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净修三业(下)
三、净修口业
口业包括两舌、恶口、绮语、妄语四种,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可见其过患之巨。口业是凡夫最容易犯的毛病,也是惹起祸端的根苗,修行人更要善护口业。永嘉大师教导我们要净修口业,也分为资粮位的修行和加行位的修行两部分。
第一、修四实语
云何净修口业?为什么要净修口业呢?深自思惟口之四过,生死根本,增长众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如果认真思维考虑一下和语言相关的四种过错,我们就会发现,语言造的业是最严重的。
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里面,意业是看不见的,如果不表现出来,只能伤害我们自己;身业需要身体的现场操作,所以实行起来比较难一些;眼耳鼻无法直接造业,唯独这个舌根可以随时随地地造口业,也就是两舌、恶口、绮语、妄语,能毁人法身慧命,所以口业是生死根本,能增长罪恶,倾覆万行,递相是非。修行到一定境界要禁语就是这个原因。
禅宗说“心行处灭,言忘虑绝。”这个时候才能与道相应。语言完全是多余的,是一种假名安立,因此也有“至道绝言”的说法。而凡夫就很执着语言文字,被人咒骂时,我们就很难受;被人赞叹时,我们就会开心;如果听到了正法,我们又会产生正法的觉受,这就是被文字所转了。
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口业很容易造恶业,也很容易造善业。佛经上说,舌根和耳根、意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鼻根、眼根、身根只有八百功德,是故智者,欲拔其源,断除虚妄,修四实语。所以有智慧的人,会把舌根容易造恶业的毛病转过来,让它去做善业,这就是净修口业,也就是修四实语,讲实话,不讲假话,这就是正当的口业。四实语是针对四种口业过患而说的,包括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如实语。
此之四语,智者所行。何以故?为什么智者这样去做呢?正直语者,能除绮语。绮语就是说话不实在,拐弯抹角的,这是心有谄曲所导致的口业行为,比如拍马屁的人就爱讲绮语,我们如果能有话直说,就能够消除绮语的毛病,心病也就能除了。柔软语者,能除恶口。恶口是嗔恨心所致,比如遇到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境界,就会发火、骂人,或者平时说话就很凶、很刻薄,这样做不但让别人很痛苦,我们内心也会很痛苦。这种痛苦将来也会感召恶报,如果不修行,以恶还恶,那么就会越来越堕落,所以我们要用柔软语来对治,将恶口的习气慢慢消除掉。和合语者,能除两舌。两舌就是挑拨离间的习气,要用和气话来破除。如实语者,能除妄语。妄语就是说假话,实话实说能破除妄语。
人与人之间缺乏信誉,就是口业太多造成了彼此的不信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喜欢有信誉的,希望自己讲话别人都相信,可是由于无量劫来我们造下了很多口业,所以今生感得一个没有信誉的环境,自己还喜欢讲、也喜欢听那些不正直的话。这就是业习导致的不正常心态,所以我们需要修行口业清净。
正直语者有二:一称法说,令诸闻者,信解明了;二称理说,令诸闻者,除疑遣惑。
正直语包括称法说和称理说两种。称法说就是如法地宣讲正法,让听闻正法的人能够信解明了——相信、理解、明白、了悟,这是修学佛法的四个层面。因为我们讲的是真理,对人真正有帮助,需要用正直语来讲,如果我们不用正直语,别人也不会相信。称理说,就是如理地把佛法讲解出来,解除听者的疑惑。有些人听了佛法以后,还会对人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有疑惑,不知道该怎么办,那我们要针对他的问题去如理、如法地解答,消除他的疑问。如法是按照佛陀和祖师大德的开示去讲;如理就是古人虽然没有这样说过,但我们可以按照佛法的精神推理出符合现在时宜的做法。
比如说我们现在规定听法时要关掉手机,过去没有手机,古人当然也没有这样讲过,但按照贵法贱身的道理,我们就可以推理出来,关闭手机是符合佛制的要求的。再比如吸烟、吸毒,因为以前没有这些东西,佛法里也就没有禁止过,但现在有了,我们就要禁止,这叫如理,但不是如法。如果古人已经规定好了,我们依法而行,才是如法。如理如法是修学佛法非常重要的一点。
柔软语者亦二:一者安慰语,令诸闻者,欢喜亲近;二者宫商清雅,令诸闻者,爱乐受习。
柔软语也有两种,一种是安慰语,就是有人烦恼、痛苦、遭受灾难的时候,我们不能厌弃他,要去安慰他,和他交谈,这样他就不会感觉那么痛苦、孤独、无助了,内心会感觉很安慰。佛菩萨都会用柔软的言语来安慰众生,让众生很欢喜。第二是宫商清雅,宫商代表宫、商、角、徵、羽五音,宫商清雅就是五音俱全、抑扬顿挫,非常圆润、悦耳。比如有些法师,不管他讲什么,都让人感觉特别舒服,这是慈悲软语,所以能摄受大众;有些人讲话声音很不和谐,听起来很刺耳,明明讲的是很正当的话,却没有人愿意听下去。所以弘扬佛法需要用慈悲心说柔软语。
和合语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见斗诤人,谏劝令舍,不自称誉,卑逊敬物;二理和合者,见退菩提心人,殷勤劝进,善能分别,菩提烦恼,平等一相。
和合语包括事和合和理和合,也就是事相上要和合,教理上我们要贯通。事和合就是首先我们不要去挑起争端,如果看到有争论、争斗发生的时候,我们还要去调解,把争执平息下来,使大家能够和睦相处;理和合就是佛教所讲的五乘正法,彼此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要能够把这些教理互相融会贯通起来,甚至还要融会世间法,乃至通达世间一切法。菩提烦恼,平等一相,一切法都是佛法,这就是理和合。那么修行人在退菩提心的时候,我们才能找到他的症结所在,解决他的问题。
比如有人在宣讲佛法的时候,常常会讲到大乘就批小乘,讲出世间法就批世间法,甚至说其它宗教都是邪魔外道,只有佛教是正法,这样讲法是有问题的,理事都不和合。除非是有人特别执着某个法门,修行上出现问题时,我们才可以对机地这样去讲;如果是面向大众的普讲,我们去批判道家、儒家、世间的科学技术,那就不是和合语了,甚至佛教宗派之间还会因此起纷争。比如有人就说,中国的八大宗派,惟独天台宗是正宗,其它宗派都不能自圆其说,都不能圆成佛道。这样讲真是给天台宗祖师的脸上抹黑,八万四千法门都可以圆成佛道,怎么可能只有天台宗呢?比如最简单的净土宗,就靠信愿行,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证三不退。天台宗被称为圆教,是指一切法都能够汇归圆教一乘实相的意思。所以他根本不懂天台宗的教理,也不懂其它宗派的教理,理上不能和合。
太虚大师曾提倡融合的佛教,也就是佛法是讲宇宙生命的真理的,只要有生命存在,他就是真理的一部分。哪怕是地狱的众生也有存在的道理,因为他贪嗔痴三毒俱全,有强烈的嗔恨心,所以会下地狱,乃至十法界所存在的一切理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也都是有前因后果的,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合的,因为众生的心是和合的。
所以我们大家做人要和合,而且更重要的是理上要和合。如果理上不和合,即使说和合语也不管用,很虚伪。比如说你对家里人言语上都很和合,但是内心却觉得他障碍我修行了,把他当作魔鬼磨砺自己,心不能跟他和合,那你永远也不得真实受用。
众生虽然处在不同的层次上,但都可以进步,我们如果在前面,就要知道如何去引导后面的众生,这个次第我们了解了,就是理上和合了,那么表现出来的语言和行为就都是和合的,这样内外一如、理事不二才是佛法的真实受用。
如实语者亦二:一事实者,有则言有,无则言无,是则言是,非则言非;二理实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如来涅槃,常住不变。如实语就是我们常讲的实话实说,也包括事、理两部分:事如实就是说话要以事实为依据,有就说有,没有就说没有,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如果不实话实说,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就叫打妄语;理如实是指一切众生都能成佛,都有佛性,具足涅槃常乐我净功德,我们要这样如实地对待一切众生。
妄语戒是四大根本戒之一,作为修行人要持戒,是不能打妄语的。所以很多人就很畏惧,受戒前常常问我说,杀生、偷盗、邪YIN这些戒律都好说,就这个不妄语太难持了,好像很少有人彼此讲实话的,就算平常能实话实说,有些商业秘密也不能说啊,这怎么办?
我们还拿佛陀救小兔子的故事来举例,佛陀到底算不算妄语呢?我们学了这个如实语就明白了,佛陀说没有看见小兔子,就是理如实,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哪有什么小兔子呢?所以佛陀这样说,非但不是打妄语,而且还是智慧和慈悲俱足的表现,既让小兔子免于杀身之祸,又让猎人没有机会造杀业,更让他们消除了日后纠缠偿付的恶报。所以表面上是“妄语”,其实完全是无我利他的菩萨行,也就是我们的口业完全是让所有众生在一切时、一切处都得到善报、远离恶报的行为,这就是悲智双运的方便妄语,而不是真正的妄语。
如果我们遇到同样的事情,也把小兔子藏起来,说没有看见,可是目的是要把猎人骗走,自己去抓小兔子,那就绝对是妄语了,所以大家要认识到妄语戒的精神实质,多检点自己的发心。
是以智者,行四实语,观彼众生,旷劫已来,为彼四过,之所颠倒,沉沦生死,难可出离。所以有智慧的人会修行这四种如实之语,而其它众生,无始劫以来一直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这些口业过错所障碍,颠倒错乱,轮转生死,很难出离。
最近有个人在丛林里面闭关,闭着闭着突然开始讲话了,说某某人要来看我了,某某大和尚怎么样了……护关的师父听得莫名奇妙,非常担心,就打电话给我,问怎么回事。其实他是出现幻觉了,进入了色阴魔境,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对待,我就告诉护关的师父,如果他教理通了,继续闭下去可能没事;如果不通,那就赶紧让他出来。后来护关师父又打电话来说,他又在里面骂人,骂得很难听,还要拿菜刀把自己也砍掉,问我怎么办。这还能怎么办?他身口意三业都做不到清净,肯定会出大问题,那还闭什么闭?赶紧放出来得了。
所以净修三业,是非常重要的修行基础,我们在修行永嘉禅之前,要先把这些基础在理上弄明白,最好也能逐渐地全部做到位,那么以后修行就会比较安全。否则修行上了路,境界一出现,好的坏的什么情况都有,你看不透,一会儿高兴,一会儿难过,或者就直接讲出来,那就偏离了三业清净,不清净就会出问题。
第二、观修口业
如果要做到口业清净,就要对口业的产生有正确的认识,平常就要仔细观察自己讲话的内容、态度以及语言习惯。有些人喜欢讲粗话,内容就有问题,有些人讲话喜欢重复,语言习惯就不太好,容易让人生厌。所以永嘉大师又继续从加行上教导我们,我今欲拔其源,观彼口业,想要拔除口业的根源,就要明了口业的产生过程。
口业,也就是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呢?唇舌牙齿,咽喉脐响,识风鼓击,音出其中。心识像风一样发动了肚脐、咽喉等发声部位,把气吹出来,使牙齿、唇舌上下颤动,声音就产生了。由心因缘,虚实两别,实则利益,虚则损减。但发出来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完全由你的心来决定,因为心存分别取舍,就有了语言的虚实区别。实话会利益德行,所以说实话时,内心会感觉很踏实;而假话就会损减德行,所以说假话时,内心就会感觉很慌张。
人人本具真心佛性,但凡夫都迷失了,都以虚妄心生活,我执就是虚妄心,所以凡夫都是利己的,为了个人利益自然就很容易说假话。假话说多了的人,内心是很虚的,总要考虑我上次是怎么说的,这次别说漏了嘴,对不上号了,一句谎言就需要再编织一万句来支持,心就定不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心不定,眼睛就会乱转,内心也非常疲劳、矛盾、痛苦。所以说假话虽然满足了贪嗔痴的虚妄心的要求,却违背了自己的真心,这是很划不来的。
有些人为了博得诚信,都需要打广告、做包装,如果是假货,那包装、广告做得越好,假的东西就越增长,真实的东西就越损减。如果我们每次讲的都是真话,就不需要考虑很多了,实话实说就是了,那就是和真心在一起了,当下产生的磁场就是有利益的,内心会很踏实、安定,眼神也会有力、不慌乱,这既利益了内心的功德,也增长了外在的诚信。
实是起善之根,虚是生恶之本。善恶根本,由口言诠,善恶从内心发出来,由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实话是起善之根,生起善法的根源;假话是生恶之本,产生恶业之根本。所以佛制戒律不能打妄语,我们在弘法时也一定要讲实话,否则不可能真实地利益社会大众,这种观念非常重要。
比如讲到神通、因果报应、殊胜的感应,或者禅修的境界等等,千万不要讲假话去吸引大众。明明你没有观察到这些因果报应,却自己乱编一个吓唬别人;明明没有得到禅定受用,却说自己禅定自在,这样做就是大妄语,是生恶之本,只能减损自己的德行,也不会增长众生的信心,那就不是弘扬善法了。
虽然你认为自己是好心,让众生都信佛,可是这个好心里面却存着恶念。什么恶念呢?就是我执。这个我执是如何表现的呢?它是通过希望佛教兴旺而表达出来的,所以很难察觉到。就是我们内心会认为,如果大家都信佛了,佛教就光荣了,我们作为佛教徒脸上就有光了,这样的发心就不是善心,有违佛陀出世的本怀。
释迦佛出现于世的惟一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生命的真相,让我们不要被虚妄的假相所迷惑,不要被烦恼痛苦所颠倒,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真心,引导大家回归到真实的生命状态,这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佛陀从来没有说过,要创立一个教团,要成为世界最高的宗教。所以佛菩萨都是为了众生的根本利益来弘扬佛教的,自己通过修行佛法得到身心利益后,再把这个利益真实地弘扬出去,让众生也能得到利益,这是佛教的真实目的。
古德说得好,“要想佛法兴,唯有僧赞僧。”但赞叹要赞叹真实之处,并不是要打妄语,去做虚假的广告和包装,佛法是摒弃这些的。我们赞叹真实的佛法利益,就是弘扬佛法,佛法也自然会兴盛。如果我们是为了某个团体的利益,甚至去打妄语,去鼓吹,那就是造虚诳语的恶业,怎么可能起到弘扬佛法的作用呢?所以我们要如实地观察自己的发心,规范自己的发心。如果还观察不到,就要严格按照戒律去规范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诠善之言,名为四正。诠恶之语,名为四邪。诠是诠释、表达,表达善心的语言,称为四正,就是正直语、柔软语、和合语、如实语;表达恶心的语言,称为四邪,就是绮语、恶口、两舌、妄语。邪则就苦,正则归乐。就是接近的意思,四邪离苦果就近了,四正就能让我们回归真实的快乐。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道之本。如果我们能够如实语,福德、智慧就在增长,所以善业是我们成道的因缘;妄语就会败坏自己的德行,无德无慧还怎么修行呢?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所以有智慧的人要用心去扶持自己的四正,说如实语来建立诚信,建立自己的法身慧命,诵经念佛,观语实相。在诵经念佛的时候,不执著语言文字,观察语言的实相,也就是真心。语言是从真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要透过语言看到它所指示的真心,依指见月。真心是无相的,哪里还有语言文字呢?哪里还有开口与默然呢?所以言无所存,语默平等,是名净修口业,这就叫做净修口业。
比如我们诵经念佛的时候,只是把语言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不起分别妄想,直接去感受语言的内容,这就是心的真实状态。读与不读、听与不听都是平等的,都没有妄想、执着、分别,内心没有任何动摇,这就是口业清净了。
如果我们讲假话,就做不到清净,因为心里一直要算计,很慌张、很动摇;实话实说呢,就很坦然,有什么就讲什么。说话就像大雁飞过来,心湖里有个影子一样,说完就如同大雁飞过去了,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说与不说心湖里都非常清净,不需要思考算计。清净心流露出来的语言会产生清净的力量,烦恼心流露出来的语言还会污染其它人,所以我们要把语言当作一种清净心的流露,而不是烦恼心的流露。
四、净修意业
身口意三业当中,净修意业是最难的。难在哪里呢?难在意业的无形无迹。身业是身体的行为,口业是语言的行为,而意业是思想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想意识。不犯身业、口业比较容易,强制性地身体安坐、口中念佛就能清净下来,可意业很难强制清净。我们不是常常一边念佛一边打妄想吗?或者禅坐时也常常觉得妄想多的不得了。妄想就是意业,如果不能把妄想停下来,清净意业,我们就很难体会到法喜。
所以妄想也是一种业,如果不清净,它会严重地障碍我们的行为。比如我们打坐时,如果总想着某一类事情,那就说明我们肯定没有看透这类事情,这就是我们烦恼的根源。比如总想着钱,那在钱的问题上我们就存在烦恼;总想着美女,那肯定是色的问题解决不了;如果没有智慧,我们就会站在无明里去考虑问题,结果就越想越走投无路,意业就不可能清净下来了。
意业不清净的原因就是我执,表现出来就是贪嗔痴,所以大多数人会因为愚痴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因为凡夫都在无明里,不懂得事物的真相,都是有“我”的,所以考虑问题就会从我执出发,以我为根本,以我的立场去观察别人,这就是愚痴的表现,那么所有观察的结论都是片面的。
比如我们看对面的人,就只能看到他的前面,背后就看不到了。你如果以为前面就是他的全部,那肯定就错了。所以只要是从我执的角度出发,得到的结论都是偏激的、偏颇的、不圆满的。你可以说我看到他是什么样子的,但不能错误地认为这就是他的真相、他的全部,否则就是盲人摸象,完全错掉了。凡夫因为愚痴,所以思维总是单行道,一条路走到黑,很容易就走入死胡同了,这是意业产生障碍的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就是贪欲和嗔恨。贪欲和嗔恨会影响我们内心的智慧,贪心生起来时,不该拿的就拿了,不该想的还会去想;嗔心生起来时,愤怒会使我们失去理智。这样的身心都是不健康的,真正健康的身心不以贪欲和嗔恨作为标准,也不以愚痴无知的心态作为标准。那如何才能达到健康的身心、清净的意业呢?永嘉大师通过资粮位和加行位的修行两部分,教导我们如何把邪恶、错误的意业清净下来。
第一、邪念过患
首先我们要了解邪念的过患,要深自思惟,善恶之源。要深刻思维意业上、思想上的这些错误的根源,深入地观察善念和恶念的根源,皆从心起,都是从我们内心生起来的。
邪念因缘,能生万恶。邪恶的念头是生起万恶的因缘,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一个念头就能影响到我们的整个世界,比如贪心起来了,那我们的整个世界就是互相占有,而没有付出和奉献;如果嗔心起来了,世界就是互相憎恨、嫉妒,而没有慈悲和关爱。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会为了这个念头去服务,是不是这样?
正观因缘,能生万善。那么当善心生起的时候,我们的身口意三业也都是善的,所以能生万善。我们一念慈悲的时候,就会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整个身心就是善良的正面状态。如果你遇到了坏人,就想把他消灭掉,好像很有正义感,其实这个嗔恨的念头使你的身心感受到的是消灭、破坏,是完全负面的影响。因为念头来自于世界观,来自于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世界的全部,无数的念头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有什么样的心念就能感受到什么样的世界。所以修行人要做到“善恶不行嗔”。
意业是万恶之源,也是万善之本,一切万法都是从内心生出来的。所以念头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并不用等待上帝去判断,我们的心就是上帝,心能够因为善而感召到非常快乐的世界,也会因为恶而感召到极端痛苦的世界,我们现在所感知的全部世界,就是心根据善恶所判断的结果,并不是上帝安排的。
故经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当知心是万法之根本也。所以佛经里面说,三界就是我们的这颗心创造出来的,并没有什么主宰,心就是万法之根本。云何邪念?为什么会生起邪念呢?无明不了,由于没有了断无明,不懂得生命的真相,不懂得念头生起来的真相,妄执为我,我见坚固,错误地以为有一个我,产生了很多以我为出发点的见解、思想,而且非常坚固。佛陀告诉我们“诸法无我”的真相,我们都不肯相信,导致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
我们大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念头是如何生起来的,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对错,只是我们内心是非标准的一个显现。我们经历了很多是非善恶,内心不清净,被污染了,存在很多固定的思维模式和习惯。比如“这个人不好,就该打。”那我们碰到一个不好的人时,内心就有了打人的念头;或者“谁做错了,就该被骂。”那有人做了错事时,我们内心就会有骂人的念头。其实心的本身什么念头也没有,只是这些习惯会影响到心的清净,遇到相应的境界就会把影像从心中呈现出来。
我们都无明未了,以为有个真实的“我”,所以就以为是“我”在这样想,其实这里面并没有一个真实的我。横就是不讲道理,计就是考虑、算计。因为诸法本无我,我们却我执坚固,以为有我,毫无道理地生起了贪瞋邪见,所以任何贪嗔痴都是错误、颠倒的。
比如嗔心起来时,人是很痛苦的,因为他已经不能控制自己,手脚都会发抖,拿起东西就想砸过来,谁劝也听不进去,我见坚固嘛,觉得我就该生气,生气是对的。其实他生气的时候,身体所有健康的细胞都被他压抑住了,会被他杀害、伤害掉,所以都会和他作对,肝、甚至五脏六腑都会受伤害,这就是气大伤身的道理。
愚痴也一样会伤害我们,愚痴就是强烈的执着、强烈的贪婪,尤其是对人的执着,比如情感。有人感情丰富,多愁善感,很痴情浪漫,以为这样很高雅,其实愚痴重的人是要落入畜生道的,因为愚痴在动物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动物都非常执着亲情。
佛经里有个梅花鹿的故事,小鹿被猎人打死了,母鹿也不逃,就用两腿夹抱着小鹿,一直给它舔伤口,希望它能好起来,过了半个小时以后,母鹿好像感觉很不舒服,慢慢地坐下了,还是继续舔,再后来它就躺倒死掉了。猎人一下子得到了两头鹿,心里很高兴,但也不知道母鹿是怎么死的,他回家把母鹿的肚子剖开一看,才发现母鹿的肠子全都断了。我们说伤心过度、柔肠寸断就是这个样子,母鹿太伤心了,这种伤心就是情执产生的,执着到让生命迅速地被毁灭掉。
往往我们读到这类故事都会很伤心,就是因为我们也有这种执着,也会体会同样的痛苦。但一般说来,人的愚痴会比动物轻一些,所以伤心致死的情况也比较少见,但也并不是没有。
解放前北京有一对情侣,石评梅和高君宇,大家可能知道的,两个人都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石评梅当时是文学界有名的青年诗人,高君宇是才华横溢、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两个人互相爱慕,却并没有结合。后来高君宇因为积劳成疾不到30岁就死了,石评梅非常伤心,在石碑上写道:“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眼泪流到你的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每天都到他的坟前献一束花,结果三年以后石评梅因为伤心过度,泪绝而亡。两个人死后合葬在北京陶然亭公园,成为纯洁爱情的象征。
其实他们要是结合了,就不会那么感人了,说不定还会吵架、离异,这种事情在现实社会中屡见不鲜。所以美好的爱情都是以悲剧告终的,比如红楼梦啊、罗密欧与朱丽叶啊、孔雀东南飞啊等等,如果结合了,说不定就成闹剧了。
佛法告诉我们,执着情感是一种最严重的邪见,或者一种愚痴。因为我们执着有个我,有个情可以抓住,以为这样才是快乐幸福的,然后生诸染著,染著是污染、执着、不清净的意思,其实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我们的本来的觉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是非常清净的,由于我们无知、无明,不知道回归,而是以我执去贪取,这样就产生了染污,这就是染著。
我们通过观察环境污染给世界带来的灾难,就会明白内心的污染给自己带来了多少痛苦和烦恼,心就像地球一样不去选择,我们给它什么它就接受什么。我执严重的凡夫,贪心越来越大,贪瞋邪见,横计所有,生诸染着,把感受到的一切都蛮横地放在清净的心田里,久而久之,污染越来越厉害,痛苦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污染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堕落。
那么佛菩萨是不是就无情无义了?当然不是的。佛菩萨看到了无我的真相,解开了内心的谜团,所以他们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并没有远近亲疏之分,会慈悲平等地对待一切众生而不起执着。在给予对方情感关怀的同时,还会尽量地帮助他、引导他,让他也能打开智慧之门,回归安定无我的家园。这种情感不会伤害到任何人,这样的生命就是健康的生命,这样的情感就是觉者的情感了。
欲望是世界发展的动力,也是世界毁灭的动力,发展是因为我们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毁灭是因为我们无知。在无知指导下的欲望是非常可怕的,所有人都想把美好的东西据为已有。科学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带来了很多利益,也带来了很多危险,核能既可以提供巨大的能源,又可以成为可怕的武器。而且科学的发展在满足人类欲望的同时,又点燃了人更多的贪欲,所以也掠夺了人本有的很多能力。比如身体素质,古人常常一天走八十里路不会劳累,我们现在可能连八十米都不愿意走,因为有车可以代步了,走八里路就可能累得动不了了。这就是我们贪图享受,带来的能力丧失。
我执首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心,让自身充满矛盾和痛苦挣扎,然后又会伤害到环境。比如战争,为了我的生存可以去消灭其它的生命,这就是我执极端的表现。如果我们把内心的贪嗔痴消除掉,世界的战争就没有了,我们就不用再去担心国防,去发展杀伤性越来越强的武器装备。我们把物欲减低下来,垃圾就少了,空气污染、地球变暖这些问题就会好转,人类才会真正过上祥和、安全的生活。
那么佛菩萨是不是反对科学、反对发展呢?当然不是。佛说菩萨要修习五明,就是内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但首先要内明,就是要破除掉我执,破除掉贪嗔邪见,把内心的智慧开发出来,然后再来了解外在的客观物质,学习其它四明,就是世间所有的科学技术。这样以无为之心去发展科学,行有为之事,就不会横计所有,生诸染着,事情会做得很圆满,科学发展得很好,也不会利用它来抢夺和占有,会最恰当地利用物质,让这些物质没有副作用,与环境之间没有矛盾,以最好的状态不停地增长,这是佛陀所倡导的真正可持续性发展的科学观念。
我们现在做事讲究双赢,双赢只是你我双方的,而佛法讲的是全赢,就是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所有的人都永远只有利益、没有副作用地进步,这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就是我们经历的每一个事情,无论从前因后果、还是从此地到彼处都要有利益、完全没有伤害,这才是值得去做的。这样的行为只有学习了佛法才能做到,这就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故经云:“因有我故,便有我所,因我所故,起于断常,六十二见,见思相续,九十八使,三界生死,轮回不息。”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所以佛经说,因为有我,所以有我所,我所就是我所有的东西。因为有我所,就会产生六十二种邪见,见就是见解,按照邪见去思考,便见思相续,又产生了九十八种见思烦恼,称为九十八使,使就是促使我们行动的力量,从而导致了我们被封闭在三界里出不去,生生死死,轮回不止。
我执的存在产生了错误的思想,错误的思想又导致了错误的行为,所以当知邪念,众恶之本。我们要修行,首先要在思想上转变过来,改变对我所的态度,打破无明,放弃贪嗔痴,全面地珍惜现有的一切。
在家居士,如果家里的亲人做了很大的坏事了,你怎么办呢?难道你马上抛弃他吗?我们学了佛法就绝对不能这样去做。厌弃任何众生都是恶念、邪念,我们应该放下这种邪念,他越是坏人,我们越应该度他,生起善心去帮助他、保护他,让他修改、减低自己的过错,以免他错上加错,进入三恶道。有了这样的善心、正念,那么这个家庭、这个社会自然就有一种向上的力量,所有的恶业都慢慢地可以改善过来。
我们虽然认识到了这些正观、善念,但是如果没有定力,我们就没有把握的能力,会控制不了自己,贪嗔痴一来,就把心抢走了,会去不停地想一个人,想一件事情,一点也不听话,所以要培养定力。禅修能够帮助我们把心摄持住,让心安定在当下,保持这种状态,不被贪嗔痴掠夺走。在智慧觉照之下的定力,就是禅定,这是修意业清净最重要的方法。
第二、正观因缘
正观因缘怎么观呢?云何正观?什么叫正观呢?彼我无差,色心不二,菩提烦恼,本性非殊,生死涅槃,平等一照,这就是修行人所要具备的正观知见。彼就是他人,他人与我没有差别,都是缘起无自性之法。色就是物质世界,心就是精神世界,物质和精神也是平等不二的,所以我们不要唯心,忽略了物质,也不要唯物,忽略了精神。心生起来的时候,一定会有物质陪伴它一起生起来,心物是一元的,都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精神和物质的本质都是空性。
菩提和烦恼也一样,本性毫无差别,烦恼就是我执,菩提就是觉悟。比如我们了解世界的这个就是觉性,会说话和会听话的这个明明白白就是菩提,听得你难过了,这就是烦恼了,烦恼的时候你很清楚自己在烦恼,也清楚自己因为什么而烦恼,这就是菩提。所以菩提烦恼就在一念之间,并不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念头。
古人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即是佛。”其实,前念迷既是凡夫也是佛,后念觉既是佛也是凡夫,因为迷和觉不一不异,如果对立起来了,那这个觉就是凡夫的觉,不是真正的佛。所以生死涅槃,平等一照,生死涅槃也是没有区别的,要平等地对待,我就是涅槃,涅槃就是我,在一念心当中要这样去观察。
故经云:离我我所,观于平等,我及涅槃,此二皆空,当知诸法,但有名字,乃至涅槃,亦但有名字。又云:文字性空,名字亦空。何以故?法不自名,假名诠法,法既非法,名亦非名,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故经云: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是以妙相绝名,真名非字。何以故?无为寂灭,至极微妙,绝相离名,心言路绝,当知正观,还源之要也。是故智者正观因缘,万惑斯遣,境智双忘,心源净矣,是名净修意业。
这是永嘉大师从佛经里摘下的对于空有不二的实相的论述,我们以后再详细地讲解。总之,佛与众生不一不异,这是在理体、心性上讲的,但境界是不同的,我们要通过修行,安住于平等的空性上,把凡夫的境界转化为佛的境界受用,这就是净修意业。
净修三业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有我执,内心被贪嗔痴掩盖住了,呈现出来的就是三恶道的境界,我们就只好忍受那些痛苦;如果我执虽然没有破掉,但我们通过持戒和禅修,能保持内心无贪无嗔无痴的状态,那呈现出来的就是三善道境界,我们就会感受快乐的受用。如果我们把善恶的心都消除了,心里无一法可得,这就是一种清净的解脱心,以这样的心再来到这个世间,因为有智慧,会对因果是非很清楚,因为有慈悲,不会伤害任何众生,会去无我地帮助他们,同时,一切差别相与内心无所得的空当下无二无别,这就是中道佛性之心,那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佛的受用了。
如果按永嘉大师净修意业的次第来说,首先我们思想当中不要呈现三恶道的状态,因为这是生命堕落的状态。再者我们要修行禅定,有了禅定受用后,虽然还没有破无明,但贪嗔痴不能再干扰我们了,我们就把我执先降服住了。最后我们再把无明打破,证见真心。这是一条非常明确的修行路线。
心是无限量的,上天堂、下地狱,甚至出离三界的都是它,不是我执,不是我见,更不是我所,我们认识清楚以后,那就无话可说了,你想安住在什么状态完全由自己选择和掌握。
在证悟前的修行当中,禅定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没有禅定,必定会受贪嗔痴的干扰,给修行带来很大的障碍。比如突然神通现前了,或者遇到什么人蛊惑一下你,要带你看看极乐世界啊、四禅天啊等等地方,如果缺乏意业清净的训练,贪心马上就起来了,心里就痒痒的,这是凡夫正常的心态和习惯,但在修行上就会出现很大问题。所以我们现在就要慢慢地锻炼自己,培养禅修,把贪嗔痴降服住,以后任何境界出现了,都自然会透过去,不受影响,这就是意业清净的修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