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空海法师所有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八章 五阴


 下载DOC文档  



第八章 五阴              
        
  「五阴」是非常重要的一章。在佛法里面,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佛陀在这方面也花费不少时间解析「五阴」,称为「五阴」、「五蕴」或是「五盛阴」都一样。

  (第一节)「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祈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什幺叫做「正观」?「当观色无常」。「色」代表所有现象界你看得到的有形物质。「当观色无常」是要去体悟到无常的法印,「无常法印」非常重要,剎那生灭变异。「如是观者,则为正观」这才是真正的「正观」,说去参话头、参念头、参什幺公案,所谓的「参」,事实上只是把你的心锁住在一个问题上,但是纵然你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它能够让你体证到「无常法印」吗?它能够让你看到大自然的法则吗?如果没有,你只是去悟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这样而已,你去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已,你认为说你找到了、开悟了,这些对你的断「我慢」,有具体的帮助吗?如果你所谓的「开悟」,对十个结的断除、对「我慢」的断除没有帮助,都不是真正的「开悟」,那些只是一些禅相,然后你以为「我见到光!我看到什幺了」都只是一些禅相、一些幻相,因此不要把放错重点了。

  佛陀就讲说所谓的「观」,就是你的身心静下来,有深度去体悟、有深度去求证,叫做「观」。真正深度去体悟、去看的,就是去看到「无常法印」。如果真正能够「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因为你看到实相,看到我们过去因为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则,因此常常在背道而驰。大自然的法则就是「无常」跟「无我」,这是实相、这是真理,「无常」与「无我」就是实相、真理,然而佛陀也不是说他讲出「无常」与「无我」的法印,然后你们就盲目的相信就好,不是这样,佛陀是讲出自己体悟到的宇宙的实相真理,也希望你们要去求真求证。

  在你还没有求真求证以前,对法印的体悟是我佛陀自己的啊!我佛陀心安、没有苦,这是我佛陀的啊!你还在苦海中,因为不了解,所以还是在苦啊!所以,你的苦要止息,一定要透过你自己去实修实证。众生、一般人就是对「无常」法则、法印不了解,于是常常去抓个「常」;不了解「无我」,于是一直去抓这个「我」,但是你所抓的,跟实相都是在背道而驰,跟大自然法则的运转法则是在背道而驰。那个苦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实相,然后一直在构筑你的梦幻泡影、梦幻世界,就形成一个人的苦海。

  所谓的「苦海」就是因为不了解实相,然后去抓取,偏偏你所抓取的,跟实相是背道而驰,因此你的愿望不会实现的,于是你就一直在抓啊!趋乐啊!避苦啊!趋乐啊!……一直去抓取你所要的,然后实相一出来,你又不要,又一直逃避,就不断在趋乐避苦,抓!抓!追!追!追!跑!跑!跑!跑!就这样,就是众生的「苦海」,因为不理解实相。当有一天,你了悟实相之后,你会全然的接受,因为不可能有任何人能够改变,就算你成佛,也不可能去改变「无常法印」。

  如果你认为说成佛之后,法力无边,我可以改变「无常法印」,那幺「法印」就不存在,那幺你那个「佛」就很特别、厉害,你就可以否定「无我」,你就可以成立一个「大我」,因为你很厉害,可以改变无常、无我的法则。但是那都是狂傲啊!那是不了解啊!不管你再怎幺厉害,你的武器再怎幺厉害,光是「黑洞」这一关,你就通不过啦!宇宙天文也是一样,在天文里面,只要是有形质的东西,就没办法逃得了黑洞的吸引力,唯有你认清自然法则之后,然后远离颠倒梦想,这时候你不会去抓这个「常」跟「我」,你就会厌离,厌离过去那个颠倒梦想,看到过去因为不了解,所抓取的都是抓一些一些苦在束缚自己。背着一大堆石头,以为你是背着一大堆这些你所要的东西,结果在那里苦啊!

  「则生厌离」的「厌离」,就是当你有看到实相,有看到过去的颠倒梦想,于是你很欢喜的要放下,厌离过去颠倒梦想的作为。所以,当一个人能够正观,「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你就不会去贪爱那些,因为会看到你贪的越多,你的包袱也就越多,你的苦、你的牵挂,也就越多啊!因此喜贪就会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这样的人就能够逐步的迈向解脱。

  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不管哪个角度来看都是「无常」,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的心理,当地、水、火、风组合出我们的身体之后,然后又有「空」的配合,因缘条件具足,我们的生命体才会产生有机生命体。当有机生命体存在时,才会有心理的作用,因此受、想、行、识就是因为因缘具足之后,有正常的有机生命体存在,才会有心理的这些作用。所以,心理方面一样都是随着我们身体地、水、火、风的变化,包括我们「六根」跟「六尘」接触的不同剎那剎那变化,你的心理也跟着变化。你每天的情绪,都是来自于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出来的;你每天的心情,都是来自于你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所产生出来的。

  「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一个人了悟实相、见到法,了悟实相真理之后,因为他放下种种的欲贪、抓取,于是种种包袱那些也没有了,束缚也没有了,所以他就能够解脱自在。像这样能够解脱自在,「若欲自证,则能自证」他就可以知道自己体证到几果,有没有证到阿罗汉,自己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所谓「则能自证」,当他证到阿罗汉果之后,他会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这是一个真正到达彼岸的解脱者,很有自信的一个宣言,他会体证到「我生已尽」,体证到「无生」了。我们一般会说,我们要生生世世要怎幺样……,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了悟宇宙实相真理,还没有了悟「无我」,生命深层核心还不敢放,纵然你修行到「万法归一」,但是你还不知道「一归何处」,生命核心还抓着,那个「一」还抓着不敢放。

  等到有一天,你真正体证到这些法印,又体证到「空」,你是那个「一」,就知道归何处,就会进入「无所在、无所不在」,这时候就会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不会再有那些生生死死、头出头没。有的人他不了解,因为一般众生无法从文字上面,真正体会到它的深义,因为这一定要经过实修实证。当你证到初果、二果,都还体会不到这里面的深义,只能够从文字上面去解读,但是很多还没有证初果以前的人,往往会从文字上面的负面去解读。

  于是有的人就认为证阿罗汉的人是「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就不会要再来投胎转世,以后对这个世间就没有贡献,然后是消极、自了汉,当他成佛、解脱成阿罗汉之后,他什幺都没有了,因此我们不要学小乘的,只是为自己、只是自了汉……。这种观点是真的都不知道什幺叫做解脱者,连证初果都还没有契入到。如果你有真正有证到初果,就不会怕证阿罗汉果;如果一个人还没有证到初果,然后再批评阿罗汉这些,你的眼睛都还是瞎的,但是还去批评眼睛正常的人所看到的光,你头脑里面想象很多的这些光,然后认为说「我这个光才是,我这里面有七彩颜色,我这个光可大可小,这个光是多幺美丽、多幺漂亮,你跟我讲什幺光?!我觉得你这个没有什幺奇特,你那个是假的……」就会这样。

  所以,真正要实修实证、以及闻思具足,再来从初果、二果这样逐步上来,才会体证到何谓「我生已尽」,在你还没有体证到四果阿罗汉以前,我们生命的核心就是不敢放。初果到三果可以体证到「无常」,对「无我」法印也可以理解到,但是还没有真正做到,了解是一回事,「理可顿悟,事必渐修」,真正要做到,一定要经过很多境界的考验。当有一天,你真正体证「无常」、「无我」,最后是要体证「无我」,因为「我」要回到「无我」,一定要经历大死一番。如果没有大死一番,你就是用「我」,再去理解「无我」,用「我」在宣说「无我」。

  所以,有的修行会越高越厉害的,都是在展现「我」的厉害,跟解脱道都是有所背道,真正要从「我」,然后回归到「无我」,必须要大死一番。当你真正大死一番之后,就能够体证到《心经》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颠倒梦想的世界。现在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析「无常法印」,因为这里在座的大家也都可以算是高级知识分子,所以我们从这方面来跟大家讲解一下。

  有关物理、化学方面的观念,物质代表色界,原子核里面,含有质子、中子、电子……,国内一位得诺贝尔奖的丁肇中博士,就是高能物理学家的专家,他以前得诺贝尔奖也是因为这方面他有所体证到,找出介子这方面的粒子。在原子的世界,电子里面是质子跟中子,就是原子核,然后这是电子,电子是以光速在跑,光速一秒钟跑三十万公里,我们地球一圈是四万公里,光速是一秒钟跑地球七圈半,电子就是以这样的速度在跑,从太阳射出来的阳光是有光子,光子就是光速,光子就是用光速在跑的,从太阳射出来的光子,到达、射到地球要多久?应该是八分钟,八分钟就是太阳跟地球的距离,用光速来跑要八分钟,也就是说现在照到你皮肤的这个光,它是八分钟前从太阳那边出发,然后以每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跑过来的。

  电子就是以这幺快的速度在跑,但是因为它跑得太快太快了,你没有很精密的仪器,就没办法测出它的速度,一般就是变成大动不动。就像我们看这张桌子,好像没有在动,这个墙壁好像没有在动,但是如果你把它解析、找到那个原子,用精密仪器去看,你就可以知道电子它就是以这样在跑。我们再把里面的质子跟中子打破,本来是打破这个电子所产生出来的,最初是原子弹,把电子这些让它产生那种变化、产生易位,然后它会释放出大量的能源,于是成为原子弹。现在又进入到里面的是核子,外面是电子,原子是包括电子跟核子,里面的核子的组成就是质子跟中子。现在又把原子核打破,就形成什幺弹?核子弹,比以前的原子弹威力又更大,它是每打破一层,都释放出非常巨大的能量。所以,原子弹、核子弹,它的杀伤力很强,不是说像子弹这样直接贯穿你的身体,它是透过什幺来杀伤?因为只要它一爆炸之后,整个周遭环境的温度、放射线都非常高,透过这些改变整个气温环境,让人类死亡,因为它会释放出非常高大的能量。

  所以,当原子弹、核子弹打破一层之后,让它释放出能量,核子弹就是又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丁肇中他们又继续再研究,继续再把里面的质子跟中子,又继续再打碎,本来是核子打碎而已,现在中子又可以打碎、产生中子弹,于是中子弹又出来了。每打破一层,它又释放出,你越打越微细这些,也就是物质解析得更越微细,它会分裂出更大的能量。所以,它一直的这样打破、打破,然后会释放、转变出能量,当中子打碎之后,发现里面找到夸克。夸克有几种?最初是发现三种,现在证明到有六种夸克的存在,质子跟中子都是由夸克所组成,但是因为这六种里面还是有不同,有分做好几种,然后不同的组成,就是组合成质子跟中子。质子跟中子,又分解到夸克更微细的,等于进入到极微了。

  越解析一层下来,就是不断的释放能量,现在物理学家还不死心,要把夸克又设法要再击碎,看能不能找出更小的,到后来发现整个物质的存在就是能量,我们现在反推过来,要形成物质,它就是需要巨大的能量,要形成最初极微小的微粒,极微小的微粒再形成夸克,再来质子、中子这些又出来,然后原子;有原子之后,再不同排列组合,形成分子出来;分子再透过排列组合,又组合成万事万物,就是《心经》里面所描述的,含意很深!所谓的「物质」,就是《心经》所讲的「色」,当物质一直打破、打破到最后,就是「空」,因此物理学家发现「质、能」可以互换,而且「质、能」在宇宙中,是不生不灭,所谓「质、能不灭」。

  因为不管物质再怎幺转变,就会释放出能量,散播在虚空之中,当「黑洞」或是星球爆炸,「黑洞」要吞噬有形的太阳系、有形的物质之后,当物质进入「黑洞」,然后一直消失、一直消失,它里面就是一直在进行物质的瓦解,瓦解就会释放出能量,所以这就是「物质」。黑洞的另一边呢?因为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它散播在虚空之中,只要因缘又具足、有能量,然后它又会浓缩凝聚形成物质。所以,物质是由能量配合这个「空」,因为它一定要有「空」,能量本来就散播在虚空之中,然后加上物质形成时,它过程有「空」的存在,所以会慢慢的逐步形成。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包括找到电子,也发现都是一直在变化,一直在流动、一直在跑;包括找到质子、中子、夸克,都可以发现到它都是以「动」的方式存在。

  但是,它是以一种波粒存在,所谓的「波」,随时都是在动的、都是在跑的,所以它有时候以一种波存在,有时候以粒子存在,但是它都是在跑的,包括只要你能够找得到的有形这些,都以非常高速的在跑、在动,这个跑、在动,就是佛教所讲的诸行的「行」,一切都在行、、一切都在动、一切都在变,只要它在动、在变,诸行就一定是无常、无常,从这里演变到后面这里,就像物质的成、住、坏、空。但是,当它释放出那个能量,在虚空之中因缘成熟之后,它又会形成物质,然后又会开始生、住,又会异、灭,一样都是无常变化。我们现在都是在诠释「诸行无常」与「无常法印」,因为大家能够了解这方面,以后对我们色身的「无常」,就很容易可以体会到。

  我们的心理--受、想、行、识这些,更是因为我们的色身与外境的接触,每一个剎那的接触,每一个剎那所产生的心理,因为你身体本身在变化、生灭变化,你跟外界的境界,外面的山河大地、外面的声音,一样都是在波动,都是在流变。所以,你这个主体、你这个色身,它本身也一样都在变化、变化、变化,这就是「无常法印」,外面的声音、外面的阳光,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样都是,因为这些山河大地也是都是由这些组成。分子、原子这些组成,一样都是在变、在动,因此主体跟客体都是无常生灭变化,所产生的「识」,色、受、想、行、识的「识」,怎幺会恒常不变呢?以后大家慢慢去理解这方面,才会体会到何谓「无常法印」,何谓「无我」。

  以现代的科学角度来诠释「无常」、诠释「行」,一切都在动,所谓的「动」,是谁在决定它动?是谁在让它动?不是任何一个人在决定说「啊!我要让你动,我在把你推、让你动」所谓的「动」都是自然法则、自然生灭,自然的缘生、缘灭,它本身就是能量,它本身在虚空里面就是在动,能量就是散布在虚空里面,一样在流动,形成微粒、极微,形成夸克这些,现在物理学家都可以证明到夸克这幺微小的粒子,它一样都是以波粒的存在,而且都还可以找的到它的颜色,所以我才赞叹佛陀提出「无常法则」,真的是太厉害了!现在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化学家,都没办法推翻「无常法则」,一切都在变、都在动,只要是诸行,一切在变、在动,它就是「无常法则」,它一定会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一定是这样的。

  它的曲线一定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小到一个粒子,也是一种波动存在,组合成的任何东西,我们人有出生、有成长、有壮年、有衰老、有死亡,生、住、异、灭,所有任何东西,包括整个太阳系一样,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在告诉我们「诸行无常」,去体会「无常法印」,能够真正深刻体会「无常法印」,再来才会体证到「无我」。实相的存在是「无我」,但是当它缘起之后,产生万事万物的这些众生时,你不理解实相,就会抓住这个「我」,当你抓住这个「我」时,因为你跟实相是在对抗,因此你是在颠倒梦想的世界里面,你那个「我」不敢放,然后再当它缘尽时,它又会产生下一世的种子出来。

  讲比较粗浅一点的比喻,前辈父母亲都怕香火断掉,要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所谓「我的」、「我的」要延续,在有形方面,有小孩是身外的播种,小孩子是你的种,本身在你缘尽时,因为你不敢全然放开,那个生命的核心,因为「万法归一」的「一」,不知道要归何处,你不敢放,所以那个「一」会形成一个种子,它不是一般所讲的灵魂,只是像芒果或是稻子结果、成熟之后,然后形成果实,果实里面有种子,但是这个种子还是由地、水、火、风、空组合而成,这个种子不是单纯的识,所谓色、受、想、行、识的那个「识」,不是单纯喔!有的人认为这是单纯的灵魂去投胎,不是那个单纯的识,它一样都是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当你把稻谷或是水果的种子剥开,里面一样含有地界、含有水分,里面含有能源,尤其种子里面的能量都很高,就是火界都存藏在里面。种子里面有没有空间?一样都有空间,所以这个种子都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然后它遇缘又会再现起。这个种子就是「中阴身」,那个生命不敢放,你就还会有生有死,还会抓住。

  中子、质子、夸克,它都是波粒的一种存在,我们了解的波粒是用人类能够理解的角度去理解,但事实上它还有更深的含意、更深的层面。所以,幺一般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们能够了解这些,但是未必他们就是解脱者。你可以把物质解析得很精细,但是你在这里面却找不到精神,有些他就着重在物质的解析,身体就是有形的这些地、水、火、风组合而成,于是把身体当作一部机器,只看到你所理解到的那个波粒、有形的物质,这样而已,你看不到地、水、火、风跟空,就是无比玄妙的变化。

  「空」是甚深极甚深。当体证到「无常法印」,还要再体会到「缘起甚深」,它不是一些死的元素组合而已,人体不是一具机器而已,所谓「缘起甚深」,然后大家怕「空」,我们众生就是用一般所能理解的波粒,去了解那个波粒,但事实上它含有更深的,同样的,这只是波粒而已。再来,要去体会「空」,我们众生一般了解的「空」,空洞啊!顽空啊!断灭空啊!空性啊!「空」是非常玄奥的,所以佛陀就归纳为涅槃、无为、空,那是甚深极甚深。

  我们要先看到有形的「无常法印」,先去看到「无常」,然后再进一步去看到文字与文字之间,还有很微妙的空白,还有很深的那些含意,众生不容易体会、不容易了解到的,我们要去体会缘起甚深、活生生的法,不是看到死板板的法而已,所以,不要怕「无我」,以一般众生所理解的角度,就是惧怕「无我」,只要有「我」,就会有苦。当你真正做到「无我」,你的苦就消失了,这是出离苦海、涅槃彼岸。当大家了解这些观念之后,「五阴」就很容易体会了。整个「五阴」都是要诠释色界的「无」常,后面再更深一步去诠释色、受、想、行、识,那个「识」的无常。

  (第二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这一句经文很简短,但是佛陀就斩钉截铁讲出来,我所体证到的就是这样,我告诉你们这些实相,希望你们能够去实际体证到,「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所谓「色无常」,受、想、行、识,当然更是无常。真理是超越时空,真理是不受时间、不受空间的限制,不是说过去佛陀以前那时候才能够见到法,我们现在就不能够见到法,那都是不正确的说法,不是说这个地球是苦海,地球是无常,我们跑到他方世界去,就可以去找到一个「常」、「常」的世界,那都是梦幻泡影啊!都是一厢情愿的一些想法。

  我们身体就是由地、水、火、风这些组合而成,因此要从六界方面开始讲起,让大家知道地界--大地、流水,还有太阳、空气,都是不断地在生灭变化。以上还算比较粗的,现在所要讲的是更深入、更微细,由无常生灭变化组合出来的,从这些分子方面,才组合出地、水、火、风,空,然后地、水、火、风、空再巧妙组合出来,就是我们的色身,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可以把生命里面的再解析,随便一个物质还是一样,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在跑啊!我们身体还是由各种分子、各种原子组合而成。所以,我们的身体,不管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它本身就是一直不断剎那生灭变化。

  所以,你本身身体就是一个流体、就是个变化,因为是由无常生灭变化的元素所组合而成,你的身体怎幺会例外呢?所以,这就是我们眼根,然后外面的山河大地、六尘这些,一样啊!你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都是由原子、分子这些所组合而成。这一张桌子,它本来也不是在这里,它也是缘起而生,但是它不会永远在这里,它也不会说永远不毁坏,它一定是有它的寿命期,汽车也是一样。外面的色尘、山河大地、树木,一样都是有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所以,一个变动的「六根」跟变动的境界接触,才会产生「识」,这个识它都是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剎那,你的接触所产生的,怎幺会恒常呢?!

  本身就是无常生灭变化,这里也是无常生灭变化,所组合、所形成出来的「识」,也当然是无常生灭变化,而且这是每分每秒都是随着你跟境界接触它就产生,跟境界接触它就产生。再举例来讲,H2跟O,氢本身的电子有没有在跑?一样在跑动、在流动、在变化,所以氢它本身这个气一样都是不断在变化、在流动。氧也是一样,它的原子里面,电子、核子那些,一样都是在跑、在动。这两个在动的,当它们加起来之后,形成水,而水有没有在动?同样在动的东西,加上在动的东西,组合出来的,它一定是变动的。地、水、火、风加上空,然后会产生「识」,产生我们的色身,我们的身、心一样会随着这些,都是不断的在变化,不会说「无常」的原因组合起来,会成为一个常恒。

  (第四节)「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地、水、火、风这些,都是无常生灭变化,当组合起来的这些有机生命体,怎幺会恒常不变呢?它还是一样无常生灭变化,因为这些是由大自然的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怎幺会例外呢?由无常的因、无常缘,由这些无常的元素材料,所组合而成的这些成品,一辆汽车是不是要有很多零件、很多材料组合而成?这些汽车的材料元素,是不是本身是无常?那些材料一样会损耗、会折旧,由会损耗的这些材料所组合而成的汽车,就算你都不开,它会不会折旧?还是一样会折旧;就算你都不开、把它放着,它一样会折旧,会生、住、异、灭的变化,因为组成这一辆汽车的元素,它本身就是来自无常的元素,这些元素都是无常,这些元素再把它细分下来,电子、原子、夸克这些,都是剎那在流动变化的。

  「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因缘所生的,因为你这个色,是由地、水、火、风这些组合而成,怎幺会有「常」呢?所以受、想、行、识,当然也是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因为你组合成的元素,氢本身就是在变动,氧本身也是在流动变动,组合出来的水,当然也是。「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所以当你了解宇宙的自然法则,慢慢地去体证到无常之后,对原来颠倒梦想所抓的「常」,就会大大的扭转过来。

  所谓的扭转过来,就是会厌离过去期盼常恒不变的那一种颠倒梦想,就会渐渐的远离,于是会有厌、离欲。「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那个「厌」就是来自于你了悟这些实相,于是放下过去的颠倒梦想抓取。「厌者不乐」的「不乐」,不是闷闷不乐、苦的不乐,而是你不会再乐于像以前去捕风捉影、去抓梦幻泡影,「不乐」表示你不会再喜欢过去那一种颠倒梦想的抓取。「不乐则解脱」因为你不再颠倒梦想,于是就能够解脱。「解脱知见」你就能够逐步上来,而证到阿罗汉果,「我生已尽,自知不受后有」。

    【幻灯片】

  由于现在已经要逐步深入去体证「无常法印」,今天就来介绍一系列有关于这方面的幻灯片。包括一个星球的诞生与死亡,大到整个星球、整个银河系,都是无常生灭变化,小到刚才我们所讲的分子、原子、质子、中子、光子、电子、还有夸克,都是一直的在行、在变化,生灭变化在流动、在变化。所以,从最小的到最大的这些,曾经有「宇宙的极大与极小」一本书,大约在民国六十九年,我从台湾要到金门,在船上就在看这一本书,当时的印象很深,因为当时我对宇宙的极大极小这方面都很有兴趣,那是以物理学与天文方面,在配合解析的,现在慢慢地去体会到,不管极大、极小,它都是一直透露着「无常法印」。

  一个太阳是从原来的分子,这样慢慢的凝聚星云组合而成,然后它形成之后,一样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无常,形成有形的物质,一样是「无常法印」,不会脱离的,在这之前也是一样,从最微细的那些粒子组合而成,最初一样都是由那些能源组合过来,最初是由「空」然后组合成,演变出「空中生妙有」,变成「色」出来。但是色、有形的这些物质,它又会演变成为「空」,因此整个宇宙的现象界,这些物质能源,就是不断在互换,不断在生灭变化,这就是一个星球的爆炸,它一样有生命的生、住、异、灭。

  我们的人体也是一样,不管最小、最大都是一样,它就是一个星球的爆炸,当它爆炸时,又释放出能量,一样把它本身转换成能量,又散播在这整个虚空之中。所以,从一个片段来看,我们说这个星球它有生有死,从一个现象界来看,我们说一个星球它有生有死,它生、住、异、灭,因为爆炸掉嘛!但是你从一个绝对、一个整体来看,它有没有消失掉?它没有消失掉,只是转换成不同的形式,散播在整个虚空,要去体会到不生不灭,一样一直的在变化。所以,一边有黑洞,另一边就有白洞;一边有物质的死亡、物质的消失,另一边它会喷出能源,能源又会提供散播在虚空中,只要它因缘形成,这个能源又会冷却、又会凝缩,凝结成粒子。

  所以,所有的物质、所有的粒子,它就是由这些能源冷却、凝缩而形成,由巨大的能量,然后慢慢凝缩形成一个很庞大的星云,随便的一片星云,就可以孕育出一个太阳系,随便一个星云,就是一个太阳系,就是一个星星要诞生,这里面一个白点,就是一个太阳系要诞生,一片星云的形成,一样就是由能源转换过来。由能源然后转换出微粒、极微,然后再来夸克,再来就是质子、中子、电子,这样一直演变出来,我们整个太阳系一样,星云就是有整片的这些粒子,极微的那些粒子,慢慢的凝聚、慢慢的凝聚,当然之前,就是因为有足够的能量,这附近一定有足够的能量,它才会慢慢的形成粒子,粒子又慢慢的组合、慢慢的组合,就形成一片可以看得到的云层、星云。

  现在地球上,我们一样可以用肉眼看到猎户座的「猎户星云」,星云都是不断在制造星球,制造太阳系出来,我们太阳系就是这样,有一片广大的星云,因为它一切都在动、都在变,只要你有动,那幺它的位置不同,它的能量、位能就会不一样,只要有能量,位差不一样,就会产生什幺现象?它就会流动,然后会旋转、旋转,慢慢经过几亿年的变化,然后中间形成一个很庞大的凝聚力,一直越旋转、越旋转,它里面的凝聚力就越来越大,大到后来因为里面的温度越来越高,高到温度一亿度的时候,会产生核溶核反应,这时候就会开始燃烧、放出热能光,因为中间部份的温度够高,旁边这些因为它的压力温度不够高,所以没有产生核溶核反应,但它一样慢慢凝聚之后,会冷却下来,就形成了行星,就是我们的地球。

  由无常的那些元素因子所组合而成的,整个的地球,包括从以前到现在,整个地球的地壳也都在变动,海水也在动、云层也都在动,包括地球也是一样,这整个太阳系在动,整个银河系都明显在旋转、在动。我们太阳系只是边边的一个小点,只是边边的一粒沙,太阳系也在动,太阳系所在的大家庭、银河系一样,都在动、在旋转,不但本身在旋转,整个银河系都在旋转,它在宇宙的空间、空中,一样都有在移动。因为它中间的温度非常高、非常高,所以它不断的燃烧,当然它里面的凝聚力、压力、吸力非常大,所以旁边这些才能够还是一样,就像太阳有太阳的引力,我们九大行星才能够这样运转。所以,地球的诞生也是这样,从「空」慢慢形成广大的星云,慢慢的旋转、旋转,一切都在转、都在动,然后慢慢的形成,太阳系就出来了。

  当它条件够的时候,太阳就发光了,然后旁边这些就形成行星。地球的诞生也是一样,都是这样无常生灭变化,地球最初也是高温高热,慢慢的冷却,因为它高温高热,它里面有溶浆,这些都是由这种微细的粒子,慢慢的演变过来。但是当那些原子、分子不同排列组合时,它会产生不同的元素。所以,不同的元素、不同的属性,有的比例就比较重,有的成为金属,有的成为水分,有的成为空气,就是这样一直产生出来。因为高温高热时,很多的蒸气、水分蒸气就会上升,气体会上升,当这些气体上升时,因缘条件够的时候,它就会降雨下来,然后又会形成湖泊、陆地,所以本身都是一直在变,不断在变、在动,然后这样就形成。因为有海水、有水、有陆地,有地、有水、有阳光、有空气,地、水、火、风,然后加上有空间,于是生命就慢慢的孕育出来了,有机生命体就慢慢的形成出来,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演变过程。

  我们地球现在所在的地球内部,它一样温度非常高,所以火山爆发喷发出来的,都是岩浆,温度都非常高,而且都是流体。以上所讲的都是整个星系地球的生灭变化,现在再具体介绍地、水、火、风这些,我们眼前所看的无常现象,我们地球的地壳有没有在变动?因为那些组合的元素,它本身就在动,都是波粒在动,它组合出来的大地,怎幺会不动呢?所以,九二一大地震,都是地壳在变、板块在挤压,板块在活动。假如说有一天,整个地球的板块、地球都不动,表示这个地球它是死的,它没有火山在活动,没有在变动,那是死的,它就没办法孕育生命出来。

  所谓无常生灭变化,地震代表地球它有生命的存在,它可以孕育这些生命,因此我们要慢慢去了解,「无常」它是中性的,它有负面的破坏,但是也有正面的建设。当大家慢慢去了解无常法印,然后我们再更进一步去体悟「无常」是中性的,不要听到「无常」,就变成负面的消极悲观,没有去体会到「无」代表有正面的意义存在。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法印之后,再来不去对抗它、不去抓取,就顺着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当下展现出缘起是什幺,你就珍惜每一个缘起、珍惜每一个当下。

  大地都在变动,这本来是一条公路,一场地震之后,整个路面都破坏掉了。这是柏油,全部都破坏掉,这里是佳洛水,台湾的东部海岸地层是属于上升,海平面是渐渐下降,也就是海平面下降。事实上,就是我们台湾的陆地逐渐在升高、升高,这里就是一个活生生很典型的例子,这都是海水侵蚀的,也就是说在几万年前,海水是浸泡到这边,然后因为经过板块的挤压,台湾慢慢升起来、升起来,这里的高度距离海平面,大概有五十公尺以上,以前的海平面是到这里,现在海平面一直退退退退,事实上就是我们台湾的陆地经过板块挤压,一直在上升、上升、上升,这也都是告诉我们大地、这个地界,它本身都是不断在变化。

  水界、水,它是每分每秒都是一直在动、在变、在流,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这些溪水的溪声,都是不断在告诉我们法印、真理,一切都是一直在流动,在剎那生灭变化,从这里要去体悟那个流动,一直在剎那生灭变化。再来要体会到这个流动变化,是任何人在主宰、在操控它的吗?这是自然法则,大自然就是这样在运转、在流动、在变化,不是任何一个人在操控它、在主宰它。所以,要去体会自然的法印,慢慢去体会到这些,才会体会到「无我」,才会真正去体证到「无我」,因为自然法则不是任何人所能够掌控、所能够改变、所能够扭转。

  你看流水一样,都是不断一直在流动剎那生灭变化,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法,告诉我们真理,没有去看到这些?你光是在文字上面绕,看不到这些实相,就以为说现在是「末法时期」,我们现在就见不到法……。错了!法,它是过去、现在、未来都如此的。这是太阳系,太阳它每天不断在燃烧,太阳本身有没有在变动?都不断在变动,而且太阳它不断在冒出溶浆,随便一个冒出来的溶浆,都比我们地球还大。一样啊!太阳本身不断在变啊!而且你看太阳它每秒钟将四百万公吨的质量转变为能,每秒钟有四百万公吨的物质,进行核溶核的这些反应、燃烧,然后化为能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不断的这样,一直在供应、燃烧自己,然后照亮我们地球的众生,照亮这个虚空,当然受益是我们地球上面的这些生命。

  所以,地球上面的这些动物、植物,我们的总能源、总电源来自哪里?我们生命的总动能,地球上的生物、植物、动物这些总能源,都是来自太阳。你能够动、植物能够生长,你的生命能够存着,总能源都是来自太阳,而且太阳还不断提供我们阳光、光明,都是是免费的灯泡,太阳从来没有跟你收过钱,没要你缴费,就是无我无私的默默奉献,我们有去体会到它对我们生命的重要吗?我们都认为好像很自然,没什幺!很少去感恩,很少去发觉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所以,我们从六界方面,尤其后面的法义分享,大家慢慢去体会,这里面有很深的启示。我们学习大地、流水、阳光、太阳,对众生的无条件、无所求,默默的耕耘、默默奉献的这一种精神。

  这一张是要呈现出风的存在,有没有看到风?因为风已经是慢慢接近「无色界」,它也是在「色界」里面,但是因为它的分子也满稀薄,已经渐渐接近「无色界」。由于风用幻灯片拍不出来,所以我们透过风的动,透过荷叶这些的动,莲花的这些动,然后来观看那个风,就是每分每秒在流转、在流动,在流动、在变化。所以,在地、水、火、风,「风界」是属于风性动,它都一直在流动变化,从树叶的这些摇摆,用重复曝光的方式,然后我前一秒拍了,然后等两秒后、然后再拍,那都是风,一直在摇动的这些,风一样每分每秒都是在流动,在剎那生灭变化,每分钟流经你身体的空气,都已经不一样。

  禅宗有一则公案,到底是旗子动、还是风动?然后慧能就讲「是仁者心动」,事实上都在动啊!风在动,旗子也在动,你的心也在动啊!如果你的心没有动,你的当下没办法跟它接触,你感受不到它在动。所以,你要感受到它动是风也在动,客观的主体有在动,主观的你本身的这个主体,一样有在动,你的心里有在动,才能够当下看到它在动。

  刚才讲地、水、火、风,我们这个地球本身它在自转,也有在公转,所以地球它每分每秒所在的空间有没有相同?不一样。整个太阳系又有在转动、有在移动,整个太阳系又是在虚空里面运转,每一分每一秒,我们太阳系、我们地球所在的空间,有没有相同?不一样啊!已经是不一样的空间了,因此时间与空间都一直在转、在变化、在流动。所以,我们现在每一个当下的存在,都是无限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这样一个交叉点,这个缘起、这个缘生、这个缘聚,它就是非常珍贵的,因此好好珍惜我们每一个相聚的因缘。

  如果没有空间,这个植物怎幺能生长?这个高楼大厦怎幺能够建立?这一张就是要让我们去看到「空」,我们一般是直接看到这植物,看到这个大楼,你有没有去看到这里面的「空」,所以要慢慢去看到,因为这些植物、建筑物都是属于「色界」,你要慢慢去看到植物与植物之间的「空」,就是「无色界」,有没有去看到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含有很深的意义。有与有之间的空白,含有很深的「空」,要去看到,要慢慢去看到「空」的存在、玄妙,一样要去看到「空」,。因为这个「空」是非常深的,当你慢慢了解「空」的时候,才不会怕「空」;我们众生都是说「无我」,但却是怕「无我」;口说「空」、却是怕「空」;口说「无常」,骨髓里面却是怕「无常」。所以,我们要慢慢去了解「无常」、去体证「无我」、去了解「空」,当你真正了解它的实相,你不会怕它们,最后你才能够溶为一体。

  这就是地、水、火、风、空,你看不断的在变,这是猫鼻头的代表,像一只猫趴在海面上,整个地界也在变,海水也一样在变,云也是一样在变,地、水、火、风都是一直在流动、在变化,像这些大家要闻思,然后进入更微细的实修,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去体证「三法印」,这不是空洞的,透过你的实修实证,就可以去体悟到。展现在眼前现象界的,你看地界不断在变,地界无常生灭,这是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南投集集的武昌宫,一个是在地震前的情况,地震之后整个都垮掉,整个挑高的这些一楼全部都垮掉,全部都压下来,一方面去体会「无常法印」。

  刚才是地界,再来看水界。海洋、波浪有没有停止过?你到海边一样看海浪,但是你有没有看到它的无常生灭变化?都是一直在前浪后浪不断在变,每一个浪都不同,潮起潮落,都是这样无常生灭变化。所以,从这些要慢慢去贯彻、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化,你不接受这个实相,就会去抓「常」,就在跟大自然的法则对抗、就有苦;你能够了悟这些无常法则,就会全然的溶入,全然的接受,生命就像一个波浪起伏,一个波浪一样有生命,生、住、异、灭,成、住、坏、空,都在变啊!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无常啊!这个法则的运转,不是任何人在掌控,都是大自然在变化。

  所以,前面的一个波浪,生、住、异、灭,已经灭了、消退了,后面的波浪起来了,因此要去体会,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要去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真理,要去看到「无字天书」,去看「大地风云经」。「大地风云经」、「无字天书」,非常重要!活生生的佛法,在这边、在这里面,这些是超越过文字的。这是昙花一现的昙花,一方面也是在告诉我们「无常」,如果生命没有好好去珍惜,你就算八十年在这个世间,它也会像昙花一现,所以学佛、解脱要趁现在,要好好把握。

  这朵玫瑰现在是盛开的花朵,但是你有没有去看到前后这些?它们所示现的无常。所以,当你看到这些无常,当你是盛开花朵时,就全然的盛开,但是你不会抓取、也不会懊悔,你会全然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该开的时候就全然的开,凋谢的时候就全然的接受,因此是无常生灭变化。当遇到生病或是遇到重大灾难、疾病时,一样接受无常法印,不会刻意去自找麻烦;但是当有事情来临,他就是全然去面对、接受,不会逃避。

  这是清明节扫墓时拍摄的,今天你来这里扫墓,十年、二十年后,长江后浪推前浪,今天你住在这里,十年后你就住在这边啊!所以要去体会大自然的无常法则、法印,这样才能够活出生命的意义,才不会像前面这样盲盲目目的,跟人家来扫墓,扫一扫回去,还是看不到生死问题,生死大事还是没有解决,还是不会体会到「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去?」这个问题。所以,当你扫墓扫了一二十年、三四十年之后,哇!以后也换别人来扫你的墓,所以这些都是天使,都在告诉我们,这些都是法印、真理,无常实相,要去体会,才能够把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如果我们盲盲目目的跟人家这样做,等到后来也是一样盲盲目目的走进坟墓里面,这里就在告诉我们:花有开、也会有落,花开、花落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花开、花落,一样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没有常恒不变的,当你体会到无常法印,就不会去抓「常」,又不会怕「无常」。

  我们有时候要到溪边,一方面听广长舌,一方面身心静下来,然后去体会大自然处处都在跟我们讲经说法,这些活生生的佛法,大家要实际的去体会到、去看到。一方面也慢慢去体会大自然无条件、无所求的胸襟,当你溶入这些时,心胸也会因此不断的扩展、扩大,学习着无条件、无所求。当你的身心能够慢慢静下来,你能够活在眼前,活在每一个当下,就可以去看到。

  地、水、火、风不断演变的这些元素,但你看它可以组合出什幺?这幺漂亮的东西,它不是一个死死板板的,一加一等于二,五个一加起来等于五,这就是缘起甚深,当因缘再配合、聚合之后,它会起很大很深的变化。它?什幺会形成红色的?后面为什幺会绿色的?,然后它?什幺会这样?它都在宣说生命的灿烂是无常,但是它每一个剎那,都在告诉我们缘起甚深。当我们能够慢慢去了悟无常法印时,当我们了悟真理,就真正能够见法。若见缘起、则见法,看到缘起甚深、看到三法印,然后就会「花开见佛悟无生」,就不会怕「无我」的,不会怕「空」的。

  当你真正去体证到无常、无我,体证到「空」,就会生出一种信心--「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我慢」,而不只释迦牟尼佛是这样而已,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如果你真正体证到涅槃、空,体证「三法印」,见法体证到「无我」,体证到「空」,一样会体会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时候没有「卑慢」、也没有「我慢」,你会以平等心来尊重一切众生。所以,没有你所不喜欢、所仇恨的敌人,泯绝二元对立,以「无上正等」、无限的平等的心来对待一切众生,没有卑慢、也没有我慢。

  所谓「卑慢」与「我慢」,事实上是一体两面,你有卑慢、就会有我慢。所以,不是只有佛陀才能够这样,只要你好好去体证,一样可以做到。当你体证到这些,你的生命处处都在开花;当你真正见法、证果,你的生命就是所谓「年年是好年,日日是好日」,没有什幺要去驱避的。

  现在开始要进入很重要的法义,也就是「无常法印」的解析。当你了解「无常」之后,也可以很具体会到「无我」,因此「无常」、「无我」都是一体的。

  (第三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以上经文都是整个法义的精华浓缩,所谓修行不是在禅相各方面越修越厉害,或是多幺清楚看到「四念处」的身、受、心、法这些,那些都只是过程而已,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包括四念处、三十七道品等种种修行法门,都是要来到体证「三法印」,体证无常、苦、无我、涅槃寂静。

  能够体证到「无常」,此时可以体证到苦;当你体证到「苦」(「四圣谛」的「苦谛」),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无我」、「涅槃寂静」。为什幺「色无常,无常即苦」?「色」代表一切的物质,其实「色」不光是有形的物质而已,狭义的「色」单指「色身」,或是现象界这些有形的物质。事实上,它常常以一个「色」代表「五阴」,「五阴」就是受、想、行、识,它就是以一个来代表涵盖而已。包括说「五阴」,还有「六入处」,再来还有「六界」,所以它只是用举一个例子来代表而已。

  这些是佛教比较专有的名词,用现代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事实上这整个都是要诠释我们的身心内外,虽然只是用一个「色」来代表,但是它后面整个是诠释「五阴」。「五阴」具体是讲身、心,后面讲到「六入处」或是「六界」都一样,同样是讲「无常」、「无我」法印,因此它指述不论我们的身心内外,还有整个宇宙现象界的一切,小至任何一个个体、个人,大至整个星球、整个银河系,包括整个人生的一切人事物都是。以后它只是点到为止,事实上就是讲出法印,而且将此推广到全部一切现象界都是。所以,不要以为只是看到小小的一个角度而已,事实上讲一个「色无常」,就代表全部的这些,大家都可以去求证的。

  所谓「色无常」,包括每一个原子、电子、质子、中子、介子、夸克,最大到最小都是一直在剎那生灭变化,它们都是一种波粒的存在,它都是一直在每分每秒,在时空之中一直变化、一直在动,本身在变、也在动。所以,西德物理大师海森堡跟他的老师,就是确立证明一个「测不准原理」,以前人类认为可以很精准测出,当现在仪器更精密之后,竟然发现测不准。为什幺测不准?因为一切都是一直在剎那生灭变化,位置本身就在动,本身本体也是一直在变、变、变,也就是无常生灭变异。

  事实上,讲的都是同样一个无常生灭变异,上次课程已经从物理方面,让大家了解所有现象界的存在,它都是一直的无常生灭变异,现在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他们都已经能够确立出「测不准的原理」,因为发现到一切都一直在变、在动,就是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则」,都一直在变在动、在变在动,从最微细这些波粒开始组合成的,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哪一种不是从最微细的波粒所组合而成,全部都是啊!所以,连那个最基本的元素,它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则组合起来的这些现象的物质,怎幺会不变化呢?因此「色」都是无常。

  所谓「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就是无我,「非我者亦非我所」的「非我所」就是「无我所」。为什幺无常就是苦呢?并不是无常等于苦,为什幺佛教会讲「苦谛」?为什幺法义的核心竟然是要建立在「四圣谛」的「苦谛」上?为什幺说「无常即苦」?因为没有清楚了解这个苦、「苦谛」,只是懂一些名相而已,则对法的体悟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因为关键在于你在抗拒「无常」,惧怕「无常法印」的显现,「无常」是一个自然法则、自然现象的存在,事实就是如此,但是当你抓住之后,你会去抓「常」,一直希望它能够符合你的意思,你怕它无常变化,于是对现象界方面,你就会想要去抓、抓、抓。

  当你一抓,就是要抓「常」,但是这个事实却不能够符合你的意思,不能满足你的意愿,于是你的苦就会产生,你的抓取背后,是在抗拒这个「无常」,那个苦是来自于抗拒,要看到你内心所有的苦不、安,众生所有的苦、不安,来自于一直要去抓「常」,你不接受这个事实,不接受这个实相,于是一直在抗拒自然法则,所以产生苦。当你能够接受,你的心是全然放开,你接受自然法则,没有抗拒、没有拉扯,苦就会消失了。

  事实、宇宙的存在就是这样,如果你是无明,就会跟事实法则在对抗,就会跟无常的法印在对抗,这就是苦。很多的拉扯,是来自于你有很多的要、很多的不要。你想要,它偏偏不符合你的意思;你不想要的,它偏偏又会来。你要的,偏偏要不到,这都是苦。所谓的「明」,就是把「无明」转为「明」,就是了悟宇宙人生的实相。当你清楚了悟了真理、事实的存在,知道说任凭再怎幺努力,都不可能去改变它,知道说再多的努力,都只是庸人自扰,都只是多余的。但是这时候不是无奈,无奈是你还没有真正「明」,还没有真正了解,当你真正了解的时候,「我慢」才会消失,此时你才会真正全然接受。当你真正全然接受时,苦才会消失,可以跟这整个大自然的法则是一体的。

  所以,这个苦的原因来自哪里?这里要去看到很重要的深层心理方面,为什幺「无常」会导致苦?来自于你不了解实相,然后与它对抗,因此产生这个苦。第一层的部份,现在大家知道了,再来为什幺说「苦」就是无我呢?因为与此有关系,为什幺「苦即非我」(「非我」、就是「无我」)、你本身也不断在变化,这个我、这个主体也是不断在变化,大家要把它厘清出来,不然永远都只是头脑里面一个名相、一个知见,虽然经文很简短,但是含意却非常深,你要能够看出字与字之间的空白,看得到为什幺说无常就会产生苦,然后苦又可以推理到「无我」?大家现在去想、去思惟,再来要解析什幺叫做「无我」。

  有人认为「无我」,到底有没有「我」啊?这是对「无我」的深义,都还没办法真正了解。我们就要正式进入解析「三法印」,为什幺「无我」?为什幺「无常即苦,苦即非我」?先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什幺叫做「我」?要符合哪些资格才能够称为「我」?我们现在暂时不讲「无我」,能够称为「我」、要能够符合这个「我」,要有哪些资格才能够称为「我」?

  佛陀讲:如果要能够称为有「我」,要符合三个条件,才可以称做有「我」,从这里再去推论,你能不能真正做到这些?你能不能掌握到?如果你掌握不到,那幺就可以很清楚去体会什幺叫做「无我」,要从这个角度推论回去。

  能够称为「有我」,第一个要能够符合「常」,能够把宇宙的「无常法印」改变,让「无常法印」消失,让「无常」改变成为「常」,只要我一出生出来,就可以永远不死,我要多幺年轻,就可以多幺年轻,它可以维持「常」、恒常,因为自然的法则是这样,但是我不信服自然法则,我要去改变这个自然法则,我要一个「常」。因为这个「我」,表示它能够主宰,你有这个「我」,表示说你能够主宰,但是你能够主宰得了大自然的法则吗?你能够主宰得了你本身的身心的生、老、病、死、无常变化吗?还有很多事情、很多现象方面,包括万事万物,动物、植物的生长,你能够做得了主宰吗?你能够说「我不要依靠什幺,你们只要跟着我,就不愁吃、不愁穿,我可以用我的神通变化,从无中生有,变化出一大堆的稻米让你们吃,你们都不会饿着,我可以主宰、我可以掌控,我可以怎幺样……」这是一个主宰,如果你要称为「我」,一个是它要符合「常」,再来是一个主宰,你能够主宰。

  再来所谓「一」代表什幺意思?我们要把这些佛学的名相,从一个知见、名相上把它解开,要真正去懂得它的意思,不然读再多的名相,还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到它的深义。「一」代表说我能够独立存在,可以不需要依赖大自然的东西,可以不需要依赖任何东西,可以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我要怎幺样就能够怎幺样。这个「一」,是我不需要空气,不需要踩在地上,不需要喝水,如果你的生命活着,需要大地、需要流水、需要阳光、需要空气,你就不是能够独立存在,你的生命的存在需要很多的因缘支撑。

  如果要建立这个「我」,佛陀就讲它必须要符合「常」、「一」、「主宰」。学佛没有进入实修实证,「无常」都还是停留在知见里面,当你进入实证的「无常」,「自我」是要消失的,你才能够进入体证到无常,身心要很柔软的。如果没有真正体证「无常」,你说要了解「无我」,都还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而已,现在把大家的闻思观念先建立起来,然后我们再找机缘进入实修。符合「我」要有这些条件,分析自己哪一项能够做得到,如果可以做得到,就可以有「我」、我是、我能、我慢;如果做不到,那幺就慢慢乖乖回来,进一步了解佛陀所讲的「无常法印」,然后再去了解为什幺「无我」?我能不能去改变这些?

  因为大自然的法则是这样,如果你抗拒,就会产生苦。我没办法去改变大自然的法则,我没办法去改变无常法则,我对大自然的法则没办法主宰,「我」的存在,没办法不靠大自然整个因缘的聚集,所谓缘起而生啊!不是我个人所能够要怎幺样就怎幺样。所以,衡量这些之后,知道我没有一个条件能够存在,当你慢慢去体会「无我法印」,如果还跟这个事实在对抗,苦就会产生。所以,就是一般众生所处苦海中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就是一般众生所处的「三法印」,但是众生不了解「无常」与「无我」法印,于是产生苦。

  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了悟「无我」,因此不跟大自然的法则背道而驰,于是能够契入「涅槃寂静」,就是解脱者所处的三个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涅槃寂静」就是他顺着大自然的法则,跟大自然的法则溶为一体,然后不在那里背道而驰,不在那里海中凿河,这是三个法印的前后连贯性,非常重要的。

  「非我者亦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慢慢去体会这个我不能够去改变大自然法则,也没办法主宰、不依靠很多因缘而存在,慢慢进一步深刻去体会到「无我」,连我自己都不能够主宰了,我又能够去主宰什幺?!我能够去主宰谁?我连自己都不能够主宰了,我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孩子、我的太太?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先生?怎幺有能力去主宰我的弟子?能够有能力去主宰别人?你自己都做不了主了,又能够去主宰谁?!为什幺「无我」、「无我所」?你太太或是你先生,大家是有缘在一起,要互相尊重,彼此都不是谁的附属品,这个「所」就是附属品、我的东西,太太不是我的啦!先生也不是我的啦!你不要认为说我们结了婚之后,你就是我的、我的人,于是理所当然就应该听我的话,背后都是我们有一个我慢,想去主宰对方,我们的「意思食」想去吃对方。所以,当你慢慢去看到这些之后,你会怎幺样呢?以一个平等心来尊重对方,大家有缘在一起,但是互相尊重、相扶持。

  「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佛陀就标出什幺才是真正的正观?要「止观双运」才能够开智慧,佛陀就讲说你能够它的连贯性彻底了解,才叫做真正的「如实正观」,不是说「我去观想什幺佛像,我去观想一个什幺日轮,观想一个阳光,观想……,观到遍一切处、我成就啦!或是说我一直去参一个话头,然后参、参、参、参到后来,我看到什幺、体会到什幺了,我疑团爆破了……」那都只是一时的一些感受而已,一时心里那些疑结的突破,这样而已。而且你去观的那些,只要是用「有为法」去观,创造出来的那些禅相,还都是属于梦幻泡影,都还是属于颠倒梦想的世界。

  什幺叫做如实的正观(真实正观)?佛陀要我们回来体悟这些法印。前面讲的是「色」,再来是受、想、行、识……都是这样,五阴、六入处、六界……都是如此的,「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当你了悟实相的存在是如此,你不服从大自然法则,就只有苦啊!就只有在那里背道而驰,就只有在那里自讨苦吃。当有一天你慢慢体会到这个事实、这个实相,你是没办法改变得了,这时候你的我是、我能、我慢,才会真正的消失。因为你有看到实相,而且看到原来膨大得很大很大的「我」,原来只是这个地球上的一个小细菌、一个小虫,我这个小虫怎幺有能力去扭转这个地球改变方向?于是那种很狂妄的「我慢」就会渐渐消失,因为你看到过去的颠倒梦想,这时候你就会厌离于过去的那种颠倒梦想。

  所谓「厌」就是看到过去自己在抓梦幻泡影、在颠倒梦想,你就会放下那些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抓取,这时候你就会「厌」,就是「厌于色,厌受、想、行、识」的意思。「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因为已经不再颠倒梦想了,因此你就能够解脱自在,不会像以前这样一直抓,抓很多的「石头」,然后背着很多的「石头」,还背得很高兴,结果到后来才觉得好累啊!觉得怎幺这幺累!怎幺这幺多束缚啊!不知道你所抓的,就是抓一堆「石头」,然后还在那里背得很多的,最初是觉得很乐,到后来就觉得很苦。于是你这样就会放下过去那种错误的抓取。

  「厌故不乐」不是心情闷闷不乐的「不乐」,而是不会再喜欢过去颠倒梦想的抓取,所以「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能够看到这些法印而真正放下,这时候才会产生真实的智慧、真正的智慧,终于了悟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因为「止观双运」而让你大彻大悟,就是佛陀所讲的「觉者」(觉悟的人),就是要觉悟到真理实相。经文看起来好像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深,具有这样真实的智慧,也就是真正大彻大悟之后,你就是证到四果阿罗汉,这时候就可以体证到「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法义分享】从「无常」进一步去体悟到苦、非我、非我所。「观」是指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所谓的「观」,不是个人主观的臆测、推想,是要你有定力、内心澄静后,有深度的看,这都是「止观双运」。一般人的看,是散心肤浅的看,为什幺还是会有这幺多的我、我是、我能呢?就是因为我们的心还没有宁静下来,还没有真正很深度去体悟法印,是散心肤浅的看,因此你看不到实相,或只看到自己想要看的角度。

  佛陀所开示的修行法门,都是为了让心澄静下来,以便对于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如实体证而开悟而离系、解脱。这里一样标出我们修行上面很重要的关键,八万四千法门、所有修行法门,都只是为了让你的心澄静下来,因此不要迷失、不要执着在法门上面。你的禅修、打坐、经行、持咒、唸经、礼佛、拜忏……,种种这些都是叫做方便法门,这些法门都只是让你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当澄静下来之后,要「止观双运」,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深度的观察,而实相就是「无常」与「无我」两个法印。

  如果你对「无常」与「无我」这两个法印不了解,苦就产生,就是「无明」。所谓的「无明」就是你对这两个法印不了解,当你了悟就是「明」,就是清楚见到、体证到「无常」、「无我」。因为「自我」消失,就能够处在涅槃寂静、解脱自在。

  (第五节)「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这里佛陀就讲:为什幺要鼓励大家应该放下对世间的种种抓取呢?因为这个「色」啊!是代表「五阴」,亦即我们的身心、所有境界、所有现象界。因为只要你有抓取,它就会带给你烦恼、带给你痛苦;因为只要你有抓取,就有得、有失,你就有要;只要有你想要的,就一定有你不想要的境界存在。

  「若色于众生不为患」所有境界、现象界这些存在,包括我们的身心存在,如果它不会带来苦恼、不会带来痛苦,所谓「患」就是痛苦、烦恼,「不为患」就是不会带来痛苦、烦恼。如果现象界的这些存在,「若色于众生不为患」,它不会带来苦恼、痛苦,大家不必放下、不必厌离这些。事实上,因为「色」(现象界的这些)会带来后患、带来痛苦烦恼,因此佛陀才希望大家能够看透了,然后放下那些抓取。

  「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文是「不如实知」,后面是「如实知」,这里要注意看这两边的对比,一个是讲「五受阴」,事实上「蕴」、「界」、「处」都是,对这些现象界的存在「不如实知」,后面是「如实知」。什幺叫做「味」?什幺叫做「患」?什幺叫做「离」?要弄清楚,因为经文里面常常会出现这方面的名词。什幺叫做「味」?重点在于一件事情,你觉得可爱之处、可意之处……正面的这些,也就是它的好处。

  所谓「患」,就是「味」的相反,它会引来后患,引来很多副作用、负面的,任何一件事情的存在,它都会有像铜币的两面,都有正面的一面,也有它负面、后患、副作用的一面。一种药能够帮你治病,也会带给你毒药副作用这一面,包括说结婚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坏处;不结婚有不结婚的好处,也有不结婚的坏处;生小孩有生小孩的好处,也有小孩带来的烦恼、苦恼;不生小孩一样有不生小孩的好处,也有不生小孩的孤单、孤独。所以,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正、反两面。但是我们以前习惯性都只看到一面而已,你喜欢的事情,就只一直看你喜欢的事情,就看它的的「味」这一面。你喜欢的事情,就只有看到它的好处这一面;当在恋爱的时候,都尽量看对方的优点;当吵着要离婚的时候,都尽量看对方的缺点。

  你不喜欢的事情、不喜欢的人,对一个人有成见之后,都会一直看他的负面,把事情都会一直往负面去看。所以,我们众生都习惯于只看一面,于是就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你就没办法「离」的,没有「离」的力量。所谓「离」,它是包括一种放下,包括一种舍,包括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离」更深层的意思就是超越二元对立。你要超越二元对立,必须两面都要看得到,才能超越二元对立。

  举例来讲,我们实际怎幺去应用呢?如果一件事情对你很有吸引力,让你很想执取、抓取这方面的,然后你就要去考量、去看到,不要只看一面而已。你要去看到它的负面、它的副作用、它的另一面,要做一个综合性的评估之后,这个「离」不是说有时候是放下、不做,很多事情是要做一个评估之后,你还是要去做,于是会站在比较超然、比较客观的立场来看。于是你对这些都能够了解、都能够接受,对你决定之后所做的这些,你会全然的承担、全然的接受,因为你不是一种盲目的决定,你是有看到正面、有看到反面,然后当你决定之后,就承担、接受你的决定,后果都一样全部接受。

  举例而言,如果你很讨厌一个人,认为他好像你的眼中钉,你很不喜欢他,一讲到这个人,就觉得他好像恶魔,好像是你很不喜欢看到的一面镜子,然而你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到他的优点?如果你一直在瞋恨一个人之时,你的心也是被这个境界抓去,你被这个境界束缚住。当你瞋恨一个人,也是被那个境界抓住、束缚住,你跟那个境界就没办法「离」的。如果你要跟那个境界要「离」,必须要能够看到它的「味」,去想想他的好处,去想想他的正面,才会产生一个综合性的思考空间,这样你才会从「味」、「患」的二元对立,慢慢「离」出来。不是只有哲学、佛学上的一个了解而已,事实上在我们日常生活上,都常常要应用的,要看到你着重在哪一方面,另一方面你就要去看到,这样才能够真正慢慢的走在中道上。

  所谓「中道」就是离两边,所谓「离」就是离开两边,你才会真正走在中道上,「中道」不是抽象的。所以,这里佛陀就跟我们讲,如果我对现象界的这些存在,身心内外的这些,我不如实知它的味、患,那幺我没办法「离」,没办法放下、没办法超越,这样就是「永住颠倒」,因为都一直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这样没办法解脱。因为如实知现象界的这些一切,它的正反两面我都看到了,因此我能够「离」、能够放下,能够走在中道之上。所以,各种境界对我来讲,都不会有束缚、不会系缚,就能够「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六节)「尔时,尊者罗?罗」到佛陀这里问一个问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我怎幺样才能够「见」,就是能够体证到,所谓「见」,不是用眼睛看到,是用心眼去看到、体证到。我怎幺样才能够体证到我这个识身?也就是我这个身心与外界一切相,就是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这一切相,我如何从各个角度去体会到没有「我」、没有「我所」?我如何去体会到没有我、没有我所呢?怎幺样才能断「我慢」呢?如何才能真正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如何才能够真正断「我慢」?

  佛陀就告诉罗?罗,「佛告罗?罗:善哉!」你问的很好啊!「谛听!谛听!」你要身心柔软、很专心的聆听。事实上,很多讲的这些经,都是在实际禅修的时候,因为他们以前都是专修的专业人员,大家都是在丛林道场禅修,因此当身心很宁静时,然后再宣讲深层的法义,你很快就可以体会到。今天因为大家要上班,也由于环境时空的关系,我们也没有像以前能够在很单纯的丛林里面,今天大家有因缘来听闻,以后在实际禅修的时候,会讲述很重要的一些关键,很重要的一些体会角度,大家能够在身心宁静、静止的情况之下,就可以深刻去体悟到法印,这时候才叫做真正的品尝到。

  「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罗!当观若所有诸色」所谓「所有诸色」,就是包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不管是过去、未来、现在,已经告诉我们真理实相的存在,它是超越时间、超越时间。「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所谓「远、近」是超越空间,真理的存在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彼一切悉皆非我」现象界的这些一切,我佛陀所体证到的,都是无我、无我所,「不异我」就是无我所、不相在。如果你能够体证到这些,从现象界的一切蕴、界、处,还有身心内外、宇宙人生,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能够去求证、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

  当你真正体证、确证到这方面,就「如是平等慧正观」,才能够称为「平等慧正观」,如实的深观、平等慧。「如是受、想、行、识」其他都以此类推,前面称做「十一形相」,这是总括一个原则,从各种角度都要去体证到,一切都是无常、无我法印,「无我所、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就是平等慧如实观。「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着」如果真正从任何角度去求证,都体悟到无常、无我、无我所、不相在的这些法印,就能够真正「止观双运」而开启智慧,这样你就会对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体证无我、无我所,于是「我慢」就会真正断除。

  何谓「平等慧如实观」呢?要破身见、我见、我慢,一定要对身心内外的一切粗、细、大、小、美、丑、好、坏、远、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如实的观察,去体悟现象界的生灭无常,再深入体会无我、无我所。什幺叫做「平等慧」?上一次课程有透过鱼缸,解析何谓「相在」,或许在文字上,很容易了解什幺是「相在」,但是事实上它的含意是很深,由于观念很不容易突破,我们众生常常甘愿沦为「次等人民」。如果你在「我」里面,会产生「我慢」的心态;如果我在你里面,则会产生「卑慢」。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闻思一段期间之后,真正能够体会到这里,已经很值得了!你会从「我慢」与「卑慢」的二元对立里面超脱,一般的宗教很多情况,都是用这一种在掌控信徒,如果你认为我只是一条小鱼,我在你的鱼缸里面、我在你里面,这种「我在你里面」的观念,于是你就是我的大恩人,你是我的主宰,你是我的……,我都要依靠你、我要仰赖你,我要……,这时候你的「卑慢」一定产生的。如果你认为我是这个鱼缸,认为你这个鱼在「我」里面,你在「我」里面,于是这个我、我是、我能、我慢……就会存在。

  就像说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如果站在鱼缸的立场,我是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你们是要看我脸色的,你们是看我的、我养你们,你们在我这公司里面,你就要听我的话……。因为他认为你在「我」里面,这里面就是「我慢」。如果你认为我们只是个小职员,我们在大公司里面,处处都要看老板的脸色,处处要受人主宰,因此我在你里面,于是你展现出来的,就会是一种「卑慢」。为什幺「自卑」里面还有「慢」,因为你现在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董事长,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总经理,没办法平等心面对你的上司,你今天是一种卑慢的心态存在,因为你今天是委屈的角色,有一天当你咸鱼翻身、当起老板的时候,你会展现出你在「我」里面,媳妇熬成婆的心态就会又出来。

  如果你不能以平等心面对你的上司,将来你也不会以平等心面对你的员工。如果我们是个员工,为什幺我们不用自卑呢?虽然你是董事长、总经理,虽然我只是个职员员工,但是你有你要做的事情,我也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把我这一份工作,认真尽责做好,你也有你要扮演的角色,做你该做的事情,为公司尽一份心力,我也是尽心尽力在做。虽然扮演的角色不同,但事实上我们都是平等的。陈水扁今天虽然是当总统,他有他要做的事情,但是你绝对没有比他渺小,你也不用卑躬屈膝,不用逢迎巴结。我们感谢他默默在承担很多的重责大任,但一样他扮演他的角色,我一样扮演我的角色,我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一样而已,我们都是平等的。

  当有一天你成为董事长、总经理、行政院长、总统,一样啊!你会以平等心面对你的属下、面对你的员工,绝对不会有欺世凌人的心态,你会以一种感恩的心,今天我虽然是董事长,但是今天大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都是一体的,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都同等的重要,因此你会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叫做「平等慧」,就是要超越卑慢、我慢的心态。在修行上,有一个很重要的体会,你跟佛陀完全都平等,你没有比佛陀渺小,你没有比阿弥陀佛渺小。同样的,如果是基督徒,你没有比耶稣渺小,你跟耶稣完全是平等的,跟佛陀完全是平等的,这就是超越二元对立,来到「平等慧」。

  所以,佛陀成佛的另外一个名称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等」就是完全平等,当他成佛,体会到跟一切的众生完全都是平等,没有谁大、谁小,没有谁优、谁劣,没有卑慢、没有我慢。为什幺你跟佛陀、耶稣,跟所有众生都平等呢?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大自然宇宙各种现象,因缘聚合之后所产生的,大家都是来自缘起啊!都是来自缘起啊!每一个人也一样是受自然的法则--无常、无我法则的运转,没有任何人能够例外的,只是当你不了解时,无明的众生在跟大自然法则对抗,自讨苦吃,在苦海里面浮浮沉沉,这样而已。

  佛陀、一个觉悟者、一个彻悟者,他跟众生不同的,不是说多长了三头六臂,而是因为了悟了这些实相之后,不再跟大自然法则背道而驰,溶入整个大自然里面,跟整个大自然法则完全一体运作,这就是「平等慧」。你没有比佛陀渺小,没有比阿弥陀佛渺小,所以你也不要向佛陀乞求什幺,你不用当乞丐去跟佛陀乞求什幺,你也不用当乞丐去跟阿弥陀佛乞求什幺,你也不用当乞丐去跟耶稣、跟上帝乞求什幺,因为你本来就没有欠缺什幺。佛陀成佛,也没有比你多出什幺。

  (45页)「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因为你觉得欠东、欠西,而圣人呢?「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为什幺他常知足?因为他体会到没有欠缺什幺,众生就是没有了悟,觉得我欠缺很多,欠东、欠西啊!于是没有知足。以上都是学佛上面很重要的心态观念,如果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要超越、突破很快、很快啊!不要沦为次等人民,然后一直在向心外去求、去求啊!众生都是平等。

  (第七节)「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就是佛陀对于「法师」的一个最简单定义,「若于色」他体证到而认同,对现象界的这些一切,他已经有体证到而认同,因此产生厌、离欲、灭尽,寂静、内心寂静,体证到「三法印」,体证到涅槃寂静、无常、无我与涅槃寂静,这样才有资格称做「法师」。

  再者,什幺叫做「法次法向」?「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色」只是一个代表而已,亦即不管你从哪一个角度,都能够逐渐地去体悟,而导向厌离、离欲、灭尽,也就是体证「三法印」,然后解脱自在,按照这个次第步骤逐步进入,叫「法次法向」。「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所谓「见法涅槃」就是现法、现在、现世解脱,佛陀、佛教所讲的见法、开悟,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就是你要从任何不同的角度,都能够去看到「三法印」,然后真正能够契入涅槃寂静。「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证解脱」才叫做真正的开悟,这样就能够现世解脱自在。见法,一定是活在当下、活在现在,你才能够见到法,「现法涅槃」就是现世解脱。所以,原始佛法讲的都是现在的,不是未来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未来的。

  「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前文是对法师的一个定义,后面是定义「说法的法师」,法师要讲经说法,你要讲什幺?就是要讲「若比丘于色说」说法的,就是引导大家去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所谓「厌」就是远离颠倒梦想,引导大家去体证法印,然后远离颠倒梦想,「说厌、离欲、灭尽」,这样才是真正的说法。定义都很简短,但是含意都很重要、很深。

  (第八节)「于此五受阴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愚、闇、不明,是名无明」两行经闻很简短的把「明」与「无明」定义出来,「于此五受阴如实知」前面是不知、不见,后面是知见,不管你从蕴、界、处,从身心内外任何角度,如果不了解「无常」与「无我」法印,就是「无明」,开发智慧、大彻大悟就是把「无明」转为「明」,能够体证「三法印」。整个修行都在告诉我们修行解脱的重点,我们不要错用功啊!不要把目标、生命浪费在外缘、一些方便法上面绕,要契入到核心。「如实不知、不见、无无间等」的「无无间等」就是未能现观,「无」就是没有,「无间等」现观,「无无间等」就是未能现观,没办法活在当下看到法,没办法回到当下、回到现在,见到活生生的法的,都是属于「无明」。

  (第九节)「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有人跟阐陀比丘提到:一切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但是「我尔时与诸比丘言:『我已知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你们跟我所说的「三法印」,我都知道啦!,但是「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你们跟我讲的那些,我都知道啊!但是我看到自己内心里面却是在抗拒,内心里面还是没办法接受、没办法认同,我看到内心在抗拒「一切诸行空寂」,你跟我讲「空」,理论上我可以理解,但是我内心里面在惧怕「空」;理论上我可以了解「无常」,可是我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常」;理论上我可以了解「无我」,但内心里面还是在怕「无我」。

  「然我不喜闻:一切诸行空寂、不可得、爱尽、离欲、涅槃」就是说理论上我知道,但实际上还是看到我对这方面,我真的还没有做到。如果你说无常、无我,那幺「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见是名见法?」如果你跟我宣讲「无我」、「无我」,到底谁在修呢?到底谁在证呢?谁能证呢?明明这个「我」在这里,我有苦啊!我可以修行啊!我可以证果啊!不是有这个「我」存在吗?你怎幺说「无我」?你跟我讲说无我、无我,但是我是觉得还没办法体会,因为这个「我」还是存在,我有苦啊!我可修可证啊!如果说没有「我」,谁在修、在证呢?

  这里是帮助众生厘清内心里面的症结问题。这时候「阿难语阐陀言:」因为阐陀跟阿难反映出他的问题,于是阿难就回答他,因为阿难这时候还不是阿罗汉,他虽然是佛陀的侍者,他听闻过很多法义,但是他还不是阿罗汉,本身没办法讲出自己的证量,没办法讲出他自己实修实证的这些,他就只能够像录音带这样,转述佛陀所讲的,于是阿难就跟他讲:很实在、很如实啊!我曾经听佛陀开示过这样的解答,我如实的转告让你知道。

  「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这时候因为佛陀曾经教过摩诃迦旃延,重点内容就在这里,佛陀曾经开示过:「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佛陀就很简洁明了讲出来,众生啊!只要他还不是一个解脱者,众生都是「颠倒依于二边」,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绕啊!都只是抓一边啊!追一边啦!都只是抓他的要,排斥他的不要。「若有、若无」不是抓「有」、就是抓「空」,不是抓这个、就是抓那个,都是只在抓一边。「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着」众生遇到各种境界时,心就被境界黏住了,遇到可意境,就一直在贪、在抓,就被境界抓住,成为境界的奴隶;遇到不可意境,就起瞋啊!在逃、在避啊!

  你不要以为说,我在逃、在避,就是不被境界抓走,遇到不可意境,你在逃、你在避、你在瞋,一样有被境界抓住,不要以为说「我没有去抓啊!」所以我不是被境界抓住,错了!因为境界对你来讲,它就是碍着你,它就是碍住你,所谓「碍」是碍着,它就是把你碍住,你的心常常被境界把你碍着,因此你的心实际上是被它绑住。「世人取诸境界」遇到各种境界,可意境、不可意境,心都常被境界绑住。「心便系着」一般众生都是这样。

  佛陀就教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何谓「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对于每一个境界,都要看到它的「味」跟「患」,正面、反面都要能够看得到,这时候才能够「离」,才有「中道」的力量,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所以,要做到「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你一定要见到法。如果没有见到法,没见到无常、没见到无我,没有看到味、患,你没办法不受境界的影响。

  理论上,我可以知道要「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问题是你要真正做到,一定要见到法,一定要有深度去看到它的味、患,这样才能够超越二元对立。如果真正有这一种力道出来,就会站在一个比较超然的立场,「此苦生时生、灭时灭」那个苦是代表一个境界,顺境、逆境这些都是,无常境界这些都是,也就是这个境界,「生时生、灭时灭」。当自然现象要发生的时候,你就怎幺样?这里面就是包含有一个全然的接受。就像说台风要来,但不是我去招惹来的,我也没有能力去把它赶走。如果在那里对抗,要对抗台风,不希望台风进来,偏偏你的心跟台风就在对抗,于是那个心跟境界就有抗拒的心态,也就是有迎、有拒的心,这样就没办法让境界自然生、自然灭。

  你能够站在比较超越的立场,就能够让境界「此苦生时生、灭时灭」,包括说台风、地震,或是自然的这些现象,都是一样让它自然生、自然灭,因为你没办法去扭转,你没办法去主宰,没办法让地震不发生,不管修行境界再多高,不管再做几百几千场的大法会,你都没办法让地震不发生。如果你可以做到,就可以改变「无常法印」,就可以推翻佛陀所讲的无常、无我。佛陀祂了悟这些,从来不去做这些,因为这是大自然的现象,你不可能去改变,想要去改变大自然的现象,就是「我慢」,到最后还不是一样照常发生。因此,大家要去了解,这样才不会把我们的生命,浪费在不必要的上面,浪费在本末颠倒上面。

  「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以上刚才所讲的这些,你能够「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刚才跟你们讲的「无常」、「无我」法印,你能够实际去体证到,「自知」就是能够亲自体证,才叫做「正见」,一定要自己去亲证到才算。「不由于他而能自知」的「不由于他」,就是我佛陀所体悟到的,还是我的,你个人只是闻思、没有去实证,你还是没办法体会到。所以,你的解脱,你的自知、自觉、自做证,不是我所能够取代的,不是我能够代替你的,我只能够告诉你有这样的法则,再来你还是要自己去亲证,没办法依靠别人的证量,然后你就可以开悟。所以,真正开悟解脱,一定要靠你自己去亲证,善知识只是协助你,他只是「指月的手指」,他只是告诉你那个方向,你要自己去亲证,我们对法、对善知识恭敬,恭敬他、感恩他协助我们,告诉我们一条明确的路,这一条路要我们自己去走、要自己去做,叫做「不由于他」,而能够自知亲证,叫做「正见」。

  「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

  现在请大家做一个记号,「如来正观世间集」把「集」圈出来,则不生世间无见」把「无」字上面打个 ×,不必完全涂掉,「如实正观世间灭」把「灭」圈出来,「则不生世间有见」把「有」打个×。这样大家就比较了解,这句话含意很深!如果你能够真正看到,观察到「如实正观世间集」的「集」代表什幺意思?就是缘起有,也就是现象界,能够如实正观世间所有这些现象界,这些缘起有,「则不生世间无见」如果看到世间缘起有、现象界这些,就不会产生「断灭见」,不会落入顽空,因为世间众生不是执「有」,不然就是执着「空」。

  有的人修行之后,没有正确体会,于是会产生悲观、消极,觉得说落入「空」,到最后觉得人生都没有什幺意义,又落入断灭空了,都没有正确了解法义。你能够「如是正观世间集」,就是现象界的这些,「则不生世间无见」就不会产生断灭空、顽空。「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这个「灭」是什幺意思?缘起灭,能够去看到世间的无常生灭、看到现象界,前面是看到现象界缘起有,就不会落入断灭空、顽空,但再来你要看到现象界本身是无常、生灭,而且它本身现象界,又是成、住、坏、空,如果你能够看到现象界本身,它一样都是无常生灭,成、住、坏、空,你就不会产生「世间有见」,「有」代表什幺意思?就不会产生恒常不变的观念--常见。

  如果能够看到现象界缘起有的这些,你不会否定现象界的存在,不会落入顽空、断灭空,人生也不会悲观、不会消极的。如果你能够看到现象界缘起有这些现象,能够去看到无常生灭,成、住、坏、空的实相,你也不会落入常见,不会落入恒常,不会去抓恒常。一般众生不是抓有、就是执空,那个「空」不是真正的「空」,是断灭空的「空」,一般众生就是常常容易在顽空、断灭空里面,不然就是抓恒常、恒有,所以不是在「空」,就是在「有」之中,落入两边。

  佛陀是怎幺样呢?「如来」就是佛陀本人,「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离于二边」就是超越这两边,超越二元对立,而「说于中道」就是走在中道上。什幺叫做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而有行」归纳出整个现象界,它都是有因、有缘,生起也是因为缘聚而生,缘起的现象也会因为缘尽而灭、缘聚而生,你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它会缘灭,你不能够去抓它的恒常不变。

  举例来讲,有人就认为《心经》在讲「五蕴皆空」、「四大皆空」,什幺都空、什幺都空,好吧!既然你说什幺都空,不要赌气啦!我们只是举例,如果你真的敢从六楼跳下去,身体都丝毫无伤,说你真正全部都空,六楼跟地面还是有落差,房子不是顽空,房子还是有房子的存在,你跳下去还是会死。你在那里讲很多的空、一大堆的空,一个木槌把你敲下去,就生气、愤怒了,就不空啊!所以,一般众生都喜欢在常、无、有、空……绕,都没用啊!真正要去体会,什幺叫做缘起有?什幺叫做缘生缘灭?在以后讲述到「十二无明缘起」这些,我们再讲。

  当阿难这样跟阐陀说过之后,他就「远尘离垢,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就是他能够「归零」,把过去的错误的知见,全部都放下、能够归零,放下过去的抓取。「得法眼净」就是《阿含经》所讲的开悟、见法、证果,至于证到几果,还不一定!不是说这样他就彻底了悟,不可能!因为阿难还没有证到阿罗汉果,他只是「播放」转述而已,他可以了悟这些法,所以有可能就是可以证到初果。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若不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与之抗争→苦就产生了。「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宇宙永恒的「三法印」,实相的存在是「无常」与「无我」,一般我们以前常听到的「三法印」,事实上是讲无常、苦、无我,这是一般在苦海中的众生的「三法印」,这是一般众生所处的世界的「三法印」。「无常」、「无我」是存在,但是因为不了解、不了悟--「无明」,于是就产生「苦」,没有解脱的众生就是这样。一个解脱者就是了悟无常、无我,于是从苦海中出离了,所以他的苦消失了。对解脱者来讲,这个苦是熄灭了,他是涅槃寂静,因此这个苦,它不是永恒不变的「三法印」。

  有的人认为「三法印」就是无常、苦、无我,其实不是这样,这是苦海中的众生的法印,因为事实、实相的存在是「无常」与「无我」,不管到哪里,它都存在的,「无常」与「无我」是中性的。为什幺「无常」与「无我」是中性的?先让大家了解,以后才不会惧怕「无常」跟「无我」,众生就是因为不了解「无常」、「无我」是中性,所以会惧怕、所以会抓取,一般人就是因为不了解,跟现象在对抗,于是产生苦。当你了解「无常」与「无我」实相之后,苦海就消失了,如果「苦」是永恒不变的法印,你就苦不了,就不可能有出离了,因为你到哪里都是苦啊!所以,有的修行人看到文字、经典叙述「无常即苦,苦即无我」,于是认为「无常」与「苦」,就划上等号,就认为「无常」就是苦,世间遍一切处都是无常,宇宙到哪里都是无常,因此整个宇宙的存在,它就是苦海,把这整个世间、把这整个世界都解释成苦海。

  事实上,「涅槃寂静」是中性,「无常」、「无我」是中性。所以,有的人误解了,以为「无常」就是苦,认为到哪里都是无常,到哪里都是苦。事实上,这不能够划上等号,「无常」跟「苦」之间,就是来自于你不了解、背道而驰,这个苦才会产生;当你了解之后,「苦谛」就会消失。所以,佛教所谓的「出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就是认清了实相之后,这个苦就消失,才能够叫做解脱自在,不是到他方世界去,因为到他方世界还是一样无常、无我啊!,不要心外去求法,整个世间是无常、无我的实相,但是世间境界不会碍着你,只是当你没有认清真理实相时,你自己在背道而驰、自讨苦吃。当你了悟之后,就会远离颠倒梦,因此那个「离」,「厌离」的力量就出来了。

  不要把整个娑婆世界认为是客观的苦海。事实上,娑婆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世界、我们这个世间,但不是说整个世界客观的存在就是苦海,而是说在这个世界里面,众生没有见到法,没有了悟真理实相,都是在苦海里面。在地球上,现在将近六十亿人,能够出离苦海而到达解脱的,不多啊!绝大多数的众生就在苦海里面,但不是说它本来就存在,不是说「无常」就是苦海。所以,了解「苦」是怎幺产生,才会掌握到「苦」如何消失,目标不要放错了!不是在外面的世界,不是到到外面去企求、去乞讨。

  许多修行人,虽然很会宣说无常、无我,但是事实上骨髓里面,却是很怕「无我」、很怕「空」,偏偏《阿含经》却处处都是针对众生根深蒂固的心态,针针见血的在刺,很多众生就是怕无常、怕无我,于是遇到这部经典,就认为「啊!这是小乘的,这是自了汉的,这是不好的……」要知道在排斥《阿含经》的,他背后心态在怕什幺,真正内心的深层里面,他在怕无常、在怕无我,还没有真正体证到无常、体证到无我,他还有这个「我」,所以他会建造一个很大的山头,如果让《阿含经》存在、成立,他会怎幺样?他的山头会动摇啊!会一直摇晃、会一直地震啊!怎幺办?怎幺可以呢?所以,他会继续抓,然后会排斥,认为这是不了义。但是佛陀就讲没办法!后面经文还有佛陀讲出的心声,我只是告诉世间实相而已。

  (第十节)「不修方便随顺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诸漏尽,心得解脱,当知彼比丘终不能得漏尽解脱。所以者何?不修习故。不修习何等?谓不修习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道」「不修习念处」的「念处」是「四念处」,所以你写一个「四」,「正勤」写「四正勤」的「四」,「如意足」就写「四神足」,再来「根」旁边写一个「五」--五根,「力」旁边写一个「五」--五力,「觉」旁边写一个「七」--七觉支,「道」旁边写一个「八」--八正道,这里所讲的,刚好就是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合起来就是三十七道品。

  如果一个人没有脚踏实地,好好去实修实证,他就是不可能解脱,只是在高谈阔论,或是要速成,或是老在那里顿啦!顿啦!不管你怎幺样,不脚踏实地去做,你就没办法解脱自在。你要顿悟,一定是来自于你的渐修,一定要有渐修的基础,你才有可能。所以,一个人不能够到达涅槃彼岸的解脱,因为他不想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实践三十七道品。佛陀就比喻「譬如伏鸡,生子众多」母鸡生很多鸡蛋,「生子众多」是讲鸡蛋,生了很多个鸡蛋,但是牠却是「不能随时荫馏,消息冷暖」母鸡懒惰不愿实实在在去孵蛋,却在旁边或是出去玩,或是在旁边,牠在那里等,「欲令子以嘴、以爪啄卵自生」不实实在在去孵,却在等小鸡自己孵化,然后自己啄破出来。

  佛陀就说「当知彼子无有自力,堪能方便以嘴、以爪安稳出壳。所以者何?以彼鸡母不能够随时荫馏,冷暖长养子故」虽然生很多鸡蛋,但是却不好好的孵鸡蛋、鸡蛋能够长出小鸡出来吗?牠能够孕育?小鸡出来吗?你不去孕育、不去孵化鸡蛋,小鸡不可能孕育出来。如果修行不脚踏实地,没有闻思修证,没有解行合一,想投机取巧,想快速、想速成,佛陀说这是没办法的。因为他「不勤修习随顺成就」你就不要脚踏实地,「而欲令得漏尽解脱,无有是处」不脚踏实地修行,却想要求快速的到达解脱彼岸,佛陀说没有这回事啦!

  「若比丘修习随顺成就者,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如果一个人愿意认真脚踏实地的修行,一步一脚印的做,实实在在的做,闻、思、修、、证,只要这样法次法向,一步一脚印这样做,「虽不欲令漏尽解脱」你不想要解脱,时间一到、自然也会解脱。如果你能够脚踏实地的闻、思、修、证,「依法次法向」,依「阿含解脱道次第」逐步去修、去做,你不用求解脱,解脱质量自然就会出来。

  「虽不欲令漏尽解脱,而彼比丘自然漏尽,心得解脱」你要做哪些?他是怎幺样认真修行呢?就是所谓「修习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好好认真的去实修实证,「如彼伏鸡善养其子」像那只母鸡很认真的在孵化牠的鸡蛋,「随时荫馏」随时都能够在孵化那些鸡蛋,「冷暖得所,正复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诸子自能方便安稳出壳」「正复不欲」就算啦!你就好好的脚踏实地去修去做,就算你没有想说要证果,自然也会证果。如果脚踏实地去好好修行,就自然会解脱。

  「所以者何?以彼伏鸡随时荫馏,冷暖得所故」因为能够一步一脚印实实在在的修,只要实实在在用功,自然会水到渠成。所以,「顿悟」来自于「渐修」,高楼大厦要落成,一定来自于深厚的地基与坚固的逐层建筑,若不如此,那种大楼不是梦幻世界的「空中楼阁」,就是空有外壳的「危险大楼」。有的人喜欢高谈阔论或是谈空说玄,想直接切入涅槃啦!切入「空」啦!从果地起修啦!从快速啦!跟他讲说要实实在在的修,要依着法次法向,按照三十七道品,实实在在的修,他就会认为「这个太慢啦!这个不切实际啦!你这是小乘啦!你这是二乘的啦!要像我们这样直接契入涅槃啦!契入「空」啦!从果地起修,这个才是高、才是厉害……」像这样的话,何谓「真正的解脱道」?何谓「世间法」的修行?是不是落入在「世间法」的修行,你能够觉察得出来吗?如果没有闻思基础,往往落入在世间法的修行,越修越厉害,都不容易觉察到。

  所以,闻、思、修这些,逐步的来做,非常重要!顿悟一定来自于渐修,鸡蛋里面的小鸡要孵出来,一定是要有一个孕育的过程,大楼要落成,它一定先有建设蓝图,然后地基逐层扎扎实实的建筑起来、才能够落成,因此顿悟它是来自于渐修,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依「阿含解脱道」而行,必然水到渠成,「自然漏尽,心得解脱」。

  (第十一节)「世尊手执小土抟,告彼比丘言:『汝见我手中土抟不?』」佛陀就在地上抓起一把土,就问:你们有没有看到我手中这个土呢?比丘们回答:我们看到啦!佛陀就说:「如是,少土」我手中的这把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则是常、恒、不变易、正住法」这里有一个关键,连手上的这一把土,我都没办法真正得到它,没办法真正主宰它,没办法掌控它,「若我可得者」的「可得」就是我可以主宰它、掌控它,我可以真的永远拥有它,如果可以这样的话,「无常法则」就可以推翻掉,「无我法则」就可以推翻掉。如果「我可得」,则是常、恒、不变易。

  佛陀又从另一个角度解析,连这一点点土,我都没办法得到,我都没办法掌控它。当你两眼一闭、死亡了,就算你是亚历山大,曾经建立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但是你手中还握有什幺?还不是两手空空,连这一堆小小的土,放在你的手上,你也没办法拿走。佛陀所讲的是看到整个全面,不是说我明明可以拿这些土,怎幺说不可得?!所以,任何你所掌控的,任何你所要主宰的,任何你所要抓取的,到最后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你要抓取的到最后都只是空,你不可能得到什幺,唯有你全然的放,才能够得到无限,此说法好像很矛盾,但是却很深,以后我们再解析。

  你想抓、想抓什幺,最后就只有一场梦一场空,什幺都抓不到,唯有你「自我」死亡,全然的放,最后才会得到无限。「佛告比丘:我自忆宿命,长夜修福,得诸胜妙可爱果报之事」佛陀以前也是有人劝他,要好好的修善、修福报,累积功德福报,佛陀也是这样不断地去做过,也累积过很多的功德福报,「曾于七年中,修习慈心,经七劫成坏,不还此世」以前也常常在做天人、天神,甚至做第四天上帝,看过去我拥有八万四千宝床,我睡也只有一张而已;拥有八万四千宫殿,我也只是处在一殿而已;拥有很多的城土,拥有很多的大城,我也是唯居一城;拥有很多的奴才、仆人,但是身边还是只有一个人在侍候。「八万四千宝车,唯乘一车」。

  「比丘!此是何等业报,得如是威德自在耶?」过去我佛陀真是非常显赫、非常威风凛凛,真的名利都有啦!但是,佛陀就先问:为什幺过去会有这些业报、福报呢?因为「此是三种业报,云何为三?一者布施,二者调伏,三者修道」以前我常常布施,在那边调伏、在那边修道,结果这些都还是在世间法里面绕,都还是在浮浮沉沉、上上下下,还是没有成佛。「比丘当知:凡夫染习五欲,无有厌足」佛陀觉得自己以前也真的是凡夫,跟一般众生一样都是在「染习五欲,无有厌足」总觉得欠东、欠西,也是在修世间的福报,修福、修功德,认为做这些就是了,结果还是没有解脱。

  真正的解脱者呢?「圣人智慧成满,而常知足」佛陀到最后成就「无上正等证觉」,回到一个很单纯的知足、常乐、大慈大悲,因为他体会到真的没有欠缺什幺。佛陀这一世虽然是一位太子,不愁吃、不愁穿,但是他到后来却选择像乞丐一样的托钵,全部的名利、国土江山,他都全部都放下,选择过一个回归到很朴实、很纯朴的生活,因为他体会到过这样的生活,才能真正的快乐,那些系缚、种种的欲乐、种种贪染才会放下,虽然我外面没有什幺。当你全然放下,才能够拥有一切,所以他能够知足常乐,因为他没有欠缺什幺,当你放下的时候,你就能够拥有一切。

  「比丘!一切诸行,过去尽灭、过去变易,彼自然众具及以名称,皆悉磨灭。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佛陀最后的结论就是「一切诸行,过去尽灭」,不管我过去当到多大的皇帝、总统,或是天王,但是彼一切诸行,都是无常生灭变易,都是变化消失了。「彼自然众具及一切名称」的「自然众具」就是所有缘生缘聚现象界的一切,所有现象界的一切,「彼自然众具及名称」不管各种名称所称呼的这些现象界的一切,「皆悉磨灭」,全部到最后都是一场梦一场空。

  「是故,比丘!永息诸行,厌离、断欲、解脱」这里绝对不是消极悲观,而是真真正正去了悟「无常」、「无我」法则之后,放下了过去的错误抓取、错误知见,于是你的苦也就跟着消失、解脱自在,因此这绝对不是消极悲观。

  所谓「调伏」,一般修行人的修行过程在调伏种种,算是一种压制、压抑,包括说一些禅修、苦修、苦行那些,都是啊!事实上,他那时候都还没有真正找到「出世间法」,还没有找到「出世间」的解脱道,还是在一般「世间法」的修行。所谓「调伏」,包括禁欲,包括不吃东西,一直断食,这些都是。以前佛陀也是很认真在修世间的福报,以及世间法的修行也都做过,但是就是还没有解脱,于是佛陀到后来体悟到什幺叫做解脱道,什幺叫做究竟的解脱,然后告诉我们实相、解脱道。所以,任何你所抓取的,都只是一场梦一场空,凡夫因为不知足,而成为欲望的奴隶,解脱者因为知足而常乐,当你体会到没有欠缺什幺时,你是全然的放,但是你也全然的得到无限。

  所谓「三十七道品」,包括四念住、八正道,我们以后会再解析,什幺叫做「世间法的三十七道品」?什幺叫做「世间法的八正道」?什幺叫做「出世间法的八正道」?要清楚的区分出来,修行才不会是落入在「世间法」的八正道里面,在那里修而不知道。所以,为什幺闻思方面非常重要?如果你没有正确的闻思,你后面的行就不可能正确,偏到哪里都不知道,因此要有「解行合一」,要有闻、思、修这样配合起来。

    【幻灯片】

  由于要渐渐深入更深的法义,所以今天我们介绍有关于身体方面的实相,这一系列的幻灯片,都是实际的身体解剖,都是属于医学院的身体解剖,包括各个器官方面,都是实际的实体拍摄的,这方面都是以一种如实观就好,没有说刻意去丑化它,因此大家也不用怕,我们都是以一种医学方面来了解,实际来看看我们身体各方面。一方面因为当我们以后修习「四念处」的「修三十二身分」,就是在解析这个。另一方面要去看到我们身体里面的每一部分,每一个器官就是一个众生,就是很多因缘组合起来的众生,很多众生组合起来一个众生,就是一个器官。大家要慢慢去看到我们身体的全部,每一个部分都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

  我们今天就站在比较属于医学的立场,来解剖、来看就好。这是肺脏,这是心脏,这是横隔膜,这是肝脏,这是静脉,这是颈静脉,这是动脉,这是肝,这是胃,这是小肠,这是大肠,这是我们身体的骨骼,这是大腿骨,这些都是实际的实品把它切开,然后看看里面的这些情况,这里面是骨髓,也是我们的实相,我们全身的骨架。不要说不敢去看、逃避,这样都不够健康,我们要如实来看,因为这是我们的实相,如果没有修行解脱,我们一样没多久就剩下白骨一堆。

  刚才是组合起来的骨架,这是把全身一节一节的拆开,这是头部的,事实上它是由好几块组合而成,这是把头盖骨解开,我们头部看起来,好像一个完整的,事实上它是好几部分巧密的组合,组合真的非常巧妙。以前在中国医药学院,我们都要实际去看尸体,我们都要实际去接触,你实际去看头盖骨,骨跟骨之间接缝的奥妙组合,真是太奥妙了!它的组合很奥妙的,很波浪、不规则,里面的骨浆、脑髓不会溢出来。这是用电脑断层显现出,这是我们头部的头盖骨,这是肩脥骨,这是手,这是脚、大腿骨,这是膝盖骨,这是膝盖,这是我们的小腿,小腿前面、小腿后面,这是脚,这是骨盘,上面是男性的骨盘,这是女性的骨盘,男性跟女性的骨盘,最主要就是角度不同,宽度也不一样,男性比较小,女性的幅度会比较大,因为这跟生产有关,女人要生产的时候,她的骨门要打开,胎儿是在这里孕育。

  这是关节,这是手臂,我们说手脱臼,就是它脱离出来。这是膝盖,这就是大腿、大腿骨,像猪腿、像牛排、猪排。事实上,要看我们大腿是由哪些肌肉所组合而成,就是有不同的形状肌肉组合大腿,是更近照来看,这是大腿骨,我们大腿一支骨而已,小腿有两支骨,这是实际的尸体,把第一层外皮剥掉,看里面的肌肉层。以前我们在医学院接触这些尸体,一般医学院学生都不会怕,最初当然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难免啦!但是后来渐渐就不会害怕了,一方面医学院的学生会把这些当作他们的老师,叫做大体老师,所以他们不会害怕,一方面就是一种感恩,他们是以实际的身体,以身作则来让我们看、让我们学习,所以这是一个实际以身作则的老师,当我们接触这些时,感恩他!所以不会惧怕。

  大家在看这些时,他们都是在告诉我们法,告诉我们无常、无我,一样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大家要会看。这是我们的表情肌,身体里面的表情,各种肌肉的分布、表情肌,这是我们手臂的这些肌肉,把外皮剥掉之后,然后看深层的这些肌肉。这是大腿的,都是实际的这些,我们要慢慢去看,因为「四念处」里面的「身念住」,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程,慢慢去了解我们身体的实相。再来细部的,这是嘴巴,这是咽喉、舌头、咽喉,这是舌头,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这些牙齿,这是骨骼、牙齿的构造,这是舌头,然后这是食道,这是胃,这是十二指肠,再来是小肠,这是把食道截出一节,看里面实际的情况,再来这是胃,这是还没有切开的胃,这是切开胃里面的情况,整个胃里面的情况,用X光照射的胃,一个人如果常常吃刺激品,胃壁就会慢慢受到磨损,渐渐形成胃溃疡,严重的话,就胃出血。

  这是肺脏,这是心脏,这是横隔膜,这是肝脏,再来这是胃、这是胆,这是胰脏、脾脏,是在胃的下面,胃压住在里面,这是一个脾脏,如果胰脏失常,就会形成糖尿病,再来就是肠黏膜、小肠,形成大肠,它是绕一圈的,大肠是从这里开始,然后这样上来到这里,再来这是绕一圈下来,这是大肠。我们把内部的消化器官全部都拿出来,这是胃,这是大肠,这个是阑尾、盲肠阑尾,这里本来是空的,如果我们常常个性比较急,或是吃饱之后,没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然后比较急,有时候一些东西,它会跑到这里面来,就会形成盲肠炎,它会发炎的。

  我们身体里面的消化道有多长呢?是我们身体的六倍,从舌头这样下来,包括整个小肠这些,然后包括大肠这些,是我们身体六倍的长度,再来就是看胃肠里面的情况,这是小肠到这里,然后再开始转成大肠,这是肠子里面的这些情况、实况,把这一块再放大,就是这样。再来就是肝脏,实际肝脏的颜色,也差不多这样,我们身体里面最重的器官就是肝脏再来就是胰脏,上面是胃,这里是十二指肠,胰脏讲的是十二指肠,来到这里就是小肠,胰脏在这里会分泌胰胆汁,就是胰岛素,如果失常就会形成糖尿病。

  我们看一下身体,是从人的正中解剖,这是从鼻子,包括各方面都切一半,然后看里面的情况,这里就是喉咙的实况,咽喉的声带,这是肺脏,一步一步再把它解开来,肺脏的这些实况,是比较新鲜的肺脏,它就是一个气管,这就是气管,肺脏会有这边是三叶所组成,这边是两叶,就是让心脏腾出一个心脏的空间,这是肺脏,这是气管,肺脏再把它细分里面的,这些肺泡,以后我们还会更深入一个解剖来解析,这是横隔膜,这是下腹腔,这是下腹腔,中间就是一个横隔膜,这是实际的肾脏,它是我们身体里面的过滤系统,就像一个滤水器,我们全身的血液要来到肾脏,然后做一个过滤,把好的再过滤好、净化之后,然后从血管里面再流回到身体,把不好的那些,包括有毒素或不好的那些,它再集中过来,然后流到输尿管,从输尿管集中到膀胱,所以肾脏是一个过滤系统。如果肾脏功能失常,就会形成尿毒症,于是就要变成要用人工肾脏,来帮助我们血液的透析,就是洗肾。

  事实上,洗肾是帮助我们取代肾脏,洗我们身体里面的血液,所以里面的血液就是要把那些毒素排毒,像这些肾脏,它也是一个众生,从小到现在,它为我们默默工作几十年,你知道吗?我们好像都认为说很正常,都没有去感恩过它,我们对身体的这些器官,包括肝脏,它都默默在解毒,认为很正常,这是我啊!我的啊!事实上,它们都是自主系统,它们都是单独在运作,它不听你的脑部的指挥,不是你的意念所能够指挥,以后我们还会讲到自主神经系统,但我们很少去感恩它,因为肾脏在我们身体的背面,所以在实际解剖,看到肾脏方面,就是要从背部,换肾脏就是这样挖开,然后换肾脏。

  这是肾脏的实际情况,这是腰部,在腰部稍微上来一点,在我们背部,人体解剖这方面,我们今天先看这一半,下面还有另外一半,我们下次再来看,把它分开,一方面也怕大家看太多,睡不着!

  我们后面再看一些,就是刚好实际拍到的,你看这只蜥蜴在吃什幺?台湾话叫做「肚背」的螺蛄,牠在那里吃这个。如果我们没有了悟法,一直在跟着世间众生的脚步,彻底的讲,就是在整个食物链里面,在六道里面,不断的吃、吃、吃,到最后就是被吃,你看不断吃、吃,这就是那蜥蜴,然后被车子压过之后。这就是蜥蜴的蛋,被压挤出来了,蜥蜴的好几个蛋,出生就一直吃、一直吃,生命意义没有发挥、找寻出来,就是这样吃、吃、吃,到最后就是被吃,你的祖先也是一样,如果他们还不是一个解脱者,他们也是一样吃、吃、吃,吃到最后又是荒冢一堆草没了,还是一样被吃掉。

  所以,如果没有解脱,就是在这整个食物链里面,不管你再怎幺辉煌成就,事业再怎幺辉煌成就,地位再怎幺高,都是在吃跟被吃里面轮回、循环。这是一只?蜍,牠也是一直吃、吃、吃啊!到后来被吃啊!不要以为说牠是牠啊!牠是反映出每一个众生,这是每一个众生的实相,不管你用哪一种方式,有的是被其他东西吃掉,这是被车子压过,也是被吃掉啊!然后或是其他方式的死亡,都是在被吃啦!

  这也是一样,这是蚂蚁,当牠死亡之后,就又是成为很多众生的食品。所以,佛陀也是一样,就是看到食物链,看到众生在「四食」里面一直在吃跟被吃的轮回循转,后来才体会到究竟解脱这方面的涅槃彼岸。

  我们学佛就是这样,大家有时候要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来看,把眼光放大、放远去看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原来只是跟着一般的众生在工作,在忙啊!结婚成家、从小求学,再来长大、结婚,成家立业、生小孩,再来又是这样工作奋斗、事业有成,再来又是老了,然后再来又是面对老、病、死。如果是这样,就是一样都是跟着众生后面的脚步在走,你很难去看到了悟真理实相的,所以佛陀希望我们能够站在比较高的地方来看,去更有深度的去思惟生命的意义,以及更有深度的去看大自然的法则,体会到法印。这就是让我们从高处来看,看看大自然都在告诉我们潮起潮落,波浪一波起、一波灭,无常生灭变化,这个有地、有水,上面有阳光,地、水、火、风,然后它会孕化出很多的动植物,有天有地,一方面去看到缘起的有,一方面去体悟无常的法印,一方面去看看,去体会大自然的深奥,都是要你心越静下来,越深度的去看,你就可以看得到。

  这是油麻菜子的油菜花,你慢慢地去看,欣赏大自然的美,欣赏大自然的启示,欣赏大自然的奥妙,一个开悟的解脱者,他是一种知足感恩,一方面他处处都可以见到法,一方面他跟整个大自然都是溶为一体,所以他是知足感恩、大慈大悲。当你能够去见到法,如实的去深观,如实的去见到法,你就能够心花朵朵开,花开见佛悟无生,包括莲花的开,它也是很多因缘聚合之后而生,所以处处都可以去见到法,这也是一样,这是花开见佛悟无生,你的心眼、心花朵朵开,一方面你真正见到法,真正去体悟法、实相,那幺你也是一样都是会很开心。这个莲花就算在污泥之中,一样可以开出漂亮的莲花,可以结出果实,就算说这个世间再怎幺动荡不安,再怎幺五浊恶世,一样可以解脱自在,只要你好好回来见法,好好的回来实修实证,闻、思、修这样上来,你一样可以体悟到无上甚深微妙法,一样就是花开见佛悟无生的一种情况。出淤泥而不染,建立在一堆污泥之中,一样能够开出很漂亮的莲花。

  (第十二节,杂阿含第四十三经)「无明所盖,爱结所系,众生生死轮回;爱结不断,不尽苦边。……比丘!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愚夫众生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长夜轮回,顺色而转」前面是讲色,后面是讲受、想、行、识,都是如此,「长夜轮转,顺识而转」这里讲一个很重要的重点,众生的生死轮回,最主要是关键在哪里?「爱结所系」,就像一个绑住柱子,这样绑住、不愿解开,就在那边一直绕、绕不出。

  【法义分享】: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因为贪爱染着,让众生如狗子系柱一般,长夜绕柱,轮回而转。因为我以前就读嘉义高中,那时候在嘉义地区,满有名的两座桥,一个叫做天长桥,一个叫做地久桥,天长地久,它算是一个风景区,靠近山区方面,我们也曾经去过那边,感觉这种天长地久,满有意思的。一方面也可以接近大自然,但是佛陀这里就有把众生的一种贪爱,让我们在生死轮回里面,一直这样浮浮沉沉,这里我就引用那一句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

  重点的就是我们要怎幺才能够解脱自在呢?今天会讲到「色」的集、灭、味、患、离,这里有提到整套的集、灭、味、患、离,后面会有解释,这个「色」只是一个代表,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要能够看到过去、现在、未来,身心内外、有形的物质、心理方面都是一样,都要看到它的集、灭、味、患、离,也就是你要看到多重面,不要只看到单面,正、反两面都要看到,这里强调你必须要能够看到多层面,这样贪爱或是瞋恨才会离开。当你在起瞋心时,对一个境界起瞋,对某个人起瞋,你要看到他的「味」、他的优点。如果你对老公已经赌气好几天了,已经对他很生气,有时候你要转个念,多去看他的优点,这样内心的那一种瞋心、不平,他就会很快消化掉、就会冲和掉。如果你对一件事情生起一种贪爱染着,你要看到它的什幺?要看到它的「患」,也就是能够看到正、反两面,这样才会有离系的力量,中道的智慧才会出来。

  (第十三节)「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在大乘经典里面会提到一句话,叫做什幺「心净佛土净」?《阿含经》里面讲说「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如果大家能够好好去体会、去消化这一句话,就可以体会到「心净佛土净」,极乐世界不在他方世界、不在外太空,极乐世界就在我们这里。如果能够见到活生生的佛法,如果能够贪瞋痴尽,心净、佛土就会净,心净、众生就净,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启示,不要向心外求。

  我们再来看后面的比喻,这里提到一种鸟,牠是有很多种颜色、彩色的,「心种种故其色种种。是故,当善观察思惟于心长夜种种,贪欲、瞋恚,愚痴种种,心恼故众生恼,心净故众生净。譬如画师、画师弟子,善治素地,具众彩色,随意图画种种像类」就像一个画师很容易把一块画白净的画布,然后随着他想要的妆画上去,我们每一个人的「三界」也是这样。所谓「三界」、梦幻世界,每一个人的「三界」都不同,是随着每个人你的贪、瞋,所抓、所抗拒的不同而异。所以,事实上三界是自己去抓来的,你的贪、瞋、痴所抓来的。

  这一块画布,你要怎幺画,看你的认识而定,看你的贪、瞋而定,你的世界要怎幺样构造,也是看你的贪、瞋、痴而定,问题重点在于众生不容易察觉到,苦海的世界是自己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当你没有觉察到根本原因时,又会怪天怪地、怨天尤人,然后又要跑到他方世界去。在修行上,有没有掌握到根本,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你用错方法,都一直在心外去求法、向心外下工夫。所以,当你真正看到苦的根本原因,就能够对症治疗,这都是要从我们自己的贪、瞋、痴方面下工夫,当你心净、佛土就会净,「心恼故众生恼,心净佛土净」,有贪、瞋、痴的众生,其心都是一面凹凹凸凸很不平的镜子,大家要慢慢去觉察到。

  如果你戴着一付蓝色的眼镜,所看出去的世界就都是呈现蓝色的;当你戴着一付绿色的眼镜,你所看出去的世界,就呈现都是绿色的,然而你却以为这个世界全部都是绿色的,或是这个世界全部都是黄色的,因为认为这是我自己看到的。但是因为这一付眼镜跟你是完全贴住,你很不容易觉察到事实上是你本身镜片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要回来慢慢反观到,原来这个问题是出现在自己心镜的问题,是我们自己这面心镜的问题。因此,这就是为什幺说解脱道是要回来向内观,一定要回来看自己。你要看到原来这些贪、瞋、痴,这些梦幻世界、这些苦海,问题都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这面心镜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对症治疗。每个人的心镜凹凸程度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世间都不同,因为你所贪爱的跟甲所贪爱的、跟乙所贪爱的,都不相同。你所牵挂的人、事、物,跟他所牵挂的人、事、物,都不同。你牵挂什幺、贪爱什幺,就会被你所牵挂、所贪爱的境界牵着走,因此每一个人的世界都不一样。

  所以,为什幺法义的闻思很重要?不要想说我要赶快急着去修,这些好像不是很重要啊!这正是我们要心静下来慢慢去消化,包括以后的实修方面,因为要有止观的力道,才能够去看到问题的根本在于我们的心镜去扭曲,以后实修方面就是要慢慢回来,去看到这方面的,今天要先了解问题重点在哪里,以后才能够对症治疗。

  (第十四节)「譬如日出,能除一切世间的闇冥。如是,无常想修习多修习,则能断一切的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掉与慢应该是要分开为掉举跟我慢。「若比丘于空露地、若林树间,善正思惟,观察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如是思惟,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所以者何?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这里把修行的重点核心都集中勾勒出来了,不要看经文很简短,如果我们能够好好去体悟「无常法印」,就能够真正去体证到「无我」;如果没有「无常法印」,则「无我法印」也不成立。

  因为「无常法则」是大自然的法则,就是不断的生灭变化,一出生就没办法不老、病、死,不管修行再怎幺高,符术、咒术再怎幺高,神通再怎幺厉害,你都没办法说不让自己老、病、死的;不管你再怎幺修、境界怎幺高,如果「自我」、「我慢」不断除,顶多你只是练就一身很厉害的逃生术,不管你再怎幺逃,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还是存在啊!佛陀不是要我们去练就一身的逃生术,表示自己的功夫很厉害,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能够怎幺样、怎幺样,又可以继续出世、又可以继续再来,都是因为「自我」还贪生怕死不敢放,所以都还是在有生有死的世界,都还没有真正体证到「无我」,那个「我」都还抓着。所以,你要深刻去体证「无常」,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无我」,这一次的禅修就要好好实际证悟到「无常」。

  当你能够体证「无常」,以后会逐步慢慢地加深去体悟到「无我」,因为修行的体证是有次第。如果一个人能够好好去体证无常,就能够建立「无我想」,他, 就能够实际去体证到「无我」,这不是思想的一种架构,而是他能够真正去体悟到「心住无我想」。因为你真正体证到「无我」,那些「我慢」就必然消失,抓取就必然的减少,十个结很自然、很容易就会一一的断除,而顺得涅槃、解脱自在,也就是远离颠倒梦想。如果能够修习「无常想」,能够好好去实修实证「无常法印」,就能够断种种的结。所谓的「结」是断掉到五上分结,欲爱结是属于五下分结,后面的「色爱」就是色界贪,无色爱就是「无色界贪」,掉举、我慢、无明都属于五上分结,也就是证三果到四果。

  大家不要轻视体证「无常法印」的重要,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能够深观身心内外一切无常,就能够断除种种结缚,包括深层的我执与我慢,重点的问题在于修行人大多只把「无常」当作一个名相、口头禅,或是头脑中的一种知见,因此很多人学佛学了很久,但是对这些佛学的无常、苦、空、无我、四谛、八正道,往往都是只是停留在名相知见上,这样就很难实修实证。今天刚好有这样的因缘,大家刚好也有这种意愿、很发心,有人提供场地,下个月六月就可以举办三天的禅修。

  (第十五节)「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这五句是很简短,但是大家要背起来,然后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观色如聚沫」要慢慢去体会我们身体就像「聚沫」,所谓的「聚沫」,如果在水边、溪边冲击比较久的地区,它旁边都有一些像海绵,比海绵还更松散那些泡沫、聚沫聚集在一堆,如果用手搅动,马上破灭掉。所以,我们的身体,事实上就像那些聚沫,看起来好像很结实,但是实在是禁不起碰触揉捏,现在随便一个压缩机把你一挤压,你就变成肉饼、肉酱。大家不要想说我今天年轻力壮,现在学问高、地位高,无常方面对我来讲太遥远了,如果你这样太粗心大意,说不定没多久,你身边周遭的人,马上就示现无常给你看,你以为他好好的,结果出去车祸马上就死掉,人是禁不起一场车祸撞击的,不要以为说我是铁打的身体,不怕!像无敌铁金刚,那个都是梦幻啦!

  所以,佛陀就要告诉我们,要去看到身体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壮健,但是事实上它像聚沫,绝不是消极悲观,也不是故意夸大,而是佛陀告诉我们实相,要让我们去看到色身身体就像聚沫,我们种种感受就如「水上泡」,如果有像小瀑布冲刷下来,看到那个水泡一冒上来,然后又很快消失,所以它是冒上来、然后消失,这里就是宣说我们的种种觉受就是这样,你的苦受、乐受、喜受,都是这样升上来,没多久就消失,升上来、没多久就消失,只是我们往往会怎幺样呢?对「乐受」又会想要一直抓住它、不让它消失;对苦受,我们又希望赶快要设法把它排除掉,不让它自然的韵律运作,这样又变成苦上加苦。所以我们要去了解那个实相--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

  所谓「春时焰」,就像在沙漠地区,如果它有一些水气,然后天气炎热,水气会蒸发,就像一个荧幕出来,如果附近远方有什幺山景,它会映现出来,因为它在远处,事实上是水蒸气蒸发一个幻相的荧幕出来,然后你以为是真的一个世界,叫做「想如春时焰」。国内台中亚哥花园有一个水幕电影,号称亚洲最大用水做成的一个荧幕,看起来满立体的,但事实上那些水如果全部都消失,它只是一个梦幻泡影在那里。所以,有时候你对一件事情,想得很陶醉、很快乐,事实上都是在那里自我陶醉。所谓「诸行如芭蕉」,「芭蕉」就像香蕉一样,你一层一层的剥,剥到后面、剥到最后,里面是「空」,剥到最后里面就是「空」。所以,你要看到核心的「空」。「诸识法如幻」就像魔术师放一幕电影,让你看得很欢喜,你以为是真的,结果当它因缘不具足的时候,什幺都没了。这几句偈的含意都很深,也把这很多的重点都浓缩在这里,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求证,

  (第十六节)「云何色集」什幺叫做「色集」?后面段是讲「色灭」,大家要慢慢去看「色集」的重点,如果一个人对于我们的感受,对于受、想、行、识「五蕴」这方面,没有如实去了解,就会颠倒梦想的抓取,贪爱就会聚集,指出生死的原因、轮回的原因,是来自于「无明」。无明,就是因为你不了解实相,然后贪爱、抓取。后面所谓的「色灭」,如果你能够了解实相,就会放下那些抓取,你会放下、不会再聚集,然后就是放开、放开。所以,「色灭」就是那些苦恼就会消失了,贪爱没有了。

  (第十七节)把一些重点又浓缩出来,「云何断关?谓断五下分结」我们修行证果,所要断的重点,你要放在哪里呢?第一个阶段,你要先能够断五下分结,就是十个结。所谓要解脱,你要过五关斩六将的意思。要断哪些关呢?第一个阶段要先断「五下分结」,这十个结的前面五个结要先断,「断五下分结」就可以证到三果,三果后面「五上分结」,再继续用功就可以看到、然后就可以断。

  「云何度堑?谓度无明深堑」因为这是一个鸿沟,你要能够度过去。但怎幺度无明深堑呢?就是要静下来,然后把你的觉性、觉知唤醒,活在每一个当下,去现观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把无明冲动、不了解实相、不了解真理,那一种向外一直冲动的那种心拉回来现在,让你现在觉醒起来,把事情弄清楚、把实相弄清楚,就是把「无明」转为「明」。但是,这是最不容易断的结,这是最深的一个结。

  举例来讲,这是基督教里面的一个比喻,就是上帝跟几个人在讨论,觉得要躲在哪里,人们才找不到我?有的人就跟他讲说,你应该躲在哪里,躲到什幺地方,躲到高山上、躲到大海,或是躲到他方世界去,但是还觉得躲到那些地方,还是有人会找得到啊!后来有一个人就跟他讲,躲到一个人的心里,他就找不到。含意很深!真正要了悟宇宙一切人生的实相,最深的结--无明结,必须从你内心里面打开,所以不要向心外求法,一定要回来反观,然后好好活在当下,去看当下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这样你只要用功半年、一年下来,一定会有很大的突破。如果你向心外去找上帝,你找不到上帝。以佛教来讲,如果向心外去找解脱、找净土,你找不到净土,亦即「心净佛土净」,一定要回来在当下。

  「云何超越境界?谓究竟无始生死」也就是断除生死轮回,才能超越一切的境界。「云何脱诸防逻?谓有爱尽」就是那一种贪爱,「此爱绵绵无绝期」那个爱,因为你一抓取什幺,那幺你所抓取的这些,你以为是得,事实上它正是束缚住你,你就会被那个境界牵着、所拘束。「云何建圣法幢?谓我慢尽」所谓「建圣法幢」,【法义分享】若要真的要弘法、真的要为法做见证,「建圣法幢」就是为法做见证、弘法的意思,你最好要先「我慢尽」,到达无学位的四果阿罗汉才能真正建圣法幢。所谓「我慢尽」,以十个结来讲,是在「五上分结」的部份。证到三果的人,我慢都还没有断。

  (第十八节)一样要从色、受、想、行、识各方面,去体悟体证无常与无我法印。「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断五下分结已,云何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体证无常、无我,可以断五下分结、证到三果,比丘就继续再问当证到三果之后,怎幺样才能证到阿罗汉果?当我断五下分结、证到三果之后,我如何才能够「漏尽,无漏心解脱」?就是四果阿罗汉的世界、究竟解脱的世界、成佛的世界,我怎幺样才能够「漏尽,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何谓「漏尽、无漏」?因为含意很深,以后还会再讲述。

  「佛告比丘:愚痴凡夫、无闻众生于无畏处而生恐畏。愚痴凡夫、无闻众生布畏--无我、无我所。二俱非当生」这一句话含意很深,要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去咀嚼、去体会,不止一般的众生,绝大多数的修行人,都很难超越这两句话所讲的范围,所以佛陀就很率直的讲,「愚痴凡夫」就是还无明遮障,还没有了悟实相的一般众生,跟一般修行人,「于无畏处而生恐畏」,就是说不该去怕的,却偏偏一直的怕它;不应该怕的,却这幺样的怕它。「愚痴凡夫、无闻众生布畏」,一般众生怕什幺呢?怕无我、怕无我所,佛陀就讲「二俱非当生」这两种现象是不应该有的,因为实相真理就是无常,但是众生就是不了解,然后偏偏一直跟实相在对抗,都一直去抓常、抓我。但是宇宙大自然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像一只小螳螂要搬动大石头,就是以一个小我的力量,然后要去改变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这怎幺可能呢?这样只是自讨苦吃而已。

  一般众生就是要抓常、抓我,然后很怕无常、很怕无我、很怕无我所,很怕我所抓的失去。佛陀就讲就坦白讲,这两种现象都不应该有,因为你再怎幺怕,不是因为你怕就不会丧失;不会因为你怕,怕你的父母亲老、病、死,你的父母亲就不会老、病、死,不是这样啊!不会因为怕你自己衰老,所以百般把自己化妆打扮得很漂亮,然后你一直这样打扮下去,你以为自己就不会老吗?不可能啦!顶多只是延后而已,还是会来啦!所以,佛陀就讲说,如果你一直在那个怕无常,怕无我、怕无我所,那些都是多余的,因为你再怎幺怕、再怎幺抵抗,再怎幺治疗,不管你修行再怎幺高,神通再怎幺广大,你不可能去改变它的,所以那些都是多余的、不应该有,但是一般人却偏偏都一直在怕这些。此处已经讲到修行方面非常深的核心了,大家以后要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看,很多的修行法门,包括很多宗教都与「无常」、「无我」的法印在抗争,当你觉醒得越深,就可以越体会到这两句相当深的启示。

  「攀缘四识住,何等为四?谓色识住……」经文内容比较不容易了解,我们讲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识」其实会住在「色、受,想、行」,即如「六根」与「六境」的接触,然后会产生「六识」。但是我们的「六根」要看到东西,事实上是我们的「意根」都有透进去,它才能够发挥作用,以医学术语来讲,如果你的眼神经坏掉,眼睛表面上看起来好好的,但是它能够看到东西吗?它没办法看到的。因为我们的「意根」无法传达进去,脑神经无法穿越进去、通过,于是那个「识」无法跟「眼根」结合,眼睛没办法起作用。

  「识」常常会跟「色、受、想、行」结合,然后导致不是贪爱我们的色身,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觉受,不然就是贪爱我们的种种思想念头,或是种种那些意行、口行,「行」就是冲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重点即将透露出来--「识无所住故不增长」,前面是讲「识住则增长」你贪爱身体的身、受、心、法,对「自我」的抓取就会越增强、越增长,这样你的城墙(十道体系)就越巩固。如果今天要解脱,刚好反回来,必须要慢慢地去除,慢慢地去看到实相,然后慢慢地去除抓取、慢慢放下。

  当「识」到达「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作为」「无所作为,识无所住」就是不抓取,因为你了悟实相真理,不在抓梦幻泡影,所以「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作为」。所谓「无所作为」不是消极悲观,而是没有那些颠倒梦想的作为,看到以前是在「海中凿河」,在海底挖一条溪,现在照见到了,你就放下了,所以「不增长」,所以「无所作为」。「无所作为故则住」,「住」就是能够安住下来了,身心已经知道何谓「依止处」了,最主要是你的心能够定下来,已经知道哪里是我的家了,知道家在哪里,已经找到家了,已经回到家了。禅宗也有讲「已经回到家」的意思,你已经知道家在哪里,已经知道你的心要安止在哪里了,已经不会在向心外去求了。

  所以「无所作为故则住」,因为你不会再颠倒梦想了,也不会这样自作苦受,所以「住故知足」,因为你感觉到已经没有欠缺什幺,你也不必要到他方世界去找法了,因为净土已经现在你眼前了,于是这时候「住」,你的心能够定下来,即能「自依止」、也能够「法依止」,看到法、见到缘起甚深,体悟到你本身没有欠缺什幺,没有比佛陀少什幺,没有比佛陀渺小什幺,你是要成为完整的自己,成为你真实的自己,而不是要去变成释迦牟尼。所以,你感觉已经都具足了,不需要再向心外去求法,「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因为你已经没有再需要、追求什幺,不是说「我就是一直赚、赚很多钱之后,我才知足」如果你以为赚很多钱之后,你才会知足?我们也经常听别人说:钱永远也嫌不够啊!如果你以为赚钱就能让你知足,那是不可能,除非你有相当的体悟,才会放下、才会知足。

  「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着,无所着故自觉涅槃……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真正能够做到「识无所住」,就会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你已经不再抓取,也不会觉得有什幺不足。

  跟大家分享一个满重要的心得与观念,一般讲说要成佛,很多人的观念都认为佛陀就是一个怎幺样的形象、形状,佛陀具足八万四千威仪,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神通具足、……具足,我们就是要成为释迦牟尼佛,于是把他当作一个超级的偶像在膜拜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跟他一样……。一般学佛想要成佛的观念都是这种目标,一般的体会、一般的讲经说法都是这样,与佛陀这样一比较,就认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但是我一相也没有,我一种好也没有,因此很多人就会觉得我们这辈子不可能成佛,很多法师跟你讲经说法,他不敢跟你讲说你这一世可以解脱、可以成佛,因此都说要「三大阿僧祇劫」,或是到他方世界去。

  事实上,都没有真正体会到成佛的意思,把佛陀、人间的佛陀,又变成一个「超人」,变成一个「无敌铁金刚」,变成一个「超级偶像」,当你把他越捧越大之时,你相形之下,就觉得自己越渺小,因此想成佛这些,想都不敢想。如果基督教或天主教徒,把耶稣太神格化,都未必是好事,佛教徒也一样,你把佛陀神格化,把他推得越高越远,都不是好事。事实上,佛陀、耶稣他们都是以人身来示现,而且都是以实实在在的一个人,来告诉我们真理实相,让我们去看到真理实相,这样而已。所以,说要「成佛」,翻译这个「佛」字,大家很容易被这个字又迷住了,事实上「成佛」是要成为一个觉悟者。觉悟者,你觉悟什幺?最主要就是要觉悟到宇宙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无常」跟「无我」法印。

  成佛、成为觉者、成为解脱者,主要就是要能够体证到、觉悟到这个,这样而已。所有三十七道品、八万四千法门,所有的修行法门,都只是让你心静下来,「止观双运」,就是要让你去体证这两个法印,可以清楚知道何谓「成佛」,「成佛」的定义是很重要的。今天每一个人都可能透过努力而去了悟到实相,只要你这一生这一世好好努力,去觉悟到真理实相,就可以远离颠倒梦想,就可以成佛。早期为什幺佛陀引导弟子的解脱很快呢?因为都没有很多的迷雾障,都很单纯的实修实证、体悟法。所以,现在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就是我们说要成佛,不是把自己一直在补补修修,然后去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样子。为什幺一朵玫瑰花,不能够欣赏你自己,偏偏一定要去欣赏莲花?然后玫瑰花你就在那里自艾自怨自叹,认为说人家那个莲花才够大、才够漂亮,就不能够满足于你自己,不能够安住于你自己,偏偏一直天天幻想着我要成为莲花,我要成为什幺花,这样才够大、这样才够好,都是进入梦幻世界,你都没办法安住在自己。

  当你是一朵牵牛花,为什幺你不能够全然的开放?为什幺你不能够全然的安住在你的每一个当下?为什幺你就在一直自怨自艾说:「我这朵牵牛花是长在路边,兰花才让人供养,所以我要努力改变成为兰花……」人类才会颠倒梦想,要努力改变自己成为什幺,要努力修正自己,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模样,都没办法肯定自己,没办法接受自已,这样你怎幺会知足?!这是一个「成佛」上,很重要的一个关键,每一个人都是「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每一个人在这宇宙中,都是独一无二的,要认清知道你自己也是独一无二,你跟释迦牟尼佛完全平等,你跟耶稣也都完全平等。你所跟佛陀不同的,就只在于佛陀是一位觉悟者,了悟真理实相而远离颠倒梦想,没有在那里构筑梦幻世界,他离开这个苦海,就这样而已,这就是一个成佛者、一个解脱者、一个觉悟者。

  所以,要把修行解脱、成佛、成为觉悟者,要弄清楚。当你了悟这些,体悟无常真理实相时,然后发现你没有欠缺什幺,也不必到他方世界去追求,跟佛陀比较也没有少什幺,这时候你就会完全的知足,感恩啦!知足啦!于是就能够「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你要真正能够知足,才会解脱啦!如果觉得你还欠东欠西,内心还有很多的空虚,还有很多的不安,还有很多的不知足,你就还有得绕。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如果听得懂刚才讲述的这些、好好消化,可以节省你很多很多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浪费。

  【法义分享】能深入体悟无常、非我、非我所,则能断五下分结而证到三果。但「我慢」仍未断。走在修行路上的众生,虽然知道无常、无我,也很会宣说,但是往往骨子里都是抗拒无常,很怕无我。所以种种扭曲变质的修行法门就不断衍生出来。所以,这一经的含意也是很深,大家要慢慢去看、慢慢去体会,如果你真正能做到「识无所住」,就能够做到《金刚经》所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但是不容易!只要你还处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就处处「有所住」,只是自己有没有觉察到而已。因此你要觉察到,再来才能够针对那些结一一的断除。

  我从民国六十年左右,就开始在人生哲学、生命哲学上面在探讨、下工夫,从高中时期就在探讨、追寻,后来慢慢在佛教方面涉入越深也是一样,人家跟我们引导想要「成佛」,就应该要什幺相、……相,出生时就应该踩莲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果你没有这样,就不要想啊!所以,很多宗教师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我们要回归到单纯、纯朴的这些法,佛陀最初怎幺样讲?什幺是修行解脱之路?当发现到很纯真、很朴实的解脱之路,你逐步跟着走,就可以成为你自己,就可以自作主,就可以很有信心的,跟佛陀所达成的境界一样,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但是这里面绝对没有任何的我慢,只要你还有我慢,就不敢这样的宣说。

  (第十九节)「世尊告诸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方便」即还是要采用各种方便法,透过八万四千法门,选择一个适当的法门,选择你比较能够相应、适当的法门,让你的身心静下来。当你静下来之后,就是要进一步的去禅思,「内寂其心,如实观察」,原来佛陀所讲的,打坐不是光在那里坐,你是要有内容的、要有体会的,我们一般如果不了解,都只是在打坐,都是只是在修定,在观呼吸、数息,或是看着专注的一点。事实上,这只是一个过程,只是小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是我们往往都浪费很多时间在这里,于是这种「定」就变成「世间定」。真正的「正定」,一定是要能够「止观双运」,「禅思」就是止观,「禅」就是有「定」,然后「思」就是有「观」,止观双运、内寂其心。所谓「内寂其心」也是一种「定」,然后要如实观察。

  所以,真正的禅修,是要「止观双运」,我们这一次的禅修,所谓「止观」方面,要有「定」与「观」要等持。「缘眼及色→眼识生」「眼色识」就是六根、六尘、六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这里是要探讨苦生起的原因,我们的六根与六尘接触之后,产生了很舒服的感受,于是就会进一步想要去拥有,想要去贪爱、想要去抓取,这样你后续的,只看到「味」、没有看到「患」。但是,不管有没有看到后面的「患」,那个苦就会跟着来。所以,没有一件事情,它只是绝对的好而没有负面的,它一定都是正反两面都有,如果你能够提前看到正、反两面,中道的智慧就会产生。

  (第二十节)这里又有一个满重要的重点,「住于自洲,住于自依;住于法洲,住于法依;不异洲不异依。当正观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异洲不异依」所谓「洲」,简短讲就是要回归到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心外去求法,不要时时抱住一个善知识。真正的善知识只是协助你学习如何才能自依、法依、不异依,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你要亲近善知识,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他是协助你如何早日自依、法依、不异依,不是说日子越久,师徒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然后越抓越紧,以后又成为他的衣钵继承人,或是成为他的一个法门派系,派系门下的另外一个分店的负责人,以后处处都要看着总部方面的脸色,那很苦啊!事实上,佛陀以前早期都是这样,我就是跟你们讲法,跟你们讲真理、讲实相,你们透过实修实际,实际去体证到之后,佛陀他也没有成立宗派,也没有成立宗教,然后就鼓励大家,只要你有实修实证之后,真正有见到法,成为明眼善知识,就可以到各处去跟众生广结善缘、弘法。

  真正善知识就是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住于自洲、住于自依」的「住自洲」就是在茫茫的人生苦海里面,众生都习惯向心外抓取,如果你向心外去抓取一个依靠的东西,你的心永远都没办法真正安止下来,因为你向心外抓取所依,「所依」都不会究竟的。唯有你回到、发现到,要回来自依止的时候,才会发现到究竟的法。如果你还不满足于你自己,还认为说我今天应该要怎幺样、怎幺样,我怎幺样去修行,怎幺样去改变我自己,然后要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如果你还很不满足于你是一朵牵牛花,一直要拼命要想要改善成为一朵莲花,你的苦永远都存在。讲究竟一点,牵牛花与莲花,它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实相的存在,它们并没有美、丑,谁高、谁低……,没有这些分别,是人类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然后划分出来。

  「自卑」是因为不了解实相,真理,然后划地自限把自己矮化,「我慢」也是因为你看不到众生都是平等,然后狂傲自大。当慢慢了解实相、真理的时候,你会体证到「无上正等正觉」,「正等」就是完全平等,你跟一切众生都平等,因此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只要慢慢的心静下来,去体会实相、体悟真理,你就可以成为觉悟者。就是你要回到自己来,自依止、法依止,不要去抱佛脚,佛陀只是一个「指月的工具」,协助我们去看到真理,这样而已。

  「色是无常。若善男子知色是无常、苦、变易,(则能)离欲……」如果你能够「知色无常,苦、变易」,则能够「离欲、灭、寂静、没」如果经文没有补充这两个字,比较不容易了解。一个人能够了悟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你又有抓取就会产生苦,实相就是不断地在变化、变易、变易,你能够体会到这些事实的存在、真理,就能够「离欲、灭、寂静,没」会远离颠倒梦想。「从本以来」就是从古早以来,从始以来、从最初以来,「一切色无常、苦,变易法知已,若色因缘生忧悲恼苦断,彼断已无所着,不着故安稳乐住,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你想要解脱,「涅槃」就是一个解脱的世界,要解脱、成佛就是这样。真正了悟一切「色」(一切现象界)是无常变易,于是你不抓取而放下,因为抓取就是束缚,当你放下、不抓取之时,你就能够解脱。

  「不着故故安隐乐住」就能够安于每一个当下,因为你能够知足、感恩,没有欠缺什幺。「安隐乐住已,名为涅槃」这是解脱自在,当你处在涅槃之时,并不是说「好!这样我自己享受就好了」你还是会随顺因缘,一方面看着众生在苦海中头出头没,或是在那里颠倒梦想,会有不忍之心、悲悯之心。只要有真正实修实证,那一种大慈大悲之心,就会很自然生起,你会很主动的,甚至会随顺因缘,跟众生做法上的分享。绝对不会就像一些人批评的:就常驻在涅槃、不出来度众生……,不会这样的。一个解脱者一定是大慈大悲悯众生,真正的善知识会引导你,如实正观宇宙人生的实相,而达到自依止、法依止。

  有感于大家都很认真、很积极,除了闻思方面表现出很积极以外,大家在实修实证方面,也都很认真、很积极去做,平常就已经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在修、在做了,虽然说工作忙,但也是尽量抽空出来实修实证,这是很好的道心,希望能够继续持之以恒。我们中鼎这里,大家真的福报很好,要好好珍惜!否则福报又很容易丧失掉,像我们中鼎本来考虑搬移到东方科学园区,结果没搬成,这样很好的福报,如果搬过去,一把火又是烧的灰头土脸了,元气都大大损伤。所以,一个大公司能够允许不同社团的存在,表示有这样一个雅量,大家在公司里面,因为建立起正知正见之后,你又会把这些慢慢回向在你的工作、你的公司,再回向这个世间,无形中他会有一种稳定的力量,再加上大家在这里,有这幺好的场地,有这幺宽大的场地,很难得!

  我们想要举办禅修,上个礼拜才积极准备在找,现在场地也有了,而且法云寺方面,又很积极来协助,各方面几乎让我们的工作量减到最少,包括用餐方面,他们也能够护持,也愿意来协助,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珍惜。这一次如果可以,我们是用完整的两天半,大家能够以「归零」的心来参加,以柔软心、归零的心来参加,你这两天半会有很多实际的体悟,实际的体证、突破,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珍惜这样的善缘。

  我们平常闻思之后,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了,这样禅修才能够真正又发挥出它的力量、效用出来,如果你想说「我现在听只是听啊!现在不是在禅修期间」你没有用功好好去体会,这样会浪费掉很多的时间,现在闻思、马上就要去体悟,然后在你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之中,在历缘对境之中,马上要处处去见法。

  (第廿一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人与我诤」补充一个「人」--世间人。佛陀就讲我实在很不愿意跟世间人诤,但是偏偏世间人要与我诤--「世间与我诤」,为什幺呢?「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佛陀就讲「我只是说实话,我只是说实相、说真理啊!我把宇宙的实相真理说出来,这样而已!我并没有欺骗啊!不是我要跟大家诤,不是我与世间诤,事实上我只是说实话,这样而已!你们听不喜欢、听不习惯,不是错在我啦!不是我错啦!」「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世间智者」就是解脱者、了悟真理实相的人,佛陀并没有说「世间智者」只有他一个人而已,解脱不是只有佛陀、释迦牟尼佛一个人而已。一样啊!以前有解脱者,他们走过这一条路,发现的宇宙人生的实相,他们这样说出来,佛陀也去亲证了,因此「世间智者言有」智慧的解脱者他们说有这样的实相、这样的真理存在,当我体证过来之后,当我发现这是真理、这是实相、这是事实,所以我也说有回事啊!

  「云何为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那些解脱者他们所讲的有,到底是什幺呢?他们所讲的法到底是什幺呢?他们承认的真理实相是什幺呢?「比丘!色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这里就扣住那个核心,世间的这些解脱者、有智慧的人、智者,他们体悟到「色无常」--现象界的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这些实相,现象界的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异,如果你你不了解、去抓取,就会产生苦。因为一切的实相,都是一直剎那生灭变异,一直在变化的,这个云从东飘到西,不要以为它是固定的形状在飘。你有没有看到那个云,它每一个剎那的形状都在变?要慢慢去看到,不要以为云就是从东飘到西,然后不变的飘过去,它是在不同的空间、不同的时间,每分每秒都在空中移动,时间也在流失,然后它都是一直在变、变、变,有时候云会增加,有时候又会消散,然后飘到一个地方又消失,都是一直在变异的。

  色无常、苦、变易法,这一种实相真理,「世间智者」就是那些解脱者,他们说有这回事、、这是事实,当我体证之后,我也说这是真理、这是实相、这是事实。「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变易法,世间智者言有,我亦言有」在《阿含经》里面,对「识」方面,都是佛陀所体证、所彻悟的,它都是属于缘起的,又是剎那生灭变易的。所以,原始佛法与后来大乘佛法所讲的重要核心,有很多不太相同的地方,大家要注意仔细去看,一定要看佛陀最初对这个「识」是如何诠释、产生,它的实相又是如何,否则又会把这个「识」演变成一门学问,在解析几识、几识、几识……,一直在「识」上面,花费很多时间在那里绕。

  《阿含经》里面对这个「识」是如何诠释?它是如何形成?它的特性是如何?所以,我们要清楚分辨。受、想、行、识都是缘起法,现象界的缘生缘灭,都是无常法则,无常剎那变异。《阿含经》里面处处都在跟我们讲,尤其是「五阴」方面都一直交代,「世间智者言无,我亦言无」那些世间智者、体会者、开悟者,他们说没有这回事,我也说没有这回事,不是跟着在他们屁股后面说,我也是有实修实证之后才说的,佛陀就继续讲:我们说没有这回事,到底指的是哪些事情呢?「谓色是常、恒、不变易、正住者」这几样,「色」就是代表现象界的一切,包括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界,你说它有这一种常、恒、不变易、永远存在,「正住」就是永远存在的意思。

  你说有这回事,「世间智者言无」一个解脱者、有智慧的人,他说:没有这回事啦!而我佛陀体悟过来,也是没有这回事,因此我也如实说:没有这回事!其他的受、想、行、识,你一直要去找它的常、恒、不变易,永恒不变的灵魂,就是「正住者」的意思,佛陀说:没有这回事!「有世间世间法,我亦自知自觉,为人分别演说显示,世间盲无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有世间世间法」就是有世间现象界的一切,「世间法」就是现象界,它是缘生缘灭。有这些世间、世间法,然后「我亦自知自觉」,佛陀不是说别人怎幺讲他就怎幺信,他也是自己本身去求真求证,发现真的是实相、真理,当他亲证之后,他才「为人分别演说显示」虽然我说实话,但是「世间盲目者不知不见」,众生不去求?求证,「盲目者不知不见,非我咎也」不是我的过错啊!不是我故意要跟众生对抗,不是我故意要跟那些宗派的宗教师在拆山头,不是我故意要去拆人家的山头,不是我故意要去跟人家踢馆,我完全没有那个意思啊!佛陀的意思就是这样,「我完全没那个意思啊!我只是讲实话啊!」但是,当这个实相一呈现出来,跟你这个山头所建立的理念不同,实在不是我的错,我只是说实话而已。

  「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世间世间法」就是缘生法、缘起法。「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苦,是世间世间法」也就是缘起,到后面会再归纳出来,「缘起法」、是归纳现象界缘生缘灭的整个总法则,后面我们还要慢慢去体悟,体证到「非缘起法」,又是更深的。我们要「先知世俗谛」,这里所讲的「世间法」,就是龙树所讲的世俗谛,要先体证「缘起法」,因为那个就是不断的变化、变化、变化,一样是变易,经文里面是讲所谓《易经》的「易」,事实上这个「易」,它一变化就跟原来的已经不相同了,昨天的你跟现在的你,已经不完全相同了;那一朵云前五分钟在那边,现在在这里,虽然说你看到好像同样一朵云过来,但是事实上它已经是不断在变化,它的形状、它的组成都已经在变化,因此那个「变易」,其实已经不是完全原来的模样了。

  所谓「先知法智,后知涅槃智」,再「不得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所以,你要先知道什幺是缘起法、什幺是无常,「法印」要先了解,才能够进一步去体证,以后我们会深入解析,否则现在只是一个名相而已,所谓「非缘起法」、「空」,什幺是空?还会只是一个名相,事实上,所谓八万四千法门,这是方法、法门、工具,它协助我们去「止观双运」、开智慧,是一个过河的竹筏。「缘起法」归纳现象界的整个法则,无常、无我这些法则,现象界就是这样,上次在幻灯片中,有跟大家提过「黑洞」,另一面就是「白洞」,这边有星球消失,另一边就会释放出等量能源散播在虚空,当因缘条件足够之后,又会从能源慢慢凝缩、形成粒子,它是整个宇宙的自然法则,就是不断一直在生灭变化,它会形成,也是因缘具足而生,称作「缘起」。

  这个星球会毁灭,也是缘尽而灭。所谓「缘起法则」,就是在归纳这整个现象界,包括你的身体,小到每一只小虫,大到整个星球、银河系,都是一样生生灭灭、不断变化,但它都是缘聚而生、缘尽而灭,叫做「缘起法」。超越现象界之上的,就是「空」、涅槃智,以后我们会再谈,因为你必须要先看到现象界的缘起法,必须要先亲证,以后我们再谈第一义谛。

  「我于彼盲无目者不知不见者,其如之何!」这也是说出佛陀的心声,佛陀本身就是如实说,但是因为众生不喜欢听,就变成有时候要考量怎样呢?当因缘不成熟时,就是要保持圣默然。佛陀本身就是自称阿罗汉,阿罗汉体悟到宇宙人生这些实相,但是跟一般众生、跟一般宗教师,所抓取的、所想的、所讲的,很多是背道而驰,很多是不相同的,当年佛陀在印度婆罗门教的环境里面,佛陀是被归入异类,佛陀也是很孤独、很孤单的这样一路走过来,他还觉得要讲我所该讲的,能够讲、我就讲实话,不能讲的时候就保持沉默。

  真正体悟到实相真理的解脱者、阿罗汉,他们也是一样发现众生在颠倒是非,不是佛陀的错,当你体证到这些时,一样也不希望讲谎话。如果因缘可以,我就说实话;当因缘不成时,就保持沉默。我想要跟你说实话,你又不喜欢听;要我告诉你谎话,我又不喜欢讲,所以当因缘不成熟时,我就保持沉默。众生不了解这些,就认为阿罗汉是自了汉、只为自己,不积极跟我们讲经说法……,因此这也是佛陀一种感慨、一种无奈,不是我不讲,但是你要我讲一般人讲的、你们很喜欢听的,因为这些对你们的解脱生死无关,我不想讲啊!然而我真正想讲的,跟你们的习性、认知,有很大差距时,你们不喜欢听,你说是我不慈悲、还是你很不成熟?所以,就是这样的因缘,于是阿罗汉又被扣上重重的帽子,认为他们是自了汉、只为自己,完全不是这回事。

  (第廿二节)「有七处善、三种观义。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身作证具足住」「七处善」就是色、集、灭、道、味、患、离。「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是名为色」什幺叫做「色」?什幺叫做「集」?「爱喜是名色集」「名」与「色」要分开,一个人就是喜贪、贪爱,「色」慢慢在酝酿、在聚集,就是「集」。「爱喜灭是名色灭」把「灭」圈出来,「正念、正定,是名色灭道迹」把「道」圈出来,就是修八正道,就能够走上解脱道。「谓色因缘生喜乐,是名色味」把「味」圈出来,「味」就是你吃起来,觉得很舒服、很喜欢,能够让你产生喜乐,这样才会去贪味、贪着。「若色无常、苦、变易法,是名色患」把「患」圈出来。

  我们有时候讲「味、患、离」,这里就有解释什幺叫做味、患、离?什幺叫做色、集、灭、道?「患」就是因为你抓取什幺,你一贪爱什幺,希望永远符合你的意思,偏偏天不从人愿,因为事实上就是无常法则在变化,你偏偏要它「常」,是不可能啦!所以,色无常、苦、变化,因为它会不断的变异,就是你所抓来的后患隐藏在里面,你有看到吗?「是名色患」。「谓于色调伏欲贪、断欲贪、越欲贪,是名色离」把「离」圈出来,这里讲的七种义,前面有讲「七善处」就是色、集、灭、道、味、患、离,七个要清楚分辨出来,这里刚好有很简短的定义,因此一件事情要去看到它的缘起,也能够看到它的缘灭,能够看到它的正面,也能够看到它的反面,能够看到它的「味」,也要能够看到它的「患」。

  「若于空闲、树下、露地,观察阴、界、入」三种观义就是阴、界、入--五阴、六界、六入处,当然包括六根、六尘。事实上,不管从身心内外一切现象界,从最小到最大,你都可以去求证、去考验,看它是不是一定无常剎那生灭变易,能不能去找出推翻无常法印的,如果你可以找出推翻无常法印的,那幺无常法则就可以推翻掉,因为佛陀、以及发现以前的智者、解脱者,他们所体悟到的实相就是如此。现代的科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都是在证明佛陀这些智者,所体证的「无常法印」的真实,当大家真正体证到无常之后,再深一步在历缘对境中,去看到我是、我能、我慢。

  「五阴」这一章,算是满重要的重点,是整个法义相当重要的核心,所有的修行到最后,包括从最初、以及到最后,都要来深观、体证到这方面,尤其是十个结后面五个结的「我慢」与「无明」,要断除这些,一定要去深观「五阴」方面,所以不要小看这些经文好像不是很重要,错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你要解脱生死、了悟生死大事,这些一定要慢慢去消化,因为当你以后实修实证最深层核心,就是回来体证到这些,才能够真正断深层的我慢。

  第廿三节这里讲的,什幺叫做「取」?「佛告比丘:云何取故生着?」这一段是「取」,贪爱就会黏着,后面是不贪爱、不取着,如果一个人贪爱,「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是我、异我、相在」一般颠倒梦想的众生在面对各种境界时,都是去看到我、我所、异我(我所),都是认为「这个是我、我的」然后「相在,来见色是我、我所而取」你只是看到表相,没有去看到深层的实相,变成在颠倒梦想、错误的抓取。当你抓取了之后,「取已」,因为你抓取、执取,「彼色若变、若异,心亦随转」前面你是看到「味」而抓取,后面「患」就出来了,因为它一定会变化,现在恋爱时是甜甜蜜蜜,认为彼此都是彼此的知心,大家心心相印、很好,希望永浴爱河、天长地久、永不变心,但要只要事实的存在,它一定会变化、变化、变化。

  所以「取已,彼色若变、若异,心就随着转」如果你一直抓住说「你是我的先生,你就应该怎幺样、应该怎幺样,你怎幺可以变?!……」或是说「妳是我的太太,妳就是应该怎幺样、应该怎幺样,妳怎幺可以变?!……」然后当他变的时候,你就会跟着痛苦,记得!所有的苦是来自于你的抓取,然后欲望投射上去,但是当无常在变化时,你不能够接受它、不能够承认它,你在跟事实、无常法印在对抗,那就是苦啊!于是你的心就会被境界牵着走。

  「心亦随转;心随转已,亦生取着、摄受心住」「摄受心住」你的心被境界束缚住。这里的「摄受」,不是收摄六根的摄受,「亦生取着、摄受心住」你的心、你的注意,全都黏着在境界里面,被境界绑住了。「摄受心住故」因为你的心被境界束缚住了,「则生恐怖、障碍、心乱,以取着故」你的心就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现在整理出一个公式,假设E就是你所抓取、执取或是贪爱,就是执取某种,依、X你就会怎幺样呢?就被X牵着走。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公式,因为很重要,这个X是一个变量,就是一个函数,它只是一个代表,因为你依X、抓取什幺,就会被什幺所牵着走,你把它套进去检验、去检查看看,你很依赖、很依靠你的老公,就会被你的老公牵着鼻子走。你对你的太太很迷恋、很依赖,你的太太的一举一动,她的脾气、她的心情,就会大大的影响你,你很关爱、很疼爱你的小孩子,你的小孩子有没有回来,他的课业好不好,他的身体好不好,他就深深的影响你的内心能不能宁静。

  这是一个函数,这是一个变量,去把它套用Y,也是其中一种,它只是一个变量、一个代表,你慢慢去体会看是不是这样。如果你很着迷、很崇拜一个大师,就会被这位大师把你牵着走,大家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看。

  「云何名不取着?多闻圣弟子于色不见我、异我」一个有智慧的人,不管什幺样的境界里面,都能够去看到「无我」、无我所、不相在,「于色不见我、我所而取」不会去黏着、不会去贪爱、不会去颠倒梦想,「不见我、我所而取已」不会执取、抓取。「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不管「色」怎幺变异,他不会随着转。举例来讲,如果你很依靠、很依赖你的老公,对你的老公抓取很强,那幺你老公的举止,以及他在外面的言行,你都会很牵挂着。如果隔壁邻居的先生在外面拈花惹草,你的内心对他的牵挂,跟自己的先生会相同吗?不会相同。因为我依的是我的先生,因此先生他的作为对我深深的影响,但是对于别人的先生,我只是在看戏而已,我没有被他牵着走。

  所以,你黏着什幺,他的变化就会深深影响你的心,让你的心不能够自主。「心不随转;心不随转故,不生取着、摄受心住」因为你的心有所主,不会被境界搅进去,你的心不会被境界绑住。「不摄受心故」心不被境界所牵绊、所束缚,你就不会生恐怖、不会有障碍,心也不会乱,因为你没有黏着。但是并不是说夫妻这样就没有感情,夫妻方面的相处是大家有缘在一起,我们彼此互相尊重、相辅相成、一种同修,但不是抓取,这是很重要的关键。你爱你的先生,或是你爱你的太太,你爱他就要尊重他,也要让他独立,你是协助他独立,不是那种爱让彼此的黏着更强、依靠更强,这样苦会增加,那种爱是尊重、相辅相成,然后协助彼此心智的成长,协助彼此自依止、法依止,不是加强依赖。

  所以,真正的爱,包括说你爱你的小孩也是一样,不是让小孩子加强对父母亲的依赖,那是溺爱。如果真正爱你的小孩,是协助他早日独立,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才是真正的爱、智慧的爱。第廿四节是讲:什幺叫做有漏法?什幺叫做无漏法?有漏、无漏是属于修证方面。「六入处」章节会讲六根方面的有漏、无漏,以后再讲「漏」方面,因为它这是实修上面一个重要的关键。

  (第廿五节)「四大因、四大缘,是名色阴。所以者何?诸所有色阴,彼一切悉皆四大,缘四大造故」所有的山河大地,所有的众生,所有动、植物,这些有形的物体,都是由地、水、火、风所组合而成。「触因、触缘,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阴。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触缘故。名色因、名色缘,是故名为识阴」我们要清楚了解这个关系,地、水、火、风加上「空」,然后产生「识」,这个「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一种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风,跟「空」的巧妙组合之后,然后「识」才产生。这里所讲的「色」,就是前面的地、水、火、风,这些有形的身体、我们的身体,就是地、水、火、风,还有跟「空」,然后「触因、触缘」,当地、水、火、风加「空」之后,就会形成有机生命体,有这个「识」产生,就会形成有机生命体。

  当有机生命体产生时,就会有「六根」的感受。因为有六根,你的成长、然后有生命,当「六根」跟「六尘」接触时,会产生受、想、行的这些「蕴」,就像小孩子诞生之后,渐渐长大,他的六根渐渐发育,当他跟外境接触时,他的感受、他的思想、他的行为就会出来。当一个婴儿的眼根、耳根都还不发达时,他的眼根没办法去产生眼识,因此婴儿的世界就很单纯。他的感受、思想、行为,就是受、想、行阴,色阴是跟地、水、火、风、空这些组合而成,受、想、行呢?是因为你有机生命体产生之后,六根跟六尘接触,他才产生受、想、行。

  「五阴」里面的识阴,又是「名色阴、名色缘」,可以简单归纳「色」、「空」,我们简单名为「名」。因此,地、水、火、风跟空,「名」、「色」组合起来之后,「识」就会产生,这个「空」绝对不是顽空,所谓「空间」,只是「空」的一种性质而已,并不是说空间就是真正代表「空」,包括能源,也是「空」里面的一个面貌之一而已,所以「空」是能生妙有,当地、水、火、风,再跟「空」组合而成之后,名、色组合而成,有机生命就会产生,就是缘起的深奥、缘起的妙。所以,这里是在解析「五蕴」的色、受、想、行、识是怎样来的?有的法师在讲述「五阴」就是五种元素,认为我们的身体就是由色蕴(色阴)、受、想、行、识五种阴组合而成,不是这样。如果你是这一种解释,认为身体就是由色、受、想、行、识五种阴组合而成,结果「识阴」就会单独划分出来了,认为这是宇宙存在的一种元素,这就是我们的灵魂,这就是我们的心。

  所以,要回来看佛陀是如何解析「识」、是如何形成。比丘就继续再问:「云何生我慢?」为什幺会有我慢呢?佛陀就回答「愚痴无闻凡夫于色见我、异我、相在,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于此生我慢」当我们的身体跟外面的山河大地形成,尤其最主要是身体形成之后,然后慢慢长大,因为你没有了解到我们身体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你不了解它缘起,不了解它真正形成的原因,结果你错觉啦!认为说这就是我啊!我啊!于是「身见」就出来,有「我」就会有我所,「异我」就是「我所」,然后就会有比大比小、比高比低,所谓相在、不相在的问题,就这样出来了。

  「于色见我、异我、相在」然后受、想、行、识里面,也是一样,因为有身、有我,就会产生「我慢」。西方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于受、想、行、识,有感受、有想蕴,就是我思,从中产生能够思考、能够创造、能够画画创作杰出的作品,成就感就这样出来,但是没有去看到我是、我能存在真正背后的原因,你没有去解析,所以没有看到缘起,于是被这个幻相、因缘组合而成的相迷住了,所以看不到「无我」,「我慢」就这样产生。

  比丘就说「善哉所说!」佛陀说得好,「欢喜随喜,更有所问」现在请问更深的问题:「世尊!云何得无我慢?」「我慢」要怎样才能够断掉呢?佛陀就回答:「多闻圣弟子」前面是一般众生在「色」里面,在身、心里面见到我、我所;一个真正有智慧、有修有证的人,他是「不于色中见我、我所、相在」不会去看到这些颠倒梦想的幻相,「不于受、想、行、识,见我、异我、相在」不会这样去抓一个、追求一个永恒不变的一个灵魂。比丘又继续问佛陀:「何所知、何所见,尽得漏尽?」我怎幺样才能够真正把那十个结、完全断除呢?我怎幺才能够到达究竟解脱呢?又是很重要的一个归纳,「诸所有色,若过去、未来、现在」就是超越时间,「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就是超越空间,「彼一切非我、不异我」就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不管从现象界的一切人、事、物,身心内外、宇宙人生,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要去求真、要去求证,不是盲目相信。

  要去求真求证,能够去体悟到都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所以,你能够真正这样,就能够了悟实相真理,远离颠倒梦想,这样就「如是知,如是见,疾得漏尽」很快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成佛,成就四果阿罗汉,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重点,如果你能够掌握核心,要迈向究竟解脱就不待时节,没有时限的。

  五阴是如何形成?(第57页法义分享)色、受、想、行、识,「五阴」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都是由各种元素不断排列组合演变而成,如同水,不是本来就存在,而是由H2O两个氢原子,跟一个氧原子所形成组合而成。「识」也是如此,不是本来就单独存在的元素,更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这方面大家要慢慢去体会,然后要去求证,到后来会完全接受这个事实,不会再去颠倒梦想。所以,这都是很重要的经文启示。

  【法义分享】在各种元素未形成聚合之前,「我」在哪里?真正要参公案,就是要去参这些、体悟这些。于此缘起的五阴身心,如果不了解,则我、我见、我慢就会产生。如果能够如实深观「五阴」的实相,那幺我见、我慢就会断掉了。

    【幻灯片】

  今天继续看上次有关身体的另外一部分,可以让我们加强对身体实相的了解,所谓「白骨观」方面,也可以增加这方面的了解,这都是实际我们身体的骨头,要慢慢去看、看到我们实相。我们身体里面深层的这些实相,这一张是骨头方面的一个模型,就是实际我们脊髓,这里有椎间盘,这是实际的一些骨头。这都是实际X光片所照出来的心脏,它会稍微偏左,所以人「不偏心」就不正常,人都稍微有些偏心,这是正常的。至于说,它怎幺运转这些?以后再讲。我们现在只是了解、认识一下我们身体的内脏,这是血液,从身体的静脉流回到心脏这里,再从这里再打出来,然后再送到肺部。在肺部把脏的空气透过呼吸、肺泡的交换,把脏的空气吐出来,然后吸气进去,又把新鲜的氧气透过肺泡的交换,把新鲜的空气又交给红血球,然后又流回到心脏。

  当心脏流到这里,然后再从这里打出来,所以我们心脏因为最强的力量是在这边,就像最强、最主要的部分,它要打到全身,当我们摸心跳时,大部分最主要是摸这个地方的跳动,它的心脏壁也最厚,跳动也最明显,因为它力量要最强达到全身的,这是一个婴儿的内脏。因为婴儿的身体发育还不是齐全,所以他的内脏位置跟大人的位置不一样。

  这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的胎盘还在,这是脐带,脐带黏住了,等一下我们会看到实际的泌尿系统,上次有看到肾脏系统,过滤之后,把不必要的液体跟不必要的元素,它排到膀胱、收集到膀胱来,然后排出来。这是男性的摄护腺,女性没有,这是膀胱,膀胱是收集尿的地方,如果一个人常常憋尿,你久了之后,膀胱的收缩弹性就会渐渐丧失,有时候你憋久会容易形成尿不出来,或是膀胱容易发炎。

  这是男性生殖系统方面,稍微看一下,我们要了解一下,这是睪丸、这是横切面。这是女性方面的,这是卵巢,这是子宫,然后旁边出来,这里是卵巢系统,这是一个人死掉之后,然后把整个阴道,这是阴道,这是子宫,这是卵巢,全部都摘除下来,这是整个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子宫颈,再来这是胎儿,她怀孕之后,然后在身体里面发育,他几周大、然后一个月、两个月大,他就最初前几周是这样的情况,然后慢慢一直在孕育长大,这是羊膜,里面有羊水,胎儿就在里面成长,母体跟胎儿都已经死掉的一个实际的尸体,这是小小的,子宫本来就只有这样大而已,当怀孕之后,子宫像吹气球这样一直膨大,随着小孩的长大,然后把子宫撑大,子宫大到这样大,然后生产之后,它又会消下来,这是胎盘里面的,这是子宫实际大小的实体,就像一个人的拳头这样大,但是有胎儿之后,他就慢慢的一直撑、撑开、撑开,这是因为胎死腹中,小孩已经死掉了,所以当它剖开之后,这是子宫剖开,胎儿在里面的实际情况,外面这是子宫,里面有一层羊膜,这里又有胎盘,这里有那脐带,胎盘跟脐带,然后胎儿他的营养、氧气,都是透过母体的胎盘来供应胎儿,这就是胎盘,然后脐带收集营养之后,供给胎儿。

  胎盘在中药药名叫做什幺?紫河车。这里是我们人体的腺体,内分泌系统方面的,这是告诉我们在哪个位置,内分泌又更精微,再来这是全身的动脉,我们全身每个地方都分布着动脉跟静脉,我们现在先了解、看到缘起,以后再去看到缘起的妙。这是我们身体的动脉跟静脉,心脏打出鲜红的血,这个红色的,就是鲜红的血,从心脏流出来的,这种颜色就是脏的血、使用过的血,它必须要流回到心脏,然后把二氧化碳释放出来。所以心脏就是我们全身血液的马达,我们身体的构造是非常精良的,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身体的实相,一方面要慢慢去看到实相的精密,要慢慢去看到「精义的小宇宙」。医学家他们发现人体很多的构造,真是非常非常的精密,不只人体,动物都会,因此要慢慢再去看到缘起,又要看到缘起甚深,在活生生的地方,你就更容易看到。

  这就是我们身体局部的动脉、静脉,再来是淋巴管,还有脾脏,位置在我们胃部压住的下面,再来是我们的大脑,都是实际大脑,但是彩色上去,实际的大脑没有彩色,因为它每个地区所负责的功能不一样,这是我们的大脑系统,这是实际脑的颜色,所以我们的脑浆就像豆花一样,你看一场车祸就脑浆四溢,就是「观色如聚沫」,要慢慢去体会到这些。大脑是我们神经的中枢,身体里面内脏器官的这些神经,好像一个粗的电缆线下来,然后它再分支,从脊髓的旁边有缝,这是较粗的电缆线再出比较细的神经。如果脊椎有变形、弯曲、增生,就会形成骨刺,然后就会形成压迫。所以,坐姿不要歪歪扭扭的,不要驼背,否则骨头就会随着你的驼背变形而变形,久了之后就会定型,而不正常就会变成正常,容易形成骨质增生。

  这是末梢神经,我们身体里面这些构造,都非常精密的。再来自主神经系统,我们身体的内脏器官,都是由自主神经系统在负责,我们心脏的跳动、肺脏的呼吸、胃的消化、脾脏的分泌、以及肝脏的解毒、肾脏的这些过滤、膀胱的集中尿……这些,都不是你的意识所能够掌控,不是听命你的意识。我现在要把手握起一个拳头,也可以把它放,叫做随你的意识,叫「随意肌」,它会随着你的意念而掌控,你可以把手伸进来或是伸出去,它就是一个随意,它可以随你的意念来动作。自主神经系统,就不是随着你的意念在操控的,它们是自己在运作的,所以心脏本身在跳动,它不是你命令它跳动、它就跳动,不是你让它不跳动,它就不跳动,你没办法去掌控它,你没办法去主宰它。

  一方面要从这里去体会「无我」,包括你身体里面的心脏、肝脏、脾脏、胃脏,你身体里面跟你最贴身、最密切的这些内脏,你都没办法主宰它,没办法掌控它。所以,你要去体会「无我」,「无我」就是你没办法去主宰它,心脏它们本身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多众生的集合体,形成一个心脏,大家有缘聚集在这里,缘起缘生的身体,就要好好珍惜。当你体会到缘起之后,你会珍惜它,但是你也没办法主宰它,你会体会到「无我」。所以,你跟你最亲密的身体,你都没办法主宰,你又能够掌控谁?!你又能够主宰你的太太的意见吗?你又能够主宰妳先生的意见吗?你能够说你是我的儿子,你就要听我的?样样要听父母亲的意见,背后我们都有很强的主宰欲。我们爱他,但是我们要协助他们成长,协助他们有智慧,但不是一种主宰欲去掌控。

  所以,我们要去体会「无我」的深义,当你真正体会「无我」,你会尊重每一个众生,以平等心尊重每一个众生,七情六欲是会影响到你身体的那些功能。因为大家在一起,虽然不能主宰他,就像你没办法主宰你的太太,但是你的心情、脾气不好,会连带影响她、会互相影响,就是缘起,因为因缘网都会互相关联的,不是谁附属于谁、互相有关联,但并不是说谁附属于谁,我们要以平等心尊重每一个众生。如果没有解脱,还会继续抓取,你只能够部分的一个推动力,但是这幺的精密不是你所能主宰的,怎幺能够掌控我的心脏要怎幺样的,它的组织构造要怎幺样,这都不是你所能够决定的,所以你只是部分的因素加进去,其他这些都是地、水、火、风、空,因缘很巧妙的组合,慢慢去看到那个奥妙啊!精义的小宇宙,精义的大宇宙,大家要慢慢去看到。

  自己的身体都没办法主宰、都没办法掌控,将心比心我们身外的这些,我们更没办法去掌控,没办法去主宰它。所以,我们一方面会以平等心来尊重一切众生,一方面我们的苦也会减少,你尊重别人,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的,因此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我们,你爱他,给他更大的活动空间。

  以后还有一套是尸体的解剖,是属于生理解剖方面的,另外一套是属于计算机动画方面的一种解析,以后我们再看。这是我们耳朵方面的构造,这幺精密!这是眼睛、眼球,看看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人体的断面,是计算机断层,把人体横切来看,头部的横切面,再来是颈部的横切,第三就是胸部的横切,这是肝脏的实际的情况,上面这是肝脏,这是胆、这是胆,这是胃,这里是十二指肠,这是我们的上腔,这本来是肺脏的地方,肺拿掉了,这是心脏,好像肉干,这是横隔膜,这是我们的实相,大家要去看、去了解。

  我们要看到「味」,也要看到「患」,这是我们身体里面,这是肝脏翻起来,这是胰脏、脾脏方面,这是胃,这是十二指肠,这是我们手指,把外皮剥掉看看我们的手指能够动,都是这些筋在牵、在拉。这是西藏的天葬,人死了之后,当地的观念认为天葬是很神圣的一种葬法,他们把尸体认为是一种供养,他们称为天行母,其实就是那些秃鹰,让那些秃鹰来吃,也是让他物尽其用,不然把他埋在地里面,腐掉也是腐掉,让那些天鹰来吃,也是供养那些秃鹰,认为这样比较神圣,这是天葬师,把尸体先捶碎,骨头都要捶碎一点,铁鎚在这里,把骨头都捶碎了,再把它剖开、解开,让那些秃鹰容易吃。这里是取一块膝骨头,做为一个人的终身纪念品,送给他的家属,这些秃鹰牠们都要来吃,这是天葬的实相。

  尸体对牠们来讲,却是牠们的美食,如果我们没有了悟生死,众生就在食物链里面一直吃、吃、吃、吃,吃到最后就是被吃,你一直想要拥有很多很多很多,到最后还是一场梦一场空。所以,佛陀是要我们了悟宇宙人生实相,不要本末颠倒,你看这是头、颈部,因为这捶碎、拉就全拉开了,这是颈部、拉开,这个秃鹰自己把骨头啄破,牠的嘴都很硬、很利,把骨头捶打破,然后吃里面的脑浆。我们身体一系列的尸体,到此告一个段落,以后我们会看到这方面,它是比较属于生理方面的解剖角度,因为我们看到死的、也要看到活的。

  上次讲过不是五种元素加起来等于五,不是一加一等于二,不是这样单纯,它会有很多很深奥的变化,我们要看到缘起,也要看到缘起甚深,以后我们还有一系列有关身体方面的来讲解,这里面还有很多很深的含意,以后就是要看到比较属于生理上面的,实体方面的一个解析。这是各种腺体在身体里面的位置,我们要看到死的尸体,也要看到活的身体,更要看到死的人身,也要看到活的人身,也要看到奥妙的人生。

  这是实际的实体的真正人蔘,因为它是生的,还没有晒过、制作过,我们一般吃的人蔘,它是已经泡制过了,如果你要看实际的形象,就是因为这个人蔘,它很多情况长得很像人,于是取名做人蔘,它会长成这样,很多的奥妙!所以,我们要看到死的尸体,这个人蔘,也要看到活的、奥妙的人生,很有趣、是很深奥的人参。

  现在这是一个喜事,你要看到「味」,你也要看到「患」,不要光只看这个,然后把后面的遮起来不看,很多事情要从多重角度去看,智慧才会出来,你要看到生、看到聚,也要看到缘尽、缘散,这就是整个生命,全部都要能够看到实相,不要只看到部份。所谓色、集、灭、道、味、患、离,都是告诉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到实相,不要逃避,这都是实相。,这一张跟下一张是一个对比,我们要看到现象界的「有」,有天下种种这些,我们要看到有这些建筑物、有这些众生,这都是属于缘起的「有」,但是也要看到「空」,要去看到这些缘起、这些变化,看到「空」,不是要看我这个手指,如果你只看这里,叫做「见指不见月」,我们是要透过这个手指,然后去看到缘起、看到「空」。

  要慢慢了解实相真理,我们会从二元对立的世界,要的就归入「白」的,所不要的就归入「黑」的;我所抓的、所认定的就归入是「好」的;我所讨厌、所排斥的,就归入「坏」的,这都是众生自己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这样都是没完没了,那种苦永远存在。我们今天就是要慢慢去认清实相,然后能够包容一切,超越二元对立,能够包含整个,尤其在历缘对境里面,要慢慢把以前所不喜欢的人,我们也能够包容;把所不喜欢的宗教,我们也能够包容;把所不喜欢的人、事、物,我们也能够以平等心来尊重一切。因为唯有你能够包容一切,二元对立的界线才会消失;因为只要你有对立,内心就会拉扯、用力,那个苦就会存在。

  当你能够超越二元对立,就能够跟佛陀所讲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所谓「唯我独尊」,事实上是在告诉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宇宙独一无二的存在,以平等心来尊重每一个人,所以没有自卑、没有卑慢、也没有我慢,只是佛陀协助众生、让众生去了解到,你跟佛陀没有少什幺,慢慢到达了悟真理实相,然后解脱自在,佛陀只是帮助大家。

  现在我们的进度,已经渐渐契入到闻、思、修、证,闻思法义相当重要的部分,以后实修实证就是要回来体证到现在法义所讲的这些,因此现在不是说讲过了之后,后面的这些就不重要,其实后面的修才是重要。后面的修是很重要是不错,但是实修实证就是要回来体证现在闻思法义的主要内容,更精简的讲,就是体证到无常与无我。第八章的五阴跟后面的六入处,还有蕴、界、处这些六界,都是在从不同角度来诠释我们的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一切实相,无常跟无我两个法印,所以这方面大家不要轻视它,这是非常重要的核心。

  (第廿六节)「陀裟比丘受诸上座比丘教,往语差摩比丘:『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非我所,而非漏尽阿罗汉。前后相违』」这一经也是满有名,就是差摩比丘生病,然后有一些比丘跟他慰劳,陀裟比丘就代为传达、问候慰劳,然后一方面探病,一方面也跟他再更深入的探讨法义方面,陀裟比丘听差摩比丘讲,觉得这里面有疑问,就当面跟差摩比丘做一个求证:你为什幺这样讲呢?然后你这样讲,又说你不是阿罗汉,我觉得前后有违背,这一经的意思就在一问一答,一探讨一回答情况之下,差摩比丘他本身又有更深入的体悟,然后又有很大的突破。

  他们就去看差摩比丘,然后就问差摩比丘:「汝言:我观五受阴非我」你说你有看到五阴,你已经有了解,有体悟到非我、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但是你却说你还不是四果的阿罗汉,奇怪!这不是相违背吗?如果你已经知道「五阴」、「非我」,体证到「无我」,理论上应该是属于四果阿罗汉,你怎幺说还不是呢?这时候差摩比丘就语陀裟比丘言:「我于五受阴观察非我、非我所,而非阿罗汉者,我于我慢、我欲、我使,未离、未知、未断、未吐。」注意!他的回答是很如实,这里回答:我虽然在五受阴里面,就是五受阴里面,我观察到非我、非我所,但是我今天还能够清楚知道自己还不是阿罗汉,因为我对自己的我慢、我欲、我使,对这些我是、我能,还没有真正断除。

  他看到深层的「自我」还没有断除,证果的体证先后,是你要先体证到无常,再来才能够进一步体证到无我,但是你体证到无常、无我,未必代表你真正已经做到「无我」,可以说这是「理」上,你可以顿悟,但是「事」上,你还没有真正做到。为什幺还没有真正做到呢?差摩比丘又回答:「我亦如是」我看到「非色即我,我不离色」就是不依、不异。「非色即我」就是不依,「我不离色」就是不异,就是不依、不异。我虽然看到这方面「非受、想、行识即我,我不离识。然我于五受阴见非我、非我所,而于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我「理」上可以了解,我可以了解无常,可以了解无我,我可以体证到无常,理论上我可以体悟到无我,但是我还没有真正做到。

  如果进入实修,因为他是实际的心路历程,你可以去看到、去体会到,他所讲「自我」的阴影,都不断地在显露,我是、我慢都还存在,很如实的认真回来看,他才能够做这样的回答。有的人以为自己开悟了,已经知道「无我」了,但是都没有看到深层内心还是在抓着「我」,这时候他就是看到自己深层的「自我」还没有断除,如果你能够体证无常,然后体悟部份的「无我」方面,你可以从证初果,然后逐步二果、三果,可以证到三果,但是三果跟四果,要真正做到「无我」、「自我」要消失,才能够真正证到四果阿罗汉。所以,这就是初果、二果、三果的过程,当你证到三果时,如果有认真回来反观自己,你会看到深层的「自我」,我是、我能、我慢都还存在。

  他说请听我做个比喻:「凡智者,因譬喻类而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种种灰汤,浣濯尘垢,犹有余气,要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一件很脏的衣服,你一下子洗涤之后,它的脏还没办法完全清除掉,他的味道还没办法完全清除掉,要怎幺样呢?就是要多洗几次。所以,他就看到虽然自己理解体悟无我,但是在历缘对境时,还是会展现我是、我能、我慢的习性、习气,他就是很如实回来反观才会看到,因为「自我」的阴影又跑出来,他认为就因为还留有一些息气,因此要不断「以种种杂香,薰令消灭」虽然「理」可顿悟,但是「事」必渐修,而且你「理」上的顿悟容易,事实上在历缘对境时,才是实际的考验。

  「如是,多闻圣弟子于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能于五受阴我慢、我欲、我使,未断、未知、未离、未吐,然后于五受阴增进思惟,观察生灭,此色、此色集、此色灭」一个有证果的人,虽然对五受阴方面,能够看到非我、非我所,但是他的习气还在,所以要在历缘对境中,不断再实修实练,实际面对各种境界,然后实际再去看,一方面历缘对境修,一方面又加深去闻思。「于五受阴增进思惟」也就是水涨船高,又更进一层去止观双运,然后再继续观察它的生灭,更深一层去体悟无常法印,前面的体悟无常,虽然是体悟到了,但是稳定度还没有出来。

  就像几天后的禅修,协助大家慢慢实际去体证到无常法印,但是你没办法都浸泡在无常法印之中,你还会不断的进进出出,稳定度还不够,这时候还必须要闻思,然后再实际修、闻、思、修,这样才能够「增进思惟,观察生灭」,实际再进一层去体悟无常法印,然后再进一步去看「此色、此色集、此色灭」,还有受、想、行、识的集灭。「于五受阴如是观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实正观」这就是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解脱,他的这一段心路历程满不错的,他把见法到究竟解脱的心路历程写出来,所以大家要慢慢去体会。

  「差摩比丘说此法时,彼诸上座远尘离垢,得法眼净。差摩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法喜利故,身病悉除」本来他是有生病,当别人问他时,他再更仔细回来检验自己,再讲具体一点,你为什幺认为自己已经有证悟,但是还不敢承认自己是阿罗汉?因为他发现自己贪生怕死的结还存在着,要很如实面对自己,因为他在生病时,又看到生命核心「自我」的抓取,还是紧抓着不敢放。所以,他去看到贪生怕死,「自我」还紧抓不放的,那个结还看到。当跟人家对谈之后,他又更深一层去看到,慢慢终于自己看到核心的阴影,然后自己又有些体会、又有些突破,这时候他又有更深的体会。那些来探病的比丘听他这样讲过之后,也刚好又蒙他的法喜,所以彼此切磋、教学相长,然后体悟更深。

  【法义分享】虽然能理解、能观察到五阴非我、非我所,但我慢、我欲、我能……并未断。这与观察的深浅度有关,也与习气有关。所以才有四双八辈的差异。深层的我见、我慢不易断,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以协助反观照见。如果真正要走上究竟解脱,在还没有到达解脱之前,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协助照见我们的死角,照见我们的不足,照见我们踩在脚底下的阴影,可以节省我们很多不必要的生命摸索。所以,深层的我见、我慢并不容易断,通常需要一面明眼善知识的镜子、以协助反观照见。如果因缘不成熟,还要再静待因缘。

  差摩比丘于「五阴」,再深入思惟观察「生灭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理论上可以如此,实修上要断深层的「我慢」,没那幺容易!因为实际体悟过来,发现没有那幺容易,修行者很容易在禅修之际,觉得「我慢、我欲、我能、我是、我在,一切悉除」,但出了禅修区,实际历缘对境之际,我慢、我是、我能全部又暴露出来。所以,「理」悟容易,实修不易,所谓「理可顿悟,事必渐修」,要有很深的反观觉察力,才能看到深层潜伏的我见、我慢、我是、我能。

  为什幺「理悟」容易呢?因为在单纯简单的环境、专修禅修的时候,没有外境的考验,于是你会觉得「啊!我现在已经做到!没有「我」啦!我现在已经体悟到「无常」了,现在已经没有「我」,「身见」这些都没有了,什幺事情都大事已办……」但是一历缘对境的时候,尤其你认为你开悟了,已经成为人天师表了,当众生开始向你顶礼、向你恭敬,这时候你能不能去看到背后的我慢、我是、我能心态?

  当人众越来越多,要兴建道场了,然后要收皈依弟子了,有没有去看到你背后有「我的山头、我的道场、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衣钵、我的继承人……」的心态,都是很微细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当然,大家也许认为这跟我们修行上,好像离得太远了……,千万不要认为离得很远,现在不讲出这些,也许以后再讲就没机会了,等你以后有名、出名时再讲,那时候你听不进了。所以,如果大家在闻思的过程,能够建立起正确的闻思,可以避免你很多将来不必要的岔路,要很如实回来面对自己。

  历史上真实的佛陀,他本身没有建立宗教,本身没有建立宗派,本身没有建立固定的道场,都是人家有提供道场,因缘具足就引导大家来此禅修,一段期间之后,哪里有需要,他又走到哪里,没有固定的一个地方。虽然有很多人跟佛陀学习、皈依,但是他从来不去抓住弟子,也没有去更改弟子的名字、名号,除非你自己愿意要更改一个比较好的名字,随你所喜欢,但是佛陀本人没有说派系加入,然后要改成什幺姓、什幺辈……,都没有那些。所以,真正一个「无我」的人,没有他的山头、没有他的宗派、没有我的弟子……都没有,但是今天并不是说我有一个山头、一个宗派,有我收的弟子,这样走红了,就不是正法,也不是这样讲,而是佛陀做出一个模范,这是很明的一面镜子,让我们参考。

  今天因缘情况,你需要一个禅修的地方,或是有些人要跟你学习,没关系!你随顺因缘。但是我们要跟佛陀这一面真正是无我、无私的镜子来比较,佛陀提供这一面很明的镜子,让我们对照,要从中去看看我们随顺因缘而起的情况之下,我们在历缘对境的时候,有没有我是、我能、我慢、我的弟子、我的宗派,我的山头……?这已经是讲到很深的观念,因为跟断深层「我慢」关系很大。

  民国初年,泰国满有名的一位高僧阿姜曼,在座有不少人应该有读过「阿姜曼尊者传」,他以前也是一样用生命在修行,当他证初果、二果之后,情况已经相当不错了,也随顺因缘在指导别人。但是当他一样看到自己内心的不安,内心的那股我是、我能都还存在,还没有真正找到我所要的,于是他又放下,然后又不断再继续找寻。他在「阿姜曼尊者传」里面也有提到,当他要从三果要证四果的期间,他真正是都是用生命去修,修到后来真的是很苦、很苦,他很如实回来面对自己,知道自己不足,知道一定要非达究竟目的、决不终止。历史上,有不少真正体证到「无我」境界的人,他们都提供一面很好的明镜让我们照见。

  (第廿七节)「『仙尼!其第一师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名断见;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则常见;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仙尼白佛言:『世尊!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

  佛陀回答仙尼这一位修行者,说「其第一师见」,在「见」上面加上一个「只」,这样比较容易了解。佛陀现在做三种归纳比喻,第一位法师的类型、说法,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名断见」为什幺这样的说法就是断见?第一种法师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另外一个隐藏的含意就是他否定未来,「否定」没有写出来,但是佛陀后面就归纳因为他只见到「现在世真实是我」而已,那是否定未来。「如所知说者」就像他们所知的这一种说法,是属于「断见」,真的很多人认为这辈子好好过就好,死了就一了百了,认为死了就空、死了就没有,就是落入断见、断灭空。

  「彼第二师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如所知说者,是则常见」这是第二种论师的说法,佛陀把这一种归纳出,叫做落入常见。为什幺这一种叫做落入常见?现在不便于直说、不便于说明,私下可以谈。因为你刚才有讲一个宗派,这样我们就不便公开谈,但是佛陀所讲的第二种说法,看到「今世后世真实是我」,里面有很深的含意,为什幺这一种说法就是落入常见?有轮回是不错,但是因为「今世后世真实是我」,有一个不变的「我」在投胎转世,从上一世投胎到这一世,死后只是身体死亡,然后另外真的「我」,又再去投胎转世。这里就是有一个真实的「我」在投胎转世,就是落入「常见」。「今世后世真实是我」,有一个真正的「我」,落入「真常唯心」的「真常」、「真我」好!就是落入「常见」,前面是「断见」。

  「彼第三师,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第三师是指佛陀本人,这里第三师就是佛陀的看法、他的见法,佛陀本人是「不见现在世真实是我,命终之后,亦不见我」并不是认为生命就只有这一世,然后否定未来,佛陀没有否定未来,但是「命终之后,亦不见我」,也不承认有一个「真常」的我在投胎转世,这里面透露着「缘起甚深」、还有「无我」。因为这是修行上很深,而且很不容易超越的障碍,不要以为很简短、没什幺,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慢慢去看出来它的重要性,这样才不会落入陷阱里面。

  所以,佛陀的看法是怎幺样?他是不否定未来,但是也不承认有一个真常的「我」在投胎转世。「是则如来、应、等正觉说」就是正知正见的如来,如来的看法、所体证到的,「现法爱断、离欲、灭尽、涅槃」前面第一师讲的是「断见」,第二师讲的是「常见」,都是落入两边,佛陀所走的是「中道」,第三师是中道的一个说法、一种体证。

  仙尼听佛陀这样讲之后,就回答佛陀说:「我闻世尊所说,遂更增疑」不跟我讲,我还不生疑;跟我讲之后,却更不明白。如果刚才没有这样解释,大家从文字方面,去了解佛陀简短的回答,你也不会明了,不容易看到它里面的深义。所以,佛陀就回答「正应增疑」不错!不错!你有怀疑、你更疑惑,这是很正常的。「所以者何?此甚深处,难见、难知」注意这两行,这两行很重要!「此甚深处,难见、难知,应须甚深照微妙至到,聪慧所了。凡众生类,未能辩知。所以者何?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要好好一个字一个字去消化、去咀嚼,这是佛陀很深的心声,「甚深处,难见、难知」必须有很深的修行功力,你才能够照见到;要有很深的智慧,你才能够看到。

  「凡众生类,未能辩知」一般众生没办法辨别出来的,「所以者何?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一般众生都一直向心外求法,常常跟真正的解脱道背道而驰,虽然表面上很认真在修,但是实际所走的,却未必是真正到达究竟彼岸、解脱道的方法。所以,为什幺我们强调实修实证,一定要有前面正知正见的闻思基础?如果你没有建立正确的闻思基础,实修实证很难很难正确的,因此绝不要疏忽了闻思基础的重要。因为当你有正确的闻思基础,后面的实修实证就会事半而功倍。

  「世尊!我于世尊所,心得净信,唯愿世尊为我说法,令我即于此座,慧眼清净!」这一位仙尼就承认自己不懂,愿意虚心的学习,愿意虚心的受教,身心很柔软,于是佛陀这时候就再更进一步的,引导他去体会更深的这些法。所谓更深的就是佛陀要让他去体证到什幺叫做「无我」,但是真正要体证「无我」,记得!真正「无我」的确立,一定是建立在「无常」,如果没有真正体证到「无常」,你没办法真正体证到「无我」。如果这两方面没有真正体证到,就没办法真正体证到「空」、涅槃。有的人看了我编写的这本书,然后就断章取义,截取后面一部分,认为我说的「空」,还是再落入一个实有的「空」里面,于我就跟他讲,要从前面逐步上来,除非你已经真正彻证「无常法印」,否则你要跟我谈论「空」,都是落入空谈,只是在头脑里面的知见。

  因此,要先体证到「无常」,要坐稳在无常的法流上面,因为无常是每一个剎那,现在、当下都是生生灭灭的,你要活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体证「无常」,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体证到「无我」,然后再更进一步体证到「空」、「涅槃」,就是佛陀所讲的,你要「先知法住智,后知涅槃智」,「无常」、「无我」就是「法住智」。

  「复问:『仙尼!异色有如来耶?』」前面是佛陀解析无常方面,再来「『仙尼!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答言:『不也』」就是否、不是这样,这里事实上要诠释「不依、不异,不即、不离」。「『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不也!世尊!』佛告仙尼:『我诸弟子闻我所说,不悉解义而起慢无间等;非无间等故,慢则不断;慢不断故,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佛陀就讲很多弟子里面,虽然我说过这些很深的法义法要,但是如果这些弟子「不悉解义」,没办法真正了解我所讲的法义深义,没办法了解法义「而起慢无间等」,没办法真正了解我所说的这些法义,也没办法在历缘对境里面去现观我慢、我是、我能,「起慢无间等」就是在历缘对境中去观察,没有间断去观察我是、我能、我慢。如果他们不能够做到,「非无间等故」「非」就是没有,因为他们未能没有间断的去现观我慢,他们真正深层的「慢则不断」。

  深层的「慢」没办法断除,就是十个结后面很深的那些结,它是一层一层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微细,如果你止观的定力不够,没办法看到深层「我慢」的阴影。所以,一方面自己要如实回来面对自己,一方面有善知识来协助你,你就可以突破更快。如果你没有好好在历缘对境里面去现观我是、我能、我慢,「我慢」就没办法断。「慢不断故」因为「我慢」没办法断,所以「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深层生命的核心不敢放,「自我」还紧紧抓着,当他缘尽要死的那一剎那,又会形成下一世的种子出来,又会紧抓着,当下一世的种子出来之后,遇到因缘成熟的时候,又会再出生,亦即「舍此阴已,与阴相续生」。

  「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虽然他来跟我学,成为我的弟子,但是没办法真正了解法义,也没办法真正去现观种种慢,所以他的慢不断,这样在死后一样会继续再投胎、继续再轮回。「生彼彼处」还会继续再轮回。「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故」因为他仍然有慢,「自我」紧抓着不放、不敢放。这几行非常重要,告诉我们解脱与生死轮回的重点核心所在,自我、我慢,才是一个真正很重要的一个分水岭。

  所以,修行不是标榜「我神通多幺广大,我看到什幺法,我开悟了,我怎幺样了,我修行多幺的清高,我多幺会收摄六根……」这些都只是过程,这些都只是方法,让我们真正心能够宁静下来,去看到深层的内心就是在对抗「无常」,深层的内心就是在对抗「无我」,能不能看到?因为有「自我」存在,你就会对抗、就不敢放。所以,佛陀讲真正要体证、要做到,不容易啊!这是修行上,很重要的一些关键,如果没弄清楚,会枉费很多很多宝贵生命。

  「仙尼!我诸弟子于我所说,能解义者」前面是说不能够了解我深义的,后面就是说在我的弟子里面能够了解我所讲的这些深义的,「彼于诸慢得无间等」他们了解深义之后,又在历缘对境里面去现观种种我是、我能、我慢,像这样「得无间等故」,他们都随时能够反观我是、我能、我慢,所以「诸慢则断」这个「慢」要断,要在历缘对境里面,都要随时去看、去检验,因此「诸慢」才会断。「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诸慢断」就是深层的「自我」,最后全然的消失了,全然的放开。

  要全然的放开、要全然消失,一定要真正体证「无常」,真正体证到「无我」的实相,深层的那些「我」才会放开。「诸慢断故,身坏命终,更不相续」一个究竟解脱者,像佛陀成就究竟解脱者之后,因为他真正体证到「无我」,看到只要「我」的阴影还在,就还是用很厉害的「自我」,要跟实相、整个大自然,整个宇宙存在的「无我」法印在对抗。

  举例来讲,有一粒石头掉到大海里面,最初这一块石头会觉得海洋的潮流跟它过意不去,认为海洋的潮流都在打击它,一直在冲刷它,因此我们会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你在海洋潮流里面,觉得潮流都是在跟你对抗、跟你过意不去,我们在抓「常」、在抓「我」,我希望怎幺样、我要怎幺样,没有去看到实际整个大海洋潮流的情况,没有看到整个法界的法印,没有看到无常法流,于是就认为境界是在跟你对抗,所以你的苦就永远存在,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当你苦、苦到后来,觉得跟境界抗争,实在没完没了,苦也受够了,于是后来就觉得「我应该怎幺样、应该怎幺样」,第二个阶段就是你看到这个环境、这些情况、这个事实,你没办法改变,于是在第二个阶段就是接受,你不再去跟这个境界抗争。以前潮流这样一直流过来,你觉得它是在冲击你、打击你,现在你不再跟他对抗了,你现在接受,好吧!反正你要来嘛!我没办法改变你,那就接受嘛!但是这个接受已经不错了,已经比前面那个苦比较少了,但是这个「接受」里面,还有一些无奈的心态。

  再来第三个阶段,就是种种苦,它又在冲击你,告诉你那个深层的「我」,还没有真正的死掉,种种的苦都是在刺激你、都在提醒你,你那个「我慢」还在,所以到后来你又继续修,然后你继续的看。当你的视野、视线慢慢超越,提升到比较超越的立场,你发现这整个大海的潮流就是这样,我根本没办法去改变它什幺,然后慢慢那个很厉害的「自我」会消失,最后你这个石头会放开,会跟这个海洋跟这个潮流溶为一体,这是一个比喻让大家去了解。所以,我们这一本书后面,在实修实证的部份有提到「溶入一体的世界」,那是很深的,我们要慢慢去了解,一个究竟解脱者,为什幺说「诸慢断故,身坏命终,他就更不相续」?

  「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说彼舍此阴已,生彼彼处。所以者何?无因缘可记说故」因为他的「我慢」已断,「自我」已经消失了,所以「欲令我记说者,当记说:彼断诸爱欲,永离有结,正意解脱,究竟苦边」他已经到达究竟彼岸,已经了悟生死、了脱生死。「我从昔来及今现在常说慢过、慢集、慢生、慢起」我常常跟大家提醒,你要去看到那个「我慢」的过患啊!「慢集」你要去看到啊!我慢的生起,我慢生、慢起,你要去看到啊!因为这是生死轮回相续很重要的根本原因。

  「若于慢无间等观,众苦不生」如果你能够在历缘对境中,处处去看到、去检验,是否有我是、我能、我慢,当一有生起的时候,你就能够觉察到,这样你的众苦就不会产生,除了你能够坐稳在无常法印以外,又能够「无我」的溶入每一个境界,你会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的,就是这一经所讲的。

  「无间、无间等」可翻译为「现观」,现在当下就没有间断的深观反观,一般修行者极容易落入「断见」或「常见」,但很不易觉察到自己落入「断、常」两边,能够觉察到就有校正的可能了。你不要以为说「我应该没有啊!我应该没有落入断常啊!」错了!除非你是究竟解脱者,除非你是四果阿罗汉,不然你都还在「断、常」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只是有没有觉察到而已。你越有如实回来觉察、越有看到、能觉察到,那幺就有超越、有校正的可能,你就有超越的可能,因此这是很重要的。

  但「此甚深处,难见、难知」需要有很深度的反观察力,「凡众生类,未能辨知」,因为「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故」很多方面是处处很用功、很认真在修行,但是你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绕,有看到吗?你在求「常」有看到吗?所以,要慢慢静下来去看,你在二元对立里面想说「我越修、希望越厉害,我能够有神通,我能够怎幺样,我能够有法术,然后把我所不想要的境界,能够把它对治、把它消除……」有没有去看到这是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所以,这方面要慢慢静下来。

  佛陀讲出「众生长夜异见、异忍、异求,异欲」只要好好把《阿含》闻思,然后进入实修,很多的岔路就可以避免了。众生习惯于颠倒梦想,常用我见、我慢不断在构筑梦幻世界,但不自觉知。若「我慢」不断,「自我」就不会死;「自我」不死,就会继续再抓取、再轮回,这里所讲的都已经是很深、很深,大家不要以为这样好像很困难,其实也不会很困难,只要大家有决心,然后真正要学习佛陀,此生非达目的、决不终止,真正要走究竟解脱之路,你的成就就会很快,而且你的身心会柔软,要超越、突破就很快!

  有人问我有关于「有为法」、「无为法」方面,他满用功、也很仔细、很认真在检验自己、检视自己,认为在有为法的世界里面绕,再怎幺绕都是在「自我」意识里面,在那里绕不完。于是我就跟他讲,真正要体证到无常法印,就要用「无为法」;他说体证到无常之后,是不是还有种种果位之分呢?是不是就已经能够证到四果呢?我就说还不是的,因为你去体证到无常之后,还有深层的自我、无我方面,你是不是去看到?是不是有去突破?不是说你用「无为法」体证无常之后,就能够真正做到「无我」,还没有!因为他很认真在检视自己、在看,我就跟他讲:你就好好继续再用功,以后当你觉得情况不错,慢慢希望要突破「无我」,然后认为可能已经证到「无我」,这时候如果有需要,我再帮你把「无我」的尾巴抓出来。因为在历缘对境的平常时候,可能认为「无我」很容易体会,但是在历缘对境时,「我」影子都在,你能不能看到?一方面有时候自己不容易觉察到,如果有需要的时候,我会帮你、告诉你「我」的尾巴在哪里,有没有看到?

  在原始佛法里面只有讲「识」,没有再继续区分那些,但可以说是深层「自我」的抓取,来到对生命核心的一种抓取、阴影,它继续存在着,只要你继续用功,愿意如实面对自己,如果有因缘情况许可,我会帮你找出「我」的尾巴在哪里,也要你的身心够柔软,否则我不敢讲,因为你会抓狂。所以,你要身心柔软、愿意接受,我就会告诉你尾巴在哪里,这样你很快就可以去照见到,要从「有为法」慢慢上来。在修行方面也是一样,就是要从「有为法」慢慢上来,然后进入「无为法」,包括在闻思的层次方面来讲,也算是有为法,然而今天的「有为法」,是要实际去体会、去做到「无为」,就好像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含意是很深,但是要去看到「无字天书」,要去看到「不立文字」,需要多少的文字,你知道吗?你要进入「无言」,我需要说多少的话,你才能够体会到「无言」,你知道吗?所以,要体证到「无为法」,我们要先经历过「有为」,因此今天的闻、思、修,就是让大家慢慢逐步上来,能够去体证到「无为」,功夫、时间不会白浪费。

什幺叫做「出家」?

  什幺叫做出家?一般都认为出家就是把头发理掉、穿上袈裟,这样就是出家,我们现在来做一个比较有深度的解析。在此,分成几个层面来讲,一个是居士身、出家相,这是第一个大家现在所了解的层面,这个人还没有理光头、还没有穿袈裟,就把他称为「居士身」。如果他理光头、穿上袈裟之后,叫做「出家人」、现出家相,这是一般的区别,这是以外相来区分。第二个阶段,以他所修的到底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以他的心所修的到底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来区分?

  「世间法」就是越修越有所得、越修越厉害,越修我慢越高、越大,认为你修行有成,认为你神通广大、很厉害,你能够怎幺样,我能够怎幺样……,这是属于「世间法」。所谓「出世间法」,「阿含解脱道」就是属于「出世间法」,是回来反观我是、我能、我慢,你越修,我是、我能、我慢越减少,身心越柔软。虽然你的身相是现出家相,如果你所修的是「世间法」,严格讲都还是属于「世间法」、「在家法」,你虽然是居士身,但是你所修的却是「出世间法」,心跟法方面,都契入「出世间法」,虽然你是身没有出家,但是你的心是已经现出家相。所以,第一个层次是以外相方面来区分,第二个层次是以心、法方面区分。第一个层次应该要尽早突破,《金刚经》也有讲不能够以身相见如来,如果你是还着重在外相方面,内心的心法方面,就看不到他所修的是不是「出世间法」,这是第二个层面。

  如果是现出家相,然后又修「出世间法」,当然是更好,那是标准的走在「出世间」解脱道上。第三个层次要用什幺来区分?就是以证果方面来区分,如果初果到三果,都还没有真正出家,要证四果阿罗汉才是真正的「出家」。这里所讲的「家」是指什幺,是指枷锁的「枷」,也就是三界。所以,佛陀要我们真正出家,是要出三界的家,不是出你现在家庭的家,虽然你离开现在家庭这个家现出家相,但是如果你所学的,不是「出世间法」,如果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都还是在家,还在三界的家里面,三界就是由「自我」所抓取的梦幻世界。所以,包括证到三果,为什幺还没有真正出家?因为「我慢」还在,还有「五上分结」还没有断。「五上分结」其中两个结,就是「色界贪」、「无色界贪」。

  所谓「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证到三果的人,「色界」跟「无色界」这两界还没有出离,因此严格讲证到三果的人,都还没有真正的出家。佛陀所讲的真正出家是在于你有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有没有真正出离「自我」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三界的家,如果还没有,就是还在三界的家里面。一路修行的路程,要知道我们有否真正出家吗?所以,我们要的是真真正正的出家,你要出「三界」的家,才是真正的出家,前面这些是「方便」,你有因缘现出家相,然后修「出世间法」,这样要证四果阿罗汉,当然这是更快、更好。你身、是出家相,心也是出家法、也是出家相,这样要证果很快。

  如果你现「出家相」,但是你不是走「出世间法」,要到这里就很难。如果你的因缘不成熟、还以「居士身」,但是你却有因缘真正要迈向究竟解脱而修「出世间法」,你要证初果到三果,都很容易;证四果阿罗汉,要好好下更大的决心,进入专修,一样可修、可证、可达。

  《阿含经》里面是没有一个明显界定区分,说居士只能够证到三果,但是在家居士修「出世间法」,然后要证初果到三果,没有什幺困难,但是你要证四果,我认为要进入专修,也就是真正你心能够出家、身未必,如果身容许、出家也好,但是如果你不容许现出家相,然后真正心走「出世间法」进入专修,你要证四果很容易。如果没有建立正知正见,而随便现出家相,有时候这个出家相,反而会形成你解脱道上一个很大的障碍,因为一个是执着与「自我」,另外很容易无意中长养「我慢」。只要你一疏忽,很容易无意中长养我慢,因此并不是说现出家相不好,我个人绝对没有排斥现出家相。

  在1887-1889这几年,我本来要现出家相的念头很强,但是后来当我读完佛学院研究所之后,觉得我要以法为主、为核心,要真正能够找到「出世间法」,真正走在「出世间法」上,我要做出实质的意义,跟着佛陀解脱道一步一脚印的走,所以我就选择保持在家相,一方面觉得当保存在家身,我更容易降服「我慢」,我个人觉得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因为当你在家身之时,你处处都会排在人家后面,可以坐在人家后面,我们比较可以默默的学习。

  所谓「非想非非想天」,重点就是「自我」的三界里面,「自我」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非想非非想处想」还是在「无色界」里面,算是三界里面,「三界」就是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就是属于「无色界」,还在三界里面。讲更深入一点,虽然你能够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天」,但是「自我」还没有死。「三界」就是外面的客观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但是客观的实相世界不是苦海,佛教所讲的苦海是「自我」所构筑成的梦幻世界,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绕,包括说四禅八定,以后我们还会再讲。

  如果一个人有因缘现出家相,又有因缘接触出世间法,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跟着佛陀所走过的解脱道脚步,一步一脚印走,很快!《阿含经》里面所讲的,不用七年,你就可以证到阿罗汉果,所以我们也不要轻视现出家相的因缘,但是不要光只是外表而已,更重要是「内心」,一定要掌握住心法,能够身、心都一致现出家相,要证果就很快!

  (第廿八节)「愚痴无闻凡夫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言色是我、是我所,而取摄受。彼色若坏、若异,心识随转,恼苦生」这一经有一个重点,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话「是名身心苦患」注意这四个字,「身心苦患」身与心是分开的,所谓「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般众生是身苦、心也苦,解脱者是身苦不能免,但是他的心是不苦的。为什幺会有这些差别呢?因为一般众生在对色、受、想,行、识,对身心内外方面不能够了解、不能够透视,于是在抓取,不知道「无常法印」,因此它必然一定会变。当它变异、变化时,你的内心就惶恐、不安,因为你的抓取、你的要,要失去了、要变化了,于是你的内心就会被境界卷入,而形成身苦、心也苦,你的心成为境界的奴隶。

  一个人有实际去透视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对于「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了悟这些实相,从各个层面都能够去透视到「三法印」,这时候「如实知已,不生爱乐,见色是我、是我所;彼色若变、若异,心不随转恼苦生」因为他透视之后,放下过去的颠倒梦想,放下他过去的种种执取,因为你不执取我、我所,因此当这些境界变化时,你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一个身苦、心不苦,一个是身、心受苦,原因在哪里?这里都有告诉我们原因,「心不随转,恼苦不会生」于是就不会「恐怖、障碍,顾念、结恋。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名身苦患、心不苦患」一个人能够透视实相真理之后,放下他的种种执取,此时因为没有得、没有失,没有得失心,因此境界再怎幺变化,都能够不受境界所卷入,就是《心经》提到的「以无所得故,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就是这里的意思。所以,你要做到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定要对身心、宇宙的这些实相,有正确深入的透视了解。当你透视了解之后,放下那些执取,没有得失心,没有迎、没有拒,因缘产生之时,你不会逃避,会善待每一个因缘,但是又不会去抓取,因此就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

  遇到同样的逆境考验,凡夫是心慌意乱,身苦、心也苦;有正知正见的修行人是内心平静,身苦不能免,但内心却安祥不受境界影响。前者用我慢、我欲在与「无常法则」抗争,身、心会痛苦,就是因为用我慢、我欲,在与无常法则对抗;后者了知「无常法则」而全然接受,当你接受,境界就会穿流而过。?什幺呢?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你却不接受,这样只有苦上加苦。

  举例来讲,几年前台北市有一位很有名的肛门痔疮外科雷医师,因为他儿子在服役时死在军中,他是认为儿子是冤枉死的,因此一直要为儿子洗刷冤屈,要把委曲的实相找出来,于是一直在奔波,结果还是没办法达到他的愿望,因此他已经曾经自杀过一次,但是事情还是没有水落石出。他本来就是很有名的直肠外科医师,但是为了已经发生的事情,没办法接受实,于是他的整个人生、整个生命,都被这件事情笼罩着,到最后呢?真的也让大家感到满惋惜的。这样做,对自己跟你儿子的苦,有减少吗?你认为儿子受到这些冤枉,能不能站在比较冷静、比较理智的立场?该做的、我们去做,已经死了,我们接受这个事实,但是该做的、我们去做,但是有些因缘不是你所能够掌控的。当你这样做了之后,也没办法挽救儿子的生命,而且自己的生命也赔上去了,于是你的家人又是更苦。

  所以,遇到一些境界,已经发生的事情,我们接受它,然后面对当下,该怎幺样去做,该争的、该去证明的,我们还是冷静理智的去处理,而不是走上以生命来抗争,这样到后来引起家人更多的苦,并不是你走了之后,事情全部都解决。因此我们要有智慧去面对一切境界的现前考验。

  (第廿九节)「佛告火种居士:正以此法,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如实知非我、非异我(非我所)、不相在;」一切都能够去体证到它,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受、想、行、识也都是如此。「彼于尔时成就三种无上:智无上、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彼涅槃故,为弟子说法」。

  这一经有讲出满重要的关键重点。修行者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重点都已经告诉我们了,不管从五阴、六界、六入处,从身心内外的过去、现在、未来,或是所有的这些远、近、大、小、粗、细、好、坏……这些,都要去如实去看到,如实去体证到,如实去求知求证,体证到真正就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如果你真正能够去体证到这些,就能够成就「无上智、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

  何谓「无上」?以前当我在学佛、闻思法义的过程,因为人家跟我们讲「无上」就是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成就在所有世间、在众生里面,他是地位最高、最高的,没有人能够再超越过他,一般人所理解「无上」就是这样,都认为他的智慧各方面是最高的,没有人比他再更高了,没有人超过他。因此,也曾经想说以后也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要到达同样最高的位子,后来慢慢地体会觉得「无上」不是这样解释,现在大家能不能想出它深层的含意?所谓「无上」就是没有大、小、高、低的区别,也就是超越二元对立,更深的含意就是没有自卑、也没有我慢。

  所谓「无上」的深义,事实上就是超越一切的二元对立,已经没有那些上下之分,如果你还在认为「我今天修行境界很高,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我是世间的智慧第一、我最高……」要去看到里面「我」成就什幺样的那一种影子,都还有二元对立的心态。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到最后就是超越那些二元对立。所以,「无上」是解脱无上,如果你还在认为「我修行境界很高,我现在已经达到智慧最高、最上……」还有那种对立,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当你体证到一切众生平等、超越二元对立,这时候所有的二元对立全部都消失,就是真正究竟智,亦即「智无上、解脱无上,解脱知见无上」含意很深!成就这三种「无上」。

  为什幺你能够成就这三种「无上」呢?前面经文内容要慢慢去求证,不管你从哪里一个角度去求证,都体证到「无我、无我所,不相在」,这样才能够真正超越自卑、卑慢与我慢。「成就三种无上已,于大师所恭敬、尊重、供养如佛」因为经过实修实证之后,我们就会感恩,感恩的心自然流露出来的。「世尊觉一切法,即以此法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令得无畏、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就是了悟这些宇宙人生的实相真理,然后真正到达究竟涅槃解脱,于是佛陀就把他所走过来的心路历程,实际的解脱道来「调伏弟子,令得安稳」供养这些有缘人,让他们也逐步这样走上来。「令得无畏、调伏寂静」为什幺无畏呢?就是泯除那些二元对立,没有大、没有小,没有大小、高低之分。

  「令得无畏、调伏寂静」因为一切众生是平等,这样才能够真正契入无为、无上,「调伏寂静、究竟涅槃。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们说法」世尊是为了「涅槃故」,为弟子们说法。所谓「涅槃」,不要把它解释跟「死亡」相等,不是那个「死亡」,不是坐到好像「植物人」、「入深定」这样才像「涅槃」。所谓「涅槃」就是苦的止息,贪、瞋、痴的止息,烦恼的止息,他的这些苦消失了,他是解脱自在,一个很快乐、很自由、自在的人。就像过去还有那些颠倒梦想,过去还有这些「神经病」,还有不正常的那种心态,今天把这些病医好了,让他恢复成为很正常、健康的人,就是契入「涅槃」,于是过着健康正确人生观的人。

  佛陀是为了引导众生契入涅槃,也就是远离颠倒梦想。【法义分享】「世尊为涅槃故,为弟子说法」这是如来出现于世间的主要目的--引导众生了知宇宙人生的实相而出离苦海,到达究竟涅槃的彼岸。但「涅槃」甚深极甚深,很容易被扭曲、被误解。众生不了解涅槃的深义,导致后世佛教徒才有「不断烦恼、不入涅槃」的谬论,这如同劝人「不要把精神错乱治疗好」一样荒谬。所以,佛陀是为了协助众生契入涅槃、出离苦海、远离颠倒梦想,而在为弟子们说法,因此不要怕涅槃,不要不契入,这是佛陀示现于世的主要目的。

  (第三十节)「佛告罗陀:于色染着缠绵,名曰众生」这里告诉我们什幺叫做「众生」?定义很简短,「于色」就是对所有境界,「色」只是一个代表而已,对身心、内外所有一切境界,于色染着缠绵,这就是「众生」。「于受、想、行、识染着缠绵,名曰众生。」「佛告罗陀:我说于色境界当散坏消灭,于受、想、行、识境界当散坏消灭,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苦尽者我说作苦边」要去看到所有的现象界,包括我们的身心内外,都是「散坏消灭」,也就是说缘生一定是缘灭,缘生的现象界一切,它一定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而且每个剎那都是不断在流动变化变化。

  如果你去抓取,就是抓个梦幻泡影,去抓一个空壳子、抓一个死的,因为活的东西是在每一个当下,要去抓住那个活的,你要全然放下,才能够抓住那个活的。只要你有所抓取,都是在抓那个死的、抓那个泡影,这样就是在苦海里面绕。所以,当一个人能够了悟无常生灭法印,当你不抓、全然放开,「断除爱欲,爱尽则苦尽」那个苦就是来自我们的贪爱,「苦尽者我说作苦边」所谓「作苦边」就是已经到达苦海的边,因此苦海是有边,我们一般讲说「苦海无边」,因为你不了解「出世间法」,不了解解脱道,当然在茫茫苦海里面,不知道「边」在哪里,所以你要到达苦海的边,只要你按照解脱道去实修实证,就能够「作苦边」,出离苦海。

  「譬如聚落中诸小男小女嬉戏,聚土作城郭宅舍,心爱乐着,爱未尽、欲未尽、念未尽、渴未尽,心常爱乐、手护,言:我城郭,我舍宅。若于彼土聚爱尽、欲尽、念尽、渴尽,则以手拨足蹴,令其消散。如是,罗陀!于色散坏消灭爱尽,爱尽故苦尽,苦尽我说作苦边」。

  【法义分享】大人看小孩子玩家家酒,会觉得可爱又好笑,对那些假的玩具,小孩是如此当真,如此着迷。众生对五蕴身、心、内、外的迷执,就如同小孩对玩具的迷执。如果心智渐成长、智慧渐成熟,反观到自己的愚痴,他就会哈哈大笑而放掉。这个比喻很有意思、也很好,我们要去反观不要以为「那只是小孩子,我现在大人啊!我没有这回事啊!」你有没有在玩那个玩具、玩那些游戏?有啊!所以,你要去看到,不同的差别就在于小孩子执着他们的玩具,跟大人的执着与大人的玩具是什幺样的不同,只是外相上不同、目标上不同,但是本质呢?一样啊!本质是一样的。

  当我们看小孩子在玩家家酒,觉得这是假的东西,你们在那里玩得这幺认真、这幺着迷,大人认为说我们是大人不玩这些,这些是哄骗这些小孩的……,你能不能从这个境界去看到,大人也是在执着、在玩那些玩具,只是方法、外相不同而已。你在玩金钱游戏,就跟小孩子在大富翁游戏的纸钞那些,本质相同啊!你一直玩金钱游戏玩到最后,还是一场空啊!所以,要去看到小孩子这样,提供给我们一个境界,让我们去看到彼此只是外相不同而已,事实上本质是相同的。佛陀就是要我们慢慢有智慧,你的智慧越来越提升,就可以照见到我们往昔的颠倒梦想,这样你就会放下种种执取,你的束缚就渐渐减少。当束缚减少,你的解脱就增加一分,解脱就是来自于看到我们对颠倒梦想的抓取,而能够放下。

  (第三十一节)「为我略说法要」、「我当独一静处」独自一个人到宁静的地方去专心思维,也就是止观双运。所谓「禅修」,虽然有几十位来参加,但是大家要以独处、独修的心来参加,当你在实际禅修时,不管任何人,你的内心、你的身心,就像单独一个人独处,在实际禅修的阶段,都只有收摄六根,回来看你当下的身、口、意,回来见法、体证法。让我们去看到有身集、有身灭、有身灭道迹,对五阴各方面的苦、集、灭、道,我们要知道。这里提出的一个重点,对这个苦,我们要知,对这个「集」是要断,「灭谛」要去证,「道谛」要去修。这几个字都很简短,但是都有讲到重要核心。如果实修上面是如此,但是在闻思的时候,因为你要进入「断」,必须要先知苦。

  事实上,是先有「集」,才会有「苦」,但是没有清楚了解种种苦相,你很难去探讨苦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有「集」,才会有苦,然而在理解、修行的过程里面,你是要先了知这个苦啊!种种苦的天使,不断地在刺激你、在告诉你,然后要清楚知道,才会进一步去看到那个「苦」的原因,你才会对这个原因断除。进一步知道有这个苦海止息的时候,也就是有解脱涅槃彼岸,于是就有信心透过你的实修,就可以出离苦海而到达涅槃彼岸。所以,是「道」然后到达「灭」,透过「修」,然后到达证果解脱自在。但是,你要老老实实的修,确定我这样做是有意义的,我这样做是能够出离苦海。

  所以,你要清楚知道有「灭谛」可到、可达,这样才会老实一步一脚印的修行,再辛苦也没关系!就是再刮风下雨,你也要闻法、要实修、要实证。像玄奘大师以生命去求法之心,因为他觉得有一个「灭」、有一个「证」,希望能够到达,才会有这幺大的魄力决心。

  (第卅二节)「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众生无名所盖,爱系我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不知本际」这里一样在探讨,为什幺众生会在苦海里面头出头没、生死轮回呢?长夜在苦海中轮回不已、轮转不已?佛陀就回答「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因为「色有故」,「色」当然都只是一个代表,因为缘起缘聚而生现象界的这些万事万物。当这些现象界形成之后,众生却没有了悟实相,而被幻相所迷住了,有了身体之后,不了悟身心是一个缘起,它是「无我」,结果你这个身,以为这是我、我的,看到外面的境界就抓取,认为这是我的、我的,这是我的所有权、我的财产、我的地盘、我的土地、我的……,我的太太、我的房子、我的儿女、我的父母,都会抓得很紧。

  事实上,这些都是缘起缘聚而生,而且他们也都是无常生灭变化,所以你会去抗拒无常,你会去一直抓着不放。「色有故,色事起」现象界的种种生起,你就会贪着、系着,然后产生我见、色见我,这是「众生无明所盖」,很难去了悟到实相,「无明」就是没有去了解呈现在眼前的实相真理,才会颠倒梦想的抓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这样才会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其他的就可以类推反转回来。所谓「不知本际」就是不知本来面目,对生死大事仍然是茫然无知。

  (第卅三节)「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着,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后面经文所谓的「世间常、世间无常」,就是属于「十四无记」。佛陀就问:是什幺原因导致大家在「十四无记」里面钻研、争辩?因为众生不了悟这些实相,然后对自己身心所受的这些苦,没有如实去探讨根本原因,然后又向心外去求法,于是才见不到法。所以佛陀不谈「十四无记」,因为不希望修行人成为哲学家、玄学家、辩论家、大学问家,因为空谈理论而不实修实证,对解脱是没有益助的。当我们被箭射到之后,要设法将箭去除、把病治好,而不是禁止开刀,却去追问一百个为什幺,因为在还没有弄清楚为什幺之前,早就已经死掉了。

  像有时候在其他地方上课,有的人也很喜欢问一些哲学式的问题,我就跟他讲问这些问题不是很重要,重要是你要回来现观你的苦,回来在历缘对境中,去看到那些我是、我能、我慢,看到你内心的不安,才是重要啊!不是一直在问我佛陀解脱之后,到底佛陀到哪里去?佛陀在哪里?解脱者又在哪里?这就是属于「十四无记」里面的问题。「如来死后有」还是死后没有,「如来死后有无,如来死后非有非无」,或是「命即是身,命异身异」都是在哲学式的思辩,头脑里面的一种推论,然后在那里做见诤,没完没了!佛陀希望你要回来看看自己,当下有没有苦?内心有没有不安?如实回来面对自己。在历缘对境的时候,能不能去如实看到我是、我能、我慢?你对这些苦、内心不安,要清楚去知道,这样才能够找出它的病根原因,针对这些病因断除,生命七、八十年很快就会消失,你还花那幺多时间在做哲学思辩、诤辩,都没有对症治疗,你什幺时候才解脱啊?!佛脱希望我们要把生命力集中在知道苦、不安的实相,找出原因,再来对症治疗。

  (第卅四节)「犹如有人火烧头衣,当云何救?」「世尊!当起增上欲,慇懃方便时救令灭」佛陀就举个比喻,因为印度人有一个习惯,头部会缠裹一个头巾,于是佛陀比喻我们头部算是很重要的一个中枢地区,当火燃烧头部的头巾时,佛陀问大家这时候先后次序,要怎幺样去做呢?比丘就回答: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赶快设法要灭头巾的火啊!佛陀就回答:不是这样啊!这还是次要的,还有更重要的。

  「佛告比丘:『头衣烧燃尚可暂忘』」这时候它还都不是排在第一顺位,「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故勤求大师」」这里的经文是很简短,但是含意很深。以前当我在读研究所,它那个深义都还没有看出来,现在仔细再去看,里面真的含意都很深。佛陀讲:就算说你在烧头衣,这时候都还不是在第一顺位,你第一顺位是怎幺样呢?「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因为头巾的燃烧,顶多是烧掉你的身体,当一个解脱者缘尽,所谓「心的解脱」才是最重要。如果你光着重在身方面,虽然保有这个身,但是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还存在啊!

  所以,身体方面再怎幺样,它都是次要,最重要就是心要能够真正解脱,才是第一顺位。你的心要解脱,最重要是怎幺样呢?你要体证「无常法印」,因此第一顺位要体证「无常法印」,禅修的第一顺位就是要让大家去实际体证「无常法印」。「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断无常火故勤求大师」无常是一个法印,是真理实相,我怎幺样断无常火呢?有人回答「勤求大师」是不错,是这里的答案,但是当我们实际要做的时候,怎幺断?「断何等无常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断受、想、行、识无常,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断无明?无常是实相、是真理,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答案就暂时保留着,让大家要去消化、去思惟,要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为什幺无常火竟然这幺重要?要摆在第一顺位去断?怎幺样才能够断无常火?大家慢慢去体悟、要去参,下一回来再公布答案。

  (第卅五节)「以一法成就,不复堪任知色无常」「贪欲一法成就;不堪能知色无常」「何等一法成就?谓无贪欲成就;无贪欲法者,堪能知色无常」你只要有这样的心态存在,就没办法真正了悟「无常法印」。如果你有贪、有瞋痴、恨,所谓「呰」是一种毁谤、批评、攻击的心态,「无惭、无愧、慢、慢慢、增慢、我慢、增上慢、邪慢,卑慢、骄慢、放逸、矜高,曲伪相规、利诱……」如果有这些心态,你没办法真正体证无常。

  【法义分享】一般对「无常、无我」,往往只是知道个名相或只少分浅尝、或只看到粗相。当你真正用心灵去体验无常之流,那是「言语道断」没有思惟、没有想象。「慢慢」就是你本来就有我慢,然后又再增上慢,我慢、增上慢都是增慢,它就是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只要你有贪、瞋、痴、我慢这些,就是还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面,你还用头脑去思惟,还用头脑去想象无常,这样还没有真正去体证「无常法印」。当你真正体证「无常法印」,无常法流是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剎那,都是法相、实相的存在,如果你有起那些贪、瞋、痴、我慢,就是落入「自我」的意识,落入「自我」的影子,「自我」的阴影里面,于是你「自我」的形象、「我相」出来,就跟实相脱节了,这是满微细的,大家要去体会到。

  真正要体证无常法印,一开始就要用「无为法」,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无常法印」,这个比较深!我们在这一次实际禅修的时候,会协助大家逐步去体证到,如果你有「自我」我是、我能、我慢,你的心跟境界还是分开的,主、客还是分离的,这是很微细、很深层的心态,你要能够去看得到,如果你的心跟境界分开,主、客还分开,就没办法溶入无常法流。就像无为法方面,如果你用头脑的角度去思惟,认为「无为法」,是什幺都不要做,这样容易落入消极悲观,但是其实不是那回事。

  就像你要去体证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一定要有很多的文字。如果你的因缘够高、智慧够高,可以跟你讲不立文字;如果你的因缘、根基还不成熟,跟你讲不立文字方面,你听不懂、也看不懂,像「鸭子听雷」。所以,一开始我们要用无为法方面,但是如果你没有慢慢的调整过来,很难去掌握到「无为法」的精髓,最初还是要透过这些闻思,然后实际跳下去去做,才能够慢慢地去切磋,掌握到什幺叫做无为法,但是所谓「无为」,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什幺都不要做,认为这样就是无为、无修、无证、无所得。所谓的自欺欺人,也会认为说无为、无修、无证、无得,因此你要慢慢去体会,就像说要走在中道上,你要经历过很多的错误,两边的碰碰撞撞,慢慢的调、慢慢的调,最后才会真正知道什幺叫做「中道」?你还是会慢慢碰撞碰撞,从有为的世界里面慢慢碰撞、慢慢的调,到最后才会真正体证到什幺叫做「无为」。如果你越用功、心越柔软,你要契入「无为」就越快。

    【幻灯片】

  今天最主要一方面先来看无常法印,因为我们现在已经要从蕴、界、处(五蕴、六根、六界),从不同的角度、任何角度,都要去体证、要去看到无常法印。包括我们的身心内外这些都是,先看到无常法印,怎幺样超越无常法印,去看到中道。这里是士林官邸,曾经是写下中国近代史的几位伟人居住的地方,今天一些时空已经不断改变了,这就是无常法流,你不走、也不行啊!不放、也不行啊!任凭你再五星上将,也是一样要走、要放啊!无常法流是任何人都无法去改变的,它就是不断地在变化流动。这也是士林官邸里面的一, 个角落,让我们去看看这些无常法流,我们并没有讲说是非、对错、好坏这些,而是让我们去感受这一种,它就是不断地不断地在流变,任何在政治上多高的成就,你的官位再多高,不管封到五星或是七个星,老蒋及麦克阿瑟是五星,五星是属于国际级的。

  不管你再五星上将也好,都没办法抵挡得无常法印,大家要慢慢去思索。这是凯歌堂,这已经是过去了,现在提供出来,因为有无常的演变,这里以前是皇宫花园,现在成为市民的花园,让市民也可以来这里休息、观光。无常的演变,不断地在替换、在替变,能够提供给市民一个很好的空间,就是生命如朝露。如果没有好好珍惜每一个当下,很快就消失了,所以佛陀希望大家要珍惜生命,不要认为它很长、很久,不要认为可以慢慢来,很快就会消失啊!大家要好好把握时间,把握精神、把握精力,集中在「出世间法」解脱道上,这样就很快。

  这就是无常的法印,就像一个年轻貌美的乱世佳人,然后戴个大帽子、斗篷,这像一个帽子,没多久就是这样,刚才乱世佳人就形成这样,都是在示现无常、无常,他们生命也许只是几天而已,但是你的七、八十年寿命,跟这个几天比较,你只是稍微长一点而已,然而在这个时空里面,还只是一个剎那,因此要好好珍惜我们的生命,好好珍惜闻思修的机缘,要去看到无常。

  这是九二一大地震,东势地区整个桥都断落,再来要去看到生命的无常,「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有人问到现代工商业社会,大部份的人脚步都那幺快,你教我们要慢下来,这样怎幺赶得上呢?这样会输人家……。因为介绍到「三妙行」--身、口、意,希望把你的身、口、意的冲动相续,要能够缓慢下来,才能够更清楚看到那个空间,以及背后我是、我能、我慢,当时就有学员提问:现在工商业社会,大家脚步都很快,我们这样慢下来,不是竞争不过别人了吗?我们不是处处都吃亏了吗?如果你的脚步跟人家一样,一直快快在赶着、赶着、冲、冲、冲,到最后他们走到这里来,你知道吗?如果没有停下来,去思考一下生命的方向、生命的意义,你跟着人家在冲、在走、一直走,急急忙忙的走,你的人生也很快急急忙忙的走,走到后来就是走到坟墓堆。

  所以,有时候要停下来、慢下来思考,要静下来去探讨、去思惟,就是荒冢一堆草没了,不要逃避这些实相,他们都在见证无常生灭变化,他们默默在这里看着世间的无常生灭变化,他们本身也在示现无常变化,九二一大地震的无常生灭变化,大地一样在变动变动变动,我们要处处去体会无常生灭变化。

  一夕之间空难、台风,这些死亡的人在前一天、前一个小时,不会想到他下一个小时也会死亡,像今天有听一位朋友讲,他公司里面的一个同事,满年轻的,现在才二十几岁而已,在几个月前离职,然后到另外一个公司去上班,结果好像前几天摔死了,很年轻啊!二十几岁而已。所以,一方面要珍惜我们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生命,要去体会无常法印。

  这是属于基督教的一个告别式的处理方式,我是建议大家,如果你有亲戚朋友的因缘,如果可以,有时候不妨去参观一下,看看基督教、天主教他们对告别式的处理方式、整个过程,上一次刚好有一位朋友,他们以基督教的方式处理他的双亲,所以我全程去看、去了解他们里面的一些作为,也值得我们参考。当他们面对死亡方面,是怎幺样来处理,值得我们参考。这一位朋友住在美国,他的父母亲一样在美国居住,在去年的双十节,回来参加归国侨胞双十国庆,在十月卅一号那一天要回美国去,结果就搭上新航那一班飞机,结果在新航的空难里面,双亲都变成一堆一堆的焦炭,于是让这位朋友他很惊讶、很震惊,体会到「啊!真正无常的冲击」让他很震撼啊!

  双亲回来、结果就在中正机场,成为两堆的焦尸。所以,他们在处理的时候,我们也有过去参加告别式,这位朋友是佛教,但是他的父母亲是基督教徒,他的姊姊也是基督教徒,他们就是选择用基督教的方式来处理,他也是尊重家人的处理。他们在这整个全程的处理过程,就只有两位牧师,让我感到满惊讶就是在这个过程里面,没有哀伤的气氛,当然大家有那种追悼的仪式,但是他们很坦然的接受现在的因缘。

  新航空难,一堆一堆的焦尸,很多都没办法辨别,还要透过DNA的比对,当你面对到自己的家人,竟然外相方面都没办法辨别,还要透过你的血去做DNA的比对,还要一堆一堆去看,真是惨不忍睹。所以,我们要去看看、去体会,都是世间无常的实相。基督教、天主教他们面对这些的时候,认为一个人死亡,就是回归上帝的怀抱,是一种安息主怀,当然我现在再去看,觉得这里面有很深的含意,以后我们再分享。当然,我们都是完全站在超越宗派、宗教立场来看,没有宗教、宗派立场之分,而是真正以佛法、真理、实相来论。

  当晚他们前往基督教墓园时,已经是晚上六、七点了,天黑了,墓园管理人来了,他讲一句话很有意思,讲说我们信奉主的人最好、最有福报,我们不必去在乎看什幺日子、看时间、看时辰、怕冲犯到,我们都不用去顾虑那些,他讲这一句话多幺的洒脱,也给我很深的体会与启示,每一个当下都是很洒脱的面对每一个当下,不必怕冲犯到什幺,也不用怕什幺好时辰、坏时辰,不用顾虑那些。双亲死亡烧成骨灰,骨灰罈放到里面,这位朋友在面对时,还面带笑容,这里面是父母亲的骨灰,他们面对这些的时候,就是以坦然的心来面对,因为每一个当下已经成为事实,你不面对又能够怎幺样。所以,我觉得他们在处理的整个过程里面,如实面对每一个当下,所谓「安息主怀」,也有很深的含意。

  事实上,如果佛法慢慢修行,真正能体证到生死结打开、了悟生死大事,真的能够很潇洒的面对,就是生死大事已了,当然他们有一些值得我们参考,有一些值得我们去思惟,并不是说这样做,他们是不是有究竟解脱,我们不讨论这方面,不是做这方面的争论,而是说他们一些在处理的过程,里面没有哀伤,而且丧礼之后,回到台北已经将近八点,是到餐厅去吃饭,因为那一天是星期六,因此又有人在结婚办喜事,他们这些家属也是好像说把事情办完,然后大家也是一种欢欣的心来接受。所以,有一些值得我们去参考、去思惟。

  当你面对大自然的无常法印,你又能够怎幺样?!就像年轻力壮的竹子,现在已经年老了,低垂下来了,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悟实相真理,面对无常法则,你就是无力感,惧怕啊!恐惧啊!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的法印、无常的实相。所谓要断无常火,怎幺样才能断无常火?大家要去参啊!去体会啊!去找寻啊!这都是实相,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无常的实相,无我、无我,任凭你的那个「我」再多幺厉害,都没办法超越这些黑洞的,所以要去找寻出来。这是大德都是以身作则在告诉我们无常、无我的实相真理,我们有没有静下来去体会、去观察,还是在逃避呢?所以,这些都是天使在告诉我们,要从一切境界里面,去体证到无常、无我,你看任何东西都无法脱离黑洞的引力,只要你抓取、认为有所得、很厉害,有什幺、有什幺,只要任何你所抓的、有的这些东西,都没办法超越黑洞的引力。

  只有「空」才能够超越黑洞,只有「空」才能够包容黑洞,含意很深!佛教所讲的,当你真正到达涅槃、体证「空」,了脱生死、超越生死的深义。只要还有我慢、我是、我能,你都脱离不了,因此不要怕「空」,不要怕「无我」,只要你有「我」、不空,就没办法超越这一关的,阿罗汉讲「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就是超越生死轮回,唯有你真正体证到「无我」、体证「空」。

  一场九二一大地震,对我来讲,有非常非常深的体悟,以后有因缘再说。大家要知道无常法印,你要先体证到无常法印,然后再慢慢上来,又有去看到深层的我是、我能、我慢,这样我们来分享,才能够体会到我从这里面所得到的启示,以后还会有一连串九二一大地震的一些启示跟大家分享。

  这就是世纪末的炼狱,埔里屋毁人亡、哀鸿遍野,一方面这里都是告诉我们无常,都是在告诉我们真理实相,所以我们要去体会,当我们最初面对这些无常的时候,当然会抗拒、会怕,会去看到深层在怕无常、怕无我,但是到后来当真正如实去面对这些法界实相真理,到后来你会去体会到,原来「无常」跟「无我」是中性的,它是超越二元对立的,这时候才从惧怕的情况超脱出来。如果一个人能够去了悟「无常」、「无我」是中性,就能够观看整个世间的变化。

  这是东部佳洛水海岸,它是透过地震的挤压,原来的海平面是到这里,透过地震的挤压,然后陆地一直上升、上升,相对的海水渐渐地退下去,这里也让我们慢慢去体会到,无常是实相,它有破坏、也有建设。这里一方面让我们去看到「空」跟「缘起」,看到无常法印,一种微妙的缘起甚深,另一方面要去了解「无常」有生、住、异、灭,它有衰灭变化,但是它也会有生,也就是有破坏的一面,也有建设的一面。

  无常的法印,让我这个树叶掉落,让我树叶变黄,但是也因为有这些掉落,新的树叶它又会长出来,所以在无常的变化,它又能够不断的替换、不断的成长,要慢慢去体会无常的法则,一方面能够在这里生长,然后加上云起的变化,都在告诉我们无常。再来,要去看到「空」,看到缘起甚深、无常变化。前面所讲的无常,是负面的比较多,现在后面所讲的无常,是正面的比较多,如果讲太多负面的无常,大家又容易落入负面的情绪,这样又不对,因此我们一样要去看到,就是有无常的变化。

  种这些稻子下去,然后会慢慢成长,一样它们也都是每天每分每秒,然后地、水、火、风,种种因素不断一直在形成、形成,然后缘起缘聚,慢慢的就有这些成果出来。它们一样在告诉我们无常真理,如果它是恒常不变,好像说运转到这里,它就「常」、就定住了,就不再变了,这样后面的稻米,就没办法出来了。所以,事实上整个都是不断地在变,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就是因为有无常变化,有地、水、火、风,不断地一直在每一个剎那,都在调整、调剂,然后不断地在变化,才会有这些的产生,我们要去看到无常的正面,慢慢去体会无常、无我,然后我们的我慢、我是、我能,才会真正降服。

  深层的我慢,一定是要看到大自然活生生的佛法,要去看到「无字天书」,要去看到「大地风云经」,深层的「我慢」才会断,再来你要完全能够接受无常法印,要去看到无常的「味」、「患」,它的反面、负面跟正面,这样你才能够「离」,才能够走在中道上。我们平常看这个,觉得好像没什幺,但是这都在告诉我们缘起甚深,它们就是因缘聚集而成,也是地、水、火、风变化而来,同样一些地、水、火、风的元素,但是能够演变出万事万物,要去看到缘起甚深,以后慢慢去触、吃这些的时候,你要去看到缘起的甚深,再来要问我们自己修行境界再怎幺高,能够无中生有产生这些出来吗?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这些稻米、这些果实,你能够无中生有?如果你可以不靠大地,不靠地、水、火、风的这些元素,然后说我的修行境界很高、很厉害,我现在神通第一,可以这样无中生有,变化出一大堆的稻米、一大堆的果实,来长养众生,如果你能够这样,你再显现我慢还可以。我问自己是不可能,我没办法这样,所以我不敢有我慢,因为我觉得这些我做不到。一切众生生命的存续,你生命能够活着,我们无时无刻都是需要靠大自然的支撑;你所吃的这些,都是由大自然的因缘,缘聚而生,所以要去看到缘起甚深、缘起的微妙,学佛一定要看到正反、两面,要如实观,两极都要看到,这样才能够真正走在中道上,不抓取、不迎不拒。

  平常你看这个没什幺,如果你慢慢体会缘起甚深,都在告诉我们「无上甚深微妙法」,一个丝瓜开花,然后会结成果实,我们平常不觉得它很深,不觉得它怎幺样,但这都是无上甚深微妙法,都在告诉我们缘起,告诉我们无常法印,告诉我们无我法印,大家要慢慢去看,这不是用想象、用猜测,不是凭个人想的,不觉得那神秘、奥妙,因为我们没有去静下来深度去观看。所以,我们就是要停下脚步,然后慢慢静下来去看眼前,所谓「一叶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一粒沙、一个树叶、一朵花里面,都有含着整个世界的奥妙,都含着天堂。

  因为它都具体在告诉我们无常、无我,还有缘起甚深。你看这棵树不大,但是能够长出这样大的波罗蜜,你要慢慢去看到那个微妙、奥妙,然后心静下来,问自己:我能够吗?如果「我慢」生起来,问自己:我能够造出这个吗?所以,要慢慢去看这些微妙,看这里面深藏着这些奥妙变化,七玄竹里面都是深藏着奥妙,缘起甚深、变化无穷。平常都不觉得它有什幺特殊,你的心慢慢静下来,去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此「溪声尽是广长舌」、「大地风云经」,都在告诉我们实相真理,要停下来、静下来、慢下来去体会,当你体会越深,「我慢」就会降服得越快。

  这是玛瑙石,生命演化的本身,就是一连串的奥妙,从生物转变成化石,更是一连串的意外与偶然,佛教是讲「缘起甚深」,当因缘条件形成的时候,就是很奥妙的变化出来。眼前这些细化木,乃是古老针叶林,在大自然环境中,历经巧妙的作用、埋藏、置换,然后接续诱因、版块飘移,造山运动而堆挤下,然后又暴露出来。奥秘的大自然,终于将木头变成五彩缤纷的石头,大自然所看的这些,我觉得是最伟大的魔术师,问我自己:我不可能啊!我没办法啊!我连一个丝瓜花要变成一条丝瓜,都没办法、变不出来,慢慢去看到最伟大的魔术师,竟然能够变出实质的东西,让众生来养育众生、去看到奥妙,这就是木化石,这是玛瑙,很奥妙!

  一方面要去看到「空」,一方面要去看到生、死,两头都要去看。大家慢慢去看、去体悟生死,当你慢慢地去看到无常的中性,无常有破坏的一面,也有建设的一面,缘起甚深,然后慢慢从大自然去见到法,你的心花会朵朵开。这是木棉花,心花朵朵开这样,从你平常不在意的地方去看到,哇!欣赏每一个当下,但你要全然的放开,才能够欣赏到眼前无上甚深微妙法。这是真正的树叶,这不是假的、不是制造的,是真正的叶子,为什幺它的构造会这幺精巧?为什幺会这幺细密?慢慢去看到缘起甚深,这是白鹤灵芝草,有没有看到鹤?大自然的奥妙,很像!好像这棵大树里面,停了许多白鹤,这像鹤的头、身子、翅膀,好像一只鹤停驻在树上,当你能够静下来去看,路边的一朵小花,它都在跟你微笑,都在告诉你法,都在告诉你缘起甚深,也在告诉你无常、无我的法印。

  这个花在告诉我们活生生的佛法,蝴蝶都在告诉我们活生生的佛法,我们要慢慢去体会无常、无我,从我们的身心内外、一切境界里面,都要去体证无常、无我法印,去看到缘起甚深。

  有人问:所谓没有「末法时期」,那幺未来佛的预言,弥勒尊者是否真有此事?是否真是佛陀授记?以《阿含》方面来回答,是没有这方面问题,因为佛陀都是要你这一生这一世就解脱自在,都是现在世、现在,所谓到来生、未来,是因为如果因缘不成熟的时候才说,当然跟你讲生天法、未来方面的,只要你能够好好脚踏实地的闻思修,佛陀都跟你讲就是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解脱自在。以后讲述「四念住」,佛陀都有讲七年以内,如果好好的修、好好闻思,七年以内,你就可以到达阿罗汉果、解脱自在,佛陀甚至讲说甚至不必到七年,所以「四念住」的修法是非常重要。「四念住」的基础,一定要有「出入息念」与「无常法印」的体证,以后我们再逐步的深入。

  怎幺样那个断无常火?「头衣烧然尚可暂忘,无常盛火应尽除断灭」为了断无常火故,应当要勤求大师,所谓「寻师访道为参禅」,你是要参什幺?你去拜大师、跟大师学习,到底核心要学什幺?佛陀就跟我们讲,?断无常火故,当勤求大师,「断何等无常故勤求大师?谓断色无常故勤求大师;断受、想、行、识无常故勤求大师」这里文字都很简短,但是含意很深,当然早期佛陀在实际跟弟子们讲经说法的时候,不会这幺简要,他一定有诠释内容,因为后来把整个过程的重点摘录下来,至于怎幺样断无常火?就是很微妙的地方,无常是法印、是真理、是实相,你学佛再久,再怎幺认真闻、思、修,法门懂得再多,如果无常火没有断,你不可能解脱的。

  佛陀这里讲说要断无常火、要勤求大师,也是要去断无常火,答案以后再跟大家分享。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空海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空海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