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二)--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能利法师所有开示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二)


 下载DOC文档  



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二)

——以《印光大师文钞》为中心

能 利

第二节 净土法门的原理与往生之理事

净土法门,印光大师云为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教理而论,通途教理皆须断烦恼而出三界:断见惑证须陀洹果;断思惑证阿罗汉果;断尘沙惑者为权教菩萨;断无明惑者为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的法身大士。而净土法门,虽不重在断烦惑,但其修持也有理论与方法。净土法门,理极高深,事甚简易[1]。净土法门历来是被认为知难行易,足见其理甚深。

首先,众生人人本来成佛,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念阿弥陀佛即是念自性中阿弥陀佛,自性佛本是果地佛,念佛即是以弥陀名号为缘,引发自性之佛也。大师在《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中云:

念佛一法,乃以如来万德洪名为缘,即此万德洪名,乃如来果此所证之无上觉道,由其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故得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如蜾蠃之祝螟蛉,外久则化之,即身成佛,转凡成圣。其功能力用,超过一代时教一切法门之上。[2]

同样,自古即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之说。即是由佛力以引发自力,以佛力、法力、自心本具之力,三法契合,故得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3]。阿弥陀佛不但是自性中佛,而且也是实有之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发弘誓愿,久远劫来修习功德,成就不思议广大庄严清净平等世界,其为果地之佛。大师如此诠释“果地觉为因地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者,以阿弥陀佛所证之菩提觉道,即阿弥陀佛一句万德洪名,包摄净尽,念佛众生,果能恳到执持忆念,则以弥陀果德,熏染自己来识忘心,熏之久久,业尽情空,心与佛合,心与道合,全众生心,成如来藏,因该果海,果彻因源[4]。

其次,众生虽原本成佛,却为妄心所覆。“想念”便成为修行的枢纽,大乘经常所谓“一切法从心想生”者也。妄心念贪、嗔、痴,便成饿鬼、地狱、畜生。当然,心想佛时,便转妄成佛、转烦恼成菩提。《四十二章经》云:“夫心者,置之一处,无事不办”。《弥陀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观无量寿佛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又《楞严经》有文殊选圆通偈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大师例之曰:反念念自性,性成无上道[5]。众生烦妄不断,不念佛便念贪、嗔、痴,所以念佛法门实际上是念佛成佛的殊胜不思议法。

念佛法门,其来尚矣。以吾人一念心性,犹如虚空,常恒不变,虽常不变,而复念念随缘:不随佛界之缘,便随九界之缘;不随三乘之缘,便随六道之缘;不随人天之缘,便随三途之缘。由其缘之染净之不同,致其报之苦乐迥异。虽于本性了无改变,而其相用固已天渊悬殊矣!譬如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虽虚空之本体,不因云日而为增减,而其显障蔽之相,固不可以同年而语也。如来以是义故,普令众生缘念于佛,故曰:“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夫随佛界之缘,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6]

古德曾云:弥陀名号,犹如摩尼宝珠,投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名号功德如慧日,照破烦恼阴云,可直见本性妙真如也。念佛息妄,且诚念之,则觉得心中种种妄念皆现,不念佛则不显。譬如屋中,清净无尘,窗孔中透进一线日光,其尘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尘,由日光显,心中之妄,由念佛显。若常念佛,心自清净。孔子慕尧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故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此常忆念,与念佛何异?佛以众生心口,由烦恼惑业致成染污,以“南无阿弥陀佛”之洪名圣号,令其心口称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之久久,业消智朗,障尽福崇,自心本具之佛性,自可显现[7]。正是古人所谓:净土法门暗合道妙也。

净土往生,以信、愿、行三为资粮,那么,净土的修持与往生的现象与道理又是如何的呢?大师是这样阐述的:众生心如水,佛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耐动,月虽不违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坐”。故知遍法界感,佛实未起心动念,有来去相,而能令缘熟众生,见其来此接引以往西方也[8]。这是从理上所说,但实际的修持,则有事持与理持之别: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决志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未达此理性,而但依事修持也。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心具者,自心原具此理;心造者,依心具之理而起修,则此理方能彰显,故名为造。心具即理体,心造即事修;心具即是心是佛,心造即是心作佛;是心作佛即称性起修,是心是佛即全修在性,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此种解法,千古未有,实为机理皆契,理事圆融,非法身大士,孰克臻此?[9]

以上乃大师继承红螺山慕莲法师《便蒙钞》之思想而发挥,可以说大师此种见解事理圆融,不信净土法门者,读此文后也必有所反省也。但是,以净土法门本身之信愿行三而论,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之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其强调信愿,实则更表明净土之实难信也。大师非常赞同蕅益大师的观点,认为此说: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10]。总而言之,净土法门虽为特殊法门,大师仍引经据典,通过不同角度法说、喻说,令众生信此、修此而直登九品成佛也。但净土难信诚难信,其理难信,其事难信,究其根本,非吾等凡夫所能了知者也。大师如是说:

原夫净土法门,理极弘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勿道博地凡夫不能测度,即久证法身之菩萨,亦不能尽知。以故世尊说此法门时,十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同声赞叹,普令众生,同生信心,全深叹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世尊变亦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众生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11]

但是,如果是真信佛者,应如斯信,以此法门乃为我佛世尊释迦牟尼亲口所宣也。如斯信,如斯行,必不谬也。

第三节 四土与三辈九品

佛教修行的目的是了生脱死,而方法则是破执、遣相,而西方极乐世界乃为有相,而又云有“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之说,对于此种疑惑,比比皆是。大师在《文钞续编卷下·答曲天翔居士问》中阐明得十分明确:

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偿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12]

大师的意思十分明了,西方净土乃心净而有。反之约染心而言,无净心自然不能生净土,且只好在五浊恶世搞六道轮回也。又约净土而言,若无净土,则净心亦无,因净土乃净心所感故,若言圣者得净心而言无心,是于法(即心)说断灭相,这是不合佛理的,乃属断见。《金刚经》有云:“于法不说断灭相”,断见乃为恶见、邪见也。大师在《复马宗道居士书》中讲得更明白:“由有净心方有净境,若无净境何显净心,心净则佛土净,是名心具。若非心具,则因不感果矣![13]”所以净土为净心之果相,净心乃净土之因,否定净土即否定净心。以净心为体,净土为相,体、相、用三,三而一,一而三也。

大师对心、土的关系纳于理、事总结而言:净土约事,则实有至极庄严之境象;约理则唯心所现,良以心净故,致使此诸境界悉清净,理与事固不能分张,不过约所重之义,分事与理耳![14]

极乐净土于事上实有,也有四土与三辈九品之说。

大师认为,虽极乐世界有四土,乃约所往生之众生本身因行所感果相而言,实则约佛力加被则同一寂光也:

极乐四土,带业往生者,居同居;断见思惑者,居方便;破无明者,居实报;无明尽者,居寂光。又实报约所感之果报说,寂光约所证之理性说,本属一土,讲者冀人易晓,故以分证者居实报,满证者属寂光,实则二土中,俱有分证、满证……虽属带业往生之人,不可以凡夫定名之,以皆得三种不退故也。[15]

虽生极乐净土,实乃带业凡夫(甚至有五逆十恶者),而论佛力所加、佛愿所护,皆得三不退(《弥陀经》称为阿俾跋至),而证三不退之人,实当属圆教七地以上果位的大士之境界。此等大士当然是居四土中的实报、寂光了(按大师之意),所以若约佛加而论,极乐世界之众生,皆居全体寂光土也[16]。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论极乐世界有九品之别,而在《无量寿经》中则有三辈之不同。王龙舒曾会集支娄迦懺、康僧铠、法贤、支谦四译为《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指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17]。王氏之误,莲池大师当时尚未说其何以如此,印光大师指出,其误在于死执三辈九品也[18]。大师指明,无量寿经的下辈约理而言,当属观经中九品中的中品之类。所以三辈与九品并不可以平齐对等的(即上辈即上品,中辈即中品,下辈即下品),而王龙舒正是犯此错误,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失经义。王认为: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实际上据《无量寿经》经文之义,三辈通有发菩提心。王却自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但他却没观察到《无量寿经》所说的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之事。大师据经文之义,说此辈乃系善人,实乃为九品中之中品也。大师分析后认为:王之错在于,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佛只摄善类而不及恶类。王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也。而对于九品之下三品,大师说明:此等人,是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19]。所以大师总结为:往生者均须发菩提心,而无量寿经三辈皆善类而往生,观经下三品乃属恶人猛回头者,实亦发菩提心也。

另外,善觉法师曾问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有唯除五逆之句,但是《观经》文中又许五逆者往生,二者有互相冲突之疑。还有,四十八愿中除五逆后尚有“诽谤正法”四字,而《观经》无,此为何故。大师答云: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以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由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恶十逆,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其人见地狱相现)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20]

总之大师对净土之事理皆明若观火,一一通达,故辨之无碍也。

-------------------------------------------------

本文发表于:觉群佛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6年

--------------------------------------------------------------------------------

注释:

[1] 文钞续卷下P118,《嘉言录题词并序》。

[2] 文钞正卷三序P75,《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3] 文钞续卷上P78,《复习怀辛书》。

[4] 文钞三卷下P1050,《答丁福保居士代友人问一则》。

[5] 文钞正卷一书P43,《复永嘉某居士书五》。

[6] 文钞正卷三序P75,《棲真常住长年念佛序》。

[7] 文钞正卷二书P64,《复冯不疚居士书》。

[8] 文钞正卷三序P41,《初机净业指南序》。

[9] 文钞正卷二书P34,《复马契西书九》。

[10] 文钞正卷一书P22,《复高邵麟书四》。

[11] 文钞正卷四记P23,《九江居士念佛林莲社缘起碑记》。

[12] 文钞续卷下P219,《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13] 文钞三卷下P581,《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4] 文钞三卷下P581,《复马宗道居士书一》。

[15] 文钞正卷下二书P34,《复马契西书九》。

[16] 文钞卷一书P45,《复永嘉某居士书五》。大师云:“以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土,乃约带业往生之凡夫、与断见思惑之小圣而立,不可约佛而论,若约佛论,非但西方四土,全体寂光……”。

[17] 文钞三卷上P524,《复王子立居士书二》。

[18] 文钞三卷下P526,《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19] 文钞三卷下P526,《复王子立居士书三》。

[20] 文钞续卷上P260,《复善觉大师书》。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能利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