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下节--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文法师所有开示-> 界文法师开示金刚经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二次课 下节


 下载DOC文档  



下节
    继续介绍发起序。
    “入舍卫大城乞食”。佛陀进入舍卫城乞食。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论》中说到有三种次第乞:
    1、一日到一家,得食则食,不足即止;(这是最严格的)
    2、次第到七家,得食则食,不得亦止;
    3、次第从家至家,食足则止,不限多少。后日乞食,还从先次,从家至家。(“还从先次……”,指的是按照顺序接下去,比如上一次托钵到第5家,下一次就从第6家开始。)
    请大家思考:乞食的利益是什么?
    (学员回答:可以让众生种福田。可以去除贡高我慢。可以断除贪著,碰到什么吃什么,不会挑拣。可以断除分别心。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修习忍辱。可以多一点时间说法。)
    大家都回答得非常好,说出了要点。
    乞食,是出于慈悲心让众生种福田。在泰国,国王曾经有些事情做得不对,被比丘们“覆钵羯磨”,也就是不接受他的供养,这是非常严厉的处罚,后来国王亲自到僧团去赔礼道歉。他害怕这样的处罚,就是因为这样一来,他失去种福田的机会了。次第乞食也是这个道理,给众生平等的机会。
    乞食也可以去除我们的骄慢。佛陀都亲自托钵乞食,他有那么大的福报,都是如此清净,如此谦虚,我们就更不应该傲慢了。
    乞食的意义还很多。过去,在家人想要听经闻法,就可以在家里准备好,请师父来应供,师父吃完饭之后,请他说法。这样,在家人学佛很方便。
    在中国,乞食制度没有开展起来。当然,由在家人把食物送到僧团里来,戒律也允许。
    在家居士普同供养十方僧的功德,较别请五百阿罗汉的功德更大,因为别请是有分别心的。
    对出家人来说,在寺院里不必出去,这是得到了一种保护,断除了很多外缘,很清净。但是从弘法的角度来说,在家人找出家人就不那么容易了。不过现在有网络弘法等新的办法。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吃完饭,佛陀回来,把衣服和钵收好,洗了脚,把打坐的座位铺好。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细节。有的译本里,还在这里讲到佛陀结跏趺坐,正念而住,开始禅修。
    从发起序里,我们看到了佛陀的哪些品质呢?平等,清净,严持戒律,有大慈悲心。还有如如不动——在那么繁华的大城市,有种种色声香味触法的欲乐,他是去托钵乞食、随缘教化的,那个缘过了之后,马上就还至本处,不受色尘沾染。用心体会《金刚经》的经文,可以感受到如来的安详。
    托钵等行为,是如来的身业;打坐住于正念,是如来的意业;随后的说法,是如来的语业。所以这部经讲了如来身语意三业的表现。
    也有人说,这部经以如来的戒定慧为发起。搭衣持钵,属于持戒。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禅定。后面的开示法相义理,则是智慧。
    《华严经》等很多经典中,佛放光现瑞。《金刚经》却不同,佛陀显现得那么普通,就是穿衣吃饭,行住坐卧。用意何在?
    《金刚经》要说的是甚深的般若法门。但是,般若,是不是在生活之外,另外去寻找空性呢?般若,恰恰体现在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之中。所以,本经的开篇非常自然,表现出悲智圆满的佛陀在生活中是什么状态。我们也要以这样的态度,在生活中、在待人接物中受持这部经。经文中也表现出佛陀的戒定慧,这告诉我们,不是证悟了空性,就可以什么都不在乎了。佛陀怕众生执著于邪慧,落入断灭空,因此这部经的发起,以身语意来显现。
    般若经的核心在于说一切法无自性空,离种种执著。但若未能深得般若真义,往往信戒无基,妄取一空,以为一切都可不必要了。实际上性空离相,并不是离开缘起法,而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验。衣食住行正是正观性空的道场。

二、正宗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一)须菩提
    本经的重要人物出现了,这部经的当机众须菩提长老,为大家请法。
    长老:齿德俱尊之称。唐译“具寿”,唯显年老;魏译“慧命”惟显德长。
    此经为何以须菩提为发起人?要了解其中含义,我们需要了解须菩提这个人物。须菩提,又名空生,也译作善现。
    须菩提出生的时候,呈现了一种瑞相:家里的东西全部消失,过一段又出现了。这象征着孩子长大之后,将是解空第一。这是“空生”的含义。《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中说:“复有声闻常行布施,而能不灭解空第一,须菩提比丘是。”
    解空第一并不是须菩提发起《金刚经》的唯一原因。须菩提还有一项品质,他长期布施。
    《大智度论》第11卷中说:“须菩提于弟子中,得无诤三昧最第一。”阿罗汉有六种,品位不同,其中无诤的阿罗汉是最殊胜的。他慈悲心重,“常观众生,不令心恼,多行怜愍。”他特别护持自己的行为,注意不要损恼众生。乞食之前,他要先修慈心三昧,然后以大慈悲心去托钵。“诸菩萨者,弘大誓愿以度众生,怜愍相同,是故命说。 ”须菩提现僧人相,但他的怜愍心与菩萨差不多,所以由他来提出《金刚经》中的问题。“复次,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须菩提常行空三昧,与般若波罗蜜空相相应。以是故,佛命令说般若波罗蜜。”根本般若的第一品,也由须菩提发起,此中含义很深。
    我们要知道,这部由须菩提发起的经,不仅仅是讲空性的,也是讲慈悲的。我们要慢慢地来体味它。
    须菩提是给孤独长者最小的弟弟。须菩提第一次见到佛陀,就是在祗树给孤独园,见到佛陀后,即证得初果,随后出家,出家后成为大阿罗汉,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南传佛教也有关于须菩提的记载:须菩提在树林里露天修行,不住房屋。因为他功德很大,非人和天神都恭敬他,怕雨淋到他,遂使他所在的地区不下雨。天不降雨,庄稼收不上来,老百姓很着急,也不知道什么原因。须菩提在禅定里观察到这个因缘,就给自己搭了个小棚子,棚子搭好了,就开始下雨了。
    佛陀到三十三天为母说法,离开了较长时间,回来的时候,很多弟子都想早点见到佛陀。其中莲花色比丘尼用神通化身得像大梵天王一样庄严,众人都给她让路。她到了佛陀面前,恢复了比丘尼相,顶礼佛陀。佛陀说,其实你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须菩提才是第一个见到我的。当时须菩提也想来见佛陀,而又想到,佛陀之所以成佛,就是由于空性,如果我证到空性,则是真正见佛,所以他就去禅修,观察空性。

    (二)如来
    如来,佛的十大名号之一,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
    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
    《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中说:“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
    《金刚经》中,用了佛陀的三个名号:佛、世尊、如来。佛,觉悟。世尊,尊贵有德。如来,真理的化身。
    空性,并不是佛发明的。佛是否出世,缘起性空的真理都是如此。佛觉悟了这些真理,如实地说了出来。
    我们学习佛法,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提问的礼仪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们看到,须菩提提问时,是很有礼貌的。
    偏袒右肩,是因为印度的衣服是一块搭在身上的布料,做事时要把右肩偏袒出来,如果包住了,就没办法做事了。面对尊敬的人,偏袒右肩就是表示:“我愿意为你服务,我已经准备好了。”所以这是很高的礼节。我们绕佛时右绕,也是这个道理,把右手对着佛陀,表示愿意为佛服务。
    双膝着地,是长跪。右膝着地,是胡跪。这是礼节上的差异,两种跪法都可以。
    合掌有多种含义,有人说这表示一朵未开的莲花,有人说这表示不偏左也不偏右的中道,有人说这表示手里没有武器,这是一种很好的礼节。

    (四)希有
    希有是对佛的赞叹。
    三种希有:
    一实相般若难证难入,惟佛穷底,故为希有。
    空性的法太难了,我们看一切都是实在的,看不破,放不下,而佛陀能做到。这是赞叹佛的智慧。
    二已证实智,为物施权,权实不二,故为希有。
    证得了空性,而能够不著于空性地利益众生。这是阿罗汉都做不到的。这是赞叹佛的慈悲。
    三知彼群机有熟未熟,熟善护念,未熟付嘱,于一切时一切行中,具斯二利,故为希有。
    佛陀度化众生的能力也是最圆满的,他知道一切众生的根机,可以给众生最适合的法,他的一切行动都带着利益众生的方便。这是赞叹佛的能力。

    (五)护念、付嘱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这一段,在义净翻译的版本里是:“最胜利益,益诸菩萨;最胜付嘱,嘱诸菩萨。”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护念是对众生利益的意思。
    “护念”是身业和意业。从发心和行动上利益。
    依无著论,“利乐相应为善摄”,“乐者是现见法,利者是未来世”。——现法中给予安乐,未来增上。
    世亲解释为:“谓于菩萨身中与智慧力,令成就佛法故;又彼菩萨摄取众生,与教化力,是名善护念应知。”——让菩萨成就自身的佛法,也给菩萨度化众生的能力。从这两个方面来利益菩萨。
    父母都会护念孩子,但是,是不是善护念呢?那就未必了。很多父母溺爱孩子,抚养不当,反而让孩子很痛苦。真正要利益一个人,要善护念。佛陀有善护念的能力。
    “付嘱”是语业。
    无著论中从三个方面来讲,以“入处”(于善友所善付嘱故);“法尔得”(已得善摄菩萨于他所法尔善摄);“转教”(汝等于余菩萨应当善摄)来解释。
    入处:对初学者来说,佛陀会给他托付一个老师,出家以后有所依止。
    法尔得:对已经入门的人来说,要好好地受持法义,不要退转。
    转教:已经成熟的弟子,要再去带其他的弟子。
    世亲则简单地说为:“于得未得功德中,惧其退失付授智者。又得不退者,不舍大乘故,未得不退者,于大乘中欲令胜进故,是名善付嘱。”——弟子不管得没得到功德,都告诉他要依止善知识。对已经证到不退的大弟子,鼓励他不舍大乘。对没有得到不退的弟子,鼓励他好好加油。
    善护念和善付嘱,是从身语意三业说如来能够利益弟子,关怀弟子。

    (六)本经最核心的问题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本经中最灵魂、最核心的问题。
    一个发了菩提心的菩萨,怎么去安住一颗心?在修行的过程中,如何去降伏烦恼和偏差呢?
    当年二祖为了向达摩求法,在雪地里跪了一天一夜,又把自己的手臂砍下。达摩问他想得到什么,二祖说:“我心难安,乞师与安。”他说的也是这个问题。
    我们的心充满了烦恼,这么躁动,这么迷茫,该怎么安住,该怎么降付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所以佛马上就赞叹他。
    谛听:要远离三种过失。
    佛陀也非常慷慨,没有拒绝这个问题。
    愿:愿望。乐:欢喜。欲:渴求。
    佛是怎样回答的,我们看下面的“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须菩提先问的是住,但佛陀先答的是降伏。为什么这样安排?怎样降伏?我们下一次课再继续讲。

    思考题:
    1、发起序的启示。
    2、作为一个大乘佛子,应如何安住其心?
    同时请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佛陀先回答如何降伏。
    下课后,请大家多多读诵《金刚经》。

    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文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常福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一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宗性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