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性法师:《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六--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宗性法师所有开示-> 宗性法师开示金刚经



 宗性法师:《金刚经》讲课记录 第六


 下载DOC文档  



《金刚经》讲课记录·10月27日

宗性法师主讲

  永箐、小布丁记录

  上次讲了“如理实见分第五”,那么这前面五分都非常重要,今天开始讲“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在以前讲课的过程当中啊,有人就给我提出,好象这“正信希有分第六”跟前面的经文啊关系不是很密切,后来我仔细地考虑了一下,我慢慢地发现,其实这一品啊,是对前面几品内容的进一步的深入。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前面讲的几分:“大乘正宗分”、“妙行无住分”、“如理实见分”。那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呢,我们知道就是接着前面须菩提提出的问题,那么佛陀就告诉所有的修菩萨道的众生,我们要想修菩萨道,要想怎样来修,那就是要在利益一切大众中修行菩萨道,圆满菩萨道,并且呢,在这里面还要忘我,要把自己跟大众融为一体。那么这主要是“大乘正宗分”讲的,而接下来的“妙行无住分”里面我们已讲过,就是怎样去度脱众生。前面这个第三品“大乘正宗分”就是告诉我们,怎样修菩萨行,怎样降伏其心,怎样去安抚我们这颗心,那就是在度脱众生当中用菩提心来安住!所以说明白一点,“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住在哪里?住在菩提心上。那么菩提心的体现是什么,就是利益一切大众。利益一切大众,怎样来利益一切大众呢?那就是这个第四品“妙行无住分”里面给我们讲的。怎样利益大众呢?那就是我们当时说的两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就是说我们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要彻底的破除执着。我们上次不是讲了“三论体空”吗?“妙行无住分”里面就是特别强调这个“无住”布施。无住行六度,没有执着。那么,在这里更进一步的讲,“如理实见分”,那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得到在利益大众当中没有执着。“如理实见”,如什么理?实见什么?就是如佛法、般若正见之理。实见,见什么?就是智慧、空性,也就是那天晚上我讲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只重在事相。也就是说,第五品是解决我们怎样才能够达到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修六度四摄中,没有执着。“如理实见”,就是用般若正见,能够在事相上看透、透视。所以我们曾经不是提到过吗?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生活。这是通俗的话,说得更严谨一点,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参透一切世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那么接下来,这个第六分啊,我们根据前面来看,其实跟前面几品关系非常密切。大家要用心来体会。为什么关系密切?你想呢?我们看,这个须菩提提的两个问题:“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下面,在“大乘正宗分”里面,佛陀告诉他要度脱一切众生,利益大众,就是要发菩提心,那么,菩提心发起来了,怎样保证你这个菩提心的质量?怎样保证你这个菩提心生起来后,能够为圆成佛道提供资粮?提供智慧资粮,提供福德资粮?那就是要“妙行无住”。也就是要在布施的过程当中,能够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要做到这步是非常难的,我们过去讲过,因为我们往往啊,普通的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啊,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在奉献的过程当中啊,很难透过这一关。不要说这一关很难,越往下,第五“如理实见分”那就更难了。这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如理实见”,就是能够理事圆融。如理,就是“理”嘛(注:理事圆融里面的那个理),实见,实见什么?在事相上能够实见空性,就是理事圆融。可是,这个非常的难的。那么,我们把这几品综合起来分析一下,你发菩提心,艰不艰难啊?艰难啊,而要把我们的心安住在菩提心上,非常的不容易。

  我们过去不是老听一个大德讲一个公案吗?就是师徒两个人一起出去云游的时候,这个师父啊,修行非常好,已经证了罗汉果位,那个徒弟呢刚学佛法不久,于是呢师父就给他讲,说:“你要好好地发大乘心,发菩提心。”,那么他听进去了。师徒二人出去云游的时候啊,过去徒弟是要给师父背行李的。他们走到一个地方,就看见有个农夫在耕地,耕地的时候啊,就把土翻出来,土里面有很多虫子,天空中飞的麻雀就去捉那些虫子,徒弟一看啊,就感到这个世间非常痛苦,众生之间相互残杀,心里面就发了菩提心了,就说,我要好好修行、用功,将来度化这些众生。你看,这个愿望多大,这就是发菩提心。那个师父啊,是证了罗汉果的,有神通,知道了徒弟发的愿,就说,“把包拿过来我背。”这个徒弟也搞不懂,就把包拿给师父背了。过了一会,又走了一段,走到前面了,那个徒弟突然又看到世间的快乐的景象,他又想“这个世间上还是有好的东西。”师父就说,“把包拿去你背!”这次徒弟忍不住了,就问,“师父这是怎么回事呢?一会儿要我背包,一会儿又要你背,现在又要我背?”他师父就讲了:“开始,让你给我背包,因为你是徒弟你该给我背;后来我拿过包来背,是因为你发了菩提心,是大乘菩萨,比我高,所以我该给你背包;可是后来你又退失了发菩提心,所以呢,那个包还是你背,你不如我!”所以啊,从这个公案里面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发菩提心,真正的不退,那是不容易的。

  现实这个世间里啊,各人根基不同,要根据不同的根基来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更不容易,所以,你说你这个菩提心发起来容易吗?发菩提心不容易。同样,“妙行无住”,就是你行六度万行的时候,没有执着,只管耕耘,不图回报,不要问收获,只管踏踏实实老老实实的奉献,这个更难啦。那么,再往下,“如理实见”,要能在事相上实见空性,能够理事圆融,这个就更难啊。所以,这个“正信希有”,就是你内心里面对这些道理,你信得过还是信不过?你发菩提心,信得过吗?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要妙行无住,你信得过吗?对于这些道理,你能够理解吗?能够不退转吗?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啊,都要扪心自问,都要扪~心~自~问~啊。发菩提心,发起来了没有?你真正的在利益大众的过程当中,是不是真正按照出离心、出世的要求,能够做到不图回报,不问收获,没有执着,同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能够做到不偏理事,也不执事抵理,能够理事圆融?你做到了吗?你信得过吗?所以,下面这个“正信希有”啊,其实就是更进一步,更深入,来坚定我们的信念,坚定我们的信心!

  所以,这一品就继续告诉我们怎样对前面佛陀讲的“无住”的道理、“如理实见”的道理,“发菩提心”的道理,能够不怀疑,不退转。

  “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就是说,你听了上面的“如理实见分”、“妙行无住分”、“大乘正宗分”,这些道理以后,“如是言說章句”,就是那些道理,“生實信不?”,你是不是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你能不能够做到不退转?菩提心不退,无住不退,理事圆融不退。所以,这个“实信”两个字啊,讲到这个地方啊,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学佛的人,你问他,“有信仰吗?”“有”。但是,诸位想一想,你的那个“信”真的是不是实信!乃至下面要讲的净信?要生实信要生净信。而往往我们检讨一下,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在整个信仰的过程当中,真正的办到了吗,生实信生净信?因为我发现啊,很多人在这个学佛的过程当中啊,在这个信仰上存在很多的问题:有漂浮不定的信仰,甚至有急功近利的信仰,甚至还有只求人天福报的信仰,那么按照佛法的道理来讲,这些信仰都是靠不住的!为什么这么讲?比如,我们有的信佛的人,一到庙里来,买几捆大香,在外面烧一烧,然后进到庙里给佛、菩萨磕几个头,希望佛呀,菩萨呀保佑我,什么保佑我不生病,保佑我身体健康,保佑我做生意能赚钱,还要保佑我甚至炒股票都要赢。那么这个是不是信仰呢?可以说也是信仰,但是这种信仰,要进一步提升。那么,我们怎样去弘扬佛法?至少到庙里来,就是我们弘扬佛法的一种*定。但是呢,这种信仰要进一步的提升。再往下,我还说,有只求人天福报的信仰。比如,我们一些学佛有一定常识的,对佛教的因果、轮回这些东西比较深信不疑,那么他就知道修善、持戒、布施等等。可是呢,他不能以出离心,以菩提心持道,往往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带有一些情绪化,也就是执着。所以我们把这种就叫做“人天福报的信仰”。因为他在这个过程当中,修持的过程当中,也会有很大的福德,但是这种福德是有漏的,最多能在三善道里面享受福报,而不能成就无漏之因。金刚经赞里面不是有一句话吗?“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断疑生信”,诸位啊,可以扪心自问,我们的信仰断疑没有,还有没有迷惑?如果我们心中还有迷惑,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这个地方讲,“生實信不?”就是对我们刚才所讲的道理:如理实见的道理、妙行无住的道理、大乘正宗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在内心里面,在思想上还摇摆不定,还漂泊不定?我们可以自己检讨、检查一下,要把我们这里的信仰怎样与菩提道与菩萨道保持一致?那么我们这个地方就提出,要把我们内心的那个信啊,与八识里面的胜解联系(*这句话听得不清楚),要用信在我们的八识田中能够生起胜解。什么意思?就是啊要生起决定的见解,不退转!所以,我个人曾经提出过一句话:“修行以具足信根为基础”,你那个信要扎根!信仰在你内心里面扎下根来了,这就是实信。这种信仰用我们现在话,用一句通俗的话来概括,那就是什么?我把它解释为:“流淌在血液里的信仰”,就是让血液里流淌着信仰,让信仰流淌在血液中,让信仰与血液融为一体!血液是我们身体滋长的养分,如果说一个人没有血液了,这个人还能活吗?不能够活。所以,血液啊,是我们的这个色身成为活泼机体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那么这里我要告诉你,信仰与血液同等的重要!为什么?血液可以滋长我们的色身,而信仰可以滋长我们的法身!如果说,我们能够把信仰和血液融为一体,那么最好不过。一方面,血液滋长我们的色身,一方面,信仰滋长我们的法身,那我们的色身、法身同时都能够得到滋长,我们学佛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色身滋长好了,你精神饱满,精神十足地去修行,另一方面,我们的信仰滋长了我们的法身,我们才可能有法喜充满。所以,我们要以智慧作为信仰的航向,如果说,你这个信仰没有智慧作为航向,那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以智慧作为指导,那个信仰才能够为菩提道服务。所以,这个地方啊,须菩提提出这个问题来,就说您老人家讲了这么多道理,讲了这么多跟以前讲得不同的道理,讲了这么多不容易办到的道理,那么,我们这些人听了以后,在内心里面,是不是能够接受?用现在的话讲,能不能够接受?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就是佛陀对须菩提讲,你不要这样讲,不要觉得有人会不相信,不要觉得有人要怀疑。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这句话,我看了很多注解,对这句话的解说有不同的意见,“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两个解释,有的注解认为,就是从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的五百年,而有的解说认为是释迦牟尼佛涅磐以后,佛法住世的最后五百年。那么对这两种说法呢,我比较倾向于后一种,就是说佛陀灭度后,不是有正法五百年,相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就是末法的那最后五百年。就是到最后,“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就是说只要有严持净戒修行的人,“於此章句能生信心”,对以上我们讲的道理,能够生起信心,并且能够作为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目标。

  “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就是说你要知道,这个人的善根是非常的深厚。这个善根是无量劫所累积,修学佛道积累的。我们诸位,听到这句话后,有何感想?我想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如果说,我们自己对《金刚经》前面所讲的道理,我们内心里面是不是能够生起信心?是不是能够以智慧为航向来指导我们的信仰?我们的信仰中,智慧的成分能有多少?我们的信仰与我们的血液是不是融为一体了?我们的信仰在内心里面是不是扎根了?如果说,我们的信仰真正在我们的内心里面扎了根,真正能够信得过,真正能够做到一心不退,妙行无住不退,如理实见不退,那我们要记住这里的话“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那么,我们应该感到庆幸。通过这样的道理,如果说,要生起这样坚定不退的信心来的话,要知道,我们今世今生能学佛,是因为我们无量劫以来已经跟佛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我们今生,才能够遇到佛法,听闻佛法!所以,我们不要觉得我们自己在人生里面好象这里也不如意,那里也不如意,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好象老是没有长进,老是有坎坷,有障碍。这不要紧。有坎坷,有障碍,这是对我们的磨练!我们要知道我们跟佛的这个缘是生生世世的,所以,我们今生才能够遇到佛法,并且才能够对这样的道理生起信心来。所以呢,我们在修行里面,修学佛法的时候,碰到任何问题,碰到任何障碍,碰到任何困难,都不要退失!为什么?因为我们多生累劫跟佛结了缘了,我们今生遇到佛法要庆幸,不退转。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过去我们经典里面讲得人身不容易,有一句话:“得人生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就是说,茫茫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啊,能够得到人身的,就只有象我们那个指甲缝里面的那么一点尘土,你说那个机会有多小啊;“失人身如大地土”,而失去人身的机会,就象大地上散落的尘土那样多。那么我们庆幸什么?尽管得人身的机会那么少,而我们得人身了,所以说我们无量劫以来种的善根,让我们今天得到了人身,所以,我们要毫不犹豫,所以这里讲“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这句话可不可靠啊?什么不可靠?我们今天能够得人身,我们刚才不是说了吗?得人生的机会非常得小的,我们已经得了,就已经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们如果无量劫以来没有种这个善根,能得人身吗?得了人身,我们今生能听闻佛法,那这说明善根深厚啊,所以不论有任何障碍,有任何困难,都不要退缩,不要退失菩提心,不要退失我们前面佛陀开示给我们的,怎样去利益众生,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利益众生。以不执着的心态去利益众生,以如理实见的心态去利益众生。所以,一定要保持这个信念!如果你能保持,让这个信念在你的内心里扎根,那我想我可以给你道喜了。为什么?因为要生起这样的心态不容易的,只有生起自信才是我们修行成功的基础。所以诸位啊,一定要坚信,要不退转,以智慧作为指导。

  下面,“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就是说,如果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坚信我们《金刚经》上面讲的这些道理,“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就是说佛陀跟你都是上的同一个涅磐,都与你同等,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说佛陀都跟你同一个菩提性。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讲呢?“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因为如果说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现实人生中真正地办到刚才讲的菩提心不退,在修六度万行的过程当中没有执着,能够真正的在现实生活当中做到理事圆融,已经达到“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程度,才能够真正地对上面讲的这些东西生起“净信”来,才能够真正地达到不退转。所以你看,如果说我们一个人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地能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是什么样的表现?诸位,想过没有?能告诉我吗?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的如这段经里讲到的“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境界,这个人的修行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了呢?考虑考虑,有人告诉我吗?我告诉大家,如果说在修行的过程当中,真正地能够“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这个人的智慧啊,就是智慧的象征,什么样的智慧?就是“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智慧,这个才是大圆满的智慧,真正彻底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如果说一个人的修行能够已经成就了象这样的圆满的智慧的话,你说,他达到了什么果位?什么果位啊?佛的果位嘛——“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既然他已经成就了与佛一样圆满的智慧,他就是佛嘛,所以,前面那句话才说:“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你已经跟佛是平等的了,所以,“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如来为什么“知悉見是諸眾生”呢?诸位,因为你已经“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你已经成就了与佛一样平等的圆满的智慧了。所以下面:

  “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

  什么意思呢?如果说我们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说心里面还要取相,还要取法相,取非法相的话,那证明他内心里面还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还没有智慧,那就还是凡夫,那就还不能和佛平等。所以这个地方是向我们阐述不要取法相,不要取非法相。那么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法相、非法相,提出来讲一下。这个法相、非法相,怎么讲?如果大家平时有些常识的话,对“空”对“有”的概念比较熟悉的话,佛教讲,如果我们针对一个事物,说它是实体,是真实的,是不虚的,这是执着,是执着事相,是事相上的执着,佛法讲这是取法相。那么佛法里面讲这些事物这些现象都是缘起的,缘起的都是性空的,那么你听了这个话以后,你就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都是不真实的,如果你内心里有这种想法的话,这也是执着,这是取非法相。执着有,这就是取法相,执着空,这就是取非法相,而佛法是既不偏于有,也不偏于空,既要远离执着有,也要远离执着空,最后达到非空非有的中道,这个才是佛法。所以这个地方讲,如果你内心里面取法相,是执着有,认为有“我人眾生壽者”,这是执着,如果内心里面取非法相,执着空,认为没有“我人眾生壽者”,那还是执着,还是不圆满。所以,这个地方进一步说“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也就是说不应执着有,也不能执着空,应远离空有,行于中道。

  “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什么意思?正因为这个道理,如来,就是佛陀经常跟弟子们讲,就说:“你们要知道,我所讲的一切,都象筏喻者。”筏喻者,这个“筏喻”就是过河的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我们要去过河,过去这个船就是交通工具了,不论什么轮船、木船,都是交通工具,只要能够载我们过河的都是交通工具。一但我们已经过了河,交通工具就不起作用了,因为目的地已经达到了。那么这段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不同的场所,针对不同的人,他会用不同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烦恼和心态去给他开示。对讲空的人讲有,对执着有的人他会给他讲空。所以,我们不能执着不同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这是功能,就如过河的船是帮助我们过河的,释迦牟尼佛开示佛法是帮助我们断除烦恼的。如果你有执着空的病,他就讲有来对治你空的病,把你的空的病治好了,如果执着有,他就给你讲空,就能够对治你那个有的病,那么把你的有的病治好了,那个空,也就不抱在手里面,把它扔掉。所以,“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就是“有”的执着要舍“无”的执着也要舍,不执着有无。意思是什么?我们学习佛法要行于中道。

  所以啊,这一品啊,是第六品“正信希有分”,主要是告诉我们,对于我们前面“大乘正宗分”里面讲的,“妙行无住分”里面讲的,“如理实见分”里面讲的那些道理,我们内心里面这种信心的程度,达到什么样了?如经里讲的,生“实信”了没有,生“净信”了没有?刚才说的正知正见,就是你的信仰扎根了没有?那么如果说你的信仰扎根了,那就证明你的善根非常深厚。并且你能够按这个道理去寻止,最后“如來悉知悉見”,为什么?因为你能够真正象刚才上面讲的“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那样去办,你就有圆满的智慧,有了圆满的智慧,你就不会取法相,也不会取非法相,那你本身就是佛了。所以“如來悉知悉見”。希望大家对这一段要很好的理解,并且要在内心里面很好的反省!看你那个流淌的血液中有多少信仰的成分?你的那个信仰与血液是不是融为一体了,你的那个信仰是不是果真已经'(*此句听不清楚),你的内心里啊,前面是告诉我们信仰要扎根,后面是告诉我们,信仰要以智慧作为指导。所以,这一分,我们把它概括为两句话:就是佛陀教导我们啊,信仰要流淌在血液里,用血液滋长我们的色身,用信仰滋长我们的法身,同时要用智慧作为我们信仰的航向,作为我们信仰的方向,作为我们信仰的目标。我想这几句话基本能够涵盖我们这一品的主旨。

  下面我们继续往下讲,“无得无说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这一分是对第六品的进一步的提升,进一步的升华。为什么?前面讲了嘛,“正信希有”,你首先内心里面信仰要扎根,因为你扎根以后,以智慧为信仰的指导,达到“无我人眾生壽者”,你的智慧圆满,那你就成佛了。那么你已经是佛了,你怎样看待这个佛啊,怎么看待这个佛果啊?马上(立刻)进一步的破你的执着!执着啊,所以有的人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就马上(立刻)沾沾自喜,“啊,原来我已经有这么好的成绩,哎呀,那我简直是怎么样”,嘿,马上释迦牟尼佛就破你啦!“无得无说分”!你即使有智慧,智慧也是无得的!不可得的!不可以执着的!同时还要无说呢。佛陀这么给你讲,你看看,当头棒喝!这个是很大的棒喝,这样无形的棒喝,比有形的棒,来得更痛快。有形的棒打了你一棒,只是疼,而这个棒当头痛击,把你的境界进一步的提升,进一步的深华!所以“无得无说”啊!你想想看,如果受前面那一品影响,你回去后就沾沾自喜,“哦,原来我还有这么深厚的善根呐,哦,原来我能够做到“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以后,我就有智慧了,我就成佛了,哎呀,那我不得了。”哎呀,马上,你看,那个释迦牟尼佛啊,又来破你的执着来啦!那些东西都不可得的,不能沾沾自喜的,要进一步的上新的台阶的,所以,马上给你四个字:“无得无说”。对于这个“无得”啊,我们诸位啊,要懂得这个道理,佛法里面讲,“无得无所不得”。只有你没有以后你才能有得,如果你还有,还有执着,有执着你的智慧就还不圆满,也只有无得以后,你没有执着以后,你才能够真正地得到佛果,得到智慧。佛法讲“无得无所不得”,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个道理。你想想看,我们打个比方,就是一个装水的容器,如果这个容器里面已经装了满满的污水,我们要往里面再装甘露,装牛奶,能装进去吗?装不进去。即使能装一点点进去,那甘露和牛奶都会被你那满满的污水染污掉,'(中间这句听不清)那都不管用了,这些都是脏的了。反过来,如果说,那个容器里面一点东西都没有装,非常的干净,那么这个时候装甘露和牛奶,它不但能够装进去并且还不会被污染。这个比方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有得,你的智慧就生不起来,因为你还有执着嘛,你的那个智慧怎么能生得起呀?只有去掉执着以后,你的智慧才能够被开发出来。所以过去啊,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一个符大士(*名字可能有误),是个居士,我记得他有几句话最能说明这个问题:“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里,前面两句话,最能够说明我们前面“无得无说”的道理。“空手把锄头”,不知道诸位见过锄头没有,就是一个耕地的工具,如果说,你的手里面端着一碗饭,你想一想还能去拿锄头吗?因为你手里面已经端着一个东西了,你想你这只手还能同时抓另一件东西吗?能办到吗?诸佛菩萨除外,因为有神通。如果你跟我一样是凡夫,我是办不到,不知道你能不能办到。所以,如果你的手是空空的,什么东西都没有拿,给你一个锄头你才能拿住。“步行骑水牛”,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在步行,你是骑马,你是坐轿,同时你还能骑水牛吗?办得到吗?事实上是不太可能的。这里的步行,就是说你脚下面没有交通工具,那么那是古代人的说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讲,你没有坐火车,没有坐汽车,没有骑自行车,那你可以骑水牛。如果说你腿下已经骑了一个自行车你还能骑一个水牛吗?我想不太可能。所以,只有空手你才能够把锄头,只有步行你才能够骑水牛。这两句话里面就是讲没有执着啊!没有执着,你才能够无所不得,你才能够真正的生起智慧来。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这个地方讲,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这个地方讲了两个问题。“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古印度的语言,翻译成现在的汉语文字就叫“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成就佛果的另外一种说法。“正等”:就是没有再比这个高的了,“正觉”:已经达到顶点,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与佛(*可能有漏)平等,*(前一个词听不清)智慧都圆满了,这是佛果的别称。“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就是说,佛陀是不是得了佛果?你看须菩提的回答:“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什么?就是没有一个即可以得,没有一个东西叫佛果!如果说,你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可得,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是佛果的话,那你这个还不圆满。第二个问题“如來有所說法耶”,须菩提又回答了:“。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就是佛所说的法皆不可取。这个“取”字啊,要注意,不是不要,有的人对这个问题很模糊,这是不执着,不执着于如来的语言文字,不是让你抛弃,而是让你更好的去把握。“非法非非法”,不是,不是不是(*这里听不太清,可能有漏字),总的来说,就是讲不能够执着佛所讲的语言文字,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去生起我们内心的智慧。所以,有些人在读经的过程当中不了解因为释迦牟尼佛针对不同的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他开示都不相同,那么我们这些凡夫众生啊,因为智慧不够,所以对这些教理不能圆融,老觉得有矛盾,老觉得有高下,这都不对。因为佛的说法是有针对性的,你不能说你不理解,你就说那个不对,正是你不理解的,说不定对其他的众生有帮助呢?所以啊,我们不能够执着于语言文字,不能够执着于佛陀的言教,而是要透过语言文字,透过佛陀的言教生起内心自心的智慧。   “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对于上面那两个“无得无说”,因为这个无所住就是“无为”啊,就是最高级。那么“一切賢聖”,就是贤和圣啊,都还没有成就最后的果位。就跟我们现在读书一样,贤还在幼儿园,圣还在学前班,还没有正式跨进校门,跨进校门以后再学习呢,那就成就最后的佛果,在学前班那你还不行,在幼儿园那你还不行。所以这里说“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就是说一切贤圣都是在“无得无说”这个问题上由于他们理解程度的不同,所以他们修持程度就不同,所以他们证的果就不同,所以,有贤圣的差别。   那么,这一段文字,我们讲的“无得无说”,“无得”就是“无得无所不得”,“无说”,那么我把它概括成两句话:“说法无定说,只为解粘去缚。”什么意思啊?说法没有固定的!为什么?根据众生的根基不同啊,“只为解粘去缚”,什么意思啊?他只是为了解除众生内心深处的烦恼。所以释迦牟尼佛是悲心而说!所以他无定说,为什么?每一个众生的烦恼和根基不同,那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就不同。所以呢“无得无说”这一品概括成一句话:“无得无所不得,说法无定说只为解粘去缚(去烦恼)。”,所以这一句话,我想基本上能够概括这一品的大意。   那么,我看这个时间也差不多了,再往下讲也讲不完,我想今天我们讲课就到这里,那么下面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阿弥陀佛。


  问答:
  1、阿弥陀佛,我今天看到一个偈,我想请法师为我们大家解疑:空非绝对空,有非绝对有。空又好似有,有又好似空。是空还是有,是有还是空。是空又是有,是有又是空。
  答:这个“空非绝对空”,是什么意思呢?对“空”、“有”啊,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佛法讲的这个“空”啊,那是有针对性的,针对什么?针对持有!为什么说针对持有?那么如果说你认为一切的事物都有永恒性、固定性、有不变性,那么,佛法认为这个东西是没有的,所以如果说你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不变性、固定性、永恒性”,就是执着“有”,那么反过来讲,佛法讲一切事物都是缘起的,缘起的事物是条件的组合,因为组合成这个事物的条件都会发生变化,所以呢,一切事物是不可能有永恒性、固定性、不变性。那么诸位,“一切事物有永恒性、固定性、不变性”这种对“有”的执着,这种观念是空的,所以,这个地方讲,“空非绝对空”啊,头一个空,就是佛法讲的一切事物它没有固定性、不变性、永恒性,为什么它又不是绝对空?因为佛法讲的空,不是否定缘起法的存在,而是否定那种错误的观念否定那种对有的执着,所以呢“空非绝对空”,绝对空,不是否定现象。“有非绝对有”,佛法讲的缘起的有啊,只是承认缘起法的存在,就象我上次讲的,就如我们做梦一样,梦虽然是假的,不真实,但是毕竟还有一个梦。所以“有非绝对有”,佛法里讲的有是缘起的有,不是实在的有。“空又好似有”,这里的空,指“空性”,“空理”,就是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在我们利益大众的过程中,好象觉得它是个实在的东西,“有又好似空”,就是在我们修行的过程当中啊,你觉得一个实在的东西它又是不真实的,“是空还是有,是有还是空”,就是说是空还是有,是有还是空呢?“是空又是有,是有又是空”,这是什么意思呢?要远离空有,不能执着有,也不能执着空,不能断见,也不能常见。
  你问的这句话啊,我看这个不是经典里面的话,不象佛经里面的。你这个前面什么空非空,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我觉得这个是现代人写的,我觉得这个写得并不高明,如果你要想真正了解空有的思想,我建议你去读一本书:《中论》,里面有一个“空有品”,就是全面解决这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想我就做这么一点简单的说明。这个问题不是一下就可以解决的。那么下面再看其他的问题。

  2、什么是菩提心?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对于信仰的漂浮,怎样才能坚信?对于执有空,没有执着,是不是在行中庸?(*悄悄话形式提的问,问题是听法师念出来的,可能不太确切)
  答:“什么是菩提心?”简单的来说,这个菩提心就是不但自己要发起:了生死、出轮回的心,同时对待一切众生,都要帮助他们出离生死轮回,都要给他们利益,给他们欢乐,给他们快乐!这个就叫菩提心。“如何才能生起菩提心?”,必须以出离心和空性为基础,那才生得起来,那才坚定。那么至于“对于信仰的漂浮,怎样才能坚信?”,只有你的菩提心生起来了,你得到佛法的利益和法喜的时候,你的那个信仰才能不断地坚定。那么对于“执有空,没有执着,是不是行中庸?”,中庸这是儒家的话,佛教叫行中道。

  3、我想问你认为世界上最小的东西是什么?(*悄悄话形式提的问,问题是听法师念出来的,可能不太确切)
  答:这个话,我看这样来说。世界上最小的东西是你的心,最大的东西还是你的心。为什么?“大”、“小”都是你的认识,都是你的看法嘛。你认为它大它就大,你认为它小它就小,大小没有绝对的,都是相对的,都是你的认识。

  4、菩萨不执所有相,自然不会在意福德的大小,那为何经中还要强调福德的大小呢?
  答:这是这样,因为对于出发心的菩萨来说,需要鼓励。我想这个地方是佛陀对于我们这些初发心修行的人的鼓励吧,让你更加精进勇猛。

  5、请问法师,僧,和尚,比丘.这三个名词是一个词吗/一个意思吗
  答:这个“僧”啊,应该是“僧伽”的简称。“僧伽”这个词啊,它依梵文原来的意思是“僧伽”,翻译成中国话,就是“和合僧”,“和合众”。那么有的人说这个僧啊是团体,是僧团,是出家人的总和,叫做僧。“和尚”这个词,按我们现在的话讲叫“亲和合”,“善知识”,所以“和尚”这个词不同于“僧”的,你看庙字里,方丈才能叫和尚,其他的只能叫普通的出家人。比丘我们前面讲过。

  6、法师上次讲到“不要执着”,就是不沉迷,不陶醉,这是强调做了某件事的态度,可是,在我们做某件事,还是应该对正在做的事情抱着全身心投入,(接下)
  答:对呀,“全身心投入”,如果你没有去掉执着,你就有痛苦,就感觉有压力,只有你不沉迷,不陶醉,而你又全身心投入,才能怀着愉快的心,放松的心态去做。

  7、请问法师,有漏好还是无漏好?
  答:有漏,无漏都不好!你认为有漏好还是执着!你认为无漏好也还是执着!所以,有漏也好无漏也好,要看你能不能够随顺菩萨道,行菩萨道,能不能成佛果。

  8、(接第6问)真正融合进去做的态度,才能做得好啊。那么,这在过程中的专心投入是不是也是“执着”呢?
  答:我想的话,看你专的是什么心。如果你是一种责任心,是使命感那就不是执着。用责任心去投入。

  9、(*悄悄话形式,法师念得太快,无法记录问题内容)
  答:那应该这样来讲,佛教,在我眼中看来,整个佛法是指导人怎样去生活,怎样提升我们人生的质量,提高我们生命的质量。我想可以起到这么一个作用。

  10、请问法师想出家一定要先发心渡众生么?
  答:出家要把度众生的心发起来。

  11、(*悄悄话形式,问题无法记录)
  答:棒喝,不是真正要打你,而是要在那一刹那,绝断你的疑情,绝断你的思维和执着。

  12、阿弥陀佛,末学有一问题请法师开示!禅宗五家的临济是"怒雷掩耳"。沩仰是"光含秋月。"曹洞是"万派朝宗。"云门是"乾坤坐断。"法眼是"千山独露。"请问这些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答:临济是“怒雷掩耳”,“掩耳”就是要把你的那个执着绝断,“怒雷”就是用智慧来绝断你的那个执着。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沩仰是“光含秋月。”什么意思呢?光就是如来藏,如来藏里面包含一切的智慧,所以,参禅修行都要从我们自性中去开发。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曹洞是“万派朝宗”,这个宗是什么宗啊?空性。“万派”,万事万物都离不开空性。那么具体参禅中就是要去证空性。大概是这个意思。云门是“乾坤坐断。”,就是涵盖乾坤了,乾坤坐断,就是刚才我们讲的空有都不执着。超越一切心造。法眼是“千山独露。”,就是还你本来面目。千山独露,就是一枝独秀,就是树立的那个法性,本来面目。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宗性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宗性法师讲瑜伽师地论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常福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界文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一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