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空海法师所有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四章 修四念处


 下载DOC文档  



第二四章  修四念处     

             
   一                杂  六二一(六○ 七)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二                杂  六二二(六○ 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比丘离四念处者,则离如实圣法;离如实圣法者,则离圣道;离圣道者,则离甘露法;离甘露法者,不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于苦不得解脱。

  若比丘不离四念处者,得不离圣如实法;不离圣如实法者,则不离圣道;不离圣道者,则不离甘露法;不离甘露法者,得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我说彼人解脱众苦。

    【法义分享】

◎四念处的修法是综合性的应用与全面性展开的完整修法。那是二六时中,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在修行。

◎起初要参加为期七天或十天的禅修,经善知识指导整套的修法,及如何去如实深观、体悟身心内外及宇宙人生的实相。一方面也学习当下现观身口意的冲动。

◎有正知正见后,采用四念处的全面修行法,那是随时都有可能因真修实证而开悟、断结、证果。

◎但是,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有以下弊病:(一)只懂一些空壳名相。只学一些皮毛或只学到部份而没办法深入。(二)略有心得体悟后,就背着一把锐利的宝剑,到处要找人较量,或到处看别人之漏、挑别人的毛病,设法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

◎修行,如果不是用来随时反观自己身口意的冲动与我慢,如果不是用来反观诸结缚而断结,那不管如何勇猛修行,都还在世间法里面绕。

   三               杂  六二四(六一○)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说修四念处。谛听!善思!云何修四念处?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外身、内外身观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如是受、心、法,内法、外法、内外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是名比丘修四念处。

    【法义分享】

◎四念处是针对身、受、心、法,进行全面性的深观。而且每部份又分为内身、外身、内外身,内受、外受……内法、外法、内外法。

◎四念处实修分成几个层次:一、观察内身、内受(观察自己的身体及觉受)。二、观察内心、内法。三、观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四、观察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

◎一般教导四念处实修的,大部份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功夫,少部份能进展到内心、内法。但完整的四念处修法,要深入到第四层。修行的视野,要由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

◎修行是要以个人五蕴身心为起点,但不要只局限在个人五蕴身心上,否则会形成「只见树木,不见林」。这与能否断深层的我慢有很大很大的关系。

   四               杂  六三二(六一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四念处多修习,当得四果,四种福利。云何为四?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五               杂  六三三(六一九)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

    【法义分享】

◎「自护即护他,护他即自护」。把每一位众生都当做自己一般的尊重与爱护。但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到众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那还能保护谁?要自护、护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处」。

   六               杂  六四七(六三三)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七               杂  六五二(六三八)

  尔时,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时,纯陀沙弥供养尊者舍利弗已,取余舍利,担持衣钵,到王舍城……

  于是尊者阿难闻纯陀沙弥语已,往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举体离解,四方易韵,持辩闭塞,纯陀沙弥来语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余舍利及衣钵来。』」

  佛言:「云何,阿难!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涅槃耶?」

  阿难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觉所说,谓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难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阿难:「汝莫愁忧苦恼。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为败坏之法,何得不坏?欲令不坏者,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所爱念种种诸物、适意之事,一切皆是乖离之法,不可常保。……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于彼方我则无事;然其彼方,我则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说故。汝今,阿难!如我先说,所可爱念种种适意之事,皆是别离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难!当知:如来不久亦当过去,是故,阿难!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

  阿难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异洲不异依?」

  佛告阿难:「若比丘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阿难!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洲依。」

    【法义分享】

◎真正善知识不会一直强调他的厉害、他的重要,而让你加强对他的依赖。真正善知识只是无我无私的协助你独立,协助你「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自依、法依、不异依」的具体作法,就是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

   八                杂  六五三(六三九)

  尔时,世尊观察众会已,告诸比丘:我观大众,见已虚空,以舍利弗、大目健连般涅槃故。我声闻唯此二人善能说法,教诫、教授,辩说满足。有二种财,钱财及法财;钱财者从世人求,法财者从舍利弗、大目健连求,如来已离世财及法财。

  汝等莫以舍利弗、目健连涅槃故愁忧苦恼……何有生法、起法、作法、为法、坏败之法而不磨灭?欲令不坏,无有是处!我先已说,一切可爱之物皆归离散,我今不久亦当过去。是故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谓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舍利弗、大目健连两位是佛陀在世时的弘法主将。两位不但成就阿罗汉,又都积极行菩萨道、入世弘法度众。其他成就阿罗汉的圣者也都是积极入世度众生。

◎这两经还含有不少的启示与深意,行者要慢慢去体会。

   九      念处经           中  九八

  世尊告诸比丘: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谓四念处。若有过去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若有未来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悉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我今现在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我亦断五盖、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得觉无上正尽之觉。

  云何为四?观身如身念处,观觉如觉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云何观身如身念处?比丘者,行则知行,住则知住,坐则知坐,卧则知卧,眠则知眠,寤则知寤,眠寤则知眠寤。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仰,仪容庠序,善着僧伽梨及诸衣钵,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木工弟子,彼持墨绳,用絣于木,则以利斧斫治令直;如是比丘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学一切身息入,学一切身息出,学止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于此身中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意解遍满成就游……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亦然,如夜昼亦然,如下上亦然,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缠,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髦、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抟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犹如屠儿杀牛,剥皮布于地上,分作六段;如是比丘观身诸界:我此身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身如身。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观彼死尸,或一、二日……至六、七日,乌鸦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烂腐余半,骨锁在地,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比丘观内身如身,观外……

  复次,比丘观身如身。比丘者,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方,足骨、膞骨、髀骨、髋骨、脊骨、肩骨、颈骨、髑髅骨,各在异处,见已自比:今我此身亦复如……

  云何观觉如觉念处?比丘者,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觉;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如是比丘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云何观心如心念处?比丘者,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如是比丘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心如心。

  云何观法如法念处?眼缘色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缘法生内结。比丘者,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内六处。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欲知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瞋恚、睡眠、掉悔,内实有疑知有疑如真,内实无疑知无疑如真,若未生疑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疑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谓五盖也。

  复次,比丘观法如法。比丘者,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念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比丘者,内实有舍觉支知有舍觉支如真,内实无舍觉支知无舍觉支如真,若未生舍觉支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舍觉支便住不忘而不衰退,转修增广者知如真。如是比丘观内法如法,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比丘观法如法,谓七觉支。若有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观法如法者,是谓观法如法念处。

  若有比丘、比丘尼七年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年,六五四三二一年。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月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月,六五四三二一月。若有比丘、比丘尼七日七夜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置七日七夜,六五四三二,置一日一夜。若有比丘、比丘尼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佛说如是,彼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法义分享】

◎修四念处法门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为:(一)二六时中都在用功,保持清醒明觉。(这是一般人所称、所能理解到的觉醒、明觉。)(二)透过如实深观身、受、心、法之后,觉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而从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里醒过来。自我消失、我慢断尽,成为真正的觉醒者、觉悟者。(这是出世间法所称的觉醒。)

◎实修四念处之际,行者的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要正知、明觉。这是养全面醒过来的最佳方法。要有初步的全面觉醒,才有可能到达最终的觉醒而远离颠倒梦想。

◎「身念处」的内容包括:(一)身体的一切动作举止都要正知明觉。(二)正知出入息。(三)具足禅定。(四)光明想。(五)三十二身分。(六)六界分别观。(七)不净观。(八)白骨观。

◎「受念处」(觉念处)的内容包括各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能正知其生灭。

◎「心念处」所要观察的内容包括: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秽、无秽,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无修,有定、无定,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也就是当下生起的是什幺心?都要能如实观察、如实正知。

◎「法念处」所要观察的主要内容:(一)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是否有打结?根、尘触后有起贪、瞋、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结。(二)当下是否有五盖?有的话,是处在哪一盖?(三)当下是否有生起七觉支?有的话,是哪一觉支?

◎修四念处而培养正知明觉,目的是要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到内心深层所打的种种结。尤其要应用到在历缘对境,在日常生活的实际考验中,现观贪、瞋、痴、我慢、我是、我能‧‧‧‧‧‧诸结,要深观到那蠢蠢欲动的潜伏心态。要深观到习气、习性的反映。要深观到那个怕无常、怕空、怕死亡而仍抓得很紧的「自我」。

◎修「四念处」进行深度的如实观察,正知明觉后,要配合四正勤。例如:(一)观察到已生恶不善法--要令断。如贪、瞋、慢、六根打结、五盖生起……。若看不到种种结,就不可能断,能看到诸结,也未必有魄力断。能看到,又有魄力,才能断诸结。(二)观察到「未生善法」就令生起,已生善法就令增广。

◎如果能具足闻思基础,有了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法门,佛陀敢向你保证不必七年就能证到阿罗汉果,至少可证到三果。

◎佛陀再鼓励行者:不必七年,甚至不用到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你就有可能证到阿罗汉果或三果。佛陀绝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是天方夜谭。

◎但,不要一看到这样的鼓励就马上急着修四念处。若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若未建立起正知正见,那就容易形成以「欲贪」为前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会越修越厉害,我慢也越来越大。这样的走向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空海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空海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