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大安法师所有开示



 大安法师:《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


 下载DOC文档  



《挽回劫运护国救民正本清源论》讲记摘录

(一)

挽回劫运要具体落实在护国救民。这个国家——生养我们的祖国、这块土地,我们作为中国人——华夏子孙,有着深深的眷恋。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首先要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我们要护持这一块国土。那么这个国家是以什么为根本?以民众作为根本。所以自古以来谈到“民惟邦本”。民众是这个国家的根本,没有民众就没有国家。国君的权力从哪儿来的?是民众的赋予。民众是根本,民心就是天心。所以孟子有句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众才是最珍贵的,国土还要其次,国君为轻。这是我们儒家的亚圣孟子说的话。如果它一颠倒,这就违背了天道。 

我们自古的先王之道,就是这样。我们追溯一下周代的远祖古公亶父,他就有这么一种胸怀和肚量。当时他住在一片很肥沃的土地上,那时候叫部落酋长,他很有德行。然而有少数民族戎狄,他就要这块土地。古公亶父就跟他去协商,甚至送礼物给他,希望他让自己的民众在这里安居乐业。但这个西戎就要这块土地,“如果你不让出来,就准备打仗”——付诸武力。古公亶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面临着一种选择:要么打仗,要么选择另外一个道路。那一般我们会有一个观念:那一定打仗了。为了一寸国土哪怕全都牺牲,我也打啊!可能一般人是这样思惟,这种思惟对不对?有仁爱心的人不会这样去做。古公亶父就把父老乡亲召集起来说:“土地是滋养民众、养育民众的,我不能为了土地让你们去打仗。我选择离开这块土地,你们也不要忧患没有国君。”古公亶父是这样做的,带着他的家里人就离开了这块土地,到了另外一个贫瘠的地方——岐山。他自己悄悄地离开。民众才知道这是多么仁爱的酋长啊!所以他一走,很多民众也扶老携幼跟着他到了另外一个贫瘠的土地上。周代八百年江山的稳固,来自于他的德行。古公亶父就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能生下王季——生下文王——生下武王:三代的圣人。我们要了解,护国救民也是我们一个佛教弟子应有的职责。

那么第三是正本清源了。就是端正它的根本,追溯它的本源。在最根本的方面找到对治的方法,不能迷失在一种现象上。那么这些正本清源的方法在什么地方?这就是第三点,我们谈一下这篇论文的宗旨。这宗旨,我把它概述为四句话:内重己灵,深信因果,信愿念佛,了脱生死。印祖在这篇论文当中开宗明义,谈到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性德:道德仁义。道德仁义也就是佛性的一种表达,每一个众生都有。然后要深信因果。因果报应的法则是法界的真理,也是一切圣贤教化众生的一种方法,叫“大权”。因果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我们在世间因果的基础上积累自己的福德;然后以这个福德产生一种智慧;这种般若的智慧生起出世间的一种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世界的心;这种厌离心产生之后,你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横超三界。三界都是火宅,三界没有一块安全的地方。了脱轮回之苦,这才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落脚点。

(二)

那么这一段就是谈人的天职。首先是举出了圣贤的心法。我们众生由无明的业识心,借托父母的因缘,投胎来到这个世间。童年的时候懵懵懂懂;到了少年的时候,刚刚发育,开发一点智能,马上欲望又上来了;欲望上来了,就得要恋爱,婚姻,成家;一有这个,就得养家活口,就得奔波事业,就得想到赚钱。于是青年阶段、中年阶段都要面对外面去应付。好,应付得差不多了,子女也大了,这时候衰老就到了;老年来了,身体不好,心力衰竭,就想到怎么治病,怎么延年益寿;直到一切方法都用尽了——没办法了,呜呼哀哉了,无可奈何地离开这个世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很少有人反省:我们生命当中,价值何在?我们生命的缘起——生从何来,死向何去?生命价值到底在什么地方?我们都是懵懵懂懂的。不仅没有办法去了解它的真相,甚至这个问题他都提不出来。他都认为不值得提出来,而提出这些生命本质性的问题,他都觉得可笑:“我赚钱都来不及,我谈什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什么本来面目?什么轮回因果?”他觉得这跟自己无关。这就是众生可悲的一面:最重要的事情他不关注,那些虚幻的、枝节的东西他天天去关注。这就叫迷惑颠倒。佛言祖语都要指向我们当人的自性,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真实。

那生命的真实是什么?首先你看第一句话:道德仁义,乃吾人本具之性德。我们常常对什么叫道德、什么叫仁义,可能都两眼一抹黑。而且它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我们也没有考虑。道德仁义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更是不清楚。我们要了解我们心法所在。什么叫本具?我们的生命来到这个世间,不是一个物质现象;死了,也不是一个人死灯灭的物质现象。我们有一个来投胎的神识,叫阿赖耶识。这个阿赖耶识里面——叫含藏识——含藏着我们多生多劫的业力种子,含藏着亘古亘今的德能。我们阿赖耶识这种业识的心大不可思议。它有污染的一面,也有清净的一面。污染的一面能够让我们遭受种种的苦难;清净的种子能够让我们获得幸福、祥和、安乐乃至究竟的解脱。所以就在我们介尔一念当中,是具足着道德仁义的。什么叫道?道,从它本体上来说,是跟一切古往今来的圣贤、跟十方三世诸佛平等不二的那种体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增不减。这个“道”是我们本具的。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就像铁里面的磁性——它是存在的——石头、矿石里面的黄金。我们要体认它的本性,我们才知道生命的价值。我们只是看到它是一块石头,就把它扔到一边。我们的自信、自尊、自肯,是来自于我们本具性德的体认。它具有如来全体的性德。不仅是人类,乃至于蜎飞蠕动之物,都是具足的。

(三)

那一切圣人要把一切众生道德仁义显发出来,他靠什么?因果报应的法则。因果报应是天道的法则,同时也是圣人施设教化的一个手段。什么叫因果?能生其他法的是因——能生的是因,所生的是果。从时间的序列来看,因在前,果在后。因果有时候是同时的。就好像一片芦苇要把它竖起来,要你顶着我,我顶着你,才能够竖起来。有时候讲“此有则彼有,此灭则彼灭”,它也是因果的原则。佛法,它谈一切都是因果:有世间的因果,有出世间的因果。因果的表现形式,它是错综复杂的,不是单线的、平面的。所以这个唯识学里面,他谈这个因就是种子,种子起现行——这就是它的果。但这个果呢,现行又能够熏种子,果又能够显发因;种子又能生种子。这样的种子、现行相互熏习,可是一个非常错综复杂的过程。包括你原来具有的这个种子能不能起现行,还取决于外部的因缘。那这个种子起现行,有时候是时间很短起现行,有时候时间很长:过十百千万劫以后才起现行。但无论时间多么悠久,这个种子终有起现行的那一天。这就是因缘和合错综复杂的过程。

而且要放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时空态里面,去谈这样因因果果、果果因因错综复杂的情形。凡夫有时候不相信因果,是由于看的面太狭小了,时间段太有限了。这个复杂的前因后果,我们看不到它的始和终,所以就导致不相信。要不你问问世间人:“相不相信因果?”他有时候:“哪有什么因果呀!你看恶人得势,好人受气。没有什么因果。”或者一个学佛的,结果也得病了或者得一个横死。“哪有什么因果?!”他看不到深层的种子——现行、现行——种子的格局。这个格局唯有五眼圆明的佛陀才了解。所以因果报应决定不虚:宇宙的法则。我们知道因果报应是宇宙的法则,当我们遭受到不好的果的时候,一定不能从外面找原因。一切法都是我们业识心的种子的显现。一定是我们种下了这个恶因,才会有这个恶果;你没有这个恶因,绝对不会有这个恶果。就是在整个的共业当中,你没有大众的这个恶因,你也会侥幸存在。你看,我们在地震灾区,大家可能对这一点更感受的深。地震这一片已经死了很多,但是有一批没有死。甚至这个应该死的,他离开了地震灾区到其他地方去,他也在其他地方莫名其妙的死了。

这里面都是自因自果的。我们长期以来没有佛法的熏习,很多人一听,可能觉得很刺耳。我们已经本能的把这些灾祸都认为是自然的,都认为是外在的,都在外面去找原因了。我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的习惯,我们在回避自己。回避自己的恶因,这是不可以的。如果你没有深刻的反省,以后的灾难还要延续。只有深刻反思了我们内心的恶因,我们有一个重新的改变——心态改变、观念改变、行为改变,我们才能够扭转。圣贤教化以因果报应的法则来作为劝善惩恶的依据。如果没有因果报应,那恶靠什么力量来阻止它,善怎么有一种奖励它的力量?“既然因果都没有了,我凭什么要行善?我凭什么要把我的恶抑制下去?恶,它是让我得到现世一些好处的东西。我可以不要去辛勤劳作,我去抢一下银行能得几百万。我为什么不可以去干呢?”但是你知道抢银行就下地狱的话,你敢不敢干?我们现在中国大陆就是没有因果、报应法则的观念。其实我们中国人原来都有这么一个非常质朴的、也非常真实的人生价值观念:因果报应。有因果报应的思想,他内心才会有一种畏惧。这个因果报应没有了,他就是肆无忌惮:一切都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那生活在这样大家都不惧因果的时代,每个人都很恐惧。那不惧因果,人和人之间就会恐惧:“他人就是地狱”,相互的伤害对方——恶性循环。

(四)

我们具有明德,现在为什么内心那么黑暗,一点智慧显发不出来?就在于有人欲的邪思、邪念、邪的行为,我们真诚的心显发不出来。所以要“闲邪”:要防止这个念头的邪,防止我们行为的不端、非礼。保持我们本有的、一念不生的、纯正的、纯粹的那颗心,那就是“诚”。诚就是天之道。追求诚的境界,就是人修心养性的目标。诚到了极点就是无量光。实际上乾卦所代表的这种刚健勇猛的精神,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无量光德能——它的弥散性、它的光明。“闲邪存诚”,就能够“克己复礼”:把自己不好的东西克服掉,恢复到礼。这个礼:礼者,理也。就是理体,就是“三月不违仁”(的)那种仁之体。你恢复到这里,“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你自己的心归到那个纯仁的境界,你由这个纯仁的心所显发的天下一切有情和无情都是仁的境界。就好像一个菩萨成佛之后,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山河大地、一花、一草都是佛。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一切皆成佛。这就是克己复礼,一日为仁,天下归仁焉。儒、佛两家谈的心法是不二的。

那么要这样做,非要到达什么地步不可呢?就是你要效法天的这种乾德,一定要把修心养性到达一个至善的程度:“明明德”,把自己本具的光明性德显发出来。“亲民”,当你的性德——明德——显发出来,证知一切众生都跟自己同体,自己得到明德的好处,也要让他人得到这个明德的好处,你帮助他。所以“明明德”是自利,“亲民”是利他,要觉悟他。然后把自他修心养性的功夫到达至善的境界。这个“至善”,就是明德完全显彰——那种诚的境界。安立在这样至善的境界,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人的物欲、私欲就完全荡涤干净了。再也不会:举心动念就是欲望,就是赚钱,就是当官,就是报仇,就是什么……都不是这样的,“人欲净尽”。人欲净尽,我们本有的、天性的、明德的那种理体,自然显现出来。那是从心地当中显现出来的圣人之相:举心动念都是仁的精神,都是礼的精神。这就是孔子最后修养的阶段,“从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岁能够达到这一点。每个念头都不离开礼的法度,行为也不离开。

如果在佛家讲,这个功夫就是念念流入萨婆若海。就是念念都跟一切种智相应,身、口、意三业随智慧行,身、口、意三业没有一毫的错误,连讲话都不会失言。有时候我们会有口误,但是圣人不会有口误。有时候我们做事是在无记状态当中。圣人是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细节都觉照得很清楚,这就是佛在果地上十八不共法里面的一种境界。这样就能够恢复本具的性德。作为一个效法乾卦天道的人,一定要把本具的性德完全彰显才能停下来。还有一毫不能完全彰显,他都不能停下来。不能得少为足,一定要到家——波罗蜜,才停止。所以我们效法乾的精神,我们在这个五浊恶世修道。你想想,我们每天都是这么多的烦恼:人我是非、五欲六尘、恩恩怨怨。我们的念佛常常有间断,我们往生的把握——都没有握到胜券。如果你具有乾的精神,你就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不能有一刻的懈怠,心怀恐惧:如果不能把道业成就,一下子又轮转到三途恶道,那是百千万劫都不能出头。还能够懈怠放松?直到修行到家为止。这是法天。

(五)

如果我们效法地的坤卦的德能,要厚德载物。怎么样厚德呢?就是要把一切民众看作是同体,要把自己仁爱的精神、博爱的精神、慈悲的精神体现到一切众生身上去。不仅对同类的人,而且对异类的蜎飞蠕动之物,都得要爱护它,保护它,不能伤害它。现在我们人类为了点口腹之欲——也是自私自利的产物,杀害了多少蜎飞蠕动之物,造作了无边的杀业。现在我们中国养殖业是全球之最。见面好像生活水平高:“吃肉了没有?”吃肉了,成为他幸福生活的标准。殊不知吃素才能培植仁爱精神,素食才是健康的食物,吃素能够拯救地球!本来我们中国是以吃素为主的国家,就这三十年以来吃肉的数量已经是增长了将近十倍,这是不吉祥的。我们到东南亚国家,无论新加坡、马来西亚,素食馆是林立呀!走一段路就有素食馆,走一段就有。然而你看我们中国大陆很多城市,竟然没有一家素食馆。有想开的人开不下去:没有人来吃。好像吃饭离开了肉,他就吃不下去。这些都是不吉祥的征兆。我们要爱护一切动物,这是我们东方圣人给我们的智慧赠言。

同时要推己及人——恕道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你不要强加给别人;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也让他人能得到:这就是推己及人的恕道精神。这些都要从真诚心里面去做。孔子讲:“吾道一以贯之。”跟曾子讲“吾道一以贯之”,那其他人就问这个一以贯之的道是什么。其实一以贯之的道就像禅宗讲的那种明心见性:不可说,不可示。但是为了勉强去说,那只能说是“其恕乎”。就是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那个一以贯之的道的一种表现形态。所以坤德——这种厚德,就是要广行慈悲。我们佛教的慈悲,比儒家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更有深广的内容。这个慈悲叫大慈大悲,又称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大慈大悲,是世间的人和世间圣人不具备的。唯有证到了诸法空性的佛陀,才真正具有大慈大悲。慈悲的境界有众生缘慈,有法缘慈,最终就是无缘慈。行慈悲,这样把一切民众看做自己的同胞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一切万物——不仅是动物,乃至于无情的山河大地,也看做是同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要有这样一种博大的、仁爱的胸怀。这样才显示了他的平等心。一切众生都跟我是同体的,我不能去伤害他,我要关爱他,要保护他,要给他最大的利益。那这样就能把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的这种坤德的厚德,给它彰显出来。

所以乾卦的精神和坤卦的厚德,实际上就是作为人的天职。天职啊!如果我们做不到乾、坤二卦卦象所传达的信息,我们就失职了,我们的人格就站立不起来了,我们的道德就会瓦解了。最终可以说,这一辈子做了个亏本的买卖——一定要想象得到。为什么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就在于我们人对自己的天职体认不清楚,担荷不起来。

(六)

圣贤的学问就是修身,为己之学嘛。你修心养性,“修身”而已。我们说真正的学问是什么?不是考点分数,不是学点知识技能,不是去拿点什么学位、职称的。那些东西跟真正的学问不能划等号。真正的学问就是修身哪!修身修好了——至高的学问,就能得到最大的利益。

……

所以一个能修心养性的人必定能够体现在孝悌上。孝悌是我们儒家五伦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五伦有三伦关系是在家里:父子、夫妇、兄弟。然后才朋友、君臣。如果一个人家庭关系搞不好,你让他去做官,去治理天下,一定会搞得很糟糕。你修身才能齐家,你齐家成功了,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修不好,家庭搞不好,家庭搞不好,你治国平天下那就谈不上。这就是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道理。

一个能够孝悌的人,能够把道德精神做到纯粹的人,他力量来自于什么?来自于格物。格物,格除物欲。现在我们目前的人,为什么很难修心养性?或者根本他就不去修心养性。就在于他的物欲太浓了,这个烦恼太重。看到什么都想占有。物是什么?物也是我们心中所变现的、虚幻的一种东西。变现之后就有一种占有的欲望,这就由于我执、我爱、我见所产生的自然心理。看到一个好东西就想:“哎呀!怎么占为己有?”这种占为己有的念头就是他的欲。看到一件名牌衣服,“是不是穿到自己身上”;看到一个美女,“能不能作我的妻子”;看到这个官位很荣耀,“能不能我去坐一把”。他就是这样,这就是欲。这个欲望,如果你不把它降伏住,它就会让你去造作恶业。我当官,谁挡着我的路,我派职业杀手把他干掉;这个美女求不到,我把她容貌给毁掉;这个东西,我正当的劳动得不到,我是不是把它偷过来?他什么样的行为可能都会出来。所以一个人格除了物欲,才能拓出我们本具的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出来,他才能正心诚意,才能独善其身——慎独。他修心养性好了,修身体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个德能了,他的身、口、意三业都是体现圣人心法了,他这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道德载体了。

他的效果必然能够对他家里的妻子产生一种榜样的作用,那他的兄弟由于他这种敬爱之心也能够非常和睦,这就是家庭关系好。家庭关系搞好,把这种修身养性的德能再扩充到国家,乃至扩充到天下,都能够做得平平妥妥,天下太平。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他如果得到官位也是一个好事。《周易》讲“圣人之大宝曰位”,圣人有这个位,他利益众生更大。孔子有圣德,但是他没有得到国君、天子之位,也只能周游列国。用他自己的话:累累若丧家之犬。游说诸国的国君,来推行他一套儒家的仁政学说。但是生前很不得志,只能晚年去设馆授徒,删诗书——整理古代的典籍。虽然这样,孔子被称为素王。也是王,只是素王,没有得位的王。那如果得位了呢?他不是就在一个国家、一个天下当中,把他仁爱的德政、先王之道完全体现出来了吗?也就说在春秋战国时代,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之德也都很难得到主流认同。“春秋无义战”,每个国家都在放纵自己的我执,都在打仗,都是出于自己的贪欲,没有一场正义的战争。所以诸侯在这个我执、利益的驱动之下,孔子那种无我、仁爱的精神显然就没有市场。虽然没有市场,但孔子的这套学说为我们的民族立下了文化之魂——核心价值。所以刘邦统治天下以后,逐步的把儒家学说作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定义我们这个民族的圣人、圣言。真的如古人所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所以这一套儒家的修心养性、治国平天下——所谓内圣外王之道,我们要传扬,要继承,要发扬光大,我们的国家才能有救。如果我们不按照儒、佛两家的观点去做,灾难还是不能终止。


(七)

如果你不是以善业所感,而且通身都是恶去感,那就是另外一回事。那么如果善来感,就绝对不可能出现大水、干旱、瘟疫、蝗虫,以及飓风、地震这些灾祸。当出现这些水、旱、瘟疫、蝗虫、地震的时候,这说明我们不是善感,而是在恶感。善感一定是:一年四季非常的和顺,每年都是五谷丰登;每个众生他在自己的名分上各尽自己的天职,安居乐业。安居乐业,他又受一种圣贤的教化,所以他一直会保持一种仁慈的心、一种太和之气。每个人都有一种礼让,形成一种社会的风气、主流的价值。如果在这样一个道德风范的社会当中,纵然有一两个极少数的愚痴冥顽的众生,也由于处在一个好的环境当中,他也最终得到一种感化,也变成了良善之人。那么在一个道德感很强的社会,他对这些所谓的恶人都会有一种怜悯之心,都不至于用一种残暴的心去对待他。这里就讲到梁上君子。“矜梁上君子”,这有一个典故,出在后汉书一个《陈寔传》。陈寔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说有一天有一个盗贼进入他的家庭,他发现了。这个贼呢,躲在梁上。这些,陈寔看到了。他就怎么办哪?他就起床,然后就叫子孙这些晚辈都到厅堂来集合。集合以后他就要训话了。古人这个训话,他有个拂。拿着这个拂,就是很严正——正色的训话。就对这些子孙训话,说:“人不可以不自勉,要自重。就是不善的人,他未必本性上是恶的,只不过是他习惯了。不良的习惯使他这种本性变成了不好的地方、不好的一面,才慢慢的使他变成了一个坏人,但是他本性是很好的。”就训这些:你们一定要有好的习惯,成为善人;如果你没有好的习惯,就会成为不好的人。不好的人,就像梁上君子一样。这个贼在上面听到大吃一惊,赶紧从梁上跳下来,向他忏悔顶礼。那对于梁上君子,他都有一种慈悲:顾惜他,怜悯他这一面。那么这样的善心,就能使这一方的区域永远杜绝劫贼,不会有强盗、贼子。

还有,对溜到屋子里面来偷东西的小偷,不仅不加罪于他,而且救济他。在怜悯心的情况,救济他。他沦到小偷的地步,一定是生活有很大的困难啰。你去帮助他们,而且要护全他的面子。这个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里面讲一个公案。《阅微草堂笔记》都是根据真人真事写出来的。说一个乡村有一个大富长者,家里比较富有,他人也很仁厚。有一天,就有一个小偷溜到了他的房子偷东西。这个小偷进了屋子,他就感觉到好像不对,那小偷就爬到床底下去了。这个大富长者呢,就装作睡觉,这个小偷在下面就趁他睡着了想溜走。这时候,好像上面的人睡着了,这小偷悄悄的爬出来,朝上看一看。朝床上看一下,正好一看:这个大富长者正在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他。这小偷一下子就来不及。

(八)

大富长者一认,就知道是邻居的一个年轻人。认出来了,他就跟他说——非常仁爱的:“哎呀!你不是邻居的某某吗?哎!你怎么能做这个事呢?这个不好哇!肯定你生活出现了困难。但没有关系,我给你十两银子,你去做点小买卖。”这个小偷一听,哎呀,不仅不对他过不去,还要给他银子,就很感激。这时这个小偷还想拿着银子就准备走,但是这个大富长者说:“等一等,你不要半夜走,半夜走外面有巡逻的。知道你家里比较穷,拿着十两银子,会跟你过不去。”就叫他天亮了再走。过了若干年之后,这个大富长者就去世了。正在丧礼的时候,远处来了一群人。一群人是什么?是一群出家人过来了,到他坟上来祭奠。结果那个为首的出家人是邻居,当了和尚——当了灵隐寺的方丈。这灵隐寺的方丈带着几个比丘过来。然后人家说:“哎呀!这个方丈是谁呀?”原来就是那个偷儿。这小偷以后改邪归正了,还出家了,出家了还修行、德行很好,成为大和尚了。古人的这种仁慈之心哪!

这个仁爱之心,他有官位就会成为父母官。为什么叫父母官呢?要提醒这个官员:你要像父母爱护子女一样,爱护你的民众、老百姓。你能够真诚的去行德政爱民——不能与民争利,不能与民众为敌,不能鱼肉百姓,那不仅能感动老百姓,而且能够感化异类。“感化异类”,就是其他的动物都能得到感化。这里就提出:像老虎这么一个非常凶猛的动物,它都能受到感化。在历史上都有那些为官非常善良的人,他有这些公案。你看在汉光武帝的时候,有一个地方叫弘农郡,它那个境内很多老虎。开始有一任太守,知道老虎多,就下令民众设了很多陷阱来对治虎患。但谁知这样一来,这老虎害人的事情更多,对付不了。以后就换了刘昆做太守,这刘昆一上任就说:“这老虎为患是暴政所导致的。”就是这个政治太暴虐了,赋税太多了,这叫“苛政猛如虎”啊!你有什么样的暴政,就感得什么样的东西过来。暴政所导致的,他就有一个新的方法:下令民众把原来的陷阱全部填平,所有的弓弩、弓箭什么全都折断不要。而在他的政治上用仁爱之心,奉行德政,减税,对民众的疾苦非常的关心,真的是:“真诚爱民”的去做。哎!很快这个老虎就结伴渡过河,到其他地方去了。所以以仁爱之心去做,都能感化异类。那些不好的鱼——鳄鱼,也能够迁到他方去。这些吉祥的瑞征在史记上、二十五史当中都有记载,不一而足。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以仁慈的善心相互感通,断不至于会有土匪、刀兵来蹂躏劫掳老百姓——战火连绵这样的一个灾祸。这些都是因果感得的报应。

(九)

“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是《尚书》里面的。“惠迪吉”,“惠”就是顺着,顺应,“迪”就是道,你顺着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你协从违背天道而行的,就是凶灾。这两者的关系如影随形,似响应声,决定不虚的。所以“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九个字,就展示了天人感格的真理。那真理,比如说我们对自然界一年四季的规律,你如果不顺着这规律来做,比如说你在饮食上,就喜欢吃那些反季节的菜,这个都不吉祥。几万年、几十万年形成的山河大地——这种生态环境,你非得要用你的傲慢去改造它不可:砍伐森林,大建水坝,开垦农田,等等这些。你只要是不自然的做法,最终反弹的都是灾祸。一定要“道法自然”哪!所以“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这就是因果法则在里面。还有《洪范》。《洪范》是周武王战胜纣王之后,向箕子请教所得。箕子原来是纣王的叔父,被商纣王囚禁,那么武王知道他是贤人,把他放出来,并且向他请教治国的大法、方略。箕子呢,曾经得到大禹治国方略的传承,就转述了大禹治国的大经、大法,叫《洪范》。“洪”就是大的意思,“范”就是规范。在这个《洪范》里面提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就是你要奖赏,用五福这样的因果法则去教化众生。五福,我们常常讲五福临门:第一是长寿,第二是富贵,第三是康宁,第四是攸好德,第五是考终命。那五福里面尤其是“攸好德”,就是他生来就好乐道德,秉性仁慈。这就是他多生多劫善的串习。善的串习:原来是这样,今生还这样。这就是他的因。这个因就会导致:他能得长寿;他能富贵;不仅有财富,而且社会地位让人尊重;身体健康,内心安宁——身心康乐;然后到了临终的时候,寿终正寝——善终,年高而善终。这就是善的报应。你行善,这就是上天用五福来奖赏;但如果你造恶,上天就有六极来惩罚你。六极相反:凶、短、折——寿命夭折而且横死、凶死,身体疾病、多病,内心忧愁,物质生活贫穷,相貌丑恶,心志怯弱。这就是他造恶导致的六种不良的结果,非常的不幸。这个贫贱啦,夭折呀,多病啦,有精神障碍呀,等等,这都是自己多生多劫的恶业所致。人和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命运不一样。你就兄弟姊妹一母所生,都不一样。这都是自己的自因自果导致的。所以《尚书》里面不断谈这个问题,一个人天命无常啊!天命是没有一定的,就是根据你的善恶所感来决定的。所以你一个人做善,上天就给你吉祥;你造作不善,上天就给你种种的灾殃。那么《周易》里面也谈“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了很多阴德的家族,你就会有好的后代来继承你的香火。这个“余庆”,跟“本庆”相对而言。你积善,它的本庆是在自己身上,余庆是在子孙后代身上。反之“积不善之家”,你的本殃在自己身上,余殃是在子孙后代上。所以一个人自己不积阴德,后代一定是受负面影响。反之,一个家族能够传得几十年、几百年,多少代都是鼎盛的,都是富贵的,说明这个家族积的德非常深厚。这些道理都屡屡的在我们中国儒家的典籍当中有记载。

我们中国人原来从小都是读四书五经的,乃至于十三经。读这些文句,就能感发人的善心。现在各地也在提倡国学的热潮,让小孩子从小读四书五经,这都很好。这个圣贤教化像一颗金刚种子,播种他幼小的心灵当中,就能一辈子让它产生正面的作用,使他不至于走向邪路。因为它是善的一种教化,引发他善业的种子,不断的熏习。古人他都要背诵四书五经的。当他内心有四书五经的文化信息在里面,你让他去造恶,他都不敢。现在我们的教育没有这些东西呀!从小灌输的就是知识技能的东西,甚至是一种仇恨的教育啊!所以现在一定要把圣贤的国学进入到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面来。如果再不去接上我们儒、佛的这种道统、这种好的文化,真的,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一代人将会非常可怕。人不行了,我们的国家、这个民族也没有多少希望了。儒、佛的经典感化人的善心,能够警觉人的那种放逸的、那种不好的习气,建立一种道德的堤坝。这是非常深切的悲智在里面。

                     ——庚寅年仲夏大安法师讲於绵阳圣水寺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大安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大悲咒     

大安法师讲地藏经     

大安法师讲二河白道喻     

大安法师讲法华经     

大安法师讲公案     

大安法师讲观经     

大安法师讲华严经     

大安法师讲普贤行愿     

大安法师讲往生咒     

大安法师讲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讲信愿行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