众生」。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的每一大愿,都是为救度十方众生;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现世赐与安乐,临终赐与往生极乐世界。因此,阿弥陀佛之成佛有「三身佛」,即:「本愿成就之佛」、「救度众生之佛」、「光明摄取之佛」。当我们往生时,阿弥陀佛不请自来迎接我们,所以也称为「迎接众生之佛」。当然,阿弥陀佛只有一尊佛,这是依其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
凡夫入报,五乘齐入
我们再看讲稿:
又「凡夫入报」之文言:
2「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善导大师〈玄义分〉「凡夫入报」完整原文是这样的:
问曰:彼佛及土,既言报者,报法高妙,小圣难阶;
垢障凡夫,云何得入?
这是提问。善导大师回答:
若论众生垢障,实难欣趣;
正由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
这段文是在《观经四帖疏》与《善导大师全集》第五十五页,以问答方式来开显本愿法门的殊胜之处,显明凡夫能进入报土。照说,报土是佛的境界,「彼佛」即阿弥陀佛,「彼土」即极乐世界。既然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为报土,是非常高妙、不可思议的境界,小乘尚且不能进入 (小乘指声闻、缘觉),我们垢障凡夫如何能进入报土?善导大师回答:「当然,若论众生有贪瞋痴烦恼,生生世世以来累积无量无边的业障,要往生极乐世界当然不可能;要超出轮回出生在人道尚且很难,何况离开六道轮回,甚至进入报法高妙的净土,岂非更不可能?但是,只因为靠着阿弥陀佛的佛愿作为强而有力的缘,致使五乘齐入;不只菩萨能入,声闻、缘觉能入,而且天界、人界的凡夫众生也能入。」此即「五乘齐入」。
《法事赞》也说: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人界与天界的善恶众生,只要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皆得以往生;而且到了极乐世界之后,人天善恶五乘之众生都可成佛,无有差别。这段文给予我们很大的安慰,不然我们会以为境界高的人固然可以成佛,而像我们这样贪瞋痴具足的凡夫,能到极乐世界去洒扫、拖地、当侍者,就已经很满足了!但并非如此。阿弥陀佛说,众生都一样可以成佛,让我们无上的感激。所以 《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
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
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这段经文是说,只要到极乐世界,就都一样了。由于在世时功行各有高低,故而成就菩萨、缘觉、声闻,甚至有生于天界、人界或三恶道之差别,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无差别了,全都是「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内心的智慧神通相同,外表的形相亦同。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是怎样的智慧、神通、外相,往生的众生也有相同的智慧、神通、外相,故说「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无有差别。
这么说来,极乐世界为何只有阿弥陀佛称为「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或其他菩萨,为何只称「菩萨」而不称「佛」?原因是这样的:一个国土只有一佛而无二佛,其他虽然一样具足佛的外相、功能,但方便上,退而降下以行菩萨行,其实祂的身份是佛。所以,我们若到了极乐世界也一样。阿弥陀佛既是报佛,就具足「自受用」与「他受用」的功德;阿弥陀佛的「自受用」就成为往生极乐世界众生的「他受用」,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所拥有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一样可以拥有。就好比父亲有多少财产,子女就有多少财产;父亲当国王,太子将来也是国王。所以我们念佛的人,就如同「太子堕地」,将来一定成王,决定往生极乐,往生必定成佛。
请继续看以下讲稿之文:
又于〈散善义〉「二种深信」之文言:
3「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同样在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第四帖〈散善义〉「二种深信」文中说到,十方众生只要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无疑无虑,依靠其愿力,定得往生。「定」就是绝对性、百分之百,而非相对性。「无疑」即是信顺不疑,既然无疑,当然就不会种种踌躇顾虑。
上面谈到依阿弥陀佛之「增上缘」共有三段文,即为第一段:「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中之「增上缘」;以及第二段:「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中之「强缘」;以及第三段:「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中之「乘愿力之缘」。此三段文都有「乘」、「托」,那什么是「乘」、「托」?又如何「乘」、「托」阿弥陀佛业力之增上缘?
但念佛名,即是乘托弥陀大愿业力
阿弥陀佛之大业愿力,在十劫以前即已圆满成就,而且是为了我们而成就。祂的大业愿力是我们往生之强而有力的增上缘,只要有这个缘,我们就可往生极乐世界。但是,我们如何依靠、乘托?
我们继续看讲稿:
然而善恶凡夫如何乘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
善导大师于〈定散义〉「三缘文」答言:
4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
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
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我们若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然现世中多劫之罪就能消除,所有使我们生死轮回的「罪劫」,皆得以消除。也就是说,万古以来的罪当下消除,万古以后的轮回于现在停止,现在开始即是无量寿,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此为「即除多劫罪」。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众生,于现世得以消除罪业、灾障,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的诸菩萨,自然会现身在我们眼前来保护、迎接我们。要得这样的果,就是必须有「称念」的因,只要称念自然可得这样的果。这些果都是我们往生的「缘」。故说「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只要我们念佛,自然灭罪,临终时阿弥陀佛即现身来迎接,所有的业障都无法障碍阿弥陀佛的救度,这就是增上缘,就是依靠增上缘。
所以,诸位莲友,这几段文看起来很浅白、清楚,没有什么玄妙之处。我们这个易行道不必谈玄说妙,也不必说得很高深、艰难、特别,而是很平常的。因此,易行道就是平常之道。
上面所讲的第十八愿的解释文,就是:
5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有此愿力,使凡是念佛之人都能往生极乐世界,原因何在?即是在此三段文:「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其实这也是《阿弥陀经》的道理。《阿弥陀经》说,小善根、小福德不能往生,要多善根、多福德才能往生,而多善根、多福德,即是我们的增上缘。什么是增上缘?如何依靠增上缘?就是《阿弥陀经》所解释的: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一心不乱」的意思是说,我们信受念佛得往生极乐世界,念佛的心不受别人的言语所动乱、改变,念佛的行只要专一不杂乱的执持名号,如此,「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所以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然会来迎接。「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此人将断气时,自然心不颠倒,决定往生。所以,这段文是在解说第十八愿,同时也在解说 《阿弥陀经》。
请继续看讲稿:
故知,但念佛名,即是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必得往生。如《观经》言(大意):「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之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教称佛名,当下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即时乘金莲华,往生极乐世界。」永离生死无常之业身,必证涅槃常住之佛身。
这是以事例来证明上面所说的理论。所以,我们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佛名,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这样就是依靠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之增上缘,不必在念佛之外,有任何造作。只要念佛,依照我们凡夫现在的根性去念佛,不要在念佛当中添加任何东西。所谓「添加」,就是以为念佛应念到什么程度,或者问说,我这样念可以吗?这些都是「添加」。念佛本身即是乘阿弥陀佛之船、依靠阿弥陀佛之力、依靠阿弥陀佛之缘,即决定往生。故《观经》言,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业之愚人,他若有智慧,就会去行善不会去作恶,他既然会作恶,是因愚痴的缘故。如此愚人,不是别人,我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的。像我们如此恶业之众生,造了恶因,现在已经结了果,时间一到就会堕入恶道,只是早晚而已。命欲终时,尚未堕入地狱,地狱之火就一时俱至了。
不知有人是否看过临终助念,也就是为临终者讲说阿弥陀佛本愿救度的道理,并且在一旁念佛引导他跟着念。去助念的每一位莲友,都是助其往生成佛的善知识,当下为他开示本愿救度的道理,当下念佛让他跟着念,当下地狱猛火即时化为清凉风。方才炽热难忍,现在却清凉无比,可说是天差地别。而且即时乘金莲花往生极乐世界,「火生金莲」,即时化成金色莲花。
其实,念佛的人在平生尚未临终之时,就已经是踏在莲花之上,是莲花众生了。故天亲菩萨《往生论》即言:
如来净华众,正觉华化生。
「如来」就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所化生的众生,就是「如来净华众」。当然这里的众生,是指在十方世界念佛而往生者。「如来净华众」都是「正觉华」所化生,都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所化生,若阿弥陀佛没有成正觉,不可能使众生乘莲花化生。所以,我们念佛人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现在可说已经是净土的眷属,极乐世界的圣众。
二○○二年九月二十九日以台语讲于台中本愿山弥陀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