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传道法师所有开示-> 传道法师开示法句经 |
传道法师:法句经讲记(九) |
|
1997.5.29讲于法云文教协会 法句经讲记(九) 释传道主讲 〈教学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二、释颂义及因缘 18.若人寿百岁 奉火修异术 不如须臾顷 事戒者福胜 百,音(逼)pek4边激切 岁,音(税)soe3时【过】切 奉,音(凤)hong7喜洞切 火,音(伙)hon2 异,音(易、肄)i7英忌切 须,音(斯、私)su1时居切 臾,音(宇)u2英矩切 顷,音(肯)kheng2去景切 「若」是有「人」,「寿」命长达「百岁」,却终身「奉」持「火」供祭祀以祈福,并「修」习「异」于佛法的外道邪「术」以自活。那委实「不如」能在一眨眼的「须臾」间,「顷」刻从「事戒」法──止恶行善之德行的修学实践「者」,来得「福」缘殊「胜」! 何以故?因为戒法──止恶行善的德行,是现世得和乐善生,及来世报得人身的主要因缘之一。人间,向来是佛法所赞扬的,因为『人』在六道中,居于『升沉枢纽』之关键地位:报生人天,是因为在人间所造的善业积集;下堕地狱、饿鬼、傍生,亦是在人间所造的恶行招感。人的心力最强,所以造善利他,功德莫大;为恶损他,下堕亦烈,真可谓成佛作祖由他,堕落沉沦也由他。 再加上人间苦乐参半,人身复有三种特胜:智慧(忆念胜)、惭愧(梵行胜)、坚忍(勇猛胜),较诸他道众生发达,故而『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1唯其得人身,才可能在良师益友的导引下,见佛闻法修行,进而熏习出世善根,步上『成佛之道』。 既然依于人身,始能向于佛道,得人身在长夜轮回中是如此之珍贵,那末,得人身必具之三端正行(人天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则应修习多修习,方不致为恶业积习所囿而堕恶趣。这三者中,尤其应重于戒福业──五戒十善德行的修集,因为布施多杂有烦恼染污的成分在其中;禅定则易导向独善自了,这与菩萨行无论如何是难以相应的!唯有修持佛陀的戒法──五戒十善的德行,才能保证不失人身,而循次向上升进。是故本偈说:若人寿长百岁,而始终修习极端的外道邪术,或藉由火供以禳灾兴福;那倒不如能在片刻间克己持戒者,来得确当殊胜! 这里所谓的「异术」,即是与佛法相违的修道方法。世间一般宗教多着重向外追求救赎,与藉他力而得福佑,佛教则不然。佛教不仅是自力的宗教,尤其重于个己身心的净化与智能的开发;并由一己身心之净化、觉化出发,进一步净化、觉化众生及世间,使三者悉达清净圆满。 所以学佛首要认识自我身心──认识自己在触对不同的人、事、物、境,内心的感知、觉受,及从而安立的名言概念,与依之而起的烦恼杂染,乃至言行回应;同时,也认识这一切心念变化,对生理所造成的影响。认识自己在面对不同的人、事、物、境,所应扮演的不同角色;更认识自己在不同的角色转换中,该如何如实、如理、如分地接受讯息与表达自己。当只有深刻地了知自己在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身、心、境所起的一切因缘变化与影响,才可能择己之善者而扩充、深化之;择己之恶者而改易、净化之!若是连自己起心动念、言谈身行的是非善恶悉皆不知,甚或是错误的知,那还谈什么止恶行善、净化觉化呢!所以认识自己,从而强化自己、净化自己、觉化自己,实在是学佛的首要课题! 但一般人并不从此处下手,而总是在挫折困顿中急病乱投医,祈藉外力的加庇来改变现前的业果报。于是种种拨无因果的禳灾、改运伎俩,便迎合市场需求而争『奇』竞『怪』、应运出笼!不察因果缘起,不知从因(思想观念)上改变的可愍众生,于焉在这惑、业、苦的轮回中,苦上加苦,苦苦无已! 这是一类众生,另一类众生虽已修学佛法,却忘失佛法本是内自省察个己身心,而予净化提升的;他反倒拿着这把本该量度自己的尺,到处去衡量人、批判人!这就犹如将珍贵的佛法法药挂在嘴边当工具,而自己硬是不肯服用,其愚真是不可及!见别人的行为差,别人的没有德行,即可以预见他日后循着这轨迹往下发展,必然要遭受何种果报。对此,我们是哀矜勿喜,而应以悲愍同情替代瞋恨嫌恶,并视机缘与对方的需要给以诤言。更重要的,是以此作为警醒自己的借镜,反求诸己,来检视自己的心行,这才是明智的佛弟子之所当为!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印度民间故事,叫做『四岁的老人』,乍看这个题目,本身即是一个大矛盾!既然是老人,为何只有四岁?这就要从印度的一位国王说起。这国王一日带着翼卫扈从出游,大老远地就见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拄着拐杖朝着这个方向走来。国王见到这个老人家威仪、气宇皆不同凡俗,不知怎的,就对他升起一股莫名的敬意,忍不住走到他面前来,向他问候道:『老人家,请问您今年高寿?家住何处,家里还有些什么人呢?』 老者对于国王的殷殷垂询,虽然感到很欢喜,却想趁着这个机会让国王尝一点『法味』,以答报国王的仁慈关怀。所以他就回答说:『报告国王陛下,小民今年四岁。』『什么?你今年才四岁?开什么玩笑!依我看来,你怕也有八十四岁了吧!』国王听了他的回答,就如预期中的表示难以置信,甚至还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老者这才缓缓地道出如此答言的所以然:『陛下啊!您猜得不错,我是已经八十四岁了!但是在八十岁以前,我为非作歹,吃、喝、嫖、赌,贪赃枉法等什么都来,可以说已经到达众叛亲离的地步了!自我归依佛陀、听闻佛陀的教法以来,即深深地忏悔过往所造作的一切恶业,并受持佛陀的戒法。自此,方觉今是而昨非,我的人生似乎从此才真正开始;我的生命,也仿佛自此而有了意义,所以我才会告诉陛下,我只有四岁!因为只有这四年,我才真正过着人的生活!』 国王听了老者的话,不禁深受感动,想想自己比起老者,也好不到哪去!唯一庆幸的是自己还年轻,更当及时把握生命来奉行佛的教法才是! 这真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哪!不问别人吧!但问自己学佛之后,过了几年『人』的生活?学了佛以后,内心的贪瞋痴可较从前减了些?忧悲苦恼的扰害可较从前少了些?慈悲喜舍的心可较从前增长了些?如果学了佛以后,讲起话来依旧张牙舞爪,做起事来依旧横行霸道,不但气质半点未曾改善(可能还变得更差!),还令人退避三舍犹恐不及,那我们真的要痛定思痛,好好闭门反省一番! 19.能行说之可 不能勿空语 虚伪无诚信 智者所屏弃 行,音(形)heng5喜停切 说,音(雪)soat4时括切 勿,音(物)but8文滑切 伪,音(魏)gui7语跪切 屏,音(拼)peng3边敬切 言行一致、心口如一,是作一个世间贤人君子最基本的要求。对于「能行」、可行之事,那么「说之可」矣!──不过,要不增不减的如实说!如若「不能」行、不可行,是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以外,或者是自己不曾拥有的光荣,则「勿空」言轻诺或口出豪「语」,以忠于自己,并免于他人的权利受损。 一个人尽管在嘴上说得天花乱坠,在人前吹嘘得不可一世,但终究要面对自己──面对真实而不经包装的自己。一个自觉能力强的人,很容易就能察觉到自己话语中的『夸大』成分,而予适当的调整。反之,一个自省能力差的人,却往往沉醉在自己编织的虚幻中,而与现实、与真实的自我脱节!他并非存心欺骗,而只是看不清楚自己,更不能正确地认识外境!这是痴分行人的一流。 另一类人是有着世智辨聪的机心狡诈者,他周旋世俗之间,凭恃的就是八面玲珑的应酬技巧,『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双方都讨好不得罪,以藉此一逞个己的私欲。这样的人,心口不一、言行乖离,「虚伪」而「无诚信」,不但是「智者」所不为,更为其「所屏(摒)弃」,而不愿与之交! 《论语.里仁篇》上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世间君子深恐自己所承诺之事无法达成,故而谨言慎行,不轻易许诺。因为轻诺之人必然寡信,这是一个爱惜羽毛的君子所不屑为的。但有些人为什么却可以随便说说、随便做做,而不必负什么责任──或者,根本也没有人要求他负责任?想必他身边始终不乏『包容』他、为他『铺路』、为他『善后』之人吧!就因为这样的『包容』,所以他可以继续闹情绪、耍个性,言所欲言、为所欲为──反正话是说过就算,事情也是做过就算了的!又不会有人追究着要他兑现,他何须认什么错、负什么责!更何况,时间会冲淡一切的,不是吗!对于这样的人,真不知该为他庆幸,或为他悲哀!且让我们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可是那口没遮拦、到处放空话的人?抑或者,我们竟是那『允许』历史一再重演的姑息者、纵容者! 学佛,当真要先学会如何做一个好『人』,先学会如何勇于为自己的言行彻底的负责;摒弃欺诳不实,远离险曲狡诈,诚信对人,诚信对己,再谈出世解脱罢! 20.学当先求解 观察别是非 受谛应诲彼 慧然不复惑 谛,音(帝)te3地计切 诲,一音【火】hoe2喜【粿】切 一音【岁】hoe3喜【过】切 复,一音(负)hu7喜拒切 一音(嗅)hiu3喜救切 惑,音(或)hek8喜极切 「学」佛修道之要,在依信、解、行、证之次第,由浅而深,渐修渐入。所以初学者在归依三宝,于三宝功德有了正确的仰信之后,则「当先求」之于对佛法法要的理「解」。解,就犹如一把进入佛法之门的锁钥,倘吾人始终停留在信仰的阶段,那就无由启见佛法中的林园之胜、珍藏之富。足见理解乃入道之预备,设若未能善解道要,那肯定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然徒有信解,若未付诸实践,又如同只念药方而不肯服药的病者,终究疗治不了无始以来的生死大病。有此佛法的信解作为基础,适可以在生死狂流中大展身手,一如暗夜行路而有了光明的指引。据此智慧光明,吾人即知所「观察」善恶邪正,简「别是非」染净;并以之端正自己的身语意行,使其恶止善行,而行向清净。于是,对佛法的理解,渐能融入生活日用中,于佛法的信心益固,法义的体解日深,行践也就更知如何着力!循此信、解、行、证之次第,反复修习、力行不怠,即能渐泯烦恼而究竟苦边。 至此,自己的生死问题或者已了,但就学佛而言,却仍未臻圆满。因为佛法所讲求的,是先觉觉后觉的觉化教育,就如以一灯燃万灯,灯灯相续而无尽;又如以佛法之正*轮,遍摧众生之烦恼恶一般。切莫因自己之独善其身,而使佛法之灯盏冥灭,正*轮停转!毕竟,我们今日所有点点滴滴之于佛法的体解、理会,均来自于师友的教诲提携,及或顺或逆的众多因缘砥砺所助成。既得领「受」佛法「谛」理,即「应」将所会心之法义,适时适机地教「诲」于「彼」,令有心佛法者得一入道之阶,共同以智「慧」之炬火「然」(同「燃」)破无明黑暗,从此远恶向善,「不复」──不再迷「惑」! 21.被发学邪道 草衣内贪浊 蒙蒙不识真 如聋听五音 被,音(备)pi7边芰切 草,音(艹)chh2出稿切 内,音(酹)loe7柳会切 浊,音(独)tok8地鹿切 蒙,一音(网)bong2文广切 一音(亡)bong5文狂切 聋,音(狼)long5柳狂切 听,音(厅)theng1他经切 外表「被」(同「披」)散着头「发」,看来似乎用功修行到无暇整肃仪容;而其实,所「学」皆是极端之异说,与偏「邪」之外「道」法。虽然表面穿着破蔽之「草衣」,看来似乎淡薄名利、一心向道;而其实,「内」心却充满「贪」瞋痴等等烦恼污「浊」。以此装扮为尚的人,一意在外表的『显异』上作功夫,让人误以为他很有修行,而无非就是要逞其『惑众』之目的,以换取信众的恭敬与丰厚之供养。究其实,尽多欺世盗名之流!彼等的内心早为名利所湮没,以致于「蒙蒙」不明,瞢然罔觉而「不识真」理,一「如聋」者之「听五音」,迷茫而无所知! ※ ※※ ※ ※ ※ 多元化的社会,连带地,宗教也走向多元,美其名曰百花争妍、众鸟争鸣,而实际上则异象、乱象层出不绝,叫多数人难以适从。我常说台湾佛教界有一怪象就是:只要你敢诳称自己开悟成佛、敢让人拜,就有一窝蜂的人排着队来拜你、供养你!而且越怪越有人拜! 为何如此?说穿了,就是迎合『市场需要』。一般社会大众,由于长期以来欠缺宗教教育;尤其佛教的义学不兴,致使佛教徒大部分乏于经教的闻思,于是错认为『与众不同』的才是修行。殊不知真正的修行寓于平凡;越是平淡无奇而正常,才真是难能可贵的! 对于修行,印顺导师说得好: 譬如说,某人在修行,某人开悟了!修行、开悟当然是好事情,不过,不只是佛法讲『修行』。……单讲修行,并不一定就是佛法,世界上各种宗教都有修行呢!你说你看到什么东西,经验到什么?这并不能保证你经验的就是佛法。那么用什么方法来区别呢?这有两个方法: 一、与佛法的根本义理是否相合。 二、行为表现是什么样子(正常或反常?)。……因为佛教也好,其他宗教也好,都要教你正常,修行的人也要正常。中国佛教过去许多大师,能够组织佛教,能够发扬都是平淡正常的。……现在有些人,稍为修行,就说前生后世,说神通,这不是真正的佛法。从佛的证悟以后,佛所表现出来,对弟子之间的活动的历史事实,不是那些怪模怪样的──寒山式、济公式、疯子喇嘛式的。2只是,现代的佛教徒却偏以索隐行怪者为修行,以眩惑神奇者为高妙而趋之若骛!如果多数信徒这般相信,这怎能不将台湾佛教引向沉沦! 出家学佛,本当为佛教、为众生,最起码也得为个己的解脱而发心──或专意修行,或从事学问,或服务兴福。虽然众生的个性、根机、能力有别,以致偏重不同;但不论修行、学问、兴福,都是将自我身心以及所学,奉献于觉世利人的教化事业,至少是完成一己的解脱。所以佛教讲究『发心』,发心出家,发心利他,发心服务;因为不是有人拿刀架在你脖子上,勉强你去做的,一切纯粹出于主动自发。 不提那些发心不纯者,但纯正的发心,若未能在佛法中得到法益,要能持之以恒而不变质,确乎太难!世俗的名、利、情,时时环伺在周遭,试炼着我们为法的道心;内心的烦动恼乱刻刻蠢蠢思动,考验着我们为法的坚持,自己是否可以通过这一连串的试炼考验,而一本初衷呢? 多少人在『僧』海中浮沉,由谨守本分,而终至荒腔走调?由茫然无适,而终于随波逐流?究其症结,就是不能将身心安顿于佛法中,所以不能安心地修行,安心地学问,安心地服务。内心上没有着落,世俗心也就跃跃然生!出家修行,本为弃舍世俗的名、利、情;而如今却为了世俗的名、利、情,什么花招都使得出来!小则生活与俗人无异,大则夸耀神通、显异惑众!受到伤害的,除了自己,更是佛教、是众生! 该如何将自己的身心安顿在佛法中呢?不管自己是独处静修,是从事学问,或在僧团中担任职事,切记务使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际互动,不离佛法、不违佛法。唯有怀着对于佛法的坚定信心,才能老老实实地修学佛法、实践佛法。也唯有学而有用──用之于教化,用之于服务,用之于息灭自心的贪瞋痴,才能知道自己的所学是如此之不足,而更不断地向前修学! 佛法的修学,是如此令生命洋溢着无比的生趣──而亲尝解脱法味,正是此生唯一的期待!能如此,自会在佛法的修学中得到净化提升,那么,纵令有再大的权势,再高的名位,再多的财富,抑或再深的挫败,又何能撼摇自己半分!怕只怕于佛法的信心不足,又无心修学,那就如美食佳肴当前,彼若不肯举箸,谁又能奈他何! 对于僧才的培养,印顺导师有着十分明确的开示,他说:『以念诵、忏悔等来培养宗教情操,而将自己安立于僧团中,安立于闻思经教的慧学中,不求速成,以待时节因缘。』3或可作为僧众自我教育的座右铭,愿我出家同道皆能为佛教、为众生而发心!为佛教、为众生──至少也为自己而珍惜自己! 22.觉能舍三恶 如药消众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脱故皮 药,音(育)iok8英局切 生,音(升)seng1时经切 死,一音(史)su2时矩切 一音(始)si2时纪切 蛇,音(邪)sia5时斜切 脱,音(挩)thoat4他括切 佛法的教育,乃觉化的教育,旨在教人觉察自己所欠缺的德行、长处,而予充实、培养;觉察自己固陋的习性、短处,而予净化、修正。觉察自己既有之德行、长处,予以深化、广化;更觉察自己未曾有之习性、短处,予其绝缘、不生。除了自觉,更以此自觉自证之真理觉他、净化他;待自、他及世间皆净化圆成,即称为三德(智德、恩德、断德)究竟、觉行圆满的圣者──佛。 所以自觉是转凡成圣、回缚向脱的重要关键,可以说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善法,皆由『自觉』发心而有。一个人唯有自觉到自己的不足,才可能精进向上;自觉到自己的不净,才可能勇于离染。这样的「觉」,「能」使人「舍」秽恶而向善净,从此离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业报而生善趣。就「如」同药效神速之「药」剂,能「消众毒」,而使伤口痊愈一般。勤勇善「健」于佛法修学的士「夫」──人,为了「度」脱「生死」苦海,亦当勇于觉悟自己,勇于断烦恼恶,一「如蛇」之褪「脱故」旧「皮」囊! ※ ※ ※ ※ ※ ※ 如前所述,学佛首要认识自我身心,这即是自觉的功夫。但徒有自觉而不思改善,我,仍旧是充满缺陷的我,一切是依然故我、丝毫未变,这于佛法的修学就无甚意义!必得发之以惭愧心、精进力,勇猛地断恶行善、离染向净,自我身心才有趋向净善的可能!这就须将我们人类的三特胜,予以妥善地发挥:忆念胜以别善恶,梵行胜以知惭愧,勇猛胜以勤精进,知所当修、知所当断,久久行之,自有德圆障寂的一日到来!(待续) 注释: 1.《增一阿含经》卷二六〈等见品〉(大正2‧694上)。 2.印顺导师,《华雨集》(五)页74~75。 3.印顺导师,《教制教典与教学》页153。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传道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其它法师讲《法句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