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常福法师所有开示-> 常福法师开示金刚经 |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5 |
|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昨天讲到理事,从事入,讲到报冤行。从事上面来讲有四行: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是达摩大师四行。 第一个是报冤行。我们在六道轮回受冤枉之苦,离不开我们的身口意,身体、口业和意念。而大乘佛教往往是注重在意念,就是心;小乘佛教往往注重口和身,身体的摄持和口业的摄受。以身口外面的相,来摄持我们这个本来寂灭的心。在菩萨大乘佛法里面,以大乘利他的精神,摄住心故而身自正,这是大乘的教法。我们这个身体杀、偷盗、YIN欲,我们的口业就是两舌、恶口、绮语、妄语,我们的意念就是贪、瞋、痴,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分别出来。我们造业,肯定主要是心。经典上有一位祖师讲的:人走路时不小心踩死了一个蚂蚁,和有意踩死一个蚂蚁,这里面哪个有罪?祖师说:无意中踩死的,就是没有动心的意就没有罪,因为未动心故。有动心的,就是你故意杀生的这个才有性罪,证明说我们的心很重要。在经典上很多地方都说到:我们看到别人做善事的时候,动了欢喜心就有无量的功德。看到别人放生,就生欢喜心,而功德同等故。看到别人出家生赞叹,你当下的心跟出家的功德是同等的,可看出我们这个心很重要。大乘佛教主要是讲心。前天晚上我们讲过,我们在六道轮回受冤枉之苦谛,是由于我们的贪瞋痴。我们出家人受持种种戒律,摄持身心,无非是摄受我们贪故。但是对于在家菩萨,对于身体的摄持力比较放松,但是对心的要求非常高。为什么呢?为什么要受菩萨戒?菩萨戒是对瞋来讲。世间人怎么出离对于瞋的这个问题?你把石头扔到天上去,它一定会掉下来。人的瞋恨心,就像一块石头掉下来一样。你怎么处理这块掉下来的石头?世间人往往用贪来度它。世间人用贪心来度瞋心的人,只能增加他的贪心;因为瞋心本身就是从贪心生起的,但是佛法里面不会用贪心来满足于它,为什么呢?因为瞋心是来自于贪心,如果你用贪心来满足于它,只能增加他将来更多的瞋心,还流转三界,更有痛苦。所以佛法用六度波罗蜜,或者用西方极乐世界,用菩萨精神来远离贪的这个体、远离瞋的体。比如你打我,我还是要利益你帮助你,因为我发起了利他之心,尽管你打我的时候我本来要有瞋恨心打你的,但我不会。因为跟你讲菩萨道是讲无条件的帮助他,是让我们用法来摄受我们的瞋恨心,这是一个方法而已。第二个用因果的方法。比如你打我,我本来要发瞋恨心,但是我用因果的方法来摆平它。比如你骂我,我想可能上辈子我也骂了你吧。我赚不到钱,可能是我上辈子没有修吧。用因果的方法改变我们不满嫉妒和瞋恨、瞋心,是用法来度。第三个用空性。知道善恶好坏,世间万法这个体,本体是空性的,用究竟第一谛来度我们的瞋恨心,所以用法来度它。所以种种法来度我们的瞋心,这同用贪心来度我们的瞋恨心,完全不同。 这个世间,很多的苦其实是一个磨刀石。这把刀快不快,要靠这个磨刀石来磨。如果没有这个石头,这个刀永远是鈍的。如果你有了一把刀,此刀好比是你的心;有这个世界,就好比是这个石头,要靠石头磨练把我这个刀变成锋利。想一想,这个世间这个磨刀的工具,我放去不要,那你这把刀永远是钝的。所以要把世间的苦,当作是一个磨刀石。如果你不会用它,那你就麻烦了。所以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本来的心,就像把利刀一样。 所以在菩萨法门里面一直在讲,菩萨是诸佛之母,众生是诸佛之母。一切佛为什么要度众生?为报恩故。为什么佛站在莲花上面?莲花是功德。佛就站在莲花上面。花开见佛,这个花就是众生。而佛必须在花里面开出来。大家想一想,离开众生无有佛可得,离开了这个世界的众生,就没要佛可得,证明我们现在所成就的佛的果德,一定在我们众生境界里面。就是莲花离不开污泥,这个花是离不开泥的。我们觉得这个泥很臭很烂,但是对藕来讲,对这个莲花来讲,它是它的父母,是它的亲人。对于佛陀来讲,这个众生就是它成佛之母。所以我们不能把众生当作是一个可怕的对像,应该内心中生起功德之心。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你一定要把众生当作是你莲花之母,莲花一定把污泥当母,父母为缘,如果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出我们现在。就像莲花没有污泥,这个莲花就不会开,所以花开见佛。花开是圆满之时,等你圆满的时候,花一开佛就显,叫因果同时。佛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也不多一点也不少一点。你现在看到的莲花,佛就在那里,佛果已成,花正在开,只是你迷了你不知道。你在修的过程之中,把世间人当作是污泥,当作是烦恼的东西,是因为你把这个烦恼的体没修圆满故,所以你佛未现,你的佛没有显现出来。有一天等你的功德圆满,你的贪瞋痴的心转掉了,转成了像菩萨一样莲花座,那花开就见佛。 所谓到西方极乐世界,莲花即开,你就去见佛。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是莲花托你去呢?这个莲花不从它方来,不从别方来,是你心中的莲花。也就是众生的境界,就是佛的莲花。而这个莲花本身的体是圆满的,众生本来圆满故,是我的心迷惑了,是我的心没有圆满,是我们的心没有觉性。我们的觉性没有圆满,法空就不能圆满。法空本来就是圆满,因为我们的心没有觉性。因为觉性不通达故,诸法不能够立即显现。你闭着眼睛看不到月亮,看不到太阳,看不到现在的光,是你眼睛有了毛病,并不是外面的光有了毛病。这个世界所有众生的境界,本来就是圆满的。所以你半闭半开的,半疑半信的。所以你好像自己我慢慢修啊,慢慢修啊,好像自己要修,把这个世界修圆满。不是这个世界修圆满,是你心圆满。你心圆满了,这个世界自己会圆满,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哪有什么圆满不圆满呢?所以金刚经讲,无众生可度无佛可成,本来圆满故。所以我们要生起无上的信心,要生起这种信心出来。 所以菩萨戒度瞋故。因为我们不肯觉悟,不了解这个实相,所以我们内心中生起瞋,用贪心来弥补,这只能把你推向黑暗,越来越迷惑,越来越痴,越来越贪,以贪还贪。就像从这个虎口里跑出来又到了狼口里面去了,你不断的在这里辗转,你转不出来。好像换了一个环境,其实你跟以前还是一模一样,世间人就是这样的。上班、回家看电视,以为看电视就不是上班,其实你还是在里面转,你没有出离。我们对瞋心应该用什么来度?瞋心用法来度。 从因果上来讲,冤就是过去的因,产生现在的果报。你要认识到你现在为什么不能成佛,不能圆满,是因为你过去所造的因与佛心不能相应故。因为过去你这个心和贪瞋痴相应,你这个瞋心跟不满的心相应,跟嫉妒和瞋恨心相应,你这个瞋心不能转为功德。所以我们现在没有成佛,你要认识到这是过去之因,是为报冤行。报就是果报,冤是过去没有走正路,没有觉悟,所以受冤枉之轮回。 痴也是一样,因贪生瞋,因瞋生痴。不觉悟的人,对上来讲是贪,对下来说就是痴。痴是什么?就是无明、愚痴。贪瞋能生无明,无明又能生贪瞋。没有无明哪来的贪瞋呢?如果你是光明之心,贪瞋就没有了。最根本来讲就是痴了。一个人愚痴了,自然会生贪瞋,贪瞋是互利。痴就是无明,因无明故生贪瞋。没有无明,贪瞋不生,但是因贪瞋故,更生无明,无明复至无明,生死就不断的相续。因为你的贪瞋本身就是来自于无明,无明又来自于贪瞋,贪瞋跟无明两个互相复制,这是很麻烦的。 痴是来自于何方,即无明来自于何方呢?无明来自于惑,有粗惑、细惑和无明惑。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惑来自于细惑,细惑来自于粗惑,粗惑就是知见,细惑就是寻思,尘沙惑就是无明。粗惑就是见惑。什么叫见惑啊?没有觉悟就是知见不对,我们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这五见烦恼。这个见惑烦恼从我们心中生起。 一个是我在见,我身执故,我怎么样,我很漂亮,我很庄严,我很伟大,我的学问很高,我的修养很深,我的智慧广大,什么都是我字当头。他不知道我这个体是什么,觉悟的人是大我,什么叫大我呢?一切众生皆我父母,我从众生心中生,那个是什么呢?叫做空性。那个是我心,法界空性是我心,法界众生是我相,世间所有的相在眼为色、在耳为音、在鼻为香、在嘴为味,在身体为触,在意念为诸法,我在哪里呢?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是我身故,诸法空相是我心故,你能说哪个不对吗?你能说哪个对吗?都是人见我见。这些人见我见在你心中建立的时候,那你就是叫“我”,我执很重。因为有我执故,必生法执;所以要破除我执。金刚经是讲四相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要破我相、破人相、破众生相、破寿者相。这四相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就是我执、法执和空执,连空空都空掉了的那个空,那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修一切善法不着于相,就是真空妙有的状态。不认识我的人,贡高我慢,我见为重,不了众生是我父母,不了解法性即我心故,执着于身体为我见。所以大家在修行过程之中,为什么要打坐念佛,无非是破我执、破法执。破我执,心不动故,我执即破。破法执,诸法不住故,念阿弥陀佛叫法执,了知诸法三相,三轮体空,即现在过去未来不住故,一切法本体空性故,法不住故念念寂静,我空故法空,念佛就起这个作用。所以念佛了知我空法空,你就进入一相三昧,我空叫做一行三昧,我空为觉性。进入我空的境界跟法空的境界,我们念佛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佛的那一刹那,你明了这个道理,你心开意解,不可思议。这一念如灯光即亮了。如果这个道理你不懂的话,即使修行百万之劫,也不能够通达。就是你修行三大阿僧衹劫,不了此意,你皆是魔道,不能与法相应。我们往往有一个毛病,用识不用心,就是用自己的意识想一想,觉得这个道理是对。就是我讲了,大家听到了,但是不用心。能知道法空的道理,但不用觉性的相续。 什么叫一行三昧?就是觉性的相续。什么叫法?一相三昧,了知于实相。一相三昧是本体,我们明了这个道理是识在起作用。但是你用一行三昧,就是心不断的相续的一刹那,你的心你的身体就进入禅定,你心定下来了,我就空掉了没有了,发现自己不存在了,那一刹那进入法性的时候,法就现前,那个不可思议微妙庄严立即现前。所以讲百句不如一行啊,就是说用识思维,天天想这个道理,好像是对好像是对,还不如真真实实的心到那个法上面安住不动,然后你进入到那种三昧里面去。 什么叫三昧呢?叫正受。什么叫正受呢?正是知见的意思,受是解脱之意,就是正确的知见、佛的解脱,正知见的解脱,叫做知见解脱,这是五分法身的最后一条。佛法身、法法身、报法身、知见法身、知见解脱法身,叫五分法身。知见解脱法身不能相应故,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佛、法、僧、解脱与解脱知见,首先就是要解脱知见。解脱知见的本体你都没有相应,就等于你没有正见,以解脱的知见才能获得解脱,以解脱进入清净,以清净而见法故,以见法而证清净法身故。如果解脱知见都不能相应,前面的五分法身全是妄说,首先就是解脱知见。所以听法的目的干什么?以解脱知见,这是讲法空的道理,而相应建入解脱,而进入清净。所以我们闻法,闻是信,闻是法,法就是正见。你的闻跟正见相应,一刹那时间就解脱相应故,而解脱相应相续得清净故,因清净而得法庄严故,因法庄严获无我体,诸法空相故,极乐世界、毗卢遮那佛的境界都会现前,五分法身一齐证。 所以首先知见是非常的重要。知见不立,如果你的知见没有抉择,在七菩提分里面第一条:抉择,如果你抉择不对,知见不正,你这一辈子修行都白修了,可见知见非常重要。其实金刚经就是讲知见的问题,不管是大乘哪部经典,都是讲知见的问题,法法圆融,正法里面邪法变正法,邪法里面正法变邪法。你是什么样的人,就讲什么样的法,很简单。如果与法不相应,就是正法在你面前也是邪法。如果与正法相应,就是小小的一个法,在你面前都变成珍贵无比的法。所以有些人稍微一点点小小的经书,佛陀讲的任何一句话,对他来说顶于头顶,知法珍贵故。有人看到只要是佛的口讲的法,他是举过头顶的。但是到那些不正法的手上,就觉得这个不圆满,这个才是圆满的,总认为这个圆满那个不圆满。这个分别的心非常强烈的人,这两个法都是不圆满的,因为法是相通的。比如这个杯子跟这个杯子,你说哪个杯子是圆满的呢?讲黄金啊怎么样怎么样的,这么地方讲白银啊怎么样怎么样的,你听到的是黄金和白银,当然你选择黄金,白银就不要了。但是对一个正法的人来讲呢,你讲黄金他也是珍贵,你讲白银他也是珍贵,因为他跟正法相应的时候,他可以把这个东西变成是这个东西,在他心中没办法去否定它。 佛经是生灭的吗?佛经上的文字也是生灭的吗? 一个人每天看经,一个禅师问他:这个经是生灭的,文字都是生灭的,你抓住生灭的东西干什么呢?是错。生灭的东西就是空,那你抓住空,抓住空又偏空,你抓住偏空干什么呢?又是错。所以那个禅师说:那你来问我啊。那人问:法师,你看书干什么呢?书是生灭的。禅师答道:字字皆从心出!每个字都是我们的心啊,是有;每个字都是圆满,圆满是在心地上圆满,并不是那个对面的圆满。我们总认为这本书是圆满的,他不知道我们的心是圆满的。因为你心圆满的,字字圆满,每个字从心中流啊。所以他看这本书,那看有什么关系呢。他虽然看的是这本书,流露于心,所以字字圆满,每个字对他来说,都是自己的心而已,所以书在他心中是圆满的。因为书圆满故,空有不二。说有说空,说这个书是空的,这个空也是我心中生;说它是有,生灭也从我心中出。所以对生灭来讲,大功德聚;对空来讲,是心上出,自在与庄严不二故。什么叫自在呢?因为此书本体空故。什么叫庄严呢?字字大放光明故。庄严和解脱,庄严与自在,这本书里面都具足了。大禅师他悟到了这个道理以后,他都是流露于心。所以同样是看这本书,但是解脱不同。世间一般不学佛的人,乃至于不了解第一谛的人,总认为这本书好看,就盲目的说:这本书是非常好啊,这个是第一义谛啊,都是珍贵的,这本书怎么讲我就怎么做,跟书走了。啊,所有的出家人都是我的师父,那为什么出家人都是我的师父呢?那出家人杀盗YIN妄我也跟着杀盗YIN妄,我跟师父学啊,不了心故,随法流转,随境流转。所以同样的一句话,不了法者、了法者不同的人说出来,每个人所证得就完全不一样!一个还照样在六道轮回沉迷生死;一个照样解脱。同样是一件事情。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听得懂,说简单非常简单,你明了这个法就明了;如果你不明了,你自然会随着你的心去做。 这个痴--无明就生出尘沙和见惑烦恼,什么叫粗惑烦恼?就是知见的问题。知见断了,你最起码是阿那含的果位了、须陀洹的果位了。我见因身执故,我执很重故。在观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其实我们稍微看经用点心就可以了,但是要如法修行,相续变成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其实你就没有了。《观无量寿经》里面,善导大师说:我们观西方极乐世界的时候,首先第一条应该怎么观?观日,观一杯水,在观一杯水之前又在观什么?观四大。东方属地,南方属风,西方属火,北方属水,中方属识。我们的身体是四大组成的,因为我们眼睛看的是四方,耳朵听的是四方,哪一天不在四方里面呢?所以我们想,我的这个骨头是东方,我的呼吸是南方,我身上的温度是西方,我们身上的水分是北方,我们这个意识是中间。大家想一想,我们这个意识一断,我们在世间讲四大分散,其实有没有你你知道吗?就是你睡着了你也不知道你在哪里啊。你属四方。如果你进入禅定就可以看得到。我常常做这个试验,你把手竖着,或者把这个杯子放在这个地方,我就拼命看,看一段时间,再继续看,后来不认为是瓶子了。这个杯子的名字就没有了,就想不起来了。再看一段时间,这个圆形的没有了。再看一段时间,这个茶也没有了,这里面的颜色也没有了。再看一段时间,杯子没有了,它就彻底的没有了。任何东西静到一定的时候它就不存在了。我们也如是。那我们存在的原因是什么?身在动,身动就心动,心动身动互互相应,所以就变成一个大我执。身体太重的人,喜欢老是动啊动啊,像这样的人,不可能有禅定的出现,也不可能破除身执。所以我们身体要静下来。过去的禅师一坐几十年啊,就是要静下来,静下来自己融到法界里面去。这个境界我过去是明了过的。你发现山河大地就是你的身体了,四方是我四大,我们中间就是这个识在起作用。没有这个识扶持着四大,四方是一心,一心于四方,四方是由于我一个心在拎着。这个心断掉,四方就不存在了。这个灯光一灭,什么都看不见了。这个灯光一亮,什么都看得见。我们这个识一断,我们这个四大还存在吗?所谓的四大是我们的分析,你自己分析不了了,在那个时候一点都不起作用了。不是说我死后我要四大分离,那个不起作用了。是别人讲法的一个方法和手段而已,实际上你自己根本就看不见你自己什么四大分离,四大不需要分离,它本来就是四大。如果你打坐到一定的时候,你静到一定的时候,你四大就会显现出来,你发现四方就是你一个心,一个心就是四方。所以这个中方叫识见,有识在所以世界就在,如果识灭世界即灭。识变这个世界就变,你这个识是天就变成天的境界,你识是人就是人的境界,你这个识是火就是地狱的境界,你识是贪瞋痴,贪心饿鬼的境界,你是斗争就是阿修罗的境界,这些境界都在你这个识里面变,就像灯光一样,里面黄色、青色、白色的,在那里变,它变什么外面就变成什么样子,所以我们是什么心就变成什么相。所以善导大师讲:你观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观空掉,你把自己分散掉了,然后你一空的时候就是一个识在起作用,咦,我呢?没有我。你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就是一个识在起作用,不是我在想,是一个识,觉性在动,这个时候你发现这个世界空荡荡的,遍十方的。啊,这个世界这么大是一个大圆光。然后你在识里面想什么来什么。你想地就是大地,你想山头就是山头,你想大象就有大象出来,你想太阳,圆通通的太阳就在空中显现出来,你想大海很快就显现出来。如果你有身体的执着,然后想着太阳在前面,有个对立在那个地方,这种是非常难修,因为你没有进入到你自己本来的实体里面去。所以观察太阳的时候,你就观察不到啊。我看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心中就非常的震撼。 所以修行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所谓的四方就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但是抽象会引起我们自己忘记了自己,让自己进入一种定,这种定就现前。并且对四方生起信心。圣义谛无我,俗义谛法界。法界是俗义谛,叫有。没有我叫空。不识有不识空,这个世界在你一心纳摄,摄有摄空,无有障碍。就是理摄事摄,事摄于法界,理摄于心,没有我了,就是一心,法界一心。所以是空有不二的这个法,你把我空掉了,这个世界也空掉了,空荡荡的。到最后醒过来之后,这个世界又不空。四大原来就是四方,我们现在看到就是四方,四方就是我的四大。所以睁着眼闭着眼都在这里面。所以你在你眼睛里面,在你耳朵里面,在你鼻子里面,在你身体里面。今天我跟他讲:你的对面是谁?一般人说:我的对面是常福。其实对面不是常福,在眼为色,在耳为音。在你眼睛看就是一个色而已,在你耳朵来讲是一个声音而已,在鼻子里讲就是一个香而已。在哪个人眼睛里不就是一个色相吗?色就是你的眼,声音就是你的耳朵。那你的声音跟耳朵,你的眼睛那么大,你的耳朵那么广,你的鼻子你的香。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哪个不是你自己呢?佛教讲一切唯心所造。你了解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你的言耳鼻舌身意,你不就分成色声香味触法了吗?你在外面还有什么争执呢?这外面还有众生可度吗?有人我众生吗?有没有?所以是大圆光相啊,这外面是一道光啊,变人我相。通过人我相,了知实相。紧紧记住,在眼为色,在耳为音,你对面就是一个色相而已,对面就是一个耳朵声音而已。色相无相的,由我一心来纳受,都是我一心,是故我自己,哪有分别呢?你是我的色相,他还是我的色相,色相于一心,证明色相是一体的。既然是一体,是我的分别心认为有你我他,其实同一色相,黄色与黄色,白色与白色,黑色与黑色,青色与青色,绿色与绿色,房子与房子,种种的颜色其实是一个颜色,都是我们的心里面的一个颜色,就是我们的眼。所以自己不断的这样观察,破我执,破法执,法平等故就破法执。没有我故,我执也破;我执也破法执也破,你就安住在里面如如不动,大我就现前,自然把我去掉。所以行住坐卧亦如是,你行住坐卧一直这样安住着,一行三昧就现前了。现一相三昧即本体实相。这种思维是什么呢?就是把宇宙的实相跟你说了。我们没有悟之前,就是把妄当真,把真当妄。就是认为你看到才是真实的,看不到就不真实,把真的东西认为是虚幻的吧是说一说吧,我讲的这个东西反而你认为是妄的,然后抓住妄的东西还认为是真的,把真的东西认为是妄的,叫四颠倒法。我们的知见往往不随着佛见,把我们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种种邪见安立不动,然后把佛的知见放去不管,不如佛这样地修持,以你自己的知见来修持,那就犯了毛病。所以我们修行,与实相相应才叫修行,诸法空相才叫修行。如果你与诸法实相不能相应,就不叫修行。所以我们了知,因为我执故,见惑烦恼生起,我身执非常重故变成我见,我见就是身执,就变成粗惑烦恼。因为身体执着非常重故,因此对下有风病有火病,对上是飘对上是沉,地火风水,所以有精神病啊,浮躁的病啊,不安的病啊种种病。或者身体有病啊,或着下垂啊,痛苦、沉重,心中的负担好重啊,就是有不安的状态有消极的状态。对于浮来讲,就是不安躁动;对下来讲,消极,内心沉重,身体水肿,种种病就会生起,都因为对身体的执着。不但生出种种病,还生出很多惊恐、不安,常常对身体有强烈的照顾,走路会怕,常常防止于别人,稍微人家在外面讲话就怀疑,到外面去老是要打扮一下,都是因为身体执着。随时随地都会注意自己的身体,没有坦然自在的感觉,常常照顾自己,装模作样,都是因为身体的执着。 人有没有修行,并不看他装模作样,全看他内心的纯洁,内心有没有一个纯洁的体,从小孩子的眼睛里看得到,黑白分明。一个纯洁的人,即使做了很多的过失,无非是习气而已,但是他的纯洁永远不会受污染。比如沙河街上的**,他是当官的是一个追求名利的人。但是有一天我看他拿着一个很小很小的电话簿,还没有这个手机大,他打电话的时候翻啊翻啊翻啊,我从这里看出他内心纯洁的心,就像一个孩子在做一件事情一样。这时我才知道,他的内心的纯洁的心还在,所以他这个人还可以教化,所以我愿意跟他交一个朋友,就是晚上半夜三点钟我还愿意跟他在一块,跟他非常好的一个人。其实他在社会上,他还有他的习气,但是他就愿意到庙里来,晚上来跟我一块下棋一块玩,他愿意跟我在一起。为什么社会上那些人装模作样的坐在那个地方,从他眼睛里就看出来虚假故,根本就看不到他内心的那种纯洁,内心那种童气已经没有了。所以这样的人,虽然当的官再大,说实在话我跟他根本就交流不上,因为他那种霸气,他那种骄傲,把他内心的纯洁全部给消灭了。特别一些搞艺术的人,画画的人,他内心中都非常纯洁,我们一块的时候就反映出那种孩子的心,很纯洁的这种心。虽然他们在外面染着,产生后天一些不满足的地方,但是他的道气未失。我们应该把我们的道气,内心的纯洁的气质修出来,所以我们要纯洁,这个很重要。不要把我们表面俗的东西搞出来了。所以修行能不能成就,七分在于先天,三分在于后天,看你的先天有没有这个因。很多人吃了很多的苦也不能成功。但是有的人他只要稍微修一下就很大的成就。证明他过去的因地很重要。六祖大师,一闻金刚经就悟了。我们看了一辈子金刚经还没有多大的悟性,证明说我们内心里面因地的纯洁的心,已经很久以来被污垢迷失,没有像六祖大师那样立即承当的心。纯洁的气质很重要。在我这个地方的人都是比较纯洁一点的人,因为我这里又没有名又没有利。既然没有名利,那肯定就比较纯洁了。所以在我这个地方的人,我相信他是比较纯洁的。你想一想,又没有名又没有利又没有钱财,大家为什么要住在这里?我心中很清楚的。并不是这个地方什么东西把你迷住了,是因为这个地方还有一股道气,这个道气跟大家这个道心是相应的。如果不相应,在我这里住不住的,绝对会烦躁、烦恼,干嘛要住在这里呢?多少人在这个地方来来去去,他为什么住不住呢?包括居士也是,搞些神秘奇怪的东西他来住一下,平时他就不来,叫他修道他就不愿意干了,叫他好好念佛他就不愿意干了。搞几天般舟三昧他就来了,讲法就来了,平时就不来,都是不纯洁的心。 过去虚云老和尚,一个人跟他说:师父,我来听法。虚云老和尚说:法就在你肚皮上面,你听什么法?不跟他讲!意思说你一肚子法,一肚子想听法,一肚子想说法,其实你根本不行,你听法有什么意义呢?听了法而不去行,不去观照,你不知道法在当下,讲了也没有用,讲的法再多也没有用。所以很多人打电话,师父我要来啊,我来听法!好几个都要来,南昌的,我说你不要来,来干什么,听法来了平时不来。平时不修行,听法来了,不是肚皮上听法吗?心里面跟法不相应,不行法。平时烦烦恼恼的,讲法时来干什么,自欺欺人。所以法与纯洁的心是相应的。 本身金刚经不是讲得好玩的,不是增加贡高我慢的,并不是说我们得到一个什么东西,其实就两个字:老实!把金刚经讲完,大家都很老实了,真正的老实下来了。并不是我开悟了!开什么悟呢?圣一法师说:说有开悟可得的人,永远开不了悟!有开悟的体给你,这个人永远没有开悟。如果讲开悟的体给你,你认为你开悟了,那这个人永远没有开悟。害了他。所以这个东西是不可思议的东西。只是叫我们老实,很简单的。我就体会到,我现在修行,其实我就感觉到这两个字,就是:老实!什么叫老实?比如做一个非常无聊的事情,你天天做这个无聊的事情,看看你老实不老实!你不老实,你就不愿意做,很简单的道理,不老实的人不会心甘情愿的做这一件非常孤立无聊的事情,不老实他就不会做,老实的人他就做,但是又不是愚痴的老实。智慧的人,他了解降伏其心。 “观诸法空相,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修一切善法,俗义谛;不住于相,圣义谛。一切法不住于相,就叫做善法;而住于相就不叫善法。但是圣俗不二故。就是小善大善不住于相,才是真善。只要你做一件事情不住于相,那个法是无比的珍贵。你不了解当下的这一念珍贵的体,何为老实呢?那你就不老实了,不了解真相,当下不明,知见不正,你自然不落于当下,不老实于当下,不安于当下,不明了于当下,不承当于当下。对此一当下不能明了,多么痛苦啊!所以呢,“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这两句话太珍贵了!修一切善法不住于相,不住于相修一切善法,这句话双重体啊!圣义谛、俗义谛不二之体,也就是世间一切法与不住于相相应故,称为究竟之至善啊。 你念念心中有无量大丈夫的心生起来,可以舍身,可以舍肉,当下这一念。行无聊之事而心中有大丈夫之力。比如我们这里的人,说大家都有一个勇猛的大悲心,大家做一个非常无聊的事情,这就是珍贵之处。大家每天念念佛啊很简单的,但是每个人心中充满无上的法喜,每个人心中充满着大丈夫之行,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但是做的事情很简单,这是凡人所看不到的,骄傲的人所看不到的,只有你知我知。我平时可以观察得到,我看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充满了无上的大悲心,都内心中充满了很大的力量,勇猛的大丈夫的体,无上的信心,每个人心中都具足了;每个人都安于做着非常非常平常的事情,这个就是我们寺庙的珍贵处,这就是我们无量寿寺讲法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当下的获得,这就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德。其实你感受到的时候就无比珍贵。所以我看我们这里人,个个都是很珍贵,每个人心中都充满阳光,充满信心,充满平淡、平凡。这个要明了,不明了就对身体执着,就产生了另外的烦恼了。 佛教讲出离心和菩提心。出离心不是菩提心,因为出离心只想离苦,但是不知道怎么离苦啊。我们不断的会于我们的道心,一念两念你相应,也是不可思议。要把这个法进入到我们内心中,产生非常深刻的思维,沉浸到我们心里面去。所谓的见惑烦恼,就是外面对你的攻击。你怎么观察你自己是不是见惑烦恼很重呢?就是外面的人稍微说了一下你,你马上就蹦跳如雷,像这样的人肯定是我见很重,就不能够受一点冤气,不能受一点冤枉,这个人肯定是身执很重,很照顾自己的身体,才会产生强烈的反弹。人家还没有挨你一下,你就反弹蹦跳如雷,都是因为身体执着很重。所以希望我们这里的人,感受到法的利益,知道你自己的过失和优点,要看到自己的过失。所以我们在外面去,都要观察的。我们去北京,一个居士问我,他说:师父,你们来这里几天了,师父你们觉得怎么样啊?我说,我觉得都一样啊!好像如幻如化的过了几天,走了什么都不知道了,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去的时候还是这样,只是来看了一下而已。你心中有没有一种对外面强烈的观照力。要真正发菩提心,出离生死心。有的居士人家问你:你为什么要到庙里来住着啊?他说:啊,在家里烦恼,来庙里来住。你这是一个出离心,出离家里的烦恼。但是你没有生菩提心,你从那个地方到这个地方来,你说家里烦恼,这个地方就没有烦恼吗?这个人早晚会烦恼,因为你根未除啊,你的根没有断掉。我们如果是一条狗的话,你到哪个地方不是一条狗呢?如果我是一个烦恼的人,到哪个地方不是烦恼呢?所以你虽然有一个出离,但是你到哪个地方都出离不了。我以前悟到一个道理,我在东林寺很幼稚啊,我一天到晚想着出离东林寺,我要离开东林寺,认为深山老林很多人的修行好啊,我要去修行,我要住深山,住山洞。结果我有一天终于满我的愿,跑到终南山去了,夏天外面的知了知知知的叫,一天到晚就听这个知了,一直晚上叫到十一点钟、十二点钟,清早起来三四点钟又开始起来叫,你说这个知了一天到晚叫多难过啊!我在东林寺出家那么多年,住在念佛堂里面,从来没有听过这个鸟雀一天到晚在叫,到外面山里面去一天到晚知了在叫,我心里想,那么多的祖师,那么多的僧人要住这个山洞,为什么我来就这么不舒服呢?因为我心中的烦恼未除啊,到哪个地方都有烦恼,结果在那里焦虑不安,烦恼更加生起,我才知道东林寺的珍贵。我那个时候就知道要回来修行,要住寺庙里去,我再也不出去跑了,我一定要住到寺庙里去。在山上,吃饭要驮四十五斤面粉,从山下驮到山上要驮四个小时,然后手上拿两瓶油,爬三四个小时爬到山顶上去,放下来以后,身上骨头全部散了!睡了三四天才恢复,那个懒劲全部出来了,后来看书都看不下去了。我就想过去那个圣人怎么住的?我到现在还没有想通。这些圣人不可思议的。就像人家不愿意住庙是一样的,你叫他住山就可以住洞就可以,但叫他住庙就住不下来,可能是一样的。他跟人家在一块觉得人家烦,见到人就烦躁,见到这个也烦躁,见到那个也烦躁,他一个人很舒服,很多人在一块就很痛苦,他喜欢一个人。他心里想:那些人见到那些人为什么就不痛苦呢?跟我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一个人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因为在寺庙住那么长时间了,享受习惯了,一下子接受那种环境,非常难接受,其实根本烦恼没有断掉,只想换一个地方而已,因为智慧未生啊,没有智慧就是那个样子的。所以没有智慧的人,东跑西跑都是烦恼之人。所以我常常讲,常常喜欢跑的人我也不反对他,我只希望他赶快断除烦恼,如果不断你的烦恼,如果不求菩提心生出来,你在哪个地方跑的话都是烦恼的人。所以有的烦恼的人他要走,我也不觉得什么得失,因为烦恼的人终究是烦恼的人,你留他干什么呢?他不愿意断烦恼,你跟他在一块有什么意义呢?愿意发菩提心,愿意断烦恼的人,你跟他在一块才有意义啊。你跟一个不愿意断烦恼的人,动不动就烦恼的人,你跟他在一块干什么呢?就像一个人一样,你跟一个神经病住在一块干什么呢?他又不能发菩提心,他又不能念佛,他又不能修行,他又不是你的助道之缘,他又不能成佛,你跟他住在一块干什么呢?他要走就走吧,没有关系的。要来的人我欢喜,要走的人我不会任何牵挂。就像做狗的人永远想做狗,那就让他做狗好了。我为什么来去自由呢?并不是我慈悲,也不是我这个人很随缘,我观诸法实相,我了解这个人的实相,所以来去自由。 我们要观察即从两方面去观察,一个是显,一个是辨别。第三个明体就是在修道。第一个要显出来道。第二个要辨别你现在安住的位置,要辨别你现在是安住在哪个体上面,辨别出你自己的心态,要辨别出你的业障,要辨别出你自己修的法是对是错,你要辨别出你自己是在修什么,跟菩提心相应否。 我们要观察辨别我们的出离生死心。生死心就是生灭之心,生灭无生生不生,生灭的本体是无生无灭的体。这是藕益大师讲的,全生即灭,全灭即生,灭者是大涅槃寂静故,生者无量功德相随故。为什么会这样说呢?因为生者全生,灭者全灭,所以诸佛刹那刹那成等正觉,诸佛刹那刹那示无量大涅槃。因为一灭全灭,佛陀一灭尽现在过去未来无量大灭寂静现前故。而一念生者无量功德相随,因为佛陀功德圆满,每念生功德都是圆满的。是故诸佛念念之间生故示成等正觉。因为我们功德不圆满故则一生无量生,无量生死的生,就是功德不圆满。因众生不知灭是大涅槃寂静故,生是无量功德相随故;枉把生灭相续,认为生跟灭是一不是二。就看你住在哪边,住世为生,不住世为灭。如果你不想住世,就住在寂灭之中;如果你想住于世,在功德之中。所以安住生者,念念之生;安住灭者,念念之灭。藕益大师讲的,一灭全灭,一生全生。生灭是不会相投的,生灭不是一体,生灭不是相续,生跟灭不是一,一个是大涅槃一个功德生。但是是一心是二相,二相就是一心。所以一心是二相就是生灭。哪有生灭可得呢?到后面要讲涅槃皆不可住,灭是涅槃,生是功德聚。灭是大涅槃寂静故,生是住世间成等正觉故。这是住世、不住世两个体。大涅槃也好,功德聚也好,其实两个都是一心,而心里生死与涅槃皆是虚妄故,彻底地超越了,即毗卢遮那佛啊。因有涅槃之体就有涅槃之相,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常住涅槃、自性涅槃都是涅槃的体,这个体还是一个相,还是一个教法在那说。在究竟体上来讲连涅槃之体都没有。我们要了解它,了解于法故叫辨体,要辨别它的相,辨别真实和虚假。在这个共同的一个体上,我们辨别出自己的烦恼生死的体,辨别出如来真实之教法。第二个,要辨别出你选择的自己修行的方法、手段种种法。第三个亲证。 身体的我执叫粗惑烦恼。大家要思维观察一下,别人说你的时候,外面的东西对你反击的时候,你有什么反应。对于修道的人来讲会非常迅速的相应,就像我们出家人一样。我们不断的修行到一定的时候,我们只留下了习气,贪瞋痴的心已经没有了,但是我们还是有习气。比如出家多年和在家人有区别,在家人有个情根,就是儿子,这就是你的弱点,在你骨子上面的弱点就是情,而这个东西会障碍你一辈子;或者你在家里面,你会很快的让你的我执和法执显现。出家人在寺庙里住时间久了以后,他会对这些执着非常平淡。但是大家的身体是一样的,而心态上面就不同。比如拿男女来讲,你说我想不想找一个妻子呢?绝对不会想找妻子的,但是我身体有没有反应呢?绝对有反应,跟你们是一样的。但是我们的治疗方法不一样,我们有观察、打坐,种种修行的方法,使身体回复。社会上人不一样,社会上人身体的反应会去找丈夫啊,找刺激啊,种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身体还有余习有这个反应,但心已经没有了,贪瞋痴已经没有了,这就是出家的好处。你叫出家人找个妻子过一辈子,我认为这就是拖累,是障碍烦恼。要身体没有反应了,阿罗汉也做不到啊,经典上面有依据的。有一个五六十岁的比丘生病了,有个医生来给他治疗,摸他的小肚子给他按摩,给他治病,按摩的过程之中发现他的男身相又显出来了。后来他就想我怎么还有YIN欲心啊?怎么还有身体的这个反应呢?跑去问佛,他说:我是阿罗汉否?佛说:你是啊。他就怀疑我还有这个反应,是不是阿罗汉?比如释迦牟尼佛说杀生要堕地狱,规定比丘不能杀生,后来有个比丘想杀自己,因为阿罗汉他觉得人间苦啊、地狱苦啊、饿鬼苦啊,这个身体是虚幻的,我把他杀掉算了,然后就可以解脱了。那比丘就问:那我成阿罗汉没有呢?他怀疑自己不是阿罗汉,因为他还想把这个身体杀掉啊。结果佛陀还是印证他是阿罗汉。所以不杀生戒是来自于阿罗汉才制定这个戒律的。阿罗汉杀自己是杀不死了,他只能把这个身体给灭掉,所以证到阿罗汉身体就没有障碍了,但是还有杀这个习气,这只是习气而已。出家人常常在庙里住着,肯定还有一些身体上面的所谓想吃一个好的东西啊这种习气,还是在,但是不能代表他对它有强烈的执着。他内心中很清晰的知道,我不会把这个东西当作我终身的受用,没有终身的这个体。所以我们在寺庙里住着,一定要把你自己当作一个出家人,不管是在家出家众。住在寺庙里一天,你要认为我是出家人我应当有出家心,然后不断的去观照。学佛时间长的人,这些法他也会相应,在家人他也会相应的。所以了知我们心已经没有贪瞋痴了,但是我们还有杀、盗、YIN、妄语、绮语、两舌、恶口的这种余习。举例来讲,比如他还有瞋恨心,你骂我我要骂你,还有骂你这个心,但就是想一想很快就恢复了,对于修行时间长的人他应该恢复的非常快。我昨天就讲过,善后是恶是不可能的,但是恶后是善是肯定的。一个人恶到一定的时候,一定是善;但善后是恶是很难的。一个人做善后还有余善啊,心中有欢喜,对恶还会控制一下,还有善在那个地方。对于恶的人,他有恐怖想出离,因为恶是很苦的,他有强烈的出离心,所以恶后是善。我们跟人在一块的时候观察人,你跟他吵一架,你认为他在烦恼了,但是你也不应该说他,你应该善护他,叫善护嘱。你在骂别人一声的时候,别人生烦恼,或着别人在讲你的时候,你感觉到对方在烦恼,但是你心中也不应该对他生出瞧不起的心态。为什么呢?善后还是善,恶后还是善,你有什么权力说他呢?特别是修行人他恢复的快,跟社会上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了解了这个心态,你跟我们学佛的人在一块的时候,一定要很清晰一定要用心去观察这件事情,不要认为他就是一个坏人。 身体上面叫见惑烦恼。还有一个叫寻伺烦恼,就是自己肚子里面在想,他是好人他是坏人。人家没有攻击你,外面的东西对你没有关系,而你在不断的在想,这个是好人啊坏人啊,这个是学佛的不学佛的,这个人是善的还是恶的,你在寻伺烦恼。半夜你睡在床上面,老想着你自己的得和失,这叫寻伺烦恼。寻伺烦恼叫做细惑烦恼,细惑烦恼断掉,你就可以证到阿那含的果位。细惑烦恼有八十一品,粗惑烦恼有八十八品,我们的无明烦恼有四十一品。细惑烦恼相当于我们意识的思维。比如说外面人家说你讲你,你内心中好像没有一个强烈的攻击了,但是会有瞧不起的心。比如你会说:狗能咬人,人不会咬狗的!这就是细惑烦恼。就是说你骂我,我确实不骂你了,但你会说他是狗,这就是你的不对。你为什么不说他是父母呢?你说他是狗干什么呢?或者你骂我,我忍辱啊。你会用种种方法安抚你的心,这个状态就是认为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这都是你的细惑烦恼。印光大师就知道: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萨,只有我是凡夫。这个人就很了不起!能讲出这样的话的人,为什么他成了十三祖呢?他就是祖师啊,他能讲出这样的话出来就是祖师。我看所有的祖师,或者明朝以前的一些大德写的书,我发现他从来不写别人的过失,只讲他悟的法而已。你看过去的一些禅师大德,都讲法的道理。现在写的书是什么书啊?动不动就骂别人,动不动就讲别人不好,动不动就别人不对,指点别人指点江山。到了明朝以后的书,只要不是祖师的书,尽量的不要看。或者印光大师的书,可以看一下。一般人写的书根本就不需要看。像现在佛学院的老师啊,学了一大堆的道理,修行看不到任何效果。 寻伺烦恼在菩萨道来讲是自己内心中有无明,导致于你寻思。寻就是内心中不断的生出无明,看到这个看到那个,不断地生攻击心。怀疑心也是细惑烦恼的体。我们要观察了解什么叫细惑烦恼。细惑烦恼就是你内心向外寻求。说别人不修行,说别人不学佛,这都叫做寻伺烦恼。认为别人善和恶,好和坏,都叫寻伺烦恼。自己内心中不断的在胡思乱想。寻伺烦恼断了六品,你就可以证到初果。现在人的粗惑烦恼都难断。我们平时讲法,于法相应者粗惑烦恼断掉的时候,细惑烦恼自然断六品。而把细惑烦恼全部断掉了,无明烦恼你就会断六品。细惑烦恼、粗惑烦恼断尽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断六品无明见六分法身,说六品就是六度,自性中的六度,法性中的六度,破无明的六度。六后面是七,七就是圆行之意,圆行是进入到八地菩萨的一个台阶。如果你断了尘沙、细惑烦恼,就六品无明断尽,初见法身。如果你的无明、寻伺烦恼断尽,清净心现前了,你可以见到佛,见到你自己的自性了。我们平时讲自性都是用识来讲的,你真正断了六品无明,是跟法身就是跟心相应的。就像这个茶杯子,我看到茶杯子,眼睛见的眼睛用识见的。如果你不断的在禅定之中,认为见色如见自己的眼睛,不断的观行的话,没有寻伺烦恼了,然后相对变成绝对了,然后融到法里面去了,然后用心来见法,因为心法本来就是一体的;一旦你自己那个寻思唰的一下断掉的时候,你的心跟法一相应。这个时候一刹那,你就见佛法身了,得空解脱了。那个识就像手里的泡泡一样,大千世界就像水泡一样在你手上,不可思议的境界。所以我们大家在寻伺烦恼、见惑烦恼、细惑烦恼上,来思维、了解、观察一下你的心,在法上面的显现。 细惑烦恼断什么呢?断身执,断意,断口执,断法执。细惑烦恼是对于微细的法来讲。粗见都属于是法了。破除身执、法执。身体要靠法来维持的。社会上讲心灵美,心灵美是因为建立在法美上面,法美身心即美,它是相应的。如果你对外面生善念,你的相貌就非常好看,如果你对外面生恶念,你骂他说他,以后你相貌就难看。为什么?见法---外面这个法不生欢喜,生贪瞋痴的心。因为外面的法本身就是你的身。你听到声音生不满心,就是你见声生烦恼,你的耳朵就长得非常难看,将来下一辈子有边报啊、远报啊、现报啊。有人骂别人,耳朵长得像猪一样的耳朵,有现生报,或者下辈子做猪啊。你对外面的声音有不好的念头,会影响到你的耳朵。你对香味生起不满和瞋恨的心,你的鼻子会就像河马、大象,这个果报是不可思议。对于臭和香的东西,你一直生禅定无分别想,你的鼻子长得像佛的鼻子笔挺的,苦行具足,道行坚固。一个人对于味道不生分别,你将来道心坚固。一个人对味道起不满之心,那你的道心很容易退失。我的道心为什么具足?因为我从来不搽香的,因为不搽香故,对于香的味道不生执着。因为不生执着故道心就坚固,因为跟鼻子相应。如果你看到佛陀的真正的鼻子,你道心自然坚固。鼻子是跟香尘相应的。嘴巴是跟味相应,如果你对好吃的东西、香味喜欢,那会影响到你的味,影响贪心。嘴巴是对于贪心来讲的。佛陀的嘴巴,你看到以后啊,就不一样。你看女人的嘴巴,男人看了就喜欢。男人的身体,女人看了就欢喜,每个人执着是不一样的。这种执着都会影响到你自己。但是佛陀的嘴巴,你盯住他的嘴巴看,你心中的贪心自然就没有了,非常奇怪的。但是我们众生的嘴巴,你看了以后起贪心。这个贪心怎么出来的呢?是因为你喜欢吃分别的味道,对味来讲的,这个咸的,这个苦的,这是酸的,这是辣的,不喜欢吃平淡的,喜欢吃那些非常咸、辣的味道,像什么橄榄菜什么辣椒啊,什么好吃的东西啊,拼命买拼命吃,你贪心越来越重。就像我不断的吃白粉,不断的吃白粉,说我要断白粉,怎么断呢?我吃够了再说,那你吃够吧,吃够了就死掉了。所以一个人因为不制止,那你的嘴巴将来长得像猪一样难看。证明外面的境界,为什么跟我的身会有反应呢?想一想?为什么我见色不高兴的时候会影响到我的色相?证明外面的色相跟我们这个色相是一体的,是不二的。我们就不了解外面的色,那哪个真实呢?你对你自己的眼色喜欢,但是你不一定得到好相。但你对外面的颜色你生庄严之心,优美之心,欢喜之心,反而会影响到身心。我问你什么影响到你?证明外面才是你的根,你的身体只是一个末而已,始末始末,始就是根本,末就是尾巴。我们这个身体是法界的一个尾巴而已,这个尾巴是结尾的东西,是一个果报的问题,是一个苦报的问题,这个苦都是因为在这个法界里面执着的体。我们这个身体的苦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你对它再好,还来自于法。但是对法起庄严之心,你的身体就好,这是对人天的福报来讲的。有我执必有法执,对我的身体的执着,你会对法执着,这个房子是我的房子因它能维护我啊,名啊利啊,目的都是维护我,所以寻找那些虚妄之体。因为不观我空故,法就难空。一个人观我没有空,说法都是空的,那是骗人的。法本体就是空的,只要我空掉了,法自空。你说我不空,法怎么空呢?那是骗人的。法空对于情执,乃至于邪见、边见、狂见。一个人自己不空,开口就说:一切诸法空相。就像电源没掐断,说灯是黑的,它怎么会黑呢?电源掐断才能黑啊,你怎么讲也没有用啊,电源才是根本。一个人自己的我执放不下来,法执也自然就放不下来。所以佛陀讲法,在讲无上的菩提道的时候都从我执开始破,一定要破除我执。我执的这个体不破的话,怎么去破法执呢?法执就更难破,法本来就是虚幻的。我执一破,法就清净。为什么讲心净则土净呢?法本来就是清净的。心清净了,土自然净。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执破,法执就慢慢的就淡了。就像白菜,根切断了,它会慢慢地死掉。 细惑烦恼对法执,法执就是一切方法的执着。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我们看经典都属于是法执。到最后面归落一心,就像我们现在讲法,你每天期望师父讲法,每天我要去研究经典等等,这都是法执。过去一个法师研究华严经,研究了很多,后来人家问:法师啊,你的本来面目,你未生之前的我是谁啊?他不知道,因为经典上没有这句话啊。他才知道因为自己的根本的这个心跟他所研究的这个法是对立的,你怎么研究都没有用。讲到最后面,还是当下的这一念。讲来讲去,还是当下怎么用心来会,会于当下,跟智慧相应故,跟金刚心相应故,跟破烦恼心相应故,跟当下的解脱相应故,跟当下的清净相应故,跟当下的功德相应故,跟当下大悲心相应故,跟当下的父母相应故。这个才是。如果跟这个当下的体毫无相应,天花乱坠也没有用。所以要如法修行。南摩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常福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