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弘法师: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能弘法师所有开示



 能弘法师:第一次闭关随笔 修行 二


 下载DOC文档  



修行(二)

修行了生死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以戒为基,修定,由定起慧观,透破生死烦恼;二是以戒为基,定慧同时(内观),透破生死烦恼。

另外总结是:一、从心的“用”上下手,转六、七识,后彻心源,证真如空性,圆融二谛,回归中道。二、从心的“体”上下手,直到掀破黑漆桶,彻证心源,消磨习气,直至圆满。

戒定慧三种解脱生死烦恼的方法,可以落实在八正道上,戒:即摄正语、正业、正命;定:即摄正精进、正念、正定;慧:即摄正思维、正见,如是落实八正道,即能了生死、断烦恼!

正对邪说。正者即能让自己他人和谐、安详、解脱;邪者即伤害到自他的和谐、安详、解脱。

戒是不害、道德的行为,克服粗重恶业烦恼;定是透过一善法门,控制自己的心达到专注、集中、不散乱昏沉的效果,克服五盖的中度烦恼;慧是实相的洞察,透破我执的坚固无明,摧破微细烦恼,获证大解脱。

不单要觉知粗重的表象,还要觉知微细的实相。

实修指导:坚固基础——《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受持地藏经的殊胜利益》、《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要》、《正道光辉》、《来自阿兰若的法音》、《定慧之路》、《禅定旨要》、《清净道论》、《坛经》、《金刚经》。

在生灭变迁的现象中,没有实体的“我”可得,一切苦乐的反应,只是生灭变迁的现象,惯性的陷入执取乃是不明实相无我的错觉所造成。放下习惯性的反应,当下是平等觉醒的正知现前,此即修行的要点!古大德“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即是这种平等空性无分别了了分明的觉醒功夫已经成片不倒,所谓“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也!

忏悔得救!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人的可耻不在于犯错,知错不改,才是真正可耻!

佛陀说:“回头是岸!”有道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一切罪业皆由无明业习所生,无明业习体性空寂,罪业也是体性空寂,但因妄起无明,造作罪业,故受苦果。须放下业习,莫要愚痴造作罪业。枉受苦果,一切皆自作自受矣!

《普贤观经》曰:“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实相无相,妄想无体,缘起空性,本来清净。

示护关诸弟子及寺院大众们:

大家当保持专心而不紧张、放松而不懈怠的心态,保持好和谐、安乐、清净的心灵,不要被烦恼魔、业障魔、妄想魔所左右,勤忏悔、反省而安心办道,念祈愿文得发心到位,应缓慢、真诚、柔和、清净、慈悲才有用处!平时守好规矩,正念莫失,多念佛、看书、拜佛、打坐,少说话乱心!莫走形式骗自己,一定不要忘了菩提道的次第修法,当明因果,怖畏三恶道,念死无常,珍惜暇满人生,祈请三宝加持,发出离心、菩提心,念念在道!有事当冷静、平和的处理,无事莫找事,凡事尽心尽力、问心无愧就好,无须患得患失矣!愿大家吉祥!

禅是直捣黄龙,没有次第、顿超直入,直显真心理体,彻悟自性真心!

内观是步步进逼,次第显示实相,直到证究竟实相涅槃!

用功夫有不同,但目的一样——禅悟者平时只是常行一直心,不落是非好恶,内心不动,外不被境转;内观明者,了知业习感受之虚幻,唯以觉醒、平等心对待一切。

禅单刀直入,不讲次第,唯利根者易参!内观有方便、次第、显实相、从浅至深,易为大众所修行。

不能从禅入手者,若有明师指点修内观,也能了生死矣!

有祖师曰:悟后起修是真修。确实如是!

楞严曰:“理虽顿悟,事须渐修,乘悟并消,因次第尽。”真是深刻!

理有因缘契合而明悟的,但无始业习惯性又岂是一朝顿除的呢?要视各人的宿世善根而定,所以解脱道证初果还须七番生死,须修行至阿罗汉果位才完全圆满了生死。菩萨道九地之前不都还是有学位吗?当然,佛陀说有人依四念处而精勤修道,有七天就证阿罗汉的,这则是个人的宿世善根深厚了。

开悟见真如本性,还只是理悟(证本来面目),断习气还需要一步一步证悟,达到妙觉圆满才成佛,并不是一开悟就成佛了。

当然,开悟的人永远走不错路了,所以教导没开悟的人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历史能称上为祖师的,都是传佛心印的开悟者。

有人曾经问佛陀:有人总是来听您讲法或亲近您、看见您,为什么他们还没有解脱呢?

佛陀说:佛陀已经如实毫无隐瞒地指出了道路,但如果这个人听了之后只是说:“善哉!善哉!善哉!”但却不去走这条路,那又怎么可能解脱呢?

所以佛陀曾说:“见法即见佛,若不见法,纵攀如来袈裟不名见佛。”

《金刚经》曰:“若人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所以六祖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故修行了生死重在真行,岂是凑热闹、空谈论就能了生死的?若自心不改恶习,看不破,放不下,贪嗔痴慢疑不正见,那纵日日跟佛陀、六祖见面,又有何益?

明明知道对的,而我们不去做,那只是我们业习种子在反抗,这时侯一定要观照,觉醒自己的抵触情绪而放下,以不贪嗔的平等心对待自己的业习,那么菩提道就会更进一步。当然,习惯于随着业习走的人,忽然要改正,可能会很痛苦,但这种苦却能促使自己战胜业习做心灵的主人而获得究竟的安乐!不改变业习而放任业习的造作,则只有生死轮回。也许有暂时的感官刺激的乐,但终究是苦的。当然,刚开始,也不是一朝就成功,改变业习也是需要磨炼的过程,有反复、有挫折也是正常现象,但重要的是认识到改变的重要及立志去改,而不是不改,反而怨天尤人,或随业流转!

莫忆、莫随、莫妄、无住、无相、直心、觉醒、平等。

过去心:莫落于过去的事中纠缠不清,当机立断、看破放下!

现在心:万一有妄念起,莫追随而连续不断,其自生自灭。

未来心:莫妄想,制造一大堆不净烦恼、造作未来生死业。

应以无所住、即相离相、直心是道场的正念现前,保持觉醒不起贪嗔的平等心。直心者无伪妄而纯真、质朴、真诚、坦荡、无虚曲、谄媚之心也!经曰:“直心是道场!”

《宛陵录》曰:“不识自心,皆名邪行。”真修行应当警觉!

死生无变于心,得失祸福无挂于怀,名利食色如过眼烟云。能如是观照乎?

我们应当经常省思自己的心,莫让它放逸如野马狂象。心若放逸,失去正念,那么贪嗔痴乃至恶口、两舌、绮语、妄语,甚至杀、盗、邪YIN十恶都会现前,有意无意造无边罪恶,害己害人,枉受恶果苦痛,岂可不慎之又慎!万一不小心,应当赶紧反省改过,悬崖勒马!

佛经里经常有佛陀说到“善男子”、“善女人”的称呼,指的就是修持十善而不造十恶的人,一个真正的佛弟子,应当努力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世间人往往认为善人、好人就是不害人的人,但所谓的不害人只不过是不做杀人放火、偷盗抢掠、邪YIN等事之人;严格来讲,这还不能算是善人的,因为他们还是会造恶口、两舌、绮语(谄媚不实之话)、妄语、贪、嗔、邪见等口之恶业、意之恶业的。要做一个真正的善人,必须连口、心都是善的。那么怎么样做到善而非恶呢?必须以爱生、护生、放生对治杀生之恶,以布施对治偷盗之恶,以不净对治邪YIN之恶,以爱语、柔软语对治恶口之恶,以实语对治绮语(谄媚、无义之话),以平等如语对治两舌、挑拨离间之话,以真语对治妄语,以喜舍对治悭贪、嫉妒,以慈悲对治嗔恨,以正见、智慧对治骄慢、邪见、愚痴。如此克服恶业,乃能行善业,成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

善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人之福报深浅,在于善业的多寡,若不自我检讨、改恶修善,怨天尤人,无有用处,若能惭愧改过,忏悔清净,还是大善。今生有好报,只因前生修善业;现在造恶因,已在损福,种下恶果之因!愿人人闻此,而行善得善果,幸福快乐!

以福慧两种资粮为基础而会归止观,实修则能当生毕竟了生死!

修行人有的不是偏于修福德,如礼拜、供养、诵经、佛事、持戒等等,就是偏于光是积累智慧资粮,如闻思正见、研究经典,或者是福慧两种资粮都修一些,也发愿了生死,就是不懂得要进一步的断烦恼习气,进行止观(定慧)实修,以备了生脱死;或者是没有遇到善知识指点,已立志实修,却不知如何修,这都是偏于一边的。

作为善知识,引导人必须懂得以福慧为资粮而会归了生死的止观(定慧)实修为目的。

福慧双修为基,实修止观了生死为究竟。

修福不修慧,生灭难解脱;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福慧两种资粮具足,按菩提道次第发菩提心,实修止观(定慧),则顺利了生死成菩提。

以布施持戒修福德资粮(普贤七支供,实修《普贤行愿品》,持咒或念佛号或观息一门深入),净罪积资修六加行,或多念佛、拜佛,如胡居士【注1】虽不识字,但诚心拜观音菩萨,诚心所至,符合于六加行,罪灭福生;或修持《地藏经》,或《普门品》、《大悲咒》,又如放生、修路补桥、救济孤贫……如果广修其他福而不持戒,还会造罪,持戒不造罪,能真修福。修智避免出偏成阿修罗、大力鬼。

以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积累智慧资粮。

福慧具足,按菩提道次第,发菩提心,实修止观,法随法行,成就定慧,摧破生死无明,了生死度众生至圆满成就!

简要:福慧双修为基,实修止观了生死度众生为究竟,但福慧双修,实修了生死应当如何落实,却不能含糊,有哪点还没做到,则要加强哪一方面的功夫,不能与人攀比,个人的福或慧或实修,哪方面比较薄弱,要很清楚,不清楚当请教善知识,不要稀里糊涂,别人哪方面修得好,只能做学习对象,却不能代替我们自己,这一点要很清楚!

注1:胡居士:弥陀院居士,约六十岁左右。未入佛门前,记忆力严重丧失,无奈间,子女将其送至弥陀院求师予以救度,师教其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亦是老人善根深厚和因缘成熟,竟记住了师语,从此在家每天念观音菩萨、拜观音菩萨无数,疾病日益见好,后,来寺院听闻佛法,几年后,已如正常人,且思维敏捷、语出有序。在家料理家务,还为女儿操办了婚事,在寺院少言多干,精勤修诸功德,与前判若两人。

持好戒律、少求少欲、知足、不害世间、过道德的生活;以此为基,保持对于善法门的专注,克服散乱、贪嗔、掉举、昏沉的习气,成就定力,作心的主人;进一步起观照,以正见、正思维运用于身心实相的观照,破除我执无明,净化业习种子,成就身、口、意的彻底清净。此即戒定慧的理路,具体方法、理论应有善知识的传授、指导,不可盲修瞎炼;但先持好五戒十善,成就修道之品格,则是人人当下都可做的!

傅大士曰:“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任意看一物。无间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空净眼”即明了缘起性空之清净法眼,“任意看一物”即专注一善法门,意即修行人须具备性空之正见,然后以专注一善法门作方便修定力。一开始是有“能”、“所”的有为功用,修到“能”、“所”脱落,即泯然入定,妄想脱落,定心现前。此是次第禅的方便修法。先有正见,不会被境转、被相迷,稳妥稳当,后专注一善法门有方便、易下手。若无坚固正见作根本,仅专注一善法门,又无善知识指导,那么境相现前,容易被境迷而出偏差。故学佛首重正见,明理路,目的是断贪嗔痴了生死才是不会出差的。正见不充分,一定得亲近善知识听闻正见、如理思维、法随法行,如此才安全稳当矣!总之,修行首重正见,发心正确无邪,第二即是方法(法门)适合于个人,三是功夫必须到家,才能水到渠成。

一个人如果邪知邪见严重,也不知道断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也不持好戒,进一步修定慧了生死,严格来讲,这不是真修行,不是真佛弟子,修行人应引以为戒!真学佛得有正见,知道断习气、了生死,持好戒,只能烦恼越来越轻,正念越来越足,慈悲智慧增长,正气浩然,哪会有毛病、会出偏?会出偏、走火入魔,那都是不持戒,有邪见,不断贪嗔痴慢疑习气,搞欲望、外道的原因。

当然,在修行当中,有时业习种子翻腾出来,会很烦恼,不自在的很,不过,这并不是坏事,只要具足正念,克服习气,不随之起贪嗔,保持觉醒、平等、放下的心,自然业消障除、心里清净、功夫更深厚,重要的是要有正念!修行中有业习烦恼现前并不怕,因为,无始业习,并非一朝就消干净的,这是个磨练的过程!

不要妄想YIN欲不净,不要嗔恨、愤怒,不要昏沉,不要忆想过去而陶醉或后悔,不要幻想未来而心神不安。让心回来,保持平静、宽松、平稳、专心地念佛或观呼吸。也不要有求神奇怪异、神通感应,也不要想入定证果,只是以无所求的平和平常的心,专心的观呼吸或专心的念佛,专心于一个善法门,放下一切痛痒、乐苦的执著,觉醒平等地看待一切。如果有妄想起来,知道放下追逐的心,任其生灭,不管它,保持明了、专心,自然而然,不起贪嗔,水到渠成……心如果跑了,让它回来,保持专一于一个善法门不动摇,柔和地回来,坚定地回到这个善法门的上面,其他不管,以前你总是随着妄念跑,现在知道回来就是进步,即使一个小时总是在做“回来”的功夫,也是一种进步,这是下定决心使心不跟妄念造业、不跟习气造业的进步,战胜自己从这里开始,慢慢自然就能专注控制自己的心了。

真心本来清净,放下即是解脱,妄念起而不住,于对境分明清楚,保持觉醒、宽松、平等而不起贪嗔、恐怖、忧虑诸习气,了知缘起空性,放下身心世界之幻执,了了分明、清清楚楚。初修者不妨专注一善法门,守一而不移,达到能所双亡,自然入三昧正定。切莫落无记、昏沉,要觉醒明了;切记莫贪嗔习气,应保持看破、放下而平等空明;切莫犹豫不断、东摇西摆,应坚定不移;切莫沮丧亢奋,回忆过去、幻想未来,应专心专注,不随妄念来去;切莫我慢贡高、自以为是,切须谦虚柔软;切莫恶口两舌,当爱语冷静、随喜赞叹;切莫妄语谄媚,切应诚实坦荡;切莫杀盗邪YIN,应为爱生护生慈悲布施正派正直。

如果没有以持清净戒和正见为基础,修行定力只能成为天魔外道,定力越高离正道越远!因为持戒就是做一个不伤害众生和社会的有道德的人(具体即以五戒十善为基础的落实),正见即有真理性的如实的正确的思想指导。试想一个人如果不道德,又没正确的思想指导,那即使能一坐几年,可起坐后还是对人类社会、对众生没有任何好处的,也终究对自己没有好处的,所以他所修成的定力只是邪定,不是正定。正定是以戒律、正见为基础,做心灵的主人,调伏心灵的恶习,克制自己的恶业为出发点的,这才能自利利他!

外道不懂得缘起性空妙义,事事住着,执“我”而死不放,执身见,或非断灭即常见,或邪见,或见取见,或戒禁取见,总之,思想指导总是错误不符合真理,没正见。造成生死者乃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不懂得菩提心,没正见故,没净戒。思想不正确,指导有误,故不能了生死,只能暂时得定伏惑,高明也只是如此出一点神通等,都不究竟。正道中定慧圆融的一心禅,外道不能梦见,更无从了解,因见地智慧太高,非外道所能了知。又,正道以戒为基,修次第禅时,先得定伏惑,而后修慧,断惑了生死。

虽然次第禅修定有些方便外道也有,但是因其没正见,故虽也能伏惑,但不知不究竟,更不懂得是暂时方便。以伏惑为究竟,没正见、没修慧,故终究不能了生死而出轮回。

正道中,即使净土宗以伏惑往生,但因有皈依、发菩提心,往生后还是安住极乐不退修行,故不同外道。

五蕴中,“色”是四大,“识”是了知,“想”是分辨,“受”是感受,“行”是造作。如果逢境只是生起识(了知境)、想(分辨为好坏、贪嗔造作、善恶……)、受(苦、乐、不苦不乐),而不起行(贪嗔)则不用受报,受报乃是行(贪嗔执取)而带来果报(如此用功夫,乃现量用功夫)。修行即是在看破“行”是习性而放下贪嗔的反应,保持觉醒、平等心,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也,所谓善分别诸法相(差别)于第一义而不动(了知空性而放下执取),所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

如果转妄想之凡夫分别为善分别,既明境相差别又了知空性平等,又明了感受如幻、生灭无常无我、因缘集会罢了,识是当下现量了知,不起行之习气执取,则当下即是真正功夫!此是有观照而定慧同时,以般若观照故。如果是现量用功夫,胜过生心再觉破了!

真修行人重在了生脱死,寺院道场只是方便教化。古人说:不怕没庙,就怕没道;若真有道,自然有庙。真了生死,具有大愿度脱众生,自然龙天推出,到那时,恐怕应接不暇呢!又何须汲汲追求、抛家散走、忘记本来面目,舍本逐末,岂非颠倒?

真修行人首先应当学戒持戒,克服粗重恶业,养成人格、僧格,再闻思正见,明了修行次第,具备无误无差修行指导,次第而修,发真实心,然后一门深入、落实定慧,克服深的烦恼,如此真修行人,自然因缘集会,殊胜成就,一切自觉觉他的因缘成熟,即能随愿行化,岂用发愁?

真修行人切须时时处处觉照,莫邪迷心窍、是非颠倒,若忘失正念,贪嗔是非嫉妒恶习不改,如何了得生死?须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命随日减,无常逼迫,若不真修,痛念生死,焉可透出轮回!

真修行人当时刻提醒自己:生死未了,脚跟未稳,老实修行,慎勿放逸!

不要如落汤螃蟹一般,到最后一天到来,手忙脚乱!

如果只是道理上明白了,但没有真修实证的功夫,碰到境上,总是被境所转,那纵使你能说会道,也不能算数,生死一点都不能了,所谓说食不饱也!如果不真修实证,那只是自欺欺人,轮回难免!就算证到本来面目,也只是登初地,还有无始习气未了,也不能罢手,还得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秧,直到净尽无余方可。

修行路上谦虚第一!

次第禅种种方便,无非对治第六识妄想,制心一处,然后由定起观,以破七识我执而证空性,破身执,逐步用功至业习消尽,得大解脱。

一心禅,直下无分别,达能所双亡,破七识,掀翻八识而证如来藏。下手有顿有渐。

内观于受,觉醒、平等而无住,净化自心业习;禅悟心,觉醒、平等而无住,契本来清净。殊途而同归,下手处不同,态度一致,可见同是佛陀一脉之亲切矣!

众生总是随业习之惯性起惑造业受苦,果报纷纷,乃在当下失觉照,无明故。若明心体本净,只是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轮回受苦因迷造作诸业感招,那么当下放下业习之惯性,即当下与本净觉性相应而得一分解脱,如此,总是看破幻相、放下业习,勤除业习,不再造业增加果报之苦。无住生心,放下贪嗔,则解脱证道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当然,不到炉火纯青无为无得地步,还是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无始业习坚固,一不小心难免又回老路作悟后迷了,岂非冤哉?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真是和盘托出、圆顿直指了。然,理虽顿悟,事须渐修,无始坚固业习岂是一朝顿除?若非痛下决心,看破放下,又岂能脚跟站稳,不随风摇摆?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持戒清净,时时觉照,不随六尘贪嗔,无住生心乃真修行矣,如此方能究竟成就!

对外境的喜悦不喜悦的感受,然后生业习贪嗔则受苦;但也有时独自时,取外境的印象(影像)而生喜悦不喜悦的感受,然后生贪嗔受苦。对外境(色声香味触)对内心法尘(外境印象)的执取为实会一再生贪嗔受苦。缘起性空是看破放下的正见,是破执取的观照,看破放下必须同时才能断烦恼。看破是觉照,放下是平等空性心,必须两者同时才能当下不随业习生死。看破是慧,放下是定,定慧同时,能摧破业习惯性。光看破放不下不能解脱,真看破一定是放下的;光放下没看破只是逃避的定,这种定还不究竟,真放下一定是看破。行者可自体会。

一真法界本来如是,亦无生灭诸相,只因一念无明起惑造业,业招幻相,万象纷纷,虽象境纷然,然皆无实义,生灭如幻,了无自性,不碍清净本然。一真法界,圆明清净,无内无外,诸境纷然,如幻现前,内外如幻,幻本不实,举一色一香莫非缘起妙有,见色即空,根身器界莫非空性所显妙有。一真法界,真如本心,妄波无实,当体寂灭,虽寂灭而朗照分明,无碍无得,本自解脱,放下攀缘即如如佛。才起无明,业苦不停,业习放下,法尔平等,言语道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才生是非贪嗔,轮回路险。看破放下,反检自心,回光返照。反检自心,看破放下,了无挂碍,真修行矣!

一念回光,觅心了不可得就是了,还须搞什么?才有做作,已是头上安头。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肯承担保任而已!

我相若空,人相不实,众生相缘起了无自性,虽度众生,实无众生相可得,如幻入幻,幻幻皆幻,无住无得;有度众生之相,则众生无尽,度之不尽。若以空心无住作诸佛事,虽庄严国土,无碍无得度众生,众生皆度尽,虽度尽,无生死相可得。若以性空之智观一切境、事、物,众生皆如幻,虽大作功德,又何作何得?如此降伏其心,心焉有不安呢?有不安者,妄心者,有所住著也!以无我的般若观之,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当下即彼岸,无碍无得,常寂光净土也;以有“我”的俗心观之,我、人、众生、寿者,万象纷呈,苦海无尽,众生无边,何时法界清净?无住无执无得,虽作诸佛事而心安理得;有住有执有得,事事皆疲于奔命矣!以般若正念修行,修而无修,无住无得无碍,超然生死之外,不落功名色利之中,称讥毁誉苦乐得失了无牵挂,才一有执,生死炽然,苦恼逼迫矣!应以无所住而降伏其心。

有人说:一句佛号就够了,是不是这样?

答:如果有明白道理,万缘放下的前提,那么一句佛号确实就够了。

问:那有的老人家七老八十的,要明白甚深的道理很难,要信极乐还可以,一句佛号够吗?

答:如果能做到不攀缘五欲六尘,不牵挂了,又信愿具足,一句佛号就够了。

问:那临终人甚深道理不明,信愿具足,一句佛号够吗?

答:够了。往生能否在信愿有无,功夫深浅决定品位高低,如果是真信切愿,必定能放下世间杂染,欣慕极乐弥陀,岂有不用功之理?念念之间不忘极乐、弥陀之清净殊妙,又哪有心思计较世间贪嗔痴诸俗情见,岂非真放下么?此真信切愿即是出离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真心、无伪心、专注心,若信愿到极处,自然脱俗离欲,与极乐、弥陀打成一片,无二无别,岂有不往生之理?不要说临终人如此得往生,假如活着的人能如临终人一样对轮回生大怖畏,如溺水者忽被救之心一样迫切信愿,岂有不往生之理?世人活着念佛不起劲,即是无临死者之万事绝望、千钧一发之迫切,总认为生死道远,非关己事,故信愿不切。

问:那我到临终再生信愿就可以了,平时还是享受五欲,这样行吗?

答:那太危险了,这实在是打赌!平时五欲缠缚,贪嗔痴业习愈积愈厚,临终业力现前,如果业力深重,又哪容易放下?况且临终有否善知识开导还是问题,即使有善缘,自己是否真信切愿更是问题。不能自己骗自己,如果信愿不足,可学道次第,逐步深入佛法,如从五戒十善、孝敬父母师长、皈依三宝做起,受真实利益,到真实发菩提心、一门深入,自然世出世间皆大获益,不致入宝山而空返,才是真明白人了。

修行只是在看破往昔攀缘之不实,然后放下心中的一切知见习气。真彻底放下,本觉佛性自然现前,一切功德本自具足。

“歇”字足矣,善恶是非爱憎俱歇,粗妄、细妄具歇,菩提现前。若心执外境起贪嗔,则苦海沉浮,外境成障;若心放下贪嗔攀缘,则一色一香皆是中道般若,当下无异佛国。古德曰:“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妙矣哉!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修行到能所双亡,所专注的善法门也不可得,非法即法性,法性不可得,实相无相。有法可得,还是法执,未证空性。然法性本即空性,故空性亦不可得。无我可得,无法可得,不妨演说妙法,随拈一物无非妙法,也不可作有法可得会。故虽度尽众生,实无众生可度,虽说法,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无法可说,法法平等。

无住生心即本来面目,一切有为人、事、物、心均是生灭无住,有所住着即无明生死,无住即本来如此的功夫,只是不妄执即还本来面目。无住非不做事,只是心空净,心本空净,无增减垢净、生灭诸相,一切分别对立只是无明错觉。此无住即究竟之功夫矣!然贪嗔惯性不易歇,纵然一朝了悟,业习还是一朝难除,故须时时处处醒觉,才有住着,即时放下,如是功到自然成,彻证本来面目矣!

佛门有求必应,有愿必成,但前提是合理的求、正当的求,愿必须是善愿、正愿。

求福德得福德,求智慧得智慧,求了生死得了生死,求成佛得成佛!

那么如何求福德才是正当、善愿而成就呢?答曰:明白善恶因果之报应,知道得善果是自己修,得恶果是自己造,然后断恶修善,皈依三宝,持五戒十善,多做善事,上供三宝,下施众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恭敬三宝,悯念孤苦,身断杀盗邪YIN,口不出恶言绮语是非妄言,心不贪嗔痴,心平气和,身口安详清净,诚敬为人,努力工作,诸福毕集矣。可看《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地藏经》,一般人当如此做,乃真学佛真受益。

那么如果进一步的话,如何求了生死?当怖畏六道轮回,发出离心,不执著“我”和“我所有”,知道福德亦是无常,有得还会失,得失终归苦。念念放下贪嗔痴,修三十七道品,观十二因缘,持戒,修定慧,不被八风所转,生死了,得证解脱。

要出三界六道,在家当持八关斋戒,出家持沙弥戒、比丘戒等,然后一门精进修定慧。当依善知识而修行,可学《大念处经》,方便法是发厌离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心念佛,念念放下贪嗔痴,念念慈悲清净的佛心,与佛相应,看破放下。那么在家持五戒十善,临终彻底放得下,也蒙佛接引出离六道,往生极乐世界修行。总之,信愿行一定要做到,先出离六道,以求当来成佛。

那更进一步求成佛,怎么求?先当发出离心,后观六道众生皆父母,发大悲心、菩提心(誓求无上道救度如母有情,然后修习般若空慧),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降伏其心,修四摄六度万行,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可得,亦无不得,无所得故,还归本来面目,究竟成佛!可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和《金刚经》,亦无所求,有求皆生灭,无求乃是真,真妄不住。

修行时不许贪著诸修行境界,只因虽有乐、明、空诸境现前,但贪嗔痴未断,我执未破,生死未了,若有所著而作圣解,即招群邪,心邪故,造成生死者贪嗔痴我执诸习气。有一分善境,习气未除,著境即迷,迷境即非,还落生死,有所得即生死,无得无住,本性如此。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实修行之妙要也!

妄想如梦,真心不变,生死者妄心也。此执著分别之心顿歇,本即空净灵明之觉性现前。妄想如幻影不实,真心本空净了无挂碍;然妄心生灭了无自性,本即真心寂灭也,若看破放下即是妙用无住。妄心一起,照之即空,生灭无住,一觉即了,当下放下,本自解脱。修行只在看破贪嗔痴的不实,而放下妄执,内自身心、外泊世界有情皆生灭不可得,如梦如影,莫非妙明真心,一真法界之幻化,看破放下,莫住贪嗔,时处如此觉照,水到渠成,熟能生巧,自证大般涅槃矣!静坐时如此观照,看破放下,做事也如此看破放下,念佛时如此,经行时也只如此。总是如此宽坦平静觉照,即是真修行人也!若不懂转身回首,回光返照,总是随境贪嗔,妄起爱憎,是非不断,则生死轮回,难得一刻之安宁矣!境相色声香臭味道触境皆如梦境,内心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也是幻影不实,真心寂灭,本觉空净,顿见内外生灭了不可得,无住无著即与诸佛正觉相应。内外无住,真妄皆不可得,才有住著即看破放下,任运自如,如是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无得,方可放心。因为虽一朝明无住生心,然无始积习贪嗔难解,故须时处观照,才能大功告成!

用功夫必须是正念分明,妄念起而不随,并非压念成无想无记;看破放下而无住无烦恼,并非避境认实有而压念不想。明白清醒是观是慧,寂静安闲是止是定。

观者分明不迷,看破也;止者不妄执分别而放下贪嗔习气也。止观是因,定慧是果,止之力量是即得定,观之力量熟则生慧。止观不离一心,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定即慧,无所不定,无所不慧,即大定大慧矣!如果心中明白清醒,却执著分别贪嗔不停不止那是错误,不能了生死;如果心中寂静但却不明了清醒而无记也是错误,不能了生死。

一切无住,即本自性的神妙作用。

一切妄念身境之生灭皆未离法界如然之本性,无内外可得。

妄念只是色境变现之影子,虚妄不实,故内外尘境皆生灭了不可得;生灭了不可得,不离本净妙明真心,了了分明,无住无得即法界本来面目。若能时处,觉而不迷,不随虚妄起习性贪嗔,即是真功夫也。喻曰:妄念于自性,如水上画图,随画随消,毕竟了不可得。

妄念色境生灭如波浪,妙明自性无增减如大海。无住生灭即本如如,如如不碍妙用,做事即妙用而无住,用而无住即合解脱,不解脱在认波浪之幻影,不认本来面目,落入我、人、众生、寿者诸相,故受生灭诸苦。生灭无住无执,得失随缘,即如如不动而寂静清凉,才有我人贪嗔诸执又迷惑轮转,功夫需时处观照,正念不忘,直至炉火纯青,方可罢手。无须害怕妄念色境之波浪生灭,只要不执实即本大海寂灭清凉!波浪无自性,生灭只是大海幻化之作用,依旧不离大海,以法界无住之心行诸日常工作,而无众生相之可得,故度众生却不碍解脱清凉,虽做诸工作,却不贪嗔。

无我人众生寿者相可得,大作功德却无烦恼苦闷,依然心中空净了无一物,来去自如,沉浮随意,处富贵而无骄,在贫寒而不沮,苦乐顺逆称讥毁誉皆空无一物,不增不减,因无我人众生寿者诸相,故如是降伏其心,相应法界本来空净无住即大解脱。

经说:魔于佛陀教法末期,遣其弟子化现于佛教中坏佛教法。有人每每以此为口实说僧过恶,殊不知,有毁谤三宝者,已先犯罪。魔者莫非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三界众生皆未离魔之所摄,天魔化子孙入佛教坏佛法,乃因不真学佛者,纵使剃发,也不离五欲,着五欲弃正法,正是坏佛法、灭佛法矣!故说狮子身上虫犹吃身上肉,而这不是众生之过,又岂是僧过呢?故说僧过者,自己又何曾出天魔、烦恼魔、生死魔、五蕴魔之所摄呢?既无惭愧,又总指摘他人,不知反省己过,莫落同样魔数,却只知造恶业,自赞毁他,徒自无知可怜矣!

凡有正知正见者,皆应自警惕,誓出三界,不为魔乘,如清净比丘僧,因发真实出离心而名“怖魔”,即比丘一词之义也!天魔者莫非情欲、食欲未断之欲界种子所感招也,若断情欲、食欲之执著,则出其魔掌矣!然烦恼未破、生死未了、五蕴不空,依然须用功夫修行,以甚深定慧透破三界生死(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乃真罗汉矣!若要证甚深佛果,则还须起妙用,断尘沙惑,破根本无明也!经上所说魔子魔孙坏佛教法,正是去圣日遥,大众不知老实修行所致,真修行人应引以为警惕,自己莫放逸的鞭策,岂可五十步笑百步,彼此彼此!不论在家出家,皆应持戒律,真发出离心、菩提心,闻思正见,一心修行,落实定慧,如此自可脱离魔掌,成真佛子矣!

对善知识的恭敬,来自于对法的恭敬,对佛的恭敬。为什么呢?因为从相上说,善知识确实是五蕴生灭,是无常生灭,色心之法;但是从理体上说,善知识生灭的法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的实相,所以说对善知识的恭敬也就是对法的恭敬,对佛的恭敬,也就是因为佛、法、善知识从理体上无二无别。那么我们对善知识如此,其实如果明生灭当下即不生灭,那么对一切众生也得普同恭敬,这是从理上的一种觉悟;而从事上看众生是我无始父母,善知识也是,如此对善知识、众生皆普同恭敬。

又从事上说,善知识传了佛法,我们对善知识的绝对恭敬,正是对佛法的无比信心;我们对善知识不恭敬,是因对佛法还没有具足求知若渴之心,还对了生死没有绝对的渴望。比如我们是个快要渴死的人,现在有个好人给我们一些水,我们是不是充满无比的感恩和恭敬?难道我们还顾得上去挑这个好人的毛病、缺点、长相、出身、衣着、口音、文化等事吗?我们之所以还没有无比的信心,还有空挑毛病,是因为没有觉察到自己在漫漫轮回路上流浪,是快要“渴死”的一个人!如果我们觉察到渴时一滴如甘露的救命(救法身慧命出轮回生死)之“施水”的好人(善知识)的重要,那种无比的恭敬和感恩就难以表达了。这时候自然会视善知识为佛法僧的化身,乃至日后都会无比感恩,就是世间讲的那种“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再生父母”的那种心情。为什么?因为要渴死的绝望忽然得救的感激,要轮回(如溺水)而获救的感激!

之所以对善知识生不起信心、挑毛病,其实是我们对轮回生死的恐怖、迫切出离的心还没生起而已。如果真正深刻的体会到轮回生死的恐怖,发起出离心,乃至菩提心,那么对于佛陀、佛法,乃至善知识的无比信心、无比感恩自然会坚定的生起;而出离心、菩提心不断的增长,对善知识的信心也会持续,那么终究受益的还是自己,因为自己首先因法而解脱了!所以我们当时常省思自己是否失去了正念,是否又在轮回业力恐怖的牵扯下!

有人觉得发菩提心作大布施会很痛苦,会痛苦是因为没有空性智慧,看不破放不下而著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里头,没有体证到能施的“我”是空性无所得,所施的对象是空性,中间物是空性。因为没有生空性的心,所以没有降伏其心。所以要发菩提心,当学般若空性而降伏其心,跳出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烦恼,只有真正的出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悟到缘起空性的中道智慧,才会不住相而行布施等四摄六度,在利他中解脱自在、坦然、安详,如此行菩萨道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妙用。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能弘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能弘法师讲大悲咒     

能弘法师讲地藏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