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慧律法师所有开示-> 慧律法师开示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
慧律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
|
修行佛道的人,你一定要记住:无诤;还有很重要的:心要柔和,要尽量地宽恕众生。忍辱,这个忍辱,一定要通达空性跟无相,否则你忍不下来。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1991年6月16日高雄文殊讲堂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疏钞 续法法师著 目录 引 引 念东高先生、千里柬余。自谓年来一味净土。娑婆境风浩浩。真如□。草堂青、皆不免蹉跌。勉余留心此件。余偶举示百亭法师。而法师先有势至念佛章疏钞、在余案头。二人取卷重阅。尽然兴叹。谓高先生以身践、为救时之药语也。遂命儿子募资刻之。刻既竣。法师复谓余弁其首。余惟华严大经、德云首宣念佛法门。马鸣菩萨立论之祖。念佛与止观并重。而楞严为谭性之书、然势至念佛一章、列在圆通。禅宗下、不能抑莲宗为非归源见性之途也、明矣。今弥陀疏钞、龙舒净土等文、布在禅林。惟势至章、仅附本经、而未有专行之疏。法师诠文释义、勒成一书。为震旦人、添一重往生舟筏。不可谓非净土之功臣也、又明矣。遂以此意复高先生而继之以臆说云。莲师云。念一佛名、换彼百千万亿之杂念也。即念即空、居然本体。非于念外、别得菩提。又云。执持名号、至于一心、则复还空寂之体。又云。当知净土唯心、更无外境。自性还归本体、是愿生彼国义。如是则莲师虽极力主张西方净土、而不遗宗门见性之旨、彰彰如是矣。则谓见性为净土指归而净土为见性入路、未相违也。见性则掉臂皆净土、而莲台自不消说。不见性则净土非了手。而种因要自不退。然则见性与不见性、而念佛修净土、皆不可忽也。此义似本章所未及言。既以复于高、遂笔之此。以质诸真能念佛人、为何如也。 康熙庚申长至钱唐戴京曾书 【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 《大佛顶首楞严经》就是《楞严经》整部经典的总称,《楞严经》是简称,整部经叫做《大佛顶首楞严经》,其实比这个还长,“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教我们怎样来修行,怎样来念佛会达到圆通,圆通就是一切法圆融,通达无碍,所以这个阿弥陀佛,左边这个观世音菩萨跟右边这尊大势至菩萨,这两尊大菩萨都是在娑婆世界修行,修行到后来被阿弥陀佛看重,结果现在都站在阿弥陀佛的左右两边,所以我们娑婆世界出这两尊很伟大,很伟大,别的世界,他方世界没有,独独娑婆世界这两尊,这个菩萨(大菩萨)都是娑婆世界修行去的,所以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产生这两尊算很有面子,算很有面子,因为他方世界都没有这样,这经典都有记载,观世音菩萨也是娑婆世界修行,大势至菩萨也是在娑婆世界修行,现在都站在阿弥陀佛的旁边,简单讲就是娑婆世界虽然是五浊恶世,不过根机很利,都可以补佛的位,这不简单,所以我们若到极乐世界,遇到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我们就说:唉呀!我们都是娑婆世界,我们都是娑婆世界,算是同乡,同乡。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全忘记了,一人专忆就是佛思念我们,一人专忘就是众生常常忘记,那么这二个人,【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日 人有三等。】哪三种人?【一者极闲人。】第一个很闲的人,就她先生坐飞机被炸死,他领八、九百万的保险费,不知道要做什么,这女人钱很多了,钱很多,就不知道要做什么,很闲,她领八、九百万,她先生一发生飞机空难,她领八、九百万,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开始坐着清闲,像这种这么闲的人,没有先生的人,像这种这么闲的人,或者是儿孙都长大成人,很闲的人,很闲的人应该怎么样呢?要拼,【应当昼夜六时、持经念佛。】的的持经持不来,念大悲咒,学到现在还学不来,不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好,所以,我们今天的老人,若去参加那个民权公园唱歌的,不如我们来念佛,唱那个歌,狗就吠,很难听,很难听,狗就吠,很可怜,很可怜!他要来念佛,这太闲了,可惜众生,老人他会懂得走入这条佛门的人很少、很少,他怕儿孙、怕媳妇不孝顺,怕身上没有钱,怕死后不知怎么办,所以他又不甘愿吃苦,不甘愿吃苦,他不愿意,所以念佛辛苦,还要吃素,他不要,所以就没有因缘,那么我们若是有因缘,很闲的人,昼夜六时,持经念佛,过去有人……,这个出家人闲嘛!出家人比较……,住茅蓬,他怎么修行呢?过去一个住茅蓬的人,他修行一天念《弥陀经》念七遍,《弥陀经》念七遍,再来就持往生咒、大悲咒,其余时间都念南无阿弥陀佛跟拜佛,所有的精神都放在这个地方,到他要往生的时候他站着往生,站着往生。有一个人是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那么有一次他临命终要往生,结果没有去,没有去,结果没有去的时候,他说:你识得字,你怎么不念《弥陀经》,你只念佛而已,所以说《弥陀经》也是很重要,《弥陀经》也是很重要,所以他好像要往生,又好像没有,但是听到有人跟他讲,你识字的人你应该诵这个《弥陀经》,功德才会圆满,品位才会高,因为你识字嘛!你不是不识字,你不识字就话讲,现在他一回来,回魂回来,不只是念佛,加强这个《弥陀经》,加强这个《弥陀经》,所以我们高这个晚课,每天要诵这个《弥陀经》的原因就是这样,品位更加地高,更加地圆满,当然平时是以持念佛号为主,这是最闲的人,最闲的人,我们这里有很多人很闲,很闲的人不要说闲话,因为我看我们讲堂闲的人很多,闲的人很多,有的很闲,有的不来用功这样不好,很闲的人,【二者半闲半忙人。】半闲半忙的人,比如有的要上班,上班的时间不是很长来讲,【应当每日晨昏二时、】早跟晚,一次一部经典,一般的祖师大德有这样写,一次至少不能低于半个钟头,一次早课、晚课不可以少于半小时,若少于半小时,不是叫做早课、晚课,那叫做应付一下,应付一下。佛祖!我今天有报到,我有打卡,我有打卡,我有烧香,有的人念一念一下子而已,不行,这样不行,半闲半忙的人,比如说他一半上班,早、晚二课很重要,一定很重要,【一心持念。】一心持念。【三者极忙人、】极忙的人,极忙的人就是整天都在帮人家绑粽子,忙碌,整天都是忙碌,忙碌,【应当每日】整天都在帮人家绑粽子的人,做馒头,很忙碌,他假装忙碌,没办法他就要这样子,【晨朝一时、】没办法,很忙碌,早上起来,【专心持念。诵持之式、】最简单,很忙碌,很忙碌你就念【先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称。次举势至章一遍。往生咒三遍。】这又不用几分钟,【赞佛偈一遍。】赞佛偈就是阿弥陀佛身金色,再来【佛名百声千声万声随意。三菩萨】就是观世音、大势至、清净大海,这三菩萨【名每各十声。后发愿回向偈一遍。未诵】开始还没诵之【前、已诵后、俱要对圣像前、】所以我们印这个西方三圣很庄严,你们要请三尊回去裱褙起来非常庄严,【合掌三礼。】合掌三礼,【如无佛像、】如果没有佛像的人,【对经】拜也没关系,比如我们有请一本文殊讲堂的课诵本,对着课诵本拜也可以,要不然我们拿小张的,拜的时候拿出来,若不拜时放在抽屉里面,小张的也可以,不过你可要拿对,不要拿我的相片出来拜,难怪老是在腹泻,结果拿错,怎么这样,分不清楚,一直拜、一直拜,我的(相片)拿起来欣赏,看就好,不要拜,我没有修行,承受不了,对经【对空礼拜亦可。】那是没有佛像的时候。【果能如此常行无间、】就是不要间断,这句很重要,不要间断,我们拜久会懈怠,拜久会懈怠,老是欠佛祖,老是说要补,老是说要补,【佛必哀怜。】佛必哀怜,佛就会哀怜我们。【凡有求愿、无不遂者。】就会达到你的愿望。【临命终时、佛与圣众、放光接引、】直接,【径生极乐矣。】就是直接往生极乐世界。【行者当生信】佛的话,【愿、】求生净土,【切勿疑忽。】忽就是把他忘记了,怀疑而且忽略掉,不注重这个信、愿,这个叫做疑跟忽,忽就是草草率率,就是草草率率,没有在这个信的地方下功夫叫做忽。【此明每日经佛】诵经、念佛【并举】的仪式,并举【式也。】并举就是把他举出这个例子。下面是单,【若单佛名。】念佛的人,下面说【极闲者、】整天不知要做什么,很闲的,很闲的,却不知要做什么,【除六时外、应当时刻念佛无间。】所以我不是告诉你,要去买一串念珠戴在手上,我常常告诉你们这样,那串念珠你不要忘记,最好学习走路念佛,右脚跨出去念:阿弥,左脚跨出去念:陀佛,所以你在走路一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过,要小心车子,要小心车子,阿弥陀佛是挡不住大卡车,你念佛你可要注意看,一定要看清楚。【半闲半忙者、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赶快念佛。【极忙者、应当忙里偷闲、】忙里偷闲,闲时赶快找出时间来念佛,【十念念佛。】十念念佛,十念就是十口气,十口气,早上起来太忙了,太忙了就吸一口气,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差不多可以念三分钟,因为我的中气很足,中气很足,听我在讲经就知道我的声音很宏亮,我的中气很足,所以我能够念很久,所以我若念十口气差不多要半小时。【此方名为不虚度也。】此方名不虚度,这样你就不会浪费你的生命,【尽此一生、】这辈子,【一日无有暂废。】不可以一天不作早、晚课,不可以,自你信佛到现在,信佛第一天到现在,信超过两年的人,信三个月不算,自你信佛到现在,超过两年的,早课、晚课都按部就班的举手,按部就班的哦!NO,NO,所以我不是告诉你,很难,看到了吗?会啦!有时候会放录音带下去听,听、听……,听录音带,会,我们都会,南无阿弥陀佛,都会,所以说要按部就班做,这是很难,所以我们懈怠的还是比精进的多,那就是不懂生死,所以,尽此一生,一日无有暂废,丝毫都不能间断。【则自念佛心口、当必成佛心口。】就是说我们自己念佛,我们用心下去念,用口念出声,将来就变成佛的心跟佛的口。【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入如来种、亲为佛子。不其然哉。】不其然哉,难道不是这样子吗?不其然哉,不就是这样子吗?意思是说你只要好好地念佛,就可以入如来种变成佛的弟子,不就是这样的简单嘛!底下这一段是教我们功课。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次举势至章毕。接往生咒)】 【南无阿弥多婆夜一、哆他伽哆夜二、哆地夜他三、阿弥利都婆毗四、阿弥利哆五、悉耽婆毗六、阿弥利哆七、毗迦兰谛八、阿弥利哆九、毗迦兰哆十、伽弥腻十一、伽伽那十二、枳多迦隶十三、莎婆诃十四】 【次举赞佛偈 阿弥陀佛身金色 白毫宛转五须弥 光中化佛无数亿 四十八愿度众生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百千万声随意) 下面这段发愿文很重要,我看了很感动,很好,这一段,这段发愿文写得很好,我们来看一下,下面说:】 【后举发愿回向偈】 在旁边写三个字,下面写三个字,写:跪着念。这一段要跪着念,不是用站着念,要跪着念,跪着念。回向,平时无论你自修,或是说我们这个共修,像我们在共修:一心归命,也是跪着念,凡是回向都跪着念。 我今称念阿弥陀。 惟愿慈悲哀摄受。 往昔所造诸恶业。 从身语意之所生。 愿我临欲命终时。 面见彼佛阿弥陀。 我今称念阿弥陀。真实功德佛名号。惟愿慈悲哀摄受。证知忏悔及所愿。】我们忏悔就忏悔过去的恶业,所愿就是愿求往生极乐世界,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愿以此功德就是说:希望我念佛的功德,来庄严佛的净土,那么上报四重恩,四重恩就是国王的恩、父母的恩,师长的恩,众生的恩,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就是地狱、饿鬼、畜生,希望我念佛能够帮助地狱、饿鬼、畜生,能够脱离这痛苦。【若有见闻者。】就是若有人听到我在念佛的人,在拜佛的人,或是诵《纸弥陀经》的人,能够【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一遍。此当对佛跪念。念毕起身。三礼而退。)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智慧到彼岸。 偈云。】这一段写得很好,【一日无常到。】你若有一天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你才知道你现在在做梦,表示说现在这个时候你根本就是在梦中,你执着一切,你是梦中在执着,这不是我们真正住的地方,我们真正的地方是极乐世界,是极乐世界,九品莲花乡,上品路,上品巷,上品号,都是上品的,上品的。现在你若到临命终百年之后,你就知道:哇!每样都不带,才知道平常跟人家计较是是非非,谁最行?听到是非如如不动的人最行,听到赞叹如如不动的人最行,因为他生死有把握,他生死有把握了,为什么?如如不动你怎样都没有关系,临命终你什么放不下,听到赞叹也这样子,听到诽谤也这样子,先生对我好也这样子,念佛坚持到底,先生对我不好,我也坚持念佛,家庭怎样破裂我也念佛,他知道这是假的,他不要再六道轮回了,所以说方知梦里人。 【三者行。】行就是要去做。【身礼像、】就是要常常拜佛,【口称名、】就是要常常念佛,【心观想、俱要专一、绝无散乱。解知信愿时、莲华种植也。】你若深信切愿,莲华就种下去。【专念时、莲华出水也。功成时、】就是说你修行修到相当的功力,【莲华敷空也。】莲华敷空就是当空,到极乐世界就产生了。所以说【设起疑退心、】你若起这个怀疑心,起这个。。。退道心,说:哎呀!我念这么久没看到,我病苦还是这样,我障碍愈大,你愈有病苦,愈障碍,愈坚心,让佛考不倒,让这魔考不倒,你就常常跟佛祖这样说,说:今天不是稍微让我生病我就会退道心,今天不是让我稍微遇到逆境我就不往生,不可能,考不倒,我什么都不怕,向前走,噢!这句很好用,放在修行念佛的地方,很好,向前走,你若起这疑心,【莲华又萎矣、】又凋萎了,起这怀疑就退道心,莲华就凋萎了,若一边念佛一边打瞌睡的人就变成睡莲,莲华就长不大了,所以不要一边念一边打瞌睡,【由是昼夜六时、无有一念贪恋在娑婆。凡起居衣食、语】就是开口讲话,【默】就是沉默寡言,【动】就是动态,【静、】就是静止,【皆不忘净土。】这一句:语默动静,皆不忘净土,拿笔画起来旁边写个:就是忆佛,就是用想的,你常常要想到有极乐世界,忆佛的意思,这个叫做忆佛,叫你一定要想佛,虽然你没有念,但是这个忆佛的意识培养起来,这个就变成一种力量,语默动静都不要忘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叫做忆佛,就是你整天都要想佛。【至于临命终时、应当念佛发愿、不得怕死贪生。】这句适合一些老人听,有一些老人是贪生怕死,会怕死,贪生就是说要长生不老,你到临命终,你不死还是一定要死。【常自念言、】常常这样念,念什么呢?【我现在身、众苦交缠、】纠缠不清,我这个色身众苦交缠,这个色身就是这样,所以我来观照这个就很通达,这个病苦每天就是这样,每天就是吐,都选那个固定时间,每天若是日落西沉时,我的胃肠就在叫,很痛苦,这个“风飞沙”那首歌,以前也听得很熟悉,【不净流溢。】不清净,流出不清净。【若得舍此、华池讬质。】我们若能舍离这些肮脏的东西,莲华在池内,莲华就产生在莲华池里面。【受无量乐、事极称意。】一切都很合我们的意思。【如脱臭弊之衣,】脱一件肮脏衣服丢掉,就是我们这色身,我们这个色身是肮脏的,色身香的举手,你色身香,你三天没洗澡试试看,三天没洗澡,发出一阵阵的体香,(笑)一阵阵的狐臭,三天没洗澡,再怎么漂亮的女人,人家都不敢靠近,很可怜!所以【得著珍御之服。】这“御”就是一种皇帝穿的,你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是脱一件肮脏衣服,穿一件什么?穿一件像皇帝在穿的那种衣服那么好,“珍御”就是宝贝,【万缘放下。身心解脱。才有病患、】若有一点点病患,【莫论轻重、】不管他是轻还是重,你就马上【便念】世间【无常、】,世间是痛苦的,【一心待死。】准备要往生,准备要往生。【即嘱一切人、】所以我若临命终我就要这样观想,我一定会往生,我一个人多少影响一些众生,也有做一些功德,我现在就要赞叹自己,我临命终就要赞叹自己,【凡来我前、】所以交代一切的人,凡来我前,来到我面前,一切【为我念佛。不得杂说世务、】不可以讲一些世间的事情,【家缘长短。】攀缘长短,这长短就是亲戚的意思,攀亲攀戚,攀长攀短,一切人来到这里全都念佛,世间的事情叫做杂说世务,家缘长短,家庭一切亲戚朋友,长短好坏全都不要说,亲戚朋友都放下。【再延法师、】再请法师来,【频来诫劝。】请法师来,法师来跟他劝告,若没有法师,在家人,你母亲若要往生,为人女儿的人就在旁边安慰她,“妈妈!你尽管放心,你尽管放心,放心往生,会钱我会去收回来,弟弟还没娶,我会好好替他安排一下。”现在她妈妈一直比她,“我,我,你不用担心,我总不会超过十个,不用担心,”安慰她妈妈,所以临命终这个安慰非常重要,安慰就是讲好话,赞叹她,叫她要坚持到底,所以【依经指示。及到病重舍报之际。家人亲属、不得哭泣。并发悲叹懊恼之声。】都不可以。【犹恐惑乱心神、忘失正念、但高声朗念阿弥陀佛。】所以我告诉诸位,说你也不用念《弥陀经》,也不用念六字佛号,一去就:阿弥陀佛,大声念,最好是买录音带助念,不然我们的气受不了,念久我们会受不了。【守令气绝神逝、】到他的气断,灵魂脱,【方可举哀。】才可以举哀就是才可以悲哀,才可以开始哭泣,哭很大声都没有关系,已死十几个小时,若我,一般的规定是十六小时左右,十六个钟头,至少八个钟头,你可要记得师父讲的话,一个人断气至少要八小时你才可以哭泣,才可以替他换衣服,要记得,八个钟头,最好能够十六个钟头,要记住师父讲的话。【若如此者、万求万生、必无疑也。】绝对不用怀疑。【复有遇障难者、不得正念往生。】提不起这个正念。【如偏风失语。】偏风就是中风,中风他就。。。,失语就是不能讲话,讲话讲不清楚,【狂乱失心。】到临命终会发疯。【水火雷击。虫兽】这禽兽【鬼啖。】鬼,恶鬼来,我们人看不到,恶鬼来作弄,【毒药阵亡。】毒药或是战争阵亡。【怨贼王难。亦应预忏、】预忏就是说,唉!我现在要参加战争了,我怕我要被抓去砍头了,怨贼王难,王难就是要抓去砍头了,怨贼就是在半路遇到,无缘无故就要杀我们,我们遇到急难,我们就要先向佛求忏悔,业障现前了,一心求佛加被我们,【必蒙佛护。】一定会得到佛的护佑。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上】 【释此一章大分为三 初通序大意 二开章释文 三皈命回向 【大矣哉、】大矣哉的意思就是:唉!太伟大了,【念佛之为法门也。】太伟大了,这就是念佛的法门,非常的伟大,所以第一句话是很赞叹,大矣哉,太不可思议了,太殊胜了,【大小并收。】大乘、小乘的根机全都收,【利钝均摄。】前面的是大乘跟小乘,现在是利根跟钝根,说净土法门是【事理圆融。】的法门,【性相无碍。】的法门,【即佛是心、】佛就是我们的心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无一心而非心佛。】没有一种心不是我们心中的佛,简单讲所有的心就是我们的佛,所以正面来讲,说:即佛是心,反面来讲,说:无一心而不是心佛,【即心是佛、无一佛而非佛心。】所以的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的意思,【心一忆也、】若忆念这个佛,【佛佛全彰。】彰就是显示出来,很明显的,我们的心若一想佛,佛佛他就映现出来,就显示出来。【佛一称也、心心顿显。】我们若一念佛,这个称就是用念的,用心去念,若佛号一提起,我们的心(自性清净心),心心就一直映现、顿现、显示出来。【无有心外佛、为心所忆。】我们心中当然当下就是佛,没有心外面还有一个佛,心若外面还有一个佛那就是外道、凡夫,要不然就是小乘的思想,凡夫、外道、小乘的都有心外佛,是为心所忆,没有一个心外有佛被我们的心所记忆、所回想、所观照,所以这个忆不能代表是一种回忆,这个忆就是密密的心念的作用,这个忆你若解释作回想、记忆这不太贴切,这个忆就是深入我们内在的不可抹灭的念头,深入我们内心很深的地方让你无法去抹灭它,这叫做忆。【亦无佛外心、】佛的外面就没有另外一个心,因为佛当下就是心,所以【为佛所称。】就是为佛所念,就是说佛所念的也是我们这颗心,心所念的也是当下这个佛,既没有佛外有心,或是心外有佛被佛所念,全都没有,所以说【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内。】众生念佛,今天我们就是这样,众生念佛每天。。。每一个人都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那么佛就是在我们众生的心里,【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中。】所以光光相摄,到后来变成佛、众生跟心三无差别,所以下面说【是心作佛、】我们的心当下就是佛,所以【心不念而佛不作。】心若不起心动念佛就。。。,不作就是不能来到心中,不能见到你这个自性的佛,佛不作,佛不感应,就是说你心不念这个佛,佛也就不会来到你的心中应你之心中之念,因为你不念他嘛!他就不来。【即佛显心、佛不称而心不显。】佛号若不念,不称就是不念他,要念这个佛号,你佛号不念它,你心(自性清净心)佛性就显现不出来,【则知念佛一门、诚为见性成佛之妙法矣。】 我们休息一下。 【(丙)二别显此章所诠】 【所以十二如来、号曰三昧。势至菩萨、标为圆通。三昧、则总摄诸禅。圆通、则具足万行。一心顿实、不亦宜乎。】 【所以下、分为三。初正显。所以者、承前起后之辞。十二如来号念佛为三昧者、凡夫垢心、混若黄河。】就是说我们众生的心贪、嗔、痴染污的心,混浊若黄河。【外道妄想、逸如奔马。故说三昧、】菩萨三昧,所以佛说这个定【欲令返染成净。】返这个污染变成清净的心。【舍散入寂也。】寂就是静的意思,定的意思,灭的意思,这个寂就是静、非常静的意思,用现在话的名词叫做安详,非常、非常的安详,安详里面略带有欢喜,有着知足感、幸福,所以学佛的人二十四个小时都觉得他很幸福、很幸福,这个世间莫大的观念就是觉得自己很幸福,所以【势至菩萨标念佛为圆通者。小乘七生】就是七次的生死,小乘的要经过七番的生死,这是证入初果之后,证悟到初果才这样子的哦!不证初果不是这样子的哦!要证初果然后经过七番的生死,才会【断惑证真、】意思是说很难,很难,【权教】菩萨,【三祇】,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哇!一大阿僧祇劫是十的四十七次方年,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乘以十的四十七次方年,噢!那怎么能算,那要什么时候才算得完,【具因满果。】权教菩萨就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才具足一切的因,才满这个果位。【故说圆通、】就不必这样,圆通就是【欲令速证疾成、圆超直入也。】你光是念佛这样就包括一切了。【三昧下、二重揀。】就是二种不同,揀就是差别,三昧底下有两种的不同。【谓此三昧、总摄世出世间一切禅定、揀非余三昧也。如一】大熔炉,这个【巨冶、】就是一个火炉很大,【铸成千器。】它能够做很多、很多不同的器具。所以说【圆通具足八万四千一切观行。揀非余圆通也。】是念佛的圆通。【犹阿伽陀、】阿伽陀药翻译成中文叫做万病总持,一切病都会好,阿伽陀药【总愈万病。末二句、三劝诫。三昧、实教所诠。圆通、顿教所诠。学顿实教者、是其所宜也。】是我们所应该适合的。【又上显圆义、此兼显顿实。众生念佛定当成佛、实也。起信云。专念阿弥、修善回向、愿生彼界、终得见佛。华严云。临命终时、诸根散坏。】诸根,比如说我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意根散坏,【唯此愿王、】唯此愿王就是我们往生的愿,发菩提心的愿,自利利他的愿,【引导其前。即得往生、见弥陀佛。蒙佛授记、不久当坐菩提道场、】就是成佛,【成等正觉。众生忆佛、现前即见、顿也。】顿,马上见到,【佛藏经云。无觉无观、名为念佛。】这什么意思呢?什么叫做无觉无观呢?连那个觉悟的念头也没有,连那个观照的念头一切自如本来如此,连那个觉的观念也不可以有,连那个观照的观念也不可以有,意思就是连觉悟的能、所观念都不可以有,有能觉、有所觉也不对,有能观、所观也不对,所以无觉就是能、所去掉,无观就是能、所去掉,没有能、所,这个才是真正的念佛,这才是与佛相应,你心中有佛才叫做念佛,【无想无语、是名念佛。】这妄想破除了,语言讲不出来,所以这句无想无语就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思就无想嘛!无语,不可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就是无语嘛!心行处灭就无想嘛!是名念佛。【摩诃般若云。菩萨摩诃萨念佛、不以色念、】不能用色法念佛,【不以受想行识念、】那么以什么念佛呢?【以诸法自性空故。】这句很重要,以诸法自性空来念佛,这个就是我们这一句要讨论的地方,什么叫做诸法自性空?用这个理念来念佛,简单讲就是既然诸法(一切法),自性空了不可得,全盘放下,单提一句佛号,这叫做不以色,不以受想行识念佛,以什么?以诸法自性空,既然诸法自性空,一切法不可得,单提佛号,佛号就是自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诸法自性空念佛就是以无所执着的(来念),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就是本来面目,【今兼显此。故顿实者、宜应学也。】应该学也。 【(丙)三引取胜益劝修】 【闻说四句、初引明。说佛名者、华严云。胜云佛现时。】胜云佛出现的时候,【宝华林中、】宝华林中就是树林里面有很多花,【出说三世一切诸佛名号音声。时彼如来、于众会中、说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法修多罗。】修多罗就是经典,我们所讲的经典,就是经典,就是讲经,普集一切三世佛自在这个法的经典。【入无尽者、华严云。胜云佛所、证得一切诸佛功德轮三昧、证得一切佛法普门陀罗尼。了知一切佛决定解庄严成就海。】这个海表示同时具足,这个佛教《华严经》讲的海,里面讲的海印三昧论,就是一切法同时具足,无前无后同时具足,【了知无边佛现一切众生前神通海。了知一切佛力无畏法。】这样你看这胜云佛一下子就讲这么多法出来,不可思议。【于善眼佛所、即得念佛三昧、名无边海藏门。如是等十千法门、皆得通达。】前面我们所讲的法门都通达。【忆佛境者、】是怎么忆呢?忆就是想,【华严云。】说:善德!这个【德云】,这个比丘、善知识,【告善财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这个德云,【善男子。我唯得此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多解脱者。华严云。所谓智光】说我们智慧的光,【普照念佛门、乃至住虚空念佛门等、二十一种。】总共有二十一种,很繁,不写出来,【有此下、二结劝、】那么二种结劝,再来就是【二。初正劝。诸余法门、】其他的法门,【浅则】根机,讲浅的时候【上根】的人【不被、】不受益,不被就是不受益,意思是说到(把)念佛法门比较浅,比较利根的人他觉得不满足,太少、太浅;而这个法若讲得比较【深则下根绝分。】下根人就听不懂,像我们现在讲的《百法明门论》,讲到唯识学的观念,很多人听不懂,坐在那里托着腮,不知所云,我说:你怎么老是托着腮?他就说:师父!人家说托着腮听经也有功德,比看电视好,我就老是托着腮。听不懂,没办法,听不懂就托着腮。【唯此一法、利钝兼收。】全都收,唯此念佛的法门,利根的也收,钝根的也都收。【如水清珠、】像水中清净的珠就是令水澄清之珠,摩尼宝珠,这摩尼宝珠若放下去,这水马上会澄清,【到处便益。】所到之处全都可以利益。【故当信受行持。】所以要好好来信受来受持。【念佛如种谷、自心如家田。】我们自家的田里种五谷的种子,念佛就像五谷的种子,那么我们自己的心就像家里的田园,至于【信】呢?信这个净土法门的信,这个法呢?【如信栽此种、定得成谷。】一定可以成谷,成谷就是一定有收成,【愿】呢?愿【如知此佳种、一心】的愿,如知道这是佳种,是很好的种子,一心【求谷。】【行】就是说行【如欣求得谷、】所以【作耕耨事。】就是耕耘的意思。【何得下、二结责。】结劝我们,【十界因果、皆唯心现。】下面你可要注意听,【若一念心、嗔恚邪YIN、即地狱界。】怕你下地狱,再来,你若【悭贪不施、】你这辈子悭贪不施舍,【即饿鬼界。】下辈子投生饿鬼。【愚痴暗蔽、】蔽就是遮盖的意思,迷迷糊糊,【即畜生界。我慢贡高、】这大家都有犯到,【即修罗界。】因为我慢嘛!他贡高,阿修罗界,那么你【坚持五戒、】下辈子出世可以为人,【即人法界。精修十善、即天法界。证悟人空、即声闻界。知缘性离、】知缘,这缘就是一切法,知道一切缘起法,性离就是无自性,就是缘起性空,知道一切缘起性空,这个【即缘觉界。】那么利他【六度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同时修,【即菩萨界。真慈平等、即佛法界。今此教念佛者、欲人念我自心、成我自佛。】自己的佛,【云何舍自心佛。】来辜负佛的教化,【孤佛教耶。】孤就是辜负,负,辜负佛的教化,【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所造,唯心【量。】所以【得随顺忍。】随顺忍,这句话你要注意听,很重要,什么叫随顺忍?就是随顺一切境界,不动念而且能够忍辱,因为本性没有对立、顺逆二境,顺境、逆境跟本性扯不上关系,简单讲就是在因缘性空法里面跟本性都没有关系,扯不了关系,也不离开缘起,当下也不因为缘起法而烦恼,为什么?一切顺境、恶境统统随顺它,简单讲顺一切境界而不起心不动念,叫做得随顺忍,你若要说这个随顺忍就是跟普贤菩萨所讲的恒顺众生(一样),我恒顺众生,我就保持如如不动,看众生你要怎么办,看你怎么样,这个就是真的功夫了,下面说【舍身】若能有这种功夫,所以我老是说我们光是想求生极乐世界,但不知道要学忍辱,每个人都知道要往生极乐世界,但是不会想学忍辱你就忍耐不住,所以说舍身【速生极乐净土。】为什么?你注意看!舍身速生极乐净土,你可要看前面那句,因为得随顺忍,能够顺一切境界而不起心、不动念,所以生死就洒脱,你就自在,简单讲马上往生极乐世界唯一的条件就是随顺忍,【照律师问。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佛、何须念他佛耶。】说你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然是佛,你念他佛做什么,【答。只由心本是佛、故令专念彼佛。梵网戒云。】《梵网经》这个菩萨戒本这样说,【信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所以我们的心。。。,【汝心佛者、未成佛也。】未成佛,说我们心的佛是还没有成佛,【弥陀佛者、己成佛也。未成佛者、久沉】入【欲】望的【海、】里面,所以他【具足】一切【烦恼、】所以【杳无出期。】所以杳杳,遥远的,没有这个出的机会,所以【己成佛者、】就是已经【久证菩提、具足威神、能为物护。】就是能为众生的保护,能够保护一切众生。【是故诸佛、劝令念佛。】劝告我们念佛。【即是以我未成之佛、求他已成之佛、而为救护耳。众生若不念佛、圣凡永隔、父子乖离、长处】处就是住,长处【轮回、】永远就住在轮回的这个地方,【去佛远矣。所以文殊】师利菩萨【普贤等诸菩萨、皆愿念佛往生、况我凡愚人耶。又彼螟蛉、】螟蛉就是蛾的幼虫,颜色淡绿,喜欢吃有害的植物,俗名叫做青虫,那么这是出自《楞严经》,这螟蛉不是生自己的儿子,牠去咬别人的幼虫,跟这个幼虫几乎相同,这螟蛉就守在幼虫的旁边,像我,像我。。。,牠都咬一只虫在旁边,每天都念:像我、像我。。。,咦!就变成螟蛉,就像牠,本来不是牠的孩子,它只是咬别人的来放在牠旁边,每天就念:像我、像我。。。,念久了,因为心电感应,后来就变螟蛉,就成牠自己,所以说螟蛉【尚听教成。】这样教牠、这样念牠,念久了,牠就会变成跟我们一样。我们人环境很重要,学佛成道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可以人而不如虫乎。】这螟蛉牠有那种愿力,这样念、念。。。念到后来(幼虫)就像牠,何况我们念久了不会成佛,不如一只虫,就是这样,所以人家说救虫懂感恩,救人没功劳,这是比喻我们人不如一只虫,虫有办法念、念久就像牠,而我们念久不会成佛?所以说【不愿自弃。迷也甚矣。】不愿,不愿学佛,不愿相信,不愿往生,这是你自己放弃的,迷也甚矣,非常、非常的迷惑,十念可以往生,你不修行是多么的迷惑。 【(乙)二略释经题】 【楞严者、一切事究竟坚固也。乃大部之总名。圆通者、圣性法门、无不通也。是一章之别目。势至者、启教之人也。念佛者、修行之法也。文虽一十二行、义括净土诸典。有教有机。有法有喻。生佛感应以遍含。自他因果而该彻。作心境之月灯。为圣凡之舟楫。故言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 【楞严者、】就是《楞严经》这个经题的名,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也。】那么一切事达到究竟坚固,我们(指众生)一切事都随缘在改变、变动,我们没办法究竟坚固,因为迷在事相,迷在理体,所以一切事都不能究竟也不能坚固,坚固就是不动,不受到一切事相(影响),不受到一切理的无明,不通达,所以我们要达到一切事,究竟就是通达空性,坚固就是因为具足了一切的这个法门,所以大开般若智慧,不动摇,那么我们众生没办法,所以楞严的意思就是说一切事究竟坚固。【乃大部之总名。】就是《楞严经》的总名。【圆通者、】这是二十五位圣者,这个【圣性】是说,在《楞严经》讲的有二十五位的圣者,来讲他们因地修行达到圆通的阶段,这叫做圣性【法门、】就是有二十五位,有的用眼睛,有的用耳朵修行,有的用触来修行,所以这个圣性的法门也就是通达这个圣者、圆通这个圣者的法门,从凡夫到圣人,他用各种法门都可以通达叫做圣性法门,【无不通也。是一章之别目。势至者、启教之人也。】因为这部经典是启示我们教化念佛的法门。【念佛者、修行之法也。文虽一十二行、义括净土诸典。有教有机。】有教是说他有种种方便权巧的教化,教你怎样修持,有机是说哪一种来接受这个念佛法门的根机,【有法】有种种教你念佛的办法,【有喻。】比如说母子形影不离,比如说你身上染香,有香味的人,比喻,所以有教有机,有法有喻,【生佛感应以遍含。自他因果而该彻。】说众生跟佛感应互相遍含,遍含就是说众生的心就是佛的心,以众生的心来念这个究竟的佛,以佛的慈悲心来怜愍众生的心,所以众生跟佛他就会感应,遍含就是互相融合。自他因果而该彻,自就是我们念佛的心,他就是佛陀果位,阿弥陀佛果位的力量,所以我们用这个因地心,当下念佛就通彻阿弥陀佛的果位,阿弥陀佛的果位也就是因地念佛的心,所以叫做自力的念佛,直接就通到这个他力的果位叫做自他因果而该彻,该就是包的意思,互相这个通达。所以【作心境之月灯。】作我们的心中。。。,月跟灯就是表示目标跟方向,有月亮,晚上我们就看得清楚,若没有月亮的地方,就藉着灯光,所以这心境的月亮跟灯光能够照破无明,【为圣凡之舟楫。】楫是船上划水的桨,你若要从此岸到彼岸你一定要像划船,船要怎样才会动?必须要有桨,比如说端午节龙舟大赛,就很多人划桨,要转凡成圣必须有助缘。【故言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这是整部经的经题,是出自《楞严经》里面的一章——《势至念佛圆通章》。 【楞下、先释名。】就是楞严者,【一切事、三科七大也。】三科就是五蕴、十二入、十八界,这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七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见、识;空,根,六根的根;识,意识的识;地、水、火、风是四大,加上空、见、识是七大,将来我们讲《楞严经》会讲到,【究竟、空也。】一切法若要达到涅槃一定要空,所以我一直教诸位说一定要修这个空观,空观就是念缘起法,刹那间、刹那间生灭,无一实体可得,当处即空,五蕴空、十二因缘空,六度也空,空一切法,这样你就能够究竟,再来就能够坚固,因为你空一切法,所以你就可以入一切法,【坚固、】一切法【不空也。】也就是从自性显现出来的一切法,这就是不空,妙用的意思,不空也就是妙用,所以空叫做真如,不空叫做随缘,这个缘就不空嘛!但是【合二、】叫做【空不空也。】空就是真如,不空就是随缘,所以说真如而令随缘,随缘当下就是真如,【蕴处界】这是三科,三【大、】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这三科,【本如来藏。】就是当体就与如来藏和合,五蕴就是我们的清净心,十二处就是我们如来藏的清净心,十八界也是我们如来藏的清净心。【故事事究竟坚固、】每一样事情,事事,每一法,究竟坚固,【名楞严定。既住法位、世相常住。】住这个法位就是说因缘和合当相即空,所以空不坏一切法,住法位就是立一切法而当体即空;世相常住是说于一切业力所造成的缘起法里面,你不要动到那个念头,当处就安住在(空性)位置里,无论善恶、对错、高下、左右,一切都是这样安住的,随着因缘,随着业力,而当相即空,于一切法刹那间、刹那间变化,一切当处就是空性,都不要去起心,不要去动念,这样生死与你是了不相关,若能于缘起法当体即空,生死与汝了不相干,你就没有生、老、病、死。所以说既住法位,法位就是一切法,不是事就是理嘛!安住在事相也是空,安住在理也是空,所以说来说去就是这颗心的运用。你看这世间大家都行善,我们欢喜心,看世间大家行恶,我们很痛心,其实欢喜心也空,很伤心、可怜,怜愍心也是空,佛就住在这个法位,世间相就常住。世相常住就是不坏事相而悟入空性,众生是随业而住,福德、业力这个题材所产生的这个世间,诸佛菩萨是无一切法不可住,所以叫做既住法位,世相常住,这世相常住不是永恒的住,而是就这样住,你不要动念,就是这样住下来,破坏也是法,成就也是法,就这样住下来,不须要起心,不须要动念,与你生死了不相干,你就会发现心境一如,三千大千世界与你本来的面目就是同一体性,【故此亦名健相三昧。】把笔拿起来,健相三昧叫做首楞严三昧,就是大定三昧,就是说入此三昧能得定慧均等,是非常深的定,不是普通的定,叫做健相三昧,就是首楞严大定,也是首楞严三昧,同样的名词,那么【圣性、】就是讲这个道理,凡是从事相修到这个无生,【举理。】这都是道理,圣性,圣人都了解这个无生的理体。【法门、约教。】化众生的法门,【影略行果、】影略就是简单的来说这修行的最后的果,【可知。】 【故言句、次总结。】 (甲)二开章释文(分二) 初略标 二详解 【将解此经、五门分别。一教起因缘。二藏乘教摄。三宗趣旨归。四略释题名。五详解文义。】 (乙)二详解(分五) 初教兴 二藏摄 三宗趣 四释题 五解文 第一,【初教起因缘者。】一部教有一部教的因缘,那么这部教是有什么因缘呢?【智度论云。如须弥山、非无因缘、非少因缘、令得振动。】像须弥山,不可以说没有因缘,也不可以说少因缘,能够令须弥山得振动,同样,【念佛】法门这种【教】若要【兴、】旺,【亦复如是。】所以念佛教兴,这个不是这样念的,是念佛法门这个教法如果要兴盛,也必须有因缘,很多人看这个字句,就看得太短了,四个字,所以就误解意思,说念佛这个法门,这种教化会兴盛,也必须要种种的因缘。【具多因缘。】【一指出捷径修行门路故。】指出就是标示出,捷径就是什么最近,修行,什么最近呢?就是念佛这条路最近。【二直示】直示,直接开示,【当人念自心佛故。】直接开示说我们要念我们心中的佛,即心即佛。【三欲令悟入佛之心性故。】你念佛有什么目的?念佛就是要悟入我们佛的本性,那么为什么有这种念佛的因缘,有这种教化?【四为显生佛心无差别故。】第四种因缘,所以开发这个念佛的法门。第【五】念佛的法门以何因缘而起?因为要【度脱凡】夫,要度这个【外】道,【横超】直接超越【三界故。】超越这个三界,所以有这个念佛的教起因缘。再来,念佛的教起因缘还有什么呢?【六接引权】教的菩萨,【小】乘的根机,将来能够【圆成佛果故。】因为权跟小,权就是权教菩萨,小就是小乘,那么圆成就是将来会圆满成就佛果,这个圆不是圆教的意思,是圆满成就佛果。【七充足】充足就是具足,念佛它可以具足上、中、下【三辈无有疑悔故。】不会怀疑,也不会后悔,决定往生净土。第【八】念佛的因缘是因为要【利益今后周遍无尽故。】周遍法界无尽,所以我在这里也要劝告我的徒弟,无论如何徒弟们今生今世一定要弘扬净土为主,才能够报佛的恩。【九顿摄六根】就是圆顿来都摄这个六根,【证圆通境故。】因为我们当下这一念佛号提起,眼、耳、鼻、舌、身、意当下就空,以摄心来念佛六根就圆通。【十疾空障恼定生佛土故。】这个疾就是速,空就是除,很快的可以除掉你这些障碍跟烦恼,那么你将来必定得生弥陀佛的净土叫做疾空障恼定生佛土。 (丙)二藏摄 【二藏乘教摄者。谓三藏之中、契经藏摄。二藏之内、菩萨藏摄。三乘之中、大乘所摄。五教之内、后三教摄。】 【二句、标章。谓下、释相。三藏者、一修多罗。】现在是解释,修多罗【此云契经。即经藏、诠于定学。二毗奈耶。此云调伏。即律藏、诠于戒学。三阿毗达磨、】阿毗达磨翻译成中文叫做无比法,【此云对法。】对治,论藏都是对治烦恼的,【即论藏、诠于慧学。】对这个智慧的解释,所以戒、定、慧。【今此经者、属于经藏。】这个是属于经藏,经、律、论的经藏。【自始至终、】从开始, 始到最后,【专说念佛三昧故。二藏者、一菩萨藏、】菩萨藏里面都解释菩萨的教行,这个理还有行跟果,菩萨的道理,菩萨的修持,菩萨的果报,叫做【诠示菩萨理行果故。】那么【二声闻藏、诠示】就是解释,【声闻】的道【理】声闻的【行】持,声闻的【果故。今此经者、属菩萨藏。此经演说菩萨念佛圆通法故。三乘者。一小乘声闻、谓四谛法门、】四谛法门是【运载众生、出于三界、到涅槃城、成阿罗汉、犹如羊车。】羊车就比较小只。【二中乘缘觉、谓因缘法门、运载众生、过于四空、】我查佛光大辞典,就是“有”也空,“无”也空,“自法”也空,“他法”也空,名叫做四空法,佛光大辞典写得比较复杂,而我把它简化,“有”,在这个世间一切“有”都是空,包括你那个“无”也要空掉,不能有那个“无”的观念,“自法”也空,“他法”也必须空,所以【居寂灭舍、】住在这个寂静法里面,【成辟支佛、犹如鹿车。】就像鹿车这样,就比较大一点,鹿比羊还大只。【三大乘菩萨、谓六度法门、运载众生、超凡】超越凡夫,超越【小】乘的【境、】界,【直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彼岸、成于佛果、犹如牛车。】牛车就比较大,【今此经者、属于大乘。以如来怜念众生、势至摄念佛人、安乐诸乘。度脱九界故。五教者。一小教、】小乘【唯谈人空故。】无我,讲这个无我。【二始教、】大乘的开始叫做始教,就是法空,始教应该加二个字:叫做大乘的开始,始教【但明法空故。亦名分教、】分教就是不圆满,满教就圆满,分教【但说法相故。】很少谈到法性中道的事情,所以它是始教,就是不究竟教,不了义教。【三终教、复说中道故。亦名实教、】又名了义教,【多谈法性故。】最后就是【四顿教、】专对禅宗讲的,《维摩诘经》也是顿教,不二法门嘛!也是顿教,【唯辨真性故。】你只要认识本性。【五圆教、唯说法界故。】说这个法界重重无尽,事事无碍法界。【今此经者、属后三教。】圆教跟顿跟终教,终、顿、圆三教。【下云、二忆念深、】二忆就是说【母】亲也在想儿【子历生、】儿子也有在想母亲,叫做二忆念深,【不相违远、】母子没有离开很远,不相违背,不相远隔,【终也。】再来,【渐渐念时、终当成佛故。】所以我们每一天念佛,每天念、念。。。,认真念佛,【下云、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不假方便、】你只要认真念佛那就是【顿也。】下面说【知佛即心、疾成佛道故。下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比如说你早课、晚课放下一切,把眼睛闭起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三声、三声、四声,三声、三声、四声。。。,你要全力以赴的把重心点放在念佛,不能放在持咒,(当然)持咒也是很重要,(但我们)还是要全力以赴,以七分念佛,三分持咒的比例来安排时间,有的人颠倒,七分持咒,三分念佛,错了,临命终十方三世一切佛都教你念佛,没有在教你持咒,咒很重要,陪衬一下可以,但是你若将这个咒用这么多的时间,而把念佛的时间缩短,这种修行是错误的。下面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圆也。了三无别、】了这个三乘无别,【圆通法界故。准知此经教义、深广幽远、】了解这部经典教义非常的深,非常的广,幽远就是道理很深,【非浅近矣。】不是很浅显的。 底下这一段就比较复杂。 【三宗趣旨归者。有总有别。总以忆佛念佛为宗。见佛入忍、心境圆通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以教说为宗、令达义为趣。二事理、举事相为宗、诠显理为趣。三境智、三佛境为宗、二观智为趣。四行位、信愿行为宗、入不退为趣。五因果、以因行为宗、克果德为趣。】 【三句、牒门、】牒就是记载的意思,古时候的竹片可以记载一些文字,所以记载这念佛法门叫做牒门,【谓宗旨归趣也。当经所崇】崇,崇拜的崇。当经就是这部经,所崇,崇拜的崇,崇尚,就是崇尚念佛【曰宗、】“崇”后加三个字,崇“尚念佛”,就是说《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尊重念佛,意识是希望大家能够遵守这念佛法门,【宗之所归曰趣。】宗就是遵,遵从,上面所宗,那么宗最重要是会归到哪里?这就是趣,趣向于什么,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我们人很多,趣向于这个修行念佛的道场,不是趣向于诵经、拜忏的道场,【若不识宗、无从趣向矣。】若不识宗就是说你要先了解,比如你要先了解讲堂的性质它最重要,这宗就是所依照、所依存的是什么,我们所依靠的是经典,那么如果你连讲堂你都不认识,那你就不晓得我们讲堂的趣向是什么,讲堂是以法为宗,以净土为趣向,为修行趣向,如果你若不识宗,你就无所趣向,宗你都不知道,你趣向什么,宗就是大家所共同遵行的嘛!【有下、释义。教说者、即念佛教门也。达义者、谓了达教中所诠心境缘念、】这个缘念,就是念佛,所以到后来众生就能跟佛来感应,叫做【生佛感应、】像【染香】人,身上染到香,整天在做香的人,他身上一定有香味嘛!所以染香【入】这个无生的法【忍、】【自他生土之义也。】自就是自性佛土,他就是他方佛土,那么我们往生到底是自性佛土还是他方佛土呢?所以说自他生土,到底是我们去往生还是没去往生,还是本来就具足,这就是说自他生土之道理,意思是说自性土也可以,说他方土也对,说自性土也不对,说他方土也不对,看是在哪一个角度讲的,就凡夫位来讲,我们自性的佛土还没显现,确确实实是有他方世界,他方极乐世界,若自性开发出来,你说他方世界也是不离我们的本性,所以看我们修行的立场,看我们个人修证的功夫到哪里,所以说随着时间跟空间这个架构的不同,这个道理有时候安排在某一个空间、时空讲得通,有时候在某一个另外一个角度才讲得通,【事理、义中所具者。谓崇尚念佛等事、其意云何。】这是什么意思呢?【正欲彰显弥陀自性、净土唯心之至理也。】意思是说要显示每一个人都有阿弥陀佛那个自性佛土,所以这净土是唯心,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具足这个净土的道理,念佛到最究竟就是这样,自他不二,不二。【境智、】境界跟智慧这一对,【理内开者。】理内的凡夫这是天台宗的思想所讲的,理外的凡夫叫做五停心观,理内的凡夫叫做四加行,煖(xuan一声)、顶、忍、世第一,这个我们在《教观纲宗科释》会开这个班,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对于有心要学佛的人是非常的重要,一个启蒙,这课非开不行,因为我们一辈子所接触到的天台宗的思想到处都是。【境、即所观之理。智、是能观之心。】所以这个所观的理跟能观的心,这就是二观智为趣,二观,一个能观之心,一个所观的道理。【佛之圆融三身、】法、报、应身圆融三身,是真实境,【真境也。事一心、】不乱跟【理一心、】不乱,是【真观也。】我们现在在观就是散乱的观,不能称为真,真就是确实相应的意思,念佛念到事一心,是真正与佛相应的,若念到理一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才是叫做真观,那么我们现在的观叫做散乱,【行位、随智起者。信愿行、三资粮也。】 【如是五对、展转相因、以为生起。】如是五对,哪五对呢?教义一对,第二、事理一对,第三、境智一对,第四、行位一对,第五、因果一对,这就是五对,辗转相因,哪一对都可以当作因叫做辗转相因,哪一对都可以当作果,以为生起。 (丙)四释题 【(丙)四释题】解释这部经的题目。 【四略释题名者、有四对义。】有四对,把笔拿起来,我叫你写,你一定要写,你要是不写,到时候你一头雾水,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 【四下、标牒。有下、解释。】那么这个是一段、一段、一段的,所以这个没有什么特殊,就教他,“四”,一、二、三、四的四,就是有四对义,“释”就略释题目,就“标牒”,“有”底下是解释有四对义,就是这个意思,【此句列也。】 【四下、】这一段,就是【念佛法者。】现在下面再来,我叫你写你就写,念佛法者,什么叫做念佛法?念佛的法门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念?现在再来写一个: 甲,【念变化、】变化佛,【非受用佛、】这个受用佛,就是福德庄严的报身佛才是受用佛。非受用佛,就是非受用、不是自己受用的,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应【化身】变化来的,所以他是为了度众生才来的,真实佛的色身不是这样,所以说若是念变化佛,不是这个实报庄严的受用佛,那么这个是【小也。】小教就是小乘教,就这样子。 底下写:乙,若【念受用、】身佛,自受用身就是实报庄严,他修福跟慧,具足清净庄严的报身,当然就【非变化佛,】是【自报】,就是自己所修福德因缘的果报,这个是大乘的【终也。】 再来,丙,【念亦变化、亦受用佛、】是大乘始教,【他报】就是说自己很受用,也能够利益众生,所以念也变化,也自受用佛,也就是这个大乘的【始也。】 再来,丁,【念非受用、】念不是自己受用,【非变化佛、】就是空一切法,那么就是当体即空离一切相,就是【顿也。】顿教相。 再来,戊,【念圆通无障碍佛】圆通无障碍佛,是圆教,【十身圆也。】 下面【势至人者。】在旁边写个: 甲,【得应化佛力。小势至也。】小教的势至。 乙,【得功德佛力、】有得到这个功德的佛力,【始势至也。】始教的势至菩萨。 丙,你若【得智慧佛力、终势至也。】 丁,你若【得如如佛力、顿势至也。】 戊,【得无尽佛力、圆势至也。】 【此亦约教略释、】约教略释,藉着这个教简单解释,【下更详解。】【则知此题名内、人法双彰。】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这个【并举。】这就是四法,人、法、因、果就是具足四个法,【理尽义周、】道理都尽,都周遍,【故标章首。】所以标这章为首。 (丙)五解文(分三) 初叙礼白仪 二正陈所证 三结答圆通 看【疏】,【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什么叫做大势至呢?【我投足之处、】就是他在走路,脚抬起来这样走一步,【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脚步走一走他就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震动魔宫,这叫做大势至。【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噢!都会震动,【亦名得大势。】【悲华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意思是说希望他将来成佛之后的世界跟观世音菩萨都一样,在经典里面讲观世音菩萨成佛之后的世界,比现在的阿弥陀佛的世界更加庄严,那不简单,不简单。大势至菩萨希望将来成佛的时候,希望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时候具足的世界那么庄严。【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界故、】因为你愿意取这个大千界故,【今当字】就是取名,“字”当作动词用,今当字【汝为得大势。】现在跟你取法号叫做得大势,不是得到大势哦!是得大势,能够的意思,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别名。“汝为得大势”,你不要读作:汝为得到这个大势,这是错哦!三个字要连起来念的,“得大势”。【亦名无边光。】无边光,无尽无边的光明。【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若依本文、能念大势佛、】把笔拿起来,这个“大势佛”,就是指阿弥陀佛,若依照本文,能念得这个大势佛,很有威力,【能摄六根妄、】为专注的心境,【能接念佛人、故名为势至也。】下面说【假此菩萨】就是藉着这位菩萨,【为发起者。表念佛法门、能发智光、】所以【得大势力、离三界苦、取净土乐也。于法自在、名为法王。从法化生、】因为藉着佛的法化生,所以【称之为子。】从法化生,我们大家都是从法来的,是不是?称为子,【悲华经云。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过去曾作过观世音菩萨的父亲,所以简单讲起来就是,我慧律法师就是过去都曾作过你祖父、曾祖父,所以你今天坐在这里听经,因为我坐台上比较高位,你看!阿弥陀佛曾作过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的父亲,所以我就是你父亲,是真正的,是说不知何时而已。【今在极乐、居佛左右、助化一切。】现在极乐世界,住在佛的左右手,帮助佛来度化一切众生,【次补佛处、】就是等觉菩萨要补佛的位,【故名法王子也。与、共也。伦、类也。声气相应、】同声相应,同气就相求,【名为同类。】比如说这里是讲堂的人,来啊,来听经哦!都相同的,就听经这一类的人来。你不会说:来啊,来喝酒哦!我们也不可能相邀跑去喝酒,若有,是一部分人会偷喝而已,不敢让人家知道。有一天我去信徒家,我说:菩萨,阿弥陀佛!他就(师父以手掩嘴学信徒说话貌):师父,阿弥陀佛!他偷喝酒,怕师父闻到会骂,后来师父再问他,他就不敢讲话了,(师父学信徒抿着嘴讲话)&*#?*。。。,一直嗯,讲出来有臭酒味,不敢讲话。所以念佛的人是有惭愧心的人才会不敢讲话,有的无惭无愧,喝双鹿的五加皮,XO,拿破仑,五加皮,茅台酒,气不相应,我上辈子这条酒戒绝对持得很严格,这辈子闻到酒味就吐,到现在不敢抽烟,我从小到现在不敢抽烟,不敢喝酒。【五十二者、数也、表势至念佛一门、能摄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跟妙觉,【等五十二位诸法行故。】【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肇云。】肇公云,【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就是中国话,【大心众生。】中国话说大道心的众生,大心,就是大道心,发很大的心。【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贤首】贤首国师这是华严宗的祖师,【云。菩提、此名曰觉。萨埵、此曰众生。】菩提叫做觉,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菩萨,那是觉悟的众生,而我们是迷了的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所以智跟悲就是变上求菩提,下救众生,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我们今天听经闻法就是从师父这个地方求到这个智慧,求到菩提,之后你们要用悲心来怜愍众生救救众生,【名菩提萨埵也。】【从座起者、师资尊卑、】长幼有序的意思,师资尊卑,师父一定是坐在上面,在讲经、在说法,做徒弟的人要请法要跪着顶礼。从座起者,就算包括要禀告佛,他也是都要跪,因此在戒律也是一样,跟师父讲话也是要用跪,若请法也是用跪。现在却不敢这样,你这样跪,我要跟你讲话,你跪着我反而觉得怪怪的,你一直跪、跪,地上大理石凉,怕回去得风湿症。若依如法是要用跪的,请法一定用跪的,这在《沙弥律仪》也是讲得很清楚,因为重法嘛!比如说那时候,我坐在那个地方,那个开计程车胖胖黑黑的司机,有一次他很不高兴,现在人家来请教师父这个佛法,因为他是初机什么都不懂,他看我跟那个人简单回答请法,他跟我请法,我简单回答他,很不高兴,他说:师父!你怎么不规定,若要请法要穿海青、搭衣端身跪着然后才来问。才觉得他重法,你要了解他有信心没有,对不对?你这样叫每个人都穿海青、搭衣跪着问,问两句又脱掉,难道一定要拘于形式?请法尊重这是很重要没有错,当然他发心是正确的,他这样讲是正确的,正统的佛教是要穿着海青、搭衣,跪在师父面前请法,他这样讲是正统的,但是这样来讲,你要怎样能圆通呢?他来,众生的根机不同,他临时来寺里,你又叫他回去穿什么缦衣,所以说某一种法要正统,某一种时间要方便法,他比较不会尊重三宝,并不是他不尊重三宝,他也很赞叹师父,所以他拿一千块钱来供养,拿一千块钱就塞给师父,好像我们在向他乞讨,一千块,师父!一千块给你,一看就知道他很虔诚,他不懂得供养,拿钱给师父要跪着、要顶礼,他不懂,我们知道,因为他有听到录音带,从台北来就是只为了见师父一面,为了要跟我相见,只为了要见一面而已,从台北坐车坐到高雄,跪着顶礼,我说:你有什么问题。没有,只为了想看师父长什么样子而已。看一次一千,这样还不错,我们也知道他是初学。把规矩订这么多,我认为不适合。所以讲到这个从座起,那是说懂得道理,尊师重道,不然,初学的人来到这里哪有办法,你订这些规矩,人马上就全跑光,不可以,要看情形,所以师资尊卑,【名分秩然。】秩然就是次序,这个秩就是很有次序,次序井然,秩序井然。【有所陈白、】白就是述的意思,有所陈白就是陈述的意思,所以对长辈【不应坐故。】对佛那更不用讲了,今天若佛来,我们敢坐吗?今天佛来,大家都跪着,谁敢坐?佛是法王,我们没有佛我们怎么了生死?你到泰国才会惊讶,泰国对出家人的恭敬才令人惊讶,师父坐这样,坐在前面这里,那个在家居士要走过师父的前面,头一定低下去,一定要这样低下去,急急忙忙走过去,他若旁边有路,绝对不敢走过师父的前面,若要走过去时,一定低头低到。。。,表示说很不好意思,说:师父!对不起!我非从这里过不行。赶快,他表现得很谦虚,头低、低(师父学居士头低貌),他也很行,都不会撞到柱子,低头而过,低头而过,噢!泰国对师父的那个尊师重道,唉!很吓人,他才不像我们大乘佛法,师父!师父!好像在叫卖冰棒,喊来喊去,有一个多可爱,一个人:师父!来!来!我跟你讲一些事情,他自己不会跑到我面前报告,竟向我招手,师父!来、来。。。,人家“来”的意思是说长辈向晚辈招手,你这么懒惰,师父在这边,竟向我招手要我过去,他用右手向我招手,我说:来、来,我用(手指)勾的,后来他自己来,不懂,不懂,所以说我们这个礼貌不建立也是不行,不尊师也不重道。你们到泰国去,今生今世佛教徒一定要到泰国去的,去看看那个小乘的,噢!那对师父的恭敬,师父坐在这里,旁边的白衣背这个僧袋绝对跪在旁边,他不敢站着,不敢比师父还高,像我们到仁德法师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泰国对师父也是非常、非常的恭敬,我们号称一个大乘的法门竟然不尊重师父,其实不是不尊重,不懂,因为我们中国不是佛教国家嘛!不像泰国这样,出家人很普遍,所以他对三宝的尊重,包括国王都一样。我们这讲堂不用像泰国这样,至少最基本上对师父的礼敬要注意,不然人家会笑。【顶礼佛足者、以己上顶。礼佛足下。敬之至也。】尊重到最高,【上皆身业。】顶礼是身业,【白佛言者。】拿佛来说,【上示曰告、下启曰白、】就是说佛长辈对晚辈,在上的人告诉底下叫做告,底下,下就是晚辈对长辈叫做白,上示就佛告阿难,阿难就白佛,不一样,佛告阿难,长辈对晚辈叫做告,晚辈对长辈叫做白,白就是晚辈恭敬长辈,这在《金刚经》就看得很清楚,【是口业也。身口恭敬、意业可知。】 【钞】【梵语下、释人名也。先势至中、初约行、】第二是就愿来讲,第三是就悲来讲,所以初就行,【中修自行也。由有智】慧,智德跟【断】德,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智慧,断德就是后天性的加行跟用功,【威势、故能震动一切。】【亦名下、次约愿、上求佛道也。由有想念势力、】动一个念头念这个势力,【故能取证净土。】我们现在也都从这个念头开始,愿求这个极乐净土,也是都从这个念头,所以由有想念势力,我们想,我们这样愿,念力所造成的,就能够取证这个净土,【亦名下、三约悲、下度众生也。由有化导势力、故能救拔三途。】【上二、自利。】就行跟愿来讲,【此一、利他。】悲就是利他。【依本文者、上通诸经释名、此局】指限于本经,【当经】是指限于本经的【释也。】【能念三句、亦约上求、】上求当中【中修、下度、】上求是什么意思呢?能念大势佛,大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往上求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被我们,怜愍我们;中修就是能摄六根妄,我们能够摄受六根的虚妄,专精念佛,归真;下度就是能接念佛人,能接引学佛的人。能念这三句就是上求、中修跟下度。【三义】,三种道理【以释。】【大势佛者、指弥陀言。十方三世佛中、弥陀为第一故。】所以下面说【能念、非如众生不求大势佛、及断苦法故。】众生不求阿弥陀佛,那么他也不断苦,不断苦就是这个苦因,恶业继续去做,他不断,所以不能离开痛苦。【能摄、非如众生六根、攀缘六尘故。】不是像众生的六根攀缘这个六尘,阿弥陀佛不是这样,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所以阿弥陀佛能念、能摄、能接,我们众生没有一样有办法,不能念、不能摄,六根每天都乱七八糟,也不能接引众生。【非如众生自利、不耐他荣故。】噢!这一句讲得太好了,不是像众生这样,耐不住别人一点点好处,这个“荣”就是光耀、光荣、优点,耐就是按捺不住,受不了,忍耐不了,他比我还好,好像我比较差,就没有那种随喜功德的念头,他就是不会随喜,一个团体会大乱,就是这个不耐他荣,师父若每次叫这个(人),就说师父比较疼这个,偶尔有一次若叫另外那个,“你叫他就好了,你不要找我,你叫他就好了”,我们人这个心病很严重的,其实师父没有那个意思,一个团体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人的内在里面充满着烦恼,困惑,这个要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出家也是一样,出家剃度还是凡夫,不是圣人,那个不耐他荣,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不能太炫耀,这就是众生,人家佛祖能接引众生,佛祖每天都在度众生,他才不管你比谁强谁弱,也没有对立法的观念,在我今天我也是这样子,我的徒弟我也没有说哪一个强哪一个弱,都一样,你不要犯到这里的戒规都没关系,我画一个圆圈让你跳,怎么跳都没关系,就不要踩到圆圈,画一个规矩给你走,对不对?所以【有此三大德、威势之至也。菩萨名实相称、众生无势可知。于法下、次法王子。自在为王者、王以自在为义故。】王,谁敢管他,这一国之君,王是最自由,他一出口就是皇帝的命令,说斩就斩。【次补佛者、彼土弥陀佛后、次当观音补位。观音之后、次乃势至补位。】当然这还得很久、很久。。。,【犹如储君、】备用的君王就是太子,储君就是太子,太子【暂居东宫。】暂时住在东宫。【后必南面、】南面就是继承王位的意思,【绍王位也。】【与下、三与同伦。易曰。】易这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曰声气相应。若依华严、有八十四同(始从念、慧、趣、觉。终至不虚、出离)。故名同类。如七十三、】卷讲得很清楚,【兹不繁录。】因为太多了,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若不同,就不相为谋,【同心言、其臭如兰。】这个“兰”在还没有成长以前根部是很臭的,等它开了以后,哇!那就是万里香,到处都香,成长以后非常、非常香。【故云与同伦也。五下四、五十二。】现在讲这怎么“行”,五十二位菩萨的行,甲,【信佛是心、】信佛就是我们的心在信,【信心作佛、即摄十信法行。】信心来作佛,你就能够摄十信位。乙:安【住在三昧、观佛实相、即摄十住法行。】观佛的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丙:【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摄十行法行。】丁:【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摄十向法行。】回念佛心就是转回来向佛心当下,向佛心住就是,佛心就是当体就是,本来的面目,这就是十回向。戊:【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即摄十地法行。】这文字都很简单,没什么好解释的。【忆佛念佛、去佛不远、】我们忆佛念佛,离佛就不远,【即摄等觉法行。】【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即摄妙觉法行。则知超凡入圣、唯有念佛为妙矣。】【菩下、五菩萨。初义约心、】23页的倒数第6行,就是2、4、6底下,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肇云,肇公说:菩提,佛道名也。“菩下”就是从一段开始,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心,【谓能如是忆佛、即成大道心众生、名为菩萨。】初就是这个道理,【次义约境。】就这个境界。【谓能以念佛心、上求佛觉、下化有情、故名菩萨。从座下、释敬礼也。意可知者、】意思是可以容易知道的,【谓意若不恭敬、】就是三业,身、口、意中的意业,三业里面若不恭敬,【则身不避席、】他就不会避开那个位子起来顶礼,【口不发言、以身口礼白、】口不发言就是静默,用这色身,色身是顶礼,口敬白,【随意主故。】这很容易搞错,随意主就是随三业的意业为主,引导,意业若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的意思,意业若清净,随着意业清净为主,所以身跟口,心就恭敬,口就恭敬白佛,【所以三业皆修敬者、表显念佛、乃是一切世间希有难信之法也。】 (丁)二正陈所证(分二) 初详引古佛教诏 二略述自己修行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我回想起来这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疏】【我者、即自指法身、不同情计】不同于一般众生的情执的我,不同情计【我也。】就是不同于凡夫的情执的我,错觉的我,【明记不忘、为忆。】明记不忘为记忆的忆。【过去、称为往昔。恒河沙劫者、约恒河中之沙】一粒沙当作【以数劫、】那么多,所以是【显其久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人之不觉也。】佛是先知先觉,觉人之不觉,【略开三义、】三种道理,【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外。】凡夫跟外道不会自我觉悟,不了解这个我是空性的。【二觉他法空、拣异二乘。】二乘只是我空而已,法没有空。【三觉满俱空、】觉行圆满,【拣异菩萨。】不同于菩萨,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不圆满,还没有圆满的境界,表示佛是最圆满。【出世者、无机不兴、根熟则现也。】那么出世就是说无机,没有合这个众生的机就不兴,根若熟,他就现。【如来者、从真如起、】真就是不假,如就是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而来随缘而不变,所以【来成正觉也。】【十二者、大弥陀经云。】第一、【无量光佛。】第二、【无边光佛。】第三、【无碍光佛。】第四、【无对光佛。】第五、【炎王光佛。】第六、【清净光佛。】第七、【欢喜光佛。】第八、【智慧光佛。】第九、【不断光佛。】第十、【难思光佛。】十一、【无称光佛。】十二、【超日月光佛。】那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光”字,十二佛都有一个“光”字,我叫你们写起来编号,把十二编号写下来,这会讲到的,【无量者、实智照理、无限量故。】实智就是空的道理,照理就无限量故。【无边者、权智照事、无边际故。】入一切法所以叫无边际故。【无碍者、慈光与乐、无障碍故。】【无对者、悲光拔苦、无敌对故。】大悲的意思,没有人像他这么慈悲的意思。【炎王者、光音应化。得自在故。】叫做炎王,像火焰一样的光。【清净者、离垢清净、发光明故。】清净者,这是指法身。【欢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诸惑故。】【不断者、常光不断绝故。】【难思者、本光不思议故。】难思,不思议,不可思议。【无称者、涌百宝光、不可称故。】无称者,当然就是无法赞叹,太伟大了。【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俱名光者、】全部都有一个“光”,【因中念本觉佛、发明心光。】发明这个本性的光明。【果上成妙觉佛、现起身光故。】所以【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一劫当中一直出现,【一约能念。】【表行者、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中国就是以十二时辰为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嘛!西洋是二十四个小时,印度是六时,昼夜六时嘛!十二时中,那么是中国,所以十二时中就是二十四个小时的意思,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自性佛意思是空一切相,入一切相,当下佛号清清楚楚,当相即道,道即是佛,打成一片。【不得弹指顷、】在一刹那之间,就不会去【念世间五欲。】六尘,【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也。】发明出来,我们是二十四个小时里面,很少有那种间断去念这个自性佛,我们都停下来,想这个五欲六尘,【二约所得。则转十二类生、而成十二圣位。】转十二类成十二圣位,意思是说【转十二处】就是六根跟六尘,虚【妄】、妄【想、而成十二处佛德也。然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而其名号同者、】其名号同者,下面解释一下,【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过去到现在全都一样,【如释迦观音之类。】下面都有解释。 【钞】【我下、释我等二句。我有四。一执见邪我、】众生都这样,【二自他慢我、】自己伟大,很我慢,觉得别人比我们还差,叫做自他慢我,第一、“执见邪我”就是执着自己是有一个真我,一个伟大的我,第二、有一个我慢,我,【三名字假我、】名字的名这是假的,【四法身真我。世人具邪慢。】因为邪见而产生我慢叫做邪慢,以不正见当作自己永恒的自我思想为中心的引导,名叫做邪慢,所以有学之人且我慢执假身,【学人且慢假。】就是有修行的人,我们现在大家都有想要修行,有学佛,有修行的人,而且我慢这个假身,出家之后若在生气:你也不探听我以前没有出家是什么(身份),这叫我慢,讲起话来就狂妄自负,出家还是这样子的,没有办法,没有破我执嘛!在家人就更不用讲了。圣人是知假悟真,假真,【圣人是假真。】就是说知道是假的,而悟到是真的,悟到真的我。【今势至乃法身大士、不同三乘、】小乘、中乘跟大乘,【故唯真我。恒河、亦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河从高处来故。乃是无热恼池流出。】从这个无热恼池流出。【广四十里、】恒河【沙】很微【细】,微细【如面。佛在祇园说法。河近讲堂、故凡言多、取以为喻。】用这比喻。【梵语劫波、】我们现在讲劫波就是讲劫,劫波简称劫,梵语讲劫,【此云分别时分。】就是季节的长短,【俱舍云。时之极少、名刹那。时之极长、名为劫。今取沙喻劫、】所以很久、很久。。。,就可想而知,【多久】你就【可】想而【知。】【梵下、释有等六句。始本合一、名为觉满。我法空尽、名为俱空。大弥陀下、引经。无量下、释义。诸佛名号、取证不同。或因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或愿行。此十二佛、皆以光分名者。盖光有二。一智光。二身光。复有二义。一常光。】一种是常光,常光就是跟在佛陀的旁边,【二放光。】就是要讲经说法碰到因缘的时候就放光,常光,释迦牟尼佛常光一丈,放光就是佛要讲经时放大光明,所以【又有二因。一是功德庄严。二是本愿成就。】【今释佛名、亦约此六义也。】我刚才叫你标号起来,那个十二尊佛对着看,【初】佛,第一跟第【二、】比如说第一:无量光佛,无边光佛,这两位是【约二智。】来解释,就智慧的角度,智慧无量、智慧无边,【三四、约二心、】就二种心,【摄二因也。】无碍光、无对光,【五六七八、约四身。】四种身。第【五】炎王光【是化身。】如同化身。清净光【六是法身。】是清净。欢喜是要令众生欢喜的,所以【七是他受用身。】欢喜光佛。第【八】是智慧光,【是自受用身。】就是卢舍那佛,就是智慧身,智慧的报身。【即楞伽中、应化佛。如如佛。功德佛。智慧佛也。】这是《楞伽经》讲的。再来,【九十、常光。】第九叫做不断,第十叫做难思,不断就常光不断嘛!那么常光难思,【十一二、】就无称光、超日月光,这个【放光。】所放出去的光无称就是没有办法赞叹,超过日月,放光。所以这十二尊佛都是就某一种角度这样来解释,【自性佛者、谓念自性佛也。不得念五欲者、观经云、夫念佛者、不得一弹指间、】弹指就是弹一下,连一刹那之间【念世五欲。】都没有,当然这是何等的境界。【是谓系念、】系念就是好好的专注,三时系念就是这个意思,三时,三个时间好好的念佛,系念,做三时系念,【果能如此、一无间杂。】一点都不间杂,你若是能够这样,丝毫都不间断,那么就无杂念。【无量自性佛光、终得发明、】开发出来,【超于日月也。】【十二类生者。】这个是出自《金刚经》,【谓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也。】这十二种众生,那么这将来我们《金刚经》会讲到,在这里不多谈。【十二圣位者。】十二圣位就是【谓干、】慧地,干慧地就是智慧,还是属于干燥的,不是很满的,叫做干慧地,再来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来就是四加行,【煖、顶、忍、世、】叫做四加行,在小乘来讲四加行是初果罗汉以前,在大乘是排在十回向跟初地的中间,要记住,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再来就煖、顶、忍、世第一,再来就进入初果罗汉,是小乘的判法。大乘的不一样,大乘的是把这个煖、顶、忍、世第一,夹在初地菩萨以前,十回向以后,所以煖、顶、世第一叫做四加行,加一点力量去修行叫做四加行。再来就十【地、】【等、】就是等觉,【妙也。】就是妙觉,所以十二圣位就是干、信、住、行、向、煖、顶、忍、世、地、等、妙十二个阶位。【无渐位者。经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故。详如楞严七八卷明。十二妄想者。谓六根六尘妄想也。经云。六乱妄想、成业性故。】所以我们若造业,造业就变成一种力量,成业性,业性就是我们所讲的业力,变成业力形成一一种力量,这个性就变成定,这个也就要报,一定要报,成业性就变成习惯性,贪、嗔、痴、YIN、怒、恚就变成习惯性,那么业已经形成这个性,就是一种定的力量,那你就随这个力量被牵引,牵你去六道轮回。所以【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十二妄想,【是故世间声香味触、】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旋复就是一个周期,变来变去,六根六尘,所以【十二佛德者。谓六根六尘功德也。】十二佛德就是说你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业,你也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功德,同样的意思,反过来的意思,那么这个《楞严经》会讲,在这里不多讲。【经云。总括始终。】总而言之,【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有一千二百,【详如楞严四七卷明。】都有谈到这个角度的问题,六根、六尘里面是怎么修行,多少的功德,为什么耳根比较圆通?它具足了多少个功德,分成几个方向,那这个方向,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楞严经》就是这样讲,它只能看前面而已,不能看后面,所以用眼睛来修行比较不容易圆通,若耳朵,你从后面叫我,我也是有听到,所以耳朵能够遍听圆周,听四方,功德就大,意思是说力量就大,所以这娑婆世界用耳根去修行是最容易成就,耳根念佛圆通,观音耳根圆通,这才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而不是清海所讲的那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胡说八道,都不怕因果,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所以说总括始终,始终:开始到最后,六根之中,各各功德不一样,所以眼根就比不上耳根,这是这个意思,所以有千二百个功德,详如《楞严经》,以后会讲到,今天没有那么多时间。【然下、通妨。】通就是解释,妨就是问难,然底下就通妨,疏通这个问难的人叫做通妨,妨就是妨碍、问难,哪一种【难云。】问:【据大本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别号、唯一佛身。此何说言、】你现在怎么能说【有十二佛相继出耶。】十二佛就变成十二尊佛,大本经是说十二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简单讲就是等于一佛,阿弥陀佛,十二佛的名号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你现在是说十二佛相继来出生,一劫来出现,这样变成十二尊佛。底下是答,这问答要写下来,据大本,在旁边写个:问,【故此通云。】旁边写个:答,故此通云,所以在这里要把它解释一下,【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意思是说过去的佛是十二佛同名,但是不是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所成的佛。底下再写一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何以今名、滥古号耶。】那么就《起信论》而言,说这十二佛是古佛,不是现在阿弥陀佛成佛,那么若是这样,为什么用现在的名号,跟过去的名号混在一起,变成混乱不清呢?底下又写一个:答,【故又释云。】所以现在又解释说。(你不晓得我这一段看很久,我这一段真的看很久,不晓得在讲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问、答,问、答,就要写出这四个字,我刚好看一天一夜,因为这意义不通嘛!)噢!你若写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子,何以今名,滥古佛号,跟这个古时候的古佛的佛号混在一起,答,故又释云,所以在这个地方又有一个解释,【详】就是记载,过去有记载阿【弥陀】佛跟大【势至、】菩萨,【同时发心。】所尊的佛,【所师】就是所拜【之佛、亦同无异。而今弥陀、十二别号、同古佛者。】这就是【表显师资即心即佛】过去佛号这样,现在佛号也同样是如此,就是师资相承,即心即佛【之道、一也。犹今释迦立号、仿同古释迦佛。】模仿以前的释迦佛,【今观音名、仿同古观音等。故大本弥陀经云。过无量佛刹、同名释迦者、不可胜数。】这很简单,你若去这个医院,医院同名的就很多,病历表拿出来,医院当护士的,噢!林美菊、谢凤美,就一样,什么美美,什么美丽,一堆二、三十个都同名,当护士的,一看就知道,同名。过去人家在讲笑话,说一个小姐姓谢,乡下来的不识字,姓谢,台语叫做谢,她名字不会写,大概写得不清楚的样子,写那个字可能人家看不懂,人家问她,是问她的名字,她(谢某美),出来,讲:你是谢什么美?她说:我吃蓬莱米。噢!这差很多,人家是问她:你谢什么美?她中间那个字写得不清楚,问说:你吃什么米?她说:我吃蓬莱米。(笑)这是讲讲笑话,同名的很多,不相信,我若随便念个名字就都有,叫做“阿丽”的举手,有一个“丽”字的,卿、丽、菊、秋、凤,哇!那是很多,罔市、罔腰,非常多,这种同名的就很多,【则无量寿佛之名、百千万亿、不可穷尽、何止于一佛耶。】就是都同名的也很多。中间这一段因为牵涉到《楞严经》比较深,在这里不谈,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势至念佛圆通章》,你再扯个《楞严经》,再继续一直讲下去,那没有办法,这样你要讲到何时才会完,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一定要稍微赶一下,打扰了诸位。 (己)次别示教道(分二) 初标名 二释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是大势至菩萨这么说。 【疏】【彼佛、】我们前面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所以现在说彼佛就是【十二佛也。】教就是说对我们讲、对我们开示,所以说【语言指示、谓之教。】比如师父教徒弟,师父就是说有这个语言,有这个指示叫做教。【言念佛者。若据事念、】事念的意思就是事相上的念佛,有具体的东西依靠,根据这个具体的东西使你的内心的念力增强,这个叫做事相念佛。理念佛就是透出本性的理体,没有任何的东西让你攀缘而你能够使心深入到无念,这个叫做理念。这不同,事念就是藉着这个事相来用功,【一心忆想之谓念、三身接引】就是法、报、应,这三身接引【之谓佛。】这叫做佛,【则能念属己、】能念是我们这个念头叫做能念,【所念属佛。】我们能念,佛是被我们所念,【若据理念、】理,前面是讲这个事念,事相念佛,现在讲这个理念,这个理就是无生,通入这个无生的念,简单讲这个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念,也就是本性理体的念,所以这个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现在理就讲到本性,【以始合本、名为念佛。念佛有四。一称名、】我们一般人都是称名念佛,【谓闻说佛名、】我们听到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称念。】这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一天到晚拿念珠在念、念,都是称名念佛。【二观像、】念佛,观像【谓设立尊像、】西方三圣,或者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注目】瞻视,全神贯注下去观照、下去念,就是眼睛有看相片,有看这个佛像这样念,叫做注目【观瞻。三观想、谓以我心眼、想彼如来。】以我的心眼来想彼如来,这叫做观想,噢!我没有看到相片,但是我的心自己这样观想,藉着过去的影像,自己这样观想,这叫做观想念佛。第【四】叫做【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叫做理念同时,什么叫做理念同时?名叫做实相念佛,理就通达无生,念就是一切作用,一切念佛的念都通达无生,而无生【即念自性、】本自有念名叫做理念同时,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又名坏一切法,又名立一切法,破一切法就是说一切法无所着又立一切法,立一切法就是一切念都无碍这个实相的念,所以说这个实相就是念我们的本性佛,【真实相佛。】真实的相佛。所以说第一个跟第二个,就称名跟这个观像念佛,所以【初二、事法界观、】现在讲到这个法界观,这全都是华严的思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只要讲到这个法界观统统是华严宗的思想,这都是《华严经》的思想,那么因为这个慈云灌顶,他也是有研究过华严宗的,那么这个疏说“初”跟“二”,就是称名念佛跟观像念佛,这叫做事法界,事法界用一个最具体的念,这个角度来解释就是说藉着事相(实在的东西),来使你的心定下来,这种方式念佛叫做事相念佛,简单讲就是藉着实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称名看到佛相,一直南无阿弥陀佛,或是看到相片:南无阿弥陀佛,【心即佛故。后一、】后一个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就是没有东西,所以叫做【理法界观、】这个理就是没有东西,一切无相的东西叫做理,所以【佛即心故。】佛就是心,佛就是在我们的心。所以第一个,事法界观就是心即是佛,由凡夫当下就是佛;(第二个,)理法界,一切圣者不离心。【第三、事理无碍法界观、是佛是心故。】佛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我们的佛,所以事相跟理体,事理无碍法界观,这就是“是佛是心”。【又清凉云。】清凉国师这么说,【约能念心、】能念的心,不是所念的佛噢!我们说(分)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现在是讲能念的心,众生能念的这颗心,【不出五种。一缘想境界念佛门。】缘就是攀缘,缘想境界念佛门就是借重着这个想的境界来念佛。【二摄境】界万法【唯心】,摄这个境界就是不重视这个境界,单独以心当下当作【念佛门。】【三心】无碍,【境】界也【无碍】叫做心、境无碍【念佛门。四心境】全都泯念,【俱泯】就是说也无心,也无佛可念,无心可念,无境界可依靠,心境俱泯这个【念佛门。五重重无尽】重重无尽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重重无尽这就是相当于圣人的功夫才有办法这样,念一佛就表示一切佛,每一尊佛都代表其他一切佛,一切佛摄在一尊佛,一尊佛就包括一切佛,重重无碍,这都是华严宗的思想,叫做重重无尽【念佛门。】简单讲重重无尽就是藉着任何的因缘,当下这个因缘就表示一切缘,这样叫做重重无尽。【会曰。】就是说会合起来说。【一、即前之初二、小乘教也。】前面所讲的“初”跟“二”就是小教的思想,就是说缘想境界、摄境唯心。【二、即前四、始也。】大乘的始教,只有这个重重无尽不是,【三、即前三、】就是缘想境界、摄境唯心、心境无碍这叫做【终也。】大乘的终教念佛。【四、五、前所无者、】那么前面没有的,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前面全都没有,【顿圆教也。】顿教跟圆教的思想。所以说,【今此文中、约佛教】化这【边、】来讲,【四五俱通。】就是说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第四个心境俱泯念佛门,第五个重重无尽念佛门,统统可以通。【约机】就这个众生的根器这一边来说,【禀】就是承受,接受的这一【边、】来说,前面这段是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下面是就众生接受的这个根器这边来讲,【唯局持名。】唯局就是专门注重持名念佛,这要特别注意了,就是持名念佛。【然此持名、亦通圆顿。】圆教跟顿教。【不唯局小。】不只是局这个小,【亦开五门。】这个意思是说持名念佛,不是说只局于这个小乘的,也开这个五门。【一持念佛名门、心外有佛名故、】噢!我们心外有一个阿弥陀佛,我们心若念,【小教、事法界观也。】一般的众生差不多都用这样修行,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我要念,我要到极乐世界,差不多的众生都是持念佛名,心外有佛。【二摄名归心门、佛名唯心现故、】因为一切法都唯心所造,所以他念念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也就是说他的心当下跟佛打成一片,【始教、理法界观也。】理法界观,所以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这就不简单了,这叫做理法界观,【三心名双融门、】互相无障碍,【即心即佛故、】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就是大乘的【终教。】【四心名俱绝门、】无心,也没有念佛的心,也没有我们所念的名,【非心非佛故、】因为心跟佛都是虚妄的名词,这叫做【顿教、】禅宗的思想,不二法门的思想,顿教最代表作就是《六祖坛经》,那么就是《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凡是讲这个顿教的,都是讲禅,禅是没有阶位的,说这个人参禅悟道是正确的,说这个人参禅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那是骗人的,因为禅宗不讲果位的,你看《金刚经》,能不能说我得初果阿罗汉呢?能不能说我得二果阿罗汉呢?不可以,不可以说得二果阿罗汉,能不能说我得四果阿罗汉呢?不可以,我不能说我是得四果阿罗汉,所以这禅宗一念觉悟就是佛,没有阶位的叫做顿,渐教就是说从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一直爬、一直爬,顿教没有这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凡是禅宗的,一悟就是佛,即心即佛,你曾看过禅宗的,里面说哪一个祖师大德证几果阿罗汉的,证几果阿罗汉的,都是唯识学在讲的,《阿含经》是小乘人在讲的,断见惑、断思惑,才讲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禅宗没有谈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的,所以你若说修禅的人说他证到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那根本就不懂佛法,顿就是直入佛的本怀没有阶位,外行的人才会说你参禅、开悟、那你证几果,开悟就是佛嘛!即心即佛哪有什么阶段的,你看,永嘉禅宗《证道歌》,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你看过哪一本禅宗的书说他证什么果的,即心即佛,当下就是佛,所以这个都是在讲顿教的,【理事无碍法界观也。五圆通无尽门、一念心、一佛名、】这当下就【遍含法界、】所以心当下就是佛的名,那么藉着这个因缘就包括一切缘,【无有尽故、】所以【圆教、事事无碍法界观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正定,这很重要,就是正确的定,正定、正思惟,八正道二个名词都可以叫做三昧,就是说他的心是由智慧去支持这个定,透过般若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无相法,入这种定这才是正定,不是外道暂时伏住第六意识,那个是有漏定,我这个第六意识暂时不生起,第六意识起心动念痛苦,暂时伏住一下,像死人一样坐在那个地方,六祖不是这样,所以说神秀跟六祖慧能就差很多,他的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常常要擦,常常要擦,不要让它染上肮脏的东西,噢!这就表示有相还无法破尽,时时勤拂拭,时时要把肮脏的东西擦起来,时时要擦,这是凡夫,还未到一个阶段,这还不能直接透过本性。六祖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是不是?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要是究竟的佛道,就没有这种(时时勤拂拭)的。明镜也没什么台不台,能、所的观念就没有,本来这世间的东西就是虚妄幻化的,你说他正,说他幻、善、恶,这都是我们人心所产生、定义的东西,因为你把它立一个标准,你就有高低上下,这不是正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这个正定就是透过无上毕竟空,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定里面,他也没有感觉他在定,因为本来就没有,他就自然的与这个本性符合。正定【亦云正思惟。】正思惟透过这个般若的智慧,所以他头脑用出来全都是思惟正确的东西,所以【正心行处。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三昧、是禅观通名。】意思就是修禅的人,修观的人,这个统统叫做三昧,三昧,只要修禅观的,有一点定,有一点定,都叫做三昧,但是,下面说【念佛、是一行别目。】别目,念佛的这个三昧又是另外一个名词,所以叫做念佛三昧,也可以说一行三昧,简单讲三昧就是只要心修禅观,只要你心有定都叫做三昧,但是这个念佛是特别的叫做一行别目,别目,这个目就是另外一个名字,这样的修行是另外一个名字,【又此念佛三昧、】你若念佛念到没有妄想,一心全是佛号,这就是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全都是同名,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就是诸佛现前三昧,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普等三昧。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钞】 【初二下、约观】也分别,【料拣也。】就是分别。【若依六根。称名、摄耳舌。】摄这个耳朵跟舌,舌就是在念佛,称名念佛能摄耳根跟舌根。【观像、摄眼身。观想、摄鼻意。】因为观想就是说这眼观鼻,鼻观心,摄鼻跟意。【实相、】当下【摄六根。】称名念佛摄耳跟舌,观像念佛是摄眼根跟身根,观想念佛是摄这个鼻跟意,实相念佛是摄这个六根。【则一念佛三昧、六根无不摄也。】就是说你一念佛,进入这个定,这样一切三昧都具足,六根都摄。 【又清凉下、引古明五也。】 【会曰下、会通古今也。】叫做会。 【今此文下、约四五念佛门、判今经也。佛教、十二如来也。】什么人教大势至菩萨呢?就是十二如来教他,佛教,【通四】种念佛法门跟【五者、】念佛法门,【以譬如下文中、但云忆佛念佛、不别指一门故。】没有另外提到其他的法门,只有单提到忆佛念佛,一心想佛,一心念佛。所以【机禀、势至等也。】禀就是承受,接受佛的教化,这一类的根器那就是指大势至菩萨等等(是承受这个法门的根器)。【局持名者、】局就是限于,所以他所讲的都是限制在这个持名念佛,【以佛问下文中、方云】再说,【净念相继、】意思就是说什么叫做持名念佛?就是你念念都是清净心,念念相续心不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够舍世间的五欲六尘,这个佛号又不断清清净净这样念,心想清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也把它听得清清楚楚,心把它想得清楚,口再念出去,耳朵再听进去,再从心出来,再从口念出来,再从耳朵听进去,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清清楚楚,同时心想,口念,耳闻,自己念,自己听,自念自听,从心出来,再从口出来,再从耳朵进来,都是周而复始,净念相继,一次再一次,一次再一次的,使我们的念头都在清净的这个念头里面。那么我们今天到处都在念佛,到处都有道场,可是方法抓不准,方法抓不准的时候,不肯用方法下去念,这样很快就散乱了,我们现在在念佛都在念结缘的,“你念佛几年?”“惭愧,三年。”你若会用功念佛,方法用对,师父告诉你的观想这边三声(师父指自己左耳侧),这边三声(师父指自己右耳侧),前面四声(师父指自己面前),你用这个方法把它(念头)稳住,你不用一个月就抵过人家念佛十年的厉害,念佛的方法对,念一个月比念十年更厉害,方法不对就是散乱心,我有往生也好,没往生也好,反正我才二、三十岁而已,要死也还很久,你没看我现在还很漂亮,皮肤细白嫩肉,你看看、你看看,身材这么好,你看!行情还很好,她没想到她会死,所以她的心就:我要死还很早,我要死还很早,你再念十年也没用,无法深入,这个念佛不是在看时间的长短,方法要对,用心念佛,有的人在赶这个数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父作疾声念佛貌),你不如把眼睛闭上,拿一串念珠这样全神贯注念这一句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父作虔诚的缓声念佛貌),你念这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实在的佛,你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喂!电视怎么不转台视的,怎么转中视的,赶快,转中视的,南无阿弥陀佛,”念那个散乱佛,整布袋挑一挑没有一个能用,整布袋都是空榖的,人家那个眼睛闭上念珠拿着全神贯注的念,一佛就是一佛,阿弥陀佛,这句就是实在的。你想想看,他有在念佛,念佛十多年,每天都看电视,一边看电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方法错误,即使让你念一辈子,No效,没效,unuseful,一点效果也没有,所以人家会念佛的就安住,电视关起来,对不对?用那十分钟就很惊人比你用一天还厉害,这十分钟用生命在修行,这十分钟就是实在的,修行不是说你用五个钟头或是用一百个钟头,十年、二十年,不乏念了四、五十年没往生的,懒懒散散的念,懒懒散散的念怎么会有效果,所以说,没效,念佛一定要方法正确,接着能舍外缘,我这时候修行的时间到了,门关起来,电视关起来,电话(筒)拿起来,这样拜佛、念佛,这半小时不听电话,没有人吵,这半小时就真正你在用功,要不然都是结缘而已,要懂得(方法),我们方法不对、错误,错误的方式,所以你们的修学法跟师父不一样,我若在拜佛,就万缘放下,我一心向佛,一定要往生,我每一拜若拜下去就跟佛讲:我绝对要往生,这个宇宙当中我已经无路可走了,不然,你要我走哪一条路,所以我这个佛号就一直出来,所有的每一句都是念力、愿力同时下去,我就一定要往生,非往生不行,没有往生没有路可以走了,你走去哪里?你修禅吗?所以说忆佛、念佛,净念相继,【的指出持名故。】 【问。】一定要标示出什么叫做持名念佛,一定要真正标出什么才叫做持名念佛,所以【何以势至不通指耶。】为什么大势至菩萨不把他全部的法门拿出来呢?为什么只有指这个持名念佛呢?【答。虽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直径又直,一点也不弯曲,【何者观像、】什么叫做观像念佛?【则像去还无、】像若拿掉又没有,【因成间断。】什么叫做观想呢?【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什么叫做实相念佛呢?【实相、】的念佛就是要开悟,实相念佛简单讲你要通达无生的道理,才有办法实相念佛,那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修行实相念佛才有办法,【则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你看!还有一个悟,能够了解这个实相的人太少了,理念同时,太少、太少。【至于无尽、】关于这个无尽,【则境界深广、从何领荷。】“荷”就是说从哪里下手呢?关于这个无尽念佛,一念就是无尽,这境界太深奥,你要从哪里下手呢?【唯此持名、最为简捷。】只有这个持名念佛,最为简单,最为直接,【但能】这个净念相继叫做【继念、】继念就是念头相续,【便得往生。】所以这个念佛无论你是什么时候,比如说你当护士为人家注射,咦!也很有效,注射下去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注射阿弥陀佛进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开车也好,或是吃饭也好,嚼一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是在牧羊也好,你做什么职业我认为跟这念佛没什么妨碍,不互相妨碍,当警察最好,当警察若被人派去站在那里,二个小时都站在那里念大悲咒、念阿弥陀佛,若有当警察的,被人派去发配边疆最好,所以以前人家警察手都放在口袋里面,做什么?口袋里面都放一串念珠,他若在值班的时候,手都放入口袋一直拨、一直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主管来,赶快收起来,手赶快伸出来。所以什么职业都可以念佛。【如骥骤虽超群马、】把笔拿起来,骥骤就是千里马的意思,说这个千里马虽然超过一切的马,【未及龙飞(持名念佛也)。】不及这个龙,龙飞比马还快,龙飞就是持名念佛,骥骤虽超群马,但是还是不及持名念佛法门的龙飞,【鹤冲(余门念佛也)己过凡禽(余门修行也)、】鹤冲就是余门念佛,持名念佛这个念下去,一用功就超过一切法门,就超过凡禽(其他的法门),【争如鹏举(持名念佛也)。】但是怎么能够比上大鹏金翅鸟,这翅膀一展开来就几万英里,意思是说一下气冲起来,持名念佛就很吓人。所以这持名念佛是很重要的。【故龙树】菩萨,【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说这个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世间的道,不是道理,世间的道路,【有难】走的道路,也【有】简【易。】比较好走的道路,【譬如跛人、陆道步行则苦、】走路走得很辛苦,一日若叫跛脚的来走,就走很久,【一日不过数里。水路乘船则乐、】你若用这水路乘船,【须臾便过千里。】刹那间就经过千里,【易行疾至、】所以【应当念佛、称其名号、本愿如是。】 【问。佛有无量功德、一名难可摄尽。况实相中、离名字相、云何专称名耶。】意思就是说佛有无量功德,这个名摄一切无尽的法,那么实相当中教我们要离这个名字,来专持名,要怎么专?【答。极乐】世界,【依】报跟【正、】报,说到佛就包括一切,【言佛便周。】讲到阿弥陀佛就包括一切,所以【佛功德海、】举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包括一切,【举名即尽。】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是整个宇宙当中最厉害的,【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岂有万德洪名、不即是实相耶。】 【然此下、重显持名一门、摄尽大小乘教。无论利根、钝根。均可依之而修也。正定者、拣念佛外、皆邪定故。】念佛以外,则都是邪定,【正思者、于所念境、正直思察故。正、拣寻伺。】拣寻伺就是不同于第六意识的粗糙跟微细的思想,正思是透过智慧的,所以【思、拣昏沉。正心行处者、谓定心正所缘境、异于无明邪所受故。】无明邪所受,不同于无明,因为心若正,跟这个心邪不同,所以心正所缘的境界是不同于无明邪念所感受的。【或云调直定。由众生屈曲散乱、】屈曲,把一件事情看偏了,【佛以诸三昧门、令直其屈曲、】让他弯曲的心直接拉直,【正其散乱故。禅观通名者、如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昧、是也、一行别目者。有二释。一谓万行中一行。如诸经中、或以真如海印德藏为三昧。】真如就是我们的本性,海印,就是三昧,海印就是同时,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同时,法界同时叫做海印,如海印持一切影像,德就是深藏一切宝藏,所以真如本性像大海,海印就是《华严经》讲的海印三昧论,海印三昧,一切法同时,无前无后,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德藏为三昧。【或以如幻语言法界为三昧。】我们一切语言都是如幻法界的三昧,【或有缘有相、无得无诤等。二即指念佛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就是念佛的三昧,若要入这个念佛的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不取相貌就是不管他外相怎么样,心安住在佛号里面,【专称名字。】所以我劝告你们,在座诸位!有时候你么要闭个关,比如说四个小时,你不要闭一天,早上八点起床,闭到十二点,门关起来,电话筒拿起来,所有一切客人来都不接洽,这样试试看,四个小时都放录音带,放什么?放那个临命终在助念的录音带,你想:我现在快死了,我现在快死了,心一直放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试试看!那面临死亡的滋味怎么样,四个小时闭关有必要,我不骗你,有必要试试看,自己四个钟头试试看,二个钟头也好,或是一个钟头,门关起来拼命念佛,一个钟头试试看,有这个必要学习闭关,番薯不要吃太多,(免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放一个屁,唉!你真糟糕,对佛不恭敬。那个时候要舍诸妄想,尤其这个下气,胃肠要照顾好。系心一佛,专称名号,我是建议你们有空闭两个钟头的关,三个钟头、四个钟头,乃至一天都不要出门,师父这里若没课,关起来,不要到处乱跑、乱参,参到后来死在半路不知道,没必要这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你要注意看!应该在空旷处,舍离一切散乱,不取相貌,只有系心一佛,专念佛,我们现在最方便,录音带装上去,收音机装上去,看你要念整天也没关系,不会累,一直听、一直听佛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于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在这里我就要劝告诸位,说:我们若是好朋友,常常整天讲一些无聊的话,我劝告诸位,不要这样,好朋友就是你来找他,他来找你,我们重要的讲一讲就好,讲这些无关紧要的不会解决生死,不如在家里安住念二个小时的佛。我们为什么不会往生?没有下决定心。【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你只要念佛念到开大智慧一切法门你都通达。 【问。此教念佛、为念十方佛耶。为念阿弥陀耶。答。但念阿弥陀佛。以十二如来同名阿弥陀故。下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又普广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何以独赞极乐世界?【佛言。阎浮提人、】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要让他的心专注在一个境界里面,【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这个意很散乱,【不成三昧。】心不会定,【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问。何十二佛、皆教势至、念自名耶。】念他自己佛的名,念佛自名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十二佛都教大势至菩萨念自名呢?【答。一者十二如来、本愿如是。如今法藏愿云。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也。二者教念十二佛名、即是教念古弥陀十二别号。犹今法藏教念无量寿佛、即是教念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也。又此下。出异名、约义配教。念佛、小也。般若、始也。佛现、终也。一行、】就是念佛三昧,就是【顿也。普等、圆也。】缘起重重无尽,这是圆教。【如理思之。】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 (庚)二释义(分二) 先修因 后证果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疏】【先喻单忆有离也。】单忆就是只有佛在想我们,而我们众生没在想佛,这叫做单忆。【有人、喻生佛二人也。】有人就是众生与佛这二人,【一专忆者、喻佛念众生也。一专忘者、喻众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者、以佛专念众生、未尝不在众生前、】其实佛二十四个小时都在我们众生的前面。【今偶逢偶见。】现在有时候遇到,有时候见到。【故言若逢或见也。众生专不念佛、】众生他专门不念佛,【佛虽在众生前、亦蹉过不见、】他也是会蹉过,见不到,【故言若不逢见也。】所以说若不逢见,遇不到,【二人下、后喻双】人都互相忆念,所以说相【忆不离也。】佛来念众生,众生来念佛,忆佛,这样就不相离,【二相忆者、喻生佛念同也。二念深者、】就是说他想我们,我们也每天都想佛,【喻久忆不忘也。如是、结指之词。乃至、超略之词。谓能如是念、则决定时时常相见也。】我们若是能够这样念,决定时时都见得到。【从生至生不相异者、】不相异就是同,【喻生生不相离也。同形影者、谓生佛世世不舍、犹如形影无乖违也。】 【钞】【佛专忆者、含二种意。一者佛有大悲愿故。二者佛在因地、自果未圆、尚于众生念念不舍。何况果后、更无余事。】他就是在怜愍众生而已,佛无事可做,佛所做的事情都在度众生而已,所以他【则念众生、殷勤恳切、无有加故。】无以复加就是很精进来怜愍众生。【众生专忘。】众生是专门在忘记佛,【亦有二意。一者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他也不相信佛的话,他只相信这个邪魔外道,他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像我若跟朋友讲:你可要念佛。他就说:我敢下地狱,你怎么办呢?我说:没有办法!你敢下地狱,我又能如何,他也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行”,你要叫他去除这个五欲六尘,叫他不要享受,很困难,叫他念佛,认真一心专忆佛,专门想佛,他也不要,他所知道的就只有眼前这些而已,所以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二者生在迷位、】因为众生是在迷的境地,【缠惑业苦。】缠惑就是纠缠住,这个贪、嗔、痴缠绕着,缠着,心魔不舍,我们内心的魔就是贪、嗔、痴,一直缠绕着我们,见到境界就克制不了,我们没办法,痛苦、烦恼,所以我也曾遇过坏脾气的,脾气发一发、发一发,就在那里哭,“哎呀!我已经说不发脾气了,怎么又发脾气。”所以自己在那里很忏悔,这就是被这个烦恼的惑缠缚住了,没有办法,他也很不想发脾气,就是没有办法,控制不住,所以就缠惑业苦。【人天因果、尚不得修。何况佛果、岂易得者、则念佛心、沉埋隐没、不能发故。】【偶逢见者、诸佛菩萨、不违本愿、游化娑婆。故令众生、偶然逢见也。】也是蹉跎而过,【亦蹉过者、】蹉过就是白白的空过,蹉,蹉跎,白白的浪费的意思,说蹉跎光阴就是浪费光阴,【如见文殊、】师利菩萨,若是有修行的人、有福气的人就知道他是菩萨,【但】是不懂的人,【覩(音:睹du三声)老人、】只看到拿一只拐杖的老人,【贫婆等类。】贫婆,穷老太婆,老女人,我们讲堂常常在称呼的什么老女人,【或见本相、亦不蒙法利。】若看到这个本来的面目,也是没遇到这个法的利益。【此由惑业障覆、妄见劣相。】看到这个不殊胜庄严的相,看到文殊师利菩萨竟然看得像老人一样,【如薄福见宝、为蛇为蛙。】水蛙。【岂彼圣贤、作意诈隐其本相耶。】实在是我们没有福,不是这个圣贤要隐他的本相,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福,看不到,【生佛念同者、谓众生念佛、犹如佛念众生相同也。】【久忆不忘者、】就是想很久,每天这样忆念不忘,这样回忆、回想,念佛忆佛,【谓时刻在怀、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尽形就是这辈子,到临命终【亦不忘也。】【结指者、指上相忆念深也。超略者。谓不但此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生生世世,【尽未来际亦常得见佛也。乖、违也。异、离也。形影、略举一事。】形就是影,影一定有形,形一定有影,【以例不离。】形跟影一定不离的,所以【至于声响、】回音叫做响,比如说你若到山谷的时候,你叫:呜。。。,山那边就呜。。。,回音,回音。你若到山谷:阿弥陀佛,咦!来:观世音,哇!怎么跑出观世音来,那不可能,这边念:阿弥陀佛,山那边跑出回音:观世音,结果就是那边也有人在念,也是佛教徒,(笑)这样很好。所以在山谷的时候,喊愈大声它的回音就愈大声,响就是声音的回音,回音叫做响,【水波、】二个也是不相离,有【镜】子就有【光、】镜跟光也是不相离。这个都是解释不相离,声响、水波、镜光【皆不相舍离也。】【又此形影。】就近来讲,【近对下喻合文意、单显获见佛益。远对下证果文意、双显获见佛成佛二益。】这读起来比较困难,这是说就近,底下是就远,要记住!这是对立的名相:近,就近,对底下的譬喻,合文章的意思是说显这个见佛的利益;就较远来讲能证到果、这是说见佛成佛的利益。所以二益的底下有两行小字体:【现当见佛。一益也。心开染香。二益也。】你现前见到佛,这一益;心开染香,二益,是第二种利益。所以【应释文云。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不只是这辈子而已,【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楞严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底下这句不用看,这一句意思不是很明显,看到“名法王子”就可以了。【此非敌对正意、故疏不释。】 (癸)二母子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疏】【上二人喻、泛指亲友、犹觉宽缓。】就是觉得不太亲切。【故此重将母子最亲切者为喻、使人起信行也。于中亦有二。先喻单忆有离。首三句、即上一人专忆。次二句、即上一人专忘。如来、母也。】像母亲。【众生、子也。世间慈念最切者、莫如母亲。子若悖逆、忘恩负义。母念或衰、】就是会退道心,母亲若想儿子,儿子是不肖子,再怎么讲他都不听,母亲想儿子就没有用,所以会退心,会伤心,早知道生这种儿子,早就把他掐死,整天当流氓杀人放火,生这个恶逆子没办法,所以【心生悔恨。】后悔又恨。【佛念众生、更过于母。逆恶重者、佛】愈慈悲【念愈深。乃至入于阿鼻地狱、代此众生、受无量苦。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所以【世世相随、无有退转。故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也。若子逃逝者、喻众生不念佛、而堕恶道苦也。虽忆何为者、喻如来单忆】如来只想我们(众生),【无益也。子若下、】也没用,【后喻双忆不离。】要母亲想儿子,儿子想母亲这样才有用。【初二句、即上相忆念深。末二句、即上生生不异。】生生,就是上面讲的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谓六道众生、慕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者。然方得感应道交、生佛不二也。故高齐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四字教诏。】宗、崇,最重要的,崇就是崇拜这个念佛法门,宗就是专门,宗崇念佛,我们这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崇拜这个念佛法门,趣向于念佛法门,这四字教诏,就是教,这四字就是最重要的教化,那么什么叫做教化呢?【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那么你宗崇念佛有四个字要教化你,信,深信不疑,忆念,忆念佛,不离于心。称敬,称就是赞叹,尊敬不离于口。所以说你【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你早、晚一心一意念佛,相信、想佛,那么你不可能再住在娑婆世界。【此为念佛、第一要策。】就是这四个字:信、忆、称、敬。 【钞】【泛指者、师资君臣、】师资君臣就是说我们这个传承有这个根据,【皆该在许。如来下、问。前言念佛、但念弥陀、不念诸佛。云何此言十方如来耶。答。有二意。一即指弥陀一佛。以三世十方、有无量弥陀故。观经云。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二通指十方诸佛。谓不唯我弥陀一佛、悲愿如是。即十方诸佛、怜念亦然。正显佛佛道同故。华严问明品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力、四无畏也是这样。【楞伽第四云。一切诸佛、有四平等。所谓字平等、语平等、】法【身平等、】所讲的【法平等。】所谓文字、语言、色身、法都平等。【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怜念者、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是以求往生者、不可思维己恶、】因为佛没有在想他(众生)做多恶,所以不可以想我们做很恶,【而疑佛不来接。】不可以这么想,佛没有在管他有多恶,他只要有心忏悔,所以不可以怀疑佛不来接引我们,每句话,高僧大德都劝告你不要生自卑感,你不可以自卑感,你要想:我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谁知佛心、专于逆】逆就是叛逆的众生,【苦】就是苦难中的【众生之中、种种救度。如何自生疑阻、】“如何”就是怎么可以,怎么可以自己产生这个怀疑阻碍自己呢?【甘心苦趣耶。】佛专门在救拔逆苦众生,所以,在座诸位,你不可以有自卑感,无论你过去做多坏,你赶快求忏悔,一心念佛,一样可以往生。【问。逃逝二句、与上专忘、逢不逢义、有差别否。答。亦同亦异。同者、不念佛、则不能见佛。虽见佛、亦不蒙法利。此与逃逝无异、】所以【忆他】佛忆他有什么用呢?佛忆他【何为。】有什么作用呢?【异者、谓前之喻意、尚明众生或有时而念。但念之不切、忆之不深。】念不切,忆不深。【故若逢不逢、于佛忆犹为有益。此中喻意、竟明众生不唯忘念、而且谤佛。】诽谤佛,动不动就:吃什么素,他太太若在拜佛,若跟他吵架:你吃什么素,你吃素的人可以跟我吵架?他意思是说吃素的太太就是要被先生管的,又揍又打,当受气包,满足大男人的虚荣,所以吃素的太太都不能跟他吵架,当作吃素念佛的人要被人家打着玩的,所以他都要诽谤佛,这是难度,【以不信故、堕在三途、受无量苦。故若逃逝、于佛忆则为无益。感应生佛者。子、】这等于儿子一样,【喻生感。】“生佛”,众生心里想佛,能有感应,像儿子一样,生感就是众生能感。【母、喻佛应也。】母亲的比喻,佛能应。【道交不二、合不违也。故高齐下、彼论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底下这句就是【信千即千生。】一千个相信一千个往生,【信万即万生。】一万个相信一万个往生,这是决定的力量。【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所以整天要念念有词:南无阿弥陀佛。。。,心可要真正想佛,你光是整天想钱,南无阿弥陀佛。。。,咦!晚上睡觉都梦见这个钞票一大把、一大把抓,这样就没有办法。要心想佛,口念才有用,你光是口念,这个心没有在想佛,没用,所以心跟口要同时,【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 (壬)二合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疏】【众生心者、拣口念而心不念也。忆、记持不忘也。】常常记着。【念、系缘在怀也。】系缘在怀,这系就如同绳子把他绑住,为什么我们老是拿一串念珠,就是像一头牛把牠绑在树下,我们的心,若用念珠来把它绑起来,这样这颗心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像一头牛到处乱跑,我们就用绳子穿过牛鼻,把牠绑在树上,所以我们常常拿念珠,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念就是系缘在怀,将这个缘牢牢的系住。【又初】刚开始的【时】候,【偶然勉强记忆、曰忆。后时长久熟脱缘念、曰念。】那么久了,熟就是久之功力成熟,忆佛念佛久了,脱,就是除掉,就熟脱缘念,这个一切的外在的妄想就会除掉,自自然然,你所念的都是佛号,我们现在所念的都是五欲六尘,偷心不死,难为修行之人,偷心就是苟且偷安,心存侥幸叫做偷心,心存侥幸就是说,我常常说:嗯!我这样可能会往生了,嗯!我功德做这样差不多了,叫偷心。这个妄想若要去除必须要忆佛念佛,【又忆是暂念、一忆之谓。念是数忆、】这不是数学的数,念数shu三声,一次又一次叫做数,念是数忆,一次再一次的记忆,所以【常念之谓。】记忆,【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佛亦有二。一事相、即是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十身。】十身跟诸位讲一下,十身者,念愿身,智身、法身、力持身、意生身、化身、威势身、菩提身、福德身、相好庄严身,等一下再来解释这十身,三身十身,十身都是华严讲的,华严都讲“十”,十是一个圆满数,所以第一叫做事相佛。【二理性、】理性佛【唯是一真法界。又事理忆念佛中、复各有二。一行布。】行布就是渐次性,有次序的,【二圆融。】圆融就是一念具足一切叫做圆融,【谓先念化】身佛,再【报。】身佛,【然后法等、是事次第也。】是事相佛,【若三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时也。】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次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是理次第也。】所以事相的次第,先化身、报身最后才法身,不管三身或是十身,都是在一心,这就是事相的次第。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才“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这以前都有解释过了,这叫做理次第也。再来【三如来藏心佛、】三如来藏刚才我们有讲,空如来藏就是空性,不空如来藏就是万有,不空就是有嘛!空不空如来藏,那么就是理事圆融,破一切法名“空”,立一切法名“不空”,所以破立同时叫做空不空如来藏,【同在一时中念。是理圆融也。问。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意思是说心跟佛不在同一个地方,心外有佛,何必理念?怎么允许这个理念呢?因为理是没有内外的。【设心外无佛、乌用事为。】比如心外无佛,即心即佛,心外无佛,何必用这事相念佛,因为事相是对立的嘛!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就是即心即佛,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呢?“乌”就是何必;“乌用事为”,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答。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心外有佛就是由我们心的佛来成彼外佛。【经云。诸佛正知、从心想生、故须理念。心外无佛者、托】就是借,借重于【心外佛、】借重这个外在的佛,来【显我心佛。】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本性的佛没有显现出来,藉着外在的佛,外在佛: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西方三圣,看这个相片来念佛,我们现在都是这样,托心外佛,显我心佛。借重着心外的佛,来显示我们心中的佛。【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故须事念。】你的心若想佛,是心就是作佛,所以要事念,事相念佛,事一心不乱,事相念佛就是说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连续佛号没有间断,就是平常我们统统都是事相念佛。【若离事理二念、何名即心即佛。】怎么可以说即心即佛?这是一个问跟答,意思是说不是事念就是理念,若离开这个事念跟理念就不可以说即心即佛。【问。若即佛是心、】意思是说把它分开,若佛就是我们的心,【只应念心、何必念佛。】因为佛就是我们的心,【又即心是佛、只应念佛、何必念心。】因为你两样都一样,念一样就好,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念佛就好,不然,念心就好,何必念两样做什么?【答。但执即佛是心、】我们只知道执着佛就是我们的心,【不知即我本觉心性。是彼究竟觉佛。】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性),本觉就是我们本来自有觉悟的本性,就是他(对方)的究竟的觉佛,所以【经云。是心即佛三十二相。】我们这颗心当下作佛就是三十二相,当下是三十二相【故不妨念佛。又执即心是佛、】心就是佛,即心就是佛,【不知即彼究竟觉佛、是我本觉心性。经云。诸佛入于众生心中、故不妨念心。】因为佛会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念我们的心,佛就影现。下面这句比较难,【若心佛偏念、即义不成矣。】偏念,若心跟佛对立,偏念,不是偏心不然就是偏佛,他不能圆融即心即佛同时,就是说如果是心跟佛把他分开来,用一种对立的观念,对立的心,佛、心分开来念这就偏念,如果心也念,佛也念,变成不是融合在一起的念,那么这个道理就不成,即义不成意思就是你不能执佛就是心,也不能执心就是佛,把他分开两个角度,不可以。【问。一真法界、】华严宗都是讲一真法界,那么天台宗是讲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还有六凡法界,四圣六凡这是天台宗讲的十法界,那么一真法界是华严宗的思想,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那么这日本的日莲正宗,是采取《法华经》里面的其中一品(几品),作经教的教理的依据,所以只有赞叹这个《法华经》,大肆的诽谤其他的宗派,所以这日莲正宗是一种极端,你说正法,它是真的佛法,你说是佛法,它是很极端的佛法。一真法界【体无二相、】本体没有二相,【何存内外心佛念耶。】一真法界本体是无二相,是相同,何必存这个内跟外的心佛念呢?【答。法界一真、本无内外、不属佛心。】不属于佛也不属于心。【佛目证穷、】目就是心,佛的心是尽。。。,穷就是尽,尽就是究竟的道理,所以【知生等有。】知道众生本来就有这个佛性的叫做知生等有,佛目证穷,知生等有,佛的心是证到最究竟的果位,他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有本有的清净本性,【欲令生悟、】想要令众生开悟,所以【义分心佛。】道理才分心跟佛。【佛为外境、心为内境。忆念功成、自然证知、】没有这个能所,【心无佛外之心、佛无心外之佛。】意思是说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根本就不能分。【唯一法界、普融无尽。现前见佛者、谓不离现阴、】阴就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就是说佛就是不离当下,当下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身,【于定中见、或于梦中见也。】所以【当来见佛者、谓报终阴坏、】报终就是临命终,五阴身要坏,坏就是死亡,报终阴坏就是说我们临命终,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阴身,要死亡的时候我们就能【见佛来迎、或于华中见也。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应道交、难思议故。谓信得即心是佛、】我们的心就是佛,【专于事念、念相好佛。故见果报佛、来入我心中。经云。是心作佛、诸佛如来。来入一切众生想中。二始本契合。法尔然故。】这个法本来就是这样,【谓信得即佛是心、专于理念、念本性佛。故于自心中、见法身佛现。经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合就是适用于,不合就是不适用于佛念众生,因为是【重在】于心,在这个【众生念佛故。】意思是说他的重心点是放在众生念佛,而不是佛念众生,所以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这里不适用于佛念众生,是因为我们的重心点都是放在众生在念佛这个角度。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钞】 刹刹尘尘就是大叫做刹,尘叫做小,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刹,于一微尘,一个颗粒微尘叫做尘尘,所以现身说法。【即便证知德云一念佛门、出生二十一门。如是知后、发普贤愿。行普贤行。或于梦中、见无尽身佛。说法利生。即便悟入威光念佛三昧、】很有威德光明,【统摄无尽三昧。如是悟后、发遮那智、】遮那就是平等,无上智,【成遮那境。】遮那境就是无一切境,无一切境。【以上善根、皆由过去今生、念佛习报相也】念佛的这个习气,这个果报相。下面看小字【(见相好。悉属报因相现。】就是说你若见到相好,这就是你的报因相。【发诸善心。皆是习因善发】习因就是过去你有这种心,所以现在又产生这个善心。【)。】再来就二,【二者】比较重要,我们第一个比较不可能,第二因为都是障碍,【三昧中若有业障发相、】这注意看!这段跟大家绝对是很感应,【则知过去不种善根。何为障发、亦开四种。一者昏沉暗蔽业障发相。谓念佛时、即便昏睡。】你看!念佛的时候即便昏睡,坐着就昏昏作睡,这也真是很厉害的人,【沉暗瞪目曹 (懵)。】这个“瞪”就是眼睛弄得很大。“目曹”就是迷迷糊糊。有时候沈暗,瞪目曹,【无所记别。】什么都记不起来,什么都记不起来,【令诸禅观、不得开发。】什么都记,要观照什么也记不起来,迷迷糊糊,差不多都这样。再来,【二者妄念散乱业障发相。】产生业障。【欲修观时、虽不昏沉、而生邪想。】邪想就是什么?男女,这个邪想就是男女的欲望,他一直念佛一直没有办法断,一直念佛一直没有办法断,他一直很困扰,很困扰。有一个说她若在念佛、念佛……,念一念,咦!她就看到阿弥陀佛没穿裤子,很奇怪!很奇怪!怎么会这样。师父!我知道这样不好,这样念、念……,就看到阿弥陀佛……,明明知道这是冒法渎圣者,她很不想这样,不过很奇怪念、念……,就看到阿弥陀佛全身都没穿,现在若念、念……,就想到这个男女,她很痛心。有一次她爬起来很痛心搥墙搥得手流血,流血……,很痛苦、很痛苦,她不想要这么想,可是控制不住,难哦!那个难哦!难哦!所以要断掉这个邪想,要写七个字:难、难、难、难、难、难、难,要写七个字排在一起,若大彻大悟,易、易、易、易、易、易、易。太容易了,有穿没穿他都没差别。你要使他起这个念头,他也没有这个念头,一切法不可得,对不对?为什么呢?你也不要观这个阿弥陀佛是光明相,也不要观这个凡夫是昏暗相,一切相不可得,当下就无相,一心持念佛号,实相念佛,哪有这些稀奇古怪对立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所以这个邪想就是YIN念的意思,太重的YIN念没有办法修行,所以昨天皈依,一个在家居士:唉呀!师父!我是有结过婚的人,我这个YIN断不了,噢!这个很难,这个很难。身材胖胖的,胖胖的,一个胖胖的。我说:那怎么办呢?就是不晓得怎么办才来问师父,我很精进也是有用功,就是没有办法啦!没有办法啦!所以这还是须要时间。广化老和尚说,我以前问老和尚,我说:老和尚!老和尚!这个年轻人这个……,这个怎么修行?老和尚就在笑:四十五岁以后就比较好修行。噢!还得等四十多岁,说要四十五岁之后才比较好修行,我才三十九而已,还得等六年。噢!这个难哦!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业障深重的人,就是不好断这个。【欲作四重五逆十恶毁戒等事。展转生续、无时暂停。因是三昧、不得现前。】不得现前,尤其这个男女的欲,女人也是一样,女性也是一样,男性也是一样,就是生死的根本就是YIN,这个最难。【三者恶境逼迫业障发相。将入定时、虽无妄念、而有恶境】界【。或见焚溺。或闻震击。或无头手。或堕山海。如是逼迫、令其惊怖。】晚上惊恐醒过来。【所发道心、障碍不起。】晚上若有这种恶梦的人,要赶快求忏悔,做这种梦的人就是不好。【四者病事苦恼业障发相。当念佛时、】在念佛的时候,虽然没有上述的境界,【虽无上境、】就是没有上面的境界,【而身忽然生诸疾病、】正要修行,哇!病例了,【苦恼百端。或为世间种种事务、牵连不断。因是无生、不能证入。】你想想看!整天都生病,你想你有办法证入?整天头痛、腰痠(酸)背痛、痉挛,【以上业障、皆由过去不善报因相也。因此善恶二法发相、即验自己根性、是善是恶。亦知自己在前生时、种善不种善、作恶不作恶。如是见已、善者增修。令其圆满。恶者对治、令其除灭。云何治灭、亦开四门。一治灭昏沉障。】就是说念一念睡着了,要怎么对治?怎么对治?【应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闭目而观。若心暗钝、悬想不成。当对一尊端严佛相、缘之入观。】攀缘入这个观,开眼即……,【若不明了、即开眼观、复更闭目。】这个叫闭目,眼睛睁开,合起来,张开,合起来。【如是想时、心眼开豁、】慢慢、慢慢观,这心就开,【即破此障、无复沉睡。二治灭妄念障。】要怎样治这个妄想呢?佛教我们【应教念报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一切种智、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普现色身、利益一切。神通变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恶心心数法】心数法就是心所有法,【自然销灭。】自然销灭。所以治这个妄念,那么治这个妄念,其实这个难,他讲这个,我觉得这个不太受益,我觉得还是要修禅,师父这个《普贤行愿品》读完了,讲《劝发菩提心文》,我们这一本讲完的时候,我们讲《劝发菩提心文》,讲《普贤行愿品》,再来讲《劝发菩提心文》。再来我们用一年的时间要把禅的思想,从头到尾用很长的时间告诉你那个空性的东西是什么,让大家找到自己真正本来的面目,你这个东西找到了,那就路找到了,你就自己走,就不会走错路,师父告诉你这个禅的思想以后,你找到了本来的面目,禅是什么?好了!我讲一个:有一个禅师,禅师来参这个六祖惠能大师,(参这个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问他:你以何法修行?他说:成圣尚不可得,以何法修行?又说:你今天晚上在这里休息吗?他说:对!我今天晚上在这里休息,明天一大早就要走。六祖说:那你为什么去得那么快?他说:本来没有来,哪里有去呢?哪里有快慢?六祖惠能大师说:唉呀!善体无生,善哉!善哉!你亦如是,我亦如是,诸佛亦如是。二、三句话就解决了,二、三句话而已,去六祖那里印证一下,他有没有开悟,只有几句话而已。他说:你怎么这么快就要离开?他就说:本来就没有快跟慢,哪有快,哪有生灭、哪有来跟去呢?他说:仁者自生分别。是六祖你自己心里所产生的分别,我本无来去。六祖说:唉呀!仁者善体无生,如是、如是修持。就是用这个无生法修行,他找到本来面目了,就是那么快。我讲了这么久,不知你是找到没有?找一天,脑袋一个一个来敲看看,敲看看!看开悟没,碗打破一整打。师父!我都没有感觉。所以这个悟很重要,悟才不会走错路,才不会走错路。下面,【三治灭恶境障。应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你要灭这个恶,那意思就是平等法性,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安住在平等。【空寂无为、无有形相。】这个是修行人的根本,你若不了解无为法,再给你修百千万劫你都不见性,【既无形相、焉有境界逼迫。】那有这个境界来逼迫我们呢。【境界空故、即是治灭此障。四治灭病事障。应教念十佛。缘佛菩提威势力持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缘佛福德相好庄严意生身相、】意生身就是随自己的意思而生,【不为一切病苦所恼。】这个病苦是很没办法的。【念佛法身、犹如虚空。随其智力、应化一切、非如众生、烦恼阴身。八苦交煎、世事缠缚。】这就是众生,八苦交煎。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世事缠缚。【如蚕作茧、】像蚕吐丝作茧自己捆绑自己,【无出头日。如是念时、此障即灭。故知存心念佛、广大功德、无有不成。深重业障、无有不灭也。 底下这一段就比较复杂。 【三宗趣旨归者。有总有别。总以忆佛念佛为宗。见佛入忍、心境圆通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以教说为宗、令达义为趣。二事理、举事相为宗、诠显理为趣。三境智、三佛境为宗、二观智为趣。四行位、信愿行为宗、入不退为趣。五因果、以因行为宗、克果德为趣。】 【三句、牒门、】牒就是记载的意思,古时候的竹片可以记载一些文字,所以记载这念佛法门叫做牒门,【谓宗旨归趣也。当经所崇】崇,崇拜的崇。当经就是这部经,所崇,崇拜的崇,崇尚,就是崇尚念佛【曰宗、】“崇”后加三个字,崇“尚念佛”,就是说《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尊重念佛,意识是希望大家能够遵守这念佛法门,【宗之所归曰趣。】宗就是遵,遵从,上面所宗,那么宗最重要是会归到哪里?这就是趣,趣向于什么,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我们人很多,趣向于这个修行念佛的道场,不是趣向于诵经、拜忏的道场,【若不识宗、无从趣向矣。】若不识宗就是说你要先了解,比如你要先了解讲堂的性质它最重要,这宗就是所依照、所依存的是什么,我们所依靠的是经典,那么如果你连讲堂你都不认识,那你就不晓得我们讲堂的趣向是什么,讲堂是以法为宗,以净土为趣向,为修行趣向,如果你若不识宗,你就无所趣向,宗你都不知道,你趣向什么,宗就是大家所共同遵行的嘛!【有下、释义。教说者、即念佛教门也。达义者、谓了达教中所诠心境缘念、】这个缘念,就是念佛,所以到后来众生就能跟佛来感应,叫做【生佛感应、】像【染香】人,身上染到香,整天在做香的人,他身上一定有香味嘛!所以染香【入】这个无生的法【忍、】【自他生土之义也。】自就是自性佛土,他就是他方佛土,那么我们往生到底是自性佛土还是他方佛土呢?所以说自他生土,到底是我们去往生还是没去往生,还是本来就具足,这就是说自他生土之道理,意思是说自性土也可以,说他方土也对,说自性土也不对,说他方土也不对,看是在哪一个角度讲的,就凡夫位来讲,我们自性的佛土还没显现,确确实实是有他方世界,他方极乐世界,若自性开发出来,你说他方世界也是不离我们的本性,所以看我们修行的立场,看我们个人修证的功夫到哪里,所以说随着时间跟空间这个架构的不同,这个道理有时候安排在某一个空间、时空讲得通,有时候在某一个另外一个角度才讲得通,【事理、义中所具者。谓崇尚念佛等事、其意云何。】这是什么意思呢?【正欲彰显弥陀自性、净土唯心之至理也。】意思是说要显示每一个人都有阿弥陀佛那个自性佛土,所以这净土是唯心,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具足这个净土的道理,念佛到最究竟就是这样,自他不二,不二。【境智、】境界跟智慧这一对,【理内开者。】理内的凡夫这是天台宗的思想所讲的,理外的凡夫叫做五停心观,理内的凡夫叫做四加行,煖(xuan一声)、顶、忍、世第一,这个我们在《教观纲宗科释》会开这个班,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对于有心要学佛的人是非常的重要,一个启蒙,这课非开不行,因为我们一辈子所接触到的天台宗的思想到处都是。【境、即所观之理。智、是能观之心。】所以这个所观的理跟能观的心,这就是二观智为趣,二观,一个能观之心,一个所观的道理。【佛之圆融三身、】法、报、应身圆融三身,是真实境,【真境也。事一心、】不乱跟【理一心、】不乱,是【真观也。】我们现在在观就是散乱的观,不能称为真,真就是确实相应的意思,念佛念到事一心,是真正与佛相应的,若念到理一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才是叫做真观,那么我们现在的观叫做散乱,【行位、随智起者。信愿行、三资粮也。】 【如是五对、展转相因、以为生起。】如是五对,哪五对呢?教义一对,第二、事理一对,第三、境智一对,第四、行位一对,第五、因果一对,这就是五对,辗转相因,哪一对都可以当作因叫做辗转相因,哪一对都可以当作果,以为生起。 (丙)四释题 【(丙)四释题】解释这部经的题目。 【四略释题名者、有四对义。】有四对,把笔拿起来,我叫你写,你一定要写,你要是不写,到时候你一头雾水,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 【四下、标牒。有下、解释。】那么这个是一段、一段、一段的,所以这个没有什么特殊,就教他,“四”,一、二、三、四的四,就是有四对义,“释”就略释题目,就“标牒”,“有”底下是解释有四对义,就是这个意思,【此句列也。】 【四下、】这一段,就是【念佛法者。】现在下面再来,我叫你写你就写,念佛法者,什么叫做念佛法?念佛的法门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念?现在再来写一个: 甲,【念变化、】变化佛,【非受用佛、】这个受用佛,就是福德庄严的报身佛才是受用佛。非受用佛,就是非受用、不是自己受用的,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应【化身】变化来的,所以他是为了度众生才来的,真实佛的色身不是这样,所以说若是念变化佛,不是这个实报庄严的受用佛,那么这个是【小也。】小教就是小乘教,就这样子。 底下写:乙,若【念受用、】身佛,自受用身就是实报庄严,他修福跟慧,具足清净庄严的报身,当然就【非变化佛,】是【自报】,就是自己所修福德因缘的果报,这个是大乘的【终也。】 再来,丙,【念亦变化、亦受用佛、】是大乘始教,【他报】就是说自己很受用,也能够利益众生,所以念也变化,也自受用佛,也就是这个大乘的【始也。】 再来,丁,【念非受用、】念不是自己受用,【非变化佛、】就是空一切法,那么就是当体即空离一切相,就是【顿也。】顿教相。 再来,戊,【念圆通无障碍佛】圆通无障碍佛,是圆教,【十身圆也。】 下面【势至人者。】在旁边写个: 甲,【得应化佛力。小势至也。】小教的势至。 乙,【得功德佛力、】有得到这个功德的佛力,【始势至也。】始教的势至菩萨。 丙,你若【得智慧佛力、终势至也。】 丁,你若【得如如佛力、顿势至也。】 戊,【得无尽佛力、圆势至也。】 【此亦约教略释、】约教略释,藉着这个教简单解释,【下更详解。】【则知此题名内、人法双彰。】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这个【并举。】这就是四法,人、法、因、果就是具足四个法,【理尽义周、】道理都尽,都周遍,【故标章首。】所以标这章为首。 (丙)五解文(分三) 初叙礼白仪 二正陈所证 三结答圆通 看【疏】,【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什么叫做大势至呢?【我投足之处、】就是他在走路,脚抬起来这样走一步,【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脚步走一走他就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震动魔宫,这叫做大势至。【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噢!都会震动,【亦名得大势。】【悲华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意思是说希望他将来成佛之后的世界跟观世音菩萨都一样,在经典里面讲观世音菩萨成佛之后的世界,比现在的阿弥陀佛的世界更加庄严,那不简单,不简单。大势至菩萨希望将来成佛的时候,希望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时候具足的世界那么庄严。【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界故、】因为你愿意取这个大千界故,【今当字】就是取名,“字”当作动词用,今当字【汝为得大势。】现在跟你取法号叫做得大势,不是得到大势哦!是得大势,能够的意思,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别名。“汝为得大势”,你不要读作:汝为得到这个大势,这是错哦!三个字要连起来念的,“得大势”。【亦名无边光。】无边光,无尽无边的光明。【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若依本文、能念大势佛、】把笔拿起来,这个“大势佛”,就是指阿弥陀佛,若依照本文,能念得这个大势佛,很有威力,【能摄六根妄、】为专注的心境,【能接念佛人、故名为势至也。】下面说【假此菩萨】就是藉着这位菩萨,【为发起者。表念佛法门、能发智光、】所以【得大势力、离三界苦、取净土乐也。于法自在、名为法王。从法化生、】因为藉着佛的法化生,所以【称之为子。】从法化生,我们大家都是从法来的,是不是?称为子,【悲华经云。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过去曾作过观世音菩萨的父亲,所以简单讲起来就是,我慧律法师就是过去都曾作过你祖父、曾祖父,所以你今天坐在这里听经,因为我坐台上比较高位,你看!阿弥陀佛曾作过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的父亲,所以我就是你父亲,是真正的,是说不知何时而已。【今在极乐、居佛左右、助化一切。】现在极乐世界,住在佛的左右手,帮助佛来度化一切众生,【次补佛处、】就是等觉菩萨要补佛的位,【故名法王子也。与、共也。伦、类也。声气相应、】同声相应,同气就相求,【名为同类。】比如说这里是讲堂的人,来啊,来听经哦!都相同的,就听经这一类的人来。你不会说:来啊,来喝酒哦!我们也不可能相邀跑去喝酒,若有,是一部分人会偷喝而已,不敢让人家知道。有一天我去信徒家,我说:菩萨,阿弥陀佛!他就(师父以手掩嘴学信徒说话貌):师父,阿弥陀佛!他偷喝酒,怕师父闻到会骂,后来师父再问他,他就不敢讲话了,(师父学信徒抿着嘴讲话)&*#?*。。。,一直嗯,讲出来有臭酒味,不敢讲话。所以念佛的人是有惭愧心的人才会不敢讲话,有的无惭无愧,喝双鹿的五加皮,XO,拿破仑,五加皮,茅台酒,气不相应,我上辈子这条酒戒绝对持得很严格,这辈子闻到酒味就吐,到现在不敢抽烟,我从小到现在不敢抽烟,不敢喝酒。【五十二者、数也、表势至念佛一门、能摄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跟妙觉,【等五十二位诸法行故。】【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肇云。】肇公云,【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就是中国话,【大心众生。】中国话说大道心的众生,大心,就是大道心,发很大的心。【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贤首】贤首国师这是华严宗的祖师,【云。菩提、此名曰觉。萨埵、此曰众生。】菩提叫做觉,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菩萨,那是觉悟的众生,而我们是迷了的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所以智跟悲就是变上求菩提,下救众生,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我们今天听经闻法就是从师父这个地方求到这个智慧,求到菩提,之后你们要用悲心来怜愍众生救救众生,【名菩提萨埵也。】【从座起者、师资尊卑、】长幼有序的意思,师资尊卑,师父一定是坐在上面,在讲经、在说法,做徒弟的人要请法要跪着顶礼。从座起者,就算包括要禀告佛,他也是都要跪,因此在戒律也是一样,跟师父讲话也是要用跪,若请法也是用跪。现在却不敢这样,你这样跪,我要跟你讲话,你跪着我反而觉得怪怪的,你一直跪、跪,地上大理石凉,怕回去得风湿症。若依如法是要用跪的,请法一定用跪的,这在《沙弥律仪》也是讲得很清楚,因为重法嘛!比如说那时候,我坐在那个地方,那个开计程车胖胖黑黑的司机,有一次他很不高兴,现在人家来请教师父这个佛法,因为他是初机什么都不懂,他看我跟那个人简单回答请法,他跟我请法,我简单回答他,很不高兴,他说:师父!你怎么不规定,若要请法要穿海青、搭衣端身跪着然后才来问。才觉得他重法,你要了解他有信心没有,对不对?你这样叫每个人都穿海青、搭衣跪着问,问两句又脱掉,难道一定要拘于形式?请法尊重这是很重要没有错,当然他发心是正确的,他这样讲是正确的,正统的佛教是要穿着海青、搭衣,跪在师父面前请法,他这样讲是正统的,但是这样来讲,你要怎样能圆通呢?他来,众生的根机不同,他临时来寺里,你又叫他回去穿什么缦衣,所以说某一种法要正统,某一种时间要方便法,他比较不会尊重三宝,并不是他不尊重三宝,他也很赞叹师父,所以他拿一千块钱来供养,拿一千块钱就塞给师父,好像我们在向他乞讨,一千块,师父!一千块给你,一看就知道他很虔诚,他不懂得供养,拿钱给师父要跪着、要顶礼,他不懂,我们知道,因为他有听到录音带,从台北来就是只为了见师父一面,为了要跟我相见,只为了要见一面而已,从台北坐车坐到高雄,跪着顶礼,我说:你有什么问题。没有,只为了想看师父长什么样子而已。看一次一千,这样还不错,我们也知道他是初学。把规矩订这么多,我认为不适合。所以讲到这个从座起,那是说懂得道理,尊师重道,不然,初学的人来到这里哪有办法,你订这些规矩,人马上就全跑光,不可以,要看情形,所以师资尊卑,【名分秩然。】秩然就是次序,这个秩就是很有次序,次序井然,秩序井然。【有所陈白、】白就是述的意思,有所陈白就是陈述的意思,所以对长辈【不应坐故。】对佛那更不用讲了,今天若佛来,我们敢坐吗?今天佛来,大家都跪着,谁敢坐?佛是法王,我们没有佛我们怎么了生死?你到泰国才会惊讶,泰国对出家人的恭敬才令人惊讶,师父坐这样,坐在前面这里,那个在家居士要走过师父的前面,头一定低下去,一定要这样低下去,急急忙忙走过去,他若旁边有路,绝对不敢走过师父的前面,若要走过去时,一定低头低到。。。,表示说很不好意思,说:师父!对不起!我非从这里过不行。赶快,他表现得很谦虚,头低、低(师父学居士头低貌),他也很行,都不会撞到柱子,低头而过,低头而过,噢!泰国对师父的那个尊师重道,唉!很吓人,他才不像我们大乘佛法,师父!师父!好像在叫卖冰棒,喊来喊去,有一个多可爱,一个人:师父!来!来!我跟你讲一些事情,他自己不会跑到我面前报告,竟向我招手,师父!来、来。。。,人家“来”的意思是说长辈向晚辈招手,你这么懒惰,师父在这边,竟向我招手要我过去,他用右手向我招手,我说:来、来,我用(手指)勾的,后来他自己来,不懂,不懂,所以说我们这个礼貌不建立也是不行,不尊师也不重道。你们到泰国去,今生今世佛教徒一定要到泰国去的,去看看那个小乘的,噢!那对师父的恭敬,师父坐在这里,旁边的白衣背这个僧袋绝对跪在旁边,他不敢站着,不敢比师父还高,像我们到仁德法师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泰国对师父也是非常、非常的恭敬,我们号称一个大乘的法门竟然不尊重师父,其实不是不尊重,不懂,因为我们中国不是佛教国家嘛!不像泰国这样,出家人很普遍,所以他对三宝的尊重,包括国王都一样。我们这讲堂不用像泰国这样,至少最基本上对师父的礼敬要注意,不然人家会笑。【顶礼佛足者、以己上顶。礼佛足下。敬之至也。】尊重到最高,【上皆身业。】顶礼是身业,【白佛言者。】拿佛来说,【上示曰告、下启曰白、】就是说佛长辈对晚辈,在上的人告诉底下叫做告,底下,下就是晚辈对长辈叫做白,上示就佛告阿难,阿难就白佛,不一样,佛告阿难,长辈对晚辈叫做告,晚辈对长辈叫做白,白就是晚辈恭敬长辈,这在《金刚经》就看得很清楚,【是口业也。身口恭敬、意业可知。】 【钞】【梵语下、释人名也。先势至中、初约行、】第二是就愿来讲,第三是就悲来讲,所以初就行,【中修自行也。由有智】慧,智德跟【断】德,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智慧,断德就是后天性的加行跟用功,【威势、故能震动一切。】【亦名下、次约愿、上求佛道也。由有想念势力、】动一个念头念这个势力,【故能取证净土。】我们现在也都从这个念头开始,愿求这个极乐净土,也是都从这个念头,所以由有想念势力,我们想,我们这样愿,念力所造成的,就能够取证这个净土,【亦名下、三约悲、下度众生也。由有化导势力、故能救拔三途。】【上二、自利。】就行跟愿来讲,【此一、利他。】悲就是利他。【依本文者、上通诸经释名、此局】指限于本经,【当经】是指限于本经的【释也。】【能念三句、亦约上求、】上求当中【中修、下度、】上求是什么意思呢?能念大势佛,大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往上求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被我们,怜愍我们;中修就是能摄六根妄,我们能够摄受六根的虚妄,专精念佛,归真;下度就是能接念佛人,能接引学佛的人。能念这三句就是上求、中修跟下度。【三义】,三种道理【以释。】【大势佛者、指弥陀言。十方三世佛中、弥陀为第一故。】所以下面说【能念、非如众生不求大势佛、及断苦法故。】众生不求阿弥陀佛,那么他也不断苦,不断苦就是这个苦因,恶业继续去做,他不断,所以不能离开痛苦。【能摄、非如众生六根、攀缘六尘故。】不是像众生的六根攀缘这个六尘,阿弥陀佛不是这样,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所以阿弥陀佛能念、能摄、能接,我们众生没有一样有办法,不能念、不能摄,六根每天都乱七八糟,也不能接引众生。【非如众生自利、不耐他荣故。】噢!这一句讲得太好了,不是像众生这样,耐不住别人一点点好处,这个“荣”就是光耀、光荣、优点,耐就是按捺不住,受不了,忍耐不了,他比我还好,好像我比较差,就没有那种随喜功德的念头,他就是不会随喜,一个团体会大乱,就是这个不耐他荣,师父若每次叫这个(人),就说师父比较疼这个,偶尔有一次若叫另外那个,“你叫他就好了,你不要找我,你叫他就好了”,我们人这个心病很严重的,其实师父没有那个意思,一个团体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人的内在里面充满着烦恼,困惑,这个要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出家也是一样,出家剃度还是凡夫,不是圣人,那个不耐他荣,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不能太炫耀,这就是众生,人家佛祖能接引众生,佛祖每天都在度众生,他才不管你比谁强谁弱,也没有对立法的观念,在我今天我也是这样子,我的徒弟我也没有说哪一个强哪一个弱,都一样,你不要犯到这里的戒规都没关系,我画一个圆圈让你跳,怎么跳都没关系,就不要踩到圆圈,画一个规矩给你走,对不对?所以【有此三大德、威势之至也。菩萨名实相称、众生无势可知。于法下、次法王子。自在为王者、王以自在为义故。】王,谁敢管他,这一国之君,王是最自由,他一出口就是皇帝的命令,说斩就斩。【次补佛者、彼土弥陀佛后、次当观音补位。观音之后、次乃势至补位。】当然这还得很久、很久。。。,【犹如储君、】备用的君王就是太子,储君就是太子,太子【暂居东宫。】暂时住在东宫。【后必南面、】南面就是继承王位的意思,【绍王位也。】【与下、三与同伦。易曰。】易这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曰声气相应。若依华严、有八十四同(始从念、慧、趣、觉。终至不虚、出离)。故名同类。如七十三、】卷讲得很清楚,【兹不繁录。】因为太多了,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若不同,就不相为谋,【同心言、其臭如兰。】这个“兰”在还没有成长以前根部是很臭的,等它开了以后,哇!那就是万里香,到处都香,成长以后非常、非常香。【故云与同伦也。五下四、五十二。】现在讲这怎么“行”,五十二位菩萨的行,甲,【信佛是心、】信佛就是我们的心在信,【信心作佛、即摄十信法行。】信心来作佛,你就能够摄十信位。乙:安【住在三昧、观佛实相、即摄十住法行。】观佛的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丙:【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摄十行法行。】丁:【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摄十向法行。】回念佛心就是转回来向佛心当下,向佛心住就是,佛心就是当体就是,本来的面目,这就是十回向。戊:【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即摄十地法行。】这文字都很简单,没什么好解释的。【忆佛念佛、去佛不远、】我们忆佛念佛,离佛就不远,【即摄等觉法行。】【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即摄妙觉法行。则知超凡入圣、唯有念佛为妙矣。】【菩下、五菩萨。初义约心、】23页的倒数第6行,就是2、4、6底下,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肇云,肇公说:菩提,佛道名也。“菩下”就是从一段开始,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心,【谓能如是忆佛、即成大道心众生、名为菩萨。】初就是这个道理,【次义约境。】就这个境界。【谓能以念佛心、上求佛觉、下化有情、故名菩萨。从座下、释敬礼也。意可知者、】意思是可以容易知道的,【谓意若不恭敬、】就是三业,身、口、意中的意业,三业里面若不恭敬,【则身不避席、】他就不会避开那个位子起来顶礼,【口不发言、以身口礼白、】口不发言就是静默,用这色身,色身是顶礼,口敬白,【随意主故。】这很容易搞错,随意主就是随三业的意业为主,引导,意业若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的意思,意业若清净,随着意业清净为主,所以身跟口,心就恭敬,口就恭敬白佛,【所以三业皆修敬者、表显念佛、乃是一切世间希有难信之法也。】 (丁)二正陈所证(分二) 初详引古佛教诏 二略述自己修行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我回想起来这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疏】【我者、即自指法身、不同情计】不同于一般众生的情执的我,不同情计【我也。】就是不同于凡夫的情执的我,错觉的我,【明记不忘、为忆。】明记不忘为记忆的忆。【过去、称为往昔。恒河沙劫者、约恒河中之沙】一粒沙当作【以数劫、】那么多,所以是【显其久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人之不觉也。】佛是先知先觉,觉人之不觉,【略开三义、】三种道理,【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外。】凡夫跟外道不会自我觉悟,不了解这个我是空性的。【二觉他法空、拣异二乘。】二乘只是我空而已,法没有空。【三觉满俱空、】觉行圆满,【拣异菩萨。】不同于菩萨,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不圆满,还没有圆满的境界,表示佛是最圆满。【出世者、无机不兴、根熟则现也。】那么出世就是说无机,没有合这个众生的机就不兴,根若熟,他就现。【如来者、从真如起、】真就是不假,如就是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而来随缘而不变,所以【来成正觉也。】【十二者、大弥陀经云。】第一、【无量光佛。】第二、【无边光佛。】第三、【无碍光佛。】第四、【无对光佛。】第五、【炎王光佛。】第六、【清净光佛。】第七、【欢喜光佛。】第八、【智慧光佛。】第九、【不断光佛。】第十、【难思光佛。】十一、【无称光佛。】十二、【超日月光佛。】那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光”字,十二佛都有一个“光”字,我叫你们写起来编号,把十二编号写下来,这会讲到的,【无量者、实智照理、无限量故。】实智就是空的道理,照理就无限量故。【无边者、权智照事、无边际故。】入一切法所以叫无边际故。【无碍者、慈光与乐、无障碍故。】【无对者、悲光拔苦、无敌对故。】大悲的意思,没有人像他这么慈悲的意思。【炎王者、光音应化。得自在故。】叫做炎王,像火焰一样的光。【清净者、离垢清净、发光明故。】清净者,这是指法身。【欢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诸惑故。】【不断者、常光不断绝故。】【难思者、本光不思议故。】难思,不思议,不可思议。【无称者、涌百宝光、不可称故。】无称者,当然就是无法赞叹,太伟大了。【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俱名光者、】全部都有一个“光”,【因中念本觉佛、发明心光。】发明这个本性的光明。【果上成妙觉佛、现起身光故。】所以【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一劫当中一直出现,【一约能念。】【表行者、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中国就是以十二时辰为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嘛!西洋是二十四个小时,印度是六时,昼夜六时嘛!十二时中,那么是中国,所以十二时中就是二十四个小时的意思,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自性佛意思是空一切相,入一切相,当下佛号清清楚楚,当相即道,道即是佛,打成一片。【不得弹指顷、】在一刹那之间,就不会去【念世间五欲。】六尘,【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也。】发明出来,我们是二十四个小时里面,很少有那种间断去念这个自性佛,我们都停下来,想这个五欲六尘,【二约所得。则转十二类生、而成十二圣位。】转十二类成十二圣位,意思是说【转十二处】就是六根跟六尘,虚【妄】、妄【想、而成十二处佛德也。然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而其名号同者、】其名号同者,下面解释一下,【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过去到现在全都一样,【如释迦观音之类。】下面都有解释。 【钞】【我下、释我等二句。我有四。一执见邪我、】众生都这样,【二自他慢我、】自己伟大,很我慢,觉得别人比我们还差,叫做自他慢我,第一、“执见邪我”就是执着自己是有一个真我,一个伟大的我,第二、有一个我慢,我,【三名字假我、】名字的名这是假的,【四法身真我。世人具邪慢。】因为邪见而产生我慢叫做邪慢,以不正见当作自己永恒的自我思想为中心的引导,名叫做邪慢,所以有学之人且我慢执假身,【学人且慢假。】就是有修行的人,我们现在大家都有想要修行,有学佛,有修行的人,而且我慢这个假身,出家之后若在生气:你也不探听我以前没有出家是什么(身份),这叫我慢,讲起话来就狂妄自负,出家还是这样子的,没有办法,没有破我执嘛!在家人就更不用讲了。圣人是知假悟真,假真,【圣人是假真。】就是说知道是假的,而悟到是真的,悟到真的我。【今势至乃法身大士、不同三乘、】小乘、中乘跟大乘,【故唯真我。恒河、亦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河从高处来故。乃是无热恼池流出。】从这个无热恼池流出。【广四十里、】恒河【沙】很微【细】,微细【如面。佛在祇园说法。河近讲堂、故凡言多、取以为喻。】用这比喻。【梵语劫波、】我们现在讲劫波就是讲劫,劫波简称劫,梵语讲劫,【此云分别时分。】就是季节的长短,【俱舍云。时之极少、名刹那。时之极长、名为劫。今取沙喻劫、】所以很久、很久。。。,就可想而知,【多久】你就【可】想而【知。】【梵下、释有等六句。始本合一、名为觉满。我法空尽、名为俱空。大弥陀下、引经。无量下、释义。诸佛名号、取证不同。或因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或愿行。此十二佛、皆以光分名者。盖光有二。一智光。二身光。复有二义。一常光。】一种是常光,常光就是跟在佛陀的旁边,【二放光。】就是要讲经说法碰到因缘的时候就放光,常光,释迦牟尼佛常光一丈,放光就是佛要讲经时放大光明,所以【又有二因。一是功德庄严。二是本愿成就。】【今释佛名、亦约此六义也。】我刚才叫你标号起来,那个十二尊佛对着看,【初】佛,第一跟第【二、】比如说第一:无量光佛,无边光佛,这两位是【约二智。】来解释,就智慧的角度,智慧无量、智慧无边,【三四、约二心、】就二种心,【摄二因也。】无碍光、无对光,【五六七八、约四身。】四种身。第【五】炎王光【是化身。】如同化身。清净光【六是法身。】是清净。欢喜是要令众生欢喜的,所以【七是他受用身。】欢喜光佛。第【八】是智慧光,【是自受用身。】就是卢舍那佛,就是智慧身,智慧的报身。【即楞伽中、应化佛。如如佛。功德佛。智慧佛也。】这是《楞伽经》讲的。再来,【九十、常光。】第九叫做不断,第十叫做难思,不断就常光不断嘛!那么常光难思,【十一二、】就无称光、超日月光,这个【放光。】所放出去的光无称就是没有办法赞叹,超过日月,放光。所以这十二尊佛都是就某一种角度这样来解释,【自性佛者、谓念自性佛也。不得念五欲者、观经云、夫念佛者、不得一弹指间、】弹指就是弹一下,连一刹那之间【念世五欲。】都没有,当然这是何等的境界。【是谓系念、】系念就是好好的专注,三时系念就是这个意思,三时,三个时间好好的念佛,系念,做三时系念,【果能如此、一无间杂。】一点都不间杂,你若是能够这样,丝毫都不间断,那么就无杂念。【无量自性佛光、终得发明、】开发出来,【超于日月也。】【十二类生者。】这个是出自《金刚经》,【谓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也。】这十二种众生,那么这将来我们《金刚经》会讲到,在这里不多谈。【十二圣位者。】十二圣位就是【谓干、】慧地,干慧地就是智慧,还是属于干燥的,不是很满的,叫做干慧地,再来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来就是四加行,【煖、顶、忍、世、】叫做四加行,在小乘来讲四加行是初果罗汉以前,在大乘是排在十回向跟初地的中间,要记住,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再来就煖、顶、忍、世第一,再来就进入初果罗汉,是小乘的判法。大乘的不一样,大乘的是把这个煖、顶、忍、世第一,夹在初地菩萨以前,十回向以后,所以煖、顶、世第一叫做四加行,加一点力量去修行叫做四加行。再来就十【地、】【等、】就是等觉,【妙也。】就是妙觉,所以十二圣位就是干、信、住、行、向、煖、顶、忍、世、地、等、妙十二个阶位。【无渐位者。经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故。详如楞严七八卷明。十二妄想者。谓六根六尘妄想也。经云。六乱妄想、成业性故。】所以我们若造业,造业就变成一种力量,成业性,业性就是我们所讲的业力,变成业力形成一一种力量,这个性就变成定,这个也就要报,一定要报,成业性就变成习惯性,贪、嗔、痴、YIN、怒、恚就变成习惯性,那么业已经形成这个性,就是一种定的力量,那你就随这个力量被牵引,牵你去六道轮回。所以【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十二妄想,【是故世间声香味触、】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旋复就是一个周期,变来变去,六根六尘,所以【十二佛德者。谓六根六尘功德也。】十二佛德就是说你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业,你也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功德,同样的意思,反过来的意思,那么这个《楞严经》会讲,在这里不多讲。【经云。总括始终。】总而言之,【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有一千二百,【详如楞严四七卷明。】都有谈到这个角度的问题,六根、六尘里面是怎么修行,多少的功德,为什么耳根比较圆通?它具足了多少个功德,分成几个方向,那这个方向,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楞严经》就是这样讲,它只能看前面而已,不能看后面,所以用眼睛来修行比较不容易圆通,若耳朵,你从后面叫我,我也是有听到,所以耳朵能够遍听圆周,听四方,功德就大,意思是说力量就大,所以这娑婆世界用耳根去修行是最容易成就,耳根念佛圆通,观音耳根圆通,这才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而不是清海所讲的那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胡说八道,都不怕因果,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所以说总括始终,始终:开始到最后,六根之中,各各功德不一样,所以眼根就比不上耳根,这是这个意思,所以有千二百个功德,详如《楞严经》,以后会讲到,今天没有那么多时间。【然下、通妨。】通就是解释,妨就是问难,然底下就通妨,疏通这个问难的人叫做通妨,妨就是妨碍、问难,哪一种【难云。】问:【据大本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别号、唯一佛身。此何说言、】你现在怎么能说【有十二佛相继出耶。】十二佛就变成十二尊佛,大本经是说十二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简单讲就是等于一佛,阿弥陀佛,十二佛的名号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你现在是说十二佛相继来出生,一劫来出现,这样变成十二尊佛。底下是答,这问答要写下来,据大本,在旁边写个:问,【故此通云。】旁边写个:答,故此通云,所以在这里要把它解释一下,【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意思是说过去的佛是十二佛同名,但是不是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所成的佛。底下再写一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何以今名、滥古号耶。】那么就《起信论》而言,说这十二佛是古佛,不是现在阿弥陀佛成佛,那么若是这样,为什么用现在的名号,跟过去的名号混在一起,变成混乱不清呢?底下又写一个:答,【故又释云。】所以现在又解释说。(你不晓得我这一段看很久,我这一段真的看很久,不晓得在讲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问、答,问、答,就要写出这四个字,我刚好看一天一夜,因为这意义不通嘛!)噢!你若写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子,何以今名,滥古佛号,跟这个古时候的古佛的佛号混在一起,答,故又释云,所以在这个地方又有一个解释,【详】就是记载,过去有记载阿【弥陀】佛跟大【势至、】菩萨,【同时发心。】所尊的佛,【所师】就是所拜【之佛、亦同无异。而今弥陀、十二别号、同古佛者。】这就是【表显师资即心即佛】过去佛号这样,现在佛号也同样是如此,就是师资相承,即心即佛【之道、一也。犹今释迦立号、仿同古释迦佛。】模仿以前的释迦佛,【今观音名、仿同古观音等。故大本弥陀经云。过无量佛刹、同名释迦者、不可胜数。】这很简单,你若去这个医院,医院同名的就很多,病历表拿出来,医院当护士的,噢!林美菊、谢凤美,就一样,什么美美,什么美丽,一堆二、三十个都同名,当护士的,一看就知道,同名。过去人家在讲笑话,说一个小姐姓谢,乡下来的不识字,姓谢,台语叫做谢,她名字不会写,大概写得不清楚的样子,写那个字可能人家看不懂,人家问她,是问她的名字,她(谢某美),出来,讲:你是谢什么美?她说:我吃蓬莱米。噢!这差很多,人家是问她:你谢什么美?她中间那个字写得不清楚,问说:你吃什么米?她说:我吃蓬莱米。(笑)这是讲讲笑话,同名的很多,不相信,我若随便念个名字就都有,叫做“阿丽”的举手,有一个“丽”字的,卿、丽、菊、秋、凤,哇!那是很多,罔市、罔腰,非常多,这种同名的就很多,【则无量寿佛之名、百千万亿、不可穷尽、何止于一佛耶。】就是都同名的也很多。中间这一段因为牵涉到《楞严经》比较深,在这里不谈,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势至念佛圆通章》,你再扯个《楞严经》,再继续一直讲下去,那没有办法,这样你要讲到何时才会完,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一定要稍微赶一下,打扰了诸位。 (己)次别示教道(分二) 初标名 二释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是大势至菩萨这么说。 【疏】【彼佛、】我们前面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所以现在说彼佛就是【十二佛也。】教就是说对我们讲、对我们开示,所以说【语言指示、谓之教。】比如师父教徒弟,师父就是说有这个语言,有这个指示叫做教。【言念佛者。若据事念、】事念的意思就是事相上的念佛,有具体的东西依靠,根据这个具体的东西使你的内心的念力增强,这个叫做事相念佛。理念佛就是透出本性的理体,没有任何的东西让你攀缘而你能够使心深入到无念,这个叫做理念。这不同,事念就是藉着这个事相来用功,【一心忆想之谓念、三身接引】就是法、报、应,这三身接引【之谓佛。】这叫做佛,【则能念属己、】能念是我们这个念头叫做能念,【所念属佛。】我们能念,佛是被我们所念,【若据理念、】理,前面是讲这个事念,事相念佛,现在讲这个理念,这个理就是无生,通入这个无生的念,简单讲这个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念,也就是本性理体的念,所以这个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现在理就讲到本性,【以始合本、名为念佛。念佛有四。一称名、】我们一般人都是称名念佛,【谓闻说佛名、】我们听到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称念。】这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一天到晚拿念珠在念、念,都是称名念佛。【二观像、】念佛,观像【谓设立尊像、】西方三圣,或者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注目】瞻视,全神贯注下去观照、下去念,就是眼睛有看相片,有看这个佛像这样念,叫做注目【观瞻。三观想、谓以我心眼、想彼如来。】以我的心眼来想彼如来,这叫做观想,噢!我没有看到相片,但是我的心自己这样观想,藉着过去的影像,自己这样观想,这叫做观想念佛。第【四】叫做【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叫做理念同时,什么叫做理念同时?名叫做实相念佛,理就通达无生,念就是一切作用,一切念佛的念都通达无生,而无生【即念自性、】本自有念名叫做理念同时,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又名坏一切法,又名立一切法,破一切法就是说一切法无所着又立一切法,立一切法就是一切念都无碍这个实相的念,所以说这个实相就是念我们的本性佛,【真实相佛。】真实的相佛。所以说第一个跟第二个,就称名跟这个观像念佛,所以【初二、事法界观、】现在讲到这个法界观,这全都是华严的思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只要讲到这个法界观统统是华严宗的思想,这都是《华严经》的思想,那么因为这个慈云灌顶,他也是有研究过华严宗的,那么这个疏说“初”跟“二”,就是称名念佛跟观像念佛,这叫做事法界,事法界用一个最具体的念,这个角度来解释就是说藉着事相(实在的东西),来使你的心定下来,这种方式念佛叫做事相念佛,简单讲就是藉着实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称名看到佛相,一直南无阿弥陀佛,或是看到相片:南无阿弥陀佛,【心即佛故。后一、】后一个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就是没有东西,所以叫做【理法界观、】这个理就是没有东西,一切无相的东西叫做理,所以【佛即心故。】佛就是心,佛就是在我们的心。所以第一个,事法界观就是心即是佛,由凡夫当下就是佛;(第二个,)理法界,一切圣者不离心。【第三、事理无碍法界观、是佛是心故。】佛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我们的佛,所以事相跟理体,事理无碍法界观,这就是“是佛是心”。【又清凉云。】清凉国师这么说,【约能念心、】能念的心,不是所念的佛噢!我们说(分)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现在是讲能念的心,众生能念的这颗心,【不出五种。一缘想境界念佛门。】缘就是攀缘,缘想境界念佛门就是借重着这个想的境界来念佛。【二摄境】界万法【唯心】,摄这个境界就是不重视这个境界,单独以心当下当作【念佛门。】【三心】无碍,【境】界也【无碍】叫做心、境无碍【念佛门。四心境】全都泯念,【俱泯】就是说也无心,也无佛可念,无心可念,无境界可依靠,心境俱泯这个【念佛门。五重重无尽】重重无尽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重重无尽这就是相当于圣人的功夫才有办法这样,念一佛就表示一切佛,每一尊佛都代表其他一切佛,一切佛摄在一尊佛,一尊佛就包括一切佛,重重无碍,这都是华严宗的思想,叫做重重无尽【念佛门。】简单讲重重无尽就是藉着任何的因缘,当下这个因缘就表示一切缘,这样叫做重重无尽。【会曰。】就是说会合起来说。【一、即前之初二、小乘教也。】前面所讲的“初”跟“二”就是小教的思想,就是说缘想境界、摄境唯心。【二、即前四、始也。】大乘的始教,只有这个重重无尽不是,【三、即前三、】就是缘想境界、摄境唯心、心境无碍这叫做【终也。】大乘的终教念佛。【四、五、前所无者、】那么前面没有的,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前面全都没有,【顿圆教也。】顿教跟圆教的思想。所以说,【今此文中、约佛教】化这【边、】来讲,【四五俱通。】就是说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第四个心境俱泯念佛门,第五个重重无尽念佛门,统统可以通。【约机】就这个众生的根器这一边来说,【禀】就是承受,接受的这一【边、】来说,前面这段是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下面是就众生接受的这个根器这边来讲,【唯局持名。】唯局就是专门注重持名念佛,这要特别注意了,就是持名念佛。【然此持名、亦通圆顿。】圆教跟顿教。【不唯局小。】不只是局这个小,【亦开五门。】这个意思是说持名念佛,不是说只局于这个小乘的,也开这个五门。【一持念佛名门、心外有佛名故、】噢!我们心外有一个阿弥陀佛,我们心若念,【小教、事法界观也。】一般的众生差不多都用这样修行,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我要念,我要到极乐世界,差不多的众生都是持念佛名,心外有佛。【二摄名归心门、佛名唯心现故、】因为一切法都唯心所造,所以他念念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也就是说他的心当下跟佛打成一片,【始教、理法界观也。】理法界观,所以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这就不简单了,这叫做理法界观,【三心名双融门、】互相无障碍,【即心即佛故、】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就是大乘的【终教。】【四心名俱绝门、】无心,也没有念佛的心,也没有我们所念的名,【非心非佛故、】因为心跟佛都是虚妄的名词,这叫做【顿教、】禅宗的思想,不二法门的思想,顿教最代表作就是《六祖坛经》,那么就是《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凡是讲这个顿教的,都是讲禅,禅是没有阶位的,说这个人参禅悟道是正确的,说这个人参禅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那是骗人的,因为禅宗不讲果位的,你看《金刚经》,能不能说我得初果阿罗汉呢?能不能说我得二果阿罗汉呢?不可以,不可以说得二果阿罗汉,能不能说我得四果阿罗汉呢?不可以,我不能说我是得四果阿罗汉,所以这禅宗一念觉悟就是佛,没有阶位的叫做顿,渐教就是说从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一直爬、一直爬,顿教没有这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凡是禅宗的,一悟就是佛,即心即佛,你曾看过禅宗的,里面说哪一个祖师大德证几果阿罗汉的,证几果阿罗汉的,都是唯识学在讲的,《阿含经》是小乘人在讲的,断见惑、断思惑,才讲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禅宗没有谈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的,所以你若说修禅的人说他证到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那根本就不懂佛法,顿就是直入佛的本怀没有阶位,外行的人才会说你参禅、开悟、那你证几果,开悟就是佛嘛!即心即佛哪有什么阶段的,你看,永嘉禅宗《证道歌》,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你看过哪一本禅宗的书说他证什么果的,即心即佛,当下就是佛,所以这个都是在讲顿教的,【理事无碍法界观也。五圆通无尽门、一念心、一佛名、】这当下就【遍含法界、】所以心当下就是佛的名,那么藉着这个因缘就包括一切缘,【无有尽故、】所以【圆教、事事无碍法界观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正定,这很重要,就是正确的定,正定、正思惟,八正道二个名词都可以叫做三昧,就是说他的心是由智慧去支持这个定,透过般若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无相法,入这种定这才是正定,不是外道暂时伏住第六意识,那个是有漏定,我这个第六意识暂时不生起,第六意识起心动念痛苦,暂时伏住一下,像死人一样坐在那个地方,六祖不是这样,所以说神秀跟六祖慧能就差很多,他的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常常要擦,常常要擦,不要让它染上肮脏的东西,噢!这就表示有相还无法破尽,时时勤拂拭,时时要把肮脏的东西擦起来,时时要擦,这是凡夫,还未到一个阶段,这还不能直接透过本性。六祖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是不是?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要是究竟的佛道,就没有这种(时时勤拂拭)的。明镜也没什么台不台,能、所的观念就没有,本来这世间的东西就是虚妄幻化的,你说他正,说他幻、善、恶,这都是我们人心所产生、定义的东西,因为你把它立一个标准,你就有高低上下,这不是正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这个正定就是透过无上毕竟空,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定里面,他也没有感觉他在定,因为本来就没有,他就自然的与这个本性符合。正定【亦云正思惟。】正思惟透过这个般若的智慧,所以他头脑用出来全都是思惟正确的东西,所以【正心行处。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三昧、是禅观通名。】意思就是修禅的人,修观的人,这个统统叫做三昧,三昧,只要修禅观的,有一点定,有一点定,都叫做三昧,但是,下面说【念佛、是一行别目。】别目,念佛的这个三昧又是另外一个名词,所以叫做念佛三昧,也可以说一行三昧,简单讲三昧就是只要心修禅观,只要你心有定都叫做三昧,但是这个念佛是特别的叫做一行别目,别目,这个目就是另外一个名字,这样的修行是另外一个名字,【又此念佛三昧、】你若念佛念到没有妄想,一心全是佛号,这就是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全都是同名,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就是诸佛现前三昧,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普等三昧。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钞】 【初二下、约观】也分别,【料拣也。】就是分别。【若依六根。称名、摄耳舌。】摄这个耳朵跟舌,舌就是在念佛,称名念佛能摄耳根跟舌根。【观像、摄眼身。观想、摄鼻意。】因为观想就是说这眼观鼻,鼻观心,摄鼻跟意。【实相、】当下【摄六根。】称名念佛摄耳跟舌,观像念佛是摄眼根跟身根,观想念佛是摄这个鼻跟意,实相念佛是摄这个六根。【则一念佛三昧、六根无不摄也。】就是说你一念佛,进入这个定,这样一切三昧都具足,六根都摄。 【又清凉下、引古明五也。】 【会曰下、会通古今也。】叫做会。 【今此文下、约四五念佛门、判今经也。佛教、十二如来也。】什么人教大势至菩萨呢?就是十二如来教他,佛教,【通四】种念佛法门跟【五者、】念佛法门,【以譬如下文中、但云忆佛念佛、不别指一门故。】没有另外提到其他的法门,只有单提到忆佛念佛,一心想佛,一心念佛。所以【机禀、势至等也。】禀就是承受,接受佛的教化,这一类的根器那就是指大势至菩萨等等(是承受这个法门的根器)。【局持名者、】局就是限于,所以他所讲的都是限制在这个持名念佛,【以佛问下文中、方云】再说,【净念相继、】意思就是说什么叫做持名念佛?就是你念念都是清净心,念念相续心不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够舍世间的五欲六尘,这个佛号又不断清清净净这样念,心想清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也把它听得清清楚楚,心把它想得清楚,口再念出去,耳朵再听进去,再从心出来,再从口念出来,再从耳朵听进去,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清清楚楚,同时心想,口念,耳闻,自己念,自己听,自念自听,从心出来,再从口出来,再从耳朵进来,都是周而复始,净念相继,一次再一次,一次再一次的,使我们的念头都在清净的这个念头里面。那么我们今天到处都在念佛,到处都有道场,可是方法抓不准,方法抓不准的时候,不肯用方法下去念,这样很快就散乱了,我们现在在念佛都在念结缘的,“你念佛几年?”“惭愧,三年。”你若会用功念佛,方法用对,师父告诉你的观想这边三声(师父指自己左耳侧),这边三声(师父指自己右耳侧),前面四声(师父指自己面前),你用这个方法把它(念头)稳住,你不用一个月就抵过人家念佛十年的厉害,念佛的方法对,念一个月比念十年更厉害,方法不对就是散乱心,我有往生也好,没往生也好,反正我才二、三十岁而已,要死也还很久,你没看我现在还很漂亮,皮肤细白嫩肉,你看看、你看看,身材这么好,你看!行情还很好,她没想到她会死,所以她的心就:我要死还很早,我要死还很早,你再念十年也没用,无法深入,这个念佛不是在看时间的长短,方法要对,用心念佛,有的人在赶这个数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父作疾声念佛貌),你不如把眼睛闭上,拿一串念珠这样全神贯注念这一句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父作虔诚的缓声念佛貌),你念这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实在的佛,你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喂!电视怎么不转台视的,怎么转中视的,赶快,转中视的,南无阿弥陀佛,”念那个散乱佛,整布袋挑一挑没有一个能用,整布袋都是空榖的,人家那个眼睛闭上念珠拿着全神贯注的念,一佛就是一佛,阿弥陀佛,这句就是实在的。你想想看,他有在念佛,念佛十多年,每天都看电视,一边看电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方法错误,即使让你念一辈子,No效,没效,unuseful,一点效果也没有,所以人家会念佛的就安住,电视关起来,对不对?用那十分钟就很惊人比你用一天还厉害,这十分钟用生命在修行,这十分钟就是实在的,修行不是说你用五个钟头或是用一百个钟头,十年、二十年,不乏念了四、五十年没往生的,懒懒散散的念,懒懒散散的念怎么会有效果,所以说,没效,念佛一定要方法正确,接着能舍外缘,我这时候修行的时间到了,门关起来,电视关起来,电话(筒)拿起来,这样拜佛、念佛,这半小时不听电话,没有人吵,这半小时就真正你在用功,要不然都是结缘而已,要懂得(方法),我们方法不对、错误,错误的方式,所以你们的修学法跟师父不一样,我若在拜佛,就万缘放下,我一心向佛,一定要往生,我每一拜若拜下去就跟佛讲:我绝对要往生,这个宇宙当中我已经无路可走了,不然,你要我走哪一条路,所以我这个佛号就一直出来,所有的每一句都是念力、愿力同时下去,我就一定要往生,非往生不行,没有往生没有路可以走了,你走去哪里?你修禅吗?所以说忆佛、念佛,净念相继,【的指出持名故。】 【问。】一定要标示出什么叫做持名念佛,一定要真正标出什么才叫做持名念佛,所以【何以势至不通指耶。】为什么大势至菩萨不把他全部的法门拿出来呢?为什么只有指这个持名念佛呢?【答。虽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直径又直,一点也不弯曲,【何者观像、】什么叫做观像念佛?【则像去还无、】像若拿掉又没有,【因成间断。】什么叫做观想呢?【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什么叫做实相念佛呢?【实相、】的念佛就是要开悟,实相念佛简单讲你要通达无生的道理,才有办法实相念佛,那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修行实相念佛才有办法,【则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你看!还有一个悟,能够了解这个实相的人太少了,理念同时,太少、太少。【至于无尽、】关于这个无尽,【则境界深广、从何领荷。】“荷”就是说从哪里下手呢?关于这个无尽念佛,一念就是无尽,这境界太深奥,你要从哪里下手呢?【唯此持名、最为简捷。】只有这个持名念佛,最为简单,最为直接,【但能】这个净念相继叫做【继念、】继念就是念头相续,【便得往生。】所以这个念佛无论你是什么时候,比如说你当护士为人家注射,咦!也很有效,注射下去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注射阿弥陀佛进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开车也好,或是吃饭也好,嚼一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是在牧羊也好,你做什么职业我认为跟这念佛没什么妨碍,不互相妨碍,当警察最好,当警察若被人派去站在那里,二个小时都站在那里念大悲咒、念阿弥陀佛,若有当警察的,被人派去发配边疆最好,所以以前人家警察手都放在口袋里面,做什么?口袋里面都放一串念珠,他若在值班的时候,手都放入口袋一直拨、一直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主管来,赶快收起来,手赶快伸出来。所以什么职业都可以念佛。【如骥骤虽超群马、】把笔拿起来,骥骤就是千里马的意思,说这个千里马虽然超过一切的马,【未及龙飞(持名念佛也)。】不及这个龙,龙飞比马还快,龙飞就是持名念佛,骥骤虽超群马,但是还是不及持名念佛法门的龙飞,【鹤冲(余门念佛也)己过凡禽(余门修行也)、】鹤冲就是余门念佛,持名念佛这个念下去,一用功就超过一切法门,就超过凡禽(其他的法门),【争如鹏举(持名念佛也)。】但是怎么能够比上大鹏金翅鸟,这翅膀一展开来就几万英里,意思是说一下气冲起来,持名念佛就很吓人。所以这持名念佛是很重要的。【故龙树】菩萨,【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说这个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世间的道,不是道理,世间的道路,【有难】走的道路,也【有】简【易。】比较好走的道路,【譬如跛人、陆道步行则苦、】走路走得很辛苦,一日若叫跛脚的来走,就走很久,【一日不过数里。水路乘船则乐、】你若用这水路乘船,【须臾便过千里。】刹那间就经过千里,【易行疾至、】所以【应当念佛、称其名号、本愿如是。】 【问。佛有无量功德、一名难可摄尽。况实相中、离名字相、云何专称名耶。】意思就是说佛有无量功德,这个名摄一切无尽的法,那么实相当中教我们要离这个名字,来专持名,要怎么专?【答。极乐】世界,【依】报跟【正、】报,说到佛就包括一切,【言佛便周。】讲到阿弥陀佛就包括一切,所以【佛功德海、】举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包括一切,【举名即尽。】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是整个宇宙当中最厉害的,【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岂有万德洪名、不即是实相耶。】 【然此下、重显持名一门、摄尽大小乘教。无论利根、钝根。均可依之而修也。正定者、拣念佛外、皆邪定故。】念佛以外,则都是邪定,【正思者、于所念境、正直思察故。正、拣寻伺。】拣寻伺就是不同于第六意识的粗糙跟微细的思想,正思是透过智慧的,所以【思、拣昏沉。正心行处者、谓定心正所缘境、异于无明邪所受故。】无明邪所受,不同于无明,因为心若正,跟这个心邪不同,所以心正所缘的境界是不同于无明邪念所感受的。【或云调直定。由众生屈曲散乱、】屈曲,把一件事情看偏了,【佛以诸三昧门、令直其屈曲、】让他弯曲的心直接拉直,【正其散乱故。禅观通名者、如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昧、是也、一行别目者。有二释。一谓万行中一行。如诸经中、或以真如海印德藏为三昧。】真如就是我们的本性,海印,就是三昧,海印就是同时,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同时,法界同时叫做海印,如海印持一切影像,德就是深藏一切宝藏,所以真如本性像大海,海印就是《华严经》讲的海印三昧论,海印三昧,一切法同时,无前无后,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德藏为三昧。【或以如幻语言法界为三昧。】我们一切语言都是如幻法界的三昧,【或有缘有相、无得无诤等。二即指念佛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就是念佛的三昧,若要入这个念佛的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不取相貌就是不管他外相怎么样,心安住在佛号里面,【专称名字。】所以我劝告你们,在座诸位!有时候你么要闭个关,比如说四个小时,你不要闭一天,早上八点起床,闭到十二点,门关起来,电话筒拿起来,所有一切客人来都不接洽,这样试试看,四个小时都放录音带,放什么?放那个临命终在助念的录音带,你想:我现在快死了,我现在快死了,心一直放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试试看!那面临死亡的滋味怎么样,四个小时闭关有必要,我不骗你,有必要试试看,自己四个钟头试试看,二个钟头也好,或是一个钟头,门关起来拼命念佛,一个钟头试试看,有这个必要学习闭关,番薯不要吃太多,(免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放一个屁,唉!你真糟糕,对佛不恭敬。那个时候要舍诸妄想,尤其这个下气,胃肠要照顾好。系心一佛,专称名号,我是建议你们有空闭两个钟头的关,三个钟头、四个钟头,乃至一天都不要出门,师父这里若没课,关起来,不要到处乱跑、乱参,参到后来死在半路不知道,没必要这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你要注意看!应该在空旷处,舍离一切散乱,不取相貌,只有系心一佛,专念佛,我们现在最方便,录音带装上去,收音机装上去,看你要念整天也没关系,不会累,一直听、一直听佛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于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在这里我就要劝告诸位,说:我们若是好朋友,常常整天讲一些无聊的话,我劝告诸位,不要这样,好朋友就是你来找他,他来找你,我们重要的讲一讲就好,讲这些无关紧要的不会解决生死,不如在家里安住念二个小时的佛。我们为什么不会往生?没有下决定心。【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你只要念佛念到开大智慧一切法门你都通达。 【问。此教念佛、为念十方佛耶。为念阿弥陀耶。答。但念阿弥陀佛。以十二如来同名阿弥陀故。下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又普广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何以独赞极乐世界?【佛言。阎浮提人、】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要让他的心专注在一个境界里面,【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这个意很散乱,【不成三昧。】心不会定,【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问。何十二佛、皆教势至、念自名耶。】念他自己佛的名,念佛自名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十二佛都教大势至菩萨念自名呢?【答。一者十二如来、本愿如是。如今法藏愿云。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也。二者教念十二佛名、即是教念古弥陀十二别号。犹今法藏教念无量寿佛、即是教念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也。又此下。出异名、约义配教。念佛、小也。般若、始也。佛现、终也。一行、】就是念佛三昧,就是【顿也。普等、圆也。】缘起重重无尽,这是圆教。【如理思之。】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 (庚)二释义(分二) 先修因 后证果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疏】【先喻单忆有离也。】单忆就是只有佛在想我们,而我们众生没在想佛,这叫做单忆。【有人、喻生佛二人也。】有人就是众生与佛这二人,【一专忆者、喻佛念众生也。一专忘者、喻众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者、以佛专念众生、未尝不在众生前、】其实佛二十四个小时都在我们众生的前面。【今偶逢偶见。】现在有时候遇到,有时候见到。【故言若逢或见也。众生专不念佛、】众生他专门不念佛,【佛虽在众生前、亦蹉过不见、】他也是会蹉过,见不到,【故言若不逢见也。】所以说若不逢见,遇不到,【二人下、后喻双】人都互相忆念,所以说相【忆不离也。】佛来念众生,众生来念佛,忆佛,这样就不相离,【二相忆者、喻生佛念同也。二念深者、】就是说他想我们,我们也每天都想佛,【喻久忆不忘也。如是、结指之词。乃至、超略之词。谓能如是念、则决定时时常相见也。】我们若是能够这样念,决定时时都见得到。【从生至生不相异者、】不相异就是同,【喻生生不相离也。同形影者、谓生佛世世不舍、犹如形影无乖违也。】 【钞】【佛专忆者、含二种意。一者佛有大悲愿故。二者佛在因地、自果未圆、尚于众生念念不舍。何况果后、更无余事。】他就是在怜愍众生而已,佛无事可做,佛所做的事情都在度众生而已,所以他【则念众生、殷勤恳切、无有加故。】无以复加就是很精进来怜愍众生。【众生专忘。】众生是专门在忘记佛,【亦有二意。一者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他也不相信佛的话,他只相信这个邪魔外道,他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像我若跟朋友讲:你可要念佛。他就说:我敢下地狱,你怎么办呢?我说:没有办法!你敢下地狱,我又能如何,他也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行”,你要叫他去除这个五欲六尘,叫他不要享受,很困难,叫他念佛,认真一心专忆佛,专门想佛,他也不要,他所知道的就只有眼前这些而已,所以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二者生在迷位、】因为众生是在迷的境地,【缠惑业苦。】缠惑就是纠缠住,这个贪、嗔、痴缠绕着,缠着,心魔不舍,我们内心的魔就是贪、嗔、痴,一直缠绕着我们,见到境界就克制不了,我们没办法,痛苦、烦恼,所以我也曾遇过坏脾气的,脾气发一发、发一发,就在那里哭,“哎呀!我已经说不发脾气了,怎么又发脾气。”所以自己在那里很忏悔,这就是被这个烦恼的惑缠缚住了,没有办法,他也很不想发脾气,就是没有办法,控制不住,所以就缠惑业苦。【人天因果、尚不得修。何况佛果、岂易得者、则念佛心、沉埋隐没、不能发故。】【偶逢见者、诸佛菩萨、不违本愿、游化娑婆。故令众生、偶然逢见也。】也是蹉跎而过,【亦蹉过者、】蹉过就是白白的空过,蹉,蹉跎,白白的浪费的意思,说蹉跎光阴就是浪费光阴,【如见文殊、】师利菩萨,若是有修行的人、有福气的人就知道他是菩萨,【但】是不懂的人,【覩(音:睹du三声)老人、】只看到拿一只拐杖的老人,【贫婆等类。】贫婆,穷老太婆,老女人,我们讲堂常常在称呼的什么老女人,【或见本相、亦不蒙法利。】若看到这个本来的面目,也是没遇到这个法的利益。【此由惑业障覆、妄见劣相。】看到这个不殊胜庄严的相,看到文殊师利菩萨竟然看得像老人一样,【如薄福见宝、为蛇为蛙。】水蛙。【岂彼圣贤、作意诈隐其本相耶。】实在是我们没有福,不是这个圣贤要隐他的本相,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福,看不到,【生佛念同者、谓众生念佛、犹如佛念众生相同也。】【久忆不忘者、】就是想很久,每天这样忆念不忘,这样回忆、回想,念佛忆佛,【谓时刻在怀、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尽形就是这辈子,到临命终【亦不忘也。】【结指者、指上相忆念深也。超略者。谓不但此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生生世世,【尽未来际亦常得见佛也。乖、违也。异、离也。形影、略举一事。】形就是影,影一定有形,形一定有影,【以例不离。】形跟影一定不离的,所以【至于声响、】回音叫做响,比如说你若到山谷的时候,你叫:呜。。。,山那边就呜。。。,回音,回音。你若到山谷:阿弥陀佛,咦!来:观世音,哇!怎么跑出观世音来,那不可能,这边念:阿弥陀佛,山那边跑出回音:观世音,结果就是那边也有人在念,也是佛教徒,(笑)这样很好。所以在山谷的时候,喊愈大声它的回音就愈大声,响就是声音的回音,回音叫做响,【水波、】二个也是不相离,有【镜】子就有【光、】镜跟光也是不相离。这个都是解释不相离,声响、水波、镜光【皆不相舍离也。】【又此形影。】就近来讲,【近对下喻合文意、单显获见佛益。远对下证果文意、双显获见佛成佛二益。】这读起来比较困难,这是说就近,底下是就远,要记住!这是对立的名相:近,就近,对底下的譬喻,合文章的意思是说显这个见佛的利益;就较远来讲能证到果、这是说见佛成佛的利益。所以二益的底下有两行小字体:【现当见佛。一益也。心开染香。二益也。】你现前见到佛,这一益;心开染香,二益,是第二种利益。所以【应释文云。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不只是这辈子而已,【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楞严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底下这句不用看,这一句意思不是很明显,看到“名法王子”就可以了。【此非敌对正意、故疏不释。】 (癸)二母子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疏】【上二人喻、泛指亲友、犹觉宽缓。】就是觉得不太亲切。【故此重将母子最亲切者为喻、使人起信行也。于中亦有二。先喻单忆有离。首三句、即上一人专忆。次二句、即上一人专忘。如来、母也。】像母亲。【众生、子也。世间慈念最切者、莫如母亲。子若悖逆、忘恩负义。母念或衰、】就是会退道心,母亲若想儿子,儿子是不肖子,再怎么讲他都不听,母亲想儿子就没有用,所以会退心,会伤心,早知道生这种儿子,早就把他掐死,整天当流氓杀人放火,生这个恶逆子没办法,所以【心生悔恨。】后悔又恨。【佛念众生、更过于母。逆恶重者、佛】愈慈悲【念愈深。乃至入于阿鼻地狱、代此众生、受无量苦。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所以【世世相随、无有退转。故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也。若子逃逝者、喻众生不念佛、而堕恶道苦也。虽忆何为者、喻如来单忆】如来只想我们(众生),【无益也。子若下、】也没用,【后喻双忆不离。】要母亲想儿子,儿子想母亲这样才有用。【初二句、即上相忆念深。末二句、即上生生不异。】生生,就是上面讲的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谓六道众生、慕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者。然方得感应道交、生佛不二也。故高齐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四字教诏。】宗、崇,最重要的,崇就是崇拜这个念佛法门,宗就是专门,宗崇念佛,我们这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崇拜这个念佛法门,趣向于念佛法门,这四字教诏,就是教,这四字就是最重要的教化,那么什么叫做教化呢?【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那么你宗崇念佛有四个字要教化你,信,深信不疑,忆念,忆念佛,不离于心。称敬,称就是赞叹,尊敬不离于口。所以说你【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你早、晚一心一意念佛,相信、想佛,那么你不可能再住在娑婆世界。【此为念佛、第一要策。】就是这四个字:信、忆、称、敬。 【钞】【泛指者、师资君臣、】师资君臣就是说我们这个传承有这个根据,【皆该在许。如来下、问。前言念佛、但念弥陀、不念诸佛。云何此言十方如来耶。答。有二意。一即指弥陀一佛。以三世十方、有无量弥陀故。观经云。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二通指十方诸佛。谓不唯我弥陀一佛、悲愿如是。即十方诸佛、怜念亦然。正显佛佛道同故。华严问明品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力、四无畏也是这样。【楞伽第四云。一切诸佛、有四平等。所谓字平等、语平等、】法【身平等、】所讲的【法平等。】所谓文字、语言、色身、法都平等。【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怜念者、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是以求往生者、不可思维己恶、】因为佛没有在想他(众生)做多恶,所以不可以想我们做很恶,【而疑佛不来接。】不可以这么想,佛没有在管他有多恶,他只要有心忏悔,所以不可以怀疑佛不来接引我们,每句话,高僧大德都劝告你不要生自卑感,你不可以自卑感,你要想:我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谁知佛心、专于逆】逆就是叛逆的众生,【苦】就是苦难中的【众生之中、种种救度。如何自生疑阻、】“如何”就是怎么可以,怎么可以自己产生这个怀疑阻碍自己呢?【甘心苦趣耶。】佛专门在救拔逆苦众生,所以,在座诸位,你不可以有自卑感,无论你过去做多坏,你赶快求忏悔,一心念佛,一样可以往生。【问。逃逝二句、与上专忘、逢不逢义、有差别否。答。亦同亦异。同者、不念佛、则不能见佛。虽见佛、亦不蒙法利。此与逃逝无异、】所以【忆他】佛忆他有什么用呢?佛忆他【何为。】有什么作用呢?【异者、谓前之喻意、尚明众生或有时而念。但念之不切、忆之不深。】念不切,忆不深。【故若逢不逢、于佛忆犹为有益。此中喻意、竟明众生不唯忘念、而且谤佛。】诽谤佛,动不动就:吃什么素,他太太若在拜佛,若跟他吵架:你吃什么素,你吃素的人可以跟我吵架?他意思是说吃素的太太就是要被先生管的,又揍又打,当受气包,满足大男人的虚荣,所以吃素的太太都不能跟他吵架,当作吃素念佛的人要被人家打着玩的,所以他都要诽谤佛,这是难度,【以不信故、堕在三途、受无量苦。故若逃逝、于佛忆则为无益。感应生佛者。子、】这等于儿子一样,【喻生感。】“生佛”,众生心里想佛,能有感应,像儿子一样,生感就是众生能感。【母、喻佛应也。】母亲的比喻,佛能应。【道交不二、合不违也。故高齐下、彼论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底下这句就是【信千即千生。】一千个相信一千个往生,【信万即万生。】一万个相信一万个往生,这是决定的力量。【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所以整天要念念有词:南无阿弥陀佛。。。,心可要真正想佛,你光是整天想钱,南无阿弥陀佛。。。,咦!晚上睡觉都梦见这个钞票一大把、一大把抓,这样就没有办法。要心想佛,口念才有用,你光是口念,这个心没有在想佛,没用,所以心跟口要同时,【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 (壬)二合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疏】【众生心者、拣口念而心不念也。忆、记持不忘也。】常常记着。【念、系缘在怀也。】系缘在怀,这系就如同绳子把他绑住,为什么我们老是拿一串念珠,就是像一头牛把牠绑在树下,我们的心,若用念珠来把它绑起来,这样这颗心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像一头牛到处乱跑,我们就用绳子穿过牛鼻,把牠绑在树上,所以我们常常拿念珠,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念就是系缘在怀,将这个缘牢牢的系住。【又初】刚开始的【时】候,【偶然勉强记忆、曰忆。后时长久熟脱缘念、曰念。】那么久了,熟就是久之功力成熟,忆佛念佛久了,脱,就是除掉,就熟脱缘念,这个一切的外在的妄想就会除掉,自自然然,你所念的都是佛号,我们现在所念的都是五欲六尘,偷心不死,难为修行之人,偷心就是苟且偷安,心存侥幸叫做偷心,心存侥幸就是说,我常常说:嗯!我这样可能会往生了,嗯!我功德做这样差不多了,叫偷心。这个妄想若要去除必须要忆佛念佛,【又忆是暂念、一忆之谓。念是数忆、】这不是数学的数,念数shu三声,一次又一次叫做数,念是数忆,一次再一次的记忆,所以【常念之谓。】记忆,【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佛亦有二。一事相、即是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十身。】十身跟诸位讲一下,十身者,念愿身,智身、法身、力持身、意生身、化身、威势身、菩提身、福德身、相好庄严身,等一下再来解释这十身,三身十身,十身都是华严讲的,华严都讲“十”,十是一个圆满数,所以第一叫做事相佛。【二理性、】理性佛【唯是一真法界。又事理忆念佛中、复各有二。一行布。】行布就是渐次性,有次序的,【二圆融。】圆融就是一念具足一切叫做圆融,【谓先念化】身佛,再【报。】身佛,【然后法等、是事次第也。】是事相佛,【若三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时也。】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次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是理次第也。】所以事相的次第,先化身、报身最后才法身,不管三身或是十身,都是在一心,这就是事相的次第。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才“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这以前都有解释过了,这叫做理次第也。再来【三如来藏心佛、】三如来藏刚才我们有讲,空如来藏就是空性,不空如来藏就是万有,不空就是有嘛!空不空如来藏,那么就是理事圆融,破一切法名“空”,立一切法名“不空”,所以破立同时叫做空不空如来藏,【同在一时中念。是理圆融也。问。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意思是说心跟佛不在同一个地方,心外有佛,何必理念?怎么允许这个理念呢?因为理是没有内外的。【设心外无佛、乌用事为。】比如心外无佛,即心即佛,心外无佛,何必用这事相念佛,因为事相是对立的嘛!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就是即心即佛,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呢?“乌”就是何必;“乌用事为”,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答。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心外有佛就是由我们心的佛来成彼外佛。【经云。诸佛正知、从心想生、故须理念。心外无佛者、托】就是借,借重于【心外佛、】借重这个外在的佛,来【显我心佛。】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本性的佛没有显现出来,藉着外在的佛,外在佛: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西方三圣,看这个相片来念佛,我们现在都是这样,托心外佛,显我心佛。借重着心外的佛,来显示我们心中的佛。【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故须事念。】你的心若想佛,是心就是作佛,所以要事念,事相念佛,事一心不乱,事相念佛就是说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连续佛号没有间断,就是平常我们统统都是事相念佛。【若离事理二念、何名即心即佛。】怎么可以说即心即佛?这是一个问跟答,意思是说不是事念就是理念,若离开这个事念跟理念就不可以说即心即佛。【问。若即佛是心、】意思是说把它分开,若佛就是我们的心,【只应念心、何必念佛。】因为佛就是我们的心,【又即心是佛、只应念佛、何必念心。】因为你两样都一样,念一样就好,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念佛就好,不然,念心就好,何必念两样做什么?【答。但执即佛是心、】我们只知道执着佛就是我们的心,【不知即我本觉心性。是彼究竟觉佛。】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性),本觉就是我们本来自有觉悟的本性,就是他(对方)的究竟的觉佛,所以【经云。是心即佛三十二相。】我们这颗心当下作佛就是三十二相,当下是三十二相【故不妨念佛。又执即心是佛、】心就是佛,即心就是佛,【不知即彼究竟觉佛、是我本觉心性。经云。诸佛入于众生心中、故不妨念心。】因为佛会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念我们的心,佛就影现。下面这句比较难,【若心佛偏念、即义不成矣。】偏念,若心跟佛对立,偏念,不是偏心不然就是偏佛,他不能圆融即心即佛同时,就是说如果是心跟佛把他分开来,用一种对立的观念,对立的心,佛、心分开来念这就偏念,如果心也念,佛也念,变成不是融合在一起的念,那么这个道理就不成,即义不成意思就是你不能执佛就是心,也不能执心就是佛,把他分开两个角度,不可以。【问。一真法界、】华严宗都是讲一真法界,那么天台宗是讲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还有六凡法界,四圣六凡这是天台宗讲的十法界,那么一真法界是华严宗的思想,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那么这日本的日莲正宗,是采取《法华经》里面的其中一品(几品),作经教的教理的依据,所以只有赞叹这个《法华经》,大肆的诽谤其他的宗派,所以这日莲正宗是一种极端,你说正法,它是真的佛法,你说是佛法,它是很极端的佛法。一真法界【体无二相、】本体没有二相,【何存内外心佛念耶。】一真法界本体是无二相,是相同,何必存这个内跟外的心佛念呢?【答。法界一真、本无内外、不属佛心。】不属于佛也不属于心。【佛目证穷、】目就是心,佛的心是尽。。。,穷就是尽,尽就是究竟的道理,所以【知生等有。】知道众生本来就有这个佛性的叫做知生等有,佛目证穷,知生等有,佛的心是证到最究竟的果位,他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有本有的清净本性,【欲令生悟、】想要令众生开悟,所以【义分心佛。】道理才分心跟佛。【佛为外境、心为内境。忆念功成、自然证知、】没有这个能所,【心无佛外之心、佛无心外之佛。】意思是说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根本就不能分。【唯一法界、普融无尽。现前见佛者、谓不离现阴、】阴就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就是说佛就是不离当下,当下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身,【于定中见、或于梦中见也。】所以【当来见佛者、谓报终阴坏、】报终就是临命终,五阴身要坏,坏就是死亡,报终阴坏就是说我们临命终,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阴身,要死亡的时候我们就能【见佛来迎、或于华中见也。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应道交、难思议故。谓信得即心是佛、】我们的心就是佛,【专于事念、念相好佛。故见果报佛、来入我心中。经云。是心作佛、诸佛如来。来入一切众生想中。二始本契合。法尔然故。】这个法本来就是这样,【谓信得即佛是心、专于理念、念本性佛。故于自心中、见法身佛现。经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合就是适用于,不合就是不适用于佛念众生,因为是【重在】于心,在这个【众生念佛故。】意思是说他的重心点是放在众生念佛,而不是佛念众生,所以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这里不适用于佛念众生,是因为我们的重心点都是放在众生在念佛这个角度。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钞】 刹刹尘尘就是大叫做刹,尘叫做小,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刹,于一微尘,一个颗粒微尘叫做尘尘,所以现身说法。【即便证知德云一念佛门、出生二十一门。如是知后、发普贤愿。行普贤行。或于梦中、见无尽身佛。说法利生。即便悟入威光念佛三昧、】很有威德光明,【统摄无尽三昧。如是悟后、发遮那智、】遮那就是平等,无上智,【成遮那境。】遮那境就是无一切境,无一切境。【以上善根、皆由过去今生、念佛习报相也】念佛的这个习气,这个果报相。下面看小字【(见相好。悉属报因相现。】就是说你若见到相好,这就是你的报因相。【发诸善心。皆是习因善发】习因就是过去你有这种心,所以现在又产生这个善心。【)。】再来就二,【二者】比较重要,我们第一个比较不可能,第二因为都是障碍,【三昧中若有业障发相、】这注意看!这段跟大家绝对是很感应,【则知过去不种善根。何为障发、亦开四种。一者昏沉暗蔽业障发相。谓念佛时、即便昏睡。】你看!念佛的时候即便昏睡,坐着就昏昏作睡,这也真是很厉害的人,【沉暗瞪目曹 (懵)。】这个“瞪”就是眼睛弄得很大。“目曹”就是迷迷糊糊。有时候沈暗,瞪目曹,【无所记别。】什么都记不起来,什么都记不起来,【令诸禅观、不得开发。】什么都记,要观照什么也记不起来,迷迷糊糊,差不多都这样。再来,【二者妄念散乱业障发相。】产生业障。【欲修观时、虽不昏沉、而生邪想。】邪想就是什么?男女,这个邪想就是男女的欲望,他一直念佛一直没有办法断,一直念佛一直没有办法断,他一直很困扰,很困扰。有一个说她若在念佛、念佛……,念一念,咦!她就看到阿弥陀佛没穿裤子,很奇怪!很奇怪!怎么会这样。师父!我知道这样不好,这样念、念……,就看到阿弥陀佛……,明明知道这是冒法渎圣者,她很不想这样,不过很奇怪念、念……,就看到阿弥陀佛全身都没穿,现在若念、念……,就想到这个男女,她很痛心。有一次她爬起来很痛心搥墙搥得手流血,流血……,很痛苦、很痛苦,她不想要这么想,可是控制不住,难哦!那个难哦!难哦!所以要断掉这个邪想,要写七个字:难、难、难、难、难、难、难,要写七个字排在一起,若大彻大悟,易、易、易、易、易、易、易。太容易了,有穿没穿他都没差别。你要使他起这个念头,他也没有这个念头,一切法不可得,对不对?为什么呢?你也不要观这个阿弥陀佛是光明相,也不要观这个凡夫是昏暗相,一切相不可得,当下就无相,一心持念佛号,实相念佛,哪有这些稀奇古怪对立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所以这个邪想就是YIN念的意思,太重的YIN念没有办法修行,所以昨天皈依,一个在家居士:唉呀!师父!我是有结过婚的人,我这个YIN断不了,噢!这个很难,这个很难。身材胖胖的,胖胖的,一个胖胖的。我说:那怎么办呢?就是不晓得怎么办才来问师父,我很精进也是有用功,就是没有办法啦!没有办法啦!所以这还是须要时间。广化老和尚说,我以前问老和尚,我说:老和尚!老和尚!这个年轻人这个……,这个怎么修行?老和尚就在笑:四十五岁以后就比较好修行。噢!还得等四十多岁,说要四十五岁之后才比较好修行,我才三十九而已,还得等六年。噢!这个难哦!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业障深重的人,就是不好断这个。【欲作四重五逆十恶毁戒等事。展转生续、无时暂停。因是三昧、不得现前。】不得现前,尤其这个男女的欲,女人也是一样,女性也是一样,男性也是一样,就是生死的根本就是YIN,这个最难。【三者恶境逼迫业障发相。将入定时、虽无妄念、而有恶境】界【。或见焚溺。或闻震击。或无头手。或堕山海。如是逼迫、令其惊怖。】晚上惊恐醒过来。【所发道心、障碍不起。】晚上若有这种恶梦的人,要赶快求忏悔,做这种梦的人就是不好。【四者病事苦恼业障发相。当念佛时、】在念佛的时候,虽然没有上述的境界,【虽无上境、】就是没有上面的境界,【而身忽然生诸疾病、】正要修行,哇!病例了,【苦恼百端。或为世间种种事务、牵连不断。因是无生、不能证入。】你想想看!整天都生病,你想你有办法证入?整天头痛、腰痠(酸)背痛、痉挛,【以上业障、皆由过去不善报因相也。因此善恶二法发相、即验自己根性、是善是恶。亦知自己在前生时、种善不种善、作恶不作恶。如是见已、善者增修。令其圆满。恶者对治、令其除灭。云何治灭、亦开四门。一治灭昏沉障。】就是说念一念睡着了,要怎么对治?怎么对治?【应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闭目而观。若心暗钝、悬想不成。当对一尊端严佛相、缘之入观。】攀缘入这个观,开眼即……,【若不明了、即开眼观、复更闭目。】这个叫闭目,眼睛睁开,合起来,张开,合起来。【如是想时、心眼开豁、】慢慢、慢慢观,这心就开,【即破此障、无复沉睡。二治灭妄念障。】要怎样治这个妄想呢?佛教我们【应教念报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一切种智、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普现色身、利益一切。神通变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恶心心数法】心数法就是心所有法,【自然销灭。】自然销灭。所以治这个妄念,那么治这个妄念,其实这个难,他讲这个,我觉得这个不太受益,我觉得还是要修禅,师父这个《普贤行愿品》读完了,讲《劝发菩提心文》,我们这一本讲完的时候,我们讲《劝发菩提心文》,讲《普贤行愿品》,再来讲《劝发菩提心文》。再来我们用一年的时间要把禅的思想,从头到尾用很长的时间告诉你那个空性的东西是什么,让大家找到自己真正本来的面目,你这个东西找到了,那就路找到了,你就自己走,就不会走错路,师父告诉你这个禅的思想以后,你找到了本来的面目,禅是什么?好了!我讲一个:有一个禅师,禅师来参这个六祖惠能大师,(参这个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问他:你以何法修行?他说:成圣尚不可得,以何法修行?又说:你今天晚上在这里休息吗?他说:对!我今天晚上在这里休息,明天一大早就要走。六祖说:那你为什么去得那么快?他说:本来没有来,哪里有去呢?哪里有快慢?六祖惠能大师说:唉呀!善体无生,善哉!善哉!你亦如是,我亦如是,诸佛亦如是。二、三句话就解决了,二、三句话而已,去六祖那里印证一下,他有没有开悟,只有几句话而已。他说:你怎么这么快就要离开?他就说:本来就没有快跟慢,哪有快,哪有生灭、哪有来跟去呢?他说:仁者自生分别。是六祖你自己心里所产生的分别,我本无来去。六祖说:唉呀!仁者善体无生,如是、如是修持。就是用这个无生法修行,他找到本来面目了,就是那么快。我讲了这么久,不知你是找到没有?找一天,脑袋一个一个来敲看看,敲看看!看开悟没,碗打破一整打。师父!我都没有感觉。所以这个悟很重要,悟才不会走错路,才不会走错路。下面,【三治灭恶境障。应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你要灭这个恶,那意思就是平等法性,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安住在平等。【空寂无为、无有形相。】这个是修行人的根本,你若不了解无为法,再给你修百千万劫你都不见性,【既无形相、焉有境界逼迫。】那有这个境界来逼迫我们呢。【境界空故、即是治灭此障。四治灭病事障。应教念十佛。缘佛菩提威势力持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缘佛福德相好庄严意生身相、】意生身就是随自己的意思而生,【不为一切病苦所恼。】这个病苦是很没办法的。【念佛法身、犹如虚空。随其智力、应化一切、非如众生、烦恼阴身。八苦交煎、世事缠缚。】这就是众生,八苦交煎。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世事缠缚。【如蚕作茧、】像蚕吐丝作茧自己捆绑自己,【无出头日。如是念时、此障即灭。故知存心念佛、广大功德、无有不成。深重业障、无有不灭也。 底下这一段就比较复杂。 【三宗趣旨归者。有总有别。总以忆佛念佛为宗。见佛入忍、心境圆通为趣。别有五对。一教义、以教说为宗、令达义为趣。二事理、举事相为宗、诠显理为趣。三境智、三佛境为宗、二观智为趣。四行位、信愿行为宗、入不退为趣。五因果、以因行为宗、克果德为趣。】 【三句、牒门、】牒就是记载的意思,古时候的竹片可以记载一些文字,所以记载这念佛法门叫做牒门,【谓宗旨归趣也。当经所崇】崇,崇拜的崇。当经就是这部经,所崇,崇拜的崇,崇尚,就是崇尚念佛【曰宗、】“崇”后加三个字,崇“尚念佛”,就是说《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尊重念佛,意识是希望大家能够遵守这念佛法门,【宗之所归曰趣。】宗就是遵,遵从,上面所宗,那么宗最重要是会归到哪里?这就是趣,趣向于什么,比如说我们这个讲堂,我们人很多,趣向于这个修行念佛的道场,不是趣向于诵经、拜忏的道场,【若不识宗、无从趣向矣。】若不识宗就是说你要先了解,比如你要先了解讲堂的性质它最重要,这宗就是所依照、所依存的是什么,我们所依靠的是经典,那么如果你连讲堂你都不认识,那你就不晓得我们讲堂的趣向是什么,讲堂是以法为宗,以净土为趣向,为修行趣向,如果你若不识宗,你就无所趣向,宗你都不知道,你趣向什么,宗就是大家所共同遵行的嘛!【有下、释义。教说者、即念佛教门也。达义者、谓了达教中所诠心境缘念、】这个缘念,就是念佛,所以到后来众生就能跟佛来感应,叫做【生佛感应、】像【染香】人,身上染到香,整天在做香的人,他身上一定有香味嘛!所以染香【入】这个无生的法【忍、】【自他生土之义也。】自就是自性佛土,他就是他方佛土,那么我们往生到底是自性佛土还是他方佛土呢?所以说自他生土,到底是我们去往生还是没去往生,还是本来就具足,这就是说自他生土之道理,意思是说自性土也可以,说他方土也对,说自性土也不对,说他方土也不对,看是在哪一个角度讲的,就凡夫位来讲,我们自性的佛土还没显现,确确实实是有他方世界,他方极乐世界,若自性开发出来,你说他方世界也是不离我们的本性,所以看我们修行的立场,看我们个人修证的功夫到哪里,所以说随着时间跟空间这个架构的不同,这个道理有时候安排在某一个空间、时空讲得通,有时候在某一个另外一个角度才讲得通,【事理、义中所具者。谓崇尚念佛等事、其意云何。】这是什么意思呢?【正欲彰显弥陀自性、净土唯心之至理也。】意思是说要显示每一个人都有阿弥陀佛那个自性佛土,所以这净土是唯心,每一个人心中都有具足这个净土的道理,念佛到最究竟就是这样,自他不二,不二。【境智、】境界跟智慧这一对,【理内开者。】理内的凡夫这是天台宗的思想所讲的,理外的凡夫叫做五停心观,理内的凡夫叫做四加行,煖(xuan一声)、顶、忍、世第一,这个我们在《教观纲宗科释》会开这个班,所以天台宗的思想,对于有心要学佛的人是非常的重要,一个启蒙,这课非开不行,因为我们一辈子所接触到的天台宗的思想到处都是。【境、即所观之理。智、是能观之心。】所以这个所观的理跟能观的心,这就是二观智为趣,二观,一个能观之心,一个所观的道理。【佛之圆融三身、】法、报、应身圆融三身,是真实境,【真境也。事一心、】不乱跟【理一心、】不乱,是【真观也。】我们现在在观就是散乱的观,不能称为真,真就是确实相应的意思,念佛念到事一心,是真正与佛相应的,若念到理一心,就是我们本来的面目,所以说才是叫做真观,那么我们现在的观叫做散乱,【行位、随智起者。信愿行、三资粮也。】 【如是五对、展转相因、以为生起。】如是五对,哪五对呢?教义一对,第二、事理一对,第三、境智一对,第四、行位一对,第五、因果一对,这就是五对,辗转相因,哪一对都可以当作因叫做辗转相因,哪一对都可以当作果,以为生起。 (丙)四释题 【(丙)四释题】解释这部经的题目。 【四略释题名者、有四对义。】有四对,把笔拿起来,我叫你写,你一定要写,你要是不写,到时候你一头雾水,你不晓得讲什么东西。 【四下、标牒。有下、解释。】那么这个是一段、一段、一段的,所以这个没有什么特殊,就教他,“四”,一、二、三、四的四,就是有四对义,“释”就略释题目,就“标牒”,“有”底下是解释有四对义,就是这个意思,【此句列也。】 【四下、】这一段,就是【念佛法者。】现在下面再来,我叫你写你就写,念佛法者,什么叫做念佛法?念佛的法门是什么意思?是怎么念?现在再来写一个: 甲,【念变化、】变化佛,【非受用佛、】这个受用佛,就是福德庄严的报身佛才是受用佛。非受用佛,就是非受用、不是自己受用的,释迦牟尼佛他就是应【化身】变化来的,所以他是为了度众生才来的,真实佛的色身不是这样,所以说若是念变化佛,不是这个实报庄严的受用佛,那么这个是【小也。】小教就是小乘教,就这样子。 底下写:乙,若【念受用、】身佛,自受用身就是实报庄严,他修福跟慧,具足清净庄严的报身,当然就【非变化佛,】是【自报】,就是自己所修福德因缘的果报,这个是大乘的【终也。】 再来,丙,【念亦变化、亦受用佛、】是大乘始教,【他报】就是说自己很受用,也能够利益众生,所以念也变化,也自受用佛,也就是这个大乘的【始也。】 再来,丁,【念非受用、】念不是自己受用,【非变化佛、】就是空一切法,那么就是当体即空离一切相,就是【顿也。】顿教相。 再来,戊,【念圆通无障碍佛】圆通无障碍佛,是圆教,【十身圆也。】 下面【势至人者。】在旁边写个: 甲,【得应化佛力。小势至也。】小教的势至。 乙,【得功德佛力、】有得到这个功德的佛力,【始势至也。】始教的势至菩萨。 丙,你若【得智慧佛力、终势至也。】 丁,你若【得如如佛力、顿势至也。】 戊,【得无尽佛力、圆势至也。】 【此亦约教略释、】约教略释,藉着这个教简单解释,【下更详解。】【则知此题名内、人法双彰。】有人、有法,有【因】、有【果】,这个【并举。】这就是四法,人、法、因、果就是具足四个法,【理尽义周、】道理都尽,都周遍,【故标章首。】所以标这章为首。 (丙)五解文(分三) 初叙礼白仪 二正陈所证 三结答圆通 看【疏】,【梵语摩诃那钵。此云大势至。思益云。】什么叫做大势至呢?【我投足之处、】就是他在走路,脚抬起来这样走一步,【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故名大势至。】脚步走一走他就能震动三千大千世界,震动魔宫,这叫做大势至。【观经云。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噢!都会震动,【亦名得大势。】【悲华云。愿我世界、如观世音、等无有异。】意思是说希望他将来成佛之后的世界跟观世音菩萨都一样,在经典里面讲观世音菩萨成佛之后的世界,比现在的阿弥陀佛的世界更加庄严,那不简单,不简单。大势至菩萨希望将来成佛的时候,希望能像观世音菩萨那时候具足的世界那么庄严。【宝藏佛言。由汝愿取大千界故、】因为你愿意取这个大千界故,【今当字】就是取名,“字”当作动词用,今当字【汝为得大势。】现在跟你取法号叫做得大势,不是得到大势哦!是得大势,能够的意思,得大势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别名。“汝为得大势”,你不要读作:汝为得到这个大势,这是错哦!三个字要连起来念的,“得大势”。【亦名无边光。】无边光,无尽无边的光明。【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若依本文、能念大势佛、】把笔拿起来,这个“大势佛”,就是指阿弥陀佛,若依照本文,能念得这个大势佛,很有威力,【能摄六根妄、】为专注的心境,【能接念佛人、故名为势至也。】下面说【假此菩萨】就是藉着这位菩萨,【为发起者。表念佛法门、能发智光、】所以【得大势力、离三界苦、取净土乐也。于法自在、名为法王。从法化生、】因为藉着佛的法化生,所以【称之为子。】从法化生,我们大家都是从法来的,是不是?称为子,【悲华经云。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为次子、】也就是说阿弥陀佛过去曾作过观世音菩萨的父亲,所以简单讲起来就是,我慧律法师就是过去都曾作过你祖父、曾祖父,所以你今天坐在这里听经,因为我坐台上比较高位,你看!阿弥陀佛曾作过观世音菩萨跟大势至菩萨的父亲,所以我就是你父亲,是真正的,是说不知何时而已。【今在极乐、居佛左右、助化一切。】现在极乐世界,住在佛的左右手,帮助佛来度化一切众生,【次补佛处、】就是等觉菩萨要补佛的位,【故名法王子也。与、共也。伦、类也。声气相应、】同声相应,同气就相求,【名为同类。】比如说这里是讲堂的人,来啊,来听经哦!都相同的,就听经这一类的人来。你不会说:来啊,来喝酒哦!我们也不可能相邀跑去喝酒,若有,是一部分人会偷喝而已,不敢让人家知道。有一天我去信徒家,我说:菩萨,阿弥陀佛!他就(师父以手掩嘴学信徒说话貌):师父,阿弥陀佛!他偷喝酒,怕师父闻到会骂,后来师父再问他,他就不敢讲话了,(师父学信徒抿着嘴讲话)&*#?*。。。,一直嗯,讲出来有臭酒味,不敢讲话。所以念佛的人是有惭愧心的人才会不敢讲话,有的无惭无愧,喝双鹿的五加皮,XO,拿破仑,五加皮,茅台酒,气不相应,我上辈子这条酒戒绝对持得很严格,这辈子闻到酒味就吐,到现在不敢抽烟,我从小到现在不敢抽烟,不敢喝酒。【五十二者、数也、表势至念佛一门、能摄信】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跟妙觉,【等五十二位诸法行故。】【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肇云。】肇公云,【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就是中国话,【大心众生。】中国话说大道心的众生,大心,就是大道心,发很大的心。【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贤首】贤首国师这是华严宗的祖师,【云。菩提、此名曰觉。萨埵、此曰众生。】菩提叫做觉,觉悟的意思,萨埵就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菩萨,那是觉悟的众生,而我们是迷了的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所以智跟悲就是变上求菩提,下救众生,我们今天也是这样,我们今天听经闻法就是从师父这个地方求到这个智慧,求到菩提,之后你们要用悲心来怜愍众生救救众生,【名菩提萨埵也。】【从座起者、师资尊卑、】长幼有序的意思,师资尊卑,师父一定是坐在上面,在讲经、在说法,做徒弟的人要请法要跪着顶礼。从座起者,就算包括要禀告佛,他也是都要跪,因此在戒律也是一样,跟师父讲话也是要用跪,若请法也是用跪。现在却不敢这样,你这样跪,我要跟你讲话,你跪着我反而觉得怪怪的,你一直跪、跪,地上大理石凉,怕回去得风湿症。若依如法是要用跪的,请法一定用跪的,这在《沙弥律仪》也是讲得很清楚,因为重法嘛!比如说那时候,我坐在那个地方,那个开计程车胖胖黑黑的司机,有一次他很不高兴,现在人家来请教师父这个佛法,因为他是初机什么都不懂,他看我跟那个人简单回答请法,他跟我请法,我简单回答他,很不高兴,他说:师父!你怎么不规定,若要请法要穿海青、搭衣端身跪着然后才来问。才觉得他重法,你要了解他有信心没有,对不对?你这样叫每个人都穿海青、搭衣跪着问,问两句又脱掉,难道一定要拘于形式?请法尊重这是很重要没有错,当然他发心是正确的,他这样讲是正确的,正统的佛教是要穿着海青、搭衣,跪在师父面前请法,他这样讲是正统的,但是这样来讲,你要怎样能圆通呢?他来,众生的根机不同,他临时来寺里,你又叫他回去穿什么缦衣,所以说某一种法要正统,某一种时间要方便法,他比较不会尊重三宝,并不是他不尊重三宝,他也很赞叹师父,所以他拿一千块钱来供养,拿一千块钱就塞给师父,好像我们在向他乞讨,一千块,师父!一千块给你,一看就知道他很虔诚,他不懂得供养,拿钱给师父要跪着、要顶礼,他不懂,我们知道,因为他有听到录音带,从台北来就是只为了见师父一面,为了要跟我相见,只为了要见一面而已,从台北坐车坐到高雄,跪着顶礼,我说:你有什么问题。没有,只为了想看师父长什么样子而已。看一次一千,这样还不错,我们也知道他是初学。把规矩订这么多,我认为不适合。所以讲到这个从座起,那是说懂得道理,尊师重道,不然,初学的人来到这里哪有办法,你订这些规矩,人马上就全跑光,不可以,要看情形,所以师资尊卑,【名分秩然。】秩然就是次序,这个秩就是很有次序,次序井然,秩序井然。【有所陈白、】白就是述的意思,有所陈白就是陈述的意思,所以对长辈【不应坐故。】对佛那更不用讲了,今天若佛来,我们敢坐吗?今天佛来,大家都跪着,谁敢坐?佛是法王,我们没有佛我们怎么了生死?你到泰国才会惊讶,泰国对出家人的恭敬才令人惊讶,师父坐这样,坐在前面这里,那个在家居士要走过师父的前面,头一定低下去,一定要这样低下去,急急忙忙走过去,他若旁边有路,绝对不敢走过师父的前面,若要走过去时,一定低头低到。。。,表示说很不好意思,说:师父!对不起!我非从这里过不行。赶快,他表现得很谦虚,头低、低(师父学居士头低貌),他也很行,都不会撞到柱子,低头而过,低头而过,噢!泰国对师父的那个尊师重道,唉!很吓人,他才不像我们大乘佛法,师父!师父!好像在叫卖冰棒,喊来喊去,有一个多可爱,一个人:师父!来!来!我跟你讲一些事情,他自己不会跑到我面前报告,竟向我招手,师父!来、来。。。,人家“来”的意思是说长辈向晚辈招手,你这么懒惰,师父在这边,竟向我招手要我过去,他用右手向我招手,我说:来、来,我用(手指)勾的,后来他自己来,不懂,不懂,所以说我们这个礼貌不建立也是不行,不尊师也不重道。你们到泰国去,今生今世佛教徒一定要到泰国去的,去看看那个小乘的,噢!那对师父的恭敬,师父坐在这里,旁边的白衣背这个僧袋绝对跪在旁边,他不敢站着,不敢比师父还高,像我们到仁德法师那个地方去的时候,泰国对师父也是非常、非常的恭敬,我们号称一个大乘的法门竟然不尊重师父,其实不是不尊重,不懂,因为我们中国不是佛教国家嘛!不像泰国这样,出家人很普遍,所以他对三宝的尊重,包括国王都一样。我们这讲堂不用像泰国这样,至少最基本上对师父的礼敬要注意,不然人家会笑。【顶礼佛足者、以己上顶。礼佛足下。敬之至也。】尊重到最高,【上皆身业。】顶礼是身业,【白佛言者。】拿佛来说,【上示曰告、下启曰白、】就是说佛长辈对晚辈,在上的人告诉底下叫做告,底下,下就是晚辈对长辈叫做白,上示就佛告阿难,阿难就白佛,不一样,佛告阿难,长辈对晚辈叫做告,晚辈对长辈叫做白,白就是晚辈恭敬长辈,这在《金刚经》就看得很清楚,【是口业也。身口恭敬、意业可知。】 【钞】【梵语下、释人名也。先势至中、初约行、】第二是就愿来讲,第三是就悲来讲,所以初就行,【中修自行也。由有智】慧,智德跟【断】德,智德就是先天性的智慧,断德就是后天性的加行跟用功,【威势、故能震动一切。】【亦名下、次约愿、上求佛道也。由有想念势力、】动一个念头念这个势力,【故能取证净土。】我们现在也都从这个念头开始,愿求这个极乐净土,也是都从这个念头,所以由有想念势力,我们想,我们这样愿,念力所造成的,就能够取证这个净土,【亦名下、三约悲、下度众生也。由有化导势力、故能救拔三途。】【上二、自利。】就行跟愿来讲,【此一、利他。】悲就是利他。【依本文者、上通诸经释名、此局】指限于本经,【当经】是指限于本经的【释也。】【能念三句、亦约上求、】上求当中【中修、下度、】上求是什么意思呢?能念大势佛,大势佛就是阿弥陀佛,我们往上求阿弥陀佛,求阿弥陀佛加被我们,怜愍我们;中修就是能摄六根妄,我们能够摄受六根的虚妄,专精念佛,归真;下度就是能接念佛人,能接引学佛的人。能念这三句就是上求、中修跟下度。【三义】,三种道理【以释。】【大势佛者、指弥陀言。十方三世佛中、弥陀为第一故。】所以下面说【能念、非如众生不求大势佛、及断苦法故。】众生不求阿弥陀佛,那么他也不断苦,不断苦就是这个苦因,恶业继续去做,他不断,所以不能离开痛苦。【能摄、非如众生六根、攀缘六尘故。】不是像众生的六根攀缘这个六尘,阿弥陀佛不是这样,阿弥陀佛【能接、】引众生,所以阿弥陀佛能念、能摄、能接,我们众生没有一样有办法,不能念、不能摄,六根每天都乱七八糟,也不能接引众生。【非如众生自利、不耐他荣故。】噢!这一句讲得太好了,不是像众生这样,耐不住别人一点点好处,这个“荣”就是光耀、光荣、优点,耐就是按捺不住,受不了,忍耐不了,他比我还好,好像我比较差,就没有那种随喜功德的念头,他就是不会随喜,一个团体会大乱,就是这个不耐他荣,师父若每次叫这个(人),就说师父比较疼这个,偶尔有一次若叫另外那个,“你叫他就好了,你不要找我,你叫他就好了”,我们人这个心病很严重的,其实师父没有那个意思,一个团体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子,所以我们人的内在里面充满着烦恼,困惑,这个要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出家也是一样,出家剃度还是凡夫,不是圣人,那个不耐他荣,也是一样的道理,就是不能太炫耀,这就是众生,人家佛祖能接引众生,佛祖每天都在度众生,他才不管你比谁强谁弱,也没有对立法的观念,在我今天我也是这样子,我的徒弟我也没有说哪一个强哪一个弱,都一样,你不要犯到这里的戒规都没关系,我画一个圆圈让你跳,怎么跳都没关系,就不要踩到圆圈,画一个规矩给你走,对不对?所以【有此三大德、威势之至也。菩萨名实相称、众生无势可知。于法下、次法王子。自在为王者、王以自在为义故。】王,谁敢管他,这一国之君,王是最自由,他一出口就是皇帝的命令,说斩就斩。【次补佛者、彼土弥陀佛后、次当观音补位。观音之后、次乃势至补位。】当然这还得很久、很久。。。,【犹如储君、】备用的君王就是太子,储君就是太子,太子【暂居东宫。】暂时住在东宫。【后必南面、】南面就是继承王位的意思,【绍王位也。】【与下、三与同伦。易曰。】易这么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故曰声气相应。若依华严、有八十四同(始从念、慧、趣、觉。终至不虚、出离)。故名同类。如七十三、】卷讲得很清楚,【兹不繁录。】因为太多了,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道若不同,就不相为谋,【同心言、其臭如兰。】这个“兰”在还没有成长以前根部是很臭的,等它开了以后,哇!那就是万里香,到处都香,成长以后非常、非常香。【故云与同伦也。五下四、五十二。】现在讲这怎么“行”,五十二位菩萨的行,甲,【信佛是心、】信佛就是我们的心在信,【信心作佛、即摄十信法行。】信心来作佛,你就能够摄十信位。乙:安【住在三昧、观佛实相、即摄十住法行。】观佛的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丙:【行念佛行、度念佛人、即摄十行法行。】丁:【回念佛心、向佛心住、即摄十向法行。】回念佛心就是转回来向佛心当下,向佛心住就是,佛心就是当体就是,本来的面目,这就是十回向。戊:【心地观佛、地如佛地、即摄十地法行。】这文字都很简单,没什么好解释的。【忆佛念佛、去佛不远、】我们忆佛念佛,离佛就不远,【即摄等觉法行。】【心想佛时、是心即佛、即摄妙觉法行。则知超凡入圣、唯有念佛为妙矣。】【菩下、五菩萨。初义约心、】23页的倒数第6行,就是2、4、6底下,菩萨具云菩提萨埵,肇云,肇公说:菩提,佛道名也。“菩下”就是从一段开始,一开始就是我们的心,【谓能如是忆佛、即成大道心众生、名为菩萨。】初就是这个道理,【次义约境。】就这个境界。【谓能以念佛心、上求佛觉、下化有情、故名菩萨。从座下、释敬礼也。意可知者、】意思是可以容易知道的,【谓意若不恭敬、】就是三业,身、口、意中的意业,三业里面若不恭敬,【则身不避席、】他就不会避开那个位子起来顶礼,【口不发言、以身口礼白、】口不发言就是静默,用这色身,色身是顶礼,口敬白,【随意主故。】这很容易搞错,随意主就是随三业的意业为主,引导,意业若清净,身口自然就清净的意思,意业若清净,随着意业清净为主,所以身跟口,心就恭敬,口就恭敬白佛,【所以三业皆修敬者、表显念佛、乃是一切世间希有难信之法也。】 (丁)二正陈所证(分二) 初详引古佛教诏 二略述自己修行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我回想起来这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 【疏】【我者、即自指法身、不同情计】不同于一般众生的情执的我,不同情计【我也。】就是不同于凡夫的情执的我,错觉的我,【明记不忘、为忆。】明记不忘为记忆的忆。【过去、称为往昔。恒河沙劫者、约恒河中之沙】一粒沙当作【以数劫、】那么多,所以是【显其久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觉人之不觉也。】佛是先知先觉,觉人之不觉,【略开三义、】三种道理,【一自觉我空、拣异凡外。】凡夫跟外道不会自我觉悟,不了解这个我是空性的。【二觉他法空、拣异二乘。】二乘只是我空而已,法没有空。【三觉满俱空、】觉行圆满,【拣异菩萨。】不同于菩萨,菩萨是自觉觉他,但是不圆满,还没有圆满的境界,表示佛是最圆满。【出世者、无机不兴、根熟则现也。】那么出世就是说无机,没有合这个众生的机就不兴,根若熟,他就现。【如来者、从真如起、】真就是不假,如就是不动,从如如不动的本体而来随缘而不变,所以【来成正觉也。】【十二者、大弥陀经云。】第一、【无量光佛。】第二、【无边光佛。】第三、【无碍光佛。】第四、【无对光佛。】第五、【炎王光佛。】第六、【清净光佛。】第七、【欢喜光佛。】第八、【智慧光佛。】第九、【不断光佛。】第十、【难思光佛。】十一、【无称光佛。】十二、【超日月光佛。】那么这里面都有一个“光”字,十二佛都有一个“光”字,我叫你们写起来编号,把十二编号写下来,这会讲到的,【无量者、实智照理、无限量故。】实智就是空的道理,照理就无限量故。【无边者、权智照事、无边际故。】入一切法所以叫无边际故。【无碍者、慈光与乐、无障碍故。】【无对者、悲光拔苦、无敌对故。】大悲的意思,没有人像他这么慈悲的意思。【炎王者、光音应化。得自在故。】叫做炎王,像火焰一样的光。【清净者、离垢清净、发光明故。】清净者,这是指法身。【欢喜者、令他受用、生大喜故。】【智慧者、以大智慧、破诸惑故。】【不断者、常光不断绝故。】【难思者、本光不思议故。】难思,不思议,不可思议。【无称者、涌百宝光、不可称故。】无称者,当然就是无法赞叹,太伟大了。【超日月者、放一切光、超日月故。】【俱名光者、】全部都有一个“光”,【因中念本觉佛、发明心光。】发明这个本性的光明。【果上成妙觉佛、现起身光故。】所以【十二如来、相继一劫者、】一劫当中一直出现,【一约能念。】【表行者、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打成一片。】中国就是以十二时辰为主,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嘛!西洋是二十四个小时,印度是六时,昼夜六时嘛!十二时中,那么是中国,所以十二时中就是二十四个小时的意思,十二时中于自性佛净念相继,自性佛意思是空一切相,入一切相,当下佛号清清楚楚,当相即道,道即是佛,打成一片。【不得弹指顷、】在一刹那之间,就不会去【念世间五欲。】六尘,【则无量性光、自然发明也。】发明出来,我们是二十四个小时里面,很少有那种间断去念这个自性佛,我们都停下来,想这个五欲六尘,【二约所得。则转十二类生、而成十二圣位。】转十二类成十二圣位,意思是说【转十二处】就是六根跟六尘,虚【妄】、妄【想、而成十二处佛德也。然十二佛、乃古如来、非今弥陀。而其名号同者、】其名号同者,下面解释一下,【以师资一道、古今不异。】过去到现在全都一样,【如释迦观音之类。】下面都有解释。 【钞】【我下、释我等二句。我有四。一执见邪我、】众生都这样,【二自他慢我、】自己伟大,很我慢,觉得别人比我们还差,叫做自他慢我,第一、“执见邪我”就是执着自己是有一个真我,一个伟大的我,第二、有一个我慢,我,【三名字假我、】名字的名这是假的,【四法身真我。世人具邪慢。】因为邪见而产生我慢叫做邪慢,以不正见当作自己永恒的自我思想为中心的引导,名叫做邪慢,所以有学之人且我慢执假身,【学人且慢假。】就是有修行的人,我们现在大家都有想要修行,有学佛,有修行的人,而且我慢这个假身,出家之后若在生气:你也不探听我以前没有出家是什么(身份),这叫我慢,讲起话来就狂妄自负,出家还是这样子的,没有办法,没有破我执嘛!在家人就更不用讲了。圣人是知假悟真,假真,【圣人是假真。】就是说知道是假的,而悟到是真的,悟到真的我。【今势至乃法身大士、不同三乘、】小乘、中乘跟大乘,【故唯真我。恒河、亦云殑伽河、此云天堂来。河从高处来故。乃是无热恼池流出。】从这个无热恼池流出。【广四十里、】恒河【沙】很微【细】,微细【如面。佛在祇园说法。河近讲堂、故凡言多、取以为喻。】用这比喻。【梵语劫波、】我们现在讲劫波就是讲劫,劫波简称劫,梵语讲劫,【此云分别时分。】就是季节的长短,【俱舍云。时之极少、名刹那。时之极长、名为劫。今取沙喻劫、】所以很久、很久。。。,就可想而知,【多久】你就【可】想而【知。】【梵下、释有等六句。始本合一、名为觉满。我法空尽、名为俱空。大弥陀下、引经。无量下、释义。诸佛名号、取证不同。或因或果。或性或相。或悲智。或愿行。此十二佛、皆以光分名者。盖光有二。一智光。二身光。复有二义。一常光。】一种是常光,常光就是跟在佛陀的旁边,【二放光。】就是要讲经说法碰到因缘的时候就放光,常光,释迦牟尼佛常光一丈,放光就是佛要讲经时放大光明,所以【又有二因。一是功德庄严。二是本愿成就。】【今释佛名、亦约此六义也。】我刚才叫你标号起来,那个十二尊佛对着看,【初】佛,第一跟第【二、】比如说第一:无量光佛,无边光佛,这两位是【约二智。】来解释,就智慧的角度,智慧无量、智慧无边,【三四、约二心、】就二种心,【摄二因也。】无碍光、无对光,【五六七八、约四身。】四种身。第【五】炎王光【是化身。】如同化身。清净光【六是法身。】是清净。欢喜是要令众生欢喜的,所以【七是他受用身。】欢喜光佛。第【八】是智慧光,【是自受用身。】就是卢舍那佛,就是智慧身,智慧的报身。【即楞伽中、应化佛。如如佛。功德佛。智慧佛也。】这是《楞伽经》讲的。再来,【九十、常光。】第九叫做不断,第十叫做难思,不断就常光不断嘛!那么常光难思,【十一二、】就无称光、超日月光,这个【放光。】所放出去的光无称就是没有办法赞叹,超过日月,放光。所以这十二尊佛都是就某一种角度这样来解释,【自性佛者、谓念自性佛也。不得念五欲者、观经云、夫念佛者、不得一弹指间、】弹指就是弹一下,连一刹那之间【念世五欲。】都没有,当然这是何等的境界。【是谓系念、】系念就是好好的专注,三时系念就是这个意思,三时,三个时间好好的念佛,系念,做三时系念,【果能如此、一无间杂。】一点都不间杂,你若是能够这样,丝毫都不间断,那么就无杂念。【无量自性佛光、终得发明、】开发出来,【超于日月也。】【十二类生者。】这个是出自《金刚经》,【谓胎、卵、湿、化、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也。】这十二种众生,那么这将来我们《金刚经》会讲到,在这里不多谈。【十二圣位者。】十二圣位就是【谓干、】慧地,干慧地就是智慧,还是属于干燥的,不是很满的,叫做干慧地,再来就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来就是四加行,【煖、顶、忍、世、】叫做四加行,在小乘来讲四加行是初果罗汉以前,在大乘是排在十回向跟初地的中间,要记住,五停心观、别相念、总相念,再来就煖、顶、忍、世第一,再来就进入初果罗汉,是小乘的判法。大乘的不一样,大乘的是把这个煖、顶、忍、世第一,夹在初地菩萨以前,十回向以后,所以煖、顶、世第一叫做四加行,加一点力量去修行叫做四加行。再来就十【地、】【等、】就是等觉,【妙也。】就是妙觉,所以十二圣位就是干、信、住、行、向、煖、顶、忍、世、地、等、妙十二个阶位。【无渐位者。经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故。详如楞严七八卷明。十二妄想者。谓六根六尘妄想也。经云。六乱妄想、成业性故。】所以我们若造业,造业就变成一种力量,成业性,业性就是我们所讲的业力,变成业力形成一一种力量,这个性就变成定,这个也就要报,一定要报,成业性就变成习惯性,贪、嗔、痴、YIN、怒、恚就变成习惯性,那么业已经形成这个性,就是一种定的力量,那你就随这个力量被牵引,牵你去六道轮回。所以【十二区分由此轮转。】十二妄想,【是故世间声香味触、】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旋复就是一个周期,变来变去,六根六尘,所以【十二佛德者。谓六根六尘功德也。】十二佛德就是说你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业,你也能够用六根、六尘去造功德,同样的意思,反过来的意思,那么这个《楞严经》会讲,在这里不多讲。【经云。总括始终。】总而言之,【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有一千二百,【详如楞严四七卷明。】都有谈到这个角度的问题,六根、六尘里面是怎么修行,多少的功德,为什么耳根比较圆通?它具足了多少个功德,分成几个方向,那这个方向,比如说我们的眼睛,《楞严经》就是这样讲,它只能看前面而已,不能看后面,所以用眼睛来修行比较不容易圆通,若耳朵,你从后面叫我,我也是有听到,所以耳朵能够遍听圆周,听四方,功德就大,意思是说力量就大,所以这娑婆世界用耳根去修行是最容易成就,耳根念佛圆通,观音耳根圆通,这才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而不是清海所讲的那个“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胡说八道,都不怕因果,在《楞严经》讲得很清楚,所以说总括始终,始终:开始到最后,六根之中,各各功德不一样,所以眼根就比不上耳根,这是这个意思,所以有千二百个功德,详如《楞严经》,以后会讲到,今天没有那么多时间。【然下、通妨。】通就是解释,妨就是问难,然底下就通妨,疏通这个问难的人叫做通妨,妨就是妨碍、问难,哪一种【难云。】问:【据大本意十二佛名、乃无量寿佛别号、唯一佛身。此何说言、】你现在怎么能说【有十二佛相继出耶。】十二佛就变成十二尊佛,大本经是说十二佛都是阿弥陀佛的别号,简单讲就是等于一佛,阿弥陀佛,十二佛的名号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你现在是说十二佛相继来出生,一劫来出现,这样变成十二尊佛。底下是答,这问答要写下来,据大本,在旁边写个:问,【故此通云。】旁边写个:答,故此通云,所以在这里要把它解释一下,【诸佛同名甚多、故十二佛、乃是往古、非今法藏所成佛也。】意思是说过去的佛是十二佛同名,但是不是这个时候阿弥陀佛所成的佛。底下再写一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何以今名、滥古号耶。】那么就《起信论》而言,说这十二佛是古佛,不是现在阿弥陀佛成佛,那么若是这样,为什么用现在的名号,跟过去的名号混在一起,变成混乱不清呢?底下又写一个:答,【故又释云。】所以现在又解释说。(你不晓得我这一段看很久,我这一段真的看很久,不晓得在讲什么东西,后来才知道问、答,问、答,就要写出这四个字,我刚好看一天一夜,因为这意义不通嘛!)噢!你若写个:问,若尔,如果是这样子,何以今名,滥古佛号,跟这个古时候的古佛的佛号混在一起,答,故又释云,所以在这个地方又有一个解释,【详】就是记载,过去有记载阿【弥陀】佛跟大【势至、】菩萨,【同时发心。】所尊的佛,【所师】就是所拜【之佛、亦同无异。而今弥陀、十二别号、同古佛者。】这就是【表显师资即心即佛】过去佛号这样,现在佛号也同样是如此,就是师资相承,即心即佛【之道、一也。犹今释迦立号、仿同古释迦佛。】模仿以前的释迦佛,【今观音名、仿同古观音等。故大本弥陀经云。过无量佛刹、同名释迦者、不可胜数。】这很简单,你若去这个医院,医院同名的就很多,病历表拿出来,医院当护士的,噢!林美菊、谢凤美,就一样,什么美美,什么美丽,一堆二、三十个都同名,当护士的,一看就知道,同名。过去人家在讲笑话,说一个小姐姓谢,乡下来的不识字,姓谢,台语叫做谢,她名字不会写,大概写得不清楚的样子,写那个字可能人家看不懂,人家问她,是问她的名字,她(谢某美),出来,讲:你是谢什么美?她说:我吃蓬莱米。噢!这差很多,人家是问她:你谢什么美?她中间那个字写得不清楚,问说:你吃什么米?她说:我吃蓬莱米。(笑)这是讲讲笑话,同名的很多,不相信,我若随便念个名字就都有,叫做“阿丽”的举手,有一个“丽”字的,卿、丽、菊、秋、凤,哇!那是很多,罔市、罔腰,非常多,这种同名的就很多,【则无量寿佛之名、百千万亿、不可穷尽、何止于一佛耶。】就是都同名的也很多。中间这一段因为牵涉到《楞严经》比较深,在这里不谈,因为我们今天讲的是《势至念佛圆通章》,你再扯个《楞严经》,再继续一直讲下去,那没有办法,这样你要讲到何时才会完,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今天一定要稍微赶一下,打扰了诸位。 (己)次别示教道(分二) 初标名 二释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这是大势至菩萨这么说。 【疏】【彼佛、】我们前面说十二如来相继一劫,所以现在说彼佛就是【十二佛也。】教就是说对我们讲、对我们开示,所以说【语言指示、谓之教。】比如师父教徒弟,师父就是说有这个语言,有这个指示叫做教。【言念佛者。若据事念、】事念的意思就是事相上的念佛,有具体的东西依靠,根据这个具体的东西使你的内心的念力增强,这个叫做事相念佛。理念佛就是透出本性的理体,没有任何的东西让你攀缘而你能够使心深入到无念,这个叫做理念。这不同,事念就是藉着这个事相来用功,【一心忆想之谓念、三身接引】就是法、报、应,这三身接引【之谓佛。】这叫做佛,【则能念属己、】能念是我们这个念头叫做能念,【所念属佛。】我们能念,佛是被我们所念,【若据理念、】理,前面是讲这个事念,事相念佛,现在讲这个理念,这个理就是无生,通入这个无生的念,简单讲这个念就是无念,无念就是念,也就是本性理体的念,所以这个理念,【念即始觉、佛即本觉。】现在理就讲到本性,【以始合本、名为念佛。念佛有四。一称名、】我们一般人都是称名念佛,【谓闻说佛名、】我们听到这个阿弥陀佛的圣号,【一心称念。】这差不多我们每一个人,一天到晚拿念珠在念、念,都是称名念佛。【二观像、】念佛,观像【谓设立尊像、】西方三圣,或者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注目】瞻视,全神贯注下去观照、下去念,就是眼睛有看相片,有看这个佛像这样念,叫做注目【观瞻。三观想、谓以我心眼、想彼如来。】以我的心眼来想彼如来,这叫做观想,噢!我没有看到相片,但是我的心自己这样观想,藉着过去的影像,自己这样观想,这叫做观想念佛。第【四】叫做【实相、】念佛,这个实相就是无相、无不相,叫做理念同时,什么叫做理念同时?名叫做实相念佛,理就通达无生,念就是一切作用,一切念佛的念都通达无生,而无生【即念自性、】本自有念名叫做理念同时,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又名坏一切法,又名立一切法,破一切法就是说一切法无所着又立一切法,立一切法就是一切念都无碍这个实相的念,所以说这个实相就是念我们的本性佛,【真实相佛。】真实的相佛。所以说第一个跟第二个,就称名跟这个观像念佛,所以【初二、事法界观、】现在讲到这个法界观,这全都是华严的思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只要讲到这个法界观统统是华严宗的思想,这都是《华严经》的思想,那么因为这个慈云灌顶,他也是有研究过华严宗的,那么这个疏说“初”跟“二”,就是称名念佛跟观像念佛,这叫做事法界,事法界用一个最具体的念,这个角度来解释就是说藉着事相(实在的东西),来使你的心定下来,这种方式念佛叫做事相念佛,简单讲就是藉着实在的东西,比如说你称名看到佛相,一直南无阿弥陀佛,或是看到相片:南无阿弥陀佛,【心即佛故。后一、】后一个叫做实相念佛,实相就是没有东西,所以叫做【理法界观、】这个理就是没有东西,一切无相的东西叫做理,所以【佛即心故。】佛就是心,佛就是在我们的心。所以第一个,事法界观就是心即是佛,由凡夫当下就是佛;(第二个,)理法界,一切圣者不离心。【第三、事理无碍法界观、是佛是心故。】佛就是我们的心,心就是我们的佛,所以事相跟理体,事理无碍法界观,这就是“是佛是心”。【又清凉云。】清凉国师这么说,【约能念心、】能念的心,不是所念的佛噢!我们说(分)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念的佛,现在是讲能念的心,众生能念的这颗心,【不出五种。一缘想境界念佛门。】缘就是攀缘,缘想境界念佛门就是借重着这个想的境界来念佛。【二摄境】界万法【唯心】,摄这个境界就是不重视这个境界,单独以心当下当作【念佛门。】【三心】无碍,【境】界也【无碍】叫做心、境无碍【念佛门。四心境】全都泯念,【俱泯】就是说也无心,也无佛可念,无心可念,无境界可依靠,心境俱泯这个【念佛门。五重重无尽】重重无尽就是一为无量,无量为一,重重无尽这就是相当于圣人的功夫才有办法这样,念一佛就表示一切佛,每一尊佛都代表其他一切佛,一切佛摄在一尊佛,一尊佛就包括一切佛,重重无碍,这都是华严宗的思想,叫做重重无尽【念佛门。】简单讲重重无尽就是藉着任何的因缘,当下这个因缘就表示一切缘,这样叫做重重无尽。【会曰。】就是说会合起来说。【一、即前之初二、小乘教也。】前面所讲的“初”跟“二”就是小教的思想,就是说缘想境界、摄境唯心。【二、即前四、始也。】大乘的始教,只有这个重重无尽不是,【三、即前三、】就是缘想境界、摄境唯心、心境无碍这叫做【终也。】大乘的终教念佛。【四、五、前所无者、】那么前面没有的,称名观像、观想实相,前面全都没有,【顿圆教也。】顿教跟圆教的思想。所以说,【今此文中、约佛教】化这【边、】来讲,【四五俱通。】就是说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第四个心境俱泯念佛门,第五个重重无尽念佛门,统统可以通。【约机】就这个众生的根器这一边来说,【禀】就是承受,接受的这一【边、】来说,前面这段是就佛的教化这个角度来讲,下面是就众生接受的这个根器这边来讲,【唯局持名。】唯局就是专门注重持名念佛,这要特别注意了,就是持名念佛。【然此持名、亦通圆顿。】圆教跟顿教。【不唯局小。】不只是局这个小,【亦开五门。】这个意思是说持名念佛,不是说只局于这个小乘的,也开这个五门。【一持念佛名门、心外有佛名故、】噢!我们心外有一个阿弥陀佛,我们心若念,【小教、事法界观也。】一般的众生差不多都用这样修行,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我要念,我要到极乐世界,差不多的众生都是持念佛名,心外有佛。【二摄名归心门、佛名唯心现故、】因为一切法都唯心所造,所以他念念就是心就是佛,佛就是他的心,也就是说他的心当下跟佛打成一片,【始教、理法界观也。】理法界观,所以阿弥陀佛的圣号就是他的心,他的心当下就是阿弥陀佛,这就不简单了,这叫做理法界观,【三心名双融门、】互相无障碍,【即心即佛故、】即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就是大乘的【终教。】【四心名俱绝门、】无心,也没有念佛的心,也没有我们所念的名,【非心非佛故、】因为心跟佛都是虚妄的名词,这叫做【顿教、】禅宗的思想,不二法门的思想,顿教最代表作就是《六祖坛经》,那么就是《维摩诘经》不二法门,凡是讲这个顿教的,都是讲禅,禅是没有阶位的,说这个人参禅悟道是正确的,说这个人参禅证初果、证二果、证三果、证四果,那是骗人的,因为禅宗不讲果位的,你看《金刚经》,能不能说我得初果阿罗汉呢?能不能说我得二果阿罗汉呢?不可以,不可以说得二果阿罗汉,能不能说我得四果阿罗汉呢?不可以,我不能说我是得四果阿罗汉,所以这禅宗一念觉悟就是佛,没有阶位的叫做顿,渐教就是说从一楼、二楼、三楼、四楼一直爬、一直爬,顿教没有这样,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凡是禅宗的,一悟就是佛,即心即佛,你曾看过禅宗的,里面说哪一个祖师大德证几果阿罗汉的,证几果阿罗汉的,都是唯识学在讲的,《阿含经》是小乘人在讲的,断见惑、断思惑,才讲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禅宗没有谈到这个阿罗汉的果位的,所以你若说修禅的人说他证到初果阿罗汉、二果阿罗汉,那根本就不懂佛法,顿就是直入佛的本怀没有阶位,外行的人才会说你参禅、开悟、那你证几果,开悟就是佛嘛!即心即佛哪有什么阶段的,你看,永嘉禅宗《证道歌》,大珠和尚《顿悟入道要门论》,你看过哪一本禅宗的书说他证什么果的,即心即佛,当下就是佛,所以这个都是在讲顿教的,【理事无碍法界观也。五圆通无尽门、一念心、一佛名、】这当下就【遍含法界、】所以心当下就是佛的名,那么藉着这个因缘就包括一切缘,【无有尽故、】所以【圆教、事事无碍法界观也。梵语三昧、此云正定、】正定,这很重要,就是正确的定,正定、正思惟,八正道二个名词都可以叫做三昧,就是说他的心是由智慧去支持这个定,透过般若的智慧,了解一切法空,无相法,入这种定这才是正定,不是外道暂时伏住第六意识,那个是有漏定,我这个第六意识暂时不生起,第六意识起心动念痛苦,暂时伏住一下,像死人一样坐在那个地方,六祖不是这样,所以说神秀跟六祖慧能就差很多,他的偈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常常要擦,常常要擦,不要让它染上肮脏的东西,噢!这就表示有相还无法破尽,时时勤拂拭,时时要把肮脏的东西擦起来,时时要擦,这是凡夫,还未到一个阶段,这还不能直接透过本性。六祖一下子就一扫而空,是不是?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意思是)要是究竟的佛道,就没有这种(时时勤拂拭)的。明镜也没什么台不台,能、所的观念就没有,本来这世间的东西就是虚妄幻化的,你说他正,说他幻、善、恶,这都是我们人心所产生、定义的东西,因为你把它立一个标准,你就有高低上下,这不是正定,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这个正定就是透过无上毕竟空,二十四个小时都在定里面,他也没有感觉他在定,因为本来就没有,他就自然的与这个本性符合。正定【亦云正思惟。】正思惟透过这个般若的智慧,所以他头脑用出来全都是思惟正确的东西,所以【正心行处。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即名邪思惟也。三昧、是禅观通名。】意思就是修禅的人,修观的人,这个统统叫做三昧,三昧,只要修禅观的,有一点定,有一点定,都叫做三昧,但是,下面说【念佛、是一行别目。】别目,念佛的这个三昧又是另外一个名词,所以叫做念佛三昧,也可以说一行三昧,简单讲三昧就是只要心修禅观,只要你心有定都叫做三昧,但是这个念佛是特别的叫做一行别目,别目,这个目就是另外一个名字,这样的修行是另外一个名字,【又此念佛三昧、】你若念佛念到没有妄想,一心全是佛号,这就是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诸佛现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全都是同名,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就是诸佛现前三昧,就是般若三昧,就是普等三昧。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钞】 【初二下、约观】也分别,【料拣也。】就是分别。【若依六根。称名、摄耳舌。】摄这个耳朵跟舌,舌就是在念佛,称名念佛能摄耳根跟舌根。【观像、摄眼身。观想、摄鼻意。】因为观想就是说这眼观鼻,鼻观心,摄鼻跟意。【实相、】当下【摄六根。】称名念佛摄耳跟舌,观像念佛是摄眼根跟身根,观想念佛是摄这个鼻跟意,实相念佛是摄这个六根。【则一念佛三昧、六根无不摄也。】就是说你一念佛,进入这个定,这样一切三昧都具足,六根都摄。 【又清凉下、引古明五也。】 【会曰下、会通古今也。】叫做会。 【今此文下、约四五念佛门、判今经也。佛教、十二如来也。】什么人教大势至菩萨呢?就是十二如来教他,佛教,【通四】种念佛法门跟【五者、】念佛法门,【以譬如下文中、但云忆佛念佛、不别指一门故。】没有另外提到其他的法门,只有单提到忆佛念佛,一心想佛,一心念佛。所以【机禀、势至等也。】禀就是承受,接受佛的教化,这一类的根器那就是指大势至菩萨等等(是承受这个法门的根器)。【局持名者、】局就是限于,所以他所讲的都是限制在这个持名念佛,【以佛问下文中、方云】再说,【净念相继、】意思就是说什么叫做持名念佛?就是你念念都是清净心,念念相续心不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够舍世间的五欲六尘,这个佛号又不断清清净净这样念,心想清楚,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朵也把它听得清清楚楚,心把它想得清楚,口再念出去,耳朵再听进去,再从心出来,再从口念出来,再从耳朵听进去,一个循环、一个循环,南无阿弥陀佛,这样清清楚楚,同时心想,口念,耳闻,自己念,自己听,自念自听,从心出来,再从口出来,再从耳朵进来,都是周而复始,净念相继,一次再一次,一次再一次的,使我们的念头都在清净的这个念头里面。那么我们今天到处都在念佛,到处都有道场,可是方法抓不准,方法抓不准的时候,不肯用方法下去念,这样很快就散乱了,我们现在在念佛都在念结缘的,“你念佛几年?”“惭愧,三年。”你若会用功念佛,方法用对,师父告诉你的观想这边三声(师父指自己左耳侧),这边三声(师父指自己右耳侧),前面四声(师父指自己面前),你用这个方法把它(念头)稳住,你不用一个月就抵过人家念佛十年的厉害,念佛的方法对,念一个月比念十年更厉害,方法不对就是散乱心,我有往生也好,没往生也好,反正我才二、三十岁而已,要死也还很久,你没看我现在还很漂亮,皮肤细白嫩肉,你看看、你看看,身材这么好,你看!行情还很好,她没想到她会死,所以她的心就:我要死还很早,我要死还很早,你再念十年也没用,无法深入,这个念佛不是在看时间的长短,方法要对,用心念佛,有的人在赶这个数目,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师父作疾声念佛貌),你不如把眼睛闭上,拿一串念珠这样全神贯注念这一句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师父作虔诚的缓声念佛貌),你念这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这实在的佛,你若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喂!电视怎么不转台视的,怎么转中视的,赶快,转中视的,南无阿弥陀佛,”念那个散乱佛,整布袋挑一挑没有一个能用,整布袋都是空榖的,人家那个眼睛闭上念珠拿着全神贯注的念,一佛就是一佛,阿弥陀佛,这句就是实在的。你想想看,他有在念佛,念佛十多年,每天都看电视,一边看电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个方法错误,即使让你念一辈子,No效,没效,unuseful,一点效果也没有,所以人家会念佛的就安住,电视关起来,对不对?用那十分钟就很惊人比你用一天还厉害,这十分钟用生命在修行,这十分钟就是实在的,修行不是说你用五个钟头或是用一百个钟头,十年、二十年,不乏念了四、五十年没往生的,懒懒散散的念,懒懒散散的念怎么会有效果,所以说,没效,念佛一定要方法正确,接着能舍外缘,我这时候修行的时间到了,门关起来,电视关起来,电话(筒)拿起来,这样拜佛、念佛,这半小时不听电话,没有人吵,这半小时就真正你在用功,要不然都是结缘而已,要懂得(方法),我们方法不对、错误,错误的方式,所以你们的修学法跟师父不一样,我若在拜佛,就万缘放下,我一心向佛,一定要往生,我每一拜若拜下去就跟佛讲:我绝对要往生,这个宇宙当中我已经无路可走了,不然,你要我走哪一条路,所以我这个佛号就一直出来,所有的每一句都是念力、愿力同时下去,我就一定要往生,非往生不行,没有往生没有路可以走了,你走去哪里?你修禅吗?所以说忆佛、念佛,净念相继,【的指出持名故。】 【问。】一定要标示出什么叫做持名念佛,一定要真正标出什么才叫做持名念佛,所以【何以势至不通指耶。】为什么大势至菩萨不把他全部的法门拿出来呢?为什么只有指这个持名念佛呢?【答。虽念佛三昧、古称径路。而持名一法、径而又径。】直径又直,一点也不弯曲,【何者观像、】什么叫做观像念佛?【则像去还无、】像若拿掉又没有,【因成间断。】什么叫做观想呢?【观想、则心粗境细、妙观难成。】什么叫做实相念佛呢?【实相、】的念佛就是要开悟,实相念佛简单讲你要通达无生的道理,才有办法实相念佛,那就是大彻大悟的人修行实相念佛才有办法,【则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你看!还有一个悟,能够了解这个实相的人太少了,理念同时,太少、太少。【至于无尽、】关于这个无尽,【则境界深广、从何领荷。】“荷”就是说从哪里下手呢?关于这个无尽念佛,一念就是无尽,这境界太深奥,你要从哪里下手呢?【唯此持名、最为简捷。】只有这个持名念佛,最为简单,最为直接,【但能】这个净念相继叫做【继念、】继念就是念头相续,【便得往生。】所以这个念佛无论你是什么时候,比如说你当护士为人家注射,咦!也很有效,注射下去一直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注射阿弥陀佛进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开车也好,或是吃饭也好,嚼一口,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是在牧羊也好,你做什么职业我认为跟这念佛没什么妨碍,不互相妨碍,当警察最好,当警察若被人派去站在那里,二个小时都站在那里念大悲咒、念阿弥陀佛,若有当警察的,被人派去发配边疆最好,所以以前人家警察手都放在口袋里面,做什么?口袋里面都放一串念珠,他若在值班的时候,手都放入口袋一直拨、一直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主管来,赶快收起来,手赶快伸出来。所以什么职业都可以念佛。【如骥骤虽超群马、】把笔拿起来,骥骤就是千里马的意思,说这个千里马虽然超过一切的马,【未及龙飞(持名念佛也)。】不及这个龙,龙飞比马还快,龙飞就是持名念佛,骥骤虽超群马,但是还是不及持名念佛法门的龙飞,【鹤冲(余门念佛也)己过凡禽(余门修行也)、】鹤冲就是余门念佛,持名念佛这个念下去,一用功就超过一切法门,就超过凡禽(其他的法门),【争如鹏举(持名念佛也)。】但是怎么能够比上大鹏金翅鸟,这翅膀一展开来就几万英里,意思是说一下气冲起来,持名念佛就很吓人。所以这持名念佛是很重要的。【故龙树】菩萨,【毗婆沙论云。佛法有无量门、】说这个佛法有无量门,【如世间道、】世间的道,不是道理,世间的道路,【有难】走的道路,也【有】简【易。】比较好走的道路,【譬如跛人、陆道步行则苦、】走路走得很辛苦,一日若叫跛脚的来走,就走很久,【一日不过数里。水路乘船则乐、】你若用这水路乘船,【须臾便过千里。】刹那间就经过千里,【易行疾至、】所以【应当念佛、称其名号、本愿如是。】 【问。佛有无量功德、一名难可摄尽。况实相中、离名字相、云何专称名耶。】意思就是说佛有无量功德,这个名摄一切无尽的法,那么实相当中教我们要离这个名字,来专持名,要怎么专?【答。极乐】世界,【依】报跟【正、】报,说到佛就包括一切,【言佛便周。】讲到阿弥陀佛就包括一切,所以【佛功德海、】举这个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就包括一切,【举名即尽。】所以我才告诉诸位,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是整个宇宙当中最厉害的,【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岂有万德洪名、不即是实相耶。】 【然此下、重显持名一门、摄尽大小乘教。无论利根、钝根。均可依之而修也。正定者、拣念佛外、皆邪定故。】念佛以外,则都是邪定,【正思者、于所念境、正直思察故。正、拣寻伺。】拣寻伺就是不同于第六意识的粗糙跟微细的思想,正思是透过智慧的,所以【思、拣昏沉。正心行处者、谓定心正所缘境、异于无明邪所受故。】无明邪所受,不同于无明,因为心若正,跟这个心邪不同,所以心正所缘的境界是不同于无明邪念所感受的。【或云调直定。由众生屈曲散乱、】屈曲,把一件事情看偏了,【佛以诸三昧门、令直其屈曲、】让他弯曲的心直接拉直,【正其散乱故。禅观通名者、如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昧、是也、一行别目者。有二释。一谓万行中一行。如诸经中、或以真如海印德藏为三昧。】真如就是我们的本性,海印,就是三昧,海印就是同时,这就是《华严经》里面讲的同时,法界同时叫做海印,如海印持一切影像,德就是深藏一切宝藏,所以真如本性像大海,海印就是《华严经》讲的海印三昧论,海印三昧,一切法同时,无前无后,无过去、无现在、无未来,德藏为三昧。【或以如幻语言法界为三昧。】我们一切语言都是如幻法界的三昧,【或有缘有相、无得无诤等。二即指念佛三昧。文殊般若经云。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一行三昧就是念佛的三昧,若要入这个念佛的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不取相貌就是不管他外相怎么样,心安住在佛号里面,【专称名字。】所以我劝告你们,在座诸位!有时候你么要闭个关,比如说四个小时,你不要闭一天,早上八点起床,闭到十二点,门关起来,电话筒拿起来,所有一切客人来都不接洽,这样试试看,四个小时都放录音带,放什么?放那个临命终在助念的录音带,你想:我现在快死了,我现在快死了,心一直放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试试看!那面临死亡的滋味怎么样,四个小时闭关有必要,我不骗你,有必要试试看,自己四个钟头试试看,二个钟头也好,或是一个钟头,门关起来拼命念佛,一个钟头试试看,有这个必要学习闭关,番薯不要吃太多,(免得)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放一个屁,唉!你真糟糕,对佛不恭敬。那个时候要舍诸妄想,尤其这个下气,胃肠要照顾好。系心一佛,专称名号,我是建议你们有空闭两个钟头的关,三个钟头、四个钟头,乃至一天都不要出门,师父这里若没课,关起来,不要到处乱跑、乱参,参到后来死在半路不知道,没必要这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你要注意看!应该在空旷处,舍离一切散乱,不取相貌,只有系心一佛,专念佛,我们现在最方便,录音带装上去,收音机装上去,看你要念整天也没关系,不会累,一直听、一直听佛号,随彼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于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以在这里我就要劝告诸位,说:我们若是好朋友,常常整天讲一些无聊的话,我劝告诸位,不要这样,好朋友就是你来找他,他来找你,我们重要的讲一讲就好,讲这些无关紧要的不会解决生死,不如在家里安住念二个小时的佛。我们为什么不会往生?没有下决定心。【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若得一行三昧者、诸经法门、皆悉了知。】你只要念佛念到开大智慧一切法门你都通达。 【问。此教念佛、为念十方佛耶。为念阿弥陀耶。答。但念阿弥陀佛。以十二如来同名阿弥陀故。下云、摄念佛人、归于净土。又普广问佛十方俱有佛土、何以独赞西方。】何以独赞极乐世界?【佛言。阎浮提人、】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心多杂乱。令其专心一境、】要让他的心专注在一个境界里面,【乃得往生。若念十方诸佛、境繁意散、】这个意很散乱,【不成三昧。】心不会定,【况诸佛同一法身、念一佛、即念一切佛故。问。何十二佛、皆教势至、念自名耶。】念他自己佛的名,念佛自名就是阿弥陀佛,为什么十二佛都教大势至菩萨念自名呢?【答。一者十二如来、本愿如是。如今法藏愿云。闻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也。二者教念十二佛名、即是教念古弥陀十二别号。犹今法藏教念无量寿佛、即是教念无量光、乃至超日月光也。又此下。出异名、约义配教。念佛、小也。般若、始也。佛现、终也。一行、】就是念佛三昧,就是【顿也。普等、圆也。】缘起重重无尽,这是圆教。【如理思之。】 【楞严经势至念佛圆通章疏钞卷下】 (庚)二释义(分二) 先修因 后证果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疏】【先喻单忆有离也。】单忆就是只有佛在想我们,而我们众生没在想佛,这叫做单忆。【有人、喻生佛二人也。】有人就是众生与佛这二人,【一专忆者、喻佛念众生也。一专忘者、喻众生不念佛也。若逢不逢、或见非见者、以佛专念众生、未尝不在众生前、】其实佛二十四个小时都在我们众生的前面。【今偶逢偶见。】现在有时候遇到,有时候见到。【故言若逢或见也。众生专不念佛、】众生他专门不念佛,【佛虽在众生前、亦蹉过不见、】他也是会蹉过,见不到,【故言若不逢见也。】所以说若不逢见,遇不到,【二人下、后喻双】人都互相忆念,所以说相【忆不离也。】佛来念众生,众生来念佛,忆佛,这样就不相离,【二相忆者、喻生佛念同也。二念深者、】就是说他想我们,我们也每天都想佛,【喻久忆不忘也。如是、结指之词。乃至、超略之词。谓能如是念、则决定时时常相见也。】我们若是能够这样念,决定时时都见得到。【从生至生不相异者、】不相异就是同,【喻生生不相离也。同形影者、谓生佛世世不舍、犹如形影无乖违也。】 【钞】【佛专忆者、含二种意。一者佛有大悲愿故。二者佛在因地、自果未圆、尚于众生念念不舍。何况果后、更无余事。】他就是在怜愍众生而已,佛无事可做,佛所做的事情都在度众生而已,所以他【则念众生、殷勤恳切、无有加故。】无以复加就是很精进来怜愍众生。【众生专忘。】众生是专门在忘记佛,【亦有二意。一者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他也不相信佛的话,他只相信这个邪魔外道,他也不想往生极乐世界,像我若跟朋友讲:你可要念佛。他就说:我敢下地狱,你怎么办呢?我说:没有办法!你敢下地狱,我又能如何,他也不愿意往生极乐世界。“行”,你要叫他去除这个五欲六尘,叫他不要享受,很困难,叫他念佛,认真一心专忆佛,专门想佛,他也不要,他所知道的就只有眼前这些而已,所以众生无有信行愿故。【二者生在迷位、】因为众生是在迷的境地,【缠惑业苦。】缠惑就是纠缠住,这个贪、嗔、痴缠绕着,缠着,心魔不舍,我们内心的魔就是贪、嗔、痴,一直缠绕着我们,见到境界就克制不了,我们没办法,痛苦、烦恼,所以我也曾遇过坏脾气的,脾气发一发、发一发,就在那里哭,“哎呀!我已经说不发脾气了,怎么又发脾气。”所以自己在那里很忏悔,这就是被这个烦恼的惑缠缚住了,没有办法,他也很不想发脾气,就是没有办法,控制不住,所以就缠惑业苦。【人天因果、尚不得修。何况佛果、岂易得者、则念佛心、沉埋隐没、不能发故。】【偶逢见者、诸佛菩萨、不违本愿、游化娑婆。故令众生、偶然逢见也。】也是蹉跎而过,【亦蹉过者、】蹉过就是白白的空过,蹉,蹉跎,白白的浪费的意思,说蹉跎光阴就是浪费光阴,【如见文殊、】师利菩萨,若是有修行的人、有福气的人就知道他是菩萨,【但】是不懂的人,【覩(音:睹du三声)老人、】只看到拿一只拐杖的老人,【贫婆等类。】贫婆,穷老太婆,老女人,我们讲堂常常在称呼的什么老女人,【或见本相、亦不蒙法利。】若看到这个本来的面目,也是没遇到这个法的利益。【此由惑业障覆、妄见劣相。】看到这个不殊胜庄严的相,看到文殊师利菩萨竟然看得像老人一样,【如薄福见宝、为蛇为蛙。】水蛙。【岂彼圣贤、作意诈隐其本相耶。】实在是我们没有福,不是这个圣贤要隐他的本相,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没有福,看不到,【生佛念同者、谓众生念佛、犹如佛念众生相同也。】【久忆不忘者、】就是想很久,每天这样忆念不忘,这样回忆、回想,念佛忆佛,【谓时刻在怀、虽经年累月、乃至尽形、】尽形就是这辈子,到临命终【亦不忘也。】【结指者、指上相忆念深也。超略者。谓不但此生、常得见佛。乃至他生、】生生世世,【尽未来际亦常得见佛也。乖、违也。异、离也。形影、略举一事。】形就是影,影一定有形,形一定有影,【以例不离。】形跟影一定不离的,所以【至于声响、】回音叫做响,比如说你若到山谷的时候,你叫:呜。。。,山那边就呜。。。,回音,回音。你若到山谷:阿弥陀佛,咦!来:观世音,哇!怎么跑出观世音来,那不可能,这边念:阿弥陀佛,山那边跑出回音:观世音,结果就是那边也有人在念,也是佛教徒,(笑)这样很好。所以在山谷的时候,喊愈大声它的回音就愈大声,响就是声音的回音,回音叫做响,【水波、】二个也是不相离,有【镜】子就有【光、】镜跟光也是不相离。这个都是解释不相离,声响、水波、镜光【皆不相舍离也。】【又此形影。】就近来讲,【近对下喻合文意、单显获见佛益。远对下证果文意、双显获见佛成佛二益。】这读起来比较困难,这是说就近,底下是就远,要记住!这是对立的名相:近,就近,对底下的譬喻,合文章的意思是说显这个见佛的利益;就较远来讲能证到果、这是说见佛成佛的利益。所以二益的底下有两行小字体:【现当见佛。一益也。心开染香。二益也。】你现前见到佛,这一益;心开染香,二益,是第二种利益。所以【应释文云。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心同形亦同、形同影亦同、不唯此世、】不只是这辈子而已,【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楞严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身心合成、名法王子。】底下这句不用看,这一句意思不是很明显,看到“名法王子”就可以了。【此非敌对正意、故疏不释。】 (癸)二母子喻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疏】【上二人喻、泛指亲友、犹觉宽缓。】就是觉得不太亲切。【故此重将母子最亲切者为喻、使人起信行也。于中亦有二。先喻单忆有离。首三句、即上一人专忆。次二句、即上一人专忘。如来、母也。】像母亲。【众生、子也。世间慈念最切者、莫如母亲。子若悖逆、忘恩负义。母念或衰、】就是会退道心,母亲若想儿子,儿子是不肖子,再怎么讲他都不听,母亲想儿子就没有用,所以会退心,会伤心,早知道生这种儿子,早就把他掐死,整天当流氓杀人放火,生这个恶逆子没办法,所以【心生悔恨。】后悔又恨。【佛念众生、更过于母。逆恶重者、佛】愈慈悲【念愈深。乃至入于阿鼻地狱、代此众生、受无量苦。又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众生、慈心无尽。】所以【世世相随、无有退转。故云佛念众生、如母忆子也。若子逃逝者、喻众生不念佛、而堕恶道苦也。虽忆何为者、喻如来单忆】如来只想我们(众生),【无益也。子若下、】也没用,【后喻双忆不离。】要母亲想儿子,儿子想母亲这样才有用。【初二句、即上相忆念深。末二句、即上生生不异。】生生,就是上面讲的生生世世不相违背。【谓六道众生、慕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者。然方得感应道交、生佛不二也。故高齐大行和尚云。宗崇念佛、四字教诏。】宗、崇,最重要的,崇就是崇拜这个念佛法门,宗就是专门,宗崇念佛,我们这个最重要的就是要崇拜这个念佛法门,趣向于念佛法门,这四字教诏,就是教,这四字就是最重要的教化,那么什么叫做教化呢?【谓信忆二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那么你宗崇念佛有四个字要教化你,信,深信不疑,忆念,忆念佛,不离于心。称敬,称就是赞叹,尊敬不离于口。所以说你【任意早晚、终无再住娑婆之法。】你早、晚一心一意念佛,相信、想佛,那么你不可能再住在娑婆世界。【此为念佛、第一要策。】就是这四个字:信、忆、称、敬。 【钞】【泛指者、师资君臣、】师资君臣就是说我们这个传承有这个根据,【皆该在许。如来下、问。前言念佛、但念弥陀、不念诸佛。云何此言十方如来耶。答。有二意。一即指弥陀一佛。以三世十方、有无量弥陀故。观经云。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二通指十方诸佛。谓不唯我弥陀一佛、悲愿如是。即十方诸佛、怜念亦然。正显佛佛道同故。华严问明品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力、四无畏也是这样。【楞伽第四云。一切诸佛、有四平等。所谓字平等、语平等、】法【身平等、】所讲的【法平等。】所谓文字、语言、色身、法都平等。【观经云。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怜念者、三昧经云。诸佛心者、大慈悲是。慈悲所缘、缘苦众生。若见众生、受苦恼时。如箭入心。欲拔其苦。是以求往生者、不可思维己恶、】因为佛没有在想他(众生)做多恶,所以不可以想我们做很恶,【而疑佛不来接。】不可以这么想,佛没有在管他有多恶,他只要有心忏悔,所以不可以怀疑佛不来接引我们,每句话,高僧大德都劝告你不要生自卑感,你不可以自卑感,你要想:我一定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谁知佛心、专于逆】逆就是叛逆的众生,【苦】就是苦难中的【众生之中、种种救度。如何自生疑阻、】“如何”就是怎么可以,怎么可以自己产生这个怀疑阻碍自己呢?【甘心苦趣耶。】佛专门在救拔逆苦众生,所以,在座诸位,你不可以有自卑感,无论你过去做多坏,你赶快求忏悔,一心念佛,一样可以往生。【问。逃逝二句、与上专忘、逢不逢义、有差别否。答。亦同亦异。同者、不念佛、则不能见佛。虽见佛、亦不蒙法利。此与逃逝无异、】所以【忆他】佛忆他有什么用呢?佛忆他【何为。】有什么作用呢?【异者、谓前之喻意、尚明众生或有时而念。但念之不切、忆之不深。】念不切,忆不深。【故若逢不逢、于佛忆犹为有益。此中喻意、竟明众生不唯忘念、而且谤佛。】诽谤佛,动不动就:吃什么素,他太太若在拜佛,若跟他吵架:你吃什么素,你吃素的人可以跟我吵架?他意思是说吃素的太太就是要被先生管的,又揍又打,当受气包,满足大男人的虚荣,所以吃素的太太都不能跟他吵架,当作吃素念佛的人要被人家打着玩的,所以他都要诽谤佛,这是难度,【以不信故、堕在三途、受无量苦。故若逃逝、于佛忆则为无益。感应生佛者。子、】这等于儿子一样,【喻生感。】“生佛”,众生心里想佛,能有感应,像儿子一样,生感就是众生能感。【母、喻佛应也。】母亲的比喻,佛能应。【道交不二、合不违也。故高齐下、彼论云、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底下这句就是【信千即千生。】一千个相信一千个往生,【信万即万生。】一万个相信一万个往生,这是决定的力量。【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救。】所以整天要念念有词:南无阿弥陀佛。。。,心可要真正想佛,你光是整天想钱,南无阿弥陀佛。。。,咦!晚上睡觉都梦见这个钞票一大把、一大把抓,这样就没有办法。要心想佛,口念才有用,你光是口念,这个心没有在想佛,没用,所以心跟口要同时,【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名、身常尊敬。始名深信。】 (壬)二合法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疏】【众生心者、拣口念而心不念也。忆、记持不忘也。】常常记着。【念、系缘在怀也。】系缘在怀,这系就如同绳子把他绑住,为什么我们老是拿一串念珠,就是像一头牛把牠绑在树下,我们的心,若用念珠来把它绑起来,这样这颗心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像一头牛到处乱跑,我们就用绳子穿过牛鼻,把牠绑在树上,所以我们常常拿念珠,就会常常记得念佛,就是这种意思。所以念就是系缘在怀,将这个缘牢牢的系住。【又初】刚开始的【时】候,【偶然勉强记忆、曰忆。后时长久熟脱缘念、曰念。】那么久了,熟就是久之功力成熟,忆佛念佛久了,脱,就是除掉,就熟脱缘念,这个一切的外在的妄想就会除掉,自自然然,你所念的都是佛号,我们现在所念的都是五欲六尘,偷心不死,难为修行之人,偷心就是苟且偷安,心存侥幸叫做偷心,心存侥幸就是说,我常常说:嗯!我这样可能会往生了,嗯!我功德做这样差不多了,叫偷心。这个妄想若要去除必须要忆佛念佛,【又忆是暂念、一忆之谓。念是数忆、】这不是数学的数,念数shu三声,一次又一次叫做数,念是数忆,一次再一次的记忆,所以【常念之谓。】记忆,【若事忆念、则专心注意、毫无杂缘。若理忆念、则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佛亦有二。一事相、即是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身,【十身。】十身跟诸位讲一下,十身者,念愿身,智身、法身、力持身、意生身、化身、威势身、菩提身、福德身、相好庄严身,等一下再来解释这十身,三身十身,十身都是华严讲的,华严都讲“十”,十是一个圆满数,所以第一叫做事相佛。【二理性、】理性佛【唯是一真法界。又事理忆念佛中、复各有二。一行布。】行布就是渐次性,有次序的,【二圆融。】圆融就是一念具足一切叫做圆融,【谓先念化】身佛,再【报。】身佛,【然后法等、是事次第也。】是事相佛,【若三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时也。】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次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是理次第也。】所以事相的次第,先化身、报身最后才法身,不管三身或是十身,都是在一心,这就是事相的次第。下面说先“空如来藏”,才“不空如来藏”,后“空不空如来藏”,这以前都有解释过了,这叫做理次第也。再来【三如来藏心佛、】三如来藏刚才我们有讲,空如来藏就是空性,不空如来藏就是万有,不空就是有嘛!空不空如来藏,那么就是理事圆融,破一切法名“空”,立一切法名“不空”,所以破立同时叫做空不空如来藏,【同在一时中念。是理圆融也。问。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意思是说心跟佛不在同一个地方,心外有佛,何必理念?怎么允许这个理念呢?因为理是没有内外的。【设心外无佛、乌用事为。】比如心外无佛,即心即佛,心外无佛,何必用这事相念佛,因为事相是对立的嘛!既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就是即心即佛,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呢?“乌”就是何必;“乌用事为”,何必用这个事相念佛?【答。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心外有佛就是由我们心的佛来成彼外佛。【经云。诸佛正知、从心想生、故须理念。心外无佛者、托】就是借,借重于【心外佛、】借重这个外在的佛,来【显我心佛。】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本性的佛没有显现出来,藉着外在的佛,外在佛: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西方三圣,看这个相片来念佛,我们现在都是这样,托心外佛,显我心佛。借重着心外的佛,来显示我们心中的佛。【经云。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故须事念。】你的心若想佛,是心就是作佛,所以要事念,事相念佛,事一心不乱,事相念佛就是说从早上一直到晚上连续佛号没有间断,就是平常我们统统都是事相念佛。【若离事理二念、何名即心即佛。】怎么可以说即心即佛?这是一个问跟答,意思是说不是事念就是理念,若离开这个事念跟理念就不可以说即心即佛。【问。若即佛是心、】意思是说把它分开,若佛就是我们的心,【只应念心、何必念佛。】因为佛就是我们的心,【又即心是佛、只应念佛、何必念心。】因为你两样都一样,念一样就好,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你念佛就好,不然,念心就好,何必念两样做什么?【答。但执即佛是心、】我们只知道执着佛就是我们的心,【不知即我本觉心性。是彼究竟觉佛。】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的面目(这个本性),本觉就是我们本来自有觉悟的本性,就是他(对方)的究竟的觉佛,所以【经云。是心即佛三十二相。】我们这颗心当下作佛就是三十二相,当下是三十二相【故不妨念佛。又执即心是佛、】心就是佛,即心就是佛,【不知即彼究竟觉佛、是我本觉心性。经云。诸佛入于众生心中、故不妨念心。】因为佛会来到我们的心中,所以我们念我们的心,佛就影现。下面这句比较难,【若心佛偏念、即义不成矣。】偏念,若心跟佛对立,偏念,不是偏心不然就是偏佛,他不能圆融即心即佛同时,就是说如果是心跟佛把他分开来,用一种对立的观念,对立的心,佛、心分开来念这就偏念,如果心也念,佛也念,变成不是融合在一起的念,那么这个道理就不成,即义不成意思就是你不能执佛就是心,也不能执心就是佛,把他分开两个角度,不可以。【问。一真法界、】华严宗都是讲一真法界,那么天台宗是讲十法界,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还有六凡法界,四圣六凡这是天台宗讲的十法界,那么一真法界是华严宗的思想,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天台宗是以《法华经》为根据开展出来的一个宗派,那么这日本的日莲正宗,是采取《法华经》里面的其中一品(几品),作经教的教理的依据,所以只有赞叹这个《法华经》,大肆的诽谤其他的宗派,所以这日莲正宗是一种极端,你说正法,它是真的佛法,你说是佛法,它是很极端的佛法。一真法界【体无二相、】本体没有二相,【何存内外心佛念耶。】一真法界本体是无二相,是相同,何必存这个内跟外的心佛念呢?【答。法界一真、本无内外、不属佛心。】不属于佛也不属于心。【佛目证穷、】目就是心,佛的心是尽。。。,穷就是尽,尽就是究竟的道理,所以【知生等有。】知道众生本来就有这个佛性的叫做知生等有,佛目证穷,知生等有,佛的心是证到最究竟的果位,他知道每一个众生都有本有的清净本性,【欲令生悟、】想要令众生开悟,所以【义分心佛。】道理才分心跟佛。【佛为外境、心为内境。忆念功成、自然证知、】没有这个能所,【心无佛外之心、佛无心外之佛。】意思是说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根本就不能分。【唯一法界、普融无尽。现前见佛者、谓不离现阴、】阴就是五阴身:色、受、想、行、识,就是说佛就是不离当下,当下我们色、受、想、行、识这个五阴身,【于定中见、或于梦中见也。】所以【当来见佛者、谓报终阴坏、】报终就是临命终,五阴身要坏,坏就是死亡,报终阴坏就是说我们临命终,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五阴身,要死亡的时候我们就能【见佛来迎、或于华中见也。而云必定者、有二意。一感应道交、难思议故。谓信得即心是佛、】我们的心就是佛,【专于事念、念相好佛。故见果报佛、来入我心中。经云。是心作佛、诸佛如来。来入一切众生想中。二始本契合。法尔然故。】这个法本来就是这样,【谓信得即佛是心、专于理念、念本性佛。故于自心中、见法身佛现。经云。是心是佛、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合就是适用于,不合就是不适用于佛念众生,因为是【重在】于心,在这个【众生念佛故。】意思是说他的重心点是放在众生念佛,而不是佛念众生,所以此中不合佛念众生者,这里不适用于佛念众生,是因为我们的重心点都是放在众生在念佛这个角度。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钞】 刹刹尘尘就是大叫做刹,尘叫做小,就是无量三千大千世界叫做刹,于一微尘,一个颗粒微尘叫做尘尘,所以现身说法。【即便证知德云一念佛门、出生二十一门。如是知后、发普贤愿。行普贤行。或于梦中、见无尽身佛。说法利生。即便悟入威光念佛三昧、】很有威德光明,【统摄无尽三昧。如是悟后、发遮那智、】遮那就是平等,无上智,【成遮那境。】遮那境就是无一切境,无一切境。【以上善根、皆由过去今生、念佛习报相也】念佛的这个习气,这个果报相。下面看小字【(见相好。悉属报因相现。】就是说你若见到相好,这就是你的报因相。【发诸善心。皆是习因善发】习因就是过去你有这种心,所以现在又产生这个善心。【)。】再来就二,【二者】比较重要,我们第一个比较不可能,第二因为都是障碍,【三昧中若有业障发相、】这注意看!这段跟大家绝对是很感应,【则知过去不种善根。何为障发、亦开四种。一者昏沉暗蔽业障发相。谓念佛时、即便昏睡。】你看!念佛的时候即便昏睡,坐着就昏昏作睡,这也真是很厉害的人,【沉暗瞪目曹 (懵)。】这个“瞪”就是眼睛弄得很大。“目曹”就是迷迷糊糊。有时候沈暗,瞪目曹,【无所记别。】什么都记不起来,什么都记不起来,【令诸禅观、不得开发。】什么都记,要观照什么也记不起来,迷迷糊糊,差不多都这样。再来,【二者妄念散乱业障发相。】产生业障。【欲修观时、虽不昏沉、而生邪想。】邪想就是什么?男女,这个邪想就是男女的欲望,他一直念佛一直没有办法断,一直念佛一直没有办法断,他一直很困扰,很困扰。有一个说她若在念佛、念佛……,念一念,咦!她就看到阿弥陀佛没穿裤子,很奇怪!很奇怪!怎么会这样。师父!我知道这样不好,这样念、念……,就看到阿弥陀佛……,明明知道这是冒法渎圣者,她很不想这样,不过很奇怪念、念……,就看到阿弥陀佛全身都没穿,现在若念、念……,就想到这个男女,她很痛心。有一次她爬起来很痛心搥墙搥得手流血,流血……,很痛苦、很痛苦,她不想要这么想,可是控制不住,难哦!那个难哦!难哦!所以要断掉这个邪想,要写七个字:难、难、难、难、难、难、难,要写七个字排在一起,若大彻大悟,易、易、易、易、易、易、易。太容易了,有穿没穿他都没差别。你要使他起这个念头,他也没有这个念头,一切法不可得,对不对?为什么呢?你也不要观这个阿弥陀佛是光明相,也不要观这个凡夫是昏暗相,一切相不可得,当下就无相,一心持念佛号,实相念佛,哪有这些稀奇古怪对立性的东西,根本就没有,所以这个邪想就是YIN念的意思,太重的YIN念没有办法修行,所以昨天皈依,一个在家居士:唉呀!师父!我是有结过婚的人,我这个YIN断不了,噢!这个很难,这个很难。身材胖胖的,胖胖的,一个胖胖的。我说:那怎么办呢?就是不晓得怎么办才来问师父,我很精进也是有用功,就是没有办法啦!没有办法啦!所以这还是须要时间。广化老和尚说,我以前问老和尚,我说:老和尚!老和尚!这个年轻人这个……,这个怎么修行?老和尚就在笑:四十五岁以后就比较好修行。噢!还得等四十多岁,说要四十五岁之后才比较好修行,我才三十九而已,还得等六年。噢!这个难哦!真的是不容易,所以业障深重的人,就是不好断这个。【欲作四重五逆十恶毁戒等事。展转生续、无时暂停。因是三昧、不得现前。】不得现前,尤其这个男女的欲,女人也是一样,女性也是一样,男性也是一样,就是生死的根本就是YIN,这个最难。【三者恶境逼迫业障发相。将入定时、虽无妄念、而有恶境】界【。或见焚溺。或闻震击。或无头手。或堕山海。如是逼迫、令其惊怖。】晚上惊恐醒过来。【所发道心、障碍不起。】晚上若有这种恶梦的人,要赶快求忏悔,做这种梦的人就是不好。【四者病事苦恼业障发相。当念佛时、】在念佛的时候,虽然没有上述的境界,【虽无上境、】就是没有上面的境界,【而身忽然生诸疾病、】正要修行,哇!病例了,【苦恼百端。或为世间种种事务、牵连不断。因是无生、不能证入。】你想想看!整天都生病,你想你有办法证入?整天头痛、腰痠(酸)背痛、痉挛,【以上业障、皆由过去不善报因相也。因此善恶二法发相、即验自己根性、是善是恶。亦知自己在前生时、种善不种善、作恶不作恶。如是见已、善者增修。令其圆满。恶者对治、令其除灭。云何治灭、亦开四门。一治灭昏沉障。】就是说念一念睡着了,要怎么对治?怎么对治?【应教念化佛三十二相中、随取一相。或取白毫相。闭目而观。若心暗钝、悬想不成。当对一尊端严佛相、缘之入观。】攀缘入这个观,开眼即……,【若不明了、即开眼观、复更闭目。】这个叫闭目,眼睛睁开,合起来,张开,合起来。【如是想时、心眼开豁、】慢慢、慢慢观,这心就开,【即破此障、无复沉睡。二治灭妄念障。】要怎样治这个妄想呢?佛教我们【应教念报佛所有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三昧解脱、一切种智、不可思议无量功德。普现色身、利益一切。神通变化、摧伏魔外。如是念佛善法功德、一切邪恶心心数法】心数法就是心所有法,【自然销灭。】自然销灭。所以治这个妄念,那么治这个妄念,其实这个难,他讲这个,我觉得这个不太受益,我觉得还是要修禅,师父这个《普贤行愿品》读完了,讲《劝发菩提心文》,我们这一本讲完的时候,我们讲《劝发菩提心文》,讲《普贤行愿品》,再来讲《劝发菩提心文》。再来我们用一年的时间要把禅的思想,从头到尾用很长的时间告诉你那个空性的东西是什么,让大家找到自己真正本来的面目,你这个东西找到了,那就路找到了,你就自己走,就不会走错路,师父告诉你这个禅的思想以后,你找到了本来的面目,禅是什么?好了!我讲一个:有一个禅师,禅师来参这个六祖惠能大师,(参这个六祖惠能大师,)六祖惠能大师问他:你以何法修行?他说:成圣尚不可得,以何法修行?又说:你今天晚上在这里休息吗?他说:对!我今天晚上在这里休息,明天一大早就要走。六祖说:那你为什么去得那么快?他说:本来没有来,哪里有去呢?哪里有快慢?六祖惠能大师说:唉呀!善体无生,善哉!善哉!你亦如是,我亦如是,诸佛亦如是。二、三句话就解决了,二、三句话而已,去六祖那里印证一下,他有没有开悟,只有几句话而已。他说:你怎么这么快就要离开?他就说:本来就没有快跟慢,哪有快,哪有生灭、哪有来跟去呢?他说:仁者自生分别。是六祖你自己心里所产生的分别,我本无来去。六祖说:唉呀!仁者善体无生,如是、如是修持。就是用这个无生法修行,他找到本来面目了,就是那么快。我讲了这么久,不知你是找到没有?找一天,脑袋一个一个来敲看看,敲看看!看开悟没,碗打破一整打。师父!我都没有感觉。所以这个悟很重要,悟才不会走错路,才不会走错路。下面,【三治灭恶境障。应教念法佛。法佛者、即是平等法性。】你要灭这个恶,那意思就是平等法性,就是说你一定要把心安住在平等。【空寂无为、无有形相。】这个是修行人的根本,你若不了解无为法,再给你修百千万劫你都不见性,【既无形相、焉有境界逼迫。】那有这个境界来逼迫我们呢。【境界空故、即是治灭此障。四治灭病事障。应教念十佛。缘佛菩提威势力持本愿功德、不为世间事务牵缠。缘佛福德相好庄严意生身相、】意生身就是随自己的意思而生,【不为一切病苦所恼。】这个病苦是很没办法的。【念佛法身、犹如虚空。随其智力、应化一切、非如众生、烦恼阴身。八苦交煎、世事缠缚。】这就是众生,八苦交煎。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世事缠缚。【如蚕作茧、】像蚕吐丝作茧自己捆绑自己,【无出头日。如是念时、此障即灭。故知存心念佛、广大功德、无有不成。深重业障、无有不灭也。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慧律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