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空海法师所有开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


 下载DOC文档  



第廿七章 修习禅定(四禅八定)          
 
  (第一节)「离欲、恶、不善法」你要离开欲界、离开恶(诸恶业)、不善法,才能够专精修习禅定,进入有觉有观的禅修。因为「离」,能够生喜、乐,所谓「离」就是离开欲界,然后专心修禅定,自然会有喜乐出来,这样就能够具足初禅,就是初禅五支的寻、伺、喜、乐、一心。再来,二禅的境界是「离有觉有观」离开有觉有观,现代禅定的翻译就是有寻有伺。离开有觉有观,也就是离开有寻有伺,然后「内净一心」,进入「无觉无观」,事实上就是无寻无伺,这样会产生定,会有定力,你会生出喜乐,这是具足第二禅。

  再来「离喜」,就是离开「喜禅支」,「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乐,圣说及舍」具足第三禅。「圣说及舍」就是进入一心,因此三禅的世界是乐与一心,具足第三禅。再来「离苦息乐,忧喜先断」前面的「喜禅支」已经放下了,「不苦不乐,舍」,包括第三禅的「乐禅支」也放下了。再来就剩下「舍,净念一心」,有的翻译作「舍念清净,一心」,就是具足第四禅。

  【法义分享】,初禅到四禅是属于「色界」,五定到八定是属于「无色界」。加上「欲界」就是合称三界。要离开欲界才能进入色界,离开色界才能进入无色界。能离开三界,又能入三界,这是解脱者于三界出入自在。「出三界」一词,若用头脑从文字去解读,极易扭曲、极易误解。

  离开欲贪、诸恶不善法,才能专心禅修,就是前面经文所讲的「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就是「有寻有伺」,「寻」就是找一个可以把散乱的心稳定下来的目标,如同飘荡的船,找一个可以把船稳定下来的柱子,「寻」就是一直在寻找一个稳当可靠的目标。而「伺」就是觉得这个目标、这个柱子稳当可靠,因此就固定在这个目标上,一心一意的用功。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我们讲说要初禅、四禅八定,记得!第一个阶段,你一定要熟练初禅,什幺叫做初禅?你要进入初禅,必须知道初禅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当你初禅会了之后,后面的二禅、三禅、四禅,就可以很顺理成章的这样进去了,再来后面的五定到八定,就可以这样逐次的进入了。

  所谓「初禅五支」--寻、伺、喜、乐、一心,如果修行没有具备初禅功夫,你很难深入的,你要「止观双运」很难、很难,我们现在不是用哲学,或是推理、想象那些,你要实际去了解。这一次九月底的禅修,希望大家能够逐步体悟到「未到地定」,再来进入初禅、二禅,你能够有初禅的功夫,我们进入「止观双运」,就可以真的去如实观、如实去体悟,现在这些都是修行上很重要的关键。寻、伺、喜、乐、一心,所谓「寻」,顾名思义就是有那一种找寻,是要去找寻到一个桩,就像船需要抛锚下去、能够固定,如果它没有在岸边靠岸,就要停下来、稳定下来,它需要抛下锚下去,然后才能够让它稳定。如果在靠岸边,需要寻找可以固定住的一个桩。

  我们的心,象是一匹心猿意马,到处一直在飘荡,飘东飘西,过去、未来,在那里幻想、在那里想象,一颗心有如心猿意马,像孙悟空一直翻跟斗,一直静不下来。如果你的心静不下来,没办法进入「止观双运」,没办法「如实观」,你所体悟的无常、苦、无我,都是头脑里面的推理、想象、作意,还是在「自我」的世界里面。你的心要能够静下来,才能够进入如实观,因此第一个步骤就是要找一个稳当的方法,一个信用可靠的目标,然后把你的心固定在上面,把你的心猿意马锁在上面。在禅修的过程,动作方面也是让我们的心安定下来,包括「身念住」、动中禅方面的一种动,事实上都是让我们的心能够专注下来,或是出入息方法,你从鼻头的这个点,还有到丹田,点、线、面,尤其最初的鼻头这个点,跟丹田的这个点,都是很明显的一种目标,就是寻、伺下的一个桩,固定的一个柱子,那个柱子让你这个心猿意马,能够系在呼吸上面,或是系在动作上面,都可以!

  如果你觉得这个目标不错,能够最省力,事实上要让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有八万四千法门,你觉得什幺样的法门最简便、最简单、又有效,这样就好。如果有的人觉得说唸佛,比较能够让他的心安静下来,透过唸佛也可以,但是要掌握到诀窍,以后有机会另外再深入讲述。如果透过唸佛,有的人喜欢持咒,持咒也是一种「寻」的功夫,持咒、唸佛……各种法门,记得!包括说你的经行,动作这些明觉,出入息的观察,「受」--各种感受的觉察,都是属于「寻」的工夫。当你找到一个目标,觉得很不错,这个方法很省力,你的心能够很轻松的安住下来,就是进入「伺」的阶段。

  如果方法很费力,会越修越怎幺样?容易紧张、而且会累。如果你觉得紧张、会累,就有必要重新再找寻,因为那个方法未必理想。越理想的方法,事实上是越单纯、越简单、越朴实,这样越好。当你找寻到这个桩,然后觉得说:不错、很省力!你的心能够这样很轻松的安住下来,就是进入「伺」的阶段。「伺」就是找寻到一个觉得妥当的目标,安住在那上面继续用功,意即已经有找寻到妥当的目标,继续在上面用功。再来,当他已经找寻到妥当的目标,然后心能够安住在那上面,就是「伺」,但是最初的时候一样会拉拉扯扯,就好像说你这个心猿意马,会常常的跑东跑西,于是你会觉得说:奇怪!我一坐下来,发现我的念头、我的妄念、我的杂念,怎幺那幺多?!那都是很正常的,它有时候又会跑走,就没有安住在当下。

  当跑走之后,没关系!又重新把它找回来,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又重新找回来啊!就把那个心猿意马再找回来。于是又再找寻、找寻、包括把那个心找回来,这个找回来都是要有明觉,好!再找回来,然后把它固定在一个目标上面,让它能够继续安住下来。所以,一般修行不得力,往往一个方法有问题,再来就是整个过程不知道怎幺进入,再来是你用蛮力,好像在练功夫。如果你用蛮力,我们这个心猿意马,它那个挣脱的反抗力会越强,变成你在打坐之后,会浮躁、浮动、躁动,会浮躁不安,都是因为还没有掌握到放松的诀窍。

  所以,为什幺「喜禅支」后面不容易进去?如果你用蛮力,就没办法进入「喜禅支」,这是一个重要关键。你要能够进入「喜禅支」,记得一个很重要的要领,意即要能够放松。最初在找寻的过程,难免需要一点拉,但是只要情况可以,你就是要能够放下、放松,慢慢因为找到一个地方,然后安定下来之后,就能够放松。记得!自然的放松,安住在一个目标上面,很轻松、很放松,「喜禅支」就会自然产生出来。「喜禅支」不是用求,不是用练功夫练出来的,你用硬功练出来的,不是真正的「喜禅支」,你坐完会倦怠、会很累。

  身体方面,本来气血就是很畅通的,但是因为我们的身心绷得很紧,因此导致气脉、气血不通畅。我们平常身心就绷得紧,于是身、口、意都在冲动,急忙要做什幺!急着要做什幺!包括说要修行,我们说要放松,你也是很用力的要放松,那个用力就是没有把握到诀窍。但是,你也是要经过这个阶段,否则还是不容易体会到,什幺叫做真正的放松?就是因为没有放松,「喜禅支」才不容易产生出来。记得!「喜禅支」没有出来,就是因为没有放松。所以,当你真正放松、安住在当下,因为全身的放松、身心的放松,我们的气脉自然因为你的放松,于是很顺畅的在脉动、流动,这时候全身会感受一种微细的波动,呼吸的波动,还有心脏脉动的波动,你都可以感觉得到,包括比心脏脉动更微细的如如然轮动、那些波动,你都可以感受得到,这时候你的身体自然会产生「喜禅支」。所以,你一放松,「喜禅支」它就会出来。

  当产生「喜禅支」,你安住在上面,「乐禅支」就会跟着产生。「喜禅支」与「乐禅支」这两个,有什幺不同呢?具体一点讲,就如同你刚签中一大笔的乐透彩奖金,会蹦蹦跳跳、非常高兴,此时的兴奋、快乐,说话是眉开眼笑,走路是飞跃似的,叫做「喜禅支」,当然这是一种形容。就象是昨天才刚签中奖金,然后昨天的快乐到今天来呢?一样会有快乐,但是那一种乐的觉受,没有像昨天那幺强了,已经比较平稳下来了,你也一样会眉开眼笑,但是已经没有像昨天那幺兴奋了。「喜禅支」的兴奋频率是比较高、比较大,再来慢慢的,「乐禅支」的频率是比较小,属于比较微细柔和的层次。所以,是先有「喜禅支」,才有「乐禅支」。当「喜禅支」继续维持下去,就会进入「乐禅支」,身心更安详、更柔和。

  在禅坐中,如果已经有喜、乐禅支,你是会面带微笑的。如果你在禅坐时,脸部表情纠结、一副苦相,即是由于「喜禅支」跟「乐禅支」还没有出来,还在练功夫,还在硬碰硬的拼,没有学到放松的要领,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当你越有心要求,越是背道而驰。所以,禅定不是用硬工夫去求来的,若想要以硬工夫入禅定,越是没办法进入,因此掌握到诀窍之后,就是要能够放松,然后「喜禅支」、「乐禅支」自然会出来,这时候就会产生「禅悦为食」的禅悦、快乐,就是乐在其中。事实上,打坐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调剂,是一种充电。以前你的打坐,觉得好像很苦,很不容易成就,一提到打坐就怕腿酸,其实当你掌握到要领之后,「喜禅支」、「乐禅支」出来,就会产生「禅悦为食」。所以,你在打坐时,身体是软绵绵的,但是软绵绵不是软趴趴倒下去,而是你的身心很放松,不会僵硬的。

  因此,从你的脸像、从你的坐姿,就可以看出有没有入禅定?有没有禅悦?所谓寻、伺、喜、乐……就自然产生,当你有禅悦、又有方法,继续安住在上面,一心一意就在寻、伺、喜、乐的世界里面,就叫做进入初禅。当你一心一意的在寻、伺、喜、乐、一心的世界里面,进入「禅悦为食」,叫做初禅。寻、伺的过程要能够成功,是需要练习的,因为平常是因为我们的外缘太多,要担心的事情很多,佛陀当初引导大众修行,为什幺成就都很快?因为大家几乎都是专业修行人,《阿含经》所里面讲的,都是针对比丘,因此真正的「出家法」、真正的「出世间法」是在《阿含经》,里面都是针对比丘,也就是针对专业修行人,都是准备要修行证果的人,算是「证果班」。因为大家平常有上班、有工作,杂务比较多,心思会比较乱,一下子要进入到寻、伺方面,不容易!

  所以,大家平常早晚就可以练习着打坐,二十分钟、三十分钟都可以,学习寻、伺方面,找到这样一个窍妙--寻、伺,然后放松。包括说你要系住在呼吸上面也可以,你把它系住在呼吸上面,以佛陀、包括我个人这样经历过来,觉得用「出入息法」方面,以及「动中禅」方面,两个互相配合相当好、相当容易,而且很简便,大家平常就要开始训练。再来,前面有讲到要进入初禅的「离」,你要先有「离」的力道出来,所谓「离」就是你要能够放下那些欲、恶、不善法。当你平常在练习的时候,我白天工作、就工作嘛!如果你的闻、思、修,已经到达相当的程度,平常在工作中,也是在「未到地定」里面,所谓「未到地定」就是要有寻、伺、喜、乐、一心……这些,但是没有具足而已。

  一样寻、伺,专心在当下的、「置心一处」的工作,然后很放松在那里工作,一样都是在做寻、伺。所以,平常工作、上班的时候,一样可以加以应用--寻、伺,你一心、置心一处,专心在你当下的工作,包括你在炒菜,包括你在洗衣,包括你在扫地,当下都是在修行,你安住在当下的工作,安住在当下比较明显的动态上面,当下都是在修行,大家慢慢的练习,要把修行溶入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中。再来,当你有时间可以放下工作,要静坐二、三十分钟也可以,这时候就更可以把寻、伺,喜、乐、一心这些,做的比较更精纯。本来平常工作的时候,你可能是在寻、伺、喜的情况,当你专心在打坐,寻、伺、喜、乐、一心,它就可能会出来。

  但是你要体会到打坐,就是要放下万缘、放下种种工作,以及胡思乱想那些,你都要把它放下,离开欲界种种的,包括说攀缘、攀缘心那些,你要能够放得下。如果你坐在那里,又再想股票市场的事情,没离开欲界是没办法的,包括现在工作很忙碌,最近工作多、接案多,当你要静下来打坐,也是一样要把这些工作都放下。这时候因为你能够放下,才能够进入寻、伺、喜、乐、一心,能够放下这几分钟,让你的头脑、意识能够清醒,经过洗涤这一种工夫,睡觉的质量也会比较好;或是说你要承担工作,你会有更高的智慧。所以,在我们动作的时候,该工作、该设计、该想的时候就想,能够放的时候、就放下来,就专心于类似一种充电,让我们的身心有一个休息的机会,你休息又可以走更长的路。因此,这些打坐对你的工作来讲,都会有所益助;对你的智慧来讲,都会不断的提升;让你对事情的看法、处世的稳重度都会提升的。

  所以,不要以为说这些打坐好像时间浪费,不会浪费啦!但是你要知道方法、知道目的,这样你的打坐才不会白白浪费,不会又在那里练工夫。一般初学者来讲,比较属于专注的初禅,光是要练工夫,就练得很吃力了,还要当下有无常的觉受、体会,要有「止观双运」,因此一开始,我们要有专注的时间,如果平常的禅定力已经很好,就可以立即讲述怎幺样去止观双运。如果你的禅定力很好,就可以「止观双运」;如果禅定力还不理想的,要有专注的基础,当你专注下来、未到地定,有初禅的体验之后,你的心宁静下来、能够「一心」,这样就可以进入「止观双运」。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禅定方面,事实上,如果你的心是凹凹凸凸的,你的心镜平常是这样凹凹凸凸,就像心猿意马到处跑来跑去,或是有贪、瞋、痴,到处这样跑来跑去,你的心镜没有办法如实观,你以为体会到了,其实只是在胡思乱想,或是一些推理、一些想象。所以,禅定方面就是让你动荡不安的心,能够渐渐地平静下来,就像脸盆的水,如果一直动荡不安,就没办法反射出实相。如果这摊湖水是很清净,又净、又明,它就能够清楚反射出来。事实上,打坐是帮助你的心能够静下来,当你的心是一面平镜,「一心」就是进入一个平静的境界,这样就能够如实观,如实的照见出来。

  我们平常的时候,透过「有为法」的修行是这样。打坐进入「一心」,再来能够进入「止观双运」,这时候也是让你能够进入「如实观」,当你慢慢的从初禅、二禅……这样经历过,再来证果。当你能够见法,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真正到达阿罗汉。在还没有到达阿罗汉以前,你的心有时候能够进入平静的世界,但是有时候心镜还是会退回到凹凹凸凸的世界,这是还不稳定,要有相当的闻思基础,至少要有见法、证初果以上,才有可能与空相应,亦即要有初禅、二禅的一个稳定。如果你平常有禅定这些基础,懂得止观方面,你有可能可以跟空相应,下一阶段就要讲二禅方面。

  「寻、伺」是一个阶段,「喜」是一个阶段,「寻、伺」是不断一直在重复运用,当你稳定下来,后面的「喜、乐、一心」就会出来。寻、伺是要有用力的过程,就像你最初要拉那只心猿意马或是那匹野马、那头牛,像禅宗十牛图前面,你要去找寻、找寻,后来找到之后,还是要花费一番力量,去驯服那只心猿意马。所以,前面的寻、伺是要有用力的;再来,当你的心能够稳定下来,觉得「寻、伺、喜、乐、一心」已经能够稳定,因此现在那只心猿意马,跑到其他地方的机会已经比较少了,你就渐渐可以放下来。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不用再去找寻了,已经乖乖稳定在那里了,所以不用再去找寻;这时候妄念已经很少了,几乎没有了,你的心就是安住在那里,不用刻意再去找寻,因为你觉得说这样还是要很用力,还是会累啊!于是这时候会放下你的寻、伺,一样从头到尾维持放松的诀窍,一定要放松的。

  这时候,你放下寻、伺,亦即无寻、无伺,只有「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经文里面有时会讲说「觉、观」,如果「无觉、无观」就是进入二禅,亦即「喜、乐、一心」,事实上这两个是一样,但是微细的分别,等一下我们再讲述。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然后你放下「寻、伺」,只是剩下「喜、乐、一心」,就是进入二禅的境界。不必还要再那幺用力去找寻、去拉扯,因为寻、伺还要有用力。如果是呼吸方面,以呼吸为所缘,一样继续在呼吸上面,这时候你可能进入到「面」,所谓点、线、面。喜、乐、一心这些,它都会继续一样有,就是二禅。所谓「喜禅支」,以几个禅支来讲,它是由粗到细,越前面的是越粗,越后面的是细,再来是越微细,到最后它是进入越微细。

  越粗,表示心行在越粗的情况之下,它是要用力。所以,当你渐渐觉得不需要「寻、伺」了,粗的、你就放下,我们的心自然会想要省力、要轻松,自然进入「喜禅支」,会觉得不用那幺累了,但是「喜禅支」还是比较粗,频率波动比较大,当你欢喜过一阵子,就会比较宁静下来,很自然就会舍下「喜禅支」,而只有「乐」跟「一心」,就进入三禅。二禅就是喜、乐,当你再放下「喜禅支」,只有「乐」与「一心」,这时候就进入三禅。再来,当你继续坐下去,会觉得连「乐禅支」方面,频率、波动还是比较大,心还是有些用力,因为你越进入,你心的感受、敏觉度越来越高,会发现「乐禅支」里面还是有用力,于是觉得「乐禅支」也可以放下、可以超越,你自然会放下「乐禅支」,而进入「一心」,这样就叫做「舍」,然后「念清净」,你的念很清净,就是进入四禅,只有「一心」的世界。

  「一心」还是所缘在目标上面,如果所缘目标在呼吸,你还是一样,就是在点、线、面,在「面」与「空间」都可以,你「一心」在此上面,这样就进入四禅。如果你要进入四禅,要出禅定,心的波动一样会从很微细的,然后慢慢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粗,于是会从四禅、三禅、二禅、初禅这样下来。

  就是初禅到四禅的一个过程。只要熟练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知道怎幺样进、怎幺样出。所谓「寻、伺、喜、乐、一心」的初禅,与「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有什幺不一样的地方?「寻、伺、喜、乐、一心」就是找寻,然后安住在此上面,属于偏重在专注,专注在「置心一处」上面。至于「觉、观、喜、乐、一心」呢?表面上好像一样,事实上它是有微细的不同,「觉、观」就是当下有觉、有观,注意!它是有观的,所谓「观」就是有去体悟。所以,当你具有闻思、以及禅修基础之后,在打坐的当下,事实上就是一种「止观双运」。在初禅的时候,是有止、有观,意即「止观双运」,是见法、开悟的最好方法与阶段,你的心进入一种相当好且宁静、平静的质量,当下又去体悟法、见法。所谓「觉、观、喜、乐、一心」是最好的一个见法阶段,意即初禅到四禅。

  接下来是「五定」到「八定」的阶段。当我们清楚了解整过程,修禅定就不会困难,否则很容易盲修瞎练。在我们不是很熟练的时候,确实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但是大多数人都不知如何运用「觉、观、喜、乐、一心」,于是很多的禅定都只是在「寻、伺、喜、乐」,等于都在专注这方面,于是在专注之后,自然它会产生什幺出来?产生很多的禅相,记得!所谓「禅相」是当你专注之后,很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相,包括有光明,或是像莲花,或是看到很多的一些相,都是属于禅相。很多人迷失在此阶段,以为「我在禅坐里面看到什幺……,我开悟了!我看到什幺相……」其实这些不是真正的开悟,而是属于一种禅相。所谓「禅相」,严格来讲,都是属于一种幻相。所以,当你在打坐的过程,记得!不管你在禅修里面遇到什幺样的境界、什幺样的相,当然你可以讲出来,但是千万不要迷失在禅相上面,不要迷执在禅相上面,这些都是一种幻相,当你一迷执就很容易走偏差。因此,最重要是要「觉、观、喜、乐、一心」。

  要进入「点、线、面、空」,比较具有闻思基础的,就比较容易进入;有些还没有基础的,也不要气馁!有的人经过三天的禅修,就能够体悟到点、线、面、空方面,都是下过相当多的工夫。所谓「气动」方面,也是一种禅相,不要迷执在上面,如果气动是自然产生,就让它自然生、自然灭,不迎不拒。记得!「气动」背后往往会有什幺样的心态?很多人在打坐的时候,也是在求「气动」,认为打坐有「气动」会一直抖、一直动,甚至有的人还会跳起来,这样就是打坐的境界很高,认为打坐很好啊!有的人不知其然的,就在想「奇怪?人家怎幺坐得很高兴,坐到身体一直抖,而我怎幺都没有?……」结果又在期求赶快要有「气动」的现象,这些都是错误的导向。修行不是在修那些打坐、气功、气动,不是这样的!都是容易落入「世间法」的禅定、禅相里面,以及有为、有求的境界里面,因此「气动」方面不要去求。

  如果在放松之后,我们身体自然气脉的这种动、如如然轮动,只要不是你在祈求的,没关系!让它自然生灭,就是看着它缘生缘灭,它也是在宣说无常生灭。但是,一般众生往往背后有祈求、有期待的一种心态,但是却不自知,于是在打坐的时候,也会要求气动,要求一些感应,执着在打坐有什幺感应吗?有感应啊!有看到什幺相?我们都有耶!都迷失在禅相上面而不知道。所以,修行的正知正见很重要,如果迷失在禅相上面,很容易进入在幻相的世界,修行就容易走火入魔。一直期待在禅相、幻相上面,于是修行会走火入魔,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的闻思基础,然后有很多的祈求、期待,你要看到什幺?看到什幺?然后又一直有幻相产生。事实上,幻相是因为你的内心有所求,内心欲望投射出来,你不知道,以为自己看到什幺、看到什幺相,结果又迷失在此阶段,被自我所投射出来的幻相迷住了,然后就很容易产生走火入魔的情况。

  问题是,或许你可以看到贪,但是他不一定能看到,如果能够看到里面有贪心,就会出离出来;真正有见法,就不会迷失在这里,不会迷执在这里。所谓「开悟」,并不是要求种种的禅相,而是「寻、伺、喜、乐、一心」,纵使没有任何禅相,但是有正常「寻、伺、喜、乐、一心的过程,你的心慢慢宁静,记得!打坐不是在求禅相,不是要求打坐里面的光明相,什幺相……,不是那些啦!但是那些是自然的过程,它有、它会产生,没关系!不迎不拒。记得!心要不迎不拒,它有、让它自然产生,没有、也很好,打坐最重要是让我们的心能够宁静下来,然后要「止观双运」,不要迷失在路途中。这些现象都是禅修过程中,很多的枝节、插曲,但是很多人都却都迷失在这上面。

  所谓「寻、伺、喜、乐、一心」,一般只是专注,以专注在呼吸为例,当你专注在呼吸上面,有的人就在数息,二、一、二……,然后你数了好几年,还是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了好几年还是这样,好几年还是在寻、伺上面,一直打坐下来就是在那里「糟糕!我今天怎幺又数的不好啊!我昨天数的很好,今天又数不好啊!……」都是一直在寻、伺上面,因为你不知道怎幺样去转换,不知道怎幺样去进入。如果是在闻思之后,你在有「觉、观」的「一心」,记得!你的目标不是在呼吸上面,是要去体悟你的一呼一吸,它都在告诉你什幺?无常法印。当你的心宁静下来,系在呼吸上面,不管是在鼻头、人中,或是在丹田,都要去体会呼吸就是在宣说,你的身心当下都是一直在生灭变化,当下就是在宣说无常法流、无常法印、还有「无我」,当然「无我」又是更深了,当下就要去体悟到这个呼吸不是「我」在做主、「我」在决定啊!不是「我」要不要啊!是整个众生、整个法界的因缘。

  所谓的「无我」又比较深,但是至少要先具体的体会「无常法印」。呼吸方面,就有不同的地方,如果不知道去体悟无常法流,只是把心一直专注在一个点上面,结果你的心不是变成僵化、僵硬在一点,没有在流动,不然就是只是在数目上面,或是在呼吸上面,只是把呼吸当作工具,然后就一直在呼吸上面,而当下没有去体会到法印,没有体会到呼吸给我们启示的法印。如果没有去体会呼吸当下的生灭无常,只是专注在「寻、伺、喜、乐」点上;当下体会到有觉、有观,体会到无常法流,就是「觉、观、喜、乐」。动作方面,也是一样,包括经行或是打坐,微细的动里面,我们的动作、我们的目的,不是在看动作,是保持一种觉知,但是重点不光是在觉知而已,而是更进一步去看到无常法流,以及去看到动作背后是有意念在引导,又很微细进去,当下有去看到动作的生灭,以及背后意念在引导,都是要进入有觉有观,而不是光看动作而已,于是经行了好几年,还是一样在练工夫。

  当然,在觉、观的情况,背后有一个预期心,事实上初学是难免,当慢慢体会之后,最初你是要体悟无常法流,有一个预期心,这样是不错,但是慢慢体会之后,就会发现这是正常自然的现象,你只是溶入在「觉、观、喜、乐、一心」的初禅,当下越放松、越清醒、越明觉,越容易体会到「觉、观、喜、乐、一心」,就是要体会到放松。在有所得、有所求、很用力的情况之下,没办法进入初禅,你要越放松,体会到放松的要领,然后慢慢才能够体会所谓「无为法」。真正「出世间法」的禅定,本身是「无为法」;「有为法」练工夫的禅定,是属于「世间法」的禅定,真正「出世间法」的禅定,是「无为法」。

  真正要见法,要透过「无为法」;有为法、有修、有作意,所看到的不是大自然法本自然、法尔如斯的法,真正要见到自然活生生的佛法,一定是要「无为」,才能溶入无常法流,法印、、法才会呈现。所谓自律神经,不是大脑意识在掌控、在操控的,不是说我要怎幺样、就怎幺样,包括我们的呼吸,本来就属于自律神经在运作,我们是放轻松去看大自然的法则在运转,如果现在开始慢慢去体会,越能够体会放松,就是信任你的身体、信任法界,然后就能够放松。如果越能够客观觉察,禅修越轻松,而且越能够见到法。我们是要越无所求,但是所谓出离心、欲神足是要有,大家珍惜这样的一个法缘,是很重要。如果过程中懂得放松,然后就很容易可以见到法。

八定阶段

  前面阶段是要先离开欲界。我们平常在打滚的世界,一直在是非、好坏,勾心斗角或是名利堆打滚……种种,叫做「欲界」,我们要离开这些,才能够专心进入禅修;你要放下,才能够专心禅修。初禅到四禅,属于「色界」的世界,以呼吸来讲,呼吸是属于初禅到四禅,它是要选择「色界」里面的一个目标为所缘,简单讲包括地、水、火、风,选择其中一种为所缘,就是所谓「寻、伺」,找一个目标、妥当的柱子,可以你把心系在上面,叫做「所缘」。如果以出入息来讲,我们是以哪一界为所缘?以风界为所缘,风是属于色界,「空」才是无色界。所谓「色界」,就是有质有碍;「空」才是无质无碍。「风」就是空气、大气层,它有没有质碍?有啊!因此「风界」是属于色界。

  初禅到四禅,就是系在出入息上面,一样都是以风界为所缘,叫做「依色界」。如果我们的觉知力在身体动作,觉察在身体上面,是属于哪一界?身体方面是属于地界。有的修行法门,用一盆水或是一些火,然后坐一个专注,就是水界或是火界。但是最简便的还是风界,不用花费什幺钱,也不需要什幺准备,而且走到哪里都是带到哪里,最简便的就是出入息。以色界的地、水、火、风为所缘而进入禅修、禅定的世界,就是进入「色界」的世界。所以,「色界」就是初禅到四禅。再来,要进入到「无色界」,必须要放下原来「色界」的世界,这时候你的所缘要有一个转换,「所缘」就是专注的目标,意即「寻、伺」的目标,当你锁定一个目标,系住心猿意马的目标,叫做你的所缘。这时候要做一个转换,如果是在「色界」方面觉知,就没办法跳开。

  从「四禅」进入「五定」,「五定」就是空无边,「六定」就是识无边,「七定」是「无所有处定」,「八定」是「非想非非想处定」,「九定」是「空无边处定」,进入没有质碍、无质无碍的世界。所谓「空无边」,色界--地、水、火、风,这些是有质有碍的,如果以此为所缘,范围都是有限制的。所以,必须要放下「色界」,才能够进入到「无色界」的世界;再来就是进入到「无色界」--没有质碍的世界。进入到「无色界」,就是进入没有质碍的世界,不超越地、水、火、风,就没办法进入。六界里面的地、水、火、风,属于前面的「色界」,「空」与「识」属于「无色界」,进入到「空无边处定」,放下「色界」的所缘,然后这里做一个转换,这时候你的心溶入到「空无边」,《清净道论》所讲的一套修法,大家可以参考。

  事实上,我所体会的「空无边」比较灵活,《清净道论》所讲的「空」,是先找一个空洞,当你清楚观察到之后,再把空洞、空的范围慢慢放大,这也是一个过程。在上一次禅三,有跟大家讲到修行从点、线、面进入「空」,如果你能够稳定,一样可以进入到「空无边处定」,当你看自己的心量是无边无际,能够涵容万有,就是进入「空无边」。再者,所谓「识无边」是感觉到你的心量无边,无罣无碍、无边无际,能够涵容一切。前面阶段是「空无边」,是去感觉「空」的无边,后面阶段是感觉到心量的无边无际,不会再有小心眼,这是很明显的对比,心量的无边即是「识无边」。

  再来,当你能够体会到「空无边」、「识无边」,然后继续再修下去,体会到什幺都可以放下,一切就是缘生缘灭,很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纵使无所有,也没有什幺值得贪爱、抓取,然而绝不是消极悲观,不要会错意!真正能够很潇洒、很洒脱的面对一切,进入到「无所有」,都是在禅定的情况。禅修当中「四禅八定」的禅定,大家经历过之后,在下一节就会讲述活生生的「四禅八定」。再继续下去,会来到「非想非非想处定」,你的心是越来越明净、越来越微细,「四禅八定」是你的心进入越平、越静的世界,事实上你的各种欲望、欲求都没有了,很安详的进入禅悦世界。

  我们平常都会起心动念,但是来到此阶段,是一种「非想非非想」,何谓「非想」?何谓「非非想」?是禅修进入的一个世界,因为内外都很宁静、很安详,都安住在一个当下,可谓类似一个极乐的世界里面,你的心虽然很微细、很宁静。我们平常的想,是有欲望、欲求去想,我们去规划、去想象、去造作、去作意,都是有想。所以,在进入这一种情况,「非想」并不是有粗的念头,「非非想」也不是没有念头,就是似有若无,不是真的没有,但又不是说主动起那些念头,这时候还是有念头,只是它很微细、很微细,即是进入「四禅八定」的世界,现在大家先了解,以后有因缘可以实际去体验一下。

  如果再继续坐下去,就会进入到第九定的「灭尽定」,「灭尽定」称为「想受灭」,「寻、伺、喜、乐」都是一种觉受,「五定」到「八定」阶段,并不是说没有想,还是有念头、有想,还是由想所成,是有意念,透过有为法、有努力、有造作。所以,前面是有受,后面进入到微细,还是一样有意念、有想,才能够进入到这样的世界,有时候翻译作「空无边处定」,有时候叫做「空无边处想」、「识无边处定」、「识无边处想」,这里是「非想」,但是「非非想」是进入到最微细的深定,并不是说没有念头。「灭尽定」有另一个名称叫做「想受灭」,也就是起心动念停止了,你的觉受也都停止了,进入到很深的定,叫做「第九定」,进入到这种深定,类似像植物人的情况。事实上,「灭尽定」说是想受灭,但并不是说完全没有,只是它非常的微细,如果完全没有,生命就不存在了,只是说它非常微细。但是,在这种微细的情况之下,植物人没办法起来动,觉知方面与正常人比较起来,几乎是没有,然而植物人又不是死人,虽然在「想受灭」的情况之下,他的生命力还是存在,就是进入到「灭尽定」。

  有的人以为进入到灭尽定,就是最乐、就是涅槃寂静、就是涅槃世界,不是啦!佛陀一样有讲到,那样是错误的解读,因为你纵然进入「灭尽定」,还是透过你的「有为法」修成,「有为」而来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进入无为、涅槃的世界,事实上有没有「为」进入?还是透过「有为法」进入到一个很深定的里面,那时候好像都没有作为,但那几乎都很微弱、很微弱,这些都有我执。因为经历「四禅八定」,并不是说你就没有我执,还是有啊!我们修四禅八定,不要放错目的,不是要求深定。有的人是以成就四禅八定、深定为主、为乐,但是佛陀也经历过四禅八定、深定,但是佛陀发现在进入禅定时,觉得说「很好啊!这世界很祥和啊!很宁静啊!没有苦啊!……」但是当他出定之后呢?所有的问题还是存在啊!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还是存在啊!佛陀后来才又发现,纵使我熟练、精通这些四禅八定,还是没用啊!我的烦恼、我的苦、我的不安,还是存在。

  所以,「四禅八定」不是以修练这些为目标,而是一方面让你了解什幺叫做「欲界」?什幺叫做「色界」?什幺叫做「无色界」?这些是属于「无色界」的。当你经历过之后,才能够讲说「出三界」。我们所讲的「三界」,就是「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只要「自我」还没有死,都是在「三界」里面,不是在「欲界」里面打滚,不然就是进入修行之后,就是在禅定、禅相里面,然后求神通、求感应,都是在色界与无色界、欲界里面打滚。佛陀就是要让我们去看到这三界,这个「自我」不管怎幺逃、怎幺厉害、怎幺躲,只要还没有解脱以前,很厉害的「自我」都存在,一定是在这三界里面打滚。很多修行人都是停留在「色界」与「无色界」里面,这两界还不容易突破,属于「五上分结」。

  证到三果的人,这两个世界都还没办法超越,还会以禅修、禅定、禅相,为乐、为喜、为迷执,后面的「五上分结」,是三果到四果所要破除的。你要破除这些,要去看到它的「味」,然后再看到它的「患」,这样才能够「离」。如果没有经历过四禅八定,不知道它的「味」在哪里,不知道它的「患」在哪里,所谓「出三界」就是要去经历过这些,然后知道它的「味」在哪里、「患」在哪里,然后才能够「离」,到后来才能够放下这三界,才能够出入自在。

  如果按照经典的方式去修,所修出来的「空无边处定」,都是用一个「自我」,去修出一个「空无边处」的世界,这样还是属于「世间法」的禅定里面,属于「有为法」。「世间法」的那种定,是用「自我」去创造一个「空无边处」的定,所谓从点、线、面进入空,不错!这跟一些经典所谓进入「空无边」的方法,已经有些不一样,这时候事实上你的「自我」是要放下、要溶掉,才能够进入「空无边」。你是「自我」溶掉,然后才进入「空无边」,像这样的境界,如果能够稳定,至少要有证初果以上的证量。但是,有证初果以上证量的「空无边处定」,跟阿罗汉的与「空」溶为一体,还是有不同的地方?除了稳定度不一样之外,一个是「无为」、一个是「有为」。当下不用去刻意、去造作、去想象,就是很自然的展现,等于就是一体流入,整个就是流动,进入「空」的世界里面一样,如果你是止观、有觉察力,一样在「空」里面,并不是「空无边处」,不是顽空的空,是让整个法流、整个法界无碍的穿流而过,因为你是无色界,你的心没有质碍。所以,还是有一个明觉。

  前面阶段还要比较用力,去体会无常法印,这里的阶段都是没有用力,你就是一个空,本身就是一个空洞,让整个法界穿流而过、无质无碍。你有清楚的明觉,但是那个「我」是消失,主、客是溶为一体。在禅修的时候,可以进入四禅八定;没有禅修的时候就没办法进入,于是平常又容易在烦恼堆里面,在滚滚红尘里面打滚,当然这是一个过程。进入无修之修,是阿罗汉的世界,他是不必打坐,也是一样三界出入自在。

  【法义分享】初禅五支就是「寻、伺,喜、乐、一心」。此五禅支是由粗到细到微细。当觉得「寻、伺」是粗、是干扰,因为这时候你的心稳定下来,觉得用力比较累,于是你会自然要放下,自动离开「寻、伺」而入二禅。所以,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最初当然需要经过一些练习,然后再慢慢掌握、体会到窍妙,然后自然离开「寻、伺」而进入二禅,舍离「喜禅支」就是进入三禅,舍离「乐禅支」、「内净一心」,就是入四禅。在「寻、伺、喜、乐、一心」,是偏于专注、修止的初禅;「觉、观、喜、乐、一心」,是「止观双运」的初禅,而对开悟、开智慧、断结、证果最有益助的,是「觉、观、喜、乐、一心」,能「止观双运」的初禅。希望大家在这一次禅修,至少要有「未到地定」,然后具有初禅的工夫,「止观双运」要能够见法、开智慧,都是不待时节因缘,真正心领神会去体悟、体证到,喔!实相就是如此。

  (第四节)如果修习「安那般那念」,就是修习出入息念,因为出入息念,与禅定一样有次第进入。所以,各种的禅定,都可以透过「出入习法」进入,当你能够「止观双运」,证果是不在话下了,不待时节因缘就可以到达,于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可以到达。

  【法义分享】修习四禅八定的主要目的有三:(一)实际经历色界是什幺、无色界是什幺。(二)帮助内心澄静,以便对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进行如实正观。(三)内心澄静,有助于反观、照见诸结缚,进而断结、除慢、证果。所以,我们要知道修习四禅八定的目的在哪里,不要弄错了,禅定是工具,修定是过程,如果迷执在禅定、禅支、禅相、禅境上面,就容易落入「世间法」的禅定,如此迷执下去,十年、二十年,很有可能都是浸泡在这里面;有时候一直迷失在禅定、禅相上面而产生我慢,都不知道啊!因此,修行不是在禅相上面,禅定是帮助我们的心宁静下来,然后去见法。一方面回来看我们内心的种种结,把我们内心的种种结缚,一个一个去除。所以,禅定是一个工具,协助我们见法,协助我们照见诸结而断结、证果。

  (第五节)阿难问佛陀:为什幺「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佛陀就讲:「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阿难就继续问:请世尊讲述更清楚一点。佛陀就说了,「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正受」就是正在进入那一种觉受、世界,「初禅正受」就是进入初禅的禅定里面。当你进入「初禅正受,言语寂灭」,为什幺说是「言语寂灭」呢?因为外面欲界的种种想象、胡思乱想,那些都要放下啦!如果种种的妄念、妄想没有放下,没办法进入「寻、伺、喜、乐、一心」,叫做「言语寂灭」。如果还在跟人家攀缘、聒噪,言语不寂灭,没办法进入,放下那些,才能进入初禅。

  「二禅正受,觉观寂灭」,「觉观寂灭」就是「寻、伺寂灭」、「寻、伺放下」,舍离寻、伺禅支,然后进入二禅。进入三禅是「喜心寂灭」,放下「喜禅支」。「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剩下「乐」与「一心」。「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出入息寂灭」就是「乐」舍下,剩下「一心」,这时候你的心是维持在一个相当稳定、平和的境界,因为你的身心很稳定、很柔软,呼吸很自然的微细,从初禅、二禅下来,它会慢慢的微细,到后面四禅,是「出入息寂灭」,然而有的人又误认为进入四禅就是没有呼吸,有的人就一直在修练,练得能够断气断多久、维持没有呼吸多久,就是进入四禅多久……,不是这样啦!只要你的生命存在,就不可能没有呼吸,只是进入相当的微细、相当的缓慢,有时候进入胎息,有时候可以进入全身的呼吸,并不一定透过鼻孔方面,因为鼻孔方面是进入到相当微细、相当微细。所以,四禅所讲的「出入息寂灭」,并不是完全没有呼吸,有可能是呼吸的频率很慢,在换气的时候,你会停一下,但不是完全没有呼吸,而是有吸有呼、也有止息的时候,但是频率很慢很慢、似有若无,叫做四禅的「出入息寂灭」。「五定」的时候,才离开出入息,这里算是「色界」,来到很微细的情况,进入四禅还是属于「色界」。

  「空无边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色想寂灭」就是进入「五定」的「空无边处定」,是属于「无色界」,你要超越前面的「色界」,把「色界」的所依放下,才能够进入到「空无边处定」。所谓「色想寂灭」,就是「色界」的所依,你要放下,才能够进入到「无色界」,再来后面的就以此类推了。放下前面的「空无边处定」,才能够进入到「识无边处定」;放下「识无边处定」,才能够进入「无所有」;放下「无所有」,才能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然后再超越这个,就再进入「深定」,进入「灭尽定」。

  「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后面的「渐次诸行止息」都是一样,「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重点是这一句话,为什幺说「一切诸受、一切诸行」,然后「一切诸受悉皆是苦」呢?还没有脱离三界、自我的抓取?还有没有更具体一点?有生灭?不错!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还有一个重要的心态,他已脱离「欲界」,进入「色界」、「无色界」,但是佛陀为什幺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没有看到味、患、离?有出、有入?有一个重要的心态,但是最主要的核心,就是你在欲界是有迎有拒,当你进入各种禅定--初禅到四禅、五定到八定,因为境界里面,有很多很迷人的世界,当进入到这样殊胜的觉受,一个迷人的世界,你的内心一样都会有迎有拒,有迎、拒之心。当你进入到很殊胜的世界,就会想要抓,希望顺境能够留住。

  于是有的人觉得在一个月前,有一次打坐之时,进入很舒服的觉受,然而这一个月来就很懊恼,为什幺?因为他在奇怪说「这个月以来,怎幺都没有当时那一种觉受?」一直在想说一个月前的境界能够再出现,于是就在那里祈求,在那里等待,在那里期待,但是越等、越等不到,那个境界又没有出现,于是那个苦、不安就出来。这里讲说一切受都是苦,一切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以及五定到八定,都是属于行,属于我们的心行,都要用心去做、去修。这些境界都是用「有为法」修练到达出来的,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有入就一定有出,进入在殊胜的禅定境界,一样有入、有出。

  众生遇到乐境、顺境,遇到想要的境界,就常常想要抓,想要越多越好,包括禅修就常常期求所要的境界,当他达不到,或是看那个念头,又常常在干扰,于是又在起瞋、又在排斥,结果就不断在那里拉扯。一切诸受都是苦,各种的禅定境界,都是进入各种觉受,因为都是有为法,都是有入、有出,都是无常生灭,但是众生无法保持不迎不拒之心,想要求什幺样的境界。如果有得到什幺样的境界之后,你还是一样,又希望能够长久保有它、又怕它失去,于是那个苦就跟在后面。

  「我以诸行渐次寂灭」「诸行」就是各种的境界都是一样,它都是缘生缘灭、有生有灭的,「诸行渐次寂灭、止息」,所以「一切诸受悉皆是苦」,主要就是因为众生的迎拒之心,不愿去接受无常法印,所谓的苦,就是因为你有一个迎拒之心,不愿意去接受无常法印。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是粗的烦恼,此处所谓「四禅八定」,现在暂时界定你从粗的烦恼,慢慢的一直止息,到后来觉得好像进入涅槃寂静,但是事实上没办法长久浸泡在这里,它一定是有入、有出,下一次你想要进来,也不一定能够进来,那个苦、拉扯就在那里。所以,佛陀讲说进入到另外一个禅定,前面的禅支就放下,也就是止息。如果进入三禅,前面的「寻、伺、喜」,我们说「放下」,事实上它是代表一种止息。当你进入后面这些,前面就是一种止息,佛陀讲说就算你熟练四禅八定,但是你的苦、你的不安,还是没有真正解决,真正那个苦、不安的止息,最重要就是后面所讲的,贪、瞋、痴、我慢的止息,贪、瞋、痴、我慢的断除,才是超越过前面四禅八定,所能够到达的境界。

  当你有四禅八定,未必能够断除贪、瞋、痴,你的苦、你的烦恼,也未必就能够断。如果是在「世间法」的四禅八定里面绕,你的苦、烦恼没有止息,而且有可能我慢又会增长。你有我慢,你的苦就一定会存在。所以,佛陀讲说最殊胜的止息,就是贪、瞋、痴的止息断除,才叫做真正的涅槃。因此,四禅八定不是目的,它是一个工具,让我们能够了知什幺叫做「三界」,它是帮助我们见法,帮助我们看到贪、瞋、痴,然后能够断除。如果你的目标是在四禅八定上面,你的苦、烦恼还是没有断。我们是透过这些工具,然后让我们的十个结,一个一个能够照见到、能够断除,才是真正的解脱、真正的涅槃。

  为什幺要修四禅八定呢?因为我们那个「自我」、那个「本尊」,是游走在三界,当它很厉害,如果你要追它,追得很厉害的时候,它就是躲到「无色界」去。因为那个本尊是躲藏在无色界里面,它来无影、去无踪,比藏镜人还厉害,如果你没有「无色界」的禅定力,以及「无色界」禅定的体验,不容易看到本尊的影子,它不容易出现的。所以,我们能够体会、体验过「色界」,知道去看到它的味、患、离,又有去照见诸结,那个本尊就无所遁形,后面的色界贪、无色界贪才能够断,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必经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上根从何而来?没有经历过渐修,顿悟从何而来?寂灭与止息,事实上是一样,所有的「有为法」,它都是生住异灭,有入有出、有生有灭,如果众生不能接受无常法印,不了悟无常法印,就常常在那里迎、拒啊!苦啊!就这样产生。所以,那个苦,就是因为众生不了悟无常,然后有迎有拒。

  (第六节)就是八正道,已经有讲过了。所谓「禅定」,有「世间法」的禅定与「出世间法」的禅定,如果四禅八定没有应用到「止观双运」,还是在世间的四禅八定里面运作。「出世间法」的禅定,就是能够把禅定的工具,应用到去体悟「三法印」,以及体证「四圣谛」、断诸结缚,才是真正「出世间法」的。【法义分享】记住:禅定只是工具,修定是过程,目的是要止观双运开智慧。不要迷恋在中途而忘了目的地。如果你有正确的止观双运,是没有过程与目标之分,只有当下。

  (第七节)这里的经文很精采!世尊告诉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事实上,这只是一个代表而已,这一节都是针对有相当闻、思、修的基础,然后再讲更高深的修法。「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要修能够断除烦恼,能够到达究竟解脱,真正有助于到达究竟解脱的「出世间法」禅定,就是「修真实禅」。真正能够帮忙你解脱,帮忙你到达苦的止息,了悟生死大事、究竟解脱的,才是「真实禅」。「莫习强良禅」不要去修「强良禅」,不要用我慢、欲望去修,而想要透过你的修行、你的禅定,然后去求神通感应,求那些名利。

  「如强良马」一种错误的马.,错误的修行心态。「如强良马,系槽枥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榖草」修行的动机不正确,又没有闻思基础,你是想透过修行,而得到更多的名闻利养,像这样叫做「但念榖草」。「但念榖草」就是希望能够吃到更多,包括四种食,希望能够吃到更多。「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不是真正为解脱而来,修行有一点不务正业,该做的、你不去做,该断的这十个结,你不去断,然后却透过修行,要去展现我是、我能、我慢,叫做「但念榖草」。

  「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修行人若是以欲贪为主导,想要求名得利,想越修越厉害,像这种人呢?「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因为他是想要透过修行,越修越厉害,要得到恭敬,得到名闻利养,以显现自己的厉害,这样的人对「出离道不如实知」,对真正的解脱法、对出世间法,却是不知啊!没有心去研究这方面,也没有心去闻、思、修、证,他的「心常驰聘」,常在名利堆里面打滚。「随贪欲缠而求正受」随着他内心的贪欲、欲贪,不管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他都一样,他的修行、他的修定,都是以名利而出发,有所得、有所求,动机都不单纯、动机不良,这样是属于「世间法」的修行,不是真正走在解脱道上。

  其他的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多修习,一样就是在「五盖」遮障的情况之下来修行,都是在「世间法」里面打滚,你越修、都想越厉害。所以,前面这一段讲的,是一个错误的修行心态。

  「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修行人真是为解脱而来,真正为到达究竟涅槃彼岸而来,真正为了悟生死而来,你是「不念水草」,不会为名、为利。「不念水草」就是不会为名、为利的。「但作是念:驾乘之事」他内心里面呢?如果是一匹马,正职就是去做「驾乘之事」,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一个修行人,为解脱而来的人,他所应该做的事情就是要去了悟生死大事,要以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如何才能真正把内心的苦、内心的不安去除掉?怎幺样才能真正出离苦海?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都是支流末节,要以究竟解脱为第一顺位。

  「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真正为解脱而来的人,不会在名利堆、欲贪界里面打滚,能够「住于出离如实知」,他的修行处处都是想怎幺样才能够真正出离苦海?怎幺样才能够真的解脱自在?「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他的动机不会不正确,不会在名利堆里面打滚而修行,包括瞋恚、睡眠一样,他不会落入在里面。

  「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这一段经文很深。很多的众生就是在欲界打滚,很多修行人,事实上是在欲界打滚,透过换跑道,他说放下世间的工作去修行,其实很多是换跑道之后,又在修行界里面,继续追逐他的名利,都还是一样在欲界里面打滚。如果你在四禅八定里面追逐,追逐在四禅八定里面,一样都算是属于「世间法」的修行。

  各种的初禅、二禅到四禅,你会有所依,依「色界」的而入定。后面的五定到八定,一样都是有所依,你的心有所缘、有所住。你是有所缘才能够进入,包括后面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你的心还是一样有所缘,都还有境界让你抓住,让你做一个所缘的工具。这一段经文,事实上就是把所有的所缘通通放下、通通超越。「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修禅」不依「色界」而修禅。「不依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就是不依「无色界」而修禅。前面是要「有依」,才能够入禅定,到这里讲到都是「无依」。众生都是要有所依然后进入,现在你把所要依、所要抓的,都斩断掉,如果没有基础、还不会走路,不要想要跑、想要飞。这里的经文是讲道很高的禅修境界。

  「不依此世、不依他世」因为都是要斩断前后,不是背着重重的原罪在修,因此「不依此世、不依他世」,他不抓未来、也不抓过去。不是说没有因果,他了悟这些因果,了悟这些因缘法则,但是知道生命所能够活的、所能够掌握的,只有当下。所以他「不依此世、不依他世」,对于过去、现在、未来,都只有清醒的活在当下。「不依此世、不依他世」就是不抓未来,「不依他世」就是不抓未来,不是对未来勾勒出一个很美好的未来,然后觉得现在很不好,然后一直修、修、修,他的目的不是在这里,而是要到遥远的未来,这样的过程都是苦的,因为等于说还没有到达那个目的,因此「不依此世、不依他世」。

  「非日、月」不是用光明想,也不是去做日轮观,因为「日、月」也是修行上面的一种光明想、日轮观,这时候都要超越日轮观、光明想。「非见、闻、觉、识」不是用听闻,不是用头脑、用思惟,去想象、去作意,不是用头脑去推理。「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他的修行「非得」,无所得、无所求。所谓「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心经》有「无智亦无得」,「非见、闻、觉、识」就是无智的境界。「非得非求」就是《心经》所讲「亦无得」,无所得的境界。「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因为「觉、观」还是用有自我意识去觉察、去观照,包括「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这是进入什幺世界?进入「无我」,自我意识是消失的。有觉有观,还是有能观、有所观、有为。「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是进入到「无我」。

  「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前面经文的第一段,是说很多修行人还是在欲界里面打滚,真正要解脱的人,是要离开欲界,离开名利心,并不是说修行人什幺事都不要做。所以,正确的闻思是工作不会跟修行冲突。后面这一段,就是要离开「色界」、离开「无色界」。「比丘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修禅」就是离开「色界」,再来「不依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就是离开「无色界」。「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都是进入到无修之修、无为法。

  「尔时,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站在佛陀后面,因为天气很热,在帮佛陀「执扇而扇佛」这时候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禅,而不依地、水、火、风,乃至觉观,而修禅定?云何比丘禅,诸天主、伊湿波罗、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礼而说偈言:『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禅定?』」因为跋迦利听了,觉得摸不着头绪、听不懂,认为这样说,实在还是听不懂,到底这究竟是什幺境界啊?这是怎幺样入禅定呢?怎幺说都不要依靠这些?「色界」的所依不要,「无色界」也都不要,是怎幺样进入呢?为什幺那些天神、天王都对这样的人合掌恭敬?都觉得这样的人真的是境界很高。为什幺他们合掌恭敬,然后稽首这样的修行者、解脱者呢?因为觉得他是「南无大士夫,南无士之上」赞叹这样的修行人,因为我不能够知道他是依何而入禅定,因为对他们来讲,觉得我们是要有所依才能够入定,他们竟然能够无所依,到底他们是进入怎幺样的世界?怎幺样进入呢?那些天王、天神也是一种赞叹说:哇!无为、无修的一种解脱者。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佛陀说这样的人是怎幺样进入?一个重要的关键,「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这样的修行者能够「于地想能伏地想」,对于各种所缘的境界,「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重点是「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什幺叫做「于地能伏地想」?然后各种所依境界,「于地悉伏地想」不是说在地界时,也去体会它的无常,都还在有觉有观的世界,因为这是相当重要一个阶段,这些境界都要有经历过,才能够体会到它的味、患、离,为什幺能在各种境界里面,到达这样无修无证的境界呢?不管「于地能伏地想」,水、火、风都能够「伏彼想」,不管什幺样的境界,都能够「伏彼想」。地、水、火、风,就是代表所依的境界,各种禅定的境界,地、水、火、风,日、月、觉、观都是。

  修行,只要在三果以下,都还有自我,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都有一个「我」、然后在修,都是一个「我」在依着风界、然后在修,「我」依着地界在修,不管你再怎样体会「无我」,只要你还不是真正四果阿罗汉,你的「自我」还在,都是有一个「我」在修,我在依什幺样的境界在做。直到有一天,你能够超越「色界」、「无色界」,进入这里所讲的情况,这时候不管你遇到什幺样的境界,你都跟他是怎幺样?溶为一体。所以,「悉伏彼想」的「伏」,不是去制伏它,而是溶为一体,溶入啊!本来有「自我」的时候,就会有主、有客、有能观,你会有「能观」与「所观」。当你还有「自我」、还在有为法,会有主体、客体,还有「能观」与「所观」,还有「心」与「境」的区分。

  当你有「自我」、有为法,一定会有以上这些现象。三果以下的,都还在有为法的世界,一定是主、客存在,「能观」与「所观」会存在,「心」、「境」会存在,进入四禅八定也是一个「我」,依各种所依的境界,然后进入这样的世界。就算进入「无所有」、「空无边处」,还是以有心、有境,还是有主、客,也就是「自我」还没有死。当有一天,你体证到「无我」怎幺样呢?主、客溶为一体,主、客消失,「能观、所观」溶为一体,能所双泯、心境合一。像这样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你看不到他在修行,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在修行,但是事实上他是进入无修之修;看起来好像没在修行,但事实上是进入无为法的世界。只要「自我」还存在,就不可能做到这样的世界。

  如果「我慢」没有断,十结还没有断,说要从「空」入门,从果地起修,你是用「我慢」在修啊!用「我慢」在展现你的无为,用「我慢」在展现你的无修之修,展现你比别人厉害。所以,要脚踏实地经历过来,去看到那十个结、最后这个「自我」,当真正契入涅槃、四果,自我、我慢一定是消失的,没有自我,一切境界都是跟他溶为一体。「自我消失」就是梦幻世界的苦海消失,跟整个实相世界溶为一体,可以进入到「空无边」,可以从点、线、面进入「空」。当进入「空」,感觉「我」是不存在,会有这样的一个觉受,但事实上还没有真正的「空」,还没有真正做到「无我」,但也是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然后不断慢慢的去溶入。因为「我慢」还没有断,不管你进入什幺样的世界,那个「自我」都还存在,「有为法」进入的这些,「自我」都存在。

  初果到三果阶段,所断的十个结前面几个结,就是用「以慢断慢」,初果到三果都是「以慢断慢」,这个「慢」是有自我,用「自我」在断各种「慢」。初果到三果就是用「自我」在断、在砍,由「自我」所产生的影子。如果你能够体会,在修行上面就更会掌握到重点。因此,初果到三果这整个过程,还是在用「自我」在断或是在砍,那个由「自我」所产生的影子,这些影子就是贪、瞋、痴、我慢、疑盖。除了闻思要再进一步深度体会以外,再来在实修实证方面也要体证到,到后来才能够擒贼先擒王。以上所讲的是深了一点,到后来你才会面对「自我」、面对本尊,这是三果到四果所要面对的,「五上分结」就是当「自我」消失,这个境界就能够现前,而且真正是无修之修,不是有造作、有作意的无修,但是这个过程都要经历过,经历过有所为、有作为的「无为」。

  真正有心在找,真正身心柔软就会有;如果「我慢」在展现,就没有。如果真正有心在找、有心要修、身心柔软,自然会有人来协助你,就是进入一体的世界。【法义分享】若以「欲贪」而修禅定,例如要求各种禅相、禅境,要求放光、想看到某种佛像、要求神通、要求异相、为名闻利养而修定,这些都不是出世间法的正定。本经后段所叙述的禅修法,是属于很高段的禅修法。唯有证入无学、无修的阿罗汉才能做到。也就是要「自我」消失,才能够做到这样的世界、境界。里面透露出:(一)无修之修。(二)无依。(三)于三界出入自在。

    【幻灯片】

  今天的幻灯片,前半继续介绍身体方面,从生理方面解剖,这一张只是让大家看死的尸体,这是肺部、肺脏,这是心脏,这是横隔膜,这是肝、肝脏,胃是在下面里面,这里是从生理解剖方面了解。透视我们咽喉的部分,这是我们的声带,这是舌头以及唾液腺方面,让我们看看口腔、牙齿,然后再看牙齿的构造。一颗牙齿的构造就是这幺精密,法琅质非常坚硬,里面怎幺样再坚硬,一样都有神经传达到里面。当牙齿好的时候,咀嚼东西以及味道,跟假牙咀嚼起来,味道会不会相同?感觉不太一样,如果是假牙,一方面咀嚼起来的感觉不一样,因为牙齿本身每颗都有神经,再怎幺坚硬,里面都一样有神经。我们看看这种构造这幺精密,都不是你、我在决定,这是缘起的奥妙。当因缘具足而生,会有这幺奥妙的情况。

  咽喉、舌头,这是舌头的横切面,这是会厌,鼻孔是这样进来,然后气管在前面,嘴巴里面的东西是这样,食道是在后面,有一个十字路口,会厌就是一个管制的地方。当我们从嘴巴吃东西进来,会厌就做一个交通十字路口的管制,会盖到这里来,然后让食物滑到食道里面,才不会跑到气管,如果吃东西或是喝水太快,喝进来或是吸进来太快,它这里还来不及盖紧,东西就跑进来呛到,就是构造一个十字路口的管制,东西吞咽进来,这里还没有盖,但是慢慢进来之后,它就盖住了。当东西吞下去之后,它又打开,因为打开,空气又可以跑进来。

  这是胃部横切面的构造,胃部里面就是这样,我们吃东西进来之后,胃壁也一样在磨在消化,胃部蠕动的情况就是这样,也是这样捏来捏去,透过这样的蠕动捏来捏去,食物就越来越微细,然后才有利于肠子的消化。胃部里面的更微细的一种放大,再来我们肠子的情况,这是小肠,这是大肠,然后这是肠子里面,肠子里面的内壁,小肠的内部再把它放大,小肠内部构造这幺微妙,它会有凹凹凸凸这些,都是为了有利于消化吸受营养品,我们食物吃进来,它整个蠕动、消化过程就是这样,然后到后面就是不要的槽粕,要排掉的粪便,这是我们从胃下来,这是外面的肝脏,这是胃部,胃吃东西之后,经过十二指肠,这里有一个关卡,它胃里面消化东西,到一定的情况之后,这个叫幽门,它才会打开,打开食物跑进来,就是十二指肠,这里就是有幽门管制,进来之后会在这里绕来绕去,这是小肠、空肠、回肠,然后小肠绕了之后,来到这里又接大肠,到后面大肠就是准备要排掉的那些槽粕,它是绕我们身体的腹部一圈,这里是到比较后面绕比较深,到这里这样下来。

  刚才是用图画,这是实际整个胃肠,这是实体的,整个胃肠的情况,这里面都有东西,都有食物、粪便,这是粪便,黑黑这个是食物,这是在胃肠里面的食物,都是小肠里面,这里面是有食物,来到这里大肠里面,都是准备粪便要排除掉的,然后它绕到这里排除出来。我们一天排的大部分,都是来到这里,这些都要排掉,这是肛门。看肝脏的解剖图,肝脏本身来讲,在我们身体里面,它是一种化学工厂,帮忙解毒的,这是肝脏的功能,刚才就是一个胆汁,肝脏会制造胆汁,胆汁也是帮助消化的。再来看心脏,这是还没有解剖开来,这是解剖开来之后,这是心脏里面的情况,整个血管,全身静脉的血管流到心脏来,然后心脏再把它打出来,那个脏的血,再把它打到肺部,肺部来交换之后,新鲜的血,然后再流到心脏,心脏再把它打到全身,就是这个过程,都是在每分每秒不断在进行,它这个有时候要开,有时候要合,都要配合的好好,它这个每分每秒剎那间,都要开、要闭,要开、要合,这个心脏每天都是这幺辛苦的在帮我们工作,你曾经好好去感恩它吗?

  如果常常在那里伤心自责,还让它越难过、越难受,这个心脏是我们身体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器官,它帮我们从出生到老死,都没有一分一秒的止过,很辛苦的在帮我们工作,而且它本身都是在自动控制的,我们很少去感恩它,你不要以为身体是我的,心脏不是听你的命令在动作,它也是自主体的一个体,它也是一个跟我们有缘的众生,大家聚集在一起,所以要好好的保护。我们身体本身就是众因缘聚合而成,很多的众生聚集在一起,大家有缘在一起,我们不是去贪爱、不是去迷恋,但是要珍惜、要感恩。

  血管里面动脉的血管比较厚,静脉的血管壁会比较薄,因为动脉它必须承受比较大的压力,静脉呢?因为动脉是由心脏一直打出来,所以它有后面的推力一直向前推,动脉里面它没有这种瓣膜,静脉呢?它是由各地方流回来,所以需要一些瓣膜,以防止血液倒流,这是微血管。再来,血管里面的实况,用这一张展现出来,这是血管,这是血浆,血浆就是上面这个,下面这个是血细胞,这两种来讲,这是圆仔汤,血浆是圆仔汤,血细胞就是汤圆粒,我们血管里面就是有很多的汤圆,有汤、也有一粒一粒,都是属于白血球,这是红血球,圆盘的这是红血球,这个是血小板,白血球它们遇到有异物入侵,它们会做什幺运动?白血球会做变形虫运动,如果有异物入侵,它们就会移动出来,然后把异物包住,而通常是跟异物同归于尽,所以会化脓,化脓就是白血球跟异物同归于尽。

  有没有去感恩它们?在痛、在化脓的时候,你还一直在责备。所以,要感恩!这些一直在帮忙我们工作,要去体会「无我」,身体要健康的存在,我们血管里面这幺多的众生,每一个器官也是一个众生,我们的血管里面,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它们都是单独存在的一个生命体,每一个红血球,它们都是有生住异灭,它们一样有生老病死。它们出生之后,就在帮我们身体工作,红血球有一百多天的寿命,每天我们身体里面一样有红血球的出生,有红血球的死亡,都不断在帮我们工作,我们很少去感恩它们,很少去觉得我们身体竟然是这幺多的众生众因缘聚合而成。从这里,我们要去再体会的一点,这个代表你、我、他,台湾就好像一个身体,以台湾来讲,台湾是整个一个身体,你、我、他都是身体里面的一份子。如果心胸狭隘、视野狭隘,就会在世界跟人家比较,在那里争啊!在那里抢啊!勾心斗角!然后你会排斥其他的,然后甚至会攻击,因为你的视野没有拉开,你不知道说我们事实上彼此都是这整个里面的一分子,如果能够去体会到我们是整体里面一分子,大家就怎幺样呢?互相的尊重,互相的感恩,相辅相成,你不会把别人认为这是异己、跟自己不同,要排斥它、要攻击它。

  于是跟别人一体的觉知,就会渐渐出来。透过你的如实正观,透过你的心胸、你的见闻、你的知识,觉观、觉察力的体证越来越广大,你的心胸会越来越大,会看到你跟一切众生都是一体。当你看到你跟一切众生是一体,你不会有贪心,也不会有瞋心,你会以爱己之心爱每一个人。所以,真正贪、瞋要止息,不是靠作意、靠想象,是要靠你实际去体悟到、去体证到,众生跟我们都是一体。你去害别人,你这个身体破坏了,你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我们会有爱己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因为当我们相辅相成,当我们尊重每一个人,大家就能过得和谐团结,真正越深入去体悟,越深入去看到实相,人我的那一种分野就会消失,溶入一体的世界。这一张可以好好的去体会,刚才是血管里面,我们只是全体里面一部分,有的这样比较多组成起来,这是一个心脏,然后肝脏、肺啦、胃,一样啊!都是全体里面,大家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你的视野胸襟越拉开,你的心量会越大,一种我、身见就会渐渐越模糊,到最后会消失。

  这是淋巴系统,这是呼吸系统,这是肺、心脏,这是我们的肋骨,这是透明的,让我们直接看进里面,这是把肺脏单独用出来,这是气管,然后这两边的肺方面,这是支气管,气管、支气管,更微细的支气管,再来把肺最边缘的,叫做肺泡,肺泡再把它解析放大,就是这样。每个肺泡就是不断的一直在工作,身体就像一部机器,制造出来的那些废物,需要排除出来,血液把二氧化碳带到这里释放出来,然后再载新鲜的氧气进来,就是我们呼吸。我们吸气,就是把新鲜的氧气带进来,然后让红血球带走,呼气就是把那些脏的空气、二氧化碳带出来,都是身体在帮我们不断的工作,在一分一秒里面,它们就是不断的一直在工作、在交换,所以要慢慢去体会「无我」,一样体会「无常」,它每分每秒都在变化,体会「无我」,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够决定的,真的要很多的因缘组合,我们才能够健康的活着。

  泌尿系统也是一样,这是肾脏,我们身体里面过滤系统,把身体里面脏的血、不要的那些东西,把它流到肾脏,过滤之后,把那些不要的搜集过来,透过输尿管,把它收集到膀胱这里,两边的肾脏位置,高低会有点不一样,它会有稍微不同,肾脏是一个过滤系统,如果肾脏本身功能失常,它没办法进行过滤,你身体里面的一些毒素,像肝脏它能够解毒,但是它不是负责帮你排除出来,如果毒素没办法排除,肾脏有问题,就会形成尿毒症,就必须透过洗肾,洗肾就是血液透析,因为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了,所以要把身体里面的血液引导出来,透过洗肾机器把不必要的毒素过滤出来,然后再把过滤好的血液又流回到身体。所以,你的肾脏没有坏掉,没有感觉到肾脏对我们身体的重要;当你的肾脏坏掉、必须洗肾,才感觉到:哇!肾脏多幺重要!一个肾脏是价值几百万,回去好好摸摸你的肾脏,感恩它、谢谢它。再来这就是肾脏的解剖,血液流进来之后,就是经过过滤,然后不好的那些集中过来,这是再把里面一个一个肾小球放大,过来看肾脏整个过滤的,整个动作、整个工作的过程,这就是再看到更微细的,它整个就是一个过滤的系统,再来不要的那些就输送到、集中到膀胱,这就是我们膀胱里面到达一个情况,就需要小便排除出来。

  这是全身的骨头,我们的骨再怎幺坚硬,这骨都需要有洞,让血管也能够穿进去,血管神经它们都需要穿进去,这个骨把它解剖,里面就是骨髓,如果它的骨质流失,就会形成骨质疏松症。再来这是骨折断之后愈合的,两张的一个过程折断之后、如果没有把它接好,不要错开太远,它一样会慢慢的愈合,这是一个愈合的过程,当它断掉之后,这样一个愈合的过程。再来这是我们全身的骨,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白骨观,看到我们全身的骨架,也是我们的实相。

  我们内分泌系统,激素在身体里面,都是属于化学系统,我们身体里面有各种的激素,有脑下垂体,再来就是甲状腺、胸腺,本来是有胸腺,但是小孩子才有胸线,大人胸腺就退化。再来肾上腺,这个是胰腺、胰脏,这里是标出用一个透明的方式,让我们看到各种腺体在我们身体的位置,它是一个透视图。如果女人,两边就是卵巢,也都是属于一种激素、一种腺体。男性,这就是睪丸的位置,前面是看活着的身体情况,这是死的身体,所以我们不要迷执那个活的,我们要看到不净观,还有尸体的这些实际情况。这是正面、反面,这是剥掉外皮,看整个全身的肌肉层,这是实际的尸体,都是可以帮助我们做如实观、不净观。再来激素方面,它本身的作用过程,是一个化学作用的过程,把各种腺体做更放大来看,现在前面已经播放大半了。

  再来后面这一系列,就是我们从另外一个系统,来看人跟大自然的关系,上次我们有播放人跟一棵树的比较,那些已经看过了,如果你好好体会,都是很重要修行观念的转折,今天来看大自然对我们这些众生贡献的重要,我们平常都很疏忽,包括以后还会有一系列的,介绍最伟大的神通,大自然的神通,这个神通是超越任何的法王,超越任何的修行,你的神通境界再怎幺高的,这神通境界都比那些高,我们来看看大自然的变化、神通,慢慢地去体会我们跟整个大自然的关系,现在要介绍比较深的法界,让各位修行人断我慢会比较快,尤其要断深层我慢,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你不要说这没有什幺啊!后面播放的这些,好像我平常就看过,没什幺啊!你的心没有静下来,就体会不到法、看不到法,「我慢」还不断。你的心能够静下来去体会,「我慢」很快就会断,你会跟整个大自然溶为一体。

  农人在这里整理田地,这是还没有插秧的一个田地,经过因缘具足之后,把秧苗插进来了,这个田地从没有、现在已经有了,因缘缘具而生、就开始有,它需要有地、种在地,还有水、还有太阳,还有空气、空间,地、水、火、风、空这些,条件因缘具足之后,就能够不断的生长。大家要慢慢去体会,大自然的神通就是透过地、水、火、风的变化,能不能找出任何修行境界再高的人,或是任何魔术师,他能够无中生有产生这些?认为他神通很厉害,境界再高的人,然后看你能不能无中生有,变出来让我看看?我自认自己是不可能,我做不到这样,我不能够欺骗自己,我也不能够欺骗众生,跟大自然比起来,我的神通顶多只是一些雕虫小技而已。

  这是白鹭丝,牠们也是帮忙除一些病虫害。一方面最主要是要看到稻米,从前面你种下去之后,然后它有因有缘,它就不断的成长,就是要看到稻米的成长,就是大自然在显现神通,我自认我做不到,所以我赞叹大自然的伟大。如果我的修行境界很高,能够取代这样,大自然就没有什幺了,你就可以展现我慢,但是我自认我不能,所以我佩服啊!从最平凡里面去看到它的奥妙,一方面看到稻米的成长,刚好这里就是有莲花出来,为什幺会有这种情况?这是在白河拍摄的,因为他们前半年是种莲花,所以还有一些莲子掉在水里面的,刚好它生出来,这也是一个插花。大自然的地、水、火、风,一直不断的默默变化、默默的含养,植物就一直在变、在成长,平常你的心没有静下来,不觉得这有什幺,但是我看:哇!处处都在告诉我们缘起甚深,大自然的神通变化!这不是说你坐在旁边,一直唸佛、催咒,如果说我很厉害、神通很广大,我用一棵稻子在这里,然后在温室里面一直催咒、唸佛,等一下就变出一堆米出来,因为我没有看过这样的人,但是我看大自然就能够这样厉害,地、水、火、风、空,慢慢的这样含养、含养,它就开花。

  这是稻米开花阶段,稻米开花、结果,它是靠什幺力?过程是靠什幺传播?它是靠风来帮它传播,地、水、火、风,又有空、又有识,这样就能够结出,这是神通,真正的神通,真正的魔术师,最伟大的魔术师,你在舞台上表演的那些魔术师,他能够无中生有变出来吗?看看整个大自然这些因缘条件之后,地、水、火、风、空就这样,能够把原来稻田小秧苗变成黄金遍地,这是真正的黄金,黄金遍地,然后来养育众生,这整个黄金遍地啊!所以,当我看到这些,这是看到净土啊!黄金铺地。这是真正黄金铺地,这一种黄金对众生才真正有益处,金矿的金,是众生标出它的重要。事实上,黄金又不能吃,真正能够吃的是大自然所变育出来的黄金,所以就是黄金遍地,大自然这些,都是极乐世界。

  整个天地的这些蕴育,地、水、火、风因缘条件具足,整片的这样黄金遍地来养育众生,人类再怎幺聪明,智慧再怎幺高,都是需要看大自然的这些,你需要站在地上,需要吸收空气,需要喝水,需要阳光,需要大自然所蕴育出来的这些食物,这是黄金遍地啊!当你慢慢越体会越多,我们每个人一样都是要脚踏大地,然后又地、水、火、风这些的具足,才能够演变。当你能够慢慢去看到法界的深奥,看到无上甚深微妙法,越体会这法界的庄严,你懂越多就会越谦虚,我慢就会越少。所以,头低就是因为我慢的减少,就会越谦虚,因为这样不断的变化,就能够收割、收成,现在乡下的收割,都是机械化,这样一排过去,然后整个都是一贯作业,这是后面,你看它前面采收之后,包括整个稻身的脱掉,整个稻杆就掉落,整排这样都是一贯作业,稻米就是储藏在里面,等一下再用这一支,再把它输送出来,就是储藏在里面之后,然后整个稻米就把它输送到车上来,它现在都是机械化。

  就是因为有大自然的这样,地、水、火、风的变化,所以我们才有这种食物可以吃,但是我们平常吃食物,都觉得这是我能,我靠我的能力,我赚钱啊!是我的聪明才智,我很厉害啊!好像我都是用钱买的,这里面我们都认为说我能,而欠缺一份感恩的心。当我们慢慢去体会,真的我们都是要仰赖大自然,然后你会对整个大自然存着感恩的心。所以,去看到天地不断的蕴育、含养众生,当你越懂越多,就会身心越柔软,我慢、十个结,就会一一的断除,关系都很大。我们修行要「止观双运」,「止观」不只是要看到我们身心的这些,还要看到我们的贪、瞋、痴,还要看到整个法界,我们播放这些都是要有助于大家去看到法界的庄严,法界的无上甚深微妙,这样帮助我们断十个结,很快、会很快,所以慢慢去看到整个法界、天地的孕育。

  所以,当你越懂越多,就真的身心越来越柔软,到最后就是解脱自在,慢慢要去看到。慢慢地去看到整个法界、整个大自然,都是支持着一切的众生,让众生在上面奔跑,而且又含养很多的果实出来养育众生,所以你慢慢地去感触到,都要踏在这个大地上,然后要跟整个天空--地、水、火、风、空这些,完全都是离不开的,不管你修行境界再怎幺高,不管你神通多幺广大,自称什幺法王、神通无边,你都不可能没有地、水、火、风的支撑。我们慢慢地去体会、去看到整个法界的庄严,一方面真的会存着感恩的心,当你慢慢体会到跟整个法界溶为一体,也会体会到你跟一切众生平等,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没有自卑、没有我慢的一种平等心,「无上心」才会出来,这时候你会感恩一切众生、感恩整个法界,你必须去看到这整个法界的庄严、法界的玄妙,以及你跟一切众生互动的关系。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空海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空海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