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圆觉经



 慧律法师:大方广圆觉经讲义卷第四


 下载DOC文档  



大方广圆觉经讲义

慧律法师主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卷第四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圆瑛弘悟讲

受法门人雪相戒净敬录

戊二 四问答别明观行中根修证(分二)

己一二问答三观修行后 二 问答两重除障(己初又分二)

庚一 示三观行相(庚初又分五)庚二明单复圆修三

辛初威德启请 二 正陈请词 三 如来赞许 四 承教静听 五 正答所问

辛一威德启请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合掌。[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对佛这样讲。

[此二四问答,]前面两个是四种问答,两种问答、两种问答,就是四种问答。[别明观行。]要如何修行。这是指[中根修证。]前面是上根之人所修,一念之间就进入圆觉;现在是别明观行,别明就是各各不同,各各不同,这是中根之人的修证,因为根机不到,利根的人能够顿悟,中根的人就要慢慢来,慢慢来、慢慢地熬。[言别明者,其有二意:]“别”的意思是什么呢?[一则由一类人,已依前门证入,不必修此,故名为别。]他是利根。[一、则此门各各自别,]前面是说:利根是别于一切中根之人;现在是说中根之人各各不同。说:则此门各各自别,[如三观,]三观就是空观、假观、中观。看本书后面:“谓奢摩他、三摩、禅那。奢摩他:定中的慧;三摩钵提:慧中有定;禅那:定慧均等,先了解三观。所以,翻译成中文,奢摩他就是空;三摩钵提应该是有,就是假有;禅那就是中道,也可以说是空、假、中三观。翻回来,暂时了解一下,后面会谈到。三观。[或单修、]一观,复修就是两种。[或复修、]互相,互相交换,空、假、中互相交换修。或者是空、假、中同时修,[或交修、或全修,成二十五轮,]后面讲的二十五轮,就是二十种修行方法不同。[各应一机,]轮就是种,二十五种修行方法的不同,各应一机。[故名为别。]所以名叫做别。[其所离障,亦各不同。如四相四病,]四相就是生、住、异、灭,前面所讲的:有的是灭,有的是异,有的是住,有的是生,生是最微细的,灭是最粗的,由粗的先断,所以,由下往上断,灭、异、住、生。所以,四相四病,[皆是别相,不同前通明观行也。于是威德自在菩萨,起座启请。]这是[经家叙仪,]经家就是说:记载经典的人,加上去的一个仪式,记载经典的人,记载当时候他是怎么礼敬佛。[三业恭敬如前。

辛二正陈请词(分二)壬初庆前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好好地为我们说明这个差别性,分别这个差别性是如何,能够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觉悟的心地非常光明。[承佛圆音,]藉着佛圆满的音声,因为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藉着佛圆满的音声,[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注意听!承佛圆音,不因为修习而得善利,一开始听怪怪的,怎么会这样讲?怎么会说:不因为修行?修行应该会得到利益,怎么会不得善利呢?不是这个意思。意思是说,我们的圆觉之心,自性本有,不是因为修行才得到善利,而是人人本来具足。所以说:承佛圆音,本自具足圆觉之心,不因修习,而得善利。所以我说:古人的翻译简单,但是,并不明了,所以,必需再加字。听师父的课,就是有一个好处,文言文不懂,我会加到你懂为止,加到你懂为止,像是来上国文的空中大学。所以,来上经典三年的人,会增加他的文学造诣,真的!会懂很多文学。

[大悲世尊,]按照前面所说的解释。[准如前释。广为三句:谓为我等广开分别如是,]什么叫做广开分别?大大地了解开缘、开示这个差别性,[而说次第随顺,]次第随顺就是说:有一定的次第,没办法坐电梯,不然也要告诉我怎么爬楼梯,电梯就是代表直接,听懂了吗?咻……,我们去新加坡,那个大楼六、七十层,六、七十层,搭电梯到顶楼只要几秒钟,那实在快到……,又没什么感觉才是厉害,才是厉害!不知道那个电梯是怎么发明出来的,才一下子,十楼、二十、三十、……,好快!新加坡的电梯,速度快得惊人,六、七十层,一下子,当!十楼……,非常快!当顶楼只要几十秒,还不到一分钟,六、七十层,这是举例来说,直接入佛的本怀,就像坐电梯,咻……,如果不能坐电梯,至少要告诉我楼梯怎么走,一层一层地爬,意思就是次第,次第随顺。[圆顿随顺诸文,令诸现前菩萨圆觉妙心,慧照光明,照见次第则妄尽觉显,]虚妄去掉,觉性显示出来。所以说:[照见圆顿,]圆满的境界。[则当下离言。]离开一切语言。[承佛圆音者:佛音具足众音,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故不因修习而得善利,]因为我们的本性本来具足。所以说:[谓亡心顿证,]把你那个能所的心放下,能攀缘的心、能观照的心、能修行的心,统统没有,进入性相一如,亡心就是性相一如,一切事相无生;一切无生就是事相,就是这么伟大!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无生、不可得。如果听经之后,烦恼还是很重,你就要想:我们的业障真的很重,人家怎么那么快,坐电梯一下子就到了,我连楼梯都没得爬!对不对?楼梯在哪里还找不到。有楼梯可以爬还算不错,有楼梯可以爬,那个还有救,还知道要去七楼拜佛;连楼梯都找不到,找到厕所去,这就更糟糕了!所以说:亡心顿证,[识得自心,]了解我们的清净心。[即是圆觉;不因修习观行而得如斯善利。暂闻已得善利,]暂时听到,马上得到善利,[况勤而行之。初庆前竟。]勤加修行就是没有修行,勤加修行就是好好地观照无生,叫做勤加修行。

[壬二请后(分二)癸初问所修癸二明所为

癸初问所修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譬如一座大城,大的城门,外面有四个门东、南、西、北。[随方来者,]随四方来,[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世尊的徒弟也是辩才很好。

[此问所修之行,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但是,[未闻所修之行门,]要如何修行呢?[故此请问。大城,王都也,王所依故。以喻圆觉妙心,为清净法身所依故。外有四门者:从外来入王都,]王的都城,[乃有四门,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修四法界行,皆可入故。]只是因为根机不同。[但随彼四方所来入之人非止一条路径,以喻菩萨欲证圆觉,依四法界修,]四法界就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随彼根性,其发觉初心,]开发他的初发心。[乃有多种方便。一切菩萨者,谓欲证圆觉之人,合随方来者。庄严成佛国土及成就无上菩提,随其根性,非一种方便。如《楞严经》云:“方便有多门”,]所以说:[合非只一路也。

【“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方便渐次就是一步一步来,一步一步来,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古德云:“欲知山下路,]山下的路,我们如果要知道山下的路,[须问过来人。”]须问过来人。所以说:两种人要听,要听两种人的话,第一、要听大智慧人的话;第二、要听有经验人的话,要听这两种人的话。为什么?经验太重要了!所以,包括找医生,大家都想找老医生,经验够啊!经验不是从学问来的。所以,外省人在煮面,煮完后,你如果嫌难吃,他就会操着外省腔跟你讲一句台语:这是我数十年的经验!数十年的经验,外省人的台语不太流利:数十年的经验!因此,要问过来人,修行也是这样。[故云惟愿世尊,以世尊乃过来人也。广为我等,宣说最初发心之方便。所谓随方取便,即下手之工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之因地故。初云:]我们了解这世间如空中的花,[知是空华,]虚妄的东西放下,[即无轮转。]无轮转就是没有生灭,轮转就是生灭,你就不会被它影响,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生灭的东西,不要随它转就无。[又云:知幻即离,]如果了解这是虚妄的东西,我们就放下、就离开,没有烦恼。[不作方便,]也不假任何的手段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此乃上上人圆修顿悟之行。今为中下之机,故请应用何等方便,渐次增进,并能修之人总有几种?初问所修竟。]问到这里。

[癸二明所为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什么叫游戏如来?已经得到妙用了,神通自在了,当然就当作游戏一样,得力了!所以说:游戏如来,大寂灭海。[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令此现会菩萨以及未来末世众生,一心求大乘之者,速得大开解悟,发觉初修方便,以及渐次增进之法。游戏如来大寂灭海者:建水月之道场,作梦中之佛事,游戏诸佛如来,大寂灭海之中。作是语已,如是三请。二正陈请词竟。]请了三次,不是像现在的人,这么简单就听到师父说法,这么简单。现在的人看到师父都是:嗨!慧律法师(法师作招手状)!没办法!像兄弟一样,像兄弟:喂!慧律兄!我舅又到最近出殡,师妈回去台北,他就常问:老大,老大!这要怎么处理啊?竟然叫我老大,没有学佛都叫我老大,还说:叫慧律兄没错啊,不然要叫什么?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当为汝说。

[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重言善哉者:乃赞其当场一问,]利益现在以及后代的人。[利益今后也。汝等乃能为诸现前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者:指初修方便,准问词]问的这个词,[还有渐次二字,今不言者,以初步定千里之程,]一开始修行就是要这样。所以说:[趣向既定,渐次可知。诫以谛听,许以当说。三如来赞许竟。

辛四承教静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承教静听竟。]所以,我们如果没有遇到佛,那就没办法;还要遇到这些菩萨知道怎么问才是重要,我们想问的,这些菩萨都代替我们问好了,代替我们问好了!对不对?还得遇到这些菩萨很会提问题,如果叫你问,只怕你问不出来!假设说现在佛陀现前,你顶多是说:请世尊开示!你也不知道要请佛开示什么,因为你不懂啊!对不对?这些菩萨就有办法讲圆觉的妙性,你没办法!提问题还要问得有艺术,要很厉害才有办法问。所以,我们想问的,菩萨都替我们问好了。

[辛五正答所问(分二)

壬初长行二偈颂(壬初又分四)

癸初标本举数二正示观门三引例彰圆四校量显胜(癸初又分二)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子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平等无二。体居万象之先,故称无上。]也就是说:我们的本体;万象就是一切事相;我们说:体、相、用,体就是平等空性;相跟用就是万象。所以说:体、相、用,体是居万象之先,所以称无上,底下说:[本妙觉性,周遍十方一切处故,随缘出生,一切诸佛,]我们的本性,这个妙觉,如果会用,会用,如果你会用,它就遍十方一切处,随缘出生,一切诸佛。简单讲:随任何一切的善的因缘、恶的因缘、大的因缘、小的因缘,乃至一切的因缘、赞叹的因缘,不管……,或是落在火坑的因缘;或者是你处于很顺遂的因缘,都能产生我们的本性,只在悟跟悟而已,也就是我们会不会运用这颗心。我们如果不会运用这颗心,行善执着善,变成恶,本来是布施,却变成恶法。我们如果运用这颗心,譬如说:别人对我们不好,一切很恶的因缘,我们如果懂得观照,知道这就是学习的机会,恶却变成善,善恶本无自性,唯心所造。也就是说:随一切因缘,才能产生我们的如来清净的本性。所以说:在这个道场如果没有解决;没有解决就是没有明心见性,就算你去其他道场,也一样没有消息,零加无序一千个零,统统叫做零。悟是指当下,你若能体会“当下”这两个字,才有办法入道。所谓当下就是毕竟空性,当下就是超越、解脱的现在,叫做当下。“当下”这两个字很难解释,也很没有办法去形容,因为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在不得已的时间形容之下,他说:我当下;事实上,空无一切相的东西,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在无所住、在无所着的境界之下,你要如何来形容毕竟空性的思想?你不用“当下”没办法形容,你不用当下……,譬如说:虚空当中,虚空当中无一切相,无一切相,虚空在哪个地方?你随手一指都是虚空。我们的本性,不住过去、现在、未来,不住一切法,你只得讲“当下”,就是代表一切法,不然你没办法开示、没办法形容、没办法去体会。所以,当下就是平等,所以,当下这一念,就是遍过去、现在、未来。所以,《华严经》说:能以一切劫化作一念,就是这个意思。因为一切劫也是时间累积的一种觉性、一种认同,你无量劫是因为无明,无明如果一念圆满,所有无明都无,这难道不是无量劫就在一念?一念能够化作无量劫,因为你已经神通妙用自在,你能够将时间当作一种意识性的累积,意识上的累积,所以,强迫它,给它一个形容,一念可以化作无量劫,无量劫可以化作一念。所以说:“当下”简单讲就是毕竟空性平等,我们的真如本性,只有这样形容而已。所以,禅宗有一句“言下大悟”,言下大悟,就在那个时候,就进入实相,不隔一丝,不隔一毫,没有任何的期盼,没有任何的转角处,当下就是本来的东西。什么叫做当下?放开身心,一切法不可得,统统平等,任何的形容都不对。所以说:随缘出生,一切诸佛,修行就是在这一念。[及诸有情,与一切诸法,并及无情,同一体性。如前所云:]就像前面所讲的:[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我们知道一切缘,缘起是无自性,一切因缘法既然无自性,就像是幻化出来的东西,每一个幻化的当下,都够产生我们如来圆觉的妙心。就是说:如果会运用我们的心地,你就是佛。[故得同体平等,即所谓“情与无情共一体,]“情”就是众生;“无情”就是山河大地,共一体。为什么?“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有情”叫做佛性;无情”叫做法性。在唯识学来讲,“有情”就是见分,“无情”就是相分,见分与相分,都来自于自体分,没有什么两样的,共同一个体性的,共同一个体性的东西,是我们刹那间无明一直变化……,硬要自己执着,硬要卡死自己,所以,将我、你、山河大地,分得清清楚楚,分得清清楚楚。所以说:情与无情,何以故?都是空性。[处处皆同真法界。”]都是一真法界。[则佛性即是诸法之性,诸法之性即是佛性。如《金刚般若》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也。]菩萨!你如果能在这八个字好好地体会,绝对处处无挂无碍,自由自在,见到恶,你也是一样;见到善,也是平等;见到一切法也平等;再恶的人也平等;乞丐来也平等;皇帝来也平等,凡是一切事相,既然是幻化就不可得,不可得,当下就理入法界平等性。我们的贪嗔痴从哪里来?贪嗔痴就是因为不了解幻化的东西,不知道放下;不知道放下幻化出来的东西,你就不能嗀平等的当下。[于诸修行实无有二者:]就是不二门,不二门。[谓于彼诸佛修行一切法,法法平等,悉皆无有二相。如前所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与真如,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真如是清净心的根本,说: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无异境界:没有两种境界。为什么你有两种境界呢?因为你有我执、有法执、有生相无明,硬是把自己跟有情无情分得很开,你、我、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硬是把它分得很清楚!所以,无明当下就是真如,没有什么两种境界。[诸戒定慧,及贪嗔痴,同是梵行。]何以故?戒定慧不可得故,自性自有具足戒,自性自有具足定,自性自有具足慧,戒定慧皆具足故。何以故,戒定慧就是贪嗔痴?皆是梵行呢?何以故?贪无自性,贪不可得;嗔无自性,嗔不可得;痴无自性,痴不可得,贪嗔痴虽是无明烦恼的来源,烦恼本来就是幻化的东西,所以,也不可得。所以,戒定慧不可得、贪嗔痴不可得,都是平等法,所以,同是梵行故。修行如果不从不二法门下手,修到八十岁、九十岁,还是为了别人烦恼,为了别人烦恼。所以,师父才再三地劝告诸位:我们有修没修,这才是重要,自己有修没修才是重要;别人有没有修,这是别人的问题,我们有没有修?这才是最重要!所以,[但契一真,]你只要合一真法界,[实无有二。初约称性之行以标本竟。]实在是没有二种,没有把戒定慧分开,没有把贪嗔痴分开,为什么?不二故,不二法门,不二法门。要做一个菩萨、慈悲的平等性的修行者,如果不从不二法门好好下手,我们今天只能做世间的君子而已,善恶分得清清楚楚的人,叫做君子;善恶分得清清楚楚而无所着,那叫做圣人,不一样!完全不一样。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那叫做君子;善恶分得很清楚的人,而不执着、不受善恶的影响,那叫做圣人,那不是君子而已。

[子二约随机之行以举数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说:方便随顺,我们要证入如来如来真性。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如《楞严经》所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故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其数无量,所以说:方便随顺,其数无量,什么叫做方便随顺呢?方便就是手段,运用三观——空观、假观、中观,而进入我们如来的自性,它的方法是很多的,说:我们运用种种方便、种种手段,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进入平等的阶段,进入解脱的阶段,它的方法很多,有多少呢?无量无边。若是简单来讲,[但圆摄所归,]圆摄所归就是说:用圆满的方法来归纳,圆摄所归,用圆满的方法,根据根机的差别,所以说:[循顺根性差别,证入浅深,]简单地分,[当有三种。]有三种。[然众生根性,虽复万殊,而此三观,收无不尽。初标本举数竟。]空观、假观、中观,没有什么两样,没有什么两样,奢摩他、三摩、禅那,后面会讲到,所以,再解释一遍:方便随顺,用各种的方便修行,来随顺我们的真如本性,它的方法是无量无边。但是,如果用圆满的方法来摄所归,归纳的方法,按照众生的根性,叫做循性差别,前面说众生有五种根性,当有三种,那就是所谓的三观,三观。

[癸二正示观门(分三)

子初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子初又分四)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入观之效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你一定要先了解道理,不然你要如何修行?修行人怎么可以闭门造车呢?有的人讲:我自己关起门来好好念佛!你怎么叫做好好念佛?说:师父啊!我要老实念佛,莫换题目。我问你:什么叫做老实?老实是没有妄想,你没有妄想吗?问题是“老实”这两个字很难,老实就是通达自性、平等,叫做老实;我们从来不老实,我们每天早课、晚课,不过,妄想仍然一大堆,不老实。所以说: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先体悟。[先要悟解,]要了解悟到,[本有真净,]我们每个人本来有的真实清净,[圆觉妙心,]用这种心来……,[以为]“以为”就是当作。当作[观行之本,]“以为”就是当作。来当作我们修观的根本,修行观照的根本,这样我们才能成佛。我们今天修行就是盲目,用意识心在分别,终日人我是非不断,放不下人家的侮辱,放不下人家的赞叹,当然没办法修行。我们要先悟到圆觉,何谓圆觉?圆觉不可得。[即成佛正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就是说:我们一开始要修行,用不生不灭修行的心,[然后净治无明习气,]净治就是所谓的对治,对治,就是所谓的长养圣胎。所以,开悟不困难,问题是开悟了以后,你怎么修行?怎么样除掉这个习性?这是很大的问题。开悟并不困难,悟到平等,我认为不是很困难的事;困难的是说:我悟了以后,要如何长养我的圣胎?我已经有圣胎了,我怎么样继续滋润它?我要如何来长养我这个圣胎、清净的佛性?这就要看功夫了。所以,有些悟了的人,仍被习气所转,被习气所转,除非是大彻大悟。所以说:然后净治无明的习气,[称性而修耳。]“称”就是合乎于。合乎于本性来修行。[先修奢摩他。此三种梵名,同《楞严经直解》云:]《楞严经直解》这是一本书。[二经列三名,]意思都差不多。[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释奢摩他,]中国话翻译作止,[此翻云止,]“止”:定。“止”就是停止妄想,心有定,妄想就停止,简单讲:奢摩他就是所谓的定。[以寂静为相,]寂静就是不为一切所困扰,心安住在很安静的境地。以前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对我很好,对我很好,我那时候已经学佛了,他很喜欢看海,常常叫我讲佛法给他听。他就说:林益谦啊!(林益谦就是我,你认识我吧?)我如果去看海的时候,就觉得心里很静很静。我说:那如果没有看海呢?他说:对喔!我怎么没想到?不看海,心就不静了。对不对?有一个人在澳洲住得很舒适,他说:我去澳洲Australia,发现到处都是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树木茂盛,也没有空气污染;澳洲的墨尔本、雪梨,到处都是公园,地广人稀,是一个很好、很清净的地方,我看到那个环境,心里很高兴!我说:那如果有一天搬离澳洲怎么办?凭藉着外境,而感觉有一点定,那叫做外来的定,不是本性具足的定;外来的定,外力一失去,就不是我们的东西。所以,定要从本性发出智慧,放下,那个清净心的定,才真正是我们的东西。如果说:因为我们住在一间公寓里,或是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我们才觉得很静,那不是叫做静,那叫做无明,无明,那叫做无明,无明。搞清楚喔,寂静是以慧为基础的定,叫做寂静。[义当空观。]空观。静就是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三摩钵提叫做慧,智慧的慧。什么叫做等至呢?由般若的慧令心平等,叫做等至,“等”就是平等,令一切众生,一切相都让它平等到达,等至,简单讲就是:由般若的智慧令心平等,[亦名等持,]等持。[以幻化为相,]以幻化为相,一切幻化之相无碍。所以,翻译起来,[义当假观。]假观就是不不论事相,叫做假观,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性;但是,不否认一切法,不否认一切法。再来,[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定中有智慧,智慧当中有定,叫做禅那。[此翻云静虑,双离静幻,]双离静幻。什么叫做双离静幻呢?也不着空,也不着有,就是不着假,不着空观,也不着假观,叫做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寂灭就是空有不可得。[义当中观。]按照它的道理;“义”就是道理。按照这个道理来说:就如同天台的中观,配合着天台的中观,义当中观就是按照道理来说:那应该是天台所讲的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如来藏心[具三谛理,]三谛理。[谓空藏]空如来藏。[、不空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藏]空不空如来藏。[。]说:空藏、不空藏、空不空藏,这简单了!空如来藏,这是《楞严经》讲的,什么叫做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本性,我们的本性,如来藏就是含有如来的本性,有一种力量,一种力量,叫做空的智慧。不空如来藏呢?就是说我们的如来藏当中、我们的自性当中,有一种智慧,不坏假名,知道一切名是假;但是不坏,也就是不空,不去否认它。所以,不空就是有,就是假立的存在。空不空呢?我们在如来藏当中,当下就是空,当下空就是不空,不空当下就是空,所以,这个也是差不多。[空,即空观,真谛也。]真就是不是俗,真就是不坏叫做真,不坏,当然是以空为主叫做不坏,真的东西当然不会坏,空的东西、空性的东西当然不坏了。[不空,即假观,]假有的存在,假有,“假”就是因缘生,[俗谛也。空不空,即中观,第一义谛也。]第一义谛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三观各照一谛,]三观各照一谛,空观、假观、中观,各照一个,真谛、俗谛跟中谛。[圆摄一心,]缩回来,圆摄回来,简单讲也是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刹那之间即开悟,叫做顿,以一心圆照,为顿。[以次第各照,则为渐。]次第各照就是说:空观修了之后修假观;假观修了之后修中观,一步一步来,叫做次第,这叫做渐渐的根器;顿是指根机,渐也是指根器。[此憨山]大师[依天台三观义,略顺于《楞严》。《正脉》]就是交光大师所作,[不翻,但约义释云:]就道理来讲、来解释。[奢摩他,谓开解照了不生灭之自性,]开解照了,开解照了不生灭的自性,修行要依此而修。什么叫做不生灭?简单讲:不论天气好、坏,或者是下雨,一切境界你都要了解,缘生不可得,不生灭,用这种心去修行,不要被习气所牵,剩下来就是心境上的转变。先用放下一切,然后观照起心动念,战胜了习气,我们成佛指日可待,成佛就指日可待。放下一切外缘,这些都是假的,因为外缘而起贪嗔痴,这是愚痴的众生;如果因为外境而回光返照,晕就真的是修行人,这就是修行人。[微密观照。]好好地观照。[全取正因佛性,]所以,[略兼了因为体,]了因就是修行,正因佛性、了因佛性、缘因佛性,前面我们讲过了。所以,略兼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即定之慧。]定之慧,你看加一个“慧”字,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你看,奢摩他,后面还加一个智慧。所以,定不能离开智慧,定离开智慧的话,四禅八定变成外道的东西,变成外道的东西。佛法的伟大,他的入定,全部是因为有般若的慧才入定,那这个定就是正知正见的定。[三摩钵提,谓蹑解起行,]“蹑”就是依照。依照这个解悟、悟到的东西起修行。[但于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入一个没有妄想的境界。[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因为体,]缘因就是外在一切的因缘,都是我们的佛性,叫做缘因佛性,缘因佛性,为体。[是谓即慧之定。]有智慧,但是不离定,有智慧不离定,这个“之”就是中,前面的定之慧,慧之定,就是定中有慧;这里是慧之定,就是慧中有定,这道理是一样的意思。[禅那,谓历位修证,]经过一个阶段……,一直修证,[如是中中流入萨婆苦海。]中中就是说恰到好处的圆融,恰到好处的圆觉统统流入,什么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道种智,一切智、道种智,综合起来叫做一切种智,叫做萨婆若海,一切种智。[全取正因佛性,略兼缘了二因为体,]略兼缘因佛性、了因佛性为体。[是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均等。这就是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所以,[此交光依《楞严经义》,]所以说:《楞严经》是非常重要的经典,我们《圆觉经》讲完,就要讲《楞严经》,《楞严经》差不多要讲一年半至两年,相当地久![似有拣于天台。]“拣”就是不同于,“拣”就是分别于,似乎跟天台宗不太一样。[惟我圭峰密祖《疏》,]圭峰大师,宗密大师,圭峰宗密大师。[依本经]本经就是《圆觉》。[另立三种观名,冥符《楞严》;质之憨山、交光,亦不相违,]“质”就是对照。对照憨山大师、对照着交光大师来看,也没有什么互相违背的地方。质之也就是他立的三种观名,符合《楞严经》,对照憨山大师的注解、交光大师的注解《楞严正脉》,也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互相违背。[今准用之。]拿这个来作为标准。[第一、奢摩他、为泯相澄神观。]这顾名思义很简单,[自释:泯相者,谓身心客尘永灭;]泯相:破一切相,没有身相、没有心的烦恼。[澄神者,取静澄念;]就是把思想集中,然后慢慢地冷静,冷静,英文叫做calm down,calm down,你要冷静,要冷静,碰到什么事情要冷静:我这样去追求,值得吗?我这样去烦恼,值得吗?冷静。冷静了久了,马上发现清净的这一颗心。[观者,心冥所观之境也。]发现身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身心进入空性的状态,马上就清清净净。[第二、三摩钵提,为起幻销尘观。]起幻销尘观。什么叫做起幻销尘观呢?[自释:起幻者、谓起诸幻智,]这个“幻”就是智慧,起这个幻化的智慧,智慧也不可得,当然以幻化了。[以除幻]化[境]界[,]所以叫做起幻销尘[变化诸幻,而开幻众。]来开示幻化的众生。所以,[销尘者、从此自觉,]六根与六尘不能干碍。[根尘无累,]六根、六尘没有什么负担。为什么?六根放光动地,已经明心见性了,见到圆觉了,对不对?本来无一物,又休息惹尘埃呢?根,六根又变成、转变成六种本性,本性是一体的,眼睛,我们说分别心叫做眼识,对不对?分别心,在眼睛叫做见。所以,见就是见性;闻就变成闻性,耳朵就变成闻性了,六根、六尘本来是分别执着的,但是,我们一刹那之间,身心幻累,烦恼,当下知道它是空性,不可得的东西。我们的六根、六尘,所以,祖师大德说: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所以,师父跟你们讲的,师父编纂的那个《佛心禅话》,哇!那是太好了!所以说:应该去看看那个禅宗的祖师大德怎么讲,你如果研究《圆觉经》、禅宗,再看师父所编纂的《佛心禅话》,哇!这太好了!比吃霜淇淋还好,很容易就悟道了;不悟不是我的问题。有一个人修行了很久,修行了很久,没有开悟,去问他师父:师父,师父啊!我修了这么久,为什么都不开悟呢?他的师父告诉他:是你自己障碍啊,你不开悟,跟我有什么关系?自己不觉悟嘛!怎么关师父的事情呢?说:仁者自不悟,去何关师父之事呢?你自己不开悟,跟师父哪有关系?你自己不放下,有什么办法?所以,根尘无累,[自他一体,]自己跟别人同一体性。[幻相永离。]幻相就永远离开。[幻相属尘,]那是外在的尘。[永离谓销,]永远离叫做销,稍就是所谓的融化它。广钦老和尚说:修行人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无的东西,这个就是功夫。有,我们今天有,有车子、有房子,然后就有什么?就有烦恼;有感情、有爱情,就有执着;要把“有”的东西,转变成什么?变成无,这就是真正在修行。无就无挂无碍,无挂无碍。对不对?所以说:[非但所观是幻,能观之智亦幻,故皆永离也。第三、禅那,为绝待灵心观。]绝待的灵心观,绝待就是一真、平等,没有对立叫做绝待,绝待就是不二,不二,不去动一个念头,说:我在行善!不去动一个念头,排斥任何一个恶的人,那这个人的功夫就到家了!绝待。再恶的人,我都能够原谅他;也不必有原谅的心,再恶的人,自性也是空;再好的人也是空,这样就平等。[自释:非关真妄,不对有空,直照灵知,而为观行。]这个要解释一下,不然会看不懂。非关真妄,我们以福建、绝待的心,怎么样非关就是没有所谓的真跟妄的对立,我们讲的真是对妄讲的,妄是对真的讲的,这个还是名相,真正的绝待是不可思议,就像《维摩诘经》里面讲到不二法门,文殊师利菩萨起来顶礼,喔!乃是真正无言,就是不二法门,连讲都不可以讲。真、妄都是落入语言的,真跟虚妄都是落入语言,只要落入语言,对我们的本性就有偏差,不是我们本来的东西;除非悟道,悟道,语言就是实相。所以,不对有空,不对有空就是:不取相对有限空的执着,叫做不对有空,不执取相对的有、空,不执着于相对的有跟空的思想,叫做不对有空,有跟空是相对的东西,怎么样?直照灵知,直接归入我们的本体,而为观行,而为观行。放下,如果做不到这样,做不到这样,菩萨!你就听师父讲两个字:放下,你在大门写上斗大两个字,门开开关关,一天要念好几遍,如果去厕所就念:放下,放下;如果去大使,贴两个字:解脱,解脱;放下,小便时念放下,大全时就念解脱,放下、解脱……,每天小便、大便都念,很快就解脱,进步神速!往下,不可得故……,所以,在门上贴着斗大的“放下”两个字,头上厕所的门开始大便,就看这两个字:解脱,……解脱,这很快的!修行,你说很困难,其实也很简单,放不下,硬要卡死自己就没办法,才得劳驾佛陀说法四十九。若是上根利智之人,譬如六祖慧能大师,六祖慧能大师遇到五祖,一句话就开悟;六祖慧能大师如果遇到佛陀,去到佛陀那里,佛陀只要比一只手指头,六祖马上开悟,连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不必,比这一只就是绝待,远离对待,远离对立,对不对?进入空性的东西,比这一只,六祖就开悟了!哪像我们搞了这么久,我讲得声嘶力竭,从去年讲到今年,问看看有谁开悟了,还没有人举手,真是糟糕!你看这根机相差多少?二千多年前的根机,跟二千年后差这么多![如文云: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又云:超过碍无碍境,]连那个无碍的境界都不能执着。[又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不互相干碍。[皆绝待灵心义也。]绝待的灵心。[初示立行之本竟。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现在要开示如何观、如何修行了。以清净的这颗觉悟的心、放下的心,怎么样呢?继续定住,[取静为行;]取静就是放下,放下,不可得,放下,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使你的心一直静下来。修行要有方法,什么方法能够让我们静,我们就用那个方法,喔!圆满的觉性,本无一法,本无对立,善恶不着,空有不立,不可得相,用这种心,不可得、放下……,一直静下去。你看,佛多会讲经说法,[由澄诸念,]就像水放着让它澄清,好厉害的说法!由澄诸念,我们的妄想,一直执着、一直攀缘,我们现在慢慢一直放下,不可得、放下……,你想想看![觉识烦动。】]你就慢慢了解:喔!原来我们的意识在扰乱我们,这个分别心、执着心在困扰我们,我们找到了贼了,我们找到了贼窝,我们开始要打贼了;贼,你都不晓得住哪里,你要抓什么贼?你根本就不知道贼住在哪里,我说:抓贼啊!抓贼?没有贼啊!你要先知道贼在哪里;贼从哪里来?心的贼从哪里来?从静,你就看得到贼,从静,冷静,冷静,我这样执着男女的感情对吗?我这样贪着金钱对吗?我这样放不下子孙的感情对吗?冷静,冷静,有空多看一些往生的人,百利无一害,真的!百利无一害,我不骗你,比师父讲的超过十倍、一百倍的力量,马上就有体悟:喔!人死后满脸都是血,唉!我有一天死了也是如此!真的!世间都是虚妄的,想当初,他没有我活不下去,我没有他也不想活;现在看到车祸的现场,不可得……,还是佛陀讲的最实在。昨天我心血来潮打开电视,正好看到在上演一出戏,我也不知道它在演什么,好像是一个女众在试探男众,那个男的在外面放荡了一阵子,算是风流了一阵子,他的太太很生气,后来两个合好了,婚姻是一出闹剧嘛!妇的怕先生不爱她,她说:有一天我不能走路了,你要不要牵我?你会不会牵着我?那男的就说:会!有一天我不会吃饭了,吃饭不方便,有一天我吃饭不方便,你会喂我吗?会!有一天我如果继续流眼泪,你会帮我擦眼泪吗?他说:不会!因为我从今以后,不会让你掉眼泪了!恶心,恶心,听了真是想吐!哪有可能你从今以后都不会让她流泪了?应该让她多流泪,才会觉悟,啪啪!益谦,你从今以后会不会让我掉眼泪?会,我会让你眼泪直流,当下开悟!啪啪!马上打到你鼻青脸肿(法师笑),怎么可能让你不掉眼泪呢?对不对?所以说:这世间都是假的东西,统统假的东西。老了以后,向上有一股怪味,口水也止不住时:我有一天口水流下来,你会不会帮我吸?会!哇!没刷牙,这样吸怎么受得了?(法师笑)都是骗人的。所以说:世间都是虚妄的东西,你就了解觉识烦动,喔!都是意识的变化,刹那间变化,不实在的假体。

所以,[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以前,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依所悟,真净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以静境安心,渐渐修行,故云:取静为行。]所以,我们要听佛陀的,第一、要先将我们的心安住,将我们的心安住在静,就是不受影响,不受影响。[由以静澄心,]澄心,就是使这个水能够澄净,就是使这个心慢慢地沉淀下来,稳住,澄心就是使这个心更清净。[诸念不起,觉得识心,]觉得就是:觉悟到这个意识的心在困扰着我们,叫做[烦劳动扰。]我们的心如果慢慢静……,静下来,静到一阵子,你慢慢就会发现:喔!我们的意识心、烦恼心在困扰我们。[此觉非识,]此觉非识就是:此觉悟之心,非意识分别之心,此觉非识,这个很重要!你能够觉悟到烦劳动乱、困扰我们的这一颗心,那当然不是意识的分别心,叫做此觉非识,这一句很重要,不注意听会看不懂。此觉悟的心,这一颗心,并不是我们分别、执着的那颗心。[若自是识,]如果仍然是用我们分别心的意识,[则不能见识,]则不能见到分别的心,因为你还是用分别心,用分别心不能见到分别心。若自是识,若自是识,则不能见识,如果你仍然是用意识心去分别心,你当然看不到你的分别心,因为只有清净心可以见到分别的意识心。所以,若自是识,如果就像你讲的那个意识心,当然也不能看到你自己的意识心,因为分别心不能见分别心,要怎么样?要清净心才能够观照到那是分别心,这很重要![如眼有见,]眼睛看得到外面,但是,眼睛[不能自见其眼。]眼睛看得到外面,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眼睛。这是什么意思呢?眼睛就像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眼睛看得到外面。如果说眼睛看得到外面,就是说:我们的本性看得到分别;眼睛看不到眼睛就是说:如果是意识心,意识心看不清楚。所以,这是一种比喻,所以说:如眼有见,但是,不能见眼。[《直解》云:“由此妄想消歇,]我们的妄想消除。[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习气就是业力,业力在支配着我们,业力。业力,什么叫业力?生灭法叫做业,有增有减叫做业,做工有工业,做商有商业,做医有医业。所以说: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示入观之效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这一段在讲什么呢?讲观照产生效果了,这一段在讲观照产生了效果,产生什么效果?寂静轻安,最后他会寂静轻安。好,注意!这一段注意听,我先解释一下,静慧发生,什么叫做静慧发生呢?就是觉性智慧,我们觉悟的本性,那个智慧慢慢产生了,静慧发生,我们的觉性,清净的智慧慢慢发生了,也就是产生,发生就是产生。身心客尘,身是客,心是尘,我们的身体是六道轮回来的,是来这里作客的,所以说:身客心尘,这样念就比较清楚。身客心尘,身是指客,身体就像来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作客的,身客,作客的。心尘,心是生灭,微细的生灭,就像我们灰尘那么微细,心的烦恼就像灰尘那么微细,不容易察觉,所以叫做心尘,身客心尘,彼此永灭,放下,因为你已经有清净的智慧了,这样就能统统放下。便能内发,从内在发出什么呢?寂静轻安,因为你也不会为了外境烦恼,也看得开身心,当下放下,就是圆觉的本来面目,马上奏效,观照奏效。

[此示入观之效。由前念澄觉识,]这个念头慢慢地澄清,觉识,觉悟到这个分别心。[慧性开明,因静生慧,故云:静慧。]迷时就像暂时被隐蔽了,[迷时则隐,]悟时,我们本性的智慧就产生,[悟时乃显,故云:发生。]以我们本性的光明发现,[以心光发现,则顿见身心幻妄,]顿见,刹那间见到我们的身心,都是虚妄的东西。[本来不有,]本来就没有。[如客如尘。以客,喻身,往来不定;以尘,喻心,生灭不停。]这是一种比喻,[由身心所起之客尘,乃法喻并称也。从此永灭者:]从此永灭就是说:[如此则内脱身心]的困扰[,]我们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真的,现在才知道是假的;我们一直认为心的烦恼是……,我们如果知道这个心也是不实在,虚妄的分别心,当下放下,清净的本性就现前了。[故云:永灭。此是最初工夫,]菩萨!修行如果没有次第,你不知道如何下手,能使我们的心平静,那就真的是在下功夫。菩萨!即心即佛,一切佛法就是心法,牛车不走,不是打车子,是要打牛;我们的身体,身心在修行,我们要从心下手,不是从身体下手,身体恰到好处的期待是有必要的,吃吃苦,可以磨练我们的心;但是,我们的心如果不分别、不执着,我们的心得到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念顿契无生也。]叫做直取无生,直接就进入无生的状态,统统解脱,不生亦不灭,不来亦不去,无来无去,没有什么事。[便能内发,寂静轻安者:谓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便能于净圆觉心内,任运发起,寂静清虚,]清虚,“虚”就是所谓的无一切相,清虚,清净犹如虚空一样的,“虚”就是通的意思,寂静,智慧就产生,什么都障碍不了。[轻安调适之相。]菩萨!不从心地下手,修行是冤枉,冤枉这一条路。修行如果不从我们的本性下手、从我们真正的智慧下手,我们再怎么修行,拼命地拜佛、念佛,都只是一种结缘而已,因为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不会运用心,讲起来实在很悲哀,很悲哀!如果会用,菩萨!你今天开始才是真正在修行;如果不会,就真的不是在修行,只是结缘,来这里:师父!我拜一万拜、我拜一千拜、我念几万声佛号!结果怎么样?一停下来,讲东讲西,讲是讲非,我慢贡高,贪嗔痴具足,我说:拜佛又不是在运动!问:师父!拜佛可以消业吗?我说:不会!师父!不拜佛可以消灾吗?会!一念圆满觉性,你就是佛,没有贪嗔痴,这样不是消业是什么?你拜佛、念佛,起来后造一切恶业,你这样叫做消灾吗?消什么灾?不堕地狱就很庆幸了!能精进拜佛,又能配合清净的觉性,哇!这真的是大修行人!拜佛、念佛很好,能够放下,用圆觉的观照的觉悟,放下身心,这才是真正在修行。菩萨!回去之后,一切天地万物、是非大小、富贵贫穷,统统没有,放下!不过,有的人没办法,有的人不到火葬场看看没办法,讲归讲,没有什么作用,没什么作用。

[【“由寂静故,]因为我们的心一直清净。[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由身心相尽,妄念不生,而得寂静轻安之故。文不言轻安者:]就是说[以寂静自得轻安。工夫到此,则十方廓然,]“廓然”就是宽大,十方很大的范围,“廓然”就是十方没有一个界限。[圣凡交彻,]圣人跟凡夫的心交彻,通达,互相通叫做交彻。[心佛一如,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我心中显现。我心如镜,佛心如像。此约行人入观,诸佛心、入行人观心,如影像也。《直解》云: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诸佛法身入我的本性,我的心又与如来共同一体,[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我们的六根就变成分别,六种分别;我们现在用本性,却变成同一,同一种东西,就是平等心,眼睛看,眼睛不分别;耳朵听,耳朵不分别,对不对?统统不分别,就变成用本性,全一,“一”就是本性。[六用不行,]“六用”就是六种分别心,没有作用了,为什么?因为一个清净心嘛![十方国土,皎然清净。]为什么?明心见性故,大彻大悟故。[譬如琉璃,]譬如说透明的互谅互让宝珠,[内悬明月,]当然看得清清楚楚,因为身心透脱了。[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一切如来,“密圆”就是暗合,暗暗地合这个圆觉的妙性,都在里面。这密圆净妙也可以说:不可思议地配合着圆妙的清净的本性,都在其中,“密”也可以讲是不可思议。[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三示入观生效竟。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这方便讲叫做奢摩他。

[此菩萨依奢摩他观力修行,行乃无过,故以方便称之。]修行的过程当中,就是这样子修行,这样才没有过失。[名奢摩他者:依圭峰]大师[密祖泯相澄神观,]泯相就是除一切相,澄神就是令心神专注。[谓于染净诸法,心不妄缘,]放下就不攀缘、不执着。[而恒寂静也。]空空荡荡,身心都空空荡荡。[初泯相澄神观竟。]第一个是空观,奢摩他是空观,用智慧的观照入于空性。

[子二起幻销尘观(分四)]这是假观。

[丑初示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渐次增进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示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悟解为先。[先要悟解本有真净,]真实清净的什么?[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观照修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依解而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初示立行之本竟。]这就是真正合我们的本性修行。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到清净的圆觉。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以我们清净的觉心,了解我们觉悟的心性。以及六根与六尘,[及与根尘,]皆是幻化出来的,[皆因幻化;]幻化不实在的东西。既然是不实在的,如同过目云烟,不实在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一直执着这个不实在的世间呢?[即起诸幻,]就是智慧。[以除幻者,]就是境界。就马上用智慧,幻化起来的智慧,除掉幻化的境界。[变化诸幻,]变化一切种种的幻化,而开示幻化出来的众生。[而开幻众。】]统统是幻,知幻即离,离幻即觉,知道幻化的就是离开、放下;离幻即觉,离开了幻化的事相、假相,我们就马上觉悟。

[以者,依也。]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发起智照。知觉,即智照也。照彼心识,]烦恼,分别之心。[及与根尘,皆是无明,迷真而起。]所以,[虽有而性常自空,]虽然有这个世间,来来去去种种尘境,但是,本性是空,不可得故,缘生缘灭故。[故云:皆因幻化。然既已觉照,]觉悟的观照。[识与根尘,皆如幻化,]六识、六根、六尘叫做十八界,根尘识和合,叫做十八界。皆如幻化,[则例观一切诸法,无非如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指幻智;幻者,谓根本无明,彼是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智力,顿破根本无明。]破这个根本无明。[以四相无明,]就是生无明、住无明、异无明、灭无明,以四相无明——生、住、异、灭。[既已除灭,自然而有三轮不思议业用现前,]三轮就是身、口、意,身口意当然就是不可思议,业用就现前。[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广作利生佛事,普现十界身云。二示观行之相竟。]云是下雨的前奏,身云就是说:所到之处皆普润众生,普遍的度众生,叫做十界身云。

[丑三示渐次增进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因为起这个幻智,智也幻、境界也幻,因为起这个幻化的作用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同一体故,你就了解,他就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同一体性,变成同体大悲,马上产生大悲的轻安,大悲就是没有恨,没有恨。[一切菩萨,从此起行,]一切菩萨,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修去,这一段就是开示[渐次增进。】]一步一步进去这个境界,叫做渐次增进。

[由起诸幻以除幻者,及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之故,]再解释一遍:由起诸幻,这是智慧;以除幻者,这是境界,用这个幻化的智慧,观照、放下幻化的境界,两个都是变化,所以说:变化诸幻,而开幻化出来的众生。[已证真如自体,从体便能起用,]从这个体马上产生作用。[故云:内发大悲轻安。此同体大悲心,观一切众生,与我本来同体。]本来同一体。[我今已悟、]我现在已经悟到,[已修,而众生仍然不觉,广设方便,普度众生。终日度生,无问劳虑,]天天都在度众生,他也不会觉得累。[当度众生,]度众生时,他也不会执着度众生之相,[不取度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为什么?众生就是我们自性的众生、心中的众生,我们怎么会累呢?我们心中的众生,自己度我们心中幻化的东西,我们幻化的智慧,开示幻化的众生,都是同一体。[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按照这样去修行。[正示观行渐次增进之相。一切菩萨,指信、住、行、向、地等。从此起修观行,渐次增进者:约历位,]经过一切位次。[从浅至深:约断惑,从粗至细。今依《起信论》,逆次发明。初、信位,]信位,信位就是断这个灭相,生、住、异、灭的灭相,所以,[寄息于灭相;]害处于就是说:把它安排在、停止,止于哪里?止于这个灭相,生、住、异、灭的灭。[二、贤位,寄息与]就是把它安排停止在[异相;]在异想里面讨论。[三、圣位,寄息于住相;四、果位,寄息于生相。文云:如菩萨地尽,]十地尽了。[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心也没有一切所谓的生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这段要详细解释一下,不然不知道在讲什么。彼观幻者,彼,“彼”就是所谓,所谓能观幻化的这个智慧,怎么样?非同幻故,既不是跟那个幻境无实在的东西一样;非同幻观,也不是有一个能够幻化出来观照的智慧。前面一个,非同幻故就是不同于境界,因为确实有观智,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幻境,非同幻故,也没有一个幻智,没有一个幻境,也没有一个幻智,简单讲就是这样。再解释一遍:彼观幻者,彼观幻者就是说:所谓能观幻化的智慧,既不是幻化出来的境界,也非同幻观,也不是有一个幻化的观照的智慧,因为都不可得,晕才是真正的观幻之智慧。皆是幻故,幻相永离,幻相永离。

[修行至此,返观从前。观幻者:观,即能观真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之无实故。非同幻观者:]是什么意思呢?[谓幻观之智,对幻法而立,]因为有幻法的境界,所以有幻观的智慧。所以,[幻法既无,]我们所观照的幻法既然无,那么,哪里有智慧可言呢?所以,[幻智何有,若存幻智,犹未离幻,]离一切离,离到一法也无,离缘,离到一法也无,离。所以说:究竟菩提,归无所得,就是这个道理,究竟菩提,归无所得。[故云:皆是幻故。自此能所双亡,]能所双亡,[境智俱泯,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谓菩萨所修圆妙之行,]怎么样呢?就像土,土就是幻化的法门,比喻作幻化的法门;长苗,如同幻化的智慧,后来会结出种子,就是觉悟的心。幻化的法门,然后怎么样?配合幻化的智慧,而产生了觉悟的心,就是种子,土下去,这个种子就长苗。谓菩萨修行圆妙之行,[再以喻明:如世间种谷相似,]一样。[依土长苗,]长苗,种这种苗。[至结实收成之时,则苗土俱弃。种子,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依幻法而起幻智,]因为有土,所以会产生苗。[从幻智而亡心入觉。]幻智而亡心……,亡心就是连那个幻智都要放下,叫做亡心。从幻智而亡心,而亡掉那个心,亡掉那个智慧,亡掉那个智,幻智,入这个觉悟。[入觉、则能所不立,]我们如果入这个觉悟,也没有能觉之智慧、所觉的智慧,能觉的智慧、所观的智慧,能觉的智慧、所观的境界,都是能所,统统没有。[前二皆袪矣。三示渐次增进竟。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菩萨依三摩钵提观力修行,即起诸幻以除幻者,故以方便称之。名三摩钵提者:依圭峰密祖起幻销尘观,谓彼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所观既亡,能观亦泯。二起幻销尘观竟。]底下是另外一个,叫做定慧均等。叫做

[子三绝待灵心观(分四)]

我们第一个说:奢摩他是指定中之慧;三摩钵提是慧中有定;底下这一段要讨论是什么?讨论定慧均等,定慧均等。

[丑初标立行之本二示观行之相三示成就利益四结观行之名

丑初标立行之本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这一段跟前面都一样。

[若诸菩萨,发心修行,必以悟解为先。要悟解本有真净圆觉妙心,以为观行之本,即是成佛之因。依此不生不灭为因地心,然后蹑解起行,是为称性而修耳。一示观行之本竟。]跟前面的文字都一样。所以说: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丑二示观行之相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幻化出来的东西统统不着,幻智也好、幻境也好,连静、安静的相都不执着,[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这句话的意思要注意听!了解说:只要动到一个念头执着这个心、执着这个身体,动到一个念头分别这个心,统统是罣碍,因为身心皆不可得。了知身心皆为罣碍,为什么?因为你有所着,有所着嘛!知道身体是虚妄的、心是烦恼。[无知觉明,]注意听!无知觉明,无知就是真如,没有分别心的知叫做无知。觉明就是本觉妙明,每一个字加一个字就更清楚,“觉”就是本觉;“明”就是妙明。[不依诸碍,]诸碍就是身心,不按照会障碍的身心,为什么?清净的本性不关身心事。[永得超过,]永远能够超过,所谓[碍、无碍境,】]或者是说观照的无碍的心,都要放下。再解释一遍:以我们真净的觉心,不执着所谓幻化的智慧,也不执着幻化的境界,皆是如幻故。就算修行修到某一种程度,以及相当有一个安静之相、清净之相,及诸静相,都不要执着。为什么?了解我们的身心是挂碍的根本,罣碍的根本,只要你不动到念头,怎么样呢?无知觉明就是我们的平等心,没有分别心的平等的知,那个平等的觉知,怎么样?本觉就是妙明,本觉的妙明是怎样呢?不是藉着有碍的身心来讨论,因为他是藉着超越的定慧,如果这样放下,用本觉的妙明,就永得超过,所谓碍就是身心;无碍就是:得到无碍的那一念也要放下,所以,碍跟无碍统统没有,超过、超越。

[以者,依也。依本悟真净圆觉妙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双离二边。离有边,故不取幻化;离空边,亦不取静相,此显双离前二观,直观寂灭无二之真心。]直接观照寂灭不二的真心。[了知身心皆为罣碍者:]有身体,会病苦种种,所以要放下;心会烦恼,这两种皆不可得,只要你有可得,皆是罣碍。[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托所起能,故二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者:真知无知,]无分别心叫做无知,[此乃本觉妙明之真知。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谓对待既亡,能所不立,无明净尽,得以离境,]得以离境。[故云:超碍离智。故云:超过无碍,毕竟寂灭,是为永得超过也。

【“受用世界及与身心,]受用世界是在外,在外面我们所受用的世界;以及与内在,对内来说,是身心的世界,外面的世界是山河大地,身心是我们内在的世界。[相在尘域,]相在尘域就是说:虽然说有这个事相、有一个范围,尘域就是一个束缚、一个界限,但是,到这种境界,[如器中锽,]器中锽的意思就是说:钟一敲下去,en……,以前在忏公那边,我就敲过钟,每天都在唱:洪钟初叩……,每天都在唱这个,傻傻地坐在那边敲钟,咚……,“锽”就是洪钟的声音。意思是说:洪钟虽然是有形相的,但是,它一打的话,那个声音是传遍千里,无碍。虽然是一个范围、一个区域;但是,一个大智慧迸发起来,没有界限,就是这个意思,产慧产生,就没有界限。所以,如器中锽,[声出于外。]无碍。智慧产生之后,怎么样?[烦恼涅槃,不相留碍。】]都没有作用,虽然我们有身体、有身心,但是,我们怎么样?统统没有罣碍,这样我们的智慧就能遍十方。意思说:钟虽然是有形的东西,钟声一敲,即遍十方,遍十方。

[于此返观自己,外之所受用世界,内之能受用身心,虽然相在尘劳区域,而不被尘劳之所局碍。]这个相被束缚,而被尘劳所碍,有一个固定之相,固定之相,[喻如器之锽,]就是声音,[即洪钟之声,]锽……,[锽锽然声出于外,以明碍处]明这个碍处。[能达无碍之意。喻世界身心,不能局碍,灵明观智,超出有为无为也。世界身心,喻器;灵明观智,喻声。器局本处,]这个器,钟是束缚在本处,声音则传遍东南西北,[声闻四达,以喻观智,]以譬如说观智。[依身心修得,身心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广大无边。[身心不离旧处。]身心不离旧处,不能离开本来的地方,但是,观智能遍十方。[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者:超出有为,则烦恼不能留,又超出无为,则涅槃不能碍也。烦恼涅槃,法合喻器;不相留碍,法合锽锽钟声。二示观行之相竟。

丑三示成就利益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这样就能产生寂灭的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自他身心就是说:自身、他的心,[所不能及,]这一句要注意听,自他身心就是:自己的身体无法了解别人的心,所以,“自”要配合自己的身,“他”要配合别人的心,自身、他心。所不能及就是互不相知,这境界太高了,没有办法达到那一种境界,别人无法了解我们的境界。[众生寿命,皆为浮想。】]众生一切的生生灭灭、生老病死,都是刹那变化,只是一种幻化出来的妄想,浮不实在,我们的生命,只是说浮在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叫做浮想。我们的生命只是一期的执着,一期的执着,晕个期间的执着,时间到了就走了,所以说浮想,浮在意识心态的一种执着。所以,当这个浮在意识心态的执着没有了。生命就断除,众生寿命只是一个浮现虚妄的妄想。

[菩萨修观至此,便能于此妙观心内,发起寂灭轻安。前超出有为,烦恼不能留,故寂;超出无为,涅槃不能碍,故灭。轻安者不用更加修为,自觉身心寂灭,轻快安适,虽终日说法,不见有法可说;终日度生,不见有生可度,故云:寂灭。乃至种种难行之行,不见有系累之相。故云:轻安。至此,方乃契合妙圆觉性,寂灭真境。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在观之时,用心同佛,]就是要善用这个心,如同佛陀一样,在观之心。所以,关于观心,必能入道,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能观照我们这颗心,大家都能作佛。唯独自己明了,[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知,故他不及。]别人不了解。“不能及”就是不了解。[自己心识之量,亦不能造,故自不及。]自己的心识,以前是用分别心,以前的分别心,怎么能够体悟到自性上的清净呢?[现前自他虚妄身心,即是我相、人相,尚不能及。何况一切众生及与寿命;又从我、人相上,虚浮妄想所立者哉!此正显四相]生、住、异、灭[不空,不能契此。]有能契合。[三示成就利益竟。

丑四结观行之名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菩萨依禅那]依照禅观,[观力修行。不取幻化,及诸静相,故以方便称之。名为禅那者:依圭峰密祖绝待灵心观,谓不依身心能所,直造灵明觉心。]灵明的觉心。[三绝待灵心观竟,并前二科正示三观竟。

癸三引例彰圆

【“善男子!此三法门]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就是空观、假观、中观。这三种法门[皆是圆觉]都能进入圆满的觉性。[亲近随顺,]能接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因为你因地正确,所以,能因此而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不论相同或者是差别,[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三种事业就是三种观法:空观、假观跟中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就是三种观法。

[此三法门总指前三观。皆依悟净圆觉而修,以此为因地心修行,]我们如果要修行,我们要了解说:你是发什么心来修行?我们发心如果与佛的心相应,这样就能做佛;我们发的心如果与魔相应,那就作魔;发的心如果与二乘人相应,这样就是二乘人;发的心如果同凡夫,就变成凡夫,所以,初发心很重要。我们的因地心是发圆觉,当然[趣入果地觉,始终不离,故云: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者:已成之佛皆依此三观]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三观就是空、假、中来修行[而得成佛。十方菩萨未成之佛,]很多很多,所以,[繁兴万行,]太多了![常修种种方便。或顺性通修曰同,]顺着本性,然后大家共同的朝这个方向修行,有一个共识。我们都是配合着本性修行,共同朝这个方向,这个叫做通修,一般的通途的修行,共同。[或分门别行曰异。]我们所修的法门跟别人不同;但是,一样是菩萨行。所以,[虽同异攸分,]“攸分”有所分别、区分。虽然修行的方法,有相同跟不同之分;但是,无论怎么分[皆依如是三种观法,]都是空观、假观、中观。[即为菩萨所应作之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者:趣入虽从一门;]从一个法门修进去,[功成]只要你修到真的有成就,功德圆满,下功夫去修行,修行就是发大志气。[即三皆圆证,]“三”就是空、假、中,都是同一体。所以,[妙契法身,]妙,不可思议,来合法身平等的三观。[而成圆觉之佛矣。三引例彰圆竟。

癸四校量显胜]

现在要讲这部经典的功德,如果要做最大的功德,你知道弘扬《圆觉经》的功德有多大吗?[【“善男子!假使有人]如果有人这样做,怎么样?[修于圣道,教化成就]一切这些圣人。成就多少?[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如果有人修行圣道,来教化这么多的二乘人,百千万亿。整个泰国的比丘如果全部做佛,泰国的人五千八百万,还没有经上讲的这么多;如果去教化泰国人,令人人证阿罗汉果、辟支佛果,怎么样?[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为什么?因为按照圆觉,能够究竟涅槃;如果是阿罗汉、辟支佛,只是化城方便而已,不能得到究竟的涅槃。你看,修行如果修对了,初发心如果正确,一下子就入圆觉的思想;修行如果错误,我们按照错误的方向修,修到后来修成小乘。师父去泰国跟所谓的泰国的高僧谈、对话,我发现还是不行。不是说我们很伟大,他们对大乘经典可以说完全不懂,他们都说四阿含经,或者是讲到俱舍,没有唯识,唯识是大乘的,唯识讲八识。所以,如果出生在小乘的国土,只能成就小乘。诸位福报很大,无量无边劫所修来的福报因缘,能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间,随顺修习。就是随这个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就是随这个合本性的方式去修行;要随顺修习,如果不修行也没用!

[此校量显胜也。]显这个殊胜,[谓假若有人修于圣道者:谓从凡夫地,发小乘心,修出世道。而云圣道者:圣人所证无漏之道也。断见思惑,]见惑八十八品,思惑八十一品。[出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轮回,一段一段的分。[以四谛、]就是声闻、[十二因缘]就是辟支佛[之法教化众生,令得成就百千万亿之多阿罗汉、辟支佛果,其功德可谓胜矣。设或不发大心,终成败种,]他没有发大菩提心,总是败种,[反不若有人从凡夫地,发大乘心,]我们听到大乘,马上就发大乘心。[闻此圆觉之法,心生信解,即依解起修。修此无碍法门,即指三观。通理法师云:如第一观中,]就是空观当中。[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取静就是一直让心静下来,想尽办法,使心安住在静的境界里面。[则于理无碍。]我们了解这个道理,所以无碍。[第二观中,以净觉心,起诸幻化,]起诸幻化就是在幻化当中用清净心做事,这是从空出假的意思。以净觉心,净觉心就是空一切相;起诸幻化就是出一切假有。[则于事无碍。第三观中,永得超过碍无碍境,]碍是事相,无碍是理体,超越事理,当然就不能障碍。[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声出于外,]我们的身心虽然拘束在一个范围内,不过,声出于外,就是说:智慧能遍满十方。[则兼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故总以无碍法门名之。闻此无碍法门:但是自闻,未及教化随顺,]不过是方便的修行而已,[不过权修,尚阙深证。]还缺少深证,所以,修行它需要时间,最重要的功夫就是要长养圣胎。所谓长养圣胎就是说我们道理知道了,再来就是要下功夫,我们所下的功夫不会白费,叫长养圣胎。如果你这个圣胎没有找到,你下功夫,以后会变成白费,白费时间浪费我们的生命。若已经找到正确的法门,知道如何下手,这样一直下去,就不会白费我们的生命。知道能深证究竟的圆满觉性,就下达决心,这样一直下去,知道我这条路一定不会走错。不然我们一开始就下定很大的决心要修行,结果修错了!有的人要爬墙,爬到墙上面才发现爬错了墙,就要下来重新再爬。我们若知道这面墙是通往何处,爬上去,一下子就跳过去了!我们没有第二次的生命,假设你今天二十七、八岁,或三十岁,再一个三十年就六十岁了,你就没有办法!路一定不能走错;想要不走错,一定不能义气用事,动不动就自己要修行,这就一定死!先经过善知识指引,三、五年的教导,肯定我们这样下去,一定不会走错路,这样你这辈子修行的路线就正确了,才不会到七十岁才发现:我修错方法、修错法门了!来不及了!六、七十岁,人家已经自知时至,准备要往生极乐世界了,你现在才开始要买票而已,人家已经一券在握,希望无穷,你票都没有买,你去哪里啊?你要坐什么莲花?我们一开始修行就是正确的方向修行,就是已经买票了,开始修行就是上车,还没有达到目的地;等到临命终的时候,六、七十岁,我已经快到台北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要坐莲花去极乐世界了!如果我们一直浪费时间,我们一直肯定自己的看法正确,而事实上是错误的。方法错误、目标、方向错误,意气用事,动不动就自己认为自己很行,完蛋了!我们没有第二次的二十岁、三十岁,绝对没有!所以,第一个,要掌握生命正确的方向才有办法,知道说这个对,才下手去修行。所以,明心见性很重要,就是这样,因为不会抓错方向。如果不见性,那就听佛的话,一直念佛,这一条路永远不会后悔,一定对!百分之一百万、一千万。[一刹那顷者:时之最短也。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虽然如是之速,依然次第分明。]锋利的刀一刺下去,[如利锥一刺,九百张纸层次井然。]也是清清楚楚。[如此少时,随顺修习,其功德尤胜教化成就,众多二乘。]只有大乘能成佛作祖,但是,我们不能轻视小乘,我们现在甚至连小乘都不够资格。但是,我们如果发心正确,以后从凡夫就顿入菩萨地,最后到达果地,因为我们发心正确,不与二乘人结缘。[以此圆觉无碍法门,乃成佛正因,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透过这个耳朵薰习,一听,变成将来成道的种子。[闻即闻慧,才经随顺即思慧,修习即修慧。]闻、思、修,听经闻法要思惟是否正确,思惟之后要修行,你总不能说整天坐在那里想。[然于大乘而发三慧,]闻慧、思慧、修慧,[即是大根菩萨。譬如阿伽陀药,压倒医方万品,摩尼一颗,胜似海宝千般。初长行竟。]这譬喻很好,阿伽陀药叫做万病总持的药,什么病都可以治疗得好。摩尼宝珠,就像海中的宝贝千百万般,千颗万颗。

[壬二偈颂(分二)

癸初 标颂 二 正颂

癸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前二科同长行,唯阙校量。)

【“威德汝当知:]威德菩萨,[无上大觉心,]为什么叫大觉?因为没有过去、现在、未来,遍过去、现在、未来,遍十方,所以说大。[本际无二相,]事相也空,理体也空,唯有一如如真实本性,这也是空,也是一种形容。所以,本际就是实相理地,中道第一义谛。本际的实相实在是无二相,有二相对立的东西,那是你自己心的问题。天地万物,都是我们自己不会处理的事,没有人障碍我们,没有人伤害我们,是我们伤害自己,你的分别心跟执着心,将我们的本性分割成无量无边的烦恼。我们人实在是不会保护自己的心,人是一种最会创造烦恼的动物。人有大智慧的因,但是,也是大愚痴的人。[随顺诸方便,]起种种的手段,种种的方便,[其数即无量。]方便的法门很多。[如来总开示,]所开示的,[便有三种类:】]不能离开这三种。

[有物先天地,故称无上;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故名为大;出生如来,故名觉心。与一切法,故名本际;同体平等,故无二相。随顺修习,起诸方便,其数即应无量。如来总为开示,便有三种品类。

【“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

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师父解释一下:寂静的定,修这个定所谓的奢摩他,就像什么呢?就像镜中照一切相,一切相现前,镜如如不动,这就是定的功夫。如幻三摩提,如幻就是一切假有当中,从空出假的一切假有当中的三摩提,就是所谓的慧中有定,就像苗渐长。像苗落在土地上,慢慢增长。禅那就是定慧均等,唯寂灭,一个大寂灭的体性,事理不二,定慧均等,这是禅那。如彼器中锽,“器”就是钟,就是洪钟,锽就是一种声音的描写,嗡嗡作响。

寂静,是义;奢摩他,是名。其起行也,一向以静境安心,]慢慢的[静慧发生,]我们要怎么样才有大智慧?我们要先让心静下来,心静下来才能思惟事情,智慧也才能产生。要产生智慧内心一定要先有定力,定力就不受影响,柔软心。[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诸如来心,于行人静觉心中显现,]其实那就是自己。所以,明心见性的人念佛,佛现前,其实那就是他心中的佛,他的佛与心中的佛不二。外来的佛就是心中的佛,心中的佛藉着外来的佛而显,虽是自跟他分别,但是,自他其实是一体。我们认真念佛,念到有感应,也可以说那就是我们心中的佛;也可以说佛加被,都可以这样讲。[故云:如镜照诸像。如]就像镜子照种种的相。[幻,是义;三摩提,是名。其起行也,觉知心性,及诸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起这个诸幻化智慧,来除掉幻化的境界、外境。[以除幻者。由起幻故,]由于起幻化的智慧,所以[便能内发,]我们的心就能发起,发起什么?[同体大悲轻安,]都是自己嘛![永离诸幻,如土长苗,故云:如苗渐增长。禅那,]定慧等持,[是名;寂灭,是义。其起行也,双超前二,]奢摩他、三摩钵提(三摩提)。[不取幻化,及诸静相,由是得超,碍无碍境,便能内发,寂灭轻安。《楞伽]经[》云:“寂灭者、名为一心。” ]我们的心是什么?我们的心实在是处于大寂灭的状态。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处于大寂灭的状态?为什么烦恼的过日子?很简单,就是无明、妄想,没有任何理由,不认识它。我们夜夜抱佛眠,而自己不知道;每天都抱一尊佛睡觉,你就是佛!我们常常埋怨:佛啊!您为何离开我?为何不疼惜我?你神经病!躺着,你本身就是佛,佛哪里有离开你?你的佛性形影不离,不曾离开我们一分一秒。[此非对动之寂,]这不是相对于动态的寂灭。什么叫对动之寂?譬如动对静来讲,静对动来讲,是对立的一种形容;现在的寂灭,是所谓的动静不取的那种寂灭,不是对立的观念的寂灭。此非对动之寂,不是因为动才来讲寂静,是因为动静都不着的寂灭。[生己而灭,故云内发。妙觉随顺,寂灭境界,如声从器出,器不能为碍,]器不能障碍它。就像钟,钟是有质碍的铜做的;可是,一敲下去,声音大而传得远,很大声。[故云:如彼器中锽。

【“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这三种:奢摩他、三摩、禅那,这三种妙法门,都是觉性的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这是说过去,已经成佛的诸佛、菩萨,因为这三种妙法而成道。[三事圆证故,]三事就是这三种事业,能得到圆满的证果。[名究竟涅槃。”】]究竟涅槃叫做无住处究竟大涅槃。什么叫无住处?大悲不住涅槃;大智不住生死,生死对佛来讲,没有作用,因为大智慧,所以,他不住生死;大悲不着涅槃,因为大悲心要普渡众生,不能进入涅槃,还要继续度众生。

[如上三种微妙法门,皆是圆觉随顺修习之方便。十方诸如来是已成之佛,及诸大菩萨是未成之佛:因此得成无上佛道。三种事业若得圆证,故名无住处究竟大般涅槃。一示三观行相竟。

庚二明单复圆修

辛一辩音启请辛二正陈请词

辛一辩音启请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三业恭敬,准如前释。][

辛二正陈请词

壬一庆前壬二请后

壬初庆前

【“大悲世尊!]现在又换另一尊菩萨了,诸大菩萨一一相继起来发问,幸亏佛陀问不倒,比较没关系。佛有能力接受菩萨车轮战一直发问,如果是我们,第一个起来问、第二个起来问,到第三个起来问就受不了了:好了,好了!你看,佛陀这么厉害,诸大菩萨一一起来发问,一个问完,一个又接着问,佛实在很厉害!于中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叉手”就是合掌,长跪合掌,而白佛言:[如是法门]这三种观法,[甚为希有!】太难得了!

[大悲世尊如前。如是法门者:即前三种观门。甚为希有者:悟净圆觉为因地心,依悟起修,直至佛果,故为希有。

壬二请后

癸一问所修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诸方便者:指前三观。一切菩萨,指前所立行本。]指前面所立修行的根本。[悟净圆觉法门,虽三观分明,未审]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所修,]的,是一个人具足修三观呢?[为复一人具三?为复三人各一?]还是三个人各修一观呢?“一人”就是说有一类的,有这样一种类的人,是同时具足修空、假、中三观呢?或者是说有三种类型的人,各修空、假、中各一观?[为前后;为同时;]到底是有前后,还是同时修?[为依次;为超次也。]超次就是没有次第,顿的意思。

[癸二明所为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愿为现前大众以及未来末世众生,曲垂方便,种种开示,令悟真修实相,不至徒尚虚名也。]听经闻法老是说:请佛陀开示,请佛陀开示!不过,还是要有方便方法;如果没有方便方法,众生不能悟到实相。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佛对辩音菩萨说,[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为了大众,以及为我们这些未能见佛的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幸好以前有问,不然我们怎么有《圆觉经》可以听?幸好这些菩萨有问,这些菩萨想尽办法,启请一部《圆觉经》,幸好这些菩萨知道要问什么,不然就算我们遇到佛陀,怎么知道要问什么?佛陀问:你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只能傻愣愣的,不晓得要问什么。我们哪有这些菩萨的智慧?没有!这些大菩萨都帮我们问好了,我们才有《圆觉经》可以讲。如果没有他们发问,你哪里有这部经典可以听?没有!有这些菩萨问,我们才有法可听。[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这样修行,你现在好好的注意听,好好的为你说明。

[辛四承教静听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大家都很欢喜,默然而听。你看人家听佛开示有多庄严,不像我们现在共修,听师父开示,小孩子在一旁吵吵闹闹的,带那个七、八岁的来,跑来跑去。听经你注意及诸大众,底下那句话你听懂了吗?听经要静静的,所以,叫你们不要带十二岁以下的小孩子来。有一个人带小孩子来,我问为什么要带小孩子来?他说:要种善根啊!师父不是说要多结善缘?我说:小孩子要结善缘,在家里结就行了,你带来这里,不但结不到善缘,还造业,吵到别人啊。有的人还牵狗来,不晓得是不懂,还是其它原因。有钱人都抱着狗,也不晓得要抱佛,没办法!携带动物,我们要禁止进入,不准携带动物进入大殿。我在外面还看到狗屎,上次不晓得是谁,带小孩子来,结果在大殿大便,就在佛像前面,很准,正好拉一坨在那边供养,这罪过实在很重!这小孩子虽然是无心,他的家长要负因果,真的!在大殿大便呢!说:师父!您不是说无相?我说:对啊!可是,无相是佛,不是你凡夫做得到的;无相,难道就没有人伦的关系?你无相,也不一定要在这里大便才叫做无相,外面公园也可以拉啊!你无相到这种地步,不然叫你喊儿子叫爸爸。平等不是这样,平等不坏事相。讲到这个“默然而听”就是说对听法的恭敬。

[辛五正答所问

壬一长行

癸初举意标数癸二观网交罗

癸举意标数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圆满的觉性是清净的。本来就没有所谓修习、修行这种事,以及所修行的方法,[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也没有所谓哪个什么修行的方法,也没有说:我在修行,我是修行者!也没有这样子。[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一切菩萨是现在初发心的菩萨,末世众生是指未来,简单讲就是现在的菩萨与未来的众生。[依于未觉]因为还未觉悟,还未圆觉清净,所以藉着[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方法、方式,[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能使清净。

[善男子!一切如来,所证圆觉:即众生本具圆觉。]我们本性的圆觉是如何呢?[清净本然,]本来就很清净的东西。[一真独立,]一真就是绝待,独立就是不依靠任何的条件,因为任何的条件都是因缘生灭。所以,修行佛道叫做独行道,独生独死,单独的来生,也单独的死,走完这一条路线,没有人陪你走。就算他同时陪你一起死,也是你的灵魂走你的路,他的灵魂走他的路,也不可能在一起。所以,清净本然,一真独立,这样一讲,我们就知道,世间最可靠的还是我们自己,只有我们自己。我们今天如果肯用功,了生死就有份;我们今天如果不用功,百年之后想靠谁?象日本的空难,五百多人全部殉难,只有一个小女孩,大难不死。航空公司特别发一个证件给她,这辈子搭他们航空公司的飞机,无论坐到哪里都免费,因为她是唯一生还者。大家一上飞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想,坐在飞机的窗户旁边,从窗边往下望,底下的房子就像一块块的豆干。大家第一个念头就是想,万一空难,我家里两个孩子怎么办,因为我一上飞机就是想,万一空难,我三十几个徒弟怎么办。真的!第一个念头,万一坠机,只怕连个尸体都找不到!连盖往生被、金光明沙也没机会。所以,想靠往生被、金光明沙的人,不先戴在身上,有时候也很麻烦。所以,人要修行或是遇到什么事,这都很难讲。独行道就是独来独往,生的时候没有人跟着你生,死的时候也没有人跟着你死,世界上最可靠的就是自己的志气。有志气的人就是最有依靠的人。[诸惑不染,不假修习。故云: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指现在初心。末世众生:指未来新学。发心虽大,悟净圆觉,而未证圆觉,依悟起修,乃以幻修幻,即同幻化,故云:幻力修习。当时随机分门,便有二十五种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通称清净定轮者:皆依幻力修习,修即无修,故云:清净。诸观皆属定故。轮有摧碾、运载之功。依此而修,能摧毁粗细烦恼,能运至无上菩提故。初举意标数竟。

癸二观网交罗

子初单修三观二 交络三观 三 圆修三观

丑初澄浑息用观

丑初澄浑息用观]

现在开始要讲修定的方法,第一个是修奢摩他观,单修的,底下讲的都是一个一个修。第一个先修奢摩他、三摩、禅那,一个一个来解释。[【“若诸菩萨唯取极静,]只是说寻找那个最极静的地方,[由静力故,]因为我们极静的力量,[永断烦恼,]永远断烦恼。学佛首先要了解,心如何静下来,冷静。我们说:你要冷静,心若不静,心佛就不得力。如果拥有智慧,就算再忙也是很静,因为他无所着,不来不去。[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这句讲的太美了!连起身都不必,不起于座就是当下,便入涅槃,马上悟到不生不灭的意思。这样马上就证得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我们今天搞到死去活来,仍然体会不出不生不灭的涅槃,体会不出来。[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清净圆满的觉性。[以为起行所依。]“以为”就是当作,来当作我们修行的依靠。所以,一定要悟道,悟后起修。[因前经文有,]讲过,所以不重复,[故略。唯取极静:唯者,独也。以一向唯取奢摩他]就是定,一直修这个定。[极静之行,方得成就。]我们如果立下志气,也做得到!你今天立下志气,无论发生天大地大的事,我都要像佛陀一样,心非常平静。为什么?因为明天看今天,我们就会很后悔,为了明天不后悔,所以,我现在要忍耐;为了明天不重复的后悔,我现在当下就把它放掉!这样很有效,有作用。今天的无知,会构成明天的后悔,那我现在的放下,就是没有无知,没有无知的人就少后悔,每一个动点上都这样子,你想想看,那不是解脱了吗?这样你的心是不是很静很静?[由静力强胜之故,]因为他立的志气很强,他永远不起心动念,他有般若智慧疏导、消化。[即能永断烦恼。烦恼断尽,方成佛道,显是顿入,]这就是刹那之间顿入。[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故云:不起于座,便入涅槃。]当下就是,马上悟道![证究竟断果故,]断果就是所谓的后天的修行,方便讲断。本无惑,哪里有断呢?[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一澄浑息用观竟。]第二个要讲修三摩钵提

[丑二庖丁恣刃观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用智慧观照,一切是幻境。[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陀罗尼就是圆觉妙性。就是说他在这个世间种种的变化、种种的作用,来行菩萨道,清净妙行,但是,于圆觉的妙性,[不失寂念]还是安住在最清净寂灭的念,无念的意思。[及诸静慧]以及诸静,安静所发出来的智慧。[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唯观如幻者:唯修如幻之观。以佛力故:谓依自性本具真如佛性,]这是指我们本性的东西,佛力不是他力,指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如本性。藉着我们真如本性的力量,[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以如幻之幻术变化如幻之世界,以及如幻之众生,种种作用。即如变娑婆为极乐,化地狱作天宫等,随机化导,各得成就。虽行如是变化作用,全同幻化,了无实性,故云:备修菩萨,清净妙行。行以清净妙称者:以无染著故清净,无滞碍故微妙也。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者:]意思是说,[谓虽单修幻观而圆该三观也。]当下就具足三观,[陀罗尼,即是圆觉妙性。今幻观成功,而圆觉妙性,全体显露,]就显露出来,虽然不修这个定,[虽不修奢摩他,而亦不失寂静之念。]意思就是任运的定,也不失这个寂静之念。[虽然不修禅那,而亦不失静慧。]任运的智慧就产生了,[静慧,即静虑义。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此观科为]就是这个科判,判为[庖丁恣刃观。]“庖”就是厨房,“丁”就是所谓的厨师,[庖丁:是晋时屠子,]杀牛的。因为他杀牛[十九年中,以一刃解牛,]就是一刀就能将整支牛支解得清清楚楚,[锋刃不损。]用一刀就能分解一支牛,哪里该转个弯、哪里有骨头、哪里有瘦肉、哪里有肥肉,支解得清清楚楚,而刀不损坏。[喻菩萨利众生,修万行,应缘入假,]入因缘所生的因缘法中,[自智无伤也。二庖丁恣刃观竟。]我们的智慧也不会受到影响。我大姐为什么不敢再杀鸡呢?她说,有一阵子她杀鸡的时候,刀子一割下去之后,那只鸡一直流血,她以为已经死了,结果她转身拿东西,再回过头来时,看到那只鸡头又抬起来,她吓了一跳!从此以后就不敢再杀鸡了!我们人要不杀生,或是要吃素,或是要修行、皈依,这都有种种的因缘,种种的因缘才有办法。她如果遇到一种因缘,她自然就会吃素、自然就不杀生、自然就皈依了。有时候很不可思议,不必勉强。但是,用勉强的也多少有用,多少勉强一下家人,硬押他来皈依。有一个信徒跟他儿子说:你去短期出家,我给你十万!他儿子还不肯,!以前我们参加斋戒学会,每次二十一天,慈光图书馆举办的,谁那么好要给我十万?还得缴钱呢!我们人学佛的因缘千百万种。有的是夫妻整天吵架,后来他的太太听到佛法,真的!有的是朋友拿DVD给他听;有的是不小心走到讲堂问师父说:师父!您什么时候要讲经?我跟他说:今天晚上就有!他晚上来,一听就入,就是这种种的因缘,不可思议!

[丑三呈音出碍观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唯”就是独,唯灭就是单独,就是专门在这个念头里面进入绝对。唯灭诸幻就是连那个一切的幻化的幻智、幻境都不执着,双离的意思。[不取作用,]没有任何的幻智、幻境的作用。[独断烦恼;]因为到这个地步就证悟了,当然就断烦恼,到这个境界。因为他泯一切念,进入绝对的真空状态,当然就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这样就证悟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准如前释。]前面解释过,[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唯,独也;灭除诸幻,直云灭者,即绝念也。亦不取]也不执着[幻观中,种种作用,]说:我在利益众生。[彼为利生故,须变化作用。]所以,他不执着这个作用。[此为自利故,独自断烦恼,不取余行,]没有任何的其他的,[正是绝待之义。烦恼断尽,便证实相者:烦恼断除净尽,妄穷真露,故云:便证实相。实相,即与灵心相应,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唯是寂灭无相也。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初单修三观竟。]底下接下来是两种交错修行。

[子二交络三观

丑一运舟兼济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清净的圆觉之性。[先取至静,]先一心一意的求这个静。[以静慧心]然后再以清净,所定、所产生的智慧心,[照诸幻者,]照一切虚妄的东西。[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后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慧。因为他先取至静,然后再修慧,照诸幻,就是七种情形当中的第一个。

[此七轮,]因为交互,奢摩他、三摩、禅那,交互的二种二种修行,总共有七种排列。此七轮[一一以静为首,]静就是定,此七轮一一都是以定为开始。[次兼余二。]然后再兼其他二种。[今运舟兼济观,]运舟就是自己能够航行前进,兼济就是可以帮助别人。[菩萨修定,以期出尘,即运舟义。发慧以化众生,即兼济义。]“济”就是帮助,兼帮助对方。[若诸菩萨,应有悟净圆觉一句,以为立行之本,蹑解起行。]按照这个解来起行。[虽悟动静一如,然事]事相就是习气。[非顿除,]无法顿除。事就是说我们事相上,就是习气。[必须次第而尽,]慢慢慢慢,一步一步来。[故先取至静。以净觉心,取静为行,静极生慧,]静到极端就产生智慧,[故曰:静慧。即以静慧心,照诸如幻之众生;]因为他有静慧的心,所以,照一切幻化出来的众生。[此以静心,兼修幻观。便于是中,幻化众生,起菩萨妙行,变化世界种种利生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先修定,[后修三摩钵提。一运舟兼济竟。

丑二湛海澄空观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以安静的心,所产生的智慧。[证至静性,]静性就是真如,证悟到真如,最安静的本性。[便断烦恼,]断烦恼就是因地已亡,发的修行的心就没有了,因果一如。[永出生死。]果报已经没有了,所以,便断烦恼是因亡,永出生死是果丧。[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湛海澄空观。]“湛海”清净的海面,[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没有浪,不动的海叫湛海。[澄空则水性清明,后寂观以显性。]来显示本性,[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至静,故静极生慧。以静慧故,证至静性,]静性[即真如性也。此兼修寂灭,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断烦恼则因亡,]因亡就是不再生死了。[出生死则果丧,]我们没有三界的因、生死的因,当然生死的果就没有。[圆证一心矣。此菩萨者,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二湛海澄空观竟。

丑三首罗三目观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产生幻力,有神通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先修定,再修慧,[后修禅那。】

此首罗三目观。三观俱修,]空、假、中俱修。[如摩醯首罗,]天人[面上三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先取寂静;静而曰寂,静之极也。静极方能生慧,]产生智慧。[故曰:以寂静慧。]有寂静的智慧要做什么?能够作用。[复现幻力者:谓即以静慧,照如幻之众生,复于觉心中,现起如幻之力,变化诸幻,度诸众生。以身在尘劳,仍恐为众生所累,]所负担。[故于后分深修禅那,而断烦恼。烦恼断尽,入于寂灭真境,令其身如器,其声四达,喻同大钟,锽锽然声出于外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就是定,[中修三摩钵提,]就是慧,[后修禅那。]就是均等。[三首罗三目观竟。]这样说来,我们现在就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了。这一开始都是讲寂静,也就是所谓定;若是照了诸幻,就是所谓慧;如果断烦恼,这就是中道,断烦恼就是禅那。再讲一遍:如果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了诸幻,一开始就是叫做定。照了幻化,只要以幻化来讲,都叫做慧;如果断烦恼,都叫做禅那,中道的意思,这样就不困难。所以,一个一个来研究,这样就不会乱掉。

[丑四三点齐修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叫做奢摩他,奢摩他就是定。[断烦恼已,]断烦恼是什么?禅那,对不对?[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度诸众生就是三摩钵提,就是慧。度众生如幻,如幻的因缘,度如幻的众生。所以,这样交互排列,你就看得懂。[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就是度众生。这样二十五轮就清清楚楚了!你如果看到以至静力就是定;断烦恼就是中道禅那;度众生如幻,这就是慧。其余的怎么排列都一样。

[此三点齐修观。三点者,梵之伊字,慤师之意,一人具修三观,]“慤师”就是憨山大师,有一种人修三种,空、假、中,有次第的,统统去修三观。俱修就是空、假、中他都有修,但是,有次第。[即名为齐,非谓同时也。]不是同时修空、假、中,不是这样。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修,但是,三种都有修。[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起心断烦恼,是中禅那。烦恼断已,复起变化种种作用,度脱如幻之众生。因烦恼既尽,爱见已无,故所起之行,无不净妙,可解众生之缚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四三点齐修观竟。

丑五品字单双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静力就是定,先修定。[心断烦恼,]那应该就是禅那了。[复度众生,]这是慧,[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一起修,应该是齐修禅那、三摩钵提才对。有时候翻译的人,梵文翻译成中文会有一点出入。但是,是不是释迦牟尼佛讲话自在,以后会有说明。

[此品字单双观。初单修静观,如一口,]品字上面一个口,下面两个口,[后双明寂幻,如两口,]如品字下面两个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功能力用,无始狂心,忽然顿歇,故云:心断烦恼;此内而自利。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外而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观结名]作观结名,修观到最后,我们给它下一个定义,这个名字叫做[三摩、禅那。按文中,齐修禅那、三摩,]这样才对,[文似颠倒。据析义云:]一本分析:[若论齐修,]一起修,[则正修禅那时,即修三摩,正修三摩时,即修禅那,其义]一样的,[实无前后颠倒。]既然一起修,三摩钵提、禅那统统是一样的。[总以佛语自在,无不可耳。五品字单双观竟。]按照正常,应该是改变过来才对。

丑六独足双头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那就是定了。[资发变化,]那就是慧,[后断烦恼。]这是中道禅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就是定、[三摩钵提,]就是慧,[后修禅那。】]就是中道。

[此独足双头观。白泽图中,]有一个人画一幅画,白泽图,画了什么?画了[有山精,]什么样的妖精?[头如鼓,]鼓有两面,[有两面,前后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自利利他。[如双头也,后单寂观,]后来单修一个观,就像一个足。[如独足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种种作用,而度众生;]你如果看到度众生,就是智慧。[如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也。]“如”就象,就像小乘一样,不起灭尽定,不产生灭尽定,灭尽定以后就入涅槃了,灭定定就是所谓小乘的涅槃。如不起这个涅槃的作用,不生不灭的本性,而现诸威仪,就是所谓的任运自如。他没有特别,但是,他就可以产生这个作用。[然奢摩自利,三摩利他,二利并行,尚恐未圆,故后修禅那。永断烦恼,成就菩提,二利自无不圆矣!此菩萨者,名为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六独足双头观竟。

丑七果落华敷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这是奢摩他,[用资寂灭,]寂灭就是断烦恼,就是禅那。[后起作用,变化世界。]这就是智慧,就是三摩钵提,度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都是变来变去,名相都一样,你不要被弄得昏头转向。

此果落华敷观,]果已经落了,花再开。[即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后敷华者:复以幻观,]幻化出来的观照,[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以至静之力,资发寂灭之性。]产生断烦恼寂灭之性。[至静属定;资发寂灭属慧。曰力、曰资者,]“资”就是助。[谓正至静定力时,而资发寂灭之慧,]帮助发这个断烦恼的智慧。[以成定慧双修。后起作用,变化世界,广度众生,复成自他两利矣。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七果落华敷观竟。

丑八先武后文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变化力就是三摩钵提。[种种随顺而取至静,]就是奢摩他,[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兼其它的两种,[今先武后文观,武王伐纣后,]周武王伐纣王。[铸戈戟为农器。]先将兵器变成农器,[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已,后入静观。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随顺众生根性,一一化度之。而取至静者:谓虽度众生,其心至静,一念不生,了知如幻如化,我自如如。]度众生就继续度,心也没有差别,不增不减。[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八先武后文观竟。

丑九功成退职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力就是智慧,就是慧,慧就是三摩钵提。[种种境界而取寂灭。]寂灭就是断烦恼,心入大寂静处,心安住于很静的地方。心要如何安住于很静的地方呢?就是无所着、无所住,没有一件事他会挂碍,名叫做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

此功成退职观。菩萨发慧]就是迸发般若的智慧,发慧就是我们本性的智慧,发挥我们本性的智慧。[利物,]这个“物”就是众生,利益一切众生。[即是功成;]菩萨如果不度众生,菩萨要做什么?所以,人生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牺牲奉献我们的生命,人生才有意义。[习寂内修,名为退职。]修习寂,内修,因为修行是自内证的功夫。佛法称内典,就是完全讲心的问题,才称为内典研究班。我们称其他的叫外道,他是心外求法,他不是自内证的功夫。因此说:习寂内修,名为退职,他度众生圆满,但是,心很寂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以变化力化现种种境界,以度如幻众生。度生既毕而取寂灭,永断烦恼,证大涅槃。]我们人如果没有听到佛法,他完全没有机会断烦恼,一点小事就足以使他痛苦一辈子!因此学佛的人,就算再极端,再失望、痛苦,他也不会走极端,他知道这是因缘果报。人家不爱就算了,一切因缘生因缘灭,他很洒脱、很自在。没有学佛就没办法,他要占有、硬要取得到,就闹出人命来!简单讲就是无明,无明就是贪嗔痴。所以,我们如果没有听到佛法,想断烦恼可说是不可能的![此菩萨者,名为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九功成退职观竟。

丑十幻师解术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智慧,这个就是三摩钵提。[安住寂静,]这是定,[而断烦恼。]禅那,翻译成中文叫做等持,定慧均等,或者是空观,或者是中道,都可以,[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幻解术观。先起变化作术法,中归静体,后起寂灭故解术。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悟到我们清净圆满的觉性,[以净觉心即起诸幻,]因为他已经有神通力了,一切都是虚妄幻化的东西。[以变化力变化种种世界,广作佛事,度脱有情。虽然万行繁兴,]万行一直兴,万行繁兴就是太多了,万行就是六度的意思。万行简单讲: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所以,六度万行都是加起来一起念的。但是,虽然行六度、万行[毕竟一心不动,]我们没办法!有一个太太说要度他先生,她先生却老是反驳她。她知道信佛很好,她先生却总是反驳,只要她讲什么,他就让她出丑。他老婆气得不煮饭给他吃,哪有学佛学成这样的!讲话讲不赢她先生,一气之下就不煮饭给他吃。我说:你要修菩萨行,可是第一个就跟你先生结恶缘了!意见不合我们不要跟他顶嘴,但是,还是要煮饭给人家吃,你不煮饭给人家吃,这个怎么讲都讲不通!日本有一句话说:先吃饭,再说道理。这句话虽然很浅显,不过很有道理。简单讲就是说:你该做的事情要先做好,你要度众生也好,你是人家的媳妇、女儿,要先把你的工作做好。你今天要度众生,你是人家的师父,就要有做师父的样子。你是人家的徒弟,你也要把徒弟做好。你在家要扮演好在家的角色,然后说你要来感化众生,你有不有守好你的岗位?有没有尽你的责任?如果没有,你要跟人家讲什么佛法?你讲佛法,先生反对你,意见不同,你就不煮饭给他吃,这样你哪有机会度他?你就没有机会。所以,我们嘴上老是讲要度众生,可是,被境界一转就起烦恼。万行繁兴,毕竟一心不动,我该做什么工作我就做,能度就度,度不了则随缘。有的菩萨修行修得不错,但是,强迫她先生吃素,然后,她先生吃不惯,吃一餐、两餐还受得了,吃到第三天口出白沫,胃寒、头晕。加上她又不会煮,老是煮酱瓜、菜脯,她先生说:你不要这样子,你修你的嘛!她说:不行!你一定要吃素!不听懂她的不行,她先生不想吃素,只好自己去外面吃。这不是佛法不好,而是你坚持要吃素、一下子就坚持:我不跟你在一起!这样每一个都很惨,我不骗你,不然,你坚持三个月试试看,他持九关斋,哪管你什么八关斋!如果也是个拜佛的人能理解:我太太想修清净行,我要成就她。这样他是菩萨,很好,你也比较没有烦恼。他如果是个拜佛的人,就会看得开,我太太想修行,我要帮助她、赞叹她。可是,他又不拜佛,你却老是要用这种方法!我们学佛的人,一定要安住你的岗位,你要如如不动,反正你心里知道,自己要去极乐世界。而我们现在是什么身份?我们是人家老婆,因此,学佛的人要保持一心不动,我们的心只要安住于佛号。[故云:安住寂静。]安住寂静的境界,但是,要完成我们的职责,我们的职位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你不要忘记你的责任是什么,你是人家的老婆呢!难怪你每天都被揍,活该!然后跑来向师父哭诉:我被我先生揍了!我问她:为什么被先生揍?她就支支吾吾:我不理他!那你活该,没办法,你不理他,当然会被揍,不然呢?你如果不理他,他就说慧律法师教你的,结果跑来揍我!真的!以前就有一个要杀我,你知道吗?很凶,已经当祖父了,五十几岁,说:哪有人这样破坏人家的家庭,叫人家夫妻不能在一起的?其实我没有这个意思,只是说持八关斋戒那天而已,那天而已,这样他就不行了。六十岁了,当祖父的人,你想想看,这有多难断?你想想看,这样要如何修行?三界六道准备要往生去哪一道?所以,学佛要把自己顾好,不要让自己一直修烦恼行,不要这样。我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先把家庭照顾好。[而后永断烦恼,成就无上菩提矣。此菩萨者,结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十幻师解术观竟。

丑十一神龙隐海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智慧。[断烦恼故,]就是智慧均等,就是所谓的等持,就是禅那。[安住至静。]也就是定。[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先修智慧,[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神龙隐海观。起幻利生,]起幻化来利益众生,[如神龙施雨,归体入静,如隐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化种种境界,自在无碍,随机方便,利生作用。既度众生,不著度生之相,重起静虑,进修禅那,任运断尽一切烦恼,仍复安住至静,其心如如不动。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一神龙隐海观竟。]其实这些都是前后变来变去而已,没什么困难。

丑十二龙树通真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看到变化就知道这是慧,智慧。[方便作用,至静寂灭]就是定。[二俱随顺。]就是等持,就是禅那。至静寂灭,二俱随顺,这是同时修,所以,后面讲齐修。就是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这个菩萨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同时修叫做齐修,同时修什么?修[奢摩他、禅那。】

此龙树通真观。]龙树是菩萨,八宗共祖,是一位菩萨的名字,具大智慧。[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令归正道,后齐修静寂,自阶圣果。]“阶”就是阶梯、登,自登圣果,登上圣果。[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即起诸幻,]就是我们用清净觉悟的心,了解一切都是变化、幻化出来的。[以变化力化种种世界,开种种方便,起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然后齐修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十二龙树通真观竟。什么叫二俱?就是前面的三摩钵提、奢摩他同时,二个同时修。

[丑十三商那示相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又是变化力,又是智慧,[种种起用,]这就是慧。[资于至静,]就是定,[后断烦恼。]又是等持,就是禅那。[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

此商那示相观。商那和修,]一代祖师,[即优婆掬多之师也。乃以神力示相,降伏掬多弟子慢心,因为徒弟太骄傲了,所以,他的师父示现神通力来降伏他。以前的祖师都有神通,我们哪有?弟子我慢,我们拿他有什么办法?弟子我慢,不听你的,那没有办法,我们没有神通,一点道也没有!我们只能说:我们保持这颗清净心、寂灭的心、无所着的心,只能说:我宽恕徒弟。你没有办法降伏,因为他比你更凶啊!我慢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没有我慢就好,目前做师父的人!拿徒弟无可奈何,就是这样子。以前不同,以前的祖师大德,能变现种种的神通力,徒弟都会听他的,现在没有办法。所以,末法众生,证果的人少,凤毛麟角,要找到一个证果的人,很难!又证果,他有大神通,像罗汉、菩萨。我们现在没有办法,烦烦恼恼的凡夫,只能够依法!佛说:依法不依人,他不是依神通,只要这个人讲的法是正知正见,在末法,那已经不得了了!末法邪说横流众多,多如牛毛,正法少如麟角。降伏徒弟没办法,所以,顾自己比较重要![资助至静,后断烦恼。若诸菩萨悟静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外以变化之力,发生种种作用,度如幻之众生,而内则资于至静,]“资”就是助,帮助我们的安静。[动中能静,名为至静。]一切时空的架构叫做动,任何一个时空架构上,它叫做动,因为它会变化,时空就是无常的名词。你要形容无常,当然用时空最好的架构来形容,任何一个时空它都是无常,那当然就是动了。意思是说:你在任何一个时空的架构上,能够静,能够空一切相,不执着,那么,这就是真正的静。[后断除烦恼,而证菩提。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十三商那示相观竟。

丑十四大通宴默观

【“若诸菩萨以变化]的[力,]量,就是智慧。[资于寂灭,]就是等持,就是禅那,寂灭就断烦恼。[后住清净,]就是定,[无作静虑。]无作就是自然,没有任何的造作,心就会定下来,不加任何的作意,能令心自然的无生,名无作静虑。不是说我刻意的观照,我有智慧,我去看破它;那个能观照的智慧又放不下,那个不是无作静虑。有所造作使心放下,还有所造作,不是本性的功夫。[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大通宴默观。]大通如来。[大通如来,先化用利物,]先度化众生、利益众生,[资于寂灭,后归心寂静。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起诸幻化,以变化力变如幻之世界,度如幻之众生,资于寂灭。以种种变化,悉同幻境,当体无实,唯一寂灭。]当体就是无生,就是唯一寂灭。以前有一个修行人问大珠和尚:要怎么修行才容易成道?大珠和尚回答:直取无生,即是成道。就是说你直接体会无生,你就是成道;直接就进入无生法,不生也不灭,不来也不去,不增也不减,不一也不异,直接放下,无生。今天我去参加黄会长母亲的告别式,去吊唁的人很多,坐在我旁边那个人就说:将来我死了若能像这样,那就很值得了!你想想看,我们人只不过看到这一幕如此庄严,他就宁愿死!他只求死了以后这样备极哀荣,你不能说他不对,我们不了解这都是一种幻化的东西。以前我们老师出一个作文题目:我的未来。我的未来当什么科学家、什么游泳健将、篮球、体育啦,没有人写我将来要做法师。不懂!我小时候如果出生在佛教家庭,我一定说:我将来一定要作佛!那时候不懂,这世间都是幻化的东西,我们人都是这样。我今天回来跟师妈说:今天很多,师妈说:我百年之后,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么多人?我听了实在是,跟今天那个人差不多!等一下她又会说:我讲经老是喜欢出她洋相!其实不这样,世俗人都会这样想,如果我往生来参加的人可能比他多。不过,这也没什么意义,很多人要做什么?又不是说很多人来就保证往生极乐世界。我往生以后不必如此,只要为我念佛四十九天,很简单!信徒来,统统不用做什么,只要阿弥陀佛不断,遗体就摆着,臭了就把它火化,然后继续念佛,这样就好。只是还不晓得谁要帮助助念!为什么?本来就不可得的东西,都是虚妄的东西。只是藉着这个例子来说法,事实上就是如此。师父到了那里,都是保持如如不动,就是一直念佛而已,阿弥陀佛。眼睛看的、耳朵听的都是假的,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是真的!这一句最亲切!所以,我们要了解一切境界都不可得,我们的心不要执着这种东西,不要想:我死后要用什么棺材;要用什么水果拜我;我死后,不晓得有没有人来拜我?不必!都不必有这样的想法,你一心一意念阿弥陀佛,临命终自在往生最重要。我们临命终自在往生,就不必靠这些外缘,我们自己有把握最重要,真的!仪式做得再多,花再多的钱,最大的意义也只是念佛而已,花再多钱,也毫无意义。幸好今天看到的是正统的佛教徒,我们看了很欣慰,大家都在念佛,几千人都在念阿弥陀佛。你去看一般出殡,请那个五子哭墓、电子花车,请鼓号乐队来吹奏、杀生,出殡搞这个都是造业,[后住清净不动,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十四大通宴默观竟。

丑十五宝明空海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力就是等持,就是禅那。[而取至静,]定,[住于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此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今宝明空海观。《楞严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妙明,如宝明也,后静观,如空海也。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不执着幻化的东西。[及诸静相。]虚空是静,不必执着,幻化出来的是动,也不执着,动、静都不执着。[先以寂灭力,而断烦恼,后起至静,住于清净,如如不动也。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十五宝明空海观竟。

丑十六虚空妙用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力就是断烦恼的力量,就是已经达到了解脱了,以寂灭的定力、等持力,就是中观的力量。[而起作用,]起作用就是智慧。[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这太了不起了!于一切境界,他都能很寂灭,能随时运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此虚空妙用观。灵心之体如虚空;起化,即妙用。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力,不以证果为急,退修三摩,大开度生方便,]其实这个就是等于断惑的意思。不以证果,他已经断惑,要不要证果都是随便。像文殊师利菩萨,七佛之师;像地藏王菩萨是等觉,为什么等觉?他们都早已成佛。像观世音菩萨,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都是佛,不以证果为急,有的人悲心就是这么重。[故云: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者:即指众生,为菩萨所度之境,以寂灭而起作用,故云:寂用随顺。度脱众生,灭诸度相。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十六虚空妙用观竟。

丑十七舜若呈神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于静虑]就是定。[而起变化。]就是慧。所以,以寂灭力就是以中道的力量、禅那的力量,先有定力,而起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

此舜若呈神观。舜若,即虚空神,]我们说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舜若多就是所谓的空性,空性如果可以销毁的话,我们坚固的愿力也不会受到影响。[日光映之暂现。如此先寂、次静、后幻。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者:见众生有种种自性,在所应度,必先以奢摩安定自心,然后依三摩而起变化作用,随顺自性,而度脱之。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十七舜若呈神观竟。

丑十八饮光归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这是中道,中观。[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起于作用就是智慧。[清净境界,归于静虑。静虑就是定。[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此饮光归定观。饮光即大迦叶,]摩诃迦叶[先证寂体,次起神通,后乃归定。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禅那功成,寂灭力用。无作自性,起于作用者:谓自性本具,]我们本性本来就具足,[不假造作,故为无作。依三摩自性,起于变化作用,化彼尘劳,而成清净境界。由此顿息一切妄念,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十八饮光归定观竟。

丑十九多宝呈通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就是定,以寂灭力就是中道,种种清净,而住静虑,就是定。[起于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此多宝呈通观。]多宝佛出自《法华经》,[多宝佛,先成道,证寂灭体,]证得寂灭的体性。[后于法华会上,宝塔涌现,乃见静幻无碍。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有力观诸境界,唯是一心,平等无二,种种清净。不以趣果为急,]不以趣果就是不以证果为急务,以什么为最重要呢?[唯思度脱众生,]世间就是有这种很了不起的人,发愿生生世世要在娑婆世界度众生的人,我都认为这是菩萨,很了不起的愿力,我没办法。我是不小心跑来这里的,我不是菩萨,我不是愿力再来的,我是业障深重再来的,这一世听到佛陀的经典,我不要再来了。我要去极乐世界,不要跟这些黑毒虫在一起。我们小时候常听人家说:坏人叫做黑毒虫,常常想陷害我, ,要把我害死,我要去极乐世界,要去作佛了。然后等到我神通力具足,不会拉肚子、流鼻水、感冒、胃痛,神通自在,那时候再来,等我不必吃药,神通广大再来。你们如果要留在娑婆世界度众生,师父跟你们顶礼,赞叹你们,我没办法!我百年之后,不要问我:慧律法师,你要不要捐赠器官?你如果要挖我眼睛,我会张大眼睛瞪着你,我早就说我不要捐赠器官!这样违背我的誓愿,我要静静的往生极乐世界。唯思度脱众生,[而齐修奢摩他、三摩;内则安住静虑,如如不动,外则起诸变化,种种作用。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十九多宝呈通观竟。

丑二十下方腾化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的力量,就是中道。[资于至静]帮助这个定,[而起变化。]就是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就是同时修三摩,奢摩他。

[此下方腾化观。即法华六万恒沙菩萨,先以寂灭力资于至静,后从下方腾化而现。]变化。[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乃先以寂灭力,资发至静,此自修之力也。然后起于变化,化作种种世界,度脱无量众生,此利他之力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二十下方腾化观竟。

丑二十一帝青含变观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这就是中道。[资于变化,]这就是慧。[而起至静,]这就是定。[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都是一样的,变来变去。

此帝青含变观。此宝含诸佛像,]观对它,它就会变化,[对即变应,]这个宝贝含种种的佛像,你只要面对它,它就会变化。[应而还空。]“应”就是反射回来,它还是归还在虚空。空空洞洞,什么都没有。“应”就是反射,反射回来,什么都没有;一看有佛像,反射回来,又没有。[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应这个因缘起变化,[而复安静。]你看,菩萨就是神通自在,但是,最主要的是心要静。这个“静”不是我们安静,不是这个意思,这个“静”是无碍、自在、解脱,一切境界不可得。一切境界,他都在寂灭当中,面对一切境界,无一切境界;面对一切相,无一切相,那叫做静。不是说我躲进房间里打坐,谁都吵不到我,我打坐,静,眼睛闭起来,阿弥陀佛,念到声音沙哑。那个不叫做静,那叫做安静,没有声音。在这里,静是自在、解脱、无碍的意思。[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先取幻化,及诸静相。以寂灭之力,断诸烦恼,资助变化,以度众生。虽度众生,远离度生之相,即动而静,其心如如。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二交络三观竟。

子三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满觉性的智慧。[圆合一切,]就是空、假、中同时。[于诸性相,无离觉性。]佛实在伟大,看到这一切经典实在佩服,在伟大了!于诸性相,不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同时[三种自性]空、假、中,奢摩他、三摩、禅那,[清净随顺。】]什么叫于诸性相,不离觉性呢?就是在一切事相当中无生;一切无生当中不坏事相,智慧心清清楚楚。不离觉性就是于一切相理清清楚楚,而没有清清楚楚的执着。于一切事理,具足无量无边的智慧之心,而不执着有一个智慧之心,这就是于诸性相不离觉性。凡夫没有办法,就要常常观照,凡夫没有办法,不能任运自如嘛!

[此一轮,名如意圆修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谓依圆觉所发之慧,为圆觉慧。此约圆顿大根菩萨,圆解大开,]圆解大开就是所有的解都不偏不倚,讲到空,即假、即中;讲到假,即中、即空;讲到中道,即空、即假。[即依圆觉慧,圆合一切;]怎么样才能圆合一切呢?无相就圆合一切,无一切相就圆合一切相;你如果有相怎么样都不能圆满的合,动念即乖;你动到一个念头,就不能合一切相。《金刚经》说:一合相,什么叫一合相?空有同时具足,性相一如叫做一合相,一合相就是绝待。[即指二十四轮,而修习之:是为一修一切修也。于诸性相,无离觉性者:皆以悟净圆觉,以净觉心,而为其性。或单修、]一个、[复修、]二个、[齐修等,]三个,[而为其相,相虽不一,究竟不离圆觉自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同时下手,圆满修行,[三种自性。清净随顺者:即指大根菩萨,]上根利智就是大根,根机太利了![圆修、即一修一切修也。三种自性清净,如修奢摩他时,即具三摩、禅那;修三摩时,即具奢摩他、禅那;修禅那时,具二亦然。]师父刚才讲过了,空、假、中就是这个意思。修空,即假即中;修假,即空、即中;修中,即空、即假。[如是则圆觉自性,清净无碍,而二十四轮,皆随顺而具成矣。《直解》云:三观一心,]中观、假观、空观一心。[一念具足。]事实上也是如此。[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该”就是包容,包容了十法界,一切就包容了十法界。[于诸性相,]理叫做性,性就是理;理,道理来讲,相就是事相,性相就是理事。[无离觉性,]理跟事都不离觉性,那当然就是圆融了。[即清净觉相。]要常常提起正念,千万不要让烦恼得逞。[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于此。]就是圆满。[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皆随根机而变化。[二观网交罗竟。

癸三结成正因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

善男子!是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本修因,]你看,他一下手,就用圆满的修行,[即是修行正因。]对跟错就差很多,譬如他一出生,就出生为皇宫的太子,将来就成皇帝。你想想看,他投胎选对了人家,早不来出世,晚不来出世,等到皇后正要生产时,他就跑出来,一出生就是太子;你有这个命吗?我们一出生就注定要捡垃圾、扫地、杀猪、抓鱼、捡河蜆,我们可不可怜!我们没办法一出生就跑到皇帝的家!举这个例子就是说:你修的因很重要,你发的心如果是圆满觉性,亲近善知识,一念之间,你成佛没有问题。你如果亲近错误,那死定了,会很惨!虽然百千万亿劫一直修行,可是错误,法不对,起步就错误。而且修行,我们人脚步不能踏错,那来不及了,这一点都不能闹着玩的。脚步踏错,你就完了,你到临命终的时候,才来后悔:我修行错误方向!你完蛋了![二十五轮者,前举意标数云: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今观网交罗中,单修三观,交络三观,圆修三观,]单修三观就是奢摩他、三摩、禅那各个修;交络三观就是错综复杂的修;圆修三观就是同时。[一一别明已竟。故结云:]结论中做结云。[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随其自具根性,修行如是。三结成正因竟。

癸四总示修习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就是依着这二十五轮,[当持梵行,]就是持戒的意思,持戒律。[寂静思惟,]冷静的思惟。[求哀忏梅,经三七日。】]三七就是二十一天。

[此总示修习之法。]修行的法。[诸新学菩萨及末世初心众生,]如果要[设欲依此轮而修者,自当严持禁戒而修清净梵行,以戒为无上菩提本也。尸罗不清净,]“尸罗”就是戒律,戒律不清净,[禅定不现前。寂静,即定也;收摄身心,寂然不动。思惟,即正思惟,慧也;正慧观察,思惟修习,具戒定慧,心在观门。如是修行,必定成佛,然恐多生业障,]我们人都会有业障,[障蔽净心,必须礼敬三宝,求哀忏悔,]我常常跟这些修行人说:我们拜佛,同时可以三业清净,身拜佛,口念佛,心观想佛。身、口、意皆清净。如果我们只有念佛,那么,就要摄心念佛,心才会定。所以,这要自己调配好。容易昏沉的人,第一、要大声念佛,或者是多拜佛。容易散乱的人,要谢绝外缘,多多打坐。容易掉举的人,就是浮动的人,心容易乱的人,要谢绝外缘,多打坐,静坐念佛。高僧大德常常开示我们,我们想要三业清净,要多拜佛,不能说我们只有做功课,但是,不拜佛,这样不好!我们做功课要多拜佛,拜佛也是一种运动,对我们的身体也很好。有的人他自己规定:我一天要拜佛一百拜,或者是三百拜。既是运动,又恭敬佛,所以,他拜佛就是又念佛、又观照佛,容易得定,容易灭罪消灾,很恭敬。[发露先罪,洗涤瑕疵,经三七日,以求感应道交也。]我们的心不清净,就无法感应道交。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各安标记就是我们讲的抽签,标示清楚。[至心求哀,随手取结。]我们很虔诚,至心就是诚心诚恳的求哀忏悔,随手就拿过来,取。看你的因缘,要修哪一法,取你打结做记号的那个签,看看写什么。[依结开示,]你抽到的是第几轮,[便知顿渐;]这样就知道你的根机是顿根或渐根。[一念疑悔,即不成就。”】]你只要有丝毫怀疑或者是后悔,这样就不能成就,不够虔诚。目前来讲,没有人这样修法,没有!目前没有修这二十五轮,是怎么修怎么修的,目前没有。

[于二十五种轮观,各安标记,书写名字,做成阄]阄jiu[,]台湾话叫做抽签,[供佛前,礼念虔诚,至心求哀,随手取结,以卜应修。]看自己要修哪一法。[依结开示,便知顿渐者:即依所捻结,即阄也。开取指示,何观应修,便知自根是顿是渐,依示而修,自然可入。顿渐者,单修一观名顿,以观观皆究竟故。渐乃顿中之渐,]不是根机差的渐,都是顿根的渐。[谓顿中略分前后,少时俱成也。]只要一点点时间,就可以成就,因为大家都是顿根。那个“渐”是形容顿里面的渐,而不是说差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者:或起一念,疑而不修,或既修而复悔,则于圆觉,皆不成就,痛宜戒之。初长行竟。]我们念佛也同样如此,你念佛不能有一念怀疑、一念后悔,都不行。要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对佛讲的经典不相信,你要如何修行?不可能的事!

壬二偈颂

癸一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四科全同长行。)

【“辩音汝当知:]辩音菩萨,你要知道,[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以,我们的心要定。哪几种呢?[所谓奢摩他,就是定。[三摩提]就是三摩钵提,就是慧,[禅那。]中道。[三法顿渐修,]有顿、有渐,看个人的根器,慢慢的修。[有二十五轮;】]“有”就是共,总共有二十五种情形。

[圭峰大师云:今修观之人,先以所依之体为本,而起观行。长行云:圆觉清净,无能无所,心冥此理,]心如果合这个道理,[即禅定义。若冥此理,即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为起行之本,]修行的根本。[此即因地法行,乃自性天然之本定,不动摇,不生灭。如来告辩音,汝应当以智而知。此借当机,以儆在会诸菩萨。]“儆jing”警察、警告,来警惕在会的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者:谓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与事事无碍,]注意!这个是《华严经》讲的,理无碍、事无碍、事事无碍、理事无碍,那叫做四无碍法界,《华严经》都是讲四无碍法界。[清净妙慧,皆依自性,所具天然本定而生,依清净觉心,]依我们清净的觉心,[修习而成。所谓奢摩他、三摩、禅那,三法顿渐修,如前解,共有二十五轮。

【“十方诸如来,]这是已经成道的圣者,[三世修行者,]三世修行还未成果,还未成道的人。[无不因此法,]没有一个不是因为以圆满的觉性修行,[而得成菩提。]可见《圆觉经》有多重要!十方三世诸佛、一切修行人,都要按照《圆觉经》修行,你不了解圆觉,要如何修行?根本就不可能!念佛也是要圆觉,念佛配合实相叫做圆觉。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惟除顿觉人,]除非此人的根机大利,[并法不随顺,】]并法就是并及一切法,一切存在法,他都可以合这个道,他不随顺就是不取于相,不执着,也不必按照这二十五个轮去修行,叫做不随顺。意思就是:他能够在一切法触目合道,不同于一般,必须经过这二十五个轮。为什么?他不随相故,没有外相。像六祖,根本没有根据这二十五个轮。就是一切法都可以合道,不必随顺二十五轮,是这个意思。

[十方已成菩提之如来,无不因此而得成。三世修行者:此指未成菩提,而修观行之者,亦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也。此如《楞严》所云,三世通修之法:“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斯门”就是此门,就是在这个法门,他已经按照这个法门修行成就了,叫做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都是入这个圆明的法门。[未来修学人,]还未修行的人,[当依如是法。” ]要按照这个法。讲来讲去,总而言之只有一句话:修行人要有志气,就是这句话而已。要有很大的志气,下决心:我要修行,我要以圆觉的法,无所住。直入本性,学习慢慢放下也可以,但是,要花很长的时间。[惟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者:此两句拣上根,]特别的说明是上根的人,怎么样?[惟除上根]上根是例外的意思。上根的,不按照二十五轮,[圆顿悟解之人,天资特别,慧性超然,并及于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不必具依二十五轮,]一项一项,有一个定相去修行,不必![及道场探结等。]都不必![不随顺法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不可加之绳索,]不可以加之任何的束缚。[伤平无疮,]伤平,没有一切的疮疤。为什么?[是前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当下就是。[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所以,这个是例外,[故除之矣。]除之就是:这个是例外。

[【“一切诸菩萨,]诸菩萨就是人[及末世众生,]也是将来要修行的人。[常当持此轮,]就是法,常常按照这个轮来修行。[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初两句指应修人。第三句指应修法。第四句谓随顺此法,精勤修习。后两句依诸佛大悲愿力,不久可证涅槃也。二明单复修习竟,并威德科,一二问答,三观修行竟。

己二二问答两重除障

庚一除我入觉

辛一净业启请

【于是,净诸业障菩萨]这菩萨的名号有四个字:净诸业障。台湾没有三个字名字的法师,我本来是想创新一下,给徒弟取三个字的名字,后来想想不好,人家会讲话。[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请佛之仪,如前释。]又有一个菩萨发问,我们又有经典可以听了,菩萨再继续问,他们问得愈多,经典的份量就愈大。

[辛二正陈请词

壬一庆前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这太不可思议了![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太法喜了,得未曾有。[观见调御]睹见我佛调御之师,调御就是佛,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睹见我佛调御之师,调配、调伏我们三业的大导师。看见佛陀怎么样?[历恒沙劫]你看佛陀是怎么修行的?我们也是要修很久,也是要经过恒沙劫,一样。[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这讲的太好了,就是这一念头而已。简单说:这一念解决,无量劫来的问题就解决,就是放下、就是空。无量劫的痛苦,是不是“执”这一字?是不是这样?你今天为什么会烦恼?执着嘛、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嘛!我们无量劫以来,一刹那之间,我们就悟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一切相皆是生灭,幻化不可得的东西,一念之间马上就觉悟。无量劫的痛苦,在今天听经闻法当下,你就统统解决。一切外在的是是非非、好坏、对错、善恶,对我们就没有作用了。所以,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就那么时,就是明上座本来的面目。就那么时就是什么?就是智慧心,不要落入善的观念,也不要落入恶的观念,就那个时候,充满着一颗智慧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这样,讲起来很简单,哪有困难?本地风光,朗然照三千大千世界,束缚不了我们。开悟的人讲起来很简单,不悟就很难![我等菩萨深自庆慰]就是在一念之间,所有统统现前。所以,要记住!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念头修到不必修了,就与佛一样,就完全结束,就完成佛道了。要不然修行你修什么?靠体力吗?如果要拼体力,你肯定输,靠体力我们没办法!我讲这句话,胖子最高兴,因为胖子拜佛很痛苦,他一拜佛就满身大汗,汗如雨下。幸好有这个法门:不起于座,即得本性,还好!大胖子,浑身都是肉,你叫他拜佛,一拜下去就爬不起来,他最喜欢:不起于座,即得本性,阿弥陀佛,一句佛号,单刀直入。幸好佛陀介绍了阿弥陀佛,救了胖人,不然要他拜佛很痛苦,只怕会热死。一切都在这个念头而已,犹如一念。

[大悲世尊,解见在前。为我等辈,总明观行,]我们的观行。[依悟起修,略明三观行相,犹可领解。又为我广说,二十五轮,于一味法中,广显差别,而差别不乖一味,尤为难见,是诚不思议事。此从一心,建诸定轮,乃如来因地行相,令大众同闻,故云:得未曾有。睹见调御历恒沙劫,一切功用犹如一念者:睹见我佛调御师,经历恒河沙劫数,难行能行,勤苦境界,一切功用。夫果德称真,约理可照,今一念备知,炳然齐现于心,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也。]芥子就像芝麻那么小;透明的叫做琉璃,装了很多芥子。[我等菩萨,其庆幸欣慰,为何如哉!一庆前竟。

壬二问后

【“世尊!若此觉心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我们这个觉悟的心,本性是清净,为何会染污?是什么原因被染污?使诸众生迷,就是不觉,[闷]就是不通,因为不觉而不通畅。我们人如果心不通畅,就要疏通;大便如果不通畅,就要疏通,不然会便秘。我小时候曾经因为便秘,被拉去灌肠。不入就是不能证入,是什么原因,使我们众生不觉悟、不通?所以,无法证入这个境界?不入就是无法证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眼睛就看得清楚,因为我发问,佛讲法;将来眼就是引导众生走入正途。令将来的众生,引导一个正确的方向。

[前云: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是显自性,由来清净,]自无始劫以来就是清净。[故当机蹑此]就是依照这个[以为问端。又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未觉、即是不觉;不觉、必有染污。故当机蹑此,以为致疑之由。问曰:圣凡比较,天地悬隔,觉心]我们觉悟的心[本净,悟即应同,]为什么[更因何法染污,使诸众生,迷闷不入?迷,即不觉;闷,即不通。]水沟的水如果不流通,就会发臭。[不入者,不能证入。惟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者:惟愿如来不舍大悲,广为我等开示令悟法性。法性者,诸法之实性也。《大疏》云:]《大疏》是一本书,[若直谈本体,]直接讲到本体,[则名觉性,若推穷诸法,皆无自体,]无自体就是无自性,[同于一性,即名法性。今推破四相,]推破四相就是生、住、异、灭,统统不可得。[豁融诸法,全同觉性,故云:开悟法性。从前经文,但云觉性,惟此段云法性,意在此矣。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者:令此现前大众以及末世众生,辗转相传,永不迷闷,作将来众生之正法眼矣!]如果不是菩萨帮我们问,我们也不晓得怎么问。幸好菩萨帮我们问这么多问题,菩萨问了很多,所以,我们今天有正法眼、将来的眼,就是因为菩萨有问,所以,多问也有好处。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二正陈请词竟。

辛三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咨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我好好给你说明。

[重言赞善,为利今后。咨是谋义,谓有所谋而问也。方便者,入觉之权巧方便法也。告以谛听当说。

辛四承教静听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今天身体特别好,心情特别高兴,因为不晓得明天会不会有台风,今天就多讲一点。

[辛五正答所问

壬一长行

癸一开示障道四相

子一开示迷识四相

丑一迷识执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这一段是佛陀开始回答净诸业障菩萨所问的问题。

[此正答染污所以。一切众生,指六凡以及二乘,以唯知有六识故。]一般众生跟二乘知道有六个识,小乘只有讲六个识。[从无始来者:]就是久远的时间。[远指晦昧真心而来;]晦昧只是一种形容,光线透不过来,光线被遮住了,所以用晦昧。那么,真心透不过来,所以,晦昧真心而来,就是指无明。[究其无有始相可得,]没有一个开始之相,[故云:无始。]因为[迷真]迷失真心,[起妄,妄上加妄,]妄想心加上虚妄的外境,[故有第六意识,已属至妄;此妄想乃从意识中所起虚妄想念。]妄想的念头,[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妄认就是错认,错误的认同,这个四大为自身相。我们贪不断,我们贪财、贪一切境界,结果百年之后,一样也带不走,甚至到百年之后,死不瞑目,因为还有很多事情、心事未了。所以,死后只闭上一眼,另一眼闭不上,眼睛变成一大一小。我们一直认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体,一直到死,还一直执着这个身体是我。[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境界是虚妄的,身体也是虚妄的,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界,当然就把虚妄的影像当作是自己的心。所以,把整天乱七八糟的妄想心当作是自心相,所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因执五蕴幻妄身心,]从小到死一直坚固我们这个身体,[取为自体,]都认为这就是我们的身体,[为我相;计我辗转,趣于余趣,为人相]计我辗转就是执着我,执着有一个我,辗转就是继续轮回,转换的意思。由人转换成畜生、转换成天道,辗转就是一直转换。执着有一个我,然后一直转换,然后趣向于,余趣就是其他的六道轮回,所以叫做人相。[(谓我是人趣,非余趣);]也就是其他的六道轮回,所以,他就强烈的执着。[计我盛、]“盛”就是有势力、有钱财、身体好。[衰、]、也就是不好,身体差、贫穷等等,别人瞧不起我们,执着苦,什么是痛苦,什么是快乐。[苦、乐,变异相续,]一直变化,一直变化,执着这种东西。事实上每一天都在变化的东西,实在不是真实体,他就认为[为众生相;]底下讲寿者相,[计我一报命根,不断而住,]不断而住就是从小一直执着,认为我现在还生存着,我现在还有这个生命,支持生命存在的叫做命根。计我一报命根,所谓的呼吸,还有一口气,命根。不断而住,一直连续的一直到临命终。[为寿者相。]寿者相如果要直接解释,就是一期生命的始终;一期生命的开始到结束,叫做一个寿者相。这是一般的解释,《圆觉经》的解释就不是这样子,《圆觉经》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会讲到,它不是这样解释的。它全部执着在一个智慧里面的一种四相,这是迷了的四相,迷识的四相,迷了意识形态的四相。迷了智慧的四相就不是这样子,迷了智慧的四相,就是《金刚经》讲的:我证悟了初果,我能不能当作初果?世尊,我不作初果,所以,我证得了初果。因此,迷识的四相,叫做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迷智的四相,是证、悟、了、觉四相;我能证、我能悟、我能了、我能觉,迷于智慧的一种四相,跟迷于意识的四相是不一样。修行人也有迷惑,因为他没有究竟。修行人也有迷惑,他迷惑什么?迷惑:我能证!证什么果,我能观照,我能悟,迷智的第二相,悟,迷于悟;我迷了,我能觉悟。证、悟、了、觉就是迷智的四种相。[此四相,虽随境转计,究竟惟一我相也。]作为代表,唯一的我相,就是在每一个时空的架构上,都有一个主宰性的一种执着。[认四颠倒为实我体者:真我本有,迷而不知,妄我本空,执之为实,]我们都一直执着,认为这是实在性的东西,[故曰:颠倒。]颠倒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其实没有这四相,所以,认四颠倒为我体。[为我真实之自体,名为迷识境也。]迷了这个意识的境界。[初迷识执相竟。

丑二别成凡小

【“由此便生憎爱二境。]这个就开始要造业了,造业就是苦集灭道里面的集谛,“集”就是集合烦恼而生。因为妄想心,执着这个妄想的境界,所以,就产生什么?产生恨,“憎”就是恨,“爱”就是占有。因此就产生爱、恨两个境界,爱恨交织会毁灭一个人。[于虚妄体]就是虚妄的假体,[重执虚妄,]再一次的又执着这个虚妄,又再一次的执着虚妄的东西。[二妄相依,]这个妄想心本来就是虚妄的东西,而外境也是假的,妄想心执着妄想的境界,二种虚妄互相相依,相依就是有这个因缘。[生妄业道。]就产生这个业,所以业道。到这里是四谛里面的集谛。底下是苦,[有妄业故,]因为我们有虚妄的业,有业就有苦。业,长久下来就变成力量,业力。[妄见流转;]又虚妄的见到生灭法的流转,我们今天就是这样,因为生生,宿世的爱与恨交织,放不下,计较。我们今天有这个业,所以,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因为在这个世间,都是虚妄的东西,虚妄的东西,看到的都是生灭变化无量的东西;但是,我们不知道这是生灭法,我们不知道这是假体,我们又再一次的受苦,在苦中又作乐,然后又去造业。惑、业、苦,一直继续,四谛法里面,这算是苦谛。[厌流转者,]厌流转就是讨厌这个生灭法,心生厌离生灭的话,他就想修行,所以,这个是苦集灭道的道,他想修行嘛!你讨厌这个生灭法,讨厌这个六道轮回,你就想要修行了,我们就想要修行了。想要修行,怎么样呢?所谓注转就是生灭,就是烦恼,我们如果在流转当中放下,流转对我们就没有作用。以空性的心,来看流转的法,流转的法也空。讲空比较抽象,讲放下,存在一颗智慧之心,清清楚楚,但是,不被它影响,流转对你没有作用,当下就进入不生不灭。现在的心是不生不灭,将来就进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所以,我们[妄见涅槃。】]为何讲妄见涅槃?因为你有取有舍!涅槃就是苦集灭道的灭,妄见涅槃,这是灭道。前面那句是舍,要舍掉流转,妄见涅槃;取,这是小乘,指小乘能所不断。所以,整句从头到尾,就是四谛法,苦、集、灭、道。

[由此认为实我之故,于违我之境,便生憎怨之心,于顺我之境,便生爱著之心,]执着的心。[故云:二境。]不是爱就是恨,[于虚妄体]虚妄的体,[重执虚妄者:]虚妄的体就是[于妄我体上,]妄我就是四大是虚妄的东西,这个肉体实在是虚妄的东西。我们第一个就是错觉,从早上到晚上、从晚上睡觉到明天。包括晚上作梦,都梦见“我”在梦中,作梦都梦到我们这个身体,就一直认为这是真实的东西,甚至包括一直到死,我们都还放不下,还担心子孙,担心金库没上锁,烦恼会钱还没收,却不想想自己已经快走了。[重执憎爱二种虚妄之心:]再一次执着爱与恨二种虚妄之心。[此起惑也。二妄相依,生妄业道者:]爱与恨,这二个虚妄相依,产生什么?业道。[谓妄我之体,与违顺之境,相依而住,造种种业,生虚妄之业道:此造业也。]由这个肉体,再追求、再造业,虚妄的体,追求虚妄的境界。[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者:]虚妄的业,当然我们产生的世界,就是虚妄流转、生灭的世界,就像我们现在住的世界。这样讲就清楚,我们现在就是流转的世界,很到的东西很快就消失,消失的东西又得到,失去的东西又得到,总是苦多乐少。[谓虚妄之业因,依因必定感果,故虚妄见有流转生死之苦报:此受报也。]受果报。[惑、业、苦三,相续不断,皆由我执,以取界内分段生死之苦。]一段又一段,生死的痛苦。[若二乘之人,厌离生死流转,]就是声闻跟缘觉,小乘人,讨厌生死六道轮回的流转,[视三界如火宅,发心修道,息缘断惑,]息缘就是放下万缘,断这个烦恼。[于是沉空滞寂,]沉空就是因为只破我空,没有破法空,落入这个小小的我空的境界里面,“滞”就是不通,滞流就是停顿不通。寂就是一个小小的寂灭的安静的地方,这个不是一个大涅槃的地方,所以,叫沉空滞寂。[虚妄见有偏真]偏真就是偏空,为什么偏空?因为它不是圆满的空,因为只是断我执而已,所以叫偏真涅槃。只是断我执、我空的果报而已。[涅槃之果。此亦由我执,以取界外变易生死之苦也。此中十句,不出生灭四谛。前六句集谛,]前六句就是上段讲过的:由此便生,憎爱二境,于虚妄体,重执虚妄,二妄相依,生妄业道,就是这六句,这六句是集谛。[次二句苦谛,]就是:有妄业故,妄见流转,这就是苦谛。厌流转者,[次一句道谛,后一句灭谛也。]妄见涅槃。[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二种分别。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四相,]这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为以五蕴之身为出发点,所以是我、人、众生、寿者相。[由此便生憎爱二境;即此经前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前半所明四相是也。]前半段所讲的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迷智]就是迷于究竟的大智慧,它还算是迷,它只是小小的智慧。[乃圣人]这是二乘人。[妄有证得,]认为他有所证。[妄分四相,]这四相是:能证、能悟、能了、能觉,还是一个能。[能所未亡,]迷智四相:证、悟、了、觉,能所未亡。[有以取证,]因为他认为有所证。[发于根本种子;]产生于根本智的,能发出这个根本智的,但是,因为它不究竟。[即此经后文所说,亦即金刚经后半所说四相是也。是则四相,通于圣凡,故二经圣凡双举也。二别成凡小竟。

丑三总斥迷闷

【“由此不能,]由此就是由此二乘之人,这是指二乘人。因为如此,凡夫是迷识四相,圣人是迷智四相,由此二乘人,也就是说凡夫等等,统统没有办法[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到这个地方就停下来了,保证看不懂了,也不知道在讲什么。非觉违拒,非觉就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就是无明的意思。违拒,因为抗拒着我们;非觉违拒,因为无明,非觉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它会抗拒着我们。不是我们觉悟的本性、不是真心的,那当然就是无明。因为无明的抗拒力太强,叫做违拒。所以,诸能入者,变成不能入;就是说:使之不能入于所能入者。就是说:觉性是能入,觉性的大智慧令不能觉悟,使之不能入于觉性的大智慧,使大智慧不能入。再讲一遍:非觉违拒,诸能入者,因为无明的力量抗拒着,所以,我们觉性的智慧不能入。非觉违拒,因此诸能入者,变成不能入,智慧就停在那个地方,不能入。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注意听!上面要加“只要说”有一个能入的智慧,就不是真觉所入,因为真觉没有出跟入。再讲一遍:就是只要说有一个能入的智慧的心,这就不是真正的真觉所入,因为真正的觉悟,没有所谓的入跟出的智慧,它本来就是一体的。再讲一遍:只要你讲有一个诸能入的智慧的这颗心,这个就不是真正觉悟所入的心,因为真觉是无出跟无入。是故动念与息念,皆归迷闷,这样讲才听得懂。

此正答迷闷不入所以。]这正是我们解释,我们为什么迷,迷到没办法入?[由上所认妄我,]这个虚妄的我,[染污真性,纵离六道,复堕二乘,是故不能入清净觉。盖]就是因为,因为[非觉性违拒]抵抗[使之不入,]无明遮蔽,智慧显示不出来,它有抗拒力。我们的贪嗔痴抗拒着,人家讲的都不能接受。[故云:非觉违拒,]非觉就是无明,因为无明的抗拒性,[诸能入者。]因为无明的抗拒,一切能入的,统统不能入。[下二句释成非觉违拒之意。]解释非觉违拒的意思。[若云入时是觉入,]如果说入,叫做觉悟有跑进去,那么[不入即是觉拒,]就是觉悟拒绝掉。再讲一遍:若入的时候,有智慧跑进来,你就叫做说是觉悟的进入;那么,没有觉悟进入的时候,就变成觉悟的抗拒。觉性是没有抗拒性的,也没有出、没有入的东西。 [今觉性不惟]不惟就是不只是,[不拒,亦复不顺,]它也不会进入的,本来如是的东西,法尔如是,本来如此。我们的觉性,本来就不出不入,它没有入跟出。[觉性元无出入,入与不入,总无关于觉性也。] 扯不上关系。 [故云:有能入者,非觉入故。]真正觉悟的入,是从内心发出来的,凡是藉着外力的,都不是究竟,都要本性具足,才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鬼神附身、乩童起乩,就算被附身所讲的是正法,都是邪法,因为佛没有叫我们用这种方式度众生。三藏十二部经典,没有叫你起乩说法度众生,没有这样子。三藏十二部经典已经读不完了,佛说要依法。你藉着某人的身体起来说法,就算讲的法符合佛经,还是邪法!《楞严经》一讲,你就清清楚楚了!因为不依法,你怎么知道那个是神来,还是佛菩萨来?每个被附身的,都自称是菩萨再来,哪一个会说自己是凡夫?都是这样。今天有一个人来说他是万善爷公来附身的,已经缠了他七、八年了。一来就猛拍桌子,拍得劈里啪啦响,我就故作惊吓状,合掌跟他念阿弥陀佛,他就愈拍愈大声。他要叫这个人从事面包业,不能开计程车,竟然有鬼管这么多的?每次他开计程车,把他眼睛蒙起来,让他看不见,差点撞到人,不让他计程车。可是,他做面包,扣掉本钱,一天所赚无几,夫妻俩都吃不饱,更何况还有两个小孩子!那人身体比我还健壮,桌子拍得很凶很凶,我说:哪有万善爷公这样的?那么凶?说要藉着他的口说法度众生。我说:度众生这么凶,谁敢听你讲经?大家都逃之夭夭了!想度众生应该温柔一点。这个我看多了,我都以空性的心,对待众生,我今天对他很慈悲,身段放得很低,他是鬼,我是佛嘛,我将来是要作佛的人,总不能跟鬼打架吧!不然咒一念下去,只怕他会在地上打转,一加持下去,他就会在地上打转。万一撞破玻璃,那就惨了,因为我怕他撞破玻璃。只好面带微笑,好好的跟他讲,这个其实就是鬼神,不讲道理的。把他们夫妻闹得不得安宁,他的家人说他是疯子。我对这种事很了解,这不是第一件了,真的!这种事情没办法控制。那时候我还没洗澡,我加持后担心自己受惊吓,要去睡午觉前,赶快拿一个咒轮戴着,结果发现早上已经挂了一个,变成挂两个。真是难为情,大概是惊吓过度,戴两个。说害怕,他以后就不会来找我,这没办法,我知道他们没有在讲道理的。我以前在雷音寺的时候,也是有人被附身起来讲话,我以前年轻,比较不懂事,比较没有慈悲心,比较自傲,就想展示自己也有修行,马上就比出手印指向他,他就躺在地上了。整个人滚来滚去,像发狂一样,让我觉得自己很厉害,心想:哇!这个咒真有用,把他震的全身颤抖!你看我那个时候多自傲,现在我发现我不慈悲。几年之后,我处理事情就比较成熟,所以,徒弟现在的个性、无知,我都会原谅他,因为我曾经就是一个无知的人。没有经历过无知,怎么会有智慧?怎么会成熟呢?我很能宽恕徒弟,他们大声、说要离开、心里很烦恼,我都可以宽恕、体谅,因为我也是从无知体会过来的。你想想看,我年轻时也曾经这么自傲。所以,慢慢学,看到菩萨的慈悲,知道不能一下子就施展手印,这样不好,会伤到鬼神,他也是众生之一。今天我很柔软很柔软,很有修养,一直好好的跟他讲,身段放得很低。再来,他是海军陆战队的,我怕被他揍!我合掌时有注意看,怕他突然出手打过来,不小心一点会来不及跑。因为他像抓狂一样,处理这种事,是吃力不讨好。如果处理不好,晚上他就来拉你的脚;今天到没有,因为我都是好好的跟他讲。处理这种事会倒霉的你知道吗?真的!鬼是不跟你讲道理的。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执着我们的自性实在是很严重!非觉入故,邪魔外道都是这样,进入我们的身体,控制我们的神识。 [以是之故,凡夫动念,起惑造业,即前苦集八句;二乘息念,沉空滞寂,即前道灭二句。俱属染污真性,故云:皆归迷闷。初开示迷识四相竟。

子二开示迷智四相

丑一承征引说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无始劫以来,一直起无明。[为己主宰,]都当作一个主宰。[一切众生,生无慧目,]产生没有智慧的;无慧目,产生没有智慧。[身心等性,皆是无明。]就是说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心,都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因为无明覆盖,所以,不能发觉无明。无明没有办法觉察自己无明,所以,要用智慧去观照它,到最后,能观、所观皆无。譬如有人,不自断命,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执着一个“我”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不随随便便自己断他自己这条命。就是说无法自己觉悟,“命”是比喻无明,无法自己断掉这个命,就是因为我们无始劫以来都被无明盖覆,无明没办法发觉无明;就像我们很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无法自己去断我们的生命一样,不可能自己去自杀,人人都爱惜生命。因为无明以来,我们都一直爱惜这个无明,烦恼起来,我们对它完全束手无策!我们人会藉着很多理由,来解释我们自己所做错的事,因为我们的无明。我们还没有清净心,所做的皆是生灭法;若是清净的菩萨,他做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因为透过本性嘛!譬如诸佛菩萨,他身口意所显示出来的,都是平等,都是智慧。譬如维摩诘居士,他所显示出来的,都是解脱。而凡夫所显示出来的,都是无明,而无明又会爱惜无明,所以,我们会藉很多理由,来掩饰我们的烦恼。而这个烦恼又在我们的心中滋长,我们人都不真实的求忏悔。无明就像一个脓包,我们如果打它,会觉得很痛;我们人有自尊心,自尊心掩护无明、掩护烦恼,使无明继续增长。就像身上长个脓包,却不想开刀治疗,为什么?因为他爱惜自己,开刀会痛,不想开刀,又怕人家摸它。所以,永远无法解决,就是这种譬喻。

[此首句,]第一句。[征释]“征”就是问;“释”就是答。问答[迷闷之根本也。大疏云:动念既为背觉,息念,即合契真。]其实这句话是方便讲,难道诸佛菩萨都不动念吗?诸佛菩萨动念是什么?也是觉,息念也是觉。这句话是对凡夫来讲;如果对圣人来讲,动念是觉,息念也是觉,他没有动跟息的东西。所以,这句话是对凡夫讲的。[何以故:]为什么呢?[动、息皆称迷闷?下引起重说迷智四相义。《直解》云: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注意听!最初一念是假设,其实佛教哪里有讲最初呢?是假设。最初就是无始一念不觉,释迦牟尼佛如果讲最初的话,那不是跟外道思想一样吗?这不就跟耶稣所说的:上帝在七千多年前创造天地万物是一样的吗?最初一念不觉,所以,这是方便讲、假设说。其实本来就没有最初,你不悟,当然就假设有最初。[根本而起生相无明也。]生相无明就是最初一念微细无明。[由一念无明,]因为我们一念无明,[迷本有法身,成陀那识,]成陀那识,我们所谓的第八意识,[为我相根本,]因为我们的第八意识执着这个肉体,[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所以,无明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科学愈发展,这个地球就愈毁灭,因为所发明出来的东西都是无明,虽然能利益一切众生,用在善的,很好!用在恶的就很惨![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现在我们要学习以智慧来主宰,以智慧来主宰就是不主宰,放下、无所着,我们的心情就控制得住;也不必控制,就自然安定下来,回复我们清净的本性。这些我相、人相、寿者相、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我们身体强壮,有抵抗力,你想要感冒都不可能!我们的身体本来就有抵抗力了,邱医师说:我们感冒吃西药治疗,压制、压制,下一次还是感冒!现在不是,我现在把身体照顾得有抵抗力,邪就不入,身体强壮,它就恢复自然。真的!讲得真的很有道理!简单讲: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就是最重要的!为已主宰,我就是主宰,从无始劫以来,就是由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以下,[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异熟就是一种果报,还没有空,这种果报还没有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后文自明。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者:此释无明难断之故。一切众生,若中年失目,眼前虽不见物,]中年就是经过种种的社会经验,他世俗看多了,眼睛虽然看不见东西,一说他就知道,[说之即可明了,]他就清楚,因为以前见过这些东西。[若胎中生盲,从未见过诸物,纵使为说,亦无所益。如《涅槃经》说:如盲人不识乳色,他人为说,辗转譬喻:]魄是什么?白色就像[鹄、]一种鸟。白色就像[雪、]他没看过雪;白色就像[贝、]海边的贝,他也没看过贝。白色就像[米,]他也没见过,[难明乳色之真。]很难描述,因为他完全没见过。[生无慧目者:谓从母胎,受生已来,无有智慧之目,不能照破无明。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决不能破。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者: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如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妄认即无明,四大、六尘即物,自即己也。由无始已来,认物为己,若不逢知识,]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能断者哉,故云:皆是无明。]如果没有遇到善知识开发我们的智慧,我们哪有能力断烦恼?所以说:皆是无明。[《略疏》云:前得本起因地,则所修皆是佛因;此用本起无明,则一切皆是魔业。又前以觉圆明故,根尘普净,结云:一切是觉。今以无明为本,故云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者:此喻显无明,不能断于无明。故喻显有人,身纵卑陋病苦,还自保命,终不肯断。]无明难断就像这样。[认我亦尔,断除一切犹易,欲令断我诚难。何以故?我终不能还断于我,故云:不自断其命也。

【“是故当知,]是故以智慧要了解,[有爱我者,]就是执着这个我,[我与随顺;非随顺者,]就是说:顺从我跟不顺从我,顺从我则爱;不顺从我就恨。[便生憎怨。]憎怨也是爱的一种,因为爱不到就恨了。憎怨是爱的反面词,也是爱的一种。[为憎爱心,养无明故,]憎爱心长养这个无明。[相续求道,皆不成就。】]意思是说:我们的爱跟恨如果放不下,你再怎么修,撞破头也不能成就,就是这样子。修行一定要离相修行,才有可能成道,十方三世一切佛,无有一人是在有相当中修行的。每一法都执着,他哪有可能成佛呢?既然要法法无相才能成道,那么,这样就好说了!

[是无明相续长劫之故,不仅凡小,]不只是凡夫、小乘,[动念息念,皆归迷闷。即从此发大乘心,修菩萨道,难望成佛。故告以当知者,当以智而知。凡有可爱于我者,我与之随顺,非随顺而违我者,便生憎怨。憎怨亦是爱,以违我所爱故生憎耳。为憎爱心,养无明故者:为憎爱心,枝末无明,]枝末无明是对根本无明讲的,枝末无明就是见思无明,二乘人所断的就是枝末无明。[资熏无始,根本无明。]又增长无始无明,[由种子复发起现行,而现行复还熏种子,相续不断,将此求道,皆不成就。故《宝积经》云:“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对这个身体生执着,也是不能离开我人之相。[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趣。”]若是产生我相、人相在修行,这不是叫做修行,到最后会堕三恶道。我相、人相最主要就是表法是非的意思,不离于我人,就是没有离开我相、人相,就是不能离开这个是非,这一句话就是这个意思。不能离开是非,因为你有我相、人相,你就是对立;不能离开是非,你就永远没办法修行,就是这样子。[初承征引说竟。

丑二次第别明

寅一征释我相]

底下要解释这个四相,这个四相跟一般讲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完全不一样。[【“善男子!云何我相?]什么是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这里要注意,心所“证”并不是同证果那个证字之义,谓诸众生意思是说:他的心自己认同那个身体叫做证,这个“证”不是圣人的意思,而是执着的意思。心很清楚我有一个肉体,他证明这就是“我”所以,这个“证”也可以说“执”心所执着的那个肉体,微细的东西,无始劫以来,这个执着、我相就很难!

此正示迷智我相之体。体即生相无明,为观照研穷,对待未亡,辗转而分四相,皆以生相无明为体。前云: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故也。即第八识,生灭、不生灭和合,]这是来自于《大乘起信论》的思想,生灭跟不生灭和合,[最初一念妄动,迷本有法身,成为业识,以为我相根本。]就开始一直执着,[谓诸众生,心所证者:言我相隐微,根之于心,所有证取,]就是根深柢固,太强烈了,很难断![其体方现。]所有的证取,他的体,就是说经过了执着证明,他这个我相的体性就跑出来。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譬如有人身体很健康,[忽忘我身;]突然忘记我这个身体。意思是人生活在很惬意、很快乐的时候,他不会想到我有这个身体。[四肢弦缓,]“弦”就是不能弯,“缓”就是伸不直,我们人有一种病,手不能弯,弯就抽筋;有的就伸不直,一个是不能弯,一个是不能直。[摄养]他平时摄养,就是一般的起居生活,[乖方]就是违和,身体违和就是不舒服,身体差,必须看医生。[微加针艾,]“微”就是稍微,这根针刺下去,[即知有我;]马上:啊!叫出来声来!你看有的人很胖,却很怕针,真的!有的人一生当中就是最怕针!“艾”就是艾草,要炙,炙身就是要热一热。即知有我,马上就执着有一个“我”存在。二十四个小时都卡在这个身体,很难断![是故证取方现我体。】]所以,要证取才能显示,我体就是无明之我,无明的我体。

[此引事证释我相。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故曰: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百骸者人之身分,调谓调和,适为顺适。如百骸调适,]就是说生活很舒服的时候。[忽忘有我之身;或宴居静室,]“宴”就是静,安静的一个人居住在这个静室里面。[或幽隐深山,]就是跑到山上躲起来,[心绝经营,]“绝”就是不。心不去烦忙这些世世外外的;心绝,心不去经营,断掉;外在的活动叫做经营。[习闲成性,]因为他的心喜欢闲,变成他的本性、个性。[忽得忘其有身。]突然忘记他的身体。[四肢弦缓,摄养乖方者:四肢、即两手两足。直而不能屈曰弦;柔而不能伸]伸就是展开来叫做伸,[曰缓。此皆摄卫养护,失其方法。乖,即失也。微加针艾,即知有我者:微加即少加。]加一点点针的力量,[针刺、艾炙,]用火一烘,即知有我,痛得叫起来![调治之法,即知有我。此为外境所逼,宛尔心生;心既未平,方知我在,]心还没有平,才知道“我”在。[故云:有所证取,方现我体。]才现出我执的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因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此证取是无明,非觉性也。]这也是无明,心所证就是这个无明的肉体,即使没有这个肉体,还是有一个无明、我执的观念。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善男子!那个心一直到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还有一个证知的清净涅槃,还是我相。为什么?法我执未断,最微细的法我执还未断,所以,一直到成佛,都叫做我相,都还是我相。《圆觉经》讲的我相不同,每一部经典所解释的我相都不同。《圆觉经》是针十地菩萨、等觉菩萨讲的,所以,它讲的我相就非常深!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谓其心非但了知,二乘涅槃为我相。乃至,超略词。超三贤、十圣,即使证于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若一念证性未亡,]就是能证的那个觉知还不除掉,叫做证性未亡。就是说如果你还存在一念,那个用智慧去证明、打破无明的念头,那个能证的智慧的性,智性还不除掉,[乃生相无明未破,皆是我相根本。然涅槃是觉体,清净本然,无能无所,非别有可证故。《直解》引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病,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亡,己见犹存,亦是病。]法身还是有两种执着,能所还是没有断,能观照的智,所破的法执。所以,得到法身无边,若法执未亡,已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小乘、中乘、大乘。[其八地后,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后心,犹未破我相,何悬殊若此耶?]有人就这样问了。[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就执着一个我,[及我之法。]就是法执的意思。还认为有一个法执的我,[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简单讲:这个“我”就是微细的法执,法执未断,还是有一个法我的意思。[以异熟未空故,]异熟就是果报,因为我们的果报还没有空掉。[但约证取为我耳。]就取证来讲,为有一个我。[此经不同诸说,]因为这部经是针对十地菩萨讲的,一开始,每一段都是等觉菩萨在问法。[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初征释我相竟。

寅二征释人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注意听!心悟证者:以为有一个能证悟的人,《圆觉经》人相讲的就是:把自己当作一个能证悟的人,那就是人相。

此正示迷智人相。]迷智,前面是讲迷识,后面讲迷智的我相、迷智的人相。[首句征,下释。谓诸众生,心悟证者:悟从心发,悟得彼之所证是我,此觉前非也。]觉悟了以前的错误,[存我能悟不亡,]存一个我的悟还没有去掉。[即为迷智人相;]迷了这个智,这个智是对究竟来讲,它是迷。对佛来讲,它当然是迷,所以说迷智人相。有人说:他已经证悟了,怎么会说迷呢?那当然是对佛来讲的。[以约对我,即说为人,]对我来讲,就是说为人,[非他人也。]因为有一个我相能证,我相、一个人相,以为有一个人,所以,我在证悟,那就是人相。

[【“善男子!悟有我者,]悟到真正有我的人,[不复认我;]他不可能再认为那个假体的我是真正的我。不复认假我是一个我。[所悟非我,]所悟的心知道非我,意思就是:能悟的心也是没有能所;所悟的心是非我,能悟的心也一样是非我,[悟亦如是。]若能悟的智慧,就是执着一个能悟的智慧,[悟已超过]已经真如过了我相、人相,已经真如过了一个我,那么[一切证者,]有一个能证的话,[悉为人相。】]这很麻烦,一段一段没有分开,听不懂!再讲一遍: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简单讲就是如果悟已经超过一个我相的话,一切有所证的话,统统离不开人相。如果讲得更清楚就是说:若执着能悟的心、能悟的智慧,已经超过一个我相,那么,你所证悟的还是人相,就是这样。悉为,凡所有证明,统统是人相。

[此蹑前详释,悟得上来所证,]以前所证悟的。[以为有我者,即不复认彼为我。]过去是假我嘛![已觉前非,]以前所认的我都不对。[所悟之境,既非是我,而此能悟之心,亦复如是,应当亡情,]“情”就是执着,应该除掉一个执着,[方为合理。设或]如果你再一次[转计,]动一个念头,执着另外一个角度,叫做转计。[能悟之智,已为超过一切能证之者,]那个能超过这个能证悟的心,[是依然为智所迷,悉为人相。《析义疏》云:证者、而云一切,人相、而曰悉为者,正显凡有所证,不亡能证之智,皆名我相。凡有所悟,不亡能悟之智,皆名人相。]一个是证,一个是悟,迷智的四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有一个[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只要你有一个能悟圆悟的涅槃心,统统是一个我相。善男子!只要有人修行,他的心一直到存在一念圆悟涅槃,有这种境界,都叫做我相。[心存少悟,]心只要存在有少许悟的念头。[备殚证理,]就完全认为已经证悟到究竟的道理,统统[皆名人相。】]“殚”就是尽的意思,备殚证理,心存少悟;只要你有留到一点点说这样的观念,那一种观念?就是:我已经完全证悟到真理了!那就是人相。

[此结指人相。谓不惟悟彼证者是我,]不只是说悟到他证得的是我,[乃为人相,其心乃至圆悟]圆满的悟,到圆悟[彼所证涅槃,俱是我者,亦为人相。心存少悟,备殚证理者:少悟、对圆悟说,漫云圆悟涅槃,]漫云就是:就乱说是已经圆悟了涅槃。[此能悟心,名为人相,即使心存少悟,备尽所证之理,]就以为统统具足所证的道理,[若存丝毫悟心未亡,皆名人相。二征释人相竟。]由这一句可以证明,所有我们在社会上听到的,自称是**公、**佛、**菩萨,全台湾目前来讲,佛教就有二个自称是佛,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不用我讲,你就知道,就是这种情形。对不对?所以,只要跟大乘经典对照,你怎么会被他迷惑呢?

寅三征释众生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什么叫做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就是已经超出我相、人相,他自己认为:我已经证悟我相、人相了!心自证悟就是已经具足上面的证、上面的悟了。[所不及者。】]意思就是超过去,这一句把它颠倒过来讲,意思是说:谓诸众生,已经有一种所不能及的观念,哪一种不能及呢?我已经证悟到我相、人相都不存在,我都超越它!就是众生相,因为以为有见到、有证,以为有悟之可离,离了这个证、离了这个悟,就算落入众生相,他有所证,有所悟嘛。全部放下,就是放下这一念,也仍然存在众生相。

[此正示迷智众生相。首句征,下释。]第一句是问,第二句是解释。[谓诸众生,自心发起照了,了前证悟之非。]有所证、有所悟都不是,要将能证、能悟放下。[悟是所了,了又名能,]悟是所,了又名能,[能所对待,故离前前非。]离开一层,又一层的错误。[心自证悟,所不及者:超出我人之相,所不能及,]因为什么?[以见有证悟之可离,]还有一个证、一个悟可离。因为证悟也是空性的东西,不可离,没有出入,才是本来的东西。[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个大智的“人”一个大智慧的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那个大智慧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就是不是我,也不是彼。因为大智慧的人心中没有我,也没有所谓的彼,根本无我无彼,大智慧的人没有这些。[云何非我?]怎么会说非我呢?因为如果讲一个我,便是落入众生相,所以说:[我是众生,]因为说有一个我,那便是落入一个众生相。[则非是我。云何非彼?]则就是所以,所以没有一个真正的我,那么不是一个我。[我是众生,非彼我故。】]因为我只是一个众生,我是一个众生,当然他也是一个。所以,当然非有一个彼我;当然推论他本身来讲、众生来讲,他也是没有一个我。对方的我叫做彼我,没有一个彼我,他也是空性。当然非有一个对立的彼我,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空性。

[此借世人语辞,例明众生相。譬如有人,例彼自心。作如是言:我是众生,例彼心中了智独存。]他心里清清楚楚,[则知彼人,说众生者,]他既然心中说我是众生,有智慧的人当然是[非我、非彼,例彼心中,了智独存,]非常清楚,[自然非我能证,及与非彼能悟。]因为他是一个大智慧的人。[设难之曰:]就是反过来问难我们,假设反过来,来问难我们。[云何非我?]什么是非我呢?怎么可以讲非我呢?[答曰:我是众生,则非是我,]因为我是众生,如果说有一个“我”的观念,就落入众生的念头了,所以,不能讲“我”[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证之我。]他没有一个能证的我。反过来他又问你了,[设又难曰:云何非彼?]为什么说你没有对方的彼呢?[答曰:是我众生,非彼我故,例了智独存,则非是能悟之人,非彼之我人故也。]并不是对方的我人,我相、人相。[此借世人语辞,以为义势,]当作道理来讲。[显第三了智独存,非证悟所能及也。]有一个了智,迷智的第三个是了,能证、能悟、能了,现在是讲到能了。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有一个了智的心、了悟的心,[皆为我人,]而我相、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就是超越了能证、能悟的我相、人相,[存有所了,]只要存在一个有所了之心,统统[名众生相。】]再解释一遍:善男子!但诸众生心中有一个了证、了悟之心,皆是我相跟人相。而以为我相、以为人相所不能及,认为还有一个不能及的,就是什么呢?只要存在你所不能及的“了”有一个了智,我相、人相所不能及的了智,都叫做众生相。

[此结指众生相。但诸众生,了彼心有所证者,为我相。了彼心所悟者,为人相。皆我人句对下,以辨众生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者空,则我不及;了悟者空,则人不及。虽然我人不及,而了智独存,存有所了,]的智慧,[只此了心不亡,名众生相耳。三征释众生竟。

寅四征释寿者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的境界,[觉所了者,]觉悟他所了解的那个智慧是虚妄的,但是,还存在一个“觉”字,这个“觉”也就是所谓业智。所以,一切业智,所不自见,我们的一切智慧,无法看到我们自己的智慧,所了解的东西。简单讲就是最微细的东西无法了解。[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就像我们的命根,命根难断。有生命的人都会爱惜,爱惜自己的生命。我们参悟,参到最后的境界,一种法执,微细的法执,都自认为自己很有修行。放下很有修行,变成说我很有智慧,又变成这样。微细的智慧有办法观照到粗的,将粗的放下,结果微细的东西却留下来。简单讲就是:一切业智,最微细的那个智慧,最微细的法执,所不自见,自己无法观照。当然这是相当高的等觉菩萨最后的境界,不是普通人。这是迷智四相当中的最后一个,叫做寿命相。《圆觉经》讲的寿命相,跟一般所讲的寿命相又不同。

[此正示迷智寿者相。]迷于究竟智慧的寿者相。二乘人对凡夫来讲,二乘人有智慧;三贤对二乘人来讲,三贤人有智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萨对三贤来讲,十地菩萨有智慧;佛对十地菩萨,佛有智慧。所以,迷智是经过比较来讲的,智本来是不能讲迷的,就是对究竟智不了解,而产生智慧的差别,名叫迷智。[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众生自心体上,发起智照,故曰心照。由观智增明,]观智增明就是他修正;修行就是修正这个观念,他这个观念一直修正到跟佛一样,那就是究竟成佛。所以,由凡夫进入圣者,由圣者进入究竟,智慧都会慢慢增加。怎么慢慢增加呢?烦恼愈少的人,就愈有智慧,这是一定的道理。没有计较心、嫉妒心、贪心,当然他的烦恼就愈来愈少;烦恼就愈来愈少,他就能保持这颗清净心,从清净心所散发出来的东西,渐渐就合本性,所以,智慧就愈高。智慧愈高的人,他的烦恼愈少,他会觉得世间没什么事,一切事统统没事!所以,[照此所以能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此自觉也。]所以,诸佛菩萨不起座,而悟到究竟的法性。学佛就是一种觉悟的工作,我们在所有的工作,如果能配合这个觉性,所有的工作都是佛法。如果,我们在工作当中,不能配合佛法,那么,所有的工作变成世俗法。[觉他证、悟、了,三相皆空,]我们前面说,迷智的四相,有能证悟的人、能悟的人、能了的人,最后他觉悟到能证、能悟、能了都是空,三相皆空。意思是说:觉悟到能证的人没有,能悟的人没有,能了的人也没有,三相皆空。[觉心源故,]觉悟我们本性的根本。[以即心之智,]即心就是:当下全体就是智慧;即心之智就是:全心就是智慧,整个心的体性都是智慧。[还照寂灭之体,]我们的本性是一切无所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当然它就是寂灭相。寂灭就是自在、无挂碍,他能进入大涅槃处,他的心真的安静,静到无有一法可以动摇他。[即此一念照心,便是一切业智,]这是最后的微细。[是第八识上,微细分别也。]第七意识跟第八意识,这个到最后都是最难断的,法执,微细的分别。[不言业识,而曰业智者,此属修证边事,]“边”就是这一方面的,要悟到、观照到第八意识的微细,这已经要相当修证的功夫才有办法。[转有漏之业识,成无漏之业智也。所不自见,犹如命根者:谓此业智,虽能除妄,不能自除,故不自见。此微细分别,原从八识上起,八识不能自见八识,如人有眼,虽然遍见诸物,不能自见其眼。虽不自见,常在其中潜续,]潜续就是暗藏着一种连续的力量,隐藏、潜伏在我们命根里面的一种执着,微细的执着。[犹如命根,而人不自知也。]我们命根,我们不容易察觉。[《直解》云:以返妄归真,]转回业叫做返,返妄归真,我们要回来。就是转过这个妄,然后回到这个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你只有守在大寂灭处,这样不能起妙用,所以说不能转位回机;不能转更高的位,就是指最后的究竟位。无法回小根器变成大根器,不可以只有守住沉空滞寂的地方,你就是十地菩萨也不可以守住那个寂灭,应当起大妙用。[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抱着这支竿,竿头沉在死水里面。[宗门]就是讲心地法门的禅,[名为尊贵堕处,]虽然很尊贵,是很不简单的功夫,但是,掉进堕落处,没有发心回小向大。就像一个人跑到深山往茅蓬,他觉得心情很快乐;但是,如果大家都这样,佛法就完了,就没人度众生了,佛教如何兴盛?大家都跑去住茅蓬,谁要讲经呢?要发大心,我们自己如果有相当的智慧、定力,有所成就,应该来都市度众生才对。这就等于比喻了,自己已经有相当的功夫了,但是,疲厌不想度众生,所以,叫做尊贵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就是说已经到最尽端,很厉害的人,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得入就是有一点功夫,未为真就是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还不能算是本性具足的真心,虽然得入,虽然有一点点功夫,未为真,还不是即心即佛。[百尺竿头重进步,]在你难舍能舍之下,还能够再进一步。[大千沙界现全身。” ]只有一句话能达到这种境界: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一切都无所住,包括能观照的智慧,也不要动到一念,说我在观照、我很伟大,都不可以有这个念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此正住涅槃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一切觉就是起智慧照见。[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

此直示妄源也。谓若心起智照见,此是寿命相。一切觉者,此是前三相。]有能证的人、有能悟的人、有能了的人,[皆为尘垢者:]这也是一种执着,尘垢就是微细的一种执着。[无论能觉与所觉,皆为清净心中之尘垢耳。因能觉与所觉之四相俱属迷智之境,]所以,不离尘垢[即能觉之心,亦不离尘。何以故?]就是一种微细的执着。[当有能觉未亡故。]你还有存在一个能觉悟的人,那还是四相的最后一个寿者相不断。

[【“如汤销冰,无别有冰,]“汤”就是滚水,就像烧得滚烫的汤,来销融冰,冰是比喻固执的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汤”就是表示智慧,用热滚滚的烫水来销融冰,意思就是:用智慧观照,消除这四相。消除之后怎么样?[知冰销者;]知道冰就变成水,所结的冰也是从水来的。所以,冰是就外相来讲,融归水的体性则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只是外相不同。体、相、用,相跟用虽然不同,一切体都是一样。所以,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就是这样。就像滚烫的汤来销融冰水一样,譬如说用大智慧来销融四相也是一样,无别有冰,我们知道冰是被销融。底下是一种假设,假设说,若[存我觉我,亦复如是。】]如果你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底下“觉我”就是觉彼所觉是我。再讲一遍,若存在能觉之我,还有一个能觉悟的我;底下那个觉我是;所觉悟的是我,那么,也是能所。说:你如果还存在一个能觉悟的我,与觉彼所觉是我,觉彼所觉悟的还是我。能觉悟的、所觉悟的是我,有一个能所不断。亦复如是,就是犹如命根,潜伏不断,前面讲过,跟这个命根不断的意义是同样的一种东西。

[此下以喻反明。]更清楚。[水喻真性;冰喻四相;汤喻智慧。烧水名汤,犹悟心、名智;迷心成我,]迷了的心就成我,我们每天烦恼,是不是为了这个“我”你冷静一下,有我就有苦,无我则解脱,宿世无量劫来的占有、无明,要将这个“我”存除,确实是非同小可。所以,迷心就像水结成冰一样,[犹结水成冰。]冰表示一种执着,固执的相,比喻、表法的。[水既成冰,还烧水以治之;]热水一泼,它就融化了。[心迷成我,还悟心以销之。]转回来悟到这个心,将它销融。[汤到冰销,]热汤一到,冰就销,[冰销汤尽,]热汤就没有了,变成融在一起,[同成一水,更无有冰,知冰销者。]就恢复回来的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无能无所,尘垢销灭,唯一净心;如汤冰互融,障碍全销,唯一清水矣。]我们如果无能所,一切法平等,就是圆融的意思,再简单讲就是无我;以世俗法来讲叫做不自私的人,就是圆融。任何事情,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这样就能进入圆融。[存我觉我,亦复如是者:此为正合。若以反合,无别有我,知我尽者。今翻喻势,]就是说一种璧喻的情形,“势”就是一种情形。[顺前正合。]顺前面正合这个道理。[存有能觉之我,觉彼所觉是我者,则我见犹存;犹如命根,潜伏身中不断,亦复如是。二次第别明竟。

丑三总以结示

寅一不断不成圣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了迷智四相。所以,[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是白费,因为没有遇到善知识开示《圆觉经》,虽然拼命一直修行,[但名有为,]只能说是在生灭法里面打转。有为就是生灭,还是生灭;微细的法执还是生灭,不到究竟无为,还不能算是圆满。所以,但名生灭的有为法,[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可惜,算是正法里面的末法。

此明我相为障道之本。末世众生,指释迦如来佛法有三时差别。正法一千年,]具足了有[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学教的人,道理也通达的人,[理、行、]就是有实践的人,[果,]也有证果的圣者。佛在世的时候,教、理、行、果统统具足,所以说[四法皆全。]只有佛在世才能如此,正法一千年;佛灭度之后,一千年当中,慢慢慢慢的,到后来,愈来愈少人证果。[像法]就是相似正法,很像正法,但是不是正法,叫做像。相似正法[一千年,]就是从佛灭度一千年到二千年,我们现在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了,算是末法。从明朝之后,就算末法,唐朝还算是像法。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证果的人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我们现在就是[末世,]末法。现在要找一个实行跟实证的人很难,大家都要靠这句阿弥陀佛来了生死。[谓末法之世。众生不了四相者:即不了达,迷识与迷智,二种四相。既不了达,则不断除。若不断除,则我相全在。而我相为障道之本。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者:]有为就是[有所作为,是世间因,必得世间果,六道轮转,生死不休。终不能成,一切圣果者:若不了迷识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小乘无漏圣果。若不了迷智四相而修,则终不能成,大乘妙觉圣果。]我们最后一定要讲《法华经》,开慧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你想想看,你要开了大智慧,不讲《法华经》怎么行?开慧的《楞严》就要成佛的《法华》,如果有时间,师父还没有死,那就讲富贵的华严。台湾李炳南老居士一部《华严经》讲二、三十年,才讲到十回向,你想想看。八十卷,《八十华严》,想想看。他们在讲华严经时,我妹妹正在生病,我就去台中拜托他们帮忙回向一下,人在台北,马上就好了,很不可思议,听经闻法的功德这么大,病马上就好了!这些经都要讲,要令你们开智慧,也要让大家成佛作祖。[是故名为正法末世者:夫正法之时,修则皆证,今带我相修行,]就是执着这个我相修行。[而无证果,则正法亦同末世矣。初不断不成圣果竟。

寅二辗转征释其故

卯初一向错认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认为我在进入涅槃。[有证有悟]有我能证、有我能悟,以为[名成就故。]名以为自己成就了,那还是一种相的执着。所以,有我能证、有我能悟以为这是成就之相,认错了![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将贼当作自已的儿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生到一个败家子,就将它挥霍殆尽。财产是几家所共有的,若是遇到火灾,全部付之一炬;遇到水灾,财产全被淹没;遇到败家子,把财产花光光;遇到贼全被偷走;遇到恶的政府,财产全被搜刮。所以,我现在有一个理念,这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不同。我都这样想:我要赶快把钱拿来做功德、施舍出去,做慈善也好,印经、刻录光盘也好。像我们现在又要印《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法华经》,钱尽量一直拿来印经典。山上盖道场,栽培这些比丘,不然要做什么?等到我眼睛一闭,就来不及了,完了!想做功德却来不及了!没有一样是我们的,钱对我们没什么作用。出家如果再执着金钱,是不太应该的;在家人当然是没有话讲,因为你们有基本生活所需。

首句征,何故久修不成圣果:]我们修这么久,知见不正确,如何产生圣果呢?[下释。认一切我为涅槃者:]执着一个我,还有一个涅槃相。[认,即不了妄认也。四相皆我,故云一切我。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槃故。如前有证有悟,我人二相,]还是没有离开。[名成就故,即其相也。虽云证悟,意该了觉。]包含了跟觉悟的意思。所以,迷智的四相有证、悟、了、觉,执着一个能证的人、执着一个能悟的人、执着一个能了的人、执着一个能觉的人,都是迷智四相。[《略疏》云:良由认我,]“良由”就是因为,因为认我相[以为涅槃故,虽多劫勤修,]“勤”就是精进,精进修行,[终无所益。]所以,我们修行不要吹嘘,不要整天说:我拜佛拜百拜,多么认真、多么精进,别人跟不上我!这也是我相,我们有修没修,自己知道。所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就好。世界上哪个修行人最有修行?没有妄念的人最有修行,没有妄想的人,是世间最会修行的人,也就是佛。[如认梦身,以为自己,勤为家业,种种疲劳,终无一事,益于资产。]就像梦见自己的身体,以为自己的家业,所以,拼命一直精进,种种的疲劳,到最后醒来,一无所有,“益”就是增加,增加这些财产。菩萨!我们今天就像在作梦,人生就是梦境,梦境我们整天在追求什么?一直追求金钱,我们投资不动产、买不动产,哪里有几栋房子,哪里又有田地,只为了增加我们的财产而已。直到有一天,我们眼睛一闭,竟然什么都带不走!像我们晚上作梦,梦见这是我的家业,执着一个“我”每天疲劳,拼死拼活,拼三餐、拼财产、买一些房地产,等到眼睛一闭,哇!都不是我们的。师父的观念:不必留财产给徒弟,留这个道场让徒弟去发挥,这是我们出家人、师父的观念,为什么不把钱花完?不然留着带进棺材吗?多多的出去做功德,一直做,一直的印经,一直的利益众生。钱是假的东西嘛,如果不用来做功德,放着生利息,也没有功德啊!我们要了解,生命是一种观念,遇到机会要懂得布施,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不然眼睛一闭,什么都不是我们的,徒留一些恶业而已。[譬如有人,以贼为子者:]将贼当作是自己的儿子,[喻明不成圣果之所以。]“所以”就是原因,为什么不能成圣果?因为执着有一个“我”[四相皆我,障道之本,故喻如贼。而乃妄计为自所成果,故以认贼为子喻之。]把贼当作儿子,你所有的财产就被他偷光了![《大疏》云:贼若在外,犹可提防,养之为儿,如何检慎?]要怎么谨慎,怎么注意呢?[又知贼是贼,]就是如果你能知道那个贼就是一个贼,你把他看得很清楚,就是最后一个寿者相,那个微细的智慧的执着放下,能证、能觉的那个最后的觉能放下,知贼是贼。[贼无能为,]贼就没有办法,就拿我们没办法。我们今天修行,连有修行的念头都没有;我们走到哪里都很平凡,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养之为儿,宁无损败?]如果你收养了这个贼,把他当自己的儿子养,你就会破产,贼会偷走你的财产。[如六根取境,犹可制御,]就像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执着境界,尚能控制得了。[藏识]就是含藏分别心的[妄我,]那就很难了![离以辨明?]就像你晚上作梦,梦中也是你的身体,不然主角还有别人吗?所以,用梦境来解释就容易了解,还是梦见自己。所以,我们要破这个我相,实在是很难很难!看一看还是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比较重要![因致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念念消失。[故以其家财宝,终不成就喻之。所谓久修,不成圣果者以此。初一向错认竟。

卯二我不解脱

【“何以故?有我爱者,]有一个我的爱,他当然就会爱涅槃,有我爱者[亦爱涅槃,]就是说有一个执着的我在爱一样东西,当然他一定会想爱涅槃。所以他就[伏我爱根为涅槃相。]以为是究竟涅槃。就是什么?我爱这涅槃,佛说要断这个爱,他就伏我的爱根,变成一种爱涅槃的执着,希望能进入涅槃的一种执着。[有憎我者,]有恨我的人,[亦憎生死;]也会讨厌生死。[不知爱者,]就是生死的根本,[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另外又讨厌这个生死,[名不解脱。】]佛实在太伟大了!你看他在分析这个道理,若非圣人,确实无法讲出这种道理。我再解释一遍:何以故?你如果有一个爱我,就是执着一个我相的人,你当然很爱入不生不灭的涅槃。因此我就降伏我的爱根、执着的爱根,要进入一个涅槃相;他不知道,这一念也是叫做爱。有恨我者,生死痛苦,病苦很痛苦,会讨厌我,也会讨厌生死,你讨厌生死,也是一种爱的相反。所以,不知爱者,才是生死的根本,你又另外动一个念头;别生就是另外产生一个恨的念头,讨厌这个生死,同样不能解脱。这也是爱的一种,因为你恨生死,你就是爱涅槃,这是同样的意思。

[首句征,]就是问。[何故认我,便妨于道。]为什么执着一个我,会妨碍我们的道业呢?[下释,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憎爱之本故也。有我爱者,亦爱涅槃:我爱为四惑之一,按相宗以第七识,随缘执我,与四惑相应。]若执着一个我,[一者、我痴:]有一个执着,就变成四种迷惑。我痴[谓愚于我相,]“愚”就是强大的执着,迷惑在一个我相里面。[迷无我故。]迷就是不知道本来无我。迷于无我就是不知道它本来是无我的,对无我的道理不了解。[二者、我见:谓非我法中,妄见我故。]一切法本来就是非我,非我的东西,你执着什么呢?你说你今天身边拥有这么多东西,你所睡的是一张床,你所吃的也是一碗饭而已,跟大家都一样。[三者、我慢:谓恃所执我,]“恃”就是依靠,依靠我们所执着的我,[心高举故。]以为有一个我:我比你行、我比你伟大!心高举就是自己抬高自己,“慢”就是骄傲的意思。不应该心生骄傲,我们希望自己伟大,与其我们伟大,不如每一个众生都伟大,这样是不是很好?[四者、我爱:谓于顺我者,深耽着故。]对这个“我”非常执着,[以不断我爱,亦应爱涅槃。今以我爱而求涅槃,则涅槃但资爱根,非真涅槃,谓之错认者以此。伏我爱根为涅槃相者:将此爱根伏之不起,不起之相似涅槃相,以似为真,]只是相似,把它当作是真实,[故非真也。凡有顺我者,既已取爱于我,有违我者则必取憎于我。]还是执着一个恨,违我就是违背我的意思,就是逆我,你忤逆我,我就恨。[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因生死而起。]我们当然讨厌生死,[既憎生死,必爱涅槃,]他不知道,这也变成爱的一种,憎也是爱的一种反面。[不知爱者,真生死故;]这样也变成一种生死。[今修行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名不解脱。]你能不能了生死,很简单,你看到你的男女朋友会执着吗?你们夫妻的感情放得下吗?放得下就是说:能将夫妻当作是一种互相尊重吗?能够这样子吗?譬如:万一有一天,我太太要离开这个世间,我受得了受不了?所以,平时你就要这样观照。虽然你平时很认真拜佛、念佛,但是,你先生离开几天,或者去美国几天,你就受不了。所谓受不了就是会胡思乱想:不知道他在美国会不会去找女人?他在美国会不会想我?他在美国会不会发生什么事?这样爱恨还未断。所以,我们在一切境界当中,可以自己考试。这条绳子临命终我剪得断吗?我们都一直认为自满自己的境界,我们一直自己满意自己的境界。我那天跟一个在家居士谈,他说:我生死没问题了!我说:“吹嘘”二字你会写吗?他说:师父!您怎么这样讲?就不高兴了。我说:凭你这一点,生死就不了,我故意忤逆他。他说自己生死已经没问题了嘛,结果一忤逆他,嗓门就大起来了!我说:这样真的生死不了!我说:我这一句是故意讲的,要试试看,你功夫到哪里?你还没有功夫。生死没问题就自在,自在的人怎么会这样呢?他自己冷静下来:师父!我求忏悔。我说: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我说:求忏悔也是生死不了,这也是一种执着,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自傲、自卑、骄傲,都是生死不了的人。他说:师父!那应该怎么做?我说:我不知道,自己去悟,讲出来的是我的境界,不是你的。[本爱涅槃,拟除生死,本来执着一个爱涅槃,拟就是说:怎么能够除去生死呢?“拟”在国语来讲是预备的意思。预备除去生死,就是想要除去生死,怎么能够除去生死呢?[爱心既在,]这个执着的爱心既在,[即生死根未除,爱根憎苗。岂名解脱?二我不解脱竟。

卯三法不解脱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如何知道法不解脱呢?[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习”就是修行,修行菩提的人,朝向菩提之路而走的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稍微一点点功夫;以已微证就是:稍微有一点点功夫,就认为自己很清净,很了不起了。[犹未能尽]还是不能破除,“尽”就是存除。犹未能够存除[我相根本。】]还是没有办法。

[首两句征,]就是问。[云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是解脱之法,今何以返不解脱耶?]我们为什么不能解脱?[善男子下释。末世众生习菩提者:谓修习菩提,求成圣果之人。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者:]佛实在了不起!就像我们现在,有的人稍微有修行,就说他大彻大悟、他是佛再来的,他日中一食啦!这就是什么?以己微证,为自清净,自己稍微有点……,如果说他真的有功夫,也不必否认全台湾省的出家人,这句话就是确确实实来印证我们修行人,不要说你稍微……,你如果真的有境界,你还是很平淡。我们亲近广钦老和尚,去拜访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从来不曾说自己很有修行,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老和尚说:你到,你的心也到,你知道有我老和尚,这样我就到了(法师笑出声)。所以,你不会看到真正有修行的人奇奇怪怪的,口出狂言,说自己多了不起,没有人这样子的。真正一个高僧、一个大德,让你看起来他就很平凡,而且平凡到你觉察不到,说:不觉得这个人有什么伟大之处啊!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人!你知道吗?我要弄得很伟大也有办法,我就摆出很庄严的样子,拿一串念珠七、八十公斤,遇到人就道貌岸然样,人家说:顶礼师父!人家顶礼师父,我就说:一拜。每天都这样子,走路也不看东,也不看西,遇到信徒都这样子,就像木材雕刻出来的人像(法师笑出声),这样人家就会觉得我们很有修行。对不对?穿一件整洁的长衫,洗干净,破掉的就不要穿,很整洁,威仪很好!对不对?我告诉你们:要假装有修行很简单;要装没有修行,要做到让人觉得我们没有修行、很平凡,这是很难很难,那就是平常心,跟我们一样打成一片,那是圣人,不容易做到,不让人感有特殊之处。圣人什么时候最伟大?就是碰到境界的时候,圣凡就立辨了,凡夫是气得半死,圣人是:没事,没事!圣人跟凡夫,平常你吃饭,他也吃饭,端起碗来,你大口吃,他也大口吃,平时看不出来;圣人,要看他遇到境界、他处理整理时,那时候就是般若智慧在运用了,般若智慧在运用了。对不对?那时候就是真正的功夫了,妙用是不是能现前?凡夫怎么会有妙用?他是烦恼用现前,凡夫遇事是暴跳如雷,烦恼一大堆;圣人遇到任何事情,他的大智慧就现前;没有关系,原谅他、宽恕他。所以,圣凡之别,就要看处理事情时:如果看吃饭睡觉,睡觉,你会打呼,他也会打呼,都一样。我师父也一样会打呼啊,我师父睡觉还翘脚,我还没有呢!晕样我师父比我没修行(法师笑出声)!不是看那些的。对不对?因此我说:不要以己微证,为自清净,不要自己这样讲。犹未能尽,我相的根本。首两句征,去何当知,爱涅槃者,本来是解脱之法,现在为什么不能转回来呢?说:善男子!末世众生,修行菩提,求成证果的人,稍微证得,当作清净,[即是涅槃法相,四相未空。称之曰微者,谓证、悟、了、觉,]就是迷智的四相,能证、能悟、能了、能觉,有一个能证、悟、了、觉,[分分而证故。然证,则自计]自己以为执着,[蕴(身心)净;悟,则自计我净;]自己认为自己很清净了。[了,则自计人净;觉,则自计生净,故云:为自清净。惟余一觉,]剩下一个觉性而已。[觉所了者:即是一切业智,犹如命根,常在身中潜续,故曰:犹未能尽,我相根本。我相根本,即是法相。谓是我之法故。法不解脱竟。并上二科,二辗转征释其故竟。

寅三验知我根未尽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赞叹彼法,[即生欢喜,]现在举例来应验、考试一下,如果有人赞叹他的法,他就产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他有这种心,彼所得者,就是他稍有功夫;但是,马上就产生恨,他受到毁谤,马上就恨,不愿意度众生。所以,我们就知道,大家都喜欢被赞叹,不希望受毁谤。[则知我相,坚固执持,]由此就能应验,每一个人都是我相固执,包括出家也是一样,出家也是在修行。所以,我也常常告诉诸位:你出家,我相还是很大,有的出家人,我相比在家人更大,还是有,讲起来很惭愧,不过,毕竟他现僧相,是三宝之一。因此在家人,不要将每一个出家人当作是圣人,不要将每个出家人都当作是圣人,这样会失望。我们要这样想:出家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能够断爱根、断这个情欲、断掉家庭的束缚,晕样就不简单了。虽然说:他也是在学习、在修行,但是,我们要生希有赞叹想,希有赞叹。所以,我们对出家人就是毕恭毕敬,赞叹三宝,毕竟这样我们是清净心,清净心。所以,大家还在凡夫地修行当中,难免我相坚固执持,出家、在家都一样;若能无我相,大家都证果了,证果了。所以,[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潜伏藏识,这个我相、我执,都隐藏在第八阿赖耶识里面,我们的八识田中。游戏诸根,蕴藏在眼耳鼻舌身意,曾不间断,从来不,“曾”就是从来,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来没有间断过,蚊子咬你右手,你不可能打左手,不可能的事!影子咬右边,你却……,(法师用左手打左脸的动作)奇怪!蚊子叮右边,你怎么打左边?对不对?而有一种人是慈悲,影子叮这边,他为什么打另一边?打另一边是要震动让它飞走,这就有可能,不然我们不可能打错边,蚊子一叮,啪!很准!我们的我相二十四小时都存在,没那么简单!所以,我才说:这一生要证圣果,难如登天,真的,别说证圣果了,明心见性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明心见性的人,他理路清楚,就是正知正见的人了。所以,要正知正见的人,就是要明心见性;虽然经典通达,还不一定是正知正见,因为你就算经典通达,你有时候读经还含有我相,没有见到平等的本性,说法有时候还会扭曲佛的意思。譬如说:明心见性是什么?因为他没有明心见性,他讲经,讲到无念,他就说:无念……,无念就是没有妄想嘛,无住就是什么都没有,完蛋了!会下地狱,完蛋了!无念是没有凡夫之念;但是,有圣人清净之念,这样解释就正确,因为他可以依体起用。圣人讲有念、无念,统统是无念,因为是建立在空性里面;凡夫讲有念、无念,统统是有念,因为建立在妄想的执着,讲有念,执着有念,讲无念,执着无念,就是这样。所以,虽然经典每个字都看得懂;但是,你的心境无法会入悟性里面,所有的讲经说法,你还会偏,不要常常讲人家违背因果,你自己虽然有看过一些经典,你有时候讲出来的法,根本就违背因果也不一定!讲讲故事、往生实录,做善事有善报,这个容易;但是,要讲到心性上的东西,如果你本身不悟,你还是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瞎子牵着瞎子,一群人全部跟着堕落,胡乱说法误众,要注意!不要认为:我经典通达!对不对?唯识学,像上次,我们在李老师那里,在李老师那里研究,因为开《唯识简介》,有一个人在解释第七意识,我在旁边听,他解释错误了,解释错误。所以说:他也是这样听啊,但是,他却解释错误;我不敢讲,怕被他揍,一讲,万一变成熊猫就惨了,被揍到眼睛瘀青。所以,我这种人很不喜欢纠正别人,很不喜欢纠正别人,就是这样。所以,讲这个实在是有根据的,所以,大家还是要小心,不要常常说我们很了不起;要常常说:我讲的你参考看看,不然我再请教我师父。这样可以,知道吗?我讲这个给你参考,我不懂的再请教我师父看看。这样没关系,因为你还留了后步。对不对?一下子就:我说的一定对!完了,你要是讲错,就死定了!世间法可以让你随便吹牛,出世间法是不能让你随便乱讲的喔!你要有根据,不能随便乱讲,你平时说笑没关系,佛法随便乱讲,那你就完了,破佛的知见,这个罪比杀人更重,断众生的慧命!你做什么工作都很简单,世界上唯有当法师最难,最难!因为若是误导众生,罪无量无边,百千万劫不能超生。我要上台讲经,必需下很大的勇气,你没有稍微有一点点悟道,是不敢上台的,万一讲错,你麻烦大了!

所以说:[此以违顺二境,验知我根未尽,实借此以证法未解脱也。言修行人,自谓已得涅槃之法,但就世境违顺,一验便知。设若有人,赞叹彼法,随即生喜,]马上产生欢喜。[便欲济度。设若有人,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怒,怀恨在心。]人家批评你:你是怎么修行的?你哪有什么境界?马上就发怒了。[因对外境赞诽,验得内心喜怒,]所以,人家若说我们没有修行,你就说:是!我没有修,真的!我是世间最没用的人!所以,我们若将自己当作是世间是没用的人,烦恼就没有,你说我没修,我也没有烦恼,因为我没说我有修行啊!对不对?是啊!我只是跟你说,我看过几本经典而已,我没跟你说我有修行啊!我常常跟他们讲:我没有修行,是个凡夫,对不对?跟大家一样。[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法执全在。以此种子潜伏藏识;]隐藏在藏识里面。[藏识,即第八识,微细分别。前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如鱼潜于渊,]“渊”就是深,深水叫做渊。对不对?[似鼠伏于穴,]就像老鼠藏在深穴里面,很难抓到。[遇境便发。]遇到境界,马上就产生烦恼。[游戏诸根门头,曾无间断者:]在六根法中执着分别。[谓恒审思量我相随也。]“审”就是分别。思量就是一种执着我;恒审,永远在分别、永远在考……,思量就是永远执着一个人,永远相随着。[初开示障道四相竟。][

癸二斥迷无功劝修(分二)

子初分类为斥 子二警策真修(子初又分四)

丑初斥有我无功二斥说病无功三斥窃德无功四斥增慢无功

丑初斥有我无功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修行人如果不破除我相,则不能入清净觉,因为它会偷走我们的功德法财。

[此承前正明,彼末世修道之者,必要断除我相,设若不除我相,有损于道。如前所云:认贼为子,所有功德法财,终不成就,以是之故,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我们如果知道我相是空性,也没有所谓毁谤我的人。底下是另一段,说:[有我说法,]如果说:有我在为众生说法,这样我执还是未断。所以,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就是说:如果认为我在为众生说法,那么,这个我相还是没有断,我相还是未断,所以说: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所以,众生的寿命相,众生的寿命相,众生相、寿者相,都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

[此蹑前不除我相,]这是根据前面、依照前面,蹑,“蹑”就是依照,依照前面不除我相,继续发挥,[不能入清净觉。故重呼善男子!设若欲入清净觉性,当知人、法,二我皆空,既得二我空故,则赞毁亦空,自然不见有毁我者,亦不见有赞我者。若有我为其说法,便欲济度于他,此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全在,故云:亦复如是。初斥有我无功竟。

丑二说病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说病为法的意思就是说:带病在修行。所谓病为法,说病为法,这个“说”字,意思就是说:知见错误,变成了一种心病,以此心病为修行,以此病、病心为修行。再讲一遍:说病为法,这个“病”字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所以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说病为相,就是带着一种病,哪一种病呢?我相不除的病,带着这种病,为当作是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所以,讲起来是很可怜的人,虽然他在说法、度众生,但是,他听到赞叹就高兴,听到毁谤就不高兴,所以,讲起来很可怜,很可怜!所以,说法的人,不能因为众生赞叹我,我才要讲经弘法;或是众生毁谤我,我就不讲经说法,这样不行,这样不是一个菩萨。你讲我,我也说法;你赞叹我,我也说法;你毁谤我,我就讲得更勤,讲得再累也无妨,更勇猛、更认真地讲!为什么?气死你啊,你拿我没办法,你无我奈何!对不对?这就是精进菩萨,不为一切魔障所障碍,所障碍。所以,[虽勤精进,增益诸病,]虽然你在精进,但是,增加你执着的病,因为你不除嘛、不放下。[是故不能,入清净觉。】]这讲得太好了!虽勤精进,增益诸病,你看!知见若错误,我们今天若没有研究《圆觉经》,只是傻傻地一直精进……,师父!我要回家精进了!我说:精进要抓对方向,你跟善人住在一起,你会精进,你会进步;你跟坏人住在一起,你也会精进,也会进步,只是方向不同而已,只是方向不同而已。你跟善知识住在一起,你会进步;你跟邪知邪见、恶知识在一起,你也会进步。对不对啊?对啊!差别在精进的方向错误而已。所以,首先要除我相。

[末世众生,不了四相,四相若存,总名为病。]统统叫做病,只要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在,统统是病。所以,[闻赞生喜,而为说法。说自所证,正是我相;]你想想看![说自所悟,正是人相;说自所了、所觉,正是众生、寿命。]所以,我才告诉诸位:要如何验明这位法师讲经是不是正法?这位法师讲经如果常常称赞他自己、夸奖自己,你就要考虑考虑了!常常说他神通自在,他不起于座,就知道三十三天外的事,或者是说他还没去看地理……,师父啊!请你去看一下我们那边的地理。他就说:不用看了!那边的地理如何如何,不适合你住。那就要小心了,那是在吹牛!说:师父!人家说他有神通呢!我说:很简单!你叫他从美国飞过来,不必买机票,很简单!不必经过海关,人从虚空飞过来,要经过海关吗?不用啊!哪还要验关验老半天?咻!就到了。对不对?你会飞,海关也拿你没办法啊,不需要,还是得坐飞机,不然要坐什么?坐莲花吗?还早吧!我们是凡夫,没办法。自称是圣人有神通,不要欺骗众生了!我学说:台湾的信徒是盲目的,盲目的!什么叫盲目呢?听到人家称赞某位法师,就搞不清楚状况,说他多厉害,为人治病,有多大的神通、多了不起,每天吃很少、不倒单,就崇拜得……,你搞不清楚他是真的是假的,或是清净,有修没修……,你说他日中一食,这样并不厉害,蛇过冬眠是四个月不吃呢,你不会比它更厉害吧?所以说:不是靠外相,说他衣服穿得破破烂烂的,真的很有修行,我跟他们说:你去亚马逊河看看,上面还有人光着身子的;他还穿着破烂的衣服,那些人都是用芋头叶遮身而已,芋头叶,如果要用这样来比较,有修没修,要怎么比?你去亚马逊河上面看看,落后我们现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原始民族,还是石器时代呢,还是石器时代,他所用的统统没有刀子,都是用石头做的、打成的。就是今天喔,不是以前喔,今天文明的社会里面,还有慢我们两、三千年文化的地方,还有食人族呢,吃人肉的地方,统统不穿的,那些女人哪里有穿?都是该遮的遮一片叶子而已。对不对?该遮的遮一片叶子而已。所以说:我们不是看外相来说有修没修,这个不准,这个不准!一个人穿得很漂亮,你敢说他没有修行吗?你敢吗?你怎么看得出来?观世音菩萨有修行吗?你看看,你会比观世音菩萨更漂亮吗?你穿的衣服会比观世音菩萨漂亮吗?来!你看看,菩萨向上戴着珍宝、璎珞,你多少钱要买观世音菩萨这件衣服?观世音菩萨空得漂不漂亮?漂亮。你会比观世音菩萨更有修行吗?不会!阿弥陀佛这件衣服多漂亮!天衣无缝,披着站在中间接引众生,无量万丈的光明,这一尊,你敢说阿弥陀佛没有修行吗?极乐世界……,人家说:师父!你用大理石舖地很浪费!我说:极乐世界黄金铺地啊!不对吗?阿弥陀佛没有修行吗?那都是执着上、内心里面的问题,不是看外表的,不是这样看的。修行人,我常想:用一个外表,去判断一个人有修无修,你要如何判断?要判断一个人有修没修,是看他遇到境界、他处理事情,他怎么发心?他是为众生,还是为自己辩护?对不对?看他在办一切的事情,他是不是真的为了众生?如果为众生,还有一个我相,还是错误!因此,道在心,不在外表。所以说:[以病为法,是故名可怜愍。]以病,这个病就是四相不除的病,简单讲就是:执着的病不除,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你就不是一个修行人。包括你说法度众生,你都不能有一个度众生的念头;你施舍出来的金钱,不能说:我在布施,有个布施之相,何以故?一切法毕竟空性,不可得故。[虽历劫精勤精进,]虽然历劫精进修行,[而带病修行,]我们现在就是带病修行,带病修行,偶尔就会生起执着。我们以前有个邻居叫做王**,他患有气喘,整天一直咳,“咳!”……!每天都这样子,凌晨两、三点还听到他在咳,到死都这样子,患有气喘,咳到死!有气喘的人很可怜,他都没办法睡,要拿一张躺椅,拿一张躺椅半躺着,咳……,我从小就听他咳,我从小时候,他还没有死就听他常常在咳了,咳到他死,可怜,很可怜!患有气喘实在很可怜,一直咳……,咳的声音很长很长,咳……,好像拉不断的线,咳……,实在很可怜!所以说:人如果患了病实在……,我的气管也不好,以后不晓得会不会这样?万一这样就完了!所以说:患有气喘的人,偶尔就会咳几声,带着我相的人,偶尔就会生起执着,同样的意思,有道理,有道理!虽然历劫精进修行,而带病修行,[但增益诸病。]所以,[如称实修行,唯增益实德,]称实就是要合实相的道理,要合加深的道理去修行。菩萨!师父一直跟你讲:你第一个一定要知见正确,你不能不听经闻法,就算打雷、下大雨,无论如何,只要没有被招牌砸到,你都要来听经闻法,被砸到,那就没办法了!我们一直认为我们自己有办法,修到后来就会有障碍,执着没办法放下,你今天没有来讲《圆觉经》,你一定没办法,一定要破我相。所以说:唯增益实德,如称实修行,就是以无相、破相来修行,能增加我们真实的德行。[如药草等,种有甘苦,水土所滋,各唯增益。苦,喻我相为本;甘,喻净觉为本;]所以,虽然下雨,虽然下雨,苦的愈若,甘的愈甘,意思是说:你的出发点要对,要净觉,圆觉的出发点,这样这个法对我们就有增长;如果说:我们以我相为本,那么,这个法变成滋润我们的我相。所以,学佛的人,愈会讲话愈执着,学佛变成颠倒,愈学愈惨,愈我慢愈惨!你跟的师父也同样如此,你如果跟到一个坏脾气的师父,每天骂人,以后他的徒弟就会学,他以后必徒弟:过来!啪啪!咦?师父!您为什么打人?以前我师父也常打我啊!他拿他师父做榜样,真的喔!他的师父三天两头就责备徒弟,嗔恨心、仇恨心很重,这个徒弟自自然然就受他师父熏习。所以,我不能有恨心,因为我要教导徒弟,我要大慈大悲,因为我徒弟的频率会跟师父一样。所以,我对我徒弟都尽量大慈大悲,一直原谅他,我从来不骂徒弟,我如果管不了他,自己就很惭愧,三更半夜就……,我是没哭啦,自己三更半夜起来,唉!我很惭愧,我没有修行,没办法度我的徒弟,人家他今天要离开,要去找更好的师父了,这要怪我,不能怪他。徒弟如果不听话;唉!我的德行不够,这是我的问题,不是徒弟的问题,要跪我自己去跪,不能处罚他,处罚我自己就好。自己念佛,自己念佛求忏悔,不去责备徒弟,因为徒弟就是无知,他才必需跟着我出家,今天他会显现无知,就是我教他教得不够,我把他都得不够,所以,这是我的责任,我要自我检讨,这样才不会生气,不然很难过!对啊!这样才不会生气。每天这样回光返照……,所以,徒弟现在慢慢接受师父:我的师父不曾经责备过我们,我们师父都是用爱的教育,慈悲的教育。以后他教导徒弟,清净心就一直现前……,一直现前。所以,我不能大声,或是用恨来对我的徒弟,这样他会学起来,以后他做师父时,也会打人,他现在做人家的徒弟,以后有一天,他也会做人家的师父,以后他才华徒弟时,也会想到:我师父慧律法师,他从来不责备徒弟,他都是赞叹徒弟,他都跟我们打成一片,大慈大悲,他有什么事都自己责备自己,我要学习师父。这频率就会共鸣。所以,做师父的人,是表相给徒弟看的,而法是里面,这很重要,很重要的!我以这些员式也是同样如此,都一样,我以这些员工,以前这些员工要进来的时候,我都发一个愿:每一个我都会很疼惜,我要让他真的很快乐,我一定不会责备他;一条蜜蜡五万,他订价少写一个零,五千,我也是用讲的:唉!你卖错了!赔了四万五。我也不能大声骂他:喂!这是五万才对,你少写一个零,明天开除!不能这样子,我也只能若笑,请到这种员工,也不能责备他。不然你看我们这里十几个员工,我都不曾责备过他们。真的!能来师父这边上班,他家的历代祖先真的有烧香,他家的历代祖先真的有烧香,就是这样。为什么呢?我也要给他圆觉的思想,师父这么慈悲,他在工作上就是与道相应;我师父这么慈悲,我不做,我自己会不好意思!让他自觉到良心,自觉到良心,让他自觉,自觉因果;你看!师父对我们这么慈悲,我们怎能睡到八点多还不起床?他自己就赶快爬起来,deng……,自觉的作用,因为我对他很好嘛,自觉的作用。所以说:包括这三、四十位法师,包括这些在家居士,来这里上班的职员,我对待他们都没话讲,师父就像一个好爸爸,大慈大悲,怜愍众生,怜愍众生;除了不要跟我争太多薪水以外,其他都好谈,不要跟我说:师父!薪水太少!不要讲这一句就好,不提钱的大前提下之下,什么都好谈。所以,[水、土,则喻万行。此我相为本,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二斥说病无功竟。

丑三斥窃德无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不了解我执的根本。[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佛陀,那是佛陀的功夫,如来的解就是法,以及如来若行、万行,[为自修行,]就认为自己的修行,说:你看!佛陀怎么样,我们就怎么样。只会谈理论,叫做以凡滥圣,以凡滥圣,你看,佛陀这么自在,我们也要学自在!结果都去造恶业,把造恶业当作是自在,这样就死定了!为自修行,[终不成就。】]就是以凡滥圣的意思,将佛陀所修行的,当作我自己很有修行,我就像佛陀一样,我就像佛陀一样。举个例子来说,我看了一本书,有一个上师自称为佛的,把一只啄木鸟打死,打死,打死一只啄木鸟,人家写一本书出来,人家说:这样是杀生,显教的法师也没有这样子。拿枪打死啄木鸟,在美国。他的徒弟就解释说:大杀生就是大慈悲,因为我师父是佛!他的师父是佛,我是认为如果是这样是没关系,真的是佛是没有关系;但是,释迦牟尼佛示现,他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示现杀生,释迦牟尼佛示现,也没有造一切的这些恶业。没有!所以说:我们不要说我们就像佛陀,我们不要这样,这样是偷如来的德为自己的德。

[末世众生,未尽我相根本,不能了达四相皆空,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依佛所说之理而解,及佛所行之行而修,是谓窃取如来之德为己德,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三斥窃德无功竟。

丑四斥增慢无功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就这是说:有心修行的人,你也许是在修行,若有众生,虽然有修行,还没有得到涅槃的境界,你就说我自己得到;还未证得菩提,你就说我证得了;看到别人精进,你就心生嫉妒,圣人会这样子吗?圣人是物我一如,众生跟我们是同一体,看到没有修行的人,我们怜愍,怎么会看到没有修行的人就讨厌,看到有修行的人,我们就嫉妒呢?晕是什么心?心就是念力,临命终我们随念而去,你现在都不能平等,你怎么进入平等的世界呢?你有平等的念,才能进入平等的法身嘛,法身是平等嘛!对不对?你心生嫉妒。所以,我常说:贤能的人被毁谤,是一定避免不了的,一定要被人毁谤,你逃不过这个大劫的,没有办法,没有被毁谤的人是蠢材,这是一定的道理,众生相嘛,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因为他还执着:他比我更行!执着。所以,无法产生清净的觉性。

[或有增上慢众生,未得涅槃之理便自谓已得,未证菩提之智便自谓已证:得少为足,故为增上慢人。见胜进者,心生嫉妒:夫圣人用心,物我一如,见有胜于己,更希前进者,应生欢喜,而今不然,心生嫉妒,谓嫉我不能,妒彼胜我。然嫉妒之心,发于我爱,故知由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初分类为斥竟。][

子二警策真修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大家都希望成就。[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这一句要解释一下:不要因为要求一个悟的心,只求多闻,相似的功夫,这只是只有增长多闻而已,只是增加多闻、增加我见而已,意思就是:没有在心地上下功夫,只是听听法,不会合这个心境。再讲一遍:善男子!末世的众生,希望成道,不要为了成道、为了求悟,只是在经教当中下手,没有实地内心的功夫,这不是真正修行的人,只是增加多闻而已;多闻不能了生死,要实证,要实实在在放得下,才是真正的功夫。听经闻法这么多,竟然我相还这么大、执着这么大,是非还这么多,这样你想想看,你是一个修行人吗?修行人有一句话,禅宗有一句很了不起的话,说:欲入如来大觉者,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之人。太了不起了!欲入圆觉之人,想要入佛的圆觉的人,当处发生,汪处寂灭,你何时发生任何事情,你当下就是没事,不要等到明天、不是等到后天、等到一个礼拜、等到一个月,当处发生,当处就寂灭,那就是真正当下悟道的人;你若不能当处发生,当处寂灭,那么,你还不是一个自在的人。

[末世众生发心修道,希望成就道果,须先悟圆觉真心,依此心修习。此是成佛正因,自然克成道果,切勿将心待悟。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谓己发明。但唯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这一句就是我一生当中,看到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

[【“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就是说:你放不下,你还是要学习放下。[未断令断;]情执不断,你就是要想办法把它断掉![贪、嗔、爱、慢,]贪心、嗔恨心、爱心、慢心。[谄、曲、嫉妒,]谄曲心,嫉妒心。[对境不生;]造成不要动到念头嫉妒任何一个人、谄曲任何一个人。[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太好了,太好了!(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我拍了十几声桌子,就是:太好了,太好了。讲得一针见血,一针见血,真的是如此,我们对佛实在是五体投地地钦佩,太敬佩了,太敬佩了!叫我们要精进,要降伏烦恼,要起大勇猛之心,没有得到的东西要得到;这个“得”就是一种放下、无所执着的功夫。还没有断这个情执、欲望,要放下、要断掉;贪、嗔、爱、慢、谄曲、嫉妒,要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果能如此,佛说这个人渐次成就,目标正确,目标抓对了,这个出发点他抓对了、抓准了!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别人对不以,与我们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关,菩萨!你这句话听得懂吧!别人对不对,与我们的生死无关;我们对不对,跟我们的生死有很大的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不要把一颗心等待,等待觉悟,觉悟是当下的功夫,不要等;我等待要开悟,你开悟没有?没有!你为什么不开悟?我还在等,我还在等。等什么?[亦不要广求多闻。但当一心精进而无异缘,]没有其他的因缘,[念念勤劳而无懈怠。]多拜佛、多念佛。[降伏烦恼者;先断迷识四相,略显空无我理,得相似涅槃。更劝起大勇猛:进修不退为大勇;冒难不屈为大猛。未得清净涅槃者令得,未断迷智四相者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者:此对境验心,果然贪、嗔、爱、慢等烦恼,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者:生死根本,最难拔除。念尽则自他俱寂,如此自验其心。如古德云:]这句话你要写起来摆着,要贴一张单子,不然要画红字,[“学道不必将心求悟,]将心求悟是生灭法,这样还未悟。[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就是说:你现在在烦恼,此时正好是用功的时候。菩萨!正在烦恼的时候,就是真正用功夫时。[便是悟处。”]但于一切烦恼境界透得过,透得过就是放得下,天大地大的事你都当作没事,当处就是(法师连敲桌子,咚咚地响)。所以,师父刚才说:当处发生,当处寂灭,是名入道,真正入道之人。[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先断迷识四相,进断迷智四相,是为渐次成就也。]渐次成就也。讲到这一段,后面是偈颂,一个段落。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师父解释一遍:要求善知识,一定要求善知识,开示我们正知正见的圆觉思想,这样才不会堕入邪见;你若则邪见,愈精进就愈惨!若于所求,如果在求法亲近的善知识那个地方,若于所求的善知识那个地方,对善知识不能产生爱恨的念头。则不能入,如果说:还在分别亲近善知识,看善知识的缺点,那么,永远不能入道,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承上,虽然渐次可以成就,还要更求善知识,决择邪正分明,令依正修,不堕邪见,如此方得相应,是为真修。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取、舍之心,是则我根未尽,毕竟不能入清净觉海。以海为众流所归,出生诸宝。喻彼大圆觉心,流出一切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取喻如海,]取这个比喻就像海。[良有以也。初长行竟。]最后师父要跟诸位讲一句话:我们今天好不容易听到《圆觉经》,好不容易听到法,我们如果不会把法拿来运用,你就是世间最可怜的人!可怜的不是外面那些人,外面那些人可怜是正常的,因为他没有听到佛法;而你已经听到佛法,不应该又做一个可怜的人,不知道直接入圆觉之心、之海。是不是这样?听到佛法,知道生死的根本,要赶快降伏习气,坏的习气,嫉妒、恨心、谄曲的习气要赶快放下,不然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的人没有听到佛法很可怜,对不对?但是,你比外面的人更可怜,因为你已经得到宝贝,却不会运用,你是双重的可怜,双重的可怜,外面那些人叫做注定可怜,你这个叫做很可惜的可怜,很可惜!

[壬二偈颂(分二)

癸初标颂二正颂

癸初标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癸二正颂(如次讽前,科同长行。)

【“净业汝当知:]“净业”就是净诸业障菩萨,这两个字是菩萨的名字,所以说: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都是执着我爱。[无始妄流转,]无始劫以来妄流转。人道还算幸运,这个鬼神,我们如果一念落入鬼神,要解脱的机会就更加困难!鬼神虚妄的执着更加强烈,没有佛法可听,没有佛法可听。所以说:过去有人入阴间后出来说。阴间的人很尊重我们学佛的人,有的人有神通,曾经进去鬼道,说鬼神在礼拜一位祖师,结果一看,这位祖师还活在阳间,还活在阳间,也就是说:这位祖师的行持让鬼神很钦佩,鬼神钦佩,所以说:我们在人间如果不解脱,到了阴间才想要解脱,要断这个流转,可以说很难,很难!前几天我跟诸位讲过南鲲鯓(鯓shēn)那个万善爷兄:要称他为“兄”,今天他又来找我,来这里感谢,感谢,夫妻俩被他搞得只剩一万块,我跟他讲:这没办法,只能好好地跟他讲。结果回去后,就不再附他的身了,退得干干净净!我跟他说:早晚课请我们法观:愿以此功德,回向南鲲鯓万善爷公。很有效呢!今天夫妻俩来这里非常高兴,那个鬼神缠了他七年,缠了他七年,你知道吗?缠得他寸步难行,让他没有办法工作,每次他开计程车,就把他的眼睛遮起来,缠了他七、八年,他自己会附身起来讲话,对我大块嚷嚷:你是修行人,我很尊重你,可是,他就是不听我的话!像抓狂一样,我都一直念:阿弥陀佛……,因为鬼是惹不得的,鬼很凶,我一直念阿弥陀佛……,好好地跟他讲,我们做功德回向给他,才几天?那天到今天才几天而已?有一星期吗?夫妻俩非常高兴,七、八年的痛苦,二十四小时都跟着他,藉着大众的力量回向,已经退得干干净净了,他自己讲的喔!他说不晓得要如何表达对师父的感谢,说师父救了他们全家。我说:这不是我,完全是大众共修的力量。所以说:冤亲债主到最后,还是要以佛法的慈悲才有办法解决。他们以前求助于谢公妈、关公的庙,他还是照样来附身,用任何的咒都赶不走,我说:这个不能来硬的,要好好地跟他讲,身段柔软一点,做功德、念佛回向给他。我说:你回去只要认真念佛,我靠大家的力量,因为师父没有修行,没有修行,也不晓得是谁介绍的,介绍他来找慧律法师,我看他们夫妻俩实在很可怜,被他搞到耗尽所有积蓄;对于鬼神,只能好好的跟他讲。所以,我就告诉诸位:你看,我们对于往生是不是要更有信心?才一星期,这个鬼神就不再来附身了,我们就是早晚课回向给他,他就退得干干净净了,加上他自己也认真地念佛。诸位冷静地想想看,晕样是不是表示结善缘很重要?对不对?这样是不是说明回向的力量?现在大家都还活着,由这个例子就知道,现在大家都还活着,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这个活生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作证明,我们今天靠大众的力量,共修的力量、水陆大法会的力量,七、八年来束手无策,一星期就让他摆脱这个鬼神,这是不是证明念佛共修当中的回向,或是我们跟三宝结个善缘,百年之后念佛回向,那个力量有多大!万一我们的修持力不够,像这样一直为他回向……,才一星期,这个万善爷公就不再来了。不过,还是得继续为分回向一段时间,若不继续回向给他,万一明天又跑回来就惨了!要继续回向给他。所以说:回向的力量不可抺灭,不可抺灭,这太厉害了,太厉害了!靠我们自己的修持力不够,百年之后,靠师父帮我们回向一下。对不对?结一个善缘,百利无一害,百利无一害。对不对?他本来要休养,我又把钱退回去,他拿一千块要供养,我说不用,你经济困难嘛,师父不是为了钱才为你回向,不是这样,师父一律平等,你遇到困难,我就为你回向,一律平等。在他的感觉:出家人毕竟是不一样,他说他花了很多钱,什么办法都试过了,还是摆不平,来到这里,一毛钱都不用花,就是回向一下而已。所以说:这个鬼道,这个妄、虚妄的执着很厉害,但是,要好好地跟他讲,好好地跟他讲。这是个好消息,是最好的例子。诸位!你拜佛,不能搞到跟邻居都不合,死后孤孤单单一个人,没有人要帮你助念,那实在是很糟糕!我们今天有在讲堂结缘,应该没有问题,只要你坚持到底,任何一个力量我都不动摇,永远这样子护持三宝,那个力量很惊人!底下,无始妄流转,[未除四种相,]未除四种的相。[不得成菩提。】

净业汝应当了知,一切众生迷识四我,]就是我痴、我爱、我见、我慢,痴、爱、见、慢,这是迷识的四种我。[不可不断,迷智四我,]就是证、悟、了、觉。[不可不除!何以故?谓凡夫众生皆由执迷识之我爱,无始至今,起惑造业,虚妄流转于分段生死;二乘众生皆由执迷智之四相,证、悟、了、觉,能所不亡,虚妄流转于变易生死。而未除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所谓涅槃生死等空华,而所证涅槃非真,岂得成菩提耶?

【“爱憎生于心,]我们心中若产生爱跟恨,[谄曲存诸念,]“谄”就是拍马屁,献媚;“曲”就是弯曲人家的意思,有护短,人家明明是好意,他却当作是恶意,都是为了自己,“曲”就是扭曲别人,为了保护自己,就是扭曲别人,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我们都有这种恶毒心,没有正念。所以,[不能入觉城。】

长行]就是前面的长行,现在这是偈颂。长行[分类为斥有四:一、有我,]执着一个有我。[二、说病]有四相的病。[三、窃德,]“窃”就是占据,以佛的德为自己的德,以佛的德当作是自己的德行,现在自称为佛的,差不多是这样子,他以为跟佛一样了。窃德,偷拿人家的“德”动不动就叫人家要相信他,他就是佛,百般的叫人家一定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窃德。[四、增慢。]增加一种傲慢。[此中首句]第一句就是:爱憎生于心,[义颂第一有我:以顺我者爱,违我者憎。二句义颂后三。]谄曲存诸念,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晕就是形容说病、窃德、增慢,义颂后三,后三就是:前面我们讲有四种:有我、说病、窃德、增慢,后面三种就是说病、窃德、增慢这三种。[以说病为法,]这本来就有问题,这个“病”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除,你一切的说法都有那个四相,那个变成一种错误,不能入这个觉城。[有谄媚听者义;]就是谄媚心面对听者,叫做谄媚听者义,拍马屁面对大众。 [窃德、]偷窃,偷人家的德行,当作是自己的,“窃”就是偷。[增慢,]增加我慢。[有曲护己短义。]都是为了保护自己。[皆有碍胜进,]都会障碍精进。[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有念无念,同归迷闷,故不能入觉城。城喻涅槃。《直解》云:此涅槃,魔外不能侵,]因为他已经出离三界了。[万德之所聚,]一切德行统统具足。[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悟刹,]这个“刹”本来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但是,在此是比喻作圆觉的妙心。如果你能归悟,回归到圆觉的妙心,这个“刹”形容一种无量无边的界线,“刹”就是这样,无量无边的界线,所以,就是比喻作圆觉的妙心。[先去贪嗔痴,]要先去掉内心的贪嗔痴。[法爱不存心,]就是对法的执着也不要存在于心。[渐次可成就。]慢慢慢慢地,我们就能成就。[我身本不有,]我们这个身体,本来就是不实在的东西。[憎爱何由生?]我们的爱跟恨,是从哪里来呢?从无明来,迷惑颠倒。[此人求善友,]这个人求善友,善友就是善知识,这个人要求善知识,你如果没有师父,或是善知识,正知正见的三宝,正知正见的在家居士、善知识,善友。[终不堕邪见。]才不会落入邪知邪见。[所求别生心,]如果你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你还另外有分别之心,不依法就是了。常常看善知识的缺点,或者是挑剔毛病,你既然是求法,既有所求,有所求就是依法,别生心就是与法不相干的,与生死不相干的,这不关我们的事情。这样子的话,别生心,另外产生了一颗分别心,去看这个正知正见的人的种种差别,有高下。就像我们现在讲的:我去拜山,哪个师父有修行,哪个师父没有修行。产生另外一个分别心出来。你不要管你师父有没有修行,你冷静他所说的是不是正法?你如果另外别生心,分别对错、是非、善恶,[究竟非成就。”】]这样我们不能成就。

[此警策真修也。若能归心悟刹;刹,乃世界之都称。] “都称”就是总称,就是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喻圆觉妙心,为所悟之境,依圆觉妙心为正因,自可成就净觉也。]这样当然就能成就一切清净的觉性。[先除去贪、嗔、痴,此劝断迷识四相。]迷了这个分别心的四相,迷识四相就是:依照执着,而产生了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贪,谓顺我者生贪;嗔,谓违我者生嗔。此二皆属我爱,同依我起故。痴,即我痴,谓愚于我相,]“愚”就是昏昧于,一直迷惑在一个错误的我相,“迷”就是昏昧,昏昧不觉悟叫做迷,愚。[迷无我理。]“迷”就是不明了,不明了一切法无我,所以说:我痴。[此皆迷识而有我、人、众生、寿者,故劝断之。法爱不存心者:此劝断迷智四相,然证、悟、了、觉、四相,执之生爱,故为法爱。于此四相,不生爱心,是谓法爱不, 存心,则迷智四相破矣。渐次可成就者:若惟执顿悟,不假渐修,]不藉着渐渐修行的力量,[未必即能成就。如《楞严》所云:“理则顿悟,]就道理来讲,我们可以一刹那间就悟到。[乘悟并销;]乘悟就是一切有阶梯,譬如说小乘、中乘、大乘,只要他有所悟,一切都可以符合这个本体。所以说:我们悟的阶段,三乘不一样,多种人不一样;但是,只要一悟,理性上都是平等。[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在事相,就是习气,在习气来讲,这个没有办法一下子就除掉的。所以说:徒弟他无心犯错,有时候他是习气,这个要原谅他,要原谅他,一下子叫他没有烦恼,他很困难的!师父啊!我很烦恼啊!东说说,西说说,不满这个,不满那个,我们就知道这个人烦恼还是很重,烦恼还是很重,控制不住这个烦恼,不平则鸣嘛,不然你就让他出去走一走、绕一绕,他持不住,没有办法,你强迫他留下来,那也没有办法。习气,他的烦恼重,他不晓得当下这个定义就是说:一切发生的事情,当处就寂灭,这个才是道。道的究竟处就是一切处:道如果要选择处的话,此道就有生灭的东西,此道就有生灭。譬如说释迦牟尼佛,他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他所到之处,二十四小时统统解脱,包括人家用火坑要害他;包括人家假装怀孕来毁谤他;包括用大象要害他,印度有大象,外道一直要害他;包括他托钵,三天都托不到钵;包括他九十天吃这个马麦,结夏安居吃这个马麦,释迦牟尼佛他没有一句怨言。包括他的指甲被石头砸到流血,他不但不怪提婆达多,他还派人家去地狱问候他,佛是何等的胸襟,佛是何等的胸襟,这岂止是其他的宗派能相提并论的?其他的宗派,动不动就要杀!对不对?大家都是为这个圣而战,发起这个圣战,佛不准战争的。不准战争的。三藏十二部经典,我们如果透彻来研究佛的行为,对佛,我们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在中国的所有圣人里面,打开来看,包括孔子在内,都要望尘莫及,要望尘莫及!孔老夫子说:以德报德,以直报怨;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同体在悲,无缘大慈,这就比不上佛陀了!同体大悲,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们是同一个本性的东西,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缘”就是条件,没有任何条件的慈悲,很令人钦佩,我们哪里有办法做到这样子?佛的这种胸襟,看这个三藏十二部经典,你就会痛哭流涕,云何我们世间人心胸如此狭小,为了一点小事,你不原谅我,我不原谅你,怎么样都摆不平呢?很奇怪的事!放不下!哪一个人讲我怎么样;哪一个人毁谤我怎么样,有的人来问:师父!他讲您怎么样……。我说:哎呀!他们都是菩萨,我是凡夫,这样可以吧!讲那么多有什么用?他讲我,我也不会痛苦,傻瓜!话讲回来,我做错,我当然要下三途,我负因果;如果我没有做错,他讲我的坏话,他跑去地狱,他要讲,你有什么办法?师父!我去跟他解释!你有那么厉害吗?他要让你死,你怎么解释?他已经对你没有信心了,他已经产生错误的执着了,你怎么解释?冷静,吃得饱、穿得暖,讲我们的经,度我们有缘的众生,这样谁比较聪明?我比较聪明,他哪里聪明?要自在,要解脱,要无碍,要无相。我们看到佛陀的遭遇,这样他还不算太恶劣,他毁谤我们,还算是很慈悲的人,照理说,那种人是会拿刀杀人的,现在只是毁谤我而已,这是很慈悲的人,他是大慈大悲!对不对?他这种行为,我觉得他很慈悲,因为他是水准很低的人,照理说是会置你于死地的人,只毁谤你几句,那是很不简单的;表示他实在是很恶劣了!所以,这都是一念之间而已,一念之间而已。对不对?一切法实在……,修行,你常常说你在修行,都是修正这个念头,你对他有恨,你为什么不对他有爱呢?傻瓜!对不对?所以,我常常跟那些当太太的讲一句话:与其让先生来怕我,为什么不让先生来爱我呢?你常常炫耀着:我如果叫我先生用爬的,他就不敢站起来!你傻瓜!你讲这句话,实在很三八,你讲这句话并不聪明,你知道吗?实在很笨!你去外面跟人家说你先生怕你,你有什么面子?真是笨!那表示你是一个恶妻,你先生才会怕你;你这样讲是让你出糗!你应该说:我先生很疼我,我先生很照顾我!这样我就很钦佩你,表示你这个太太做得很好,称赞你先生,就是称赞你自己。笨女人才会去跟人家说:我叫我先生跪着,他就不敢站起来,叫他爬着,他一句话都不敢吭声!笨!实在很笨,笨女人,你这样讲会让人看不起,并不聪明!是不是这样?这样不聪明,没有研究过佛法、没有研究过这个逻辑,逻辑学,逻辑学。对不对?我到外面都跟人家说:我那些职员真的没话讲!无论到哪里都很赞叹这些职员。人家就说:师父一定是您做得很好!我就是在等你讲这句话啦!这样对,这样对,你很聪明,因为我做得好,他才会钦佩我!是不是这样?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觉悟不觉悟,都是在一念之间,你修正、调整得正确,事事都解脱,没有任何境界能障碍你,不可能,它怎么障碍你?对不对?我常说:狗吠月亮,不损月亮的皎白,一只狗看到月亮在移动,就:汪汪汪!没用!月亮照样移动,光明遍照。狗一直叫,月亮并不会停下来说:你为什么吠我?狂吠,对我狂吠?月亮才不会理你,因为它是一只疯狗!对不对?月亮一样在利益众生,照着黑暗的天地,一样在运转,疯狗狂吠月亮,不损月亮的皎白,你说是不是这样?放下嘛!世间哪有什么好计较的?就是这样,悟道就是如此。所以,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们习气断不掉,我们为什么不用观照的力量?常常卡死在错误的观念里面。所以,不要说徒弟怕我们,不要说众生怕我们;要让众生爱我们,要让众生尊重我们,尊重我们,非常地疼惜我们、尊重我们。做到让人家怕你,那不算厉害,我那时候还稍有福报,六年级遇到一个都是,叫做高正雄,这个名字可以讲,到现在我还感恩他,他都用爱的教育,学生如果太调皮,他顶多拿藤条处罚;你写错了,他就纠正你,一个错字叫你多写一行,你考试卷写错了,你错误,他就叫你重新校正,他说:你这次写错,我若不叫你重写,你以后还是不会。所以,他都用爱的教育、用耐心,晚上都教我们老到七点多。那个都是,我们毕业时,大家都哭,大家都考上第一志愿,是全校的模范班,一流的班级,考试成绩是最好的,全班都考上第一志愿,家长来都哭,很感动,感动!所以,我们那个老师说:你们被我老到,很有福气!我们老师真的这样说,而我们也都认同,他是基督教的,你看,我们要感谢基督教的,他就有这个爱心。与其让学生来怕你,不如让学生来爱你、来尊重你。这是讲题外话,题外话,我们做人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今天,我秉持的原则就是:与其让徒弟、信徒来怕师父,为什么你不让他来尊敬师父、来爱师父、来慈悲师父呢?为什么要凶到让人家害怕,看到他就吓得胆战心惊?这样有什么意义?毫无意义可言![今即悟净圆觉心,又能断除迷识、]今既悟净圆觉之心,现在既然悟到圆觉的心,又能断除迷识,又能断除这个迷的识。[迷智,二种四相,故渐次可入清净觉矣!故云: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者:净觉成就,了达无我理。我既无我,身将安在?]身在哪里?既然一切法无我,身体在哪里呢?[身既叵得,则憎爱自空,]所以,恨跟爱自然消失。[故云:何由生。此人求善友,必不堕邪见者:此人还须求得正知正见之善友,时闻开导,]常常听善知识的开导,[终不至堕落于邪外也。]“邪外”就是邪见跟外道。[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者:若于所求善友,]你对所求的善友,就是善知识,[自当依法不依人,]所以我说:你依他的法、讲的法,不依人,他的人好坏,这是他个人的因果。对不对,你依他讲的法。[倘若]如果,[别生一种种性高下之分,]就是说这个人好,这个人不好。[而起憎爱之心,纵有所得,]你若是有所得,[究竟非真成就净觉矣。以彼既有憎爱,则是我相根本犹未尽故。]还未除掉。[初除我入觉竟。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第四卷终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佛说疗痔病经     

慧律法师讲观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慧律法师讲楞严经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圆觉经》

超然法师讲圆觉经    

彻悟法师讲圆觉经    

道源长老讲圆觉经    

佛光法师讲圆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圆觉经    

其它法师讲圆觉经    

清净法师讲圆觉经    

月溪法师讲圆觉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