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法师:略述涅槃学派所探究的主要问题(仁慈)--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其它法师所有开示



 其它法师:略述涅槃学派所探究的主要问题(仁慈)


 下载DOC文档  



略述涅槃学派所探究的主要问题
仁慈
闽南佛学


  一、前言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是大法东来的第一个高潮。译事隆盛,学派纷呈,义学界空前活跃。占主流思想的涅槃佛性论是学者们探究的热点所在。从六卷《泥洹经》译出以来,道生法师孤明先发,首倡阐提有性顿悟成佛,一时震动教界,产生轩然大波。此後北本《涅槃经》传到江南,由谢灵运等人改编润色成南本《涅槃经》,流通极广,备受涅槃学者的欢迎。然而由於《大般涅槃经》关於佛性的说法前後不同,使许多义学沙门为之困惑,对佛性的问题也各抒己见。普遍关注的是何者为正因佛性?佛性是本有或是始有?长期没能达成共识,直到唐初,尚未有定论,玄奘大师西行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寻求这个答案。本文根据《大涅槃经集解》、《大乘四论玄义》等资料,对上述问题作尝试性的叙述,敬请指正。


  二、关于正因佛性的讨论
  佛性的基本含义是众生所具有的内在的成佛依据,是众生成佛的正因。其特徵是永恒存在,不生不灭。而与此相对的为缘因,是指成佛的外在根据或条件.可是究竟何者为正因佛性,涅槃学者莫衷一时。其中北凉的道朗,梁庄严寺僧曼等人主张众生是正因佛性。如在《大乘玄论》卷三上说。以众生为正因佛性,故经言正因者谓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即言正因者谓诸众生,故知以众生为正因佛性。
  这是说众生就是正因佛性,是觉悟成佛的内在因素,而常行六度则是成佛的缘因。
  《四论玄义》卷七说:众生为正因体,何者?众生之用总御心法,众生之义,言其处处受生,今说御必之主,能成大觉,大觉因中生生流转,心获湛然,故谓众生为正因,是得佛之本。故《大经狮子吼品》云;“正因者谓诸众生也。”
  《大般涅槃经》裹多处强调众生是成佛的主体,是随业流转的实体,也是觉悟的主体,所以众生是正因佛性。而齐定林寺僧柔,梁开善寺智藏等认为六法是正因佛性,如驮乘玄论》卷三说:。第二家以六法为正因佛性,故《经》云:不即六法,不离六法,言六法者即是五阴及假人也,故知六法是正因佛性也。
  上面所讲“六法”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舆由此五种因素结合而成的人。原文以大象喻佛性整体,如果色是佛性,识是佛性,以至说众生之。我。是佛性等,都是错误的看法。如同盲人摸象各持己见。正确的见解应该是:“佛性者亦复如是,非即六法、不离六法。众生佛性非色不离色,非我不离我。这是说五蕴中的任何一蕴和众生之。我。即是佛性的—部分,又不是佛性的整体,二者是相即相离的。说六法为正因佛性,实际则侧重於说众生是佛性,指出众生不同於无情的墙壁瓦石,而有”心识灵知。所以才能达到觉悟。
  主张以心法为佛性的包括以“心”“真神”、“心上有冥传不朽之义”“心有避苦求乐性义”阿赖耶识为正因佛性的五种见解,究其实均以心识为佛性。
  《四论玄义》卷七说:“第三宝亮法师去:真俗共成众生,真如性理为正因体,何者?不有心而已,有心则有真如性上生故.平正真如正因之体,苦、无常为俗谛,即空为真谛,此之真俗於平正真如上用故,真如出二谛故。若外物者虽即真如而非心识,故生已断减也。”
  这裹是说的真如为正因佛性,说真如超出—谛、二谛已是它的两个方面,这实际是把真如与神明等同。宝亮还认为,众生虽有佛性但要通过积德修行,才能清除掩蔽佛性的烦恼,使佛性显现达到解脱。对此吉藏在《涅槃经游意》中介绍说:“生死之中已有真神之法,但未显现,如蔽黄金。”意谓神明之体被神明之用遮蔽,一但断除这种遮蔽,神明之体的佛性便得以显现。
  梁代光宗寺法云是宝亮的弟子,他发挥宝亮的观点,认为心有避苦求乐之性,此即为正因佛性,也就是把心对涅槃的追求意向称之为佛性。宝亮的神明之体为佛性,并认为它有厌苦求乐之用,而法云则强调後者为佛性,齐代中兴寺的法安认为心上有。冥传不朽之性。此即为正因佛性,冥传不朽之性就是指心神不减,即可随缘轮回生死,又可觉悟成佛,这是把心识的永存不灭的性质称为佛性,实际以心,神明之体做为正因佛性的说法,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又有南朝宋代新安寺法瑶,太昌寺僧宗。梁代灵根寺慧令,慧正等人认为众生所具有的。成佛之理。是正因佛性。法瑶运用《大涅槃经如来性晶》中贫女家有藏金的故事(喻佛性)得出结论;①理者正理,成佛之理。②此理是众生受教行善的内在依據,也是成佛的内在原因。③众生不论见解如何,属於哪一种类都有此正理(佛性)。但因被烦恼遮蔽不为自己所见,只有听到关於佛性教诲之後方生信解,这样才有可能见性成佛,因为佛性就是如来、法身、法性。所以。理。也就是常住不灭的法性本体。法瑶的弟子僧宗继承师说,也认为理为佛性。在他们看来。理。兼有体性二义,众生所秉之性(佛性)即为本体之理(法性。真如)的体现,被烦恼掩蔽的佛性,只有经过修行思悟。才可见性成佛。


  三、佛性的本有与始有之争
  本有说主张—切众生本自觉悟,不假造作,最终必定会成佛.而始有说则认为清净佛果从妙因生,待缘始起,破障开悟,当来作佛.本始的争论如玄奘法师所说。纷纭争论凡数百年。《大般涅槃经》中对此虽无明确的说法,然而多处强调众生本有佛性,如贫女家中藏金,雪山妙药等。
  唐均正在《大乘四论玄义》中对本有、始有做了介绍:如说道生主张众生本有佛性,而不是当有佛性。至於白马寺的昙爱在《四论玄义》介绍其见解是:“无明初,不有而已,有心则有当果性,故修行方行克果,故当果为正因体。”是说—切有情都有成佛之性。吉藏《涅槃经游意》中说梁开善寺智藏主张佛性本有必得义,故本有而本时是末那,得时是始得,实是生义.是在字面上调和本有、始有之说的。既承认本有,又承认始有,其本有的含义是“本有于当”,即众生本来就必定会成佛,必有佛性。而开善寺智藏的主张还是佛性当有,认为众生本有成佛之理(必然),但未成佛时没有佛性,成佛时才可说有佛性,佛性是果而不是因。与始有论相对,凡主张心理等正因佛性者,多主张佛性本有论。


  四、结论
  涅槃佛性说自晋、宋与起之后,使中国佛学进入一个以众生悉有佛性为主流的新阶段。所探究的主要问题异说纷纭,各家争鸣活跃,有力的推动了对佛性论研习的深入,同时风行两晋时代的般若学日渐衰微。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涅槃学,引起了义学沙门的普遍关注,以至隋唐一些宗派大师对此都有所涉猎。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弘扬阐发。南朝齐梁时期是涅槃学派的黄金时代,围绕着什么是正因佛性,成佛的途径,成佛的时间等问题,都做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仅举其一隅,挂一漏万在所难免,求教于方家。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其它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其它法师讲宝箧印陀罗尼经     

其它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其它法师讲大势至菩萨圆通章     

其它法师讲地藏经     

其它法师讲观经     

其它法师讲解深密经     

其它法师讲金刚经     

其它法师讲俱舍论     

其它法师讲楞严经     

其它法师讲普门品     

其它法师讲普贤行愿     

其它法师讲胜鬘经     

其它法师讲维摩经     

其它法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药师经     

其它法师讲遗教经     

其它法师讲圆觉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