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达照法师所有开示-> 达照法师开示八大人觉经



 达照法师: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


 下载DOC文档  



第三讲  解序分——发心求正觉

前面已经把《八大人觉经》的第一部分述要义和第二部分解释经题,以及翻译者都介绍过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再继续学习,正式进入了第四个部分——解释经文。

我们知道,一切经典――佛教的经典都可以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三个部分。这种分法是东晋道安大师提出来的,这种分法非常符合佛法的体例。序分就是序说的部分,和序曲一样,有时候把整部经的主要内容和说这部经的因缘都在这里面介绍。正宗分就是整部经典的内容。流通分是受持经典的功德利益。所以有人作这样的比喻,序分相当于一个人的头,正宗分相当于一个人的身体,流通分相当于一个人的两只脚。

佛陀说法有初善、中善、后善。初善就是序分。因为佛陀说法之前,所有一切菩萨、声闻、缘觉,在正式讲经之前要进入一种非常正确的思想状态。那么佛陀他秉持着为众生开导正法,具大悲心,具忍辱心,安住在如如不动的真如当中,起无边佛性之妙用。以这种心来宣说佛法,唯一的目的就想让一切众生都能够真正离苦得乐。所以这叫初善,初发心,是非常好的。

那么我们听闻佛法的人也同样有一个初善、中善、后善。初善就是我们要具备听法的条件。什么条件呢?善是善良的善,善恶的善。初善、中善、后善就是最初要好、中间要好、最后还要好。听闻正法的人要看自己是个什么样的器,要调节自己,使自己成为堪受佛法之器,以很好的状态来听闻佛法,这也是初善。

佛经里有一比喻,就象一个瓶子一样,有四种状况:第一种是染瓶,如果瓶子里面已经装满脏水了,那么别的清净水就算倒进来也会成为脏水。所以,听佛法之前,不能使自己成为这样的脏瓶。我们凡夫的种种思想、感情、执着、观念,你首先都要暂时放下,不要以自己染污、烦恼、固执的心态来听法,要把这种心态先放下才好。所以第一种不善听法就叫做“染瓶”,染污的。

第二种是覆瓶,覆瓶就是瓶子倒过来,倒过来之后瓶底朝上,瓶口朝下,那么再好的水、再清净的水都进不了这个瓶子。我们在听闻佛法之前,如果说你没有把自己身心放下,特别是网络学佛,心不在焉,听与不听都一个样,根本就得不到真正的佛法利益。所以自己一定要把自己听法的这段时间掌握好,不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覆瓶,覆盖过来的瓶。

第三种是漏瓶,就是这个瓶底漏了,清净甘露水再多再好倒给你,你也装不住。听闻佛法也是这样,刚刚听完,自己一转头,全部忘记了。或者说,没有里面的哪一句话,对你起任何作用,没有去观察,没有去思考。这样子听完了,也就过去了,或者说只是过一下耳朵而已,怎么能学习好佛法呢。

所以这三种瓶都不成为好瓶,也就都不是善听、谛听、如法听,都是需要去除的不良现象和学习态度。

第四种是净瓶,准备一个清净的空的瓶放在这里,那么甘露水倒下来,就能接住了;当具备听法的素质之后,就可以与佛法相应了,但要做一个准备的工作,当我们自己做好了准备工作,就是听闻的人的初善。

这种比喻一个人的身体,佛陀说法的时候有一个中善。就是佛在说法的过程中,整个心都是处在正法当中,处在慈悲、智慧当中。我们学习佛法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处在佛经所说的这样一种义理当中,就是说依文入观。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身心就要处在这状态当中。如下面要讲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你的整个身心就要去感受“无常”和“危脆”的这样一种状态,你在听闻佛法才会听得相契。这是中善,也就是佛经的正宗分的部分。

第三是流通分,这是后善。后善是什么呢?佛说一切经典,佛陀说过之后,弟子们去实践了。实践了之后再说,后人又学习,再去实践,再去说。两千多年来一直留传到今天,就在于后善流通的功德,佛经到今天还在留传,使佛法的真理到今天我们还有机会来学习。所以,每部经典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必不可少。本经也是如此。所以本经也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这三部分学习。

序分只有十六个字,就是经文: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就是这部经的序分。在其他经典当中,我们知道经典的开头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某地方,与大比丘众多少人。有六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但这部经典这六成就都省去了,因此有人认为这部经典不是佛经。

这个问题在前面我们已经跟大家交待了。《八大人觉经》为什么如此精要?为什么就这么八条,看去很简单的,却能够贯穿整个佛法大小乘一切思想、理论和修行方法。它怎么贯穿的?这个就是佛弟子从佛的讲经说法当中摘录出来的,就是摘录汇集起来的一个经典,肯定是释迦如来亲自说的。这一点啊,我们知道了这个就可以了。比如说《佛说四十二章经》开头也没有“如是我闻”。

这个经典序分的十六个字,第一句“为佛弟子”。诸位看到的时候,现在能感受一下我们作为佛的弟子的这样一种荣耀,一种安心。我们的生命哪里是归宿呢?我常常说,佛法确实能够让每一个众生都得到非常重要的安身立命。佛法的好处,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哪里?诸位想一想,佛法最让你感动的地方在哪里呢?

我告诉诸位:佛法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因为只要你能够把握了佛法的精神,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是什么地位,无论你处在什么环境当中,你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所以这个“佛弟子”,就是做为佛陀的弟子,向佛学习。如何向佛学习呢?就是学习佛陀把自己的生命调节到最佳状态。

诸位,这个最佳状态很重要啊。如果佛陀在人间做人,他是一个完人。如果佛陀到饿鬼道去度饿鬼的时候,他是一个饿鬼道中的鬼王。他能够到畜生道去度众生,他就是畜生道里面的最了不起的畜生。那么如果他下地狱,在地狱里面,他也是以最了不起的地狱众生来示现。就是这样完美。

作为佛陀的弟子,这个“弟子”二字,译为所教,就师而受教者名为弟子。有老师的,跟老师学的,那就是弟子。这个道宣律师《四分律行钞》卷上三说:“学在我后名之为弟,解从义生名之为子。”在我之后学习佛法的,在佛之后学习佛法的是“弟”,我们感觉很亲密、很亲切啊。“子”呢?佛经里面说:“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就是通过印证之后明白了许许多多的道理,把这些道理落实在自己的身心行为当中,改变了我们的气质,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比如做人,就象重新获得了一次新的生命,所以称为“子”。

弟子,我们在皈依三宝的时候,诸位在皈依三宝的时候,有没有念过念过这句话?授皈依的师父会告诉你:“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过去的全部死去了,未来的从今天开始获得了新生。皈依三宝如此,跟从师父也是如此。

如《资持记》说:“以师望资,犹弟犹子。以资望师,如兄如父。”意思是说:从师父看,自己就象小弟一样长大,跟师父之间又是有一种同辈、同学,一起学一个法的内含,这就是“兄”。

释迦如来跟我们为什么可以称兄道弟呢?因为释迦如来也是从诸法实相的究竟真理悟道而成佛的。所以佛法的真理啊,它是常住法界不生不灭的。并不是释迦佛创造出来,释迦佛不是这个世界的第一因。那么诸法实相也没有第一因,法尔如是。从法化生,佛陀他在我们前面,从法化生。我们在后面从法化生。所以啊,从学法的角度来看,从真如的角度来看,我们跟释迦佛,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可以称兄道弟。那么佛已经在前面觉悟了,他只是我们的兄长,菩萨更是我们的兄长,我们是小弟弟,跟随后面向他学习。

所以,在这里诸位要明白了,佛不停地告诉咱们要“依法不依人”。释迦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人间成佛的,就是了不起的地方啊!如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当中能遇到一位师父,怎么来看待这个师父?要首先以兄长的态度去看他,那跟我们是同一辈的,我们学习佛法,这是第一层含义。

那么第二层含义呢?犹如儿子,“以师望资,犹弟犹子;以资望师,如兄如父。”子,为父所生。那么我们称为弟子,即指佛陀是我们的前辈,菩萨大人也是我们的前辈。所谓我们的前辈,是指你获得了佛法的受用,从他受用当中又流转出来使我们得到受用。他们早就获得新生,获得了法的生命,获得了生命的自由和幸福。那是严格意义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那么我们的生命至今没有获得自由,要通过向师父学习之后,向佛陀学习,向菩萨学习之后,我们同样可以获得。所以我们是晚辈,就称为“子”。

释迦如来在这个世界上说法的时候有四众弟子,详细讲有七众弟子。这里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为四众。如果详细说七种呢?就是在四众弟子当中加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三众,这三众都是刚出家不久还没有受大戒的,也就是刚出家的初学行人。成为真正的比丘和比丘尼的僧团的,我们通常所说的都是指四众弟子,因为已经概括了出家、在家、男众、女众。比丘和比丘尼是出家众;优婆塞和优婆夷是在家众。比丘是男众;比丘尼是女众;优婆塞是男众;优婆夷是女众。这样,佛陀的弟子就可以包含了出家、在家。

所以诸位在这里,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观念:学佛,向佛学习,不只是出家人可以向佛学习,在家人也可以向佛学习!而且四众弟子当中就有一半是在家众。那么释迦如来的教化众生,从他这个四众弟子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佛陀才是个真正的大教育家,具备平等的、智慧的、大悲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家,只有佛陀。

我们中国儒家思想特长教育,孔子也曾经讲过,他自己是“有教无类”。只要你想要学习,我不分你是愚痴还是聪明,根基如何我不管,任何类别的学人都可以教育。他是这样看的,理想是这样。但非常遗憾的是,他没有达到这种理想。儒家的七十二贤人,贤圣里面没有一个有女性的弟子。有人说古代有重男轻女的习惯,这个可能是社会环境的局限造成的。那么要是这样说,释迦如来跟他们同时代,当时的古印度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思潮。可是佛陀就是非常完美地真正做到了有教无类。你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男众也好,女众也好,入我法中都是弟子,这就是“为佛弟子”的范围。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说,什么样的人才够称“弟子”的资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是要经过沙弥之后,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称为比丘。比丘尼也要经过沙弥尼、式叉尼之后,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方成为比丘尼。那么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条件来衡量呢?普通而言,起码要做到三皈——皈依三宝,这是在家居士学佛的最低限度,在仪式上要宣誓皈依佛法僧。

三皈的内容,诸位简单地想一下,因为皈依三宝的精神是非常深广的。比如说你需要有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的这样一种思想。皈依觉悟,觉悟是佛;皈依正确的,正确是法;皈依清净的,清净是僧。佛法僧这三宝是我们真正依靠的地方。我们的整个生活,整个生命是依靠这佛法僧来保障、来安住、来升华。

但是皈依三宝有三条戒律必须守持。哪三条戒律呢?第一条戒律,你皈依佛宝后,整个生命就是觉悟的生命,你的生活是觉悟的生活。那么这个觉悟完全以佛的思想、佛的教导、佛的行为作为我们的生活规则。也就是说,我们要向佛陀学习。绝对不允许向天魔外道学习。比如你要认为自己是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皈依三宝的弟子,那么在你的心中绝对不允许皈依了佛教之后,又在生活当中依靠基督、天主、上帝,道教的太上老君乃至其他宗教主神,其他各种学说的权威人士。不把他们作为我们的整个生活规则,生活不向他们看齐,只向佛陀看齐。这是皈依三宝的第一条戒律。

第二条呢,皈依法之后,不依靠外道典籍。外道典籍就是指外道的经书。要按我们佛教所说的道理去做,佛法告诉我们怎么做,那我们就随分随力地在这条路上往下走。不遵循外道的典籍,不依《圣经》、《古兰经》或者《道德经》作为我们生活的准则。不以他们的这些经典的道理来指点我们的生活。我们完全以佛法的思想来生活。

当然了,也许有人会这样看,那些其它宗教的经典,它们说的也是些行善做好事,这个难道我也不能依靠它的吗?诸位啊!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关键问题,什么关键问题呢?其他一切所有外道所说的好事,佛法里面有没有说?佛法里面都有说。那你为什么还要依他们的典籍来指导呢?你看了佛经里面有这样说的,你做了,你做了之后你看外道也那样说,这个时候在你的内心当中是否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我是按照佛法的指导去做的。如果你觉得这个反正他说的佛也说了,我照他的不行吗?不行!如果你认为,你的内心认为你的生活是外道的典籍指导你的,那就不是皈依三宝的人了。好事是可以做的,佛法里有这些道理,有这些行为。再说,它们说的都是些生天之法,也就是世间法,最终还是不能解脱生死之苦,而佛法劝人为善,其终极目的却在于获得究竟的解脱,这个就不是一点点善行就能解决得了,因此三宝弟子要依佛法为指导。这是第二条戒律。

第三条呢,皈依僧宝之后,不皈依外道徒众。比如说基督教的神父,天主教的牧师,伊斯兰教的阿訇,包括一些道教的道士。这些人他也会说很多劝人为善的道理,甚至也有些悟境,一听起来还不错的。那么如果说这个皈依三宝的弟子,你听是可以的,但是在你的内心当中绝对不允许把这些人当作我们的指导老师。你的指导老师是佛法僧三宝。如果你具备了这三个戒律你就是佛陀的弟子。

在家的弟子也有具体层次上的差别,最低限就是这三皈依了。三皈依做好了,是一个佛弟子,没有错,你在家居士也是佛弟子。那如果你条件好一点呢,你可以受个五戒,再条件好呢,可以受个八关斋戒,还可以受菩萨戒。那个是层次。所以“为佛弟子”范围很广,广到什么程度?最高的,包括现在的弥勒菩萨,他在等觉位置,还没有成为妙觉佛果,这算佛的弟子。菩萨也是佛的弟子,因为他还没有彻底究竟圆满佛果,还差一点,还要来人间示现成佛。也就是说,最后还有一品无明未破。

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我们的大师兄。弥勒菩萨,皈依三宝刚才说的就是受持了下至三皈依这三条戒律的这样人的也是佛的弟子。所以,你看《八大人觉经》的开头就告诉我们,佛弟子的这个范围极为广泛。我相信在这里听闻佛法的,每一位都是真正的佛弟子,依佛来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的人,依法来点拨我们开悟的人。

作为这样的一个佛弟子,这个“为佛弟子”的“佛”是指一切诸佛,并非仅仅只是指释迦如来。有一些解释《八大人觉经》的讲义里面说这个“佛”就是指释迦佛。这个不是很准确。诸位要知道《八大人觉经》的这个法理,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共同宣说,一切菩萨共同学习的,所以不能仅仅指是如来。因为佛佛道同,所有的菩萨都要修学这个法门。从三皈依开始,一直到最后,成就妙觉佛果之前的等觉菩萨都要学这个法门。所以,这个“佛”就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了。

“常于昼夜”,就是恒常不断地于昼夜六时之中用功修行。这个六时是印度的计时方法。印度把白天黑夜分为六个时。白天三时,夜里三时,称为一天一夜六时。“昼”就是白天。

佛教里面有黑白二无常,我们到死亡的时候就有无常之鬼把我们抓去的。这个无常之鬼怎么抓去?我们白天死了就是白无常抓去了,黑夜死了就是被黑无常抓去了。诸位看这个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这样的黑白,表明我们的生命,我们现在拥有的这种时间上的概念是极为迅速的。在这个无常当中,如何跟我们生命的真理达到一种默契?如何跟我们真正的生命内涵相应?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恒常不断地、没有间断地在这个白天和黑夜当中,干什么呢?“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这“至心诵念”四个字,“至心”就是至诚恳切之心。至诚恳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这个“至心”,诸位有没有体会过?就是我们内心精神上的一种极限,极限就是无以复加的一种心态。也就是投入我们全部身心、恳切、诚恳、完全普及一切。

同修在修行过程中总觉得拖拖拉拉,上路上不了,进步进不了。观其原因,是恳切至诚心没有生起来。至诚恳切心生不起来的原因,我们在下面第一觉悟里面就知道了。所以这至诚恳切之心也是从我们三皈依之后一直到等觉菩萨成佛之前都需要的。

“诵念”,“诵”为读诵经文。这是属于闻慧。佛法有三慧,闻思修这三慧。通过听闻,你的智慧增长了,这是闻慧。通过思维,你的智慧增长了,这就是思慧。“诵念”的“念”就是忆念经文,这是思慧。比如说诸位在读完经文之后再思考。学习佛法,并不是说你听完了之后就不去想了,师父怎么说就这么着了,那是师父的;经典里怎么说,你就觉得经典里就有理了,那是经典的,是释迦佛说的。能够把经典的道理变成自己的道理,那么这就首先要听闻,其次要思维。所以思维经典里面的道理,相应经典里的密意是非常有用的。

在这里顺便跟大家提一下,这个诵念,特别是读诵经文,这个闻慧,指听闻能增长智慧。那么我们现在在这个网络聊天室里,在线读经,每天都在读大乘经典,这个非常好,在我们这个聊天室里面也读《无量寿经》,还有净土五经也要读了。

那么读经需要有什么样的注意事项呢?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什么目标?即目的性很强,长远的目的当然是能够究竟觉悟成佛了,还有个短期的目的,读这部经的时候,可以说,我们这里讲了是属于闻慧,听闻增长智慧。

这个智慧怎么获得?有人喜欢从修行上入手,读经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为了得到定力的,像参禅一样,那么读的时候不要去想经文所讲的义理了,放下一切妄想,直接看着文字一句句往下读。根本就不用任何意念、思维,不用考察,就把经文读下来。读完之后身心会非常安,非常静,这种殊胜的安静就是定力。如果读经读得以定力为好,那么在读经的过程中妄想没有了,读完之后大部分同修读完经之后都要来讨论一下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讨论得不好呢还妄想分别,然后还烦恼起来了,还甚至呢跟人闹起来了。跟别人闹实际上只是表面的,其实内心首先就闹了,这就不定了。所以读经的第一点,我们从增长定力的角度去读。

第二种是从智慧的角度,从慧解的角度。佛经所说的义理非常难懂,哪怕其中一句,你当时体会了,那也受用很多,也会提高我们的眼光,增长我们的智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来读,你就可以把我们这颗心与经典里面所说的道理相应。比如说经典里面讲应该如何持戒,那么我们当时就要想到:哦,我现在应该如何持戒。经典里面讲一切无所得,那么你心里面马上就要以无所得的心态来做。如果经典里面说布施非常好,那你就当时就要想起来:我应该布施。布施、持戒、忍辱,种种教法,在你的内心,读的时候就要跟它相应,随文入观。这样子很容易增长智慧。这是从我们的目的上去说的。

那么在具体的读经的方法上呢,根据天台智者大师的要求,我们应该是:字正腔圆,不急不缓。不能着急也不能太缓慢,就这样非常平稳,非常安定地读下去。

其它的大乘经典里面,都讲到:见闻、读诵、解说、受持。《法华经》里面也讲,读诵经典,内心要能够生起慈悲心,生起忍辱心。不要在读经的时候什么都想起来了,或者说有件事情没做了,你赶紧不管了,如果有件事情让你读经也读不下去,这样子就会干扰我们。让我们以忍辱心、慈悲心、法空无所得心,这样去读。读的时候这一切都非常平稳,非常自在。

还有,有一些同修在读经的时候读得飞快,真是快如流水,这种读经,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的熟练。比如说我们在念咒的时候,很多时候因为咒语我们都背得滚瓜烂熟了,所以念下来像顺口溜一样,全出来了。这样如果从培养定力的角度去看也是可以的。不过我要劝告一下,读经声音不宜太高,也不宜太低。在读诵的时候为什么不宜太高?太高的时候很容易伤气,太低了呢?容易伤血。气血流通很正常,念得也非常舒服,这样最好。太快容易伤气,太慢容易伤血。所以太慢太快太高太低都不太合理。我说的是都不太合理,是说你要是长期这样下去的话,身体可能会有些不好的影响。这是在诵经的时候,把诵经当成修行的事情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这一点。

当然了,平时我们看书看经或者研究一个课题的时候,研究一个道理的时候,一目十行就过去了,那样是可以的。那是因为我们纯粹为了研究,为了有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了,那么看一眼就过去了,这个不在此列。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最后这个“八大人觉”,就是八条菩萨所觉悟的真理,也就是成为菩萨(大人)、成为佛(觉)的真理。这个地方诸位可以看到了,我们念怎么念呢?这个“诵念”,诵是初步,念是第二步。

诵是对照着经文,把这个文字诵下来了。刚才我们开讲之前梦幻寒冬(一位同修)诵了一遍,这就是诵,这是初步。你诵了之后就等于听闻一遍这部经典所说的义理了。然后你真的就了解了吗?没有真正的了解。所谓没有真正的了解就是你毕竟不了解内涵,对于经文的内在义理没有一种决定性的抉择能力,这是初步。如果我们经典读完之后你就知道佛经里讲的真的是太好了,我这个生命就全神贯注在这部经的内涵上,这个是属于第二步了。所以第一步只是大概了解一下,明天别人要说起来《八大人觉经》讲什么,你也会说一通,这是属于闻慧,你有智慧了,广学多闻就有智慧。那么思慧是通过自己的思维。

所以孔子讲“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佛教里面说“有教无观则惘,有观无教则殆”。“教”就是听闻教法。我们读诵的时候,对照经文诵的时候,读的时候就是听闻。第二步就是思维,思维属于思慧。在内心当中,对于经文的读诵这是第一步了。

第二步呢,实际上是对于《八大人觉经》的这个“觉”字,也就是这里面八条道理,时时刻刻落实在自己的身心生活当中,这个才算真正的读了。所以,诸位看到这句话,不要以为佛陀叫我们白天晚上都要拿一本《八大人觉经》然后对着经本,或者说在那边开口闭口在那里念,“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不是这样在那里念,不是在那儿背书。而是把这里面的理论,贯穿在自己的整个生活当中。

前面的“常于昼夜”,就是昼和夜是一个功夫上的差别。昼是我们醒的时候,夜是我们睡的时候。我们做功夫,念佛就是这样,醒的时候去做。功夫深了,睡的时候你也能做。如果说诸位念佛,你现在没有做到睡觉的时候也能念佛,没有达到这个程度,你想今生自己出离娑婆,了脱生死,往生西方净土很不容易。那要看临终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善缘,有没有善知识来帮我们助念了。如果你身边没有善知识,也没有这种善缘。比如说有些家里人不信佛的,即使身边有这个道友,也不敢到你家里去帮你助念。怎么办?你一定要做到昼夜都能够念。一定要功夫做到!所以这个昼夜,告诉我们一个用功的窍门啊。

有不少居士,念佛十年、十年以上,最后说自己居然没有什么进步,所以是很伤心啊。我说为什么会没有进步?因为他总得有这样的一个次第,有这样的一个方向。我们平时在自己没有妄想,没有杂念的时候,内心没有烦恼,在外境没有遇到麻烦的时候,你能否使心处在正念中,能否使心处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佛号当中。静中的功夫是没有人捣乱你,你这句佛如果还念不起来,还觉得自己很无聊,很空虚,不知道怎么办,那么你功夫一点点都没上路。这个做功夫,是要自己亲自去做的,而且你一做就很灵,它就是这么回事。静中静,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是动中静。即使遇到许多生活事情,即使我们在聊天室里面讲话,你这句佛号也能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么这个动中的功夫就做到了。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就是动中也能够静,这是第二步功夫。

第二步功夫做到了,还只算是昼的功夫,白天。

所以“常于昼夜”就是告诉我们,你白天的功夫要做到,醒的时候,自己能够知觉的时候,你一句佛号能够坚持下来。那么在梦里面,遇到什么情况,遇到快乐的,遇到自己比较安心的顺缘你可以念下来,遇到恶缘了,梦里面梦到被老虎在追了,你能不能念阿弥陀佛?有时候遇到老虎追了,遇到麻烦了念阿弥陀佛,遇到快乐了你能不能念阿弥陀佛?!

所以,“常于昼夜”就告诉我们用功先要从你自己清静的时候,觉醒的时候能常用得上,然后才转到生活当中来。有些同修他会不停地问我们:师父呀,我的生活很烦恼,我一烦起来就不知道念佛了,也不知道修行了。

怎么样?烦恼的时候怎么样用功?你太笼统了。你看看自己不烦不乱的时候有没有用功啊?你一看:我没有做到。所以,你烦的时候不乱才怪呢。你着急的时候,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还能用功吗?用不上去。所以要看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

这个“至心诵念”的“诵念”也是如此。刚才说了,“诵”就是把这个经文的道理明白了,那么把这个文字上的义理清楚了,读一遍会加深印象,这都属于诵。“念”呢?就是把这种思想贯穿在自己的身心行为当中。所以,在这个序分里面,佛陀就以这样大的一种要求,掌握了我们用功的要点。

“为佛弟子”,你想学习佛法,怎么学的?在时间上,在环境上,你如何去对待?在外境上你怎么用你这个用功修行的情况怎么对待外境?外境是白天,清清楚楚,你内心清清楚楚的时候,你可以用功。再进一步,有人说我们这个梦中是半死,死亡的时候是全死。特别是梦中无梦,这个睡觉的时候睡着了夜里没有梦的时候,你怎么把握自己,更难把握自己了。

过去有一位大德叫弟子要好好用功,好好念佛。那个弟子很高兴的跟师父说:“我现在基本上能够一心不乱了。”口气不错。我们一听,诸位是不是觉得很难得了?师父说:“你一心不乱了吗?”他说:“我在白天的时候,在觉醒的时候,这句佛号肯定不会断了,肯定不会断!”你猜他师父怎么说的?他师父大喝一声,说:“你这样用功,念一万年佛也没用!”诸位啊,白天都是一心不乱了,佛号一句也没有断,师父还说他念一万年都没用。那个弟子马上就跪下来说:“师父,我怎么办?”那么这个师父就告诉他,说:“你既然睡觉的时候不能念,那你在睡觉刚一睡醒,你就马上起来,跪在床上,不管你睡了多长时间,你就跪在床上,把这句佛号提起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念到你再睡着为止。如果睡不着了,那你晚上就睡一次。睡醒了你继续接着就念。”这样子,他念下去,不到三年,白天晚上都能念了。

所以佛告诉我们“常于昼夜”,这个“昼夜”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哦,你晚上也要念白天也要念。不是。这是告诉我们用功必须是在你清楚明白的时候先用,然后,在不清楚明白的时候也要用。

过去禅宗有参禅的,参禅的祖师大德见面的时候都要打机锋。有两个禅师见了面之后,一个问说:“你能不能做主啊?”他说:“我能够做主了。”“白天能不能做主啊?”他说:“我白天也能够做主了。”“那夜里做梦的时候能不能做主啊?”他说:“我做梦也能够做主了”。那么这个禅师就问他:“你无梦的时候能做主吗?”这回他傻了,没有梦的时候我们怎么做主呀?傻乎乎的一个,什么都不知道。所以这个禅师就说他:“你用功还差得远呢。”做主虽然会做主了,就是他白天也能够觉照,晚上也能够觉照,觉照得很好了,但是他没有看到佛性呢。诸位,禅宗是要看到佛性的。

但是,净土宗的念佛跟禅宗用功不太一样。净土宗你这个用功的深浅范围就更广了。你做功夫可以从事一心、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这样去念。就是首先在事相上达到一心。我们心里面,妄想转过来,口里始终念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清楚的一句一句,白天晚上能够一心了,这是事一心。

那么如果你功夫更提高一层,这句佛号就不用念出来,而是你内心很清楚,你的心跟阿弥陀佛完全是融为一体的,就是阿弥陀佛。你这颗心跟阿弥陀佛完全融为一体了。白天能够这样,能够觉得你的整个生活,你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跟阿弥陀佛无二无别了。这个时候,你不用想阿弥陀佛的相,也不用念出阿弥陀佛的声音,这个时候就是“理一心”,就是你白天晚上都能念,这是“理一心”,是理上一心。

所以净土宗念佛的修行,次第很清楚,方法很圆融,范围很广博,下手最容易。而境界呢,你真正能够理一心,理事一心,事事一心,那和禅宗的明心见性彻底解脱又是完全一样了。所以说,若能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道理就在此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达照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达照法师讲大悲咒     

达照法师讲楞严大义     

达照法师讲心经     

达照法师讲药师佛大愿     


其它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本法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成刚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慧律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妙境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明海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贤宗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星云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证严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宗舜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