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三--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三


 下载DOC文档  



讲题: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日期:2009.6.13——2009.6.21

片数:共5片(本片为第3片)DVD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我们还在有相当深度的这个七大里面,这个因为超越一切意识形态、一切的相,所以,这个没有见性,听起来相当困难;但是,注意听、专注,也会种下善根,也会非常受益。我们讲:七大即如来藏性,周遍法界,前面我们讲了地大、水大、火大,今天进入第四个,叫做风大。

[辰四 风大 (分四)]

[巳初 标性约拂 二 就拂详辨 三 结显体用 四 双拂二计 今初]

经文,[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黎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先解释一下:阿难,风性无体,没有自体可得,所以,有时候动、有时候静,也就是一下生,一下灭,所以叫动静不常。汝常整衣,你平常整理这个衣,出家人的衣就是袈裟。入于大众,就是大众之中,来到了大众之中。僧伽黎角,我们称为大衣,僧伽黎就是大衣,大衣就是袈裟,僧伽黎角就是衣角。动及傍人,稍一动,风一吹它就触动旁边的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则感觉有微风,清凉的风拂彼人面,[拂]就是吹向对面的人,就是比丘在披衣,前面有站人,离比丘前面不远,有站人。所以,披袈裟的时候,袈裟角有动,动的时候风吹向对面的人。

[风大之性,本无自体可得。时动时静,忽起忽灭,动非常动],风不是常动,动一下又停,停一下又动。[有时而静;静非常静],这个静也不是永远静,大家活在这个现实的世间里面,很清楚的。[有时而动。故曰:不常。汝常(寻常也)整(理也)衣],你寻常整理这个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

[僧伽黎:即大衣,又名杂碎衣],佛陀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叫做杂碎衣?诸位,你一定要清楚,佛在世的时候,衣的那个布料是很难得到的,不是象我们现在的纺织,一夕之间,那个工厂,是一匹一匹布出来,可以做很多很多的袈裟,佛在世是很难的!而且那个时候工业不发达,那个时候的布又粗又重,沾到水的时候,哇,那个很重!因此,那个时候布不完整,就这里收集一块,那里收集一块,有时候这个颜色不完整,收集后就缝起来,所以叫福田。比丘的袈裟一撑开来,那都是一个田字,一格一格的,叫做福田衣,又名杂碎衣。[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我们在大乘佛教,打开那个红色祖师衣就更明显了,一条一条。我们这个打开也有,也是一格一格,有福田的。为什么袈裟有一格一格的呢?表示说众生想要修福报,就要先种这个田,种这个因,就像种子种在田里面,众生想要修福报,有时候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个袈裟就表示福田,袈裟又叫福田衣。在座诸位你们也有一件衣,这里是二十五条,各四长一短;你们也有衣,你们那件衣叫无常衣,这个无常就是万一有[三长两短],披这个衣就随时随地准备要面对死亡,你听过,万一有什么[三长两短],这个就是无常衣。这个[四长一短]是属于佛教衣的专有名词。[凡分卫(乞食也)入众,常披此衣。衣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那时候可以感受到微风。[拂彼人面]。就是吹向对面的人。[且举此一事,验证风性无体,动、静不常也]。

[巳二 就拂详辨]

经文,[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这个风到底出自哪里?是出自你袈裟的角吗?从袈裟里面吹出来的吗?藏在袈裟角吗?或者是发生在虚空?是发于虚空?这个风是来自于袈裟角,或者是发生在虚空?生彼人面,而吹向对面的人的面。

[此征问风所从来,下则逐破]。底下逐一而破。

经文,[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阿难,这个风,如果是自动自发的由袈裟角出现,假设这样成立,假设风来自于你的袈裟里面。那么,你乃披风,因为风在你的袈裟角自己一直产生,你就变成披了一层风。这个风一吹起来,其衣就会飞摇,你的这个大衣就会飞起来,应离汝体,就会离开你的身体。意思是风来自你的衣角一直产生,你的袈裟一定披得不稳,一定会飞离开你的身体,这个[体]不是本体,是指身体。我今说法,我现在正在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这个垂衣就暗示没有风,静静的,没有风起。垂衣表示风静,没有动。你现在看看我正在说法的时候,衣是下垂的,表示没有风,我现在的袈裟是下垂的,表示无风,并没有风吹起,那么,你说说看,风到底在哪里?不应衣中,有藏风地,你不应当说你的袈裟里面有特别藏风的地方。

[此破风大出袈裟角。袈裟此云坏色],是人家不要的,不是鲜艳的色叫做坏色。[义翻离尘服]。披了这个就要觉悟,我们是出家人,不着于五欲六尘的出家人,叫做离尘服。披了这个袈裟就要让你离尘、离垢,这个是指烦恼的意思。[若谓此风,出于袈裟角,是衣中有风,汝乃披风。风性属动,其衣飞摇],当然[自应离汝身体];当然会离开你的身体,[现衣不离体,是衣中无风,刚此风不出袈裟角,明矣。我今说法,会中垂衣],你看看,衣垂下来表示没有风,这个形容词代表无风。[汝看我衣,风何所在?我今之上,应补救词,文方接续。恐闻衣中无风],恐怕听到这个衣中没有风,[乃转救云:衣中有风,但是动衣风出],只要是动衣就有风出,风就出来,现在[垂衣风藏,何得以飞摇离体为难]?怎么可以说袈裟会飞离我们的身体来为难我呢?不可以这样子,意思就是有藏风的地方,佛用最快的速度补充一句,[佛则以说法垂衣,风何所在],让你没有时间思惟,或者是分别,让你没有时间去狡辩。[不应说言,衣中另有藏风地破之]。

经文,[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

意思就是如果说这个风是生之于虚空,那么你的衣不动的时候,这个衣是指大衣、袈裟。你的袈裟在不动的时候,何因无拂?为什么没有风在吹,拂彼人面呢?拂就是吹向对方呢?若说风生于虚空,那你的衣在不动的时候,就是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也没有办法吹向彼人面呢?空性常住,虚空之性它是常住的,既然风自于虚空,虚空又常住,就应当常常产生风,[应]就是也必须,而风也必须常常生起。因为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如果无风的时候,风灭,虚空应当跟着灭,为什么??因为它们二个同时存在,虚空在,风就在,因为风由虚空而生,所以,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会灭。为什么?因为风来自于虚空,这是前面那段假设风是由虚空而生的。灭风可见,灭空何状,把风灭掉我们可以感受得到,这个[可见]是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没有风我们的皮肤就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得到;灭风是绝对可以感受得到。那么,把虚空灭掉,你认为那是什么情形?会发生什么状况?因为前面假设说风来自于虚空。

[此破风大从空生。若风生于虚空,应不借拂衣之缘],拂衣就是吹拂动衣,动衣,衣服会动,拂衣就是衣服飘起来。风生在虚空,就不需要借拂衣之缘。[当汝衣不动之时,何因无风]?当你衣不动,静态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风[拂彼人面],因为虚空一直存在,[空性常住下,以风空性异为破]。这一段是风跟空,因为风是生灭的,空是不生灭的。所以,[空性常住,风性生灭,若以风从空,风应常生,若以空从风,至无风之时,风灭空亦当灭]。这是一定的道理。[下二句明空无可灭,然灭风可见,灭空究作何状耶]?

经文,[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我们知道风是有生灭的,如果有生灭是风,但是如果有生灭就不名为虚空,名为虚空,一定有它的义理,只要叫做虚空,云何风中,为什么会有风跑出来呢?空是无物为体,云何有风出入呢?表示有出入、来去、生灭就不是虚空。所以,这段说若有生灭就不可以叫它叫做虚空,虚空本无生灭;名字叫做虚空,为什么又有风来出跟入呢?有出就一定有入,所以,这个风出入就是生灭,这个就不符合虚空的含义了。

[此以名义不符为破。若有生灭,不应名为虚空,空无生灭故,上二句破名不相当;名曰虚空,云何有风而出,空以无物为体故,此二句破义不相合],名相的定义不同,不符合名相的定义。[若有风出,则名义双失耳]。

经文,[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这个文字这样看很难,实在是看不懂,真的!不是说笑大家程度不够,而是说这个《楞严经》实在是太简单,简单到初学佛法的人看了莫名其妙,很难理解;但是,解释一下就很简单了。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如果风来自于而生自于哪里?被拂之面就是对方的脸,这个文字很容易搞混了,用现代的中文就很容易了解。如果风是来自于对方的脸,就这么样子;可是,他就是要用这个,很难理解的,若风自生被拂之面,其实就是对方的脸。如果这个风来自于对方的脸,吹向我们这个比丘。假设说,从彼面生,因为他是被拂,风吹向他,比丘在这里整理衣服,风吹向对方的脸。那么,从彼面生,从对方的脸生,当应拂汝?应当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汝]就是比丘这一边,[拂]就是吹向于,风拂过来,是吹向我们比丘这一边。自汝整衣,当比丘你在整理这一件大衣的时候,为什么风吹出来的时候,看到袈裟的角在动,云何倒拂,为什么倒拂?因为风是来自于对面的脸,当然要吹向我们这一边。现在我们整衣的时候,袈裟角产生了风,有感受到风,结果吹向对面,就对面立场来讲,风应该吹出来,现在吹回去叫做倒拂。倒过来吹向他叫做倒拂。为何风会倒过来吹向他?这一段是假设说风来自于对面的脸,应当吹向我们比丘,可是现在为什么反过来,当袈裟在动的时候,却吹向对方的脸?风应该吹出来,现在又吹回去,倒拂就是这个意思。

[此破风大从彼面生。既从彼面而生,自当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彼面所生之风,仍倒拂于彼耶]?

经文,[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

阿难,你要审谛,好好的观察,整理大衣的是你,风从对面出来的,面是属于彼人、对方。虚空寂然,虚空从来没有生灭,叫做寂然。不曾流动,不参,[参]就是曾经,不曾经有流动,因为虚空没有来去。好好观察一下,风自谁方,鼓动来此?佛就叫我们观照一下,风到底是来自于哪里?从何而生,鼓动来到这个地方?

[此令审观,整衣在汝,衣中无藏风地;面属彼人,彼面亦不生风;虚空寂然,不参(曾也)流动,自不生风。汝应审谛观察,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鼓即动也。以上三处,皆无风大生处]。

经文,[风、空性隔,非和非合;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风,它是动态的;空,它是静态的,一动一静,这体性完全不同。性隔就是体性是隔异的,这根本就没有和合,非和非合。意思就是它就不是缘起法。不应风性,无从自有?不应当说这个风性无从(无因),没有因缘自己跑出来,也就是方便说:它还是必须借重因缘;但是,因缘是妄。

[上二句,风空体性隔异,一动一静,所以非和非合,此破因缘之执。下二句,不应当说此风性,无因自有,此破自然之执;从即因也]。[从]就是因。

[巳三 结显体用]

经文,[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你完全不知道全相全性,性相是不二的,你完全不知道如来藏性当中,这个风跟一般的风不一样,叫做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性风就是性具之风大;真空就是本自真空,因为体性本空。诸位,我们前面已经讲得很清楚了,你要承认缘起法就必须承认有微尘性,没有微尘性就绝对没有缘起法。所以佛告诉我们微尘性仍然是空。修学佛道,用析空观是不能成佛的。不可以立一个空、假、再立一个中道,如来藏性没有这个名词,空、假、中统统不存在,性相本一如,哪来的空、假、中?说[两边不着叫做中],这个绝对没有的。你不要讲不净,因为净都安不住了,哪来的不净呢?我们一定要了解佛的用心,在不同的时空讲不同的法以,他只是为了善巧方便。

我们讲不净观,诸位,不净观对吗?对刚刚初学佛法的来讲,慢慢的看破这个色身,不净观不能讲不对。真空法性如虚空,虚空有什么东西可以不净?讲净是不对,不净是方便说,净也是方便说,对二乘人讲我们本性是常乐我净。等到成佛了没有这个东西;对众生讲无常,对二乘人讲常,到成佛,无常跟常统统要放下,常是观念,无常还是观念,性相一如的东西,没有这个东西可以讨论,绝对的真空,哪来的无常?哪来的常?绝对的真空性,哪里什么不净?哪里什么净?净都安不上,这个净就是不净的东西,清净自性没有东西可以安的,它是绝对空性的东西。

我们一定要了解,佛在某一个时间、某一个空间所讲出来的法,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根器;到了绝对究竟解脱的佛,就没有这个东西,完全没有!所以,在这里讲性风真空,性具之风大本自真空;性空真风,性具之空也本来就是真正的风。意思就是当我们开采这个如来藏性,像成佛这样大自在的圣人的时候,地水火风就不会有障碍,他可以循清净的自在业,因为如来藏性它就是绝对解脱,所有在如来藏性影现出来的地水火风,完全是本性的东西。佛、大菩萨得自在业,可以利用地水火风这个缘起的幻相救度众生、说不可思议的法,让众生解脱。

所以,四大在凡夫来讲都是相克的,地大不调、水大不调、火大不调、风大不调他统统要生病;而佛陀也要示现这个病,跟凡夫一样,让你知道说修学佛道必须从众生好好的做起;可是,佛有大自在业,这地水火风所有,完全没有障碍。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这个共业所感的世界里面,我们都是两面体的。风也给我们凉,就像水,我们可以喝,可以煮饭、菜,养活我们这个色身。可是,水跟风造成飓风,大大的伤害我们,时速二、三百公里,接近二十级,树都连根拔起。风可以让我们活动产生整个动作,地球没有风不行啊。风分两种,一种是对人类有利的,可是一种飓风起来就不得了!就像水一样,水让我们好好的作用。建造水库,可是水只要一到台风的季节,水就淹水,就灾难,尤其是台湾。每年都一定要有台风,一定夹带强风豪雨。

这众生共业所感的世间,佛没有办法改变。佛有大神通,可是没有办法改变共业所感的这个世间,很难!除非每一个,都遵照佛陀的教化去做,改变自己,大家如果像佛,这个世界完全就会变成净土,正报改,依报就会改。所以,在圣人来讲,如来藏性当中,性具的地水火风空,是无限的自在跟神通;可是在凡夫位来讲,这些地水火风空有利各有弊,它就是相克的东西。譬如每一个人因为循业发现,每一个人业力不一样,如水来讲,经典记载,天人来到人间看到一大片的水譬如太平洋、大西洋,天人是可以在水面上这样行走,因为天人看水它是琉璃的,像水晶、琉璃地一样,完全不是像我们;因为天人没有重量,他可在踏在水面上不会沉下去,不会死。你人站到太平洋、大西洋你站上去看看,看你能不能浮得上来?很快淹死。

譬如我们人喝的水,在饿鬼道看来是脓血,他没有办法喝,没有办法解渴,一定要通过咒语转变这个业才有办法喝到水。像我们放焰口的时候,不持咒那个水没有用,没有办法转换让他喝到的东西,一点办法都没有!还有,这个水你拿出去布施供养给鬼神,没有用的他喝不到!他的咽喉,我们要了解这个业力是非常可怕的,众生就是循业发现,看看个人造的业,所以,地水火风的享用也不一样。胸量小的人下一辈子他所享用的地水火风就会很少很少,而且处处是灾难!悭贪、吝啬,为什么?他运用这个地水火风所构成的色身就是造业,拼了老命造业,下辈子所感得到的地水火风就不够大。

如果一个人做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等,一直行善、一直帮助,他心灵的光明一直出现。身也是我们自己的心灵,如果你想要在临命终得自在,想要往生净土,就不能有任何的执着、挂碍跟贪染,因为他会牵制我们的灵性。因为对假相虚妄的执着,我们的我执、法执,或者是五欲六尘,变成我们的两只脚像绑着很重的袋子,我们要走千里路一样的困难。诸位!放下那一念是多么的稀奇、多么的让人惊艳的美!我们要了解,众生跟佛生活的世界完全不一样。

这个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含有重要的意义是什么?重要的意义是佛菩萨是大自在的业用,不受地水火风空的拘束;可是,活在娑婆世界,业感的世间,我们没有办法,你就是两面的东西,火很好,可以煮饭,可以温暖;可是会发生火灾啊!一次火灾死多少人啊?火可以变成炸药,战争就是火。你常常发火的人下辈子会感应到战争的一个国家里面,要面对战争,因为你常常发火。由内感的火会感应外面的火;内感的水会感应外面的水,你没有办法离开内四大、外四大,是由业感缘起来决定一切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很珍惜我们现在修学佛道的因,一定要把度量放的像虚空一样、像佛一样、像大菩萨一样,无所不舍,就是把这个四大放到像宇宙一样的大,那么你所享受的就是宇宙的财富。

[此显全体圆融,全相全性。阿难虽曰多闻,宛然不知如来藏中,性具风大,本自真空;性具之空,亦本真风,其体清净本然,不假功用,周遍法界]。

经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诸位!这一句八个字,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就是小人就是小量,这一句重点就是你本来有宇宙的财富,因为心胸陕隘,变成把整个宇宙束缚在一个小小的人身里面,所以,你所能享用的只能现前少许的地水火风空,就是这些,度量不够大,业卡住了。你想要享受人生吗?尽管把度量放大,不跟众生一般计较,不跟众生一般比较,受到委屈度量一样这样大,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如是的坚持自己,要有柔软心。能够享受无尽虚空法界的财产,从哪二个角度下手?一、要从柔软心下手,柔软心就是佛心,就是不忍心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不讲一句伤害众生的语言,也不做伤害众生的动作,任何一种伤害众生他绝对不会去做,就是柔软心。第二、坚持忍辱,坚持忍辱就是心如大地,大地就可以大作用。换句话说:真正忍辱的人,他下辈子将拥有如大地的大用,能承载一切。一切的庄严相都从忍辱生,就是这辈子假设说你长得很丑,要稍微注意一下,忍辱跟美丑有很大的关系,忍辱的人心美,下辈子就会感应很美的貌相,就像佛陀一样,感三十二相,无量劫来,佛修的为什么有三十二相?就是修忍辱相。忍辱是全世界最美,是十方诸佛所最赞叹的一种美德,所以,一忍辱的时候,心静如水,如如不动,你的貌相就会愈来愈不受心境的干扰。说:面随心转,心的美是由忍辱来的,这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纵然你长得很丑,可是,你的气质出众,你的心灵散发这个美的气息,内在美可以弥补外在的丑。如果你是长的很漂亮,更要忍辱,因为你外在也美、内在也美,那下辈子受用不尽,真的!

有的人说:师父,我脸黑黑的怎么办,我说:这个嘛,我再去看看佛经怎么说,这可能就要敷脸了,好好的皮肤怎么会变成黑黝黝的呢?可能是被太阳晒黑了。告诉诸位,佛经每一句都有很深的含义,面随心转;如如不动,面就是一直慈善、一直显现你的佛菩萨的脸。有位居士很感谢师父,她说没学佛以前是一个家庭主妇,常常因为儿女不孝顺,先生三更半夜回来,她就动大怒,她的脸看起来就是业障一直很重。后来她看到师父的VCD、DVD,有时候上网看,哇!她觉得佛法真是好,才学佛六个月喔!所有四周围的包括亲朋好友,都说她的脸全部变了,变得非常好!她先生晚回来,她也不生气;儿女再怎么样,她也不生气,六个月,而且四周围的人一直赞叹她说:你变了,你真的变了!她变成和蔼可亲,忍辱,这个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不是像我们一个已经往生的比丘,人家讲说:法师!师父讲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个比丘一听以后,误解了我的意思,后来因为他的行为举止变了,人家一直劝他,说:你别想改变我,师父讲的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你改变你自己就好!我就跟他讲:我的意思好象不是这样子,为什么我讲的这么下面,你解读的跟我好象颠倒?差很多!这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说: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便知道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

[此显大用无限。如汝下,即事验遍]。

[已四 双拂二计]

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解释一遍:一切众生,佛菩萨示现那是例外,佛菩萨循自作业,一切众生循恶业。循种种的业发现,世间无知,不知道这个业性本空,这里要注意,不知道业性本空,本来就是如来藏,没有能所、没有缘起,也不是无因生,众生不了解这个。因为循业发现,不知道业性本空,本如来藏,没有能所,是绝对的本体,悟入像佛一样的境界,得大自在的妙用,众生没办法,所以,完全被四大地水火风空卡住了。循业发现,世间人不知道这个是如来藏性所影现出来的地水火内空,惑为因缘。诸位,为因缘迷惑,因缘有基本的元素,基本的那个最小的元素,就是微尘相,你如果要承认缘起法、因缘法,就必须承认有微尘的这个实性,也就是所谓邻虚尘;佛陀说,这个邻虚尘仍然无自性,本来还是空。所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自然]就是无因,因为外道连因缘都不了解,哪里了解如来藏性?这些因缘法有根、尘产生了识,或者是外道的无因,完全出自于哪里?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意思就是一切众生不能离开妄想、颠倒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执着的意识心;一切众生不能离开无因的意识心;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离开颠倒、妄想分别的意识心,都没有办法!这个识心如果好用,这世间来讲的话叫做可贵的经验,最好的发挥到极处,文化的种种经验、语言的经验,把这些科学、物理种种的经验,这些统统叫做识心计度。只要你有所分析就叫做识心。

诸位!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在这里。我这里讲的,如果你悟得出来,就见性,就在当下,悟不出来就很麻烦。譬如你们二个人在讨论对方,甲说对方很有钱,乙就说这个人个性很古怪,甲乙看到一个人就一直在讲,一直交叉、一直分析,一直讨论,累积种种的经验一直讨论某一件事情,这就叫做意识心,皆是识心。佛法不是这样,他不能一直继续分析,你要进入佛的领域,单刀直入就告诉你:这个人不存在,没有东西可以讨论!你知道吗?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行,名为佛行;不住一法,名为正法,就是你所讨论的这个缘起的相,它当体就是空,没有东西可以讨论,单刀直入就超越一切表相,契入如来藏性。世间法就是识心,分别计度;出世法就是超越这些识心计度,烦恼。识心就是我们所讲的执着、分别、讨论。

佛陀在经典里面讲:二种事情,一切众生没有办法超越。一、语言、音声一切众生难以超越。我们每天都必须借重语言、音声过日子,我们依靠这个来沟通,所以,这第一点,很难超越!第二点,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忘怀。二种事情是一切众生最难超越,最难断的,就是语言、音声;每天发生的事情很难去体悟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一切众生差不多今天发生的事情,就一直放在内心里面耿耿于怀,认为有东西可以讨论,有东西可以讲,有东西可以计较,有他,这个对象可以烦恼,一切众生就是这样过日子。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所循之业,有漏无漏之别;所现之大,亦有染净不同。迷位众生现染,修位众生现净,一一无非随业所感。交光法师,假立问答,发挥循业之理甚详,而与学者,大有启发]。与学者就是有心研读《楞严》的是大有启发。[问:悟人既须循业,佛循业否]?开悟的人还需要依照他的业力去循业,佛要依据业力吗?[答:在因位循之],因位就不是佛,就是在修行的过程,这个人必须循业。[却即菩萨],这个人只要入于圆修的菩萨位,就是见性的菩萨。[因满果发之后],因就是圆满的因,向着果前进,因地也满了,果也产生了,这个叫做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就是满了,因向着果统统圆满了。[但惟随心],因为他就是佛的境界。[尚无量之可应,何有业之可循?惟除示现,无实业也]。佛就是示现。[故知称体作用,无不自在,惟佛能之]。所以,我们不能讲佛是随业而来的、是循来而来的,是不对的!佛是循愿而来的,缘由愿而来的。诸佛菩萨是愿力来投胎转世要救众生的,如果没有佛来示现、来证悟成佛,在这个世界,有哪一个有办法活得快乐自在?

[问:现见菩萨作用自在,何言惟佛能之?答:菩萨修行未毕,正由循业所发,故今非拣其不能作用自在],[拣]就是分别,现在不是说那些不能自在作用的人,拣其就是现在是讨论什么?[但拣其非是不循业耳]。非是不循业,就是没有一个不循业,包括菩萨仍然要循业。所以,现在不是讨论说那一些不能得到作用自在的凡夫,而是说包括那一些菩萨都必须循业,是在讲这个是重点。[然惟圆实菩萨,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所发的十玄妙用,像华严的十玄,与果人敌体相似,果人就是佛果;[敌]就是全体,是相似的。惟圆实,圆实菩萨就是见性的菩萨,圆教见性、大悟的菩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初住位即入佛位,是那种圆实菩萨,就是藏、通、别、圆,是圆教的菩萨,不是藏:藏头佛;通教佛;别教佛;是圆教的,圆教的初住菩萨就等同佛。这样子所循大自在业,所发十玄妙用,与果人敌体相似。

[又所应之知,即解悟也;所循之业,则修行也。若惟务修行,而不求圆解,则三祇六度,终无实果];这句话一切的修行人要特别注意,这句话一针(语)道出,一切修行人没有佛的正见休想成道,修行,知见决定一切;处世,态度决定一切。现在的人一讲起来就是关起门来拜佛、念佛、诵经,什么经都不听、什么善知识开示也不听,他就是:我这样叫做拼,我要努力的拼向极乐世界!那可不一定!若惟务修行,就是没有解、没有佛的正见,而不求圆解,圆解是什么意思?大开圆解就是见性,意思就是不懂得用本性修行,不用本性修行,则三祇,三大阿僧祇劫,广修六度,终无实果,因为那不是成佛的因,你永远不能成佛!你可以知道见性有多么重要,开佛的正见,你才有办法成就佛道。

[正以知自局,而量自有限也]。正以少知而自局限,而量而自有限,[限]就是特别的限住自己。一个人刚愎自用,起大我慢,这个是很可怕的!再来,一切的法师,自己没有见性,而教导那些徒弟说:你们不要听其他的法师的,只要听我的就好;你们不要去别人的道场,只要在这个道场就好!在座诸位!若大悟,或者是那个道场已经大悟见性,那没有话讲;如果本身无大悟,没有见性,就叫徒弟不要去外面参、不要去外面学,然后就听我的!问题是:听你的,你有没有佛的知见啊?在我这里,我不能这样讲。在座诸位!如果哪一个法师,或者道场讲的究竟义,符合佛义,是见性大法,你都不用客气,一定要去亲近。法法平等,这是佛的本意。不可以拘泥于感性学佛,我们要做理性的主人,不应当做感性的奴隶,我们是要求真理,不是求人情世故;我在这里,我上人比较安心、快乐。问题就是:你上人不能给你解脱啊,那你怎么办?佛陀告诉我们,你千万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候也会错误的。你一定要认为他是绝对善良的、是绝对真实的、是绝对美好的,那时候,你才心服口服的去相信他,真理面前不讲人情世故,因为那是解脱很重要的知见啊!

在座诸位,我已经很清楚的告诉你了:有因缘,你觉得这里不错就来这里;师父绝对没有给你任何的束缚、任何的压力,没有的!因为我们开示的要符合佛的知见,要绑死你们是不对的,你们一定要好好回归你们的理性,自己用自己的本性去分辨,什么是正法、什么是恶知见、什么是坏佛正见,你应当用自己的智慧冷静的去判断。

[若但专务多闻],只有闻。[而不策圆修],如果不向着圆修,见性的修叫做圆修,圆修就是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因就是果,果不离因,叫做圆修。为什么?因圆,果也圆啊,叫做圆修。[则恒沙妙理,祇益戏论];帮不上忙,所以,你听经闻法,记得!要回归你的心性,要脚踏实地的,说放下就真的去放下。[正以业不循,而果终不发也]。如果你圆修的业不循的话,圆修的果就不发。[以此而圆解圆修,不可不相应矣]。若以此圆解圆修,不可能不相应。[世间浅智众生,见此循业发现之近由,遂惑为因缘;世间无智众生,昧此循业发现之根源,遂惑为自然;此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情有理无,故曰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四风大竟]。

这段比较难,我再把经文直接就贯串起来,为了利益更多的众生,师父就不厌其烦,直接解释。风大,阿难!风性是没有体性的,动跟静不一定,所以是无常。你平常整理大衣的时候,入于大众之中,大衣的角会触动旁边的人,那你有感觉到有微风的出现,这个清凉的风会吹向对方、彼人之面。此风为复,这个风到底是从袈裟里面跑出来?还是自己由虚空产生风?来吹向彼人面?阿难!此风如果出自你的袈裟的角,那么你变成披风,那么,大衣就会一直摇荡。为什么?就会离开你的身体。我现在正在说法,法会当中,你看我的衣下垂,表示风是静止的,你看我衣,风何所在?这个大衣当中不应当有藏风地。如果说风生于虚空,衣不动的时候,何因无风来拂披人面呢?虚空的性是常住的,所以,风也必须常常产生才对。如果没有风的时候,虚空就应当灭,因为风由虚空而产生,风没有,虚空就应当灭,灭风,我们可以知道,可以感觉得出来,那么,把虚空灭掉,会变成什么状况呢?如果有生灭就不叫做虚空,只要名字叫做虚空的,就没有出入,为什么还有风来出、来入,风来出、来入就不名为虚空,虚空这个名义是错的。如果说风来自于对方的脸,从对方的脸吹出来,应当吹向于阿难你这个地方才对啊!当你在整理这个大衣的时候,有风出现,这个风是反过来倒吹向对方是不对的,所以,风从对方的脸产生是不对的。你要好好的观察,整理的衣是在你,脸是对方,虚空是寂然,不曾经有流动,到底风从哪里出现,而鼓动来此?风是动的,虚空是静的,风的体跟虚空的体是完全不一样的,根本没有和,也没有合,不应当风性无因自有,也不能说风是没有因缘自己产生风的。

你宛然不知道,如来藏中,性具之风大,本来就是真空;性具的真空,本来就是真正的风,是没有障碍的,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因为众生业不一样,所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小根器的人得小量的地水火风的用;大根器的人得大用,随心自在用。阿难!如汝一人,只要你微动这个拂衣,便知道有微风出,遍法界拂,满国土生,周遍世间,宁有方所?没有一定,看因缘,而因缘本空,假名因缘。一切众生都循业发现,世间无知,二乘人、权教菩萨惑为因缘,而外道无因,惑为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这些都是妄想颠倒的意识心,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只能说一说而已。为什么?缘起就是性空,本无语言,假有语言,而言说当下就是空,都无实义,无实义就是毕竟空。

[辰五 空大 (分五)]

[已初 标性约凿 二 就凿详辨 三 合会警悟 四 结显体用 五 双拂二计 今初]

地水火风讲完了,这段讲空大。

经文,[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刹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解释一下:阿难,我们这个空性是没有形状的,虚空也没有形状。因色显发,由色法来比较、衬托出虚空,[显发]就是衬托。由色法来衬托出虚空的存在性,由色法来衬托出空性的存在性,因为空是无形的,意思就是色跟空,由色显空,由空显色,就是这个意思。底下举例子,如舍卫国的室罗筏城,去河遥处,离河遥远的地方,诸刹利种就是王种,或者是大田主、大地主,也可以叫做刹利种。以及婆罗门,婆罗门叫做净志修行,修行人,毗舍就是商人、首陀就是农夫、兼颇罗堕就是工艺、旃陀罗就是屠夫。旃陀罗等新立安居,他们要建房子,要新立安居。他们怎么样?要凿井求水,要挖一个井,要求水,没有水,大家怎么能活?没办法活了!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显现出来;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挖一丈,一丈虚空显现;挖一尺,一尺虚空显现。虚空的浅深,随土出,土多,虚空多;土少,虚空显现得少。

[此融空大即藏性。空性无形:此句指不变之体,性者体性,本无大小方圆之形段,有形则有变,无形则不变。因色显发:此句指随缘之用,因随色尘之缘,显现发明也。如显见无碍科,观一界之大则现大空,一室之小则现小空,方器则现方空,圆器则现圆空,虽随缘显发,空体不变。如下即事验证。如室罗城(即舍卫国)],舍卫国的室罗筏城。[去(离也)河遥远之处],因为没有水。为什么去河遥远之处?这一句在表达什么?接近河就有水,没有接近恒河就没水。离开恒河或者其它的河很遥远,没水当然就要凿井。[诸刹利种,此云王种,亦云田主;及婆罗门,此云净志,亦云净行,以守道居正,洁净其行也;毗舍此云商贾,行商坐贾者是];动态的叫做商,[坐]也就是说:有固定的店面,这个叫做贾,坐贾。当然这里面,商跟贾什么买卖统统有,什么米、绸等没有一样不卖的。[首陀此云农夫,耕田种地者是;如此方四民]。四民就是士农工商,就像我们中国所讲的士农工商,讲简单一点就是这样子。[更有智愚二族],比较有智慧的、比较愚痴的。

[兼及颇罗堕,此云利根,即六艺百工之辈];就是能够种种的工艺,[旃陀罗,此云屠者,即屠儿魁脍之徒],专门杀牛、杀鸡、杀羊的,[脍],它的本意是细切的肉。[亦云严帜,国法令其摇铃执帜],[帜]就是一种旗子,用做标示的旌旗,是旗的通称。在印度,旃陀罗要拿一支旗子,表示我是下贱种,我是屠夫,你们不要靠过来。在印度,种族是很严苛的,只要他的影子被人家踩到,他就有罪;或者他的影子也不能让高贵的人碰到,两方面都要避开来。国法令其摇铃执帜,[警人异路,良民不与同行]。

[新立安居下,要新立安身居住之家,因离河遥远,必须凿井求水。凿出土一尺深,在井中即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越略二至九之数],越略就是超越了其中的二尺到九尺的数目。[凿出土一丈深,井中还得一丈虚空,虚空之浅深,乃随凿出之土,多少而论。此即空性无形,因色显发之事实]。

[巳二 就凿详辨]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这个虚空的产生、这个空的产生,到底是因为土的移出;因土所出就是把地上的土移出来,是不是因为凿土,移动了土,而显现出来了虚空?或者是因为挖掘而才显现的虚空?或者是无因就产生了虚空。再讲一遍:这个虚空是因土移出吗?产生虚空吗?或者是因凿产生虚空?还是无因,自己产生虚空?

[此征起,下逐破]。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惟见大地,迥无通达]。

解释一下,说:阿难!如果说这个虚空是无因,自己产生的虚空,未凿土前,没有挖土之前,何不无碍?为什么大地不会现出无碍的虚空出来?何不现出无碍的空间出来?意思就是还没挖以前,为什么不现出无碍?表示跟凿有关系,不是无因。意思就是:如果说这个虚空,没有原因自己跑出虚空,那么未挖土、凿土之前,为什么不会现出无碍的空间出来?惟见大地,迥无通达,为什么?

[此破空大无因生。若复此空,无因自然而生,未凿土前,即应无碍,何以不能无碍,惟见大地,迥然]就是全部,[质碍,无有通达之相。凿土方见虚空,非无因而生也。西域外道,于空大多执自然,故首破之,以明非自然也]。意思就是空所显现是有原因的。

经文,[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这一段,空,很不太容易了解,你要全神贯注,注意听!这个就在讨论,如果这个虚空是因为土出才看到虚空,则土出的时候,应见虚空进来;如果土先出,无空入,也没有看到虚空进去,来入,云何虚空,因土而出呢?

再讲一遍,如果说这个虚空是因为土挖出来的时候才产生的,那么请问:在土挖出来的这个时候,你就应当看到虚空进去。为什么?因为你说虚空是因为土出,土出才见到空入,这一定的道理嘛!一般的逻辑嘛!因土出才见到空入,所以,他现在就问难你:如果空的显现是土出,则土出的时候,你就一定要见到空入;如果土先出,却没有看到虚空来入,那为什么说虚空是因为土而产生的?这样讲是不对的!因为你没有看到空入啊,土出空入,这个是符合逻辑,可是现在土出,却没有看到空入,这表示说空非因土出,空并不是因为土出才见到虚空。

[此破空大因土所出。以未凿土前,原不见空,因凿土出,而后成空,遂谓空因土出。则土凿出之时,应见虚空,从井内周围土中出来,入于井中,如井水,从井内土中出来可也。若土先出,无空入者,如何可说,虚空因土所出]?土出,虚空入,这样才说因土所产生的虚空;现在没有看到虚空入,不能讲因土出而见空入。

经文,[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原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这是说如果这个虚空的产生,并没有所谓的出跟入,[出]就是指土,[入]就是指空。如果说虚空的产生并没有土出,虚空来入,意思就是空跟土完全无关,没有出入相。则应空土,原无异因,这个时候,空跟土是一致的,原来、本来就没有异因,为什么?若虚空并无所谓的土出空入,表示空跟土没有出入相;没有出入相是一致的,虚空就是土,土就是虚空,就是一致的,因为没有出入相,无所谓的土出,也无所谓的空入,那表示是同一件事情。没有异因,就是同一件事情,意思就是虚空就是土,土就是虚空,因就是异依,不同,原无异因就是同一种事、同一件事;无异则同,没有异,当然就相同。现在就告诉你:因为空跟土,虚空跟土是一样的,挖出土,一定应该挖出虚空;可是,你有没有看到挖出土的时候,同时挖出虚空?并没有看到。破这个虚空的产生没有出入,意思就是虚空确实因土的移动才产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不能说没有出入,确实有出入,土出才见空入、空现。不能讲:虚空的产生并没有出入。

[此破空无出入。若谓空本在土中,无有从土出],并不是因为土而出,而是[从井入者。则应未凿土前,空之与土,本无各异之因;因者依也。同处相依,无异则是同体不分,则土出时,空何以不与土而俱出耶]?

经文,[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这一段比较难了解。这个虚空,若此虚空,因凿,因为挖才出空,则凿就能出空,凿就会产生虚空,应非出土?挖是会挖出虚空,不应当是挖出土;可是,事实不然,我们是挖出土,不是挖出虚空。这一段是说,如果这个产生的虚空,跟挖土没有任何的关系,若虚空因凿出,因为挖才产生,那么,这个挖是应当挖出虚空。挖是应当挖出虚空,不应当挖出土,事实不然,我们是挖出土,才看到虚空。不因凿出,如果说这个虚空不是因为凿而产生的,跟凿没有任何关系,凿自出土,就是凿自己挖出土来,为什么挖出土的同时,又看到空?就表示看到空就是因为出土。所以,你讲这个虚空因为凿出,也不对!如果是凿出,应当凿出虚空,可是却凿出土,应当不是出土。如果说不凿,不跟凿有关系,跟挖没有任何的关系,为什么是同挖出土同时就见空?出土见空,表示它跟挖土有关系。挖出土来同时看到虚空,就表示挖(这个凿),跟凿有关系的。

这段再解释一下,如果说虚空是因为凿出空,那么,则凿就能出虚空的话,就不应当是挖出土才对,你应当是挖出空才对,所以,应非出土,本来要挖出虚空,却挖出来是土,所以,跟凿事实上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说跟挖出土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说这个空不是因为凿产生的,意思就是虚空跟凿没有任何的关系,自己挖出土的时候,为什么同时又见到虚空?这整段就是说:你说这个空的产生,跟(因)凿、挖出是不对;说这个虚空不因凿、挖出,也是不对!

[此破因凿不因凿,两者俱非。若谓此空,是因凿而出,则是凿出虚空],因为你说虚空的产生因凿而出,因为凿才可以挖出虚空,那么,这虚空就是被挖出来才对,为什么没有挖出虚空?[应非出土],应当不可能挖出土,应当挖出虚空,但是事实不然,是挖出土不是挖出虚空。应当不必出土,[而成空也]。才产生这个虚空,[若谓此空,不因凿出],跟凿没有关系,[与凿无干者,则凿井之时,但自出土,应不成空],也不应当产生虚空,[云何随凿,随见虚空耶]?这个虚空因凿,因不凿,都不对!

经文,[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

你要好好的谛观,凿是人拿工具跟随人的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因为地移动,所以,如是虚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

[此更教以审察谛观:井因凿出,凿从人手,随其方向,择地施工,运转而成,土因地中搬移而出;如是井内虚空,因何所出?以此空,上已辨明,既非无因自出,又非土出,又非凿出,毕竟从何所出耶]?其实都是妄识,本无来去、生灭,都是妄识。

经文,[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凿、空虚实,凿的体是实在的,[凿]要连接[实];[空]要连接[虚],意思就是:凿的体是实的,空、虚空的体是虚的,这个实是实实在在运作的、实在在挖的。凿是实际在运作的,虚空是没有实体的,这二种不相为用,一个是实,一个是虚,不相为用,根本就没有和,也没有合。也不能像外道的虚空无因产生,虚空是有因产生的,借重着因缘,而因缘也是妄。

[凿体是实,空性是虚,一虚一实,不相为用,云何可说因缘和合而有?故曰非和非合;下二句翻上,既非和合,则不和合,故亦破云:不应说言,此空无所从来,自然而出?此即双破因缘、自然二计]。

[巳三 合会警悟]

经文,[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同也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如果这个虚空,性圆周遍,本来就不动摇,那么我们应当理解,跟前面一起谈到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均名五大,就是同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这个本无生灭,不是对生灭讲的,是绝对的意思,立一个不生灭不对,这个本无生灭实在是离一切的语言,绝对的本体说的,是绝对的绝对,并不是相对的绝对;如果说本无生灭是对生灭讲的,这个不对。所以,本来就不能说有生灭还是不生不灭,这个叫做本无生灭。诸位,注意!诸法本空,本无亦空,所以这个本无生灭,那当然就本无不生不灭了。这个就这个意思,本无生灭,就是本无不生不灭,也不能立一个不生不灭,因为法性本来就空,本来就是不生不灭,本来就是绝对的无生,不能立一个不生不灭。

[佛意以此空大,合前四大,同名五大,会归藏性。诸经多惟说四大,此经点出空大,例彼四大,同名五大。当知非仅虚空,新得大名,兼显四大,昔日虽称为大,亦惟其据处处皆有,地水火风言之,而实未显互不相碍,非真大也。自今融以藏性,圆遍常住,方为真大,虽非新得大名,至今始得真大之实。若寻常谈空,虽说周遍,有色碍处,即不圆满,因色、空二法,相倾、相夺之故。今此空性,即是藏性],包括一切色法,统统是藏性,就是没有任何对立、能所,绝对叫做[圆融无碍,圆满周遍,色、空相即],色就是空,色当体即空,所以,色等同空,那么,就表示本性无所障碍;我们现在分色、分空,当然有所障。[乃是性圆周遍。此性寂然常住,本不动摇,与下无生灭同]。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者:此以空大,性圆周遍,本不生灭,例知现前地、水、火、风,四大均等。四大平昔,虽称周遍],[平昔]就是以往,四大以往虽然称为周遍,[未经彰显,一一称性,圆融周遍,今会同空大,同名五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者:即言诸大一一,唯性唯真],绝对的性,绝对的真,就是没有任何能所对立,统统没有。[如前所云,性色真空,乃至性风真空等,以性融大,诸大全性,故曰皆如来藏。性真二字,即指藏性真心,诸大圆融无碍,无一而非如来藏,从本以来,元无生灭],[本]就是无始,没有任何一个开始,从无始来,本来就没有生灭,[即常住不动]。

经文,[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这个就叫你修行,意思是说你要悟到这四大跟平等法界是一样吗?很简单,看看虚空,什么时候出,什么时候入?你们也应当了解,这个地、水、火、风,什么时候有出、有入?根本没有出、入,绝对的如来藏性里面,并没有这些。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此警令观察空大,悟明四大]。意思就是虚空没有什么出入,四大当然也没有,出入是妄。[谓阿难言,汝心昏迷;无明障心故昏,真智不起故迷。执诸法皆因四大和合而有,是不悟四大,元是如来藏,非和非合,非不和合,故令观察虚空,自可便知。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者:教以应当观察虚空,即观凿井所见之空,为因凿土而出耶?为因移土而入耶?为土有出入,空非(无也)出入耶?若悟空大,非出非入,非不出入,即可悟明四大,一一性圆周遍,非和非合],讲出入也不对,讲没有出入还是不对。[非不和合矣!如前总喻云:如水成冰,岂可说一定不和合耶]?为什么?因为借缘起而谈论;但是,缘起也是幻,缘起也是空。[如‘冰还成水’,岂可说一定和合耶]?说和合不对,说不和合还是不对。在绝对的如来藏性,方便说是随缘显现;虽是随缘,其实其性本空。

[巳四 结显体用]

经文,[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在这里[空]为什么用一个[觉]呢?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为什么?因为如果说用[空]的话,那就统统一样了,就是:性空真空,那不是都一样吗?所以,这个[空]就是觉性的意思,因此用: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本性的真觉,其实就是真实的空;本性的真正的空,其实就是真实的觉悟、真正的觉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

[汝全不知,寓]就是含藏着[有深责之意。我如是为汝种种开示,中道了义],在此注意!中道了义就是不着一物,这是真正的中道,你不要以为有一种东西叫做中道,连中道都要破。[要汝观空得悟。汝竟全然不知,如来藏中,性具之觉,本是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是真体之觉。此二句,按前空大,变其文法,将前指性之空,换为觉字,空觉二字,皆指藏性。藏性具有寂、照二义],寂是体,照是用,[空是寂义,觉是照义。又复颠倒其词,将本大]就是空大,[性空之句放在下句,若不变其文,则双句皆是,性空真空,性空真空],这样在讲什么,就分不清楚了,所以,这个写文章的人可是了不起,它有寂、照义,寂字不能用,要用照字,就是觉,在这里就是用照字。[无可分别。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准前可知]。

经文,[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上显全体圆融,此显大用无限]。

在座诸位,你今天把内心里面再放大得像虚空,你的生活完全自在,空性愈大,它的自在性愈大,你的喜悦的心就愈重、愈大。佛告诉我们要用喜悦的心过活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要知足的心、感恩的心来过日子。一般众生都很难用到这个,一般众生连过日子都不会,不会过。必须用喜悦、知足的心,放大胸量。意思是说空的愈多愈自在,大用就无限。

经文,[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阿难,就像一处来凿井,他所见到的虚空,这个虚空又见到了一个井,虚空显现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井;其实并没有什么出还有入,本不动摇,也没有生灭,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什么时候现空不知道,其实并没有出跟入,而是相妄性真,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此即事以验,性圆周遍。如一处凿井,所见之空,空生一井;十方凿井,所现虚空,亦复如此。一井之空,非出非入者是也。虚空圆满,周遍十方,宁有一定方所?正由虚空,无所不遍,故成大义。非此有彼无,先无今有,不但具有大义,亦具常义,故前云:‘本不动摇,本无生灭’也]。

[巳五 双拂二计]

经文,[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三藏十二部经典,全部都在这八个字,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万法但是因缘,全部都是性空;万法所有的性空,其实都是如来藏性,只能说一说,其实没有真实义。如果没有开发我们的觉性,我们的生命就是活着就没有任何的意义,吃饭、上班、下班、看电视、大便、睡觉,每天都这样子,早上起床,日复一日都是如此,吃早餐、上班、去上班以后就开始看主管的脸色,中午找个机会溜出来,吃饭。

[迷位众生,循其所造有漏之业,则发现染空],发现染空,很简单,有钱人住的空间就比较好,没有钱的人住在水边、厕所边。每一个人住的空间就完全要看各人的福德、因缘。[如第四禅天人,厌有趣空,则现空无边处。修位众生,循其所修无漏之业,则发现净空,如第四果罗汉,灰身泯智,则现偏空涅槃。前者既循有漏之业,要不发现染空不可得;后者不循无漏之业,虽欲发现净空,亦不可得也。世间无知:此指凡、小、外道,惑为空大,是因缘所生,或执空大,乃自然而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遍计执性用事,但有言说,都无真实之义。五空大竟]。

这段有点难,师父再解释一遍,把它贯穿一遍,阿难,空性是无形的,是因为色法来衬托出虚空的空性,如舍卫国的室罗筏城,因为离河太遥远没有水,诸刹地利这些王种和地主,以及婆罗门的净志修行人,和毘舍的商人、首陀的农夫,兼颇罗堕的工艺,旃陀罗的屠夫等等,他们要新立安居的时候,一定要凿井来求水,否则没有水喝。当土地移出一尺的时候,则于中现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的虚空,虚空的浅深,随出多少,就是会产生,土挖出来,就显现虚空。此空为当因土所出而显现?或者是因为凿而显现虚空?或者是虚空无因自己产生?阿难,若复这虚空是没有原因产生的,那么,还没有凿土以前,为什么不会现出无碍的空间出来?惟见到大地,迥无通达,可见虚空无因是没有道理的,是跟土地移动有关系的。如果虚空是因为凿土而出,那么,土出的时候,就应当看到虚空入;如果土先出,却没有看到虚空入,怎么可以说虚空是因为土而出?如果说虚空无所谓的土出,然后空来入,这种事情不存在,那就表示空跟土并没有出入相,则应当空跟土并没有异因,就是相同、不二了。无异就一定是同了,则土出的时候,挖出土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挖出虚空?土移动出来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看到虚空跟着挖出来?如果空是因为凿而出来,这个凿就可以挖出空的话,应当是挖出虚空才对,不应当是挖出土。意思是这个虚空是因为凿而有的话,那么凿、挖出,凿就可以出空,应当不是出土,不应当出土而见空,所以,因凿出是不对的。

如果说这个空不是因凿而出现的空,那么,虚空应当跟凿没有关系,为什么自己挖出来,在这个时候又可以同时出现空?意思就是凿挖出来土的这个时候,为什么土出,同时又现空?这表示跟凿有关系,所以,不因凿出是不对的。这段是因凿出不对,不因凿出也不对。因凿出的话,那挖出虚空,为什么挖出土;不因凿出的话,挖出来的土,又同时现到这个空,表示跟挖还是有关系,跟凿仍然有关系,因为挖出土同时见空啊!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是人的手随方运转,土是因为地移动、移开,如是这个虚空因何所出呢?凿的体性是实,虚空是虚的,根本就不相为用,为什么?一个实体,一个空体,本来就不相为用,非和非合,不应虚空,无从自出,虚空的出是有原因的。如果虚空性圆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的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统统叫做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阿难,看看虚空就知道并没有出入。你全然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具之觉,本来就是真体之空;性空真觉,性具之空,就是真体之觉,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小心眼见小量;大心眼见大量。阿难,如一井空,如一处凿井所见的虚空,这个虚空会现出一个井,这个井所现的空怎么样?非出非入,本不动摇,亦无生灭,跟十方的虚空其实都是平等,十方的虚空跟一井的空其实是一样;一井的空跟十方的虚空亦复如是。为什么?圆满十方,宁有方所?循众生的业所发现,世间所知,二乘人和权教菩萨,都认为这个是因缘,而外道的无因论的自然性,其实这个都是意识形态的一种执着跟分别,不晓得当体即空本来就是如来藏性,没有能所,根本就没 有意识心,分别计度其实是不对的,万法跟这个空都只有言说,没有实义。

下面这一段很重要,非常重要!《楞严经》最重要的就是要你见性,这六根的见性明天要讲,太快怕你听不来,见大跟四大不一样,见大依根,识是根尘相对产生识,你要分清楚。以前我看有的人讲《楞严经》的时候,这里弄不清楚,见大是八识的见精映在六根,所以,见大必依根;识不一样,识是依于根对尘所产生的念,这个是识。这个太重要了!又很难理解,在七大里面下面这段相当长,而且是最难理解的,所以,师父认为这一段是见性根本,是非常重要!下面我们用更长的时间好好的来发挥,才能够显现出《楞严经》的重要性。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佛说疗痔病经     

慧律法师讲观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圆觉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忏云法师讲楞严经    

常持法师讲楞严经    

彻悟法师讲楞严经    

传喜法师讲楞严经    

慈法法师讲楞严经    

大虚法师讲楞严经    

大愿法师讲楞严经    

果煜法师讲楞严经    

海涛法师讲楞严经    

憨山大师讲楞严经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觉性法师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妙祥法师讲楞严经    

妙心法师讲楞严经    

明贤法师讲楞严经    

明一法师讲楞严经    

明证法师讲楞严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经    

倓虚法师讲楞严经    

惟海法师讲楞严经    

惟贤法师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印光大师讲楞严经    

智旭法师讲楞严经    

智者大师讲楞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