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体方法师所有开示



 体方法师: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自叙


 下载DOC文档  



体方法师《中观今论》讲座

大家早,请坐。大家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佛(三称)。

法师,各位菩萨大德,我们今天哪难得又有这样一个好的因缘,在悟空法师的发心之下,我们有一个新的上课的地方,悟空法师很慈悲,他山上闭关了一年多,感受到导师非常得慈悲伟大,感动之余呀,希望尽他的未来要弘扬导师的理念。我个人非常得赞叹。那么,承蒙他不弃呀,希望我能来这个地方跟大家呀,上上课。那么,我们今天上的课是导师的论著,中观今论。

那么我觉得,安排这个课程啊,对我们过去一直在上课的这些老学员来讲啊,那是非常恰当的,我们过去研究导师的这些论著啊,一定有一个基础。我们前次上的课啊,是性空学探源,阿含之空,那么导师对性空学的探讨啊,重要是在抉择正确的空义。所以导师是用有系统的方试解读来介绍我们大乘空义的一个抉择。我们都知道大小乘有争论,那么导师对空义的决择啊,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厘清整个大乘佛法对空义的了解啊,必须要很广泛的全面性的去探讨空义的一个源头。流变,过程到最后演变的不同的体系的空义啊,都一一要把它抉择出来。那,我们后面修学的人呐,才能够有一个很正确的把握。比如说,我们上次上阿含之空。大乘的空义啊,它是根据什么来讲空义,大乘的空义不能凭空而有,跟小乘不同,跟根本佛法不同,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导师要探源就是说,空义是根据什么来抉择来阐发的,所以导师就溯源,找到空义的根据,最根本的佛法里面,从阿含经里面去探讨空义的来源。在导师的这个性空学探源里面呐,他分了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探源,从阿含经里面去了解空义的来源,根据什么。后来佛法,佛灭后演变成部派佛教,流传了四五百年,那么根本的阿含空义啊,演变到部派佛教的时候啊,又有什么样的变化。不同的部派对空义的解释哪里不同?由于在部派佛教的过程里面呐,有二十个部派。那么每一个部派对空义的决择有所不同。也因为透过部派佛教的发展,空义的解释不同,也引申了我们后来大乘佛法不同体系的建立起来还是根据这个有关系。到般若经,般若经是专门阐扬空义的,那么从根本佛法,阿含的空,到阿毗昙的空,到般若的空,到初期大乘的中观的空,导师的性空学探源的根本呐,是决择的这四个时期的空义。那我们上次上课的,就是阿含之空已经上完了。我们了解阿含经里面阐扬空义的重点在哪里?后来所有的空义都是从这里面引申出来的。如果要照次第来讲,要了解真正的空义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研究的阿毗昙之空。再来,要研究般若的空,再来才是中观的空。但是我们今天的因缘也很好,他排的课程是中观今论。那么中观是龙树菩萨的最重要的论著,就是中论。龙树菩萨造中论的时机呀,就是在佛灭后大概五百年。大约啊。那个时候还没有唯识,那个时候,如来藏思想还不发达,那个时候只有般若经的空,阿毗昙的空。那么这个中观今论的今字是什么意思,就是以时空来讲就是现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如果是在佛灭后六七百年呐,那个时候唯识在开始在发展而已。如果那个时候来看这个空义啊,是一回事。如果佛灭后一千年,如来藏思想开始发达,从那个时候来看,中观的空啊,又是一回事。发展到一千到一千六七百年这个过程啊,不但是如来藏思想发达,密宗非常兴盛,如果站在那个时间来看这个空,又是一回事。那么我们今天,佛灭后已经两千五百年,在我们现在的时空,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中观的空,又是另外一个角度,所以这个今论的今字啊,就是现在这个时空,往前看到中观论著来如何解释中观。这个就牵涉到什么,牵涉到我们中国的佛教,今天如果纯粹只是站在印度佛教的发展,那是站在那个时空来看。今天我们中国佛教也发展一两千年,我们站在今天中国佛教,我们现在这个时空来看,牵涉的范围比较广,所以中观今论呐是导师论著中解释阐扬中论以外呀,它还牵涉到对中国佛教不同体系宗派的一些判教,范围啊,比较宽广。所以我们今天研究中观今论,不但要了解中论本身的空义,也可以了解中论本身的空义往前追溯跟阿毗昙的关系,跟根本佛法,阿含之空的关系,不但可以了解,甚至于我们到大乘佛法的发扬啊,是以空为中心思想的,以法空为中心思想,牵涉到中国的八大宗对空义的解释。所以这一本中观今论,除了让我们更明白中论的本身的意义也牵涉到我们整个中国八大宗的思想。他的同、异。所以这一本啊,中观今论在我看来非常重要。我们大家学法,学佛,尤其是在家居士,很辛苦,不容易,尤其对法义的决择不容易。我们中国的佛教,基本上就有八大宗。那八大宗的理论是不是都一样?确实是有不同的地方。那我们要学佛,我们要根据什么,哪一宗都认为自己是究竟了义。那我们要凭什么来判断,凭什么来抉择。所以我说导师这个论著的重要就在这里。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场来讲这个,来研究这个。他只是站在佛法的一个整体的思想来看。不是站在山头主义,不是站在个人的哪一个宗派的立场,他不是。他纯粹站在一个很客观的立场。把佛法从根本到过程、流变、内容思想的转化一一的都把它阐扬出来。让我们在研究法的时候啊,才能够有正确的抉择。大乘佛法主要就是一个空,偏偏各家之言对空的解释啊确实差别很大。所以我们今天研究导师的中观今经,我觉得非常重要,不但看出导师的智慧,更能帮助我们抉择空义,抉择我们修行的法门。我觉得非常重要。那么我们过去有上阿含之空的人呐,那我们这一次再来看中论的本身,从今天这个时空的角度啊,来研究它,真的是非常好,非常重要。我们大家要用心啊。因为这个中观的空义如果能抉择的很正确的话,对我们的修行啊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页自叙。好,我们看讲义。
自叙一,在师友中,我是被看作研究三论或空宗的,我曾在《为性空者辨》中说道:我不能属于空宗的任何学派,但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却有广泛的同情。

    导师早期呀他研究佛法的时候呀,就是研究三论,那三论里面中间就有个中论,这个都是龙树菩萨的著作嘛。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这个合起来叫三论。那么这三论都是龙树菩萨的著作。也就是我们后来分为空宗跟有宗的空宗啊。这个龙树菩萨是属于空宗。唯识是属于有宗。真常也是属于有宗。那么,很多人呐,就以为导师他是研究三论的,应该是属于空宗的。但是导师他只是要让我们明白,他不属于哪一个宗派,哪一个体系。他是站在一个根本整体佛法的立场,一个佛弟子的立场,他不是站在一派,一宗,一经,一论的立场。虽然他不是属于空宗,但是他个人呐,对于空宗的根本大义呀,是非常得认同,这个同情就是认同。也就是说,导师他的根本思想里面呐,对于空宗的空义呀,是非常认同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佛法有很多体系,很多思想类别,他认为这个空宗的法义呀,根本大义呀,他认为是最正确地。

     空宗---圣龙树的论典,对我可说是有缘的。早在民国十六年呐,我开始阅读佛典的时候,第一部即是中论。所以人的因缘呐很不可思议呵。中论是很深的,一般没有基础要研究的人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导师开始研究佛法,第一步就看中论,啊,所以他跟中论的因缘很深,他这里就讲,中论的内容,我什么都不明白,。但一种莫名其妙的爱好使我趋向佛法,终于出了家,那这几句话很平淡就带过去了。其实这一内容是很深的。他说刚开始对中论的内容根本看不懂,虽然看不懂,却是非常地有向心力。很吸引他的,他很有兴趣。也因为对中论的研究啊,让他产生了信心,对佛法的兴趣。后来出家了,还是跟这个有关系。这样淡淡带过去,其实这个中论对导师影响有多深,你们就知道。出家后,曾一度留意唯识,但不久即回归空宗---嘉祥的三论宗。他有一段时间开始研究唯识了,唯识研究以后,最后还是觉得,空宗的法义啊,是他同情的。

    抗战开始,我西游四川,接触到西藏传的空宗。我们中国在抗战的时候,导师有到四川去。在那边有一个汉藏学院,那是太虚大师设的,他在那边就是碰到那个法尊法师啊,法尊法师是学密的,对密宗很有研究,翻译了不少密宗的经典。那刚好他们俩个就在一起。这个时候他常常跟法尊法师探讨这个空义。这个空宗的法义,中论的部分,所以他对这一部分就有更深的体会。所以他就讲哦。

    那时,我对于佛法的理解,发生重大变革,不再以玄谈为满足,而从初期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这几句话,也是平淡得带过去,但是内涵是非常深刻的。一个人的思想,会发生很重大的转变呐,一定有很深刻的影响。这里他还讲到,他对西藏传来的空宗的这些论著有相当的体会以后啊,他就不满足于一般的玄谈呐。理论讲的很通很圆呐,非常高超,但事实上,是不落实际的,最重要一句话是说,从初期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什么是初期的圣典?就是阿含经。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佛法,是讲圆融的。非常玄,非常妙,又圆又顿。问题是基础的东西呀,不踏实。但是导师他从初期圣典阿含经中啊,体会到了佛法的根本精神是在这里。不是只有最玄虚的东西,那个脚不踏地的东西,而真正最重要最根本的佛法精神就是在阿含经里面。

    由于这一番思想的改变,对于空宗也得到一番新的体认。加深了我对于空宗的赞仰。今天这几句话,大家要思维清楚的地方是什么?今天要了解大乘的空义,这个大乘的空义要建立在什么地方你才能真正的明白?要建立在根本的佛法上。这个地方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大乘佛法谈空啊,中观呐,是一个系列。唯识是一个系列。真常又是一个系列。中观的空义啊,是毕竟空,但是唯识认为毕竟空是不了义。他认为这样会断灭。他要来一个不空。什么不空,缘成识不空。偏计执依他起确实是空的,但是圆成识是不能空的,是假必依实。那么如来藏呢?真心是不空的。如来藏是不空的。佛性是不空的。如果一切都空,那是不了义的。那问题就来了,每一个认为自己是了义,其它不了义,那到底谁了义。为什么这样子?中国的祖师判教也是这样子。阿含经是什么,小乘不了义。般若经包括中论的这些思想,判为什么,通教。通教是什么?通前通后,中间的地带。唯识呢?变成别教。有别于前面的。它是大乘的不共法。是有别于法源的,它另外有法源。那么到密教呢,啊,又圆又顿。到禅宗就又圆又顿。中国祖师的判教,是越后面的法越圆满。所以我们中国最后都讲圆融。非常得圆融,不管什么一件事,他都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呀,都是一样的大圆融。但是在导师的看来啊,不是这样子。佛陀说的法,到中观的五百年到七百年是共法。就是说它的根本特质是一样的。佛法的与世不同特质是什么?无常、无我、涅槃的三法印。你任何一个宗派,任何一个理论都不能离开这个共法。也就是说,离开了这个共法,那跟佛法就没有什么相关了。那么可能跟外道,跟所有其它的宗教,那就会混为一谈。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到后面的不共法的部分呐,我们认为是最圆满,最超越的,但是在导师看来呢,刚好相反,后面这些反而是方便说。不究竟。为什么方便说?时代背景不同,跟其他外道宗教的一种竞争也好,度这些外道也好,国家政治上的迎合也好,不得不有很多方便。为了摄伏外道或者是畏无我惧众生,所谓的方便说。但是中国的祖师不是这样看,他认为后面是最圆满的,前面是不了义的。那么导师啊,本来也是在我们传统佛法的,但是他就有这样的智慧、慧眼。所以他这里就讲啊:我对佛法的理解啊,发生重大变革,不再以玄谈为满足,而从初期的圣典中,领略到佛法的精神。反而就在阿含经里面找到了根据、根源。也就是我们讲的源头,活水源头。所以找到法的根本,找到法的源头,啊,对整个空的思想,尤其是空宗的思想,才有一番更深、更深的体会。那么对空宗就更不一样,所以他呢,加深了我对于空宗的赞仰。所以我们呐,从这几句话就知道,导师从传统佛法,体会了源头,深义,回过头来,他对于空宗思想啊,肯定。那么这个空宗的思想当然是讲中论的部分,就是对龙树菩萨的思想肯定。所以我过去跟大家讲过这个问题。导师他今天为什么有这么浩瀚的思想?这么大的智慧。能够决择到这些,因为他把握到一个佛法的根本。把握到谁的精神,把握到龙树菩萨的根本精神。而龙树菩萨的这个根本精神最大的表现就是在中论。导师的判别里面呐,龙树菩萨也把握了什么,龙树菩萨把握住了佛法根本的阿含经里面的精神。那么今天我要讲一句话,我们今天要学佛,要把法义抉择清楚,我们要善巧,我们要把握什么精神,把握导师他把握的精神。你把握住了导师把握龙树菩萨的精神,把握住了龙树菩萨把握到根本佛法的精神,那是一贯的。我个人就有这种感觉。如果你能把握到这一点,那么你对整体佛法的深义呀,你就有智慧去抉择啦。你也可以找到你安心要修的法门的正确肯定性。这个很重要哦。能把握这一点,你将来在研究这些佛法的法义呀,就很轻松,就有出路了。不会到处碰壁呀,这里好象是,好象不是,这里学一学觉得很好又不安心,不受用。不会有这个问题。才会有真正的出路。继续看讲义呵。

三十一二年,时断时续地讲说中论,由演培笔记,整理成中论讲记的初稿,关于初期--阿含.毗昙---圣典的空观,曾作广泛的考察。民国三十一二年他就开始讲这个中论的讲记呵,由演培法师来记录。那么这个时候啊,对初期的阿含经跟部派的阿毗昙,这个中间关于空观的部分呐,他就作很深的研究了。我就讲性空学探源里面,是不是,四大部分,阿含之空,再来就是阿毗昙之空,再来就是研究般若的空,再来就是研究中论的空,导师啊,在研究一个学问呐,是非常的有系统的。

    三十三年秋,为妙钦`续明等说,由妙钦记出。这可以名为《性空学探源》。与我另一作品《唯识学探源》同一性质。经过这样一番考察,对于性空的理解,增明不少,确信性空为佛法的根本教义。
    这几句话大家就会看出来呀,经过导师这一番从阿含的空义研究阿毗昙的空义,研究般若的空义到中论的空义要一贯下来呀,他就了解了,肯定了,佛法的根本教义是什么,就是性空思想。所以一个人的思想啊,他这样能够肯定下来,是经过这样明确的抉择,这样深入的研究,这不是泛泛的,这个时候民国几年?三十二三年,导师民国三十二三年才三十多岁。他的思想啊,已经肯定下来了,他一生呢,到他今年九十八岁,他的思想没有再转变,真的是不容易;民国三十五年春曾以《性空导论》为题。

第二,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莫过于‘大小共贯’,真俗无碍。龙树论以为,有情的生死,以无明为根源,自性见为戏论的根本。

     我们过去上过课的人呐,至少有一些基本概念,中观,中论,就是我们讲的中道。中道是什么,就是离两边名中道。哪两边?有,无。大,小。来,去。是不是。生,灭。一,异,这个两边呐。那么好,中观论的精神,导师就把它点出来。大小共贯。什么叫大小共贯?我们现在大乘佛法,中国发展的是大乘佛法。我们批评南传的为小乘。那么大乘的立场认为小乘是不了义、不究竟的意思,我们大乘才究竟。但是小乘的国家,他说大乘非佛说,你们讲那个根本不是佛陀讲的。根本不承认你们是大乘。那好了,这个大乘跟小乘就变成相对了。小乘不承认大乘。大乘看不起小乘。这个问题就大了,但是如果你今天研究中论,中观学,明白了大乘的空义呀,他的源远流长是从哪里来。是从根本的阿含经来的。他的根本法义是一致的。那这样子的话,你会认为小乘的不对吗?那么小乘他否定大乘。他不知道大乘空义的源流从哪里来。还是从根本佛法来的。那如果是这样子,根本的法义还是一致的,你又为什么说大乘不是佛说?所以我们今天研究中论,你唯有从探源上知道大乘跟小乘的法源呐,原来是同一个,没有不同。那这样子的话,大乘小乘才能贯通。所以这里就讲,中观学值得称述的精义,重要精义在哪里?就是大小共贯。不会两边再对立了。真俗无碍,什么叫真俗无碍?一般的思想啊,俗谛是俗谛,真谛是真谛。我们这个世间呐,五浊恶世,那我们一定要怎么样,厌离它,厌弃它,我们要到一个非常清静圆满的地方,那个境界去,这个是苦迫的人间,我们要到一个非常清静的极乐去,是不是这样子。真跟俗是什么,两回事,俗是俗,真是真,真俗啊,是隔阂的,是分隔成两个阶段的。 所以叫厌此欣彼。是不是这样子?这个此跟彼呀,把它隔开了,好象两回事,我们这个五浊恶世,我们这个身心是污秽的,是必须要怎么样,把它唾弃的,我们要进到另外一个层次去。这样真跟俗啊,变成对立的,但是如果今天明白中论,中观学啊,就能真俗无碍,为什么真俗无碍,一切的真就是俗中显现出来,离俗没有真。人间由于无明,由于自性见,我们产生了染着,了解真相,明白真相,你就不再染着,不再颠倒,就超越了人间的染着性,当下就清静了,清静是由于污染的舍弃。真是由于俗的超越,所以真俗不是两回事啊,叫即俗即真。如果了解中论,中观的思想的话,真俗就不是相对的。真俗就不是互相障碍的。明白了这个,明白了中观,中论的真正法义啊,就能够达到真俗无碍。不必放弃人间,不必放弃我们的生活、事业、家庭,人际对待,都能够怎么样,真俗无碍,达到受用解脱。这两点是不是很重要。我们就要明白哦。我们在大小之争里面啊,自己走不出一条路来。真俗的差别性没有了解以前,把它认为是相对的,要厌离这个,要得那个。那这样子的话,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一定要死后才有机会,因为这个是五浊恶世嘛。这个身体是什么,污秽的嘛,都要放弃了,那干脆把地球打破算了,让他全部死掉就清静了,是不是。所以大乘佛法啊,讲的空义啊,在中论里面就显得非常得重要。我们才能真正的真俗无碍。不是要放弃生命。不是要放弃人间。不是要放弃一切的事业。而是在人间,就在生命,在一切的活动中去体会它,无自性而超越它。所以真俗才能无碍。那这两个重点就非常重要。所以导师就讲啊:我们有情的生死,为什么会有生死轮回?因为我们无明。什么叫无明?无明就是不清楚嘛,不了解嘛,不明白嘛,不了解真相嘛。一句话,就无知了。不了解什么,不了解真理实相。不了解一切法的真面目。不知道宇宙的必然理则。所以在无我中起自性见。染着了什么,我见、我爱、我慢就来了。这个就是我们一切戏论的根本,就是自性见、实有感,这个就是无明的产物。所以只要你破了自性见,就破了无明一样。一切戏论就能够歇下来。所以。解脱生死的三乘圣者啊,体悟同一的法性空寂。什么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一样。今天要解脱,同样在一个法性上解脱,没有第二条路。哪一个法性?法性空寂啊,这个就是中论要让你体会的空义,不管你今天是声闻学者,你今天是辟支佛,你今天是大菩萨,他能解脱,能够远离戏论,多是因为体会到了一切法的法性空寂。同一空性。同观无我无我所而得悟,无我无我所在根本法义里面,《阿含经》里面一直在表扬的就是这个,有我就有我所嘛,没有我哪里来的我所?所以有我就一定有我所,我就是从自己的根身执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的哪个我,因为有这个我,就有我的叫我所,我的身体、我的财产、我的家庭、我的眷属、我的名利就来了。如果没有我,那有没有我的?没有!所以我跟我所几乎是相连的,所以三乘圣者同样悟到了法性空寂的时候,就体会到了无我无我所,是从这里而悟入的,这点是完全一样的不会有不同。好,如果明白了,无我无我所的三法印跟空的一实相印,同样的悟到法性空寂。明白了,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三解脱门同缘实相。这一点就要大家注意,一实相印就是在讲法性空寂;无我无我所就是三法印,三法印跟一实相印是不是一样?一样!那这样的话三乘圣者共证一法性而悟到的都是一样的,三解脱门同缘实相。什么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这个就是从三法印达到的三解脱门。那么这个三解脱门看起来是不同,一个谈无常,一个谈无我,一个体会的是涅槃寂静,其实看起来三个角度不同,其实体证的都一样,体证到什么?一切法的实相即是法性空寂,如果明白这一点。这样的三乘共空,从三乘的角度来讲都体证同一空性,对于从来的大小相争,可得一合理的论断。如果明白大小乘原来都一样,三乘圣者不管是声闻缘觉菩萨都同样体证到这个空义,都一样的体证到一样的空性,那么三法印即一实相印,好,那这样大小还要不要争,就不需要争了,大小就能共贯,今天对空义不了解大小就有隔阂,所以这个能达到大小共贯就是同悟这一个实相,这个很重要,所以导师在抉择法义告诉我们真的非常清晰的,大小乘为什么要争论,不了解大小共贯的地方,不了解三乘同缘一实相,没有了解这一点而已,了解了你没有争论。声闻三藏与摩诃衍—大乘,一向被争论着。一分声闻学者以阿含等三藏为佛说,斥大乘为非佛说,现在流行与锡兰、暹罗、缅甸的佛教,还是如此。

我们有亲近南传的人都知道,在南传这些佛教的国家,他们真的认为大乘不是佛说的法,根本就不承认大乘的这些法义,到现在确实还是如此。

     另外一边就是;一分大乘学者,自以为不共二乘,斥声闻为小乘,指阿含为小乘经以为大乘别有法缘。

      大乘的学者自认为大乘有不共法,什么叫不共?就是不同,跟根本的佛法小乘的思想有不同的地方,认为小乘还不究竟、不了义。所以《阿含经》是小乘经典,而认为大乘的不共法是另外有法缘,意思是说跟小乘佛法的法缘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要注意:从这一点上不要落入这样的思想,以为大乘别有法缘,这是不正确的。所以,当你们听说大乘有不共法,这个不共的意思就是不一样,不跟小乘一样的意思,不共就是有特别的地方。导师的判教认为这个不共反而是不了义,法缘怎么可以不一样呢?佛法的真理法则有两个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要告诉大家:《性空学探源》为什么要从《阿含经》,到阿毗昙,到般若的空,到中观的空?了解它的一贯性主要思想是一致的。导师要我们明白、要注意的是“共”的部分,后期的不共的部分,反而是不了义的方便说,这点大家要注意!后期自以为圆融者,他认为大乘的不共是别教,或者是钝教,或者是圆教,那才是最圆满的。这个观念刚好相反,这个问题大家如果有深入法的去探讨,这个地方一定会有问题,你们一定会发觉问题就在这个地方。所以导师就指出来:如唯识学者到性空,《般若经》的性空,到中观的性空还是共,到唯识就不共了,注意听,所以这里就讲:如唯识学者,在“爱非爱缘起”外,别立大乘不共的“自性缘起”。

     不共法就出来了,这个后面因为内涵会解释,我们暂时不解释内涵,先知道这个主题就好。以为菩萨所怔的法性空是声闻所不能怔的,所以这一份的大乘学者就认为怎么样?小乘但证我空,没有证法空,只有大乘才能真正的证入法空。这一点认为是超越小乘学者的,这个是唯识的思想,在中国的台、贤、禅、净,在大乘法中还自以为胜他一层,何况乎小乘,台是天台,贤是贤首,天台跟贤首都有判教,中国最兴盛就是禅宗跟净土。所以他举出台、贤、禅、净,不管是哪一派哪一宗都认为自己是超越其它的,比别的法还高一层,何况是小乘法。同样,大乘法还自以为比较高、比较圆融,何况对小乘法,是不是会更贬!认为是不了义的,所以导师把这个现象举出来。这样,对大小的同源异流由于宗派的偏见再也不能正确的把握。

     我们不管是大乘、小乘同源,其实法源只有一个。但是,由于过程、流变就产生了分歧,叫异流;思想有不同的阐扬解释就变成异流。好,每一个人站在自己中,自己总是高的、超越的、比别人高一等的,别人当然比不上,这个叫做宗派偏见!有了这个宗派的偏见,就不能正确的把握住这个法的根本。今依龙树论来说:三藏确实都说无我,但无我与空,并非性质有什么不同。

     我们在三藏经典中,尤其是初期的这些根本法,确实在谈的都是在谈无常、无我,重点都在谈无我。那么大乘都在谈空,空跟无我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但是,如果你把它看成不一样那就有差别。所以导师在解释:本质上无常、无我在否定我跟我所,破自性,实有自性。那么大乘的空也告诉你:一切法缘起如幻非实,也是在谈无常、无我,一样。所以本质上谈无我的根本特质是一样的,性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导师就解释:大乘从空门入,多说不生不灭,

三解脱门也是一样,空解脱门,无相,无愿。虽然有三解脱门,只是入处的方便不同。大乘是从空门入不生不灭,在三法印里面就是涅槃寂静部分;三法印是无常,体会无我才契入涅槃;那么大乘的空门是直接契入不生不灭,就是直接契入涅槃!是一样的。以小乘来看:一切法讲我们的身心五蕴无常变化,是生灭不停的,由于生灭不停,所以没有一个永恒的,没有一个不变的我,从生灭的现象来谈无我;大乘是从空门入,直接体悟不生不灭也是在谈无我。所以一个是从生生灭灭的现象下手;一个是直接契入法性的不生不灭。这里导师就讲:但生灭与不生灭其实是一,

     这个很重要!在根本佛法的时期,是从万法回归到身心来,从身心的当下生灭的现象,去了解它的无常、无我、非实证入寂灭。大乘是从空门入,直接看到一切法的如梦幻泡影、非实,契入不生不灭故无生。生的不实在,生的不可得,生的非实直接契入无生,所以这个就是不生不灭的部分。那么这个小乘的讲生灭,跟大乘讲不生不灭是不是同样的一个特质?“缘起性空”的佛法真义,启示了佛教思想的发展的实相,缘起性空这个是根本法,我们佛教的一切思想发展,真相就在这个地方。

     释尊本是多说无常无我的,但依于缘起的无常无我,既体见缘起空寂的。所以缘起甚深,而缘起的寂灭性更甚深,这所以缘起被称为“空相应缘起”,被赞为“法性法住法界,”不管是从《阿含经》的根本理念谈甚深缘起,万法生灭流变是缘起生灭的一边,我们已经很难了解了。透过缘起法义的了解,可以了解因果之间有它的必然理则,这个就是缘生的部分,已经很难了解了,所以认为是甚深的。那缘起的另一个面呢?生起的当下就已经注定必归于灭!所以,缘起的还灭这一边比缘起生的这一边更甚深、更难了解!缘起有个重点就是空相应缘起,要讲缘起一定要跟空相应,就在讲空嘛!什么是“法性法住法界”?就是缘起的这个法,本来就这样。在这个法界里本来就是在这样子,法尔如是的意思。那么这个缘起法是不是谁发明的?不是!是本来法界就这样子。不管是有佛出世没有佛出世,缘起法的法则都是本来如此的,本来就安住在法界,就这样子的。所以缘起法不是谁发明的,是佛陀创觉的!什么叫创觉?就是第一个发现的!宇宙中一切法,缘起缘灭的这个理则叫缘起法,有佛没有佛都是这样子。佛陀悟到了这样一个必然的理则,体证到宇宙的真理,才能够解脱、超越、不执着。所以,这个缘起法是法性法住法界的,本来如此的意思,有佛出世无佛出世都是这样子。

     那么大家就要注意了:这个缘起法是什么?就是一个理则!这样的一个理则就是宇宙的真理,体悟宇宙真理的人你就解脱了,就叫觉者。不明白这个宇宙的真理叫无明,了解了宇宙真理就知道它本空,不会执着于实有自性见。这样的缘起法如果能明白,跟佛陀一样的有所体证,我们跟佛一样能解脱。那么大家就要注意了:如果缘起法是宇宙中本来的真理法则,过去、现在、未来都一样,它必然是如此的,这样的真理法则是不是哪一个人的、哪一个宗派的个人专利?不是!它是法性法住法界,法尔如是的。只是众生无明没有办法了解,看不到体会不到,所以我们叫无明。今天透过佛陀的觉证,他用什么方法来体会告诉我们,我们也照他的方法去观察,从身心、从万法去观察,一样的可以发觉这个真相。所以,真理法则不是哪一个人的专利产物,注意听!是法尔如是的,普遍存在的,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定都是这样的,这个才叫真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这样的缘起真理法则是不是只要有明白的人告诉你,你也依据他的方法去体证,是不是一样体证得到?不然的话这个真理你还学什么!佛陀的慈悲就是在这里,他发现了真理他解脱了,他不再落入生死烦恼痛苦之中了,他超越了,所以他才告诉我们:他怎么样悟到,用什么方法去体会到,他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所以我们也照着他体悟的方法去实践、去证明,一样的可以得到。那这样的真理法则是不是无私的?是不是普遍存在的?是不是必然如此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今天因为无明、不了解真相才要学法嘛,学什么法?佛陀悟的法,佛陀用的方法!我们也照他的方法一样可以体会得到这个真理法则,可以解脱,不然我们哪里有机会!如果某一个法是个人修来的,个人特别创造的:我有,天下都没有。那你就要求他了,就传你一个其它的就不传,请问:真正的法会只有传一个嘛?宇宙的真理法则,它必然如此是普遍存在的,只要一个善知识是真正明白的人,他指导你,你一样可以看得到,一样证明得到,不然学这个法要学什么!我们以前在读书学物理,学化学,学自然,我们是不是要试验?好,H2O等于水,如果真的把那个分子H2O的量加在一起,实验一看出来真的是水。它是可以证明的,这个公式不能乱写的,它有必然性是不是这样?佛法也是一样,我们要解脱、我们要受用一定有它的必然性,没有找到那个必然性是不可能解脱的。佛陀悟到后他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颠倒?用什么方法?透过什么样的体证可以体会到真理法则一样可以解脱?这个叫缘起法!明白了法性法住法界的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迷信,要找的理论方法知道了,我们只要照方法去实践,每一个都体证得到这才叫必然。

     我今天为什么对大家一直鼓励,只要你们学到真正的正见,必然在生命中一定解脱,一定受用。如果不是的话你学的法有问题。我们的佛法伟大,是真的伟大,为什么伟大?因为人人学人人解脱,这个才叫佛法的伟大!而且这个解脱是让你亲身证明的,不是人家来印证你们。今天在学堂上给我们一个公式,去试验果然出来就是这样子。就是象这样一样,学佛也是这样,这里面没有神秘,没有秘密,没有不可宣谈的。我们看佛陀的时代,他的弟子为什么每一个都证阿罗汉?每一个最少还有初果!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出了什么问题?佛陀指导他的弟子没有秘密,他只是把真理现象告诉你:就是这样子,我的方法就是这样子,你试试看你也一样可以得到。但是想想看,佛法的流传中出了什么问题?所以叫流变!几千年来变化太大了!很多东西都混进去了;很多外道思想也来了;把究竟的变成不了义,把方便的变成究竟。最后我们找不到路了,法变成秘密了,私相摄受。佛陀的法会私相摄受吗?佛陀的法恨不得天下苍生每一个都解脱,哪里还有秘密可言!但是今天佛法我们听不到正见,所以我今天看到导师的论着非常感动:导师把这些法都厘清了,让我们看到源头,看到真相;让我们每一个人把握到正见,每一个人都受用,所以我内心无限的感动与感恩,今天才要跟着导师的脚步走,把真正的佛法真义能显扬出来,这里没有秘密。把这个法的真相搞清楚了,每一个人学每一个人解脱,这个才是佛法伟大的特色,绝对不是信者得永生,不信下地狱,没有这个道理。讲到这里我就会很感动,为什么?因为导师抉择这个法太重要了!今天没有透过导师这样智慧的抉择,我们迷迷糊糊不知道走了多少劫。所以希望大家上这个课要用心,把这个法体会到,不但自己能受用,还要利益我们身边无限的众生,都可以利益他的。我以前跟这些同修讲过:有一次去散步的时候,想到一个问题我就笑了,为什么?佛法这么伟大,有那些祖师的承传,了不起一代传一个,好像很秘密的样子。传到我们中国已经过了多少年,才传了几十个,请问:如果这个法是这样,各位在座我们有机会吗?一代承传至少几十年,几十年只传一个!那我们有份吗?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学到真正的法!我们什么时候能有解脱的机会!只有祖师能够传得到,请问:佛法真的是这样子吗?我看到导师的法太欢喜了!这个法是普遍存在的,只是由于我们的无明不能发觉而已。只要一个明白的人指点,每一个人都看得到,每一个人都体证得到,是这样的无私,真理是普遍的是必然的,哪里是少数人的专利呢?

      我们佛法到今天会走入灭亡之路!在印度佛法是灭了,就是这些流变而产生的。法的普遍性,法的必然性都没有彰显出来,变成个人的利益、个人权威了,完了,佛法就完了!所以今天我们学这个法的重要,只要把这个法义抉择出来,普天下的苍生都能学都能悟,这个才是佛法伟大的地方。所以各位要注意:今天讲这些法,为什么带着一种启发?推翻过去思想的一种观念力量,因为那些观念是错的,不把它修正、不把它厘清继续的祸害千年,众生哪有见天日的一天!哪一个人能悟到!为什么我们的佛教到今天最后无奈——我们众生没办法,业力深重,只有等人家来救度,只有等往生,佛法是这样子吗?

     当我看《杂阿含》的时候我很感动,佛法的时代,包括外道来请教佛陀问法,有的第一次就得法眼净。佛弟子们在佛的面前请法,一次的开示很多人见法,很快的就证了阿罗汉,为什么我们现在不是?各位你们就知道了,为什么我今天这么感动导师?他做了什么亊一般人不了解!今天学这个法的重要,我故意在这里讲让你们明白,是真的非常重要!没有导师的睿智跟抉择,我们今天看不到真相,大家要明白!我讲这些只是要大家知道这个法重要到什么程度,我们真的要很用心的把这个法体会了,真的人人能解脱受用,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好我们继续看讲义:一份学者重视事相,偏执生灭无常与无我,一份学者特别重视理性,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这才互不相谅而尖锐的对立起来。

      所谓的一份学者,导师是很客气了,他不能把小乘的归纳为一类,只是说一部分重视事相,很执着这个外表的现象,现象就是生生灭灭。所以一定要在生灭的无常上去体会无我,从生灭的现象才能体会到无常、无我;那么另一部分学者特别重视理性,是讲大乘的学者,前面的一分学者是在讲小乘的学者。一分学者特别重视理性,发挥不生不灭的性空,直接契入无生,那两边其实都没有错,只是偏于一边。有的重视事相,有的重视理性,这样互相的就不谅解了,变成尖悦的对立了。导师只是把这个观念重点提示出来,问题在哪里?他们同源而异流,应该怎么样是共同的教源,由此不即不离的相对性,由于偏重发展而弄到对立。

      所以各位我们今天学中观就很重要,不能偏重一边,真正懂得中观的人是离两边名中道,会不会只有注重事相,不注重理性呢?只有注重理性不注重事相呢?不会!所以中观的重要就是要把两边大小共贯,让真俗无碍。举出了前面这些学者的偏颇,让你们明白中观的重要,惟有透过中观的思想才能够把大小的尖锐对立化解。也才把真俗无碍的内容彰显出来,那么中观中论的重要性就从这里凸显。本来初期的大乘经,如《十地经》以悟无生法忍为同于二乘的,初期的大乘经典蛮多的,这个《十地经》是其中之一,那么《十地经》里面讲的悟无生法忍为同于二乘的,无生法忍是什么?大乘经来讲叫做八地菩萨嘛,小乘来讲就是阿罗汉,同于二乘,不管是八地菩萨还是阿罗汉他体悟的是什么?就是无生法忍。《般若经》以无生法忍能摄二乘智断的,以先尼的因信得解来证明大乘的现观,这是《般若经》的部分;

     《金刚经》以“若以色见我”颂明佛身等,都确认三乘圣者成立于同一个理证——就是法性空寂。哪里如执小执大者说?不管是《大般若经》里面,或者《金刚经》同样都是讲般若的部分,体证无生法忍。其实体证的是什么?是同样的一个法性空寂。所以我们今天讲八地菩萨跟阿罗汉境界其实是一样的,都证入无生了,无生是不退了。如果明白了,你怎么还会说大的小的问题,哪里有这个问题!问题是我们不知道阿罗汉跟八地菩萨原来是同一证境界,那才会有争论。所以《中论》的抉择《阿含经》义;《智论》的引佛为长爪梵志说法,《众义经》偈等来名第一义谛,不是呵斥声闻,不是偏赞大乘,是引导学者复归于释尊本意的运动。

     今天我们学《中论》,《中论》里面很多品,其实是在抉择《阿含经》。导师在另外的论着中有提出来,比如说第几品、第几品,跟《阿含经》的某一经某一经是一样的。所以导师对《中论》的研究很深,知道《中论》的法缘就是《阿含经》。重点阐扬《中论》跟《阿含经》的共法,他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知道第一义谛,真正的究竟法义就是第一义谛。他用《中论》来抉择《阿含经》不是在呵斥声闻,也不是在偏赞大乘,是要引导我们这些学法的人,能够去体会到归原到释尊的本怀呀!透过《中论》的抉择让我们明白《阿含经》的深义,那我们了解《阿含经》的深义就不会呵斥小乘是不了义了,不会的。了解小乘的法跟大乘的法原来无生法忍都是共的,那这样就不会去呵斥小乘,也不会自以为大乘了不起了,不会。这时候呢,我们才能回到佛陀真正的本怀的地方。有的不了解,以为《中论》是在宣扬大乘,在破斥小乘,不对。《中论》在大小共贯,把大乘跟小乘的隔阂把它贯通,了解它的一贯性一致性,这个大家就要明白。惟有从这样的思想中,能看出大小乘的分化由来呀,能指斥那些畸形发展的遗失释尊本意的乱说!

      大家到这里应该有一分明白:如果今天能把《中论》的法义研究得清楚了,我们就可以抉择了:原来大小乘它有分化的过程,透过部派佛教以后怎么分化,大乘的思想怎么演变出来的,就知道:原来在这个流传的过程有了流变,就是畸形发展,失去了原味了,有一些发展偏颇了。这个过程中,把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本意给扭曲了,解释错了。所以这里讲乱说,如果你抉择得清楚,就不会随着后面以为越来越圆满的,你就不会跟着它跑。所以;中观学能抉择释尊教义的真相,

     中观中论的重要这里就显出来了:佛陀一代的实教,他真正的本怀跟教义是什么,才能够让那个真相衬托出来?也就是说透过中论或中观的这个了解,我们才能找到法的根本就对了,真正的根本法是什么,佛法的真相是什么?能有助于佛教思想发展史的理解,这是怎样值得我们尊重。

      从中观中论里面才能看到佛法的真相,也知道佛教发展史,它的流变过程我们才能明白、知道它的重要。我们今天研究中论跟中观的重要到什么程度!现在佛教界,普遍没几个人真正研究印度佛教史,把印度佛教一千六七百年的流变都把它抉择出来。印度佛教为什么会灭不是没有原因的!佛法这么伟大,伟大到它灭掉,请问: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啊!为什么会灭,几个人去研究?

      我们中国承袭了印度佛教的思想,承袭的思想是印度什么时期的思想进来的我们有没有搞清楚?我们接受印度佛教思想来影响我们中国佛教的发展,接受的是印度佛教的的某一系,某一个思想,我们了不了解。这一系的思想在印度的流变中,最后跟灭亡有什么关系你们知道吗?也不知道!只是说它伟大、圆满、第一义,认为最圆满的第一义最后为什么会灭亡?注意哟!这个是一个问题。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它融合了中国文化,就有自己另外一朵花出来了。唐朝是最兴盛的时期,到宋、元、明、清以后,慢慢到清朝几乎要快完蛋了,为什么会完蛋?因为印度的佛教演变最后会完蛋的原因跟我们中国的原因尽然是一致的,中国佛教会不会完蛋?如果照着传统的方式必然要完蛋!因为印度已经经过一次了。中国虽然有一个时期的兴盛,那是融合了中国的文化,但是久了呢?还是走印度佛教发展的老路,最后的归宿还是要一样。所以到清朝的末年,就是导师的那个时代,太虚大师那个时代,整个佛教变成什么样?你们要看看那个记录就差不多知道中国佛教了。所以欧阳竟无出来发展唯识学;太虚大师出来改革佛教;印顺导师厘清这些思想流变,目的就是要救佛教。所以他们在做的事情,不是为个己一宗一派的利益哟,大家要注意哟!是站在整体佛教兴亡的那个关键点来抉择这个佛教,怎么样厘清它的流变,找出它的病因,怎么样真正的把整个佛教扭转回来,而真正从根本上去治疗。一般人不了解,不了解象太虚大师,导师他们的用心是用在什么地方。

     他不是为个人的利益,他不是为某一宗某一派,他看到是整个佛教的兴亡。他做出这么大的贡献,把一生的心力投进去研究这些目的是什么?要厘清佛教历史格言中的流变!找出它的病因,然后怎么样的去把根本来治疗。

      所以我们不知道导师他所图者是什么?他在《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谈到我所图者大,这个“大”字不是站在一宗一派个人的利益,为整体佛教千秋万世的流传如何兴盛起来,找出它真正的病因跟病源。我们一般人生病也是一样啊,有治标有治本,治标的结果眼前只是暂时的,一时的兴盛,而骨子里的病是没有好的,必定还是要灭亡的。导师不是在看眼前的利益,他要找出佛教发展一两千年来真正流变的原因在哪里?真正让它灭亡的道理是什么?查出真正的根源。所以他才投入一生的心血,七十年默默的一直无私的奉献,为法的抉择。今天多少人不了解他的用心,还在诽谤,认为他是学者而已,他是学者而已?真正在谈境界谈内涵很少人看懂的。我个人非常的赞叹他的精神,为佛教、为众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了解,这里一点点的“我”的形象都没有,真的是达到了无私无我的境界。大家如果明白,应该在导师的论着中要多用一点心,你们可以学到真正的法,会看到真相,你们才知道如何才能真正的解脱受用,很重要!

    (自序)三

      如果有人说:佛法偏于理性,偏于出世,那佛弟子会一致的出来否认,因为佛法是真俗无碍的。

      前面这一段重点在提示大小共贯的问题。这一段要让我们知道什么叫真俗无碍。我们现在普遍社会上,不是佛教徒对我们佛教有很多误解,这个误解也是从我们佛教的形态上来判断的。他认为学佛的人只谈那些道理,然后呢倾向于厌世了出世的。但是,如果我们真正对法有了解的佛弟子,一定不认同这样的看法,为什么?真正了解佛法的人知道啊,真正的佛法是真俗无碍的,哪里是偏于出世跟消极呢!不是。什么是真俗无碍?这里就讲:真俗无碍,是生死即于涅槃,世间即于出世的,这个才是真正的真俗无碍,不是离开我们的生死而有涅槃,不是离开世间有一个出世间的法,不是的。所以导师就解释:独善的、隐遁的,甚至不乐功德,或者是不想说法的学者,沉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忽略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在他们世间与出世间是那样的隔别!这一部分在谈什么?这是自了汉的部分,有一部分的人啊,独善其身,喜欢怎么样?隐遁!他不喜欢外面的一切的万法,人事跟娱乐他不喜欢这个。比如说佛陀的弟子大迦叶尊者,他境界很高,但是他喜欢修头陀行,他看到女众是很感冒的。他喜欢什么?独善其身!请他说法,他说人家不喜欢听,他也不想说法。自净其心,在那边清净、安然、自在,这是他喜欢的。所以这里导师就讲,沉醉于自净其心的涅槃,他不重视我们大乘法讲的自利、利他的自他和乐、依正庄严的一切,他不重视这个。如果是这样思想的人,世间跟出世间就变成什么?隔阂、隔别了,这个是在讲什么?自了汉!他重视的是自己身心的那种解脱,那种和乐自在,那种解脱的自在。我们在讲就是自净其心,就这一部分。他沉醉在那个地方,那这样世间和出世间就相对了,隔阂了,导师就讲;释尊的正觉内容,受到了苦行厌离时机的歪曲。  这句话很重要!我们释尊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思想风气不是只有佛教徒这一部分,本来就有婆罗门教,就有六师外道,整个社会都是在那种气氛之中,厌离出离。我们以前上《解脱之道》大家都知道,那六师外道在讲什么?这个身心,把它分成物质的部分跟精神的部分,物质束缚精神,所以物质的这一部分要把它磨,磨到它没有能量来控制我们的精神,我们的精神——它代表一个叫我的东西才能超越,所以都在讲厌离。初期的佛法也有这样的倾向,所以有不净观,种种的观察人间不好,我们怎么厌离它,厌离才能超越,这个是早期的。那么佛陀在那个风气的社会中,他也没有办法不针对那个时候的风气,去适应、去度化这些人。所以导师就讲:释尊他的正觉内容其实是什么?是有大乘风气的,不是只有自了的。但是那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是这样子啊!是苦行的时代,是厌离的时代,也受到了这样的整个风气的影响,使我们佛法有一点被歪曲了,没有办法展现出佛陀真正的本怀。所以;一分学者起来贬斥他,而揭示佛法真俗无碍的正义,

      后面的一分学者就是讲大乘学者了。佛法会演变最大原因是什么?刚开始是少数人,能够出家跟佛学,但是解脱这一条路,是普遍众生都需要的,不是少数人去跟佛学,其它的人就不需要了。如果是普遍所有的生命、所有众生都需要,那它的发展必然会普遍到社会的每一个层次。人家都需要,不可能只有少数出家人才能学法,是不是这样子?那么我们普遍大众都需要的话,我们有没有办法每一个都去出家?每一个去修厌离、修苦行都不可能。那么如何应普遍大众的需要?如何让大众也能得法也能受用?当然就要抉择,不能永远用过去那个厌离啦、苦行的那一套,不能执着在那里。所以有一分学者就出来认为,只有厌离、只有苦行那是不对的,应该要到入世里面普遍大众都能受用的,一定要怎么样?佛法有真俗无碍的一面要把它彰扬出来才对,如果有这样的法真俗可以无碍,那是不是我们普遍的众生都能学、都能解脱?所以佛法会从消极的厌离,变成大乘的普遍大家受用,这是必然需要的发展,这个也是符合缘起法则的。所以,后期大乘的发展就变成真俗无碍的理论,就是从这里来的。关怀众生自他依存,不是只有个人的,导师这里就讲,真俗无碍可从解行两方面说。解即俗事与真理。是怎样的即俗而恒真。而真又不碍俗。

      解,就是理解法上来谈,我们人间的柴米油盐,人事对待,这个叫俗事嘛。那么真理就是这些现象背后的必然理性,要怎么样的在世俗的一切现象上去看出它本质的真。所以必须与这些俗事的上面来了解它的怎么样?真的部分!是理的部分。好,体会到这样的真理,又不会妨碍我们一切世俗的活动跟作用,理解的部分要先达到。那么行就是实践,行即事行与理证,怎样的依世间的福智事行的进修而能证入真性,契入真性而能不废世间的福智事行。

我们在行为中,怎么样去达到真正的体证到明白,我们讲六般罗蜜、讲度众生,那么我们都知道要福慧双修嘛是不是?世间的福智、一切事相你都要去做,在这样的事相中才能体悟证入所谓的真性,而真正体会真性的人,就不会认为我已经体会了,人间什么事我都不要干,不会的。他不会偏废世间的福智事行,这个就是不容易。很多人对理论法上有一些了解,啊一切法无常,所以无我嘛,一切缘起所以是空嘛,拨无因果了,落断灭了,什么都不要了。那不懂得真俗无碍,也不懂得真正法的本意,那是完全偏驳了,即俗而显真,明真而能即俗这个才是无碍,如果偏于一边那就不懂法了,没有真正的明白。

      所以很多人不了解理性的这一边,他只是执着在事相,以为有为功德、做福报,我有功德、我得什么好处,那个是对事相上的执着,不懂理的超越。好,有的人对理上有一点明白了,认为这些都是什么如幻,非实,什么都不做,这个都不是真俗无碍。真正懂得真俗无碍的人,理就是事,事就是理,事理不二,不会偏于一边的。因为明白理,事才能圆容、明白,事能实践才能体证到法的真实性,它是相依相缘而不相碍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契入事理不二。一个人知会讲不会做,那个不是真的懂,傻傻的做也不体悟法的本质,那个就是有为功德,而不能体证涅槃,这也很重要!我们必须事理都要清楚,理论要明白做得到,理跟事没有障碍,这个才是真正的事理圆容。我们今天如果学中观,学中论,就知道什么叫事理圆容,明白了对于我们的事行有帮助,对我们的理证也有帮助。所以中论中观非常的重要!我们将要在这个主题上来探讨。这个课上完我想大家都能够明白,希望大家多用心!

      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契悟真性,也没有妨碍世间的福智事行。无论是理论、实践都要贯彻真俗而不相碍。这是一个缘起中道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众生执着于世俗的一切法为实有,而不知道一切法空、无自性。那么谈到空性,很多人就偏空,不了解真正的真俗无碍,那么就会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以为一切都如幻非实,那么就把世俗的一切都放弃了,这个是不对的。所以重点要告诉我们:今天体悟了真性,了解空性真俗无碍,不会放弃人间的一切福智事行。

    “因为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也就是因为知道一切法无自性,才能缘起,才能成立因果法则,正是由于我们能不执着的去利益一切众生,才能成立如幻的缘起。因果才能成立。这样子才叫真俗不相碍。不然的话真是真,俗是俗,如果它是两回事的话,那么俗就不能到真。如果我们是世俗的人,我们是烦恼的众生,那永远是烦恼的众生,不能成为解脱的圣者。因为真俗能无碍,我们凡夫才能成就,才能解脱,这一点很重要!不要把真跟俗分成两边不相关的,那样我们怎么修也没有用。所以了解中观中道非常的重要!我们才能世俗之中去体悟空性而超越它解脱。不是离开我们的一切万法,而另外有一个空性可得。所以这里就讲,

    “依中观者说:缘起法是相依相缘而无自性的,极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的。”

我们过去有上缘起的人都知道,缘起法是讲一切法的相依相成,缘起的本身就是条件的组合,缘起的就表示不是有自性的,自性是什么?自性就是不变的、永恒的、独一的。那么缘起的就表示什么?没有实性!缘起的是一切法条件的组合,相依相缘而相待。所以只要是缘起的,就表示它是无自性的。好,因为无自性一切法才能够组合,也就是因果宛然。如果是有自性,自有、自成就不需要组合了。只要是缘起组合的就不是自性的。所以缘起无自性,无自性因果才能成立。所以这几句话非常重要!缘起法是相依相成无自性的,无自性而又因果宛然。这几句话已经把我们佛法的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跟理论说出来。所以了解空性无自性才能成立因果。这一点一定要很注意!不然的话以为空就拨无因果,那就错了。因为空才能成立因果。啊这一点很重要!所以“即依空的缘起有,安立世间事相,也依即有的缘起空显示出世。”

      啊!这句话跟上面这两句话合在一起就是佛法的心要。“依空的缘起有”,我们现在的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当下就是缘起的有,缘起的有就是空,所以说依空的缘起有,就是在讲一切法的当下。“安立世间事相”,一切法的当下是不是千差万别?这个就是世间的事相,今天如果一切法不空,它不会产生千差万别,因为空所以现起的一切都是缘起的有法。那么缘起的有法,就有千差万别的事相。好,“也依即有的缘起空显示出世。”我们就在万法的缘起相之中了解它的无自性空,这个就当下可以显示什么?一切的非实,一切的非实有,缘起如幻,你就不染着而超越了世间的束缚,所以叫出世。我们要是不了解空跟缘起的相依相缘,那么我们就要厌离万法,想要找一个出世的另外的一个清净的地方。但是如果了解缘起有的当下即空,当下即不染着,当下即出世。所以我们很多人不了解,我们到底要厌离要放下的是什么?我们活在这个人间,我们有身心,有五蕴六处的功能,我们要接触万法,接触一切的人,人事物时时刻刻都在相待相缘中,没有一刻可以离开的,那么如果我们今天说要厌离这些,那我们要到哪里去?所以真正要厌离的是什么?是对一切万法的实有感,也就是万法的自性见。我们对一切法,如果知道一切法都是缘起无自性的,它是刹那刹那即生即灭的,没有一法可以永恒常住的,那你对哪一法会不会执着,会不会去占有?没有一法能永恒常住,因为没有一法不从缘起,缘起的必是什么?刹那刹那生灭不住的。既是刹那刹那生灭不住的东西,或者是一切法,你能住吗?你能掌握它不变吗?如果它根本本来就不住,你要住也住不得!明白这个的话,你的爱染,你的取着有意义吗?比如说我们的身体,你叫它不变可能吗?你叫它不要老、不要病、不要死可能吗?你很爱、你很执着,但是请问你把得住吗?你留得住吗?看清楚了缘起的即生即灭,生灭是刹那不住的,没有一法能停的,何况我们的身心?身心如触万法皆如此,身心找不到“我”可以住,找不到一个永恒的可以执取,那这个是什么?是无常法、是缘起法!这个是如此,外在的山河大地跟一切万法不是也一样吗?所以这里简短的这两句呀,其实已经把佛法的一切心要在这几句里面已经讲完了,我们认为有一个“我”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生生世世来来去去的那个是什么?那个就是我执我见那!以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当你观照自己的身心,物质的色,当然它在变化很快大家都感觉得到。那个心精神的部分,我们以为它是永恒的,那是更颠倒。物质还有一期的安定性,心灵是刹那刹那不停的变化,把它当作是永恒的那是更执着了。好,如果是色心二法皆无常,皆是缘起法,皆是刹那不住的,那么什么“我”?什么是永恒不变的?看清楚了,缘起的一切法本身就是无自性,本身就是非我。能当下明白,当下我执就破,内的身心,外的一切万法,“我”不存还有“我的”吗?
我们今天会痛苦烦恼,是因为有我,我们会生死轮回是因为有“我”,这个“我”在这几句话就让你明白了——自性见。那么这里讲的无自性如果明白了,自性见就破了,我执就破,这个就是重点!导师在写书啊,短短的几句话,非常的重要!非常的深刻!有时候我们学了很多的法很多的理念,回归过来就在这几句话中,一切都把它倒尽,这里很重要!??
    “得这真俗相依的无碍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无碍行。”解在行之前,那解就是知见、就是观念、就是了解。我们从过去以来一直重什么?重知见的修正,所以我们一直在上课,一直在说法,目的就是先有正确的解。就象过去大德讲的,重在知见不重行理,行理就是后面的行,解是在行之前。我们今天能从缘起的知见去了解无自性的深意、了解空,也知道真俗无碍,这样的理解以后啊,我们才能真正的起真俗相成的无碍心。为什么先解而后行?我常常比喻呀,说我们常常用电脑,电脑的功能,就是从它的里面的程序产生的作用。我们这个身体就象一部电脑,我们里面有一套程序,那个程序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问题是我们无始以来自性见、我执、无明作祟,那我们受这样的观念的左右,我们才会起颠倒起染着,造业而生死轮回嘛。那么里面这套程序知见如果没有修正,还是照原来的模式,你怎么用功能还是一样,那个无明不破,观念不转化,你行为怎么能修正呢?因为行为是从知见来的、从观念来的,所以一定要先把我们里面错误的程序怎么样?把它修正,那如何修正?就是要上课,让你知道我们观念错在何处,什么叫我见我执?什么叫自性见?从哪里来的?这些都不明白名叫无明。
      好,我们慢慢知道了错在何处,经过观察确实我们犯的是这个毛病。真的明白了,好,加上缘起的正见,正确的程序开始输入,我们错误的知见把它洗清了,正确的知见进去了,这个叫建立正知见。如果我们的观念完全肯定接受了,那我们的行为,需不需要刻意的去要求?因为我们的行为是从知见来的,知见正了,行为会错吗?那大家就知道了,建立正确的知见有多重要,因为它会修正我们的行为。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知见,而不是用行为来压抑我们自己。如果里面的程序不转化,你用勉强的,用戒律,用规范,强迫它去执行某一种行为,虽然能够把它暂时的压服,但是内在的程序如果没有转化的话,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一个人真的明白了,我见也看到了,无明也了解了,正确的因缘知见也建立了,是不是他的思维模式是随着正见在转?
      所以我们八正道为什么第一要正见,第二才有正思维,没有正见哪里来的正思维?也就是说我们平常的思维模式呀,是随着我们的知见在转。好,正见建立了,那思维模式就是随着正见在转。比如说我们今天学缘起法,知道缘起无自性,那我们的思维就随着缘起法来转,任何一件事情来都用缘起法去思维。那这样子的话,是不是整个思维模式就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再来是什么?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就会断净。所以八正道第一正见,第二正思维,再来就是要有正业,正命,正语,这些都调正了,自然观念就正确了,叫正念。那有了正念以后,思维模式都跟法相应,慢慢心理那些杂乱的因缘没有了,颠倒的因缘没有了,痛苦烦恼的因缘没有了,那就是定,那就是如如不动,本来就不动,所以叫正定。那这样的八正道都圆满了,就解脱了。所以第一为什么是正见?啊就是如这里讲的,先有正解才有正行,就是在谈这个。所以我们今天学缘起正见的人,很快在生命中会起正见起作用。我们谈到这里呀,几个重点我们一定要明白!我们今天佛弟子人人在修行,但是观念不同,学的法门不同,每一个人的受用就不同。很多人都认为怎么样?八万四千法,法法都是可以解脱嘛,归圆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么,其实是这样子吗?我们知道我们的生死根本是什么?是无明啊,是我见我执,就是自性见实有感。今天如果不是要破无明、破自性见、破我执,那会不会解脱?我们今天认为有一个我,永恒的,来来去去的这个跟外道一样的,佛法跟外道的不同就是在这里。这个就是佛法的特质。
      佛法讲无我,讲无常,讲涅槃。外道呢?认为有主宰,有上帝,有我,有真我,有梵我,有大我,佛法处处就是破除外道的我执我见、自性见。内在的我反射到外面就是上帝啦,我们修行就是在破这个自性见,我执不破没有一个人能解脱的。好,今天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这个佛法的特质,反而认为我们有一个大我,清净的我,我们要永恒存在的,不生不灭的,那我请问你:那个我执破得了吗?那个无明破得了吗?所以我一直强调知见的重要!正知见是缘起正见,缘起的就是无我,缘起的就是无自性,就在破这个根本我见我执,
      所以过去我常常跟同修讲,缘起两个字,每一宗,每一派都在讲,但是内容尽然不同,这个就是我们要抉择的地方。同样讲缘起,尽然内容是不一样的,缘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才叫缘起。最后变成自性缘起的话,那叫做缘起吗?这个很简单的一定要先把握。没有透彻的把缘起知见厘清,我们落在自性见中还在谈缘起呢,这个要注意呀!所以菩萨入世利生,门门都是解脱门,有无碍解,又能真正的做到无碍行,才能做真菩萨呀!今天如果我们知见都没有建立起来,哪里来的无碍行?如果你没有无碍行,你能够处处真的作菩萨吗?我们很多人认为,我们生生世世来做菩萨就对了。那我请问你:你凭什么来?你能自在吗?你自己都不自在,你能做菩萨度生吗?所以前面必须“先得真俗相依的无碍解,才能起真俗相成的无碍行。这样子菩萨入世利生那,门门都是解脱门。”为什么门门是解脱门?无碍解有了,无碍行有了,哪一法能执着?法法都透达空义,法法都与空相应,与明相应,这个时候叫做门门都是解脱门。

“所以;缘起法是‘处中之说’不偏于事不偏于理,事相差别而不碍理性平等,理性一如而不碍事相差别。”
      了解了一切事它的无自性缘起,法法无碍,那么,对于它的理性,我们就知道了它是空性。那么空性跟事相不是两回事,所以不会偏离一边。我们看到千差万别的事相,那么千差万别中一切法都是什么?都是法性空寂,所以每一法的理性是平等的,是没有相碍的。好,知道一切理性空性,都是平等平等无差别的叫理性一如。好,知道一切法的理性没有差别,那么一切法千差万别的事相就没有障碍。“在同一的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
      事相跟理性都是同一个缘起法,这个很重要!所以缘起必是谈两边,一边谈事相,一边谈理性,事与理同在一个缘起法来展现。那么如果大家明白了这个缘起法,就不会偏离一边了。不会只有谈事不谈理,谈理不谈事就不会了。所以一般讲缘起呀,千万不要只有流转的一边那,还有还灭的一边,就是理性的一边。缘起法通于两边这一点要先记住,同一个缘起法,成立缘起的流转,也成立缘起的还灭。一边流转就是事相,还灭就是讲它的理性。所以讲,“在同一个缘起法中,成立事相与理性,而能不将差别去说理,不将平等去说事,这才能恰合事理的样子而如实知。”讲差别就是讲现象,讲平等就是讲理性。好,你不能用平等去讲差别,不能用事相去讲平等这个就颠倒了。讲事相一定是千差万别,讲理性就是平等一如。啊明白了这样子,我们在谈事理,就怎么样?都能如实知。如实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很明白它的真相。
     一般自以为真俗无碍的学者不知“处中之说”,谈心说性,每不免偏于“相即”,偏于“理同”。导师在讲这个的时候,其实是有感而发了,为什么?我们中国最懂得圆溶两个字,不管哪一个角度都能够把它说得非常圆溶。其实有的东西真的是不能用圆溶来讲的,所以这里就讲,有一些人自以为自己是真俗无碍了,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处中之说”,就是不懂得中观法义,谈心谈性,讲得非常虚玄,非常圆溶,但是往往偏于什么?“相即”,一边叫“理同”,即跟同是一样的,就是差不多都一样了,它没有它的差别性。其实主要是在讲什么?现象一定是讲差别,理性才讲平等一如,这里一定要明白!如果理性跟事相都讲成圆容,不只是无差别那就错了。现象怎么可能没差别,事是千差万别,法性才是平等一如。所以讲差别的时候一定是讲事相,不能用理性去讲差别,不能用事相是讲平等。这个要懂得,这个一定要懂得!
     “这或者忽略事行,或者执理废事,或者破坏事相的差别性,时空的局限性。落入破坏缘起事”。如果今天不能了解处中而说,容易怎么样?这里就讲,忽视事行,忽略了。一切都是圆满的,都是平等的,都是无碍的,所以什么事都不做了,什么事都不需要,以为自己超越了,而不知道真正超越的人在事相上是怎么样?是不会偏废的。一切法平等嘛,多圆容嘛,反而破坏了什么,一切法的差别性,我们活在事相上就有时空的隔阂,时空的限制。今天讲法性平等,什么事都超越了,好象时空也不存在了,事相也不需要了,“落入破坏缘起事”所以真正的中观那,是不坏俗谛而显第一义谛,世俗的一切因果法则都不能破坏的,反而成立一切因果事相。破坏了缘起事,什么是缘起事?就是;是非、善恶、因果等,变成大混沌。
      所以真正谈事相,要讲差别,一定有是非,一定有因果,一定要讲善恶,就象我们讲的正见,人间世俗的正见跟出世的正见还是有差别的。人间世俗的正见要讲什么?讲是非、讲善恶、讲因果、讲凡圣,还要讲四谛,不能破坏人间一切的事相。所以你不明白的人,那会落入大混沌。“自以为无碍而不知早是一边。不知缘起法,不能从缘起中去统贯真俗,这也难怪要不偏于事,即偏于理了!”那么从这几句话我们就知道缘起法的重要!懂得缘起,就懂得事相上的千差万别,生灭流转的这一边。也懂得还灭,体会空性,体会法性寂灭的这一边。缘起是贯于两边的,所以不能了解缘起的人,就不能从缘起法中去统贯真俗。所以缘起法真的很重要啊!我以前甚至告诉大家,我们今天以一个人的立场来讲,能听到这个缘起法,我个人的看法是:真的值得用我们一生的生命跟所有的财产投进去,把“缘起”两个字真正的搞清楚,我说值得!为什么?缘起法真的明白了,你就解脱了。我们生生世世的轮回呀,你知道有多惨有多苦,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为了要解脱,为了要断生死啊!断生死从哪里断?从了解缘起法开始,今天缘起法不够了解不够透,你说要解脱,很难那!要破我见、破无明,是非常非常困难的!我们上次在谈《阿含之空》的时候,我们都有谈到那个重点,导师讲哦,“任何一个地方只要还有一丝丝一毫毫的自性见的影子,实有感的影子,我见就有立足之处。”这一句话多重要!所以我们知见的厘清,厘清到什么程度,要决然的全部的完全的厘清,不允许有一点点一毫毫的自性见的影子,只要还有自性见的影子,实有感的影子,我见就有立足处。你要解脱根本就不可能!我有时候,看到很多人是有学识的,学识很好,他们可以看很多经论,他们也很会谈,但是怎么谈、怎么超越、怎么圆容,最后我们都可看得出来,那个我的影子非常深,那个我见、自性见的影子实有感非常的深,最后把自己提升到一个非常,啊所谓清净的境界,光明的境界,清净跟光明的境界是什么?很多人不了解,讲是非常好,但是他不知道那个还有自性见的影子,不容易啊!真正要破除我见不容易啊!缘起不透,自性见就有让我见我执立足的地方,很重要!这个是我个人感受最深的地方。
所以我为什么每一次谈到缘起,一直重复地讲,就是要大家警觉到“缘起”的重要,两个字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简单。了解缘起法,了解因果法则,了解生灭流转的一边,还要回过头来,还要看它还灭的一边,这样才圆满。“事相”,“理性”两边都要明白!流转还灭都要明白,才是真懂得缘起。不要着一边,偏一边,这个很重要!近来有人那,好象是牟宗三说:辩证法但于本体论有用。这只是说得一边,与唯物论者的辩证法,偏于事相一样。
      这个牟宗三是一位学者,他也写了很多的法,跟导师的观念谈论到一些法义上的问题有一点争论,这个我们就不谈。他只是举出来这个人他说辩证法,在本体论上有用。导师认为这样的讲法还是偏于一边,这个是重于唯心的,就象重于唯物论的辩证法一样,它偏于事相,唯心跟唯物都偏于一边。“须知缘起法,近于辩证法,但这是处中而贯彻事理的。”
      看起来好象辩证法,近于就是很相近,很象的意思,其实缘起法,它不是只有一般的讲的辩证法,它是处中而说,贯彻事理。所以缘起法处中而说的中观来讲是究竟的,它不是只有一边的,这个是不一样的。所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讲,导师就讲:
“从正而反而综合的过程,即顺于世俗假名的缘起法,开展生灭(变)的和合,相续的相对界。”
      辩证法是什么?有正反合嘛是不是?这正的一面,反的一面,合的一面,这个就是辩证法的作用,那么导师他就讲:从正而反而综合的这个过程中,以辩证法的立场来看,就是顺于世俗假名的缘起法,也就是我们讲的缘起生灭的流转这一边那。啊开展生灭的和合,相续的相对界,一切法,只要是现出来的一切法,都是相对的,也就是和合而相续的,也就是我们讲缘起生灭的这一边就对了。无明缘行——行缘识,啊这个这一边。缘起会生灭会流转,我们叫做缘起的流转这一边。
      那么跟辩证法里面的从正而反而合的这个过程呢,其实就是顺于流转的这一边是差不多一样。那么从反面来看,即反而正而超越,反的双遮的开显,即顺于胜义性空的缘起法,契合无生的无常,无我的绝对界。辩证法的从反面回到正,再来超越它。这一边的理论那,跟我们缘起的还灭的这一边那是一样的,就是胜义性空。缘起法契合无生的无常无我的绝对界。也就是我们讲的还灭涅槃的这一边。
      导师重要就是要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很多人学辩证法,导师就是用辩证法的理论内容来点出它跟缘起法相象的地方,相近的地方。辩证法的正反合,从正面到反到合的这一边,就是我们缘起流转的这一边意思是差不多的。从反到正到超越这一边,跟我们缘起的还灭这一边是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明白这个,只是差不多。
      “相对的缘起相,绝对的缘起性,不即不离,相依相成而不相夺,这真是能开显事理的无碍”。
      缘起相,一切的万法的现象,流转的这一边是相对的,只要是存在的一切法,一定是相对的存在,那么讲到它的寂灭法性、空性,我们叫做缘起性。也就是相对的对面就是绝对,这个相对跟绝对呀,缘起相跟缘起性不即不离,它不是两个,但也不是一个,也就是不一不异,不即不离,缘起相它的内涵就是缘起性,缘起性显于外面的一切叫缘起相。所以它不是一也不是异,所以叫不即不离,相依相成,不相夺。没有矛盾的意思。因为有缘起性才能显缘起相。从缘起相才能看出缘起性。所以性相它能够相依相成。不相夺就是不会互相矛盾。这真是能开显事理的无碍。所以懂得缘起法,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切事相的真理内容而没有障碍。“如法则而偏于事相,或是偏于理性,或者是事理各有一套,这哪里能理会得事理的真相!”
      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个缘起的法则,偏于事相的一边,或者是偏于理性的一边,把事理隔阂了,变成两个不相干的东西了,变成各有一套。如果是这样子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去了解事理的真相?导师讲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我们明白,真正懂得缘起的人,事理是不一不异,不即不离,没有相对没有矛盾,不会隔阂,这样的人才能真正的达到事理无碍,才能解脱自在。好,如果今天把事理隔阂的人,事是事,理是理,世俗是世俗,真理是真理,我们凡夫是凡夫,圣人是圣人,把它隔成两边不同的,那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懂事理?也就是说这样的人能不能真正的达到解脱究竟?这句话很重要!
      我们现在修行的人那,把世俗跟真理,如果把它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境界,(台语)我们人间是五浊恶世,我们是凡夫,所以我们要离开这个地方到某一个地方去,那个地方是什么?是清净的,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事跟理是分成两个不同的地方,那这样的修行法,能不能达到真正的自在解脱,事事无碍可不可能?我们一定要离开这里到那里,那里才是清净的,这里是污秽的,我们是凡夫,我们死了以后才能到一个圣人的境界去吗?还是说,凡夫当下能体证,当下能事理无碍,当下就能成为入流的圣者,完全意思不一样哦,大家要明白哦!这个理论明白了,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今天修行,我们现在是凡夫身没有错,但是在这个事相上,我们如果能了解它的虚幻性,了解它的缘起性,了解它的这个无自性,如幻非实,我们不再执着了,我们把这个我见破了,把无明也破了,当下能体证法性空寂的话,当下就跟法相应的话,那么当下是不是就能够见法?是不是能够入道?是不是能够解脱?那么解脱是在当下呢,还是这里死了以后到别的地方去才能解脱呢?这个观念很重要!懂得事相跟理性的平等,知道从世俗里去见它的法性,它是不即不离的,那我们就有机会了是不是?我们是不是每个当下,我听法的当下,都是因缘条件,都是机会?我这个时候明白了,我这个时候能悟道了,我这个时候能明白,当下解脱,当下就能解决问题呀,那这个法对我们是不是很重要!如果事是事,理是理,圣是圣,凡是凡,世俗是世俗,第一义谛是第一义谛,那么凡就不能到圣,事就不能到理,那这样子隔阂了两边,你永远就没有机会解脱,是不是这样子?这个很重要!理论上观念上先要把它厘清,这点很重要!所以;对于这,中观能抉择释尊的中道,达到完成,使我们相信得这真是一切智者的正觉!中观讲缘起,讲处中之说,讲离两边,讲中道,那么你们就知道了,中观的重要性。因为体会到了中观,也就能抉择释尊讲的中道在讲什么,也才能完成。体会到这里我们就知道了,一切智者的正觉,就是讲佛陀的正觉,我们才能肯定,我们才知道真正的解脱在什么地方,佛陀他今天悟道悟在什么地方,他的觉悟觉悟在什么地方,释尊他讲的中道,他讲的缘起法,中观的一一的把它衬托出来,所以龙树菩萨作的中论就是《中观论颂》非常的重要!能够抉择佛法的根源,也能抉择大乘佛法的正确,他能事理无碍,大小共贯,那你就知道中观中论的重要了。我们今天上这个《中观今论》,导师就是把龙树菩萨的中观中论那,也把它抉择得用我们现在的角度,现在的时空,现在的背景来看它,让我们更清楚。所以我们今天上这个《中观今论》非常非常的重要!在这个序里面那,就已经把这个重点讲出来,我们要很重视这个,要把握这个,也许这个课上完的,我们把整个中论中观的思想把它厘清了,把观念建立起来了,人人解脱有份!!!

(自序)四
      智慧与慈悲为佛法的宗本,而同基于缘起的正觉。佛法最重要就是讲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脱。那么大乘佛法最重要的还是讲慈悲。有智慧也才能慈悲,那么佛法的根本就不离开智慧跟慈悲。但是今天不管是智慧还是慈悲呢,都要有缘起的正觉。我们佛法讲智慧,不是一般人间的智慧,是了解了缘起法,悟到了一切法性空寂,超越了人间的执着,了解一切法的真相,这个叫般若空慧,才是佛法讲的智慧,体会了法的空慧,才能引发真正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才是真正的慈悲。今天有我、有自性的人那,要体证这个法性是不容易的,不能体证法性,引发的慈悲就不一样,所以真智慧才有真慈悲。所以智慧与慈悲都是基于缘起的正觉,那么这句话更让我们明白了。缘起的重要,今天不懂缘起就不可能开智慧,不可能有空慧,也不可能引发真正的慈悲,从智慧(真)说:一切是缘起的存在,辗转相依刹那流变,即是无我的缘起。
      有了智慧的这一边来看,一切法,只要是一切法,都是从缘起,都因为缘起而存在,所以我们广观一切法,哪一法不从缘起?有没有?没有。只要是法存在的,一切法都是从缘起。没有一法不从缘起的,那么只要是缘起的一定是什么,辗转相依刹那流变。缘起法是相依相缘嘛,它不是单独存在的,一切很多因缘聚合,缘起聚合的当下即生即灭,所以它展现的缘起就是相续相。好,只要是互相辗转相依相成,刹那流变的一切法,有没有自性?就是表示无自性,就是无我的缘起。导师在写这个序的时候,简短,扼要,但是都是精要,只要是缘起存在的都是相依相缘的,都是刹那流变的,当下你就明白它无自性,无我,所以即是缘起,即是无我的缘起。不可能有自性的。无我,即否定实在性及所含摄得的不变性与独存性。
      所以我们讲无常嘛,无常就是什么?就是刹那流变,刹那流变就是无常,无常就是无我,好,如果是无我,无我是什么意思,无我就否定了实在性,缘起的本身就非实了,为什么?它是刹那流变的,刹那流变就不是永恒的,就不是不变的就不是独存的。独存的,就是不需要其它的条件,自己能自成自在,缘起是条件的相依相缘,所以不是独存的,缘起是刹那流变所以没有不变性,刹那流变就没有永恒不变性,都没有。那就知道它是缘起如幻非实,也没有实在性。佛陀指导我们去广观一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你去好好观察他,它是不是刹那刹那生灭,它是不是刹那刹那流变,是不是依缘而起,包括法、包括心灵法则,里面没有一个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是没有的。所以缘起就在否定实有感、否定自性、否定不变,那这样子的话,佛法的三法印就很明白了,这个就是佛法的根本,无常,无我,涅槃,寂静。这几句话已经把三法印的内容衬托出来了。宇宙的一切没有这样的存在,所以否认创造神,这句话更重要哦!所有的外道其它的宗教都认为有一个主宰,有一个上帝,有一个不变永恒的本体,这个是什么?既然没有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那什么是上帝呢?也就是在否定创造神——上帝跟主宰的存在。不只是宗教上否定这样的存在,也应该否定绝对理性或绝对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这几句话最重要了!不只是否定了其它宗教的上帝的存在,创造主的存在,也否定了绝对的理性,绝对的精神,或者是形而上的实在的自体,这几句话最重要了!从这个地方才能确实彻底的否定一切的自性,实有感,不只是形而下的万法现象,形而上的实在论都要破除掉,这个就是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注意听!我们佛教在佛陀的时代,讲的三法印重点就是在这里,但是,我们时间一久啊,把这个佛法的特质,流变了,没有把握住了,到后来变成常、乐、我、静,那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跟佛陀时代的六师外道,婆罗门教有什么不同?今天佛陀的时代,他否定了婆罗门教,否定了六师外道,才显出佛法的伟大跟特质。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特质就在这里。今天如果不把握这个,那佛法跟婆罗门教,跟外道有什么不同?所以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念,我们今天要做为佛弟子,学佛一定要把握到佛法与世不共,佛法与外道不共的这个特质,这一点不能变!这一点不能忘失,这一点不能走样,不然佛法就没有伟大,也没有特质了,跟神教跟外道都一样。佛法流传了两三千年了,有它很多的时空背景时代呀!条件上的不同,佛法为了生存,为了抵抗外道的迫害,为了抵抗政治的迫害,不得不有很多的方便,这个方便跟适应呀是不得以的善巧,这是不能没有的,但是各位,不管怎么善巧,不管怎么样的适应,都不能离开这个根本的与世不共的特质,方便是方便,方便引导众生入门,入门后呢还要怎么样?让他体证无上道!而不是在方便里就迷失了。所以我们佛法流传的这个两千多年中,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出来,这个都是为了适应,为了摄伏外道,或者是我见很强的人,这个是需要善巧的。
      先以欲勾牵,然后呢?让他入无上道。所以我们在佛法的流传中,导师后来判这个印度的大乘里面就有三大系,在大乘里面,是佛灭后五百年的左右,就是龙树的时代,那个叫初期大乘,初期大乘龙树菩萨展现的就是现在我们讲中观的这个性空,所以叫性空为名论,后来呀又出来唯识,叫虚妄唯识论,到后期呀就有真藏唯心论,以如来藏思想,这个在历史中就是因为有它的适应,有它的需求,为了适应外道适应众生的需要所用的方便说,但是我们中国后来的判教,把印度流传的这个三大系呀!认为后面是越来越圆满的。到后来在印度的佛教演变成密教,到最后呢?佛教在印度灭亡了。这是一个非常沉痛的事,我们中国的佛教是从印度流传进来的,那么流传进来的时间在什么时候?流传进来的法属于大乘三系中的某一个体系,我们要去明白。所以,导师在判教的时候,先把印度佛教的思想流变先把它厘清,也了解到每一个体系法的内容,它的内容在讲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个法,为什么跟过去有所不同,导师很辛苦啊,就把这些法厘得非常清楚,那么导师的判教跟我们中国的祖师就有不同,他不认为后面是越圆满的,他认为后面是方便,为了适应外道,为了适应很多众生畏无我,说的方便法,先以欲勾牵,然后令入佛智,所以他认为呢?真正佛法的第一义是在《阿含》,是究竟的“第一义悉檀”,到中观大乘佛法,他虽然也去溯源了解空义,溯源而了达是源于《阿含》,但是这个时候,就有他的方便性,对治有对治的功能,所以初期的大乘,象《中观》这一类的书,他认为是“对治悉檀”。那么到后面唯识、到真藏的思想,他认为这个呢?已经到后面的就是所谓的“为人生善悉檀”,那么到密教呢?他认为这个是什么?“世界悉檀”,吉祥悦意,适合众生的东西,也就是说从四悉檀来判教,印度的佛教史到越后面是越方便。讲一句不客气的话,就是越怎么样?越趋于下流!他并不等于越来越圆满,如果越来越圆满,佛教为什么会灭?佛教在印度会灭有它很多的条件,其中,当然包括印度教的入侵,还有政治上的种种迫害。但是导师他认为呢?一个东西它会腐烂里面一定先生虫,外在的条件当然有,而真正的原因是在内在,内在已经出了问题,所以导师为了要研究佛法为什么会灭?这么伟大!他研究印度的佛教史,把所有的法义跟历史演变的过程,一一的把它厘清。所以大家就要知道了,我们今天中国佛法是从印度来的,我们印度来的佛法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佛法?我们没有搞清楚。好,我们都知道,大部分都是如来藏思想,大部分,真藏系,真藏心,佛性,如来藏这个就是属于第三期的思想,那么中国过去的祖师的判教认为这个是别教——圆教——顿教的圆教,但是依导师来看,不是后面越圆满,后面只是方便,不是最究竟的,这一点的判教不同,就是我们要抉择的地方,什么是第一义?什么是究竟了义?这个在中国的宗派里面是非常的争论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生为佛弟子,我们今天在中国,如果没有导师这样的择法眼,我们依着传统的观念,我们能不能抉择到第一义还是问题,祖师们认为究竟的,在导师来看不是究竟的,这个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今天导师这么伟大!龙树菩萨当时抉择佛法也不过佛陀灭后五百年,导师今天抉择佛法,是佛灭后两千五百年,多了中间的两千年的演变,今天导师要抉择它是不是更辛苦更难!所以我说:我赞叹导师他的智慧,他的睿智,他的慈悲,龙树以来我认为是第二人,非常难得,过去的祖师当然伟大,过去祖师大德当然非常的伟大,但是想想看,导师今天能够把两千五百年的佛法重新抉择,你们认为这个是什么功力?没有门户之见,没有宗派之见,纯粹站在法上论义而抉择它,等于推翻过去大德的判教,认为最圆满的,他现在认为不见得是这样子,他敢这样的判教是泛泛的吗?不是,他是彻底的深入法义,你们看他这些论著你们会感动,从《阿含》到部派佛教,这个三五百年中间,一一要把它厘清,《般若经》的法义到初期大乘的性空的法义,《中观》的法义,到唯识的法义,到如来藏真藏的法义,他没有一点不了解的,然后到我们中国,中国寅生的八大宗的思想,八大宗的思想还要一一把它厘清,谈何容易!
      所以你们要知道,佛陀到现在两千五百年以后,有这样智慧全面能够厘清、抉择的,天下只有一个人,而且他敢于依法这样的抉择,不会因为祖师这样讲他就这样讲,他是依法不依人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真正依“四依”的只有导师,所以你们要明白!今天很多人不了解导师,是为什么?对佛法的深义不够深入,不够了解,对导师的论著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去体会!很多人在批评他,在我个人看来,我以一个旁观者来看,这些批评他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为什么?都是一宗一派的观念,不是站在整体佛法一个理念来看,很难!

       就是因为导师的伟大,导师的心胸宽广,一般人更难了解他,我们今天如果站在宗派的立场,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场,或者是一经一论的立场,那要了解导师是更难的。不可能的。就是因为有感于导师的伟大,我知道我们自己本身没有那样的智慧,没有那个德行,但是我们感动之余呀,愿意用剩下来一切力量跟智慧、跟时间、跟生命,来介绍导师的理念,让大家知道导师真正的智慧如海,他的心胸——啊,他的悲愿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
      所以我们今天有幸在他的论著中,能够了解这些法,不但对我们个人的受用解脱有非常大的帮助,当你明白了,稍有所体会的时候,你会感动!今天没有导师,我们在传统的佛法中什么时候能见天日?佛法那么伟大!在中国过去兴盛的时期不是非常兴吗?为什么到清朝末年差不多一样要灭亡了?导师今天抉择这些有什么意义?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今天台湾受导师的影响真的是蛮大的,台湾有了一些新的气象,我们佛法看出有欣欣向荣的样子,大家现在都在提倡人间佛教,但是各位,不要以为导师提倡人间佛教,台湾提倡人间佛教跟导师都一样,不对,要注意!很难那!要了解导师很难那!同样提倡人间佛教,人生佛教,人成佛教,不见得跟导师是一样的,有的只是在外表,而在骨髓里面是在法的特质上没有几个把握的。
      今天导师要厘清的,要真正救我们佛教能兴盛的,是在法的特质上去引申的,也就是说,法今天变了,根本的法义没有把握了,今天佛教才会变成这样子,会灭会衰弱,是这个原因,不是在形式上,不是在信仰的人多,信仰的人多,里面的法的本质如果是变化的东西,是流变的东西还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表面上不要因为我们台湾佛教好象人间佛教,一直慢慢兴盛起来,其实在本质上,法的本质上其实真正跟导师理念相应的很少的。我们上次上导师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就有谈到这个问题,所以我们今天在抉择法不要在表面上,而是在法的骨髓里面。他的根本精神的特质的地方,我们要把握这个东西。今天如果没有把握这个东西,你就没有很正确地立足点,要了解导师不容易,了解整体的佛法更不容易。这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刚刚谈到这个重点,我为什么会讲这些,因为太重要了!懂缘起就懂无我,懂无我就否定实在性,永恒性,不变性,独存性,也就否定了所有外道的所谓上帝主宰本体的观念,这一点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同的不共的特质哦,大家要注意哦!佛法讲无神论就是在讲这个,神是什么意思?就是上帝,创造主,就是在讲这个,佛法是否定这个的。讲缘起,缘起就是无自性,一切因缘在无我中才能组合,无自性才能缘起,才能成立一切万法,刚好相反的,这个特质如果不把握,佛法的根本你就根本没有了解,你很容易就落入外道的神我见,那个自性影子一点点存在,我见、我执就破不了,无明破不了,解脱生死根本就不可能,所以表面上修行的人多,悟到的人少,解脱的人少就是在讲这个,修道者如毛,悟道者如角。(台语)修行的人如牛毛那么多,悟道的人就那么两只角为什么?因为佛法流变那,大家要注意呀,佛陀的时代为什么那么多人解脱?我们看《阿含经》,不要讲佛弟子,今天即使是外道有因缘来亲近佛陀问法,有的第一次跟佛陀见面问法就能够至少得法眼净的人很多,什么是法眼净?见法悟道啊!我们今天哪一个人在讲这个,都在等待救度了。我们不可能嘛!我们只有等待救度死后到哪里去以外,哪一个人当生能够说我现在要悟到的?有没有人敢这样讲?佛法的特质本来就人人学人人解脱,到今天没有人敢认为可以解脱,一定要等死后到哪里去,这个是佛法的真正的受用处吗?所以要明白呀,我们今天学法就是要回归到法的根本处,不是流变的东西,我们才有机会,导师为我们厘清了这些法,抉择了这些法,让我们看到根本的问题在哪里,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呀,我们一般人不了解,导师真的为我们做了什么?导师的伟大,大家不了解的人太多了,所以不但否认创造神,也应该否定绝对的理性或绝对的精神等形而上的任何实在自体。这几句话永远要记着。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人间万法是假的,但是看不到形而上有一个真的,我告诉你如果是这样子,那么自性见那还是存在的,形而上的实在论也是怎么样,跟本体论一样的,是有,不是空要注意!、、所以;唯神,唯我,唯理,唯心,这些都根源于错觉——自性见的不同构想,本质并没有差别。这几句话是震撼人心唷!大家要注意呀!我们今天看所有学法的人,有没有离开这几个执着,唯神,唯我,唯理还有一个唯心,请问我们现在学法的人,几个人超越这四个范围?有没有被这四个范围筐住了?导师一句话就把你讲透了,这些是什么?根源于错觉哦!哎,就是自性见的不同构想哦。本质上都一样没有什么差别,那这样大家知道什么叫自性见了吧。讲唯心的最多了,我们中国的佛法讲唯心的最多了,大家要注意呀!我们上过《杂阿含》的人都知道,佛陀就讲:我们执着在肉体上,还怎么样?还情有可原!因为他还有一期的安定性,他说心灵意识是刹那刹那生灭不停的,如果执着它是永恒是实在的,他说:那这个就是更奇怪的事了,连《杂阿含》都讲的很清楚,不要讲后期的佛法,所以执着唯心,还是问题很大。当然了,我们圆融的佛法会把唯心讲的内容是不一样的,这个唯心不是那个心,他会讲的很不一样的心,其实导师就跟你讲,根源于错觉了,自性见的不同构想本质上都没有什么差别了,不管你怎么解释了,其实本质上都一样的,缘起无我(空)的《中观》,彻底否定这些,这才悟了一切是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存在。
      学《中观》真正了解空义的人就明白了,一切法缘起无我,彻底的否定这些自性见,才体会到什么?一切的存在,只有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存在,没有其它自性永恒的存在,是不可得的,注意听哦!这个有一个什么,很重要的地方,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要万法真正能存在而有的只是什么?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也就是缘起的存在,能存在的只有缘起的有,那么我们讲缘起是否定一切万法吗?不是!才能成立一切万法,这些万法怎么成立?因为缘起故它是相对的,依存的,流变的相续的存在,那这个存在是什么的有?叫如幻的有,叫缘起的有,叫假有,这样知道意思吧。否定它的实在性、不变性、永恒性,刚好跟一些人要厌离万法刚好相反,才能成立万法,不破坏世俗的因果相,所以真正了解缘起、了解《中观》、了解空义的人,是在破除什么?是在破除永恒,自性,自在,独存,不变性,是在破除这样的自性见,不是在破除万法这样知道意思吧。刚好能成立万法而不破坏万法。是在破除对万法的执着,那个永恒性、实在性、不变性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叫破除自性见,不是破除万法,所以不坏俗谛而显第一义谛。反而成立万法才能了解胜义第一谛是什么,你否定了万法,第一义谛还存在吗?因为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才能成立一切万法的存在。
      所以注意听哦!我们都在否定一切法,真正的佛法不否定一切的法,是在否定对一切法的自性见,实有感,请问如果我们今天就在万法之中,我们的身心就在万法之中,我们的身心本身就是缘起的,了解了他的无自性,那你离开了执着,离开了爱染,离开了实有感的那种执着,当下就能跟空相应,当下就跟实相相应,所以我们的缘起里面,无明引申后面的爱取有,才造成业力的生死轮回不断,对不对?好!无明破了,因为我们了解真相,无明就破了,爱染就不起了,后面还会不会相续?就不会相续了,因为爱取有后面才有生老病死,爱取有停止了不再相续了,后面的生老病死会不会相续?所以要知道:缘起的讲不相续,就是在第一破无明,第二停止爱取有的染着,这就是生死根源的两个重点,今天无明不破,一切法总是实有,你就会占有,就会希望永恒的得到它,好,外在的条件我们知道它如幻非实,里面有一个永恒的自性,啊!在那边执着,那你还会不会解脱?所以外面一切法不但要空,里面最主要的就是那个自性见要空,重点就是这样子。所以相对的存在就是假有了。为人类所能经验到的极无自性而宛然现前的不能想象有什么实体,但也不能抹煞这现实的一切。既然一切缘起就是相对的存在,那相对的存在就是如幻的有,假有,这些呢?都是我们人类能经验到的,也就是我们看得到,碰得到,接受得到,感受得到的这些一切万法嘛,虽极无自性但是宛然现前,我们现在看到一切都是这么真实,都是现前的一切法嘛,所以不能把它想象为什么实体,一切法只有缘起的假有,有什么实体?没有,好,既然无实体,那能不能抹煞这现前的一切,现前的一切根本就不能抹煞的,所以不坏一切俗谛,不能破坏一切因果,就是在讲这个。好,另一个角度:从德行来说,善的这边来说。缘起是无我的,人生为身心依存的相续流,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众。
缘起是无我,我们人那,活在这个人间,这是身心依存的相续流,身心就是讲五蕴,色受想行识,合起来就是身心,我们今天生为人类就是有这个五蕴,所以叫身心依存,五蕴和合的意思,所以叫做相续流,我们看起来好象一活几十年,或者是一百年,其实它是什么?五蕴刹那刹那在変化,所以看起来好象在相续的,象水在流一样,我们今天站在河边,看到那个河水在流,今天看也是河水,明天看也是河水,总是河水一直在流嘛,我们都说,某某河,河水在流,其实你每一天去看的水都不一样,但是感觉上这一条河一直在流么,它是相续不断的,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样哦,今天看起来这个是我,明天还是我,后天还是我,其实呢?它只是刹那刹那变化中我们没有感觉而已,也是象这河流的水相续,看起来不断,生命就是这样子,身心依存而相续的流转,这个是什么?也是自他依存的和合众,所以我们讲五蕴和合就是在讲这个。根本的佛法要让我们看清真相,都叫我们从五蕴去观察,看的心念怎么样在变动?心跟我们这个物质怎么样配合,相依相缘,我们都没有感受到,包括我们一举手,一投足,跟心灵都有相应的,但是我们很少去发现这个问题,身心它确实是相依相缘的,我们下午都有在教这个禅观,大家有时间多参加,就可以在我们五蕴中去观察到,身心的相续流的现象你就会看清楚,你就知道它确实是和合众,蕴聚,里面确实没有一个我,没有一个主体,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性,是没有的。
      所以你们要知道,佛陀到现在两千五百年以后,有这样智慧全面能够厘清、抉择的,天下只有一个人,而且他敢于依法这样的抉择,不会因为祖师这样讲他就这样讲,他是依法不依人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的,真正依“四依”的只有导师,所以你们要明白!今天很多人不了解导师,是为什么?对佛法的深义不够深入,不够了解,对导师的论著没有深入的去了解,去体会!很多人在批评他,在我个人看来,我以一个旁观者来看,这些批评他的人根本没有资格。为什么?都是一宗一派的观念,不是站在整体佛法一个理念来看,很难!

(自序)五

缘起性空,本于生灭的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

讲缘起讲性空,它的根本在哪里?就是在离两边。什么是两边?这里就讲,“生灭”最主要的就是“生灭”两个字。我们修行的人,第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生死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生死轮回?一切万法生生灭灭不停,我们就在这个漩涡中跳不出来,但是体会缘起性空,这个就是《中论》的根本思想,它的内容是什么?就在生灭的不有不无,你不会落在实有或者实无,不常不断,我们落在有就会实有,变成常见,落在无就以为是实无,就落在断见,而懂得缘起性空的人,就是不断不常,不一不异,如果有一个我跟我们这个生命是一,是一样的,是一,是不同的叫异,我们一定会落在这个观念里面,我们这个生命展现的,跟里面有一个真的我、实在的我到底是同一的呢?还是不一样的?如果同一的是什么?就是常见。如果不一样的,变成死了什么都没有,就变成断见,所以有无,常断,一异,都是在同样两边的一个思维模式中,再来就是不来不出。就是不来不去的意思,我们除了五蕴,我们总是认为有一个实在的真我,来来去去的,住到这个身体里面去了,这个叫来,死了失去了叫去。而真正的缘起性空告诉我们,不来不去,这个八不就是缘起中道的中心思想,龙树的《中论》就是以这八不缘起来展现他的内涵,导师从这里把它点出来,重点就在这里,讲缘起性空就是《中论》的根本思想,它的内容就是这八不,主要就在展现这八不,如果能了解生灭,它的不有不无,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从这八个角度去了解它的非有非无,也就是生灭的实有性的否定,也就是我们佛法讲体悟什么,无生。所以,研究《中论》如果对缘起性空的内容能深切的体会,回到生命来做一番的深观,能够真正的明白体证的话,那么所体悟的是什么?就是无生。那么我们就知道了,很多人讲八地菩萨,什么是八地菩萨?菩萨到八地,所体悟的就是无生法忍。那么对于《中论》的研究,大家就要知道它的重要性了。他要引导我们去体会的就是无生。所以《中论》的重要性我们要相当的了解,才能好好的重视它。看讲义:生灭的因果诸行,是性空的缘起,缘起的性空。

展现在我们一切万法中的生灭现象,这个本身就是缘起,因果的展现,一切的迁流变化都是因果的展现,那么是从哪里呢?他说从性空的缘起,能有因果现象的展现那本身是因为性空。因为性空展现出缘起的现象,那么缘起的现象回过头来,就了解必然是性空的,所以我们看到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身心,迁流变化,这个叫诸行,行就是迁流。多是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呀。

这在一般有情,是不能正确理解的,一般总是倒觉为自性实有,或由实有而假有的。

这个就是根本问题,我们一般的人,没有缘起的正见,我们看到一切法,总是感觉它是实在的,甚至于认为它是永恒的,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好,如果我们从很多角度去观察知道一切万法都会生灭,没有一法是永恒的,但是也会想到什么,那只是物质现象它会变化,物质现象的背后总有一个实在的不变的东西吧。如果一切万法是假有,一定也是背后有一个实有来产生这个假有,众生的自性见就是在这里展现,这个叫倒觉,颠倒的感觉到就是这样子。我们从我们平常每一个人的观念中都可以看出来,我们都知道这个身心会坏,身体会坏嘛,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是不是认为我们有一个灵魂?是不是认为我们有一个叫自性的东西?或者叫做有一个叫不变的,就是我们讲真我,或是大我,是不是有这样的观念?它是不生不灭的,身体坏了,这个我呢离开了,再找一个新的身体再进去,这个表象的肉体会坏,一切万法会坏,但是它本质有一个实在不变的东西呢,是在来来去去,注意听!导师这个地方就是重点把我们点出来。我们一般的众生,不能正确理解一切法的真相,总是颠倒的执着,以为有一个自性永恒不变的实有的东西,甚至于知道万法他会灭,那就会把他解释为万法的本质或者说他的背后总有一个实在永恒的东西,今天不只是我们普遍如此的想象,最大的影响是一切的其它的宗教,或者是外道的思想,他们本质上都站立在这个观念里面,所以我们从小普遍的受我们的传统,习俗,或者是宗教的思想一般的观念,我们都受影响我们都接受这种观念,这个叫自性见。佛法要破的就是这个自性见,这个自性见展现在我们生命中叫我执,就是我见,佛法一直讲无常无我,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是没有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是站在缘起论的立场,一直告诉我们一切万法因缘生、因缘灭,没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的,只要是因缘聚、因缘灭的东西,都没有永恒性跟主宰性是没有的。所以佛法与一切宗教的不同,一切传统的观念不同就在这个地方。这个我一直强调这是佛法的特质,我们佛法流传到现在两三千年,这个特质随着时空的变化慢慢的不见了,我们也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自性,有一个来来去去的真我,这样跟外道有什么不同?佛法的特质不见了就有这样危机,所以印度的佛教为什么最后会灭亡?大家要注意,佛法的特质不见了,就被外道同化了,这个重点那每一次谈到这里我一再的提示,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重点。这个重点先把握住,我们来研究佛法很快就能了解佛法的本质是什么?对法很快就会相应,就是把握这个跟本。所以佛说一切从缘有,一切毕竟空,就有人大惊小怪起来。

自性见的执着是普遍众生的现象,所以佛陀他体悟了真相以后他开展的,就是缘起就是性空就是无我,一般人一听,哇,很难接受,所以导师这里就讲,普通人一听到这个法,大惊小怪,甚至在佛法中,也有有宗起来,与空宗对立,反指责空宗为不了义,为恶取空。

这几句话是很沉痛的,什么是空宗?什么是有宗?我们现在对佛法如果没有深入的去了解,连空宗有宗的分别都是搞得糊涂的,缘起性空,一切法只有缘起,毕竟空,也就是说谈空在破有,连空见都要破,空见也不能执着,毕竟的达到空寂,也就是在我们大乘佛法的三大系里面就是中观系,《中论》的思想,就是毕竟空的思想,这个才是真正的空宗。后来的唯识跟真藏系的思想也谈空,但是他们的空不是究竟的,他们背后有一个实有的东西。比如说唯识,它破一切的外境唯识所现,好,外境破了,根尘是相依相缘的,外境尽然非实,能知能觉的识难道是实有吗?当然也能够把它破,好,能所俱寂,它体证的叫做圆成实性,也就是空性,但是他认为这个空性是实有的不能没有,也就是圆成实是实有的,不是圆成实也要能空掉的,所以唯识的最后还是有宗。那真藏系就免谈了,真藏心是永恒的嘛,是不变的嘛,如来藏思想不变永恒的是什么,就是自性,那有自性的当然是有宗那就免谈了,所以导师这里就点出了佛法流变中的一个现象,在我们佛法中也产生了有宗,起来怎么样,来跟空宗对立,这个问题在什么时候,龙树菩萨大概是在佛灭后五百年的时候,龙树菩萨的《中论》缘起性空,大概流传了两百年左右,唯识就起来,那唯识大概是在佛灭后七百年,这个大约。唯识的思想认为怎么样?因为一切毕竟空的话那不就断灭了吗?反而认为毕竟空是不了义,认为这样子是断灭的恶取空。导师这里讲的就是这个重点。问题出在哪里?问题是出在对《中论》的空义有所误解,我们众生也有这种倾向,说我们无自性、说无我,那我们就会第一个反应,那我死了到哪里去?如果无我,无自性,那现在听法的,学法的,悟道的是谁?一定马上会起这种反应,非要有一个什么存在不可,什么都可以消失,这个我怎么可以消失,我没悟道那还有一个我,我还安心呢,悟道了,我都没有了,我都没有那我要到哪里去?是不是我们会有这种观念马上会生起来,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内心很深很深的,潜在的那个实有感,那个叫做自性见,佛法讲涅槃,比如说佛陀涅槃了,阿罗汉涅槃了,涅槃以后到哪里去呢?连魔要去找他都找不到,东南西北怎么找都看不到,好,佛涅槃了,涅槃到哪里去?找不到,那找不到,那这个我不就不见了嘛,我们会怕,我们会怕因为我们在有,有我的观念里面已经习惯了,没有我很恐怖的,那我们就知道了,外道为什么一直强调有一个我,永恒的,来来去去的,大家都很相信,普遍的众生他信仰的,能产生信仰的,为什么都在有里面比较多人接受?我们看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宗教好了,现在正信的佛教徒,在所有的宗教里面人数应该是最少的,三大宗教来讲,大概佛教徒是最少的。好,佛教徒里面真正空宗的立场无我的立场,能够信仰能够真正明白,不会怕的还是少数中的少数。今天基督教讲,你只要信我,上帝你就得救了。你死后就可以到天国,多好啊,你只要信就得救了,你可以得永生,永生是什么?永远存在了,在天国都不会消灭了,多好,这个最能满足我们自性见的需求,佛法告诉你根本就没有这个我,有这个我是妄念是颠倒的邪见,几个人会接受,我们佛法中为了长远的流传,为了让这些有我见的恐惧无我的人,包括外道能来接受佛法,也不得不有方便说,今天不讲方便,大概就如禅宗讲的,门前草深三尺,(台语)那怎么办?我们不能让他倒定吧,对呀,为了让人家也来,能了解能深入不得不用方便,有啊,我们这里也有讲我,什么我?如来藏我是不是?哎,只要你学我们都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这个我就喜欢就能接受,就会来信仰,那佛法的方便是什么?就是说先把你引进来,等你进来了研究了佛法了,然后漫漫的让你也明白真相,最后还是要让你体会无我的,但是一开始讲无我你们不信,怕,畏无我俱就是,很害怕无我这样的观念的人他不进来,好,我现在讲如来藏,有,我们也有佛性,人人学人人成佛,那大家就会喜欢,这个是方便说,最后还是要让你知道,如来藏还是什么,还是无我如来藏,最后还是要让你明白,这个就是透过这样的方便,引导然后呢开佛智慧,但是问题是这样的方便说,我们最后把它认为是究竟了义,反而真正开启佛慧的这样的因缘反而呢?认为是不了义,导师这个重点就在谈这个,所以说佛法中也有有宗起来与空宗对立,反而指责空宗是不了义,不究竟,反而认为什么都空那等于是恶取空,那是断灭见,导师这里就告诉我们,有宗与空宗,有他认识论的根本不同处,

问题出在哪里?认识论上观点不同而已,

所以对于两宗认识的方法论,今论特别的给以指出来。

我们今天要研究空宗与有宗的根本认识论上的方法有差别,所以今论,今论就在讲我们今天上课的这个《中观今论》这一本书,特别的就把这个重点,把它提出来谈,把它指出来,导师在后面的文章中就把这个关键的地方把它写的很清楚告诉我们,让我们看清楚这个内容,我们把这个问题清楚了以后,我们就有抉择的能力,什么是空宗,什么是有宗?有宗为什么对空宗有误解,那我们了解这些因缘,那我们在法的抉择上我们才有办法厘清,导师就是抓住这个重点。中国学者一向是调和空有的,但必需对这一根本不同,经一番深刻的考察,不能再泛泛的和会下去。

这几句话也是导师很深的感叹那,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文化非常的深广,智慧非常了不起,最有办法就是融合跟调和,也就是我们讲的圆融,中国的文化思想非常的高超,所以,不管你什么问题一到中国来都被我们中国文化怎么样,把它融合了,所以这个融合跟贯通所谓这一方面的,中国人是特别有办法的,但是导师就点出一点,要调和这个空跟有的争论那,不是随便把它融合了,把它讲成一样就解决了,不是这样子的。必须在方法论,认识的方法论上,去看出他的差别的地方,它同与异的地方,你不能一味的随便就把它融合在一起,这样子的融合并不能达到真正把空跟有调和是达不到这个功能的。这个导师就指出来了,我们中国讲圆融,反而怎么样,把很多法模糊了,该知道它的差别,该知道它的不同处,你把它融合了反而让我们模糊了,空有会争,争在什么地方?你没有把它搞清楚,随便的把它融合的话 反而显不出它的真相,问题就不能解决,我们中国的文化真的是非常伟大,这个融合贯通,所谓的圆融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问题是这样子的圆融,带来佛教最后会产生什么问题?就是真相不明,好,真相不明最后变成怎么样,与我们中国流传佛教的过程来看,我们佛教到清朝末年民初的时候,我们佛教变成什么现象?跟过去印度的佛法很像!印度到一千年以后,到一千六七百年的过程中,慢慢怎么样衰弱了,最后是灭亡了,佛法这么伟大,于我们佛教徒人异常来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们佛法最伟大的,最伟大的在印度的发源地尽然灭亡了,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呀。为什么?然后我们中国,从汉朝到唐朝大盛,佛法大兴,为什么到清朝也差不多要完蛋了,为什么?差不多同一个意思了,印度会灭是佛法的正见不见了,到后来圆融,圆融搞到最后呢?密教大兴,最后呢?佛法灭了,那中国的判教,祖师的判教,跟印度的这些思想差不多,走老路子,最后呢是不是很危险?所以导师那个时代呀,太虚大师,欧阳竟无他们是宣扬提倡唯识的,太虚大师是提倡我们中国的,主要还是在禅宗的思想,但是导师呢?他的抉择判教就不一样,他从根本上去研究,印度佛教为什么会灭?印度佛教流传的过程产生了什么流变?找出他的原因,回过头来才来判教,才来看我们中国佛教,那不就很清楚了嘛,中国佛教的危机跟在印度佛教的危机是完全是一致的,问题在哪里,是法上的问题,所以导师今天站在佛法的整体的立场来判教的,他不是站在一宗一派的立场,他很客观的,你看这个点点滴滴,谈到这么点点滴滴,其实内容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导师就讲,要调和空有,必须对这个方法论,认识论上的方法论的根本不同处要有深刻的考察,不能在泛泛的和会了,圆融圆融,(台语),最后呢佛法正见不彰就是在这里。所以导师讲的每一句话都是重点,

如根本问题不解决,一切似是而非的和会,终归于徒然。

什么是根本问题?就是认识论上的方法论的根本不同处,要把他抉择清楚,不然的话,似是而非了,怎么能够解决佛法这么重大的流弊的问题呢!导师就讲,我是同情空宗的,但也主张融会空有。

导师他对法的深入的抉择,他认为真正代表佛法的思想确实是空宗。同情就是认同,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觉,认同的意思。所以虽然他认为空宗是究竟的,是了义的,但是,他也认为应该把空有能够调和,也就是说把空有的歧见,它分歧的地方,如何使它能够真正的调整过来,认为大家都有共同的知见的时候,这个才是佛法的根本问题,所以他也主张融合空有,不过所融会的空有不是空宗与有宗,而是从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观中,使真妄、事理、性相、空有、平等与差别等,能得到相依而不相碍的总贯。

这几句话就是心要了。空有的融会不是把空宗跟有宗两个把它融会起来,空宗的思想已经固定的,有宗的思想也固定的,你怎么能把它融会呢?比如说,《中观》的思想是毕竟空,唯识的思想是圆成实是实有,这个是定论,你怎么能把它融会呢?它这里讲的融会不是把这两宗融会起来,而是说我们对佛法中讲到空跟有的这两个思想要深入的去了解他,使这个空有真实的内涵来贯穿,不会把空跟有怎么样,分成是两边的问题,为什么?这里就讲,从即空而有,即有而空的《中观》中,真正的《中观》在讲什么?讲空,空是离有而讲的吗?不是,是即有而空,也就是当体即空的思想,《中观》的空不是离开有来讲的,是从有的现象中来了解它的缘起无自性而体证空性,也就是即有而空,好,因为空所以才能缘起万法而有,所以即空而有,这个就是《中观》的思想,那么《中观》的思想本身那,空有就是无碍,空有不是二,好,《中观》的思想的本身那就是这样的思想,哪里是会空跟有相对呢,所以如果我们从真正《中观》的思想的中间去了解空有的不二,那就会怎么样,就会使真跟妄,事跟理,性跟相,空跟有,平等跟差别,就能够得到怎么样,它是相依而不相碍,了解了就能贯穿了,他讲的和会空有,不是在空宗跟有宗对立的把它融化,不是,是在讲我们对空有的不了解,从《中观》的正见中去了解它的空有不二,这样子的话,你就不会把现象跟空性把它分开,有跟空把它对立了,事跟理就了解它的不二了,我们讲现象是差别的,而我们的空性是平等的,好,如果空有是不二,那现象跟平等有没有差别,就不会障碍了,它是一贯的,这几句话很重要!今天不了解《中观》的深义,我们在空有就会分开,事理就会分开,性相就会分开,平等跟差别就会对立,好了解《中观》义,真正的明白《中观》义,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所以导师要我们明白,要融合空有唯有在什么地方,只有在《中观》中才能达到,这个就是重点。所以,

本论末后几章,即着重于此。导师告诉我们这本论的后面一共是十几章嘛,最后的几章,重点就是在融会空有,

我觉得和会空有,空宗是最能负起这个责任的。

我们今天要把空有无碍,性相不二,事理不二,要真正去体会这样的深义,唯有在哪里?他说,空宗是最能负起这个责任的。空宗其实代表的就是《中观》中论,真正要达到能和会的只有这个地方,你今天如果是在其它的体系的法义里面去,没有办法融会,为什么?它跟空跟有是两边嘛,性跟相是两边,那你怎么融会没有办法,能融会的只有《中观》义,《中观》见,导师点点滴滴都点出这个心要重点,所以我们今天真的要达到自在解脱空有无碍,事理不二,我们今天要研究什么?如果我们今天法抉择错了,没有把握这个根本,你怎么研究,达不到那个功效,导师点出重点,就在《中观》见中是最能让我们体会的,才能达到所有的空有的融贯的,

即有而空,即空而有,这是怎样的融通无碍,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生活,我们的生命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就是现象,这个就是有,我们如何在这个有的中间,在事事物物万法的这个当下,如何能体会到的空性,即有而空,我们如何能即有而空,也就是说,在我们的生活中,事事物物的万法中,怎么样的去体会它的空性,即空而有,了解空性了,不碍万法的有,所以我们了解空跟有的真相,我们才能在事事物物中怎么样,无碍呀。才能超越而解脱啊,

在这个根本的特见中,一切学派的契机契理的教说,无不可以一以贯之,这是有待于中观者的不断努力!

《中观》见跟其它的是不一样地方,因为《中观》见就是根本的特见,什么是根本的特见?就是空有无碍了,事理不二了,大小共贯那,这个就是特见。一切学派的契机契理的教说,就可以了解了,今天不管是唯识的,不管是如来藏的思想,部派佛教的种种不同的见地,根本佛法的特质,好,这一切所有契机契理的这些所有的教说理面,你都能够一以贯之,什么叫一以贯之?一就是根本嘛,心要,好,你能明白《中观》见,你就能把所有的学说把它贯穿,你能了解了,我们今天佛法真的很深广,没有把握到一个根本,你听到这个也好想很好,听到那个也觉得不错,好,中间两个又好象有矛盾,好了我们问题多了,我们芸芸众生怎么去抉择这个佛法,它是了义不了义呢?我到底要根据什么来学,导师就点出来,今天我们具备了《中观》见,一切法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我们都能怎么样,一以贯之,才能了解,消化、贯穿、抉择都没有问题,大家就要注意了,这个《中观》见的重要了。那么要达到这样子,在我们整个佛教界是不容易的,

导师今天辛苦了七十年,今天了解这个重点,能把握的,能肯定的,我告诉你还是少数人,所以导师这里才讲,要达到大家都能了解的话,有待于《中观》者的不断努力呀!今天学《中观》的人,不只是自己个人受用,个人解脱,想到普遍的大众,普遍的众生,大家都还在辛苦中,解脱是很难的。不要只为自己,如果为这么多的众生还没有办法抉择到正见的人,学《中观》的人那,更有责任那,要不断的努力,这个是导师用心的地方。这个是在民国三十八年,导师在厦门南普陀寺大觉讲社校对完毕。

三十八年,离现在五十多年了,今年是九十二年,导师在五十多年前,就在宣扬《中观》的思想,他一生开始学法,前面有讲过了,《中论》他就看,看不懂,但是非常有兴趣,后来经过这么多久的历练,他慢慢的就更肯定《中观》的正确性,他一生就是在《中观》见的引导之下,他一生没有变过,他肯定《中观》的正确性,他虽然是太虚大师的弟子,太虚大师是站在中国禅宗的立场,但是,导师也不会因为这样改变他的立场,他对法的抉择是非常深刻而肯定的,他一生没有变过,我们很多人研究佛法,开始都是受传统的观念的影响,我们接受到什么?就以为这个是,但是一生呢,自己在修学的过程,漫漫会发觉,我们有没有解脱,我们有没有受用,我们有没有真正安心,慢慢会反省,会有更多方面的抉择,我们难免会漫漫的改变我们的思想,包括我们接受的法门,这个是很正常的,包括我自己,前二十年,我都在传统的观念中,但是,到后面研究到导师的理论,《中观》的思想,我决然的放弃前面所作所为,为什么?他能带给我们生命中真正的受用性,所以我常常问各位,你们今天不管过去学什么法,我们不能骗自己,你贪瞋痴止息了没有,烦恼止息了没有,心安了没有,没有的话,不要以为自己学的就是对,不是因为我师父讲的就是对,不是因为我今天学哪一个大师的法就是对,一定要在我们生命中产生到正确地受用,佛法只有一个受用,贪瞋痴烦恼的止息永灭,这个才叫真正的受用跟解脱。我们只要对自己负责,真心的对自己的人,不会骗自己,我常常告诉我们这些学员,夜深人静,扪心自问,我今天学的法我用了多少心血,受用了没有,不要骗自己,生活中时时可以自我反省,自我检验,学了佛学了这个法,有没有提升自己,人格有没有转化,习性有没有消灭,慢慢的去考验自己,自己很清楚的,如果你是一个真正为自己负责的人,你就知道了,我们学法,如果过去学的不受用,我们一定要想办法,去探讨为什么?这个为什么一定要起疑,

我们传统的观念不是,叫你不能疑,你要信,你信我就得救,跟上帝是一样的,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自己有没有受用自己知道,时时刻刻检验自己,反省自己,没有受用不要耽误,不要被自己耽误自己,要去探讨为什么我今天不受用,如果学的法是对的,为什么我会不受用,所以我还要提醒各位,佛陀的时代为什么那么多人,每一个人学每一个人解脱受用,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行,我还是会提这个问题,我们要反省,我们现在学的法,跟佛陀时代学的法法义一样不一样?为什么那个时候很容易受用现在为什么不行?所以各位呀,佛陀说法的时候,他也告诉我们我说的法,你不要马上相信,你要先去怎么样,试验看看,实践看看,是不是真的有效,有效你才相信,佛陀是这么样的民主,睿智,我们现在说的法不是,你要信,你不能怀疑,你怀疑你就没有办法受用,所以,我们现在的人,只能糊里糊涂的信,没有办法抉择,这一点我们大家要用心,导师一直强调的《中观》见的重要,真的吗?所以我们把它研究了以后,能不能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我们也要尝试,不是他讲的对我们就认为对,是要实践明白真的受用,你才认为他对,这样才是有智慧的,包括跟我学的很多这些学员,我也是告诉他这样,我讲的不一定对,如果你尝试以后真的能在你生命中产生作用,那才是对,我以前在几年前,我讲话很直的,我告诉这些学员,如果你们学了这个法,三个月,半年对你一点帮助都没有,不用来,你们去找你们相应的法,我是这样说的,所以,今天也是一样,导师讲的这些话,我为什么今天要在这里讲,我可以先告诉你们,这些很多讲的内容,我为什么会在这里讲,因为我有很多体验,认为他是对的,我今天才在这里讲,不然我不会放弃我过去二十多年辛苦所学的把它放下,这句话只是要让你们明白,这个法的重要跟正确性而已。


引言

「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回诤论)!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依相缘的关系下存在的;相依相缘的存在与生起,称为「缘起」。凡是缘起的,没有不是受着种种关系的局限与决定;受种种关系条件而决定其形态与作用的缘起法,即不能不是无自性的。

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我们佛法就是建立在佛陀所讲的缘起说,我们一般叫做缘起论。“缘起”两个字这里做一个解释。我们世间一切的事事物物都是在条件相依相缘的关系之下才存在的。那么既然是众多条件的相依相缘才能存在,也才能聚而起,那这个就叫缘起。所以进一步的去了解的话,凡是缘起的,那么就是受着这些种种条件关系来局限,来决定,那么,我们很多万法,只要是生起的万法,形相都有很多不同,形态都有很多不同,也就是千差万别的,不管是他的形态跟作用。简单的讲,就是因为缘起有种种条件不同的组合,才能现起不同的现象,只要是缘起法,那么就要受这些条件跟这些现象跟这些作用的怎么样?控制组合!那么既然是条件的相依相缘而有,那绝对不是什么?绝对不是有自性的,一定是无自性的。这个很简单的一个定义,就先衬托出来,为了要了解什么叫无自性?什么叫自性?好,导师下面就有解释了,什么叫自性?。自性」,即自有或自成,有自体存在或自己规定自己的意思。

所以很多人就知道了,什么是自性,自性是不变的,是永恒的,是没有条件没有因缘而有的,本来就这样子的,这个叫自性。好,我们现在说一切的缘起,都是条件的组合,条件的组合就不是单一的,众多因缘来决定的就不是谁来主宰的,那么就表示是因缘来决定的,是条件来决定的,是相依相缘的,不是单一的,不是永恒的,不是不变的,不是自己会生自己的,自己成立的都不可能,好,自性既然是自成自有,那么从缘起的角度来看他就不存在,所以叫作无自性。缘起的即是相依相缘的条件的组合,就是无自性。所以我们现在要建立一个观念,谈缘起就是否定自性就对了,所以自性非缘起,缘起是必无自性,那这个我们就好象得到一个公案一样,一个根本的法我们就知道,缘起跟自性刚好相反,我想听到这里我们一般就马上有一个观念,我们平常的观念认为我们有一个自性,是永恒的是不变的,其实佛法刚好在否定这个,什么是自性?我们讲自性见就是我见嘛,破我执、破我见就是在破自性见,那么了解缘起的人就知道,自性根本就不可得,没有这样的东西,所以要破自性、破我见要从哪里破?要明白缘起法。所以佛陀开示的法,就是缘起法。这个就是佛陀与世不共的创建,我们在了解佛陀他是怎么悟道的就有不同的观念,有人说佛陀看到天上的明星悟道,看到天上的明星悟道的吗?其实佛陀是思维缘起法而悟道的,不是看到天上的星星悟道,是在他思维缘起法的时候,在那一天的黎明,天上的星星,最后一颗星星要消失的时候就表示是黎明,黎明那个时刻,星星要完全消失的那个时刻,最后他大悟了,所以不是看星星悟道的。是看到天上的星星刚好要消灭了,刚好要消失的时候,就是黎明的时候,最后大彻大悟的,是在讲那个时间。其实他悟到的是什么?就是缘起法。所以他后来开示,第一个度五比丘讲的是四圣谛,讲的就是缘起。我们的生死是有原因的,我们活在人间会痛苦,烦恼不断是有原因的,所以从我们在人生的痛苦的这个现状来看那,去找出他的原因,就是苦的集起的意思,所以叫苦集。我们会流转生死,我们会痛苦烦恼,会贪瞋痴不停的造业是有原因的,那么要消灭这个原因,把这个原因调整了,消灭了你就能够解脱了。这个叫灭。那么要灭要有方法,这个方法叫道。所以苦集灭道就是在讲我们众生会生死、会痛苦、会造业、会流转是有他的原因的。找到了他的原因,用正确的 方法就能够把它消灭,就能够解脱而悟道,那么这个呢?就是在讲缘起法。我们会生死痛苦流转不停,这个叫缘起的流转。生灭的这一边,好,了解了他的原因,找到了正确的原因,用正确的方法,使他怎么样消除。这个就是灭跟道。也就是我们讲涅槃的这一边。也就是缘起还灭的这一边。所以注意听!缘起它包含着苦跟集,还灭包含着灭跟道。所以我们谈到缘起一定要知道两边它是圆满的。知道苦的集起也知道他的消灭跟解脱。这个同样是缘起,所以有的人不了解以为缘起就是讲生死轮回的这一边叫缘起。灭道的部分那是无为法,所以不属于缘起。其实是不对的。缘起包含着流转也包含着还灭,如果只是偏于一边,这个法就不圆满。那么进一步如果我们明白了,缘起展现生命集起跟流转的这一边,它必然归于灭。这个必然归于灭的这一边,就是涅槃的这一边、还灭的这一边。如果能明白的它也是相依相缘的,不是单独的不是分隔的,那这样子的话,才能更深入的了解缘起的真实内容。所以这里就讲,自性就非缘起,缘起无自性。好,自性明白了,那么下面就是解释了,

现在说∶一切都是关系的存在,是依缘所起法,这与自性──自有、自成、自体存在的含义,恰好相反。

一开始就讲最重要的,这个是最重要的,缘起代表什么?代表无自性,自性的就不是缘起,自性就是本有的,自成的,自体本来就存在的,但是缘起的就是在否定这个东西,一切万法都是缘起,没有一法不从缘起,既然是这样子,你有没有看到不同缘起的法?内而身心,外而山河大地,有没有一法不从缘起的有没有?你们去观察,那你就知道了,佛陀在说法,不离我们的生命、不离我们所接触的山河大地的一切外在,根据这个来说法的,所以凡是缘起的,即是无自性的,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

我们大乘佛法,为什么用一个“空”字来涵盖所有的佛法,道理就在这里了。注意听!无自性的即名之为空。那我们大乘佛法用一个空字来涵盖,这个空字为什么会拿来用?这个空字原因就在这里。缘起的必是无自性,无自性的就名叫空,那么缘起就是空。这样知道意思吧。好,一切法缘起来涵盖他,来解释它,那么大乘用空字来解释它,是不是一样?注意!只是文字的运用而已。

根本佛法的时期讲缘起,讲无常,讲无我,讲涅槃寂净,以三法印来代表缘起,好,那我们现在把这个思想搞清楚了,原来缘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在讲无常无我,就是在讲涅槃,好,那么这里一句话,无自性即名为空。那么缘起即是空,三法印即是空,这样知道意思吧。大家要先把这个主要观念先明白了,为什么大乘用一个空字来涵盖整个法的法义?如果这里不明白,你对空的解释不一样,那就会偏离佛法,如果人家问你大乘的空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知道这个地方你就不会离开,知道意思吧。空字,空字就是无自性,什么是无自性?无自性是因为缘起嘛,无自性就是缘起,没有自性。自性不可得,好,那我们讲空义的人,就不会离开根本佛法了,这样知道意思吧,很重要!

如果我们今天,不知道无自性才是空,好,很多人还讲什么,自性缘起。我们大乘佛法你们听过自性缘起吗?听过。每一个都听过。那这个自性缘起本身的问题就出来了,已经告诉你了,是无自性才是缘起,缘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好,我们用自性来解释空这样对不对?注意哦!这个很重要哦!空就是讲我们的自性清净啊,那这样对不对?空就在讲我们无自性,注意听!不能讲里面有一个自性。这个重点先把握!我们在大乘法的论义中就不会偏离,所以,缘起即空,是中观大乘最基本而扼要的论题。

中论那,导师啊,开门见山的就把最重要的点,一个论题,一个中心思想,先让我们明白,你今天要研究中观中论,第一个最基本最扼要的论题就在这里。“无自性空”。这个就是中观的最根本的论题。导师下面就解释了,

自性,为人类普遍成见的根本错乱;这几句话我们听来是很如实。但是如果是在外道的思想很刺耳,很受不了的,自性见,认为有一个东西是永恒不变的,是常而不变的,这种自性见,导师一语就道破了,是我们人类最普遍的成见,而且是什么,根本的错乱。各位,如果我们不了解真正的内容,我们是不是也在这个观念里面,我们希望永恒不变对不对?我们怕我们现在失去我们现有的一切对不对?我们希望不要老不要死对不对?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死亡?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我们眼前的环境会变?人类本身就是颠倒错见之中,而且是活在矛盾里,我们都说明天会更好对不对,那如果真的明天会更好,要不要放下今天,今天不放弃明天会更好吗?好,又希望它不变,那我问你,希望明天会更好又希望眼前的一切不会变,那这个是不是活在矛盾里,所以,我们就是活在那个自性见,我见我执里呀。这个是什么东西?会让我们执着,让我们恐惧,让我们颠倒造业,就是这个东西。自性见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注意听!我们在讲苦集灭道,这个自性见就是我们苦集的集的原因就在这个地方。生死的根本,生死的最大的原因就是这个自性见。今天没有我,没有想永恒,没有想要得到什么什么……,会不会造业?会不会起贪瞋痴跟烦恼?众生为什么会贪瞋痴?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烦恼无边?为什么生死不断?就是这个根本原因就叫自性见。

所以各位,四谛的苦集,苦是我执来的,好,集起,在什么地方集,就在自性见上面集,这个原因如果今天找不到,你如何能够灭道,这个原因如果清楚,下手才会正确,方法才会正确,你用什么方法,你方法不是在对治自性见,你那个方法有没有用,甚至于很多方法还在满足那个自性见,那你这样修行会不会解脱,注意听!这个是很重要的一个观念。今天法门很多,宗教很多,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是什么?你们今天来我这边学法,我一灌,你们回去增加六十甲子功力,回去就解脱了,你们来听,你们只要信,你们就可以上天堂永生,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满足那个自性见的我执啊!知道意思吧。今天告诉你生死的根本就是自性见,所以,你要破我执、破法执,离贪爱、离无明,(台语)那我请问你,谁要?要离贪瞋痴,离一切欲望,离一切执着,谁要?所以,注意听哦!生死的根本既然是自性见,是我见,如果你真正的很明白它就是这样子,你还会不会去耽误自己?去满足我见、满足我欲?今天问题就是每一宗每一派每一个宗教讲的都不一样,而符合我的利益,我的欲望,能满足我的需要的谁都要,叫我放下这个我,放下人间的占有,执着,贪欲,爱欲谁要?没有人要,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怪力乱神充满?大家在贪欲呀,建一个本尊壹千万——小事!我们这边,来这边不要钱的没有人要来,为什么?来这边要破我执,到那边可以满足,我可以得到什么法,我可以见到本尊就可以得度了,多好啊,现在的宗教就是这样子,你来我这里一点,天上就挂号,地狱就除名,多好,还要修得要命,但是我们佛法就告诉你,无明不破,我执不破,法执不破你只有轮回的份,了不起你行善得善业,得福报而已,福报往生天上,或者是将来做人,但是福报尽了呢?剩下还是恶业,还是要堕落,三恶道还是要去,佛法它讲的是如实的,是宇宙的真理法则的如实现象告诉你,为什么我们人间大家都有向上的心,希望得解脱的心,但是真正得到的有几个?所以说修道如牛毛,得道的如牛角。很少,为什么?因为要破我执嘛,破我见嘛,难就难在这里,导师一语就把我们点破了,这个自性见就是人类普遍的成见,是错乱的根本。身为佛弟子如果看到这里真的要深深反省,为什么我们都不能解脱?我们发心的人很多,虔诚的人很多,要讲到说建庙了、作善事了,大家都很踊跃呀,很发心那,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那个跟破自性见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你就能解脱,所以布施还要怎么样?三轮体空啊,才能变成波罗密,不然布施没有三轮体空的话,人间善法有为功德而已,跟解脱是不相干的,所以布施为什么要讲波罗蜜?为什么要讲三轮体空?体空的空是什么意思?体,就是体会、明白、了解空义,是不是见空?那这个空刚刚已经解释过了,什么叫空?因为我们对空不了解,空就是无自性,空就是缘起,空就是无我,有没有体会到?体会到了你真的能解脱。如果这个空义本身没有明白,你再多的人间善法也不过是什么?增善缘而已,跟解脱还是离得很远的。那么就知道了,

空,即是超脱了这自性的倒乱错觉,现觉到一切的真相。

其实空就是真相、无自性就是真相、缘起本身就是真相,但是如果今天没有深入了解这个法义,没有很深的在生命中去体证,空只是嘴巴了,文字而已,生命是没有体证的,所以空就是毕竟空。是超越有无而离一切戏论的空寂,即空相也不复存在,这不是常人所认为与不空相待的空。

要解释这个空,达到毕竟空还要进一步的去明白它的内容,什么是毕竟的空?也就是彻彻底底的空,不会再保留一点什么,最后还是实有的,不行。毕竟空是什么?是超越有无。我们的观念在有无里面、在两边的,是超越这两边的思想,而离一切戏论,两边名为戏论,如果你的观念还在有无了,一异了,生灭了,常了,断了,还在这个观念里面的相对性,这个都叫戏论,超越有无又离一切戏论,在讲什么?就在讲法性空寂了,就是包括我们讲空,也不执着在有一个空相。如果我们今天认为空,有一个实在空的东西叫空相的话,那个空相也变成自性了,注意听!所以连这种空相你也不能执着,所以讲这个空,不是讲空跟不空相对的那个空,如果一个空一个不空,这个观念还在戏论的相对里面,跟有无是一样的,所以这里讲的空,不是空跟不空相对的空,是一切法性空寂离有无,超一切戏论的法性空寂。好,到这里如果听得懂的人,如果听到有人在批评空不对,应该要有一个不空那这样的观念是什么观念?还在相对的观念,这个本身就是戏论,为什么会有这个戏论?因为本身在有里面才会有这个戏论。所以注意听哦!如果有某一些法门,理论他会讲空不究竟,要有,要能不空,所以空不究竟,要不空、要妙有才对,那这个是什么思想?注意听哦!我在这里点那,大家就要听进去呀,把握住了才知道什么叫毕竟空。如果还有一个不空的妙有,那个就是有,不是毕竟空,然而,既称之为空,在言说上即落于相待,也还是假名安立的。

好,我们今天讲空,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用行为声音把它表达出来,这个本身就有缺陷,为什么?有为法嘛,只要有为法都有相待,所以注意哦!既然我用语言表达空这个意思,那这个本身就已经在相对中了,那表示什么?我讲的这个语言那,本身只是假名安立而已,为了要让你们明白空,不得已用语言来表达,所以这个语言的表达本身也没有实性,为什么,它只是假名安立。透过语言我们才知道他的真相,所以语言表达的本身那也没有自性,这一点不要执着,空的言外之意呀,在超越一切分别戏论而内证寂灭。所以这个地方如果要讲,就是什么,唯证方知了。

只要语言表达的都不是真正的空,怎么讲还是在相对的观念,所以我们真正要体证空义呀,慢慢的了解真相以后,自内的观照慢慢的能够超越一切,我们思维性的那种分别戏论,慢慢的内在止息,内在能够体证到法性的真正空寂寂灭的时候,你才能明白,所以我们在上课听法,毕竟还是言说、还是理论,我们必须透过这样的理论,来思维明白以后,要用生命在生活中去体证、去观照,慢慢的分别心止息了,能够慢慢的体会到一切法当下的空寂性,那个时候你才知道什么叫寂灭法性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体证空寂,

这唯证相应的境地,如何可以言说?好了,只要是言说都是相对,寂静真正的法性空寂,那是唯证方知的,那怎么用言说呢,怎么能讲呢?

所以说之为空,乃为了度脱众生,不得已即众生固有的名言而巧用之,用以洗荡一切,使达于「萧然无寄」的正觉。

今天用言语来表达那是不得已的。佛陀证悟的时候他也有讲,有这样的思维,我体会的法是这样子的难以思义,我这样讲众生怎么可能会了解呢?所以有不说法的这个想法,后来因为诸天的劝请才说法,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空寂,真正的法性寂灭,那个不是语言能表达的,但是,好,今天如果没有透过一个觉证者,用善巧来表达,那我们众生哪里有机会可以了解呢?所以这里就讲,这个唯证方知的境界,是不得已才用一个空字来把它解释,是为了我们众生那才讲的,这是不得已的,我们众生常常讲的语言,他也用那个语言来表达你才能了解,那么用它来作什么?把我们固有错误的观念跟习性,慢慢的把它洗清、把它荡尽,慢慢的我们的观念正确了,慢慢的身心能跟法越来越相契了,慢慢的就离开一切的颠倒跟执着,最后才体证到萧然无寄的正觉。真正的契入法性,所以我们要明白,今天我们听法,亲近善士多闻熏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把我们内在原来一些错误的观念,慢慢的我们了解它的是错的时候,我们慢慢就会超越离开,什么是正确的?慢慢接受这个观念的时候,我们能把我们的观念慢慢调整、慢慢厘清,当我们观念慢慢已经正确了,我们的身心行为自然就会跟它相应,在生活中你会去实践,你会去体证,慢慢的你就能证入了,这个都是善巧、都是过程,、、所以,『智论』曾这样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大智度论》,

今天要说空义讲中观的毕竟空,他只有一个目的,为了有一些众生那因缘是成熟的可以度脱的,为这些众生而说毕竟空,

『中论』「青目释」也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

今天所说的法都是假名施设不得已,为了让我们这些众生能够解脱,所以方便的假名说,

缘起无自性而即空,如标月指,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别而寂灭,所以空即是「中道」。我们刚刚已经讲了,缘起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好,这个理论象什么呢?象我们手指在指月一样,我今天要让你看到月亮,我有什么办法,我必须用这个手指指着月亮,你们顺着手指看过去就会看到月亮,这个手指是什么?是方便的指标,如果月亮在这边,我指这样你们就看不到了对不对?我指这样你们就看到了,这个就是方便让你们有个方向,所以讲缘起、讲无自性、讲空,其实只是善巧方便,为什么?就象这个手指一样,透过这个方便就能看到月亮嘛,就能体会空性嘛,所以这个方便的目的就是豁破有无二边的戏论分别而寂灭。了解空义的人两边就能离开了,不了解空义的人,一定会执着在什么?有了、无了、生灭了、断常了、都会执着在这里,以为一切法相对的存在,一定会落在两边,但是透过无自性的空义,你就能离两边,不会执着在实有实无,豁破两边,好,这个两边破了,戏论分别也破了,就能体证寂灭嘛,如果是这样子,那么这个空能破两边是什么?就是中道。中道就在离两边名中道,好,空义能破两边,那么空义的本身就是中道,所以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的。

我们今天讲中道,佛法讲不二中道,中道就是依空来开显的,今天空义不了解,怎么体会中道呢?那么这个空义又依缘起而成立的,这里主要在让我们明白了,大乘的空义真正的根本依缘起而建立起来的,那我们在讲根本佛法的时候,讲无常、无我、寂灭涅槃,不就是在讲缘起吗?好,那么空就是因为缘起无自性,所以说空,那这样空跟三法印一样不一样,一样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哦!大乘讲中道、讲空,就是依缘起而成立的。为什么要这句话很重要呢?大家要注意听!我现在点的都是重点,你们将来会发生问题的地方我先点出来,我们今天大乘跟小乘会争论,争论在什么地方?大家注意听!大乘说小乘不了义,说他不究竟,小乘说大乘非佛说,不承认你们大乘讲的法是佛陀讲的,两边都有误解,今天如果明白这个地方,中道是依空而开显的,空是依缘起而成立的,那这样子的话,大乘会不会看不起小乘,小乘是依缘起而开显的无常、无我、涅槃的,哪里不了义?哪里不究竟?好,如果小乘了解空义是依缘起而成立的,依无自性而成立的,跟三法印是一致的,会不会批评大乘非佛说?这个重要啊!

还有一个问题,大乘的佛法依导师的判教有三系,我们中国的判教,中观是通教,到唯识变成别教,什么叫别教?就是跟前面不一样叫有别,就是大乘不共法,这个不共的地方名为别,这样知道意思吧。那问题就来了,我们大乘如果站在不共的立场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特别的超越,跟小乘法源是不一样的,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大家思考一下,这样到底是共才对,还是不共才对?这样知道意思吧。为什么要在这里点出这个问题?这个关系到我们未来法三系的这个差别的讨论,这个是很关键的地方,我们大乘佛法的判教,天台是藏、通、别、圆,藏教就是小乘,他认为有一根本佛法是小乘,通教就是讲中观这个时候,般若经就是属于通教,为什么?通前通后同三乘,别教是唯识以后了,到后面就变成圆教了,后面很圆满,前面是小的,中间是通前通后,到大乘的别教出来了是不共法,到后面是最圆满了,这个是中国的判教,但是如果从这个地方,为什么要点出这个问题?很重要,有深入研究的人,这个地方很重要!如果明白中道依空而开显,空依缘起而成立,那就知道了真正大乘佛法的空义跟前面的根本佛法,我们讲小乘佛法是一惯的。注意,这个叫共!一贯一样叫共,还是共法。

我今天要讲这个,一边要彰显导师的思想,导师在民国三十年他就确定了,“立足于根本佛法之纯朴,阐扬初期大乘之行解。”这句话什么意思?他已经确立了佛法根本在这个地方,根本佛法在哪里?就在根本佛法的原始佛法里面,所以我为什么会讲《杂阿含》经?就在这里。而要弘扬的、弘传的是初期大乘的行解,就在中观的正见里,为什么?因为这个在到这个过程中还是一贯的,还是没有变质的。我要让大家了解的,就是这一部分大乘小乘还是共的部分,不是不共的部分,到别教才不共。我点醒这个就是希望研究导师论着的人,将来能把握这个重点,很重要!

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

那么这个就是结论。我们今天要体会空义,体会中道要从哪里?依缘起下手,从缘起了解无自性,就明白空义了,无自性就是空,那么无自性就跟缘起是一致的了,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这几句话很重要!如果今天不了解缘起是什么?空是什么?你会把它隔阂,原来空就是缘起,好,明白了,从空无自性中去洞达缘起,从空义这个根本法则上,去明白缘起的现象当下,就能正见了缘起的中道。这个理论如果不先明白,如何去观察万法的缘起呢?这个理论明白了,随时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随时都能观察到万法的无自性。当下就能体证空寂,注意听!这个很重要!这个关系到什么?关系到我们的修行,证悟,也就是说法不通达,法解释错了,法有偏驳你在行证上非常困难。今天这个法的理论如果很透彻很明白,从缘起知道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空就是缘起,好,通达了空义,回过头来在哪里体证?就在缘起的万法上,好!什么是缘起的万法上?就是生命的当下,事事物物的展现,根尘触都是,在这里就能体达空性。当下就能证悟,你说重要不中要?这个理论的通达明白,才能正见法的真正的本质。悟到道是在这里

我想我们上过《阿含经》的人应该有一个感觉,应该多少有一些体验,多少人,不只是佛的这些圣弟子,还有外道来见佛,为什么当面几个问题佛陀的回答,很多人都怎么?见法!都得法眼净,为什么?宣扬正法正见的时候,其实就可以见法,注意听哦!而达到四果是要见法后的用功。但是,见法往往都是在佛陀开示的当下就见法,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各位我这样谈,其实很用意的,大家要注意!为什么要用心听法?尤其是真正能见法的法,用心的当下,就能见法是很多的,这个不是我乱讲的,所以我说你们上过《阿含经》,《杂阿含经》是不是里面记载很多?你们就明白了见法的重要,但是见法不是就解脱了。只是入流而已。

其实,见法还要再严格一点来讲,如果从八个次第来讲,那只是初果相,还不是初果,要严格的讲,有所体会,有所入处,回去或者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的体证很容易见法。我们看到舍利弗,他听马胜比丘讲缘起偈,佛陀讲的缘起偈,一听之下当下他就见法,他还没有见佛陀呢,他见佛陀以后出了家,半个月就证了阿罗汉,这个是很好很好的一个借鉴,佛法本身就应该有这样的功能,只是时间的流传到今天我们看不到这个功能,再也没有这样的功效性了,我今天讲这个是语重心长的,也就是正见的抉择何其重要!今天听的、学的不是真正的佛法正见,你怎么能解脱?!如果医生医病,没有肯定的说这个病跟药的关系不能完全明白,不能产生作用,这样的医生有什么意义呢?佛陀为什么说他是大医王,只要你亲近他,生死之病你愿意听得进去,你听的领会、你愿意去实践,人人解脱。为什么?因为他有必然性!因与果之间有它的必然理则,佛陀很清楚,所以他对你的方法的指导绝对是应病与药,每一个人来,每一个几乎都能够病愈,这个才是佛陀他宣扬这个法的伟大,他的可贵应该是在这里。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讲的正见已经偏离了佛陀讲的根本正见,那我们的病会不会好?那我请问:流传佛法到今天两三千年来,现在我们没有人在谈解脱的,而且认为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说我们业力深重。我们等待救度以外是没有办法的,请问:这个是真正佛法的正见吗?所以我们要明白呀,今天讲佛法讲正见,真的要了解它的重要性啊,因为真正的正见是必然让我们解脱的。不然佛法我们何必要信、何必要学,我们信仰上帝比较快嘛,因为信它就得救了你说对不对?就能到天上去永生了,我们还要学什么?为什么我们今天不信他,因为佛陀告诉我们,缘起的必无自性,根本没有上帝的存在,如果上帝存在是根本错乱,这句话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就知道佛法的特质在哪里,佛法的与世不共在哪里?我们就明白了,所以今天讲这个法,每一个重点我都会提示到跟我们相关的问题,我们才能反省,才能知道这个法的重要,正见的重要到什么程度?

我很肯定的告诉各位,真正的佛法正见,人人学真的人人应该解脱才对,这个才是佛法的伟大。如果佛法不能展现这样的功能,我们信上帝去就好了比较快,是不是这样子?我们现在上这个课,主要都是在抉择正见那!就是在厘清这些杂质,一次一次的体会,一次一次的明白,你就知道真的,只要你正见建立了,你其实不用太用功的,生命自然会转化的,不然正见要干什么?正见进去了就变成我们的观念那,那个观念就带动我们的行为,因为行为是从观念来的,这样知道意思吧。为什么正见建立的人很容易解脱?就在这里!为什么见法的人一定迈向四果?只是时间问题,因为这个中间有一个叫必然的理则,今天我们想办法把正见建立,能见法的话,到解脱那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寻着这样一条路,可以解脱的路我们来走,

所以上课,尤其是今天讲中观中论很重要啊!我们过去几年来一直听,听到现在才有机会讲真正的中论,今天还讲中观今论,这个讲完了后面还有真正的《中观论颂》。直接再入中观去体会,你们就知道为什么它那么重要,它是体证无生的法门那,希望这个因缘跟大家共勉!好好用心把握这一次上课的因缘,希望大家能把正见建立起来,甚至我们这些老学员,借这样的因缘看能不能见法悟道更重要!跟大家共勉!

我们上次讲到依缘起无自性明空,无自性即是缘起;从空无自性中洞达缘起,就是正见了缘起的中道。我们上次讲到这个地方。所以下面继续就讲了,

所以,缘起、空、中道,在佛的巧便说明上,虽有三语的不同,而三者的内容,都不外用以显明事物的本性。

我们讲缘起跟空、跟中道,这三个名词是不一样了,但是他用来要方便巧妙的表达出来,就是事事物物的本性,也就是一切法的本质,那么,我们从很多的经典,或者不同的宗派的理论里面用的名词往往是不同,所以大乘都讲空、讲中道,那么,一般的我们讲小乘,或者是原始佛法,都讲无常、无我,或者是讲缘起,其实都同样一个目的,就是要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我们讲他的本质,或者是他的本性,我们就讲他真相,缘起就是一切法的真相;空就是一切法的真相;中道就是一切法的真相;意思是一样的。

所以;圣龙树在『回诤论』中,既明白地说到三者的同一;在『中论』也说∶「众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观四谛品)。

龙树菩萨他写了这个《回争论》,还有《中论》,里面所表达的都是一样,都是这三个其实是同样一个内容,尤其是《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么因缘所生法就是我们讲的缘起法,我说即是空,缘起就是空。这句话已经表现出来了,“亦名为假名,”即是空,空就是无实性么,无自性么,那只有什么?只有假名施设了,那么既然无实,那么两边都断了,就是中道,所以是缘起、也是空、也是假名、也是中道的意思。那这个就是表现了这三者同一个内容,这个是在中论的《观四谛品》。

缘起、空、中道的同一,为信解佛法所应当先有的正确认识。

我们今天研究佛法,要了解要信受,对于这个根本一定要先有正确的认识,不然的话把他分隔了,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正确的意义,

那么尤其是中观学,就是对此佛陀的根本教法,予以深入而严密的阐发者。

我们研究《中观》,它的最重要的地方那就是他——龙树,把佛法的根本,就是根本教法把它拿出来阐扬,我们今天大乘的《中观论》,或者《中观论颂》龙树菩萨的论着,他主要的展显的空义跟缘起是一贯的,这个是重点。所以表面上我们在讲大乘,其实是跟根本佛法的本身是不二的,是完全一致的,这点大家要注意哦!所以,我们今天学《中观》就先把握这个根本,原来龙树菩萨展现的空义他是立在根本的佛法上来阐扬的,也就是说明白了这一点,站在大乘的人不会说小乘不了义,为什么?这个根本就是从根本佛法把握的,因为缘起跟空本来是一样的,所以先把握这一点,也能把握到根本佛法了。所以学《中观》就知道它在阐扬什么,就是阐扬什么?空义跟缘起的不二。

龙树深刻的把握了这个,窥见了佛陀自觉以及为众生说法的根本心髓,唯有这,才是佛法中究竟的教说。

这几句话很深刻,今天龙树菩萨阐扬大乘精神,他把握的根本是什么?就是一个空,般若的空。回溯上去部派讲空,再回溯上去,根本的佛法讲缘起的空,完全一致的,今天龙树菩萨就是把握了这个根本,才能够破除什么?断见跟常见,那么,我们现在把它讲回来,今天导师在对我们这个时代,离龙树的时代已经又两千年了,今天导师在判教,在研究我们整体的佛法,其实他把握住了是哪一点?还是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导师就是把握住了龙树菩萨《中观》空义的精神,而且把握住了龙树菩萨,原来是根本上就把握住了《阿含》的空的精神,是一致的。那么各位呀,我讲这个你们就要注意了,我们今天研究佛法,我们要把握什么?同样就是这一点。这一点没有把握,你不但不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么,你要去分别我们现在所有的宗派,所有的经典的理论,你就没有办法抉择了。就是因为这一点把握住了,不但你自己可以受用,站得住,你可以抉择什么是佛法的正见?什么是方便?什么是了义?你就能够有智慧去抉择去分别了,

所以这几句话我们要把握好,因为我们大乘佛法,在印度流传到后期的时候,有些理论跟这个根本教义就有所不同。那么今天如果我们把握这个根本教义,你就知道后面为什么不同,同的在哪里?不同的在哪里?同的就是共法,是标准法,标准的,根本的。好,不同的为什么会产生不同?我们就知道噢!为了方便,这个方便,那如果我们明白它是方便,那这个方便才不失为妙用,如果是方便不了解,你把他当作究竟,那就偏离了佛法的根本,这个就很重要咯。所以这个根本如果我们把握住了,也把它贯穿明白了,对佛法的抉择我们就不会彷徨,啊!方便的知道方便,究竟的知道究竟,就没有什么,没有好争论的了。今天所有的佛法宗派法义之争,出在哪里?没有确认这个根本而已,

所以导师他在自学,我觉得他很了不起,在这么多的经论、这么多的宗派理论中,他一下子就把握住了龙树菩萨,这个研究佛法的一个根本马上被他掌握。所以我们也是一样,我们今天要研究佛法,如果先把这个根本掌握了,我告诉你:你研究佛法就会很轻松,很快的就有智慧来抉择这些法,你就不会彷徨,宗派这么多、理论这么多,到底我要听谁的?你不是听谁的,你是抉择到了根本的问题,你能把握这个根本的教义,你就有能力可以抉择,这个很重要哦!比如说我个人研究导师的这些论著,我也是把握到这一点,很快的才能了解佛法的根本是什么,你再来研究所有的法,你就轻松了,这个叫提纲挈领嘛!是不是抓到根本,抓到那个根本来研究佛法就容易了?这个很重要!

龙树在『中论』中,标揭八不──即中即空的缘起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观因缘品)!依于八不的缘起,即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而归于寂灭,这是佛法的究极心要。


因为佛法的流传源远流长,时间久了,很多我们知道《中观论颂》以八不缘起来作为他的根本,作为他的中心,什么是八不?就是生灭、断常、一异、来去,我们众生都在两边嘛,认为一切法总是实有实无的,总是有一个实在的生、实在的灭,不然就是会怀疑,到底我跟世间是一还是异?都有这些疑问,我们都会落在两边,那八不缘起就是以缘起的空来阐扬他的中道,让我们离这个两边,所以不是实在的生,也不是实在的灭,如何体会到不生亦不灭?这个是《中观》要阐扬的根本,我们总是在实有自性见里面么,如何让你知道他非实,又不是堕于断灭?如何体会到缘起的空,体会到中道?这个就是《中观》那,要让我们体会的地方,只要你能站在空、中道的立场,把这个八不的每个角度都把他了解的时候,你就能体会什么?体会无生了,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体会什么叫不生不灭?也就是我们讲的悟无生,那悟了无生,就能灭除世间的一切戏论、分别,就能体证到什么?法性空寂,一切法一切戏论都归于寂灭,所以导师就讲这是佛法的究极心要。

我们今天不能解脱,啊我们不能灭苦,生生世世的生死流转,就是因为没有办法了解无生的真相,这八不缘起如果真的明白了,只要反观我们的身心跟一切万法,法法归于寂灭,法法归于无生,这个时候你就不会在自性见上产生执着、贪爱、爱染了,当然就能远离了,生死之业就没有办法束缚你,所以导师就会告诉你,这个是佛法的究极心要,今天我们要讲真正要生死解脱,你这个如果不明白,自性见不可能破的,我执不可能断的,烦恼不可能解脱的,所以才叫作究极心要,也就是离开这个没有第二条路,究竟的在这里!所以学这个法重要不重要大家就了解了,这个地方要下功夫,要用心那!所以说∶

「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吐露他对于佛陀敬仰赞叹的深意。

龙树菩萨他认为这个是最重要的,佛陀他来度我们说这些法,这个中间是最重要的,是一切善巧说法中第一的,

龙树学,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他的论典,即以他的代表作『中论』来说,不名此为空而名之为中。

龙树学,龙树菩萨的论着啊,他的学说当然是发扬一切皆空的,但是他的论点最重要的就是这一本中论《中观论颂》,他不名为空,为什么说为中?为什么说《中论》?为什么不写空论?意思是这样子。导师意思是说,今天会用《中论》而不用空论就表示什么?表示说:

可知龙树揭示缘起、空、中道的同一,而更以不落于两边的中道为宗极。

这个就是《中观论颂》的根本思想,导师把它点出来,为了让大家明白缘起、空跟中道他本来是同一个性质的,但是龙树他重要把握的,是我们众生容易落于两边,他希望呢?让我们能不落两边而阐扬这个空义,而以中道来把它展现出来。

在『中论』里,每品都称之为观,如「观因缘品」乃至「观邪见品」等。

这个中论里面几十品,每一品都加一个观字,《观因缘品》、《观邪见品》、观什么什么……都是这样子。意思就是观。

观就是观察,正确的观察缘起、空、中道,从论证的观察到体证的现观。

我们从龙树学的《中观论》里面可以看到处处都加一个观字,目的就是要我们去观察,那么,这个观察从两方面来讲,第一就是理论上论证,第二就是体证。就是说我们从理论的明白,到身心的现观,从论证到现证,这个观的涵盖是两方面的,所以后来都称龙树学系为中观派。因为他都加这个观字嘛,本来叫中论,后来叫《中观论颂》。这个加一个观字就是这样子,

后来我们普遍那把龙树的这个学系呀,我们都称他为中观派。或中观宗,称《中观》的学者为中观师。龙树的中观学,在公元五百年初,由鸠摩罗什三藏传来中国。在中国旧有佛教和适应时地思潮的发展中,在长江以南曾有过相当的宏扬。其中可看作中观的正统者,就是三论宗。

这个三论宗在我们中国时间不长,鸠摩罗什来我们中国翻译就把这个中观的思想就有带到我们中国来。那么当然就是《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这三个论为中心。所以我们一般就把它叫做三论宗。但是在中国开始的时候蛮兴盛的,但是很快的慢慢就衰弱了,因为到后期也融摄了一点真藏系的思想、如来藏的思想,慢慢的最后就被天台宗融摄了,后来天台宗兴盛起来以后,这个三论宗就没有了,很快的就没有了。所以它在中国的时间不长,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鸠摩罗什他的弟子之中有一位僧肇,僧肇法师对于这个《中观》的思想,有很深的造诣,可惜他年纪很轻三十几岁就入灭了。所以这一方面的发扬就很快的,就没有一个很大的一个延续。这里还讲,

此外,天台宗也是根据缘起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发挥它独到的圆宗。

也都表示这个这一点是在讲天台宗,他也是用龙树菩萨《中论》里面的这个偈,就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使空,亦是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以这个偈子为中心思想,来发挥他的即空、即假、即中的要义。所以天台宗开始的时候,重点也是把握龙树学中观义的一个精神,但是它最后呢?还是有自己的超越的地方,所以说他发挥独到的圆宗。他最后发表出来是圆教。所以导师这里就点出重点,他没有去评论他,

龙树系的中观学,给予中国佛法的影响,非常普遍深刻,即使不属于中观的学者,也多表示崇敬,或依附于龙树的教门。

今天有的不是中观学系的学者,其实对《中观》也都很有研究,那么,很多因为赞叹龙树菩萨的这个伟大,那么也会把自己的法脉,宗派的法脉都会接上去,都会把龙树菩萨接上去,

因此传入日本,即有龙树为「八宗共祖」的传说。

我们中国有一些宗派也是一样,如果你去查他们的这个所谓的承传,你会发现龙树菩萨是他们的祖师之一,譬如说禅宗也有龙树菩萨,西天的二十八祖宗中也有龙树菩萨,

在西藏,也传有中观学,是公元八百年代,由印度传入的。

西藏的中观学蛮发达的,他们也蛮重视的,他们是在公元八百年左右,由印度传进去的,那我们中国这边是在公元五百年左右,由鸠摩罗什传来中国,照理讲这个法的传入中国是比较早,但是因为它很快的慢慢就没落了,反而在西藏密教他们的承传里面,都很重视这个《中观》,对这个空义他们是蛮重视的。

据说∶藏传的中观学,有佛护、月称的「应成派」,和静命、清辨的「自续派」。

这个应成派跟自续派,是西藏他们在研究这个《中观》的时候,发觉他们以前有两个不同的思想,也就分成两派,所谓的应承派,它是照《中观》的体系来讲的,它不建立自中,也就是说在论证上来讲,只要对方辩论依什么法现出来,他就用什么法破他,这个叫应成。那么自续派是后来应用了唯识的应名学,他认为还是要建立自中,如果没有自中好象站不住脚的意思,但是这个争论后来到月称菩萨的时候,月称菩萨认为还是这个佛护的理论是对的,那么西藏这一边他们也认为应成派才是正宗,才是正确的,自续派他已经融摄了一点唯识的应名的理论,他会认为反而有为《中观》的根本思想,那么从这一点导师只是点出来要我们明白,如果我们今天研究中论中观牵涉到这两派呀,不同的思想的时候,我们就会抉择,不然你会觉得说:恩,有唯识倾向的人就认为好象清辩比较有道理,其实真正深深体会中观义的人,是应成派才正确的,这一点大家注意就好。

传入西藏的时候,虽各有因缘,然经过长期的流传,佛护、月称的应成系,已取得了中观正统的权威。藏传的中观教典,近来始有部分的翻译为汉文。同时,由于中论梵本的发现,日人曾从文义的考订中,获得许多新的理解。

经典都不齐全,那么导师只是点出来,不管是从西藏保存的论点,还是我们中文翻译成中文的部分,还有就是梵本又有发现,就是原点,那么日本人对这方面有考定,有很多新的发现,那这样子对我们现在在研究也是有帮助的,

中观的特质,将来在藏传、汉传和梵本的相互参证中,必将更为正确圆满的发扬起来。

如果我们有更多的参考资料,那我们就可以抉择出里面共同的部分,或者是不同的部分,那这样子的话,我们对中观的根本义会更清楚更明白。这个是我们讲引言的部分。后面就要进入导师的介绍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体方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体方法师讲心经     

体方法师讲杂阿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