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师:《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中)--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界文法师所有开示



 能利法师:《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中)


 下载DOC文档  



《佛教境界与世界文化融合》报告题纲(中)
 

报告人:武汉归元寺能利法师

祖师禅公案:

野狐禅:

    百丈和尚每次说法的时候,都有一位老人常跟随大众听法,众人离开,老人亦离开。忽然有一天不离开,百丈禅师于是问:“面前站立的又是什么人?”老人云:“我不是人啊。在过去迦叶佛时代,我曾住持此山,因有位云游僧人问:‘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吗?’我回答说:‘不落因果。’就因为回答错了,使我堕落成为狐狸身而轮回五百世。现在请和尚代转一语,为我脱离野狐身。”于是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不昧因果。”老人于言下大悟,作礼说:“我已脱离野狐身了,住在山后,请按和尚礼仪葬我。”百丈真的在后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尸体,便依礼火葬。

      ——事与理之圆融,事中有理,理中有事。非理离于事,亦非事离于事。错之,则成恶见。

 

一切现成:

    雪停之后,文益前来告辞,桂琛禅师把他送到了寺门口,说道:“你平时常说:三界由心生,万物因识起”,就指着院中的一块石头说:“你且说说,这块石头是在心内,还是在心外?”文益:“在心内。”桂琛:“一个四处行脚的出家人,为什么要在心里头安放一块大石头呢?”文益被窘,一时语塞,无法回答,便放下包裹,留在地藏院,向罗汉桂琛禅师请教难题。一个多月来,文益每次呈上心得,罗汉桂琛都对他的见解予以否定。直到文益理尽辞穷,罗汉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这一句话,使文益恍然大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作么生会之?!

 

吃茶去:

    赵州和尚问新来的僧人:“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来过!”赵州和尚便对他说:“吃茶去!”又问另一个僧人:“你来过这里吗?”僧人答:“没有。”赵州和尚也对他说:“吃茶去!”在一旁的院主奇怪地问:“怎么来过的叫他去吃茶,没有来过的也叫他去吃茶呢?”赵州和尚就叫:“院主!”院主答应了一声。赵州和尚就对他说:“走,吃茶去!”

      ——还有个院主,当然就要吃茶了——人法两忘,还存个名吗?!

 

  b、净土宗

    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创,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一般认为始于东晋慧远。

    蕅益大师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

    主要宗旨是以修行手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善导把修行的方法分为正行和杂行两类。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他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

 

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

    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只要一心专念弥陀一佛名号,就能往生净土。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胜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后见佛成佛有疾缓,从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辈九品。

    该宗由于修行方法简便,人人都能做以,故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其他如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等,也都兼修念佛法门。同时又很快普及于一般社会,有所谓“家家弥陀佛”的说法,一直流传至今。

 

  c、唯识宗

    转识成智;八识:前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五位百法:色法十一、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不相应行法二十四、无为法六;三性:依他起性、遍记作执性、依他起性、三无性:生无性、相无性、胜义无义。

    认识自己的认识,——由假说我法,有种种转相——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

 

  d、中观宗、律宗、天台宗、华严宗

 

中观宗:

    破而不立。所依《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以八不中道——不来亦不去、不生亦不灭、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以显发中道实相。认为原来凡夫二乘有种种偏执偏见,概括起来有生灭断常一异来去四双八类,这些偏见,是人们正确认识宇宙万有的障碍,是虚妄分别,是种种戏论,所以对它们一一皆用“不”字来否定它,令诸众生离此八偏,以悟入空有不二的中道。

 

律宗:

    释迦在世时,为约束僧众,制订了各种戒律。第一次佛教结集时,由优婆离诵出律藏。其后因佛教各派对戒律的理解不尽一致,所传戒律也有所不同。

    中国律宗实际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复因道宣住终南山,又有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之称。

    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或体是受戒弟子从师受戒时所发生而领受在自心的法体。戒体为无表之体,即由接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

 

天台宗:

    因创始人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天台宗学统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结合《中论·观四谛品》的三是偈:“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确立了一心中观空、观假、观中的“一心三观”理论。后慧思传智顗,智顗再发挥,终于形成以“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的独立学派。

    一心具有十法界,十法界——互具成百法界。而十法界又各具有三种世间,成三十种世间。依此推算,百法界就具有三千种世间。这三千种世间,都不过是具在介尔(微细)一念心中,谓之“一念三千”,亦名“性具”,或名“理具”。

    空、假、中都是真实,称为三谛。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障无碍,是为三谛圆融。修此一念三千空、假、中的三谛圆融,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所以三谛圆融也就是三智圆融。通过圆修三谛,达到顿断三惑,圆证三智,此即天台宗的中心理论。

 

华严宗:

    因以《华严经》为根本典籍,故名。又因实际创始人法藏号贤首,也称贤首宗;该宗以发挥“法界缘起”的思想为宗旨,又称法界宗。

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认为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

四法界:事法界。指宇宙万有事法,彼此一一差别,各有分齐;理法界。指诸法平等的理性,即真如;理事无碍法界。是说有差别的事法与平等的理性,互相溶融无碍;事事无碍法界。指一切各有差别的事法,由于理性同一,故能一一称性融通,一多相即而重重无尽。

该宗观法以法界观为主。此观有三重:真空观。依理法界而立,观察一切诸法的本性即空;理事无碍观。依理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诸事法与真如理,互相交融;周遍含容观。依事事无碍法界而立,观察以同一真如理为本性的一一事,遍摄无碍。

 

E、密乘之法门修证

    藏传佛教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藏族地区形成和经藏族地区传播并影响其他地区(如蒙古、锡金、不丹等地)的佛教;二是指用藏文、藏语传播的佛教,如蒙古、纳西、裕固、土族等民族即使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但讲授、辩理、念诵和写作仍用藏语和藏文,故又称“藏语系佛教”。

    藏传佛教教义特征为:大小乘兼学,显密双修,解行并重,并吸收了苯教的某些特点。传承各异、仪轨复杂、像设繁多,是藏传佛教有别于汉地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显宗说一切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宗中以中观为最发达。龙树一系的论典以“正理聚六论”为中心,经过宗喀巴的倡导,中观应成派月称所著的《入中论》最受推崇,成为中观论著的代表作。《现观庄严论》与《入中论》两书汉文未译,而龙树的《大智度论》藏文未译,因而成为藏传与汉传佛学之一重要区别。藏传显宗教理的传授与探讨特别注重口头的立宗辩论,辩论时严格按照因明学的“应成论式”的规矩进行,辨析精细入微,为其他各系佛学少有。藏传密宗一般分为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等四部,而各宗派多以无上瑜伽部的各种教授为主要修行法门。

    藏传佛教的传承方式十分注重师徒传承方式,但最具特色的还是活佛转世制度。

    理论依中观唯识为基础,修行以持咒诵经为加行,修行观想本尊为摄意,身口意三密相应,达到“阿字本不生”之本体。

    藏传佛教从理论到修持的过程,最高是学理通达后,仅以事修,达到即身成佛之空性本体。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界文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界文法师讲金刚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