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三


 下载DOC文档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二十三张DVD

第4.显示见性不失

这个题目最主要是说:显示众生虽然颠倒,但是,见性并没有失去。

经文:[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注释:[名我等辈]:就是称我们这一些人。

义贯:[阿难]此时[即从座]而[起,礼佛]之后,[合掌长跪]而[白佛]言:[世尊,若此]能[见]、能[闻]之性,是如世尊方才对波斯匿王所开示的是[必不生灭]的,那么[云何世尊]在先前却[名我等辈]人是[遗失真]心本[性],而为[颠倒行事]之人呢?惟[愿]如来再大[兴慈悲],以甘露法水[洗]却[我]等之无明[尘垢]。

这个无明,包括微细还有粗糙,最强烈的就是妄动,微细的妄动而不觉知,这所衍生出来的会有二层的障碍,一、就是烦恼障,二、就是所知障。所谓烦恼障、无明,他是莫名其妙的就动念,无明像一阵风,无可捉摸。那么,这个无明,当他养成一个习惯的时候,他的坚强的个性、习气就很难自拔,莫名其妙他就会烦恼;莫名其妙他就是卡在那个地方,就是怎么样都跳脱不过去,没有这个能力。所知障呢?就是后天所学习的、所知道的,这些语言、文字、音声、意识型态,又变成一种障碍。所以,这个烦恼障、所知障,所构成的这个无明很难去除,最重要的就是没有见性,没有般若的思想,所以,挣脱不了那一种强大的,没有方向,有时候无明一下子从东边来,一下子从西边来,任何的时空,他都会产生无明,有时候人家不理他,他自己也会产生无明,这个就是如来藏性淹没了,无明作主。

所以,修行要从心性下手,就像洗衣服一样,这一颗心必须彻底的洗干净,要从自性中洗,重复的一直训练,把这个脏衣服的污垢全部洗干净,我们的心也是这样。所以,法亦顿亦渐,所以,每一种都必须有点滴的功夫,慢慢的累积才有办法。讲到这无明尘垢就是这样,烦恼障、所知障、微细无明、粗糙的无明,概括统统叫做无明。无明就是惑,惑就会造业,造业就会受苦。

经文:[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緜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注释:[母陀罗手]:就是印也。佛说法时常结手印,修过密宗的都知道;我们显教的,很多也都有放蒙山的习惯,这种功课,所以,结手印变成大家都很熟悉了。佛说法时常结手印,表示与所说的法是相应的,并有加持义,所以称佛手为宝手印。[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首尾],就是上下。此言,若将此手之上下颠倒一下,首尾交换一下位置,你们便称那是正、或者是那是倒,这实在是世间之人,以加一倍之执迷之眼(就是迷上加迷),来瞻视此本无正倒之相的手;以手本来就没有正跟倒,而你们一定要把指端上指之相称为[正],这已经是迷了;若再见手指之上下交换,而将指端下指,便进而称那是[倒],因为此[倒]相之计,是从先前计[上指]为[正]而来的,计[正]已经是[迷]了(于实在无[正]相之中计正),再依[正计]而起[倒计],也就是迷上加迷,故是[加一倍的迷执]。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如来之身名正遍知,就像手的[上指]名为正;佛是大悟了,悟如来藏性。而汝等之身号性颠倒,为什么叫做颠倒?就是处处着、处处分别,习气断不了。犹如手之[下指]为倒;然[手]本身实无正倒,手比喻作每一个人,心、佛、众生,其实是三无差别,这只手本来没有所谓的正跟倒,为什么?同是一只手啊,只是摆的方向不同而已,[正、倒]但是假名,并无其实——实并无一法名为[正手],亦无一法名为[倒手]可得。同样的道理,这个真心本性,生佛本来就是一如的,它本身实在是无所谓的正、也无所谓的倒,正倒都是名相,[正倒]但是假相、但是假名,无实体可得。为什么无实体可得呢?因为都是缘起,都是性空,缘起就是无自性,本来就一切法无生。

禅宗叫我们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是什么意思?就是无生法忍。诸位!这样子不能体悟,好!现在讲一个例子,讲无生法忍,你要好好的体悟。现在我们坐飞机,从台湾坐到美国,诸位!有没有到美国?现在要站在二个角度,站在事相上来讲,从台湾坐飞机到美国,事实上它就是有,这个是站在缘起的角度,从台湾移动到美国,这是事实!再更深入一层的,冷静的剖析一件事情,就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个色身,慢慢把它减少十岁,十岁前、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年前;或者是我们老一点了,五十岁;再进一步,父母还没有生我们的时候,现在回归到爸爸妈妈还没有结婚,我们在哪里?没有,没有认识一个台湾,也不认识一个美国。好!父母没有生我们的时候;现在慢慢由这个角度,来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么,我们本身并不存在,佛法它是冢观。冢观就是说:我们父母没有结婚,没有生我们,我们到死化作一堆白骨,也没有!从毕竟无,缘起父母结婚,变成小宝贝出生,慢慢把我们养大,在养大的这个过程当中,每一念、每一个缘起,都是生灭无常,都是缘起,都是无自性。好!父母没有生我们,毕竟无;现在出生了,变成缘起,毕竟有,这个缘起是刹那生刹那灭,因缘生又因缘灭,吃了东西消化,新陈代谢,慢慢我们生、老、病、死,死亡火化以后,又变成一堆骨灰,从毕竟有又变成毕竟无。所以,生命它只是个缘起缘灭,生灭如幻的、不实在的,而我们不能体悟。

我们什么事情都定位:是事实的有,是实实在在的有,这个问题就出来了!而事实上,究竟来讲是没有,因为它诸法是毕竟空。所以,法必须从理上来讲,和从事相上来讲。从理上来讲,一切法本自无生,因为因缘生它就是无生,一棵树也是这样。小小的,慢慢浇水、施肥、阳光、除草,这一棵树慢慢的成长,开花、结果,我们吃到的水果,万法无一法不是生灭无常、不是缘起、不是缘灭,而必须把这个角度放宽到整个宇宙,整个宇宙就是四大种,在演一出虚妄的戏;演一出虚妄的戏,但是,我们却看不透这个缘起的假相。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一切法无生,没有办法理解,就是因为我们对毕竟空的道理,没有办法好好的去领悟。我们总认为:咦?这个事实上就是有啊,这事实上就是从台湾到美国啊!怎么会没有呢?这个是站在缘起的角度说:它就是有。

这个就是所有世间都必须在缘起同时定位,在缘起的假相里面同时定位,在假相、假名里面突不破,究竟分析起来,没有实体可得,没有的!诸法本来就是空的东西。佛陀是真理的发现者,而佛陀就是第一个去发现这个法性本来就空,原来整个宇宙,完全只是地、水、火、风、空、见、识这七大在循环。而我们从一出生,打从出娘胎,就是意识、就是执着,加上后天的教育,就是语言、就是文字、就是学历,所以,那个所知障就愈来愈重。因此就变成有正等正觉的正遍知的名词,也有颠倒性的众生。所以,当你究竟悟的时候,没有东西可以修行,方便说:你必须要借重事相修行、磨练;究竟义来讲,没有众生可度,自性本来就空。这个宇宙,不要说我们现在父母未生前,整个地球,在四十六亿年前,这个地球根本就不存在,哪来的什么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现在不要说以我们八十岁的角度来讲;以整个地球四十六亿年的角度来讲,地球本来就是不存在的,是缘起的。

太阳系初创的时候到今天,经过冷却,经过下雨,经过有机物,经过阳光,变成的DNA,变成有机物,它就是这样子一直转化,然后从海中,单细胞、多细胞;再来,两栖类;再来,人类独立,因为时间、空间、饮食不一样,空气也不一样。所以,恐龙的时候,你看,体积那么大,那个时候,空气都完全不一样,这体积就很大,时空不一样嘛!所以,我们要如此的来理解跟体会,没有众生可度;没有行可以修;也无佛道可成,心如如不动,进入叫做万法一如,性相本一如,也无所谓的住;也无所谓的无所住,这个都是头上安头,多余的东西。好!慢慢这样理解,就了解一切法无生,本自如。所以,你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若生实不生,说去实在有去,说往生极乐世界是的的确确有;可是,就本性来讲,没有!娑婆就是极乐,极乐就是娑婆。可是,对凡夫来讲,你不能这样讲啊,你不能说:台湾就是美国啊!就究竟空义来讲,没有台湾、没有美国啊,因为连地球都没有啊;就事相来讲,事实上就是有台湾;事实上就是有美国;事实上就是有恶劣的环境;事实上就是有好的环境,如是慢慢的体悟,必须站在事相缘起的角度说、站在一切法无生的理来说,然后事相不坏理,理不坏事,如是法亦顿,就是理无生;法亦渐,就是必需事修、必需要磨练,一点都逃不掉,如是体悟。

底下看,[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汝身],汝等之身。汝等之身与佛身来作个比较,你们被称为颠倒的,是在你们身上的哪一处呢?这[颠倒]之名应安在你们身上的哪一处?——如是即知:[颠倒]不可得!颠倒之[处]不可得,颠倒之[相]也不可得;所谓[颠倒]者,但有言说,都无实义,诸位!统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这八个字:万法[但有言说,都无实义]。你像历史记载的,慢慢看,什么是秦始皇?什么是汉武帝?那什么是唐太宗呢?谁是慈禧太后啊?有没有这些人?事实上是有啊!有没有这些人?事实上就是没有啊,到现在只有变成历史,人类的活动,就会变成一部历史,所有的活动,其实都是空;所有的空不坏事相,它就是有;有是生灭无常,所以不可得,方便说有,有,但是缘起,方便说是有。争个哪一个是长是短,其实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不必等到临命终的时候才发现,所有的争执,在一个了生死的圣者来讲,真的完全没有意义!

一切众生都在把生命虚耗在没有意义的活动,完全对觉性没有帮助;只有学佛!法界唯是一真,生佛共此一真。一真就是绝对的心性。所以,你注意看喔,每一部经典,它都叫你会归心性。离心性说法,就离开第一义谛说法,心性就是第一义谛,离开第一义谛说法,不名正法,名为相说。《华严经》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难道不是如来藏性吗?就是绝对啊!唯识学讲大圆镜智,大圆镜智难道不是如来藏性吗?性宗讲:人人都有佛性,诸法毕竟空,毕竟空不是绝对,不是如来藏性吗?一心不乱,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这不是佛性吗?是三昧成就,不是佛性吗?《华严》叫你开采佛性;《法华经》一实相,一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就是佛性啊;唯识学大圆镜智,就是开采佛性啊;念佛念到三昧,就是叫你开采佛性啊;禅宗即心即佛,就是叫你明心见性,开采你的佛性啊,没有开采佛性,你怎么成佛呢?佛是这样呆呆的念吗?就是要用般若智慧念佛,用真如本性念佛,一念即一切念,一切念不离一念。所以,我们重视事相上的训练,也重视理体上无生的体悟,才是一个真正好的佛弟子。如果年岁也大了,经教实在是困难,那就好好的在事相上磨练,就发一颗善良的心,就好好的无诤,好好的念佛,就安心去吧!就像师妈这样子。师妈问:师父!什么是禅?我说:来不及了啦!这怎么来得及呢?好好的念佛!说:法界唯是一真,生佛共此一真。[瞪瞢]:[瞢],就是目不明也,闷。此即:目瞪口呆,心中迷闷不解。

义贯:[即时如来垂]下其[金色臂],其辋[轮手]向[下指]于地,以此[示阿难]而后[言:汝今见我母陀罗](宝印)之[手],此手[为正]抑[为倒?阿难言:世间]的一切[众生]皆[以此]手势[为倒,而我]实[不知]应说[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是[以此]下指的手势[为倒,即世间人将何]者称[为正]的?[阿难言:]若[如来竖]起手[臂],而且将[兜罗緜手上指于空,]([空]是指虚空。)世间人[则名]这个手势[为正。]于是[佛即]如阿难所言而[竖臂]指空,然后[告阿难言:若]将[此]此手上下[颠倒]一下,就是把手颠倒一下,[首尾相换]一下,而世人就把它改称为是正的手势,此乃[诸世间人]以加[一倍]迷执之眼来[瞻视]此本身并无正倒的手。

意思就是说:我们如来藏性,并没有所谓悟跟迷这个名词。所以,大悟的人,没有悟,也没有迷,那个都是头上安头。由此手之正倒作为比喻,[则知汝]等众生之[身与诸如来]之[清净法身],互相[比类]则可开[发明]了,[如来之身]虽[名]为[正遍知],(如手之正),而[汝等之身]虽[号]为[性颠倒],(如手之倒);而实同一性,正如手虽若现有倒正之相,而实只有一手。说我们有成佛,其实就是那一颗心,觉悟的众生心就是佛,同样是那一颗心,世尊成佛,也不离开众生那一颗心,直下无心。我们佛性迷了,迷了就做众生,问题在哪里?问题在会不会用?肯不肯把佛性的般若智慧用出来?这个就是重点!

是故现今[随汝谛观,汝身]与[佛身]作个实际比较来看,你们的色身上所以[称]为[颠倒]之身[者],此颠倒之[名字]应安于身心中之[何处?]而得真正[号为颠倒?](也就是,颠倒在汝身之何处?是哪一个部位颠倒了?其实是心,将颠倒拿来啊,将颠倒来!——拿出颠倒来我看!)[于]此[时,阿难与诸大众]目[瞪]昏[瞢]而[瞻]视[佛]。因为上不去,下不来,既没大悟,意识心又被破,就不知道该怎么办?[目睛不瞬],一动也不动,然皆[不知]自己[身心颠倒]之[所在。]

诠论:在此段中,阿难答佛:[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此为阿难不明白佛的用意所在,因为前面屡次回答都被佛所呵叱,现在看佛把手指上、指下,然后把这个问题来问他,他实在不知如来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现在学乖了,所以不敢乱答,也不敢看到什么就照常情来答,所以就把责任推给[一切众生]:世间人是这么说,并不是我说的,不要骂我。接着世尊也不与他为难,就顺势说:[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一来免去他的责任,二来随顺世间人语,三来,又可再引阿难发言(否则阿难就不敢接腔了)。

复次,相有改,性不迁;手的方向有变,而手本身实在是只有一个。手虽然有上下、正倒之名相,而于手本身实未尝有增损。然凡夫见相、取相、着相、依相立名,循名取实,这一句话你看平凡,可就是关键,什么叫做凡夫?见一切相,就取一切相,便着一切相,便以缘起的假相,不知道它是必定败坏的,依假相而立种种的名,循名就取实,就开始争论不休,执着种种的名相,这四个字:坚固不舍;坚固不舍,后面就接什么?就接:一切痛苦就没有办法平息,争得面红耳赤,原来是妄;搞个一较长短,原来是妄;活得痛苦不堪,原来是妄,我们竟然在虚妄的假相、名相老死醒不过来,清醒不过来。为什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为什么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为什么菩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在在处处都告诉你:破一切相,放下一切假相,在在处处都告诉我们:佛性一定要用出来!为什么佛当时在世的时候,按照经典这样记载,那一千二百五十个阿罗汉,出来的时候是多么的有威仪,在佛的教化之下,大家都证得空性,都无诤。为什么?空性不可诤啊;空性不可得啊,就进入,每一个人都进入解脱的状态,这个团体哪来的争执呢?

底下,而不知虽有正倒等假名、假相,真净实性实未曾改易或者是失去。由此可以知道一切众生之见性,迷者与悟者,皆无得无失。迷时虽号[颠倒],但即使正在颠倒之时,也并无有少法失去;悟的时候虽称[无倒],但也无得无增,为什么?如来藏性本来就是存在的。其所得者只是本有的宝明妙性。虽然如此,但此[见性]可随染缘,而成就如幻九界生死,不失而似失;这个[见性]若随最上的净缘,即如化而成佛界自性涅槃菩提,非得而似得。以此极理甚为深奥,所以大众瞪瞢。

经文:[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

[慈悲]:慈就是与乐,悲者拔苦。所以,要做菩萨不简单的,真的喔!要学小乘的,已经很不容易了。这小乘跟大乘,小乘,它比较重视事相,譬如说:在比丘戒里面这样记载,说一个小姐掉到水中;大、小乘就差别在这个地方,如果披小乘的袈裟走过去,看到那个小姐快淹死了,小乘可以这样讲,对她这样讲:那是你的业!就是明明可以救的,小乘为了持佛的戒律,可以不用救的,不犯的!我为了持佛的净戒,我为了持戒清净。旁边都没人,你明明可以救,你持小乘戒的,可以不用救她,我为了清净比丘戒,怕坏了佛的清净戒,所以,手不碰女众,坚持佛的戒律,这样不犯,真的喔!比丘戒是这样子的。这个在大乘不行,大乘要怎么样才犯呢?这广化律师讲的:把这个女众拉上岸的时候,立刻要放手,还不能动念。救起来,她可以呼吸就要放,立刻要放手!若是说:喔!这个小姐皮肤很白,再摸一下!犯!虽然人是你救起来的,就是不能碰,这是大乘心戒,你可以救她;但是,不能碰她,这个大乘菩萨的心戒就是这样。不犯,在菩萨戒里面不犯,就是这样子,大小乘差异很大!

大小乘差异很大,为什么?譬如说:在比丘戒里面,佛在世,如果有人去托钵,鱼、肉、生酥、熟酥,就知道佛在世的时候没吃素。好!比丘,佛在世的时候,就是你供养什么,我吃什么,叫做方便吃;在大乘菩萨道里面,食肉得无量罪,畜生无异,你看!菩萨戒里面又变成这样。所以,小乘他认为,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所说的大乘菩萨戒是不存在的,他问:毗卢遮那佛是谁呢?他们不承认有三身佛:法身、报身、应身,他们只有承认释迦牟尼佛。所以,你到南传去看他们的修行方式,跟北传的大乘的思想完全不同;某些有共同处,杀、盗、淫、妄就有共同处;但是,那个心差距很大,我们讲:观念,差距很大!

因此要讲慈悲,这个[慈]就是与乐;[悲]:拔苦,要讲[慈悲]这二个字,要让众生快乐,必须讲柔软语,用柔软心,用柔软的态度。因此在哲学家里面讲那一句话,我很认同:生命,态度决定你的一切,你用什么态度对待人家,你就会得到什么果报。你今天是上班族,你的上班的态度是什么?你今天你要学佛,你的学佛的态度是什么?所以,态度决定一切。你是用什么心来学习佛法的?你的心态。因此要做到这个菩萨,悲,要拔一切的痛苦,还无苦不拔呢!所以,修比丘的很容易了,当然也很难;进一层,菩萨就更难了;那你可想而知,还进入佛的领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怎么来的?就是禅无内外,就是悟到我们这个色身跟宇宙的万物的众生,它是一体的,绝对不忍心去伤害任何一个众生、一棵树、一枝花、一根草,没有必要的时候啦!所以,要进入佛的领域,了解没有内,没有外,融入,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这一颗心,平等的。

底下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海潮音]:海水之潮汐不违其时;[海潮音]即比喻无念无求而能施与,犹如海潮;应[不失时],这三个字就是海潮音最重要的诠释,不失去恰到好处,度众生也是这样,说法也是要恰到好处,那个因缘不具足,度不来!正如海潮;无缘大悲,亦如海潮,无有爱憎之分别。

义贯:[佛]即[兴]起[慈悲]之心,为了[哀愍阿难及诸]与会之[大众],而[发]如[海潮]一样的不失其时、善施、无分别的妙法[音,遍告同会]之人:

经文:[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性,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注释:[诸善男子]:这是包括了与会的四众,而以[善男子]为代表。[色、心、诸缘]:[色]为色法,有十一种。[心],就是心法,也就是八识心王,有八个。[诸缘],指心的生起所必需的四缘: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又名次第缘)、所缘缘。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都讲得很清楚![心所使]:也就是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个,这个我们在《百法明门论》也讲得非常多。其中包括遍行心所(就是五个)、别境心所(五个)、善心所(十一个)、根本烦恼心所(六个)、随烦恼心所(二十个)、不定心所(四个)。这五十一个心所法,因是受心王所驱使者,所以称为[心所使]。

[诸所缘法]:是指[心不相应行法],共有二十四个,这二十四个法不属于色、心二法,且为与[心法、心所有法、以及色法]不相应之有为法的聚集(分位假立)。分位假立就是:不是色、不是心、不是心所;但是,不离色、不离心;[心]就是心王,不离心所,叫做分位假立。依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说法则为:在色法、心法以及心所有法之外,另有与心不相应之[实法],其体系有为法,又为五蕴中之[行蕴]所摄,所以称心不相应行法。经部以及唯识等主张心不相应行法乃于色心之分位所假立的,并非实法,非有实体。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为:得、命根、众同分、异生性、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名身、句身、文身、生、住、老、无常、流转、定异、相应、势速、次第、时、方、数、和合性、不和合性。因为我们在《百法》都讲过,在这里不重复。

[唯心所现]:以上所举之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以及心不相应行法,即是有为法,也就是唯识五位百法中的前面的四位,这个百法就代表一切法,此一切法,皆是真心所现之法。[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妙明],是指真心于凡位时,虽在暗而常明,所以称为妙明。[真],是真实不妄。[精],就是精一无杂,《圆觉经》所谓的:[无坏无杂],全体皆真,所以称为[真精]。[妙明]与[真精]都是形容词,形容下面的[妙心]。这个[妙]就是不可思议。此真心因能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不可思议,所以称为[妙心]。

[认悟中迷]:自错认而妄取常觉心性中的一点迷情。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再用一下比喻,譬如说:大海水起的这个浪,说:哇!这个浪好高好大!忘记了那个浪是从大海缘起,风一吹打起的大浪,喔!这个浪好高好高!却忘记了大海,这是大海缘起所产生的大浪。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把如来藏性尽虚空界,遍法界的那个佛性迷失了,我们眼前什么都争,就是这个;什么都批判,只有知道活在这个范畴,烦恼障、所知障,而没有学佛,没有办法觉知的,他就活在现在这个意识心。所能执着的就是食、衣、住、行,人际关系所发生的复杂性,他所能了解的就是这一些,你要叫他过一下佛陀的日子,过不来!执少许的意识心为自己的心,这是由尘所引起的,这个只是如来藏性幻化出来的意识型态,而意识心没有实体可得,因为它离尘无自体性,不是如来藏性说,离尘,它有自体性的,它是永恒一直存在的。我们就是取大海少许的水为自我,无量无边的般若智慧失去了,而取现在的生灭意识型态,我执、我见、我分别、我颠倒,就是取这个,少许的。

没有学佛的众生,他的生命观是很可怕的,他会挖一个洞,这个洞,他本来要挣脱这个痛苦,又觉得不快乐:唉!这个职业做得不好,这里的同事都不会互相容忍。好!我现在又去搞换一个职业,却发现另外一个工作人我是非还是在,他业如影随形,不知道!众生就是离开这个痛苦,再跳到另外一个痛苦;离开这个陷阱,又跳到另外一个陷阱,因为知见立知是无明本嘛,动念,它就是陷阱啊!什么是众生?时时刻刻都活在生灭意识心、观念的陷阱里面,叫做知见立知,头上安头。众生就是这个陷阱跳到那个陷阱,那个陷阱跳到这个陷阱,一直想要摆脱这个痛苦,一直想要甩掉这个痛苦;可是,甩不掉,因为他的最大的陷阱就是观念、最大的陷阱就是我慢、最大的陷阱就是无明、最大的陷阱就是业力、最大的陷阱就是烦恼、最大的陷阱就是所知,就是所知障,只要是众生,他没有一个地方不是陷阱,他本来想要摆脱这个,要过另外一个快乐的日子,可是,没有办法!

法师也是这样,这个法师、长老参完,参另外一个;另外一个长老参完,参这个;这个道场参完,参另外一个;另外一个道场参完,参另外一个,他就一直跑……一直参……参到最后发现:咦?歇即是菩提。我们的心性是自己的善知识,如果我们肯放得下,不需要参,不需要跑来跑去,歇即是菩提,原来我自己心性,就是自己的大善知识,没地方可以参;离开心性没有善知识;离开了心性没有法,法就是心,心就是法,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你哪里找佛呢?你哪里有法呢?离开心有佛吗?离开心有法吗?慢慢的理解。所以,我们自错认,而妄取常觉心性中的一点迷情,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抓取少许,误为究竟。所以,众生是永远摆脱不了痛苦的,只要你卡死那个观念,不管你今天拥有任何东西,都叫做痛苦,就是这样。

义贯:佛言:[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法、[心]法、亲因缘、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等[诸缘]、以[及]五十一[心所使]法,二十四个[诸所缘法](心不相应行法)等诸有为法,乃至无量一切世出世间诸法,皆非他物,[唯]是汝自[心所现]之法。

诸位!这一句话好好的理解,唯是汝自心所现之法,所以,你想过快乐的日子吗?记得师父这一句话,你今天晚上只要听我这一句话,你后半辈子的生命就完全不一样:凡事往好的一个方向去想,遇到任何事情,都往好的一个角度去看,我告诉你:没有一样事情不解脱!不管你碰到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往好的角度,你的痛苦就会慢慢的减少,烦恼也会慢慢的减少。这个人骂我,往好的角度;这个人批判我,要往好的一个角度,你自己自性不解脱,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让你解脱,就是佛来都没有办法,因为你自性就是佛!

是故[汝]现前之[身]及[汝]之识[心],亦[皆是]虽在暗而常明之[妙明、真]实不妄、[精]纯不杂的[妙心中所]化[现]之[物]。然而[云何汝等]却[遗失本]体自[妙]不依他法、是不必依照缘起的,他法就是借重,[他]就是条件,就不必依外在的种种条件了,因为你的清净自性本来就独立存在的。[圆]照微[妙明]彻之[心],如摩尼[宝]光[明]微[妙]之[性],而错[认]妄取本[悟]心性当[中]之一点[迷]情?

诠论:此段经文中之[本妙],就是指本性的解脱德;[圆妙明心]为本性之般若德;[宝明妙心]为法身德;诸位!小乘不承认这个。故此心就是三德秘藏。这一段是大乘讲的。又,若了达一切法唯心所现,则得于身、心、世界皆不取不着,即等虚空、遍法界去,受用等佛,是名为[正遍知];反之,若于此等唯心所现诸法,妄生计着执取,自缠缠他,即成[性颠倒]。我们妄生计着执取,自缠缠他,就完全被烦恼困住,我们就变成颠倒的众生。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学佛以前,谁教你这个呢?没有啊!大家都教你执着,没有一个教你放下。

经文:[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混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注释:[晦昧为空]:这一句是开示众生是如何遗失本妙的心性,而将本无迷无悟、内外、身心世界之一真。[一]就是绝对;[真]就是真如,一真就是绝对真如,叫做一真法界。转为身心、九界具足之法界的:那是由于最初一念妄动,迷于本性之本明,而成无明,以是无明故,其相变成[晦昧]暗澹。由于这个晦昧暗澹的无明力,便转原本灵明通彻之[真空],成为冥顽昏昧之[虚空]。这就是《起信论》所说的[业相],也就是从真起妄之相。真如转换了,真空变成虚空。什么叫做真空?充满智慧的真心,叫做真空、一尘不染叫做真空、一丝不挂叫做真空、充满智慧的,叫做真空,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我们变成没有智慧的虚空。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在[业相]的顽空当中,本来也无一物可见,但是自心又以无明力,而欲有所见,因此就转本有智光为能见之[见分],这个就是《起信论》所说的[转相](转本有智光为能见分),既有能见之见分,欲见则见,于是在[顽空]当中变现所见的[相分];其方法为:瞪以发劳、而结顽空之暗境成为色;诸位!瞪以发劳是什么意思?我们把眼睛瞪得很大,久了就疲劳;我们如来藏性没有开发,久了就疲劳,显露不出来,这个都是方便说,叫做瞪以发劳。而结顽空之暗境成为色,这一句话用现代的科学叫做:透不过去的部分叫做色法,透视不了的就变成色。所以本经云:[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暗境一结为四大之色,于是就变起山河大地等依报的世界。这就是《起信论》所说的[现相](依[见分]而变现起所见的[相分])。

这就是本经下文中所说的:[依空立世界],意思就是:依据虚空,而立种种的世界,《华严经》讲:有很多无量的世界。所以,有一些人讲:你们佛法迷信,不符合科学!刚好相反!佛陀当时候没有天文望远镜,你打开《华严经》,不看不知道,看了吓一跳!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不用天文望远镜,他竟然可以讲出华藏世界、华严世界,那真不可思议啊!佛陀真是一切智者,世界上怎么会有一个人,不用天文望远镜,可以讲出这样的世界呢?我在看《华严经》说:喔!这个要编也编不出来,用编的、用自己想像,都没办法想像,怎么会那么厉害?[想澄成国土]。这个[澄]就像好像沉淀,这个[澄]就是坚固的妄想,想澄就是:坚固的妄想,就会变成我们所居住的国土;而佛陀说:这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是无常的,桑田会变大海。大海也会变桑田啊,变来变去,看起来很坚固的山河大地,走动了!

我们现在全球变暖,到今天为止,暖化了六度喔!以前认为北极的冰帽,不会溶解;现在不一样了,开始一直溶解了,除非你开始减量CO2(二氧化碳),现在最濒临绝种的是什么?是北极熊,为什么?影片里面讲:以前这个北极到了冬天,它很快就结冰;现在这个北极熊,游了老半天游不到陆地,最后找不到陆地,你知道吗?它要吃那个海豹啊;或者是海象啊;或者有时候吃海狮啊,北极,现在没有了!所以,北极熊在疾速的一直下降,濒临绝种,在我们一百年前,实在是不敢想像,看起来南北极冰帽好像是坚固的,是沉寂几万年的;现在整个全球暖化,到今天为止,上升了六度,大自然它一定会反扑的,这个叫大自然。你人类把这个地球过度的开发;而迫于经济,又不得不开发,科学愈发达,就愈快结束这个地球的生命!一万年前看起来很原始,大家就想求进步,一万年后的今天,科学那么的发达,反而害了地球!如果按照这样继续下去,人类要生存是很难的!

美国、加拿大面粉禁止出口,他们这个面粉就是收割减少,就禁止出口。哇!台湾的面包一直涨喔,还涨不停喔!这电视报导的,说那个甜甜圈,愈破愈大,那甜甜圈本来中间小小的圆圈,这么小一个。物价上涨,现在甜甜圈中间破那么大洞,就剩下一点点,愈来愈贵,人类生活愈来愈苦,就是一个面粉而已啊!好!接下来钢筋,还涨到不行,涨到那个营造业的放弃,没办法建,涨到大家都受不了,就是剩下一种没有涨,就是薪水!现在一调查,年轻人没有人要生,也不敢结婚;结婚以后也不敢生,因为那个要教育费,要养儿、要育女。以前养十个、一打都没问题;现在没办法了,你养二个就快上吊了,没办法,活不下来,很辛苦的!所以,台湾的人口成负成长,经济也是成负成长,全球的大环境改变了,台湾也受到影响。

告诉大家:这个世间,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好,很辛苦的!以上所说的[业相、转相、现相]三者合起来,就是[三细],也就是阿赖耶识之业用。以上所说的色、空等法,迷人皆误认是心外实有之法,而不知乃本识阿赖耶所变现。[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色],就是上面所说的结暗所成的四大之色。我们现在这个色身,也是少许的四大。[妄想],也就是妄心。[想],就是上面的妄想心;[相]就是上面的妄色。以妄想心取少分四大妄色,色心相杂、色心和合而变起正报之内色,这个就是[想相为身]。换句话说:我们一直执取少分的四大妄色,同时把它误认为[我],这个苦就停不下来!从小到大,我们老师都是教你:将来要当总统、将来要赚很多的钱、搞大企业、将来要做科学家!都是这样教育的,谁教你将来要解脱啊?没有啊!所以,只有佛法,能够让我们成究竟解脱,正等正觉,佛法值得让我们用生命下赌注的,而且是非常值得!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混扰扰相以为心性]:这个就是:只要色杂妄想,想相为身,后面就一直衍生出来。[聚缘],积聚能缘的气分,这个就是《圆觉经》所讲的:[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于妄身之中,内缘五尘落谢的影子,计度分别,摇动不休,这就是第六识的[独头意识],内缘法尘而起活动,所以称为[聚缘内摇]。为什么叫聚缘呢?为什么叫内摇呢?内摇就是内心里面从来没有停止往外攀缘,从来没有停止。就是不往外攀缘,怎么样?这个习气也一直出现。换句话说:我们人类的妄想停不下来,人类的妄动、妄执、妄想、妄取,停不下来,很苦![趣外奔逸],第六识之[五俱意识]同时又向外缘取五尘境界,明了分别,奔逸不息。[昏],就是聚缘内摇故昏。[扰],就是趣外奔逸所以叫做扰。这就是由上面的三细——[以无明不觉生三细],再以[境界为缘长六粗]。也就是《圆觉经》所说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一旦迷于内聚积的[能缘之气分],以为那就是自心,就决定会迷惑心是在色身之内,其实一切众生都是这样,而一切万法皆在心外;把它分内跟外,这就变成了[心外见法],也就是七处征心所要破的第一计:计心在身内。此外凡外共计,为凡夫之最大的颠倒,与正遍知刚好相反。如果佛,没有内、外,法界平等。[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这个心本来是广大,尽虚空,遍法界,譬如澄清的百千大海,众生竟弃而不顾。也就是把我们的本性放弃了,都是用妄心在过日子。[惟认一浮沤体]:[浮沤],就是小水泡,或者是水上的聚沫,白泡泡。一下产生,一下又爆裂。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就像海中里的小水泡一样,出来,很快就冒泡,一下就消失了,我们生命很快就会消失的,而且很脆弱的![目为全潮,穷尽瀛渤]:[瀛],就是海。[渤],就是海之旁边者。[瀛渤]就是代表一切海。承上,却把这个大海上的一个水泡,当作是整个大海的所有潮水之全体,而且计此小水泡已经涵盖了一切大海以及小海湾之水。

义贯:众生由最初一念妄动,迷明净之本性,而转灵明洞彻之真空,成为[晦]暗昏[昧]之相,我们本来清净心,真心的那个空,现在变成顽空,成为[晦]暗昏[昧]之相,而成[为]冥顽之[空],没智慧、没生命。更进而于此顽[空]之[晦暗]之[中,结]合诸[暗]境而成[为]四大之[色],因而变起山河大地。为什么讲变起呢?这个变起的含义,就是因为它其实是缘起的,你远远看像一座山,诸位!把那个树木、草除掉;把那个岩石挖下来,磨成粉末状,你会发现那一座山不存在的!如果有心的话,就是阿里山也可以挖掉啊,你会发现:阿里山到哪里了?没有啊!它这个变起山河大地,它有很深的含义,就是说它空无自性,而你误认为的的确确就是一座山。依报世界。

其次,结暗所成的四大之[色]再夹[杂]着[妄想]心,如是,妄[想]心与色[相]和合,即成[为]五蕴之正报[身]。于是再积[聚]能[缘]之气分于妄身中,[内]缘五尘落谢的影子,分别计度,[摇]动不休,同时又[趣]向[外]五尘之境[奔]驰放[逸]不止;而以迷执颠倒故,却对如是摇动[昏]昧,奔逸[扰扰]之妄[相],都加一个[妄],妄相、妄取、妄执、妄心,都是妄。[以为]就是自[心]本[性];[一]旦[迷]执妄法[为]本[心],便[决定]会起迷[惑],妄认心[为]在[色身之内],因而计万法皆在心外而认为心外有法,皆为心外之法。而[不知]不但这个[色身],乃至[外洎山河、虚空、]以及[大地,咸是]本[妙]圆[明]之[真心中]所现之[物]。

若证知心包万法,则成正遍知矣。诸位!他用这个[包],还不是很完全贴切,这个[包]把它改成[即],这个就是悟道的现量境界,若证知心即万法。这个[包]字不是很贴切,因为以大包小嘛,那更大就包大;那更更大就包更大,那还是在范围内,它还是一个观念的,还是一个大、小的比较之下。所以,若证知心即是万法,这个就是师父体悟的,心即万法,万法就是心,要这样诠释。则成正遍知矣。众生如是谬认一点虚妄之相,作为全部之真实,就[譬如]虽有[澄]彻[清]净之[百千大海]反而[弃之]不顾——遗真,而[惟认一]个小[浮沤体](就是小水泡)——认妄,而[目]之[为全]部大海之所有[潮]水。众生就是这样,我执、我见,就会活在一个小世界里面,愈执着,他的世界就愈小!你要牢牢记住师父的话:你胸量有多大,你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大!记得!万法皆舍的人不吃亏,因为你拥有了本性,最珍贵的本性。而且已经[穷尽]了大[瀛]小[渤]。

底下这一段很是重要:众生之迷,也是这样,不体包罗万法之本性,而妄认局碍之六识妄心以及渺小的四大妄身,不知此身心在法界海中只如一小水泡而已,而众生却以为这个水泡好大喔!我们用相来比较就知道,诸位!整个宇宙,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无尽的虚空,你看有多少的星辰,太阳系,它的体积有多少?那我们色身死后;不必死啊,现在这个色身,整个宇宙的地水火风,有多少、多大?我们现在却妄执少许的地水火风构造的这个身体,却把它坚固的执着,误认为是[我],你看,这样迷惑下去,生命怎么会有前途呢?怎么会看到一片光明?前途怎么能够看到光明?这个误认为一个[我],那么,就是处处为[我]着想了,那就对立、就斗争、就残害!

经文:[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义贯:佛言:[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就是迷上加迷),就[如]于[我]的下[垂]与上举的[手],起迷执一样,这两种迷(迷正迷倒以为真)实在是同[等]而并[无]什么程度上的[差别],汝等如是于自家财宝不识不知,怀宝受苦,是故[如来说]名[为可怜愍者]!我们是很可怜的,因为迷失了自性,把那个最重要的摩尼宝珠遗忘了,而每天过这种痛苦的日子,又不值得!你说痛苦有代价还没关系;苦没有代价,所以,世间人吃苦不会解脱!所以,世间人吃的苦,不值得;学佛以后吃的苦,值得!因为能解脱。所以,我们的辛苦会有代价的,会种了金刚般若的种子,会解脱的!而众生不能解脱,吃尽了无数的苦、无尽的苦,接下来?接下来继续苦啊!

诠论:这里所说的[迷中倍人](迷上加迷),是因为:一、弃大海而取水泡(弃海取沤),此已是迷;二、把一个小水泡当作是大海的全体,此是二迷,故是迷上加迷。这个用来比喻众生遗弃自己等空遍界的本心(就是大海),而认取时空上皆极其有限的六识妄心(小水泡)当作是自己的本心(此为一迷);一切的科学家、哲学家、艺术学家、书法学家、文化学家、音乐学家、声乐学家,没办法离开这个六识妄心,都没办法,跳脱不了!专攻文字的、专攻语言的、专攻音声的,就是统统死在这个地方:六识妄心!认小水泡当作是自己本心,(此为一迷);更进而以此六识妄心为整个法界中他唯一所拥有的东西(此为二迷)——而不知三世十方一切法皆是自心之所变现,皆[自心中物,本性中事]。万法回归心性,是名正法,讲经说法,弘扬八大宗派,都不能离开心性;离开心性变成外道。

其次,佛说这与[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因为不知手臂本无正倒之名与相,此已是一迷,再更计[上竖之相]名为正,[下指之相]名为倒,则是迷上加迷!因此可愍。所以,众生是很可怜的,上至王公贵臣,下至贩夫走卒,都活得很辛苦,只要你没有听到正法。听说慈禧太后吃得很好,我看这个电视剧的,吃得很好、穿得好,很有威力、威权;可是,也消失了!世间就是这样,很残酷、很现实;你又不得不去面对这个现实和残酷的世界,还好我们听经闻法,得到了正法。

第5.叫做显示见性无还

[还]是指来跟去;或者再强化一点观念,就是增跟减。意思就是:我们的本性,并没有所谓来跟去、增或者是减,没有这个东西!

经文:[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注释:[叉手]:叫做合掌,或者是金刚合掌,左右手手指交叉。金刚合掌不能超过第一个指节(指双手手指交叉处)。在第一个指节、第一个指头,要这样轻轻的搁着;叉手,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就是这样子。每一个道场的礼节都不一样,修密宗的,大家都知道这个金刚合掌;修显教的人就比较不了解。显教真正的合掌是十个指头要朝天的,叫做标准的。但是,因为这样非常辛苦!所以说:稍微弯曲一点,这戒坛上的戒师就还可以体谅。以前有一个婆婆来打佛七,她合掌合怎么样?两手合掌放在肚子,然后垂直,这样垂直喔!她还会转弯,身体转动,合掌也左右晃来晃去。打佛七的时候,叫她们不要讲话,然后,二个婆婆要讲话,她就去把它挂着:禁语,她不晓得那个是不可以讲话的,她挂起来,二个就开始拼命讲(笑),绕到外面开始拼命讲,上面还挂[禁语],没办法!她又不认识字,她以为挂那个牌子是可以讲话的!因为年岁太大了,要稍微原谅一下,年岁太大了,看不懂中文,人家写[禁语],所以,她们二个讲话,每次都拿那二个牌子挂起来,就开始在水槽边讲起来了,婆婆年岁太大!

讲到这个叉手,合掌,或者是金刚合掌,左右手手指交叉,表示理智不二,生佛不二。又,中土的儒礼之叉手又称为拱手,此处不是拱手。[现以缘心、允所瞻仰]:[缘心],就是第六识心。[允],就是识,就是信也。[瞻],就是视也。[仰],就是仰慕。此言,我现在是以能缘的第六识心来听法,此心实在是我一向所瞻仰,瞻依仰慕的。一切的哲学家、科学家,一切什么专业学家,没有办法离开这六识妄心,都没办法!只有佛法超越;还不是第六意识,超越第七意识的执着,超越第八意识的微细的妄动,都超越!所以,成就一尊佛,其实是很难,无量无边众生,才能成就最上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值得我们赞叹、顶礼、仰慕、效法佛陀的精神。为什么佛陀值得我们如此的赞叹、顶礼?他就是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这不是世间人有办法做得到的!

[徒获此心]:因为悟得此心纯是仰仗佛之开示以及加持,自己所用之力很少,所以说[徒获]。[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承上,虽徒然获得此心,但还是不敢贸然地认为这是我的本元心地。阿难至此仍是未悟,还是在执取第六识,以为心性。

义贯:[阿难]由于[承佛]之慈[悲救]拔颠倒之见[深]刻训[诲],[垂]泪哭[泣叉手]合掌[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开示,而[悟]到了本[妙]本[明]之[心,元所圆满](原本就是圆满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迈向生命的圆满,因为我们心灵无明、有缺陷。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就是要迈向生命真正的圆满,圆满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要学佛;拯救我们的灵魂,解脱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解脱的机会,。不学佛,你看要依靠什么过日子呢?且是不动、不灭、不失之[常住心地。]虽然如此,然[而我]想我之所以能[悟]解[佛现]今[说法]之[音],实在是[现]前[以]我能[缘]虑之[心]去分别,才能闻法领悟,所以这个缘心,[允]诚(就是相信)一直是我[所瞻]依[仰]赖者。我虽[徒获]悟[此心],仍然[未敢认为]此即是我的[本元心地。]惟[愿佛哀愍]于我,更[宣示圆]满法[音],以[拔]除[我]之[疑根],令我[归]于[无上道]。所以,学佛是生生世世的,是久远劫来的,不是今生今世的事情。

诠论:阿难在此虽自说悟了,其实未悟,他只是[听得懂]如来所说语句的意思,但还没能把如来的话,跟他自己的心,连在一起;也就是:佛语是一回事,他的心是另外一回事,这两者之间没有交集。换句话说,就是:他没有把佛所说的道理应用到他自己身上;更深一层而言:他没有用以佛语之智慧来返观自照,只是理解其文字表面而已;是故,严格来说,他只是[解],并没有[悟];而且他的[解],也不是[胜解],也不是殊胜的见解,其实很悲哀,他的解,到此为止,还是错解、误解,而非[正解]、[信解]。而他却以这样的文字知解,自以为悟了,真是[以解作悟]。末法时期这种人非常多,行者宜自深诫之。懂一点皮毛,说他开悟!又,为什么说阿难此时之解,连[信解]都还够不上呢?因为他还在迷执其第六识心,其原因是他见那六识心有很大的[功用],因而认为他没有它不行,所以还舍不下,是故尚未能确实舍妄就真,当下体取。

经文:[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注释:[尚以缘心听法]:还是用那个生灭的能缘虑的第六识心来听法;这个第六识心最主要是强调生灭,不是如来藏性,虽分别不作分别想,能自然的妙性天然。这个第六意识心,它最主要强调,是生灭、执着、分别,最主要是强调这个。你还是用那个生灭、执着、分别的缘虑心,就是第六意识心来听法,那么,就把不生不灭的如来藏性又变成生灭了。也就是以妄想分别之心来听法;换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以自我本位,以自我主观意识来听,来判别所听之法,未能先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我见(也就是所谓真正的[挖空心思]),所以,师父在讲这一部《楞严经》的大前提,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上师、无论你以前跟哪一个法师、无论你以前听过哪一个宗派、无论你以前亲近过任何一个道场,要听《楞严经》以前,要彻底放下,才能全盘的接受《楞严经》的正确的思想,就是这个道理,就是叫你放下生灭意识心。不可以存在:以前我那个师父怎么讲、我那个道场不是这么一回事、我另外一个上师是跟我怎么样教化。这些统统要叫你放下来,避免怎么样?那个卡在某一种知见、角度里面,然后楞严大法进不去,师父的用心就是这个。然后以纯净之心来接受如来的大法。师父也是用心良苦,就是叫你放下以前所有的知见,全盘的接受楞严大法。

[此法亦缘,非得法性]:若是以缘心来听法,这样所听到的法,也变成所缘虑之境,而有缘虑之气分,不能得其法之不生灭性。因为其来源是缘虑心,所以此法也染上了缘虑性。现在用一个角度来讲就是:戴着太阳眼镜看世界,就是这样子,我们戴着很深的墨镜,看这个世界都是暗的![如人以手指月示人]:这就是有名的[指月之指],手指着月亮,叫你看月亮,不是看手指。典故的出处。[指],这比喻如来的言教开示。[月],是比喻听法人的本心。[彼人因指,当应看月]:[因],就是由于,随着、随顺。[当应],就是应当。那个人就应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而去看月亮。比喻:应顺着如来言教所指的方向,而返求自心,返观自性。

记得!要在心性上下功夫,然后才能够了解语言的空无自性,记得!要这样才抓到根本。在语言上下功夫,这只是一个方便,语言就是要悟,悟到你的心性。所以,诸位!听完了三藏十二部,不如一个放下的人!为什么?我现在放下,无所求、无所住,他就是佛的心,就是这样。不管你听多少经典,佛陀统统是要叫你放下,我们现在能够领悟到这一层道理,用最疾速的方法,就是彻底放下,就算其他经典没有听到,你也懂得佛的这一颗心,然后这解慢慢来。所以,先学习这个放下的功夫,而且放下的功夫要做得彻底,要做得很彻底!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如果那个人还是一直只看着手指,以为那手指就是月亮之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岂],就是那里。[惟],就是同唯,只是。[亡],就是丧失。这个人不仅是丧失了月轮而不得见,并且也丧失了手指本身,因为将指作月,把指头当作月亮,这手指已经变成不是手指。另外义,另义:并且丧失了指这个动作的意义,指出去,就是要叫你看月亮,不是叫你看手指。也就是不解此指之用义。此比喻:如来一切法教,这一段很是重要,如来一切法教,皆是指向你的本心,你看!所以,为什么禅宗,大家去那边都是静静的、默默的?有因缘的时候,再帮你点破,因缘要具足,就是心法,佛法就是心法。皆为示导我们找回自心本性;若不顺着法教而观自心,而只停留在法教上,以为[法教]就是[心],以为法教就是如来最终的意指,此人不但丧失应可寻回的本心,而且也丧失了法教之本意。

[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这个人不但亡失[指]的用意,而且还不能识别明与暗,其心之暗钝颠倒,可知一斑。[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这承上,也就是,他把手指当作是有明月之性,然而月亮是发光的,而手指并不发光,所以此人对于[明]与[暗]这两种性质一点都不能了知,连明暗都分不清楚。比喻:如来之言教只是声尘,并非不生不灭,而自心本性才是有不生灭性(发光),不了此者,即分不清生灭性与不生灭性(暗与明)。

义贯:[佛告阿难:汝等]至今[尚以缘]虑之第六识[心]在[听法],如是则[此]所听到的[法亦]成染有[缘]虑性,缘虑性就是能所不断。而汝等即[非得]其本来清净寂灭不生灭之[法性]。这正[如]有[人以手指]着[月]亮来[示人](说:你看!月亮在那儿),此时,[彼人]即[因(就是顺着)手[指]所指的方向,[当应看]被指着的[月]。彼人[若复]只[观]手[指],而[以为]那手指就是[月]之[体],则[此人岂惟亡失]所指的[月轮]而不得见,[亦]且[亡]失[其]手[指]本身。[何以故?以]手指[所标指]的,并非手指本身,实[为明月]之体[故]。此人[岂惟亡]失[指]示之本义,[亦复不]能[识]别光[明之与]黑[暗。何以故?即]是他竟[以]手[指]的无明之[体],作[为月明]之[性],因为手指没有光,把手指当作是明月是不对的!一个是暗,一个是明啊!因此是对于[明]与[暗二性],丝毫[无所了故。]阿难,[汝亦如是],连明跟暗都分不清楚,心与识也分不清楚,我法教中所指的实义,你也不曾顺着所指的方向去看一看。

经文:[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惟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注释:[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如果你以能分别我说法的音声之心,当作是你的真心的话。这变成生灭了![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个就是离尘有自体性的意思,离开这个外尘有自体性的。意思是:不管佛说法、不说法,它都是一直存在。无关于尘,无关于根,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这个心自然应该在即使离开所分别的音声之时,音声显现,它可以作用;音声不显现,它也作得了主,它还是存在,仍自有能分别之体性。如来藏性为什么有能分别之体性?因为它能作用,要不然怎么起妙用?这一句话就是告诉你:六尘做佛事,就是起妙用,仍然有能分别的体性,就是它能起妙用,在强调这句话。这就是前面所说的[离尘有自体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客],是比喻六识妄心;旅客住宿,暂住便去,比喻六识妄心缘尘而起,尘灭识亦灭,念念不住。这个道理很简单![斯则岂惟声分别心]:[斯],就是此,指这个道理。这个道理岂只限于缘声者而有分别之心是如此,意思是说不是真心,它是离尘无体性的。妄识是因为声而起的,声起,意识起;声灭,意识心,现前的那个意识心就没有了。无量劫来就是熏习而成的,变成一股习气,变成种子。离尘无自体性。

[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容],就是容貌。甚至连因分别我的容貌(你看到如来三十二相那个庄严)就是你看到的那个心,彼心若离色相,就没有分别之体性,一样,也是一样并非真心,连看到佛三十二相的那个心都不是真心,而是缘尘乃是有的妄心。还是妄心!所以,为什么不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诸位!看到如来三十二相,佛陀告诉我们:你见到的这个相还是假相。求法者当找真心,不可以用妄心,这个是真正学佛道的人,一定要找到真心,真心就是放下,如如不动那一颗心。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乃至],就是超略香、味、触等诸尘。这就是前面的[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一句话统归一句话就是说:就算你六根不去攀缘外境,你内心里面留下的那些影像,动念,就是法尘分别影事,意识型态、观念。就算你眼耳鼻舌身,不必、不要去攀缘外境,留下来的那一些影像,还自己在执着、重叠、重复,能缘、能所还是不断,烦恼还是不能停止。这是外道(或者二乘)境界。此言,甚至于你即使都离去色、香、味、触,或者是压伏一切见闻觉知,而令一切能分别之性都没有了,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好像非色、非空,(既非同色界的四禅定,又非同无色界的四空定)。因为这个境界虽然很微妙,但很暧昧不定,而且只是定中独头的分别影事,所以参禅之士到此境界,很难不被它所误:认为自己已到了灭色,或者是灭受想等圣境了,乃至以为自己已达到涅槃,或者是开悟,或者[入法界]、[与万物冥合]、或者是[坐脱身心]等等误认,不一而足,因而反成魔事,如本经五十阴魔章中所详述者。

记得!再大的境界都不能执着,你只要牢牢记住这一句话!再高深的定、再高深的修行,都不能动一个念头说:我很有修行!你这样修就对了,无所住就对。[拘舍离等昧为冥谛]:[拘舍离],义为牛舍,外道六师之一。[冥谛],就是冥初主谛。《大智度论》云:[外道通力,能观八万劫,八万刧外,冥然不知];因为八万刧以外,他们就看不清楚了,而只见一片冥然(冥者,暗色,模糊也。)所以称这一片冥然为[冥初],而说这就是天地初造之始。这有点类似老子的[混沌],儒家《易经》也有类似[混沌初开]的说法,而称之为[无极],彼言[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拘舍离外道亦将此混沌的冥谛称为是天造地设之初(就是冥初)之主谛(主要之理、或者主要之法),这冥初朦朦胧胧的主谛(其实是他自己能力不够,看不清楚,实相并非如此),他们又称之为[世性],而说:世间一切众生,从开天辟地以来,就具有此性,所以此冥蒙之性便是世间之性,所以称为[世性]。又,更重要的是,他们说,这冥初之主谛(就是世性)就是生出一切众生之本源,一切众生皆从此冥谛生。这个很像儒家的[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万物];[两仪],就是阴阳。[各有所还]:[还],就是去,就是灭。去就是对来讲的。诸尘若灭,灭是对生讲的。识心亦皆各灭去;如果是本性,就没有灭了,它一直存在啊!

义贯:佛告阿难:[若]你[以]能[分别我说法音]音声之心,[为汝]之真[心者,]则[此心自应离]其所[分别]的[音]声,而仍自[有]能[分别]之体[性](真心应离尘有自体性);这[譬如有]旅[客](六识心),[寄宿旅亭](缘尘于心分别),[暂止便去](就是尘灭识亦灭),[终不常住](识非恒常),因为它是生灭。[而掌亭人](就是常住真心),[都无所去](就是真心是不灭、不动、不失的),如此方得[名为亭主。此]时的情况[亦如是:若]分别法音者为[真汝心,则]应[无所去],常住不灭,[云何]它却[离]于音[声]即[无]能[分别]之自[性]呢?

[斯]理[则岂惟]是缘[声]尘而有[分别]之[心]为然,就是连能[分别我](如来)的三十二相[容]貌之心,也是因相而有,只要因相而有的生灭意识心、执着心,就是妄想,并非常住,若彼心[离诸]所分别的[色相],便[无]能[分别]之自体[性]。就是作不了主,意思就是:被牵着鼻子走了,情绪作不了主,完全被牵着鼻子走,执着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分别无法停止,就是意识心;情绪无法控制,就是意识心。[如是]之理[乃至]可运用于修行人,当他们习禅时,即使因离于一切色香味触等六尘,而令一切[分别]之性好像[都无],而达到一种相当寂静的境界,这个境界既[非]如[色]界之四禅定,又[非]如无色界之四[空]定;而[拘舍离等]外道六师,于此却迷[昧]以[为]真的是世间[冥]初之真[谛],就是从这个开始。更说彼冥谛为能生万法之因;然而此境界实在是若[离诸法]尘之[缘]即[无]能[分别]之体[性],就是离尘无自体性了。故非一切众生之生因。如此看来,[则汝]缘尘的分别之诸识[心]之[性],尘若灭的时候,亦皆[各有所还]灭,这意思是:意识心是借重相所产生的,喜、怒、哀、乐,喜的相还于那个假相,这个喜无自性;怒,因为这个相而怒,这个怒还于这个假相,那个怒,咦?也空无自性。所以,喜、怒、哀、乐,其实都空无自性。修学佛道的人,内心充满着法的喜悦,这个喜就是从内心就像涌泉这样涌出来,你就找对了!如此的话,[云何]说它[为]常住不动之[主]?

这一段就是:意识心是客,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千万不能一直死执不放。再讲贴切一点的:生灭执着的意识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如来藏性是主人,是没有执着的;生灭意识的分别心,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它不是主人,不要搞错了!所以,修学佛道要用平等心、要不颠倒、不起颠倒见,了解说什么是来如来藏性作客的?记得!客生灭无常,停不住的。所说,你要修行,要去发现那个主人,就不受任何的影响。

诠论:阿难由于缘佛声而有分别之心,是为散位的第六同时意识,也就是六识的粗相。而外道计非空非色的分别心,则是定位的第六意识心(就是定中独头意识),独头就是不假借外境,单独而起的意识心,完全在定;可是,那个定中独头意识,外道的定中独头意识就像什么?就像那个鱼被冷冻,解冻以后,这一只鱼还是活的;意识心暂时被冷冻,就是类似定中独头意识。外道已经很不简单了,再一放,它又活跃起来!此则为第六识的细相。

此二种六识心虽有粗细之别,然皆同属于[缘心],最重要就是能缘之心,就是能所不断,有能缘之心,就有所缘之境,烦恼不断;烦恼不断就是生死不了。皆是生死之根本。佛在此特地引外道的细心,以对显(就是衬托)出阿难的粗分别之缘心,意思就是:连外道那样微细息止的心,都还不是真心本性,都还是第六缘虑之心,则你刚才说你所悟的,怎么可能是[本元心地]呢?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佛说疗痔病经     

慧律法师讲观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圆觉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忏云法师讲楞严经    

常持法师讲楞严经    

彻悟法师讲楞严经    

传喜法师讲楞严经    

慈法法师讲楞严经    

大虚法师讲楞严经    

大愿法师讲楞严经    

果煜法师讲楞严经    

海涛法师讲楞严经    

憨山大师讲楞严经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觉性法师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妙祥法师讲楞严经    

妙心法师讲楞严经    

明贤法师讲楞严经    

明一法师讲楞严经    

明证法师讲楞严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经    

倓虚法师讲楞严经    

惟海法师讲楞严经    

惟贤法师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印光大师讲楞严经    

智旭法师讲楞严经    

智者大师讲楞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