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上节--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文法师所有开示-> 界文法师开示金刚经



 界文法师:界文法师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七次课 上节


 下载DOC文档  



第七次课(讲于2009年4月25日)

上节

    各位同学,大家跟我一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阿弥陀佛!现场和网络上听课的同学,大家下午好。今天,阳光普照,气候适宜。在这个美好的天气里,我们一起学习殊胜的佛法,是很好的因缘。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这门课已经到了尾声。我们共用七次课,14个小时来学习。
    上节课,我们讲到究竟菩提,是从两个方面来谈的。这节课,我们开始讲第二个方面——示现化身事业。

示现化身事业

    《金刚经》中讲的化身,不是随力示现的化身。此处的化身佛,指的是从入胎、住胎到成道、转*轮、入涅槃,示现人间的化身佛。他在人间活了81年,教化众生。作为化身佛,既成佛道,即有化众(教化的对象)、化主(教化的本人)、化处(教化的地点)、化法(教化的法义)四事。

一、化凡夫众

    我们来看经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佛陀示现在人间的时候,孜孜不倦,每天都在度众生,教化弟子。可是,如来有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要度众生,我在度众生”呢?没有的。因为他已经契入空性,没有度化众生的执著。他不会有“我一定要度众生,我度这个人成功了,度那个人失败了”这样的心态。有因有缘,众生成熟,有因有缘,众生得度。一切都随顺着因缘。一个人根机成熟了,佛陀就能令他解脱;根机不成熟,佛陀也不会因此觉得气愤或失望。佛陀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的因缘成熟,会在他的阿赖耶识里给他种下菩提种子,未来世的时候,他会在因缘成熟时得度。
    我们凡夫度众生,是有执著的。这个人如果听你的话,你就很高兴;如果不但不听你的,还讽刺你,你就很难受。了解了般若,你就知道了,不需要高兴,也不需要难受。
    有人的缘分还没有成熟,所以不理解佛法,这很正常,并不是你的错。给他种下善的种子,总有一天会成熟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有足够的接纳的能力。有人缘分到了,一下子就接纳了佛法,我们为他祝福,祝福之后,就放下。不要说“这个人是我度的,他应该对我感恩图报”。
    佛陀度尽众生,而无一众生实得度者。佛陀的心,像天空一样,那么广大,那么平静。经典里记载的佛陀度不了的众生很多,而佛陀从来也不会生气。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有人会说,佛经常说他自己在过去生中如何如何,他一出世的时候还说过:“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不也是说“我”吗?如来所说的我,跟我们所说的我,内容是不一样的。
    《杂阿含582经》中有一段对话——
    时,彼天子说偈白佛: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颇说言有我,及说我所不?”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若罗汉比丘,漏尽持后身,亦说言有我,及说有我所。”
    时,彼天子复说偈言:
    “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已尽诸有漏,唯持最后身,何言说有我,说何是我所?”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若罗汉比丘,自所作已作,一切诸漏尽,唯持最后身,说我漏已尽,亦不著我所,善解世名字,平等假名说。”
    这是一位天人向佛陀请法时,佛陀的回答。天人问,阿罗汉能不能说有我和我所?佛陀回答,可以说。天人感到奇怪,如果一个人是阿罗汉了,不受后有,什么都不执著,怎么还会说我和我所呢?佛陀解释道,真正解脱的圣者,他们所说的我和我所,那是随顺世俗,假名而说,他们不会真的认为有一个自我。
    佛陀的心像虚空一样,不会认为这是我,那是你,他不会认为有任何差别。他不会觉得这是自己应该保护,那是外人与我无关。他也不会觉得这些人是我的朋友、那些人不是我的朋友,这些人是我的弟子,那些人不是我的弟子。虽然佛陀也说“我的弟子”,但是他的心里不会执著于“我的弟子”。任何一个人到了佛陀这里,不管是不是他的弟子,佛陀看待他们,都是同样的平等,同样的亲切,会同样地接待,同样地帮助,不会有我和我所的差别。
    但是,平时说话的时候,佛陀会不会说这种差别呢?他也会说:“哦,这是我的弟子,那些是外道,不是我的弟子。”他会这样说,但他的态度上没有我相,没有分别心。
    所以,“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佛陀说,凡夫之人以为有我。但是我们也不要以为,佛陀真的认为他们是凡夫,觉得自己是圣者。凡夫,也是假名的凡夫。因为凡夫也可以进步,凡夫证到了圣果,就变成了圣人。
    在座的诸位,你们可能离成佛还远。但是你也不要认为自己就是凡夫。佛陀已经说了,凡夫者即非凡夫。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者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佛,只要愿意成佛。

二、现化身相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这一段,佛陀问须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前面也问过这样的问题,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当时须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他答对了。而这次须菩提回答:“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大家可能感到奇怪,怎么这次须菩提答错了呢?
    这是因为,第一次问这样的问题时,佛说的是法身佛。须菩提当然知道,般若的空性就是佛的法身所在,当然是无形无相的,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但是他认为,化现在人间的三十二相的佛陀,这是可以见的,所以他这次这样回答。
    佛陀告诉须菩提,即使是对三十二相的佛陀,也不能执著。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能说他是如来吗?须菩提很有智慧,马上就转过来了,“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陀马上说了一个偈颂:“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要执著于色,不要执著于声音,不要执著于触,不要执著于受,不要执著于法。不要在这些外相上求佛陀。要看佛之所以为佛。
    我们往往会对佛有执著。念佛号的时候,“阿弥陀佛”的“阿”字,有不同的发音,有的初学者就很苦恼,不知怎么念才对。我要告诉你——你要是不执著,就都对;你要是执著了,都不对。没有标准答案。不可以音声见如来。我们念佛,要透过声音相,看到后面那尊真正的佛。就像用手指指月亮,你不要在手指上做功夫,要顺着手指看月亮。
    我们学净土法门,念佛,为什么要读《无量寿经》、读其他的大乘经典呢?就是因为你会通过学习经典,体验到阿弥陀佛到底是什么,然后你再念佛。
    体验一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你就会体验到佛的悲心。他知道众生有种种痛苦,修学环境不好,所以他才发愿,他的世界是清净的,没有这样那样的障碍,衣食无忧,大家都是平等的,寿命又很长,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在阿弥陀佛的净土,没有身苦,莲花化身;没有老苦,不会衰老;不生病,不会死,你可以一直往上修,直到成佛;没有爱别离苦,你可以随时随地化身到十方世界去度众生,跟自己的亲朋眷属不会分离;没有怨憎会苦,那个世界的众生都是善知识,大家在一起不会有矛盾;没有求不得苦,想穿衣服,衣服就变现出来了,想吃东西,饮食就来了。阿弥陀佛的悲心太大了,娑婆世界的八苦,他全部帮我们解决了,让我们在那么好的一个世界里修行。你会体会到,佛的智慧、佛的慈悲、佛的心量到底有多大。用这样的心态忆佛念佛,你心心念念都跟佛是相应的。
    另一方面,对如来不以色见、不以声求,也不是说你就不能念佛号了。找月亮,也需要用一个指头指一下。如果你不能念实相佛,那么还要通过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来唤起你对佛的忆念。但是要知道,念佛不是仅仅止于名号的。名号是方便,是一座桥。这样,你才能真正把净土法门修好,你的心才能真正地跟阿弥陀佛相契合。
    有人会觉得,既然对如来不以色见,不以声求,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好像佛陀没有三十二相,或者有没有三十二相都无所谓。那就又错了。闻说“有三十二相”不是如来,又执著“没有三十二相”是如来,这仍落在有、无之中,反而越错越远了!说有也错了,说无也错了,不要去执著有和无。因为佛的本质不在于三十二相,但是也不否定三十二相,一切是因缘和合。三十二相,是如来无量的慈悲与智慧的体现。不落于有无,才能真正见到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能落于断灭。缘起因果的现象一丝不差。你只要修了一定的福德,就会有相好庄严显现出来。我们的财富、眷属、容貌、健康、寿命都是我们修出来的,不修是得不到的。不要说“我没有是因为我不执著”,你没有是因为你没有修!有了之后,再说不执著。
    我们继续看经文。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陀怕我们落入断灭,又做了一次功德的校量。
    这里说的“忍”是什么意思呢?
    “忍”,是智慧的认透、确定,即智慧的别名。
    忍有三种:
    信忍:发心信解;
    顺忍:随顺法空性而修行;
    无生忍:通达诸法无生灭性。
    这段经文中所说的“忍”,有人认为上述三种忍都可以算,而最殊胜的是无生忍。得般若智的真菩萨,当然胜过以宝布施的初发心菩萨。
    所谓真菩萨不受福德,就是不贪著福德。福德,也是缘起性空的、如梦如幻的,并非真正的生命的本质。福德来了,你生命的本身也没有增加了一点什么;福德去了,你生命的本身也没有减少了一点什么。福德是外在的,是我们修行的副产品。菩萨不会去执著与福德的多与少。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其中讲到一个故事:一个人得了晚期癌症,住在病房里,痛苦、焦虑,整天发脾气,不知自己为什么如此倒霉,又后悔以前没有保养好身体。一天,他的一个宝贵的戒指丢了,他以为是一个护士偷的,大发雷霆。他的一个朋友很有智慧,这样问他:“你有没有想过,终究有一天你会失去这个戒指,它从来都没有属于过你。你有没有做好准备跟这个戒指告别呢?当你得到这个戒指,你生命的本质是不是增加了一点什么?当你失去这个戒指,你生命的本质是不是减少了一点什么?”这个人沉默了,他体会到,戒指是戒指,我还是我。他看到了执著于外在的东西的虚幻性。于是,变得很快乐。过了几天,他把他的各式各样的好东西都拿出来送人。当他把东西送人的时候,心里非常舒服。他这才知道,原来放下比得到更有力量。接下去的一段时间,他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放下。他每放下一种东西,就觉得自己又解脱了一些,变得更轻松了。他去世的时候,是笑着离开这个世界的。
    我们要不执著于福德,而能够善用福德,自利利他。如果你执著于你的福德,那它就成了无量的痛苦和生死轮回的根本。
    福德是什么不重要,关键看你怎么对待它。你能不能把它从心里放下来?
    有时候,人们可能会贪著于福德的相。比如为了追求放生的功德,到店里去订购:“你明天给我打一百斤鱼来,给我抓一些鸟来,然后我来放,成就我放生的功德。”那就著了这个相了。或者著于布施的相,“我要布施了,你们赶紧接受。”别人有需要,有因有缘,你就可以欢喜地布施;别人不需要,你就不必布施,自己欢喜地修行,住于内心的寂静。菩萨不会去无事找事,但有事时菩萨也不会怕事。生命的智慧就在这里。
    对福德有了贪著,那就麻烦了,处处都不能自在,处处都不能圆满。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前文说到从三十二相看如来,现在说的是从来去等动作看如来。我们要了知,如来的来去坐卧都是性空如幻的,切不可在如来的四威仪中,去找寻一个能来能去能坐能卧的如来。
    法法性空如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不来相而来,无去相而去,彻见无我法性——如义,这才名为如来!
    凡夫只看到如来外在的来去,看不到如来内心的静寂。
    我们整天上班、工作、跟人打交道,如果你能够真正做到如如不动,没有人上班,没有人工作,没有人在打交道,那你的修行就到家了。能不能把自己真正地放空?好像很困难。我们总是觉得:我来,我去,我坐,我卧,我给了别人什么,我受了别人什么……所以,我们要向如来学习——“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三、处大千界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一段主要是说化处,也就是世界观。
    佛陀说世界观的时候,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从微尘来讲,一方面是从整体的一合相来讲。一个微观,一个宏观。
    在缘起色法中,有幻现似异的差别相、分离相,所以不妨以散空法门而分分的分析他。但若以为分析色法到究竟,即为不可再分析的实体——极微,那即为纯粹妄想的产物,成为非缘起的邪见。
    就像这个房子,可以分开,分为房顶、柱子、窗户、地板等。窗子,还可以分为窗框和玻璃等。但是,切不要以为分到最后,一定有一个不可分的实体或极微。认为有个不可分的东西,就是妄想的产物,就是非缘起的邪见了。
    一合相是整体之意。比如,我们会说森林。但森林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一个概念。离开了一颗一颗的树,就没有森林。森林就是一合相,它是个整体的概念,但它是个概念法,是个假法,并非真实的存在。同样地,树也是一个概念,它是由树干、树叶、树根……细胞……分子、原子……组合起来的,也是个一合相。又比如单位,其实离开了一个个员工,单位也不存在,也是个假法。
    如来虽也说世界的一合相——全体,那只是约缘起假名的和合似一,称为一合相,而不是说有一合相的实体——离部分或先于部分的全体可得。
    不要去执著一合相。在这样的执著之下,我们看问题会非常片面。
    所以,不能说“美国比中国好”,这类说法是错的。这样对比,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不能离开个体来谈整体。
    我们走在外面,有时候被人家议论,“和尚都很有钱”,“现在和尚都能结婚”,“和尚都不修行”,等等。其实他们顶多看到过两三个或三五个蛮富有的或不太优秀的出家人,就得出一个概念,说现在的和尚都怎么怎么样,这就是执著于一合相了。
    我们说话、处理事情,一定要破除这样的概念。不要说“西园很好”或“西园不好”,这些话没有意义。离开了具体的西园寺的人,没有办法说好与不好。要跳出来看。有时候,我们因为几个人就否定一个道场,认为一切都不好;或者因为几个人就对一个道场佩服得五体投地,认为一切都好,这都是愚痴的。

四、说无我教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这一段主要是讲如来的教法。
    有的外道会说,我们的见地就有我见,佛陀说的是无我见。这就错了。佛陀的见地既不是有我见,也不是无我见。
    假使有我,能见此我的名为我见。我等自性既了不可得,那从何而有我见呢?
    佛说我见,不过随众生的颠倒想而假说,使人知我本无我,我见即本非我见而契悟无分别性。并非实有自我可见,实有见此自我的我见,又要加以破除。
    有时候佛陀也会说外道,说你们那是“我见”。但佛陀并不认为真有一个实有自性的我见。我见是不需要破除的,因为“我”本来就不存在。如果再说一个“无我”,那就是更是头上添头了。但是如果你执著于有我,佛教就要对你说无我!
    佛陀所说的,不是理论,不是哲学,而是确实如此,处处都不离开生活、不离开具体的事情。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文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常福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一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宗性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