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审除细惑 说二如来藏 第四


 下载DOC文档  



大佛顶首楞严经
第9套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讲题: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讲堂
片数:共6片(本片为第4片)
编码:090[DVD简体版]

内容概述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
圆瑛法师《讲义》第532页-第640页
从532页“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639页)
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2009.07.03
  589页,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589页,中间,【寅二 圆彰三藏以劝修 (分三)  卯初 极显圆融  二 普责思议  三 结喻推失 (卯初分二)  辰初 依迷悟心对辨缘起  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辰初分二)  巳初 依染缘起执成有碍  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今初】
三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
空如来藏就是离一切法,不空如来藏就是即一切法;空不空如来藏就是非离非即,亦即亦离,双遮双照同时。
  589页,经文:【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
说:富楼那!你“以”(就是因为),因为你认为色跟空,有色的地方无空,空的地方无色,没有办法圆融,所以相倾相夺,于如来藏,在如来藏里面老是有能所,老是有相倾相夺的情形产生。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这个如来藏的相的体性是本空;但是,所现的幻色还有幻空,它是周遍法界的。问题是出在哪里呢?问题是随染的缘起,问题是出在这个地方。
  【满慈因闻佛说,诸大圆融无碍,故前疑我等,何以现见有碍?此佛示以成碍之由,以销执相之问。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随染缘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无明妄动,晦昧真性而成空,复因见分,结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倾夺于如来藏性之中,倾夺者因妄见,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所以,倾夺就是不共存在,见色的地方以为无空;有空的地方以为无色。整个宇宙,不是色——千差万别的色,就是无形相的空——虚空,所以,用这个色空代表整个相。当然也可以说“色”就是地大,那么,“空”就是虚空。见有色处,则倾夺于空;【见有空处,则倾夺于色。】意思就是不能共存在,不能互相容,相不容虚空,虚空不是相。【而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则起成粗境,周遍法界,众生不了是妄,执为实有,】诸位!这八个字就是所有的众生生死的根源:不了是妄,执为实有,这八个字就是所有的众生生死的来源、烦恼的来源,把一念清净心化作生灭,全都是因为执为实有,误认为这个相是实有,不晓得当体即空。底下,【执则成碍。】也就是说你有执着,本如来藏性相本来是融通的,你只要一执着,那么相是相,容不了这个体,这个体没办法跟相融入,那么,你就没有办法转相为性。换句话说:烦恼就一直在,无法成就无上菩提,神通也显现不出来,定力也显现不出来,智慧也显现不出来。

  590页,经文:【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是故于,“于”就是于如来藏性当中,这底下加二个字就看得很清楚,“中”的底下加:妄见,是故于如来藏性中妄见;底下统统加“之”,风之动,就是动摇,空之澄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这样一看就一目了然。整句的意思就是:是故于如来藏性当中,妄见了风之摇动、动摇;虚空之澄寂,因为虚空无相;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屯积了云,它就会昏暗。
众生迷闷,迷,这个“迷”字就是昧于藏性的真空之理,不了解性相本来就是一融,如来藏性本来就是一体。如来藏性的绝对空,他不能体悟,就在相上里面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这个“闷”就是起,起成三细还有四粗之相,六粗前面的四粗。那么就背觉,觉性违背了。就变成每天都跑去五欲六尘里面,跟这些尘劳相合,也就是追逐没有停止过。违背了真觉,同时去合于五欲六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所以,这个世间相从哪来?就是死执不放,误认为它是实体性的。所以,人出生以后很无奈,为了生存、为了生活,同时繁衍后代,建立了这个家庭,经济上,房贷逼得有时候走上绝路,活不下去,没有时间学佛。常常看到没有钱带着儿女跑去自杀,全世界的经济不好,景气也不好,活不下去!像最近也是,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小女孩,四岁而已,也去自杀,看了都心疼,看了都心疼!佛弟子千万不要用这种方式来结束生命,这个是很悲惨的!实在活不下去,可以请各政府机关、看看有什么慈善机构可以暂时度过难关的,实在没有必要逼上绝路。当然,自杀的人有他的苦衷;但是,这个是佛所禁止的,因为这个自杀,他八识田中有这个种子,他这等于一直熏习一样,一直熏习,下辈子动不动他又跑去自杀,这个种子一直很强烈的存在,那就变成不好的习惯性;同时你会带小孩去自杀,这个就变成有罪!她的生命不是由你来判断的,你这个变成助杀,而且硬拖她去死,四岁小女孩什么也不懂啊!对不对?所以因此,如果你实在是活不下去,你就转一个念头,不要去自杀:我就剩下的后半辈子为佛陀,看看能不能做一点什么事情,我为这个正法。既然要去死嘛,反正你就来常住、来正法道场做到死嘛,同样是死,那个死欠命债啊,这个死有功德的,轰轰烈烈的!对不对?你来为正法,如果你真的为讲堂这样子尽心尽力,为这个正法道场,为常住、为佛陀、为三宝,这样来死亡,不是轰轰烈烈吗?对不对?你往生以后,就会把你放在车库旁边助念,功德太大了!送几束花啊,晚上如果你怕鬼的话,再派二个保安人员陪伴你;当然我是不太可能,我会去睡觉的(笑)。陪,派二个保安人员在旁边看顾你,看有什么花圈啊。对不对?一样是死亡,就应当要死得潇洒、漂亮一点;带个小朋友去自杀,看了真是难过!也许他有苦衷,病得太久了,钱花到破产了,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他也许会借着种种理由说:我自杀是有道理的!可是,这个在佛教里面来讲,是罪很重的,是罪非常重的!包括你自己是未来佛,都没有权力自杀的。
  底下,【此承上,是执则成碍之故,于如来藏,本无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见风之动摇,空之澄寂,】空就是虚空,是无相,所以它是澄寂。【则动寂互异。日之光明,云之昏暗,则明暗交倾;略举此四,以该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尘劳满目。】众生就是在能所不断,所以互不相容,因此活得很痛苦!
【众生迷闷下,重结成碍之由。迷闷者:昧于藏性真空之理,】诸位!修学佛道就是在体悟那个空性,修学佛道,你要了解,佛教的整个重要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空性。涅槃是整个佛教的中心思想;可是要体会涅槃,你一定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么。昧于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细四粗之相,曰闷,不通达诸相皆妄故。此二字属惑。背觉合尘者:于本有觉性,非背而背,于虚妄尘相,无合而合,造作诸业,此句属业。】业就是轮回的因。所以我们没有能造作者,也没有所造作者,也没有受苦者,纯是虚妄。诸位!这个“业”字,你记得,没有能所,本来就是虚妄的业。所以这个《普贤行愿品》里面说:业若有形,尽虚空界法界不能容,还好业是无形的。所以业性本空,体会了这个,就是真忏悔的人。【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者:则属苦果。以依惑造业之故,所以发现尘劳染法,有为世间诸相,此即藏性随染,循业发现也。】

  591页,【巳二 依净缘起融成无碍】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我以,我用了真觉这个妙明,还有不灭不生,指根性为本修因,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性,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没有一个地方不妙、不觉、不明。惟妙觉圆,就是本妙本净,就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
  【此因当机,前疑如来,何以独得无碍,】为什么如来独得无碍?很简单,佛陀能够照见相空,就这么简单,看得破,那个人就是佛。是真的看得破,真的境界现前那个时候,是真的看得破,自他不二。而不是说说:哎呀!我要看得破,我要看开一点!不是那一种功夫。证量所看破是真正的看破,所以为什么独得无碍呢?正因为融相归性,性相一如。【此佛示以无碍之由,故得自在之用,由真如随净缘之故。我是佛自称,以用也,】“以”就是用。【乃用真觉妙明,不生灭之根性,为本修因,】意思就是:下手处就是对!因此有一句话,我们出家众,或者是准备出家的人,你一定要背起来:不开悟不住山,不见性不闭关。好好的冷静思维这一句话,古来大德为什么讲得如此的贴心?告诉你:不开悟不住山,不见性不闭关,为什么?你自己的心灵,要自己是明师才有办法降伏那个烦恼,要不然人只是关进去那个里面,内心里面妄动、无明,跟不关还是一样的。身体会抓进去关,可是心会跑出来玩,每天坐在那边,能所不断、妄想不断。对不对?关在里面,电话、信件一样那么多,有什么用?是不是?关在里面的话,早去看,也躺在那边睡觉,晚去看,也躺在那边睡觉,因为没人跟他讲话,就只好睡觉,这样闭关有何意义?对不对?所以,我们要懂得闭关它的用意,人家闭关是闯生死,闭生死关!对不对?为本修因,【背尘劳妄法,】“背”就是放下尘劳的妄法。【合如来藏性,回光返照,脱尘旋根,】脱离这个外尘,“旋”就是旋向不生灭的根性,叫做旋根。所以在楞严大法,处处都指向不生灭的根性。【伏归元真,】这个也是叫你恢复到真心,伏种种的相、烦恼,回归到你的真心。【发本明耀,】发挥你真心本明本耀。【耀性发明,智光圆照,照见万相皆空,一真独露。】诸位!这个就是佛法,照见万相皆空,入于平等的一真。所以学佛法就是在学这一颗平等心、不执着心,因为万相本来就空。【而如来藏性,不为妄相所隐,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诸位!这个八个字就是佛修行到最后的阶段,全相皆性,意思就是:处处任何的相,没有办法障碍他,开悟的圣者就是这样。全妄即真,你认为妄心、妄处,妄就是识心,全部转为真心,唯是一真法界嘛,无法不真。【惟是妙净本觉湛明之心,圆照一真法界,即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复还清净本然之心,得其全体矣!下则发其大用。】

  591页,【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
这个是四义,后面是四相。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这个“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理为无量,无量就是十法界的差别的事相。这是第一句,一为无量,也就是所谓的理事无碍。那么无量为一,就是万法其实就是一心,万法其实就是不离你的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看你是妄心现的还是真心所现的?如果是妄心所现的,就处处障碍;如果是真心所现的万法,万法就是心性。所以但看你的心,而且这个心还分妄心跟真心,妄心是着相,真心是见性。所以,你要牢牢记住师父这一句话:着相之人心量小,见性之人胸量大。所以要放宽胸量,容天容地、容一切假相,这个才是修行人!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所以前面: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个是理事无碍法界。底下的境界就更高了,小相现于大相,也就是这个小,譬如说小小的镜子,就可以现很大的山河大地的境(外面的境界),所以叫做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大相能够入于。。。底下这个“现”是入于,能够入于小,就微尘,大的相可以入于微尘。所以,小中现大,这样直接读容易了解,就像镜子,我们照的镜子,可以现更大的外在的境界。底下这一句是:很大的外在的境界,可以进入一个微尘,一个微尘小,很小。所以,大中现小,就是大相当中也可以入于小相。底下,这二句:小中现大,大中现小,统统是相,那么,相融性以后,就没有所谓大小,也就是所谓的事事无碍法界。
所以佛有大神通,每一个大跟小,都融入了本体、如来藏性,所以佛没有大小的观念。而我们为什么会障碍重重?就是在种种的相建立了来去、生灭、增减、大小;这个大,殊不知道,大跟小是一种观念,而我们刚好卡死在观念里面,卡死在观念里面。如果你没有这个观念,那么你的日子就很好过了!为什么?譬如说你看到很有钱的人,你也不会羡慕,我现在健健康康,够用就好!为什么?你没有这个数目的观念,人家拥有一百亿,跟我们银行这个簿子里面剩下十万块,我日子过得去就好,我健健康康,我也能够有一个平稳的工作,可以了可以了,晚上有一个遮风挡雨的房间睡觉,够了够了,那就什么快乐都现前!所以,如果你大跟小融入这个本性,就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众生就是把生命化作一种观念,而观念加上强烈的执着,这个就是陷阱。而求佛道的人,也一直掉进去陷阱,他这个法放弃以后,又来执着这个法;这个法放弃以后,又来执着那个法,他不知道法法本空,你不需要追逐,当体即空,那个陷阱本来并不存在。这个师父拜完,拜另外一个师父,这个不是不好,在迷的时候、在找善知识的时候,就必需要这种态度;但是找到善知识,善知识指导你:陷阱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千万不要自己制造陷阱。什么是陷阱?观念就是陷阱,观念就是意识心,意识心就是陷阱。那么就觉悟了:喔!原来我们每天都掉到陷阱里面,卡在那边一直很不舒服:“我为什么今天闷闷的?”为什么闷闷的?观念放不下,当然闷闷的了!是不是?观念放不下。
底下,再念一下:
  【此下明大用。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体之故,便能于一真法界之中,称体起二无碍用:一、理事无碍,二、事事无碍。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此二义理事无碍也;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此二义事事无碍也。】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者:一即一真法界之理,无量即十界差别之事;又一即一心,无量即万法,一心能生万法,是一为无量;万法惟是一心,是无量为一。儒云:始为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就是最后还是回到一个理。【其义与此相同。一为无量,则依理成事,理不碍事;亦一不碍多也。无量为一,则即事显理,事不碍理,亦多不碍一也,而成理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一多相容门。】十玄门是指华严,我们讲过了,《华严经》。华严宗的十玄门:一多相容门。
【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者: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镜,能现千里之境,镜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缩小,】以我们所照的镜子,来望这个外面的境界,(【以镜望境,】)【小中能现大相;】用外在的境界的境,来对望我们平常用的镜子,(【以境望镜,】)【大中(作处字解)】大处【仍现小相;镜之与境,】镜子跟外面的境,【皆事相也,镜含境而有余,境在镜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碍,成事事无碍法界,十玄门中,广陕自在门。】广就是大,狭就是小,而佛陀是无碍的,因为佛陀没有一、没有无量、没有大、没有小,全部会归到如来藏性,所以没有任何的障碍。

  592页,经文:底下是四相,前面是四义。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
这个就是神通自在的功夫,我们就了解,佛的神通不是虚言说说而已,是真的有那种功夫,要不然我们拜佛做什么?信佛做什么?看看佛有多么的伟大!
如来藏这个真如,不动道场,这个不动之理,道场就是一心之理,如来藏真如不动道场,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这个是事,事相。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这个“身”不是我们这个色身,是法身、法界身。这个法界身是理,包含了十方无尽虚空。“虚空”的旁边写四个字:包括世界,用虚空是兼世界来谈。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法身这个理体,包含了十方无尽的虚空,和世界这个事相,这也是理跟事。底下,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于一毛端,这个毛端是正报最小的。现宝王刹是我们依报最大的,宝王刹就是佛宝法王之刹,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也就是我们正报最小的一根汗毛,能现出依报最大的佛宝法王之刹,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是事,一毛端是事,宝王刹也是事,所以,这二句是事事无碍法界。坐微尘里,转大*轮,坐微尘里是依报最小的,微尘是依报最小的。坐在微尘里做什么?现金身,正报最大的,同时还转大*轮!意思就是: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轮。换句话说:佛在做什么,你完全不知道,我们没有办法来到微尘这么细小的这个世界,小小的世界,佛他有办法!所以,这个坐微尘里,转大*轮,也是事事无碍法界,微尘是事,那么,依报最小的就是微尘;正报最大的就是全身了,我们这个色身了。所以,坐微尘里是依报最小;现金身、转大*轮,是正报最大的,是事事无碍法界。
再讲一遍:不动道场,遍十方界,不动道场,就是如来藏性的真如不动道场,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十方界就是十方世界,这个是事,不动道场是理,遍十方界是事,所以,这是理事无碍法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虚空包括世界,就是法身的理,包含了十方世界的事,这句是理事无碍法界。于一毛端,现宝王刹,一毛端是正报最小,宝王刹——三千大千世界,是依报最大,所以,这个是事事无碍法界。坐微尘里,转大*轮,这个是依报最小的微尘;那么,现金身,这是正报最大的,又转大*轮,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轮,这个也是事事无碍法界的境界。
  好!诸位!看注解,【上标四义,二无碍法界;此示四相,】上面是四义,这里叫做四相。所以稍微背一下: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这个是四义,那么这一段就是四相。此示四相,【即示四义二无碍法界之相。前四句,示理事无碍之相。不动道场:即如来藏真如不动之理,如上文所云:一乘寂灭场地;亦即显见无碍科所云:身心圆明,不动道场,皆言一心之理。理能遍十方世界】当然就包括虚空,【(兼摄虚空),事相之法,横该一切佛刹,竖摄十法界。不动道场,是一理之全体,能遍十方界,一一事相之中,一一事相,无不是理,如一金能成众器,器器无不皆金。以不动道场,望十方界,是一为无量,属理不碍事,亦即一不碍多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者:身即法身,法身以理为身,】诸位!法本无生,为了让它更具体,所以加一个“身”,诸位!你千万不要误认为法身有一个身,千万不要这样子,法本无生,给它一个具体叫做法身,法身本空,哪有身呢?意思就是法身坚固不坏,毕竟空。法身以理为身,【身即理也。含者包含,十方无尽虚空(兼摄世界),亦即事也。身亦是一理之全体,能含十方无尽虚空,即是总包一切事法而无外也。如春含众卉,】这个“卉”是草的总称。【万紫千红总是春。】以十方之空望一个法身,(【以十方空望一身,】)这个当然【是无量为一,属事不碍理,亦即多不碍一也。】

  【于一毛端,现宝王刹:此下四句,示事事无碍之相,举依、正二报之事相,交互相涉,以示无碍。一毛,乃正报之最小者;宝王刹,是佛宝法王之刹土,即三千大千一佛世界,乃依报之最大者;在一毛头上,能现一佛刹土,此以正摄依,以依入正;在毛端望佛刹,而佛刹不小,则小中现大,属事事无碍,亦即陕不碍广也。】

  【坐微尘里,转大*轮者:微尘乃依报之最小者;转法錀,即现全身而说法,身是正报最大者,以全身坐在微尘之中,开法会转法錀。此以依摄正,以正入依,由身望尘,】由这个全身来望这个微尘。【而尘】小小的尘,包括了身相的大,(【包身相,】)而微尘的小并没有变大,(【而微尘不大,】)【即大中现小,】就是大入于小。这个“现”,不要被这个文字欺骗了,大相入于小,神通自在。【亦属事事无碍,】法界。【亦即广不碍陕也。】

  594页,【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诸位!这个是修行重点,如果,你能够的话,把这个尘(就是所谓的五欲六尘)放得下,叫做灭尘。放得下这个外面的五欲六尘,每天能够听经闻法,听佛的经教,守佛的戒律;觉悟的人,当然一定会守戒律,他很怕违背因果嘛!是不是?再来,开佛的智慧,哇!知道这辈子不修行,下辈子很惨,这灵魂不晓得要跑到哪里去?聪明的人,会为我们这一条灵魂的将来做打算的,这个世间不是死了就算了,死了就算了,那谁要学佛啊?对不对?每天可以吃喝玩乐啊,谁怕谁啊?对不对?就是问题麻烦大了,这个神识,他会继续去转世、继续去投胎的,这个就很麻烦了!下辈子不一定做人啊,做人也不一定能够学佛,做人迷茫啊!是不是?事业一做,业卡住了,对不对?你变成一只鸡的话,对不对?人家要杀你,你能讲:“我不要”?你有这一句权力:“我不要”吗?对不对?如果你下辈子做鸡,或者做鸭,做鸡的话,就要去麦当劳找;做鸭的话,就北京全聚德,就要变成烤鸭,就很麻烦了!所以,不修行是很可怕的!所以,佛陀讲的那一句话是很贴心的,说:众生因为以苦为乐,因为他没有去观照世间的真相究竟之处,所以他一直以苦为乐,把这个身体弄得很劳累很劳累,然后怎么样?当作是快乐。有一对夫妻,你知道吗?开着这个车子绕山,去哪里?去拉拉山。我是看了电视的报导,开了车子很久很久去拉拉山,怎么样?刚好去,人家没有在卖这个水蜜桃,刚好季节差一个礼拜。他就叫人家开那个拉拉山的果园,让他看了也不错,照了几张相片回来,新闻跟它报导说:要吃拉拉山的这个水蜜桃,还要一个礼拜!开了十几个小时的车子,去拍了几颗水蜜桃的照片回来,回程又开了十几个小时,为什么不干脆躺在家里睡觉呢?人家说:这样才有乐趣啊!我说:又不是火烧厝,这样有什么“厝味”(乐趣)?菜市场就有在卖水蜜桃了,为什么还要开车搞那么久?众生因为没有学佛,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开着车就到处绕。。。对不对?如果中途发生车祸,bye-bye!bye-bye!下辈子再来,车祸!对不对?为了那几颗水蜜桃,死二个人,这样有意义吗?所以这个,生命要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做,把时间节省一下,时间也不可以浪费,时间就是生命。对不对?我们要节省一些时间,好好的来学佛。出去大自然走一走是有必要的,毕竟是凡夫嘛,有必要的;但是,时间还是要节省一下。
所以,这个灭尘要合觉,才有办法发这个真如,诸位!要发这个真如,是要坚持开发本性的人才有办法,坚持!那什么是开发本性呢?那就是禅宗的见性法门。诸位!学禅的人就绝对知道要念佛,懂得要怎么念、怎么下手,他才会一心不乱;没有这个禅的功夫、没有定,这个佛号一念起来妄想就一堆!为什么?真如发不出来。妙觉明性,所以,这一段是修行的重要的根源。
  底下,【此重结无碍之由,与众生敌体相翻。众生则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是以元真之性,转成元妄之相,所以不碍而碍:而我则灭尘合觉,灭虚妄之尘劳,故发真如,】所以,在座诸位!你只要把这个外在的尘劳真的懂得放下,能够随缘、知足的过日;当然,如果你有责任在,就另当别论了,譬如说你是这个公司的主管,你才三、四十岁,当然就责任所在,这尘劳就比较辛苦一点。我指的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上了年纪了,是不是?很不容易活到今天了,满额头都是皱纹,活到这么皱纹也不容易的,是不是?已经活到这样子的。所以,我曾经跟这老婆婆、老阿公讲说:你看!满脸都是皱纹了,结过婚了吗?有!生了孩子吗?有!山珍海味都吃过了吗?陆、海,从海上来讲,大鱼大虾吃过了吗?吃过!从陆地来讲,什么猪、牛、羊都吃过。那么,从空中来讲,那些会飞的有吃过吗?也吃过,那就陆、海、空三类都吃完了,难道还不想来修行吗?对不对?皱纹都出来了,年岁也大了,这个生死是不等人的。灭虚妄之尘劳,故发真如,【妙净本觉湛明之性。性字与相字对,众生迷闷,全真性成妄相,如来修证,融妄相即真性,】为什么能够融妄相即真性?因为知道妄,所谓妄,是因为它刹那生灭;所谓妄,是因为它是无常;所谓妄,是因为它是缘起、是性空,所以叫做妄相。为什么叫做妄?因为它不能久留,就是你想要把它久留,没有办法的。所以众生不了解相妄,就是夫妻很好的感情,就一直发愿,下辈子要再来嫁他,他说下辈子要再来娶她,不知道是相妄,下辈子谁娶谁不知道了,出生在哪一国也不知道了。所以,融这个妄相即真性,是修行人重要的地方。【事事即理,】意思就是:每一个相其实都是空,事事就是相相,相相就是无生的空、无生的理。【相相皆性,】其实相本身就是空,空就是本性的展现。【故得理事与事事,】这个理事与事事,要进入无碍,其实都必需融入如来藏性,融入如来藏性,理事无碍,事事也无碍。【二无碍法界,有何诸大陵灭不相容者乎?初依迷悟心对辨缘起竟。】

 594页中间,【辰二 依本来心圆彰藏性 (分三)】看底下中间的小字,【巳初 圆彰空藏一切皆非】“非”就是非一切相,就是离的意思。【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即”就是即一切相,当下就是,不能离相。离一切相就是叫你不执着;即一切相就是告诉你,如来藏就是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统具足,不坏缘起。三 彰空不空如来藏即非圆融,(【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今初】“非”就是离,“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彰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即一切法,同时也离一切法。
这个重点在哪里?重点就是:佛法,什么是圆融?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即”就是现实,因为要面对一切法;超越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即跟非同时存在,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能够面对现实,这个就是即非,就是圆融。你想要把佛法圆融,就不可以偏一边,不可以单即,也不可以只有一个单非,单即跟单非都不对,即非同时,就是圆融,即一切相,同时离一切相,要离一切相,同时面对一切相,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就是佛法。
要不然佛法要做什么?佛法谈得很玄,让我们不能运用在这个生命里面,那佛法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太多人曲解佛法,一念起佛来就等死,等到临命终,诸位!我们大好的时光,我们才三十几岁啊,要到八十岁,以佛陀的年龄八十岁才死,这五十年,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再来就等死喔?你开什么玩笑!那佛法要在人世间,释迦牟尼佛示现要做什么?佛法的可贵之处,就是可以运用在这个世间,要解决世间的困难。佛为什么叫做大医王?医你的生、老、病、死,医你的烦恼,不但在世的可以医,连你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指出一条好的路让你走。佛法如果只有运用在临命终,那么佛教叫做死人的宗教。所以,因为没有弘扬正法,很多外面的人看到了出家人,只有一个观念:这个出家人就是给人家送葬的,死亡的时候叫出家人来诵经,反正出家人就是跟死人有关系,叫做出家人。阿弥陀佛!就是这样子,没有办法啊,在火葬场到处都可以看到这个,真的和尚、假的和尚,台湾都有!对不对?所以,它这个火葬场就是这样子,一切的现在的亡者,差不多都是请法师去诵经。对不对?而不晓得我们出家人本分事不是这样子,那是出家人慈悲,因为你长年累月来这里护法,当你碰到困难的时候;佛在世,也有派比丘去那个丧家,只有诵一部经,叫做《无常经》,不念阿弥陀佛的,去,念《无常经》,不会超过十分钟、半个钟头,比丘就念完了,然后比丘就开示这些亡者的家属:你们要观不净,观这个世间是苦,你看你家人躺一个了,要观万法皆空,要观万法无常,观万法无我。好!开示完了就回来。佛在世是这样,我们现在是做得淋漓尽致,法师去了不但开示,还诵经、还放蒙山、还做焰口、还做三时系念,佛在世没有做得这么功夫的。所以,大乘佛教也有它的好处,就是善巧方便很得人心,融入现实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因为法师的诵经的慈悲,而能够学佛;但是也有某些因为太开了方便,比丘到亡者的家、家属,没有威仪,真的假的不知道,就拿起烟就抽,有一些行为不当的,所以,看得让这些丧家很难过,他就误认为:这个出家人也不过如此,跟我们世俗人没什么两样啊,只是剃一个光头,披上一个红色袈裟!每天都很忙,心没有道,如果每天都应付这些亡者,到处跑,他就像一个演员,披着红色袈裟的演员,为什么?他统统在亡灵里面,诵完经就拿红包,拿红包太多了,他就会腐蚀自己的清净心。所以常常接近这个经忏;经忏它不是不好,它也有善巧方便的度众生,也给众生信心;但是很可怕的,经忏一定要接触这些世俗人,而世俗人;你常常往外跑,你看的世间人,你到丧家去看,都是世间人,尤其是现在的女众穿的那种衣服,拜下去的时候,你看,从前面拜,后面看,佛像都会掉下来,穿那个衣服能看吗?没有办法啊,你常常接触这个女众,比丘他就会动念,不是圣人,不能欺骗自己的。所以这个广化律师,是非常严格禁止我们去赶经忏的!而且在有修行的比丘看,把经忏认为“经忏鬼经忏鬼”,就是骂这一些以经忏为养活自己的,不是以道为养活自己的,这些高僧大德持律得很严格的,都加一个“鬼”,很不好听、很不雅。但是你看,我们现在剃度了,现一个比丘的庄严相,后面突然加一个“鬼”,好难听!所以我今天讲的,还是要勉励这一些道心坚强的比丘,不要做鬼,要做人,要做好的比丘。我们僧团也派出去,除非人家长年累月的,譬如说水陆,他每年都这样子支持我们、帮忙我们,出钱出力的,对不对?他家又是在高雄,或者是说我们高铁也很方便了。譬如说他家人出了十万,每一年都这样做,那你想想看,他家人碰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做比丘的人能袖手旁观吗?这个不够慈悲,也说不过去。我们不是为了赶经忏去的,我们是为了报恩,报众生的恩,除了报佛恩以外,我们报众生的恩,你们这样鼎力的支持我们这个比丘僧团,让我们食衣住行无忧无虑的这样好好的修行,我们感恩这些护法居士大德。所以诵经的法师,他一定要有很健康的心态,道是在心,不在相。所以到你家丧家去诵经,一律不谈钱,供养随喜,那就道心坚强。这讲起来就是有一点要改革佛教,要改革佛教。但是我们在这里呼吁,会听到的,就是这一些道心坚强的比丘他听得进去,其他有一些是听不进去,反过来会有不同意见的。
好!所以底下,彰空不空即非圆融,就是现实又超越,超越又现实。诸位!看594页的中间经文: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这个如来藏,“本”就是本来就是圆妙;“圆心”就是圆满清净之心,本来圆妙,圆满清净之心。
  【此科与上科,所依如来藏心之体固同,而约义有异。上约随缘义,此约不变义。上依迷悟心,圣凡立判;此依本来心,生佛一如。惟是一真法界,具足十界,即非十界,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离一切法,也离非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所以离即离非,其实就是双遮空有,遮有也遮空,叫做离即离非,即就是有,有一切法,即一切法;非就是空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所以,离有离空就是双离空有,天台宗有一个名相叫做双遮,双遮是对双照来讲的,双照就是即空即有。是即非即,这个“是”要用二次,是即就是:是即一切法,然后非即,非即就是离,非即当然就是空,是即一切法,同时是离一切法,这个就是双照空有。前面是离即一切法、离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非即就是离,就是空。所以前面是离即离非,就是双遮空有,是即、是非及,就是双照空有,就是空跟有皆即。【一心圆彰三藏,三藏不出一心,圆融极妙,无以复加矣!即佛许说,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为如来之密因,实众生之佛性。此心本无迷悟,而为迷悟所依,约本无迷悟,安有圣凡,故十界俱非,而为空如来藏;约迷悟所依,攸分差别,】攸分差别,就是所分出了差别相,迷悟所依,所以所分出了差别相,【故十界俱即,】当体就是,当下就是。【而为不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就是要面对现实,佛教不是逃避现实的,很多人误认为我们出家逃避现实,刚好是错的,我们刚好是面对现实,现实是什么?生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现实,不是柴米油盐酱醋糖,你那个现实范围太小了!对不对?我清心寡欲,家庭这些柴米油盐酱醋糖就可以看淡泊一点;可是这个生老病死看淡泊没办法,这个是要面对的!所以真正的出家人,或者真正的在家居士,是一点都不逃避现实,是真正面对现实,真正的面对生老病死这个现实的问题,这个是很现实的,因为你一定要面对的,你难道不用生老病死啊?所以很多人批评出家人是逃避现实,刚好相反,我们出家是面对生老病死,要处理这个问题!而为不空如来藏,【约双遮】“遮”就是止。叫【双照,】什么叫做双遮?就是空有皆非,非空非有,就是离空离有的意思,叫做双遮。什么叫做双照?就是即空即有,意思就是空有皆即。【圆融极妙,而为空不空如来藏。】双遮双照同时,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空不空如来藏。

  【今先圆彰空藏,而字承接上文,转语之词。如云:】就像是说:【藏性虽随染净二缘,却不为迷悟所变,而如来藏,依然本妙,妙即不变义。】妙即不变。【连圆心二字合解,则曰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之心。如摩尼宝珠,本来元妙,圆满清净也。此心不立一法,即六祖所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个本来无一物,就是当体即空,识心全部灭、灭绝,万法,你只要透过分析,或者是学习知识,后天所学习的总是不堪。禅宗里面讲的这一句话很是重要:“后天所学习的总是不堪”,意思就是不堪使用。为什么不堪?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一切众生每天用的就是识心分别,就是知识性的东西、就是痛苦的分别心,就是读书读很多,烦恼一大堆。【故下十界俱非。】十界俱非,就是站在空的角度。

  595页,中间的经文:【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这一段在强调什么?如来藏性没有相,站在不立一切法的角度、毕竟空的角度,要空到底,就像一面镜子要干净到底,它才有大用。这一面镜子肮脏,怎么照天照地啊?这一面镜子要干净到底,那就是必需空到底,空到底的心性就可以展现大用。为什么?你听过禅宗讲的: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为什么一丝不挂?一点点挂碍都没有。为什么叫一丝不染?一尘尘染污都不行,染污即不得。所以佛教讲的空,它是空到底、彻底到底,连动念到修行都不行;连说你布施多少钱,动个观念都不行;连动到说:“我转大*轮,度无量众生”,都不行!本性、如来藏性没有这个东西,虽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转大*轮者,无*轮可转,若悟无心,即转*轮,*轮无相啊,怎么转?是不是?无心即传佛的心印,听过这一句话吗?无心,悟无心者,即传佛之心印,悟到一切法本身就无心,无心,那就是传佛的心印。所以,法法本空,无法可传,是名传法。所以,站在这个如来藏性的角度,这个毕竟空,那这个念下来就很过瘾了。意思就是:这一面心镜要绝对的清净,一点点都不能动念,动到一念的执着都不行!所以你说:慧律法师您在弘法!我没有啊,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做我该做的工作。对不对?“有很多人在听法!”没有啊,我看到的,不见一物,名为见道啊!是不是?那师父!您为什么说法?演戏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对不对?人生本是一出戏嘛,你看看哪一个角色你演什么?我是献身于宗教,讲经说法,弘扬正法,这就是我们的天职。众生看了是这样,可是我们绝对的如来藏性没有这个啊,自性本空,没有团聚、没有缘合,就没有缘散,法本不生,哪里有弘法呢?可是这个*轮就是在一切无生里面转。
所以底下,看经文:非心就是非见大、非识大,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二大就包括心,非心就是非见大、非识大。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就是非五大;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就是非六根,就是非六入,六根就是六入;非色、非声、香、味、触、法,也就是非六尘,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就非六识。
  【前三句非七大。非心:即非见大识大,见、识二大,皆属心法故;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五大属色法;其余诸句,非十八界,亦即非阴、入、处、界四科。非五根、六尘,即非色阴;非意根(第七识为意所依之根,七识乃八识见分所成。),非六识,】诸位!非六识就包括七识、八识。【即非受、想、行、识四阴;】所以在这个非六识要稍微注意一下,包括第七、第八意识都在内。即非受、想、行、识四阴;【又非眼等诸根,即非六入;并色等诸尘,即非十二处;并及六识,即非十八界,是谓非四科。据此则如来藏,非世间法矣。】

  翻过来,596页,【此文与《心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诸位!这个“空中”,很多人弄错了,认为那是虚空,那是搞错了,要讲空性。是故这个空性的当中,没有色法,没有受、想、没有行识。空性当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名相全同,而非字与无字,意义稍异。】在《心经》里面,【彼以观照般若之功,照见真空实相之中,无有世间诸法;此以本来心,不假功用,】“此”就是此《楞严经》,《楞严经》是用本来心的,不假功用,本自具足。【空如来藏中(与空中同),本非七大四科,有为诸法,如前妙觉明心,先非水火,非字义同。如摩尼宝珠,体本清净,非青、黄、赤、白也。以上非世间法,即如来藏,非六凡染法矣。】

  596页,中间经文:【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解释一下:非明,第一个“明”字是妄明,就是性觉必明这个明。无明;这个“非”用二次,第一个是非妄明,性觉必明那个明当然是妄明。非妄明,也非无明,就是如来藏性当中,不能说有一个明,或者是有无明。如来藏性当中,也不能说我们把这个妄明除掉、尽了;或者是我们把这个无明除掉,所谓无明尽,讲明灭,或者是无明灭,都不对,因为本来就没有妄明、本来就没有无明。所以这二个意思就是说:十二因缘的开头就是无明,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性当中,没有所谓的妄明,也无所谓的无明;更不能说我们把妄明除掉,也无所谓说我们把这个妄明除掉,也不可以说我们把无明灭尽,不可以这样讲,为什么?妄明本空、无明本空;“尽”就是把它除掉。明无明尽,我们除掉了妄明、除掉了无明,所以恢复了本明,错了!本明本来就没有妄明、没有无明,所以说把明跟无明尽,这个是错误的,不可以这样讲。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中间超越了十支,因为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中间停了十支,超越它。如是乃至,非老、非死,如来藏性当中它不是相,所以没有东西会老,它也没有皱纹,如来藏性当中,它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所谓死,死是在相上论断的,也没有所谓说我把这个老死断尽了,没有,本来就空,没有说老死尽,因为修行修到没有老,也破除了死,“老死都被我破尽了、灭尽了!”不能这样讲,本如来藏性空当中没有这个。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性当中,无所谓的妄明,也无所谓的无明;也无所谓把妄明除掉、把无明除掉,不可以这样讲,妄明、无明本来就空。如是超越中间的十支,来到了也没有所谓老,因为如来藏性无相;也没有所谓死,因为本来就无生,哪来死呢?也不可以说有老死尽,说我们破除老、死,统统破尽了。诸位!没有相的东西,哪来的老?哪来的死?一切法本自无生,没有老跟死这个东西。所以站在相上的论断,有所谓的老死尽;站在体性来讲就没有这个东西。
  看注解:【此下非出世法,即如来藏,非四圣净法矣。四圣净法,亦佛常说,随净缘起所成者。今皆约本来心,未起事用时说,此先非缘觉法,十二因缘十二支,有流转、还灭二门,】诸位!在“流转”的旁边写三个字:顺生死,顺生死叫做流转门,十二因缘流转门;还灭门就是逆生死。流转是顺生死门,还灭门是逆生死门,逆生死门就是要断生死。【先释名义,后解本文。此佛为缘觉人,所说小乘法,】在这个《阿含经》讲的最多就是这个。【分三世因果,即惑、业、苦三道,迁流不息,轮转无穷,故曰流转门;还灭门者,即断十二支,】断十二支,这十二支不是统统断,你只要断一支,它就停。譬如说那个时钟,从123456789。。。这样一直走一直走,对不对?一直走一直走,你只要把它一支破坏掉了,它就停止了,这个时钟就不会动了。把无明断尽了、断掉了,那后面就没有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统统没有。所以,这十二支你要断掉一支,它就没有连结了,它就不会像我们时钟,1234,总共十二个格,每一格五分钟,12就表示无明,无明缘行、行缘识、六入、触、受、爱、取、有,十二支就像时钟这样走。。。左右绕一圈。。。对不对?一直绕,你有第一支,它就继续走,你有执着就继续走,时钟就继续走;你把那个时钟拿掉,那个心拿掉,它就静止、不动了;无明除掉,后面就断掉了,一也不会接到二,二也不会接到三了。知道吗?所以这个十二因缘,你只要断掉最重要的一支——最重要一支就是无明。还有,今生今世断掉中间最重要的一支——就是“爱”,“爱”就是贪爱;还有取,中间那个“取”字,死执不放那个取,就会造成未来的生死。所以断十二支,【复还真谛,】真谛就是空。【灭诸生死,故曰还灭门。】诸位!十二支,这里还有必需要提醒大家的,《阿含经》讲的十二支,是完全不同于《俱舍论》,也完全不同于唯识,有三世,有讲三世,十二因缘有讲三世十二因缘,有讲二世十二因缘,有讲一念的十二因缘。诸位!《阿含经》讲的跟俱舍不一样,俱舍讲的跟唯识不一样。所以,这个你一定要认识一下,不要认为十二因缘只有一种讲法,三世十二因缘法这个是唯识学讲的。所以一个法师博学多闻,它就非常的重要,不能讲到十二因缘就认为只有一种,错了,错了!

  【十二支:一、无明支】这个是用唯识学的角度讲三世的十二因缘。无明支,无明当然就没有智慧了。【(无所明了,不明我空之理,属惑。);】惑、业、苦的惑。【二、行支】行当然就是造作了。【(即依惑所造之业行。此为过去世二支因。);】过去世的二支因,就是行,过去世就是过去因为有无明,然后造作,感得了今生今世的转世投胎,所以第三就是转世来投胎。【三、识支(即今世投胎时八识。);】先来后去,第八识是先来后去,投胎时是先来,死亡的时候是最慢去,叫做先来后去作主翁。【四、名色支;】为什么叫做“名”呢?但有其名,没有形,就是只有精神,意思就是只有心,所以,但有其名叫做名;“色”是指父精母血。看小字:【(即投胎后,心色和合。名即是心无形相故,色即是父精母血。);五、六入支(即出胎后,六根为六尘所入处。);六、触支(即少时,】年少的时候。【六根触对六尘,未成欣戚时。);】“欣”就是乐、喜欢,“戚”就是讨厌,意思就是说:还没有那么强烈的对境界。。。苦跟乐没有那么强烈,忧跟喜没有那么强烈的时候,未成欣戚时。【七、受支】这个就愈来愈强了。【(即稍长,领受外境,能起欣戚时。)】“欣”就是欢喜,“戚”就厌恶时。爱之欲其生,恶之令其死。【自识至此,】从识到此,就是识,然后明色、六入、触、受,就是从识到这个受,【为现在世五支果。);】意思就是从投胎转世,一直到能强烈的感受,这个是现在世。【八、爱支(即受境之后,心起爱憎,)】为现世之惑,【为现在世惑。);】诸位!这个爱恨交织就会毁掉一个人,强烈的爱、强烈的恨,这个人就注定要毁灭的。所以人不需要别人毁灭,他自己就会毁灭自己,心灵会交错、会憔悴,很累,会活得很累,爱跟恨太强,会活得很累!【九、取支】取支重点在哪里?就是死执不放,这个就很麻烦!【(由爱憎而起取舍,取舍即造业之初。与古解不同。);】这个“取”字,就是所谓俱生来的执着、后天分别的执着,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先天加后天,那就叫做死执不放,取。【十、有支】一般对这个还很陌生,这个有支,它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有了将来的生死业。我说这个观念非常重要,他说“有”,以为说我爱的东西,取了变成我自己所有,哇!这个糟糕了!这个解释就很糟糕了,不但不符合《阿含经》、不符合佛义,完全都是你自己在解读。这个“有”不是拥有,这个“有”是有生死业,有了未来的生死业。有支,【(即取舍既定,而业因已成,曰有。爱、取、有为现在世三支因,再感未来世二支果。);】你有这个业,你就注定要继续来投胎转世。【十一、生支(由现在世惑业因,感来世受生果。);十二、老死(指来世,从生而至老死也。)。此十二支,展转相因,连环钩锁,三世因果,流转不息,曰无明缘行,行缘识,】为什么中间一个“缘”?“缘”就是钩锁义,我钩你,你钩我,就像链子一样,要不然会断掉啊!无明钩着行,行钩着识,就像链子一样。【乃至有缘生,生缘老死是也。】

  【还灭门是修法: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辟支利根,一闻佛说,即知无明为生死之根,即从断无明下手,如砍树者,直砍其根,根断而树自倒,无明断,而生死自了矣。】
【此文亦同心经,无字非字如上解。无明上多一明字,即性觉必明之明字,因必欲加明于觉,故成无明,此本来心,一念未动,故非明非无明,如是乃至非老非死。第一非字双用,又非明非无明尽(即灭也),如是乃至,非老死尽,此将流转,还灭二门分开,各举因缘之头,直超因缘之尾,以便易知。如筷一双直排,】诸位!看这里,筷子要排这样子,(师父以扇子为筷子将其横排而面众)这是一支筷子上面,上面就是流转门,底下这个筷子是还灭门。先看上面这个筷子,这样排,无明,一直流转下去,无明、行、识、明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师父在上排“筷子”上从左至右以手示十二因缘各各“流转”貌)这个就是流转门,这第一支筷子。你要修行,还灭门,也是一样,还灭、还灭。。。(师父在下排筷子上从右至左以手示“还灭”貌)无明灭了,这就没有了。所以,流转生死是这样过来的,逆生死是这样过来的,没有死亡,没有死亡当然就没有生,没有生就是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取,没有取就是没有爱,没有爱就是一直一直到前面,就没有无明,叫还灭门;流转生死门(师举筷子从左至右行)、还灭(师举筷子从右至左行),就是这个。如筷子一双直排;这个初学佛法的人、老参:讲经就讲经嘛,摆那双筷子做什么呢?(笑)就是这样子,不懂这个什么含义。如筷一双直排,【现文乃是将二门,】就是流转门、还灭门。【双举第一支因缘之头,】就是无明。然后,【双超中间十支,而至十二支因缘之尾,稍费思索。】师父已经解释得很详细,如果你要更详细,那就在我们《大专佛学讲座十四讲表》里面,师父讲得非常清楚。【此中所云老死尽,但尽分段,未尽变易也。据此如来藏,非缘觉法矣。】
好!诸位请翻开598页,第一行: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这个就是非四谛,非声闻法。这个“智”跟“得”要稍微理解一下,这个非智就是非我空智;非得:非得我空之理,没有我空之智,也没有我空的理。意思就是说:如来藏性里面没有能断之智,如来藏性里面亦无所得的我空之理。所以这个“智”就是能,能断之智,那么,“得”就是所得之空理,也是能所。这个非苦,如来藏性,本来苦无实性,毕竟空;非集,集是相上讲的,根尘识讲的;非灭,无苦可灭;非道,也无道可修,这站在如来藏性的角度讲。非智,非我空智,意思就是:非着一个能断之智;非得,亦不着一个所得之空理,这是小乘所证的智跟理。
  看注解:【次非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法门,是佛为小乘机所说。世间出世间,二种因果,皆是谛实,故称为谛。苦谛:是世间生死苦果,以逼迫为性。】逼迫,众生被逼迫了,有时候就会去自杀,苦对众生来讲是实实在在的,没有一样不苦的。所以讲到究竟处,当然没有这个;但是对众生来讲,不要说什么,你今天突然。。。怎么样?譬如说你这个胃,哇!痛得受不了,或者是说你受到撞击,非开刀不行,诸位!那你想想看,没有打麻醉药的时候,你功夫有多厉害啊?你真的证悟到如来藏性,不打麻醉药开刀,你行吗?我们不是圣人,倒没有那种定力,所以还是没有这个能力,色身是假相,但是,碰到最极端的痛苦的时候,就是没有办法!简单讲就是要学习放下,要学习放下。所以,人病苦一折磨下去的时候,所有的理性都没有,所有的智慧也都几乎消失了,一心一意只想说:我现在肚子痛,肚子赶快没有痛!阿弥陀佛忘记了。很累很累的人:我现在佛念不出来,只想赶快去躺着!就是这样,那个苦对众生来讲,它有逼迫性,很难去克制的。有一种东西,它是非人力所能控制,它不是理性的东西,譬如说你的脑部受了重创,譬如说阿兹海默症;或者老人健忘症,一直抖。。。美国有一个,他就是得到那种,中国话叫做舞蹈症,他就一直抖。。。影片出来,哇!那个抖得实在是严重,那种情形,我看连想要端一碗饭吃都不太可能!怎么会抖得这么厉害?就是这么厉害,完全失控,你看到那一幕,你会吓一跳!那美国人他的爸爸,孩子没办法了,没办法治疗、没办法开刀,就什么?弄一个很大的空间,他爸爸、妈妈也很无奈啊,也很有爱心,可是,生到这样的儿子没办法,就怎么样?饭就摆在地上,自己去转,自己去吃,他就没办法端,端不起来啊,他就一直抖。。。然后一直在地上翻滚,一直抖,医药统统无效,那脑部失控,这个就是业。你看到那一幕的时候,哇!我的天!吃饭,连端起来都没有办法,连吃一口都没办法,端下来,它会一直掉一直掉,饭粒、面包、汉堡统统掉光光!所以他爸爸、妈妈就把食物像狗一样放在地上,他一直去转,转过来,机会到了咬一口,再转。。。转到这个汉堡的旁边,他就再咬一口,目标又快到了,又咬一口,如果是正常人,三两下就吃光了,哇!这么累的,吃一个汉堡搞了老半天,没有办法!得到这种病症,真的苦不堪言,他爸爸、妈妈也是束手无策啊!这个就是说:不是你学佛就可以讲大话的,当你碰到这种情形,没辙,没辙啊!好!老年痴呆症,年岁大了,现在讲的:白天太操劳了、西药用得太重了,或者是农药用得太重了,中毒!或者受到什么重大的打击,结果到六十几岁的时候,失智的老人,坐在那边,人家推轮椅:阿爸,阿爸!你知道我是谁吗?喔!不认识。你看,是啊,没有错啊,如来藏性大家都有啊,你碰到这个老人失智症、阿兹海默症,就没辙,没办法!所以这个就是我们要面对现实的问题,不是学佛好高骛远、讲求理想化,重点,重点:一定要把身体照顾得健康。你看,你这个饭端起来就这样吃,你看,就这么简单的动作,我刚刚看到那个影片,那个美国的小朋友,才十几岁,在地上打滚了老半天!人家记者就访问他爸爸、妈妈说:那你为什么要对你儿子这样?他说:我对我儿子很好啊,你不要这样讲,我们真的用所有的爱心在对儿子。他说:你的儿子像狗一样在地上这样打陀螺,你怎么会说你们对你儿子这样?他这个老人就解释给他听,对记者说,那你跟他生活一、二天。这记者就很勇敢的跟他生活一、二天,那记者二天就投降了,没办法,饭端不住,没办法,二天就投降了!他才体会到说他爸爸、妈妈是真的很辛苦,生到这样的孩子,没辙,没办法!所以,举的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今天不管你长得怎么样,不管你的身材怎么样,不管你是男、是女的,很知足了!所以说:你有办法听到佛法,知道生死苦。那我们知道说这个逼迫性,就是世间每一个人业力不一样,千百种苦,不是只有八苦。诸位!底下,【约人间,略说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底下说【(欲合偏离),】“欲”就是想要,想要大家在一起,就偏偏离开,你看看这个就是这样子了,(日语)不是爱到疯狂,就是恨之入骨,就是这样子,爱别离苦,有的人承受不了的。【怨(平声)憎会苦】怨憎会就是【(欲离偏遇),】想要离开就偏偏遇到,就是这样。我告诉你们:如果了解佛法的话就是:你选老公,或者是你选老婆,讲一句实在话,你也不用怎么挑选啦,反正怎么挑就是会挑到最差的那一个。他是你的老公喔,我告诉你:你怎么样逃到天涯海角,他还是你老公,逃不掉的!说:哼!这么丑,我才不娶她呢!如果她是你老婆,逃不掉,真的!所以,这个业力是不可思议的,不可思议,有时候你还作不了主。所以人间的苦,其实不是说只有八苦,我认为是无量无边!【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这五阴就像火在烧一样。【五阴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前七为别,后一为总。】各别,其实是何止八苦啊!是不是?【约三界则分三苦:五趣众生为苦苦;】底下一个苦是身苦,上面一个苦是外境的灾难的苦;所以说内苦,底下的苦是内,就是身;外面的苦是外,内也苦、外也苦,哇!二个苦加在一起,苦苦苦。。。对不对?苦苦苦,这个就是众生。【乃苦中之苦。】每一个生过重病的人都知道,苦中之苦。【天趣众生,三禅以下为坏苦;】坏就是【福乐有尽,久必坏生。】不管这一朵花怎么样,它一定会坏;或者你的禅定的功夫有多深,它还是会坏,除非是佛的定。【四禅以上为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刹那生灭苦,刹那生灭,佛也把它列为一种苦。【虽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之苦。佛为说此是苦,汝当知。】
【集谛:是世间烦恼苦因,我执分别俱生,粗细烦恼,集聚众生心中,以招感为性,】招感来,【依烦恼惑,造善恶业,招感生死苦果,若无集谛烦恼苦因,当然不受生死苦果,佛为说此是集,汝当断。】所以,断,这个重点在断贪嗔痴杀盗淫,就是断这个。你要断什么?断这六个字:贪嗔痴、杀盗淫,就是断这个。

  【灭谛:是出世间涅槃(译不生不灭)乐果,即二乘所证,方便有余土,】这个土有四土:方便有余土,当然前面还有一个叫做凡圣同居土,第二个叫做方便有余土。也就是说:凡夫见思惑没有断的,就住在凡圣同居土;断见思惑的阿罗汉,就住在方便有余土,因为不是究竟;出三界的就住在实报庄严土,看到的就是佛的报身、自己的报身;最后,佛进入最究竟的,就是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唯有佛一人,只有诸佛菩萨的领域,这常寂光净土。那这里讲方便有余土,就是断见思惑暂时所住的土。【偏真涅槃,】就是偏空、不究竟空。【拣异究竟无余涅槃。】究竟无余涅槃当然就是佛果了。【以可证为性,若能修道、断集,自可灭尽诸苦,灭非真谛,因灭会真,】这个灭是灭苦,灭苦这个名词并不是真空之谛的名词,只是灭苦,所以,灭苦它不是真空之谛。但是因灭会真,要加一个“但”字,义理更清楚,但因为灭苦,能会真如的无为法,所以叫做因灭会真,因为灭这个苦,就能够契入真如的无为。【故称灭谛,】所以,其实它是灭烦恼、灭苦,不生烦恼叫做灭,这称为灭谛。【佛言此是灭,汝当证。】
【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这个我们在《十四讲表》大家统统有背过。【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即五根增长成力)、七觉支、】七觉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八圣道分。【以可修为性。四谛中,此谛最关紧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证涅槃乐果。如大乘四弘誓愿,】大乘的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学成则前后三愿,皆得圆满,佛云:此是道,汝当修。诸弟子闻佛四谛法声,修道证果,故称声闻。】听佛的音声而证果。
【非智非得者:此文接于四谛之下,不必别作他说。依孤山作小乘所证智理,谓非有我空之智,】也就是没有着一个我空的智是能断之智。【与非得我空之理,】也没有所得到的我空之理。其实这个仍然是能断之智、所得之理,仍然是能所,还是放下。【当属声闻乘,此亦随净缘所成。本来心中,不但有为法当非,即无为法亦非,以藏心不属有为无为故;据此则如来藏,非声闻法矣。】

  底下,599页,经文:【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这个非六度、非菩萨法。
檀那就是布施,尸罗就是持戒。如来藏性非布施法,只有布施,没有办法达到如来藏性的,要体悟到毕竟空寂。
非尸罗,也不是持戒,持戒,它有持戒相,“戒相庄严”,你没听过吗?持戒,它有持戒相,连相都没有,怎么持?所以非尸罗。
非毗梨耶,毗梨耶就是精进,无为法,精进什么呢?
非羼提,羼提就是忍辱,没有能忍、所忍,没有能所,它不是忍辱。
非禅那,禅那就是禅定,如来藏性本来具足有定,不必加一个定,非禅那。
非般刺若,就是非智慧,智慧是个名词,本来就具足,不是说你拥有、能拥有智慧。
非波罗密多就是到彼岸,连此岸都没有,哪里到彼岸呢?
所以,如来藏性没有能所,非布施、非持戒、非精进、非忍辱、非禅定、非般若、非波罗密,也没有所谓到彼岸、到此岸这个东西。
  【此非菩萨法。他经所说檀波罗密等,乃理行因果并举,此文稍异。依孤山曰:‘非檀那等,先非能趋行;】“趋”就是趋向,先非掉,有趋向某一种目标,没有的,没有目标让你趋向的。然后,【非波罗多者,总非所趋理也。’】因为没有能所。【此文全用梵语,前六即六度,后一即到彼岸。】
【檀那此云布施,布施有三:一曰资生施,即以财物布施,资养生命;】这个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二曰法施,即以佛法布施,令续慧命;】这个是出家人,还有一些有德行的大德居士所做的工作。【三曰无畏施,即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无畏施就是令众生无畏,那就不杀生,让众生不要有恐惧感。这个无畏施,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不能有杀心、有害心;一个人有杀心、有害心,动物看到你,它会发抖。无畏施,即以无畏力布施于众生,【令离怖畏。】
【尸罗此云持戒,持戒亦三:一曰摄律仪戒,无恶不断也;二曰摄善法戒,无善不修也。三曰饶益有情戒,无众生不度也。此大乘戒,不独制身口,而能摄心也。毗梨耶此云精进,精勤不懈曰精,进趋不退曰进。乃普对诸度万行,悉皆勇往直前也。】

  【羼提此云忍辱。辱者侮辱,或骂詈,或排斥,或殴打,或残害。一切逆境,皆谓之辱;忍者忍受,能含忍顺受。忍之一事,颇不容易,略说其相有六:一曰力忍,凡辱境之来,忍而不较。退一步,让三分,由他、任他;二曰反忍,】用观照的。【凡遇人加辱,不责人而反责己,】可能【总由过去辱他,故今辱我,作还报想,】欠了以后,还了就好了。【并不尤人;】“尤”就是抱怨。【三曰忘忍,雅量宽洪,虽然受辱,毫不介意,处辱如无,此三尚未得理,谓之事忍。理忍亦三:一曰观忍,凡辱境当前,以智观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复何存,人我双亡,辱境安在;】没有的。【二曰喜忍,】欢喜。【逢人加辱,】有人侮辱我。【心生欢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所以,【如力士逢人试力而喜也;】试力就是试着自己的力量:我修行修到这么久了,还没有人这么侮辱我,我试着看看忍得过忍不过?所以,我们常常用感恩的心,众生造了地狱的恶因,来成就我们的道业、成就我们的忍辱,我们为什么不感恩他?他这样一直像发疯似的伤害我们,我们为什么不宽恕他?所以,你用这个观照的力量,试力而喜,试就是试自己的忍辱力叫做试力。就是他来跟我考试考试;大学联考不是有考试吗?临命终我们要考试;不用到临命终考这个忍辱,我们生前就考考看,能不能躲得过人家的侮辱,不要跟他计较。对不对?【三曰慈忍,对于加辱之人,怜彼愚痴,】我就是用这样子,众生真的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脱也。】我还没有这个后面四个字,我没有发愿度脱他。有一个记者,他一直伤害师父,然后我用这个电话有通过,我说:我不生气,我原谅你,我从来不恨你,不过你造的因果你自己要负责。众生,这个有时候他们要生存,有时候我们用理解一下,有时候这些名人要牺牲,他们生存的压力很大,他要报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所以,你看到这个报章杂志,常常跟人家上法院,这个要告他、这个要告他,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告这种事情,没有那个时间。我们用的就是这个,用的就是这个。我们也能理解说,说实在话,记者的压力也是很大,他总是要写一些东西。怜彼愚痴,无有智慧,不知礼义,不明因果,竟起慈心,发愿度众也。【如释迦本师,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不生嗔恨,发愿成佛先度是也。】所以,我看了这一段就说:哎呀!人家骂一骂还会消灾呢,你做得到,他拿刀子来,把你的肉割起来,你不生嗔恨的,你举手让我看看!你有这种功夫,你举手让我看看。做不到!好!我也要先声明:我也做不到,你敢割截我的身体看看!我也是做不到。没办法啊,这个佛才有办法做到这种功夫,我们真的没办法!拿刀子来割,我们只能说:你不要割我的身体,生命是很珍贵的!我会跑给他追,我是不会伤害到他,我是跑啦,跑快一点啦!对不对?要不然最多就叫个警察来,你不要杀我、不要割我的肉,我也没有欠你,我最多做到这样子啦,恨他是不会啦!对不对?发愿成佛先度他,这个我也做不到,你要杀我,我为什么还要度你?我才不管你死活,怎么可能还去度你?讲来讲去,我们还不是佛祖,我们要讲良心话啊!诸位!你家,真的拿刀、动刀动枪,到你家要干掉你的老公,或者你的老婆、儿女,你真的会想度他?哼哼哼!这也是不可能的事,真的没有办法,成佛哪这么简单的?没有那么简单的!这个就是我们认识自己,真的!还是做不来,要老实一点,要老实一点。

  【禅那此云静虑,此虑非思虑,】非识心之虑。【即正思惟。初修静即是止,虑即是观;修成静即是定,虑即是慧。或称禅定,有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上上禅。世间禅: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无心定;出世间禅:小乘禅,大乘禅;】我们就是修一种,我们修的那个也是chan(二声),但是,跟我们大小乘不一样,我们修的那个叫做嘴馋,整天就是只想吃的而已,就是嘴馋。【出世上上禅:即十方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是也。】
【般刺若此云智慧,有文字般若,即一切经典,能诠义理,可以开人智慧,而世间文字,不足称焉;有观照般若,即起智观照,三空】就是人、法、空空。【妙理;有实相般若,即本经,十番所显之妙净明心,四科七大所会之如来藏性,平等一如,真实之相。菩萨观照功深,所得契合真理之智,是为般若妙智。上六是趣果之行,属因。】

  【波罗密多此云到彼岸,是所趣之理属果。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涅槃,即佛所证不生灭之果,实教菩萨,得以分证,若权教菩萨,所修诸行,但称六度,不称六波罗密,】这个很重要,权教不究竟,当然就没有菠罗密。这个很重要的,六度跟六波罗密是不一样的,六度只是方便,六波罗密是究竟啊,到彼岸啊,这个要看清楚。所以平常称六度,权教菩萨叫做六度,实教菩萨叫做六波罗密。这个名词,说不定你二十年来还没有分清楚!【以所修不能离相,】不能离相就没有办法达到波罗密,所以离相就是真功夫。【未得三轮体空,不到涅槃彼岸。此六波罗密,以般若为先导,必由般若,方能离相,方到彼岸也。此亦属净缘起,而本来心,不假修证,故皆非之。据此,如来藏非菩萨法矣。】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诸位!如来藏性没有任何的名词,空,不贴任何的标签,它是证量的心境,所以没有任何的标签,讲如来也不对,讲应供也不对,讲正遍知也不对,讲大涅槃也不对,讲常、乐、我、净,统统不对,它没有标签,它没有相的东西,你怎么安上什么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个是就人所认识的名相,来说明究竟义的圣者跟觉悟的圣者,所提出来的一个名词。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怛闼阿竭就是如来,对不对?诸位!这个“如来”用台语来念的话,形容一个可怕的人、道理讲不通的人,就用台语,他也是“如来”,一直胡闹又一直来,一直来又一直胡闹,这也是“如来”,所以,用国语讲的“如来”,是世尊这种大圣人;若是用台语讲的,一直来又一直胡闹的,无理取闹个不停的,那就是很凄惨的、精神病的人,不一样的,如果说以后你去外面看到一个很不讲道理的,你就讲一句很有水平的话:唉!这个也是“如来”!但是你不要用国语讲,记得要讲台语,意思就是很不可理喻,又开始胡闹了,这个也是“如来”。这样我们内行的人听得懂,那些外行的人听不懂,我们讲我们自己听得懂的就好。这个人也是“如来”,字面上好听又好看,又不会伤人,他在一旁听得懂台语,听了会很高兴:啊?我是如来?对啊!一直胡闹又一直来,难道不是“如来”?每次来就是要开始无理取闹。非阿罗诃就是应供,非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非大涅槃,大涅槃就是非涅槃的断果,没有能所,哪里有大涅槃?也不是常、也不是乐、也不是我、也不是净,诸位!常、乐、我、净,这个都是名词,真实的解脱境界,不安任何的这些标签,这些如来、应供、正遍知、涅槃、常乐我净,这个都是名相,在形容某一种东西;如来藏性绝对的东西,没有东西让你形容。所以说:永恒的真理是不需要标签的,就是这个道理。
  【此非如来法。如是指上所修,六波罗密行,乃能从因至果。非有超略,显前菩萨法,即如来之因也。非怛闼阿竭三句,非能证佛也;】意思就是非有能证之佛。【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证法也。怛闼阿竭:此云如来,有法、报、应三身,解见在前。阿罗诃:此云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之供。三耶三菩:此云正遍知,正知,知心包万法,遍知,知万法唯心;又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此三即诸佛十号前三号。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此云不生灭,二死永亡故;又云圆寂,真无不圆,妄无不寂也。此为佛果之总,下二句,即涅槃所具四德为别。】

  【《正脉》云:常者,非惟二死永亡,无诸生灭,亦且世相常住,】为什么世相常住?世相就是空相,空相当然常住。所以,世间这种种的假相,它其实就是真相。亦且世相常住,【究竟坚固也;】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就是这个道理。【乐者,非惟远离诸生死苦,亦且得不思议解脱,受用无量法乐也;我者,非惟证真法身,犹若虚空,亦且山河大地,全露遮那也;净者,非惟妙净理体,无诸染著,亦且清净遍周,无染非净也。此文似但非】就是去除,非去【涅槃断果,实亦非菩提智果,】也是放下,也是不着。【正遍知,即三菩提,权、实二智也。】
【佛,为极果圣人,菩提涅槃是究竟果法,何亦俱非耶?《金刚经》所云:‘言佛法者,即非佛法。’】诸位!为什么讲:佛法不是佛法呢?因为佛法是不可说,硬要说,那就不是佛法,说佛法是本身无相。对不对?实智究竟解脱。所以,只要你讲到佛法在语言上、文字上,那即非佛法,佛法不是观念、不是语言、不是文字,说不得。【又《圆觉经》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此本来心,与妙圆觉心,无二无别,故佛法亦俱非也。据此则如来藏,又非佛法矣。】
【统上则十界俱非,非六凡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染法之所能染;又非四圣法界者,以明空如来藏,】非圣非凡、非净。【亦非净法之所能净;是谓弥满清净,中不容他,如实空义也。】所以诸位!要修空观,记得!空到底,空掉一切执着,空掉一切分别,空掉一切颠倒,空到底!就像你砍这个、劈这个柴,用这个斧头劈这个柴,一下子要劈到底。诸位!这个镜子要完全干净,就必需一尘不染,必需一丝不挂,要绝对的干净,绝对的干净就是空如来藏,什么圣凡、染净统统放下。【初圆彰空藏一切皆非竟。】

  603页,这一段是【巳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一切皆即就是即一切法,世法、出世法都是佛法,都是如来藏。

  中间经文:【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以是俱非,这个是讲前面的,因为前面的如来藏是不立一法,它才能够成就任何的六凡的世间,还有四圣的出世间。为什么?因为它不立一切法,所以世间的六凡、出世间的四圣,统统是如来藏。即如来藏,“即”就是一切法,意思就是:因为如来藏不立一切法,空如来藏不立一切法,就是以是俱非,所以能够成就即如来藏,这个即如来藏就是成就不空如来藏。这个不空如来藏中的一切法,怎么样?元明心妙,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元明就是本明照用,心妙就是大用现前,依体起用。那么现在就是这样子了,整句的意思就是说:以是俱非,世出世间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好!这一句的意思,究竟的义就是:因为你能空,一切俱非,就是空如来藏不立一法,所以世间的六凡、出世间的四圣,就是如来藏中的一切法,而且这个不空如来藏,即如来藏就是不空如来藏,“即”就是不空,要面对这个现实。即如来藏中一切法,本明照用,而且依体起用,大用现前的心妙,不可思议的妙用。
所以,重点在哪里?前面没有毕竟空,这里就没有办法毕竟用,这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所以前面:以是俱非是体,后面这个:元明心妙就是大用,大用。为什么?不空如来藏就是用,空如来藏就是体,不空如来藏就是大用。
  底下,【上二句承上起下。世即六凡,出世即四圣。俱非者:以空如来藏,湛寂之体,清净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来藏;俱即一切法之用,如摩尼珠,体非青、黄、赤、白,故能随缘现色,此蹑空藏,为不空藏之由。】意思就是依体起用,空藏是体,不空藏就是大用,如果那个体不空,大用显现不出来;一个人没有断尽烦恼,像佛一样,用不出来,大智慧、大神通统统用不出来。所以必需从内心里面铲除所有的烦恼、执着,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而且就像佛有大神通、大智慧、大涅槃;如果你那个烦恼、执着不空,那没有办法!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此举藏心,正由本妙寂体,】如果完全清净的镜子,就是这样,像它这样,完全清净的镜子就可以照,照天照地,叫做本妙寂体,你看,清净的镜子、完全干净的镜子,就是像这样,本妙寂体。【遍非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涵”就是包括、包含、现起,这个光包含着照用。【而曰心妙者:正显用乃体含,】体中本含,意思就是:你只要照见空体,大用就会现前。就像镜子,对不对?本来就会反射,本来镜子就是能用,如来藏的体性本来就含有大用。【仍非滞有之用,】它还不是停顿在假相当中那种用,它是如来藏性的大用、妙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所以因为有空如来藏,所以成就了不空如来藏,底下这个统统是圆照大用,不舍一法。为什么?任何一个法都是佛法、都是如来藏性,所以这个更加强调成就一切法,当下就是。即心,就是见大,如来藏性就是见大,不离见大,就是识大。即空、即地。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个就讲到“即”,就是圆照大用,不舍一法,当下就是,如来藏性不离见大、不离识大;如来藏性不离五大,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如来藏性就是六根,即眼、即耳、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即色、声、香、味、触、法,如来藏就是六尘,不离六尘;如来藏就是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就是六识。

  【此下即十界。非但即于四圣,而且即于六凡;染净俱该,圣凡平等,七大十八界,皆即藏心;故二十五圣依之而修,各各皆证圆通,即证入如来藏心也。一切法相,皆同空藏,惟改非为即而已,此即世间法矣。】意思就是: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当然不能离开世间法。所以师父才告诉你:解脱是现在,不能等到临命终啊,不能等到临命终对一个极乐世界的期盼,耗掉了我们现在的五十年、半世纪的用功。意思就是说:我们期盼去极乐世界是好事;但是不要忘记我们现在也有一颗佛心正在运作啊,千万不要虚度光阴,等待死亡,佛法是非常现实,既现实又超越的。

  604页,经文:【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一切的明、无明,当下都是如来藏性;明、无明尽,也是如来藏性,如是乃至,老当体即空,就是如来藏性,即老死尽,统统是如来藏性。
  【此即缘觉法。】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此即声闻法。】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此即菩萨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即如来法。】这个就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惟依藏心之体为体。离此心,而无片事可得,是谓尘尘混入,法法圆通,】诸位!什么叫做尘尘混入,法法圆通?沉沉混入,任何一个时空,统统就是佛法,问题是你会不会用?什么叫做法法圆通?法法毕竟空,哪一法不通呢?【一真不动,应用无限,如摩尼珠,普现一切色,如实不空义也。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
再用一点点时间,因为中元普度可能要停课,我们多用一点点时间。

  605页,中间的经文:【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圆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意思就是:以是俱即,统统即一切法,以是俱即,这个世间法、出世间法当下就是,就是如来藏,即如来藏,就是立一切法、成就一切法,当下就是,不离一切法,不离就是即。本来就是妙明心元,意思就是:世出世间法,统统是如来藏性,只是你不觉悟而已,就是这个道理。
  【上二句承上起下。以因也,是指不空如来藏,圆照之用,随缘普现,不舍一法,俱即世出世间,圣凡十界故;并蹑上科,空如来藏,为空不空藏之由。即如来藏,妙明心元,此举藏心,妙明心元,乃蹑前二藏。】前面二藏就是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根据前面。【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第一个是妙,第二个是明。“妙”是讲空,“明”是讲用,诸位一定要记住,佛教的用语有它的一定的次第。妙:不可思议的体;但是也可以称为妙用,也可以称为本明之体,都可以,但是,用这个字稍微适合一下,哇!会显出佛教不可思议。重一个妙字,不空藏重一个明字;【此合之而为本妙本明,以此明妙,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体用双彰,寂照不二,正显圆融中道,双遮双照。】遮就是非空非有,照就是即空即有。【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净,忏尘不立;若言其空,众相分明,遇缘普现。正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为本来心也。】
605页,最后一行,经文: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这是前面已经解释过了。这个“即”,底下加“一切法”就很清楚,离即(就是一切法),离一切法。离非,非一切法就是空,意思就是离有离空,这个就是双离空有。离即一切法,离非一切法,也就是说:离即就是离有,离非就是离空,双离空有就叫做双遮。底下那个“是”,要用二次: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这即一切法就是有;非即就是空,也是有,还是空,叫做双照空有。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也对,是非即一切法也对,这个意思讲得更清楚中道第一义谛是怎么说。
好!中道第一义谛究竟实相就是:诸位!离即一切法也对,离非即一切法的空也对;是即一切法也对,是非即一切法——空,也对,双遮、双离空有,离空离有也对,照空照有也对,而且是同时存在,这个就是究竟了义。
  【此即中道,第一义谛,胜义中真胜义性,亦即一乘寂灭场地。上句离不空藏,即一切法,是离有;离空藏,非一切法,是离空;乃双遮空有】“遮”就是遮止。双遮空有【二边,】的执着,意思就是说:着空要离,着有还是要离。【以显一心之体,不滞于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双贯即与非即解,】来作解答、来作解释,【其义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双照空有二边,以显一心之用,互融于空有也。】
【此经从阿难舍妄求真,求佛发妙明心,即显发此三藏一心也。】诸位!这个就是《楞严经》所有的表达最重要的:三藏就是一心,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就是同一个心体,没有二心。【佛始从眼根指出,十番极显其真,二见略剖其妄,】二见就是同分妄见、别业妄见。略剖其妄,【复自根中,推而广之,普会四科,遍融七大。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灭;此悟次第空藏,已成顿意,而圆意犹未彰也。】
【复由满慈,问三种生续之因,如来与答,性觉必明,以为其咎,以致世界、众生、业果,生续不断,显次第不空藏;斯则体用已备,圆意已露,犹未具彰也。】
【复答满慈,五大圆融之难,以示性相二无碍理,且释有碍之疑,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尚未极显也。 迨依迷悟心,对辨二种缘起,】二种缘起就是染跟净这二种,一个是染的缘起,一个是净的缘起,迷就是染的缘起,悟就是清净的缘起。【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显理显到此处,可谓彻法流之底,穷性海之源,显之极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严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觉,当起奢摩他,微密观照,方能圆悟。前三卷,佛为阿难大众,微妙开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满十方,常住不灭,得微密观照之功。此四卷,因满慈启问,佛为说三种生续之因,五大圆融之故,会归三藏,极于一心,即微密观照之功,】为什么三藏极于一心?因为是不二法门,所有的佛法当下会归一心,就是不二,不二法门就是一心。就是微密观照之功,【照彻心源,一切事究竟坚固,方信首楞严,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了因就是修行,修行会显出佛性。【而非生因之所生矣。】为什么不是生因所生?因为本自具足,你怎么生啊?修行会显出佛性,而佛性不是你生出来的,它天然的妙性本来具足。【初极显圆融竟。】

  607页,【卯二 普责思议】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音铎)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这一段很是重要!如何世间就是责备、责怪之词。这个世间都是用生灭心,三有众生,三有众生用什么?就是用生灭意识心。以及出世间的声闻乘、缘觉乘,以所知心,因为没有抛开识心,而这识心都是分别计度。如何来测度;“度”就是思量、衡量,来测度如来无上的菩提?如来无上的菩提是超越一切意识心的,怎么、如何可以用世间的语言,来入佛的知见?诸位!入佛的知见,世间的语言是生灭法,是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用人类有限的语言,如何进入根中的不生灭性?入佛知见是什么?这是就因来讲的,入佛知见,有入佛的知见这个因,才有办法成佛嘛!所以,入佛知见是就因来讲的,不生灭心就是佛的知见,意思就是:不可以用识心来入佛的知见,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开采根中之性、不生灭之性,叫做入佛知见。
 底下,【如何怪责之词。世间三有众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则三界也。依因感果,因果不亡,谓之曰有。世间二字,指三有之有情世间;并及超出三界,正觉世间,声闻、缘觉,即出世二乘,已觉悟我空之理者,合之为凡夫、小乘。】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者:以用也,用所有能知之意识妄心,欲推测筹度,如来所证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此属修成。如《法华》云:‘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难知难测。【即佛所证三藏一心也。此心非识所知,】不是识心所能知,识心有能所啊!【非心】就是非众生的心【所测,】所以,此心非意识心所知,也非众生心所能测度,前面讲的是二乘人,后面讲的是众生。【祗能以如如智,方可契合,】岂可以所知之妄心,(【岂可以所知之心,】)妄自测度如来甚深的境界。(【妄自测度哉。】)

 翻过来,608页,【用世语言,入佛知见者:用世间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及互相陵灭,不合相容诸语言,欲入佛之知见。此佛知见,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五眼,好!我们知道,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乃指众生六根中所具,三藏一心也。上无上菩提约果言,此佛知见约因说,以显三藏一心,生、佛平等。此因心,即如来密因,大开圆解,方能契入,岂可用世间语言,妄冀得入耶?】世间语言,你不可能入佛,佛必需要亲证,入于不生灭性。
【此文即谓本妙觉心(三如来藏心),在本觉因中,在妙觉果上,皆不可思议,以所知心测度,用世语言求入,乃互影言之。】就是互相交换角度来说的。【实则此心,在因在果,均非拟议思量之所能及。古云:‘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妙高顶上就是佛的境界,禅师、大悟人的境界,就是明心见性,这个明心见性是证量的境界,是连谈都不能谈。妙高顶上就是证量的境界,佛菩萨、就是咱们祖师大德开悟、大彻悟的境界,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一句话都不能讲!【第二峰头,】怎么样?【诸祖略容话会。’】第二峰,就是方便一下,说说无妨,
【问:‘佛知见,明标佛字,何以约众生因位耶?’答:‘《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第一为开众生,佛之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足知佛之知见,乃众生本具六根中,不生灭性,即是佛知见也。’古有问善知识:‘如何是佛?’答曰:‘在眼曰见,】在眼叫做见性。【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处处充满佛。【是指根性,为佛知见,但举前后二根,以摄余四。众生虽然本具,】众生虽然本具了佛性,【皆各埋没于尘垢之中,故佛为开其本有佛之知见,使得清净也。】【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为本经,佛向阿难眼根指示,不动、】显见不动,显见【不变、】显见【不失、】显见【无还、乃至见见非见,】这个我们前面都解释过了。【此即示佛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本经佛为阿难,始自根中指出,更为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他,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即本经,欲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诸位!“圆”是什么意思?“圆”就是无缺,诸位!识心不圆,见性即圆,不生灭性就是圆,用不生灭心,就是圆解、圆修、圆证。【直趣无上菩提。】见性就是佛的性,用这个因地心,你就一定能够成佛。所以师父还是强调:不要太多的情绪化,修行不能有太多的情绪,不高兴,整天绷一个脸,今天叫不回应,一个礼拜以后,那个脸还是一样;一年以后,那个脸还是一样,这个不行!诸位!修行人这个个性一定要赶快改掉。以前好像对不起我的,装作不知道,碰到,一定要好好的问候一下,装作没事,这个很重要的修养,你的善因缘就会慢慢一直具足。你今天,人家讲一句,你绷一个脸;下个月来看,又绷一个脸;明年看,还绷一个脸,哇!你想想看,谁敢亲近你啊?诸位!不要自断善缘,师父这样劝告大家:无论法师、无论护法居士,有这个毛病的,当然包括我在内,有这个毛病的,务必要改掉。底下,【须知无上菩提,乃果中究竟佛知见;而佛知见,乃因中真性菩提也。】
【佛知见,今指根性,不独我佛如是,十方诸佛皆然。下文第五卷,十方诸佛,异口同音,告阿难言:‘善哉,阿难!汝今欲知,生死结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复欲知,无上菩提,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是结解,】就是心结解脱了,修学佛道要打开什么结?打开心结,修学佛道要打开什么结?就是打开心结,心中没有结,没有能所、没有动念,当然就没有结。所以知道,诸位!见性人过的那种日子,这个不是你想像的快乐,那一种幸福感、那一种知足!对不对?吃什么,他统统放得下;睡什么,也统统放得下,碰到什么事,没事,没事!是不是?很能宽恕众生的缺点,对自己的优点谦冲自牧,他绝对不会狂妄的,所以这个心结打开了。诸位!没有几个人想听你那个狂妄之语,世间所有的众生,都愿意听谦卑之语,你记住师父这一句话,而不是造作的,不是造作的:我怎么样怎么样,我怎么样,我不行啦!那个是造作,人家讲那个谦卑是讲得很自然的,很自然的,不是刻意的谦卑,很自然就说出谦卑的话。这是为什么?成佛就是谦卑,谦卑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就像大海一样,大海就是低洼,低洼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一个人谦卑的话,就会跟人家结很多很多的善缘。诸位!学佛狂妄,是可怕的无知;没有学佛的人狂妄,这个情有可原,他没学佛啊!诸位!你学佛啊,你学佛还狂妄,这不行的!底下,此是解结,【不离六根之理。】六根之理,后面会谈到动、静、根、觉、空、灭,因为现在还没讲到这个。不离六根之理,动、静、根、觉、空、灭。【阿难问佛,佛为释云:‘知见立知见,即无明本;知见无知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哎呀!这一句话太重要了,清净心本来就有净知见、清净的知见,你立一个知见就变成染了,前面那个知见是绝对,清净心所显现的知见。意思就是说:我们照天照地,自有分别的能力,这个分别是来自于妙然天性,涅槃的妙性本来就有知见;可是,我们现在立一个知见,头上安头就妄动了,就是性觉必明的意思,就是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不要头上安头,清净心、涅磐的妙知见,不需要再妄动,再加一个:我要让它更强大的知见,就变成能见、所见了。所以,我们人就是自作聪明,无缘无故他就起狂、起无明,无缘无故就加一个知见。所以在这里,你要修师父的这一句话,你一辈子都受用无尽,受用无尽!什么叫做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什么叫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就是:我对生命无常的世间,彻底没有意见。这句话如果听入心了,一辈子、生生世世,法身慧命就一直成长。人之所以痛苦,在于好为人师,这佛讲的。人为什么会痛苦?就是一直想当别人的老师,碰到别人就一直想要教别人,你自己一直觉得很行,从来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人为什么会痛苦?就是好为人师,看到什么,认为:你们都是我的学生。不晓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我们要用谦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这个才是无漏真净,“漏”就是烦恼的别名,这个才是没有烦恼的真正本真、本净。诸位!学佛就是学这个,要契入真功夫。【亦分明指根性,为佛知见,无足疑也。】分明指不生灭的根性,这个就是佛的知见,一点都不需要怀疑。【二普责思议竟。】
因为我们这个普度,中元普度要休息,我们多少多个十五分、二十分、半个钟头,就这样子多一点点,我师父就是比较辛苦一点。那么我们还有大概明天再上一天,后天就要包括要带二本来了,我们上到641页,这是奢摩他一个段落。换句话说:明天再上一天,后天可能就要二本书都带来。看进度啦,609页,如果明天上到629页的话,假设说啦,那就剩下没几页了。也可以把它上成二天,把它稍微辛苦一点,再来就要带《义贯》来,《义贯》就轻松了,我也比较喜欢。准备这个很辛苦的,好几天都没有办法睡觉,中午睡午睡的时候休息一下,我从来没有这样子这么有责任感的,睡午睡的时候休息了十五分,没多久就惊醒过来了,赶快起来,为了这些法师、比丘,还有为了这些护法居士,还有就是师父因为程度不够,也怕讲错,根器太利,常常被你们指正,我也不好意思,所以要自己全心全力的好好来准备。何况一些人送了一些茶,茶喝了,不好好的讲也说不过去,真的!有送就有保佑,有喝就会行气,真的就是这样,现在这些茶很好,很感恩!明天还有二天,至少文言文方面要讲到640页,明天、后天讲不完,讲到十二点,统统要讲到640页。下定决心!每天都接到电话:慧律法师啊!第六套出来了吗?还没有啦!吵死了!慧律法师啊!第七套出来了没?还没有啦,正在打字!第八套出来了没?一直吵一直吵,快发疯了,真的!真的!现在速度出快一点,让他来不及看,太小看我了!(笑)现在真的在赶功课了。也教育这些徒弟,结夏安居嘛,来我这里依止,要回去的时候,至少有一个正知正见:喔!原来这个楞严大法这么好!对不对?
所以今年的结夏安居的比丘、居士是真有福报!还有那二个居士,既然有心来发心出家,千万就不要退道心。以前三个大学生来,我看每天每天的,也没有用啊,到最后也是回去;当然,没有说一定怎样啦。很不容易来这里跟着这个僧团,要下定决心走这一条路;如果是尘缘未了,那就是非回去不行了!对不对?没办法,因为家里人怎么样,没有处理好,或者是你的婚姻、感情、债务。对不对?有一个男众,来这里要出家,在楼下碰到师父,我说:你来做什么?他说:师父!我很想来出家。然后讲了一句,哇!你吓一跳的话:不过我希望师父喔,我那个刷卡卡债先帮我付一下!我说:是多少啦?他说:三十万!什么?三十万?你说多少啊?三十万!(师父咬牙切齿貌)听了之后真是咬牙切齿的:三十万!三十万可以买多少块豆腐你知道吗?竟然有这种人啦,说叫我先帮他付卡债三十万,然后才要跟我出家,不必不必,吓都吓死了,那可能还帮你付三十万?说不定你帮他付三十万后,他接着又跑出一笔三百万来,阿弥陀佛!连观世音菩萨都请出来!(笑)

2009.07.04
  609页,倒数第三行,【卯三 结喻推失】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个比喻得非常好,有这些乐器,你没有妙指,没有办法弹出美好的这个音乐、悦耳动听的音乐。我们虽然有佛性,但是,没有佛陀来示现人间,我们仍然没有办法开发自己的佛性。
  底下,【此举喻。琴者禁也,谓禁制邪淫,以归雅正。长三尺六寸,】这个是表法的,【以象】当然就是表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日,徽用十二,】也是表法的。【以象十二律,古止五弦,】古时候只有五根弦。【以明五音。所以帝舜弹五弦之琴,歌】就是歌诵。【南风之章,】这个南风就是古诗歌名之一,旧传是虞舜所作,【后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合君臣之德,今之所用七弦是也。瑟者萧瑟,谓其声箫箫然而清也,弦有二十五,古诗云:‘二十五弦弹夜月’即此也。箜篌十四弦,乃师延所作,】师延是殷纣王那个时候的乐官,就是纣王的乐官。这个师延所作,与纣王为靡靡之乐。及武王伐纣的时候,这个师延就东走,往外跑了,一直到濮水而自杀,就是自投水自杀。说:乃师延所作,【声自空出。】这个声音是从。。。它留有空间,所以,这个箜篌的造型它留有空间,乐器从这个空间会跑出来——声自空出。【琵琶四弦,用手前推为琵,】有的是这样子,(师父右手拟从里向外抚琴貌)你看这个古乐器就这样子,有的是这样子,(师父右手拟从外向里抚琴貌)有的是往前推,有的是拉回来的。这个乐器我们不是专业、专门的,不过看电视上是这样子的。用手前推的为琵,【后却为琶,取作时运指为名。此四种皆丝属之乐,】丝线所做的。【喻凡夫、外道、声闻、缘觉,各有一心三藏妙体。体中具足妙用,喻乐器虽具妙音;若无妙指善弹,终不能发音,】这个比喻得很好,我们如果没有佛陀来示现,我们这个妙智跟妙理都没有办法达到,虽然是本有;但是没有人启发我们,还是没办法的!因此外在的因缘,来引发内在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喻凡、小本有藏心,虽具妙用,若无妙智契理,妙用亦终不发矣。】

  610页,中间的经文:【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这个是指佛的心跟众生的心,大悟、究竟悟,跟没有究竟悟就差很多!佛陀讲,说:你跟众生也是这样子,这个宝觉的真心,其实是各各圆满,如果说佛的话就不一样了,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海印,它这个重点就是同时印现,海印三昧就是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的思想,海印三昧论。其实这个海印,就是我们所讲的如来藏性,一时印现所有的根尘识。所以这个海印发光,这重点是说佛陀大用现前,佛的心性大用现前;但是众生,或者是没有悟到究竟的二乘人,就不一样了。汝暂举心,尘劳先起,你只要一动念,这烦恼就起来。所以我们众生那个执着是非常可怕的,你不要执理废事,就说:我本来就是佛,不用修行!你错了!就等于说:我可以念到博士啊!可惜你现在小学都还没毕业。是啊!你可以念到博士啊,可是你现在是不是博士?不是啊,不是博士就要继续念。是啊,你的本性是佛,没有错;但是你现在是不是佛?不是,不是就要继续修行,就这么简单!所以说:修行人最可怕的就是讲大话,讲大话的意思就是说:把佛的境界拿来自己讲,认为自己很行,在告诉别人佛法的时候,看来好像是他自己悟的,其实不是,都不引用这些佛、祖师大德的话,每次都是你要怎样你要怎样,自己又不能怎样!为什么?因为都没有讲说他是引用哪一个佛或者是祖师大德的话,每次用佛的话在教训别人,自己也做不到,自己也没有大悟。所以,当我们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为了不落入人家把柄,有时候我们要常常语带根据:“我听六祖这么说。”但是你不要自己创造,跑出一个非六祖,冒用六祖就很惨了!六祖就明明没有这样讲啊!对不对?这个也很惨!要引用六祖的,结果讲出来又不是六祖的,那你算是哪一祖啊?所以说:为了怕落入人家的把柄,讲话最好有一点依据。对不对?说:“广钦老和尚说:”喔!是老和尚说的,不是我说的。这样烦恼会少一点,不要自居圣位,自己没有那种功夫,讲起来像圣人一样,这样就会很麻烦,后遗症会很大!
  底下,【此法合。首句指凡、外二乘,亦复如前所喻者是也。宝觉真心:即如来藏心,此心性觉妙明,如同摩尼宝珠,其体本妙,其用本明,体用圆融,即体即用,是谓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圆满具足三如来藏心,若有妙智,必发妙用。】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我们的心性没有光,我们的心性都是烦恼、都是尘劳,能够不计较、不比较,已经很不错了!【此佛以己为例,佛有妙智,证妙心之体,称体起用,故按指之时,海印三昧,便即发光。此是有妙指,即发妙音,喻中略而未备。海印三昧,乃佛心三昧,《华严贤首品》云:‘众生形像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知定心澄湛,应物而形,犹如海水澄湛,万象皆印,故以名焉。】所以你想要大用,必需要有清净心,要了悟佛的那一颗心。了悟佛的那一颗心,是活着的时候了悟,这一句话可是非常重要:活着的时候了悟。
诸位!我们一定要很清楚,佛教是为活着的人而设立的,佛教不是死人的宗教,不能弄错方向。佛教是活着,让你活得更有意义跟解脱,不是寄托在一个未来不可知的死亡,千万不要误会佛教,佛教是非常非常积极的宗教,是解决众生不可能解决的事情;是解决所有的世间科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艺术学家、音乐学家所不能解决的生死问题,包括儒家、道家都没有办法解决,唯有佛教!所以,佛教要解决这个生死的问题,这是佛教最现实的层面。因此佛教是为活人而设置的一种解脱的宗教;说宗教也是很勉强,“宗”是立一个教主,大家都信仰他,叫做宗教;佛教讲的是人人平等,所以我们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意思:本师就是我们的老师,现在我们是学生,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老师。所以,佛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它无可印证,各人讲各人的。像人生哲学,每一个人讲的哲学完全不一样,柏拉图有柏拉图的哲学;孔子有孔子的生命哲学;诸子百家,各自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有证量的信、解、行、证,按照一步一脚印,慢慢的就可以印证的。因此,误会了佛教,正因为我们做得不够。所以,在火葬场、在诵经团,都看到一些法师;这个法事,佛事本身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正法宏传开来,很多人就认为佛教是死人的宗教:你们每天忙的就是死人,只要有亡者,就一定看到出家人。所以,出家人跟死亡的亡者,是连在一起的观照、观想。说来惭愧,最主要是我们没有推广佛陀的正法,让一切众生产生扭曲跟误解。
再来要讲到一个:正因为出家人的素质,素质,这个是非常难以论断的东西。所谓素质就是所谓基本盘,教育,教育的问题。再来,佛法里面又无关于文字,所以你看六祖也不认识字、广钦老和尚也不认识字,你看,人家也是成就这么伟大的成就,一代的祖师,而且是见性的圣人,称为东方如来。所以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好!这个基本盘的教育没有了,可是又没有几个像六祖跟广钦老和尚这种苦修,这样子洁身自爱的做模范让我们看。所以现在就是:你只要现僧相,大家懂佛法就尊敬你三分,也不敢说什么,就任其这一些很糟糕的就一直破坏。你一常常接触到这个世间人、这个丧家,第一个就一定要讲到钱;第二个,你的习气没有办法断除,没有办法断除,常常接触俗家,你自己被感染了,变成世俗人,自己不知道!所以我这里一直严格的禁止接触在家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也是佛陀、祖师大德一直的呼吁,出家就是要过出家的生活,不是每天攀缘在家人。再来,广化律师讲的:常常接触在家的女众,这个是比丘所禁止的,也不好!你去丧家诵经念佛,就会常常接触了金钱、你种种的习气、接触女众,讲话、讲起话来素质水平不够,人家一问,你也三不知。再来,谈话当中,人家现在的世间的在家居士,都是读到硕士、博士,你那个二句话人家就看破手脚了,二句话人家就知道你的程度了,没有水准啊,你佛法讲不出所以然,你本身也不懂,一天到晚就忙这个事情。看到这个佛教很让人痛心,可是也很无奈!对不对?为什么?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他也没有违反佛教、没有违反国家的法令,也没有杀人放火啊!也没有违反国家的法令,那你怎么样去说是纠正他?这个事情就变成一种自觉、一种自发。我们必需讲清楚:经忏本身不是坏事,要看你这个发心,相都是虚妄的东西,问题在你这一颗心是发的是什么心?所以每天跟钱搞在一起,到最后,出家的心中就不是佛了,他出家,一碰到,他这钱的数目就跑出来,而被感染了,而被腐蚀了道心,而自己没有办法觉悟。所以讲到这个很感伤,我也无能为力,只能教育有缘的比丘,还有这一些在家护法居士大德,用正知正见、佛的正见,来好好的领悟佛的心是什么。
我刚刚讲的那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是为活人而设立的一个宗教,不是为死人。往生以后,佛。。。那也是当然同情、怜愍,叫活着的人看往生的人:将来你一定有一天会躺下去,就会像他!让你自己警惕你自己,是这样子的。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什么时候为亡者?对不对?释迦牟尼佛说法,难道不是跟比丘、跟活着的居士这样讲经说法吗?难道跑到坟墓去啊?没有一个比丘、没有一个护法居士,难道跑到坟墓去啊?这样你就很清楚,佛的一生一世,他的示现,就是回归当下,就是你活着就是要受益,不要忘记佛的用心良苦,不能一直等,等到我说等临命终那一刹那。对不对?那你怎么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事情?你现在把心性弄懂,好好的修行,临命终不是更有把握吗?不是更好吗?为什么拒绝佛陀的智慧呢?为什么拒绝现在就要受用呢?何以这么愚痴?为什么?

  611页,第四行,【佛心海印三昧发光,大用现前,照破诸妄,复本心源,证极无上菩提,照见九界众生,同具佛之知见。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者:指满慈及凡、外二乘,虽然同具藏心,含藏妙用,无有妙智,不发妙用,暂一举心,即随举一念,分别诸法,皆在心外,皆为实有,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起即发也。】

  611页,中间经文:【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一句就是最大的佛的警惕!“由”就是因为,因为不勤求,碰到困难的,听不下去,实在是弄不懂,没办法了!佛教这么简单的话,哪什么叫做最上乘的?佛教就是这么不简单!所以有的居士听了这个《楞严经》以后,他说:喔!师父!这个实在太难,实在是听不懂,听不懂!不过师父您放心!我说:放什么心?我一定会来坐在您前面,就这样与您相视也好。也不错,也不错!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得少为足就是裹足不前,得少为足就是对于无上的佛道没办法,所以,得到一点点叫做安慰奖,没办法中大乐透第一特奖,中一个二百块的安慰奖也不错。就是这样:哎呀!佛祖那个境界太高了,太高了!佛祖的这个境界太高了,没办法,我就念二三句佛,能够来坐在师父您面前,听得懂不懂《楞严经》,从头坐到尾算是不错了!师父!您应该给我一个安慰奖。真的!叫做得少为足。
  【此推究不发妙用,而发尘劳之因。由即因也,因发心之初,不发勤求无上菩提之心。梵语菩提,】中国话叫做觉道,(【此翻觉道,】)【大觉世尊,所证之佛道。但爱念小乘,易修易证,厌苦断集,】这个“集”就是贪嗔痴,集贪嗔痴,所以有一切的苦。所以我们了解世间的苦,苦从哪里来?很简单,苦从贪嗔痴、杀盗淫而来。诸位!这六个字就包括一切苦统统在里面。【慕灭修道;】这个苦要灭掉,所以我要修三十七道品。【纵汝修成漏尽无学,具足六神通,而得一切智,但属化城伪宝,】伪宝不是真宝。【萤光小智,】就像萤火虫的光。对不对?佛的光像太阳的光,我们看到萤火虫一点点的光,就认为:我有光了,不错了!【汝等便自得少为足,所以无妙智,不能发妙用,与琴瑟等,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者,何以异也?初正答次问竟。】
好!翻过来,612页,
  【丑二 兼释转难 (分二)  寅初 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  二 如来拂深情而示顿歇  今初】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好!这个是富楼那赞叹佛,这一段文字很简单,我们看下去,看注解:
  【满慈闻前,万法生续,起于无明,故欲求索无明之因,而拟奋修以断之。不知诸妄尚可推究其因,惟此无明,为诸妄根本,更无所因。前于迷人,】迷惑的人。【惑南为北文中,佛已与开示,此迷(即无明)无本,】没有本,你找不到这个根。【性毕竟空,满慈尚犹未了,再此询问。按满慈之意,因被佛责,由不勤求无上菩提,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故今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诸位也必需要这样子,要以最究竟的佛道,来设定自己的目标,不可以得少为足,要回小向大。【欲索妄因,】想要探求这个妄因。【拔本塞源,】这个“塞”就是障碍,“源”就是根源,要拔掉所有一切本来障碍的根源。【以期究竟圣乘也。】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者:是就己与佛对论,真心平等,例知诸佛众生,亦复无二。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者:即前佛云宝觉真心,此加圆明妙净,四义而已。本觉真心,喻如摩尼宝珠,故称宝觉;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双照空有就是即空即有,【二边,】有就是不空。在这里要活看,即空即有就是即空也即不空,叫做即空即有,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遮”就是止,停止的止。【空有】这个空有就是非空非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

  613页,第二行,【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者:此叙久迷,昔指过去时,最初从真起妄,竟遭无始妄想所误。无始妄想,即无明也。以无明曰迷,亦曰痴,若言无始无明,即最初痴相,若言无始妄想,即迷中动相。】动就是指妄动之相,讲无始无明,那个是痴相;无始妄想,这是妄动之相,稍微有一点不同。【满慈小乘,但知六识,安知无始无明妄想?因闻佛答忽生文中,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由此妄明之无明,妄觉之妄想,即根本妄想,妄上加妄,故有世界、众生、业果之忽生。久在轮回:则领上众生业果二相续之文,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今得圣乘,犹未究竟者:今生何幸,得逢如来,依法修学,而证圣乘。此即四果无学,有余涅槃,】有余依就是不究竟,这个少一个字:有余“依”,依靠的依,我执断了,法执还没有断,所以叫做有余依,还有依,还有存留这个惑。所以有余依涅槃,【无明全在,犹未至无余涅槃,】无余涅槃就是佛果,就是【究竟果觉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者:诸妄指妄惑,妄业、妄报,】为什么讲妄?全部都是不实在的,起惑的无明不实在的;造业的时候也不实在,因为业无体性嘛;果报也本空,所以,妄惑、妄业、妄受苦报。可是问题出来了,在凡夫位来讲,就是什么都是实在的,你今天受苦是不是实在的?苦啊,苦啊,断手啊、断脚啊!是不是?开车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是不是?动不动冤家找上路来!是不是?二个夫妻一天到晚吵架,苦不苦?苦!跟不喜欢的人结婚,苦不苦?苦!跟一个兄弟,出世以后就变成兄弟,为了分那一点点财产,杀死了对方,苦不苦?苦!这世间没有一样不苦的,虽然是妄,可是就众生位来讲,它可是实在性的东西。是不是?肚子痛就是肚子痛;头痛,大家都有头痛过,全世界的医生就讲:头痛原因百千种,任何东西、事情都会引起头痛,头最敏感了!是不是?没有睡觉、睡不好,头痛;胃痛太严重,引起头痛;高血压,高血压头痛;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头痛。电视看太久了,头痛;书读得太多了,头痛;晚上睡不着,头痛,就是这样,营养不良,头晕脑胀,也会头痛,所以这个头痛,什么都头痛。所以医生,头痛找不到原因,没有一定的原因。诸妄是指妄惑、妄业、妄受苦报。【三障圆灭无余,即涅槃断果;独得妙觉真心,惑净智圆,真常不变,即菩提智果。此即与佛对论。论本,】就是久远劫来,或者是究竟处。本,如果论到究竟处,或者久远劫来,【则宝觉真心,】跟佛其实是【无二】其实是【圆满;论迹,】“迹”就是今生今世的示现,这一辈子来讲的叫做迹,论今天,就以今生今世来论断叫做迹,则有余涅槃跟究竟涅槃是差很多的,差很大的!是不是?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是差。【则有余】、【究竟,】“有余”这是指有余涅槃;“究竟”是指究竟涅槃,这个千万要分清楚,没有一种名词叫做有余究竟的,你千万不要弄错了!傻乎乎的,光是拿着笔,也不知道要做笔记,因为看不懂啊,他还以为有一个名词叫做有余究竟呢!【相隔悬殊,无非无明细惑之所为障也。】无明之细惑所造成的,所以这个细惑就很难了!

  613页,最后一行,经文:【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614页;因为文字很简单,师父就不解释。
  说:【此正索妄因,承上宝觉真心,生佛无二。敢问如来,十方一切众生,何因有此无始妄想,自蔽妙净圆明,三如来藏之真心,受此久在轮回之沦溺,竟与如来本来无二者,歧而为二耶?】这个“歧”就是分叉的意思。为什么我们跟佛一样的究竟圆满不二的体性,现在佛却那么的伟大、那么的究竟、那么的自在,神通妙用,我们一点都发不出来!为什么?这个是【初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竟。】

  底下是【寅二 如来喻无因而示顿歇 (分四)  卯初 喻明无因  二 以法合喻  三 示令顿歇  四 结喻非失  今初】

  614页中间,经文:【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解释一下,说:佛告富楼那:你虽然除掉了前面所怀疑的万法生续之因,听到了不空藏,从真起妄,随染所成,这个疑惑已经除了,还有五大圆融也除了。那么现在呢?余惑,这个余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微细的那个妄因之惑,还搞不清楚,叫做余惑。余惑就是最微细的法执未尽,毕竟富楼那是证阿罗汉果的圣者。所以这个《楞严经》,诸位!听不懂是很正常的,证阿罗汉果的富楼那都听不懂了,初果的阿难就更不用讲了!是不是?这余惑未尽,这个惑就可不是粗惑了,就是最微细的那个妄因是什么?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所以佛陀善于说法,用比喻让他领悟。
  看注解,【汝虽除疑者:】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是【以满慈一疑万法生续之因,闻说不空藏,从真起妄,随染所成,其疑已除;二疑五大圆融之故,闻说空不空藏,譬如太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虚空为明暗所依,不为明暗所变,观相元妄,不倾夺,则诸碍何成?】为什么虚空为明暗所依呢?明也在虚空,暗也是在虚空,所以虚空为明暗所依,不为明暗所变。诸位!真如、如来藏性,为一切根、尘、识十八界所依,不为一十八界所变、所影响。如果你能够体悟到这一点,观相元妄,不倾夺,则诸碍何成?就自然就释怀了。【观性元真,能合融,则万用齐妙!其疑亦除。复知自己与佛,宝觉真心,无二圆满,则大疑已除。余惑未尽者:尚余妄因之惑未尽,不达妄元无因,】这个是在找无始无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故欲强索,而拟奋修以断也。佛欲拔其疑根,特引事为喻,】用比喻来解说,【令得即喻知法,】诸位!这个就是佛善说法要,即喻知法,就是一个很会讲经弘法的人,是很懂得比喻的,那就像佛陀一样,佛陀很会比喻,而且佛陀的比喻又是完全恰到好处!【故曰: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之中,乃举一事,今复问汝:】

  615页,经文:【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已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解释一下,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在我们这个人多的室罗筏城当中,有一个精神病的,叫做演若达多,忽然早上起来,用镜子来照这个脸;这里要热别注意,以前的镜子,跟我们现在的镜子(水银镜子)不一样的,以前都是用铜磨一磨,让它亮一亮;要不然就是用水,或者是用会反光的,绝对不是用现在哪那么好的?我们这个水银一照,是不是?现在哪一个人浴室、厕所里面没有镜子?所以这二千五百年前那个以镜照面,这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以前的那种镜子跟我们镜子差太多了!
爱镜中头,哇!这镜子显现的头,嗯!眉目可见,在镜子里面,可以看到自己的眉毛、眼睛,都看得很清楚!他结果,手按这里,(师父手按己头)嗔责已头,就在这里:哎呀!我这个头,为什么这里看不到自己的脸?为什么一定要照镜子才看到自己的脸?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没有镜子现前,他说:奇怪!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啊?这里怎么看到自己的脸?当然是精神病才会这样子嘛!所以,嗔责已头,不见面目,这头顶怎么看得到自己的脸?不见面目,哇!就发狂了!
以为魑魅,魑魅就是山中会害人的精怪。无状狂走;没有任何原因;这个在解释无始无明,无状狂走,这个“状”就是因,无因狂走,无始无明就是这样,就是无因,找到因了,那个狂就停止了。所以迷不生迷,悟也不生迷,就是这个道理。无始无明怎么来的?就是无始无明啊,没有东西可以来跟去,它只是妄,妄没有真正的来,所以方便说有无始无明。为什么?无明、无始无明既是妄,哪有真?不是真,就不能讲它真的存在,它没有实体性,这个观念你弄清楚了吧?无始无明是妄,妄本无因,所以它不是实体性的,所以无始无明它本来就是无因。
说: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这个人为什么?是以什么因缘无故而狂走?
富楼那言:嗯!这个人很简单啊,是人心狂,更无他故。这个证阿罗汉果的人在回答,四个字就马上解决问题了。是人心狂,就是这样子。一个人为什么会变众生?就是心无明啊,迷惑颠倒。你今天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因为迷惑颠倒,不知道人生、宇宙还有更高一层的佛理,人生究竟的解脱之处,有碰到也不愿意进来,进来的时候发现那么深,也很难理解;但是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要一步一步来。
经典里面讲:有顿根还有钝根,此顿非彼钝,一个是顿悟的顿,一个是钝根,很差的钝。所以修学佛道的人,诸位!有的要经过百千万劫,就像爬楼梯一层。。。爬到台北101,所以上根利智的那个顿,修行就像坐电梯,就像六祖,顿悟!根利的人坐电梯,根差的人爬楼梯;但是还不错,还会懂得爬楼梯,有的连楼梯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还不错!所以诸位!你摸摸良心,你现在是在坐电梯?还是在爬楼梯?还是爬比较实在,(笑)如果是坐电梯,你就不会坐在楼下了,坐电梯代表疾速便成就了!对不对?所以,每一个人的宿世的根器还是不一样的。对不对?像我一开始看这个,二十多岁的时候,看这个《楞严经》,哇!不知所云,刚初学佛法的时候,真的不知所云。慢慢的慢慢的再看,在台中的南普陀佛学院,就跟广化律师请假去看七天七夜,那是第一次,生平当中看第一次,全部看完,还是有很多地方疑惑,就搁着。在三十二岁的时候阅读这个《六祖坛经》,忽然大悟:一切法原来无生,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完全本来你就是具足、你就是佛啊!所以看到这个六祖,喔!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子。再慢慢后来再去道场再讲,为比丘讲《楞严经》,再来讲堂又讲《楞严经》,那么今天来讲,五十多岁了!说:师父!您五十多岁,看不出来。大家都这样讲啦!对啊!五十多岁了!为什么这时候要讲?因为不讲会死人啊,五十多了,再乘以二就一百一了,没有机会再讲了!所以你们听到师父这个《楞严经》,也可能是这一辈子,这一次讲完了。要不然就看这些徒弟了,看法无师将来十年或者是十五年后,看他老人家,因为他身体比我壮,看他老人家要不要发大心,讲一讲《楞严》?就是这样子,要不然师父这一辈子可能讲这一次,不太可能会讲第二次。如果会讲的话,就不是讲这一本,如果会讲的话,就会讲《楞伽经》,这《楞严》跟《楞伽》如果全部讲完了,那个佛教就不得了,就会强盛到极点!这二本经典,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的最难、最精要的,如果下一次要讲,就不是讲《楞严》,就是要讲《楞伽经》。有的人很不知足,听完了这一部经以后,他就写信来:麻烦师父讲《大智度论》。还没讲《大智度论》,又有一个写信来:麻烦师父讲《瑜伽师地论》。然后又有人写信来:麻烦师父讲《成唯识论》。再有人写信来:麻烦师父讲《华严》。所以说你看这个众生的信,如果要真正的满他愿,我十辈子都讲不完,十辈子都讲不完!没有办法,一个法师的生命有限嘛!对不对?
  接下来,615页,注解:【此举喻辨定。故问之曰: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达多,】这个精神病的,【译云祠接,】祠接就是奉事祖先,或者是先贤烈士的庙,叫做祠。【父母祷神祠而生,故以名焉。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反嗔自己之头,为何不见面目,以为是魑魅(是山泽之鬼),无状狂走。所引此事,但取此句为喻。以狂走喻无明,最初一念妄动,无故喻无明无因,故问满慈,在汝之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答曰:是人心狂,乃是自心无故发狂,】自心喔,注意看这六个字:自心无故发狂,没有原因,【更无其他事故。】所以妄本无因,就是这个道理。【无状无故,即是无因,佛欲其自审自悟,即喻知法也。】所以,无始无明妄性本空,它没有实体性的,如何论断它有开始?如何论断它有结束?如何论断它的存在?它根本就是空中花,它根本就不是实在的东西。

  【卯二 以法合喻】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哎呀!佛陀真是伟大,几句就解决了。解释一下:佛言:这个妙觉,这个觉就是宝觉的真心,妙明妙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诸位!妄为什么没有因?因为它没有实体性,没有实体性。说: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如果有所因,云何名妄?
好!诸位!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刚结婚的人,或者是小姐,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想说:哎呀!我将来结婚以后生了一个小朋友,一定会很可爱,我要去买童装,我要跟他治装!然后就想。。。她还没有生孩子就想。。。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妄,还没有结婚嘛!是不是?妄有什么因?没有啊!她就自己想啊,自己想。好!若有所因,找到因了,云何名妄?真的,有一天她真的去买童装了,你就知道她怎么样?已经有小朋友了,这个就不是妄因了,这个是真的找到因了,这个童装真的可以穿得上了。这个是举个例子,云何名妄?
 616页,【此以无明无因,合喻中】在比喻当中,【无状狂走,故上解云:但取此句为喻,以法中并无他义,不必勉强配合。此段直标无因,前二句举所依真。妄依真起,真虽为妄所依,真本不生妄。】
【妙觉圆明,本圆明妙者:觉即宝觉真心,具足妙明圆三义,】又是妙,又是明,又是圆,这三个字,三种义理,既妙且明又圆,叫做妙、明、圆,哇!最好的名词统统用完了!【亦即一心三藏。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
【 既称为妄四句,既称(名也)为妄,自然非实,】这一句就是答案,妄就是没有实体性,它不是实在性的,不是如来藏性,藏性离尘有自体性,妄离尘无自体性。自然非实,【云何有因?若有所因,自然有体,云何名妄?】

  616页,【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这个是佛对众生的一种悲哀的呼吁。众生可怜到什么程度?就是佛告诉他真理,他也回不过头来。
说:自诸妄想,这个妄想就是无始的妄想,从无始劫以来的妄想,展转相因,从迷一直迷,一直迷到今天。以历尘劫,尘点劫就是久远劫,一粒沙当作一劫叫做尘,一个颗粒微尘当作一劫,叫做尘劫,这个尘就表示一粒沙、一粒微尘,把一粒沙、一粒微尘当作一劫,你可想而知!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就像佛讲经说法,仍然无法回归自性。
  【此明妄因无始不可说。自诸妄想:即指无始妄想,妄上加妄,展转相依,三细四粗,后后依于前前;因即依也。惟无始妄想则无因,从迷积迷,上一迷字,即无始无明,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下迷字,亦三细四粗。此中有义当辨:】有义理应当分辨。【无始无明,与无始妄想,是一是二?当知无始无明,为最初痴相(即不觉迷也);无始妄想,为最初动相,】所以说一不对,说二还是不对,【非一非二。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之动相。水本不动,因风而动,风相水相,不相舍离;】为什么不相舍离?你看到水在动,就知道有风,叫做不相舍离,难道风吹自己的风,水不会动?那怎么叫做风呢?水会动,当然就是因为风。所以,风相水相,不相舍离;【无明不觉,不离本觉,风动水动,相形而显。水之动,因风而来;风之动,因水而见;故风动即水动,水动即风动;无明妄想,非一非二也。凡迷真处,即是无明,】凡是迷真,就是无明,凡是执、执相,相似相,凡是迷于真心之处,就是无明。【凡执似处,即是妄想。】诸位!这可要分,真处是细,相似处就是粗,比较粗糙的,就是妄想。【论云:‘不觉故心动。’不觉,是无始无明,心动,是无始妄想,】如果要论开始的话,无始无明,这是最先,妄动,这第二念,当然这个是同时。【同在一时,二者俱无初相可得,谓之无始。】
【以历尘劫者:正由妄想无明之惑,起业受报,故有六粗后二,】六粗的最后二相是什么?背得起来吗?叫做起业相、业系苦相。【由因感果,生死不休,经历微尘劫数。虽佛种种发明,生死长缚,由于三贪,】三贪就是欲贪、盗贪、杀贪,所以诸位!这个贪是生死之根本。所以,这个“贪”绝对不是贪心的贪,你千万不要弄错了,你这个解释太单调了。佛讲的贪,那个贪是三种贪:第一个,男女的淫欲,这个叫做欲贪,没有办法割舍。盗贪,这个是弱肉强食叫盗贪,再来就杀生的贪,羊死为人,人死就羊,就杀,一直杀,就是杀,这是杀贪。欲贪、盗贪、杀贪,要照顾这个身体营养,就必需要杀,众生嘛!由于三贪,【业果相续,起自无明,无明乃由性觉必明,妄欲加明于觉体,以致从迷积迷。诸妄所因,因于无明,】佛也没有能力返推说出无明来自何之因,(【佛不能返推无明之因。】)佛也没有办法!【何以故?以无明无因,】故不能说,【故不可说。】

底下这个佛比喻还真是妙到极点!底下这个经文,佛他比喻妙,妙到极点,真是会说话的圣人!617页,看看佛怎么说?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你看到这一段就知道,佛真的是大圣人,他这个一比喻,你马上就可以恍然大悟,了解妄无所依;同时就算你开悟了,你也讲不出所以然。为什么?它本来就空啊!解释一下这一段:
如是这个迷的因,你一定要追究它吗?说:因迷自有,它是因为迷自己存在,这个“自有”就是存在。因为它是妄,自己存在。如是这个迷因,我们为什么会迷?这个迷,因迷自有,因为没智慧。为什么没智慧?就是没智慧啊!那为什么没有智慧?就是没智慧啊!为什么会没智慧?你到底要问几次?就是没智慧,就是迷嘛!这个这么简单!对不对?因迷自有,自己存在。
识迷无因,如果了悟了这个迷本来就无因,妄无所依,为什么?妄因就是本来就没有,因为妄体本来就是空。诸位!妄体本空,妄因就本无,这八个字就是妄无所依,因为它没有体性的,它不是真实性的。对不对?它是暂时性的。什么叫暂时性?譬如说我今天无明、没有智慧,正因为它是暂时性的,所以你有办法去除它,你可以成佛,你总有一天会把无明除掉。对不对?你把无明除掉,迷就灭了,佛性就显现了!所以这个妄体也是空,妄因本来就无,妄体也是空,所以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称妄,哪里有生呢?说: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就像虚空一样,你说我们现在盖一栋房子:我隔了这个房间,这个空间好大!诸位!这空间本来就存在,哪里有因为隔变成空间大?是不是?空间本来就有。是不是?好!你把房子拆开,空间也没有灭,你也没有因为建筑物隔开来,我产生个虚空。把建筑物拆掉,虚空也没有灭,虚空从来不生,虚空从来不灭,因为虚空是无相。所以这个就是这样子,, 真如自性本来就无生灭,相也是无生灭;但是因为众生妄动,见有生就有灭。所以这里:尚无有生,欲何为灭?这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妄其实是没有生;那你有生,这个叫做妄动而生。所以,六祖不是到一个地方,人家讲:是风动?还是幡动?是不是?幡动?还是风在动?就说:是风吹幡在动。不是!是幡自己在动。是风动。不是,是幡动。六祖讲:是仁者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喔!那你这个找到根源了,那你所有的迷、所有的茫,迷茫,就是因为你妄动,这个妄动叫做识心分别,周遍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这样。你心动,你就落入语言、文字、意识型态;心不动,真如就显现,所以问题还是在心。所以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底下,得菩提者,就是成佛得到菩提了,如寤时人,就像醒过来的人,佛陀就是醒过来的人。说梦中里面的事,心纵精明,那个醒过来的人,这时候心是很精明的。欲何因缘,取梦中物,有没有能力把梦中的东西拿出来?没有办法!诸位!妄本来就无因,你如何叫成佛、佛陀要把因拿出来给你看?没有办法,佛也是没办法的,佛也是没办法的!所以,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意思就是:妄因本来就妄,没有什么生跟灭,是妄动而有的,所以你拿不出来的。
  618页,【此明妄体无生不可取。首句指法之词,谓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句,不可作因迷生迷解;迷不生迷,云何可说因迷自有?当连上句,谓如是妄因,正因迷惑,不了无因之故,常自成有,】所以说:迷本来就存在的。【非是实有,但似有而已。如前文所云:昔本无迷,似有迷觉,昔日虽在迷之时,本来无迷可得,不过相似有一种,迷情妄觉也。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四句,若识得迷本无生因,则妄因本无,妄体亦空,故无所依,尚无有生妄之因可得,欲将何者,以为灭乎?此言众生在迷,迷本不生,诸佛修证,迷亦无灭,】为什么?迷本来就不存在,你只是体悟到说:就没有啊!对不对?所以这个无字参得透,哇!能空,所亦是空。【以妄体本空故也。】

  【得菩提者:指诸佛已得无上菩提果者,长夜梦破,如醒梦寤时之人,说梦中事,其心纵然精明,能说梦中种种境界事物,欲将何者因缘,取梦中物以示人?以梦境本空,本无所有故。佛亦如是,五住梦破,如寤时人,三智具足。】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具足。一切智就是证空,道种智就是证有,一切种智就是中道。【如心精明,为众生说无明妄想,如醒人说梦,说虽能说,欲何因缘,取妄体以示人耶?】

  618页,最后二行经文:【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况复无因,本来就无所有,因为自体本空。就像城中演若达多的精神病,精神妄出、妄动,哪里有种种的因缘,诸位!头本来就是不增减,哪里有什么因缘让头更得到?他狂奔的时候,头还是在啊;他就是有一天醒过来的时候,头也是不失。诸位!没有增没有减,就是如来藏性,有增减是缘起法,有能所是缘起;没有增减,自性本空,当然就不属于缘起法了。所以,《般若心经》里面: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等,也没有什么增,也没有什么减,没有增减,当然就不属于因缘法了,所以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就是妄本无因。忽然狂歇,这个狂歇下来,狂心歇了,头非外得,头本来就没有得啊,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失,也没有得。我们真如自性也是这样子,从来没有失,成佛也没有得,只是你有没有发现而已。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纵然你没有止息这个狂,那个头亦何遗失?加二个字更清楚:“其头”亦何遗失,那个头从来就没有失。说:纵未止息,狂、妄狂、狂心,他的头也什么时候遗失过呢?其头亦何遗失?
  619页,注释:【况字取上梦喻。梦中之物,尚不能取,况复妄想本来无因,妄体本无所有;上句妄因本空,次句妄体亦空,欲索其因,岂可得乎?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此以无因,自生怖畏。失头狂走,合妄因本空。忽然狂歇,知头宛在,并非从外所得,纵使未曾歇狂,正在狂走觅头之时,其头亦何尝有所遗失耶?】诸位!你现在在做众生,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遗失。【合妄体亦空,以头喻真,以狂喻妄。交光法师云:设使其头真有得失,不名为狂;】为什么?真的失去头,去找头来,就不叫做狂了。正因为头并无所得,没有得失,才叫做狂,因为头并没有得跟失,它叫做狂,狂就是有种种因缘了。是不是?设使其头真有得失,就不叫做狂;因为头并没有得失,才叫做狂。【以喻法中,妙觉真有得失,不名为妄。】正因为妙觉从来没有得失,才叫做妄。【今乃歇非外得,未歇无失,】歇,头也不是外得;就算他这个狂性没有歇,头也没有失去。【以喻法中,悟非外得,迷非真失,可见妄体,本来无有也。】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这个讲出答案了,妄性本来就空,有什么因呢?
  【此明无明妄想之体性,本来如是,尚不可得,而欲更索其因,岂可得哉?故曰:‘因何为在?’】

  619页,倒数第二行,【卯三 示令顿歇】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你只要不随分别,随哪一种分别呢?不要分别世间的相续,我们一般人把世间当作是心外实有之境,不知道外在的境其实是心所影现的。也不要去分别业果,为什么不要去分别这个业果呢?因为这个爱跟恨不断的时候,你就会很惨了!这业、业报啊!为什么?我们今天种种的因缘聚在一起,或者是分散了,这个自有因缘业力。所以你去分别这个业果,加上这个爱跟恨,那么这个业果就很麻烦,将来就造未来的因。也不要去分别众生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跟人家争,一较长短,斗乱团体,或斗乱自己,这个众生,包括自己心所产生、影现的种种妄想而生,也叫做众生。从理上来讲,你本身就是众生,集五蕴而生嘛,一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叫做众生。所以内也叫做众生,外还是叫做众生。你有我相、人相,诸位!就是争执不断;有我执、法执就会斗乱,知见立知,斗乱就会停不下来。所以,跟众生相处贵为包容,容纳异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伟大。也就是看到看法跟我们不一样的,我们要绝对的包容他,这样才能成就道业。不能说因为他看法跟我们不一样,我们就好像要把他灭掉一样,不可以这样子的!五只手指头伸出来,本来就有长短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间,会构成一幅美丽的画。譬如说:哎呀!我要把这些绿草如茵统统除掉,留一棵树,那怎么好看?对不对?满山遍野,种种的争奇斗艳。八大宗派也是一样,让它自己的发挥,就像满山遍野都是花开,闻种种的香气,八大宗派、南传、 北传、藏传,应当互相尊重,各施其长,各显其要,各弘其宗。为什么?互不相碍啊!就像这个山坡一样的,有高的树、有矮的树,还有绿草如茵的草皮,有清凉的水池,对不对?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佛教也是这样子,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间;八大宗派,都有它发源的根据,有它的时空性,我们应当尊重各个法门、宗派,同时它背后隐藏的文化,还有它的渊源。这是一个修养,修行人最基本的一个修养。一个修行人最基本盘的修养,连尊重都没有、连包容都没有,会显得自己更无知!
所以佛在经典里面讲的一句话,也就是说: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行的人,刚好落入无知,智者名为束缚。有智慧的人,名字叫做束缚。你只要动到念头比别人高、比别人强,就是:别人没有依照我这个法修行,就是大愚痴!那么你就是束缚,这个就是束缚,智者名为束缚,动到这个念头,就是束缚的人。因此我们要真正的修行,重点在哪里?我们听到无上的大法、正法,修我们自己就好,其他一律放下,不同的法师、不同的道场、不同的道风、不同的方式,没有意见。对不对?没有意见,我如果有意见,就任凭你处置,真的!没意见,统统没意见。所以,有很多人来问师父说:您对某某法师有什么看法?您对某某道场有什么看法?您对某某宗派有什么看法?我的回答都是二句话:没有意见、没有看法。有意见就知见立知啊,有看法,妄想就出来啊!没意见、没看法。对不对?我见性就好。说:你这样不是自私?不然你要我怎么样?你能改变他吗?他要让我改变吗?对不对?他还很可怜我们呢!是不是?他认为我们修错行了,他还很同情我们呢!为什么?他立一个高下嘛!我不会同情他, 我尊重他,因为我没有高下。他同情我,因为他认为自己很高,所以,认为自己很同情我们,我们修的是无上的什么最奥妙的法!那就表示我们修的法差了。所以,那一些很同情我们的,我们是很尊敬他。为什么?我的体悟是法法平等,是法平等,也没有什么高下,各人走各人的路。所以,人家要问你的时候,要避开种种的烦恼还有斗争,就要像师父这一句回答。知道吧?“没有看法、没有意见。”师父!您有什么看法?我没什么看法。您有什么意见?我没意见!但是,讲堂就不能这样子了,讲堂要按照规矩来。
  底下,汝但不随分别,世界、业果、众生,三种相续,杀、盗、淫三缘断故,三种相续的因,三种相续的业因就不生。这个三缘是指杀、盗、淫,三因不生是指三种相续的因的业不生。
整句就解释一下: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也不分别业果;也不分别众生相、我相、人相、我执、法执,三种相续,那么,杀、盗、淫三缘断故,三种相续之业因就不生,就是这个意思。所以都是三,其实讲的是不一样,三缘断故,三因不生,三缘是指杀盗淫;三因是指三种相续,上面讲的。
翻过来,620页,【满慈位登四果,我执虽破,法执犹存,执诸法心外实有,不了万法唯心,故前有万法生续,五大圆融二疑。佛为一一解答,皆由最初,一念无明为咎,故求索妄因,拟欲奋修以断之。佛复答以妄因本空,妄体亦空,何必苦求修断耶?乃告之曰:汝但不随分别即足矣!】
【不随分别,即修楞严大定,下手工夫。此分别,即能分别之妄心,乃属遍计执性。下世间等即所分别之妄境,乃属依他起性。依无明根本妄法,而得建立。依他如幻,其体本空,非但能依法空,即所依之无明,根本亦空,故但不随妄境,而起分别妄心,即是空诸遍计,摄心亡尘工夫,三种能缘之心既断,则现行不熏,而能生三种相续之因,亦复不生,则种子不发矣!如树倒根断,更不复生也。又如世间谷、麦、豆,三种种子为因,必假水、土为缘,方能发生,】才能够产生。【今三缘断故,如无水土,虽有种子,亦无能生。故曰三缘断故,三因不生。】

  620页,倒数第二行,经文:【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诸位!这一句话在强调:内心自己要去悟证、这是最重要的,不是用那个很辛苦的方法,拼了老命在拼,这样没有办法成就的。要心中去体悟佛的那一颗心,才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很辛苦的一直拜佛、念佛,不是这样子!念佛、拜佛本身是好事,一定要好好的体悟佛的心性,要不然你那个狂性没有办法歇,在这里看看: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然就歇,歇就是菩提,这个就是重点了,歇就是菩提。所以在这里,修学佛道要怎么歇?不计较、不比较,绝对不斗争,绝对进入无诤。这个歇字,如果你没有做到这几件功夫,没有办法的!不计较、不比较,不可以斗争,要进入无诤,如果你没有这种功夫,歇,你不可能,你斗争心那么坚固,你怎么进入歇的阶段?不能一直能所不断啊,也许对方有错,但是我们应当原谅一下,原谅一下有这么困难吗?对不对?佛的心,天下无不可原谅的众生,好好的体会佛的心是什么?天下既然无不可原谅的众生,为什么我们自己卡住呢?歇就是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这个“不从人得”可是非常重要的,换句话说:善知识再怎么教导你,如果你自己不好好的下功夫去体悟,没有用!在这里:不从人得就是从心悟了,不从人得,不从外面的人、别人得到,你要获本真心,要从内心去悟。何藉劬劳,劬劳就是很辛苦的拼!你常常看到、听到一些在家居士:师父啊!我年岁大了,要拼啊,要拼啊!有时候我们来发心的这些义工,年岁大了,他也跟我讲:师父啊!生死无常,我要拼,我要拼啊!你要拼是讲对了,我是不敢继续问下去,怕他从此不来了。“你打算怎么拼?”这一句就是我要问他的:你不是说你要拼吗?我接下来就问这个菩萨:怎么拼?对不对?这个就是师父要讲的话;话到嘴边儿,收回来。他说:师父!您瞧不起我喔!我年岁大了,我也是很拼喔!很拼,我们也是很拼啊!问题是:你那个方向拼得对不对?方向本来拼到台北,拼到屏东、鹅銮鼻那边,方向拼错了,糟糕!咦?我本来要去台北,怎么到鹅銮鼻台湾尾巴来?因为方向错误,达不到目的地。所以诸位!你那个拼,背后要具足智慧!知道吗?实践家,你要先充满智慧,才去实践,就是你要锁定目标、方向,内心充满着正确性,你才拼啊!所以古时候大德讲的,你没有看到禅宗一句话,大德在传记里面讲:不遇大善知识而修,不如不修。没有碰到大善知识修行,不如不修,不修,因为愈修愈惨,知见错误啊,知见错误,方向就完全错误了!这个时候就与其修,不如不修,如果你碰到一个恶知恶见的,你本来法身慧命还好好的,只是还没有启动而已;诸位!你那个法身慧命一启动,恶知见着于邪慧,邪慧,惨了,惨了!为什么惨了?方向错误,愈修离菩提愈远,不如不修还比较轻松。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肯綮这个“綮”是筋骨交结处,比喻事情的要领。何藉劬劳,肯綮修证,意思就是:法由心悟,不从外来而得,然后不懂得佛教的心性的如来藏性,却拼了老命很辛苦的修行,而无所获!
底下,经文再念一遍: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重点叫你:佛法是用悟的,不是用拼的,拼的前提、关键就是要悟,你要拼,行!要先悟!
  621页,【前以演若达多,怖头狂走,喻无始无明。无明为一切妄法之因,既已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因缘俱绝,则汝心中,根本无明,狂性自歇(息也)。《正脉》云:歇字双含伏、断二意。】伏就是伏烦恼,断就是断烦恼。这个在天台宗有讲得很清楚,我们也讲过天台宗了,《天台宗纲要》。【若约伏意,则十信满心,圆伏无明;若约断意,则等觉后心,永断无明也。歇即菩提四句,明妄灭真露,】妄心、妄想灭了,真心就显露。【无证而证,得无所得。 歇即菩提:观即字,则妄心息灭之时,即真心显露之时,如云散月明,本觉出缠,】换句话说:烦恼愈少的人,见性的机会就愈大,就这么简单。【三智圆觉,胜净明心,即菩提果觉之体,殊胜无比,清净无染,光明遍照,本周法界;此心迷时非失似失,证时无得为得,乃是自己本有家珍,不从他得也。】

  【此所得胜净明心,亦含发心、究竟二义,对前圆伏、圆断而言。圆伏无明,位在十信,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登初发心住,是为发心菩提;圆断无明,位在等觉后心,破四十二品无明尽,】这个是天台宗列四十二品无明,一一来断。【证妙觉极果,是为究竟菩提。 若约大心凡夫,具顿根者,虽在观行位中,】就是六即佛中的观行即佛,观行即佛,这我们在《十四讲表》也讲过了、在《天台宗纲要》也讲过了,六即佛。虽在观行位当中,【圆伏五住,亲见菩提胜净明心,与初心、究竟二位所证,无二无别。】所以圆教就是初发心即成等正觉,这个就是圆教的思想,因该果海,果彻因源。【祖云:‘但离妄缘,即如如佛。’】这一句话说得不差!你要修行吗?行!不是拼了累死人了,不吃不喝不睡,不是这样子。“离”是什么?就是用我们现在讲的:心彻底放下。刚开始我们修行,放下很辛苦的、很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执着了,叫他放下的时候,到最后懵懵懂懂,也不晓得东西要放下:咦?我什么都没有想啊,我这下应该放下了!那个放下有很极微细的,那个放下连梦境都不能贪,那是真的放下,连梦境都不能执、不能贪、不发脾气,这个才是真正但离妄缘,即如如佛。醒着的时候做得了主,梦境的时候也做得了主,说:喔!这样谁有办法?就是这么难,才叫做修行佛道啊!对不对?这就告诉你佛陀的伟大,要不然哪那么简单?说:哇!那这样十年、二十年也没办法!是啰!如果从权教来讲,成佛无量劫;从顿教来讲,成佛一念间,尘点劫就是一念间,一念间就是尘点劫,真的!为什么是这样讲?你回想你这五十岁以前,其实就在你现前一念一直浮现,一直浮现,所以五十年就在这一念,不是吗?就是啊!底下,【即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但由歇而始显,非由歇而始生,乃为本具之天真也。】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者:此结责奋修之意,真心既属本有,无明又属本空,则无妄可断,无真可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肯綮出庄子《养生篇》。吴兴曰: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肯綮修证,即劳筋苦骨,】就是很辛苦,【勤勇修行之义。】像我们现在讲的:一直拼!台语讲得最贴切:一直拼,很认真的拼,就是这样。但是修行可不是这样子。【佛意但能达妄本空,妄空真显,】这个妄空是什么意思?这个妄是指什么?是指执着。所以这个空是指什么?空去执着、空掉分别、空去颠倒,内心充满着智慧的空,而不是连这个涅槃妙智都空掉,涅槃妙智空掉,哪有本体啊?说:妄空真就显,【何必求索妄因,劬劳修断,而冀证入耶?】因为本来就没有能证所证、没有能入所入,因为妄本来就空。【此段文乃是顿教法门,直指向上一著,无修无证,须善体会,不可错解。】每有狂慧,往往叫做每。【每有狂慧之徒,但执菩提本具,即心即佛,拨无修证,则将醍醐变作砒霜矣!】这个就很惨了!“我不要修行,即心就是佛了!”佛法懂了二、三句:我就是佛了,不用修,只要我体悟就好了!对不对?看人家在拜佛、用功念佛,笑他:哎呀!愚痴人,都没有悟!像我这样子!要像他这样,懒懒散散的,整天坐着乘凉、泡茶,他以为他自己很行,其实这个就是完蛋了!拨无修证,不晓得拨无修证是体啊,还是要修行。则将醍醐变成砒霜;这个砒霜是毒药名,化学上称为三氧化二砷,矿物学上名砒石,也就是所谓的砒黄,或者是信石,砒黄或者信石。在座诸位!现在有发现一种比砒霜更毒的,比砒霜更毒的!就是什么?就是人心!世界上有一种东西比砒霜更毒的,就是人的心。真的!某些事情,你看,他做得出来,你很惊讶的,你非常惊讶的!为了保险,可以把至亲的爸爸、妈妈杀掉,保险金!为了保险,可以把每天睡在旁边的老婆,对不对?制造一个意外,把她干掉,去领保险金,很恐怖的,枕边人是可怕的!对不对?但是好的夫妻还是很多,这种报章杂志的,当然就是很少很少,极少,偶尔才出现一对;不过常常出现的话会很惨!对不对?砒霜。【当知佛本是而须修,】“本是”就是本性具足。我们应当知道,佛性是本自具足的,本来就具足的;但是必需要修才能显,就是要用功伏掉,把这个习气断掉,恶劣的习气。【惑元空】或,迷惑颠倒本来是空的,这惑业本来是空的,但是,【而须断,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诸位!这一句是很重要的,修证即不无,意思是指:没有能所,所以没有办法修证,要有能所才讲修证,修证即不无,要有能修所修,可是如来藏性本自具足,但是,底下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染污即不得,染污是什么意思?就是只要动念,就叫做染污,动到任何的念,能所就不断,能缘所缘,能缘的心、所缘的境就显现了!这染污即不得就是动念,动到执着的念、动到贪念就是染污,动到嗔恨的心的念就是染污。这个染污即不得可是很难,现在你就自己自观自照,当你动到恶念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喔!又来了又来了,染污的心又来了!当你动到坏的念头的时候:喔!又来了,又来了!你自己知道,可是你控制不住,真的!不骗你,没那么简单的,单单降伏一个个性、一个脾气,就要多久的时间啊!是不是?今天有人e-mail来问,她说她跟他男朋友吵架了,从此以后搬离她的男朋友的住处;可能二个人住在一起吧!然后她就说,他也没有办法来到她这一省,因为大陆很大,那她也没有办法过去他那边,她就请问师父,可是她又很爱他,叫我如何不想他!然后她就问说:师父!我该怎么办?我是要放下他?还是要等待他?我该如何是好?连感情的事都来问我,我算是万能的!我就跟她回答:我没有办法回答你的问题,再等一年看看如何?你以为你做法师什么问题你都给人家回答喔?才不会那么笨呢,法师是很聪明的!要不然你怎么回答?感情是自己的事情啊!所以有很多人来问我说:师父啊!您看,我是出家好?是在家好?我说:广钦老和尚讲:出家问自己。要不要出家是问自己啊,不是问他,所以,有高僧大德指示也很好,师父!我是出家还是在家?问你自己!对不对?广钦老和尚就是这样回答。所以,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无修而修,修即无修,无断而断,断即无断,方合本经了义修证。不随分别,即无修之修;狂性自歇,即无断而断;胜净明心,本周法界,即无证而证矣。】我们一个教授,有一个教授没学佛,他看到了我们那个经典就批,说:你们那个经典处处充满矛盾,每一句话都讲不通!你看,无修而修,修即无修,无断而断,断而无断,到底在讲什么?你们佛教最矛盾了!你看,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杯水倒过来又倒过去,倒过来又倒过去。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师父拟水从左杯倒入右杯)即非三千大千世界,(师父又拟水从右杯倒入左杯)是名三千大千世间,(师父再拟水从左杯倒入右杯)就是一杯茶老是倒过来倒过去的,你们佛教就是这样啦!你们一杯茶,整个晚上都是在搞这个,修就是有修啊,怎么会没修呢?(笑)众生就是二分法的世界里面。没有修就没有修啊,怎么讲有修,他不晓得这个是本性无为法,他不懂得这个。所以,看到这个经典看不下去,不如看影片、电影、韩剧比较好看,真的!这个没有佛法的深入,实在是真的摸不着门!

  622页,【卯四 结喻非失】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这个文字都很简单。
  【人喻凡夫、小乘;衣喻本末无明,】根本无明还有枝末无明,叫做本末无明,“本”是指根本无明,“末”是指枝末无明,本末无明都包括在里面。【即上文三缘分别,三因细念,及狂性无明;如意珠喻菩提胜净明心。不自觉知者:真心被粗、细烦恼,重重盖覆,迷不自知,非失似失。穷露他方:喻化城三界,穷者贫穷,无有法财,指二乘沉滞化城,不发自在妙用;露者暴露,无所栖藏,指凡夫沉溺三界,不得安身立命处。乞食驰走:乞有漏无漏之小益,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喻虽不发遍周法界之妙用,而菩提真心,不曾丧失。上四句,喻真虽本有而不觉,下四句喻真虽在迷而不失。】

  623页,中间经文:【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这个文字都很简单。突然有智慧的人告诉你:你珠不是在这里吗?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有如意珠,你所有心愿,它都会满你的愿,这一颗神珠不得了。非从外得,就是你的如来藏性。
  【智者,喻佛,】诸位看小字的注解。【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示珠喻佛说教指示真心。【若能顿悟本心,称体起用,致大饶富,喻胜净明心,本周法界。】本来就周遍法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者:喻真虽已悟而无得,】悟了,但是没有得啊,因为你本来具足。【合喻中珠虽贫穷不曾失;既无失故无得,合法中不从人得。】 
【此示令顿歇之科,正圆顿教中,知真本有,达妄本空。但要歇狂无劳肯綮,】你一定要把那个狂性要歇,狂性就是分别心。【即是无修之修,与耳根圆通,了义修证之法,歇狂之意全同。反闻自性,背尘合觉,】反闻闻自性的意思就是:你不要闻外面的声尘,要闻、要回光返照的意思。就是你这个耳根,耳根不要闻外面的音声,要闻你的不生灭的自性,闻要闻那个没有声音、不生灭的自性,不要闻那个动静——动的音尘或者静的音尘,没有声音叫做静尘,动跟静都是尘,动、静、根、觉、空、灭,就是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不要闻外面的音声,要看、闻不生灭的清净自性,就是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背尘合觉。所以诸位!修行不要一直往外,要往内合于我们的觉性,不要往外攀缘,所以要背尘、要合觉。【即是不随分别世间,三缘顿断也。次第解除六结,自粗向细,由浅及深,尽闻不住,空觉极圆,】尽闻不住,这后面有讲,尽闻不住,也就是说所有的都不能着,没有能所,就是尽闻不住。空觉极圆,【生灭既灭,】生灭既灭的意思,【直至寂灭现前,】就是绝对,心性就显现,绝对就是没有能所。【即是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胜净明心,本周法界,称体作用,得大自在,合喻中衣里之珠宛在,所愿从心,致大饶富,同观音获二胜,】二殊胜。【而发三用也。】这后面会讲到。

  【若约满慈,一类无学之机,虽破我执,未断法执,亦须从歇狂入手。先破法执分别,不随世间、业果、众生,三缘断起,则法执俱生,三因方得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矣!不随二字,即歇狂之功,】不随就是对外境统统放下,吃住随缘,佛道重要!【如来说修文中,弃生灭,守真常,亦此义也。本科子二说空不空,以示圆融之故竟。并上不空藏,癸初正答满慈竟。】
【楞严经讲义第十卷终】

625页,底下是【癸二 兼示阿难 (分二)  子初 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  二 如来拂深情而责执吝】前面就是对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讲的,底下是阿难。
625页,经文: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淫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

  【前四句经家叙仪。世尊下,阿难略牒佛语。现说杀、盗、淫业,此牒业果相续之文。以三贪为本,】就是欲贪、盗贪、杀贪,三贪为本。【生死不了,则摄世界、众生在内。究三种生续之因,因于无明,满慈求索妄因,意拟修断,佛示无因,何劳肯綮?即教以圆顿下手工夫,但不随妄心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能缘之心不起,即是三缘顿断,遍计执性既空,依他起性,亦不可得,现行不熏,种子不发,故三因亦复不生。】
【心中达多,狂性自歇者:由因缘俱断之故,而心中无明狂性,自然歇息。前从真起妄,则无明忽生,生本不曾生,今返妄归真,无明顿歇,歇亦无所歇,以无明本空故。又无明实性即佛性,】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无明之真实之性,无明真实之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性。实性就是实在,实在的本体;无明,它因为没有体,所以无明实性即佛性,因为无明的真实之性是什么?真实之性就是没有,就是空性。【故曰歇即菩提。妄空真露,乃现出本有家珍,不从人得也。】

  626页,【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他这个权教菩萨就是放不下这个因缘,一直在因缘里面,还是认为有因缘。
  【上二句,因闻佛对阿难,累排因缘,对满慈常说因缘,前云以是因缘,世界相续;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业果相续。今又言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重执因缘。】所以那个习性,你看有多难改,以前听因缘法开悟成道,这个因缘就变成他成佛的障碍,老是一直执在这个因缘法里面。【故曰:‘斯(此也)则因缘,皎然(即明白也)明白。’】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好辩的啊,世尊!您也是讲因缘啊,这不是我讲的啊!对不对?“皎然”就是明白,非常的清楚、明白。这个因缘是佛讲的,我因为因缘也证悟、也证果,为什么佛陀一直顿弃这个因缘?【下二句疑佛自语相违。上言识迷无因,妄无所依;】“识”就是了悟,了悟这个迷本来就无因,妄心也是无所依。【又言歇即菩提,何劳修证;云何如来,既说因缘,又顿弃因缘耶?】您常常讲因缘,又说要放掉因缘?【此阿难第三次疑因缘也。第一于显见超情科中,疑见性不由因缘;第二于圆彰七大科前,疑万法不由因缘;今第三疑证果成道,有果必定有因,何以亦不属因缘?佛既久排因缘,而语中又带因缘,此是致疑之端也。】就是这样子,不晓得因缘其性本空,方便说叫做因缘。

  626页,最后一行,经文:【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解释一下:说: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这个义理、因缘的义理,不只是我等年少的比丘、有学的声闻;现在在大会当中,大目犍连,及舍利弗,须菩提等等,从老梵志;这个是舍利弗、目犍连的师父,以前没有跟佛出家,是外道,老梵志;这个“梵志”就是一切外道的总称。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你看,也是因缘啊!所以这个阿难一直讲:我从因缘,心得开悟。对不对?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包括这大目犍连、舍利弗、须菩提等,从老梵志,就是以前,闻佛因缘,发心开悟,现在得成无漏。还是因缘啊!
  【此叙昔教因缘之益。我阿难实从因缘之法,心得开悟,而入见道位,】证初果,【得成初果。世尊!此因缘之义,乃属正理,能令众生,返邪归正,何独我等年少,有学之人,闻佛因缘声教而得益?今此会中上首,大采菽氏,】就是目犍连。【及鹙子、】就是舍利弗。【空生等,】就是须菩提。说:大采菽氏,及鹙子,还有空生,就是须菩提,【诸长老皆从因缘,而得道果。从老梵志:别约舍利、目连,先事沙然梵志学道,】沙然,我念一下,我这里的资料:沙然梵志,就是删阇夜毗罗胝子,为古代印度六师外道之一,其学说不详,或者系叫做怀疑论之消极主义者,主张舍一切智,尊重实践修行,这个是老梵志。那么,别约舍利,舍利弗、目犍连,先事就是以前事奉沙然梵志这个外道学道,【为上首弟子。】后来,【沙然殁世之后,】因为听到佛的因缘法之教,(【由闻因缘之教,】)【发明心地,反邪归正,从佛出家,开悟四谛法门,依之断见思惑,得成无漏道,即阿罗汉所证之道。无欲漏、有漏、无明漏,三漏俱尽,得出三界,得证无生,则因缘之教,能令返邪归正,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岂不大有益乎?】
底下看经文: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这一段是阿难替后代的人问的,因为不从因缘,那就从自然了,那这个自然,外道拘舍梨也是讲自然啊,那就变成佛道没有了因缘法以后,就变成外道的自然第一义谛了?就麻烦大了!所以,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今说菩提,不从因缘,现在说我们的究竟菩提不从因缘而生,是绝对独立存在的,那么这王舍城那个外道,拘舍梨等等,这个外道,所说的自然外道,就变成第一义谛了?那就很糟糕了!外道的第一义谛跟佛的第一义谛不一样!是不是?意思就是说:外道所说的自然,就变成佛的第一义谛了?是不是?他的自然变成我们佛讲的第一义谛了,那如何来分辨呢?唯垂大悲,开发迷闷。
  【此叙今教顿弃因缘,不唯有背自宗,兼恐反滥邪教。】为什么?因为外道讲的自然变成第一义谛了,佛的第一义谛了,糟糕了!【今说,即指现今所说,无明无因,其体本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修证,皆顿弃因缘也。若是则王舍城,拘舍梨外道等,所说八万劫后,自然成道,犹如缕丸,】这个缕丸是丝做成的,你们看过吗?织毛线衣时,缕丸,把它转成一个丸,丝线把它卷。。。卷一个丸,把它往地上一抛,噜。。。一直转一直转,转到那边,这个缕线尽端没有缕线了,那就停了!是不是?犹如缕丸,把这个丝线变成一个丸,你们看过吗?织毛线衣时,把毛线卷成一个个像素菜丸的圆球状,那么大丸。然后就绳子一拉,抛出去,就噜。。。一直转一直转,丝线如果尽处,它就会怎么样?会停止,自然停止,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犹如缕丸,【极处停止,】因为没有丝线了。【不假修证者,翻成为第一义谛矣!】也就是外道就不必修,最后就成就。【即使如来今教,不落因缘一边,亦堕自然一边,】不是堕因缘就是堕自然。【如何得成中道了义无戏论法?心实迷闷,惟愿大悲,开示发明,扫荡我迷云闷雾,令得朗耀性天也。】朗耀性天。【初阿难蹑佛语而执因缘竟。】
底下,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佛对阿难这么讲:就像城中的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除灭,则不狂性,不狂性就是菩提,就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如是。诸位!这一段比较难,我留在明天讲。这一段相当相当的困难,一般来讲听不来。所以上到现在,大家也有一点累,明天。。。回去睡醒,一直睡觉,睡到明天七点醒过来,因为这一段一般人听不懂,非常困难!所以,现在你听了二个多钟头,是有一点累了,有一点累了,所以,师父现在不太敢再讲下去,因为很累了,很累的时候,心就开始要散乱了。因为这一段它又是很难,要去理解这一段,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现在剩下的就是十几页而已,我们到640页它就一个段落,所以,明天它就一定会讲得完。所以慢慢慢慢的发挥,慢慢慢慢的讲,慢慢的讲。640页,就是奢摩他微密观照,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就是到这一段,就是我们大的科判,那个大张的科判,编号叫做大A,最前面那个大张的科判,大A;奢摩他微密观照,令悟密因,大开圆解,就是到这个地方,就是叫你舍识用根,开采如来藏性。那后面呢,这个就是另外一个大段,641页以后就是另外一个大段,奢摩他,再来就是讲三摩了,就是叫你如何进入三摩的状态。你有奢摩他微密观照,知道每一个人本如来藏性,可是要怎么进去?要修,修三摩,到最后禅那这种种的阶位就出来了。所以是第一大段,那么到640页,接下来我们就要讲《义贯》。所以明天还是要把《义贯》带来,万一,或者是不小心讲得太快了,还有一个钟头,就不晓得要做什么,那就是要继续把《义贯》;喝一口水休息一下,再把《义贯》好好的把它慢慢的讲,所以明天《义贯》还是要带来。因为这一段深、难,在这个时间不宜。等一下要诵楞严咒,好!诸位请合掌,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诸位护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讲堂消灾点灯及亡灵牌位拔度者,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佛说疗痔病经     

慧律法师讲观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圆觉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忏云法师讲楞严经    

常持法师讲楞严经    

彻悟法师讲楞严经    

传喜法师讲楞严经    

慈法法师讲楞严经    

大虚法师讲楞严经    

大愿法师讲楞严经    

果煜法师讲楞严经    

海涛法师讲楞严经    

憨山大师讲楞严经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觉性法师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妙祥法师讲楞严经    

妙心法师讲楞严经    

明贤法师讲楞严经    

明一法师讲楞严经    

明证法师讲楞严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经    

倓虚法师讲楞严经    

惟海法师讲楞严经    

惟贤法师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印光大师讲楞严经    

智旭法师讲楞严经    

智者大师讲楞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