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利法师:印光大师的净土思想(三) |
|
——以《印光大师文钞》为中心 能 利 第四节 净土与禅及禅净双修 如来一代时教,八万四千法门,印光大师归其为二:“法门虽多,其要为二,曰净曰禅,了脱最易,禅唯自力,净兼佛力”[1]。而实际上禅净从理上根本上论,仍旧是一,古人所谓净土法门即无上深妙禅,即此意。大师虽屡屡劝人不必以通途教理论净土法门,实则以众生慧浅故而不了明理之真相也。中峰有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2],所以禅净本无二致。大师曾在《复丁福保居士书》中就临济四料简对论净土之生与去之理事: 夺人夺境等四句,乃临济四料简语,夺即泯寂迹象之谓,不夺即显示理体之谓,人境即人法境智之谓。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为夺境不夺人者,显能生之人,泯所生之境故;去则决定去、生则实不生,为夺人不夺境者,显所生之境,泯能生之人故;去则实不去、生亦实不生,为人境俱夺者,人境两寂故;去则决定去、生亦决定生,为人境俱不夺者,以人境双显故。虽有四句,只是事实有生,理实无生耳!亦是彰照泯寂、彰寂泯照、寂照双泯、寂照双彰之妙旨耳。生必有其人,故谓为人;去必有其境,故谓为境。此理甚深,宜认真念佛庶可订得,否则便成口头禅、妄谈般若耳。[3] 从大师的话中可知,念佛极处,念佛之理又与禅、般若之理有何异乎。这是从理上而言,不异也。但是从事修而论,则有大不同。大师说:“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珠”[4]。 其事,参禅者以明心见性为志事,念佛者以清净心念佛而得一心不乱终以弥陀接引往生西方为功淳。大师认为其方法也有别:“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以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5]。并且在二谛理上,所重也不同:“禅者多主真谛,即在万行圆彰处,指其一法不立;净宗多主俗谛,即在一法不立处,指其万行圆彰”[6]。 从根本上论,大师认为禅与净的区别,最大之处在于“自力与佛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为资粮,须深信弥陀愿力与极乐净土方能往生,是兼佛力。而禅者发展到后来虽也有念佛,甚至以参“念佛是谁”为话头,以期禅净双修。大师对这一桩事明若观火,特别在《净土决疑论》中分析得十分明白。大师指明其误处在于禅者虽参念佛是谁,而毫无信愿,实则与念佛生西之净宗不相干也。例如前面在“机锋与不立文字”一节中谈及赵州禅师之公案,有僧问和尚受大王如是供养,如何报答?州云“念佛”;又僧问十方诸佛,还有师也无?州云“有”,问如何是诸佛师,州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等,此等语句,虽有“佛”、“阿弥陀佛”等字眼,但皆为机语,是标月指,实不同于净宗所念之“阿弥陀佛”也。净宗之一句“阿弥陀佛”,不但是念自性之佛,而且也是念实有之西方极乐世界之佛,同时信愿具足,愿生彼佛国土也。若用禅宗参念佛的是谁,则是参禅求悟,殊失净土宗旨,此极大极要之关系,力主参究,则所得之利益有限,所失之利益无穷,以不注重信愿求生,不能与佛感应道交,纵亲见念佛的是谁,亦难蒙佛接引往生西方[7]。大师云此虽校参禅看话头功德大,则仍是仗自力之通途法门也[8]。大师对这类以参“念佛是谁”者自号为禅净双修之人,在《复张纯一居士书》中开示道: 注重于开悟,不注重信愿求生,美其名曰:禅净双修,究其实,则完全是无禅无净土,何以言之?不到大彻大悟,不名有禅……由注重于参,遂将西方依正庄严,能通通会归自性,则信愿求生之念毫无,虽名曰念佛,实则与念佛之道相反。或又高张其辞曰:念实相佛,实相虽法之本,凡夫业障深重,何能做到。[9] 关于“禅净双修”,唐末永明大师有四首偈,均为选择法门,其第一首即是“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今生为人师,来世作佛祖”,印光大师认为此偈并错处,但后世人理解错了,大师特别指出,必须首先要弄清“禅”、“净”、“有禅”、“有净”有意义才能真正明了永明大师此偈之义。大师在《净土决疑论》中这样对“有禅、有净”解释: 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真切,悠悠泛泛、敷衍故事,或行虽精进,心恋尘境,或求来生生富贵家,享五欲乐,或求来生出家为僧,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宏扬佛法,普利众生者,皆不得名为有净土矣。[10] 这里必须说明,念佛发愿求来世作僧等转大*轮,实不是净宗之旨,以自未了转生即迷故。大师曾特别强调:未断见思,住此宏法,他宗莫不如是,净宗断断不许也[11]。净宗是发愿求生西方,得生西方净土后,凭佛力加持与自己愿力到他方世界度生,既使处于五浊恶世,也不会迷失于六道轮回之中,由此可知净宗并不是没有悲心不度众生。对于禅净修法之不同,大师曾曰:真修净土人,用不得禅家开示,以法门宗旨不同故[12]。 参禅者参“念佛是谁”不得净宗真实利益,然净宗之以清净心念佛却有禅宗之成就。大师在《复崔德振书二》中劝崔老实念佛自可得禅之利益:“依旧打之绕”,此是宗意,须有悟处,方可彻知……阁下且放下一切闲知见,一心念佛,念到心佛双亡之后,自可发一大笑矣,完全了知[13]!所以念佛,乃明理悟心之捷径,念念若能相应,自可明理悟心。即未做到,而仗佛慈力,往生西方[14]。由此可知,净宗虽为许多人看作是老太婆、老太公之所学所行,实则不知净土法门之真实理事。可以这样说:一句“阿弥陀佛”即禅即净,然其又高于禅也。古人也有“净土法门暗合道妙”之说。 第五节 独倡净宗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人。以各人根性不同,故所用方法也不相同。昔佛世时即有周利槃陀伽禀性鲁钝,佛陀不与之讲经说法,仅授与一简短之偈颂,令其于拂拭尘垢时反覆念诵,却日豁然开悟而证得阿罗汉果。可见教化众生以契机为最。大师也说,“药无贵贱,应病者良”。大师一生专弘净土,实乃觑破末法众生之根机,同时也觑破适宜众生根机之法也。《大集经》中佛也授记曰:正法时期修行戒律解脱,像法时期修行禅定解脱,末法时期修行净土解脱。佛无虚言,大师也观机而不赞成末世修禅:末世众生,根机陋劣,不依净土法门,决定无由了脱,一班好高务胜者,多越分自命,觉得禅教之理性渊深,遂不以净土为事,从兹弃佛力而仗自力,弄到结局时,皆成种远因而了不得其实益耳[15]!正因为末世根劣,越发固执,自以为是,反认为禅法不执著,且能得通能开悟,所以有不守约束又可希求得通得悟,此辈实则多为魔之所缚,大师在《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中论及禅之现时状况: 今时不明教理,即参禅宗者,每多中此空解脱病,至于静坐澄思,空境现前,不过以静澄伏妄,偶尔发现之幻境尔,若错认消息,生大欢喜,则丧心病狂,佛亦难医能……末世众生根陋劣,知识希少,若不仗佛慈力,专修净业,但承自力,参叩禅宗,不第明心见性,断惑证真者,罕有其人,而以幻为真,以迷为悟,著魔发狂者,实繁有徒矣,所以永明、莲池等观时之机,极力主张净土法门也。[16] 在讨论大师禅思想一章之“悟与证”一节中说到,诸祖大德均云修禅者须世世累劫不退佛阶方有可期之望,若是悟而未证也是无用。若或虽有智愿,未断见思,纵能不迷于受生之初,亦复难保于毕生多世,以虽能宏法,未证无生,情种尚在,遇境逢缘,难免迷惑,倘一随境迷,则能速觉悟者,万无一二,从迷入迷,不能自拔,永劫沈沦者,实繁有徒[17]。前已为详辨,这里不再赘述了。基于此理,所以大师承如来旨,继祖师志,力倡净土法门。 对于汉传佛教来讲,很少人修学密法,而在大师所处之时代,却有汉人学密的一个小小高潮。从文钞中可以看出,大师是不赞成学密的,当然大师不是懵然反对的。在文钞中大师常提到学密的有两个人:王弘愿与显荫法师。大师从二人学密不相应中观察到:密亦是不契时与机。 王弘愿为近代中国佛教弘阐日本东密者。起初大师并不反对密宗,如在《复徐蔚如居士书》中云:“潮州居士王弘愿素好密宗,依之修持,颇有效验……其人年四十余,若再研究十余年,当亦可为一大通家矣!……王弘愿论密宗,亦以弘密宗之诠表为论,是知尚未知如来教须契机之至意也”[18]。在此处大师对密宗评也只不过是说王不善用密而已,而大师在与徐居士另一书中,却由王而验知密不宜修也: 王弘愿居士,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彼之所论,乃约教而遗机,光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19] 从后面几句话可知乃是大师明示密法不适时机,这是大师由王而不赞成修密。 出家的僧众中也有一人学密,即显荫法师。他是天台大家谛闲法师的弟子,也曾留学日本习台密(台密乃日本天台宗所传之密教),少年英雄,是为法门龙象。显荫回国伊始,大师也曾勉励他“唯望座下从兹真修实证,则台、密二宗当大振兴矣”[20],可见大师并不是反对密宗,而是希望台、密等皆兴旺发达,台、密兴旺,即是佛教兴旺,大师何能反之?大师后之所以反对修学密法,实因显荫之病死,而且死时很惨: 显荫得密宗真传,又通台宗,已是显密圆通之灌顶大阿阇黎,凡有从彼受灌顶者,均可现身成佛,而显阴死时很糊涂(死在居士林,一弟子亲见),咒也不能念,佛也不能念,固知此法不如念佛之稳当也。[21] 事实上,大师知一切法门平等,密宗实在同样也是不可思议法。大师曾论及密之本旨:密宗以三密加持,能令凡夫现生证圣,其功德力用,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故云不思议力用。力不思议,但密也有所应之机:然须是其人方可,其人谓谁?如金刚智、善无畏等,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今之学密者,皆得其皮毛,全无金刚戒力、菩提道心,不去持咒断惑证真,多效现字现象……是之谓败坏密宗[22]。 大师明了当时学人修密的状况,这才是大师悲怜学人不要学密的真正原因。既学密却不守戒不真实修道反而各以神通为事,故失其本旨。曾有人向大师请教密宗之事及密宗开囱门后也可往生西方之事,大师所答也是修学净土者必须要注意的: 传者尚无真神通,学者谁得神通?诺那来上海太平寺,言及密宗亦以往生西方为事,而阿弥陀长寿陀罗尼持之,开囱门,即能随意长寿,或即往生。此语何可一概,勿道尔我不能,即诺那也不能随意往生,一弟子以此事问光,光复之曰:此事理实为的确有之,但不可谓人人均能往生,须知密宗要旨在三业相应,果三业相应已久,便可从心所欲,未到心空而妄欲得者,或致著魔。此密宗一大关系也。[23] 总之禅与密均易以求通著魔,且密宗更以神密使人向往,此皆是不知自己身分及根性而入其途,此大师力弘净之大关系处也。所以:药无贵贱,愈病则良;法无浅深,合机者妙。时当末法,人根陋劣,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其谁能断烦惑以出生死,见本性而证无生乎?[24] ------------------------------------------------- 本文发表于:觉群佛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2006年 -------------------------------------------------------------------------------- [1] 文钞正卷二书P29,《与吴壁华居士书》。 [2] 文钞正卷一书P56,《与玉柱师书》。 [3] 文钞三卷下P971,《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4] 文钞正卷一书P60,《与海盐顾母徐夫人书》。 [5] 文钞正卷二书P31,《复马契西书二》。 [6] 文钞三卷下P1090,《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7] 文钞续卷上P203,《复陈慧新居士书》。 [8] 文钞正卷二书P42,《复法海大师书》。 [9] 文钞续卷上P153,《复张纯一居士书》。 [10] 文钞正卷二论P8,《净土普被三根论》。 [11] 文钞正卷二论P5,《净土决疑论》。 [12] 文钞正卷二书P50,《复何慧昭书》。 [13] 文钞正卷一书P85《复周智茂居士书》。 [14] 文钞续卷上P131,《复陈慧新居士书》。 [15] 文钞正卷一书P96,《复袁闻纯居士书》。 [16] 文钞正卷一书P38,《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17] 文钞正卷二论P5,《净土决疑论》。 [18] 文钞正卷二书P40,《复徐尉如居士书》。 [19] 文钞正卷二书P15,《复徐尉如居士书五》。 [20] 文钞三卷上P27,《复显荫法师书》。 [21] 文钞续卷上P56,《复王晓曦居士书》。 [22] 文钞三卷下P971,《复丁福保居士书十》。 [23] 文钞三卷上P308,《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四》。 [24] 文钞续卷下P22,《净土辑要序》。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能利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