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法闻法师所有开示-> 法闻法师开示法华经 |
法闻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下) |
|
《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下)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7月10日 续上节。 是菩萨众中。有四导师。一名上行。二名无边行。三名净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萨于其众中。最为上首。唱导之师。大众前。各共合掌。观释迦牟尼佛。而问讯言。世尊少病少恼。安乐行不。所应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劳耶。 下面是四种安乐行,我们修行必须要在四安乐行的基础上受持《妙法莲华经》。 身安乐行:就是身当远离十种之事:1、豪势。2、神人邪法。3、凶险嬉戏。4、栴陀罗(屠夫)。5、二乘众。二乘众是说那些相似法,似是而非的东西。在佛看来,孔子、老子他们那些学问也很有道理,但是那是二乘法,二乘众之类,没有从究竟、根本上揭示生命实相。6、欲想。7、五种不男之人。8、危害之处。9、讥嫌之事。10、畜养年少之沙弥。 口安乐行:就是口当远离四种之语:1、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2、不轻慢他人。3、不赞叹他人,也不毁谤他人。4、不生悲恨之心。 意安乐行:就是意当远离四种之过:1、嫉谄。嫉妒、谄媚都是不应该的。2、轻骂。3、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4、争竞。意念上要平静、平和的意思。 愿安乐行:是对于《妙法莲华经》不闻、不知、不觉的众生,起慈悲心。我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神通力及智慧力,引导众生入是法中。这就是有所悟的行人,就要起悲悯心,在自己修行的同时,通过自己的所得所悟及时地影响带动周围的人,让他们也能够修行,修使生命自身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解脱的妙法。 《妙法华经》是真正的佛之本意,佛祖整个学说思想的核心、重心就在本经,整个三藏十二部,整个佛教的重心就在此经。我们作为与佛有缘人就要首当其冲对此经要重视,多花费一些时间体悟此经、参悟此经,同时还要有所悟,还要及时地推己及人。因为这部经是佛祖的本意,我们看佛经那么多,学佛经那么多,很多人都是在学其他的经典,对此经没有引起重视,为什么呢?这就是末法时代的一个象征,真正的最核心的东西反而被不重要的一些干扰,冲淡了。众生“择法眼、辨轻重”这种意识淡化,抓不住重点,修行、学佛法多年,甚至无法明白佛法究竟说了什么,佛祖究竟要说什么。一会儿看《地藏经》佛是这么说的,一会儿看《无量寿经》佛又是那么说的,佛祖究竟要说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因为没有把佛经综合地来看,没有看一乘了义的经典,这是佛祖最后概括、总结性地宣说。前面的《地藏经》、《金刚经》都是有针对性的一时一地的说法,此经是佛祖不问自说,大事因缘到来的时候不问自说。所以要说佛说法的本意就是要推出这部经典,《金刚经》等也都是为这部经典作铺垫、作基础的。 尔时四大菩萨而说偈言。 世尊安乐 少病少恼 教化众生 得无疲倦 又诸众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劳耶 这些都是一种体贴的问候,为什么呢?在前面的几品中我们提到过,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要说《妙法华经》这样生命自身圆满、解脱的妙法太难了。前几品我们提到了,很多菩萨众发愿到他方世界去教化,不愿在此世界教化众生,给众生说法,此世界众生是刚强难化,真正对生命自身有益的法,众生认为是迷信,是虚幻的东西,是一种精神寄托,颠倒黑白、颠倒轻重,所以很难教化。佛祖为什么在老年将要入灭的时候才说此经?佛祖说此经的时候真有点身心疲倦了,前面说了那么多年的法,都是给众生一个台阶上,并没有完全说透,也没法说透,说透了大家接受不了,领悟不透,消化不了。所以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才展示这部经的经义,佛祖到人间就是为了要推出法华经经义。他方国土的这些菩萨问候佛祖的近况,说明佛祖化身在世间跟我们人一样,只要是有形的、相对生命的身体,也会得病,也会疲倦,这是肯定的。但是佛祖的意念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意念不同,对于一切五浊恶世的障碍、阻碍都能够克服。 尔时世尊于菩萨大众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诸善男子。如来安乐。少病少恼。诸众生等。易可化度。无有疲劳。所以者何。是诸众生世世已来。常受我化。亦于过去诸佛恭敬尊重。种诸善根。 能够有缘听佛祖说此经的人,也就说能够坚持修行多年,跟随佛祖多年,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肯定都是根基不浅,他们比较好接受此经。这个理念可以推开来看,我们后世学修弟子,只要能够坚持修学,有机会读诵、参悟此经典,受持此经典,能够接触到此经典,能够坚持把《法华经》完整地读诵下来,完整地去参悟一遍甚至是受持多遍数遍,就能够有大成就。因为他都是有积累的,才能够有这样的机会接触。 此诸聚生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 尔时诸大菩萨而说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诸众生等 易可化度 能问诸佛 甚深智慧 闻已信行 我等随喜 于时世尊赞叹上首诸大菩萨。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于如来发随喜心。 尔时弥勒菩萨。及八千恒河沙诸菩萨众。皆作是念。我等从昔已来。不见不闻如是大菩萨摩诃萨众。从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养。问讯如来。 弥勒菩萨不理解,这些菩萨摩诃萨从未见过,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来世间呢?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问佛如是大事。汝等当共一心。被精进铠。发坚固意。如来今欲显发宣示诸佛智慧。诸佛自在神通之力。诸佛师子奋迅之力。诸佛威猛大势之力。 …… 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告弥勒菩萨。我今于此大众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诸大菩萨摩诃萨。无量无数阿僧祇从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见者。 我于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导是诸菩萨。调伏其心。令发道意。此诸菩萨。皆于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于诸经典。读诵通利。思惟分别。正忆念。 阿逸多。是诸善男子等。不乐在众多有所说。常乐静处。勤行精进。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乐深智。无有障碍。亦常乐于诸佛之法。一心精进求无上慧。 …… 从地涌出的菩萨都是佛祖以前所结的善缘法缘,这些是阐述了佛祖说此经典的时候,当时道场场面上的殊胜,来灵山会上听法华经义的除了佛的常随众,声闻、缘觉、大菩萨、天人、人非人等、天空八部、他方世界、十方世界,从地涌出,我们说横空出世,这儿是从地涌出恒河沙数的菩萨众,都来随喜、赞叹、供养、护持。 弥勒菩萨不能理解,怎么忽然来这么多菩萨摩诃萨?佛祖给他们解答疑惑,这些都是过去生中佛祖广结法缘,或者是以前说般若经典,其他方便法的时候的这些众生,根器也都成熟了,也赶来听无上妙法,这就是灵山法会上,佛祖传法华经义的隆重、殊胜的场面。这一品从地涌出品,不仅有横空出世的菩萨,还有从地涌出的菩萨都来集会,主要说明灵山会上演说《法华经》的殊胜场面。 我们知道《法华经》是当时的白话口语所说,形象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里面的听法者都是佛祖有名有姓的佛祖的一些弟子,或者是他方世界、下方世界,叫不上名来的,就以方位来代表,都是非常具体,从听众到他们宿世的因缘,灵山法华会法宴上这些听众的出处,他们自身与法华经的渊源、因缘都很具体,都是很有成就的法身大士。 下面解释一下三不退: 何谓三不退?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而不退失。也就是入菩萨位,不退于二乘位。认识到真理之后,我们就不会跟着邪法去走,见到光明之后,就不会再进入黑暗,入十住之位,不退生死之位。2、行不退:对于所修之行法,而不退失。修六度法,不退于四谛法。四谛法是基础,是佛所说的方便法,而六度法是大乘法,是究竟法,修到六度法就不会退到于四谛法,入初地之成就,利他之行不退。3、念不退:对于正念,而不退失。八地已去,得无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性海。达到八地菩萨这样的境界就是念不退,念念与三昧定相应,八地菩萨才能做到,念念入真如性海。真如性海就是真如三昧,三昧定。 不退地其实就是定力的一种说法,至少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定。悟到大乘法就不会退到小乘法里去,从修定的角度讲,行住坐卧都能够修定,定倒不一定像小乘所拘泥的,只有盘腿打坐才能够修定,起坐就离定了,不修定了,这是小乘法。大乘法行住坐卧都有定,行不退,不仅行住坐卧在定中,同时还要做利他的事情,以六度来带动周围的人一起修行,这也是一种深定。最高境界的定是念不退,意念上念念能够与定相应,这有点像净土宗的念佛三昧一样,念念都能够不忘失阿弥陀佛名号。 我们今天此品就参悟到这儿。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法闻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其它法师讲《法华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