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四--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楞严经



 慧律法师: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二十四


 下载DOC文档  



圆瑛法汇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2007.9.15——2008.3.9 文殊讲堂

第二十四张DVD

经文:[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注释:[且汝见我见精明元]:且你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就是第八识见精的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此见虽非妙精明心]:此见虽然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也就是说,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诸位!这个现量境界,必须要亲证才有办法。[唯心]现量境界,也就是一切法不离心性,万法从心性影现出来的,有了证量,他便了解,心体上刹那之间的生灭不可得,生灭直下就是空,就是不生不灭的体性,证得了这个现量境界以后,所有的法都是妙用,六根、六尘、六识,这个时候的识就是如来藏性,识性不二;无一法不是真如,真如能依体起用,能摄用归体,能体用一如,也就是除去执着、分别和颠倒见的那个原始状态,无量的慈悲喜舍,无量的清净本然的妙心就会显露,这个叫做现量境界。那么,现在不是本性的现量境界,因为是从缘外尘的五俱意识分别而来的。

[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正如翳眼所见的第二月,眼睛有毛病,就看到了第二月;就像我们心体起妄,见到了世界就不一样。非是真月的形影,而是翳眼的虚妄之见。此翳之见虽是[妄见],但其见还是从本有能见之性而来,只不过是此能见之性受了翳眼的遮障、扭曲,故所见变成不完全真实;虽然见不真实,但是从这个[非真实之见]的事实来看,我们就知道它是[从真实之见而来],因此,此见乃是[妄中有真]。妄中有真,这一句是很勉强的名词,是为了解说方便,这一句话并不道地,真正究竟处是即妄就是真,要有这种功夫。为什么即妄就是真?因为妄本身就是空、不可得,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居士来说:师父啊!我对这个佛法觉得太深了、太难了,我真的没有办法!我就跟他讲:就在没有办法的时候,这一念就具足有办法,就在这个时刻,看你会不会用?妄中有真。又,此见虽妄,但不论是真见或者是妄见,两者都是见。[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地。

义贯:[阿难言:若我]此缘尘而有的识[心]之[性]皆[各有所还]灭;[则如来]所[说]的[妙明元心云何]会[无还?]这二者为何会有如此之不同?[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现前[见我]之时,此见即是第八识[见精]之妙[明]本[元]体上所现的,为带妄之见。这个带妄之见能理解吗?这个意思就是:看什么就参杂无量劫来自己的执着、意见,也就是说:很多意见的人,他的无明就愈强,无量劫来,带妄之见是没办法克制的,看什么,他就能所不断;看什么,一定会夹杂自己的看法、观念,引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就是看什么着什么、看什么分别什么、看什么就一定加上观念,同时有强大的我见,至死没办法改变的,这个叫做带妄之见,也就是头上安头,真心显露不出来,看什么,总会有自己的意见,就是这样。

意见愈多,这个人的障碍他就会愈大,在这个团体里面,他老是有很多的看法,就没有办法融入这个团体,这个团体,大家都讲好了,经过了专家评估,他的意见就是会特别多!所以,意见特别多,他的烦恼就重。人之间之所以起冲突,就是带妄之见;夫妻为什么会争吵不休?就是因为带妄之见;好朋友为什么一句话说错了,可以怒目相视,反目成仇?就是带妄之见;兄弟姊妹也是带妄之见;种族跟种族就是带妄之见,是共业之见。再来,国家与国家战争,它就是带妄之见,这个是很可怕的东西!看什么总认为我自己是对的,有我自己的高见,这个就是头上安头。你有看法没关系;但是,回归理性,回归智慧,那么,你的看法就变成好的建议;就算没有办法施展你的看法,你也不会有能所不断的痛苦,因为我已经尽力了就好,所以,这个叫做带妄之见。而这个带妄之见,有粗还有微细的,包括晚上睡觉,也没办法停止;白天眼睛一睁开、耳朵一听声音、嘴巴一讲话,那就绝对是带妄之见。世间的伟人,仍然没有办法超脱这个,真的!带妄之见,而且会争论不休,这样你就知道了,这个有多可怕!

[此见虽非]纯真本元心地的[妙精明心]直接所现的,犹[如]捏目所成的翳眼所见的[第二月]一样,[非是]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意思就是说:虽然看什么东西,妄见就显现;可是,真心还不能离开这个喔,它是当下空。空是什么?空掉执着、空掉知见、空掉分别、空掉观念、空掉语言、空掉文字、空掉意识型态,不是本体也空喔、不是般若的妙智空喔,空是空假相、空语言、空文字、空观念,是除去这个喔,不是连我们的本体也没有喔,要弄清楚这个!天上的真[月](第一月)的形[影],所见虽非真,但能见还是从见性而有。正如众生迷后所起的见分,虽然不是真见,也是因见性而能有此见。所以,虽然看的那一念的执着心、观念心,有自己的看法,我执、我见、我慢;要成佛,还不能离开当下呢,就在这个时候![汝应]以真实心[谛]实[听]取,我[今当示汝无所还地](就是无生灭之境界)。

诠论:见第二月,问题不是出在[月]上,也不是在[见性]上,而是出在多此一举的[捏目](依于无明虚妄分别),故令自己所见有异。己之所见虽然有异,但实际上对于外境(月亮)以及本性之实相,则毫无影响。第一月不会由于你所见之有异而异;你的本性也不会因你的所见之异而异。意思就是它一直存在,只是你没有去发现它。所以一切内外法性本无有异,异在哪里?差异就是心,起妄。只是自己妄自起妄,妄受苦恼、生死之殃。此即认妄之过。我们就是虚妄生、虚妄死、虚妄执着、虚妄苦恼,而受虚妄的过失,本来空的东西;现在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就是没智慧了!

经文:[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浡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浡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诠论:在这一段经文看起来比较复杂,所以先归纳分类简化一下,比较清楚易解。在此如来提出八相,这个八相就是(八种现象),这八相又分成四对:一、明暗一对,二、通塞一对,三、同异一对,同异就是(空性与见缘),这个空性不是那个空性,是虚空同相的意思,如果你要深入说:空性究竟不可得,那么,也行!见缘就是差别相;空性就是同相,就是这个意思。四、清浊(清净还有昏尘)。这八相都是外象,所以皆有来去。[还]就是去。这些相既有来,即现有:[缘聚即来,缘离则还]的现象。如来欲以这一些粗显有来去的[外相],来反衬出无来去的[心性],也是以[所见]的相有来去,来托显[能见性]之无来去。所以,你只要牢牢记住,相论来去,性无生灭,论相,它就有来跟去;要论性,就没有来去、生灭、增减,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相空性就显,这个角度,即生灭就是不生不灭。

注释:[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洞],就是通、达。大讲堂坐西朝东,东方为阿閦如来之方,阿閦如来主菩提心,而讲堂开向东方,表如来说法皆欲导众生入菩提心门。此示明相。记得!开显每一个人内在的智慧,就是真正的在学佛,语言、文字,这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有一个居士不明佛意,来到讲堂,我刚好坐电梯下来,他就问说:师父!如来无所说法。我说:是啰!师父!您怎么会制造这么多的DVD、VCD?您为什么讲这么多的法呢?我跟他讲:你什么时候听到我在说法呢?我就去吃饭了。这不明佛意啊!佛无所说。

底下,[中夜黑月,云雾晦暝]:[中夜],就是子夜。[黑月],就是阴历的下半月,上半月称白月。[晦],就是昏。[暝]:就是暗。若是半夜正好是黑月之日,下弦月,月不明亮,或者是又云雾遮障而昏暗不明。此示暗相。[户牖之隙]:门窗的缝。这个是指通相。[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宇]就是屋顶。[壅],就是塞。处在四面墙以及屋顶之下,则所见的便被壅塞住了。这个就是塞相。[分别之处,则复见缘]:眼前分别外境之处,如分别山、林、泉、池等,则可见到众缘的差异之相。差异之相就是千差万别,千差万别之相;但是,同一个性。所以,学佛就是把复杂的万有回归到心性。此示异相。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于冥顽的虚空之中,我们可见的则是一片同样的空性。此示同相。[郁浡之象,则纡昏尘]:[郁”,就是积。[浡],就是尘起貌,就是尘土飞扬之貌。[纡],就是萦环,环绕。此示浊相。[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就是澄清。[霁],就是雨停止或者是霜雪、云雾等消散。[敛],就是收敛。[氛],就是气氛、尘氛。此谓,大雨过后的澄清,收敛了空中的尘氛,便又令人看到了清净之相。这就是雨后这个尘都落下来,显露出来的清净之相,此示清相。

义贯:[阿难,此大讲堂]之大门[洞]然[开]向[东方],所以:一、当[日轮升]上[天]际之时,[则]我们可见[有明]亮光[曜]之相(就是明相);二、到了[中夜]若是下半月的[黑月]之日,月不明亮,又加[云雾]遮隔,天气昏[晦]暗[暝]之时,[则]我们[复]见到[昏暗]之相(就是暗相);三、在[户牖之]缝[隙]之处,[则]我们[复]可[见通]相(这个是通相);第四、但在[墙]壁与屋[宇之间],因内外不通,[则]我们[复观]见[壅]塞之相(就是塞相);第五、放眼往外望去,即能瞩了而[分别]诸外尘[之处],如山河泉林等,[则复]可[见]到种种外[缘]的差异之相,如山高、水低,山很高,水很低,林密,树木很密集,等等,等各皆不同(这个是异相);第六、然而在冥[顽]的[虚]空[之中],则所见[遍是]一样的[空性](就是同相);第七、积[郁]的尘[浡]扬起[之象]出现的时候,[则]可见一片[纡]绕[昏]浊的[尘]相(就是浊相);第八、但当[澄]清的雨[霁](就是停止),收[敛]了空中的尘[氛]之时,则我们[又]可[观]见周遭一片[清净]之相(这个就是清相)。

[阿难,汝]在此[咸]可[看]到[此诸变化]之[相,吾今]即示汝此八相[各还]其[本所]生[因]之[处。云何]为其[本]所生[因?阿难,此诸变化]之相,[明]相即[还]于[日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光明从太阳借来的,现在把这个光明还给太阳,是这个意思,从哪里借来的,还到哪里啊!随着日轮而去,[何以故?]若[无日]即[不明],故知[明]相之[因属]于[日](日来了,阳光来了,明相即随之而来),所以,向太阳借来的光,还给太阳,所以,这个明有来去,[是故]明相[还]随于[日]之去而去。从哪里借来的,归还哪里去,就是有生灭的意思。

同理,[暗]相[还]随于[黑月];暗从黑月借来的,回归黑月,还它。[通]相[还]随于[户牖,壅]塞之相[还]随于[墙宇],诸[缘]差异之相[还]随于[分别]之六识,[顽虚]之相[还]随于[空,郁浡]昏浊之相仍[还]随于[尘,清明]之相即[还]随于[霁]雨,[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之相,[不出]于[斯类],因缘生灭,缘聚则生,缘散还灭。记得!凡事不可勉强,抢夺来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抢夺来的金钱,也不会平安让你花用,众生如果了解万法唯心,心是最重要,你就不会去偷、不会去盗、也不会去抢。

譬如说:我去抢二千万来,那你坐在路边摊吃一碗面,你都怕!那一种心灵上的惩罚跟恐惧,就超越二千万了!为什么?警察要抓去啊,持枪抢劫啊!这个要判重刑,甚至判死刑,那那一碗面怎么会吃得心安呢?我们不如过一个很平淡的日子,经济不怎么好;但是,求一个心安,你在路边摊随便吃一碗面,都很有味道,因为没有人会抓你啊!心灵解脱,才是生命真正的享受,喝水是甘的,吃饭是甜的,睡觉也不作恶梦,心安理得,出口也不伤人,内心里面充满着智慧,所有的缘起他都掌握,所有的因缘他都珍惜,也不伤任何一个朋友;朋友就是财富,什么时候要帮助你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当中,一定会出困难的,谁会出困难都不知道,就是要靠朋友;把所有的朋友都得罪了,就等同关闭银行,没有来往。朋友有时候有通财之义,今天为了一件小事情,这个朋友得罪了;明天为了一点小事,这个朋友得罪了,所有的好朋友统统关闭了,那就等于银行没有来往了!因此学佛要懂得这一层的道理,就了解,明心见性是很重要的,明本心,见本性,你所作所为、身口意,慢慢的就会迈向圆融、圆满,而不伤害众生。师父已经讲过:没有明心见性,是很难恒顺众生,也很难随喜功德的,非常困难!自己会跟自己抗拒,哪来的恒顺众生呢?

经文:[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众生是很可怜的!所以,一切众生不是让你来恨的,一切众生是让你来救、是让你来度的,你不要嗔恨众生,要怜愍众生,因为他的名字叫做众生,众生就是跳脱不出那一种烦恼障、所知障,如果你的好意,没有恰到好处的时空,你不管多大的好意,他都会把你曲解成恶意。人类因为自尊心太强,人类无始劫以来的无明太重,包蔽了无量亿劫来的恶的习气,还一直把它保护着,不敢面对这种心灵的痛处、污浊。我们无量劫来,一直保护自己的缺点,看不清楚自己!由于自尊心太强,我执、我见太深,所以,别人的好意、慈悲,他也很容易被扭曲,把对方扭曲。

这个讲话,如果时间、空间不对的时候,你就是个圣人、佛都没有办法,也没有用!这个缘起法,就是必须加上善巧智慧,这个缘起法就是:你如何来掌控这个时空?我这句话讲出去的时候,适不适合?时间上恰不恰当?如果不恰当,那就白讲了,没用!我是一片赤诚的心,想要帮助你!他感受不出来。所以,好朋友有时候要互相劝告,要慢慢的等。问你们一句成语,看你们会不会?一块姜切成四片,是什么成语呢?就是姜姜姜姜!(笑)一块姜,因为每一块都是姜。所以,一块姜如果切成四片,换成一句成语就是:姜姜姜姜!就是这样子。

注释:[汝见八种见精明性]:[见],就是能见。[这八种],上说之明暗等八种相。[明性],本明之性。此言,你能见此八种相的见精本明之性。[当欲谁还]:[谁],就是八相中的哪一相?[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若还于明],意思就是说:如果你的[见性]是还之于明相,意思是:见性是因为明相而有,明相来,见性才显,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明相消失了,你的见性就跟着跑了!是与明相俱去。[不明],即暗。此言,如果你的见性是跟着明相去的话,则当暗相来的时候,因为[能见性]已走了,你便不能再见到暗相了。然而实非如此:[相]有来去,[能见之性]并不随其来去;如果你这一句体会得出来,你见什么,记得如如不动;你见什么,记得离一切相,你就牢牢记住这一句话,修行要抄捷径的话,这句话单刀直入就一百分,不会走冤枉路!

因为[能见之性]并不随其来去,也就是说:离一切相,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而且勇敢的面对自己的缺点,有缺点改过,有缺点检讨,你把一切顺逆二境,包括亲朋好友、师长,对我们所讲的再重的话,都观想成是为我们好,那么,你就有健康的心,你拥有这个健康的心灵,你的福报就会愈来愈聚集。今天如果讲你一句话,你马上就翻脸,我马上就排斥,诸位!你的福报就到此为止了,因为智慧的语言,你听不进去的;良心的建言,你也不受用,所以,你的福报,它就被这个执着卡住,就是把福切割。所以,有时候我们感觉到受一点委屈,你就是培养很大的福报。

诸位!伤害人的没有福报;被伤害的人有福报,看你能不能忍得下来?为什么?如果你能忍,福报就一直来啊!我亲近广化律师几年,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说:忍辱等同福报。我对广化律师很感恩,亲近他几年,他给我的观念就是这样子,很有忍辱性的人,他的福报就愈来愈大,因为他从来不伤人,缘愈来愈好,他的德行就愈来愈深、愈厚,大海就是能容纳百川,百川它就是一直归来。一个人他没有德行,大家都会远离他;一个忍辱心很重的人,大家都会来归依他,向心力就会愈来愈强!所以,世间人来讲:他看起来好像吃亏,结果他种到了福报;这个人欺负人家,好像什么都赢,记得!他是损了很大的福报。我们有正知正见,因果是这样看的,这样才是正知正见的,不可以随便伤人的!是故方能明来见明,暗来时又见暗。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以[见性]并不随[相]而灭,因此虽明暗等八相皆各有种种差别之相,而汝之[见精]却无有差别。所以,欲入无分别的心性,记得!见就是性,你只要牢记师父这一句话:见一切物,心性就显现,用平等心看,不要受虚妄假相影响,你的慈悲喜舍永远不改变,无论众生对你怎么样,我们佛菩萨的心一直存在,而且坚持,一直到我们临命终,誓死不改变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永远如此的坚持。[不汝还者,非汝而谁]:[还],就是去。若不离你而去(还)的,那不是你自己(的见性),那还是什么呢?

义贯:佛言:八相皆各有归属,而[汝]之能[见]此[八种]相之[见精]本[明]之[性],你想[当欲谁还?]应当跟哪一相去呢?当然是回到你自己了![何以故?若]汝之见精[还]归[于明]相,[则]当[不明]而暗相来的[时]候,你就[无复]能[见暗]相了,然而事实不然,明来能见明,暗来你又能见暗,这一句话意思就是:见性无关明暗,单刀直入就是这样,明、暗是尘,见性是本心。故知见精并不随明暗而来去,所以,这一句话就是禅宗讲的: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诸位!这一句特别重要,令心无所增减,是名修行,这个才是一个真正修行人。也不随明暗而增减;相有来去,性无增损。

因此[虽明暗等]相,皆各有[种种差别]之相,而汝之[见]精却[无]有任何[差别],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亘古常然,无有归属,自作主翁。[诸可还]灭[者,自然非汝]之真心,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只要有那一些所谓来去、生灭、增减的,当然就不是你的真心了,很清楚的!而其[不]舍[汝]而[还]灭[者,非汝]自心[而]会是[谁]呢?因此[则知汝]之真如本[心本妙]、本[明]、本[净];只是[汝自]生[迷]惑昏[闷]不通,[丧]失[本]心而[受]沉[沦],故[于生死]大海[中常被漂]流沉[溺,是故如来名]为[可怜愍]者。 诠论:[明暗、通塞、同异、清浊]此八相皆是眼所了别之境。所见之境变化无常,生灭不住;而能见之性则湛然常住,物来照物,物去不随。永嘉禅师参六祖时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生死是很重要的,是无常,很快就来到的!这是见相未了性。六祖就说了:[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你为什么不体取当下就是空性,一切法本自无生,就没有所谓灭,了无速乎?这样不是更快吗?了无速乎也可以说:这里面根本没有快慢,为什么你不直接了当的去体悟一切法无生?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快跟慢,这一句话也是这个意思,也可以作如是解。这是教他离相、归性。永嘉于是具威仪而拜。

第6.显示见性不杂

经文:[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诸位!无非前尘分别留碍,就是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是这一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切入就是:凡所有相,都不值得你如此的执着,因为它一定会毁灭,迟跟早的事情。

注释:[承佛神力见于初禅]:承佛神力加持,而得见初禅的境界。[阿那律]:全名应是阿那律陀,是佛陀的堂弟。在听佛说法时常常好睡眠,因此被佛喝斥云:[咄咄何为睡,螺蛳蚌蛤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所以,有的人,曾经有人听经听了打磕睡,入这个睡禅三昧定,我就知道:哎呀!这个人白天上班,还赶来!我看有些人急着去超市找面包,哎呀!都很辛苦,我都很感动!这就表示,他为了听法可以忍着肚子,饿肚子,简单一个面包裹腹,他这种勇猛的心,师父感受得出来!如果是已经吃过晚餐,来这边再吃一个面包,也是不错啦!这个就是说:我看有的人是真的很了不起,为了听法,他有他的坚持,很让人感动!阿那律因此生惭愧心,起大精进,七日七夜不睡,因而失明。这个就是太精进了!佛怜愍他,而教他修[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有的人念:乐yao(第四声)见照明金刚三昧。而证得天眼智通,为佛弟子中,天眼第一。

[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阿那律所见的为一佛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以前不用天文望远镜的,这个都是很了不起的圣人的,就看!其中有百亿个阎浮提,此处为举一阎浮提为代表。《维摩诘经》中阿那律答严净梵王时也说:[吾见此释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初地菩萨可见百佛世界,二地菩萨可见千佛世界,乃至十地菩萨可见无量佛世界。佛见则无量。[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一切佛土,以佛观之,无不清净,故说是[清净国土]。此言十方一切如来,皆可以见尽微尘数的无量佛国净土。[众生洞视,不过分寸]:如果换作众生来讲的话,就看眼前,分寸就是只看眼前,差不多众生都是这样。所以,众生洞视,不过分寸,若与三乘圣人相比,则凡夫众生所能见到的,差不多等于分寸而已。

[四天王所住宫殿]:[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西方增长天王、南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之宫殿,在须弥山腰,离地四万二千由旬。诸位!这个凡夫之人,都看不到这个,我们去寺庙里面,有四天王殿,就是这个。我们去韩国看,韩国也是,道场的建立,也类似咱们中国的那种风格,进去也是四天王。朝鲜,它也是这样的建筑。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的道场散落在城市,土地有限,而且很贵!所以,没有办法像丛林这样子,一下子就买好几百甲。那些道场没办法,寸土寸金,这个没办法的!所以,也没办法像丛林这样的建筑,什么殿、什么殿、什么殿,都没有办法,很难!碍于空间,以前有斋堂、禅堂、念佛堂,有什么四天王殿、大悲殿、华严三圣殿、西方三圣殿、弥勒殿、普贤殿、文殊殿;现在没办法了!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中间]、指大地以上,忉利天以下,此间的水居、陆栖、空中飞行的有情众生,至于无情器界则有山、河、大地,虚空等境界。[昏明]:就是明跟暗。[无非前尘分别留碍]:这一些有情及无情境界,虽有明暗等差别之相,但无非是六识对现前尘境所作的分别,而得的留滞障碍之相。

义贯:[阿难言:我虽]已[识]知了[此]能[见]之[性]并[无还]灭,然而[云何]而[得]证[知]那就[是我]的[真]心本[性],而非我所见的物之性呢?[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尚[未]断烦恼而[得无漏]之[清净]法身。诸位!这个有漏无漏,[有漏]就是烦恼,你有烦恼,就没办法入涅槃;无漏就没有烦恼。清净法身,唯因仰[承佛]之[神力]加持,而得至日月宫、[见于初禅]天之境界,[得无障碍;而阿那律]则能[见]此佛世界中之百亿个[阎浮提],犹[如观]看他自己手[掌中]的一颗[庵摩罗果]一样清楚。至于[诸菩萨等],则各能[见]或者是[百]、或者[千]佛世[界];而[十方如来]之所见,则[穷尽微尘]沙数之[清净]佛[国土],皆[无所不瞩]。然而一般凡夫[众生]所能[洞视]的距离,若与三乘圣人比起来,则[不过分寸]而已。因为凡夫只看眼前啊![阿难,且]就[吾与汝]所[观]的[四天王所住]之[宫殿],以及于其[中间遍览]一切[水]居[陆]栖、[空行]所有众生之正报和依报。

正报就是我们的四大缘起的假相——这个色身;依报就是生长的环境。诸位!这个正报跟依报,决定在哪里呢?决定在业,这个业有福业、非福业,还有不动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这个我们在唯识学里面都讲了。福报大的,一出生面相就会庄严,每一个人看到他都欢喜!福报大的,一出生环境就很好,从小爸爸、妈妈就栽培他,从幼稚园,请家庭教师,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爸爸、妈妈后台都很硬,很有办法!而福报不够的,一出生,连吃三餐都没办法!我看那个新闻报导的,一对原住民,生孩子生到十个,生到多伟大?生到卫生局找他,说:为什么你不结扎呢?这个爸爸一个月才赚多少?也没赚多少钱,二、三万。所以,你想想看,一个爸爸一个月打工,赚台币,就算三万好了,你看,这些孩子要如何去养育和教育喔,三万块喔!我看每天可能要吃泡面也吃不起。泡面现在很贵啊!一下子发下去,包括他老婆、他自己,是十二个人,刚好一打喔,一次吃就是十二包了,师妈讲的:消耗量也是很大的!你像这十几个、十个,那你怎么教育呢?那不一样,人家很有福报的人,就出生在爸爸、妈妈生他一个,爷爷、奶奶也疼他一个,集所有三千宠爱于一身,就是生一个!他家爸爸、妈妈就很有钱,几亿、几百亿等着他领,他一出世,钱怎么花都花不完,人家为什么那么好命,能投胎到大富大贵人家?我们连门都摸不到!人家为什么那么大的福报,出生在那种家庭?而我们为什么这么没有福报?

你千万不要说:我了解缘起性空,诸法皆空,福都不修,佛都不念!放生,一点也不随喜,就坐在那边!佛法不是这样的,所有的小的福,只要有因缘就要去修,因为这个正报、依报要看福业,还有非福业,非福业就是没有福报了。你看那个,台湾现在经济是有的很好,有的很严重了,新闻报导的,是真的假的我们不知道,有的还要去捡这个馊水,很有钱的很有钱,有的流浪汉。这个福德、因缘、貌相,一点都不假,这个就是福报的差别。如果这个人,没有种这个正法的福德因缘,就算他来到讲堂,他也会有强大的力量把他引开来,我不骗你的!如果种了很强大的正法的福德因缘,我告诉你:你用九只牛来拉,他一样钉住在讲堂,打死他都不会走,他就善根深厚。因此福跟非福,还有一种叫做不动业,属于禅,禅天,四禅天的,还有四空的叫做不动业,这讲了又比较更深一层了。有善业、恶业、还有无记业。

诸位!正报、依报,记得!依什么而论?就是依所修的福报来论断。记得!佛门里面就是修福又修慧,听经闻法,这个就是修慧业,修慧。我看讲堂很多的义工来,我都很感动!像有时候,师父到这个地下室的洗手间,男众的洗手间,因为在101室处理事情,到男众的洗手间去方便一下,这个地下室,我看打扫得非常的干净,哎呀!我去上这个厕所,我就非常感动!我们的设备,没有办法像五星级的大饭店;但是,这些义工让人非常感动,很干净的!我有时候用手故意把它擦一下,没有灰尘,我们这讲堂的义工,很感动的!在地下室一楼、二楼,他们领了这个工作,每个礼拜固定的时间,他们就是来,记得!你来讲堂,你要记得师父一句话:是为三宝门中修福护持,也是为你自己在修福报,这个观念要很正确,你来不是替我做的,来是替佛陀做的;为正法做的;是为僧团做的;重要的就是为你的心性而做的,这个观念要弄得很清楚!所以,诸位!你在那边做的时候,人家有看到没有看到,因为你的心性很清楚,福报就是这样一直种下来,不需要夸张,大家都看不到,你也是这样做。夸大,反而没有福报,我们积阴德。正报、依报,这一切一切的情境,[虽有昏]暗或者是[明]晰[种种形像]之差别,但[无非]皆是六识对[前尘]境界所作[分别]而得的[留]滞障[碍]之影像。

诠论:此段大义,简言之,也就是一切圣人所见以及凡夫所见,姑不论其所见多远或者多近,涵盖的境界的大与小,一切[所见]全部都是前[尘的分别留碍],也就是,[所见皆属于尘性],而非见性本身。

[经文:[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同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注释:[分别自他]:[自],就是你自己的自性。[他],就是外物之性。[今吾将汝择于见中]:[将],就是令,引领也。[择],就是抉择。[见],含摄[能见]以及[所见]。此言,我现在就要引领你于你的[能见的见性],以及[所见的物性],两者之间,用智慧作一个抉择。[极汝见源]:[极],就是穷尽。[见源],就是见性。以其为能见之本源,故称之。穷尽你的见性,也就是尽你所能看到的。[从日月宫]:[日月宫],就是日月二天子的宫殿。这是阿难目前所能看到的最上一层。[至七金山]:须弥山之外,周围围绕着一重香水海,香水海外为一重金山,这样总共有七重香水海以及七重金山。这是佛陀当时在描述的天文地理位置,不同于今天。因为这七重山,其体皆金,所以称为七金山。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上面的日月宫当然有光,七金山也有光,但这一些光明体(就是明相),也都是外物之相,而不是你能见之性之相。能见之性虽有明妙之光,但非此类。所以不要把外物之光,当作是你的本有的智光,莫混为一谈。所以,你不要爱好虚空当中的光,你要爱好心灵的般若智慧的光,虚空当中的光是假相、是幻相、是不实在的;心灵的智慧光是真实的。[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现在讲:统统是物象。在上面两种[明相]比较起来,这些都是[暗相],然而,不但这一切明相非你的见性,连暗相也不是你的见性。所以,莫[认物为作己]!这一段告诉我们:见性的不杂,就是:见性是见性,物象是物象,是很清楚的!这一个段落叫做:第六是显见性不杂,不夹杂外相、不夹杂物象的,它是独立存在的,无关于明、无关于暗、无关于眼前所现的一切相。你眼前现的什么佛像、菩萨像,你千万不要动念,看到知道就好!

义贯:佛言:阿难,[汝应于此]中善[分别]何者为你的[自]性(就是能见),何者为[他]物之性(就是所见)。[今吾将]引导[汝]抉[择于]能[见]以及所见二者之[中],究竟[谁]才[是我]能见之[体?]修学佛道就是开采本体的,你要让我们的心性之体显露吗?这很简单,如如不动,不取于相,离一切相。而[谁]乃[为]所见之[物象?阿难,极]尽[汝]能[见]之性之[源],其最上者[从日月]天子之[宫]殿,其体光耀夺目,然此明相实[是]你所见的[物]性,并[非汝]之见性;其次,[至]于中间的[七金山,同遍谛观]此诸山,[虽]亦有[种种光],然此等明相,[亦]是[物]性,而[非汝]自性之本有智光。[渐渐]我们[更观]其他一切,如空中的[云]之[腾]涌、[鸟]之[飞]翔,[风]之拂[动],[尘]之扬[起];以及地上[树木、山川、草芥、人畜]等,此等暗相[咸]是你所见的[物]性,而“非汝”之见性。所以,分一个明、一个暗,就包括一切了。

诠论:这一段是举实例来正面显示[物不是见]。物是被见性所见的,物是被见的,见性是能见的,这要分得很清楚!这一段是见性不杂,要弄得很清楚!前面这一段,物不是见,这是不能混杂的。

经文:[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义贯:[阿难,是诸]若[近]若[远诸]所[有物性,虽复]有种种之[差殊],然它们[同]是[汝]之[见精]一道[清净]不起分别之圆照[所瞩]之境,[则诸]所见一切[物类]虽[自有]千[差]万[别],然而汝之能[见]之[性]毕竟[无殊],故知[此]见[精]本[妙]本[明],能照一切殊相,而自一相不变。[诚]然是[汝]之[见性],汝可依此而作抉择。

经文:[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

这个我先解释一下,等一下再翻过去。这一段,一般人来讲,很难啊,连文字都看不懂;老参的有一点模糊。师父来剖析一下,让你更清楚的了解,这一段是什么意思。诸位!这一段后面所讲出来的、引述出来的,都是前面四个字,假设若见性是外物(若见是物),就是根据这四个字一直在解释,解释到后来,见不是物,它就是在诠释这个,意思就是:见性是见性,物象是物象,它这一段是在讲这个。他就讲:前面讲:物不是见嘛!现在把它反过来讲说:如果把见性就当作是物象,因为见性是无形的;物象是有体积的、有大小、长短、方圆,对不对?这个才叫物象嘛!所以,现在用这四个字来假设,后面所引申出来的,统统告诉你:见不是物。

若见是物,如果把能见的见性,当作是有体积的物象,从这个角度来剖析的话、来引述的话,则汝亦可见吾之见。为什么?那么,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了,因为见性已经变成有体积、大小、长短、方圆了。所以,前面这四个字就是假设,假设我的见性,就像有体积、大小、形状的物象,那么,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譬如说:这是毛巾,这毛巾是我的见性的话,(师父拿一毛巾),你就怎么样?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可是,我的见性是怎么样?(师父将毛巾放下)你现在看得到我的见性吗?没办法啊!因为那是无形的。好!如果见是物,如果说:见性是物,它就有体积了,把这个毛巾当作是见性的话,你看!这个(指毛巾)就是你的见性。所以,如果见性是物象,那么,你绝对可以看到那个有形相的见性,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如果同见一物的时候,你硬说你见到了我的见性,那么,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当我不见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见到我不见之处?你为什么没有那个能力,见到我不见之时那个时候、那个地方?就是见性啊!再讲一遍:如果二个人同时见到一物,我的见性也投射在那一物,你的见性也投射在那边,现在你把它当作这样就见到我的见性;我现在把视线收回来,你为什么看不到我视线收回来那个时候(不见物的时候)?很简单!所以,意思就是:见不是物。

底下又再假设了,这个假设也是从前面来的;[若见是物]而来。现在说: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好!现在就算你有能力,见到那个不见之处,如果假设你有那种能力,见到不见时的地方,当然非彼不见之相,因为那个没有相,不见的时候,本来就是无相。所以,自然就是当然,非彼不见之相,就不是你不见的时候那个相。意思就是说:根本就无相,因为不见嘛,不见就是无相嘛!所以,若见不见,纵然你看到那个不见之处,因为那是不见,所以,不是物。所以,自然非彼不见之相,因为它不是物嘛!

底下,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如果说:你根本看不到我不见时的地方,不见的时候,处于那种不见的状态,这个时候当然就不是物了,因为也是没有形相的,你根本没有能力看到、见到。所以,若不见吾不见之地,如果没有能力,见到我不见时候的那个时候之处境,当然就不是物,因为它不见嘛!云何非汝?哪里不是你的真性呢?哪里不是你的见性呢?

注释:[若见是物]:你若执言说见性是物,这是假设,在这个角度来谈论、来剖析。如此一来则能见便转成所见了。[则汝亦可见吾之见]:承上,既然能见之性已变成是物了,那你应该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实则不然。因为你看不到我的见性嘛![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同见],就是你跟我同见一物。当你跟我同样看一件物象的时候。[见吾],就是见吾之见性。此言,你若说,当你我同见一物的时候,你硬是说,你不但看到了那个物,而且同时也看到我的见性;就是硬要这么说。为什么呢?因为当我在见那物时,把这个见性投射出去,我的见性与那所见之物已不可分,因为投射在那个物象,就有我的见性嘛!因此当你见那物的同时,也可以见到我的见性。那一定的嘛!因为你把这见性投射出去,见性是物的话,你一定可以看得到嘛!我们二个人,你看那个地方,我也看那个地方,二个有见性的交集。我把见性投射过去,你把见性也投射过去,当然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嘛!若见是物,那一定的嘛!我把红色的漆泼过去的话,你一定可以看到红色的漆,投射出去嘛!我们姑且承认这是对的。因此当你见那个物的时候,也见到我的见性。

[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承上,就是我见某物的时候,你既可因为那物而见到我的见性,但当我把视线收回,而不见那物的时候,就处于这种状态,你为什么不能见到我的见性不见一物时所在之处呢?这样如果你听不懂的话,好!我们把眼睛投射过去,如果见性是物的话,你就一定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好!现在吾不见,就是我把眼睛收回来;这样你听不懂,我把眼睛闭起来,把视线收回来嘛,把眼睛闭起来,佛陀就问:吾不见时,当我把视线收回来的时候;为何你见不到我处于不见时候,把视线收回来的那个状态,你为什么看不到我的见性?就是我把眼睛闭起来,你根本看不到我的见性,你没有这个能力!这样理解就对了!承上,我见某物时,你既可因为那物而见到我的见性,但是当我把视线收回,而不见那物的时候,你何不能见到我的见性不见一物时所在之处?因为见性既是物,它必须有是体积,有处所,因此不论它是在见物、或不见物时,它都必须有一个所在之处。

好!诸位!这样还听不懂的话,再看一遍,诸位!如果见是物,由这个毛巾来比喻(把毛巾喻为见性),我现在把这个毛巾投射出去,见性是物的话,(师将手中毛巾伸出)投射出去,诸位!你跟我都可以看到什么?毛巾。对不对?如果见是物的话,我现在把视线收回来,就是我现在把毛巾收回来(师将毛巾收回),你是不是同样这个时间,还是可以看到我的毛巾?如果见是物的话,是这样啦!意思就是:翻过来另外一个角度,因为见不是物,所以,收回来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到。见是物就是这样,投射出去,大家都可以看的到(师将手中毛巾伸出),我的见性在那边,你的见性也在那边,那你就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如果见是物,我收回来(师将毛巾收回),当然你也可以看到我的见性(师手指毛巾)。无论出去,见是物的话,出去看的到;收回来,你当然也看得到嘛!可是,见性不是物,所以,收回来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到我的见性是什么,就这么理解。

[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不过话说回来,若你真的有那个能力见到我的见性于它不见物的时候所在,就姑且说这样,你有这个能力,那你所看到的,则自然不是它不见物时之[物相],而是我的[能见]的见性,因为此时已无[所见]之物。这一段的意思,就是把话转成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你真的能见到我的见性,在什么状况见到呢?我不见物的时候,你一样能够见到,那你所看到的是什么?当然不是他不见物时候的物象,而是我的能见的见性,因为那是无形的,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所见之物。所以,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不见的时候,它不是物,所以,当然就不见之相,当然就非彼不见之相,因为它无物。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你若退却而说:你并不能见我所不见之地,就是你没有那个能力。前面说:就算你有那个能力,见到我不见的时候;现在就是说:如果没有那个能力,见到我不见的时候,自然非物,当然就不是物象。你若退却而说:你并不能见我所不见之地,则我的见性跟你的见性,自然都不是物。就是不是物象了,它没有体积,不是有体积,有物象长短、方圆,自然非物象,意思:见性是见性,物象是物象,不可混杂。

义贯:退一步说,[若]你执言[见]性的确[是物],有体积、有形状的物,可以认得出来的物,把能见的见性,变成所见的物象,假设说:这个成立的话,如是则能见已转成所见,[则汝亦可见]到[吾之]能[见]之性,而你实不能见到我的见性,故能见之性并不是物。你[若]再辩说当你我[同见]一物[者]之时,就在这个时候,即[名为]你[见]到[吾]之见性,若此为真,把这个当作是真实的,那么当[吾]收回视线而[不见]此物[时],你[何不]能,为什么没有那种能力?[见吾]之见性正?[不见]物时所在[之处]?而你实不能见我的见性当它不见物时的所在之处,因此,见实非物。

前面假设说:见若是物;现在证明见不是物。然而再退一步言,你[若]真正能[见]到我的见性当它[不见]物时所在之处,姑且以此为真,则你所见到的,[自然非彼]见性所[不见之]物[相],而是我的见性本身,因为此时已经没有外物掺杂在内,然而你实在是不能见到我的见性,因为我的见性并不是物,而能为他人所见者——性是能见,非所见。此时,你[若]退而说你并[不]能[见吾]之见性[不见]物时所在[之地],则我的见性与你的见性,[自然]皆[非]是[物];见性既非是外物,[云何]还说[非]是[汝]之真性呢?意思就是:这个就是你的真性,不必质疑!

经文:[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注释:[汝既见物,物亦见汝]:因为能见之性既然是[物],反过来,[物]也就是[见]。物也有能见之性。物若有能见之性,则当你见物之时,此物也见了你。这个时候,有情、无情,见性跟物象完全混乱了,叫做[体性纷杂]:能见跟所见体性纷杂,如是则能见与所见,有情与无情,体与性都纷乱相杂,分不清楚了。[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如是则你、我、以及世间一切法,都无法安立了,因为搞不清楚到底何体是你,何体是我,何体是外物。[若汝见时,是汝非我]:当你见物的时候,一定是[你]在见,而非[我]在见。这个见性是不可混杂的。

义贯:佛言:[又,]见性若是物,[则]当[汝]现[今]正[见]某[物之时,汝既见]此[物],同时此[物亦]应能[见汝]才对,因为物具有能见之性,如是则能见与所见其[体]与[性]都会[纷]乱相[杂,则汝与我并诸]有情与无情[世间],皆[不成安立]。阿难:[若]当[汝]在[见]物之[时],一定[是汝]在见,而绝[非]是[我]在见。你的[见性]能[周遍]于一切,若见性是物,就一定有体积与质碍,怎么能够周遍一切呢?所以,见不是物,物就会有障碍。则此见性[非]是[汝]之真性,[而]会是[谁]呢?你[云何自疑]那不是[汝之真性],此[性]本在[汝]而你却[不]敢认为它[真]是你的,反而欲[取我]之言说以[求]证其[实]呢?

诠论:这一段论辨[见性非物]之文,如下:1.若见性是物,则你应能见[吾之见]→(依此类推,反过来说)然你实不能见到[吾之见]我的见性。∴所以,见性不是物。这第一段,若见是物,是不对的,推论到最后,见性不是物。

2.假设你能见[吾之见],则你也应能见[吾之不见]→依此类推,然你实不能见[吾之不见],你根本没有能力,看到我不见之处。∴所以,你能见[吾之见]是不能成立的,你根本没有能力,见到我之见性。所以,你能见到我的见性,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见性非物。

3.再假设你能见[吾之不见],则你所见者便是我的见性,→依此类推,既然是我的[见性],便非外物,∴所以,见性非物。跟前面的假设的:若见是物,推翻了,在这里很斩钉截铁的:见性不是物。

4.若你不能见[吾之不见],则你所不见者更加非物,因若是物,则必能见,因为它有体积、有质碍嘛!→依此类推,以不见故,因为看不到,则必非物。因为你没有能力,见到我之不见,因为不见,不见当然没有质碍,则必非物,∴所以,见性非物。

诸位!现在总观,看这一段,再简单看一下,诠论:这一段论辨[见性非物]之文,如下:第一个,假设若见性是物,把那个无形相的见性,姑且说它变成有形相的物象,变成见性也可以被看,推论到最后,所以,见性非物。第二段最后一句:所以,见性非物。第三段,所以,最后一句:见性非物。第四段,所以,见性非物。也就是说:所有的假设,都针对若见性是物来反驳,意思就是:见性是见性,物是物,不可以混杂的!所以,若见性是物,这种假设是不能成立的。所以,推论到最后:第一段,见性非物;第二种假设,见性非物;第三段,见性非物;第四段,见性非物,很清楚的这个假设:若见是物,是不对的,是不对的!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慧律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慧律法师讲佛说疗痔病经     

慧律法师讲观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净土十疑论     

慧律法师讲普贤行愿     

慧律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慧律法师讲坛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圆觉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忏云法师讲楞严经    

常持法师讲楞严经    

彻悟法师讲楞严经    

传喜法师讲楞严经    

慈法法师讲楞严经    

大虚法师讲楞严经    

大愿法师讲楞严经    

果煜法师讲楞严经    

HT法师讲楞严经    

憨山大师讲楞严经    

交光大师讲楞严经    

净界法师讲楞严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楞严经    

觉性法师讲楞严经    

梦参老和尚讲楞严经    

妙祥法师讲楞严经    

妙心法师讲楞严经    

明贤法师讲楞严经    

明一法师讲楞严经    

明证法师讲楞严经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仁清法师讲楞严经    

倓虚法师讲楞严经    

惟海法师讲楞严经    

惟贤法师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印光大师讲楞严经    

智旭法师讲楞严经    

智者大师讲楞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