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8--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常福法师所有开示-> 常福法师开示金刚经



 常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68


 下载DOC文档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世尊若复有人闻说是经,信心清静,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功德。”

这是须菩提劝导众生来信金刚经。须菩提向世尊承白,表达他自己对金刚经的信。

若复,是希望的意思。我们众生闻到金刚经得如是信解,了知金刚经的利益,它的实相,生出了内心极大的欢喜。前面讲,深解意趣,涕泪悲泣,代表了须菩提对这部经典的深解,不是表面上对这部经典的信解。不像我们往往是用一种感情,见到某个法师好,某个寺庙好,向别人介绍,过几天他自己都跑掉了。这就不叫做深解意趣。因为他没有很深的解如来真实义,不能从内心里面发起,不能了解如来所说如是甚深经典,所以众生都是感情用事。哪个寺庙人多,就认为那里香火旺,认为就是佛法兴隆。佛教里有名僧,有高僧,有大师,我们不要寻找名师,我们要找的是大师或者是高僧,我们不是找得经忏师、名师。有的人唱念非常好,叫经忏师,叫法师——“作法的师父”。还有名师,就是他的官位很高,头衔大,我们往往被这种假名给迷惑住了。我们众生无始以来对名的执着非常的重,不能够淡泊其身,安住道业,安于朴素,清心寡欲,喜欢赶热闹,喜欢赶场子,轰轰烈烈的状态。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这个思想一定不一样。出家人不喜欢赶场子,喜欢清静、寡欲、朴素、安乐。太多了就在里面滥竽充数,往往自己在里面还不知道被染着了。我们念佛啊,七八个人在一起念大家就没有精神,要好多人在一块念佛大家就有精神。因为人多声音一嚯,很热闹,心浮在那个地方,好像自己很有修行的样子。但是你在一个人的时候,你马上感到一种孤独,或者人少了你就感到一种不满足的感觉,表现出内心的孤独、焦虑、无明,烦恼就显现出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赶人多。但是也不能人太少,要有善知识的诱导,有十来个人在一起,彻底的淡泊其身,安住朴素、清静、清心寡欲的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出家人的清静无为。在家人永远不懂,在家人永远认为寺庙要大,要庄严,人要多,俗人永远就希望这种状态。在家人的习气是很重很重的,他喜欢的就是热闹,就是名声,他想方设法的让你这个庙里非常兴旺,他不是在道上面修行,他是在面子上面,表面上下功夫。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出家人跟在家人一定是两回事,思想一定要分开。真正的修道当然在家人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在家人无始以来在家里的习气,对这个名放不下来,老是要兴旺,这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

须菩提闻到金刚经,真正的用心,把佛陀的甚深的心印到意里面去了。这个意境与实相相应的一刹那,才是叫深解意趣。

“若复有人,”就是假设有人,是一种祈望,因为希菩提得到了利益,希望后面有众生能得闻是经,一种渴望之心。这种渴望之心表达出两种心情,一个是须菩提所悟之境,内心中非常感慨,知道了诸法实相,急迫的希望所有的众生来闻到这个实相。希菩提说:我所得慧眼。肉眼是我们凡夫的眼睛看到的黑白之相;天眼是福,由戒定中生。肉眼、天眼都是福份,就是戒体。因戒生定,因定生慧。戒是福,是制止之意。智慧,智就是戒定,慧是观察出来的。如果没有前面的戒和定,就不可能有慧。戒里面能不能生出慧出来呢?因为戒能生定,定能清静,如果你清静了能见到实相,这个实相是通过观察,不是定在那里不动进入无记想。

定有几种,有世间定、出世间定。出世间定里面有慧,世间定里面没有慧,只有智,智只能生福,但是不能生慧,就是坐在那个地方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看这个世界是两种现状,一种是伏住我心,把我们的妄心伏住了,这是世间的东西;还有一种是我们的心静下来以后,可以观察到大相与小相、粗相与细相,就像大千世界与微尘,这种境了不可得的体,是由一心念起。大无有大体,小无有小体,没有一个小的实相存在,没有一个大的虚空存在。就像我们看到山一样,山也不存在,是一个抽象的名词,细也不存在,细无非是一个分别的体。山是大相,是一个粗的名,有树木、草、石头缘起产生一个山的概念。而这个山,我们用心静下来以后,可以看到这个山是空的,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在观察到细的时候,发现每个细的物体还是一个空性的东西。再反闻闻自性,观察到你的心里面现的这种相的时候,发现相是空的,万相俱空。能观察到万相俱空,没有实相的时候,那个叫做慧。

当外面的东西覆盖了你的心,你没有观察到大是空、小是空、粗是空、细是空,人我相都是空的体的时候,就把它覆住了,只能把自己变成一种无记状态。就是你坐在那个地方,你什么都不知道,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到,然后进入一种无记,你不会有观察。

定能生慧,慧是要通过微细的观察,才建立慧眼。慧眼是通过心眼观照,是心中开发的一种观察体,并不是眼睛见,见的眼是福,是戒中止恶生善里面出来的。人眼为止,天眼为福,人眼里面止恶是为天眼,止恶里面就有福生,是为戒体叫做相。戒体为肉,戒相为天。我们眼睛因为不作恶,才称为是人。我们现在这个肉眼看到万法,是在戒的体里面。因为体无善故,你的体里面不制止于恶的话,就会生出恶相出来,像猪、狗这个眼睛,乃至于三恶道的眼睛。做善就往善走,就是天眼。眼的体本体是无相的,无相而有相就是肉眼,肉眼的相是善相,此相此体由止恶修善而得,因为没有智慧故,不了解这个眼里面有一个无相体,无相体不离有相之相,此福为相此体为无相,所以这个肉眼非眼是名为眼。所谓眼者即非眼,是名为眼。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你认为这个叫做眼睛。其实如果要以慧眼来观察,你就可以看到眼而无眼,无眼而眼。

为什么佛陀的眼能尽虚空遍法界呢?他无住啊,见一切法无住,得广长舌相,所以眼睛遍法界故。他的眼睛是无相之心眼,我们有相是因为有住,有住不碍无住,因为我的本体是无住故,眼的体是无住体,是因为有住了才生虚妄之肉眼。无住之眼你却生出有住之心,见色有住了你就会生出这样的眼睛,听声音你有住了就会生出这样的耳朵,闻到香味有住就生出这样的鼻子,本来无住你为什么有住呢?鼻子闻性有住吗?闻性无住。但是闻性有住了就变成一个鼻子,所以眼耳鼻舌身意由住而来。如果不住你就跟佛是一模一样,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闻性都是跟佛陀是无二无别的,我们这个体跟佛是无二无别的。你不开智慧故,你有住,所以你眼耳鼻舌身意就变成这个样子出来了。但是这个相和我们无住体有没有分开呢?没有分开。因为相不碍性故,此福不碍我们的体故。所谓有住是心有妄执故,其实你所得的这个福还是无住之体,所以在此世界这个相上生出无住之心,你跟没有相的这个体性是相应的,照样能获得佛陀的体,相不碍性。

不怕妄起,就怕觉迟。现在色声香味触法是过去有住之体,因为做善故,有福德,做恶故,有恶得。得福得恶,无非是有住无住啊,有善不善啊,有恶则相恶,有善则相善。相大相小也是这样,你无住之心非常弱,你这相小,如果你无住之心非常强烈,在你内心中实在是毫无执着,那你相肯定会广。相广则福大。你坚固的执着心越重,相就越丑恶,那你相就越弱啊。我们看到外面的相是善是恶,无非是我们有住无住啊。所以我们看到外面的相,有人看到非常清凉自在,有人看到的是焦虑不安、烦烦恼恼的,是因为有住无住啊。你看在家人在这个相上面就是不满足,出家人就这么满足,因为出家人无住啊。出家人无住就得无住之相,在家人有住则得有住之相。所以有住之人在世间行走烦烦恼恼一辈子,而无住之人非常清凉自在,都是与无住有住有关系。

住境不欺,这一切境界不会欺负任何人,无非是你心故。所以我们不要责怪别人。我们在生活中是独立的,一切境是你心境,有住则有有住之境,无住则有无住之境。你有你的心境,我有我的心境,这个世界在我看是清静的,在你看是烦恼的,同样一境无非是有住无住啊。这个心中境是我心中境,在你心中是你心中境,你心中跟我心中境是两回事啊。所以在世间没有冤枉之事,不要责怪别人,你烦恼完全是你心里的烦恼。降伏其心才为真住。如果你的心没有降伏住,你一天到晚怪别人有什么用呢?所以过去讲:大地无寸尘。这个大地上面没有尘的,就是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的,都是我们心中的住相。你有住就有尘出现,你无住了哪有尘呢?

肉眼天眼都是因为迷惑所致。你了解这个体以后,先以般若智慧开显我们的般若之心,用此般若之心来观察诸法实相,了知此福此善无非是我们心住和不住之体。我们心方寸之间,能显有住无住之相,你无住则法界无住,你有住则法界有住,你心有住之恶,法界则恶,你心有住之善,法界即善,所以是善是恶,跟别人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他说你说是善,实际上外面人好坏啊!外面人的好坏跟你心又有什么关系呢?人家有人家的心,你有你的心,你管别人的心干什么呢?

所以我们没有事情喜欢管别人。其实你管别人的时候,你心向外求,不知道看到别人也是我心啊。过去佛印禅师看苏东坡像一尊佛,苏东坡看佛印禅师是一堆牛屎,同样的两个人坐在那个地方,各人的境界就不一样。为什么看别人不是佛,非要看别人是牛屎呢?所以呢,你老是要这样的去辨别。我们读金刚经开显般若,无非是把我们心量提高,千万不要管别人的事事非非,因为是你的心故。你管别人的是非代表你心有住。你有住你有生死出现了,你自己的生死没了管别人的事情干什么呢?你心里面无住则众生自度,悲心自起。如果你看不到别人善恶了,你整天在大智慧体里面,哪个地方不在度众生呢?你自然就会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一切众生见到你自然而然的就会得度。众生见到你就得度,你就不要顾虑你度众生的事情,众生自度。心中的众生也度了,此境此身无非是心生故,所以我们把这个金刚经要会到。讲金刚经本身就是要开我们的慧眼。慧眼开了,你的肉眼跟天眼自然会得大福啊。一切众生之眼就是佛之眼,我们现在这个肉眼就是佛,难道佛陀舍吗?何为如来?无所来无所去,就是无取无舍。无舍故,一切众生之肉眼皆是佛之肉眼。如果佛陀不摄取众生之肉眼,那佛陀不有舍吗?但是又不取故,因为佛肉眼是一体,它是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跟众生相应,它是究竟觉体,他不会随着众生的烦恼而转。众生有住啊,佛无住能遍法界,一切众生肉眼就是佛眼。但是我们众生,你肉眼我肉眼互相两个辨别,有住,因为有住故就有烦恼,佛陀怎么会有这个烦恼呢?

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众生的妄,不舍是不舍众生之究竟觉啊。我们这个肉眼的相是佛,是我们自性中是我们闻性中是我们无住体里面显现出来的佛,你有住了,你心中的佛就现有住之相。有住之相来自于无住之体,无住的体是我本觉,有住之相是我们直觉。你觉了,有住之相就是无住之体,始觉本觉一体,如来以本智会于本觉,众生是以妄会于觉,会于无住之本性。因为你以妄来会它,你就有有住之相,就会看到外面的善善恶恶、是是非非,变成有住之相。所以相不碍无住体,相并不障碍我们无住之心、无住之本性,获得慧眼的人,应该如是观察。

如果你得到慧眼,必然无诤。为什么叫阿罗汉叫“无诤”呢?敢不敢当下承担,当下承担就是无诤阿罗汉。为什么须菩提叫空诤呢?人中最为第一,是人中没有争论第一,他不跟人家再争论。因为他在慧眼里面建立出来的是了知实相,所以就没有争论了。所以你心量小是你心中有住,不能怪别人。我们什么事情都是怪别人。过去有法师讲过:不要看自己有多大的智慧,看看自己有多大的过失,常常看自己有多少过失。

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放去自己的习气,要看到自己的不好的东西。要看到自己不足的东西,看到自己有住的心。你有住的心不是跟别人有关系。有住之人讲有住之法,互相辗转,辗转生死。我以有住之心来跟你讲法,你必然也建立有住之相,有住套有住,都是邪见的体,只能增加我们的妄心。但是如来不轻视于众生,悟的人也不会轻视于众生,不管众生如何执妄,他不离真性,不离如来本来无住之体,我们的闻性是无住体。众生不管怎么妄,他的闻性是一样的。为什么佛陀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呢?因为众生之相如来不舍不取故,不取妄相,不舍众生之本觉。本觉就是始觉,始觉就是相,本觉就是性,此性是众生之闻性,相是闻性里面的相,此相就是性,此性就是相。

就是如来说:“此相非相是名为相。”非相即无住,是名为相即是相。此相此无住是一体故,因为一体,与如来同体故,无取无舍故。无取是无取妄体,无舍是无舍真体,无舍众生之真体是什么呢?此相此性是不二的。众生执着于相,有住之心,失去了无住之体。一念觉即佛,你一念觉了,当体即佛。一旦觉,此相就是无住之体,此相即佛啊,因为佛不舍此体,此体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此相与法身化身报身是无二的,此相跟我们本来真心是不二的。所以,一切相就是无住之体,一切大千世界无非是我无住之心,是无住之信心里面开显出来的,所以你看大千世界无非是一心。这个时候,大小也好,无非是我们心性里面的福德。如果你闻到这个偈子,闻到了这句话,即使在地狱也获得大清凉。你在人道闻到此法,你果报也不可思议,得到深信而受持者。

为什么须菩提会涕泪悲泣呢?他无始以来所得慧眼,只了解佛不了解法,只知道修法得清静,不知道此法与彼法是不二,不能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原因,因为他不知道。所以我们讲般若智慧,是开我们的肉眼、天眼、慧眼。慧眼能知理,能观到实相啊。慧眼是怎么来的呢?慧眼闻般若而来,不闻般若之法,没办法开显慧眼。须菩提证到阿罗汉以后,他得慧眼也是与般若相应,他只是不知道,但是释迦牟尼佛一讲般若他立即就知道了。为什么呢?他的般若之眼本来已经含摄在那个地方,一讲金刚经立即明了。所以这个般若是见法空啊。

法眼是什么呢?是菩萨见地,能见如来报身。我们事实上能够开慧眼就非常了不起了。我们慧眼能了知实相。我们慧开了,但是我们没有开法眼,开了法眼那是大光明藏啊,报身庄严,你就可以看到报身如来了,你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还在说法。像智者大师当时讲华严境界,法眼顿开,讲到甚深法藏,深入深入进去了,顿时人我相顿空,然后就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正在说妙法莲华经,那是法眼所见。我们虽然开了慧眼,但是我们的慧眼还没有落实下来,今天我跟你讲,你知道了这个道理,你一出大门就是是非。为什么呢?还是别人不对我是对的。你不知道你心量多么狭小,原来是我一心显,但是你一出门又是彼不对此不对,却不知道是你的心眼不对,却不知道你现在是有住了。你无住哪个地方不解脱呢?因为你有住啊,所以感觉到这个对那个不对,你无住哪有对和不对的体呢?全是妄的体。所以我们会到金刚经以后啊,以这种心来入于心里面。须菩提慧眼开了,证阿罗汉,所以释迦牟尼佛一讲般若就入于心,深解意趣,就立即明了了。明了以后永不再疑,就断除自己的疑惑。

我们到处找如来,不知道在哪里。我们天天发菩提心,不知道怎么发菩提心,我们怎么发都在怀疑,我们怎么发菩提心啊?我们怎么成佛啊?每天都在怀疑之中。因为不能落实下来,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不知道什么叫如来。你的心跟当下不能了知实相,你都有怀疑心。实相不落实下来,你疑心一定存在。你只要有是非有烦恼,都是因为疑心,所以我们这个疑心很可怕的。讲般若完全是破我们众生的疑心,讲金刚经是断我们的不安之心。我们修行百年,从小就开始修行,不了解般若,那你疑心未断,那修行不是白修了,一天到晚在怀疑之中。有怀疑就有焦虑不安,心不落实啊,没有降伏其心啊,般若门没有开啊,你就不知道怎么修行,觉路还没有找到啊,那你怎么成佛呢?你不知道般若门就在当下,你不知道闻般若就是开觉之路,你不知道金刚就是开觉之路,这就是成佛之法。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萨,菩萨要令一切众生成佛。

你不了解般若经,你怎么令一切众生成佛呢?令众生能够觉呢?所以般若不但自己觉,要令一切众生觉。就像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你救去的呢还是佛救去的呢?你是被阿弥陀佛救走的,但是你叫众生念阿弥陀佛,也绝对不是你,绝对是阿弥陀佛把他救走了。也就是说,这个般若之门,从教他自救,都是来自于般若体。不通达般若不能自度也不能度他。只有你通达般若,才能够自度度他。等你通达般若的时候,哪有你度众生呢?完全是般若体自度啊。哪有“我”在度众生呢?只要你般若一打开,就没有众生可度,而自被般若所度。跟众生讲般若经,令众生自度,所以说这部经典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啊。跟人家讲无量寿经也好,讲金刚经也好,无非是把般若开显在众生心中。无量寿经亦如是,也是这个意思。

须菩提闻到这个以后,信心清静,明月独照啊,虚空中一个明月独照大千世界照得明明朗朗的。但是呢,月亮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看这个世界就像一个独月一样,没有我你是非。没有月亮就不能照于万物,你感觉到你是独立的,但是又不离开大家。所以我看大家无非心照,心中照出来的,没有心照哪知万物呢?所以万物体都是心造出来的。如果你闻到般若,自然心就独立了,但是又不离诸法。不离诸法显于自己的独照,没有诸法的显现怎么会有自己的独照呢?就像没有波哪有水呢?没有水哪有波呢?波跟水是一体的。水波是自然而然,由波而显水,由水而起波,由水能识波,能了知众生心是迷是觉。水有波才令众生有觉体啊,否则众生都迷了,水有波令一切众生起觉之心,有觉才识体,有波才知道自己体在哪个地方。所以体相互互相应才有妙用,体无相不起妙用就变成死水一潭,所以波跟水本来自用。就是六祖大师讲:何期自性本来清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这个波也好水也好,依波识水,依水起波,水波一体,方起妙用。没有波只有水是无明,有波无水则凡夫,有波不识水就是凡夫。就像金矿不炼哪来的金子呢?我们无始以来迷,在波上面失去了水,所以就是凡夫。所以全波即水,这个法界无非是我们的心而已。信心清静,看这个世界无住之相是我本心中显,自然清静啊,这个时候的清静是什么样子的?你坐在那个地方把般若一观照,实相现前的时候都是无住之佛,是肉眼法眼。你的肉眼见万象,你得到这个肉眼是你心的体,看见所有的万象,就是青黄赤白,春夏秋冬,乃至于外面的生生灭灭,声香味触法,都是在你有住无住体里面。有住则有善有恶,有种种分别。无住则没有善没有恶,没有分别。此相即我无住之性,因为我有住了,才生有住之妄。

识者,你觉悟了,虽然有善恶的显现,但是你内心中了达,你就知道此善恶是我过去有住而生。我们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无住,因为无住是佛啊,你没达到究竟佛的境界啊。但是有恶有善的这个体,无非是我们过去有住之心里面现的妄见而已,识妄即解脱,你了解这是妄的体,就不再争论了,自然身心清静,就会解脱了。如果你在妄里面继续追随,那就生烦恼。你了知是我过去的善恶的妄见生起,识妄即真。但是这个相本来是没有善恶香臭,是你心里有住所生的果报而已;这个果报本来是你的福相,也是你心里出来的,心里有住,恶者生臭相,善者生香相,过去做善事,才闻到香味,那么为什么闻到大便呢?是因为过去有住的恶习。如果有人修行好,大便拉出来也是香的;没有恶无住啊。所以香跟臭都是从有住的心里出来的,你上厕所及到鲜花里面去的时候,都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当然善恶本来无住,因为有善恶之妄见故。但是真正的香臭存在吗?是个妄的体,是你心中有住的妄体,是你真如本性里面出来的东西,你真如本性是闻性,闻性是无住之体,无住的话就没有香臭,所以香臭是我们的妄体。

你了知这个世界所有的好坏,善恶,都是我们的妄心里面出来的;它是个假的东西。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见到一切相是非相,非善相非恶相,非臭相非香相。相者,目者能为生相,由目而生。由眼睛看到色,由目而见就生相了。其实有没有色相呢?你把色相拿过来看看?长相短相大相小相,有没有相呢?其实非相。因为有这个眼睛的见,才会生相;眼睛见也代表了耳朵听、鼻子闻;我们有了见和识的分别,才会生相。本来妄相不是相,是从我们心里面出来的;你了知这一切相生相,是住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你悟了知道是我们的妄生出来的。打个比喻如苹果慢慢发出了臭味,苹果本是若我们心中的如意宝一样,苹果种下长成树结了苹果,此苹果放那慢慢发出了臭味,此臭是外来的还是苹果发出来的呢?是苹果发出来的,苹果就是树,有住有生灭就有恶相在,恶相来自苹果,并非外来,不能说是有树而臭,是故臭味由住而生。因苹果有住相的显现,但要知苹果一定来自于树。这个世间所有的东西,它是没有臭味跟香味的,没有好坏善恶之分的,是我们心中起妄见后才有好坏善恶之分的,事实上本体是没有善恶的,这个体是我们本性中生,我这个识和你现在看到的所有长短高低的相,都是我们本性中出来的,这叫福德。

有作恶者,必有恶生,有作善者必有善生,善生也好,恶生也好,如果你无住,生广相。我们现在有了妄相有个什么好处呢?能成就无量报身;如果没有此相,你就是个阿罗汉。阿罗汉要建立相上无住是清净体,他执著于清净而已。如果没有诸法的显现,我们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连我们阿罗汉的心也不能成就。甚至连我们六道轮回也不能生;你在无明中根本没有办法出来;所以此相有无量德啊,我们现在看到的相有无量德啊,但是不悟者你就有无限的痛苦与烦恼。

如果你悟了,此相就是大贵处啊;珍贵啊,为什么呢?因为此相本来是我们心的福啊。有相无相,有相就是无相,无相就是有相;所谓无相有相是一体的。离开有相,无相就看不到了;就不能了知无相。因相显体,因体识相。因为这个体我们才看到这个相,因为看到这个相,才识到体;离开相怎么识体呢?不识体不就是无明吗?此相能识体者,能成就无量报身。在这个法上面建立无住之体,不是从心上面无住;法上面建立我们的自性,遍法界故;如果从心上面建立无住,那么我的心本来无住,守着那个心不动进入无明状态;你守住你自己,我什么都不想了,那叫无记;那是无明状态。

 

修行为什么强调一定要睁着眼睛

这个相里面要睁着眼睛修,不能闭着眼睛修,真不能闭着眼睛修,眼睛要睁开修才对,所以我们打坐,动不动闭着眼睛念。其实要睁开眼睛,然后生定心,观察般若智慧于当下;善念恶念然后不断的观你自己的善恶之心。所以释迦牟尼佛垂眼,然后定,观。你看哪个佛菩萨把眼睛闭着的?我们现在修行眼睛闭着;我看上殿的时候眼睛闭着,也不念,像睡觉一样,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东西。如果你用智慧观当然可以了;看着黑相白相也可以啊;问题是你闭着眼睛什么也不想,模模糊糊的像个修行的样子,其实啊你错了,我告诉你,你闭着眼睛在那个地方根本没有办法办道。如果你没有慧观眼睛闭在那个地方就是打妄想,要不进入无记状态,要不进入昏沉状态,要不根本不在修行的状态。其实现在修行人不上功夫是为什么?上殿也好,打坐也好大多闭着眼睛,没有般若智慧的显现,所以出来一个样,进去又是一个样;所以千万不要闭眼睛。你看达摩大师眼睛瞪得圆圆的看着,大千世界在一眼之中,无住之相,无住之心,不会闭着眼睛在那个地方;

我们为什么要闭眼睛呢?你知道为什么吗?闭着眼睛是代表你内心身心的委曲,就是说你太疲倦了,需要休息;就是这种状态。我们生活在世上太疲倦了,吃喝拉杂,人我是非,太阳晒着,雨下着,又冷又热,天天吃饭穿衣睡觉你说累不累?哎,现在正好眼睛闭一下,休息一下挺好;你闭着眼睛在那个地方,就代表着你身心的委屈产生一个休息状态,你认为这种休息状态是修行,是大错特错了。不起观哪起慧呢?定中生慧,定中有观察啊。听声音也可以“南无阿弥陀佛”,问题是你声音都不听了,是不是?你嘴巴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内心深处不知道在念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念任何东西都要观察的清清楚楚,很清晰。

所以我们讲话、吃饭穿衣睡觉都很清晰,修行好的人做任何事情都非常透明,透明度非常高,而修行不好的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身心两处,人在这个地方做心跑到那个地方去了,不透明、不当下、内心当中不能很清楚的非常明明了了,不知道在做什么?在念什么?在吃什么,在看什么,心中不清晰;那么我们最起码的定就没有了,定没有了,那你观照的能量会强吗?一个人没有定的时候,心就不会细;心不细,你般若智慧会强烈的在你心中吗?你般若智慧在心中观照能量非常的弱,所以人在当下,吃饭知道自己在吃饭,很清晰的,一点妄想都不生。就像我现在坐在这里,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清晰的,观照的力量就非常的强。

所以我们修行修什么?修一个清晰的心,过去我常常讲修行就是把心给修细,心修得非常清净非常细。如果你闻到般若也不会观照,不知道此福此心,不知道无住之心,不知道有住之相,有住的相是由无住的心里的妄心所得;但是此相从无住从自性中生出来;你不会观照的话,你就随着外面的善恶烦恼,随业随情而走了。业尽情空。一般修行人很少有这种观照力,讲般若的目的,大家今天来听般若真是稀有之事,一般的现在在外面和尚出家,几十年了都知道观照,没有听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体验根本感受不到。

 

我的幻化三昧境界,如何进入他方世界?

如果你要是慧眼打开来了,你不断的修行,便能见法眼,法眼能见境,法眼可以见到境界,真实报身的境界会显现出来。你有一天真会看到这个世界,所有讲话的声音就像飘的一个小尘一样,看到这个人我是非啊,就像手拍一下那个灰尘在飘,真是个幻化世界,感觉到这个世界所有的人像微尘一样在空中飘着,咦,没有我在走路,发现我也是一个微尘,根本就没有是非存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部都是看不到的,这就是一种境界;叫幻化三昧现前。在过段时间慢慢的人也静下来了,进入非常清晰清净的状态,变成大庄严相,慢慢的可以从一个世界进入他方世界;这个世界变成尘了;慢慢的他方世界的境界都可以看得到;看到他方诸佛国土,菩萨度化众生,成等正觉;都可以看得到的。如果你真正的静下来了,真的是可以看得到的;这种东西,过去我在量上有些相应,也就是说你在大街上走路的时候,真的看不到人走路;就看到的是你心中的一片尘,幻化的这个体,根本就看不到一个人在走;这个是法眼,能慢慢地见到实相。

 

佛眼顿开如何?念佛三昧情景

所以不断的修行,然后佛眼顿开,佛眼只有佛跟佛才知道;才是超越绝对的体,你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眼睛,你就是佛眼了,知道吧;你讲话的声音可以看到自己的声音,声音能够看到声音的,绝对的体叫无对光了,无对光就是佛光,是不可思议境界,佛与佛知道。你有一天会获得这种……我有一次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念,忽然整个大地都清净下来了,整个世界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剩下一个觉念,整个法界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是相应的,咦,我呢?我在哪里呢?找不到我了,就是一个阿弥陀佛;但是一念觉性,这个觉性还是对立的;咦,我知道在念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哪个能念阿弥陀佛的到底是谁在念呢?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整个大千世界都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整个世界的声音象钟的声音一样,就是念佛三昧。诸佛现前三昧啊。

这种境界是什么境界呢?是法眼,还不属于佛眼,哪是不可思议境界;不可以用言谈的,一谈就错;一谈就对立,一对立就错;我现在讲的时候,用智慧的方法说,是用慧眼法眼说的,并不是用佛眼说的;如果用佛眼没办法讲;所以释迦牟尼佛此世界示现的是八地菩萨的功德;为什么呢?八地菩萨才能与众生心相应,九地十地菩萨都已经进入不可思议境界了,进入法眼才能见得到。你要到八地以上的菩萨,必须要闻到般若智慧;或者闻到阿弥陀佛;在般若体里面修行才能见地上有法眼显现,就是见到诸法的真实境界;就是可以透过我们现在的妄境见到他的实相,在我们的妄境慢慢的细,它有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见到的,就是说我们现在的这个粗相,慢慢细下来,细下来变成尘境,然后这个尘也没有了,变成清净相,还有清净体还是有妄见;到了最后面那个清净体都没有了,见到法界,法界里面见到如来,见报身佛;如果你还有清净之见,还是在这个尘见里面;就是说你心已经非常非常微细了。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能够闻到这部经典;信心清净,见到实相。

须菩提是现量证得,他没有信他怎么告诉别人呢?“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你想一想,这个清净就是无我之意,闻到般若经信心通达。信心里面还有闻思修啊,修是修什么呢?修是证量,思是相应,闻是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才叫做信心清净。如果你闻到了,不落于心,信不清净。为什么会不清净呢?你这边信这个般若,那边还信你的业障凡夫,还相信你这个我见住见;在那边知道无生,这边还住,心不清净;不清净怎么生实相呢?闻信,这个般若体跟你心相应的一刹那时间,你实相现前,然后抓住实相永不再疑;这个叫做信清净。实相里面没有我,再到后面连证悟的这个体都没有了,能证悟的人所证悟的实相,都是不存在的。“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这里面讲何谓“信心清净”?不住六尘,生清净心。过去无始以来,以六尘为心,以六尘的无住,以为这个清净才是清净。现在以六尘之境而生清净心,阿罗汉、须菩提于色声香味触法中不生分别而生清净;因为他守住自己清净,他不是说实相本体就是清净,这个是二回事。

这个信心清净有二种,一种是阿罗汉的清净,是心地上的清净。一种是闻般若的清净,是相上清净。比如我们现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心也会清净,这个是阿罗汉式的清净。掉过来讲,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没有我,阿弥陀佛名号就是我,阿弥陀佛是相,相清净,你对这个相完全生起佛的这个信心,这个叫相上的无住之清净,那个清净才是跟般若相应的。这个要搞清楚。你在外面看到一切相就是我的心的时候,相是无住的相,无住的相就是我们无住的心,所以无住即相里面无住,就生佛相,所以一切善恶好坏,都是我的本相,就是无住之相,不是相外还有另外的一个心可得;另外有心可得不是妄见吗?有这个妄见不有外面的妄见吗?为什么阿罗汉成不了佛呢?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呢?因为他认为外面无住则生心清净,你就麻烦了。因为你心里面的清净是妄识的清净,不能够生实相,所以外面的相本体就是我们的心,实体、实相、无住之闻信就是如来三十二相,不离报身,报身不离化身;法报化一体的。不能说三十二相外面还有一个报身相,报身外面还有一个法身相。化身为用,报身为相,法身为体。就像这个瓶子一样,它是玻璃,玻璃就是相,玻璃的体是无住之体,是没有的,玻璃在哪里呢?玻璃叫性德;玻璃玻璃能成杯子,杯子是个化身,是众生的心;玻璃是菩萨的心。玻璃跟杯子从哪里来?从法身出来,法身是无住之体。无住是性,从无到有;这个杯子从性上讲,缘一切处;从相上讲,也在一切处;从化身讲,是一切众生心;从相上讲,是报身;从体上讲是法身。此杯子从哪里出来呢?从法身里出来;杯子现在是玻璃,杯子从玻璃出来,玻璃也从法身出来,所以这个三个是一体的,不能离开杯子,还有另外清净心可得吗?另外有清净心可得就是妄见,一妄全妄,全部的真就是法报化身。阿罗汉有清净心可得,依法而修他的清净心,他法是得到了,但另外还有一个妄见。我们要知道,我们起心动念讲话的这个妄心是实在不可得,所以我们清净心是假的。说不可得,我在哪里呢?在法界之中,原来真正的法界才是我。

我为什么要说,外面善恶,是谓有住之体呢?有住之体才有善相恶相,你无住就是法界相了,是恶是善都是过去的因导致现在的果。所以果现前的时候,你都是对立的,因为果现前有住啊。有住就有妄,这个识跟你有住的这个果报相应以后,妄上套妄,妄上套妄;越套越多。却不知道,舍妄即真啊;舍去妄的时候,你所有的觉就现前了。所以这外面没有众生,就是一个人。虚云老和尚讲“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我们闻到金刚经这个般若之体,能破除妄见,就看我们敢不敢承当。禅宗里讲“悬崖撒手”,不惊不怖,就是把你的这个妄心一撒掉,就像悬崖上边吊一根绳子一样,你一放下来你就解脱了。可惜众生就是抓住那根绳不放,不知道一撒手全部解脱。我们现在死守住这个尘,只要你手一打开,大千世界就是你故乡!我们抓着自己的妄心,老是不愿意走出这一步,大千世界你就得不到。百尺杆头,再进一步是你本来面目,可惜我们就不愿意进此一步,走到这个地方就停止了。所以很多禅合子在这个地方,转啊转啊转啊,他不知道歇即菩提,他就是歇不下心来。所以闻到这个法,就是稀有!所以我们不应该离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另外有清净心可得;六尘就是清净的本体,那么我们不应该在六尘里边生善念和恶念的体,你只要不住,外面的实相就现前,不住就是实相。

“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什么叫实相呢?实相非相,是名实相。“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谓众生究竟之觉,你不要执著于文字上面一个实相,千万不要称那个为实相,就变成文字上的执著了。它说通过观照则生实相,实相的体则是清净心。比如清净体就是无烦恼,如果你获得实相,自然就会没有烦恼,没有贪嗔痴慢疑,这些东西都会显现出来。如果你自己很清净了,但是你不断的有贪嗔痴慢疑的显现,有财色名食睡的追求,你有这些世俗的妄念,有住的心生起,那还生什么实相呢?

实相生起来,真正信心清净者,则生实相。昨天讲了什么叫实相呢?说实相是叫离言说相,什么是离言说相呢?如来说实相就是建立我们的观照,是非相;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就是见到实相。如来讲如是观照则是非相,为什么呢?此相是我心故,那有相可得呢?无住则生实相;外面一切相都是我们的心,所以呢,讲实相之时,如是观照就是非相。什么叫相呢?善恶之相,好坏之相,长短高低之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还有这个青黄赤白相,耳朵声音相,……苦相辣相,一切相无所得,相实在是没有体的,都是我们有住之心生起的,因为有住则生相,无住则无相,你识知此相即是我相的时候,“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佛教来讲要相信因果,恶相善相的本体,善恶闻报的时候是什么报,你知道吗?你拿刀子砍我的时候,我痛;是身体在痛还是心在痛呢?如果身体在痛,那么死人为什么不痛呢?可见不是身体在痛,是我们心痛。你比如来讲,有一天一个人坐汽车手被压断了。汽车玻璃慢慢的往下掉往下掉,把他手夹在上面,他不知道啊,一下子就麻木了,他在给别人聊天还在笑呢?后来他手压断了掉下去了,掉到外面去了,后面的人看到了大叫,他还不知道自己手掉了。所以人忘记了自己的时候,手掉了都不知道,一看到自己手掉的时候,马上就痛苦了;证明不是身痛是心痛。在地狱底下,很苦,地狱底下真的苦吗?其实地狱底下一点都不苦;如果我们用这个心,比如到了地狱底下去,一点苦都没有;为什么呢?痛苦是与你的心有关系的,你是善相,地狱中现的就是善相,你是恶相,地狱中现的就是恶相,为什么痛苦呢?因为你心痛苦,如果你不执著了,火也就没有了。

所以呢,随着心显知道吗?既然苦是苦在我们心上边,其实外边境界是不苦也不乐,是我们心在苦和乐;是我们有妄见在那个地方。我们后面谈到“忍”,我们要用无相心就会得“忍”。如果你不断的观察这种相,你看大相世间相没有了,小相微尘相也没有了,都是我心有住之体显现而已;这个时候,你在外面走路的时候,不会有忧虑烦恼焦虑不安的,看到的都是我们的心啊。所以不生善恶之分别,实相慢慢就现前了;

实相就是非相,长短高低,青黄赤白都不要相信它,不要跟随它,都是我们有住的心而生出来的。所以你现在看到我,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妄心,我们六道轮回就由妄心生起。离名说相,不离色声香味触法,你现在看到的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善恶都是我们的妄念,既然是妄念哪有青黄赤白之分呢?外面没有这个分别,都是大圆镜相,都是平等相。为什么一再强调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呢?寿命无量是大圆镜智,光明无量是平等性智,众生烦恼才建立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依众生心建立的,平等性智是依觉性来建立的,大圆镜智是依佛性来建立的。

什么叫妙观察智,众生在一切处,同等一念觉,众生不在一个地方是一样的相,觉是一样的。你看到我我看到你,一念觉是一样的。你坐在那边觉悟可以,我坐在这边觉悟也可以;觉的体是一样的。就像我讲金刚经,每个人悟到的般若是一样的,但相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如来真实体能会众生心呢?因为佛有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是果德上面过来的。实相能会众生心叫妙观察智。众生叫差别相,如果如来没有妙观察智会于众生心,就说我能解脱你不能解脱,所以很多众生讲法,跟妙观察智不能相应,就危险;说我这样做,你们也应该这样做,那就麻烦了。妙观察智是令一切众生解脱,般若智慧能通达一切众生心,因为众生都在有住相里面,有住相就是无住相里面,哪个众生不在般若智慧里面呢?哪个众生不在自己实相里面呢?哪个众生不在自己心里面呢?哪个众生现的相又不是现的真如实相呢?

只是一个妄念未除,但实相都是一相,我看到你,你看到我,哪个是对哪个是错呢?是一个体还是两个体呢?如果依我常福作标准,我怎么能够看到你呢?你说常福是标准,是实相,那我就不应该看到你了,妙观察智中就是能够看到众生,实相就是能够看到众生。如果我已经证到实相了,如果实相里面是一,没有妙观察智,我就见不到你。我能见到你,证明说实相能与你相应;你跟我相应,我也跟你相应;所以佛能跟众生心相应,因为实相能跟一切众生相应。众生一切妄的体,都是真如实相。离名说相就是实相,就是真如,就是如来,也就是说离攀缘体。

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叫做无为体。后面讲,是故如来说名实相,离攀缘,不离此境能见实相叫离名说相。这个一切相就是我们的心,就是不离开这个当下,这叫做无攀缘。你不要离开这个相,另外有攀,另外有攀就有攀缘之相。叫我们众生彻底的离开攀缘之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即无为相,什么叫无为相呢?如来以言辞,离言说相建立众生的无为,不是有为,是无为体,一听到如是般若就进入无为,为什么呢?因为如是观照当体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无为无不为,一切为是我心,原来都是我们的心,那有什么为呢?对心来讲是无为相,对相来讲是攀缘相。有为就是心中有妄,有妄就叫有为,如果你是真就是无为。从相上讲,我们从这个相攀到那个相,不管是度众生还是成佛也好,我们每天在这个相上面攀缘,攀缘相是我们众生的烦恼。有为相是众生的烦恼,都是起妄见。

无为相、无攀缘相都是真如相,真如是什么呢?第一离心缘相,心要离心无为不要有所可得,法界即你的心无为相;第二离心缘相,不要攀缘外面的有所得失,不要境外有所得境。离心缘相就是真如,这是大乘起信论里面讲的。南摩阿弥陀佛。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常福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福法师讲观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本源法师讲金刚经    

昌乐法师讲金刚经    

超然法师讲金刚经    

彻悟禅师讲金刚经    

传喜法师讲金刚经    

传琰法师讲金刚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金刚经    

慈法法师讲金刚经    

达真堪布讲金刚经    

大愿法师讲金刚经    

涤华禅师讲金刚经    

法清法师讲金刚经    

法悟法师讲金刚经    

佛光法师讲金刚经    

嘎玛仁波切讲金刚经    

光明禅师讲金刚经    

HT法师讲金刚经    

宏圆法师讲金刚经    

慧净法师讲金刚经    

慧律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戒法法师讲金刚经    

界文法师讲金刚经    

净慧法师讲金刚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金刚经    

久晃法师讲金刚经    

理证法师讲金刚经    

梦参老和尚讲金刚经    

妙华法师讲金刚经    

明奘法师讲金刚经    

蕅益大师讲金刚经    

普献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仁禅法师讲金刚经    

仁达法师讲金刚经    

仁清法师讲金刚经    

圣凯法师讲金刚经    

圣严法师讲金刚经    

圣一法师讲金刚经    

圣赞法师讲金刚经    

索达吉堪布讲金刚经    

倓虚法师讲金刚经    

通觉法师讲金刚经    

惟贤法师讲金刚经    

贤宗法师讲金刚经    

香隆立嘉措仁波切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印光大师讲金刚经    

印泉法师讲金刚经    

月悟法师讲金刚经    

月溪法师讲金刚经    

昭慧法师讲金刚经    

智能上师讲金刚经    

智泉法师讲金刚经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讲金刚经    

宗性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