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第五


 下载DOC文档  



大佛顶首楞严经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慧律法师 主讲
 
第10套
讲题: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日期:2009.7.12-2011.10.02
片数:共8片(本片为第5片)
编码:097【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说三摩修法,令从耳根一门深入。解六结,越三空。
 
● 圆瑛法师《讲义》第641页——第764页
● 从「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消除,心悟实相,深意清安,得未曾有!。。。
(763页)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请坐下,698页,
698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698页,倒数第三行,这一段是告诉我们:尘亡,外在的尘如果没有,那么根也尽,也就是没有相分就没有见分。
【辰五  申尘亡根尽  (分二)    巳初  正申解结以酬问    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巳初分二)    午初  统论离尘无结    二  正教入一解六    今初】
 
经文: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非变、非恬,尝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解释一下:
是以你现在,先讲眼睛,眼睛不是明就是暗的外尘,所引起的分别心才存在;如果你这个眼根,离开了暗、离开了明,那么,就没有依靠的相,也就没有见体;这个“体”不是不生不灭的体。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这里是讲耳根。如果离动,动就是大声,要不然就是小声,静就无边际。元无听质,这个耳根如果没有外尘的动跟静,那么就没有能听的妄质,当然是妄体,所以,元无听质。
那么,底下就讲鼻,说:无通、无塞,嗅性不生,鼻子要有通,有时候感冒就塞,鼻子的功能就是嗅这个味道,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变,不是甜的就是苦的。那么恬呢?就是没什么味道,清淡的。那就尝无所出,用这二个角度:一个变、一个恬,道尽一切的味道,尝无所出。
 那么,这个身体要碰到,要不然就离开这个身体,要是没有离跟合,这个感觉到身体的存在性,那么,这个觉触就本无。换句话说:这个身体负责合跟离这个触尘,没有合跟离,这个身体触尘就消失,也没有触体可得。
 底下是: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我们在第六意识心,灭了又生,生了又灭,这个妄想、颠倒、执着,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如果内在里面的灭跟生,这个尘不存在的话,那么,了知安寄?了知之心,能了的这个妄体、妄识之心,“安寄”就是有何寄托?
  这一段重点,它统统是在诠释:根如果离开外尘,那么根空无自性,失去了作用。
        
        诸位!看699页的小字的注释,
 
【上科分论,揽尘结根,此科统论,离尘无结。】离开了这个尘,无结,就是内心就没有烦恼,也没有执着,那么这个就是修行的根本。所以,你不能离开这个尘相,百千万劫你不可能成就的。【皆上句离尘,下句无结。又上科正所逆之流,此科即能逆之法。】所以,这一段讲三摩,是专门在怎么修行,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开悟解理这一段,叫你如何一门深入,如何来返流、来照性。所以,这一科就是能逆之法。【良以奔尘,即为出流,】你只要一心一意的,去追求这些不实在的外境,那么就永无宁日了,就出流了,就是心光外泄了。【亡尘正是逆流。】诸位!这个“亡尘”要画二个双红线,它的重点在哪里呢?就是离相,如果你不能离相,那就一辈子修行会很辛苦的!那么,离相就是成不成道全在于此悟入,全在于此悟入。意思就是:外在的相跟本性无关。简单讲:如果我们的本性受到外在的相——明暗、动静这些相的影响,就不是真正的修行人。换句话说:如果你今天你是修行人,纵然你的命运非常的凄凉,那也是一种美,对见性的人来讲,凄凉也是一种的美,一种美。世间人追求这个荣华富贵为重,这是世间人;修行人会把荣华富贵看得比空气还轻。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一口气,吸进去,吐不出来,或者是吐出去,吸不进来,命就消失了!所以修行人要把荣华富贵看得比空气还轻;你能够把荣华富贵外在的假相(淡泊),这个就是亡尘,正是逆流,就不会追逐这个生死之流。【是以汝今,若能双离明暗二尘,自然无有聚见于眼,结滞为根之妄体。】所以,这里讲的统统是妄,为什么是妄?因为有相分,所以才有见分,相、见都是妄。【此体因结色所成者,非是照用自在之常体。余五准此可知。】所以,【元无听质,质亦体也。此文无体句,须研究明白透彻,真妄二体,以揽尘结根,聚见于眼是妄体,以元明照用,常光独耀是真体,免同阿难之错解谬难也。】我们现在这个妄体,就是识心分别,真体就是真如本性;但是,这二个其实是平等的,只是在迷跟悟,同一个体性上,讲迷跟悟这个问题,离开了这个真,没有妄可讨论;离开了这个妄,你也找不到真。所以,妄体性本空,即是真,妄即是真,就是就悟道的人的角度来讲。所以,你不要说妄不等于真,那当然是迷的角度来说,妄体性本空,就是真。
 
         699页,现在教你
  【午二  正教入一解六】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你只要不依循着,就是心不往外奔驰。那么,动、静;把耳根排在第一个,就是娑婆世界最贴切的修行根,就是耳根!听经闻法要用耳根;返闻照性要用耳根;解六结——动、静、根、觉、空、灭,要用耳根,所以,这个耳根就排在第一。动、静是对耳来讲的;合跟离是对身来讲的;恬跟变是对舌来讲的;通、塞是对鼻来讲的;生、灭是对意来讲的;明、暗是对眼来讲的。
如是十二种诸有为相,只要不循,诸位!那个“不循”就是完全不受牵制。那么,这样子的修行方式,你就知道什么叫做真如本性修行了。耳朵于动、静,一切动跟静如如不动;身体于合跟离,如如不动;舌头尝一切味,如如不动;鼻子于通、塞,如如不动;意于生跟灭,完全不着,如如不动;眼睛对明相、暗相,如如不动,也没有任何的挂碍跟期盼,为什么?因为那是有为相,这有为就是生灭法的。
这一段最重要的重点就是:你只要知道它是有为的、它是生灭的,就放下,就是在讲这个。因为有为,它就一定会败坏的,败坏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着,万法皆是败坏之相嘛!
 
         底下,
【循者顺也。不循十二诸有为相,即不顺流奔尘。以动、静二尘列首者,密示当用耳根也。此正教离尘工夫,必要从根解结。如何解法?汝但要旋根,自可离尘。】旋根就是不循,“循”就是顺,【此不循即前不随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亦即欲逆生死欲流。】是不是?那么什么叫世界、业果、众生呢?用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日月星辰不可得、因缘果报不可得,究其体相;一切众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可得,悟无所得,即入佛行处,它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之所以不能入无所得,那么,我们生死的欲流就一直辗转,因为我们不能体悟到诸法毕竟空。所以,这个世界、业果,在众生来讲,它这个是实实在在的;可是对于有照性的功夫来讲,尘自生灭,自性不动,这些仍然是幻。所以说:诸法如幻,亦无三界可出,说:三界者唯心是,如果你看到这个《楞伽经》,它就讲:三界者唯心,还是唯心,三界亦是如幻。【逆字之义,亦即观世音菩萨,入流解结之功,至简要,最圆顿,乃为一乘修法。凡有志楞严者,于此不循二字,】简单讲就是不随顺假相。或者用更清楚的名词就是:今天不管你家发生任何的事情,你的心都是如如不动,房地产被窃了,怨恨摆不下;兄弟姊妹为了分财产,刀光剑影;儿子吸毒,你已经把他教到研究所了,还吸毒,放下了!
我曾经讲了一句很冷漠的话,也很有智慧的话,就是:学佛有时候要学自私。这个自私是发自解脱的自私。所谓自私就是说:你没有办法改变你的整个四周围,你一定要先解脱自己!一定要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要不然你会“拧”死,你会气死!这个世间不可能每一种事情,都是按照你的节奏在过日子的,这是不可能的!四周,你想要按照你一定的节奏过日子;可是旁边的人,不会按照你的节奏来过日子。所以要想修行,一定要有一个宽宏跟大量。所以,我所谓的自私,其实是用智慧。所以解脱自己还是最重要的,说:某某人不学佛、我的亲戚不学佛!哎呀!先度自己啦!对不对?有一个一贯道的来,她的老公一贯道,然后他的老婆是佛弟子,然后就来拜托师父,说:我跟老公讲了十年,他就是不来信佛,希望请慧律法师来我家跟他讲几句。我说:不用这样啦,要去讲给几万人听才有效率嘛,去只度你一个,度你一个。对不对?讲了老半天,你还不一定能够相信我,对不对?来改过来信佛,还是要度更多的众生比较重要!这个就是看智慧。所以,法师不是没有慈悲心。
那么,我们就了解这个:于此不循二字,【宜究心焉!】
看底下,【此即华屋之门径,下文所选之耳根,即入华屋之正门也。】
 
      700页,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随,随拔,“拔”就是选,随选一根。脱黏,脱黏就是离尘;内伏就是照性。所以师父一直强调:要用本性修行,是为什么?因为这样才能成佛,才能够进入最究竟的佛道。随选一根,脱黏就是离开外面的十二种尘相;那么,内伏就是降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如果一发,其余五黏,应拔圆脱。为什么应拔圆脱?同一心性嘛!见性不会说:我耳根所修来的听的闻性,你眼睛用不着。意思是:解脱的人、内心解脱的人,眼见一切明、暗相也解脱;耳,动、静也解脱;舌,恬、变也解脱;身,合跟离也解脱,没有一处不解脱。
 
         看注解,
 
【拔者选拔,即应前文。若能于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上一堂课我们已经讲过了,要选择哪一根,修行要选对根。【随拔一根:即随汝选拔一根,要圆通根,但依此而修,不必六根齐修。】因为凡夫时间、体力有限。【脱黏内伏,伏归元真者:脱黏即离尘,内伏即照性,脱所黏之妄尘,】诸位!那个“黏”,就等于戴上一副太阳眼镜,被假相黏住了!我现在讲,你还不清楚,我再用例子来讲,你就更清楚了。好!譬如说这个人一开始,你们二个争吵,然后你对他印象很坏,很坏!后来人家对方求忏悔了,又做得很好了;可是因为你被这个妄见黏住了,无论对方怎么表现得体贴、改过自新;可是因为你这个妄尘黏住了,对他有成见,这个成见,他做了一辈子,你一样不原谅他;你一样不想亲近他;你一样不想改变自己去接受他,这个就是被妄尘黏住了,那种成见太难了,这个就是妄尘黏住了。就是卡在一种观念里面,你永远没有办法入于真心,把这个放掉,放不掉,他把这个观念放掉,比他布施他家的财产拿出来更痛苦,他就是讨厌那个人!人家已经改过自新了,可是我们还活在十年前、二十年前,就是一定不原谅对方,这个叫做被这个妄尘所黏住了,成见、观念卡死!所以说:本有的光明,你一直 放不出来。。。宽恕对一个圣人是这么的容易;可是,对一个凡夫来讲,那个宽恕是多么的困难,是奢望,算是一种奢求。【回本有之常光,内伏反照照自性,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这个“一门”就是一根。所以,一门深入,这一门是耳根门,动、静、根、觉、空、灭,再愈来愈深。。。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这个叫做一门,然后,最后才有深入,深入是对浅来讲的。念佛没有这样,我们念一句佛、诵一部经,我们现在一直误认为,这个叫做一门深入,跟《楞严经》讲的是完全不同的!所谓“一门”是指耳根门;所谓“深入”是指动、静、根、觉、空、灭,我们有六结,我空、法空还有空空,这样愈来愈深入,才叫做一门深入。现在念一句佛、少诵经,这是少修,把它当作一门深入,有违佛意啊!但从一门,逆流深入,【解结破阴,伏归本元一真之心,妄惑既尽,本明自发,故曰发本明耀;即所谓净极光通达矣!】
 
【又此段正从根解结,次第修证之功,提起自己本有心光,离尘照性,乃是无修之修;】为什么无修?因为无为法嘛,真如是无修,方便修,念佛也是修、拜佛也是修。为什么?念佛空、拜佛空,难道作一切务不是空?所以叫做无修而修。【得入圆通,乃是无证之证;亦题中修证了义。】
【今以观世音,从闻、思、修,初、中、后节次合之:脱黏即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动、静二结,破色阴;】
【内伏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前面加一个“能”字就更清楚:能闻、所闻都不可得,“尽”就是不可得。就是【解根结,破受阴;】
【伏归元真,即尽闻不住,】不住还是空,所有的闻,仍然不住。【渐次深入,乃至生灭既灭,】也就是解觉结、空结、灭结,(【解觉空灭三结,】)诸位!这个觉、空、灭,统统在心中解,在心,因为这个已经无关于根跟尘了,根、尘已经都放下了。这个解觉结、空结、灭结,这个统统在心的微细上解,这个要特别注意。也就是【破想、行、识三阴;】
701页,【发本明耀,即寂灭现前,发本有妙明光耀之性。此耀性一发明,通天彻地,耀古腾今,非外尘所能碍,内根所能局,】外尘也不会障碍它;里面的能缘的根,也不会被它局限。【所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无一非寂灭真境,】诸位!寂灭法就是佛法,找到了寂灭法,这个世间的真正的幸福、快乐,彻底的解脱、无诤,心大慈大悲,与佛完全相应,佛陀就是世界上最幸福、最快乐、最解脱的人,要不然学佛做什么?所以,这个寂灭的真境,就是我们要去追求的;说追求也是方便语。【故诸余五根黏尘之妄,皆应】都应当是如此。(【随也响应也。】)【此选拔之一根,圆满而齐脱矣!】只要一根能够入流照性,那就圆满,全部都解脱,因为同一个本性。【即答前但于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你看,一门深入是指什么?是指耳根,非常明显在这里,一门深入,动、静、根、觉、空、灭,解六结,越三空,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亦即下文偈云:‘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701页,
 
【巳二  兼成二妙以证验 ( 分二)    午初  情界脱缠成互用妙    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午初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证不循根    今初】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这个对初学佛法来讲是不知所云,真的是不知所云。
师父这一段慢慢解释一下:
不由前尘,就是脱尘,解脱的脱,脱尘,脱离外尘。不由前尘,所起知见,就是说脱尘,因为尘会引起知见,那么,知跟见用二、二根,本来是六精,现在用二精来代替六精,知、见就是六精。了悟了不由前尘所起的这种知、见。所以,这八个字是脱尘。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也了悟了。。。这一段是脱根,八个字是脱根,前面是脱尘,这一段是脱根。也了悟了,明内在也不循根,不循根就是不用浮尘根跟胜义二根,只是寄根发明,寄根而发照、照明之用,实在不是说全由于根,所以不循根。只是,“寄根”上面加二个字更清楚:“寄根”上面加:“只是”寄根明发,明发就是发照的作用,叫做明发,就是发照、照明的作用,叫做明发。简单讲就是:也了悟了内不依根,不依浮尘跟胜义二根,只是寄根而发照明的作用,只是寄根,就是不离根,要起作用也不离根。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就是用本性,透过根显现出来的意思。
 
整段的意思再解释一下:
了悟了不由明暗等十二个外尘,所起的六精的种种知见,也了悟了、明白了,内在也脱离了根,也不依根,只是寄根来发这个照明的作用,由是六根,能够互相为用。
因为见性,像佛这种功夫,眼不单单只是能看,也能听,尝、嗅、觉、知都知道,六根可以互用的。
 
  看注解,
【此承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之相,亦即答前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之义。上科是明修法,此科是明证境。二妙】就是二种妙用。【即结解之后,所发自在用:】二种自在用。哪二种自在用呢?二种都捆不住他,【一情界脱缠;】情界脱缠就是离见、离执、离根,情界脱缠。就是任何事情都不会在他的根打结了,看任何事情,心不会打结;听任何的声音,心也不会打结,这个叫做情界脱缠。二、器界脱缠,(【二器界超越。】)叫做离相。所以第一个,情界脱缠就是离根、离见;器界的超越就是离相、离尘,这个非常重要!所以,唯是一心,器界超越,器界无非是相,十二种尘相,【因前佛哀愍会中,声闻、缘觉,于菩提心未自在者,故示一门深入之法,令得六根清净,得大自在也。又释阿难伏疑,】伏,降伏了种种疑问,【六根净后,有何利益,故示二妙。】
【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者:】【明】就是了悟。了悟了【外不由尘,此脱尘也;前尘】诸位翻过来,702页,【指现前,明、暗等十二尘,知、见举二,该括六精。】见精跟知精,二精包括六精——眼、耳、鼻、舌、身、意。【众生聚见于眼,聚闻于耳,是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妄知妄见。】现在用真心了,【今发本明耀,心光遍照,不假外尘,窥天鉴地,是不由前尘,所起知见,乃属真知真见,】用本性就是这样子。所以用本性的,他就不会扭曲,他就不会扭曲,因为他里面没有语言、文字、观念的东西,他也不会误会人家。乃属于真知真见,【即众生本具之佛知见。】所以,佛就是用这个来修行。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者:明内不循根,此脱根也;今耀性发明,照用遍现,不用浮、胜二根,但是寄托于根,而发照明之用,实不全由于根也。】这意思就是说:眼见一切相,明、暗,本性立刻显现出来。不因为明跟暗,耳根不因为动、静,本性自己流露出来,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它有发照明之用,也是借着六根。【故佛菩萨不俯仰,不回转,圆见十方,可为明证。】这一句话就是:当相即道,见处即真,若论佛法,一切现成,就是这样子。眼见十方,如果我们被明暗、动静所框住了、局限了,局限在有情的根身、外在的世界,不能离相,也不能离尘,也不能离根,那么我们这一辈子,修行无望、解脱无望!所以,修学佛法,就是在那个离相要非常非常的彻底。简单讲:0.01被黏住,都不对,都不对!换句话说:这个世间有很多快乐的事情,记得!那个是幻,虚幻不实在的快乐,它不是法乐,它是五欲六尘的乐。或者是这个世间有无量无边的痛苦,这个也是幻、也是妄、也不实在的。所以对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快乐或者是不愉快的事,单刀直入的用本性放下,没有这个东西,在刹那之间就得见性,那么,你往后所过的日子,就会完全不同。
 
底下,【由是六根,互相为用者:正由根尘双脱,灵光独耀,方成六根互用之妙。互用即根隔合开,】根一隔,那么就有合跟开,一合一开,【自在成就,合】合,合的话就是:【见、闻等六用,于一根中;】譬如说眼不独能见,(【如眼不独能见,】)【亦具闻、嗅、尝、觉、知等六用也。】就是一根等于六根用,就是这个意思。于一根中就是等于六用。【开一根作六根之用。此即诸黏圆脱,六根清净,自在无碍之妙用,】位当在十信满入初住,(【位当在信满入住,】)信满入住就是:“信”的旁边写个:十,“住”的旁边写个:初,那么就更清楚了。那就是十信满了,然后就入于初住,就是这个意思。位当在十信满位,而入于初住。信满入住,一般还看不懂,不晓得它什么意思。就是十信位满了,修行修到有相当功夫了,入于初住位,就是见性;圆教初住就见性,别教要初地菩萨才见性。【同观世音菩萨,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之境。正由选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方能有此妙用。有人以六根清净,指解第三根结,】因为我们有六结是:动、静、根、觉、空、灭,认为六根清净指的是第三根结,【即能证此,】六根清净,我认为不可能,(【余意非之,】)【请俟高明审之!】圆瑛法师很谦虚。“俟”就是等待,等待有高明的人来判断一下。【工夫至此,于众生世界】这个是指(【有情世间,】)【不复生缠缚矣!】
所以,佛法,它的重点在哪里?在于不被相捆住、不被根身所捆住。
如果一个人得到大悟,那么他也会生病,可是他的生病,他只有一种负担,就是肉体作不了主,他还没有办法像佛一样,能够转这个根身,那么,他唯一的就是生病。这个生病不愉快,但是,他的心不烦。
但是,世间人有二种病,他这个身体一生病以后,内心跟着脆弱了,面对死亡就开始恐慌了!
所以,大悟见性,它有一个好处,会减少世间很多的不必要的痛苦,看到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跟负担,因为他都是用本性在看、用本性在听,也不会跟众生一般见识。所以,就变成你赞叹他,他也没有什么增减,对不对?你批评他,他也没有什么增减。所以,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佛法!虽然说讲了这么简单,佛法都是在培养这一念;但这一念还真的不简单,不简单!
 
703页,
  【未二  证不循根】
 
经文: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说:阿难啊!你岂(难道)不知道吗?在我们讲这个楞严会中,有阿那律陀,阿那律陀因为太精进了,眼睛失明了;可是,佛有教他修一种。。。后面都会讲:乐见照明三昧,结果就半头天眼了,他用头来看,眼睛坏了,他用头来看,用头来看。阿那律陀无目也能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没有耳朵,可是他用龙的角在听,龙的角。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钵提,异舌知味;后面都会有讲。舜若多,舜若多就是空神,就像虚空的神,虚空,因为他没有色身,叫做空神,舜若多就是空。他无身觉触,因为是虚空。所以,舜若多神是虚空神,就是虚空就没有色身,无身觉触。如来用大慈悲心,如来光中,映令暂现,如来一放光,暂时让他现出这个色身。但是,这个虽是色身,既为风质,有质等同无质,其体元无。
底下,诸灭尽定,灭尽定就是九次第定,证阿罗汉果。得寂就是涅槃,如果加一个“之”就更清楚了:得寂之声闻,得寂之声闻就是涅槃的声闻乘。诸灭尽定就是证阿罗汉果的,得到涅槃之声闻乘,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这个“意根”就是第七意识,粗的第七意识,一半已经降伏了。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不因,写一下:不因第六意识心、第七意识心的心念。圆明了知,不因心念,也不是用第六意识的分别心,也不是用第七意识的执着,执着心,俱生的执着心。
 
  703页,中间,
【《正脉》云:此恐凡、小,久执六用,必循六根,骤闻】“骤”就是突然。【明不循根,疑而不信,】现在突然了解说:喔!不一定要用依照外在的尘,还有内在的根,不一定用这个。根根便可以互用,疑而不信,【故引现会以证,令得除疑。汝岂不知者:反问之词,今此楞严法会之中,阿那律陀,此云无贫,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果报。白饭王之子,从佛出家,多好睡眠,被佛呵责,精进】结果失明,【失目,佛怜而教之,令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遂得半头天眼,观见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如观掌果,】)如观掌中,就是把这个水果放在你的手掌当中,如观掌果就是这个意思。就像看到你手中的那一粒水果那么清楚,叫做如观掌果。手掌放一个水果,看三千大千世界,就(像)看掌中那个水果那么清楚!【无目而见,此见不循眼,寄头明发,是一证也。他如跋难陀龙,此云善欢喜,护摩竭陀国,风雨以时,人民欢喜,故以名焉。它虽有耳而失聪不能闻声,乃用角】改用角【而听;此听不循耳,寄角明发。】你看!不得了,都很有修行!底下就是:【殑伽神女,殑伽是河名,此云天堂来,发源于雪山之顶,阿耨达池,】这个阿耨达池,东南流入海者叫做殑伽河;西南流入海者,叫做缚刍河;西北流入海者,叫做徙多河;东北流入海者,就是中国的河源。那么这个阿耨达池,你就不用背那么多,我只是随便简单念一下,有往东南流、西南流、西北流、东北流,统统【流出四河,】简单讲:阿耨达池就是很大的水源地的意思。【此其一也,神女是主河神,非鼻而能闻香。骄梵钵提,此云牛呞(shī(牛)反刍),食后恒呞虚哨,】恒呞虚哨就是这样子,如果不表演一下,你还不晓得。他就是这样,(师拟吃食时蠕动嘴唇并咂嘴貌)吃完了,他还弄了一些动作,有声音出来,不表演,你就不知道它的意思,就是这样子,叫做呞虚,边吃饭边发出声音,多余的。叫做【异舌而能知味。舜若多神,此云虚空神,以历劫无身为苦,佛放拔苦光,映令暂现身触,乐不可言,其质如风,其体元无,无身亦能觉触。】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者:灭尽定,亦云灭受想定,前五与第六识,受想皆不起现行,】那就没有烦恼了,第六识就是妄想的根源,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那当然就是第六意识了。前五识、第六意识,所有的妄想颠倒统统没有了,那就太好了!外面的尘也脱根了。【即第九次第定。】阿罗汉之定。【前八属有漏,】像我们常常讲的:四禅定、四空定,加起来八,八种有漏定;那么,这个九次第定,这个是属于无漏,【此一属无漏。】为什么能够无漏定呢?因为他有佛的无漏慧,才能真正的断这个烦恼。定是伏烦恼,慧就断烦恼,所以这个开大智慧是非常重要的!【得寂:寂即灭谛,得证灭谛涅槃,成阿罗汉,故曰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尊者,久灭意根,】久灭意根。【不特六识不起现行,即七识粗分亦灭,】这个七识就是我法二执的根元,如果读过唯识的人都知道,第七意识,重点在我执还有法执,就是俱生。就是第七意识的粗分亦灭,【故曰久灭意根;而能圆明了知,一切诸法,不因第七第六之心念。今在鸡足山,待弥勒下生传衣,即入此定。孤山曰:以上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意思就是:根根可以六用了。【何况圆脱,】的圣人,【岂无互用?】举这些,也许是凡夫、也许是小乘而已喔,都只是一个妄力,还不是清净的六根喔,还不到佛的功夫,尚且不依根,何况圆脱的圣人?六根岂不互用?岂无六根之互用?所以岂无互用就是:岂无六根之互用?
【初情界脱缠,成互用妙竟。】
 
底下,704页最后一行,底下就是
 
【午二  器界超越成纯觉妙  (分二)    未初  先以示妙    二  验不藉缘    今初】
 
【阿难!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说:阿难!汝今诸根,如果圆拔,如果能够圆满的脱离,脱尘、脱根。内莹发光,内莹发光就是我们用本性修行,没有烦恼,那个晶莹剔透的真如本性发光。如是的浮尘,浮在外面的尘,以及器世间,你知道,它会变化,就是生灭,生灭就是万法总是败坏,万法皆是败坏之相,败坏之相,就没有东西可以执着,也没有东西可以分别,也不会产生颠倒的知见,不会拼了老命,在这个缘起的假相,硬是去执着、分别它。所以,这个诸变化相,如汤。。。“汤”就是热汤,对不对?如果你去日本就知道,有男汤、有女汤。是不是?如汤销冰,用这个滚烫的,冰立刻就销了。应念化成,无上知觉,随你的心念,化成无上知觉。简单讲:不再受外尘干扰,也不再受这个根、六根的干扰,全部,根尘放下、能所放下,全部都是用一心,真如心性修行。
 
   注释:
【此中一根返源,六根清净,情界脱缠,器界超越,同在一时,因言不顿彰,】顿彰就是立刻,“顿”就是立刻,“彰”就是显,解释、显示出来。因为言不顿彰,因为没有立刻就很明显。【文分先后。故重牒曰:】再一次的叫做重牒。【汝今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即耀性发明,体净用现也。此拔字,不作选拔解,乃是脱义。如是浮尘至虚浮之尘境,如阳焰空华等;及器世界,似实有法,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位!这个统统是缘起相、统统是生灭相,缘起就是如幻,叫做似实有法,好像真的有那个法,其实没有。山河大地,万象森罗,【诸变化相,无而忽有谓之变,有而倏无】倏,跟那个速度的“速”是一样的,很快就没有了,【谓之化。】
【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者:应念即随心之谓也,以一切诸法,染、净、苦、乐等相,皆随心光之所镕化,还成本觉真体,如汤销冰,冰即成水;众生迷时,如水成冰,】执。。。心一直执,执到最后太严重的话,就变成植物了,像一个植物人一样,魂不守舍了。如水成冰,【无碍而碍,遂成器世间诸相。今已修证,故如汤销冰,碍即无碍,汤喻心光,故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交光法师曰;夫山河大地,皆自心纯觉之体,】你看看,没有内外,山河大地就是你的如来藏性,就是这么简单!那你就是多了一层执着、分别、颠倒,苦,是谁让你苦?自己!对不对?外境没有说好跟坏,总是唯心,把它定义成好、定义成坏。【则翻苦作乐,变秽为净,乃至大小互融,一多不碍,无所不可,如后观音三十二应等,得大自在也。是知六根未解,非惟器界,不得自在,虽根身亦不得自在;】学佛就是学自在;学佛就是学解脱;学佛就是学离相;学佛就是学离见。所以你真正对心性有所悟道的人,这个人,你生活在他旁边,只有阳光,只有阳光,他的内心完全是喜悦的,只有阳光。所以,宁与智者同哭,不与愚者同笑,宁愿跟有智慧的人一起哭,也不愿跟愚痴的人一起笑。所以,你跟大智慧的人在一起,每天听他开示几句。。。久了,内心自自然然的一直解脱,一层一层的一直抛开。。。一层一层的一直抛开,【六根既解,非惟根身得大自在,虽器界亦得大自在矣!此学者,但当解根,无劳出界也。】这一句非常非常的重要,这是修行的重点。当解根就是:根,把那个能缘的识心分别统统放下,也就是能缘的心,变成、转变成无所求、无相、无住,这个就是问题了。但当解根,你只要在能缘的这个根,那个识心分别,转换成用无所求、无所执着的、无分别,用平等的心,一念转换过来,用无所住,因为我们看什么都执着;那么这个根,看什么都不执着,诸位!立刻就出三界,叫做无劳出界。这意思就是:我们修行一心一意想出三界;现在不必一心一意想出三界,自然出三界,他有这个意味。无劳出界就是:我们修行人一心一意辛苦,一生一世拼了老命要出三界;可是,你只要用对了方法,自然就出三界。
所以,在座诸位!那么,我们用转换,你的心里面,完全于世间的假相、十二尘相、有为相都无所求;也了解诸变化相都不可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我相、人相、众生相都不可得,了解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用这个心,即心即佛,来作根本念佛的心。在座诸位!这个心一清净以后,这个亲因缘就非常强,在临命终,我给它一个名词叫做ATM,ATM就直接转账!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任何的中阴身,是为什么?因为太快!这个色身果报尽了,因为他心二六时中都是精进的,而且懂得修福,他只要是善,他就想办法去修;只要能布施的,他也不会吝啬;只要能宽恕众生的,他也不跟众生计较,受到委屈的,也认命。
昨天有一个居士来,说他被他女儿搞了三百多万,不还他!自己女儿,也没借据,现在女儿的婚姻变化了,三百多万对他来讲是很多,他一个老人家,心里愈想愈气。。。坐车子来到文殊讲堂,前几天我就这样安慰他:第一个,你要输一次还是输二次?一,了(输)了三百多万,他也知道要不回来,了(输)了三百多万,了(输)一次。你现在一直气。。。他气到晚上都睡不着!“拧”。。。国语不知道要怎么讲?“拧”?这个台语跟国语有时候翻很难翻!就是恨啦,要讲恨;不过恨是怨恨,“拧”也不是恨的意思,一时之间不晓得国语要怎么讲。这个就很麻烦了,他晚上都气到睡不着,我就跟他讲:了(输)了金钱就好,不可以连这个心情都了(输);输了钱就好,不可以连心情都输掉!他就体悟到:是是是!他听,输一次就好,不要输二次嘛!第一个,输了三百多万,这假设你输,又输了你的心情,那你临命终怎么办?是不是?我跟他说:你日子过得去吗?他说:过得去。过得去就好了,至少你这个命还活着,还有机会好好的修行,放下,念佛。听了有所体悟。所以,佛法的智慧就是这样子,受到委屈,一念之间全部摆平。所以如果你有这样子用佛的心、清净心,在你临命终的时候,那一刹那之间;所以,你记得!要用这个臭秽不净的五蕴身,记得!行善,临命终你才有一些善业可以带走啊,要不然你带什么?你现在拼了老命,身、口、意拼了老命造恶业,你临命终只有带恶业走,你什么都带不走,只有这个带得走,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所以聪明的人,会利用这个色身听经闻法,想尽办法来行善,来救、救救苦难的众生;等到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这个臭秽的色身,就像脱掉不净的色身,哇!到极乐世界,立刻神通自在!我们也不怕死亡,也不怕临命终,为什么?极乐世界在等着我们,我们怕什么呢?这个娑婆世界哪一点好?它好,释迦牟尼佛还讲四十九年的经?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很辛苦、很累,很累、很辛苦;但是还好,有佛法可以听。是不是?
 
翻过来,706页,
 
  【未二  验不藉缘】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706页,经文,阿难!如彼,因为佛法的义理深,我拿世间人,你能够了解的事情来比喻。如彼世人,就像那个世间的人,聚见于眼,因为眼睛是用来看的,当然聚见于眼。好!若令急合,叫这个正常人的眼睛:把眼睛闭起来!若令急合:把眼睛闭起来。立刻暗相就现前,看不到前面了,看不到前尘了。六根黯然,为什么?眼睛一闭,眼睛没看到前尘影事了。是不是?六根就黯然了。头足相类,头足,在一个眼睛闭起来的人来讲,还没有触摸以前;这个“类”就是相类似。眼睛闭起来,眼睛看不到的人,哪里知道哪里是头,哪里是脚?如果躺下来,躺的方向不一样,哪里是手?哪里是脚?头跟脚也分不清楚。对不对?所以,头足相类就是:就眼睛看不到,或者是眼睛正常,让他闭目,眼睛闭起来,头跟脚是相类似的,就是无可分别的意思了。
彼人,若彼。。。下面加二个字,你才知道它的意思:合眼,就是彼合眼人,就是把眼睛合起来的那个人,若彼合眼人,这样看就清楚了。所以不加字,你还不晓得这个意思到底是什么。若彼合眼人,验证一下,把眼睛闭起来的那个人,用他的手,循体,体就是外所立人体,循外面的站立的那个人的身体,这个“体”是身体。循,顺着一定的方式,循体外绕,外绕就是外绕一匝,转一圈的意思。循着外面站立的人那个身体,在外面绕一匝、一圈。然后呢?彼虽不见,彼眼睛虽不见,因为他是合眼嘛!可是,经手一摸,头足一辨;彼虽不见,中间加一个:彼“眼”虽不见;因为现在已经不用明跟暗了。然后中间要加四个字:经手一摸,触碰的意思,头足一辨,手一触碰:喔!这里是头,这里是脚。当然一摸就知道了。所以,经手一摸,头足一辨,这里是头,这里是脚,知觉是同。这一句很简单就是:眼睛就算不看,不借重明跟暗;简单讲:瞎子,眼睛看不到的人,他的知觉是一样的,一样可以成佛,一样可以修行。为什么?知觉是一样嘛,不一定要靠眼睛,靠耳朵的知觉也行、靠身体的触觉也行,所以,都是同一个觉性。
 
 好!整句再解释一下:说:阿难!拿这个世间人来举这个例子,一般世间人聚见于眼,如果让一个人、正常人,眼睛立刻合起来,急令他合起来,他的暗相就会现前,六根就黯然;“黯”就是深黑色的,黯然。头足相类似,无可分别。如果彼合眼人,用手循所立的人体,外面绕一匝,用手来触摸,那么,彼眼虽然不见,经手一摸,头足一辨,知觉是同,知觉是同,就是我们的觉性,不一定由外面的尘的意思。
 
【上科由不循根,为根身自在之本,故举人以证,不循根不无知见。】不是没有内在的知见作用。就是:不循根,并不是就没有内在知见的作用。【此科由不借缘,】不借外在的缘,能令众生这个器间完全自在之本。不借缘,【是器界自在之本,】意思就是:不借外缘,能令众生在器世间完全自在。【故即事以验,】来验证。不借缘,也不能说他没知觉,(【不借缘不无知觉。】)知觉跟外缘没关系。【故呼阿难之名,如彼世间之人,但聚见于眼,见性本来,廓周法界,只因众生,黏湛发见,结色成根,遂聚见必依于眼,离眼无别有见。】
 
【若令急合下,】立刻叫他眼睛闭起来。【举事以验。若令世人,急合其眼,遂成暗相现前,设有一人,立于合眼人前,六根黯然莫辨,头之与足相类,无可分别。彼人以手,循体外绕者:彼合眼之人,以其手循所立之人身体,】人的身体。【外绕一匝,即以手摸其全体,彼虽合眼,不见其形,头足一辨,摸头则知为头,摸足则知是足,此之知觉,同而不异。】意思就是说:不管你用哪一根修行,他的知觉都存在,就算眼睛看不到,没有前面的明相,他一样可以修行,用其他的觉性、其他的根来修行。
 
         底下,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喔!这个太省略了,这个一下完全看不懂!
好!写一下,缘,“见”就是能缘之见,世间人能缘之见,因为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所以,能缘之见必因明,必借重外在的光线,“明”就是光线。世间人能缘之见,必要借重于外在的光线,而暗的时候、没有光线的时候,却成为无见,这个是世间的常理。缘见因明,暗成无见,能缘之见,必因外在之明,而暗却成为无见。
底下,不明自发,不明就是没有假借这个眼睛,就算黯然了,如前面所说的,那个合眼人对那个所立之人,他不明,“不明”就是无见,不明:无见,没有这个见。然。。。自发就是自然能发;“发”的底下:知觉,自然能发知觉。也就是不因光线看不到,没有光线看不到,就说他完全失去知觉;不一定要用这个光线来论断、眼根来论断。所以用什么,他的知觉是相同的。所以,不明自发的意思就是:就算没有见到,没有这个眼见的明相之见,自然能发知觉,知觉是相同的。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所以我们的本性无关于明暗,无关于根、无关于尘,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简单讲:大智慧的人,在明相,他也是充满智慧;在暗相,他也充满智慧;在动态,他也充满智慧;在静态,他也充满智慧。世间人不懂佛法,他就是这样,当他很厌烦的时候,就想找一个山上的小木屋,小木屋,住下来,住下来。所以人完全随着这个情绪在变化。
        
有一个女孩子,她就是住了一栋小木屋,哇!她跟她的男朋友谈恋爱的时候,是眉开眼笑,她男朋友送她一只泰迪熊,泰迪熊,泰迪熊。她正在谈恋爱的时候,她男朋友回去了,她就电话接起来:嗯!Honey!她拿那个泰迪熊就猛亲,当她男朋友。后来她男朋友,二个人吵架,吵得很厉害,然后她男朋友也不打电话给她了,她每天抱着那一只泰迪熊,左打泰迪熊,右边又打:为什么不打电话给我?那一只泰迪熊变成她出气的。后来把那个泰迪熊吊起来,射那个飞镖:可恶的男人,可恶的男人!当那只泰迪熊很可怜,被打得惨兮兮!
 
那么就了解说,众生因为世间的有跟无,强烈的那一种对相上的执着,是无以自拔的!如果你不能脱离这一些缘起的、如幻的假相,这一辈子很难入道!所以,师父一直强调:念佛一定要用智慧念佛,你经教不通、心性不明,是很难把它念到一心不乱的!所以,听经闻法是有帮助,正面帮助,绝对有帮助我们了生死。而且帮助我们念佛也好、拜佛也好,或者是你做种种的佛教活动,或者是慈善的活动,乃至于你平常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好,也好。
 
但是难就难在,我们无量劫来的习气太重,就是那个个性就是不改,改不掉!虽然佛法听了十年、二十年,可是那个。。。台湾话讲:那个古怪的个性还是在,他就是不改;我偏偏不改,你能奈我何?那就没办法了!所以,如果你不改变你自己;这一句话就是十足的哲学名言,就是师父告诉你这一句名言:你如果不改变你自己,就是佛来都没有用,一点办法都没有!万法既然唯心所造,是不是?身心在你自己,佛在外面,有什么办法?
 
 所以,要亲因缘跟增上缘,这二个缘,你一定要弄清楚,这亲因缘跟增上缘,二个都很重要,例如说:我现在很有修行,也很认真的用功拜佛、念佛、听经闻法,这个亲因缘,对不对?很好!可是你临命终,旁边的人不懂得助念、不懂得安抚你,当你在加护病房、急诊室的时候,又说了一些是是非非:你看,你拜佛,叫你不要吃素,你每天都吃素,吃到你看,送急诊室、加护病房,现在医生讲:没办法了,你癌症第x期了!你看,都是因为你拜佛、都是因为你吃素来的!哇!然后就是发大火;(笑)又讲到那个不会讲的“拧”字了,气!你临命终没有碰到好因缘,增上缘没有碰到,麻烦大了!这一念嗔恨心起了,咻!就会堕地狱的,很可怕的!那你说:师父!您不是说他修了很多的善因吗?可是,就碰到没有好的因缘;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喔,记住喔!你有善根,念佛、拜佛、有听经闻法,算有善根了;那个福德跟因缘不具足,没有!所以那个临命终没碰到。所以说:你必需要有亲因缘,就是你很肯自己改变自己,还要结,跟外面一定要结善缘,在你四周围的人,就算你不想跟他这个人做朋友,你也不要跟他结恶缘,记得师父的话,这样你临命终才有人来替你助念。所以,这个亲因缘跟增上缘,是很重要的。当然,功夫炉火纯青的人,像祖师,这个炉火纯青的人,那不需要什么,他一念之间就ATM转账,就直接转到极乐世界去,舍身趣生,刹那之间就莲花化生了!是不是?所以,你今天所修的,绝对功不唐捐。要记得!跟无量无边的众生结善缘,这个很重要!不要得罪任何众生,尤其不能得罪小人,得罪一个小人,比得罪一千个君子更可怕!
 
         707页,
 
【世人皆谓能缘之见,必因于明,有明方成有见,暗时即成无见。不明下,指前合眼之人,对彼前立之人,黯然不明,自然能发知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谓虽灭明尘之缘,】虽然灭掉外在明光之尘,有光线。【亦复何碍于见?】亦复何碍于见,就是觉知是相同的。见是对明来讲的嘛,有见有明;可是他的觉知不会受到明、暗影响的,因为觉知是相同的。【此正验不借缘。对彼凡、小,过虑圆妙未发,】“过虑”就是担心。对彼凡夫、小乘人来担心,佛担心圆妙之心证悟未发,所以,【先销根尘,恐致落空,故举此以验,令其进销无畏也。】不要怕,不要怕,继续前进。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这个文字简单。
 
【上科举验,凡夫根尘未销之人,】“根”就算见分,“尘”就是相分,八识的见分,还有八识的相分。未销之人,【见性尚不借缘,况显进修之士,根尘既销,云何本觉胜净明心,而不成圆通妙用哉?根尘既销三句,合前文。根谓根身,即情世间;尘谓尘境,即器世间。既销者,即内莹发光,所有诸相,如汤销冰。云何觉明不成圆妙者:即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也。】
【 文从阿难请修至此,佛为说二决定义,前义略示因心须择,令圆成果地修证,后义详示初心方便,令切晓下手工夫。】令深切。。。“切”就是深切,“晓”就是知晓,令深切知晓他下手的功夫。所以,修行要有方法,不是盲修瞎练。【解根方法,发明详尽,但未显指何根,为证入华屋之门,佛虽密示,而学者于此,宜当反覆潜玩,庶几】就算希望,【有得。】希望你能够有所心得。
【初分门以定二义竟。】
 
底下来验证,翻过来,
 
【壬二  验证以释二疑  (分二)    癸初  验释根性断灭疑    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
【(癸初分二)  子初  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    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
【(子初又分三 )   丑初  因果相违  二  后先异说    三  更求开示    今初】
 
708页,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阿难白佛:世尊!您不是常常讲的吗?不生不灭的因地心的觉心,要跟常住的、不生不灭的常住果,要与果位名目相应吗?就是不生灭因,才能产生不生灭果吗?
 
底下,
【如佛说言:指佛先所说,汝等决定,发菩提心,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此发觉初心即因地心,故曰因地觉心。欲求常住,不生不灭之佛果,即上文所云: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生死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分明说因地心,要与果位名目之义相应,不是】不只是【名目皆同,】而且要义理还要相同。【必要其义相应,若以生灭心为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即义不相应也。】用现在的话讲:如果用放不下的心,想要求得佛果,那是不可能的!就这么简单。我这个放不下、那个放不下,用这个心,那打死不可能成佛!佛是没有一件事情放不下的。若以生灭心,生灭心就是放不下,识心分别,哪东西放?妄想相放不下,还有习气放不下。简单讲就是:习气放不下、妄想心放不下、执着心放不下,要这样求成佛果,不可能!你要能够用不生不灭,令心无所增减,了解诸法本空,用肯放下就真的放下,没有考虑、任何转圜的余地,就是这样放下,没有任何的条件,放下,这个不生不灭的因地心,只要用这个心来求佛道,名字相同,义理也就相同,就一定会成佛!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嘛!
 
底下说:
 
【世尊!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说:世尊!如果位当中,也可以讲说无上的菩提。把笔拿起来标号,菩提,标一;涅槃,标二;真如,标三;佛性,标四;庵摩罗识,就是无垢清净识,就是所谓的。。。它迷了叫做阿赖耶识,悟了叫做无垢清净识,标五;空如来藏,标六;大圆镜智,标七,这是七种名,称谓虽别,但是都是果地。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就是我们的佛性,常常讲的。那么你也可以称为无上菩提;也可以无上涅槃;也可以称为真如自性;也可以称佛性;也可以称庵摩罗识;也可以称无垢清净识;或者称空如来藏;或者称大圆镜智;这个都是指我们每一个人的涅槃妙心、如来藏性。
 
         709页,
【此引果常住。七果皆取如来果地所证,不取在缠因地所具。】在缠的因地,那个是烦恼,取果地。
好!底下,“菩提”,画一个框框,【菩提:】就刚刚你标示的,现在要对应,对应来看。“菩提”,画一个四方形框起来。菩提:【是究竟智德,离烦恼所知二障所成故;】
【涅槃:】标二。【是究竟断德,】断德就是因修行而断,叫做断德。断烦恼障、断所知障,【出分段、变易二死所证故;】
底下,三、【真如者:天然性德,无妄曰真,一真一切真,无有一法不真,若真外有妄可遣,则非纯真;不异曰如,一如一切如,】这个“如”就是我们所讲的空,毕竟空,如如不动。一如一切如,就是一空一切空,无法不空。简单讲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见到如来,就是见到空相的意思。所以,一如一切如,要一空就全部都空,空到底!【无有何法不如,】简单讲:没有一法不空,空就是如。【若法中有如可立,则非本如。】这个“如”是在形容本来的真如,而不可以真如头上又把它加一个头。所以,如果法中有如可立;这个“如”,简单讲就是自性本空,缘起无自性的意思,自性本空,所以是如。若法中,若缘起法当中有如可立,是不对的,当体就是,就是空,当体就是空。所以,不可以观空,要妙空,要妙空,不可以观空,观空仍然是方便法。若法中,诸法当中,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如果不能够体悟当体即空,那么,你把它加一个“如”,就头上安头,就不是本如了。【众生迷时若失,诸佛证后,称真如体,起自在用,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这个就方便说了。
第四个叫做【佛性:即本觉真心,本来是佛,众生皆具,但在迷位,佛性埋没于五蕴身中,诸佛修证,本觉出缠,即妙而明,即明而妙也。】
第五、【庵摩罗识:】中文叫做无垢清净识,(【此云无垢识,】)【亦云白净识,迷位之中,名阿赖那,佛果位中,号庵摩罗,善能分别一切诸法,而无染著;】
底下,第六、【空如来藏:诸佛因中,返妄归真,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惟一真心,更无他物;】
第七、【大圆镜智:转第八识所成,与庵摩罗识,】无垢清净识,【转阿赖耶所成无异,亦同照万法。《八识规矩颂》云:‘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二者有何分别?而无垢识,分别一切,而无染著,故名无垢;大圆镜智,圆照万法,而无分别,如圆镜照物,平等普照,不起分别,故称大圆镜智。】这个文字都简单。【问:‘此二与菩提智果,有何差别?’答:‘此二惟照俗谛,】就是站在俗谛的角度来说,【一有分别,一无分别,】有分别的叫做无垢识,无分别的叫做大圆镜智,大圆镜智。【而菩提智果,即一切种智,乃三谛】真谛、俗谛、中谛。【圆照也。’】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710页,
【是七种名,称谓虽别:】这个名称叫法虽然不同。【是七种佛之果德,名称虽别,体性无殊,本来清净,纤尘不立,本来圆满,万德具足,其体坚固,不可破坏;其性凝然,本不动摇;喻如金刚王宝,最为坚固,能坏一切,一切无能坏者。称之以王,表其最尊最胜,惟佛独证。喻上七种,同一常住,不生不灭,不变不坏,一成永成也。是知欲获常住果,必要常住之因,方能契合。】
 
   底下,这个是阿难的疑惑,底下中间经文这一段是阿难的疑惑,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
 
阿难把妄识跟体性还是搞不清楚。
若此见听,离于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第六识之念心,如念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意思就是:六识的妄心,离于前尘无所有,那么,用这个来作因地心,怎么可能呢?好!这个是阿难所怀疑的。阿难到现在还搞不清楚,离尘有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那个识心分别跟本性。
 
底下,
【前四句疑因断灭,后三句疑同妄识。若此见听:根惟举二摄六;若离明暗等,尘则举六以摄十二。】这个就是以少摄全,因为文章就不用那么长。【阿难因闻佛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等,不知佛说,揽尘所结之根,离尘无有结体,】这个“结”就是识心分别的意思,有粗的结、有细的结。【并非无有性体。】性体是永远存在的,而这个结体,识心分别这个结体、烦恼的体,是不存在的。【前喻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法合离尘无有结根之体,】离那个外尘,没有结根之体,就是离了相分就没有见分。【惟一精明之体,如除器观空,说空为一也,非言毕竟断灭。阿难错解佛语,疑根性为断灭,故曰:毕竟无体。仍复谬证,乃云犹如念心,即第六意识心,离于前尘,本无所有。此是佛第三番破识心无体,说识心乃前尘分别影事,】前尘分别影事。【离尘毕竟无体。阿难疑根性同念心。】同为妄想心。
底下,711页,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前面已经标示过了,一、菩提;二、涅槃;三、真如;四、佛性;五、庵摩罗识;六、空如来藏;七、大圆镜智,刚刚才念过而已,常常会忘记,这很正常。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本修因?就是你下手处错了,而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那么,这阿难就怀疑,【此谬疑因果相违。阿难以佛于第一决定义中,所示必定以因同果,若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故惊疑难问: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之根,以为本修因,欲获得如来果地,七种常住之果耶?此阿难因闻佛示,拣选圆根,一门深入,】所以,【故起斯难。】
 
  【丑二  后先异说】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
 
这个就根据前面所说的,(【此牒前语,】)【指根同识,单举一根,例余五根。意言此根性,离尘无体,与佛所破识心,离尘无性,有何差别。】
 
【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求无上觉。这个意思就是说: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这个立就是不生不灭性的常住因,立不生灭之因,而求无上觉。
简单讲,再解释一下:说: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解释一下:进,来思惟,进思;退,想一想,进思退想,循环不断的微细推求,嗯,我找不到我的心。不晓得我们的常住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以及我心所。那么将谁来立这个不生灭的因,而求无上的正等正觉呢?
 
   好!看注解,
【进退循环者:进前而思,退后而想,前后反覆,循环不断。微细推求者:精微详细,推究研求,本来无我】不生灭的【因心之体,及我】不生灭【因心所在之处。】解释一下:本来无我因心之体,以及我因心所在之处所,本来没有我不生灭因地心的体性,以及我不生灭因地心所在的处所;“处”就是处所。【此二语,】这二句,阿难以根性如同识心的念心,(【阿难以根性同念心,】)不晓得识心是本性的影子。【故作是语,即同第一卷,佛破识心无体无处也。根性既是无体无处,则将谁立真因,以求无上觉道?以根性既是断灭,】把那个根性当作是断灭。【同佛前云:‘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交师所云:既惑根性,全同识心,则全将前破识之意,而转以破根矣!】“根”就是根性。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解释一下:如来先前所说的,湛然,“湛”就是湛然不动,“精”就是精一不杂。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就是圆满周遍;“常”就是常住不灭。这个湛然不动,精一不杂,圆满周遍,常住不灭,怎么样?违越诚言,违背了诚信之言,终成戏论,怎么可以说,云何如来是真实语呢?怎么可以说如来是真实语者、不打妄语者?
 
【此举佛前言,证以后先异说。】“后”就是后,“先”就是先前,异说:有不同的说法。这个是举佛前言、后言有矛盾,当然是阿难自己怀疑的。【前二句举显见之文,是佛先说。湛者湛然不动,即第二显见不动;精者精一不杂,则第六显见不杂;圆者圆满周遍,则第七显见无碍、第八显见不分;常者常住不灭,则第三、第四、第五、显见不灭、不失、无还。】这个我们十番显见都讲过了,不能一直重复,浪费时间。【今说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岂不违越(背也)诚信之言,】违越就是违背诚信之言。【终成戏论?】与佛自己所讲的,【即自语相违也。】就是佛自己所讲的话互相违背。【前佛说无上法王,是真实语,若此后先异说,】后面讲的跟前面讲的不一样,【云何如来,是真实语?】真实语者。
 
  【丑三  更求开示】
 
【惟垂大慈,开我蒙悋!】
 
惟垂大慈,开我蒙昧执悋。
 
【阿难前虽疑因果相违,后先异说,】后跟先,佛有不同的异说之处。阿难前面虽疑因果相违,然后呢?后以及先,后面跟前面,佛有异说之处。【终未能彻底明白,佛之所说,故更求开示。惟愿垂大慈悲,开发我之蒙悋。蒙者蒙昧,】悋,简单讲就是执,坚固的执着叫做悋,执着不舍叫做悋。蒙者蒙蔽,【昏于后说;悋者执悋,】众生的执着,不是你所想像的,叫他要柔软心、要讲柔软语,他就是做不来;身段要放软一点,就是不行,就是不行!执悋。【泥于先闻;】“泥”就是束缚,束缚在先前所闻的。【是非莫决,取舍无由,故不得不求示也。】
【初阿难错解佛语,以谬难竟。】
 
好!现在把笔放下来,看看这里,阿难之所以误会了佛,重点还是在这个:
这个是真如本性,(师举自己左手背)佛讲的,叫我们要作本修因。这个就是相分(师右手拿一书,置于手背之上),相分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个影子(书投在左手背上有影子),手背上的影子就是见分,见分,这个见分是所谓识心分别。影子跟相,能所一对,诸位!没有能(师拿开书),它就没有所,有相的执着(师把书置于手背上),执相不放,能所就是一定存在,能跟所,都是如来藏性所遗留物,所多余出来的东西。本来只有一只手(师拿开书,唯举左手),真如自性的一只手、清净心的一只手;可是一动念(书又置于左手上,投下影子),就执、执着,我们真如自性,浮上了一层见分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影子代表识心分别;那么我们现在把本性也当作是识心分别,阿难就是这样怀疑。所以这个识心分别,离尘,(拿开书),它无自体性。你看,尘一离开,影子就没有;相分一离开,见分就不存在,唯是一心、唯是自证分,只有自证分;一动念,只要你有影子,就一定不可能离开相分。
简单讲就是:你内心里面自己产生妄想,妄想那里面都有相,“想”里面它都有相。就算外尘不现前;可是那个识心分别,过去、现在、未来的识心分别,还是非常强烈,还是非常强烈,还是想像你过去、以前生活,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相,都一定存在。所以,无论粗糙的相分、见分,无论微细的,就是外尘不在,可是这个影子,这个影子,这个影子,指内心的世界,内心的烦恼跟执着、习气还是一直存在,一直存在。简单讲:我们用这样子来比喻,是让你更容易了解,阿难他就是不明了,说这个识心分别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无自体性就是:这个影子一离开相分,见分就不存在,叫做离尘无自体性。离尘有自体性就是:我们离开了这个尘(师示书离开),可是这个本性(指自己左手)还是一直存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是叫你要用离尘有自体性——真如自性修行,就是叫你用这个修行,知道吗?不是叫你用影子修行。懂吗?所以相分一拿开(师把书拿开),见分就不见了,(影子没了),剩下一个自体分(师指代表真如本性的左手),就是用这个。好!所以你执着不断;当然,我这个是方便说,因为这个本。。。。。妄想、烦恼它会自己动念,它自己会跑出来,自己会跑出来。
就是这个相分不在,晚上你睡觉的时候,识心分别它还是能所不断。晚上你在睡觉的时候,外面的环境你根本就忘记了;可是你在梦境里面,会自己制造影像,这些影像相分,你会自己制造这个相分出来。所以识心分别就是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白天,见相二分不断;不管你是晚上睡梦当中,他的微细惑还是一直存在。难就是难在说我白天不执着,可以;但是,晚上那一种贪染的习气,它就一直浮上来,这个叫做无始过妄习气,这个在《楞伽经》讲得更清楚!所以,就算你这些境界,你本身不贪着,我也不贪财产、我也不会跟人家计较什么,这不代表你就有修行。为什么?那就要看你内在的功夫了。你的无量劫来的那一种动念、妄想跟习气,有没有办法?你奈何得了它吗?你有没有办法奈何得了它?你看到金钱、看到女色、看到名、看到利,你能克制得住吗?不行!不行就表示:虽然外面的相分都不起来,可是内在的无量劫来的心的妄想、烦恼,你还是无能为力!难,它就难在习气很难断。要放下这些财色名利、五欲六尘,其实这个稍微懂一点佛法的人,都知道这个是生灭法;最困难的就是那个习气。而且习气有粗的习气、有细的习气,有粗的习气,在白天你就显现出来,这个人讲二、三句话,你看,就大声了,对不对?人家还没大声,他就先大声了,白天就习气出来。到晚上,也没有人跟他对骂,到晚上梦境的时候,跟人家吵架,吵。。。醒过来,只有自己跟自己吵架,我们现在就是这样。
大悟跟不悟不一样,而且是完全不一样!大悟的人:伤害你就是伤害我,因为你是我心中的众生,我动念,恨你、讨厌你、说你坏话,因果我都得承受!为什么?不能、没办法离开我的心,这个下去的种子,将来我都得承受!对不对?所以你今天,全世界最笨的人,就是对别人不好的人,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因为你的心性就是染污了;聪明的人,会对自己的因果负责,尤其对自己的动念。所以,我一定要对大家很好,为什么?因为我这样就会有清净心,就没有染污的种子,将来我就不必受果报。你懂吗?这一下去的种子,将来果报是由自己承受,八识田中,你要种爱、恨、善恶的种子、是非恩怨的种子,全部看自己!所以,众生在造业的时候,不知道苦在后面,因为所落下的种子,有一天它就会起现行。所以,大悟跟不悟凡夫,会有什么不同?凡夫的众生是想尽办法,当他不愉快的时候,想尽办法攻击你、伤害你、毁谤你;但是,大悟的圣人不会,我伤害你、再怎么恨你,还是缘起,空无自性,他有智慧,他会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我不能伤害你,你可以伤害我,但是我不能伤害你,伤害你,八识田中种下这个种子,将来我要受果报,我才没那么笨。所以,我要对你很好。所以,以师父今天的修行,遇到那个无理取闹、讲不通的,最多就是:无缘。恨你,免谈!我才不会那么笨,我为什么要恨你?我日子过得去,为什么要恨你呢?对不对?才不会那么笨!所以,这就是师父目前最多:有缘,说法令解脱;无缘,合掌令欢喜。那就是:有缘、无缘,大家八识田中都是落很好的种子,要不然将来受果报,自己苦啊!说:嗯!学佛的人真有智慧!当然有智慧啰,不然怎么叫学佛?就是这样。
所以,在座诸位!对别人不好,就是对自己不好,对别人慈悲;他们对我们慈不慈悲,这个不重要,我对你很慈悲;可是你对我不慈悲,还继续伤害,这个不重要。为什么?因为我八识田中,没有伤害的种子落下去,而你有。所以骂人的人,是比被你批评的人,那个受果报还重要!你懂吗?他今天也许有一点不对,我这样子一点好意的相劝,是另当别论,恶意的攻击跟毁谤,这个就不可以。如果我希望他好,用理性沟通、用智慧来沟通,对不对?用我们最诚恳的态度来沟通。那有的人,你有办法改变他,有的人没有办法。所以,我讲的是说发恶心,内心充满着仇恨,这个就是如作茧自缚。众生就像我们看到那一只蚕,吐丝,蚕怎么那么笨呢?吐丝自己把自己包起来!诸位!你就是,你就是!一直起心、一直动念,把自己一直包起来,把真如本性自己包起来,束缚到动弹不得,那就是你啊,不然是谁?这样子懂吗?
 
所以,阿难就是误认为,把这个识心分别这一层影子,(师复举左手背拟为真如本性,右手置于左手之上而投下影子)这一层影子当作是怎么样?说:你看,离开这个外尘,(师拿开右手),空无自性,那么我们真如本性的因在哪里?他不晓得真如本性,因在这里(师指还举着的左手背)。阿难就说:这个影子不在啊,离尘无自体性啊!意思就是:本性也没有了。离尘无自体性,本性也没有,就是阿难的误会。但是,离尘无自体性,(师拿开右手,左手背上的影子也不存在),本性还是在啊,(师拍左手背)就是用这个为本修因。懂吗?到底是有没有听懂?(笑)怎么都没什么反应?很难喔!不会啦,听得懂很简单。
 
713页,
 
  【子二  如来即事验常以释疑  (分四)    丑初  许以除疑    二  击钟验常    三  引梦验常  四  申迷教守    今初】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
 
解释一下,说:佛告阿难:汝学多闻;虽然见惑断了,但是思惑全在,所以叫做未尽诸漏,“漏”就是烦恼的别名。心中徒知,只知道颠倒之所因,因为迷真执妄,叫做颠倒。迷于真心,执着这个妄想心为我的心,这个叫做执,迷真执妄,就是颠倒,阿难知道了。心中徒知,颠倒迷真执妄之所因;但是,等到了真正的颠倒,你现在的真心跟假心、妄想心,现在正要判断的时候,真正的颠倒现前,却没有办法认识,因为妄识是离尘无自体性的;我们的本性,为本修因的,不生不灭的本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所以等到真正颠倒,为什么?因为他疑佛性是断,他把识心跟佛性还是分不清楚,识心分别,离尘无自体性;佛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刚刚师父就是用手,手上的影子就是识心分别,外面这个叫做相,相分、见分,这慢慢的去理解。
 
【阿难疑根性为断灭,此佛许以即事验常,以除其疑。汝学多闻者:学乃笃志专求,偏于多闻,不勤定力,所以但断见惑,而思惑全在,故曰;‘未尽诸漏。’心中徒知:徒者但也,但知颠倒所因,因于迷真执妄,号为颠倒,】迷于真心,执这个妄心,叫做颠倒。【而真倒现前,实未能识。迷真执妄,固为颠倒,】而疑佛性之常为断,(【而疑常为断,】)诸位!前面加三个字:疑常为断,断,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乃真颠倒,】疑常为断,如果你不写下几个字,也看不懂。所以疑佛性之常为断灭之见,乃是真颠倒。【以其执真同妄,颠倒更甚。】真心是离尘有自体性的,不需要根、不需要尘,真性本来就存在。【汝实未识,亦如真药现前,不能分别也。】
 
714页,
 
【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首二句,佛意以为我若直说,根性真常,不假方便,恐汝虽似信伏,未必出于诚(真也)心信伏。吾今试将尘俗之事,当除汝疑;击钟引梦,皆俗事也。以尘俗易晓之事,以验闻性不灭,当可断除汝疑。】
 
经文再解释一下,说:恐汝之诚心,“犹未”就是并未真正的信伏,真正的信服、降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为什么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因为尘俗诸事,大家容易知晓。对不对?尘俗诸事,就是十方诸佛善于比喻。十方诸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比喻,讲经善于比喻,就是十方诸佛。所以用这个尘俗易晓之事,来验这个闻性不灭,来断除你的疑惑。
 
  【丑二  击钟验常  (分四)    寅初  两番问答    二  责其矫乱   三  破申正义    四  责迷戒谬    今初】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
 
这个“闻”,要加一个“有”字,即时如来,就命令罗睺罗,佛子罗睺罗,击钟一声,铿~~~~问阿难言:汝今有闻否?这个“闻”上面加一个:有,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我有闻。
 
【此第一番问闻之有无,阿难即以闻之有无为答。文分三次致审,佛有深意存焉。若无第二次审,不足以见阿难之错谬;若无第三次审,不足以验闻性之真常;此审有闻,二闻字上,该加有字方显。】
 
好!接下去,714页,倒数第二行,钟;这一段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开不开悟,看这一段了!尘跟性,外尘跟闻性是大不相同的。
 
【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
 
意思就是:等到钟歇了、无声了,佛就问了:你今闻否?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不闻就完蛋了,不闻,你怎么知道没有声音呢?连闻性都没有,这一句就答错了。阿难答就是答错了。钟声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意思就是:闻性还存在吗?然后,阿难大众答言,俱答言:闻性不存在。不闻,闻性不存在。闻性不存在,底下再打钟,你就听不到了,这一句。
但是,如果阿难会答的话,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否?阿难大众俱言:闻!那后面就没戏唱了,后面的《楞严经》就不用讲了,这部经讲到八百多页就可以休息了!所以,傻有个好处,阿难听不懂,佛就一直讲。。。阿难一直问。。。还好佛陀不会觉得厌烦,要是我就会觉得烦死了!就是因为他不懂,一直问,他一直问,佛就一直讲。。。《楞严经》份量这么大,都是因为阿难,才会问了这么多这么多,问不完!是不是?
等到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有闻否?阿难大众俱言:不闻。这一句就是答错了!
 
【今下仍应加有字,不闻即无闻。钟歇但是无声,不是无闻,】你看,钟歇无声,声跟闻不一样啊,声是外尘,闻性是常住,他把那个生灭法、妄,跟这个不生灭法已经搞不清楚了。所以,钟歇只是无声,不是无闻。【俱答无闻,错谬在此,若实无闻,】如果实在没有听闻,【谁知无声?】对不对?我当然有闻,有声音,有闻;无声,还是闻啊,因为闻到“无声”,要不然怎么知道无声?所以,闻性无关于声尘。【乃是声于闻中,有生有灭,实非闻性,或有或无。此第二次审,已得其谬耳。】
 
715页,第三行,经文:
 
【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俱闻就是俱言有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汝今闻否?闻性存在否?阿难大众就说:嗯!存在,闻性有闻。俱言有闻。
 
  看注解,
【前佛敕罗睺击钟,此第三次审,佛并未敕罗睺更击,此一声至关重要,足见罗睺与佛,合拍成令,有此一声,方验闻性,本不生灭。若闻性已灭,此声又何能闻?】已经跟着声音跑掉了,我们再听就听不到声音了。那么,没有声音也是一种音声。【既又能闻,足显闻性真常。】所以,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这个道理。【末句应是:俱言有闻。】
 
715页,中间,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此佛与确定,有无属谁,要阿难大众,亲口说出,或有或无,但惟是声,音即声也。响者音之余也。】我们说:音响,音响,大的叫做音,小的就是响,尾音叫做响。【闻性真常,不随缘起,岂彼声无,遂谓闻无也。】声是外尘,跟闻性有、无没有关系。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声。
                                              
  716页,
【《正脉》云:汝今二字,不如今有二字为妙。此第二番问,亦分三次致审,此第一次审答声之有无。汝今声不,问以汝今有声不?】没有?有没有?【欲令悟知有闻,方知有声,】有闻方知有声。【俱言有声者,但知有声,未悟有闻也。】闻性一直存在。
 
【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
 
少选就是稍顷,经过一会儿,声音销了,铿~~~声音没有了。稍顷声音销了,佛又问言:尔今声否?外在的尘,这个声音存不存在?阿难俱答:无声。这个答对了!
 
【少选即少顷,时之不久也。钟声已销,佛又问言:尔(汝也)今有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无声。此第二次审,但知无声,未悟有闻。】没有悟还有这个闻性在。
 
【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顷就是经过一会儿,罗睺罗再来撞钟,铿~~~佛又问言:尔今声否?有没有听到声音啊?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有顷亦少时也。】经过一点时间。【此第三次审,以验声有生灭,闻性真常,于声无之时,闻性非灭,今声有之时,闻性非生。】闻性并没有生。声有之时,闻性并没有生。
 
所以,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这个经文再念一下:
佛就问:阿难啊!就你所知道的,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云何声,云何声就是:就你所知道,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呢?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佛问阿难:就你所知道,哪一种情形叫做有声?哪一种情形叫做无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撞钟若击了,就叫做有声;击久了,声音没有了、销了,音响双绝,则名无声,则名无声。
 
【第二句,问以汝云何有声?此段亦是佛与确定,此声何以或有或无,令知从缘所生,闻性不属缘生,故不随声为有无也。】
 
       717页,中间,
 
 【寅二  责其矫乱】
 
【佛语(去声)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惟闻与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好!诸位!我现在告诉你,把715页,诸位翻开715页,715页,倒数第五行,把它卷,卷起来,把它卷起来,卷到可以跟716页中间这二行经文对照,来!卷,卷起来,把讲义这一页卷起来,卷起来;然后这一段:(715页)佛问阿难:汝云何闻?然后,佛问阿难,汝云何声?然后再这二段,就知道为什么叫做报答无定。折好了没有?折好,你这样就可以直接看,你翻来翻去,你还看不清楚。折好了,我们先看715页,看经文就好,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可是这一段阿难却答不一样。另外,716页,中间这二段经文: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所以你看看,717页经文,佛就喝叱他、纠正他: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闻与声报答不定,如何、云何不名矫乱呢?
 
     好!诸位看717页,注解,倒数第四行:
【佛语阿难:以上告下谓之语;并及大众,汝现今云何自语矫乱?分明是声之有无,汝混答闻之有无,闻性本无生灭,岂属有无;汝混淆而答,讵非矫乱耶?大众阿难,心未信伏,俱时问佛:今我据实而答,声有则闻,声无无闻;又钟击有声,】若不击时便无声,【不击无声;并无乱答,云何名为矫乱?佛言:钟声一击,我问汝有闻不?汝答有闻;】钟声歇,【钟歇无声,我问汝有闻不?汝说无闻?钟声再击,我问汝有声不?汝答有声;少选声销,汝说无声;声闻虽复双审,有无只归一边。究竟还是有闻无闻?还是有声无声?报答无有一定,如是答话,云何不名矫乱?】
 
           718页,【寅三  破申正义】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说:阿难啊!声音既然销声匿迹,没有音响的时候,你说无闻。若,就指出这个阿难的问题了,若实无闻,“闻”的底下加一个:性,那就更清楚了。若实无闻性,闻性已经灭了,无闻就是无闻性。若实无闻性,闻性已经灭了,就同于枯木了,钟声更击,汝云何知?就表示再击钟,闻性没有跑掉,你讲无闻性是不对的,无闻是不对的,闻性不随声尘——声音的有、无来消失或者存在。所以说:同于枯木,闻性已灭,同于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此破谬误之惑,以申正义。声尘生灭,闻性真常,乃为正义。此段取更击,以验闻性常存。声销无响:即上击久,音响双绝,此但无声,汝说无闻。若实在无闻,闻性已灭,即应同于枯木。无有知觉,钟声更击之时,应当不闻。汝云何更击之时,仍复有闻,而知有声耶?既更击仍闻,可以验知闻性常存。】知有知无;
 
看经文: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这个博士来都看不懂,中文系的博士来,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我现在教你加字,你再加下去,否则你这一段完全看不懂!好!我先念一遍:知有,这个“有”底下加一个:声,知有知无,知有声、知无声;那个“无”底下加一个:声。自是声尘,或,底下:无,或无或有,或无声、或有声,或无或有,或无声,底下加一个:声。再念下来:岂彼闻性,为汝“有”,加一个:闻,“有”底下加一个:闻,有闻性;无,加一个无“闻性”,“无”的底下加一个:闻性,有闻性、无闻性;等一下我会解释。底下,闻实云无,“闻”就是闻性。实云无,“无”的底下加一个:闻性,无闻性。最后一句,第四个字:谁知无者?“无”的底下加一个:声。
开始解释了,知有知无,自是声尘,说:知道有声、知道无声,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所以“声尘”上面加五个字更清楚,自是:当然,那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外在生灭之”声尘,加这五个字,外在生灭之声尘。或时无声,或时有声,有时候无声,有时候有声。岂彼,中间加:“不生灭之”闻性,不生灭之闻性。为汝有无?为汝声之生灭而增减,变成为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所以,为汝有无就是:为汝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整句的意思是说:岂彼闻性,岂彼不生灭之闻性,变成被你的声音的生灭,而变成有增减,有增减,变成了一下有闻性、一下无闻性。闻实云无,闻性如果实在随声音俱灭,变成了无闻,变成了无闻性的时候。闻实云无就是:如果这个闻性实在随着声尘俱灭,变成了没有闻性的这个时候,没有闻性,那么谁知无者?“无”就是没有声音,那么,谁来知道没有声音?闻性已经没有,不存在了;闻性不是判断有声就是判断无声嘛!谁知无者:谁知无声者;所以那个“无”字底下要加一个:声。如果没有闻性的存在,因为闻性跟着声尘灭去了,那么这个时候,谁知道没有声音?如果你知道没有声音,那当然就是闻性没有败坏,因为闻性判断有声跟无声。有声跟无声,没有增加闻性的增减。所以知道。。。
 
719页,
【此取知无以验不灭。此段共有五个无字,一、二、五皆约声说,三、四约闻说。】所以,刚刚师父叫你添字,就是这个道理,要不然谁来看也看不懂这到底在讲什么。【上三句明生灭惟声,不关闻性,知有声知无声,自是声尘在闻性之中,或时有或时无(即上钟若击,则名有声。击久声销,则名无声。)。岂彼闻性,为汝声之生灭,而成有闻无闻耶?闻性若无声之时,实在随声以俱无,是谁又知其无声乎?既知无声,则非无闻性者,明矣。】
 
经文这一段,师父直接就贯串再讲一遍,718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师父再直接解释一遍。说:知道有声音,和知道没有声音,当然这个是外在生灭的声尘。或有时候无声,或有时候有声;或有时候无声,或有时候有声音。岂彼这个无关于不生灭的闻性,你的声音的生灭的增减,变成了你一下有闻,又一下无闻。闻性实在是如果说跟着音声俱灭去,闻性已经不存在了,那么谁知道没有声音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谁来认可它、认知它呢?
 
         719页,中间,这个就是最重要:
【是故阿难!声于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做个解释:是故阿难!声音是外尘,在闻性当中,是声音自己有自己的生、有灭,不关于你常住的闻性,受到了声音的生和声音灭,声之生、声之灭,声生声灭,令你的闻性变成有时候有闻性,变成有时候无闻性。就是说:声音的生灭,无关于常住的闻性。所以佛就告诉你:要用这个常住的心,如如不动的心,不受外在的尘的影响的心性修行,你就抓到了修行的根本。
 
【上破谬误,此申正义,断定尘】断定外尘【有生灭,根无生灭。是故,是知无声,非无闻性之故,声尘在闻性之中,自现生灭之相,与闻性无干。非为汝之闻性,因声生声灭,能令汝之闻性,为或有或无也。闻性常存,】一切时中,【一切时有,岂随声尘生灭,为有无哉?】
 
好!现在诸位全部把笔放下来,你们要用最快的速度,我如果说问你们:有声无声?你们要答有声无声。问你:闻性存在否?是存在还是不存在?速度要很快,如果是速度不快的话,就是表示你对这个本性的认知度还不够。我要问有声无声,你要回答得很快!
(师拟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拟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有声否?有声否?有声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复拍手,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拍到)有声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有声否?
(师复拍手,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拟拍手貌,未拍到)闻性存在否?
(师复拍手三次,拍到)闻性存在否?
嗯!很好!这个就是认知度,不晓得你们根器这么利,我用时空机、穿梭机,把你们送回二千五百年前,答得比阿难更快,在佛陀的座下,答得比他干净利落,因为大家都答对了!不懂的就跟着人家喊就好了!
所以说:这个修行抓到了根本,那么你就知道,外面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跟我们本性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它是独立,绝对独立存在的。所以,师父就一直跟你讲:你要控制你的情绪,不要外在的原因太影响到你的这些情绪的变化,这是不好!爱恨交织会毁掉一个人。学佛的人有大爱、有大慈悲心,平等的大爱,学佛、为佛的弟子,0.0001的恨都没有,不可以有这种心,不健康的心灵,完全都是有佛的“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所以用本性修行,一念之间就与佛相应!所以你见性,你当然就可以舍掉这些,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因为这些都是生灭法的。
好!诸位!我现在问你:金钱是不是生灭法?名利是不是生灭法?男女的感情是不是生灭法?房地产是不是生灭法?是!整个宇宙、山河大地,是不是生灭法?无量的星辰是不是生灭法?那就是: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单刀直入就见性!这个第一义谛、究竟第一义谛实相搞不懂,头撞破了都不知道,修什么行?边修行边烦恼。。。
太多人来师父的面前讲了几句的话,就是说:师父!凡所有相,都是虚妄,我都知道;我也知道这是生灭法;我也知道这个是缘起法;可是很奇怪,就是放不下,晚上就是睡不着!这一句话就是叫做思惑,道理知道叫做见惑,要真正契入,就要断思惑,就是习气。无量亿劫来,那个习气就是难!这个问题,修行不在于说你道理不懂,你道理已经。。。现在大家都有相当的基础,都懂;严重的问题在哪里?严重就是那个习气,我让自己不舒服,卡住!他自己一个人烦恼,全家都烦恼,他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道理他统统知道,听了十年,也是一样;听了二十年,还是这样子!
所以,你注意看,你有家庭的人就知道,有家庭的,夫妻之间,学佛十年、学佛二十年,一发火起来,佛忘了,到最后,下场就会去跪在佛前求忏悔,就会诵《金刚经》: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就又求忏悔。结果再过几天又大声了,隔几天又忏悔,又大声、又忏悔。。。人就是一直重复。。。就知道,做不到,知道,做不到!像这种情形怎么来做呢?像这种情形,第一个,你的生活当中,愈单纯愈好,因为你还没有办法柔软心、柔软的态度,烦恼也多;那么平常就变成多拜佛、多念佛、多持安乐妙宝,多持安乐妙宝。有的人修行,他为了让他要训练那种妄念不起来,他用什么修行?他一边走路,一边持大悲咒:南无喝啰怛那哆啰夜耶南无阿唎耶。。。他就一直持大悲(咒),因为大悲咒长,他没有时间打妄想,这个也是一种方法。不过车子若迎面而来,你要知道闪避;车子一来,我因为持大悲咒,被车子撞死了,那个没办法,大悲咒没办法跟那辆车子那么大的重量撞击的。
所以这个修行还是要点滴的功夫,点滴的功夫。知道自己习气不好,对不对?譬如说你贪吃,你就自己稍微减量一点。你贪睡,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好!我以前睡七个钟头、八个钟头,我现在稍微少睡一点,睡六个钟头。因为在家居士不同于出家嘛!对不对?居士有居士的一个生活方式。出家,这里是团体的,这算是学校,睡上五个钟头,算是。。。也算蛮长的了。我们十点打板嘛,对不对?十点打板,再来就是凌晨四点多就打板。十点就安板,四点半打板,大家做早课,还有六个半钟头,算是不错了,算是不错了!真正的法师在用功,一天里面,很少人会睡超过五个钟头,一般的法师,一般的法师。大部分来讲,都是睡四个钟头, 像在安板以后,有时候大家还会念念佛,平常都是四个钟头到五个钟头这中间。师父没有办法睡这么久,没有办法睡这么久,以平常来讲,我们都是睡一点就起来。所以说:如果你有这样子的不好的习气,自己真的要调整一下,睡觉睡得太长,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嘛!是不是?大家如果有心向道,这个不会很难。
 
诸位!719页,最后一行,
【寅四  责迷戒谬】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好!解释一下:
你现在颠倒,惑外面的声尘为里面的闻性,叫:惑外声尘为不生灭的闻性。尘是有生灭的,闻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下手处要用不生不灭的心性去修行。何怪昏迷,也难怪你这样昏迷,以常为断,因为不生不灭的闻性是常,而有生灭的声尘是断,叫做以常为断。你现在把不生灭的闻性搞不清楚,跟外面的生灭的声尘为断,以常为断。把不生不灭的闻性,这个为常,变成了生灭声尘的断,弄不清楚。
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动、静是声尘;那么闭,耳朵闭起来就是耳聋的人,开通就是耳聪的人,这个全部都在讲耳朵。这个闭塞不是讲鼻子,闭塞、开通不是讲鼻子,是讲耳朵。耳聋的人,耳根就闭塞;开通的人,耳聪,人家讲:耳聪目明嘛!这个耳根,闭塞跟开通是指耳根,耳根有时候不行的人,耳朵聋掉了听不到声音;而有的人耳聪,开通了,听得到声音。简单讲:外面的动、静,跟耳聋、耳聪这个耳根,跟闻性完全没关系,说闻无性。说无闻性。
 
那么整句的经文再解释一下:
 
你尚颠倒,执常为断,将尘作根,惑外面的声尘为闻性,何怪昏迷,以不生不灭的闻性,变成了有生灭的声尘之断、断见。终不应言:离开了声尘的动、静,有时候耳聋的闭塞;有时候耳聪的开通,这个跟耳根没关系,而来说无闻性,说闻无性,说闻无性就是没有闻性了。简单讲:不生灭的闻性跟这个尘,外尘跟根无关。
  
【上四句责迷,下四句戒谬。尘性断灭,根性常住,断常纵使难辨,根尘自属易分。颠倒者,执常为断是颠倒,将尘作根亦是颠倒,故曰:汝尚且颠倒,惑此声尘之有无,以为即是闻性之有无。故前无声,问汝有闻否?汝答无闻。此即是根尘不分之颠倒,根尘尚且不能分别,何怪昏迷,断常莫辨,以常住之闻性,认为断灭。前言,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即汝断常莫辨之颠倒。】
【终不应言:戒止之词;动、静指声尘,有声曰动,无声曰静;闭塞、开通,指浮尘根肉耳,耳聋曰闭塞,耳聪曰开通。】我们常常讲:耳聪目明,耳聪目明,就是这个道理。【意谓闻性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聋聪,亦不关闻性之事。】离尘、离根,就是闻性常住,记得师父的话:离尘、离根,就是闻性常住。离所缘——尘、离能缘的根,就是闻性常住。所以修行,要找到那个真如自性,常恒的真如自性,要迥脱根尘。所以我们常常讲: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迥脱根尘,每次都是这样讲。这个“迥”就是远,远远的脱离,摆脱这个根跟尘,叫做迥脱。会念,但不懂得意思,每次都是讲;有的人还念错了,念:回脱根尘,我说:不是吧!哪有这句话,我怎么没听过?说:师父!有一句话叫:灵光独耀,回脱根尘。我说:我没听过。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远远的抛弃根跟尘。不但声之有、无,不关闻性之事,即耳之聪,聋、聪也不关闻性之事。【汝终不应当作如是言:离却动、静之声尘,离却闭塞、开通之耳根,说无闻性。闻性是常住,圆满周遍,岂属断灭耶?】这一段是用钟来验这个真常的闻性。
 
         【二击钟验常竟。】
 
     底下,【丑三  引梦验常  (分二)    寅初  验梦不昧    二  决定性常    今初】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其人梦中,闻舂捣声,别作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
 
如重睡人,一个人睡得像死人一样的。如重睡人,眠熟床枕,睡得很熟,有的人就打呼的声音:呼~~咻~~呼~~就是譬如(睡)很熟很熟的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时,捣练舂米,这个“捣”,古时候人洗衣,在石上槌打,这个“捣”就是槌打,槌打就是捶的意思。你看过影片,古人在洗衣服的时候,她就是这样,在砧板上洗衣,就是这样子。这个“练”,一般就是指白练,就是洁白柔软的熟绢叫做练;或者是把生绢煮熟,使它洁白。有的要用煮的,衣服就知道,有的要用煮的,小时候就看师妈煮过了,有一些衣服,把生绢煮熟,使它洁白;然后洁白柔软的熟绢也叫做白练,叫做捣练。简单讲就是:要洗衣服让它更洁白,“捣”就是槌打。那么舂米,在这个石臼,舂米器那个臼,在这个石臼中,将谷啊、壳啊捣掉,以成其米。我们大家,住农家人都知道,以前没有像这么发达的机器,稻米长成了要去掉壳,叫做舂米。是不是?其人在梦中,闻舂捣声,这个“舂”就是舂米;“捣”就是捣衣、捣练,声。那么就自己加以别作他物,就是意识会转换外面的境界进来,把它变成了自己想像的东西,把它误认为外面正在击鼓,因为他在熟睡,以为外面是在击鼓了,或者是在撞钟了。然后在梦的时候,听到的不是真实的,人家其实是捣练跟舂米,他听到的是钟鼓的声音,就在梦境里面,自怪其钟为木(声),咦!这个钟声听起来应该是铿~~~怎么会是叩叩叩?怪钟声为木声,就是杵。然后这个石头呢?怪这个鼓声,怎么会?鼓应该咚~~~怎么叩叩叩,像石头的声音?怪鼓声为石响;因为底下放砧板嘛!砧板,洗衣在石头上槌打,就是砧板。砧板,为木石响,所以,怪钟声就像木响,怪这个鼓声为石头响。
 
解释一下:就像重熟睡的人,他眠熟在床枕,他家里有人在他正睡得熟的时候,正在捣练洗衣、正在舂米去壳,这个人在梦中听到舂米声、捣衣声,别作他物,把这个击鼓或撞钟,变成自己想像的声音,即于梦中,又怪外面的声音说:咦?这个怪钟声为什么是木响?怪这个鼓声为什么是石响?石头的响。所以外面的音,变成自己里面想像的音,差距又很大。
 
【此科与上科,同验闻性常住,意有差别,不可不知。上科有声验之于动,闻性不生;无声验之于静,闻性不灭,不生不灭,闻性常住。此科引梦为验,】这个就更深一层。【是动静双离,根尘并舍,】这八个字要画双红线,如果你想见性,就是这个:动静双离,根尘并舍,就是这一段深含的意义。【较前更深。】修行八个字掌握住了,我一直叫你:抓住重点,抓住重点,就是抓住这个。【如重睡人,非轻睡者,眠熟即重睡,身依床枕,其家有人,于彼睡眠熟时;捣练槌布也,】“槌”就是打击。【舂米碓米也。】舂米用的器具,舂米、碓米。那个正在睡觉,而且睡得很熟的人,(【其重睡人,】)【闻舂米杵声,】“杵”就是木槌,杵,用木槌撞击。【闻捣练砧声,】就是捣衣的石头。【梦中别作他物之声,或为击鼓声,或为撞钟声,此中能闻砧杵声,是闻性功能;别作他物,是梦中独头,】所以自己会变化。因此我就告诉你:十个人有十个人的思想;十个人有十种的梦,看到同样一种东西;可是梦境却不同。是梦中独头,独头,就是不借境单独起来,叫做独头意识。【分别梦外之境,误作钟鼓之声;即于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此亦梦中独头,展转计度,怪钟声为木响,杵也;】杵,这其实是舂米之杵,【怪鼓声为石响,】其实是【砧也;】洗衣的砧板。【分别错误,均属意识,不关闻性之事。】
 
好!底下,721页,倒数第三行,经文:
 
【于时忽寤,遄知舂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
 
那个时候,忽寤,忽然醒过来,“遄”就是很快的,一醒过来便知道舂音,这是舂音,自己告诉自己家人:我正在作梦的时候,惑此舂音,将为鼓响。人一醒过来就不一样了;学佛一醒过来,见性了,那么,生命就完全不同。在迷的众生就会像这样子,还迷这个、迷那个,迷此迷彼,一醒过来就无此无彼了。
 
【忽寤:忽然梦醒。遄者速也,一醒即知是舂捣音。自告家人,我正在梦时,惑此舂捣声,将为钟鼓响。上梦中怪钟,醒时说鼓,语乃互影,故须双举。上验梦中,闻性不昧,下乃决定,根性常住。】
 
          722页,【寅二  决定性常】
 
【阿难,是梦中人,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说:阿难!在熟睡的这个梦中人,岂忆,他怎么会注意一些外尘,所谓的静的外尘跟动?“摇”就是动;静,因为尘有静、动嘛!在梦中人,耳根根本就没有去攀缘外尘,他怎么会去注意一些外尘的静或者是动?那么,开闭、通塞是指耳根,以肉耳之根的开闭或者通塞,就是关跟闭,它根本就不关于外尘,也不关于根。就是上面:岂忆静摇,开闭通塞?简单讲就是:无关于外面的尘、无关于根。其形虽寐,其形虽寐就是:一个人睡觉睡得像死人一样,根尘并舍的时候,叫做其形虽寐。对不对?睡觉的时候,根尘并舍,但是闻性不昏,但是听到外面的声音,还起作用,却永远不会昏。为什么?他只是把它变化,外面的舂捣声,或者是洗衣声,自己就靠独头意识来想像。一个人在睡得熟睡的时候,根尘并舍的时候,你看,他的闻性还是不昏,永远不会昏。
这证明说:人死后,灵魂。。。用“灵魂”方便说啦!人死后,灵魂是决定存在的,这个时候就很注意了,这就证明因果逃不掉的,因果逃不掉的!死后灵魂既然存在,那么活着的时候,就要多做一些善事,多念念佛,要好好的学佛,好好的做一个佛弟子,因为还有下辈子,那么这一辈子就要战战兢兢,好好的过了。
 
【是梦中重睡之人,在睡之时,岂忆想尘之动静耶?摇即动也。以睡梦之人,举身皆忘,又岂忆想肉耳之根,开闭通塞耶?是则根尘并舍,闻性常存,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堪为明验,云何汝自疑闻性断灭,反谓我非实语耶?我前所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者,乃谓离却动静二尘,本无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听闻体质。但云无此聚闻于耳之听质,并非无有廓周法界之闻性,汝多闻之人,何乃循名昧义于此!】
 
  底下,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这证明有三世,文字很简单。就算你今天有一天会死亡,命光迁谢了,那么,这个我们不生灭的性、如来藏性,又哪里会跟着你的身体的死亡而消灭呢?对不对?就是我们的灵性是不灭的,证明有三世了。
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学佛的人,宁可着有如须弥山,不可着空如芥子许。着空,有时候会误认为断灭,是不是?所以,开悟见性的人,更遵守因果的法则,更怕因果!为什么?因为他要好的环境才能显现出来嘛,好的环境显现出来。
好!你今天去造恶业,譬如说你还没有学佛,你不知道要做善, 一气之下把别人撞昏了,别人撞成植物人,这么严重!好了!你这辈子没学佛,好!下辈子你有因缘,碰到一点善根,怎么样?学佛了。学佛以后呢?换人家,因果反过来,换人家开车撞你,换你变植物人,躺在那边,因果报应就是丝毫不爽,换你撞到了,被人家撞了!好!那你已经开始学佛了,可是你躺在加护病房,躺在那边爬不起来。这个就告诉大家:诸法如幻,因果不灭的!所以,你一定要守住这个因果,让这个身体、心灵,得以有一个好的环境依靠,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出生在有正知正见的家庭。还要这个色身不能出现任何的状况,出现任何的状况,这个没办法学佛的,没办法学佛的!
有一个学佛的人,他家就住在一个没有自来水的地方,结果每天都凿井,凿井,喝久了以后,全身一直发抖一直发抖。。。重金属中毒,重金属中毒!这个人有学佛,重金属中毒,一直发抖,脸一直发黑一直发黑。。。脚一直溃烂一直溃烂。。。这就是福报不够,虽然学佛,可是善根是有,福德不够、因缘也不够。所以,善根、福德、因缘,你没有具足没有办法!所以,你不要小看那个恶因,小看那个恶因,一点点的错误,就会导致你将来修学佛道,成为最大的障碍,最大的障碍!
如果人家要来,已经发心出家了,要发心出家了。好!这个人没有正信,没有正信,而这个人刚好去问说:这个年轻人有出家的因缘,他不讲好话,他碰到了恶因缘,碰到了就:喂!你觉得出家怎么样?我看出家人还好啦,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啦!嗯嗯啊啊的带过去,让这个人对出家人失去信心,这个人本来要剃度,要走修行路线,好!就因为这样子,断了法身。他有出家的因缘啊,统统具足了;但是,碰到了恶知识!好!你小心喔!你小心,换你下一辈子再转世的时候再来,换你要进来佛门出家,那困难重重,困难重重!把人拉到外道去的时候,一个人把人拉到不正法的外道那个道场去,包括这个,重大的因果!你譬如说这个正法的道场;可是你硬是把人拉到不正法的道场,你下辈子要进入正法的道场,就困难重重!已经因缘都具足了,又牵走了;因缘又具足了,“我带你去文殊讲堂听经闻法。”因缘又不具足了,他怎么样子就是搭不上线!这个就是因果非常可怕,丝毫的因果你都逃不掉的!所以障碍人家学佛是很可怕的,人家好好的在正法道场,把他牵引到变成外道,恶知见、邪见,那完了!你种了这个恶因了,将来你要修行、要走正路,会有重重的障碍。那有善根的人不一样,你如果宿世,像大家今天坐在这个台下,你宿世拥护正法,那不一样,你生生世世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我告诉你:你今天被人家牵到十万八千里的美国、几万里的美国,我告诉你:因缘具足,照样e-mail进来文殊讲堂。你今天宿世都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这样拥护正法的人,然后劝人家学佛,你是这么样有善根的人、正知正见的人,就像你们今生今世所奠定的正知正见,我告诉你:下辈子你就是出生在外道,你也会转。。。你也会来出家,也会来听经闻法。这个就是宿世所熏习的善根,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记得!所有的付出绝对功不唐捐,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底下,看一下,说: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此明岂独生前,梦中不昧,乃至死后,纵使汝形骸已经销灭,命光(即是命根也)迁谢,】表示死亡。【迁变代谢,其命已尽也。此之闻性,亦不为汝之形销命谢,便随之俱销俱谢也。】所以,注意!有来世的,有来世的,切记因果的可怕!【云何二字,反显身灭,闻性不灭之义。】
【《正脉》问云:‘既此根性,动静无关,生死不碍,如来何言,离动离静,元无听质耶?’】原来就没有外在可听之质也,“质”就是条件。【答云:‘我言离尘无听质者,为无聚闻于耳,结滞为根之听质。】“听质”就是听体。【此质若亡,】就是内、外互动这个质如果没有了,根尘统统没有了,【则遍周法界之闻性,】才有办法双彰。(【方以全彰,】)所以放下相,放下能缘的心识、意识心,所有的分别意识心都会障我们的道,一点点都不行!包括我们听经闻法,或者我们很用功,能不能动到说:我很了不起!这个念头就是不能有!说:我已经成圣了!这个就是障道!说:我已经转凡成圣了!这个就是障道!我已经大彻大悟了,别人都是凡夫!这个就是障道!方以全彰,【岂令翻成断灭乎?此方明出元无听质之故,显其自是阿难谬解,非佛自语相违也。不然则佛前言,离尘无质,后言离尘有体,】有体性。【终无以解自语相违之难矣!’】所以识心分别跟如来藏性是不一样,识心分别是离尘无自体性;如来藏性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所以要用那个离尘有自体性的、不生灭的本性修行。【吴兴曰:‘前阿难通疑六根无体,如来所以别显闻性为常,诚欲发耳圆通之机也。故后偈云:“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外面的声虽然没有;中间加二个字:“闻性”既无灭。是不是?声无既无灭,外面的声虽然没有,声无就外声虽无;既无灭,中间加二个字,“既无”上面加二个字:“闻性”既无灭。声有亦非生,外面声就算有,但是,闻性亦非生,闻性不因为声有声无,而有生有灭。【乃至“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也不会因为梦中不思外境,而失去闻性,“无”就而失去闻性。意思就是:不为就是也不会因为在静态当中、在梦中,不失就是不去追逐外境,不失外境,而无,而失去闻性的存在。就是闻性也不关于梦境的想、梦境的思。【皆取于此也。’】
 
  左边,
【丑四  申迷教守  (分二)    寅初  普申迷常故堕无常    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觉    今初】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
 
因为众生从无始以来,怎么样?循诸色声,就是逐妄了,色就是眼,声就是耳,眼所对的是色,耳所对的是声,六根攀缘六尘,就从来没停止过!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逐念就是攀缘的心产生了妄念,就是这个念,为外物所流转,叫做逐念流转,念念攀缘外境,被外境所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就是迷真了。所以前面: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就为物所转了,就是逐妄;曾不开悟,性净妙常,这个就是迷真,迷真,从来没有开悟,性净妙常,迷了真性。
 
【上四句明逐妄,下二句明迷真。以因也,因诸众生,从无始无明妄动以来,根尘对偶,】就配对成双了,根一定对尘,【随顺诸尘境界,举色声以摄余四,逐念分别,起憎爱惑。流转者,】724页,流转者,【循尘出流,为物所转。流转勿作生死解,以此段但属于惑,下段流转,方是苦果。曾不开悟,性净妙常:】把我们本性埋没了,每天追逐在这个假相里面,浑浑噩噩过一生。【性即六根之性,诸尘不染曰净,浮根不缚曰妙,生死不碍曰常,即上所验,根尘双脱,生死无干。因既逐妄,所以迷真,若能合觉,自可返妄归真也。】
 
724页,中间经文:
 
【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不循”就是不随顺;所常:所具足的。因为不随顺本所具足的净妙明净之常的根性,妙净、妙觉、妙明的根性。所以,逐诸生灭,反过来对这个种种生灭的识心,拼了老命就是要执着;拼了老命就是要去追逐;拼了老命就是要去分别。由是生生,如果加上“世世”就更妙。由是生生世世,杂染,中间加一个:迁,“迁”就是迁流,“转”就是转变。所以你一定要。。。只要是生灭法的东西,统统要放下。诸位!名相,就是假相要放下,名、假名要放下;妄想要放下,离相、离名、离妄想,就是真如。
 
看注释,
 
【此明迷真逐妄之失。不随顺所具,净妙常之根性,反随逐诸生灭识心,此指舍根用识,背觉合尘,内摇外奔,依惑造业,为生死因。由是妄因既成,妄果难脱,生生世世,在于六道,杂染法中,迁流转变,】很可怕的!这一辈子做人不做,要下辈子做猪的话,就麻烦了,做猪的话,就麻烦了!对不对?做鸡的话,当然就跑到麦当劳了,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也不能抗议什么。除非你出生成狗;出生成狗,还要出生得对,出生狗要出生在美国,或者欧洲,大家都很疼。美国人把狗当作一份子,家庭中的一份子。美国人,有的这个狗往生了,他们还给它做这个弥撒仪式。他们很重视这个猫、狗,他们都把它当作是家庭一份子;当然,不疼爱的也有,台湾疼爱狗、疼爱猫的,也有。所以你看喔,连这个畜生要转世,都要转世对的地方。那你要转世到德国的猪,那就德国猪脚了,逃不掉的,德国猪脚!是不是?有一次那个问卷调查,我吓了一跳!他说全世界第一名的美食是什么呢?全世界第一名的美食,叫做义大利面。我看那个全世界的问卷调查,公认为美食,就是一盘像水管,沾点番茄酱那个。那个问卷调查,全世界最好的美食,竟然是第一名,义大利面!我到义大利去的时候,那个面要煮了,还没有煮,导游就问:您要吃粗的、细的?我说:还有分粗的、细的啊?细的像面条,粗的像水管。(笑)喔!怎么会差这么多?我说:细的、粗的都试试看!面端上来,哇!怎么吃就是不习惯!后来就是把自己带去的泡面;到义大利那个二、三天是最难过的,到晚上的时候,人家去那个桥,威尼斯那个水都,一边划船,还唱:散塔露西亚,散塔露西亚~~~人家快乐的唱歌,我在家吃泡面!(笑)在那边差点饿死,怎样吃就是不习惯!竟然说那个叫做第一名啦!再来,全世界调查说,最恶心的食物是臭豆腐,那个却是我最爱吃的!(笑)所以说:这个世间就很难讲,就是很奇怪的事情,这个人、这个世间,怎么那个尝觉会差这么的多?诸位!你们觉得义大利面都第一名,觉得那个义大利面很好吃,不用客气,你们觉得义大利面很好吃的请举手,(众人中有举手者)一个、二个、三个、四个。没有几个嘛!是不是?还是要发扬中华文化比较好。(笑)要下辈子跑到义大利去,我就只有二个字:饿死!那个怎么吃都吃不习惯,怎么吃都吃不习惯,竟然是全世界第一名,好好笑!
迁流转变,底下,在于六道,杂染法中,迁流转变,【俄而天上人间,】一下子天上人间。【俄而地狱鬼畜。】一下子地狱鬼畜。【不言修罗者,以修罗四类受生,摄在天人鬼畜之内也。】
 
底下,【寅二  教令守常必成正觉】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诸位!解释一下:如果放弃了识心之生灭,下手功夫;注意那个“守”字,坚持的意思,守住、坚持根性不生不灭的真常的心性。常光现前,就是保持这种:心没有增减,心完全无相,完全看得开、放得下的那一种心情、心性,常光就现前。底下,六根、六尘、六识心,应时销落,为什么?六根缘起无自性;六尘缘起无自性;六识缘起无自性,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毕竟空,就是诸佛的妙理。应时脱落,简单讲:如如不动,坚持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六根、六尘、六识,应时脱落。这一句话更简单!
 
好!再解释一下:若弃识心的生灭,而下手功夫守于根性的不生不灭的真常性、心性,而且坚持这个心性的常光现前,六根、六尘、六识,全部都是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应时脱落,心如如不动,即得见性。
哇!听这个法真是好!念佛念了一辈子,没听过这么好的法,这佛陀真是了不起!
 
【首句是舍识,识心生灭无常,是妄本,非菩提因,应当舍弃;二句是用根,根性真实常住,是真本,为楞严体,应当守之。守字即下手工夫,守住一根之门,不许出流缘尘,但令入流照性,即前文所谓,脱黏内伏,亦即观音圆通,入流亡所也。】亡所就是能亡,所亡,能必亡,叫做亡所。入流亡所,亡所当然就是能所都不可得。
【常光现前:即常住真心,本有大智慧光明发现。如临济祖师所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诸人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是也。亦即前文所谓,伏归元真,发本明耀。】
【根、尘、识心,应时销落者:谓常光既巳现前,遍融诸法,唯一真心,故根、尘、识心,三六十八界,应时销落,悉不可得。前文所谓,耀性发明,一切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不言识者,以识无自体故。)】
 
 诸位!看中间的经文: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相想为尘,识情为垢,诸位!前面已经弃生灭了,这里专一的境界更深,这一段就是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
相想为尘就是说:如果我们把那个相集中在一个境,叫做所想的湛一之境,叫做相想,还是尘!识情现在能想的变成湛一之心,就是把那个相集中在一个念,把那个情执也集中在一念,这一段就是指法执很难除,细又难除的地方。前面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到这个地方可是真的难,细又难除!相想为尘,识情为垢的意思就是说:所想的湛一之境,还是尘;这个识情能想湛一之心还是垢,前面是所,现在是能,能所还是一对,还是有能所。想相为尘,识情为垢,这个还是有能所,前面是相,这里是识,还是能所。
二俱远离,统统放下,则汝法眼,应时清明,连微细惑统统放下,都断。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此处尘垢,乃指微细法执无明。以根、尘、识心,既已销落,则粗尘粗垢已除,此想相,即所想湛一之境,更是一种最细难除之尘,识情即能想湛一之心,】湛一之心:我非常有修行,我很有定力了!这个就是尘、这个就是识,这个就是垢。【仍属心境对待。即此能想之心,不舍湛一之境,即是法爱情念,更是一种难刮】难刮就是去除。【之细垢。若能如此二俱远离,则垢尽明生,则汝法眼,应时可以清明,当得六根清净。因六结已解,五浊已除,如观音圆通,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十方圆明,故曰法眼清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登圆教初住,】等同别教初地。【入圣种性,从此进修,带果行因,】因为悟不生不灭的佛心为本修因,所以,念念圆满妙明。所以,【中中流入,】怎么样?【萨婆若海,】萨婆若海就是一切种智。【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癸初验释根性断灭疑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文卷第四终】
 
726页,【癸二  证释别有结元疑  (分二)    子初  阿难别索结元    二  如来证无他物 】
【(子初分三)  丑初  就喻索元    二  引人合喻    三  哀求指示    今初】
 
看经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虽说,第二义门。今观世间解结之人,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阿难仰白佛言:世尊!如来前虽说第二决定义门,要我等从根解结,不知根中,何者是结?从何名解?今观世间解结之人,必定要知其所结之根元,方能得解;设若不知其所结之元,我信是人,虽欲解而究竟不能解。阿难意中妄拟,离此六根,别有结之本元也。】
 
  726页,中间经文:【丑二,引人合喻】
 
【世尊!我及会中,有学声闻,亦复如是。从无始际,与诸无明,俱灭俱生,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犹隔日疟!】
 
这个“疟”就是疟疾,隔日疟。这个疟疾,按一定的时刻发冷、发热,冷的时候很冷,热的时候很热,冷的时候发抖,热的时候高温冒汗的一种传染病,有每日疟,还有隔日疟,我们称为疟疾。隔两日疟疾,就等这个发作的状况,就是隔日疟,这个疟病就是隔日一发。简单讲就是:现在阿难得果,好像暂时解脱;可是一入生死,又依然被缚,就是这个意思。隔日疟就是说:我现在证初果了,好像解脱了;可是一入生死,又被捆绑了!就是不是佛的功夫了。所以,大家要做功夫了,要真枪实弹,不能搞广告了。
 
【此举有学,述其迷情。无学深位,不敢谓其不知,故曰我及在会之中,一类有学声闻,三果以下,皆称有学;】四果阿罗汉称为无学。【亦复如解结之人,不知结元,终不能解也。】也就是烦恼在哪里?烦恼在根、尘。所以现在要解开这个烦恼的结,就是只有佛法了。【从无始际(即时也),与诸(助语辞)无明,即独头生相无明。《起信论》云:不觉心动时也,本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时也。不生不灭之真心,与生灭妄心和合,】诸位!这个是方便说,如果说真心跟妄心和合,这个就等于说:一个人、一个男人,跟自己的影子结婚一样的好笑!因为真心从来不是妄,所以,妄才有办法破除,剩下真。如果妄跟真一合,那就没办法破,没办法破。一念迷了,就是无明、就生灭;一念悟了,就不生不灭。所以,生灭的意识心,只是真如本性的影子,不是真实的有一种实体可得,所以讲和合,实在是很勉强。与生灭妄心和合,【真堕妄中,】真如果堕妄中,你怎么除啊?真从来不堕妄,妄也从来不是真,只是二个不相离,妄无因,它只是影子,若说有,不对;若说无,也是不对,会干扰到我们的真如自性。悟了以后,妄本来就空,也是不要说:我把妄断尽了。所以,真堕妄中是方便说。【成阿赖耶识,此识具有能见见分,即六根中见、闻、嗅、尝、觉、知,谓之一精明之体,与生】就是与生俱来的,与生【俱生与众生日用最亲切者。下文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知阿难,俱生无明即此也。】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名为出家者;以阿难虽得历劫多闻,熏习之善根,今生依然多闻,但未及从闻、思、修,尚滞小果,不过名字出家而已!未得无学,未出三界之家,何况五住究尽,】这五住烦恼,五住无明我们解释过了。【所出烦恼之家耶?喻如隔日疟,以得果时,暂似解脱,而入生死时,依然被缚。初果之人,天上人间,尚须七返受生,方断欲界九品思惑,故喻隔日疟。《正脉》云:理实不止有学,虽彼无学罗汉,不涉生死则已,涉则成缚,正由不达结处也。】
 
翻过来,728页,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从何名解?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这个是求佛,文字简单。唯一要解释的是: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就是指六根,这个稍微注意一下,今日身心,这是指六根。云何是结?什么地方是打结?什么地方是解脱?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此求佛示以结元,令其知解。惟愿大圣真慈,哀怜愍念,我等沦溺。真心堕在无明之中,谓之沦溺,非佛安能拔济?前佛教我从根解结,不知今日现前身心(即六根),何者是结?又是结所起,必有起结之元,】“元”就是根本。【不知结元,在于何处;要从何处下手,方得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四句,意谓若得如来明示,不惟现前有学,得免沦溺,亦将传示末法,能令未来苦难众生,既知结元,并识解结方法,不受缠缚,得免生死轮回,不落三有(即三界)六道矣!】
 
【丑三  哀求指示】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解释一下:
说:作是语已,普及大众,全部大众五体投地,对佛有多么的恭敬!我们现在佛不在,那就对三宝也是用五体投地礼,表示恭敬心。所以见佛必礼,见法必礼,见僧必礼。雨泪翘诚,翘诚,就是伫佛如来无上开示,就是望着佛开示,伫:等待佛来开示。
 
【作如是请法语已,普及在会三乘大众,五体投地,表其殷勤恳切;雨泪翘诚,见其悲感诚敬。】这一部经最可贵的地方就是阿难都听不懂,阿难还好都听不懂,要听懂了,就。。。就阿弥陀佛了!就没有《楞严经》这1583页,就没戏唱了!还好他都听不懂;故意听不懂的,阿难是菩萨示现的,故意听不懂,我们才知道,一条一条的烦恼、一根一根的结、一个一个观念、错误的观念,慢慢慢慢改善。听了这个《楞严经》,哇!真的是清凉,听了才知道从前的修持的错误。所以你今天你自己能够判断,打开电视,乃至于你亲近任何人、任何法师、任何道场。禅、净、律、密,或者小乘、大乘,你《楞严经》一看,镜子一照,你很清楚,哪个讲的是正法,哪个讲的是方便法,甚至是恶知见的邪法,你都很清楚,谁都骗不了你!【此从根解结,修证了义之法,不特有学二乘当求,即大乘菩萨亦所乐闻也。故伫待】等待。【如来,无上开示。此即‘十方婆伽梵,】婆伽梵就是佛。【一路涅槃门’故称无上。】称为无上。
 
好!我们今天就讲了三十个page,三十个page,下个礼拜要上星期六,下个礼拜天是义工大会,义工大会,诸位就穿整齐一点来。义工大会,师父要开示这个“佛陀的格言”第五集,第五集。
 
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消灾在座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以及亡灵牌位拔度者;回向文殊讲堂分院南投养德禅寺纳骨塔一切亡灵;回向文殊讲堂分院花莲佛兴寺纳骨塔一切亡灵,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好!耽搁大家四分钟,现在五点三十四,不好意思,我们下星期六再见。然后十月份,十月一号到二号上二天,休息就等水陆。水陆以后就是十一月五号、六号,开示开课。这个《楞严经》是无上的法,诸位!冒着生命危险,你都要来听!除非你有不得已的苦衷、你有不得已的任务,还有你的职业,或者是儿女的重要的事情,否则千万不要缺席,千万不要缺席。记得!这衣服还是要穿纯洁的白衣服来,纯洁的白衣服来。好!我们今天上课到此,下课!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佛说疗痔病经     

慧律法师讲观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圆觉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忏云法师讲楞严经    

常持法师讲楞严经    

彻悟法师讲楞严经    

传喜法师讲楞严经    

慈法法师讲楞严经    

大虚法师讲楞严经    

大愿法师讲楞严经    

果煜法师讲楞严经    

HT法师讲楞严经    

憨山大师讲楞严经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觉性法师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妙祥法师讲楞严经    

妙心法师讲楞严经    

明贤法师讲楞严经    

明一法师讲楞严经    

明证法师讲楞严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经    

倓虚法师讲楞严经    

惟海法师讲楞严经    

惟贤法师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印光大师讲楞严经    

智旭法师讲楞严经    

智者大师讲楞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