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智中法师所有开示-> 智中法师开示止观禅修 |
智中法师:止观禅修之九住心1 |
|
止观禅修之九住心1 《瑜伽师地论》卷30〈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 第三瑜伽处之一 总嗢柁南曰:「〔1〕往庆问〔2〕寻求,〔3〕方安立护养,出离、一境性,障净、修作意。」 复于五处如应安立。云何五处?一、护养「定」资粮处;二、远离处;三、心一境性处;四、障清净处;五、修作意处。 三、心一境性处(披寻记:册2,页1004~1030;大正藏:册30,450b27) (一)出体性 1、总征释 云何心一境性? 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2、别释 (1)数数随念 何等名为数数随念? 谓于(450c)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 (2)同分所缘 云何名为同分所缘? A.辨相 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 B.释名 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为同分?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 (3)流注适悦相应 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 (4)无罪适悦相应 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稳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1] 3、结 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二)辨品别 复次,如是心一境性,或是奢摩他品、或是毘钵舍那品。 ◎若于九种心住中心一境性,是名奢摩他品。 ◎若于四种慧行中心一境性,是名毘钵舍那品。 1、九种心住 云何名为九种心住? (1)明体相 谓有苾刍,令心1)内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调顺、6)寂静、7)最极寂静、8)专注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为九种心住。 1)云何内住?谓从外一切所缘境界,摄录其心,系在于内,令不散乱。此则最初系缚其心,令住于内不外散乱,故名内住。 2)云何等住?谓即最初所系缚心,其性麤动未能令其等住、遍住故[2];次即于此所缘境界,以相续方便、澄净方便,[3]挫[4]令微细遍摄令住,故名等住。 3)云何安住?谓若此心虽复如是内住等住,然由失念于外散乱,复还摄录安置内境,故名安住。 4)云何近住?谓彼先应如是(451a)如是亲近念住,由此念故,数数作意内住其心,不令此心远住于外,故名近住。 5)云何调顺?谓种种相令心散乱,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等相故,彼先应取彼诸相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彼诸相折挫[5]其心不令流散,故名调顺。 6)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 7)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 8)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 9)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 (2)配六力 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 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 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 A.闻、思力配→内住、等住 初由听闻、思惟二力,数闻数思增上力故,最初令心于内境住;及即于此相续方便、澄净方便,等遍安住。 B.忆念力配→安住、近住 如是于内系缚心已,由忆念力,数数作意摄录其心,令不散乱,安住、近住。 C.正知力配→调顺、寂静 从此已后,由正知力,调息其心,于其诸相、诸恶寻思、诸随烦恼,不令流散,调顺、寂静。 D.精进力配→最极寂静、专注一趣 由精进力,设彼二种暂现行时,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最(451b)极寂静、专注一趣。 E.串习力配→等持 由串习力,等持成满。 (3)辨作意 即于如是九种心住,当知复有四种作意。 一、力励运转作意; 二、有间缺运转作意; 三、无间缺运转作意; 四、无功用运转作意。 1)于内住、等住中,有力励运转作意。 2)于安住、近住、调顺、寂静、最极寂静中,有有间缺运转作意。 3)于专注一趣中,有无间缺运转作意。 4)于等持中,有无功用运转作意。 →当知如是四种作意,于九种心住中,是奢摩他品。 →即如是获得内心奢摩他者,于毘钵舍那勤修习时,复即由是四种作意,方能修习毗钵舍,故此亦是毘钵舍那品。 2、四种慧行 云何四种毘钵舍那? (1)出体性 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 A.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1)净行所缘境界,或于2)善巧所缘境界,或于3)净惑[6]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7]。 B.云何名为最极思择?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8]。 C.云何名为周遍寻思?谓即于彼所缘境界,由慧俱行有分别作意,取彼相状周遍寻思。 D.云何名为周遍伺察?谓即于彼所缘境界,审谛推求周遍伺察。 (2)显差别 A.标释 又即如是毘钵舍那,由三门、六事差别所缘,当知复有多种差别。 (A)由三门 云何三门毘钵舍那? 一、唯随相行毘钵舍那; 二、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三、随伺察行毘钵舍那。 a.云何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谓于所闻所受持法、或于教授教诫诸法,由等引地,如理作意暂尔思惟,未思、未量、未推、未察(451c),如是名为唯随相行毘钵舍那。[9] b.若复于彼思、量、推、察,尔时名为随寻思行毘钵舍那。 c.若复于彼既推察已,如所安立复审观察,如是名为随伺察行毘钵舍那。 是名三门毘钵舍那。 (B)由六事 云何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 a.寻思 谓寻思时,寻思六事:一、义;二、事;三、相;四、品;五、时;六、理。 b.伺察 寻思已,复审伺察。 c.随释 a)云何名为寻思于义?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如是名为寻思于义。 b)云何名为寻思于事? 谓正寻思内、外二事。如是名为寻思于事。 c)云何名为寻思于相? 谓正寻思诸法二相:一者自相,二者共相。如是名为寻思于 相。 d)云何名为寻思于品? 谓正寻思诸法二品:一者黑品,二者白品。寻思黑品过失过患,寻思白品功德胜利。如是名为寻思于品。 e)云何名为寻思于时? 谓正寻思过去、未来、现在三时。寻思如是事,曾在过去世;寻思如是事,当在未来世;寻思如是事,今在现在世。如是名为寻思于时。 f)云何名为寻思于理? 谓正寻思四种道理: 一、观待道理;二、作用道理;三、证成道理;四、法尔道理。[10] 当知此中: 1)由观待道理寻思世俗以为世俗,寻思胜义以为胜义,寻思因缘以为因缘。 2)由作用道理寻思诸法所有作用。谓如是如是法,有如是如是作用。 3)由证成道理寻思三量: 一、至教量;二、比度量;三、现证量。 谓正寻思如是如是义,为有至教不?为现证可得不?为应比度不? 4)由法尔道理,于如实诸法成立法性、难思法性、安住法性,[11]应生信解,(452a)不应思议、不应分别。 如是名为寻思于理。 B.结 如是六事差别所缘毘钵舍那,及前三门毘钵舍那,略摄一切毘钵舍那。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智中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其它法师讲《止观禅修》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