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宽运法师所有开示-> 宽运法师开示心经 |
宽运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 |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十) 无智亦无得。 此「智」为能观之智;「得」是所证之理——法空:空观成,证我空之理;假观成,证法空之理;中观成,证俱空之理。能空诸法之智与空智所得之理,二者俱不可得,所谓能所双亡,境智俱泯,所以说是「无智亦无得」。 为什么说,「能观智」与「所证理」皆不可得呢?是因为众生迷故,所以须用智慧去观察;若不迷,就用不着智,所以说是「无智」;因为迷得太久,所以初悟的时候,觉得似乎有所得,但其实自性本具,实在无所谓得,所以说是「无得」。又「智」即「智慧」的略称,指六度中之「般若」,即观察法空之般若智。般若为六度之首,举一即可赅六;所以遣除「般若」一度,即是遣除六度。「得」指所证之佛果,即菩萨修六度万行,求证无上佛果。正如憨山德清大师《心经直说》所说:「智,即能观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 此「无智无得」二句,是说明菩萨之修(智)证(得),当要离相而无住——不着所修之行(六度),不取所证之果(佛果);若有所住即为执着,便成法缚。如《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此即说明不着所修之行——「无智」(「智」为六度之代表)。又云:「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此即说明不着所证之果——「无得」。菩萨若存有修证的念头、想法,即是着相修行。所以《金刚经》又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虽能照见诸法皆空之理,若仍存有能观之「智」想,与所得之「空」想,如此则能所历然,仍是一种法执,未契般若真空妙义,所以连「智」想、「空」想,亦要空掉。至于菩萨广修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六应分开为两层来说明: 一、权教菩萨是修「事六度」的,随相修行,处处存有所修之行——六度,与所证之果——佛果。 二、实教菩萨则不然,它是修「理六度」的,于六度中,随举一度,皆是三轮体空,如行布施时,不执我为施者,彼为受者,不着施物和果报。余五度亦然。至于证果方面也是一样;可说度无度相,证无证相,这就是大乘菩萨修证的境界——无智、无得。因为实相门中:「菩提烦恼等空华」,本无烦恼可断——无智;本无菩提可证——无得。虽然如是,但无智之智即是真智,无得之得方为真得。 《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般若经》亦说:「无得无证,即是证佛法身。」「无所得是般若波罗密相,无所得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些都是无智即是真智,无得即是真得的证明。 本经但说:「无智无得。」属法空,其实应更进一层讲「无无智,亦无无得」(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意思相同),以显中道实相妙理。也就是连「无智」和「无」得的「无」亦无之,所谓「即智即得」;这是俱空的道理,这样才符合真正的般若第一义空。 上文初明蕴、处、界三者属凡情;次明四谛、十二因缘、无智无得三者属圣境。但于空相中皆一一无之,即是染净双亡,凡圣情尽的意思。蕴等诸相虚妄则不须说。至于十二因缘、四圣谛以及菩萨所修的智得,亦不外为治病之良药,然而病去药除,正与「渡河当用筏,到岸不须舟」的意思相同。在这修行过程中用之以为路引,但在空相的本体上则丝毫不相干。若执之不舍,就会发生毛病。正如《金刚经》所说:「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就是最好的说明。 这里有一点要特别注意,通常说「智」为「知空之智」(照见五蕴皆空),「得」为「所得空理」。但切勿作「人空智」,或「人空理」解。如果这样的话,就会成为声闻法。 因此,总而言之:空「五蕴」是破凡夫法;空「四谛」、「十二因缘」是破二乘法;空「智得」是破菩萨法;空「五蕴之智」是「人空智」,「所证之理」是「人空理」,此为二乘人修证的结果。空「四谛之智」是「法空智」,所证的理是「法空理」,此为菩萨修证的结果。空「智得(无智无得)之智」是「俱空智」,所证之理是「俱空理」,此为佛陀修证的结果。由此可知,现所明之「智得」,「智」即指法空智,「理」即指法空理,而「无智」之智却指「俱空智」,「无得」之得即指「俱空理」,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因为本经的旨趣非只空声闻小乘法而已,连大乘菩萨法亦莫不一概空之,乃彻底的第一义空。 全句的意思是说:在诸法空相中,是不立一法的,所以非但没有凡夫缘起的蕴、入、处、界,和二乘法的四谛、十二因缘,就是菩萨所修的「能观般若智」,和由观智所证的「法空理」——「得」,亦一概被遣除,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以上破权教菩萨法相竟。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们可以注意到,本经特重在「无所得」三字。 又「无所得」,勿作无智无得的「无得」二字解;因上文「无得」二字是破菩萨法执,上文已有解释说明。今「无所得」三字是总结上文「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一大段文;也可说是「般若毕竟空」的归结语,学人于此要特别留意。 「以无所得故」,这一句是承上起下之词。谓承上文之「是故空中无色……无智无得」,起下文「菩提萨埵……三菩提」。「以」字作「因为」二字解。「无所得」谓没有一法可得。「故」字可以通上通下,若承上文则作「原因」二字解(即「以无所得故」为句),若起下文当作「所以」二字解(即「故菩提萨埵」为句)。 现在将此句分为二义来解释: 一、约实相理体言:何以上面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无智亦无得」呢?因为(以)真空实相体上本自清净空寂,「无」有五蕴等一切诸法「可得」,所以说「以无所得故」。这是承上文。(此处「无所得」要当连上文来读)。 二、约般若功力言:「因为」般若能摧毁一切烦恼,扫荡诸相——「无」有一法「可得」,有如是胜妙功力,所以菩提萨埵依之(般若)而获至「心无罣碍」,乃至究竟涅槃(若执着诸法可得,就不能获至心无罣碍);三世诸佛依之而得证无上菩提(若执着诸法可得,亦不能证得无上佛果),这是起下文。(此处「无所得」句,要连下文来读)。(未完待续)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其它法师讲《心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