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第三天
诸位同仁、同学、善知识:
今天是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农历9月25日,是第一个七的第三天。今天讲的开示很重要,师父给大家讲无上甚深微妙法,你们要全身贯注地听,好好体悟,若能体悟明白,当下大彻大悟。你们就是这世上最幸运的人,百千万劫的苦没有白吃,历经无数寒彻苦,终得梅香扑鼻来!
佛教的基础是因果规律,造如是因,缘成熟之时,得如是果,相连相续。在讲法之前,师父先问你们一个问题,
佛在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
杨剑答:佛在因果律范围之内。
师曰:佛也是造什么因得什么果,是吧?
杨剑答:是。
赵素兰答:佛不昧因果。
师问:什么叫不昧因果?
赵素兰答:佛没跳出因果规律,佛也逃不出因果。不昧,我有点不太了解。
师问:你不知道昧是什么意思,怎么答不昧因果?昧是暗昧,不明白的意思。
赵素兰答: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内,造什么因得什么果,但是佛可以改变业力。
杨锦绣答:佛想在就在因果律作用范围,不想在就不在因果律作用范围。因为因果的范围是属于因缘范畴,二元对立的。而佛是超出因缘果的,不在二元对立之中的,佛不想受那个果,就可以不受;想受、想还的话,也可以,可以自已选。所以确切地说,佛是不受因果律作用的。
学生某答:我引用永嘉大师证道歌上那句话,“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仍需还宿债”。
师问:造的业不一定就是业债,善业呢?
学生某答:是。善业、恶业都是业。
师问:都是业障吗?
学生某答:不是业障,恶业才是业障。如果要还的话,那就是欠的要还,不欠的就不还。
师问:那你的意思是佛也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吗?
学生某答:不在。
这个问题大家答得不一致。有些人说佛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有些人说佛不在因果规律范围之内。因为大家的认识不同,所以先不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你们自已想,师父暂且不给你们作回答。
今天接昨天讲的,昨天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遂成一念根本无明。然后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遂成枝末无明。然后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显三细惑相和六粗惑相。
三细惑相是什么呢?三细惑相的名字是:业相、转相、现相。
六粗惑相是什么呢?六粗惑相的名字是: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为因,起业相为缘,业系苦相为果。因缘果无常迁流,相连相续,辗转相生不断。所以众生就在烦恼和痛苦当中。
无常迁流,名为相续。相续相分三种相续相,即世界相续、众生相续、业果相续。
一、世界相续:性觉加明,真空便暗,明暗相待,互相倾夺,因成摇动而生风轮,故空轮之上,而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昧而心动,由妄明坚执而妄成地大坚硬有碍的境相。世间最坚硬的金刚,是由妄觉坚固所感而成,故风轮之上,又有金轮保持国土。因妄明的妄动而风生,金与风互相磨擦而生热,故有火光。火性有变化生热的功能,火光上蒸化气生润而成水,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性上蒸,水性下降,水火相济,交发而成物质世界。湿为巨海大洋,水族所居。干燥处就成四大洲或小岛,为陆地众生所集居。因这种缘故,所以大海之中常有火光,陆地上有江河流注。火势胜於水,就结为高山,故山石撞击可以成焰,山石熔化就变成水。若水势胜於土,就发生草木,故草木遇焚成土,因绞成水。由於妄心与妄境交互为用,辗转相生,互相为种,以是因缘,依报世界,相续不绝。
二、众生相续:众生相续是怎么形成的呢?众生从妄明而生,非有他因,全是妄觉妄明的过咎。真妄和合而成的所依妄识(业相)既已成立,则妙明本觉之理,为妄识所障,不能逾越。所以听不能超出声音,见只限於色相,则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妄尘得以成就。由是六根隔离,而有见闻觉知的分别。於是根境识三和合造业为因,而四生苦果随至。是故同业相缠而有胎卵之形,合离成应而有湿化之类。今以胎生来说,未受胎前,神识昏昧,一片黑暗,惟於有缘父母处,见妄色明点,依妄起惑,同性相拒,异性相吸,男以母为爱境,女以父为爱境。最初注爱之时,即为投生的种子,爱着不舍,成投胎的根由。父母交媾的时候,自然吸引同业入胎。由受精渐次生长,终成胎儿,离母出生。胎卵湿化,随其业力强弱,先后受报,依业因的招感而应报四生。情想合离,众生皆具,四生随着各自的善恶业因,相互交潜,三界升沉,生生死死,轮转不息。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三、业果相续:世间一切众生,过去在世的时候,想念恩爱的人,如胶似漆,凝结而不能解。受生的时候,流爱为种,由贪爱不舍而成胎。所以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贪爱YIN欲为根本。由有贪爱,必有身命,既有身命,就须滋养。众生为滋养自己的身命,自然贪心无止。四生之类,以强食弱,以大吃小,依力量强弱,相互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根本。如人食羊,羊自不甘心,宿业了后,转生为人。食羊之人,既造杀业,死后转生为羊。人羊互换,交相杀食。十生之类,生生死死,辗转报复,互相食啖,相互造业招感,冤仇相报,永远无有了期。此乃不与而取,名之为盗,即以盗贪为根本。你欠我命当还命,我欠你债当还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苦海,不能超越。你爱我的心,我恋你的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爱恋缠缚,不得解脱。由是可知,众生常受欲爱缠缚,沉沦生死,皆是以YIN杀盗的贪习种子为根本。以贪习种子为因,现行为缘,造业受报,业果相续。这就是业果变化,此业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业变化,永远在业果的相续当中。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来藏性,分说三如来藏性:不空如来藏性、空如来藏性、空不空如来藏性。三如来藏性,即是一如来藏性,三一不二。
一、不空如来藏性:从打七开始开示到现在,师父所讲的就是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金刚经上讲的是空如来藏性之谛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几天师父讲的是寿者相、人相、我相、众生相、世界相、业果相,这所有的相都存在,这叫不空如来藏性。不空就是假有,假有就是真空妙有、假有不无,所以这是不空如来藏性。
二、空如来藏性:看过师父讲的《灵岩28日谈》VCD片子者,对空如来藏性之谛理已有所感悟。我给你们再提示一下,《楞严经》讲:七处征心,十显见性,五蕴空〔色、受、想、行、识〕,六根空〔眼、耳、鼻、舌、身、意〕,六尘空〔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着六尘中间产生六识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十八界空〔六根、六尘、六识〕,七大空〔地、水、火、风、空、根、识〕。佛宣讲了空如来藏性,阿难闻法开悟,作了开悟偈颂:“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三、空不空如来藏性:接下来讲空不空如来藏性之谛理。什么叫空不空如来藏性呢?就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合起来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象这个茶杯一样,既是空的又是有的。所以说同一个茶杯既是空的又是有的,空有不二。再用另一种名词来讲,既不是有也不是空,叫非空非有。既是有的,那就是非空;既是空的,那就是非有。叫非空非有。就是上面讲的空有不二倒过来讲,这茶杯既是空的,它就是非有;这茶杯既是有的,它就是非空。所以,这个茶杯就是非空非有,叫空不空如来藏性。是故,这个茶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这个道理比较深,要很认真地听才能领会。
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空有不二是什么?非有,就是空的;非空就是假相。非有就是非空;非空就是非有。是故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毕竟空是什么?毕竟空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所以,见一切相非相即见如来;若了心非心,即解心心法。每个念心毕竟空,每个念心都是真如自性。这就是空不空如来藏性。体悟空不空如来藏很重要,你如果能够真正领会空不空如来藏性的话,你就彻悟了!
尽虚空遍法界都是空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如如佛性。时间无三世,无过去世、无未来世、无现在世;空间十方无量无边,如来藏一真法界毕竟空有。
尽虚空遍法界本来就是毕竟空有,不是修行到毕竟空有。包含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所以说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毕竟空有,毕竟空有你还修什么?能明白如来藏性之谛理吗?
下面再讲五个理念,是对我们修行非常重要的一些理念,这些理念大家一定要弄明白。
第一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有的;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空的;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第二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真空;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第三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空;
一切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毕竟空有。
第四个理念: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即有即空,空有不二;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非有非空,毕竟空有。
第五个理念:
是故,一切都是变化的、无常的、生灭的、不可得的心用境相,就是毕竟空有;
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空不空如来藏性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佛、心、众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毕竟空有;
一切众生本来就是毕竟空有;
一切众生本来就是如如佛。
下面,结合前些天讲的九个识,再展开给你们分析。
第一:自体分毕竟空有。九个识里面的自体分是我们的佛性,自体分就是自性本体。自体佛性如如不动,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你说它没有,而了了分明,可谓非空;但无形无相,可谓非有。到底是有还是空?这个自体佛性前面已经推断了,自性了了分明就是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就是空;这个佛性是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就是空有不二。自体佛性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就是非有;一尘不染、一法不立而了了分明,就是非空;自体佛性非有非空。自体佛性就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有。
第二:证自体分毕竟空有。证自体分就是起的一念无明。上次讲了,自体佛性本觉妙明、性觉明妙。凡夫认为它不明,而起一念明觉之心,是为一念无明,这一念无明叫证自体分。那么这一念无明起来,是有还是没有?这一念无明,它就是生灭的(有生就有灭);这一念起灭,就是变化了,就是无常的。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它就是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它也是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它就是空有不二。空有不二叫毕竟空。再重复讲一遍:这起的一念无明,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这一念无明毕竟空,能理解吧?
这一念无明毕竟空,然后以这一念无明为能,缘这个自性为所,中间产生相分,这个相分就是虚空相,就是寿者相。这个虚空相你说它有吗,空的怎么会有呢,它是空的,是吧?那么它是空的,还有空相在,这空相也是有呀,空相也是相,是吧?既然是个空相,如果这一念无明破掉,空相就没了。空相也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不可得的,是故,空相也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
第三:白净识毕竟空有。对白净识来说,这一念无明是头上安头,无明是无始以来就有。但是当你打开本来面目明白了之后,开悟了,证见了了分明灵知的时候,自性大放光明,自性就是妙明,那你就知道不需要头上安头,这一念无明就不存在,白净识就不存在,白净识不存在就转为法界体性智。空相就没有,这空相就灭掉了。这顽空的空相就灭掉了,寿者相就没了,所以一转就转为法界体性智了,是吧?所以,这空相是生灭的。这虚空相是一念无明而生,一念无明灭,这虚空相就灭;没有虚空相,一念无明灭,就是我们的真常独露。没有虚空相,有相也没有,无相也没有,虚空相也没有,所以说真常独露。
第九识的白净识也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白净识的相分(空相)也是生灭的、无常的、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变化的,是有还是没有?说它生灭变化的,它就是有;既然是什么也没有,那就是空,是吧?二者合起来,就是空有不二;白净识有一个相在,那就是非空;那相什么也没有,那就是非有;非空非有,那就是毕竟空有,白净识毕竟空有。
第四:相分毕竟空有。第八识的见分缘第九识的一念无明,而“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产生第八识的相分,叫人相,也就是山河大地、草木丛林、男女老少等等这一切的相。这一切的相,它是生灭的、是变化的、是无常的、不可得的,就是空的;这相分如水中月、镜中花,有变化生灭无常不可得,那就是有;是故相分空有不二。相分既然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它就是非空;那么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它就是非有;是故相分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
第五:见分毕竟空有。见分就是起心念,起微细的心念。微细的心念就是生灭变化的,不管你是真心还是妄心,都是生灭变化的,真心起念也是生起来、灭下去,是吧?就凡夫来说,是因为无明之故,起的是妄念;因为被无明覆盖了,故起的是妄念。如果将一念无明打破了,起的心念就是真念。不管你是真念还是妄念,它就是起念,有起就有生灭,有生灭就有变化,有变化就不是恒常不变,所以叫无常;生灭变化无常,这个念心不可得,所以叫非有;那么有这个心念之故,它叫非空;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
第八识的见分和相分、第七识的见分和相分、第六识的见分和相分、前五识的见分和相分,都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不可得的,所以也都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叫毕竟空有。如果你能证悟毕竟空有,就是如如不动佛。
好,现在再回想一下。
自体分毕竟空有。自体佛性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叫非有;了了分明,一尘不染、一法不立,叫非空;非有非空,叫毕竟空有。是故,自体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证自体分毕竟空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有;生灭变化无常的这一念无明,就是非空非有。非空非有叫毕竟空有。是故,证自体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相分毕竟空有。包括第九识的寿者相、第八识的人相、第七识的我相、第六识的众生相、前五识的世界相,乃至业果相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不可得的,是吧?它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所以叫毕竟空有。是故,相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见分毕竟空有。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的见分,都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不是变化、是不是生灭、是不是无常、是不是不可得?所以它也是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不二,也是毕竟空有。是故,起心动念的见分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
所以,体、相、用本具毕竟空有而如如不动,体、相、用本自一如。
再讲一下: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皆是如如佛。众生是不是生灭变化无常的?众生相续,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众生既是有的,也是空的,是故叫空有不二,非空非有,毕竟空有。心,也是毕竟空有。佛说度无量无边众生,无一众生可度。佛,指的是体、相、用一如的如如不动佛,也是毕竟空有。所以说佛、心、众生三无差别,佛、心、众生都是本具毕竟空有,佛、心、众生都是本具如如不动佛。
还有讲一讲:十方三世一切国土,皆是空不空如来藏。即十方三世一切国土,它都是毕竟空,十方三世一切国土都是毕竟空。西方极乐世界毕竟空,东方琉璃世界毕竟空,娑婆世界毕竟空,北方不动世界毕竟空,上下世界全是毕竟空。毕竟空就是如如不动,毕竟空如如不动是谁的世界?就是佛的世界,就是佛的净土。那么,你们要往生哪里去?若要到佛的净土中,佛的净土当下就是啊。
还要再讲一下;烦恼就是菩提。烦恼就是菩提 ,就是说每个人的心念起来和你起菩提的这个觉性是无二的。有句话叫烦恼即是菩提,这个我们常常说到,但是道理未必明白。以前我也不明白这句话,认为把烦恼去了才是菩提,现在才真正知道,烦恼当下即是菩提。
烦恼心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觉悟心也是变化的、生灭的、无常的;烦恼心和觉悟心都是非空非有毕竟空有。是故,烦恼当下即是菩提。
凡夫的起心动念若能做到毕竟空有,那凡夫的起心动念不就是菩提了吗?这里面有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若烦恼就是菩提的话,那我们就天天烦恼算了。这里面有个差别在哪里呢?有个差别,你们先自已想去,师父明天再给你们讲。
今天我们讲了空不空如来藏,故知体、相、用一如,本具毕竟空有;佛、心、众生一如,本具毕竟空有;十方三世国土一如,本具毕竟空有。所以,十方三世一切国土都是佛的国土,佛、心、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人人都是如如佛。且每个人都一切本具,无须修证,本来就是毕竟空有。毕竟空有是什么?毕竟空有就是体、相、用一如,体、相、用一如就是毕竟空有。体、相、用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个个都是如如佛。
佛不是修出来的,如果你体悟到这样,就可以达到“大梅”参“马祖”的境界。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马祖说:“你就是佛。”大梅说:“好,那我回去了。”背包一打,走了,回大梅山安住去了。
师父今天讲的,你们人人都是如如佛,人人本具就是如如佛,人人当下就是如如佛。不是现在不是以前才是,也不是现在不是未来才是,而是当下即是如如佛。有人说,“我以前是佛,现在是凡夫不是佛。”这个本来你,当下就是如如佛,要这样悟证。不要说,我以前本来是佛,现在不是,佛怎么会变成凡夫的呢?肯定地说,当下就是如如佛。
今天给大家讲了这么高深的法,无修无证无得,个个本来是佛,本来具足,一点不缺,十方国土都是毕竟空有,都是清净湛然、常住不动,都是佛国土,你还要往生到哪里去?
今天就讲到这儿。之所以还要修,那就是因为我们当凡夫当惯了,着相惯了,贪、嗔、痴、疑、慢的习气惯了,还有习气在,要去除习气,所以方便说要修。关于习气问题,明天再讲。今天只讲本来是佛,当下本具,个个是佛。
你们不要认为自已不是佛,本来就是的。大众如果悟证到这点,就是诸佛在参加打七,是为名副真实之佛七耶!
还有几分钟,你们看看还有什么问题。我讲了这么多,前面提的那个问题,自然就明白了。佛在因果律的作用范围否?应该都明白了。凡夫在因果律当中,佛也在因果律当中;凡夫不在因果律当中,佛也不在因果律当中。你是不是在因果律当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问:师父,不昧的“昧”字什么意思?
师喝:什么意思查字典去!已经讲过了,你刚才一直想这个问题,师父后面讲的都没听进去?!
问:大彻大悟人的心境是什么?
师答:你就是大彻大悟人的心境。刚才都讲了,还心境是什么?心境毕竟空有。还问,都没听进去。心毕竟空有、境毕竟空有,还心境?听完了,接下去要悟。
问:师父,从您今天讲的明心见性,我看书理解的是先明心后见性,可是你说见性未必明心。我觉得这个还有疑问。
师答:这个还要开示吗?刚才都讲已经成佛了,还问这个问题,这不是又返回来了?见性就是见本体,本体如如不动,是吧?明心就是把今天师父讲的全部悟明白,就是明心。光见如如不动本体自性,前念已过、后念未生,中间了了分明,那还是见性的境界。你不悟明白这些道理,怎么谈得上明心?如果一个人把这些道理全部悟明白了,自体分、证自体分、见分、相分,这一切全悟明白了,就叫明心。这样明心的人决然见性。哪有不明心见性的?!
问:但是他没有见性的境界的话,怎么办?
师答:只要你能悟道。以前大梅也不是打坐的时候见道的,他是师父指点他,哦,明白了,它和见道是一样的,从道理悟入的和真正证悟见道过一次的,力量还有点区别。以前禅宗的这些修行人都很有智慧,参访师父,师父指点一句话就明白了。现在人少有那么深的智慧,不要说一点,十点、二十点都点不开。现在的人没办法点开,怎么办?释迦牟尼佛有办法,佛说末法时期众生要修心中心法,心中心法法本是这么讲的。心中心法就是叫你三密加持深入禅定,万念俱息,见到本体。见到本体之后,再转过身来悟明心地。所以,心中心法和禅宗入门不太一样,禅宗是以很深的智慧入门,悟入;心中心法是由很深的禅定证入,然后再悟无生法忍。入门虽不同,进去都一样。
问:请师父开示一下,好像《楞严经》上是说“佛性是非因缘、非自然”,按照这个说法,佛是得大自在者,他不应该受因果作用。
师答:因毕竟空有、果毕竟空有、缘毕竟空有,所以叫非因非缘非果。毕竟空了还有因吗,能听明白吗?毕竟空了,现在已经讲到毕竟空了,你还问因果,因毕竟空就是非因。变化无常就是非因,变化无常就是非缘,变化无常就是非果;变化无常就是有因,变化无常就是有果,变化无常就是有缘;变化无常就是毕竟空有,变化无常就是非因非缘非果。所以因毕竟空,缘毕竟空,果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毕竟有,都是圆融的。能明白吗?把《楞严经》读懂了,就明白了。佛性讲本具毕竟空有,不讲自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