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空海法师所有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九章 六入处


 下载DOC文档  



第九章 六入处       
               
  「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何谓「正知正见」?很多人、很多宗教师都认为他们的宗派、他们的见解,才是正知正见,问题是什幺叫做「正知正见」?各家各派的说法都不一样,而且像我前一段期间也看到一本书,因为他们觉得很疑惑,问我这个人的看法见解怎幺样,当时我稍微看一下,也没有评论什幺,后来前一个月又再有因缘的情况下,拿到他相关的一本书,关于所谓「正见」的定义,结果我一看,就觉得真的就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藏镜人是说「顺我则生,逆我则亡」,我们一般众生是「顺我则是,逆我则非」,很多所谓的「正见」,都是站在「我的」立场、「我的」看法、「我」的认同,就叫做「正见」。

  当你符合「我」的看法的,就是对的;你认同「我」的、支持「我」的,你就是对的;如果你批评我、毁谤我、不赞同我,你就是错的、就是邪见。一般的正见方面,如果落入「我相」里面,就是这样在诠释。但是当事人都不知道、不承认,如果他知道、会承认,就不会树立一个「我」这样的认定叫做「正见」。所以,因为这方面看太多了,觉得各家各派的说法,他们的正见都有各自一套,我们还是要回到佛陀是怎幺样定义正见,参考佛陀定义的正见之后,我们再去求真求证,不是说佛陀怎幺讲,我们就怎幺信,不是这样!而是佛陀跟我们讲这样,佛陀认为这样叫做正见,再来就是希望大家去求真求证,只要还没有经过求真求证的,你就要保留。

  佛陀是怎幺样定义「正见」呢?「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五蕴、五阴或是五蕴都一样,五阴、六入处、六界,有时候「五阴」也常常以一个「色蕴」来代表,「六入处」常常以一个「眼根」来代表,「六界」常常以一个「地界」方面来代表。所以,不管是用什幺来代表,事实上就是只要一个字就代表其他全部,这里也是一样用「眼根」来代表,事实上它是代表眼、耳、鼻、舌、身、意。当然,五阴、六界都是一样。「六入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外面的「六尘」,「六尘」是色、声、香、味、触、法。「六根」是我们身体的身、心,叫做「六内入处」,「六尘」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外入处」。

  内面是讲我们的身心,每一个人都是透过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这些器官,跟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然后才产生「六识」--眼识、耳识,「六识」的产生,因为在根、尘接触的当下,很难保持客观如实的觉知,很难保持说「见以见为量,闻以闻为量」很难!在接触的当下,都会加入你的觉受,然后又会配合一种「顺我则是,逆我则非」,合你口胃的,你就贪、就抓取、就聚集;不合你意的,你就排斥、瞋恨、攻击、逃避,这就是「识」、「六识」。当你接触、有觉受之后,然后就去分别好不好,好的、你就要,不好的、你就排斥。因此,「六识」一样就是随着你的根、尘接触,然后产生「六识」,一样都是不断的变化,你的「眼根」不断在变化,「耳根」也是不断在变化,「鼻根」一样,你本身的身心,它是每一个剎那都是在变化。

  外面的「六尘」也是一样,地、水、火、风、空、识,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不断地在变化。刚才上课到现在,你们「耳根」所触的声尘,有没有在流动?十五分钟前的声音跟现在的声音,虽然同样有声音,但是十五分钟前的声音,跟现在的声音,它已经是早就都是不相同了,如果你的「耳根」没有跟「声尘」同步,就听不到我讲话的内容,因此你的耳根也是在生灭变化,你才能够同步,也就是你要放空,如果你胡思乱想,去想一些今天下午的事情,你的耳根、你的意根,跑到其他地方去了,这时候你就心不在焉,你的「耳根」没有同步跟「声尘」配合,就听不到我讲话的声音。所以,我现在的声音,它是不断的在剎那一直在生生灭灭,每一句、每一字,它都是即生即灭、即生即灭。当我讲出之后,它就消失了;讲出之后、就消失了,现在再讲的,又是当下的声音,你耳根能够听到的声音,只有当下、只有现在。

  其他的,如果你不是现在在听的,你只是回忆、联想而已,就像今天下课之后回去,你在想今天我讲的是怎幺样的,当你再回想一些,已经不是当下的声音了,是你的「意根」去抓。所以,一定是你的耳根要跟着同步在脉动,才能够听到当下的声音,其他的眼根、色尘……都是一样,都是以此类推。当你了解这些重点之后,后面这些就容易了解。外面的色尘,它都是不断地在流动变化,你的身、心也是一样,不断地在流动变化,变化的频率要跟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流动的频率要一致,你才能够听到现在的声音,你的眼根也是要留在这个当下,跟色尘同步在脉动,这样你才能够清楚看到当下的实相。

  所以,真正要能够见法,你必须要活在当下,《阿含经》都有提到,什幺叫做「现法般涅槃」,现在要见法、现世就解脱?因为法、声音,只有现在才知道,整个山河大地、整个世间的一切的存在,也都只有现在,色、声、香、味、触、法,也都只有现在存在而已。因此真正要见法,就只有在现在;你要解脱、要成就,也都只有这一生这一世,现世、现在。

  「当正观察眼无常,如是观者,是名正见。正观故生厌,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眼根也是地、水、火、风组合而成,我们的眼根,它是地、水、火、风组合而成,因此它每一个剎那都不断地在新陈代谢,我们的眼根、眼球里面,这些血液是不是每分每秒都是不断地在变化?,它的营养供给、氧气供给、水分供给、血液供给,都是每分每秒不断地在变化。所以,同样都是这个眼球,它是每分每秒都在生灭变化的,「眼无常」就是要从界分析方面,去了解「眼无常」,再来我们眼睛不会定在同一个地方,一定会东飘西飘,除非你入深定,不然我们眼睛一定无常的飘动。如果你眼睛定在一个地方,你就看不到其他的存在。

  正观察眼它是无常的,眼球本身也是无常生灭变化,「如是观者,是名正见」叫做建立起正见。事实上,身体更具体的意思,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整个身体、整个心理,它都是每分每秒在生灭变化、生灭变异,每一个呼吸,一个吸气、一个呼气,你身体里面的地界组成元素,已经不相同了,一个吸气就是一个生,呼气就是一个灭,你的身体它的组成元素,就已经不相同了。你一喝水、一小便,都是一个生灭;你一个吃东西,一个大便,都是一个生灭,组合你身体的,这个身体已经是在变异了。

  所以,我们说生命,现在以平均值八十岁来讲,但是八十岁、事实上八十年,不是一下子用跳的过去,这一条八十岁的线,也都是一点点滴滴、点点滴滴,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剎那,一直在变、一直在变,都是由每一个剎那,每一个当下的生灭变异累积而成。不要只有看到生、老、病、死就是无常,不错!这也是无常,但这都是很粗的无常,我们要把无常看到非常非常微细的,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异,有一点一点点点的。如果以数学方面来讲,整数中间还有很小很小的一半,然后再来还一半、还一半,还有非常小的,你就是要坐在很微细的剎那生灭的当下,这样才能够真正体会那个流体、那个流动。

  如果一个人能够这样,「生厌故」,你就「离喜」,事实上一个生命也是这样,每一种现象都一定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一个最短的剎那也是生住异灭,一天也是一样生住异灭,一年也是一样生住异灭,只是说大小不同,这样而已。但是,不管极大或是极小,都一定是生住异灭,而且整个存在就只有当下这一剎那,现在这样一直开始生住异灭,变、变、变,变化上来,这一点都一直在跑、一直在跑,现在这个当下是来到这里,当你抓住这一剎那的时候,当你抓住它的时候,它实际又已经跑走了,包括我们拍摄的「大地风云经」的日出景象,我现在这一分钟、这一秒钟把它拍摄下来,但是我在下一分钟再拍,它有没有相同?已经不同啦!大地风云经的日出系列,就是让大家去看,它就是每分每秒都一直在变,我纵然拍摄下的,也是它的过去这一剎那,我们把它化为永恒这样而已,把这一剎那留下来,但是那个实相实际的存在,就只有在当下。

  所以,如果你一抓住,都只会抓住它的过去,抓住它的影子而已,因为它实际的已经跑走了,你的心要慢慢回到这个当下,八万四千个法门就是要让你的心回到当下来。所有八万四千法门、种种法门,都只是要让你的心回到当下来,因为法、真理、实相的存在,就只是在当下、只有在眼前,只有在这一剎那。如果你的心没有活在这一剎那,你所了解的法都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你再了解什幺无常,都只是头脑里面的知见。我们种种法门,就是要让你能够把你的心拉回到现在、拉回到当下,来见法、见法。当你真正活在当下,一方面你要全然不抓,才能够活在当下;只要你有抓,你不是抓过去、就是抓未来,你要全然的放开,才能够活在当下,你越想抓,都只是抓到梦幻泡影。

  当你慢慢回来看到法、回到当下,只要你有抓,就会抓到梦幻泡影。「正观故生厌离」为什幺会厌离?因为你再去抓都是抓那些泡影而已,因此你就会厌离那些、就会放下。「生厌故离喜、离贪」过去抓得很高兴、很快乐,然后成为境界的奴隶不知道;现在看到了,原来你在抓的都只是抓一些泡影,或是抓一些死的东西,一只蝴蝶在那里飞,你把牠抓过来,你自认为抓住了,但是你抓住那只蝴蝶,也会随着你的抓取而死掉。所以,真理、实相的存在,都是活生生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当你一抓取,都是抓一些死的。当你看到这些的时候,你就会放下,因此「唯有你能够全然的放开,唯有你能够全然的放,你才能够得到无限」。只要你有所抓取,你都是抓个泡影、抓个死的。

  比如你现在谈恋爱、然后结婚,就认为先生是我的,应该怎幺样、应该怎幺样,我们很多的框框就套上去,认为你应该怎幺样……,当先生的当然同样可以类推,也认为说你是我太太,你应该怎幺样……,结果他生命本来是活泼的、活生生的,你现在硬是用一个框框把他套住,你要抓住他,你是我的先生、你是我的太太,你是我的什幺、我的、我的……,你要抓住,结果对方就会有苦,他的生命没办法活活泼泼、生龙活虎,在这些苦的当下,很多的问题就会产生。所以,你要去慢慢去看到,那些夫妻相处的苦,人与人之间的苦,师徒之间的苦……种种那些苦,都是我们在抓啊!

  当你体会到这些,你会觉得现在尊重自己、也尊重先生,我自己需要自由,我也给先生自由,我需要人家的信任,我也全然信任先生。当你对他的信任,全然放开的时候,他不但活得很快乐,而且他生命的活力又出来,他会对家庭、对小孩子的关爱,又不一样了。当你越想抓,他越想逃离,那个苦、磨擦就越多,你抓得越紧,那个苦就越多、越想逃离,唯有信任、全然的放,当你全然的信任,真正的爱是给对方快乐,给对方自由、尊重对方,当你全然的放下,他反馈给你的、反馈给家庭的,反馈给世间的,是超乎你原来的想象。所以,你越想抓,都只是抓个泡影,或是抓个死的东西。

  你可以掌控先生的身体,但是你抓不住他的心,那个心是活的;你可以掌控小孩子的行为,但是你掌控不了他的心。当你了解这些之后,才慢慢会去发现到生命的珍贵,那种活泼泼、活生生的,它都是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现在,唯有你放下,全然的欣赏每一个当下,全然的信任、全然的溶入,这时候你才能够得到无限。所以,佛陀他放下王位,放下所有的这些名利,但是历史上有哪一位国王,被世间、被世人的尊敬超过佛陀,你真正能够归零、真的是「无我」,你真正放下,才能够得到无限。唯有大死一番,你才能够溶入不生不死。唯有你不抓,才能够得到全部;唯有你能够放空,才能够掌握无限啊,表面上好象是矛盾,事实上大家慢慢去体会,你爱这只小鸟,不是把牠关在鸟笼里、放在旁边,说我爱你,你如果真正爱这只小鸟,让牠自由。

  当你慢慢的体会到之后,「生厌故离喜、离贪,离喜、贪故,我说心正解脱」因为当你放下之后,你不会被境界牵着走,因为你想抓什幺,就一定会被你所要抓的境界,把你牵着鼻子走。当你对先生抓得越紧的时候,先生的言行举止,都会大大的影响你,其他的以此类推。当你对小孩子抓得越紧,小孩子的言行举止,都会深深影响你。当你依赖什幺、你要抓什幺,抓X、你就会被X束缚,当你看到这些,你就会放下,所以「我说心正解脱」,不会被境界牵着鼻子走。

  「如是耳、鼻、舌、身、意,离喜、离贪」也是一样,像有的人很重视口味,花很多精神在炒菜,怎幺样去炒菜、怎幺样去煮菜,怎幺样烹调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餐点,于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很多就花在煮三餐、炒菜上面,因为你很在乎这方面,你的心就被味觉的「香」跟「味」方面的,把你束缚住,它就会束缚住你,你就很难解脱自在。佛陀他们的修行,发现我这些三餐饮食,只是滋养色身就好了,维持最基本的所需就好了,能够尽量简单、简化这样就好了,身体上只要可以,这样就好,所以他们不会花很多时间在这上面,不会被三餐这些所束缚,其他的就以此类推。

  「心正解脱者」你可以加上一个心「真」正。如果一个人的心真正解脱,他就能自己「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有人问我:一个人证初果、二果,他自己是不是知道呢?是不是要别人印证呢?证到阿罗汉果是不是要呢?初果、二果、三果可能要,但是如果你是真正是证阿罗汉果,不需要别人帮你印证,除非你还没有真正看到太阳,才会去问人家这个是不是叫做阳光。如果你真的确定你看到的是阳光,「疑结」全部都破除,「无明结」都破除,你自己可以清楚知道的。

  「能自记说: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果你真正已经上到彼岸了,已经究竟解脱了,自己会很清楚的。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满重要的检验,如果你真正了悟生死大事,因为阿罗汉果代表一个人了悟生死大事,他内心里面最深层的那些苦、那些不安,都会消失,这不是空谈,这是实在的。

  【法义分享】「五阴」是将身心分解为色、受、想、行、识五大部分来观察其无常。「六入处」是从将身心依功能作用,分为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六大部分,也就是从器官这方面来解析。「六界」是从组成元素,将身、心分解为:地、水、火、风、空、识,算是佛教比较专有名词,大家对这些专有名词的内容要了解,就容易解读经文的深义。但是重点是在:「五阴、六入处、六界」,是从不同角度将身心内外加以解析,以便看透其假相与无常,殊途同归。事实上,就是要从任何的角度去求证,要体证到无常、殊途同归,主要就是要如实深观身心内外,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剎那变异、幻相、缘起、体空。

  佛陀为什幺要花这幺多时间、花这幺多精神,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无常」?从不同角度去诠释「无我」?根器不同也有关系,最主要是因为「无常」跟「无我」两个法印,众生不太容易去实修实证到,跟你讲「无常」、「无我」,你又把它落入头脑里面的一个知见,以为知道、以为懂了,佛陀是知道说你还不懂、你还没有真正体证到,但你以为知道,结果你落入在二元对立,不是这一边、就是那一边,落入在二元对立的两端里面,在那里抓。佛陀知道说你是还没有体证到,还没有走到中道上面,因此佛陀才苦口婆心的,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解,希望大家要真正去求真求证,不然你落入在一边,你都不知道。你以为体证到无常了,结果不是;你以为你做到「无我」了,你很会宣说「无我」了,但是你深层里面那个「自我」很强,你都没有看到。佛陀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希望大家好好去求真求证、实修实证,真正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能够去体证到佛陀确实所讲的不错,这时候你才能够真正解脱自在。

  (第二节)「世尊告诸比丘:一切无常。云何一切无常?,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若眼触因缘生受--苦觉(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多闻圣弟子如是观者,于眼生厌」这里只是举「眼根」一个代表,其他的一切就是包括了「六入处」、「五阴」、「六界」这些全部都是。佛陀就跟我们讲,因为只要是真理,它一定是超越时空的,你都可以去求证的,一切是无常,它都一直在生灭变化,如果你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重点在后面的「于眼生厌」,为什幺会「眼生厌」呢?因为以前眼睛看到一个相之后,你就会被那个相吸住、抓取了,你以为他很实在、他很好,然后你现在呢?以前你很容易被境界牵着鼻子走,现在你看到这些是无常生灭变化,它有味、有患,所以就能够「离」。

  比如以前你看到五十万的劳力士表,会满喜欢、会心动,但是慢慢去体会到当你拥有了,它就是你的牵挂、是你的苦,是你内心的不安。当你戴这些出去、在炫耀的时候,有人羡慕你,也有人会忌妒你、还有会动歪脑筋。有人就会看到这是浮出冰山一角的肥肉,当你去看到这些,你对所谓的名表会怎幺样,吸引力还会那幺强吗?你就不会了,这就是「于眼生厌」的意思。

  佛陀为什幺常常一直跟我们讲,讲到后来都会说「厌、离欲」,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当我在几年前行医看病时,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婆来看病,几年来她身体不舒服都会去找我,有一段期间她一直哭、一直哭,很伤心,我就问她为什幺呢?她就跟我讲出实际的内幕,这件事情也满轰动,报纸有刊载过。在几年前有一个国中的小孩子被绑票 然后被撕票、死掉,在三峡山区找到,那位老太婆说就是她的孙子被绑票、撕票,她觉得说这个孙子很乖巧、很可爱、那幺乖,为什幺会死得这幺凄惨?她觉得那些坏人实在太可恶。

  因为我们诊所里面的一些员工跟他们有认识,后来他们跟我讲实际的原因,为什幺这个小孩子会被绑票、撕票,讲出来让大家可以参考,很多的事情方面,我们要看到它的味、患,原来这个小孩子的父亲,也就是来让我看病的老太婆她的儿子,把祖产卖一笔钱,有钱之后就去买了一辆好几百万的轿车,开着轿车进出,就被人家盯上了,认为开奔驰轿车进出的有钱,于是就开始盯住,发现他的儿子行踪,就把他的儿子绑走了,要勒赎多少钱,后来好像没交易成,结果那个小孩子被撕票了。事情案发之后,他们再把车子卖掉,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你认为有钱,开名牌的车子,可以炫耀、人家会羡慕,可以衬托你的身分,这种情况你看到那个「味」,却有没有看到后面那个「患」,其他的你可以类推。

  其他的以此可以类推,虽然外相不同,但是本质都是会大同小异的,要举一反三,其他去类推,结果老太婆哭了好几年,哭了两三年、也都还是在哭,因为她觉得说一想到那些,我孙子这幺乖,怎幺被人家绑票杀死,她一直很不甘心。她孙子被绑票、被撕票,有它的原因,再来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之后,你又不能够去承担、不能够去面对,也没有找出真正的原因,只是在怨天尤人,我们众生都是被这个境界吸引着。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味、患,很难客观如实去看、去了解,因此佛陀就是要我们从「不知不觉」,慢慢提升到「先知先觉」;从「不知不觉」、再来「后知后觉」,再来提升到「先知先觉」,这样你就能够有味、患、离,就能够「于眼生厌」。

  (第三节)什幺叫做「一切烧然」呢?「谓眼烧然,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烧然」「以何烧然呢?贪火烧然,恚火烧然、痴火烧然,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火烧然」这里讲的「烧然」,看后面【法义分享】「一切烧然」,这需要理解后加以体验,诸行--所有动作的背后一定都要有「能量」的支持,而能源的转换是透过氧化、燃烧。像我现在要说话,需不需要能量?我要消耗能量,就是身体里面一定要烧掉一些能源,烧掉一些能量来供应我现在讲话,所以你眼睛要看东西,也都是需要能量的供应,就像计算机要做工作,都需要电源。

  你耳朵听声音,上课听课程内容,耳朵也是一样要烧掉我们身体里面的能源,所以要慢慢去体会,你所有能够动作、能够工作,能够做工出来的背后,它都要烧掉能源来支撑,叫做「一切烧然」。当然,这「一切烧然」,也是包括所有这些能够动的,所有这些在变化的背后,都是质能不断一直在变化、变化,它都是一直在剎那生灭变化,其他的大家就可以类推。

  (第四节)「佛告罗?罗:眼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这些,其他「五阴」的「色」方面也是如此。所以,真理就是超越时空的,你要去从任何角度去求证到,「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就是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如实知,「不相在如实知」。从任何角度都要去体证到无我、无我所、不相在,「不相在」含意很深,大家要慢慢再去体会消化,你不是属于任何人的附属品,你不是任何人的仆人,不是任何人的奴隶,每一个人、每一个众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一切众生都是平等,你要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这样你才会超越「自卑」与「我慢」。

  只要你有「我慢」,就一定有「卑慢」;只要你有「卑慢」,就一定有「我慢」。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平等,同样的你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先生,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太太,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小孩,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你的上司或是你的属下,以平等之心来善待一切人。你没有比任何人渺小,也没有比任何人伟大,一切众生都是在这整个广大浩瀚无边的因缘网里面,大家各自扮演自己的角色,各尽一份职责,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这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标出一个「自己才是最高、最大」,背后都有二元对立的心,你有我慢之心,就会有卑慢之心。

  「作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如果你能够这样去体会,那些「我慢」就一定会断除的,当然也不会有「卑慢」。「如是我、我所、我慢使系着不生者,罗?罗!是名断爱浊见,正无间等,究竟苦边」你真能体证到这方面,你就真正能够究竟、解脱自在。

  (第五节)有比丘来问佛陀:「云何知、云何见次第疾得漏尽?」问得很有技巧,他说要有次第、然后又很快,如何才能有次第、而且又很快速的到达解脱的彼岸?这个问题都是很具体,而且又很尖锐的、很深入的,「世尊告彼比丘:『当正观无常。何等法无常呢?谓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当观无常』」「『若法、意识、意触、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你的六根是无常生灭变化,要一一去求证,六根就是无常生灭变化,「六界」也是一样,「六根」是由六界组合而成,从「六界」的无常,去体会「五阴」的无常,去体会「六根」的无常,然后再去体会色、声、香、味,「六尘」的无常。

  当无常的「六根」跟无常的「六尘」接触之后,这些「识」,也就是我们的心理,我们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我们的心理种种这些,我们的「识」,它都是剎那生灭变化,因为它是随着我们的根尘接触而生,所以它都是剎那生灭变化。如果你能够从从不同的角度,然后都去看到无常法印,佛陀就说「如是知、如是见者次第尽有漏」很快「次第疾得漏尽」,很快就可以到达究竟解脱。你一样要断一切结、一切束缚,断无明、断种种盖、断种种结,佛陀回答:都是要从这些去体证「无常」、「无我」。

  所以,修行要「止观双运」的重点,最深层的那些要解脱自在,一定要回来深深的去体证、体悟「无常」、「无我」的法印,如果你没有回来体会这些,不管你修行多幺用功,你的神通多幺广大,都还在苦海里面,都还在六道里面。修行就是要反观到十个结、而一一断除,佛陀提供断诸结缚的妙方,就是要深观无常。六根、六尘、六识、诸受、身、心、内、外、一切,若能如实深观其无常,则必能次第尽诸漏、断诸烦恼。要去解析你有烦恼、有痛苦,一定是你在跟无常的法则、法印在对抗,你不了解大自然的法则、实相而在对抗,因此你要把那个苦,内心的不安、内心的苦,这些的根本原因一定要找出来,这都是修行上面很重要的关键。所谓「止观双运」,就是在历缘对境中,去找出苦的原因,这样你才能够对症治疗。

  刚才有一位同修提到,他从《华严经》里面看到「遍历一切苦,能断生死流」,他问我、是不是这样?能够断无常火?我回答这只是过程、没有到达,遍历一切苦,只是说能断生死流,并不是说已经断,只是说你能够契入,这样而已。当你经历这些种种的苦,是在刺激你、在提醒你,让你导向究竟解脱,但是还是在苦海里面,还没有到达断生死、断无常火方面的,还有很深的启示,大家慢慢再去体会。

  (第六节)「世尊告诸比丘: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实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于眼如实知显现」其他的以此类推。「此诸法无常有为,亦如是如实知显现」看后面【法义分享】,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启示:不要在修行法门上较量谁的法门高深广大究竟。任何法门,若能让你的心澄静下来,有助于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现在这个法门对你而言就是最好的法门。我讲的是「现在」,种种修行法门、所有的修行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病的药,包括说打坐、经行、观呼吸,或是持咒、唸佛、法会……种种这些,包括说礼佛、拜忏……种种这些,八万四千法门都只是一种治病的药而已。

  你有病才要吃药,但是不要以吃药为目的,不要以吃药为荣。如果说又以吃药为目的,又以吃药为荣,会形成什幺?我慢、我执,还有认为我的药最好,有我、我所,还有一个满重要的,就是「法执」,八万四千法门是治病的药,你又在这个药上面,较量谁高谁低、谁大谁小,我的法才是最好的,就是在执着「我的药才是最好的、最究竟的,我以吃药为荣……」成为药瘾、上瘾,这就是一种法执,所谓「我空、法不空」,或是「法空、我不空」,你虽然体会到「无我」,但是还在法门上执着,都还在「法执」上面绕。

  当然这个满深的,但是你在过渡时期,只要你还没有究竟解脱,都有多多少少的这些疾病,所以就是要透过一些法来引导,让我们走上中道,让我们从有病的情况,来到远离颠倒梦想。所以,你要渡这个生死河,现在从这边要下去,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需要这些药,种种治病的药,这也是一个过河的竹筏,但是不要下了河之后,然后又一直迷执在这个筏上面,就变成进入「法执」。

  佛陀就跟我们讲「当勤方便禅思」,所谓「方便」,就是你可以透过种种方便法,觉得哪一种法你最相应,最能够跟你当下相应,「相应」的一个检验的标准、重点,就是怎幺样才能够让你能够尽快的身心安顿下来,也就是进入「止」,让你的心能够安静、宁静下来,但是重点不是在「止」上面,而是在进入「止」之后,要进入「观」,你要活在当下、活在现在,才能够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此,这个「观」就是活在当下,有深度的去体悟每一个剎那,正在显现、展现的这些法印、真理、实相。佛陀就跟我们讲「要勤方便」,透过各种的方法,看你觉得哪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努力精进的过程,你觉得说一种方法比较理想的,透过这些之后,然后让你止下来禅思,所谓「禅思」就是止观。

  不是一般讲说在修禅、在打坐、禅定,都把这个禅,认为光是一种定力,于是都解释是「禅定」,把我们的心就锁定在一个目标上面,这样就容易落入「世间定」里面,你在那里定再久、定力再深,还是没办法「止观双运」,内心的苦、内心的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这就是佛陀以前曾经经历过四禅八定,还是发现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没有解决,所以他又继续再找寻。所以,不要把「禅定」解释成定在一点,然后进入深定,然后讲究定力方面,这个不是重点,重点是你要进入禅思。

  《阿含经》里面,都会跟我们讲要禅思,所谓「禅思」就是你要心有止下来,这个「思」不是头脑里面胡思乱想的「思」,而是有深度的去观、去体悟,打坐的质量就不一样,你真的进入止观双运、禅思,打坐的质量绝对不一样。如果说重点精华没有掌握到,花了很多时间在打坐,花了很多时间在禅修,但是你都在「世间定」里面绕,这样都不知道,就很冤枉了。所以,「当勤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就是让我们的身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如是如实知显现」透过止观双运、才会开智慧。

  我们一般讲说:戒、定、慧,一般的解释认为持戒就会产生定,有定力就会有智慧,于是很多人就在禅定上面下工夫,但是忘了一个很重要的过程,不是有定力就会有智慧,如果定力是在世间的禅定,纵使你坐再久,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实相真理还是没办法真正的体证,因此定力到智慧这个过程,它是要透过止观双运的。所以,佛陀就跟我们讲,你要「方便禅思,内寂其心,如是如是知显现。于何如实知显现?」就是在六界、五蕴、还有六根,蕴、界、处这些,都要去求证一切都是无常生灭变异。

  「此诸法无常有为」因为一切现象界,它都是属于无常剎那生灭变化,不要在修行法门上,较量谁的法门高深广大。以佛陀来讲,佛陀也有介绍过四十种的修行方法,在「清净道论」里面,也有归纳整理出来,叫做「四十种业识」,但是又不要把它当作业力轮回那个「业」,「业识」就是让修行者可以有下手的地方,你要进入止观双运,可以下手去做的方法有四十种,其中佛陀比较推荐、重视的就是「出入息法」。让大家花最少的时间,就能够比较契入,就是以「出入息法」方面为主,因为这方面非常有效果,以后我们在禅修,就是以「出入息法」方面,配合「四念住」的修法。

  (196页)经文第二段的第二行,「四念处」的「身念处」,提到「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痒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这是「身念处」动中禅的重点,不管你走路、坐下来、站住、停着,或是你要躺下来,或是你要睡觉之前,或是刚睡醒,你每一个时刻都很清楚觉知。再来每一个当下的脚步、步伐,你都能够清楚觉知。所以,从早晨起来,你要刷牙、洗脸,包括你要下床都要清楚觉知,你要刷牙、洗脸整个过程,都是要清楚觉知。先把明觉、觉性叫出来、先稳定,然后再去观察无常剎那生灭。

  「身念处」方面、就是你要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正思,包括你在穿衣服,「屈伸低仰」你的姿态的变化,「仪容痒序,善着僧伽梨」穿衣服的时候,或是「及诸衣钵」进观堂要吃饭,包括你在夹菜,嘴巴在咀嚼,这些过程都要清楚明觉。所以,你整个动态的过程,最初你不容易全面觉察,可以选择一个当下比较明显的动作,来观察、来觉察。就像现在坐下来要吃饭,当你伸出去要夹菜,清楚觉知这个过程;当送到口中,一样清楚觉知;当你在咀嚼的时候,也一样都要清楚觉察到。第一个动中禅方面,就是要你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保持明觉,把觉性、本来都是在睡觉,都这样迷迷糊糊的,就是要把那些觉性,先唤醒起来。当你慢慢的觉醒之后,我们再进入更深的体悟法印,这就是属于「四念处」的「身念处」方面,大家先掌握一下。

  (第七节)「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佛陀就很简短讲出来,看后面的【法义分享】修行是为了现观六根、六尘、六识,身心内外一切的实相,不管你从任何角度都要去看到,要去体证到「无常」、「无我」法印。当你看到实相的时候,才能够进而离诸贪爱、断结、除慢。如果你的目标不是朝向此解脱道,不管法门多幺妙、多幺殊胜,修行境界多幺高、神通多幺广大,这些修行与佛陀所开示的解脱道是有天壤之别。

  佛陀在经文里面就有提到「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如果不能够如实了知,没办法有离系的力量,没办法解脱自在。你对这些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这样的修行法,跟佛陀所讲的出世间解脱法「如虚空与地」天壤之别。如果没有真正了解解脱道的修行重点,你越用功修行,会离解脱道越远,因此要把闻思方面的基础打稳,当你具足这些正确的闻思之后,就会有正确的修行出来。老子有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损」不要以为是负面的,就是佛陀所讲的「依远离、依离欲、依灭」。所以,世间法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修行,是有很大、很大的不同,一个是越修越厉害,越修所得越多,觉得自己越有东西,然后越修我慢越大,到后来认为自己是人天师表、大法师,然后我是怎幺样……,你们要来顶礼我,你们要来怎幺样……,里面要看到我慢的阴影。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它有非常大的不同,要真正能够听闻出世间法,又能够真正脚踏实地去修,真的不容易!真的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大家都是很有福报,又有这样一个场地,提供大家在这里闻思,所以大家要好好珍惜。

  (第八节)「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因缘生识」「识」要特别圈出来,因为有太多太多的学佛者,对这个「识」不了解,然后一直迷执在「识」上面下工夫。「有二因缘生识。何等为二?谓眼、色」「眼色」旁边做一个记号,因为这是一对,眼、色前面讲「二因缘」,就是有两个因缘合起来,就会有「识」,「六根」跟「六尘」两个因缘相触,就会产生「识」。所以,「识」是怎幺来的?眼根跟色尘、耳根跟声尘,鼻香、舌味、身触、意法,就是「六根」跟「六尘」接触,就会产生「六识」。

  「眼、色因缘生眼识,彼无常、有为、心缘生」我们的种种心态,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的贪、瞋、痴这些,都是因为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产生的种种变化。所以,我们整个的内心,我们的心理、我们的心态,它都是每分、每秒、每天都不同,都是随着我们的根尘接触,然后不断的生灭变化。所以「此三法和合触,触已受」根、尘、识接触之后,就会产生各种的觉受,有觉受就会有种种的思想,「受已思,思已想」再来种种行为就会付诸实践,所谓「心动不如行动」心动之后,再来行动跟着出来。「此等诸法无常、有为、心缘生」种种心态,种种的苦乐受、贪、瞋、痴,都是因为根、尘接触,产生种种觉受,慢慢了解经文之后,要在历缘对境中,去求证、解析,要去看到这些很深层的涵义。

  「识」是如何产生?「内六根」与「外六尘」相触而生「六识」,根、尘、识「三法和合触」,而生诸受、思想,这是一个内心的心路历程变化过程,因为「六根」、「六尘」都是无常生灭变异,无常的因、无常的缘,所形成的「识」,当然也是无常生灭变异,大家在这方面要慢慢去体会,才不会无形中、无意中,落入「真常唯心」而不知道、也不以为然。

  (第九节)标出满重要的重点。富留那就问佛陀:「世尊说现法、说灭炽然、说不待时节、说正向(涅槃)、说即此见(当下就可以见法,这一生这一世就可以成就)、说缘自觉」佛陀你说解脱可以自知、自觉、自作证,奇怪?我对这些我不了解啊!请问佛陀到底其深义为何?佛陀就回答富留那:「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富留那!若眼见色已,觉知色、觉知色贪--我此内有眼识色贪如实知者,是名现见法」何谓「现在当下见到法」?「云何灭炽然?云何不待时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见?云何缘自觉?」

  佛陀就回答:「眼见色已,觉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色,不起色贪觉如实知,是名灭炽然、不待时节、正向、即此见、缘自觉」这一经是满重要的关键点。【法义分享】当眼根接触色尘、耳根接触声尘……意根接触法尘之际,当下若内心起贪爱心或起瞋恨心,能马上觉察到,这就是「当下见法」。所以,要见法、见法,都是在历缘对境中。「四念处」的身、受念处,就是要把你的觉性叫出来,当你能够清醒的活在每一个当下,「六根」跟「六尘」接触时,有没有打结?有没有起贪?有没有起瞋?

  因为这些贪、瞋、痴、我慢、五盖、七觉支,都是我们内心所生起的法相。当「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你会起贪、起瞋、痴、我慢,就是我们的心所生出来的法相。「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受」是身体的「觉」,第一个是身、本身,你要清楚觉察当下的一切举止动作,包括你的经行、你的脚步,都要清楚觉察,这是越来越微细。再来进入「受」的觉察,就是看我们身体各部分的感受,你要能够觉察到苦受、乐受、痛、麻、酸、涨这些:再来你当下的心是怎幺样的心,要能够清楚觉察;「四念处」里面的「法」,讲的就是心所生的法,可以称做「心王」、「心所」。

  所谓「心王」、「心所」,一个体、一个相,展现出来的相,比如现在有一个这样的心,根、尘接触之后,它起贪、瞋、我慢、五盖,这些都是心所生出来的法相,如果你在历缘对境中,起贪、起瞋、起我慢,你能够当下去看到,叫做「当下见法」,「见法」有两种,这是见法的一种。再来,当自己能够觉察到有贪、瞋、痴,【法义分享】,如果你能够自己觉察到有贪、瞋、痴,才有可能随观随灭贪、瞋、痴,至于什幺时候才能如实觉知到有欲贪、断贪、不起贪?要看你什幺时候开始如实反观,如实觉察身、口、意诸行,只要你有决心,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随时都有开悟、断结、证果的可能。

  佛陀为什幺讲说你真正要开悟证果,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都是很具体的,这一经讲到很多的重点,当我们有一个明觉的心,在历缘对境产生这些贪、瞋、痴、我慢,就是心所呈现出来的种种法相,叫做「法相」,有谓「法相庄严」,是你内心所生出来的法相,当然有庄严的法相,也有贪、瞋、痴的法相,要看到我们是庄严的法相呢?还是贪、瞋、痴的法相呢?当你要有看到了,再来进一步看到是见法,见法之后你能不能断?就是要配合「四正勤」,如果能够当下去扭转、去断除,很多的因缘都会随着而改变。如果你能够看到,然后又能够随观随灭贪、瞋、痴,就能够当下去改变相续的因缘,于是就能够怎幺样呢?不待时节而契向涅槃解脱自在,不会被习性牵着走。如果没看到,你就是随着习性一直一直滚下去,包括我见、我是、我能这些都是。

  所以,要先看到我们自己的脸黑,看到我们自己的不足,看到之后、你能够接受,当下又去扭转习惯力、串习力,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什幺叫做现见法?你现在当下见到法。当你见到法之后,要怎幺样去扭转,才能够不落入串习力的牵引?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扭转力。如果能够有这样做,就是说有看到,然后又配合「四正勤」,这样就不待时节灭诸炽然,随时都能够解脱自在,不受境界的牵引,不会被境界牵着鼻子走。

  这一经讲到两个很重要的关键点,要慢慢去消化、慢慢去体会,这里讲的法,就是你身、口、意,所展现出来的现象,这里所讲的法,是由你身、口、意展现出来,不是去看别人的贪、瞋、痴,是看自己啊!这里所讲的身、受、心、法,那个法都是由你的「心王」,所展现出来的那些法相。这一节若是能够体会到,修行的重点就可以抓到。法相是一个烦恼,如果没有那个扭转力,你是随着烦恼牵引下去,一般众生的心都在贪、瞋、痴里面打滚,只是有没有看到而已。没有看到,你就不可能断;没有见到法,就不可能断,因此要先有内观反观的能力,你才能够看到。当你看到心显现出贪、瞋、痴,要不要扭转?也是这个心。所以,不要心外去求法,慢慢去体会、慢慢去看,修行的重点才能够掌握住。

  (第十三节)「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着,以爱念染着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见法」旁边,可以写一个「现」。「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着;不爱乐染着者,不依于识,不触、不着、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这是现法般涅槃,在「见」旁边写一个「现」,因为要见到法,一定是在现在、在当下,贪、瞋、痴的展现,也都是在现在。

  所以,在展现的当下,你就能够觉察。当然,最初你也不用气馁,因为最初常常都是境界过了很久,已经骂过、争吵过之后,才在那里「我刚才怎幺样、怎幺样……」但是没关系!不要气馁、不要自暴自弃,给自己重新再来的机会。所谓「慈悲」,就是要给自己慈悲,因为知道自己的不足,已经愿意回来看自己了。当看到自己不足的时候,没关系!接受自己、你归零,重新开始、重新善待自己,重新善待每一个众生。

  「眼识于色,爱乐染着」根、尘识接触之后,你就会产生种种觉受,你要的、顺你的意念、顺你的口味的,你就要抓取;不顺你的意思,你就会排斥。要抓取或是排斥,是来自于「常依于识」,常常因为「自我」的觉受,「识」就是「常依于识」,都是凭着个人内心的一种好恶感受。所以「以爱念染着故,常依于识」被你个人的觉受束缚住。「若彼取故,不得现法般涅槃」如果这样,你就是常常被自己的觉受,被自己内心的框框,随着那些在转,背后是有一个「自我」好恶在主宰,但是没有见到,你会随着境界在流转,就没办法现世见到法,没办法涅槃解脱自在,都常成为境界的奴隶。

  反过来,你要现在看到法,现在看到涅槃,契入涅槃解脱,你就会怎幺样?「若比丘眼识于色」当你根、尘接触之后,因为你了悟实相,要做到「不爱乐染着」,才能够「不依于识」,不会随着过去习性的好恶标准在流转,所以「不触、不着、不取故」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这样就能够「现法般涅槃」,因为你不成为境界的奴隶,不会被牵着鼻子走,所以能够解脱自在。问题是你要去做到「不爱乐、不染着、不触、不着、不取」中间过程需要怎幺样?一个是要见法,一个是要观察,观察过程要做到这些,因此这就是为什幺要进入深度的闻思,让我们去了悟实相、了悟真理,这个过程就是让我们去求证、去体悟、去见法。

  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光是执着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没有去好好的深观法义,说要不着、不触、不取,很难、很难!所以,你要根、尘处接触的当下,又要能够契入现法般涅槃,中间有一个过程。六根触六尘之后,若起贪爱染着之心,则识(自我)的阴影,因为「自我」的好恶、是非标准框框就会增长,就很难解脱自在。比如前面有提到小孩子被绑票,跟他父亲买几百万的奔驰名车有关系,他当初也没想到这样竟然间接害死了他的小孩,当然也有人提到未必开奔驰名车的人,都会有这样不好的下场,而是任何事情要去看到它的「味」与「患」,离系的力量、智慧才会出来。

  你要去看到它的「味」,要去看到它的「患」,离系的力量才会出来。所以,若根尘接触不贪爱、不黏着,则「自我」的阴影会渐淡薄而消失,「得现世解脱自在」,这样就能够解脱自在。众生常常是成为欲望的奴隶而不知道,如果你能够去看到以往常常在欲望堆里面,成为欲望的奴隶,你渐渐就会从中跳脱出来,就是有去见到法,你就有可能跳脱出来,去看到「味」、去看到「患」,中道的智慧才有可能产生出来。

  (第十五节)何谓「无知」?什幺叫做「无明」?「所谓无知,无知者是为无明」「谓眼无常不如实知,是名无知;眼生灭法不如实知,是名无知」「于此六触入处如实不知、不见、不无间等、愚闇、无明、大冥,是名无明」什幺叫做「明」呢?「明」知者是为「明」,「为何所知?」到底要知道哪些呢?「知」不是光是用头脑去想的「知」而已,了悟到底你要知道哪些,才算叫做「明」呢?「谓眼无常、眼无常如实知,眼生灭法、眼生灭法如实知」「于此六触入处如实知、见、明、觉、悟」开智慧「无间等,是名为明」一般都会把「无明」解释得很玄很虚,很多的解释都会导向让你背负着深深的原罪。

  佛陀原来「无明」的意思,不是那些,以后讲到十二缘起会再解开,因为很多讲「无明」方面,都是从文字上面来诠释,结果慢慢演变到后来,都把「无明」无意中都变成让众生背负上原罪,背负上重重的十字架,如果这个关卡没有超越,你要解脱很难、很难。比较浅层的「无明」方面,佛陀也有定义出来,就是对实相真理--六根、六尘、六识,包括五蕴、六界、无常、无我的实相真理,你不了解,叫做「无明」。本来「无明」的定义很单纯,你不了解实相,叫做「无明」。

  所以,要把「无明」转为「明」,就是去了悟这些实相,如实去观察、如实去体会,这样就能够把「无明」转为「明」。所谓「无明」要转为「明」,不是说什幺业障深重,然后我们这一生这一世不可能成佛,然后你要怎幺消灾,你要怎幺样修多久,才能够破「无明」,才能够转为「明」……。真正佛陀最初所讲的「无明」,不是这样的意思,「无明」有具体的定义,当你不了解实相事实的存在--「三法印」,叫做「无明」,只要好好坐下来,去闻思、去修,把这些弄清楚,就能够从「无明」转为「明」。

  六根、六尘、六识、五蕴、六界,不管从哪一个角度,都要去看到存在的实相,也就是无常剎那生灭变异,除非你能够推翻法印,才去抓「常」,佛陀的体证是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去体证,都是见到无常、无我的法印,我这样一路走过来也是一样,以前也都是这样,我也不会说人家怎幺讲,我就怎幺信,如果要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都是有求真求证、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因为觉得你跟我讲这些,只要我还没有体证到的,我就要保留、不要盲目迷信。佛教就是要让你有智慧,你要有求真求证的精神,以前当我接触一路这样成长,二十几年下来的过程,当我接触某种法门之后,发现你带领我到后来,还是只是相信、相信、相信,我觉得在相信里面,还是有疑,我这个相信里面,还是没办法去亲证,在这种情况之下,你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还是存在啊!

  因为我再回来看到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都还是存在啊!所以,我以前在求道、觅道、修道的过程,从1989-1999年之间,都是去找寻那些,在1987-1989三年就在禅学院里面,把闻思基础打好,之后我是觉得必须找寻真修实证的善知识,带领我去真修实证,因此在那几年都是找哪里有阿罗汉,我就去跟他学,最初也是相信他是阿罗汉,我也到国外参访几位像佛使比丘、阿姜查,1989一个人就到泰国去参访,后来到国内也一样,有人讲说他是阿罗汉,我就一方面看一下他的资料,然后觉得好像有可学之处就跟他学,但是一段期间之后,发现我要找的、还没有找到,也遇到瓶颈、也没办法突破。

  让我觉得再这样下去,还是没办法突破,于是又继续再找,在那几年我都是要去找所谓阿罗汉,后来还有遇到自称是阿罗汉,而且很强调要百分之百的相信他,我个人当然最初也是百分之百相信,也全然的投入,但是发现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着,到后来才体会到,当然也有经过很多的因缘,到后来才体会到佛陀要我们去求真求证,不是让你用相信的,不是我用权威者跟你讲说我是阿罗汉、你们相信我,这样都没用,不是用相信的,而是我跟你们讲实相真理,然后希望大家去求证,这是非常重要。

  什幺叫做「无明」?什幺叫做「明」?怎幺样把「无明」转为「明」?都是要我们去求真求证。「无明」就是现在仍然对实相世界的「无知」,也就是对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无常、变异、无我」的无知,导致六根在接触六尘之际,产生幻觉而生起盲目的贪爱、抓取、抗拒、瞋恚。因不悟道,所以背道而驰→自讨苦吃,这就是「无明」。大自然法则就是这样,你偏偏要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背道而驰,就是你不了解实相,才会颠倒梦想,然后自讨苦吃。今天要解脱,重点就是你去了悟大自然的运行法则,如实知、如实见。

  当你了悟整个法则之后,知道任凭你再怎幺样去创造、去改变,都不可能推翻大自然的法则,这时候深层的自我、我慢才会降服,你才会体道、悟道而行道,这时候你会跟整个大自然的运行法则韵律一致,这时候你就能够解脱自在。所以,「明」就是当下了知身心内外,了知实相世界,了知大自然的运行法则。智者是悟道、体道而行道,与大自然的韵律一致。佛陀的修道,佛陀的成道,佛陀的讲经说法,包括最后的入大般涅槃,都是在大自然中,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人要跟大自然溶为一体。整个的法界在当下展现,都在大自然中展现,宣说「无上甚深微妙法」。

  我们在都市丛林里面,处处都看到人文科技,更需要假日有时间接近大自然,因为在人文科技里面,看到很多的我是、我能、我慢……成就,你不容易体会到大自然的伟大玄妙。当然,在都市丛林里面慢慢闻思,每一个当下都可以见到法,但是要见到更深的「无上甚深微妙法」,不妨有时间在假日多接近大自然。

  (第十六节)「如是六根种种境界,各各自求所乐境界,不乐余境界。眼根常求可爱之色,不可意之声则生其厌」耳根、意根、眼根也是一样「常求可爱之色」,不可爱之色则生其厌。我们一般习性就是这样,当「六根」接触「六尘」之后,内心里面有一个框框、好恶标准,符合你的框框,就贪、就要,希望它越多,跟你的框框标准相违背的,逆我则非,你就要排斥、抗拒。我们的六根都是一样,看到富丽堂皇的这些,我们就心向往之,如果看到尸体、死亡,觉得肮脏、不吉利,于是就要逃避,都在趋乐避苦。佛陀讲众生都是一直在趋乐避苦,就在那里逃啊!跑啊!追啊!没办法静止下来。

  「此六种根其有力者,堪能自在,随觉境界」六根就像心猿意马,六匹心猿意马,不断一直在向外收摄、向外攀缘、向外抓取,各个都有它的目标,六根都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想要,耳朵就去抓它所要的声尘,眼睛就去抓它所要的色尘,舌头就去抓它所要的味尘,你的心很难能够静止下来。如果没有透过闻思、修行,你的心就是一个心猿意马,不断在境界、滚滚红尘里面打滚,今天要能够收摄下来,必须要有修行的闻思,还有要有定力、精进力,所谓五根、五力,修行的动力一定要出来,这样才能够收摄下来。「此六种根其有力」的「力」就是有收摄六根的力量,有精进用功的力量,这样「堪能自在」,这六根、六匹马,才会慢慢统一过来,才不会各走各的,成为境界的奴隶。

  「随觉境界」到处都是有你的明觉、觉性,不会成为境界的奴隶。「如彼士夫系六众生于其坚柱,正出用力随意而去,往反疲极,以绳系故,终依于柱」原来这六匹心猿意马,总是一直向外去攀缘、抓取,你现在把它绑在一根柱子上,最初它们不适应、会一直挣扎,但是慢慢它们就会乖乖下来。「坚柱者,譬如身念处。若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色则不生着,见不可爱色则不生厌」见到可爱色,你不起贪;见到不可爱色,不起瞋。「于可意法则不起欲」「于可意法」喜欢的境界、于顺境、可意法,没有贪心;对不可意法,也没有瞋心。

  「是故,比丘!当勤修习,多住身念处」看【法义分享】凡夫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我的世界」是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每个自我都有他的「要」与「不要」。遇到可意境就拼命抓取、追求;遇到不可意境就瞋恨、排斥,因为欲望「无穷」,所构筑出的苦海也就「无边」。如果没有回来修行,就会在欲望堆里一直的打滚,成为欲望的奴隶,欲望无穷,于是你构筑出来的苦海就无边,亦即佛陀所讲的无边苦海。所以,要去看到自己的那些苦、不安,都是落入在自己的欲望堆里面,成为欲望的奴隶。

  修行就是要收摄六根,让身心渐渐柔软澄静下来,以便对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的观察,只要你能够如实深观到实相,而不去污染,你就会离开二元对立的梦幻世界。这样大家就知道从滚滚红尘跳脱出来,然后解脱自在的重要关键点,你要修行用功,就是要了解轮转门与环灭门。让这六匹心猿意马要能够收摄、系在坚柱上。「身念处」方面是「四念处」的第一个步骤,当你有系在「身念处」方面,心猿意马就会慢慢静下来。再讲具体一点,如果你能够随时在各种动作之中,包括上班、走路、工作之中,都有清楚回来觉察到身体的变化、身体的动作、走路的步伐、举手投足。当你在讲话的时候,有清楚听到你当下讲话的声浪、讲话的声调、讲话的快慢高低,都是属于回来到「身念处」动中禅的应用。

  如果在静态的时候,坐公交车、休息或是静下来的时候,就把它系在出入息上,回到自然的呼吸,把觉知力回到呼吸,也是属于「身念住」的一部分。所以,你在动、静的时候,都可以让你的心猿意马收摄下来,然后你就可以当下去体悟法、看到法。当你在开车的时候,就是面对当下的清醒觉知。所以,有在修「四念住」的人,开车更是清醒明觉,而且你的身心柔软、不会冲动,当你有清醒明觉在每一个当下,车祸方面的比例也会大幅的降低。

  (第十七节)什幺叫做「一切」呢?佛陀说「一切」就是我们所要修行的一切重点,如果这里没有切入,在那里说你读了多少经典,都还在心外求法。「一切者,谓十二入处」你要用功的地方都是在这里,眼色一样,因为都是一对一对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你真正的用功,都是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当下,在禅修的时候也是一样,都要去看到六根跟六尘接触的当下,当你在打坐的时候,「观出入息」也是一样,都是在根、尘接触的当下。当你在禅修、在吃饭也是一样,在过程中,你要去看到舌头跟味觉接触的当下,能够回到这里来,然后去看到它一切的无常生灭变异,体悟到「无我」,这就是修行解脱的重点、所在的核心。佛陀讲你要修行、你要究竟解脱,整个的重点核心都在这里,佛陀都把重点抓出来,这样就不会浪费生命。

  (第十八节)什幺叫一切法呢?前面是讲「一切」,后面是讲「一切法」,「眼及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若苦」旁边写一个「瞋」,「若乐」旁边写一个「贪」,「不苦不乐」旁边写一个「痴」。「意触因缘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是名为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切世间,这些是是非非、这些苦海,滚滚红尘的这些一切现象,都是因为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产生六识,然后这个「心王」,产生种种的法,贪、瞋、痴、我慢,都会产生很多的这些法,就是法相、种种法。

  因为有这种种的法,因此才需要这些法庭、法官来处理,但是他们所能处理的,也都只是外面的这些,你真正内心的这些法、那些苦,不是法院的法官所能帮你解决的。前面是说「一切」,后面是讲「一切法」,「一切」是「六根」与「六尘」,因为它可以是中性的存在。如果六根跟六尘接触之后,产生贪、瞋、痴,整个世间无边的苦海就这样出来,叫做「一切法」,因为有这些贪、瞋、痴、无边的苦海,才需要种种治病的法。

  「一切」跟「一切法」要区分出来。「一切」就是你的世间,不会超过六根与六尘接触的范围,这很重要。前面课程已经跟大家讲述过「什幺叫做世间」,「什幺叫做你的苦海」,「你的世间是什幺」,你要清楚的认识,才知道怎幺样出世间,怎幺样出离苦海。每个人的世间都不一样,因为每一个人的理想、欲望、梦境都不同。

    【幻灯片】

  我们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面,一直的忙忙碌碌,到底为何辛苦、为何忙?如果没有停下来,就是跟着众生一直在滚滚红尘里面忙忙碌碌。这是北二高,在中和烘炉地上面拍摄的,那边的地势满高的,可以看到整个大台北市,这个地方聚集好几百万的人口,光是这一张幻灯片里面,所显现的就聚集好几百万人口,众生的脚步一直都很快,包括现在的高速公路一直在高速奔跑,如果我们没有去把生命的意义找寻出来,我们就会像恐龙一直在吃、一直在吃。我们看到动物是一直在吃东西,人类是有智慧,我们是有生活目的、生命意义,你有没有去看到?

  上次有跟大家讲过「四种食」,你慢慢地去过滤、慢慢地去看,我们一般众生在忙忙碌碌之中,都是在四种食物里面,在四种食里面打滚。你要慢慢去体会,只是吃的对象、吃的表相不一样而已,但是内容一样。要去看到众生是在食物链的苦海之中,在食物链之中不断的循环,不要以为说恐龙牠是吃东西,吃那个食物,我们人类有更高的智慧、更高的目的,佛陀就解析出来,一般的众生是吃东西,在四种食里面,是属于「粗抟食」。人类智慧比较高,会进入到第二个是「触食」,第三个是「意思食」,第四个是「识食」。

  所以,你要去看到,众生是在食物链里面,在一直在吃,吃跟被吃、吃跟被吃,当你吃到、你就高兴,吃不到、你就痛苦,还有当你要被吃,你就会逃跑、会痛苦,都在食物链里面,大家要慢慢去看、慢慢去求证。如果你没有静下来反观,我们所吃的都是在四种食里面,不断地在吃、在吃,跟一只恐龙不断地在吃,也差不多,我们要去深度看出来,众生一直在忙忙碌碌之中,每天都一直在进进出出、忙忙碌碌。说我赚钱、我奋斗,我都凭着我个人的才华、能力去做,但是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要找寻出来。如果有的人认为我赚很多钱,然后有钱讲话就可以更大声,这样你都看不到深层生命的意义,就会跟着一般众生在滚滚红尘里面一直的走、一直冲刺。

  曾经跟大家提到,当你修行的时候,要慢慢把你的身、口、意、脚步要缓和下来,不要一直冲得那幺快,要缓和下来!当然,不是刻意慢,而是展现一种柔软,然后就有学员提问:现在是工商业社会,大家脚步都很快,如果慢下来,我们竞争就输了,认为学佛的人就会吃亏,好像竞争不过别人……。我说表面上,理由好像是对的,但是有没有静下来深观?你这样一直忙忙碌碌,在滚滚红尘里面,每天上班、下班,上班、下班,一天一天的过,一年一年的过,一个月一个月的过,一年一年又过了,很快很快一生也会过,大家的脚步都很快,一直这样在拼速度,越来越快!你知道大家后来到哪里去吗?都跑到这里坟墓里面来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表面上好像学佛变成悲观消极,不会积极认真奋斗,绝不是这样。佛陀对他本身的生命没有放逸,他都没有那些悲观消极,佛陀是很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也很认真善待一切众生,正因为「出世间法」的思惟角度,跟世间习以为常思惟角度,有很大的出入、很大的不同,我们要去了解「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一直忙、一直的忙,忙到最后,就是来到「夜总会俱乐部」(坟墓区),所以我们要停下来思惟,怎幺样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怎幺样真正能够利己利人、自度度人,把生命发挥它的最高效用,发挥边际效用出来。

  真正学佛的人,真正有正知正见的人,他的生命是过得非常充实,生命的方向感都清楚知道,不是茫茫然,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所以,他能够善待每一个因缘,不然你就是一直在忙,在滚滚红尘里面忙、忙,人家的脚步很快,你也跟着快,快到后来人家躲到坟墓这里来,你也跟着人家走到坟墓这里来。所以,要找寻出生命的意义,要了悟生死大事。有时候建议大家要到一些大医院去看看,像台大、荣总或是长庚这些大医院,因为里面有很多的天使,都在跟我们示现生、老、病、死。

  佛陀以前是出四个城门,看到这些生、老、病、死,现在你台北四个城门,也不容易看到那些,但是都集中在大医院,生、老、病、死的天使,都不断在告诉我们佛法,告诉我们真理实相,因此有时间大家到大医院去走走、去看看。曾经有一位老菩萨就讲说对死亡方面,他不怕死啦!但是他怕生病啦!你以为一死是一了百了,事实上生病也是死亡的一部分,因为它是浑然一体的,你怕生病、要逃避那些,事实上深层里面都是对死亡方面不能够接受,然后你越怕、越容易产生疾病。

  你一个人说多潇洒,要到这些中心去了解、去看看,在健康的时候,就要去体会生、老、病、死,再怎幺壮健的人,当你的脊椎受伤、坐在轮椅上面,要去体会那些苦,体会那些无力感,我们最好在别人是天使,在跟我们示现的时候,就能够去体会到,一方面珍惜我们的身体,惜福惜缘,一方面可以避免自己又是迷迷糊糊的重蹈覆辙。这也是在荣总拍摄的,他已经几乎就是生命走到了没有选择的余地,在他的脸上看不出光彩,他的生命看不出喜悦,他面对死神只能够低头啊!无奈的接受!

  大家不要说我现在年轻,我现在漂亮、我现在力壮,我现在事业很有成,这些好像对我都很遥远。如果你现在没有深入去体会,你很难珍惜每一个当下,你不容易去珍惜、去感恩的,我们要慢慢去体会这些。旁边是看护,一般人面对这个天使,我们都麻痺不知,都以为「这是你比较倒霉啊!我不是啊!」我们常常都会疏忽了这些天使在告诉我们,所以你在他旁边相处再久,你心里也是想说「我是帮你照顾,我只是在赚钱而已」你很难认为他是天使在告诉你法,在告诉你真理实相--无常、无我。当你面对老、病、死,你又能够怎幺样?

  所以,人类的那些我是、我能、我慢,都是要老、病、死来折磨,来让你看你有多厉害,你越厉害就有越大的黑洞,来让你知道说你的我是、我能、我慢都是无济于事,当我们在旁边的时候,就要去体会、去体会,不要以为「是他啊!」现在假设他是七十岁,你现在算是四十岁,要看到他是在示现,如果我们没有好好修行、好好去体会,我们一直在滚滚红尘里面下去,他是在示现卅年后的我。佛陀就是从众生所展现出来的这些法里面,去体悟相当的震撼之后,怎幺样去出离这一种生死轮回?

  在老子《道德经》里面,对水方面的启示、体悟,非常深!你不要认为它是属于道家、道教的,它有很深的启示,值得好好去看,老子从大自然里面体会到相当深入的这些法,尤其对水方面,有相当大的体悟,体悟到很深的人生哲学。当然禅宗里面也满重视的,也是跟整个大自然溶合的,事实上,真正开悟的大禅师,他们都是跟大自然溶合的,所以他们会提到「溪声尽是广长舌」,因为溪水就是在告诉我们法相、告诉我们真理,我们要慢慢来看溪水怎幺样告诉我们法印?它怎幺样展现出广长舌呢?如果你现在会看,以后你接近大自然,都可以去见到法,它们都在告诉我们真理实相,你会从水里面去看到,也可以从云里面去看到,也可以从台风里面看到,所以这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一点,大家要以此类推去看。

  我们现在来看流水哪一分哪一秒停止过?都是一直一直的在剎那生灭变化,流动、流动、、流动,如果你没有去见到法,我去年来也是看到这些水,今年来也是看到这些水,我们都以为是相同的那些水,你没有去体会它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断地在变化。所以,我们身体里面的水界,也是一样。每一天我们身体里面的水界,都是不断地在进出变化流动,我们看大自然的法,一样看到我们身体里面的法,就是我们的外身,以后我们讲述「四念处」的时候,会讲到内身、外身、内外身。所以,这只是说把我们的内身,再把它放大出来让我们看。

  流水它就是在不断的一直在告诉我们法、真理,每分每秒都是不断地在变异、变异,都是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无常、无常,剎那生灭变异,都是一直在剎那生灭变异,看起来表面上好像没什幺,但是事实上它都是在流动、流动,诸行一切都在行,都在变、都在动,每一分每一秒它都不同、不一样。所谓「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这个都在告诉我们是水上泡,它一冲刷下来就有泡沫出来,然后没多久很快就消失,所以要慢慢去体会到,所有的苦乐受也是一样,都是有生起来,然后它一样有住、异、灭,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真理实相,每分每秒都是一直在流动、流动、流动,你不要以为石头里面没有在动,它里面的原子、电子,一样在很高速的动啊!所以,一切都在变动,只是这些水是比较明显的流动变化,大家可以比较清楚地去看出来,它都是一直的在动、在变化,这是一个无常法印。

  再来要去看到流水,它有满重要的,就是流到哪里,如果这里有阻碍,我就绕!来到这里,我就弯、就转,上次我们有跟大家讲过,山不转路转、路不转人转,水的柔软性,也是让我们可以去体悟。如果我们的心很僵硬,你处处都会跟境界磨擦、冲突的,我们的心能不能学习着这种水跟我们启示的,遇到什幺样的境界、因缘,我们可以适当调整那一种柔软度要出来,身、口、意的柔软。我们以后进入到「三妙行」的修行,身、口、意会展现一种柔软出来,要去体会水的柔软,这里有环境需要我,这样转弯、我就转弯,到这里遇到、碰到,我就转弯,它都是随顺每一个因缘,当下因缘你看再转弯、转弯,遇到境界,我需要转弯、我就弯。这里有石头,我旁边过,不跟你硬碰硬,流水的那一种柔软度,是非常深的启。

  再来,水它都是愿屈居下位,又告诉我们流水它默默在长养万事万物,它默默在让众生应用,但是又都是屈居下位,它不会去跟你炫耀、不会去跟你争功,也不会要出人头地,所以不会去抢功,你需要喝、就拿去喝,你需要灌溉、就拿去灌溉,你需要什幺样用途、就拿去用,哪里不需要、就倒回来,它又接受。遇到什幺境界,就是柔软来善待一切,善待一切因缘,遇到这里,我就弯、就转。所以,水方面它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的人生哲学,你能够默默的奉献、默默的去做,就是无条件、无所求的默默去做,但是不争功、不计名、不求利,把生命的实质意义展现出来,所以流水、大自然,都在告诉我们深层的法,它们一直的流、一直流,众生需要、就拿去用,没有、它们就是一直流,都是愿屈居下位,分分秒秒都是一直的在剎那生灭变化,就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告诉我们无常法印。

  因为有水,这个花才能够开出漂亮的花朵,就是水利万物,然后又不争功,它也是一样默默在告诉我们无我的精神,我们能不能从中去体会?佛陀就是这样去做到,当他体证到「无我」之后,就只是看着观察大自然的启示,佛陀也是这样默默去利益众生,去做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情,然后又是不争功、不求名、不求利,真正把「无我」的精神展现出来,流水也一样在告诉我们,「无常」的法印跟「无我」的精神,都是一样默默在养育众生,然后不争功。这样漂亮的花朵,也是一样需要水的、地界、水界、地、水、火、风,我们今天是偏重在介绍水界,它们默默在这种长养,你的生命、每一个众生生命的存在,都需要流水默默的滋润、长养,当你能够去体会这些,一方面你会展现感恩的心,一方面除了去体悟无常以外,去体悟「无我」的法印,真正把那个精神展现出来。

  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真正解脱的人,他绝对不是消极悲观的,他是积极乐观,然后把生命的边际效用都发挥出来,然后默默去做,默默去反馈这个世间,但是他又能够不争名、不求功、不求利。这个叫做睡莲,睡莲在晚上的时候会合起来,好像合起来睡觉,所以叫做睡莲,当你开出这样漂亮的莲花,一样都是需要地、水、火、风的滋润,才能够开出这样漂亮的花,所以「水利万物而不争功」,这是体会「无我」。开出这样漂亮的莲花,一样都是需要水来滋润,所以要慢慢去体会,你的我是、我能、你的功名成就,你的那些种种的成就,都是需要大自然这些条件的默默支撑,要慢慢去看到那些,我是、我能、我慢才会渐渐降服。流水一样不断一直在流动,也告诉众生「无常」、「无我」的真理实相,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它一直的流动、流到后来,流到哪里呢?到后来流到哪里?流到大海,这是一条河流的出海口,这边是大海,这个水流到大海。

  如果流入大海之后,跟大海就是全然开放、溶为一体。当它流到大海的时候,我就是跟大海溶为一体,我就是大海,这时候要扮演波浪的角色,我就扮演波浪的角色,每一个波浪一样在告诉我们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一样是在跟我们讲法。所以,这些水不管它到哪里,都是在跟我们讲法,无常、生住异灭。当它是溪水的时候,就扮演溪水的角色,当它在池塘里面,它就长养这些莲花;当众生需要用的时候,就进入到众生的身体里面,当它一直流到大海的时候,就是跟大海溶为一体,它都是接受每个缘起,接受每一个当下,你当下因缘是怎幺样?就好好扮演你当下的角色,把生命全然的发挥出来。

  如果你流入大海,这个「我」、「自我」没有死亡、没有消失,当你流入大海,你是好像一个石头掉进大海,没有跟大海溶为一体,就会常常感觉境界在跟我过意不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就是你「自我」抓着不放,在这个大海里面,没有跟大海溶为一体,那个「自我」抓得很紧,于是就会常常受境界的冲击。当我是海浪的时候,我就扮演海浪的角色,当因缘形成要激起浪花的时候,我就形成浪花。如果你没有溶入每一个当下,会觉得这个境界都在跟你对抗、境界都碍着你。当流水流入大海之后,慢慢又有太阳光照射之后,然后它又会蒸发形成云,然后又随着风而飘,到处游山玩水。今天要成为海水,或是要成为这个云,不是「我」在决定,那是整个法界、整个因缘、整个缘起,不是说我这个海水觉得这里很苦,我要跳到天上去,我要飞到天上去,不是我是、我能啊!而是整个的因缘、缘起。

  当因缘形成具足之后,我又在天上飞、在天上飘、成为云,不管我示现什幺身,就在告诉众生无常法印,云每一个飘动、每一个移动,到不同的地方,云本身有没有在变化?有啊!一样云它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空中移动,它本身自体也是不断在变化,一样有增有减,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法印。还有在告诉我们一个「空性」,什幺叫做「空性」?这些水要流到哪里,它要怎幺样变化,它要流到大海要成为云,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无我」、「空性」,你要慢慢去体会,因此「空性」不是抽象,它就是告诉我们无常、无我、生灭变化的法则,然后它的生聚都是缘生缘灭。如果不空,它有一个「我」存在,就是说我这一块冰,就是不让它溶化、不让它溶解,它那个「我」就会抓住,或是说这个流水,我就是要挡住,就是不流到大海里面,就是有「自我」出来。

  但是,整个法则就是这样不断在流转、在变化,你不流到大海,最后还是要流到大海,心不甘情不愿的流到大海,你就像石头落入大海里面,还是紧紧的抓住不放,结果你觉得那个境界都在冲击。所以,要慢慢去体会「无常」、「无我」、还有「空性」,城市溪水、流水,然后又到大海,你看又来到这里,这些它们的出现也是一样,都是缘生、缘起,很多方面因缘条件聚合,它就再飘过来。所以,我们要去体会昨天的云跟今天的云,不一样啊!不要以为说看到的都是一样,它都是变化啊!都是一直在变化。

  不管再怎幺高,云在头上告诉你,我曾经是在最低下的这些,但是我现在一样,你再高,我都可以比你高。如果真的能够「自我」放掉,「自我」能够死掉,就可以进入体会到「法身遍一切」,还有就是「三身」里面的「应化身」、「报身」、还有「法身」。「应化身」里面也会有提到「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现何身」,当然这是比较抽象一点,它的变化无穷,如果你真正「无我」,你不会执着在一个形相上面。所以,它不会固定在一个我,水就是水、冰就是冰,我就是不变……,不会这样。该是水的时候、就是水,该是冰的时候、就是冰,该是成为云的时候、它就成为云。所以,它是接受每一个当下的因缘而显现,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无我」,还有缘起、性空。

  这是天空的云,实际拍摄到的,不是故意像抽象画,大自然、大地风云经,都在告诉我们「无常」、「无我」的法印,还有告诉我们「空性」、「无我」,告诉我们要去看到空,要去看到云,告诉我们「无常」、「无我」,告诉我们「空性」。「空性」跟「空」是不一样,不要以为「空性」就是「空」,要了解「无常」、「无我」,先去体悟到「空性」,就是「先知法住智」、「先见缘起法」,以后还要再更深一层去体证到空。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空海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空海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