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法闻法师所有开示-> 法闻法师开示法华经 |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
|
《妙法莲华经》浅释—劝持品第十三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6月26日 尔时药王菩萨摩诃萨。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与二万菩萨眷属俱。皆于佛前作是誓言。惟愿世尊不以为虑。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这一品涉及到的菩萨主要有药王菩萨和大乐说菩萨,与其二万菩萨眷属来到佛前发愿“惟愿世尊不以为虑”。世尊有所顾虑,菩萨在世尊面前表态:“我等于佛灭后。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我们再看看宣化法师讲解,他详解了代表二万众菩萨的药王菩萨和大乐说菩萨。 药王菩萨在往昔的时候,名为星宿光。当时有日藏比丘,宣布正法。他将阿黎勒诸药,奉献于日藏及大众,发愿来世,能治众生身心两病,世世为良医,善能治病,有药到病除之神效。他深谙草木金石四类的药性。如甘草是甜,黄连是苦。冷性能治热病,热性能治寒症。这是为什么叫药王菩萨的缘故。现在很多佛寺或者一些道家的寺院也都供有药王菩萨。 大乐说菩萨,他具足四无碍辩:1、法无碍辩:能说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对于一切名相,无不了知。名相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现象,虽然知道诸法,但是不执着诸法,于法自在。2、义无碍辩:能说诸法分别之义,通达无碍。虽然知道诸法之义理,但不取着。法无碍就是于一切现象概念他能了知,并且不执着。义无碍不仅能够了知现象,而且能够了知现象的本质。3、辞无碍辩:能在一言之中,含无量之义。对各种言辞通达自在,圆融无碍。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演说也好,写文章也好,都通达无碍。 4、乐说无碍辩:随顺众生的好乐,善巧方便为说佛法,所以称为大乐说菩萨。 一般菩萨都具备四无碍辩才,大乐说菩萨主要是突出最后一点“乐说无碍辩”,能随顺众生好乐。 为什么以药王菩萨和大乐说菩萨为代表来解佛的忧虑呢?我们所参悟的妙法华经是佛晚年所说的一部总结性的大乘了义经典。佛入灭后,正法如何往下传承?这些菩萨知道佛祖的所忧所愿,为什么用这两位菩萨作代表?药王菩萨善知众生身心两方面的毛病,他都有办法对治。众生多生的宿业累积,身体就会生病。什么叫业障?这一品里面说的很具体:“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慢就带来业障病,这些都是后世众生的共业。 还有大乐说菩萨,能够随顺众生,善巧方便而为说法,然后应对后世众生的业习,调服众生的业习,以他们两位代表的二万菩萨众,发誓于后世佛入灭后,由他们来传承、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妙法华经经义。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虽难可教化。我等当起大忍力。读诵此经。持说书写。种种供养。不惜身命。 佛祖在世时期就是正法兴盛的时期,佛灭度后,我们称为人天眼灭,正法逐渐地消退,走向像法、末法,众生的根器也是越来越拙劣:“多增上慢。贪利供养。增不善根。远离解脱。”这是世尊的忧虑之处。这些大菩萨就在佛祖面前发誓愿:读诵、受持此经典。这是妙法莲华经经义殊胜,令佛祖忧虑,佛祖灭度后谁来弘扬妙法莲华经义呢? 在将来五浊恶世中的众生,人人不信佛,讲佛法也没有人听。为什么?因为众生善根渐渐转少的缘故,所以福就薄了。虽然增善根的人减少,可是增上慢的人多了。例如有人这样说:“你们知道我是谁?我就是佛。不但我已经成佛,人人都是佛。”这就是增上慢的表现。 这种人不知惭愧,对于佛所说的经典,他一部也不懂,居然大言不惭说自己是佛。这种人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为什么说自己是佛?一言以蔽之,就是贪图利益、贪图供养。这样就增加不善根,永远离开解脱之道。何谓解脱?简要言之,就是没有一切执着,得到无拘无束的境界,身心自在。 增上慢就是我执太重,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我固,固执,特别突出自我意识,处处都是我想怎么样,我要怎么样。这种人,虽然难可教化,可是我们大众用大忍耐之力来教导、度脱他们。用什么方法来度脱?或者读诵妙法莲华经,或者持说妙法莲华经,或者书写妙法莲华经,甚至不惜身命来供养妙法莲华经。 往昔有一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药王菩萨前身),他发心焚身供养佛及法华经。诸佛共同赞叹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智者大师读经到此处时,忽然入定。这里的智者大师是隋代的一位大修行者,他一生的修行主要是专攻妙法莲华经,专修专弘妙法莲华经,他的法名是智顗(yǐ),后人尊称为智者大师。在定中见到灵山法会尚未散会,释迦牟尼佛仍然为诸大菩萨及诸大罗汉演说妙法莲华经。这种境界真是不可思议!智者大师是修妙法莲华经得大成就的,有历史记载的、真实的一位古德。他经常在定中就能够见到灵山法会并未散,佛祖仍然在说法。定中不是幻像,是突破时空的局限,穿越时间隧道能够逆时间而上,看到过去发生的事。 五浊恶世的起因,乃是由心浊而来。如果人人能清心寡欲,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则心自然清净,成为人间净土。何谓五浊?就是1、劫浊: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但因为福薄,渐渐减少,而入劫浊。劫浊本无体,以四浊为其体。2、见浊:众生因为见解不正确,迷惑正见,遂成见惑,也就是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认为灵性生命如同草木,以整个身体为全部生命的所在,执身为实有,体悟不到心的作用,这是见解上的不正确。浊就是不符合事物的真相,就像世间的科学今天有道理,明天就要被新的发现所取代甚至推翻。我们这个世界人人都迷信科学,这就是见浊最具体的表现。例如,过去推广科学种植、养殖,现在又看到他的负面作用了,又有人想否定他。我们所处的大时代是劫浊,这个时代具体说是四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边见,或者叫偏见,不圆融;邪见就是偏得太严重了;见取见,就是以眼见为实,没见过就不以为真,就否定。戒禁取见,不是太普遍。见浊对我们的误导,是我们生命不能圆满自在的主要原因。3、烦恼浊:六根对六尘,便生五钝使(贪、瞋、痴、慢、疑),而有种种烦恼产生。我们平时常常说身心不自在,有烦恼,很少体会到这是见解的不正确导致的,实质上,见浊是根源。有见浊,才有后面的烦恼浊。4、众生浊:因受见浊和烦恼浊的影响,众生的福报更加陨减,而苦报渐渐增重,所以多逢灾祸。众生浊是共业所感,在整个大时代,因为心浊导致的共业,所谓的天灾人祸是共业所感。5、命浊:众生因为烦恼丛生,身心交瘁。因此,寿命缩短,一旦无常,便成异物。 劫浊是我们的大时代,我们现在的寿命到一百岁就算尽享天寿了,命浊指的是还达不到一百岁。五浊我们今天重新解说,大家要进一步体悟。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得授记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愿。于异国土广说此经。 异国土就不只是我们这个世界了,五百罗汉发愿在十方国土,广说此妙法莲华经经义。 复有学无学八千人得授记者。从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当于他国土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是娑婆国中人多弊恶。怀增上慢。功德浅薄。瞋浊谄曲。心不实故。 增上慢就是我慢、傲慢。这是得授记的有学无学八千人发愿至其他国土演说此经。他们首先选择最需要,最能接受教化的国土,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功德的浅薄,就是听闻了妙法华经的义趣,对很多人帮助也不大。所以这些有学、无学要广说此经,广说不是逢人就说,见人就说。十方国土,法界众生中,已经修方便法修得相当有成就了,这个时候有人去讲直接成佛的无上大法、妙法更有意义,更有必要。而不是嫌弃浊恶世界,不愿意去教化,不是忍力不够,他们有足够的耐心,教化任何的众生,但是菩萨要做最有意义的事,所以先选择最需要、最容易接受的国土去教化。因为妙法华经经义太稀有难得了,很多地方的众生,修教理、修方便法的资粮都很深厚了,只欠妙法华经义,佛的无上一乘法给他们做最后的提升。 我们再看学无学人名词的概念: 有学,就是停留在基础教理上,还在学理,有法执,还要翻书差字典,这个阶段的叫有学。无学是从佛理上升到佛法,有这样成果的,就是无学。四果阿罗汉就超越了法执,一般阿罗汉我执没有了,但是还有法执,到四果阿罗汉,法执就没有了。南传佛教就认为释迦牟尼佛祖是四果阿罗汉,因为他突破了法执,是无学位的。 经文中,又有有学比丘(初果、二果、三果阿罗汉)和无学比丘(四果阿罗汉,又称为大阿罗汉),共八千人,皆得到释迦牟尼佛授记别号。大众一起从座站起,一同合掌向佛,而作这样的誓言:“世尊!我们八千人,也到十方不同的国土去,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没有休息及停止。” 这些人皆领佛法旨,不是佛祖指派谁,妙法就妙在这儿,大家都心领神会,自愿地发这样的誓言。 初果罗汉为见道位,二果和三果罗汉为修道位,所以称为有学位。四果罗汉为证道位,所以称为无学位。净土法门法师讲经时也经常提到,果位就像我们学校的学位一样,是修学上的阶段,所积累的资历。 为什么缘故?因为在娑婆(堪忍)国土中的人,其性情多数很弊恶。心中怀着贡高我慢的思想,目空一切,看不起任何人。他们的功德又浅又薄、瞋恨最大、污浊最重、谄媚最强、弯曲最胜,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不实在的缘故。 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堪忍一切苦,以苦为乐,不知道修离苦得乐的法。整天在名利上用功夫,你争我夺,无有停止。因为起惑、造业,所以受报。如果能回光返照,万缘放下,自然脱离轮回,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学无学比丘尼六千人俱。从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憍昙弥。我先总说一切声闻。皆已授记。今汝欲知记者。将来之世。当于六万八千亿诸佛法中。为大法师。及六千学无学比丘尼。俱为法师。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憍昙弥。是一切众生喜见佛。及六千菩萨转次授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佛祖为憍昙弥(比丘尼上首)等授记,预告作大法师,具菩萨道,最后成佛,号众生喜见如来。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她是摩耶夫人(佛母)的亲妹妹。后随佛出家,成为第一位比丘尼,即是诸比丘尼的领导人。他们当时想出家修道,佛本不许可,后经阿难尊者再三向佛求情,最后佛无奈勉强答应。 中国译经的规定,有五种不译:1、多含不译。例如般若,就是多义,在汉语里面找不到相应的词,简单说用智慧来替代,但是还是跟佛祖说法的梵文里面的般若不能对上。般若属于音译,多含不译。2、尊重不译。例如佛,也是音译,梵文里面是佛陀,简称佛,随着时间的推移,音变了,像在南传佛教,泰国就是Buddha。 3、顺古不译。顺古就是已经形成固定概念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系顺古不译。4、秘密不译。像咒语,没有翻译。5、此方无不译。在印度有,随着佛法传向全世界,佛陀生活的地方有的,在有些地方没有。比如有些植物,在印度的热带植物,像优钵罗花,在中国没有,就不翻译,还叫优钵罗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果位,最高的学位,最高的一种证悟境界。 大法师有十德:1、善知法义。2、能广宣说。3、处众无畏。4、巧方便说。5、无断辩才。6、法随德行。7、威仪具足。8、勇猛精进。9、身心无倦。10、成就忍力。具足此十种德行,才够资格称为大法师。 六千比丘尼,佛都预示他们作大法师,一一成佛。最早法师不是一个固定身份的称号,现在词义变了。他的本义是指学识和德行到一定程度,就能当法师。自己能够身体力行,依法而做,语言上辩才无碍,能够广宣法义,不限定是居士还是僧人,这是法师的本义。两三千年来,很多词都是用延伸义。现在说的法师是身份的象征,是对僧人的称呼。居士也可以替佛说法,不一定要标榜为法师。修学好的居士可以领众,可以为新学人讲说经法。 佛的十种名号: 如来,如来是所有十方三世佛的十大名号之一,简单解释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应供(应九法界众生供养,佛有这样的资格,有这样的德行)。正遍知(佛智鉴照一切法,既正又遍,无所不知)。明行足(三明属慧,五行属福,福慧双足)。善逝(修正道,入涅槃)。世间解(世出世一切相,悉皆了解)。无上士(修证到无修证地位)。调御丈夫(化导众生,制伏众生)。天人师(为人天的大导师)。佛(觉者)。世尊(世出世最尊贵之人)。具足这十种名号,才能称为世尊。修行就是向这十个方面来努力,若都达到,就成佛了。 菩萨六度万行 六度万行是菩萨所修的法门,万行又称为八万细行。何谓六度?就是六种波罗蜜到彼岸的法。 1、布施:分为三种。一为财施:即用财物救济贫穷的人。菩萨能舍内财(头目脑髓)和外财(国城妻子),没有舍不得。二为法施:就是讲经说法,正法布施,将自己所知道的善法,令大家也知道,所谓“诸布施中,法施为最”。 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将推广妙法华经义作为最高的、最究竟的法布施,因为妙法华经经义是实相念佛法,千万别把净土宗的念佛简单化,净土宗突出的是持名念佛,但是排在第一位的是实相念佛,最直接。持名念佛也是为了达到实相念佛的程度。佛祖最想说的,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法,能够让众生普遍地、更快地成就,让一部分人能够很快成就。不能普及那就不叫最有效。佛祖想说最有效的法是针对六道众生来说的,是佛祖一生所探求的。什么法最直接有效呢?应该说就是妙法华经,实相念佛成佛!很普及,所有的佛弟子,无论是佛祖在世的亲传佛弟子也好,还是佛祖的再传弟子也好,都能够得到实相念佛,即身成佛的妙法。甚至六道众生,人非人等,那些以龙女为代表的三恶道众生,都能够在听闻妙法华经以后即身成佛。这是最有效的实相念佛法,念佛成佛,空间上能普及。我们参悟前几品中提到一个理念,我们后世弟子只要经常受持、读诵、体悟,为他人演说此经妙义,我们就是得佛授记,授记成佛。我们得佛的无上正法、无上妙法,就是通过此经,得佛法脉真传。 宗教这个词我们很熟悉,在古人看来,宗是宗,教是教,一般我们把禅宗,突出悟理的,先求悟法身、求妙理的称为宗门;通过学习、参悟佛的方便法,比如读《金刚经》、《药师经》、《地藏经》等经典,一步一步往上悟的,叫作教下,或者是通过戒法,三皈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渐次往上走的叫作教下。这是其他的修法走的路径有这样两类。在妙法莲华经里面,宗教这两个概念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概念。法华经里面既有无上禅宗顿悟的法在里面,同时也有基础教理渐修的程序在里面。这就是妙法华经之所以称为妙的义理所在。他完全是佛祖所开示的一乘法,最直接、最有效,直接成佛的方法。宗门和教下在法华经里面融为一体,也就是妙法华经里面既有方便说的渐次的修行常规程序,同时法无定法,不见得常规的就是绝对的,虽要遵循常规,也要超越常规、超越教下,所以还有宗门不立文字、不废文字、不执着文字,这种禅的顿悟法在里面。顿悟就是超越常规,这是妙法莲花经的义旨、法旨所在。 本经经题是《妙法莲华经》,以莲花为比喻此经的义趣,以形象的语言,讲故事的方式,时间、地点、人物,具体的事例都是很具相、很具体。看上去在讲故事,很简单,但是形象语言的背后却正体现了大法、体现了无上妙法,是真正的佛境界。以莲花为喻,莲花是花果同时,比喻因果同时。莲花开花的时候,长在淤泥里面的莲藕已经结果了,其他的植物是先开花后结果。因果同时,在凡夫知见,因和果有时间距离,因经过时间变成果,但其实在实质上,在圣贤来看,因果是同时的。佛祖给所有的弟子,只要听闻妙法华经义的弟子,不管是佛在世的,还是后世弟子,只要听闻参悟此经义的,都能够直接或者间接的得佛授记,将来成佛。我们要体悟妙法华经经义,广宣妙法、广为人说,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 三为无畏施:有人在危险之处,要有见义勇为的精神,义不容辞,拯救难者出离水深火热的苦境。我们要是经常持诵此经、为人演说此经也是最大的无畏布施。 2、持戒:戒是止恶防非的规箴。所以在家人要守五戒或八戒。沙弥要守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有三百四十八条戒。无论在家或出家,受菩萨戒之后,要行菩萨道,为人不为己。戒律里面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菩萨戒的重要,我们在修持妙法华经的同时,对菩萨戒要有所认识。佛法先是佛理,从理到法,菩萨戒我们先要认识,先学菩萨戒的戒理,然后再进一步地去实践,按照菩萨戒法去做,就从戒理上升到戒法了。从理到法,法是活的,对指引我们现实前进道路是很实用的,是让我们实践去做的。佛法有教法、戒法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教法提高的同时,戒法也要跟上。主要有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 3、忍辱:修道人一定要修忍辱,忍一切人所不能忍的事,受一切人所不能受的气,这样才能证得无生法忍。忍辱最有力,佛问弟子世间什么最有力?有弟子说大象最有力气,还有人说大力士最有力。佛都说不对,佛说只有能忍者最有力。我们在听闻妙法华经义以后,具体修行的总纲就是布施、持戒、忍辱,布施就是用妙法华经义来为人演说;持戒是要先学菩萨戒理,持戒,把戒理变为戒法;忍辱就是平静心。 4、精进:就是勇猛向前,不懈怠不放逸,绝不退转。不可一暴十寒,不可有始无终。总之,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挠的精神,才能有所成就。要有紧迫感,时间分分秒秒在过去。我们因业感到娑婆五浊恶世来了,这个世界就是相对的世界,所有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而生,有时间限制,有空间局限,勇猛就是和时间赛跑,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面,我们要去实践,佛祖给我们指示的最直接有效的完善圆满生命自身的方法。修行自救,修行没有别的用义,就是自我解救自我的心灵,有好的前景、好的归宿、完善自我、圆满自我,让生命走向原本具备的大自在、大解脱、大圆满的境界。需要勇猛精进,需要有紧迫感,否则,虽然我们掌握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我们不充分利用时间的话,也是一个问题,也很难圆满。 5、禅定:就是静虑。静是止息;虑是思虑。就是将意识上胡思乱想的杂念停止,一念不生,智慧现前。禅定就是制服、降服杂念有效的方法。定不是说让身体定下来,主要是让意念能够专一、专注,身心能够通一,这是定的实质定义。只要能够制服杂念,杂念是什么呢?没有必要的,可有可无的念头,甚至一些没有意义或者是负面的坏念头,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浮现,我们就应该找到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制服杂念。 6、般若:多义不翻,勉强译为智慧。有了智慧,晓得善恶、是非、黑白、正邪,就不会做颠倒的恶业。这种智慧从何而来?有两种方法,一为参禅,必参到山穷水尽时,便有柳暗花明的境界。二为诵经,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每天坚持静坐半小时、一小时,每天再坚持诵念佛菩萨名号或者是经咒,都是有效的制服杂念,能够制心一处的方法。这里所说的般若智是什么呢?是无师智,原本具备的灵觉、灵知,这只有在干扰性的杂念停下来的时候才会显现,杂念多了就“浮云遮慧日”,般若慧就不能显现。礼拜、静坐、念诵是让心静下来,降服妄心,降服我们的第六意识。我们人最可贵的就是意识的能动性,我们具有非常活跃的意识,三恶道的众生比不了我们,就是比人高级的天人,在意识能动性这一点,也比不了我们。思维意识、意念越强的人,智商越高,越聪明,这种特性的人对悟法身比较容易,但是修报身就难了。因为意识越活跃,反而修报身就成了障碍了。 佛法里面通过六度的修持,使法报化身同时能够得到圆满。我们只修般若还不行,没有持戒、忍辱、禅定的话,将来就会变成龙,虽然智慧很高,佛性就会掉下去。佛的生命自我完善最科学最有效的方法是福慧双修。为什么要提出六度呢?福慧双修,福慧同步,法报化三身同时得到圆满,六度为总纲,侧重于哪一方面,或者是忽略了哪一条都不圆满。 尔时罗侯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作是念。世尊于授记中。独不说我名。 耶输陀罗是佛祖作太子时的太子妃,佛祖出家证道后,她就带着她的儿子罗侯罗出家修行。 佛告耶输陀罗。汝于来世百千万亿诸佛法中。修菩萨行。为大法师。渐具佛道。于善国中。当得作佛。号具足千万光相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及耶输陀罗比丘尼。并其眷属。皆大欢喜。得未曾有。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 安隐天人我等闻记 心安具足 宣化法师讲解妙法莲华经的方法就是将总的义理和具体每一个名词解释同步推进,每到一处有什么名词、生词都不厌其烦地解释。就是中心思想和里面具体的实例有机的结合,或者说统筹兼顾的讲经法。在力求突出总的主题思想义理的同时,把一些具体的名词解释都不厌其烦地解说。这样教理和教法,佛理和佛法同时推进的方法,使初学的人也能够看得懂,方便,这就是大法师能够方便说法。但是有一点就是我们要注意,如果重教理就淡教法,我们就不能就某一个问题做集中的思考和体悟。但是基础教理很重要。 在劝持品里面,除了药王菩萨和大乐说菩萨以及二万菩萨眷属,解佛忧虑,发愿于后世,在此国土或者他方国土广说此经义。除此之外,还有以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为代表的六千比丘尼,在这一品里面都得到佛祖的授记,将来成佛,佛名、佛寿如何,佛祖都一一给他们宣说。为什么六千比丘尼在劝持品里面授记成佛呢?这就是听闻、受持妙法华经义的学人,无论有学无学,最终都能够得授记成佛。这是妙法莲华经义的普遍性,他的殊胜所在。 在前几品中提到八千学无学人授记,在这一品种则说到了他们当于他方国土广说此经。无论是佛祖那个时代,还是佛入灭后,像我们这样通过参悟佛经来学佛法的后世佛弟子,凡是能够听闻到佛法妙理,尤其是妙法华经经义,都能够得佛授记,将来都能够成佛。 同时,我们学习这一品,有殊胜的佛妙理、得佛授记在前,紧接着我们还要领佛法旨,发愿以后在自己修学的同时,还要广宣此经义。光自己修学,不替佛祖做佛事是不行的,那就说明我们还没有悟透妙法华经,没有学到家。真正领悟透了妙法华经经义,在得佛妙法、得佛授记的同时,还要誓愿替佛宣说妙法华经经义。 虽然我们是间接的,但是从佛法超时空的角度说,我们已经得佛授记,得佛妙法。这一品是领佛法旨的一品,整个佛的四众弟子,全部都授记成佛,并且还要为世人宣说此经。我们后世弟子也是秉承法华经的义趣,这一品很重要,我们要领佛旨,替佛解忧虑,替佛广说经义。有时间的话,资历深的居士可以为大众宣说此经义趣。 佛的四众弟子都有义务,领佛旨意,自修化他,替佛演说妙法华经经义,这是这一品最主要的意思。这一品是劝持品,劝持怎么理解呢?我的理解就是两重意思。第一重,从佛祖哪儿,如何后世弟子将妙法华经传承,佛祖有劝所授记弟子的意思,佛祖有这样的意念,功夫深的弟子马上心领神会,马上发愿不仅自己坚持受持此经,而且还要广宣此经经义。第二重意思,就是这些弟子们发愿在十方世界,广说此经义,劝进行人,让更多的众生听闻此经法。 劝持品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的部分,如何推广,什么人推广,怎么样做广告。每一品的重点都不一样,上一品提婆达多品,像提婆达多这样最坏的,不仅将来都成佛,而且说他的宿缘,他已经都成佛了。这一生专门作为逆增上缘,给佛设置障碍,阻碍佛,磨砺佛祖,愿从反面助佛。大仇人转化为大有缘人,转化为大恩人。这完全是一种观念上的转换。 还有上一品特别的龙女成佛,也是超越了常规的修行成佛的惯例。我们都要多体悟,多诵读。龙女当然是听闻了妙法华经之后,龙的悟性、智慧很高,龙是乘急戒缓,乘急就是他专修智慧,戒缓就是持戒修福这一点做得少,他没有脱离畜生身,福薄智高,听闻妙法华经之后,马上顿悟成佛。上次我们忽略了一点,龙女也是积聚了戒定慧的资粮,广积资粮,再加上悟性高,听闻妙法华经,才能即身成佛。龙女即身成佛之前,所积聚的福德资粮,是通过文殊菩萨来介绍的:“有娑竭罗龙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得不退转。辩才无碍。慈念众生犹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广大。慈悲仁让。志意和雅。能至菩提。”首先是智慧利根,广学多闻,有这样的基础,所以听闻妙法华经经义即身成佛。实现三大超越:超越女身不能即身成佛;超越畜生身不能直接成佛,通常此生直接成佛,一定要通过人身,但龙女直接成佛;还有超越时间,通常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祗劫。 这是妙法华经经义的微妙之处,主要显示了智慧成就,所悟成就! 劝持品我们就先参悟到这儿,我们再重述一遍,这一品经题劝持,就是自己要能够坚持,持是坚持,劝自己也要劝别人。大众异口同音,都要宣传此经,弘扬佛法,弘扬妙法华经经义。法华经到底是什么义趣呢?我们先一品一品的讲解,到最后我们再归纳,再总结。我们修行的口号是“修行自救,菩萨保佑,善愿成就,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法闻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其它法师讲《法华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