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第三


 下载DOC文档  



讲题:十八界本如来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6.7--2009.6.12

片数:共3片(本片为第3片)DVD

我们今天用浏览的方式,把《楞严经义贯》的十八界简单的看一遍,因为我们在《楞严经讲义》文言文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这样浏览一遍可以从头再贯串。所以,佛法就是不怕重复、不怕厌烦,这就是佛法,如果你把佛法回归一心,那么就简单了!所以,事跟理你统统要清楚,譬如说你见性了,可是,你教理上、教义上不会讲,没办法表达,你只知道说那个不生不灭的本性,或者说八识跟四智的关系到底是什么,他还能讲。所以,不可以通宗不通教,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教不通宗,如水灌竹筒。也就是说:你教理上很通达;可是,你心性不明,如水灌竹筒,灌不进去,不会通,竹筒中间有节,一节隔开来,水灌不进去;一个人没有通达心性的时候,他讲经或者是为人家开示,他自己都没把握,不知道这样讲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因为他没有回到自己心性的故乡,就没有办法描述那个故乡的风景是什么。那么,通宗不通教,开口野人笑,通宗,就是通达佛法的心法、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可是,在这个事相上,对义理上不容易比喻,也不太会讲,所以,就变成说大家崇拜他的德行,大家也了解说:麻烦您开示一下。那他开示的就是几句:放下!他没办法讲啊,字、经典看不来,也通达心性上的东西,但是教义、教理上的东西,事相上的语言、文字,却没有办法。

一个弘扬正法的法师,必须通宗,同时又要通教,才有办法的。尤其是现代人、知识分子,网络特别发达,你要没有现代的知识——物理、化学、科学、种种的环保,这些知识性的领域,医学、包括外太空,要弘法又更困难!因为坐在台下的水平有的很高,有的念到博士了,你这个法师如果说懂得那一点皮毛,说句实在话,他根本就瞧不起你,你还没有讲,他第一个就把你秤轻了。所以,勉励法师要好好的精进用功,事跟理都要通达,教跟宗务必要体悟,也勉励我们这些护法居士大德,好好的听法,然后我们把佛号念得有味道,对极乐世界的住址认识得很清楚:喔!原来东方是表迎接阳光;原来西方是表示歇即是菩提,喔!要到极乐世界去,就一定要懂得放下的道理,那我就是全部放下,就执持这一句佛号,你到了,这一下子就到极乐世界了!

也就是说:真的念佛的人,是不能对这个世间的假相有任何的烦恼心、执着心,是完全不可以的,一心只有佛号,这是真正懂得净土法门,叫做一心不乱。我们一般看经典,忽略了那个:入三摩地,斯为菩提,不懂得这一句话,入三摩地就是你念佛一定要进入三昧,才真正的进入菩提,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啊,诸位,看经典总不能少那几个字。常常有法师把净土法门讲得很简单,就是说十念往生、临命终~这是一个鼓励的话;但是,有时候会误了大事,众生他就认为:我临命终念十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这个简单!他不知道这是佛为了众生九品莲花的各个众生所设立的一个勉励的作用、一个饵;大家都去造五逆十恶重罪,临命终念十念就可以接引往生?这句话重点是含义,就是佛有大慈大悲,能够救度无量无边的众生,何况你们精进用功,是一句勉励的话。诸位,哪一个造五逆十恶重罪,在临命终还会想到说:我要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他平常根本就不懂得认识极乐世界是什么。

因此研读《楞严经》,经教通达,悟明心性,诸位,对往生极乐世界的人,他就会十拿九稳,就不会再落入观念,再加上一层执着,观念,它就是一种陷阱。由根,十八界就是这样,由根对尘所建立的观念,观念,就是陷阱,善恶观念,就是陷阱;是非观念,就是陷阱,而这个陷阱,是从我执跟法执建立的一种陷阱。所以,无量无边的众生,包括学佛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是这样子,就是这个陷阱跳到另外一个陷阱,他很想解决内心里面的痛苦跟烦恼,可是,他用错了方式,就是一直在这边跳到那边、那边跳到那边,结果就愈搞愈大,愈搞就愈痛苦,他的痛苦就从来没有停止,观念就是陷阱。而这陷阱从哪里来?你怎么跳出去呢?诸位,没有陷阱,陷阱是自己创造出来的,解缚从心,这个观念就是陷阱,只要你加上一层执着,这个观念就是陷阱。所以,研读《楞严经》的好处就是这样子,可以摆脱这个陷阱,我们就自己不会制造自己的陷阱。

2.耳声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因声所生,以声为界?阿难,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注释:[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动静二相],声尘即动静二相;动即有声、静即无声;依佛法而言,[无声]与[有声]皆是声尘,——这一句意思是:如果你是愚痴、迷惑的人,有声音跟无声音都是迷惑;如果你是大悟的人,有声、无声统统是悟,无关于尘,是心的问题。无声之时是尘之[静相],并非无尘;譬如说你跑到山上去稍微静一下,问题有没有解决?问题没解决,没智慧啊!我常常在想:如果我这一辈子没有听到佛法、没有听到这么究竟的实相的佛法,我该怎么办?我如何活下来?真的!这个佛法你不听不知道,听了吓一跳:怎么会那么好?怎么会整个宇宙当中,会出现一个这样了不起的佛陀?真是不得了!怎么会有这么有智慧的人?我们今天有福报听到了正法,就好好的会归心性。——并非无尘,有声之时则是尘之[动相]。此言,如果耳识是因耳根单独即能生,不必借重于外面的动静,如是则应不需声尘便能生。若不需声尘,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有声与无声)既不现前,耳根便没有所知的对象;若无所知,则耳根亦不能有所知觉。

[必无所知,知尚无成,识何形貌]:既然耳根都无所知,则耳根之知觉尚且不能成就,那么耳识是个什么样子,怎能知道?——如此则当然也不可能成就耳识了。[若取耳闻]:[闻],能闻之性。如果转计说:单单只要耳根的能闻之性便能成就耳识。[无动静故,闻无所成]:承上,但是因为没有所闻的声尘之动静二相现前,所以能闻之性也无法显现出来。因此,此转计(只要有耳根的能闻之性单独便可成就耳识)也不得成立。[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耳形],即肉体卷叶形之耳朵,非指净色之耳根。此有形之耳为属身根之一,而不是耳根。[色],身根之色相。[触尘],身触之尘。因为有形之耳是身根,身根所对的外尘是触尘,不是声尘。这里是如来为防阿难于心中转计有形的耳朵能生耳识,因此如来说:为何有形的耳朵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能生耳识界呢?(身根若能生的话,应该是生身触识界才对。)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教所示[耳]根与[声]尘[为缘]则能[生于耳识。此]耳[识为复因耳]根[所生,以耳为界]?还是[因声]尘[所生,以声为界]呢?[阿难,若]言耳识[因耳]根而[生],即无需声尘便能生,如是则声尘之[动静二相既不现前],则耳[根]便[不]能[成]就觉[知]之事,若耳根[必无所知],则觉[知尚]且[无]法[成]就,其所生之耳[识]是[何形貌]呢?(如是即无耳识之相可得;若无耳识,便不能成就耳声识界。然而实有耳声识界;结论:故知耳识非从耳根中生。)

[若]你转计而[取耳]根之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然而以[无]声尘之[动静]二相[故],则能[闻]之性尚[无所成],如何能成就耳识?(结论:是故言[耳根能闻之性为耳识之生因],不能成立。)因为没有借重外尘是不行的!若你更转计有形的耳朵为能生耳识,[云何]肉[耳]之[形,杂]上身根之[色]相与[触尘]而可[名为]能生耳[识界] 呢?若以上皆不能作耳识之生因,[则耳]声[识界复]能[从谁]而[立]呢?(是故,耳声识界即不得成立;故知耳识非从耳根生,亦非从耳根能闻之性生,亦非从肉耳之形生——结论:实毕竟无生。)

经文:[若生于声,识因声有,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不闻非界;闻则同声;识已被闻,谁知闻识?若无知者,终如草木。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注释:[识因声有,则不关闻]:[闻],指能闻之耳根。此谓,若耳识是因声而有,则与能闻之耳根无关。[无闻则亡声相所在]:若无能闻,则所闻的声相便亡失其所在,亦即,不能知声相在哪里;以无[能闻]则无法觉知[所闻]。既无所闻,则耳识便不得生。[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若你坚持说:耳识一定是从声尘中生,而且转计许此声尘因为本身即有能闻之性,故可觉知所闻之声相。[闻应闻识]:[闻],听闻。[识],指耳识。此谓,如是则声尘于听闻之时也应能听闻到耳识!这便变成无情体(声尘)反而倒过来觉知有情体(耳识)了!

[不闻非界]:反而言之,你若言声尘并不能听闻,如是则不能成立耳识界。[闻则同声]:[闻],被听闻。此言若识被闻,便如同声尘。[识已被闻,谁知闻识?]:[知],觉知。[闻识],能闻之耳识。此谓,耳识既已成为被闻者,则谁来觉知而成为能闻之耳识?就是这个功能被吸走了。[不应声、闻杂成中界]:[中界]指耳识界。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混合交杂,而成就中间的耳识界:其实根本就没有中,因为混杂在一起便无中界可得。[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此界既无中界之位可得,则内耳界、外声界之界相,又怎能成立?因为无[中]则无[内外]可得。

义贯:[若]言耳识为[生于声]尘者,那么[识]既[因声]尘而[有,则不关]能[闻]之耳根。既[无]能[闻则]必[亡]失所闻之[声相所在](亦即,便不能觉知声尘何在;既无声尘所在,则[耳声识界]从何而立?结论:因此可知[耳声识界]非从声尘生。)若你坚持说耳[识]定[从声]而[生],不过转计而[许声]尘[因]本身即有能[闻]之性,那么,这个无情物就变成有情了。是不是?因此[而有]所闻之[声相],是故耳声识界仍得建立。若你所计是实,则此声尘于听[闻]之时[应]能[闻]到耳[识]!(然而岂有无情之声尘反而倒过来听闻有情之识的?如是则有情、无情成颠倒杂乱。)退而言之,若此声尘并[不]能听[闻]耳识,则[非]能建立耳声识[界](如是即无耳声识界):然而耳识若被[闻则同]于[声]尘,如是则耳[识]既[已]成为[被闻]者,[谁]复来觉[知]此[闻识?因为功能消失了。若无]复有能觉[知者],则此身[终如草木],同于无情。(结论:是故言耳识从声尘生者,不能成立。)——以上是说单尘而生耳识,这是不能成立的。

[不应]说[声]尘与能[闻]之耳根混合交[杂]而[成]就[中]间之耳识[界]吧?因为交杂混合则必无中界可得。此[界]既[无中]界之[位]可得,[则内]耳界与[外]声界之界 [相,复从何]而得[成]立?(以若无中,则无内外可得。结论:是故耳识非从耳根与声尘交杂和合而生。)[——以上破根尘和合而生]

经文:[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所示以[耳]根与[声]尘 [为缘]能[生耳识界],今以实教之智观之,于根、尘及二者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之因可得。[则耳]界[与声]界[及]耳[声识][界三]者,[本非]权教中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这个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意思就是说:识不是坏,但怕执,这一颗分别心不是坏,问题是分别心是用性——本性、如来藏性来分别,那就变成虽分别而没有分别的执着。这个识并不是坏事,如果你一定要坚持识是不好的,那你就不能见性了,你听过烦恼即菩提吗?我们常常称为:识心,意识心就是:执着叫做意识心、分别叫做意识心、颠倒叫做意识心;如果离开妄想、颠倒、执着,我们就能够成就佛道;但是,这个成就佛道的功能在哪里?就是识的当体即空就是性。所以,离开识是找不到性的,你一定要切记,不要死在语言里面,不要一直排斥这个识心,识心当体即空,因为根尘对立而引发的这个识——眼识、耳识乃至意识界,它是不存在的,而在颠倒妄想的时候它是讲识,而识性本空就是性,你想要见如来藏性,就不能离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乃至意识,知道了识是妄,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亦无觉可得。

这个佛法,它就是不能死在文字、观念里面,它是实修的东西,不能听到这个名词不好,就一直排斥,好的话一直追求。譬如说:哎呀!这个众生烦恼,你排斥众生,那就是排斥你的心性,众生引发你内心里面的烦恼,而记住:众生也是你佛性的一分子,众生引发你内心里面的烦恼,注意!这个烦恼当体即空,他就是把本性~反而借重这些逆境,可以成就自己的道业。所以,成不成有三个重要的因素,修行成功,一定要具足三种重要的条件,缺一绝对不行!第一个,一定要有大善知识的指引,佛法太深、太难、太艰涩了,超越一切表相,非意识状态、非观念、非语言、非文字,统统不是,毫无形相可得,二六时中,根尘识也依靠不得,没有人指引没有办法;第二个,一定要有好的环境,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来共同互相勉励的话,人的惰性太强。第三、最重要的,要有自觉作用,自觉作用就是亲因缘,大善知识、还有好的环境是增上缘;自觉作用就是这个人自己本身无量劫来所种的佛根、慧根要很强,否则他绝对坐不下来的。

虽然他也有种种的烦恼和个性,虽然他现在所面临的种种,还没有办法像佛陀;可是,就能安住,坐下来,好好的把这部《楞严经》听完,这个就不是普通人了,这是非常上等善根之人,没有一点善根,这枯燥无味的经典,没有人要坐在这个地方。所以,坐在我前面的法师和居士,绝对不是普通人,不是普通的善根的人。既然有这个因缘,不是普通善根,那你就一定要把这个亲因缘发挥到淋漓尽致,把我们的觉性一定要拿出来用,听经闻法,一定要会归自己的心性,要悟入不二法门,当你在烦恼的时候,告诉自己,广钦老和尚那句话你一定要记住:修行人一定要转有成无的力量跟功夫,没有这层功夫,你没办法修行。

众生就是活在有中,他一直想要去唱KTV、喝酒、跳舞。今天报纸登的,有个女孩是热舞专家,整个晚上都去跳舞,结果第二天肚子痛,发生什么事情呢?就赶快送急诊了。经过了抽血检查、X光照射,医生判断卵巢撞破了,内出血了,那是很严重的事呢!你看到这个,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跳舞会跳到卵巢撞破?众生没有佛法,他就是一直妄动,生命一直重复的,抓不到依靠,到底什么是解决生命的最终点的问题?没有,抓不到依靠。所以,大善知识很重要、好的环境重要、自觉作用很重要,你自己要很有志气的!

像我的个性就这样,我以前做家庭教师,他说:师父!你高中念明星学校,程度不错,我这个儿子给你教。我说:行啊!第一堂课:他念到小三、小四了,我教他:除以一百,等于乘以百分之一,他竟然听不懂!我这个人也很有个性,钱不赚!这种根器怎么教呢?没办法!教国一的英文,连写名字三个字都连接不起来,我说:那你二十六个字母背给我听。背不出,怎么教?所以,好的老师要教好的学生,他才有成就感,得天下英才而教之,这是人生一大乐事,也就是他是一个才能的人,那你来教他,哇,这当老师的就非常有成就了;如果教到那个傻愣愣的,大难当头还不知死活的,那就很累了!我们不是轻视他,而是说做一个老师的心态是这样的,学生的根器利,老师教起来好教,就很有成就感。

3.鼻香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如来在权教中所开示的:以[鼻]根与[香]尘[为缘],便能[生于鼻识。此]鼻[识为复因鼻]根[所生],而[以鼻为界]呢?还是[因香]尘[所生]而[以香为界]?

经文:[阿难,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为取嗅知动摇之性?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名触即尘,鼻尚无名,云何立界?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今日阿难应无所在。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注释:[为取肉形双爪之相]:你是把具有双爪形相的肉体之鼻当作鼻吗?[为取嗅知动摇之性]:[动摇],指香尘之相。此言,还是把能嗅知香尘的动摇之相的觉知性,当作是鼻?亦即,是取其有相的形体,还是取其无相的功能?[身知即触,名身非鼻]:身根所能觉知的是触尘,既已称为身根,就不能再称为鼻根了。连这个鼻根都找不到了,怎么有办法建立鼻识呢?

义贯:[阿难,若]鼻识是[因鼻]根而[生,则汝心]目[中]所想的,是[以何为鼻]?(把什么当作是鼻?)[为取]具有[肉形双爪之]形[相]的当作鼻?抑[为取]能[嗅知]香尘[动摇]相[之]觉知[性]当作鼻?[若]你是[取肉形]为鼻,然[肉质乃]是[身]根之一,而[身]根所觉[知]的[即]是身[触]之尘(故你所取的肉形之鼻,只能觉知身触之尘,并不能觉知香尘),且既已[名]为[身]根,就[非]是[鼻]根(便不可再称为鼻根);又其所知觉者既[名]为[触]尘,[即]非是香[尘];在这种情况下,[鼻尚无]处可安其[名,云何立]鼻识[界]?(结论:因此可知,鼻香识界非从鼻根生。)

[若]你是[取]能[嗅知]香尘之觉知性为鼻,[又汝心]目[中]是[以何为]能觉[知]者?你若是[以肉]体之鼻[为]能觉[知]者,[则肉]体[之]觉[知元]来是[触]尘,而[非鼻]所闻之香尘。(结论:故知以肉鼻为能觉知者,不能成立。)若[以空为]能觉[知]者,[空则有]觉[知],而[肉]体[应非]有[觉;如是则应虚空]即[是汝]身。且若[汝身非]有觉[知],则[今日阿难应无所在]。又,你若[以香]尘[为]能觉[知]者,则觉知之性[自属]于[香]尘,[何预于汝]?(与你何干?)

经文:[若香臭气必生汝鼻,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臭则非香,香应非臭;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若鼻是一,香臭无二,臭既为香,香复成臭,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注释,[香臭二种流气]:香与臭两种流动的气味。[伊兰]:树名,属蓖麻类,植物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茎高六七尺,种子是椭圆形,可以炸油,叫做蓖麻子油;也可以作为医药的止泻剂、发油、鞋油,有恶臭,与栴檀木之香气正好相反,其恶臭及于四十里。经论中多以伊兰喻烦恼,而以栴檀之妙香喻菩提。《观佛三昧经》云:末利山中有伊兰树,臭若胖尸(胖是肿胀的意思,不是指肥胖者的尸体,这不能弄错!胖尸是说当一个人死了以后,尸体肿胀。大部分的人没有机会看到尸体放着,让它自己慢慢慢慢肿胀,流出尸水,臭不可闻,如果你看到了,你有可能很快开悟。

泰国有个高僧,他要修不净观,泰国政府允许他,在山洞里面观尸体,依据佛的教诲,观不净观。经过几天后,皮肤裂开,血液停止流动,全身发紫、发青,再过七天、二个礼拜,开始长虫,开始腐烂,发出恶臭,氧气刚好一半,所以尸体不是烂得很快;氧气多的,尸体就烂得很快。诸位如果到俄罗斯,把尸体丢到冬天很冷的户外,要半年才腐烂。热带的气候里,尸体腐烂要五十六天。所以,尸体的肿胀和烂,跟气候有最大的关系,如果是三十度到三十五度的,绝没有办法超过五十天,全部被虫吃光了!但放在比较冰冷的地方,虫孵化得慢,吃得也比较慢;在冰冻的地方,譬如爬雪山,雪崩你被盖在下面,几千年都不会烂,为什么不坏?因为温度控制住蛆虫,没办法长蛆,它就没办法吃尸体。

泰国比丘一直观,看了以后开始呕吐,因为身体有脂肪,露出来的时候,脂肪遇到空气中的氧,会燃烧。如果有科学知识的人就知道,尸体在死了以后,让它自然腐烂,会类似烧焦一样,他就误以为有人放火烧这个尸体,其实不是,是脂肪氧化,燃烧在空气当中。所以,尸体皮肤开裂以后,虫一直吃,肚子会慢慢鼓起来,里面恶臭的气鼓起来,到最后就会爆裂,再慢慢消下去,从哪里最快烂呢?从有孔的地方开始,大致都是从眼睛和嘴巴上,苍蝇或果蝇在二、三公里外,就可以闻到尸体的臭味,就会飞来,从有孔的地方,爬进鼻孔里、眼睛里下蛋,到长虫二十四个小时,那么,长蛆对什么最有帮助?对刑事办案最有帮助,可以通过尸体身上最大的蛆来判断死了多久。

泰国僧因为没有医学上的常识,就坐在尸体旁,一直观,开始厌恶这个色身,很想自杀,可是,佛陀说不能自杀,因为恶臭难闻、肿胀,相很难看,到最后倒了!隔几天后人家去看,抬出来经过了将近二个月的时间,他不是因为观照,或里面空气不好,是中了尸毒,经过救治,打针,慢慢才把尸毒、尸体的毒素解掉,后来这位比丘不敢再接触尸体。作不净观、肿胀观、血涂观、散观、白骨观,或者是烧,色身到最后就是这样,看清楚了,没有东西可以让你执着。熏闻四十由旬,其花红色,甚可爱乐,其有食者,发狂而死。[二物不来]:[二物]指香与臭二种气味。[不来],不从外来。

义贯:[若]言[香]与[臭]的[气]味[必]定是[生]于[汝鼻](从汝鼻中生),[则彼香、臭二种流]动之[气]味应[不]须[生]自[伊兰]树[及栴檀木](因为即使是此二种极香与极臭的气味,你的鼻也应自己能生。)若此香臭[二物]之气味[不]从外[来]时,[汝自嗅]汝[鼻]所生之味[为香、为臭]?若你所闻到的气味是[臭]的,[则]你的鼻中定[非]能生出[香]味;反之,若你所闻到的是[香]的,则你的鼻中便[应非]能生出[臭]气。[若]你说你[香、臭二]者[俱能闻]到[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所以才能产生两种气味,并闻到两种气味。你若有两鼻,即成两人;若如是者,则现前[对]着[我]在请[问]佛[道]的,便[有二阿难];要是这样的话,[谁为汝]之真[体]?(哪一个才是真的阿难?)[若]你辩说你的[鼻]只[是一]个,不是两个;那么你所闻的[香]与[臭]即[无二]味,没有差别,[臭既]可[为香,香复]可[成臭,二]者之[性不]能确定[有];既不能分别香臭,则鼻识[界]要[从谁]而[立]?(是故可知,香臭之气不从鼻生;结论:因此,言鼻识是从鼻生者,不能成立。)[——以上破识因根生]

经文:[若因香生,识因香有,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知即非生,不知非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注释,[知即非生。不知非识]:[知],能识知香尘。[非生],非从香尘生。此言,若言鼻识能识知香尘,就不是从香尘生的,因为香尘是无情,识是有情;无情的香尘所生的识,应也是无情物,没有觉知性才对;所以,反过来说,若此识既能觉知香尘,便知它一定不是从无情物中生出来的;结论:故此识非从香尘生。[不知],没有觉知性。[非识],不能称为识。此谓:可是,如果此识没有觉知的性能,而不能觉知香尘,那它就不能够称为识了。[香非知有,香界不成]:[知],能觉知的识。[有],所涵有,指所觉知。此谓,香尘若非能知的识所有(所觉知),则香识界自然不能成立。[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因界],因香尘而成立之界。此谓,若鼻识不能觉知香尘,则所说的因香尘而立的界,就实在不是从香尘而建立的了。亦即,则所立之界并非[香识界]。

义贯:[若]言鼻识为[因香]尘而[生],则此鼻[识]即是[因香]尘而[有](存在);譬[如眼有]能[见]之性(能见之性因眼而有),却[不能]自[观]其[眼];同样的道理,鼻识是[因香]而[有故,应不]能觉[知]其[香](这是违理之说)。若言鼻识确能识[知]香尘,此识[即非]从香尘[生],因为香是无情,识是有情。然而,鼻识若实[不]能觉[知]香尘,即[非]可称为[识]。又,[香]尘若[非]为能[知]之鼻识所[有](所觉知),则[香界]自[不]能[成]立;若鼻[识不]能觉[知香]尘者,则所言[因]香而立之[界则]实[非从香]尘而[建立](亦即,所立之界并非香识界,是故香识界仍不得立,因此香识界不可得;结论:故知鼻识非从香尘而生。)[——以上破识从尘生]

[既无中间]的识界可得,则[不]能[成]立[内外]根尘二界和合生识,[彼诸]能[闻]、所闻之[性,毕竟虚妄]从本无生。[——以上破根尘和合共生识]

经文:[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所示之以[鼻]根与[香]尘[为缘],即能[生鼻识界],今以第一义谛观之,则于内根、外尘及和合中[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则鼻]界[与香]界,[及香]识[界三]者,[本非]权法所说之[因缘]所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循业幻现,相妄性真。)

诸位,那个随缘幻现就是业,业就是这样子,随着业而影现出来的世界。所以,什么业就会看到什么世界,小人的地方就看到小世界;大人的地方就看到大世界;心胸如虚空的人,无量的虚空就是他的世界;贪嗔痴的,他所现的世界就是贪嗔痴。因此这些所现的其实是幻,其实是本性、妙真如性显现出来的。

4.舌味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因味所生,以味为界?阿难,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汝自尝舌,为甜为苦?若舌性苦,谁来尝舌?舌不自尝,孰为知觉?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注释,[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黄莲],味苦。[石盐]即岩盐。[细辛]药名,味辛。[桂],肉桂,味甘辛。这些东西即代表世间一切味;依次为甜、酸、苦、咸、辛、辣、甘。此言,如果舌识是从舌头生的,则舌头便自能生味、知味,如是则世间一切食品都不须有味了。舌根自己会产生味。为什么需要食品呢?不需要了。[若舌性苦,谁来尝舌]:如果此舌识之性是苦的,这是假设说。——注意,这[苦]代表一切味,你也可以讲:如果此舌识之性是甜的;如果此舌识之性是咸的,诸位,你千万不要把它固定是[苦],它包含一切味,假设你的舌性在某一种味道的存在性,也可以咸、淡、苦、辣、味,譬如说:此舌识之性是辣的,你也可以这样讲,千万不要把[苦]当作固定的解释。——则谁又能来尝知这舌识的味道,而说它是苦的?[舌性非苦,味自不生]:反之,尝的结果,若舌之性并非有苦等味,则味自然不是从你舌中生,是故舌中无味;舌中既无味,则味实无生。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如来权法中所示:以[舌]根与[味]尘[为缘],即能[生于舌识](现在来更深入探讨一下)[此]舌[识为复因舌]根[所生],而[以舌为]识体的畛(zhěn)[界](识体的范围就在舌上)呢?还是[因味]尘[所生],而[以味]尘[为]识体之[界]域?[阿难,若]舌识为[因舌]而[生,则诸世间]之食物如[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等的味道(甜、酸、苦、咸、辛、辣、甘)等,[都]变成[无有味]了(因为你的舌自己即能生出味道来,世间食物便不须有味),若如是者,则当[汝自]己[尝]你自己的[舌]时,其味[为甜为苦]?[若舌]识之[性]是[苦]的,[谁]又能[来尝]知这[舌]识之味?[舌]识既然[不]能[自尝],则[孰为]能[知觉]此舌识之味而言其为苦?反之,若言此[舌]识之[性]并[非]有[苦]等味,则[味自]然[不]是从你舌中[生],舌中若无味,即无味觉,如是[云何]能成[立]舌识[界]?(结论:故知舌识不从舌中生。)[——以上破识从根生]

经文:[若因味生,识自为味,同于舌根,应不自尝,云何识知是味非味?又一切味非一物生,味既多生,识应多体。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注释,[若因味生,识自为味]:若说舌识为因味尘而生,则舌识本身即是味尘,如此则能尝者与与所尝者便为同一个。没有能所了。[同于舌根,应不自尝]:那就如同前面所说的一样;舌根不应能自尝其舌,如眼之不能自见其眼。[云何识知是味非味]:既然不能自尝,怎么知道是有味,还是没有味呢?[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味生],从味尘而生。舌识之体若说是只有一个,而其体又说一定是从味尘而生的,那么咸、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而且一时俱生。[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众味既然是和合一时俱生,则众味的各种不同之味相变化就都不会有了,因此众味便是同一味,而无分别。

义贯:[若]说舌识为[因味]尘而[生],则舌[识自]身即[为味]尘,如是则能尝与所尝便为同一体,即与前面所阐明的道理一致;[同于舌根应不]能[自尝],既不能自尝,则[云何识知是]有[味]或[非]有[味?又一切味非]只从[一]种[物]体[生],能生识之[味]尘[既]是从[多]物[生],则所生之[识应]有[多体](然而识体实非多个,故舌识非从味尘生。)[识体若]是只有[一]个,且其[体]又[必]是从[味]而[生],那么[咸、淡、甘、辛]等味一定是[和合]且一时[俱生],而众味的[诸]多[变异相],便混[同为一味]而[应]变成[无分别]了;[分别既无,则不]得[名]为[识],如是则[云何复]能[名]为[舌味识界]?(结论:是故言舌识从味尘中生,不得成立。)[——以上破识从尘生]

经文:[不应虚空生汝心识?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注释,[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和合],指和合而生识。[于是中],于此根尘和合体中。此谓,若说舌根与味尘和合而生舌识,因为舌有知,而尘乃无知,根尘一经和合,其体性即成纷杂,而失去根尘本自有之自性;此和合体若无自性,便不能成立界。

义贯:[不应]说[虚空]能[生汝]之[心识]吧?(若是虚空生识,虚空自知,与汝何关?结论:故知舌识不从虚空生。)[——以上破识从空中生]

若言[舌]根与[味]尘[和合]而生舌识,[即于是]有情与无情的和合体[中,元无]一实[自性];自性若无,[云何]能令[界生]?(结论:故知舌识不于舌根与味尘和合中生。)[——以上破识从根尘和合中生]

经文:[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中所示者:以[舌]根与[味]尘[为缘],则能[生舌识界],今以实法言之,则于根、尘与根尘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如是[则]知[舌]界[与味]界[及舌]识[界三]者,[本非]权教所示之[因缘]能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5.身触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因触所生,以触为界?阿难,若因身生,必无离合二觉观缘,身何所识?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注释,[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离合],离与合,即是尘触。[觉观],这是唐朝以前的旧译;唐以后的新译为[寻伺]。[觉观](或寻伺)为四个[不定心所](悔、睡、寻、伺)中的两个。这我们在《百法》里讲过了,在这里不想再重复。[觉](寻),为心之粗相;[观](伺),为心之细相,亦即是心识的动相。此言,如果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的,则既然身根能生识,就不须再有触尘了,因此触尘的离、合二相,以及依此二相而产生的能缘的觉、观二种心所,也都不需要了。

[身何所识]:既然没有触尘,也没有能缘的心所法,那么身根所识者为何?那就必然没有身识产生了。既无身识产生,就不能说身识是因身根而生。[若因触生,必无汝身]:如果说身识是因触尘而生的,那就一定不须有你的身根,就能产生身识。[谁有非身知合离者]:[非身],无身。哪一个人能不须要身根,就能觉知离合的触尘呢?那又不是鬼,是不是?定无此理。

义贯,佛言:[阿难,又汝所明]了的权法所示之以[身]根与[触]尘[为缘],则能[生于身识]。然而,[此识为复因身]根[所生,以身]根[为]识体所在之畛[界]呢?或是[因触]尘[所生,以触]尘[为]识体所在之疆[界]?因为识无形相,要依于根、要不然就依于尘而立界。[阿难,若]言身识为[因身]根而[生],身根既自能生识,则[必无]需触尘之[离、合]二相、及依此二相所起的[二]种[觉、观](寻、伺)能[缘]之心所;然而,既无外尘与能缘之心所,则[身]根为[何所识]?(则身根必无能识与所识,既无能识之心所又无所识之尘,是故必无身识生起;结论:因此即不得言[身识因身根而生。])[——以上破识因根生]

[若]言身识为[因触]尘而[生],则尘自能生觉,[必无]需[汝]之[身]根;然而,[谁有非]须[身]根即能[知合、离]之尘[者]?(必无是理;结论:是故言[身识为由触尘生],不能成立。)[——以上为破识由尘生]

经文:[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注释,[物不触知]:无情之物体不能自触而自有觉知。[身知有触]:而是有情的身根才能觉知有触。[知身即触]:众生之所以能觉知自己有身根存在,是因为有身触产生;换言之,若在完全无内外[触]的状况下,众生便会觉得仿佛身根都不存在了。所以,触尘就觉知有根身。[知触即身]:能觉知触尘者,即名为身根。[即触非身]:[即],在之义。然而在触尘的体中,非有身根可得,(亦即,触中无身)。能、所分开来谈。[即身非触]:而且在身根之中亦非有触尘可得,(亦即,身中无触)。也是能、所分开谈论。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身根与触尘二者之相,原无内外对立之处所可得;也就是说:那一刹那,能所其实都不存在,无法分辨能、也难分辨所,到底哪个能?哪个是所?所以,没有什么叫做内外对立之处,没有内外对立,那么就没有能所,很难判定能所;就算有能所,也没有办法判断。也即是说,并非根在内,而尘在外。根不一定在内,尘也不一定在外,触就很难分内外了,触就是身,身就是一定知道触,知道有身就一定要有触,就是这样子,二者很难分根一定在内,而尘一定在外。[合身即为身自体性]:若触尘来合于身根中,此触尘就应成为身根的体性之一,而不再维持它自己的体性。因此,身中应无尘——亦即:[即身无尘]。[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触尘一旦离于身,即成虚空之相,亦即,即不再有相可得。因此,[离身亦无尘]。[内外不成,中云何立]:[离身]与[即身]既然皆无触尘可得,则[内根]、[外尘]便不得成立;内外既不成立,[中间](识)如何能成立?

义贯:[阿难],无情[物]体[不]能自[触]而自有[知],而是有情之[身]根方能觉[知有触]尘。有情若能觉[知]己[身]根之存在,[即]是因为有[触]产生(若无内外触即不能觉知己身存在),是故能觉[知触]者[即]名为[身]根;然而,[即触]尘之体中[非]有[身]根可得——(触中无身);[即身]根之中[非]有[触]尘可得——(身中无触)。能、所分开来讨论,总是这样子。

[身]根与[触]尘[二相元无]内外对立之[处所],(并非根在内、尘在外)为什么?能、所很难分!若触尘来[合]于[身],此触尘[即]成[为身]根之[自体性],(因此触尘并无实自体性。)触尘若[离]于[身即是]与[虚空等]同之[相](即成空相,因此离身亦无尘可得。)若离身与即身皆无触尘可得,则[内]根[外]尘即[不成]立;内根外尘既不成立,[中]间之识[云何]而得成[立]?[中]间既[不复]能[立],则所谓[内、外]之[性]即[空]无自性;如是[则]即使有[汝识生]起欲[从谁]而[立界]?(因此,内、外、中之界相不可得。结论:因此可知,身识非从内外根尘和合而生。)[——以上破识从根尘和合中生]

经文:[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中所示之:以[身]根与[触]尘[为缘]则能[生身识界],今以第一义谛而言,于身、触及二者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识之因。 [则]知[身]界[与触]界[及身]识[界三]者,[本非]权教所说之[因缘]能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

我们今天要完成这个《义贯》,现剩下不是很多;就休息二十分钟,放轻松上课。下面一段一般人还听不清楚,等一下师父稍微放慢一点脚步。明天又进入另外一个课程,就是七大,所以明天带《讲义》和《表解》。昨天讲的意法识界大部分人听不来,做师父的人,不希望你们那么辛苦的听经闻法,都听不懂,师父也很难过!为什么这个比较难了解?因为这个抽象,没有具体的东西,完全都在心灵里面讨论,所以比较难了解就是这个道理。

好!眼、耳、鼻、舌、身,然后眼根对色尘、耳根对声尘等,都有具体性的东西,眼根就是攀缘色尘跟虚空;耳根就是攀缘动、静;鼻根就是香与臭;舌头就是尝味,酸甜苦辣;身体就是离、合的触,都很具体,十八界的讨论,其实有共同一个模式,就是:中间所产生的识心,是由根来的吗?还是由尘来的?由根生的吗?这讨论,不对。由尘生的意识心吗?也不对。共生的吗?根对尘共同所产生的中间那个识吗?也不对!

眼、耳、鼻、舌、身都好讨论,这个意法识界就比较麻烦,是因为它没有形相,它完全在心里面去讨论,意根是心,法尘,它也是无形相,所以,变成这么抽象的东西,一般如果对唯识学不是很清楚跟了解,讨论起来会有一点困难;不过也不是很难,我看就很简单了,为何你听不懂?[世尊,以何因缘,你听不懂?](引经句问众)这么简单,它不困难啊,就是讨论:根生吗?现在这里,注意看!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永远在一起,第七意识是以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意思就是说:我们的精神领域,都一定加上一层执着的我执跟法执,所以,七八二识,一定是黏在一起、卡在一起;到成佛的时候,断了第七意识,同时就是第八意识就停了,所以,七八意识是一定黏在一起的。

那么,就以第七意识来讨论,因为第八意识就像仓库,它只有储存的功能,能藏、所藏、我爱、执藏。那么,第七意识是发展意识的根本,是由前五识这样一直发展过来的。第八意识就像仓库,加了一层执着,变成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再来接下来第六意识,再来就是前五识。那么,既然这十八界——根、尘、识,这也是一样,根,第六意识的根是什么?根攀缘尘会产生中间的识,现在就是要讨论,[根]就是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识;尘呢?它所接触的,既不是色、声、香、味、触,为什么?它接触的是内在,色、声、香、味、触落下来的影子,叫做法尘。知道吗?它是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子,前五根攀缘外面的五尘,所落下来的影子叫做法尘。

第七意识为意根,根,要攀缘这个尘,就讨论中间这个识是怎么来的?很简单,眼根、色尘,讨论这个识,中间这个识,是因为眼根而来的,称为眼识?还是尘引发出来的叫做色识?眼根跟色尘,讨论识从哪里来,结果无所从来,从根也不对,单根不能生识;从色尘来也不对;从二个来:眼根与色尘来也不对,共生也不对。耳根也是这样子,攀缘动、静,讨论中间的耳识怎么来,是从单根吗?单根无尘不能生识。或者是单声尘生识吗?或者是耳朵跟声尘,中间所产生这个识。鼻子对香尘,舌头对味尘,讨论中间的识怎么来的。身体也是啊,身根,外面的触尘,是离还是合?离、合触尘,讨论中间的身识。那么,这个意法识界也是一样,意,当然要有意根,意根就是第七意识,它就一直牢执第八意识的见分为自我,第七意识为根,意识的根本,意根嘛!眼都有眼根、耳有耳根、鼻有鼻根、舌有舌根、身有身根,所以,权教菩萨来讨论这个一定要有根,而此根就叫做意根。

那尘呢?它的尘是前五识落下来的影像,就是眼根对色尘所产生的眼识等等,这是权教菩萨所承认的。意根、法尘,有根、有尘,中间所产生的意识心,这个一样喔,眼根、色尘,产生中间的眼识界;耳朵、声尘,产生中间的耳识界;现在也是一样,意根、法尘,产生中间的意识界,那么这个意根是无形相的意识型态,法尘也是无形相的尘,所以,你没办法去用具体的东西,像眼根看色尘那么具体的东西,因为法尘没有形状的。所以,二个:一个是意识的执着的根,另外一个是落下来的意识型态的相,叫做法尘。所以,这里讨论的,是统统在内心里面讨论,因此你听起来会有这么吃力,或者是听不懂,就是问题出在这个地方;或者是对唯识上的理解不够深刻。不过,没有关系,想要成就菩提的人,就不怕厌烦,我看就是很简单,[世尊!以何因缘,你听不懂呢?]这不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就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

6.意法识界本如来藏性

经文:[阿难,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因法所生,以法为界?阿难,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意生?若有所识,云何识意?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这个《楞严经》的翻译本文字都很简单,非常简单!所以,师父一直重复说:这不是念中文系来有办法看得懂的,绝对看不懂,它是属于心性的东西。

注释:[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所思],所思虑之法尘。因为第七意识要缘法尘嘛,这当然一定要。在你的意根之中,必定有所思虑的法尘存在——意根缘法尘,根一定是攀缘这外尘,而法尘却是影像而已。所以,讨论起来,二者都是无形的,意识心是无形的、法尘也是无形的,就全是用在名字里面跟观念里讨论——才能依之而发明你的意识。又是根对尘产生的意识。[若无前法,意无所生]:[前法],指前面所说的法尘。如果没有前述之法尘,则意识便无法生起。因为没有所缘之尘。[离缘无形]:[缘]所缘之法尘。[形],形显。意根若离于所缘之法尘,则无法形显其体;亦即,若无尘,根亦不显。

[识将何用]:若无法尘,连意根都不显了,更何况意识能有什么作用?[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识心],此指意根之心,亦即是意根,以此意根为意识之所依,意根就是指第七意识,为意识就是第六意识所依,一般人认为:意识是由第七意识所生,又是同时为前五识、能够辅助前五识攀缘跟分别,都是第六意识的功能,第六意识可以对内、也可以对外。故称为识心。[诸思量与了别性]为指意识之作用,亦即是意识。故此句简言之即意根与意识二者。[若有所识,云何识意]:第一个[识]是第六意识,第二个[识]就是意根。[若有所识],若能了别。[云何识意]之[识]为意识,[意]为意根。则如何分别第六意识与第七意识的意根?[唯同与异,二性无成]:不论是同或异,根与识二法之性皆无法成立。

义贯:[阿难,又汝所明]了之权法中所示:以[意]根与[法]尘[为缘],则能[生于意识]。这个模式跟前面一样,根尘,所产生中间的识,只是问题是后面这个意法识界里,意根、法尘两个都是无形相的东西。然而,今依第一义谛言,[此识为复因意]根[所生]而[以意]根[为]识体所在之畛[界]呢?这是讨论因根有识。还是[因法]尘[所生],而[以法]尘[为]识体所在之[界]域?这讨论因尘而有识。到底是从根产生出来的意识心?还是从尘所产生出来的意识心?这个模式跟前面完全一样,只是前面有具体性的根、尘,现在这个完全是无形相的东西,所以,讨论起来会有困难。

[阿难,若]言意识为[因意]根而[生],如果说第六意识是因为第七意识的意根而生,则[于汝意]根[中必]须[有]其[所思]虑之法尘存在,有能缘的意根,一定有所缘的法尘,这一句的意思是这样子。依此法尘而[发明汝]之[意]识;要不然怎么发?没有外面的所缘的法尘,意根怎么发出这个意识?[若无前]述之[法]尘,则[意]根即[无所生],没有所,当然就没有能了,(亦即,不能生识)。意根若[离]所[缘]之尘,则[无]能[形]显;无尘而根又不显,则意[识将]有[何]作[用?又,汝]意[识]所依之[心](意根),[与]意识之[诸思量兼]其[了别]之[性],二者[为同为异]?意识若[同]于[意]根[即]是[意]根,不需要说跑出一个第六意识。[云何]还说意识是意根[所生]?因为相同于意根,它就是意啊,为什么还要立一个第六意识?没有必要啊!

若[异]于[意]根而[不同],则为无知之尘,如果不同于意根,那当然就无知之尘。[应无所识。若无所识,云何]可名为[意]根所[生]之识?根生也不对、尘生也不对。[若有所识],则[云何]分别意[识]与[意]根?是故,[唯同与异](不论同或异),意根与意识[二性]皆[无]能[成]立,根与识二性既不成立,则意识[界云何]得[立]?这一句最重要在强调什么?这时候就不能讲:第六意识是来自于第七意识的意根所生,因为这时候根跟识二性都不能成立,同跟异都不能成立了,谈什么生不生呢?所以,这时不能讲意识是为意根所生。

经文:[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汝今谛观法法何状?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这一段最重要就是说:你讲法尘能够生识,那法尘离不开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这些生,你的意识心就生;这些灭,你的意识心统统没有,意识心统统是跟着这些法尘生等同生、灭等同灭;那这些根本就不存在,这些是影像。所以,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状呢?

注释,[汝观色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你且看看这色、声、香、味、触五尘之法,每一法都各有其明确的相状,且于五根亦各有所对,如色对眼、声对耳、香对鼻、味对舌、触对身。[非意所摄]:但这五尘之中,却没有任何一法是直接为意根所摄受的。附及:意根所摄、所缘之法,乃是前五尘在意地落谢的[影像],诸位!一切众生的意识心,其实就是执着影像,就像摄影机摄影底片一样,你看到的只是底片。即以此影像,名之为[法尘],就像我们照相馆,摄像后的底片就等同法尘。而法尘实在并无实物,亦无实体。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色空就是眼,动静是耳,通塞是鼻,合离是身,生灭就是意。[色空、动静、通塞、合离]为五尘之相,而味尘之甜淡乃涵摄在其中(省略的说法)。[生灭]则为一切尘相之总相,其实就是意识。[越],离去之义。此谓,你的法尘,只不过是前五尘的影像,而落在意识心里。如果离去了前五尘的色空、动静等生灭之相,终无法尘之影像可得。换句话说:我们的意识执着那个刹那生、刹那灭的相,就是这个道理。故法尘实无自体,乃依五尘影像之生灭而得其体。

万法都是影像,那我们执着了这个东西,就完全是生灭的东西,有生一定有灭,我们加上一层执着,生的时候不希望它灭;灭掉的时候希望它生,所以,变成说痛苦不堪!最亲近的人聚在一起,不晓得这是生灭法,总有一天会分开。所以,我们坚定的意识,在那种贪爱的识心是很难割舍!为什么最亲的人死的时候,我们很受不了、无法承受?因为他对生的观念牢执不可破,认为这个世间不会有灭,所以,我们一直恩爱这个眷属,那个观念卡住了,一下子死,实在是没有办法接受,往生的时候都要哭,会流泪,因为这就是坚固的意识型态,没有办法控制。当然也有的人父母亲死的时候不会哭;但是,夫妻哪一个人先死的时候就会哭。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生],指法尘生。若法尘生时,其实是五尘之色空等诸法之影像于心中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而法尘灭时,其实亦是五尘之色空等法之影像于心中灭。是故法尘之生灭,实非法尘本身生灭,而是五尘之影像在心中生灭;易言之,所谓法尘生灭,实并无一法生灭!乃至亦非五尘生灭,而只是五尘在心中的[影像]生灭——这一句好好的体会,我们的本性就像镜子,所有通过镜子的影像,在镜子前面开车过去、一切都是镜子的影像而已。

诸位,意识心、分别、执着、颠倒,都是影像而已,所以,我们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把影像当作真实,所以我们会活得很辛苦,就是这样。为什么影像是生灭?影像就是一合相,一合相所影现到来变成心性的时候,如果你知道,知之不为过,如果你知道那是影像,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外面的缘起一合相,落入心中变成影像。为什么讲知幻即离呢?幻就是包括心中所产生的意识心,还有外面的尘,缘起性就是空性;里面的识心,就是妄动、非处、无心、不实在的。所以,你只要了解它是幻相、是生灭,但莫于相上住着,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就彻底放下那个生灭的念头;放下的时候也不以为说我在放下。故此生灭,实无一法可得,实无生灭——意思就是:其实就是本性。实无法[生],亦无法[灭]。这个就是涅槃妙性。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所因],指意识所依而生之因,亦即意识之生因,即指法尘。[因生],因之而生,依之而生。此言,意识所依而为生因之法尘,既无实自体,则因之而生的意识,确实是生作什么形相呢?能生之因既无体,所生之果有何形相?例如母是无形,则此母所生之子,究竟是何形相?(亦即,不可能有何形相!)此则有如[石女儿]一般(——石女如何能够生儿子?)。故知[能生]之法尘及[所生]之意识实都无所有;因此,法尘与意识皆无实体性,本无所生。

义贯:[若]言意识为[因法]尘而[生],然而[世间诸法]皆[不离五尘,汝]今且[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这五尘之[相状]各自[分明],并各[以]其相而[对]前[五根],然此五尘均[非意]根[所摄]之法(意根所摄者,乃五尘落谢之影像,并非五尘本身)。若说[汝]之意[识决定]是[依于法]尘而[生]者,则[汝今谛观]这五尘之法,每一[法]每一[法]是[何]相[状]?意识所依的法尘[若离]于[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等五尘 [生灭]之相,[越]于[此诸]尘[相,终无]法尘[所得]。且法尘[生]时,实[则]是五尘之[色空诸法]之影像[等]于心中[生],(非实法尘生);法尘[灭]时,实[则]是五尘之[色空诸法]之影像[等]于心中[灭],(非实法尘灭;故知法尘本自无生,今亦无灭,以其无实自体故。)其实唯是一心。

诸位,如果你能体悟到,万法唯是一心中所显现的影像,修行就解决了。万法皆是清净心中所影现出来的影像,诸位,不要着这个影像,就不会把本性化作一念意识心。执着就变成意识心;如果不执着,识就变成性,这个时候就识性不二。所以,全部的问题,在于你了不了解意识心是幻?在于了不了解万法缘起是幻?你了不了解?为什么意识心是幻?因为它空无自性。为什么缘起性是幻?因为它空无自性、因为它生灭性、缘起性、无常性、空无自性、刹那生灭性、短暂性、必坏性、败死性,一定会败坏、一定会死亡,矿物、植物、动物,都是这样子,有成住坏空、生老病死,逃不过,所以叫做空无自性。所以佛法:一等是学,直须无学,了知万法——人身、宇宙尽是幻,幻无实性,放下,放下就得!所以,在座诸位,懂得吃亏的人就拥有一切,肯施舍的人就拥有一切,不与计较的的人就拥有一切。

为什么?心如如不动啊,我肯吃亏,我不跟你计较,我吃亏没关系!所以,受侮辱、毁谤的人有福报;谤人、伤人的人没有福报,他会一直损害他的本身的情境性;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染污了,哪里有福田?方寸清净了,他才谈得上有福报的人。所以,学佛以后,他那个福报会一直具足,他守口如瓶,这个福报就一直来~碰到朋友,也不会伤人;碰到任何一个仇敌,也不会伤他;站在公司里面、团体里面,也不会挑拨离间,他心清净。因为口业清净,慢慢人缘就愈来愈好,大家都会对他很好。尖酸刻薄的人,一定没有福报,如果你布施了很多钱,可是,你尖酸刻薄,就不是一个很有福报的人。要想迈入佛道,要培养二种:一个是福,一个是慧,诸位,免费的福、不必花钱的福:身口意清净,福报就到,免费的!不必花钱,福报就到,我守口如瓶,一句都不讲,不攻击、不伤害、不批评,这总可以吧?这个福报就到,你人缘具足,将来碰到困难,人人都想帮助你。

万法回归心性的时候,全世界、整个宇宙都是你的财产,没有一处你不是用欢喜心去面对它,你到日月潭,欢喜心,哇,像太平洋,如果心情不好,日月潭看起来像痰盂,为什么?心境有很大的关系。看到枯木时,所有的枯木是另外一个生命的结束;但又是另外一个生命的开始,没有枯木,哪里有生机盎然的树木、青松翠绿的森林?这一期没有了,下一期的生命又成长了,他从枯木里面得到了真理,枯木也有真理的存在,看到一朵花,这所有的三千世界都在这个地方,有智慧的人,你看到任何的东西,它就统统是智慧。这个是什么(师父举起一白纸问众)?这就是三藏十二部经典精华,都在这一张卫生纸里面。请问,这张卫生纸,性跟相,跟虚空有没有和合?如果是和合,那虚空就是卫生纸了?那我把卫生纸拿到左边来,这边应该少一个虚空,因为你说是和合嘛,和合就是一,就是卫生纸跟虚空是一的话,我把它拿到左边来,虚空应该跟着跑到这边来,因为你讲一嘛!如果你讲异,卫生纸跟虚空是不同,那么,这纸能离开虚空吗?可以吗?卫生纸有没有办法离开虚空?没有办法。

好!你说性跟相是一吗?如果是一,为什么这里是有形的是卫生纸,这里是无形的虚空?好!诸位,这纸里有没有虚空?如果说有,我把纸挤压出来,你说有虚空,你有没有看到虚空跑出来?那为什么你讲卫生纸有虚空?如果没有虚空,它是不能运作的,就像我们衣食住行,一定要有虚空,我们身体有没有虚空?当然有空啊!吃下去要消化,对不对?空。所以,讲空是一体的,性相是一的,不对;讲性相是二,也不对!好,再来,这张纸跟虚空有没有和合?和合,那就是一了,那我把纸撕开,那就等于把虚空撕开,我把纸撕开,虚空有没有撕开?没有啊,那你为什么讲一?如果你讲不和合,卫生纸相不合于虚空,你什么时候看到纸离开这个虚空?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在这一张卫生纸里面,和合不对,不和合不对,性相一如。你说纸里有虚空,我一压,虚空没有跑出来。如果你说虚空跑在里面,我一压,这里面虚空跑出来,那么,我一伸缩,再把它扩张,你应该看到虚空跑进去啊;可是,虚空从来没有啊,没有因为和合而增加,也不因不和合而减少,这叫相妄;性真,就是绝对的空性。

尘自生灭,自性不动,就是站在相上来讲的,性是没有增减的。就像这一张卫生纸,无论你摊开来,变大,浓缩起来变小,它跟虚空都没有关系,根、尘、识一十八界,你怎么样造作、怎么样度众生,你都不可能让你的佛性增加。所以,如梦幻泡影的世间,说如梦幻泡影的佛法,度如梦幻泡影的众生;虽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诸位,懂得佛法的人,心入寂灭,绝对的寂灭,没有任何的造作,虽有所造作,自性还是空,心处于绝对的解脱状态,这就是佛,叫做顿悟。为什么讲离一切相,即名诸佛?那是因为站在众生的角度,众生因为着相一直到死。那么,离一切相是不是佛?是!这《金刚经》讲的;那么,我请问你:即一切相是不是佛?当然也是啊,真心怎么可以离开相?即一切相也是佛;离一切相是佛;离即离非也是佛,离开那个离、离开那个相、离开那个即,也是佛;可是,如果你不悟的话,离一切相不是佛,[我离相我离相!]你心中卡一个离,又不是佛;[我即一切相即一切相!]那你心中没有智慧,你也不是佛,问题在你悟的心,不在相上的讨论。所以,现在我用这样的一个例子,告诉你,就是说所有有智慧的人,随手拈来,都与法界性完全平等的说,它是不二的;众生因为用意识型态、观念习惯了,所以,他讲这个失去那个、讲这个失去那个,因此都搞不清楚状况是什么,慢慢慢慢再体会一下。

意识[所]依为生[因]之法尘[既无]实自体,则[因]之而[生]而[有]之意[识],确实[作何形相]?(能生之尘既无体相,所生之识之体相定非有。)意识之体[相]形[状]既[不有],则意识[界云何]得[生]?(结论:故知]意识不从法尘生]。)

经文:[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义贯:[是故当知],如来于权教中所说之以[意]根与[法]尘[为缘],则能[生意识界];今以第一义谛而言,则于意根、法尘及意法和合[三处]求之[都无]能生意识之因。如是[则意]根界[与法]尘界[及意]识[界三]者,[本非]权教所示之[因缘]能生,亦[非]外道所计无因之[自然性] (——非有因生,非无因生,本如来藏妙真如不生灭性,随缘幻现,相妄性真。)相妄就是当体即空。

诸位,昨天我说析空观跟这个体空,有的人把那个析空观当作是虚空的空,不是这个意思,从分析当作是空,分析到最后变成空,他弄不清楚,析空观是分析的析,不是虚空的空。意思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就卡在这个地方,认为分析一件事情,到最后的物质世界会变成虚空。好!诸位!(师父又举起一白纸)三藏十二部经典,统统在这一张卫生纸里面,你注意看!这是什么法?色法,对不对?按照二乘人的意思,就是色法一直分析~(师父拿起撕成小片的纸)把这大张的撕成小张的,分析~把它分析到最后,只剩下一点点,再把它分析~(师父把纸撕到只有一小点)到最后就是一个颗粒微尘了,这一点点的颗粒微尘,他(指小乘、二乘人)说:再分析下去,虚空就跑出来;这个问题出来了,那就表示这个颗粒微尘里面,含有虚空的质素,质素就是成分。

色里面如果没有空的成分,你分析色法到最后怎么会跑出空来?懂这个意思吗?色法如果里面没有空,怎么可能色法一直分析~一直切割,切割到最后,变成虚空跑出来?他这个观念就是这样,(师父手拿一白纸一直撕变小再变小),一直撕一直分析,到最后这一点点色尘,再继续分析,好!我们就以一个颗粒微尘来讲,把它再分成七等分,就是七分之一的沙尘相;再分,七分之一再分,七七四十九,四十九分之一;那么,现在问题出来了,从二乘人的角度就是说,四十九分之一,再分,分下去,虚空就会跑出来,那佛陀问他说:那么,合多少的色会变成一个虚空?因为所有的色法,分析,都含带有空,就表示譬如说:这一张纸,把它撕裂成四十九份,每一份都应该有虚空的成分,再分下去,一千分之一的虚空,就无量无边的微细的虚空,佛陀说:集多少的色法会变成一个虚空?因为色尘可以分析到最后是变成虚空,色法里有虚空,要集多少的色法才变成一个虚空?佛陀就告诉我们:集色法是永远不能变成虚空的。集虚空是只有变虚空而已,集虚空怎么可能变成色法?集色法也不可能变成虚空,这就是问题所在。

集于接近虚空的邻虚尘,集邻虚尘,一定会变成更大的色法而已,微小的色法集多了,就变成更大的色法而已,怎么可能集色成空?这就是问题。好!如果我们集一切的虚空,也只能变成虚空,因为虚空是无形相的。所以,空绝对不能产生色;而色一直分析到最后,也不能产生空。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小乘所修的析空是不究竟的,要讲体空,当体即空,这就是心所影现出来的空,叫做当体即空。好!当体即空就是这样子,(师父又拿出一纸)这一层纸,不可以经过意识型态去分析,意识型态统统是逻辑的观念、推论、分析的观念,一直分析,会变成演绎,或者是归纳的观念,分析的东西就会变成一种观念,这观念就会卡住某一种程度,没有办法进入绝对,这就是二乘人,没有办法成佛的这个答案就出来了。

用析空观修行,是永远不能进入佛的领域。要什么?这张卫生纸,它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讨论,这张纸跟绝对的虚空是一样的,当体即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分析、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它就是缘起的一合相,缘起就是空,空就是本来的东西,我们本性所影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动物、植物、矿物,全部体性当体即空,统统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这个相妄,性真,顿悟、契入真心,绝对,没有东西可以争执、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所谓妄是自心妄;所谓分别是自心性分别;所谓烦恼是自己的烦恼;如果都了悟万法的形相,统统来自一颗真如自性,就是一真法界,那么,所有事情都解决了,看到一张卫生纸,它就是绝对的空,绝对,没有来去、生灭、增减,为什么?当体即空。如果你继续用分析的,那是佛的善巧、方便,怕你落入意识型态,变成一种观念,卡在那个观念里面,认为微尘相变成有实体可得。分析到最后,你说可以变成空,诸位!那就表示微尘相是实体的,分析到最后,你就认为、承认说这个微尘相是有实体性的,有实体性,它就有分析;有实体性,就有体积、就有分析;有分析,它就是意识型态、就是观念、是数学、是逻辑、是推论、是演绎、是归纳,没有办法超越这些表相的意识型态,这些完全是生死法。

佛法、佛道,就必须要完全进入佛的心的领域;(师父举起一毛巾)看到这个毛巾,它当体即空,这里面并没有来去、生灭、增减,来是妄、去是妄;增是妄、减是妄;生是妄、灭还是妄。为什么?本来就没有毛巾。知道吗?要这样体悟,本来就没有毛巾,没有东西可以讨论,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体悟到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当体即空,他本来就没有出生、没有这个人,没有生就一定没有灭,如是体悟,慢慢进入佛的领域,这样才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佛的伟大就是在这个地方;二乘人卡在一个观念里面。所以,你不用去听人家讲,说某某人有多么厉害,他只要一讲的、分析给你听,那个就错!没有东西可以分析的,你只能讲:他是善巧、是方便。你讲那个相说,如果法师你讲一切法,在相上里面打转,佛陀说:不名为说法。分析给你听的就不是佛法,那叫做方便法,究竟义,没有东西可以讲,体本来就是空,没有能说法的师父,没有听法的众生,也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的法相,统统没有!知道吗?就是这样子,这样比较清楚吗?有比较清楚一点吧?清楚一点。

我们的世尊多么的不简单;不过,我也是下过很深的功夫,体悟了三十几年,才体悟到:喔!原来要顿悟体空才是佛,分析的那个就是方便而已,还拘泥于意识型态。所以,电视再怎么吵,就是意识型态;众生再怎么讲,就是离不开那种执着、观念、也离不开那种分析,没有办法进入佛的领域。佛的领域就是绝对的离语言相、绝对的离文字相、绝对的离一切相,当体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讨论,法界性就是佛性,就是这样绝对的存在。这一念如果体悟得出来,哇!一辈子受用不尽,泡茶,茶有禅味;走路有走路的味道;交朋友有交朋友的禅味;夫妻之间相处之道,有相处之道的道味,我应该跟你这种人怎么相处。那种见性以后,你所有产生的统统是佛的智慧,无关于食衣住行,不管你是白衣、是出家现僧相,统统是佛,了解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道理。万法,相讲生灭,性讲不生不灭,都不对!空,哪里有什么生灭的东西?相是绝对的空,对不对?当体即空,诸位,空有来去、生灭、增减吗?没有!所以,佛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唯是真心的世界,统统是永恒,这个就是佛,超越一切表相,存在宇宙当中永远的觉性,永远的存在,就是佛陀,法身常住,真空法性如同虚空,平等不二。如果把绝对的虚空转换成绝对的真实的智慧,就是法身就是虚空,虚空就是真实的智慧。为什么?转虚空为平等的真实的智慧,虚空就是法身,法身跟虚空是平等不二的,慢慢来,慢慢来体悟。

明天讲:佛法,把它扩大到整个宇宙,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地水火风统统是宇宙的存在,而且是遍宇宙。明天讲的范围就更大,前面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统统在人身的角度,人的身体发生的;七大是在宇宙当中发生的,佛法不是人身,它就是宇宙。这样我们就知道:喔!佛的智慧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我们读这么多书的人,受过这么高等的教育,碰到佛,那就是五体投地的佩服,这全世界,你绝对找不到第二个这么有智慧的佛陀,绝对找不到!什么世间、外道、你讲的什么圣人,我告诉你:没有办法跟佛陀相提并论的,绝对没有办法的,宗教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

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以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

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佛说疗痔病经     

慧律法师讲观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圆觉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忏云法师讲楞严经    

常持法师讲楞严经    

彻悟法师讲楞严经    

传喜法师讲楞严经    

慈法法师讲楞严经    

大虚法师讲楞严经    

大愿法师讲楞严经    

果煜法师讲楞严经    

HT法师讲楞严经    

憨山大师讲楞严经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觉性法师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妙祥法师讲楞严经    

妙心法师讲楞严经    

明贤法师讲楞严经    

明一法师讲楞严经    

明证法师讲楞严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经    

倓虚法师讲楞严经    

惟海法师讲楞严经    

惟贤法师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印光大师讲楞严经    

智旭法师讲楞严经    

智者大师讲楞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