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大安法师所有开示-> 大安法师开示无量寿经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


 下载DOC文档  



《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一)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积集德行”第七章。这一章主要是表达法藏菩萨建立大愿以后的菩萨行——由愿导行,就是介绍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过程、内涵、方法。我们普贤十大愿王其中有一条——常随佛学,现在这一段就是“常随佛学”的具体的内容,我们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的——提供了很多因地修行的方法、诀窍,大家不可草草看过。

释迦牟尼佛要告诉尊者阿难——“阿难”,就提醒他注意了。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所”——就是法会上。那法会上有无量的与会大众:有“诸天”,诸天包括欲界的六天和色界的十八天;“魔”,魔就是魔天——第六天;“梵”,大梵天王;还有“龙”,龙就是水族动物里面最尊贵的;那么“八部”,八部有天、龙、紧那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这些。一般讲天龙八部,天龙是最有神验的,以它为首。那都很多——与会大众。

法藏比丘就发出这样的弘誓大愿。那么发了之后——“建此愿已”,就是四十八大愿已经建成了。一般讲建立:“建”是开始在做,“立”就是完成了。这里建这个愿已,“已”就是完成了。完成之后,这就好像是他用五大劫来设计了一个蓝本——规划设计图。规划设计图不是设计好了就放在那里啦,放在那里,规划设计图还是一个图而已——一个设计而已。要把它实现出来。那么法藏菩萨就开始起行了,就是实现他这个大愿的行动开始了。

第一句就非常重要: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猛之心。在动经无央数劫——这个不可计数的时间长河里面,就是做这桩事情,所以这就一向专心致志地来庄严、完成这个奇妙的刹土。我们说一个有成就的菩萨,这就是他的一个修行的秘诀——一向专志。这个大乘经典讲,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菩萨,他有个特点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恒常地修行一种法门。以这一法总摄一切的善法,这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修行的特点。那么相比较凡夫众生,他正好相反,他喜欢多元化,喜欢搞很多。搞得很多,心很散乱:今天张三,明天李四。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正好是凡夫众生的一个特点,他是很难成就的。

所以这个“一向专志”,不仅是出世间的佛法,你就是修习世间的某个学问,或者做成某个事业,也得要有一向专致的特点,不能搞杂了。因为每个人他有宿世的一个好乐、一个特长,你抓住你的特点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有很多企业家也谈他成功的秘诀:他就专门做他擅长的事情。但有的企业家,当他赚了钱之后就不知所已,他就到处投资,对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资,搞得越来越大,最后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钱都亏进去了,就失败了。所以要一向专志,不要分散。

我们中国有部上古时候的书,叫《阴符经》。《阴符经》实际上它是一部兵书——怎么打仗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道书——修道的书。它里面有这几句话,很有哲理,它首先比喻,叫做“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大家听了可能不知道在讲什么,解释一下。“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个人眼睛瞎了,那么马上他耳根的听力就会上来——功能就会增加,你看这个战国时期有个叫师旷的大音乐家。音乐家是需要他耳的这种听力的,辨别那个微细的五音——宫、商、角、征、羽是不是协调、和谐。为了使他耳的听力更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他熏瞎之后,他真的耳根的听力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听一个人的声音——你只要讲话,他就能够知道你的命运,听到一个国家的主流音乐,就能判断这个国家的兴衰。这叫“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当你的耳朵听不到的时候——聋了,你眼睛的视力就会加大——明察秋毫。这是我们平时都能感觉到的。

好,那就用这个现象来表达一种哲理,它表达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能分散。“绝利一源”,绝就是杜绝一切利益上的引诱——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点上。绝利一源,这样用师十倍。“用师十倍”就是你产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会打仗的,可能他就把这引申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虽然一分散,我不如对方的兵力多,现在我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攻他一个点,就会打胜仗,然后一个一个点给他收拾掉,最后就形成兵力的一种从劣势转为优势的情况。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然后“三反昼夜”,你在一昼夜当中又是精益求精,又在这一点上不断地加大,那你的功能作用呈几何级地增加了一万倍——“用师万倍”。所以无论是上古的古圣先贤教诲我们的,还是法藏菩萨在这里面完成四十八大愿建立净土,都是要一向专志。我们看到这些经典,就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我们也要做到一向专志。

所以后面讲三辈往生,就把这个“一向专志”也表达出来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一向专念?由于法藏菩萨完成大愿,完成净土,他是一向专志;现在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相应,我们也要一向专念,要专修。所以善导大师他为什么讲五种专修,是符合净土法门理念的:你要读诵,就读诵净土经典;你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你要称念,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你要观想,就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它就是表达一向专志,就是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产生一个密切的关联。这样你的心力已经倾向那个地方,临命终时无论怎么样你都会去,因为你的心理定势——惯性的力量——就是种子的串习,都指向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绝对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种一向专志,不是他一生,而是无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专志的。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给法藏比丘的一个开示呼应,说你要建立一个殊胜、超胜十方的刹土,这个可以啊,能实现哪!就好像一个人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终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见到大海底部的妙宝。你看这个世自在王佛也是谈至心精进的问题,至心也就是一向专志。所以我们无论修净土法门,还是做世间事业,要把“一向专志”作为我们做事的一个最高原则。我们无论在世间看那些成功者,还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实人和人之间,查他的禀赋,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后成败的一个关键,就是他的意志力问题、他专心致志的问题。

孟子讲弈秋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下棋成了国手,另外一个学生一边学下棋,一边猜测有天鹅飞过来,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来,做个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孔子在森林里面见的那个老人能够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来,像探囊中之物一样的,他能够达到这个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以我们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专志,我们念佛的神效才能上来。道家也讲九转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复。所以我们看这些经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们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论的原则。

好,那这样他因地当中,就是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所修的“佛国”——就是净土,从果上来说,它的面积开廓广大。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的广阔、开阔——“开阔广大”。由于他的心广大,所以地面也广大。“超胜独妙”,是指它的这个地面构成的材质都是七宝,乃至无量珍宝合成的,超胜他方世界所有的珍宝,唯独它非常奇妙。这是从它的材质来看。然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从它的“建”,到它最后的“立”——就是成就,它具有着常的特点。这个“常”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常;“然”就是法而自然的那种常的特点:在西方极乐世界体现出来了。这种常的特点就是“无衰无变”,这个刹土不会有衰坏,不会有变异,它永远都是那样清静、庄严的。无衰无变,这就是它常的特点,不像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世间,有成、住、坏、空。以后这个地球,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它们共有三大灾,水灾、火灾、风灾要把这些世界全都毁掉。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三灾的威胁,它永远是不会衰变的。

《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二)

好,那么出现这样一个净土的果报,是由于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这个“兆载永劫”就已经是我们难以想像的时间跨度,然后加一个不可思、不可议的概念——这都是华严表达的那种大数里面最后的大数。就是这样一个圆满大愿的过程,经过的时间是非常漫长的、非常久远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这样“不可思议兆载永劫”,法藏菩萨“积集菩萨无量德行”,就是矻矻汲汲地修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在这个永劫的修行当中,首先是“心净则佛土净”,法藏菩萨也要走这个道路。自身清净——净土之因,从清净自已的心开始。所以“不生欲觉、瞋觉、害觉”,就是贪色、贪财的这个欲望的觉,这个五欲得不到满足——瞋恨的觉以及恼害他人的觉,不生起来。这是细微的——这个贪、瞋、害的觉不生起来;那么粗糙一点的就是对境产生一种想——一种冲动的贪欲的想、瞋恨的想、恼害他人的想,也不起来。这个心就如如不动。

那这个心摄受了他的六根——摄住六根,“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不贪恋执着外境的六尘,那你想,这就不是凡夫。我们凡夫是六根都要奔逸在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里面,中间就会生出六识。所以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这就使凡夫众生在这里苦恼,竞争,造孽、轮转。现在法藏菩萨六根摄住,与六尘不偶——不对待,当然也不会产生六识。你看他的心就很清净,就离开了十八界——凡夫的境界。忍力成就,不计众苦。这个菩萨道里面,特别强调忍的力量——超过持戒、精进、禅定一切力量。能忍之人就是大丈夫。这个忍分为两种:一种是众生忍,一切众生骂我,打我,诽谤我什么,如如不动——你不跟他计较;一种是法忍,就是法上的——饥渴哟,寒热啊,这些,也能够忍。

那一般讲忍,就是面对魔军。有的是来自外面的魔军;有的是来自我们里面的魔军,就是我们的烦恼、结使。你看释迦牟尼佛成道的时候,百万魔军过来,佛就告诉魔王波旬,“你这个魔军啊”——魔军一般能够发出十支队伍,这十支队伍是挺有意思的,所以我们辨别什么是魔。魔军发的第一支队伍——最大的部队,就是“欲为汝初军”:欲——YIN欲,是你派出的第一支主力部队。我们一面对欲望就打了败仗,堕在负处,就成了俘虏;那你面对魔军,你首先就败了。“忧愁为第二”,忧愁也是魔军呀——第二支队伍。“饥渴第三军”,饥渴是魔军的第三军,如果我们忍受不了饥渴——饥渴起盗心,你就偷人家,抢人家,你就是堕到了负处啦。“渴爱为第四”,这种爱欲的需求像干渴一样的,让你坐立不安,非要去满足不可。“第五睡眠军”,所以一天到晚我们就昏昏欲睡——睡眠,也就是被魔军控制了。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做到不睡,但至少要做到控制睡眠的时间。如果我们像社会上养生一样的,你得要睡八个小时九个小时;修道人如果睡八个小时九个小时,那可能就有问题了——你被魔军控制了。孔子对宰予——他的学生,看到他昼寝了,都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怖为为第六”,这种害怕、恐怖、畏惧是第六军。“疑悔为第七军”,怀疑、后悔就是第七军。所以当我们升起极重的对善法的怀疑和后悔的时候,我们被魔军控制了。“瞋恚为第八”,瞋恨的心——动不动发火的心,这都是魔军。“第九利养军”,就是你追求名闻利养,喜欢这些知名度,喜欢搞那些虚的东西——摆架子、搭架子,这都是被魔所控制。“第十军自高,轻慢出家人”,就是自己把自己看得很高,很骄慢,轻蔑出家人。所以这个魔军的十支队伍,我们想一想,面对这十支队伍,我们能不能打胜仗啊?很有可能我们都打败仗啊!一打败仗,这个魔王波旬很高兴了:“你没有逃脱我的魔手——魔掌心哪!你还是魔子魔孙啊!”所以三界不容易出得去。

那么法藏菩萨他的忍力成就,就是超越了这些魔军的范围。忍力成就也包括他的忍辱波罗蜜,不生一点瞋恨的心。就好像《金刚经》讲那个歌利国王割截忍辱仙人,一片一片肉割下来的时候,这个情况下,一般的人还不生瞋恨心吗?!但是这个忍辱仙人不仅没有生瞋恨心,还生怜悯心,生慈悲心,而且发愿:“我成佛,最先要度你这个恶王。”这就忍辱到家了。所以这个歌利国王以后就成了释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憍陈如,憍陈如就是歌利国王过来的。这是“忍力成就”。

“不计众苦”,就是所有的痛苦都不计较。为了完成这个大愿,为了庄严西方极乐世界,就是阿鼻地狱的苦都要经受。不会由于受点苦,我就后悔:哎呀,这个愿很难完成啦,得了得了吧!“不计众苦,少欲知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的。“少欲”,欲望不要太高;“知足”,尤其是一个沙门,有少欲知足法,才有涅槃法。我们很多的烦恼、很多的谄媚攀求的心,都来自多欲。少欲之人就住在茅蓬,他也是如同住在天堂;多欲之人住在天堂,他也像住在茅蓬。所以现在我们讲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不在于外面的这种物质的多少,实际上就在他的一种观念、一种心理的觉受。所以幸福指数是跟人的观念相关的。

现在我们这个地球面临着这样的一种资源的匮乏、生态环境问题、战争的问题,实际要开的一个药方就是少欲知足。唯有少欲知足,才能够使环境的压力、人和人之间的这种紧张情况、国与国之间的紧张给它缓和下来。但恰恰又是非常悲哀的,人的愿望从潘多拉的魔盒一旦放出来之后,他没办法降低他的欲望。各个国家都在谈排碳量的问题,谁能够主动地说,把自己国家的排碳量降低呢?就像美国这个最发达的国家,他提生态问题提得很多,但是他也不愿意减低他的排碳量啊!你这个大国都不主动降低你的排碳量,怎么可能让其他的国家降低呢?!所以最终还是个多欲的问题:欲望太高了,追求高消费,居高不下。直到人和人之间、国家和国家之间都不降低欲望,那以后的南极、北极全都融化,海平面全都升高,沿海地区的发达城市全都淹没,整个的地球土地越来越少;由于资源土地越来越少,可能就会引发战争。所有的苦难都是从欲望里面出来的。所以你看我们的这些菩萨们,给我们传达的是这样的智慧——少欲知足。

没有“染恚痴”,染恚痴就是YIN欲的心、瞋恨的心、愚痴的心。“三昧常寂”,修甚深的止,住在那种恒常寂定的三昧里面;然后止中有观,能够升华他无碍的智慧。在他修行的过程当中,他没有一点虚伪的心,没有谄媚弯曲的心。“直心是道场”,就真诚、正直的心。我们看到这些经文,作一面镜子,看看我们自己。实际上,我们要升起大惭愧心,我们举心动念常常不真诚,虚假。然而我们有种种的欲望,要满足就会谄媚:对自己的上司、对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他就会谄媚。于是这个过程他都用机心,这个机心就弯曲。

“虚伪谄曲”的心是严重违背道的,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人看佛经看不懂。甚至拿到《印光法师文钞》他都看不懂,哪怕他受过高等教育。实际上最终不是他的文化程度问题,他的心是虚伪谄曲的心,他就看不懂佛经: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大乘佛法会讲直心是道场,你正直的心就能够开发智慧。法藏菩萨无量劫以来没有虚伪谄曲的心,这我们都要效仿。虽然这个环境好像虚假,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是有这么一个样子,但我们要知道,你说假话办成的并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是什么正事!如果非得要用虚伪谄曲的心才能做成事不可,干脆我们无为一下。所有的善法当中,无为法最高——干脆就念阿弥陀佛好了。所以我们要有这么一种超越的心态,即便做世间的事情,也得要有出世的精神去做。

那么法藏菩萨人际关系怎么相处呢?首先他的念头没有虚伪谄曲之心,然后人际关系“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对人非常的和蔼,颜色非常的欢喜,说的都是爱语、听得让对方欢喜的话。做到这一点不容易!我们凡夫众生都是有我执、我见、我慢的。所以他人际关系为什么搞不到一起,不能沟通,就是“我有我的性格,我有我的见解,我比你强”。所以见了面不要说和颜爱语了,好像欠了他什么似的,板着一个脸,而且还有设防:现在人和人之间关系实际上是太糟糕了。实际上这也是我们的心地日益险恶污染、道德水平下降的产物。那么“先意承问”,就是主动地去问讯对方,不是说:“你不问候我,我也不问候你。你有什么了不起呀?”主动问候,就好像常不轻菩萨,见了所有人顶礼:“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终将作佛。”主动地去顶礼,去说出这样赞叹的话。

好,这样的一种修行是用勇猛心、精进心去做的。这种庄严妙土的志愿,在无量劫当中无疲无倦——不疲厌。“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专门去求清白之法——什么叫清白之法?就是令自己和他人回归到佛性——这样的法。那在我们修行过程当中有几种可得注意。首先讲惭和愧。佛经讲有二种法——为两种白法:一个是惭,一个是愧。所以一个菩萨修行,他一定要有惭愧心、忏悔心,然后要有持戒的心,然后要执持名号念佛的心。这些都属于清白之法的范围,每天把它们作为自己修行的内容。这就属于前面讲的“洗濯垢污、显明清白”的过程。那么以这个清白之法来自利的目的,是完成自己的福德智慧来利益众生;同时把利益自己的清白之法也教化众生,也让众生以这种法来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好,在这个过程当中,而且恭敬供养佛、法、僧三宝。三宝是自始至终能够加持我们的巨大精神力量,它是常住的。所以法藏菩萨在任何一劫、一生的投生当中,都要恭敬三宝。恭敬有供养,有听法,有蒙佛授记,有代佛弘化这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你看这个法藏菩萨,他发四十八大愿已经是大菩萨的身份,然而在他未来的修行过程当中,他还要去寻找善知识。善知识是我们成就佛道的大因缘。你奉事师长,说明放下了自己的“我慢”。只要有一个人在道德、智慧、法上比我强一点的,我们都要拜他为师,执弟子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来学的。

这说明佛在因地当中有个特点:每一次的示现他都要观察,这个世界上我所处的时空态里面,有不有一个比我更有道德、智慧的;只要有,一定要拜他为师,然后恭敬侍奉。执弟子礼,就是这个师长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像奴仆的心,像大地的心一样去奉事师长,把这种至极恭敬的心表达出来。尤其是对我们的和尚阿阇黎,一定要奉事恭敬;如果不能恭敬自己的师长,如果对师长有轻慢之心,甚至有讲坏话之心,这都是要堕地狱的。所以这些,法藏菩萨都是在以身垂范了——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福德、智慧来庄严自己的一切菩萨行,这就“以大庄严”,来“具足众行”。“大庄严”这里就是大乘的福德、智慧。来庄严自己的菩萨万行,其目的是令一切众生也获得这样的功德成就。

《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三) 

“……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弃国捐王,绝去财色。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无央数劫积功累德。随其生处,在意所欲,无量宝藏自然发应。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住于无上正真之道。或为长者、居士、豪姓、尊贵,或为刹利、国君、转轮圣帝,或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如是功德不可称说。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身诸毛孔出旃檀香,其香普熏无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无尽之宝、衣服、饮食、珍妙华香、缯盖、幢幡庄严之具。如是等事超诸天人。于一切法而得自在。”

好,先看这一段。法藏菩萨在这个无量劫的积功累德过程当中,他一切自利利他的行为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诸法空性的智慧的基础上去做的。所以智为前导——般若智慧前导。所以他是住在“空”。诸法的空性——自性空、毕竟空、无所有,这是诸法的本质相状。住在这样的空里面。空就离开一切相,没有男相、女相、一相、异相、善相、恶相,这些:无相。“无愿”,没有相也就没有希求的东西。所以讲空、无相、无愿叫三解脱门:入涅槃城,或者从空门入,或者从无相门入,或者从无愿门入。

好,住在这样的三解脱之法当中,那当然就“无作无起”:诸法不生不灭的体性决定没有造作,没有生起。要观一切法——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无论是心法还是色法,都是如梦如幻如化,没有一点真实特点:观法如化。所以这都是一个般若智慧的正见。那住在这样的空性里面、般若里面——不住一切法就住在般若上,同时又自然遵循一切因果的法则。不是说住在空性里面就什么都不干,住在空性里面还要生起一切善法——来止恶修善。所以下面就谈到他在行为层面的止恶修善之因。

“远离粗言”,粗言这口业就是粗恶的语言。我们在身、口、意三业当中,最容易范的就是口业——这个口无遮挡。因为我们都有这种烦恼:总是会看别人的缺点,看到了总是喜欢说出来。于是我们就有这个口业。这个粗恶的语言包括妄语呀,绮语呀,恶口哇,两舌啊——都包括,就是四种口业的内容都有。要远离它,不要去说这种妄语——粗恶的语言,因为这是害自己,也害对方。言语伤人,就好像热天忽然面临着寒冷的冬天一样。一句恶言你伤了人家的心,他是一辈子都会怀恨在心。于是这个怀恨的种子,可能生生世世你们都要对面。像存的本钱还要长利息,微小的一个恶言以后可能形成大的冤家对头。那么这样,自己造的口业自己就有果报,又害得别人生起瞋恨之心:彼此都得到了伤害。这个“远离粗言”里面也包含着身、口、意,就是身、口、意的十恶都远离,以这个粗言作为一个代表来说。那么相反的,就“修习善语”——慈善的语言、真诚的语言、和合的语言、恭敬的语言。修习这个善语,这样自己得到利益,也能令他人得到利益:菩萨四摄法的爱语。

这个语言作用人的心理是非常细微的,我们常常这方面不注意。得罪了人都不知道怎么得罪的,以后生活、人生很坎坷都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常常问题就出在口无遮拦:喜欢讲别人的坏话,于是这话又传到对方那里,好了,你就得罪了一个人啦。然后人家以后给你过不去,你还:“哎!你怎么这么坏呀?”实际上是你种的一个因的结果。所以要修习善语,要随喜赞叹他人。这个其实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反过来啊!一般的人都是说人家的坏话非常厉害,非常痛快——他越说越痛快,恨不得把人家祖宗三代的坏事都给说尽,他才高兴;然后叫他赞叹别人一句,这个话就很难出口——他就赞叹不出来。所以修习善语不是很容易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培养一种同体的慈悲心、不忍之心?你看你一个恶语伤害对方,如果有同体观,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你被这种恶语伤害的时候,你愿意不愿意啊?这个恕道的一个根本的精神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就远离粗言;通过“己欲达而达人”,就修习善语,自己得利益也利益他人——“人我兼利”。这就是修十善业道。

然后每一世的修行示现,都能够把国王的位置放弃。“弃国捐王”,国王不当了。杜绝财色,就出家啊,行作沙门了。一切世间人最看重的就是财富,就是女色,这两种最大的欲望,正好法藏菩萨每一世都把它放下。多少众生为了财色,造了多少的恶业——地狱的业!所以一个菩萨深知财色的可怖、可厌,一定要示现“绝去财色”,来把修道的价值彰显出来。所以自己行持“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个布施度悭贪,持戒度毁坏,忍辱度瞋恨,这个禅定度散乱,般若度愚痴。到了究竟圆满程度就是波罗蜜——到家了,到彼岸了。自己修六波罗蜜得利益,也叫一切众生行六波罗蜜。“无央数劫”也是很大的一个时间概念了——来修这样的自利利他之菩萨道。“积功累德”,积集无量的功德,累积无量的德行。

好,这是他的修因。修因就能够有殊胜的果报了,所以在每一世投生的地方,只要他愿意,就有无量的宝藏显发出来。他的福报很大,地下的伏藏——金银七宝的宝藏自然显现出来。那自然显现,这么多福报来了,干什么呢?由于法藏菩萨原来就发了这个愿——要做大施主,做大施主,在每一生当中你拿什么去布施呢?如果你自己吃饭都有问题,你不是空的愿吗?所以他这个事是要兑现的:我每一世都有无量的宝藏过来了,于是我就把无量的珍宝之藏来布施。这样的一个财布施让一切众生感激——生感恩之心,然后再跟他讲佛法,教化这些众生,令其得到安立,住在佛道上,让他们发成佛的菩提心。所以一切布施最终还是法布施为上。

那么这样的过程当中,他曾经示现过种种的身份。或者为大富长者,或者为居士——印度讲居士也是有地位的,他有道德但是显现得很恬淡,追求精神价值,叫蕴德寡欲,社会地位也受人尊重,才叫居士——就叫居家之士。士,属于这种社会的精英阶层就叫士。“豪姓、尊贵”,就是他能生到贵族之家——这个门阀、贵族。或者能够掌握政权做刹帝利、国君,或者成为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四种:铁轮王、铜轮王、银轮王、金轮王。或者他能够示现在六欲天做天王:这个欲界的六天——从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法藏菩萨都做过天主。乃至于在色界天做大梵天王。所以你看他示现了很多的身份。实际上我们从经典看,他还示现过比丘,示现过太子这些身份。那么在这些身份的示现中,每一期的生命都能够以四事——就是饮食、衣服、汤药、卧具——来“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种上殊胜的福田。所以法藏菩萨每一次的示现,都不会忘记去做广修供养诸佛的福田。这样的功德是无量无边,“不可称说”。

然后他自己的身业感得“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就是他口里发出的气味很香的,很洁净的,那个香味就像青莲花的香味;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里面也能放出旃檀香。你看大菩萨就不一样了:他身上不像我们这样的血肉之躯有很多微生物,有很多细菌——这些他没有。由于有这个血肉之躯——很多微生物、很多病菌在里面,所以我们口里就不是香洁的。只要早上一起来,我们的口里就发臭,不刷牙还不行;然后出点汗不是旃檀香——这个酸臭的味道。所以我们的身心状况跟这个菩萨相比,那是天壤之别。身心很洁净,出旃檀香,出青莲花香,那绝对是真实的。不要以为我们口里很臭,就怀疑:怎么会有青莲花香呢?

别说菩萨有,就说这个世间有读《法华经》的人,她口里都会放出莲华的香味。这个宋代颍州有个叫卢媚的官妓,她的口里就放青莲华香。有一个会看她前生的僧人——有点宿命通,说这个官妓上一辈子是比丘尼,诵了一辈子的《法华经》。到临终的时候一念之差,就没有解决生死问题,成为了一个官妓——陪高官的妓女。所以为了验证,就拿一部《法华经》给她念,她一念,非常流利就念下来;如果再给她另外一部经,她念不下来。所以我们想,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菩萨的时候,口气香洁如优钵罗华——青莲华,放出旃檀香味,实际上这些功德也都在六字洪名里面。我们好好地把这个佛号念得相应了,也能把法藏菩萨的青莲华香味转为我们的青莲华香味。

好,那么这样的口里和毛孔放出的香,都能够普熏——就是遍熏——无量无边的世界。我们一切众生能够接纳到这样的香味,都能生起像法藏菩萨那样做大施主的慈悲心,生起恭敬三宝的心。法藏菩萨每一期的示现都是容貌、身相非常端正。“相好殊妙”,具有如佛的那种相好庄严。由于他的悲心和福德所感,还出现一个不可思议的妙用。就是法藏菩萨他的手掌心里面,好像无尽的福德之藏,能够显现一切的珍宝。就从手掌心里想要黄金,就有黄金,想要白银,就有白银,想要流现金银七宝以及种种衣服、种种饮食、种种花、种种香、种种缯盖、种种幢幡、种种音乐来,这些壮严之具都从他的手掌心里面流现出来。那你看看法藏菩萨,他要广结善缘就太有条件了:天下所有的穷苦人你们都来吧,我都可以给你布施。由于手上是无尽的福德之藏,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所以一切众生在他那里都得到了什么——得到了欢喜,结上了人缘了。所以我们这些今天能听到这个《无量寿经》阿弥陀佛的法门的人,说不准就在多生多劫以前——在法藏菩萨布施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是正在排队接受布施的一员。是不是?

这个事情是很重要的。就是法藏菩萨在无量劫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以这种无我的智慧,以他的慈悲,生出他无量的福德、无量的慈悲、无量的光明、无量的法布施。他一方面完成自利利他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他要为未来拯救一切众生先结上一个人缘。佛能不能度众生,众生能不能接受这种救度,这里面还不仅仅取决于水平问题,更多的是取决于一个缘。有缘了,能够一听就亲切,就欢喜,就能接受这种救度。所以佛不度无缘之人,不是佛有分别。就是你跟佛没有缘,佛跟你说了,你不接受救度——你不相信。现在我们能够相信这个法门,能够愿意去,实际上就告诉我们,是阿弥陀佛无量劫以来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跟我们结过缘——主动地跟我们结缘。当我们穷的没有衣服的时候,得到了衣服当然就欢喜;饿的即将要死的时候,接受了这么多饮食:这就有缘了。那么这样自利利他的佛事,“超诸天人”。包括他给一切众生的福德,也是一切天人的福德不能比拟的。这就是大菩萨已经到达事事无碍境界的一种情况。

我们读《华严经》,善财童子参到一个优婆夷——叫具足优婆夷——的时候,具足优婆夷她的院子里面,四面八方有很多很多的众生到这里。干什么?也是领救济之物和学法,她就是面前有个小瓶这个小瓶里面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要饮食就有饮食。一个小瓶里面,很多很多的众生——不可数的众生来了,所有的人都能吃饱,而且吃不完。具足优婆夷是用一个小瓶里面——给与她的无尽福德之藏,来布施一切众生。那么法藏菩萨是从手掌心里面流现出的无量福德之藏,布施一切众生。这都是大不可思议的事事无碍的境界。所以这就表明法藏菩萨在他无量劫积功累德的过程当中,他“于一切法得大自在”。心能转物即同如来,以这个大自在解脱的不可思议的境界,来饶益一切众生,来与九法界众生结上法缘——是他未来成佛、圆满大愿、救度众生的序幕,为成佛救众生先打下一个伏笔,打好一个基础。

好,那么今天了解阿弥陀佛因地上的修行,我们常随佛学。怎么学?里面都有它的内容。然后我们念佛。以什么心态念佛?要以阿弥陀佛那样的胸怀来念佛,要以感恩的心来念佛,要以惭愧的心来念佛,这样我们才跟弥陀的名号相应。由于阿弥陀佛——就法藏菩萨——因地修行的所有福德、智慧、功德、六度都在名号里面,所以我们把这个名号念好,就等于把阿弥陀佛无量的福德之藏、功德之藏、智慧之藏开显出来,来转为我们的福德、智慧。所以能够信愿持名者,就叫“多善根福德因缘”。以佛的功德来庄严我们的功德,这叫香光庄严。所以了解法藏菩萨因地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大安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大悲咒     

大安法师讲地藏经     

大安法师讲二河白道喻     

大安法师讲法华经     

大安法师讲公案     

大安法师讲观经     

大安法师讲华严经     

大安法师讲普贤行愿     

大安法师讲往生咒     

大安法师讲信愿行     

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     


其它法师讲《无量寿经》

彻悟禅师讲无量寿经    

传喜法师讲无量寿经    

纯祥法师讲无量寿经    

德森法师讲无量寿经    

定弘法师讲无量寿经    

法然上人讲无量寿经    

佛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宏琳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光法师讲无量寿经    

慧净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无量寿经    

净因法师讲无量寿经    

开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宽运法师讲无量寿经    

仁清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道法师讲无量寿经    

悟显法师讲无量寿经    

信愿法师讲无量寿经    

印光大师讲无量寿经    

智随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慧法师讲无量寿经    

庄霖法师讲无量寿经    

自了法师讲无量寿经    

宗舜法师讲无量寿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