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直接契入的就是寂灭涅槃的‘不生不灭’法性!这一点很重要!这个就是大乘的不共处。如果明白了,跟三法印有没有违背?没有啊!三法印讲:无常、无我,寂灭涅槃,只是大乘法更深入法的深意!直接体证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寂灭涅槃,这样知道意思了吧!
导师研究《阿含》溯源而上找到佛法的根本的时候,是要破除那些邪见的:后面争论的、自以为是的,要找到根源。而佛法真正伟大、展现深义的,其实还是在大乘!但是大乘后面有流变啊!分了三大不同系统,导师还要把三大系统的知见厘清,让你体会到哪一个是跟这个深义相应的,哪个不一样、是流变的!这个你才了解呀!大乘法还要大大抉择呢!大乘法是了不起,啊!寂灭法性!当下体证不生不灭,但是请问你:“每一宗每一派都是这样子吗?”不是哦!注意听!这个要让我们抉择的地方!今天没有导师这样用心把法厘的这么清,我们凭什么去抉择?普遍的、传统的佛法大家回头看一看在谈什么?还有佛法的真义吗?今天没有导师,我们如何找出一条真正可以解脱的路?大家要注意了!是不是一步一步就了解导师的用心有多深!“立足于根本佛教之纯朴,”如果没有溯源而上,没有找到根源、源头,你怎么站得住!真的站得住,回过头来才能了解大乘佛法,了解它的真义应该是站在哪一点!这一点你也找到了,你才有择法眼!大乘法有三大系,哪一系是符合这个根本的,那就是究竟!哪一些理论是不究竟的、是方便说,我们才能抉择出来。这个多重要啊!这个《中观今论》那!不但把根本法抉择出来,后面还把我们中国八大宗的思想都抉择的很清楚,你们才知道导师的智慧是怎么一回事啊!
不生不灭,《阿含经》是指涅槃无为而说的。涅槃,决不是死了,也不是死了才证得涅槃。涅槃,玄奘译为圆寂。梵语含有否定与消散的意味,又有安乐自在的意义。佛所说的涅槃,是指那超脱了纷乱的、烦嚣的、束缚的一切,而到达安宁的、平和的、解放的自在境地。 这几句话就很重要!涅槃不是死后才证的啊,大家要明白哦!我们内心是无明的,扰乱的,非常的烦嚣,很多的束缚不自在!涅槃是什么?就是超越了这些而已,达到了内在的安宁平和跟完全的自在解脱!
这一解脱自在的境地,是佛教正觉的完成,充满了丰富的内容,即解脱了愚痴为本的生死,而得到智慧为本的解脱。这种解脱的境界!在佛教来讲,是因为觉悟了,对法明白了,内在的问题都超越了。通过这种过程达到最后的目的啦!其实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不是涅槃了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是说:我们众生以愚痴为本,所以在生死轮回不断;超越了解脱了,开展了智慧!这里的智慧就是我们讲的般若啦!以般若智慧为本的人生,生命在活着的过程就能达到解脱涅槃,不是死后的事啊!
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了解,都在等死后到哪里去,到那边慢慢的修行才能解脱。真正的佛法哪里是叫你等死后?现在身心的问题,每个人当下都能体会,我们身心的变化自己最清楚了,为什么会痛苦烦恼?为什么在贪嗔痴、执着里爬不出来?如果你能善于观察、了解、明白,找出它的因缘条件,你现在就能转化它,现在就能改变它。尤其是我们在上课建立的就是正见,开发的就是般若智慧,般若空慧。就能看清楚这些真相,这些内涵,我们就能超越它。放着这样现成的因缘条件不去善于使用,还在等待未来的救渡,这个是智慧的吗?这个是佛法的真义吗?
所以要明白啊!善用我们现在的因缘跟人生,不管你现在的环境好坏,身体的好坏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善于观察,都能把握生命的实相而解脱。这一点很重要哦!有人认为我福报不大,我哪里有智慧?错了!只要你发心,建立缘起正见,善于把握自己的因缘,每个生命当下的活动都能让你看清真相。只要你有缘起正见的话!生活中都能观照,都能体验,都能超越,都能解脱。
如果今天不把握这个根本观念,都认为是没有办法的,等人救渡,死后到哪里去,你根本就冤枉啊!失去了大好良机啊!这个就是建立在我们知见上的错误观念。所以,佛法不是讲有人生难得吗?得到这个身体不容易的,反而认为没有办法。每天在贪嗔痴、烦恼、名利中打滚,从来没有想要觉醒,从来没有把握当下的因缘来解脱,今天我们有缘学这个法,我可以肯定告诉各位,只要你善于把握,善于用心,每个人的当下都有解脱的机会。我绝对不打妄语。大家要珍惜啊!
从这里开始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虽然上课那么久了,大家也常常听,但是这个地方我们要多用一点心,也许我们听过了,但是都没有很深的体会,对法的体悟啊,这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我们对法不能受用,其实就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入手处或是相应处,这个地方导师所谈的就是我们用功受用、相应的入手处,也就是悟入的地方,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要多用心啊!
涅槃又称为无为、无生(无住无灭)。因为佛称世俗的一切为有为,即惑业所感成的,动乱、相对、束缚的生灭,是他的根本性质;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别、束缚的有为生灭,在无可形容、无可名称中,即称之为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谈到涅槃,在《杂阿含》经中都说是无为法,所谓的无为就是无生,那么真正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导师这里就讲:佛陀把世俗一切称作有为法:我们看得到的、体会的到的一切法都是有为法,它是生灭、变化、造作的。有为法就是我们无明惑业产生的这一种动乱、相对、束缚。也就是说,我们讲世俗的有为离不开这些生灭的现象。所谓的涅槃、无为就是突破了这种烦扰、差别、束缚跟有生有灭的种种特质。这一种超越,不是一般的语言可以形容。那么在无法形容的这个状态之下,不得已用一个假名,叫做不生不灭的无为涅槃。
这里就点出一个重点,‘无为’不是离‘有为’以外有一个实体的存在,而是‘有为’的种种烦恼颠倒、执着、无明的息灭,给它一个名字叫(无为)涅槃。我们后来的大乘佛法很多不同体系的理念,对无为法、涅槃的这一部分的解释就有不同。如果认为‘涅槃’是离开‘有为’以外的另外一个实体无为,或者是有实体性的无为法,那样‘有为’跟‘无为’就分割成两个本质上完全不同的东西。导师这里点出来:在有为的烦恼相对中,息灭了贪嗔痴、烦恼,假名为涅槃。所以离开有为烦恼的止息,没有涅槃可得,那这样子的话,有为跟无为就不是两件事哦!这个观念要先建立好,我们分析佛法才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本是中道行的成果,离两边名中道,你了解真相了,是修中道行带来的果实啊!然依此为正觉所觉的法界而说,无为又成为究竟的理性。如果我们真正超越了有为的执着,觉悟了、了解一切法性的本来,那么从这个角度,把无为就当作是一个究竟的理性,也就是真理法则啦,真理实相啦。涅槃,正觉的解脱,不问菩萨、声闻,是一致企图实现的目的。不管是讲声闻二乘的法,或者是我们自认为是大乘的菩萨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达成涅槃而已。
声闻行者达到了此一目的,即以为到达了究竟,「所作已办」,更没有可学可作的,称为「证入实际」。阿罗汉体证了涅槃,他就认为“所做已办:该做的都做了,该完成的都完成了,再也没有后面的问题了,”二乘的证入涅槃也就是所谓的证入实际。
大乘行者到了不动地,也同样的体验此一境地,但名之为「无生法忍」,而认为还没究竟的。大乘讲十地,到第八地的‘不动地’,我们讲八地菩萨,证的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其实跟阿罗汉的不动地是一样的。那么不管是声闻、大乘的菩萨所要证入的,所体证的法,其实是一样的。八地菩萨的无生法忍跟阿罗汉在法的体验上、法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是二乘以为‘所做已办、不受后有‘,就是究竟了。但是八地菩萨不认为这样就是究竟了,差别在这里而已,只是对这样的体证,一个是认为已经究竟了,一个认为还没有而已。
如《十地经》第八地中说:菩萨证得无生法忍时,想要证涅槃了。佛告诉他说:「此诸法性,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常住不异。诸佛不以得此法故名为如来,一切二乘亦能得此无分别法」。
《十地经》解释第八地的时候,就这样的讲:菩萨悟到了无生法忍,也想涅槃(无生法忍就是体证到一切法的本性空寂,法性寂灭)。但是佛陀就告诉他说:你所体会的这个法性,其实不管有没有佛陀出世人间,这个法性都常住,都是这样子的。也就是说,有佛无佛,法性都是本来如此的。一切诸佛成佛,并不是因为得到此法才叫如来呀,因为二乘的圣者同样能得到这样的无分别法性。这就表示真正的如来,不是只有证得这个法性而叫如来,应该还有更深的意义。
无生法,是三乘所共证的,诸佛并不以得此法而名为如来,即说明了大乘没有把它看作「完成了」,还要更进一步,从大悲大愿中去广行利他。关于这点,《智度论》卷七五说:「得无生忍、受记,更无余事,唯行净佛世界,成就众生」。《大智度论》也谈到这个问题:得到无生法忍的菩萨,受记就没有其它的事了,就是“严净佛土,成熟众生”。这个就是真正行菩萨道,与二乘不同的地方。
依于此义,故卷五说:「无生忍是助佛道门」。这可见大乘在正觉解脱的──自利立场,并不与声闻乘不同。这里所谓的“自利立场”,就是自己修行、悟道、成就、解脱的立场。也就是说你所悟的、所体证的,跟声闻乘都一样,在法的本质上都一样。都体会到法性的本来清净,本来就是空寂,这一点都一样的。
不过一般声闻行者自利心切,到此即以为一切圆满了,不能更精进的起而利他,所以大乘经中多责斥他。我们站在行菩萨道的立场,除了自己的成就以外,自然会生出悲心,因为自己过去那么辛苦,也可以体证到众生是非常的苦,他生出悲心:我自己是解脱了,但是看到芸芸众生都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啊,心里会生那一种悲悯之情啊!希望这些苦海的众生也能得度,他并不认为我自己这样就圆满了,他希望能够帮助这些苦难的众生,他会生出那种“利他”之心哪。
在根本佛法里面,确实是阿罗汉只要证到不动地,差不多都是讲“此生已尽,不受后有”,确实没有强调说“要生生世世的来度众生”,但是阿罗汉并不是不关怀众生,只是没有谈到“生生世世”四个字。菩萨他认为呀,既然已经体会到法性空寂,既然已经能够超越生死的束缚,也知道人间的如幻性,也知道法性的空寂性,他就没有生死的恐惧了。所以菩萨不畏生死,来人间就像示现一样.也不会执着涅槃.菩萨能够“不畏生死、不住涅槃”的原因,其实是他体证到法性空寂,是悟到无生法忍。
如果说没有这个法的体会,我们就会生出恐惧的心喽,说来了会有“隔阴之迷”。所以,如果对法上没有体会跟受用,今天说要行菩萨道,你那个心意就发不出来了。所以我们要明白:今天要讲大乘行菩萨道,如果你今天对法没有体悟,自己没有一个起码的受用,你想来就能来吗?来是一定来啊,是说不知道哪一道去了,怎么说一定是你能够生生世世要行菩萨道呢?
这里就讲自利的立场,自利的部分,大乘跟小乘其实是一样的,同证的法性空寂。那么站在这个利他的不同,所以大乘经典为了要鼓励大家、发大心、行菩萨道,对小乘自利的部分就有斥责的现象。其实,只是为了鼓励大家发大心而已,目的不是在批判,不是在看不起,不是!只是在告诉大家发大心的重要而已。你说,真正大乘证了无生法忍这一种心情,还会去斥责别人吗?会看不起别人吗?当然不会!其实主要是在鼓励大家发大心,重点应该是在这边,不是在呵斥的这一边啦!
大乘是依此声闻极果的正觉境界──涅槃,得无生法忍,不把他看作完成,进而开拓出普度众生的无尽的大悲愿行。 如果我们能够了解导师的用心啊,他把法抉择的这么清楚,让我们能避免一般大小乘互相排斥的这个现象。大乘能体证‘八地菩萨无生法忍的境界’跟阿罗汉是一样的,那么在法上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了。唯一不同的是发心、发愿不同,这个就没有什么好争论的了。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1)
正觉体悟的无为、不生,是三乘圣者所共证的,已如上述。为了教导声闻弟子证得此无生法,依『阿含经』所成立的教门说,主要是三法印∶在声闻佛法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依《阿含经》所成立的教门,主要展现的内容就是三法印:一.诸行无常,二、诸法无我,三、涅槃寂静。此三者,印定释迦的出世法,开示世出世间的真理。三法印,其实就是佛陀的根本教法里面的思想,如果要分别是不是佛陀的教法,只要根据三法印去印定。
此三者,是可以随说一印,或次第说此三印的。三法印有几个角度的说法,随便哪一印、哪一讲都可以契入真理,都可以体证法性,也可以把它分成次第的来讲:从无常,体会无我,再体会涅槃,好像有次第的。也可以三个同时把它合在一起说的,可以有不同角度的使用。次第三法印,即是以明解因果事实的生灭为出发点,依此而通过诸法无我的实践,到达正觉的涅槃。如果照次第来讲的话,要先明白的就是因果事事的生灭为出发。从现象,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看它生灭的现象作为出发的地方,从生灭不住就了解它根本没有一个永恒性、不变性,所以叫诸法无我,这样去体验最后才达到涅槃。
这如『杂阿含』(二七0经)说∶「无常想者能建立无我想,圣弟子住无我想,心离我慢,顺得涅槃」。《杂阿含经》的(二七o经)就是讲这个内容:你从无常的观察,思维就能建立无我想,这个就是次第了。然后安住在无我的这个观念中,你的心就慢慢离我执我慢,就能得涅槃,这个就是次第的感觉。
三法印的次第悟入,可看为声闻法的常道。如果今天要讲声闻次第,大概就是这样的一个次第,这个是最普遍的了正常道。
但大乘佛教,本是充满利他悲愿的佛教行者,在深证无生的体悟中,阐发释迦本怀而应运光大的。从这个地方大家要用心哪,因为我们学的是大乘佛法。这个地方导师所开示的如果我们能明白。就能更善巧的把握法的深意。更能善巧直接契入法性,直接体悟涅槃的部分,都在这个地方,大家要用心啊。今天大乘菩萨的悲愿从什么地方来展现的?是在深证无生的体悟中,阐发释迦本怀把它应运光大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佛陀他虽然开示了三法印,契入了涅槃。但是,一般人并没有更深刻地去体悟到佛陀真正的本怀,还执着在开示三法印的过程中的这些生灭现象,没有办法直接契入真正的无生,深入那个法性,直接契入涅槃的部分。
在这无生的深悟中,以佛陀为模范,不以为「所作已办」,而还要进一步的利他无尽。所以,我们讲佛陀的本怀,不是在讲阿罗汉所证的不是佛陀的根本。而是说以佛陀的行为,他一生悟道后四十多年都在利益众生,还有从他的本生谈,知道他过去行菩萨道的辛苦。所以,以佛陀的身行可以看出他的大悲大愿,而不是只是在证入涅槃,自我解除那些痛苦而已,这个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怀。导师要点出的是这个。在无生的深悟中,以佛陀为模范。那么就不会认为我证了,世间事已经没有我的事了,佛陀不管是从他的当生悟道后四十几年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众生的关怀跟弘法,从他的本生谈可以看出他过去行菩萨的这个时期是多么的辛苦,都没有离开众生,是从这个为模范来看,所以不会住在那个以为所作已办就结束了,这一点就是大乘看出佛陀更深的本怀的地方。
本着此无生无为的悟境去正观一切,即窥见了释迦立教的深义,因之与一般凡庸的声闻学者不同。为了要让大家明白佛法的根本是什么?所以我们找源头,研究【阿含】,很多人看到前半段,就以为讲的都是小乘的,不知道讲【阿含】的用意、不了解。我们有一些带子,或者是光盘送出去,人家一看【阿含经】,哎!这个小乘的!然后仍有很多人学,学了之后有很深的体会,想利益旁边的人。他旁边的人听到说:你研究的那个是小乘的!那么我们就知道,普遍学大乘的人对这些【阿含经】,都把它判为小乘的、是不了义的!其实这个观念是不正确的,佛法的根本就在【阿含】,但是注意!我们今天讲【阿含】,并不是让大家要去学小乘,而是要找到法的源头!什么是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质!这个先把握了。跟声闻学者自利的立场都一样可以得到受用,这才有一个立足点。然后呢,导师这里就开始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大乘!大乘难道体悟的“法”跟“根本法”有所不同吗?如果今天没有把根本法抉择清楚,大乘流传到后面还有偏颇流变的发展,那么你就站不住脚了,很容易跟外道的思想混在一起!所以,抉择“根本的法”目的是让你有一个立足的地方,让你有择法眼,再研究真正的大乘,才知道大乘佛法中还有三大体系的不同。
佛法那么伟大,最后为什么在印度会灭?因为流变了、变质了,当然最后会产生危机了。今天要讲大乘,如果不把“根本的法”抉择得清楚、站得稳,你没有择法眼,一样被很多外道的一些观念迷惑!随着不正确流变的法,你怎么学也不能受用。所以,如果这个法没有继续的听、继续的学,很容易误解了。有的人以为这个【阿含经】是小乘的,他没兴趣听。好,今天讲大乘的,大乘的法又有那么多的宗派,那么多的体系不同,要听哪一个?今天没有佛法的根本,你就没有择法眼,找不到你真正正确的法门,你的受用处就达不到,那么就可以看出这个重要了!导师现在开始讲,真正的大乘精神跟“根本佛法”哪里不同?然后,在后面的这些论著中,更重要的展现出佛法特质,大乘的特质从哪里去体证,非常的重要!
所以大乘佛教的特色,即「诸法本不生」,即是依缘起本来不生不灭为出发的。大乘佛教跟声闻哪里不同?声闻是透过现象,从无常变化不居,了解它的无常才体会无我,透过无我的修证才体证到法的本质、体证涅槃寂灭。但是,大乘佛教的特色,直接体证的就是诸法本不生,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灭,出发点是在这个地方。注意听!不一样哦!声闻佛法是从生生灭灭入手,真正的大乘的佛法的特色是直接契入不生不灭,而且是依不生不灭为出发点,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要很用心的去体会,如果明白这个根本,我们修行用功的方法也不一样。
『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起为第一也」。文殊菩萨的这个经典,都是以大乘第一义谛为根本的一种学说,不像我们是从无常、从缘起事相的变化,慢慢一步一步地去体验。彼土,指他是另外一个净土来的,所以立教方式不同,直接就契入无生法,意思是一样的。
这虽在说明彼土与此土的立教方式不同,实即说明了佛教的原有体系──其实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佛法的根本在哪里了,一般声闻学者,是以缘起因果生灭为出发的;应运光大的大乘学,是以本不生灭的寂灭无为(缘起性)为出发的。导师点出这个重点,大家就要注意了!我们能贯穿大乘跟小乘,其实它的立足点是一致的。从生灭缘起的这些法则,跟直接契入不生不灭的寂灭法则,其实都是依于缘起,只是一个重的是苦集;一个重的是灭道。也是苦集灭道的两边么!重点其实都一样,只是个个展现的面貌、下手处不同而已。很多人就会讲,如果今天不知道这个根本,哪里能够知道更深的呢?这个话是没有错的!比如:我们对一般初学的人,直接跟他讲不生不灭,不容易体会的,只能从我们的身心,我们的世界,去观察万法的生灭变化,才知道它的无常无我,才能体证到最后的不执着、不住,才能体证空寂。直接契入不生很不容易,今天如果没有基础,直接讲不生不灭,几个人听懂?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明白!虽然大乘法直接契入的是不生不灭,但是那个过程还是要有条件的。
从释迦的由证而立教说,本是正觉了无生法性,圆证了法法不出于如如(无生)法性的。他的从证出教,如先从最高峰鸟瞰一切,然后顺从山谷中的迷路者(众生),给以逐步指引,以导登最高峰的。佛陀他所证觉的就是无生法性么,那么圆满的体证了法法不出于如如,一切万法都没有离开如如不动的法性,那么他觉证以后,引出他的教导、教法,其实,就是他直接契入的最高的法性如如。所以,先从最高峰的那个点来看,顺着山谷来看一切,就看到众生是在谷地那边迷失么,所以就一步一步的给你指引,把你导向最高峰。他体证的是最高的如如法性,但是众生是在谷地呀,他只能一步一步的把你引导上来。
后来的一般声闻学者,在向上的历程中,从山谷要往山顶的这个过程中,分为路旁的景色所迷,忘却了指导者的真意。 我们从谷底的山路,一路一路的往上迈进,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顶。这个过程虽然有很多景色,也就是很多境界了,却被这些景色迷惑了,反而忘记了对一个引导者,真正的目的是在最高的山顶,这一点是真正的内涵跟意义。
大乘学者,即是揭露这鸟瞰一切的意境,使他们归宗有在而直登山顶的。佛陀指导我们的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最高那个山顶,那是真正的目的跟意义。你如果在沿途中看到很多的美景,很多的景色,但是毕竟那不是最高的目的,那是过程。如果你把过程的每一个山色,每一个美景都把它当作是非常了不起的,反而产生了执着。其实只有一个目的是最高的山顶。所以,大乘佛法只是把它点出来而已!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就是直接体证到佛陀要你到达山顶的那个目的,就是一切法的如如法性,直接要体证的是这个。
所以。大乘不仅不与释迦的本教相违,而且真能窥见释迦本教的真义,非拘泥名相的一般声闻学者所及。导师写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其实,导师真正要发扬的,要彰显的,是大乘佛法的与声闻学者不同的重点,点出来它的真意。其实,他本人也是在这里。所以很多学声闻的人,认为大乘非佛说,不承认大乘佛法。但是,导师就讲出来:真正的大乘不是流变的大乘!大家要注意听啊!是更能窥见佛陀本教的真义,不会跟佛陀的本教相违背,不会的!反而是一些拘泥名相的这些声闻学者,反而是有所执着了。
如佛在『阿含经』中,从缘起的生灭相续而说诸行无常;从缘起的因缘和合而说诸法无我;无我我所的执见而悟入无生无灭的涅槃。释迦的方便善巧,使众生从现实经验到的因果生灭相续和合中,离执到达正觉的体悟。导师指出重点在【阿含经】里面,主要是谈缘起,缘起的生灭相续。从缘起现象的生灭相续,就知道诸行的无常性。缘起是因缘的组合,所以没有不变性,就是无我性。体会到无我、无我所了,就超越了那个执着,悟入的就是无生无灭的涅槃。这个就是佛陀方便善巧么,在生活中在现实的经验中,让你去体会、让你去观察,了解真相,你就离开执着了,就能够体悟了。
实则此涅槃并不在一切现实的以外,现实的现象中,知道它的无常性,体会它的无我性,最后离开执着证入涅槃了。那么这个涅槃,就在现实的经验中超越了过去的执着而体证的,所以,不是离开现实以外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叫涅槃,这样知道意思吧。这个重点很重要!!!不是离开我们的生命跟现实生活的这个经验以外还有什么。
不过为了引迷启悟,而相对的称之为无为、无生。这个重点如果能明白的人,那么修行在哪里修行?就在一切的现象!在现实界,身心能体验的,能观察的,不离开当前的这些因缘去观察,用今天学的法去观察,是不是这样子?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刹那不住?是不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性?体会到了、观察到了,确实是这样子的时候,那你平常的爱染执着你还会相续吗?过去爱染的、执着的,原来是刹那变化不停的。我认为很喜欢、很感受、很深的,现在也知道是生灭不住的,你还会继续吗?还要继续颠倒染着吗?所以为了“引迷启悟”,才告诉你有一个叫无生的、无为的。其实,都不离开我们的现象、经验法则。如果你今天在万法中,在身心的体悟中,也能够有这样的体会跟观察的话,那不就是同样可以体证无为无生吗?那么如果明白了,修行要在哪里修你就懂了,这个很重要啊!!!
一般声闻学者,为名相章句所迷,将有为生死与无为涅槃的真义误会了。如萨婆多部,把有为与无为,看作两种根本不同性质的实体法。萨婆多部就是一切有部,在部派佛教里面,最后都是归于实有的。他们就是把有为跟无为,看为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实体法。如果有为,像我们现在的身心是有为了;那无为,是跟我们身心不相干的另外一个实体法,那这样有为怎么修还是在有为,会不会变成无为?有为怎么修还是有为,那怎么能体会无为呢!因为两个是完全不同的东西么,怎么会这边变成那边,那是不可能的。
我们看【阿含经】也是讲,说缘起法就讲有为法、无为法,有为法是生住异灭的;无为法是不生不灭的。那么,我们就误解了,以为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法:一个叫有为法,一个叫无为法,这个就是萨婆多部的观念。佛灭后,到龙树菩萨的大乘开展以前,这个叫部派佛教。差不多都有这样的观念。为什么要破这种执着,为什么要有大乘的开展?那你们就明白了,那是必然要的,不然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这由于缺乏无生无为的深悟,专在名相上转,所以不能正见『阿含』的教义,不能理解释迦何以依缘起而建立一切。佛灭后,佛法就靠这些佛弟子口口相传,到后来有了经典。那么在《阿含经》的上面,如果我们今天在教义上执着了文字,在名相上转,没有了解这个名相真正的深义的话,那么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缺乏的就是无生无为的深悟,一个真正体会到无生无为的人当然不会去执着了,但是如果今天没有这样的体悟,你只在文字上去解释他用想象的、用归纳的、用推理的,推出来的东西都是依文解义,又容易产生这个问题。
涅槃即是依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而显示的,如何离却缘起而另指一物!学缘起法就明白了,缘起的相生就是流转这一边,我们叫流转门;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就在显示前面因的消失,后面的果就不相续,那么无为就是有为的不相续,就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还是不离开缘起的法则而显示的啊!怎么能够离开缘起指另外的一个东西或另外一物呢?所以,对缘起的深义不明白,也会产生这样的一个结果。
我们在谈缘起的时候很用心的,导师每一次在写任何一部书,谈到缘起他会一再的解释,一再的解释,其实,他就要让我们明白缘起的深义到底是什么!缘起不但讲现象的流转生灭,也是因为依这个生灭的止息也在谈它的还灭,涅槃的部分。所以缘起是两部分的,前面是流转后面是还灭,明白了,啊,涅槃悟无生也是缘起的还灭。所以不是离开缘起而有另外一个涅槃的实体呀!这一点明白的人,怎么可能会把涅槃当为实有的涅槃?另外一个实体呢?跟有为是不一样的!跟缘起是不一样的!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呢?这个是萨婆多部的部分。
又如经部师以无为是无,有为才是实有;经部师也是部派佛教里面比较进步的一派,认为无为是没有,有为是实有,那末佛法竟是教导众生离开真实而归向绝对的虚无了!这个是导师的批评、评判。这种观念把有为无为分开了,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要知道∶生灭相续的是无常,蕴等和合的是无我,依无常无我的事相,说明流转门。这个就是缘起的流转么,能够体悟无我无我所,达到「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的涅槃,这是还灭门。这虽是释尊所教示的,但这不过是从缘起事相的消散过程上说。这「无」与「灭」,实是有与生的否定,还是建立在有为事实上的,这那里能说是涅槃──灭谛?
缘起事相的消散,这个无跟灭,其实就是有跟生的否定而已。还是要建立在有为的事实上,所以没有离开现象,没有离开有为来谈的,所以不能把涅槃当作唯一的灭谛,不是这样子的。“生”与“有”当了解它的非实、无实性,那么体证的就是无与灭,这些都是建立在有为的事实上。所以千万不要把有为跟无为分成截然不同的实体。所以古人说∶「灭尚非真,三谛焉是」?下面更重要的还有,大众系学者,误会不生不灭的意义,因而成立各式各样的无为,都是离开事相的理性。
大众系,后来发展成我们讲的大乘佛法,我们大乘佛法把无为解释成很多种,都认为在离开事相以外还有一个无为的体性,甚至于离开一切的事相谈理性,就是法则。
所以不是将无为与涅槃看作离事实而别有实体,即是看作没有。其实,今天很多人对于法的抉择很困难,就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理论都是差别不同,所以才无从入手么,导师就把这个问题抉择得很清楚。
尤其生灭无常,被他们局限在缘起事相上说,根本不成其为法印!法印是真理,是不变的。那么生灭无常只局限在缘起的事相上,那是有为法了,那怎么成为法印呢?如果事相是事相,无为是无为,那么缘起的现象怎么能成为法印呢?其实从事相的无常变化体证无我,就能证入寂灭么!所以成为法印!如果事相是事相,寂灭是寂灭的,涅槃是另外一回事,那么事相就不可能成为法印了,这个是很简单的评论。
第二节 声闻常道与大乘深论(2)
大乘学者从无生无为的深悟中,直见正觉内容的──无为的不生不灭。如果一定要彰显大乘,一定要讲大乘的特色,只是在无生无为有很深刻的体验,才知道佛陀真正证觉的内容是什么?其实,就是无为的不生不灭。
所以说无常,即了知常性不可得;无我,即我性不可得;涅槃,即是生灭性不可得。这都是立足于空相应缘起的,所以,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一切。今天看到一切法无常,就不会执着在常,这是在深刻的体证到,原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很重要哦!大家要注意!我们从无常体证到常性不可得,从无我也体证我性不可得。体证到所谓的涅槃,其实就是生灭性不可得。这三个都弄明白了,就会展现出大乘的深义。
我想要讲一些修行上的一些盲点的问题,因为这几句话给我们的启示很大。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观察外面的现象:色、声、香、味、触、法;或者是观察我们内在的功能:眼、耳、鼻、舌、身、意。是不是刹那刹那的变化?看到无常性,我们就执着这个无常性是实在的,那么就认为实在有生生灭灭。如果从大乘的深义来看、来体证,生灭的、变化的,就表示常不可得。这样一个观念,转个弯就完全不同的体会。从无常体会没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我,从大乘的深观就知道,根本我是不可得,我性不可得,没有这样一个我的东西可以得到的。生灭既然是不居,生灭既然是不住,那就是生灭不可得,生灭的实在性不可得。这是另外一个角度来体会。
我们在修行的人,不管用什么法门,我们会发现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体会、体证的过程,本来这个心很散乱,任何一个因缘之下会攀缘、会执着、会爱染,在修行用功的过程中,心慢慢安住下来,比较宁静,到了某一种程度会产生神秘经验。体证不同,定境会产生。比如说:忽然间身心脱落了,什么现象都没有了,妄念不起了,灵灵明明的,或者觉得虚空粉碎、大地平沉了——这些都还是相啊!注意听!还是心灵的相!有的比较执着一点的看到光、看到影、看到菩萨、看到佛、看到极乐世界、看到清净的什么,其实那个还是相哦,心的相!我们就感动得不得了了,那个叫作实修实证的境界,其实是真的吗?那个是体证了吗?你体证的那个境界跟那个相是如如不动永恒的吗?还是会变!如果是常恒不变的,那么就不是生灭变化的,不是无常的。如果还是生灭变化的,会有出入的,那么还是无常相!
但是很奇怪!我们非要有那个相,才感觉到我们的境界。很多人会批评导师说:他只是学术研究,没有实证的经验。其实,这些人是根本不懂的,大概就是那些相才叫境界吧。我们今天谈这么简单的问题,体会无常的就是常不可得!要不要离开现在的相,去另外找一种特殊的境界的相?当下的生灭相,就能体会到常的不可得,还需要离开这个现象之外,另外找一个境界的相吗?知道生灭的相,就知道生灭的不可得,就是体会的不生不灭。而这个不生不灭的体会,是离开生灭的相,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相吗?注意听哦!什么叫境界?离开眼前的现象,另外一种程度叫境界,所有的问题都消失了,是空的境界、光明的境界,那个叫境界,那个境界不叫相吗?那是心的相啊!所以有时候真正的境界大家看不懂。
执着境界是修行的过程,心灵的现象大家都很执着,以为那个就是修行的成果,那个叫实修实证,是这样子吗?谈到这里我提醒一下:为什么我们很多用功的人,一定要有相应、感应、境界?不同于世俗一切的那个特殊的体证了,那个才叫做境界?导师就讲:众生在谷地,把他引导到最高的山顶,那个过程叫境界。他可以看到美景,可以看到很多很多的景象:有的很美,有的非常美非常快乐,就以为那个就是了,那个就是境界。所以,我说没有人看懂导师真正的境界。
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离开眼前的境界,还有其它的境界吗?本来就在眼前的境界会染着,会起贪嗔痴、会造业、会烦恼,还有什么其它是境界?明白了这个真相,贪嗔痴不再起了,烦恼不再起了,对一切法都清楚了,如如不动了,安住了,就安住在一切法中。众生看到的是生生灭灭,一个体证法性的人看到的是不生不灭。这个不生不灭,就在众生的生生灭灭中,是同样的景象啊!如果明白这个,有没有离开万法另外的境界?注意听哦!如果必须离开当前的六根作用,跟六尘的相触以外,而另外有一个境界,那我们就要厌离这里到哪里去了。所以,我们到底在求什么境界?很重要啊!
如果人间生灭的境界一定要厌离以后才有,那一定要等死后了,不死根本不可能超越现在的境界么!但是,佛陀所证的涅槃不是灭后,悟道以后他就是涅槃了,他四十九年在弘法,还是一样的在涅槃的解脱里面。那么,真正的所谓涅槃无为,难到是超越现在以外另外的一种吗?所以明白了,修行要怎么修才真正的不执着,就是这个知见要先建立了,这个知见不建立,听到感应,听到境界,听到神通,那就不得了了。其实,那还是境界呀!境界都是有为法,你说怎么修?什么叫真正的境界?不过,要了解这个真的不容易!众生总是在有里么。
(1)常性不可得,即现为因果生灭相续相;因为常性不可得,一切现象才会生灭相续变化,所以,体证无常而知常不可得的人,他不会破坏因果,反而现出来的外在的现象,才能产生因果生灭,产生相续的现象。一个明白我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的人,他会不会厌离人间一切的生灭相?生灭相本身就是真相,要知道!不然你如何能够如如不动,不被外境转?从生灭相续的无常事相中,即了悟常性的空寂。
这个叫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了。因为体证空性,所以才能缘起万法的一切生灭相续。从因果的生灭相续,也能体证到常性的空寂,如果真的明白的人,于一切万法中还有什么障碍?这个才是真受用啊!
(2)我性不可得,即现为因缘和合的无我相;在这无我的和合相中,即了悟我性的空寂。有没有叫你离开和合相?有没有叫你离开缘起相?有没有叫你离开生灭相?反而是在无我的和合相续中,才了悟我性的空寂!
(3)生灭性不可得,即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必然的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所以,众生看到的是生灭相么!知道它的无常性、无我性,那么就看到这个生灭相。其实,生灭性是不可得!生灭性不可得,有没有真正的生?实生的有没有?没有!生都没有了,有没有灭?当然也没有一个灭!所以,真正了解缘起,是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缘起相上,就能体会到它的实相,也就是必然归结于“此灭故彼灭,此无故彼无”。这里讲的“灭”跟“无”,其实只是“有”跟“生”的实相、真相。那么离开“有”跟“生”,能不能体悟“灭”跟“无”?就要明白了是同一件事了。
由此「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事相,即能彻了生灭的空寂。我们今天能知道这个“此无故彼无”的这个事相,当下就能彻悟了,就能明白了生灭的空寂性。所以,离开生灭相有没有空寂性?现在一般的修行,是因为外面生灭相很烦嚣、扰乱么,要到一个没有扰乱的地方、清净的地方才能修行。所以,我有时候常常告诉大家:不管你现在身心怎么样,不管你现在的条件怎么样,不管你年纪怎么样,身体健康不健康,都没有关系,只要你在当下这样的因缘,照它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就好。为什么?不管你现在当下如何,还没有解脱以前,都是在生灭里面、变化里面、迁流不停里面。包括烦恼相也是观察的对象,身心当下的任何一法,你能看出跟这个相同的道理,不就是解脱入处吗?
所以,一个人要离开这里到哪里去,要准备什么条件才能悟道?只要准备一个用心——一个真的要悟道、要体证的心,在你身心当下,任何因缘之下都可以观照,为什么?没有解脱以前的众生,没有离开烦恼执着!这些烦恼执着相,都是你观察的对象,任何一法能体证它的法性,当下就能悟道,就能见法。所以,尤其是居士,你今天放下万缘到一个用功的地方去,很辛苦、很难,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条件!等年纪大了,退休了,责任没有那么深的压力了,经济也比较没有负担了,可以去用功、去修行了。那有没有让你修行用功的地方?所以,要知道,居士修行真的要放下一切去用功不容易,这个因缘不容易呀!那没有这样因缘的人就不用修行了吗?
所以,今天要讲法,佛法的伟大在哪里?是任何一个人,任何因缘都能悟道、都能解脱!但是,如果不知道这个法的中心思想是在讲什么?重点在哪里?从什么地方把握?从哪里下手?没有明确的明白,要特殊因缘你才有修行的机会,那就很困难了!今天这个法如果明白,任何一个人,任何环境,任何条件都能用功、都能修行。知道了,人人当下只要能把握都有机会,机会是平等的。
佛法伟大在什么地方?不必等待什么条件具足了,将来没有责任、没事了、经济好了再来,那就耽误了!导师点出来的重点非常重要!我们稍能体会,稍能把握,那完全是一番新的局面,不一样哦!你们上这个课,慢慢把这个知见熏习明白了,就知道:哦!原来下功夫的地方就在事相上,就在身心活动中,就在内外根尘相触的对待中,情绪起落,种种造作变化中都是我们悟道的因缘。
大乘行者从「一切法本不生」的无生体悟中,揭发诸法本性空寂的真实,直示圣贤悟证的真相。真正大乘法的心意在哪里?大乘法的特色不共在哪里?只是比声闻学者更直接从法的根本处、不生处、无生处,体证出来的。然后把佛法真正的内涵真义掘发出来:原来诸法本性空寂的这个真实性,就是过去所有的圣贤所悟证的真相。其实,要悟是在这个地方;体证也是在这个地方了;内容也是在这里了。这个地方如果大家到现在越来越明白、越了解的话,你们慢慢也可以了解到过去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跟你们讲如实观照,一般人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一下子要体会不容易。
其实,要你如实观照,叫你用这个方法看,不要迎、不要拒、不要对治,目的是什么?只有一个,就是直接契入法的实相而已!就是寂灭空性而已!但是谈何容易!如果今天没有导师这样的法来阐扬、来解释,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解释,因为解释不清,你们要了解也很难那。虽然听了《解脱之道》,听了《如实观照》那么多年,但是要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的实相,一般人不会了解的。为什么?因为把烦恼当作实在的,生灭当作实在的。
所以,每天在对治跟烦恼打仗,而不知道烦恼的原因只有一个,无明么!不了解诸法的实相,才引起无明的染着、颠倒起烦恼。看到真相了,无明破了,烦恼执着怎么还会起!这个才是最直接契入法性根源的一个方法。问题是一般人太难,为什么太难?他认为烦恼是实在的,所以每天跟烦恼打仗,要对治了、要消灭烦恼了,要消灭那个生生灭灭的心,生生灭灭的心能消灭吗?生生灭灭烦恼的心,只是不了解实相引起的作用而已!了解了真相,心的幻化就不现了。
所以,直接契入法性的寂灭根源,了解真相,这是唯一大乘最深妙的地方!但是要让人家明白太辛苦了。一般的方法,学观照有次第,一步一步的来,有一个所缘,有一个让身心慢慢净化转化的过程,大家能够有所依止,比较安心,认为有所得、有境界么。就刚刚跟导师讲的一样:从山下引导你到山上,目的只有一个实相,就是本来如此的法性空寂而已。
但是这个过程呢,我们就被那个美景美色迷惑了,安住在那个变化的现象中,以为那个是很美、很正常、很棒的。反而执着那个过程的境界了。所以,很多人认为有次第,可以有一个入处,没有次第很难去攀爬,怎么下手!但是,有次第也有一个麻烦——景色会迷人那!众生反而被那个境界迷惑了,安住在境界中的太多了!尤其是所有外道的修行,没有一个是没有境界的:谈感应了,境界了,神通了,特殊体验了,身体放光动地了,里面气的流动了,产生什么样的觉受了,都是在这里。其实,这个就是从山下到山顶过程中的景色,以此为境界了。
在这个过程中,真的是有很多境界非常美丽的,所以导师就讲“美丽的陷阱”。注意听哦!导师在说法、在写这个论着,每个重点都有点出来!所有的外道修行都在这境界里。到印度去,现在修瑜伽的很多,修禅定的很多,有神通的确实有。但是,这些都是导师在讲的“美丽的陷阱”,这个就是所谓的境界!现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实相,什么叫真正的无为和体证涅槃!还说你修的如实观照,最后有什么功效?有什么实证的证明境界?我告诉你:如果修如实观照会有境界,那不是如实观照!我坦白跟你讲:如实观照唯一的目的只有见实相,有什么境界?一有境界就不如实了!为什么?那是心灵的幻相!所以,谈这个的时候,大家如果明白这个重点,就不会去染着在境界上了,以为那个就是有修有证了。所以导师就点出来了:大乘佛法,其实掘发出来的就是本性空寂的真实,悟证的就是这个才叫真相,
因此,释迦的三法印,在一以贯之的空寂中,即称为一实相印。所以,大乘讲一实相印,直接契入的只有一个实相么。从无常进去也是体会实相;无我进去也是体会实相;寂静涅槃体会的也是实相,三法印其实同缘于一个实相。所以,大乘既然体会的是诸法的实相,那跟三法印有没有不同?没有!三法印其实就是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真理是不会异样的。大乘的圣者跟声闻的圣者体证的真理不会有两个啊!『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说∶「有为法无常,念念生灭故,皆属因缘无有自在;无有自在故无我;无常无我无相故心不着,无相不着故即是寂灭涅槃」。《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谈的这个内容,跟《杂阿含》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只要是有为法,必定现的是无常相么。念念都是生灭相,生灭无常的,都是因缘法,只要是因缘法就无自性。无自性就是没有不变性、永恒性的我了。所以,无有自在就是无我么,那么无常、无我、无相了解了,这个心还会不会执着?“故心不执着,无相又不执着”,自然本身当下就是涅槃寂灭么!
又说∶「观无常即是观空因缘(「观心生灭如流水灯焰,名入空智门」),如观色念念无常,即知为空。┅┅空即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及生灭,其实是一,说有广略」。导师把《大智度论》中,讲这一方面几个相关的地方把它点出来。我们观无常,其实就是在观空因缘;无常就是空,无常就是缘起,缘起就是空,空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这个前前后后都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既然无自性的生灭现象,本身即是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就是不生不灭。诸法生灭不住,即是无自性,无自性即无生无灭,所以生灭的本性即是不生不灭的。这即是不生不灭的缘起。所以,从生灭的一个现象,来体证法性的不生不灭,这样明白的人,从生灭就能体证不生灭了。所以,生灭是在讲现象,不生不灭是在讲性质、本质,那生灭中就能体证不生不灭的法性空寂。
这是通过了生灭的现象,深刻把握它的本性与缘起生灭,并非彼此不同。
通过了生灭的现象,也就是要依靠、依据生灭的现象,去深观、去了解、去把握:啊,原来它的本性跟缘起生灭没有什么不同的。依此去了解佛说的三法印,无常等即是空义,三印即是一印。现在越听,在这个法上越明白的话,是不是慢慢的更能清楚呢?要把握根本在哪里!所以,修行一定要先把这个法搞清楚了,然后在生活中去体会:身心是不是在生灭变化?从这个生灭变化去体会到常不可得,我不可得,生灭不可得,最后体证的当下就是寂灭,当下就是空性。所以,真正在这里明白的人,一切法的当下就是寂灭。
我现在说法也是寂灭,你们现在听法还是寂灭,这个能体会的人才能真正的受用解脱!如果离开这个以外才有寂灭,才有体证的涅槃,那你们永远没有机会了,要注意听哦!所以,我才会说:“繁星灿烂处,就是一念未生时”。繁星灿烂就是在动态中生灭的现象中,在生灭中就有不生不灭,就是一念不生。其实,就是在表达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无常等即是空义,原是『阿含经』的根本思想,大乘学者并没有增加了什么。
一般人以为大乘学者有不同的体会,有不同的法缘,叫做“不共”,佛法的不共、大乘的不共,其实导师是在告诉我们:根本佛法声闻学者讲无常;大乘讲空义,其实,都是《阿含经》里面本来的思想就是这样子。大乘学者是把它的内涵掘发出来,其实没有增加什么,没有改变佛法的根本东西,跟佛陀的思想是一致的。
如『杂阿含』(二三二经)说∶「眼(等)空,常恒不变易法空,我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尔」。最重要就是“此性自尔”四个字,今天“六根”是生灭变化的,所以说它是空么,空什么?——常恒不变易法空,有没有永恒不变的?常就是常;恒就是永恒么,不变异。常、恒、不变易三个都同样是一个意思么,是空的。所以,我、我所也是空的,为什么呢?此性自尔!本来就是空的。注意听哦!此性自尔,是说无常跟空的内容一致!但是,这个空,不是我们把它变成空的,是此性自尔,法性本来就这样子,所以我们讲自性空,不是故意把有变成空,不是。空是它的本质、本来就空,如果不是这样,那会不会法法归于寂灭?一切有为法一定会归于灭么!那为什么会归于灭?法性自尔!这个就是缘起性啊!缘起性现出来就是无常相,就是相续相,为什么会这样子?法性自尔!这个叫做真理法则么。本来就是这样子的,佛陀发现了宇宙的真理原来是这样子,是不是佛陀发明的?不是,是他发现的!
这个宇宙的法法无常必归于灭,是本来就这样子的,佛陀发现了,原来一切的生灭就是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子的。在这个法尔如是的生灭现象中,找不到一个常性,找不到一个我,找不到一个不变的。常恒的,是不可得的,这个是真相么。所以,他才破除了外道的大我、梵我、真我、梵主、梵天,用这样的思想来否定它。
他的否定不是跟人家唱反调,是宇宙的真理本来就是这样的,不过是把它的真相告诉大家,我们不明白真相的人,误以为实有,所以产生了很多的执着、爱染、颠倒、造业、生死,就是这样来的。我现在告诉你一个真相,它本来就是这样子,一切法空本来就是这样子,此性自尔。你明白了,离开了颠倒,离开了我执,离开了常的观念,那你的爱染、颠倒、执着不见了,不就解脱了么?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
所以,修行不是什么都有所得,修行真正体会法性的如实性,只是还它个本来而已,这个要注意听啊!如果是本来如此,如果法性本来就是寂灭,这个就是我们讲的本来,而不是离开这个以外另外有一个叫本来的东西。比如说,这个是生灭的,但是,从这个的现象中知道它本身是不生灭,因为生非实,灭也非实么,法性本自寂灭么。那这个本来,当下就是这样子,过去也这样子,现在这样子,未来也这样子。所以是不变的,不是离开这个当下另外以前有一个叫本来的东西,注意听哦!是这个的当下本来就是这样子,那个本来是说当下的如实性,不是离开这个以前的过去时间的过去,有一个叫本来不生不灭的东西。注意听!这个本来讲“法尔如是”的本来,所以解释不同,就以为本来有一个佛性是不生不灭的。我们本来就是佛了,就是不生不灭的,这个是离现在的以前所有的,不是在讲这个,这样就变成有一个实在的自性叫做本来了。那还是会落入实性的、自性的那个圈圈里面去。所以说这四个字最重要!
此性自尔在讲什么?是说所有的空,常恒不变易,我我所是空的,是本来就这样,此性自尔,不是修来的。我常常讲不是修来的,很多人很反感——那就不要修了!我讲不是修来的,是说不是去创造的,不是你去改变的,只是恢复本来、了解真相,了解真相哪里叫做修?修,是改变它,比如说:一个东西缺了一角把它补好;一个东西烂了把它挖掉又把它补好了,这个叫修理的修。但是,我们讲修行的修,不是用这种修法:坏掉的把它做好;缺陷的把它弥补,不是。只是发现它的本来法性如此。
所以,你只是发现、只是觉,觉就是明白了,悟道了,了解真相了,恢复到一个本来的面目而已!今天学法、听法、观察、体悟了,也不过悟道本来原来的这样子,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这个叫本来。不是你造作来的,只是发觉真相而已!所以,佛陀人家说他悟道了:啊,看到天上星星悟道了,悟道了变成佛了。那我请问:悟道的一刹那前跟一刹那后哪里不同?由什么变成什么?还是佛陀、还是当下的身心那!只是那份明白、了解了:啊!本来是这样子,整个生命就不同了,只是这样子而已呀!
请问你:一刹那前跟一刹那后怎么修的?怎么样把它变化的?还有舍利弗在佛陀的背后听人家问法,佛在开示,他一听,啊!证了阿罗汉。请问这个“啊”!证了阿罗汉是怎么个修法?是不是进入什么神通境界?是不是证入那个身心脱落?是不是见到什么特殊的感应?为什么佛陀的时代很多人去亲近佛陀,一般的开示就证法眼净?有没有特殊的功夫?大家注意听啊!讲这个是一种启发式的。今天学法,到底在哪里学?在哪里修?在哪里用功?在哪里证?这个观念要很清楚啊!这个很重要、大家要体会呀!
二七三经也有此说,但作「诸行空」。常恒不变易法空,即是无常,所以无常是常性不可得。我我所空即是无我,所以无我是我性不可得。无常、无我即是空的异名,佛说何等明白?眼等诸行──有为的无常无我空,是本性自尔,实为自性空的根据所在。大乘佛法讲十八空也好,讲到自性空也好,有没有根据?有啊!就是根据这一经的内容:是本性自尔。此性自尔,就在谈这个,所以大乘佛法说“本自清净”,本来就是法性寂灭,是在讲这个“法性自尔”的这个地方,不是在讲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法性,在那里如如不动,这个一定要明白喔!大乘法有根据只是解释不同。
这样,一切法性空,所以纵观(动的)缘起事相,是生灭无常的;横观(静的)即见为因缘和合的;从一一相而直观他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导师在这个前后几页差不多一直在提示,他为什么一直提示这么多?差不多都是相同的内容,只是从不同的依据来讲。因为这个地方太重要了!坦白讲:这两节课能好好体会的,对佛法的体验跟入手才能有把握。其它是从不同各方面的解释来让你明白,更肯定它的真相。其实,重点都在这个地方:从一一相而直观它的本性,一一相就是我们当前的身心万法么;一一相,就在这个一一相的上面去直观,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
所以,如何在一一相的当下,体证那个无为空寂最重要了!这个不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么:我们看虚空,看到的是什么?相!一切相。但是,看到一切相就执着在那个相!在相上执住了,在相上起分别了,在相上起实有感了。但是,你们没有看到它的无为寂灭性!我一直强调就在讲这个。
用虚空比喻,那是比喻,但是比较容易明白:看到飞鸟、看到云彩、看到暴风雨、看到闪电,那个叫相!但是,如果这些相是实有的、是常住的、是不变的,你执着那个相还有意思了。问题是这些相能住多久?其实,很容易就了解这些相的不住性,是无常的、无实性。所以,无不变性是无我的。
如果从执着的相来讲,很快那个相就飞走了不见了,不就更容易看到虚空吗?这个比喻比较快,但也不是绝对的容易明白,只是这样的比喻更容易了解那个相的非实,无常性、无我性,更容易明白。也比较用过去了的相,来形容那个虚空的不变性。但是,今天不是执着有一个虚空的不变性,是比喻。我们这个身心还没有死以前,不容易说消灭以后的现象。但是,用这个虚空来比喻比较容易了解:不是等现象消灭了才说它是空,它是寂灭。现象的无常当下就是寂灭,现象的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这个要去体会。
各位,今天所讲的这些,我个人所感觉的真的是法的精要。大乘法小乘法都好,精要都在这里,回去多看几次,这个地方很重要!体会深刻一点你们会在这里受用的。有为法容易执着,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是最稳当的,但是难体会!可是不要因为难体会,你就用方便,很多方便反而执着很深,注意听!还是依据这个最直接、最好的方法体证比较容易有因缘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上次讲到了,我们必须于一一相而直观它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不集不散的无为空寂。上次讲到这个重点,是大乘心法最重要的地方。如果把有为法跟无为法分开,就不能把握这个重点。大乘的心法,就是在一一的相上,也就是在一切的现象上。在有为法的上面,直接而观察它、透视它,而看到它内在的本性,即是无常、无我、无生无灭,体证的就是所谓的无为空寂。
因此,无常所以无我,无我我所所以能证得涅槃,这是『阿含经』本有的深义。释迦佛本重于法性空寂的行证,如释尊在『小空经』中说「阿难!我多行空」。『瑜伽论』解说为 ∶「世尊于昔修习菩萨行位,多修空住,故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卷九十)。这可见佛陀的深见所在,随顺众生──世俗的知解,在相续中说无常,在和合中说无我,这名为以俗说真。
导师点出这个地方非常重要!《阿含经》的深义有的不了解,以为小乘都在讲生灭,或者是说:这个有为的现象以生灭为导向。但是,真正《阿含经》的深义,其实是在看它内在的本质,就是不生不灭,就是无为空寂的这个地方。这不是大乘法才有的,而是《阿含经》的深义就在这里。所以很多人不了解,以为小乘的讲《阿含》,都在讲生生灭灭,就执着在生灭相上。导师点出来的是让我们明白,真正《阿含经》的深义,并不是只是注重现象上的生灭而已,其实,真正的深义是在无为的寂灭法性的不生不灭,这个才是《阿含经》的最深的意义。
一般人都误解了,说讲那个是小乘 ,其实不知道,在展现的跟大乘的寂灭法性的空义是一致的。所以导师就举出证明:在《阿含经》的【小空经】里面,就有一经佛陀对阿难说:“我多行空”。多行空,在《瑜伽论》里面解释说:释尊在他修菩萨位的时候,就是因为多修空住,所以很快的就证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点出的就是让我们去明白:释尊他真正的深见所在,他其实是随顺众生的方便,以世俗的知解,就是从相续的现象中来看出无常,在一切无常变化的和合中明白无我。重点就告诉我们“以俗说真”,这个地方跟前面讲的重点是一贯的,我们很多人不了解,就会俗是俗,真是真;有为是有为,无为是无为。这样的话,把它完全隔成两边,那么要从有为到无为怎么到呢?那就会厌离有为的一切,去求一个另外无为的存在,那这样就永远不可得了。所以,重点要我们明白,包括佛陀在说法,还是以俗说真;用世俗的现象:我们看得到的,认识得到的,就在现象万法的迁流变化组合这个过程中,让我们明白它的内涵本质,其实就已经是法性寂灭的不生不灭了。不是离开世俗的迁流变化,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
释迦的本怀,不仅在乎相续与和合的理解,而是以指指月,是从此事相的相续相、和合相中,要人深入于法性──即无常性、无我性,所以说能证涅槃。
佛陀要我们明白、了解的,不是只有看那个外面的相续和合相,是以指指月,透过这个外在的现象,去看背后的法性,看出它的无常性、无我性,也就是本自寂灭么!从这里才说能证涅槃!这个深义一般人也很难了解的。
从世俗普遍的一般观念来看,讲修行也好,讲拜佛也好,目的总是离开这个现象,或者是身心以外要求一个什么特殊的是不是?或者是不可思议的,或者是特殊的一个神妙的东西的存在?说它是自性了?说它是法性了?说它是本来的佛性了!都是离开现象以外要求一个什么实在的存在,是不是这种观念?因为这样,所以很多法门,大家用功的去学、去参、去修、想得,结果哪一个能得到呢?因为那个是不可知的!跟我们的生命是不相干的!那怎么去求得到?怎么去体会得到?
但是,佛陀真正的真意不是这样子,不是离有为有一个无为,就在有为中,就在我们的生灭的万法相续的现象中,看出背后的本质,当下去体证无为,当下就体会出生灭背后的寂灭法性是不生不灭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人人都有机会了,人人都可能去体会得到,这是不离我们的身心变化么,不离我们万法的存在么!无常相展现出相续,相续中看出没有一个不变性、永恒性,就可以体会我不可得,是不是就在现象中去明白呢?是不是在身心的当下就能体证呢?很重要!我们每一个人悟道就有机会了,解脱也有机会了,这个才是佛法最重要的东西。所以,以指指月,是非要透过指头的“指”,朝着那个指头看到真相,这个才是重要!但是透过这个指头在指的时候,执着的人就执着在这个指头上了,而不是透过指头去看月亮。
可惜如来圣教不为一般声闻学者所知,专在事相上说因果生灭,说因缘和合,偏重事相的建立,而不能与深入本性空寂的无为无生相契合。声闻,因为佛陀说有生有灭么,那么就专在生灭的事相上,偏重在这边,而没有办法透过生灭的表相,深入本性空寂的无生无为的内涵去相应。
彻底的说,不能即缘起而知空,不能即生灭而知不生灭;那末,无常、无我、涅槃,也都不成其为法印!我们讲因果生灭么,所以大家就执着在有生灭么,有因果的生灭么,那么因是因,果是果;生是生,灭是灭么,就执着在这个法相上了,没有办法在缘起的当下就知道它是性空,是无自性的。这个就是契入它的本来面目,生生灭灭的现象迁流相之中,就看出无自性,没有实在的生,也没有实在的灭,这个就是透入了解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灭。
我们在讲不生不灭,大家要注意哟!不是说另外有一个不生不灭的东西,这个不生不灭就是对生灭的否定。我们看到有生有灭,但是生灭只是缘起的聚散。没有自性的实生,也没有实性的实灭,所以没有实生实灭,就叫做不生不灭,是对生灭的否定。千万不要以为生灭是现象,里面有一个不生不灭的实性,这样跟外道又是一样的,这个大家也要明白!
不生不灭只是对生灭的否定,大家要注意!如果不能这样子的话,无常、无我、涅槃怎么变成法印呢?法印是真理是不变的,无常怎么会不变?无我怎么会不变?变才叫无常么,是不是?所以,变为法印的话就是真实不虚么!今天如果把无常的现象,迁流变化无我的这个外面的现象,都了解它的真相——缘起即空么,这样才能成为法印么!如果无常,真的是生灭变化的叫无常,那无常怎么会变成法印呢?因为无常是常不可得么;无我是我不可得么,这样缘起跟性空就合在一起了,这样才能成为法印。这个重点大家要明白!
其实,只是要让我们明白一个根本的问题:不要在现象以外,不要在生灭的迁流变化以外,要求一个什么实体的存在,这一点大家要明白呀!
第三节 三法印之横竖无碍
明白点说,三法印的任何一印,都是直入于正觉自证的,都是究竟的法印。但为听闻某义而不悟的众生,于是更为解说,因而有次第的三法印。本来这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任何一印都能够契入法性的真相,都能够真正的体悟而解脱。如果听闻这法的人,还不能受用解脱,只好再作深入的解说。先从无常上去明白一些现象的变化,然后再悟入无我、无实性;如果还不能体会,再进一步的去破除一切外在、或内在的实有观念,去悟入真正的寂灭。为这些不能直接契入的人就方便的讲次第性,从无常悟无我,再从无我去体证涅槃,这样就有次第了,有前后的次第。
在佛教发展的历史中,也是初期重无常行,中期重空无我行,后期重无生行。这是导师从印度佛教发展史,长远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出来的。初期,就是根本佛法,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教的这个过程。这时候还在跟最原始的风格很近,都是讲无常。大部分都是从现象的生灭变化迁流中,无常的相续中,去体会悟入这个法义的。
中期,就是大乘佛法的初期,【般若经】的空义、到龙树菩萨的【中论】的空义、到这个唯识学,这个过程中主要是在讲空、无我,以无我的这个主题来展现大乘的空义,重点是在彰显无我。后期,就重无生,当下就体证所谓的寂灭涅槃。后来的佛教发展,越后面就讲圆顿,不然就是超了、就是顿。都在讲当下直接契入无生,重点是在这里!导师从印度的佛教发展的大乘三系里观察,就是各有偏重。
如「诸行无常」,除了事相的起灭相续相而外,含有更深的意义,即无常与灭的含义是相通的。“诸行无常”在事相上展现的是生灭相续,其实含有更深的意义。也就是“无常”与“灭”这个含义是相通的,重要在讲灭。一般讲生跟灭要注意的是:无常的变化中跟灭的关系非常的密切,只是一般人没有很深的去体会到这一点。佛为弟子说无常,即说明一切法皆归于灭;这个地方当下要去体验,我们讲生灭现象是生灭相续,如果反映比较快的人就会想到生、灭、生、灭,生一定会有灭,等于是一切生的必归于灭,这必归于灭,如果进一步去体会,这个“灭”的重要性大家就要注意了。
终归无常,与终归于灭,终归于空,并无多大差别。讲无常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无常——人总是会死的。但是,终归于灭跟终归于空,其实是同一个意思。所以,这里跟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就有差别了。看到迁流变化的无常相,就以为有一个实在的生灭无常相,其实如果透过这个“灭”的部分去体会的话,看的不是生灭的无常相而已,而是寂灭的法性,这一点很重要!以前我们上课的过程,这个问题已经点很多次了,很多人学法,有时候还不是很受用的原因,就是没有办法体会这个“灭”的地方。我以前拍手,你们听到的声音是“有”,但是一般人没有听到“灭”,就是好像只看到“生”,而没有看到“灭”意思是一样的,这样的观点是很重要的。
依此无常深义,即了知法法如空中的闪电,刹那生灭不住,而无不归于一切法的平等寂灭。这几句话真的是很深的,其实就是实相啊!一切法现象的当下是不是像闪电?是不是刹那刹那的不住?哪一刹那是停住的?如果没有一刹那是停住的,每一刹那就过去即生即灭,即生即灭到底是即生?还是灭?
无常灭,如从波浪汹涌,看出他的消失,还归于平静寂灭,即意味那波平浪静的境界。波浪的归于平静,即水的本性如此,所以他必归于平静,而且到底能实现平静。这个比喻有时候也还很难体会了,比如看着那个波浪,一波一波的涌上来,但是波浪会消失,一定会归于平静的。风如果再继续的话,就看不到那个平静,如果风停的时候呢?浪就会平静!为什么没有风浪会平静?这是水的本性如此!“水”的本性本来就是平静的,不平静并不是水不平静,是因为有风的助缘。如果失去风的助缘,风消失了,浪又恢复本来的样子,本来就是平静的么。
佛说无常灭,意在使人依此而悟入寂静,无常变化一定会归于灭,其实,主要就是让我们去体悟到本自寂灭的是什么?其实重点是在这个“灭”!所以说∶「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这个生灭法,每天都在看,每一刹那都在看,我们还是不悟啊!今天佛陀因指指月这样一点出来,我们就要去看而悟了。每次发生什么事情,在心中就会记忆,就会以为是实在的。其实,是刹那像闪电一样的生灭不住,所看到的其实是影像,记忆的影像。如果把记忆的影像当为实在的,而不知道是如幻如化。闪电一闪就过去了,我们就认为有闪电。所以,喜怒哀乐都在那个实有感里面产生的,执着也在那里产生的。
所以不见生灭法,见生不知灭了,如果知道生必归于灭,还会把那个法当作实在吗?既然灭了还存在吗?所以“生”的不住就是在讲“灭”。为什么生不能住?因为灭才是实相!注意听,这一点很重要!如果生是实在的生就不会灭。生一定会灭,表示生的如幻性非实。灭反而是实性,是不是这样子?众生从来不看到灭,注重那个“生”,注重那个现象的生起,而不知道念念之间是刹那不住的,这个就是不能看到真相的原因。所以过去这个个偈语很重要!“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见之有什么好处?见之就悟道了,就不会再继续轮回生死了。
所以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以生灭故,寂灭为乐」。诸行无常,诸行是一切法迁流不息么,任何一法都在迁流不息中所以叫诸行。诸行都是无常的,不管是器世间和有情身心都一样是生灭法,因为是生灭的缘故,所以寂灭为乐。现在大概没有一个人认为是寂灭为乐,大家都怕死,生了不喜欢灭么!懂得生跟灭的真相,就会寂灭为乐,注意听哦!今天的苦在哪里知道吗?没有办法了解寂灭真相!执着在实有,好生恶死,希望永远存在,有的不要失去,永远不变!这样还能寂灭为乐吗?寂灭为苦了!大家希望永生不灭。
所以,就是因为不知道寂灭为乐的这个真相,执着在实有、执着在自性,执着在有一个我的永生,希望永远存在,就是不懂得寂灭的真相!在寂灭中希望有一个实性;在无常中希望永远能存在,这个就是生存的意欲,就是大我执、我见,生死的轮回就是这个东西。
使人直从一切法的生而即灭中,证知常性本空而入不生灭的寂静。生而寂灭中,证知常性本空。知道常性本空当下不就是寂灭了吗?差别的归于统一,动乱的归于平静,生灭的归于寂灭。所以说∶「一切皆归于如」。这样,无常即究竟圆满的法印,专从此入,即依无愿解脱门得道。三法印,任何一印都能解脱的,这是无常的部分。一般人研究大乘法,如果没有透彻的话,都会忽视根本佛法的三法印,以为这是小乘的,而不知道大乘的一切佛法的究竟义,都是从这个三法印的根本来的,离开三法印是没有佛法的,不要轻视忽疏了。这里就讲,真正体会无常的深义,绝对可以解脱的。可是听了无常是不是能了解真意呢?如果执着在无常的这两个字的相上,问题还是蛮大的!
然而,在厌离心切而拘泥于事相的,听了无常,不能深解,只能因生灭相续的无常相而起厌离心,不能因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灭,这非更说无我不可—也有直为宣说无我的。修南传的法门就有这个倾向么,为什么会起厌离?因为这个生灭相续是无常的、是苦的!对人间就产生了厌离心。因为无常,没有体会到常性不可得,也没有体会到直接契入法性空寂,所以会起厌离心。如果对于任何一法,虽然知道是无常相,也能契入无常性,这个常性不可得,也能直接契入背后的所谓寂灭法性,那对于事情还会觉得讨厌吗?还要厌离吗?不会了!其实,导师在点出大乘法跟南传法哪里不同!
过去的观念认为金钱是毒蛇,会让我们造业、产生贪爱。其实,是对金钱真正的真相不了解。以世俗的眼光去染着,当然变成毒蛇。如果知道它的无常性,无我性,知道也是因缘法,那就能善用这样的因缘,不但不会是毒蛇,反而会带来更多善用的利益,可以利益更多人,造出很多好的作用;男人看女人也是毒蛇,女人看男人也是毒蛇,那怎么办?都要厌离!如果从无常、无我相背后的寂灭性了解真相,还需要厌离吗?把它当为实有的,当然会厌离,如果是虚幻的,本身就是不住的,了解这个真相还要厌弃吗?所以,这个就是大乘法跟小乘法差别不同的理念。
导师就讲,拘泥于事相上,听了无常不能深解,只是看到表面的生灭相,而不知道背后的常性不可得,而深入法性的寂灭。不能体会这里的话,就会把它当为实在的去厌离了,问题就出在这里!
由无我离执而证知诸法的空寂性,因之而得解脱。
无常还不够深入,直接在悟入无我。无我就是表示没有实在性、永恒性、不变性,这样体证无我也能够解脱。依『般若』及龙树所宗,诸法本性的空寂即是不生,不生即是涅槃。诸法的本性空寂,就是没有实在性、永恒性、不变性,就等于是不生。虽有如幻非实,所以叫不生。不生的当下就是涅槃么,所以大乘法讲悟无生,悟无生就是体会这个真正的涅槃不生。『心经』「色即是空」的空,即解说为无生的涅槃。
色即是空,色,就是一切万法形形色色,有为法。为什么即是空?因为了解缘起无实性,不是等这个东西坏了才叫空,只要是缘起组合的,本来就无实性,是即生即灭的,是刹那不住的,没有一法实在的生。所以,了解色即是空,空其实就在讲无生。
空是本性空;空亦不可得,即是无生。空是本性的,也就是讲生必归于灭。为什么会灭?因为灭就是本性,就表示生不可得,实有的不可得。所以,这个空在讲本来的真相就是空。也就是跟无常无我涅槃的意义是一致的,是本来就空的,寂灭的法性也是本来就寂灭的。
我们在座各位,现在都活在这个身心的变化之中,如果不了解这个色就是空,就不了解真相。如果了解这个身心的当下就是空,那就了解真相,了解它本来就是空。不了解它本来也是空、还是空,但是了解跟不了解,产生的作用就不一样了。不了解的人就会执着在实有里面,带来的就是执着、爱染,种种痛苦烦恼都由这里来的。如果明白了,就不会跟一个虚幻的敌人打仗,爱染就消失了,执着就消失了,痛苦烦恼就消失了。其实,不管了解跟不了解,它都是本来就空。
所以空是一切法的真相,讲空也好,讲灭也好,讲法性的寂灭也好,其实都是本来如此的,所以叫本性空,或者是本自寂灭。这个就是真相。不管佛陀怎么指导,不管过去的祖师大德怎么讲,不管法师怎么引导,只是要让我们明白这个真相而已!如果能体会到这个真相,就有解脱的机会。不管相不相信,它本来就是这样子,也就是因为本来寂灭,本来性空,大家才平等有机会。如果有的空,有的不空,那因缘就不同,机会就不同。今天讲人人可以成佛,人人可以解脱,就是因为本自寂灭,本自性空,所以,人人机会是平等的。这个观念也很重要!
法在呈现出真义的时候,如果听得懂,当下在生命中去反观,当下的每一个因缘都是悟入的机会,所以,能不能悟,能不能解脱,都取决于自己了。因为人人是平等的,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能解脱?有的人要在苦海中生生世世浮沉不断呢?就在你要不要!有没有真正的把握跟体证而已!
如『智论』说∶「诸法性常空,心亦不着空,如是法能忍,是佛道初相」(十五)。这是把空亦复空的毕竟空,与无生等量齐观的。今天讲空性,如果执着在有一个实在的空性,那就不是空了。所以,连这个空性也不要执着。为什么?只是名言假立的!所以,连空跟空性的观念也不能执着的,这个才叫毕竟空。毕竟空就是无生,跟无生是等量、齐观的。
如『解深密经』说∶初时教说无常令厌,中时教说「空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解深密经】把这个我们】他这个,么空,,有的人要在苦海中浮沉生生世世不呢,佛教的源流过程,分成初时教,中时教,跟后时教。也就是前面导师讲的,初期的、中期的、后期的意思是一样的。初时教也是讲无常,让你厌离;但是到中时教的时候就讲空,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直接就契入法性。
也是以空及无生为同一意义的。如从此得证,即依空解脱门得道。然而,若着于空,即不契佛意,直接契入空性,也是可以解脱的,这个叫做依空解脱门得道。
空,如果不能也空的话,那就变成实有,也是一样的不能契入佛的真义。
所以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这就是龙树菩萨讲的:佛陀讲空法,其实,为了远离一切的执着的倒见。众生总是执着在实有,用空来破实有的这种见地。但是,今天不知道这个空在破有的过程,(其实还是一种对治方便),而把空又执为实在的,这样佛陀连救你的机会就没有了。执着有可以用空义来破,执着空没有药医。
有所著,即不能体证无所著的涅槃──无生法忍。只要有一点点的实有感还在,就不可能体证到所谓的涅槃寂静了。只要还有一点点自性见的影子,我见、我执还有立足点,就不可能体证到法性寂灭的涅槃。
因之,经中也有以空为不了,而以不生不灭为究竟的。因为一般人以为空,是跟有相对的空,所以认为还是不了义,唯识就是这样。其实,这个就在讲唯识,唯识的观念就是这样,认为什么都空,空到后面什么都没有了,这样不是恶取空、不是断灭了么?但是,所谓的空义,就在生灭的现象中体会它的非实,而不是在破除一切法,让一切法都消失了,不是的!就在一切法上,就在“有”的当体说空,这个是空有无碍呀!既不落于“有”,也不落于“无”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中观见!如果把空当作是没有了,那是误解中观见,中观哪里谈空是没有呢!或者是认为空是跟有相对呢!都不是啊!因为把“空”跟“有”相对,或认为“空”是断灭,所以才说是不了义!
如从不生不灭而证入,即依无相解脱门得道。空与不生,如『大方广宝箧经』说∶「如生金与熟金」。龙树也说∶「未成就为空,已成为般若」。有的就把空分成像有次第一样,如还在对治法里面,说是叫做空。如果成就了,就叫般若,就叫智慧了,不是有对治的意思了。生金跟熟金,还没有提炼以前就是生金么;提炼了就叫熟金么。所以,把空跟不生不灭,认为还有一点差别。又空着重于实践的意义,而无生多用于说明法性寂灭。空还有对治啊!讲无生,就是直接的讲法性寂灭,好像还有一点差别。
然在中观的诸部论典中,处处都说空,空即不生,空即是八不缘起的中道。
在《中观》的所有的论着里面,处处都在说空。但是,空即是不生,不是两回事。“空”就是八不缘起的中道,也是中道实相。这样《中观》讲的空,跟后来唯识认为空的意思就完全不一样。我曾经为这个问题问过导师:唯识对空的批判,由于并不是很清楚、很了解,才要来一个唯识。这些祖师,如果真正的了解龙树菩萨的《中观》真义的话,那还需不需要唯识出来?导师说:是啊,是啊!没有什么其它的回答。
但是,从这里就可以了解,今天很多人认为前面的观念不对,要修正它,但如果对前面的观念没有正确的理解,而误解了它,那要修正它可能就会出问题!前面总是有错,后面的一直修正,那后面的应该比较正确吧?其实不见得!佛法迁流的历史过程中,不是越后面越圆满,而从导师判教里刚好相反,越后面越方便,越后面误解越多了。
事实上,取着无生,还是一样的错误,所以『智论』解说无生,是无生无不生等五句都遣的。空与无生,有何差别!任何一法,讲无生、讲空都一样不能取着,只要执有实有感都是取着。任何一法都是假名施设,为了对治、为了了解真相,因指指月,若不了解,产生执着都是病。所以,只要取着无生,还是一样的错误。真正要解释无生,是无生无不生等五句都遣,假名施设都不能当为实有。
总之,凡成为世谛流布,或以世俗的见解,依名取义,无常教会引来消极与厌离;空会招来邪见的拨无因果或偏于扫荡;无生会与外道的神我合流。
只要是世俗的名言,世俗的见解,都会依名取义,都会执着这个名相。如果是属于这样不了解的人,体会到无常的时候,就会消极厌离了。以为无常么,反正没有一法实,就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了,就落入消极了,或者认为这些都是污秽的,祸害的,所以要厌离它。同样的,以世俗的这种见解听到空,就以为什么都没有,最后会拨无因果。或者是偏于扫荡,是否定一切法,不能空有无碍。
那么讲到无生,就以为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是常住的,那跟外道的神我就会合流。所以,只要是世俗的见解,都会落入这样的一个危险的地方。所以今天谈法,就是要明白要了解真相,不管讲无常、讲空、讲无生,都要了解它的真义,就不会落入这个问题了。如能藉此无常、无我、无生的教观,彻法性本空,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讲无常也好、无我也好,讲无生也好,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彻底的体会到法性的本空。那末三者都是法印,即是一实相了。
无常本空,无我本空,无生也是本空么,这个本空的法性寂灭就是实相。所以,三法印同源一实相,就在讲这个法性空寂的实相。大乘讲一实相印,就是在讲这个法性空寂不生的实相,在根本佛法讲无常,无我,涅槃,好像有三个法印。但是,这三个法印的背后同样要体证的就是实相,就是法性空寂的这一个实相。那这三法印跟大乘的一实相印是不是一样?就是在讲这个。依众生的悟解不同,所以有此三门差别,如果大家是同一个根性,讲一个法门大家全部就明白了。问题是众生的根性真的是差别很大,为了适应众生不同的根性,所以有三种不同角度的说法,这个就是方便。
或别别说,或次第说,或具足说,都是即俗示真,使契于正觉的一味。不管是说哪一个法印,个别的说叫别别说,或者是次第的说,把三法印分成次第的,先讲无常再体会无我,再来证涅槃寂灭,好像有次第的样子。或者是具足说,三个法印一起表达它的共同性,但是不管怎么说,都是即俗示真,就是在现实的世俗谛里面,去显示它的真谛,从现象去知道它的法性。这个是共同的,从这里来体会而契入于真正法的只有一味,即同一实相的意思。
从缘起生灭悟得缘起不生不灭,揭开释迦『阿含』的真面目。从缘起,缘起讲流转,就是生灭边么,它的还灭就是体证涅槃不生不灭。同样的缘起有两个角度:一个就是展现人间生灭的,相依相缘十二因缘的这个必然性;另一个角度就是还灭的涅槃门,此无故彼无么。前面的因消失了,后面的果就不能成立,这个就是还灭。同样缘起,显示生生灭灭的一面,也显不生不灭的一面。那么这个缘起,是不是就从生生灭灭可以体会到不生不灭?生生灭灭从缘起的角度就是不生不灭!这样大家就明白了,《阿含》的主题就是在展现缘起而已!
我们不了解《阿含》的人,以为它只是在讲生灭,其实不是!《阿含》既然重视缘起,这个两边的理论都有,从生灭到不生不灭,都是同样在缘起的法则下而展现的。这个从生灭到不生不灭,就是《阿含经》的本意,也就是它的本来面目。现在很多人以为《阿含》是小乘的,是讲生灭法、讲有为法,是讲不了义,其实错了!真正的《阿含》深义不了解就,会误解《阿含》的本义。
今天大乘跟小乘会有隔阂,就是不了解真相。龙树菩萨为什么造《中论》?《中论》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就是《阿含经》的缘起呀!大乘跟小乘哪里应该隔阂呢?今天导师也是把握这个根本,把《中论》的思想,龙树菩萨的思想,把它衬托出来,原来跟根本佛法的《阿含》是一贯的。把握住这个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点,就是缘起,不但自己能解脱受用,在万法中、在俗谛中,就能成立了所谓真谛的内容。现在修行才能把握到佛法的特质,才能真正的受用跟解脱。这个是何其重要啊!
能于空相应缘起中,直探佛法深义而发挥之,即成为后代大乘教学的唯一特色。今天讲大乘,确实是非常伟大了不起,但是,如果它的真精神、真内容没有完全明白的话,也会变成流变跟偏驳!如果这个地方能发挥、能探源、能了解,佛法的深义、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质就能把握了。这个很重要啊!缘起、缘起很重要!我以前常常讲“缘起”两个字很简单,要体会不容易呀!今天能把缘起的深义,透过《阿含》、透过三法印、透过大乘的《中观》,能够这样的融贯、阐扬,不容易呀!这就是导师的伟大!
第四节 缘起之综贯性
声闻常道以缘起生灭为元首,大乘深义以无生真谛为第一,这多少是近于大乘的解说。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比较接近大乘者的立场说的。如从『阿含』为佛法根源,以龙树中道去理解,那末缘起是处中说法,依此而明生灭,也依此而明不生灭;缘起为本的佛法,是综贯生灭与不生灭的。
缘起的综贯性,什么叫综贯?就是贯通!《阿含经》是原始佛法的根本佛法。龙树菩萨的中道,是大乘佛法初期的理论。如果今天用龙树菩萨的理解,缘起的本身就是处中说法,就是龙树菩萨要讲的中道思想。缘起,依缘起能明白生灭,也依缘起能够明白不生灭。所以缘起为本的佛法是综贯了生灭跟不生灭,这一点,导师前后一直都在提示这个重点。如果是这样,明白真正的缘起在讲什么,会不会有障碍、有隔阂?讲生灭跟讲不生不灭会不会矛盾冲突?——不会!所以,这里再引经来说明。
为了要证明这一点,不能依我看法是这样,就是这样子。导师他要引经来证明,让大家了解果然是这样子。『杂阿含』二九三经,以缘起与涅槃对论,而说都是甚深的∶「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导师以《阿含经》的二九三经来证明,二九三经里面谈的就是缘起法,缘起法是非常甚深的。但是,还有更甚深的部分:就是谈取离、爱尽、无欲的涅槃。缘起法谈生灭的这一边,已经很难了解了;谈涅槃寂灭的这一边更难了解了。所以说“甚深复甚深”。因为缘起法是有为法,有为的就有生住异灭么。涅槃是无为法,无为法是不生不住、不异不灭。同样的缘起法,一边谈生、住、异、灭;一边谈不生、住、异、灭。那这样听起来是不是很矛盾?所以才叫“甚深复甚深”,是很难理解的意思了!
世俗人的看法:有为法就是有为法,无为法就是无为法;生生灭灭是生生灭灭,不生不灭是不生不灭,它不可能是在一起的。但是从缘起的深义来看,一边展示有为法,一边又体证无为法;有为法跟无为法同样是缘起的展现,这个一般人就很难理解了,这是在《杂阿含》的二九三经就已经表现出来了。所以,导师拿这一经来证明《阿含经》里面就已经在谈缘起的深义了,不但谈到生灭的一边,也谈到不生灭的一边:
这说明在有为的缘起以外,还有更甚深难见的,即离一切戏论的涅槃寂灭──无为。导师用这《杂阿含经》的重点来让我们明白:这个不是只有大乘才讲无为的,不是大乘才讲不生不灭,其实在《杂阿含经》的根本佛法里面已经早就在提示了,
又『杂阿含』二九六经,说缘起与缘生。缘起即相依相缘而起的,原语是动词。缘生是被动词的过去格,即被生而已生的,所以玄奘译作缘已生法。二九六经谈到缘起跟缘生,缘生跟缘起是相依相缘而起的。缘起跟缘生哪里不同?缘起只是一个法则!依缘起才能产生一切现象,这个现象的产生叫缘生。没有缘起的理论的必然性就不会产生一切法跟现象,这个法跟现象是由缘起的这个根本的必然性才产生这个现象的,所以这个现象叫缘生,这个根本的原理叫缘起。
经文,以缘起与缘生对论,而论到内容,却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十二支,成为学派间的难题。所以缘起在《阿含经》上是这样明白的展现。但是,后面人的解释个个角度不同,就产生了矛盾,所以说是学派间的难题。缘起跟缘生同样都在十二因缘里面展现的,那么解释就有个个不同了。萨婆多部依缘起是主动,缘已生是被动的差别,说因名缘起,果名缘生。萨婆多部是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他们的看法,依缘起是主动的,缘已生是被动的,那么就变成因跟果的关系了,因为有缘起的这个理则必然性,才会产生缘生的现象,所以缘生是果,缘起是因,是这样把它解释了。
即从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凡为缘能起的因说为缘起,从缘所生的果说为缘生。缘起、缘生,解说为能生,所生的因果。这个就是萨婆多部的看法,另外是大众部,大众部留意经中说缘起是「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特点,所以说∶各各因果的事实为缘生,这是个别的,生灭的。因果关系间的必然理性为缘起,是遍通的,不生灭的。大众部就进一步了,却只注意到一句话,讲缘起的法性不是有一句话么:“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法住法界常住”。意思是说缘起法这个法性的理则,不管有没有佛陀出世在人间,本来就这样子的。缘起法是宇宙的真理法则,本来就这样。不管有没有佛陀出世,有没有了解的人都不相关,它本来就是这样子。有佛也这样;没有佛也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因为我们都没有办法离开缘起法的法则,这个跟有没有佛陀在世都不相干。
大众部就是注意到这个理则。既然是这样讲,表示缘起法是遍通的、是必然的,它是一个理则。因果会这样子,因果不会这样子,都有它的必然性,这个必然的理则就叫做缘起。所以,我们常常讲缘起法、缘起法,其实是在讲这个遍通的理则。这个缘起法有它的必然性,因为这样,所以会产生无明缘行,行缘识。前面的条件会引申后面的果,这是有必然性的。
因为有这个必然性,今天我们才会存在,一切法才会存在,为什么?一切法都有它的条件么!条件组合了才能产生一切法,缺一个条件也不能成立。为什么这两个条件在一起就会成立呢?因为有它的必然理则!如果不是这样的必然理则,那天下会大乱,随时都会变来变去的话,那就没有必然理则。所以,这个缘起法就在讲必然理则,透过必然理则产生的现象,这个叫做缘生,缘生法,所以缘起跟缘生就不一样了,缘生的东西是会生灭的,刹那刹那会变化的,是无常的。但是,这个理则不变性是不会变的,有佛也这样子,没有佛也是这样子。所以,这个理则的必然性是不生不灭的,是永远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缘生的一切法是无常的,是迁流变化的。所以一个是生生灭灭,一个是不生不灭的,注意哟!这个解释大家就要明白。
今依龙树开示的『阿含』中道,应该说∶缘起不但是说明现象事相的根本法则,也是说明涅槃实相的根本。这里所谓龙树开示的《阿含》中道讲的是什么?缘起就是真正的在讲中道,它可以明白事相产生的根本法则,但是也可以看到本来面目,就是涅槃的实相。不是两边的,是真正的中道。
有人问佛∶所说何法?佛说∶「我说缘起」。释迦以「缘起为元首」,缘起法可以说明缘生事相,同时也能从此悟入涅槃。依相依相缘的缘起法而看到世间现象界──生灭,缘起即与缘生相对,缘起即取得「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性质。依缘起而看到出世的实相界──不生灭,缘起即与涅槃相对,而缘起即取得生灭的性质。导师借这样的内容来解释让我们明白。用缘起也可以了解涅槃,也可以了解生灭,意思是一样的,还是两边都一样的。
『阿含』是以缘起为本而阐述此现象与实相的。依『阿含』说∶佛陀的正觉,即觉悟缘起,即是「法性法住法界常住」的缘起,即当体摄得(自性涅槃)空寂的缘起性;所以正觉的缘起,实为与缘生对论的。如果深入《阿含经》就可以慢慢了解真相,可以了解佛陀的证觉。其实,他体会的是什么?就是缘起而已!我们很多人,对这个真相不是深入的了解,很容易被一般的所谓“论说”而感到迷惑了!一般说佛陀看到天上的星星悟道了,可是,看到天上的星星怎么悟道,这个内容就没有人讲了,怎么悟道我们不知道。
但是,今天研究《阿含》的缘起法,佛陀证觉,其实就是觉悟缘起!这个内容明白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哦!为什么佛陀刹那前跟刹那后的悟有不同?我刚刚已经讲过了,我们本性就是寂灭,一切法的当体即是空,即是寂灭,我们只是不知道而已。这个明白跟知道就叫悟!比如说不明白,所以不了解真相,我们总是执着在现象以为是实在的,产生贪嗔痴烦恼。人间很痛苦,想超越又不能,明白真相了,了解真相了,生灭跟不生灭原来是一致的,人间只是由于不了解而产生的执着,才产生痛苦烦恼。了解了,执着消失了,痛苦烦恼也消失了。了解跟不了解产生了:一个叫悟,一个叫迷;一个叫明,一个叫不明,差别只是在这里。
如果这个真的明白了,才能了解佛陀前面十几年的修行,尤其是前面六年的苦行,为什么不能解脱?为什么在菩提树下能忽然间明白的时候整个问题都解决了?他悟到什么?其实就是悟道缘起法!如果今天没有缘起的法则,一边是了解生灭,一边是了解不生不灭,人间就会有障碍了,要厌离这里到哪里去!但是佛陀的证觉跟涅槃,他悟道的当下就解决了,不是死后才解决的。所以他后来的弘法四十几年他从来没有变过,他体会的真理没有变过,就在真理之中,不在颠倒、不在执着里,处处了解真相,就活在真相里,就是这样子而已。如果我们明白了,就知道所谓的悟是悟道什么。大家能够把握这个重点的时候,下手处就不会到外面去乱找了,乱信乱依靠了,什么法都乱学,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了。我们知道该在哪里下手,该怎么样的用功用心,不会走冤枉路了,不会糊里糊涂的跟着人家走了,这个很重要啊!
反之,如与涅槃对论,即偏就缘起生灭说,即摄得──因果生灭的缘起事相。缘起的事相跟涅槃的法性都是对论的,了解这边就能了解那边,了解那边就能了解这边,了解涅槃寂灭空性的人,就能了解一切法相,所有的缘起事相就能明白。了解缘起事相的人,就能了解寂灭法性的这一边,就能明白是相对的么。缘起,相依相缘而本性空寂,所以是生灭,也即是不生灭。这个生灭跟不生灭的,为什么要一直举证?是要让我们更深的去了解,这个地方好重要、好重要!用功修行,为什么大家一天到晚在求、在拜、在信仰,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不了解这个真相!总是向外求,祈求佛菩萨的加被,祈求外力的加持,祈求别的力量来救我们,为什么?因为不了解这个法的真相!只要有一点点的实有感,有这个迷惑,什么时候解脱?今天透过缘起的认识,才能了解现象跟法性寂灭原来是不二的!现象是生灭的,法性是不生灭的;是当体就明白的,是真俗不二的,是无碍的。这一点如果不能把握的话,要怎么修?请问你:到底我们要去掉什么?要得个什么?——当体即是啊!即不需要去掉什么,也不可能增加什么,只是那份明白体证而已!
所以说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在讲什么?各位,这个地方真的很重要!如果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很明白,这个地方回去要思维,如理思维,好好的抉择,深入的去了解很重要!明白了这个法,就在生命的当下,就在生活中就能够解脱,就能够悟道,很重要的!不需要外求,不需要他力,你就明白这个法的重要了。
我们比较久的这些学员,一次一次的熏习,一次一次的听法到现在,应该比较清楚、比较明白。但是新学员也不要怕、也不要烦恼,即使当下不能很清楚,但知道这个重要就好,回去这个地方下功夫!多用心!还不能体会的、不能深入、不能了解的,多跟久学的参究、多学,再不然,也随时可以来跟我们互相研究,很重要!这个地方如果不清楚不明白,一定要把它弄到清楚跟明白!
释尊直从此迷悟事理的中枢而建立圣教,极其善巧!这个只有明白的人才会这样赞叹!释迦牟尼佛今天把握的重点在哪里?中枢就是重要的地方!一个根本最重要的地方,来建立佛法的圣教。非常善巧,其实就是导师的赞叹!导师了解,找出了佛陀真正的心怀,真正最重要的地方。所以赞叹用这个缘起作为重点、中枢的思想来建立整个佛教的教理圣教,非常善巧非常棒!这个如果明白了,你才能这样讲,不明白你怎么知道。
这样,声闻学者把缘起与缘生,缘起与涅槃,作为完全不同的意义去看,是终不会契证实义的。这几句话,只有明白的人才能这样讲,今天把缘起跟缘生,缘起跟涅槃,把它看作两个完全不同的一个意义,甚至是隔别的,这样能体证到佛陀真正的本意吗?这是一个问题!如果生灭现象是有为的、是生灭的、是不净的;无为是清净的另外一回事,一定要舍去有为才能契入无为的话,那么,人一定要把这个身心舍弃以后才可能体会的,是不是这样?这样你活着还有机会去体验吗?非要等你死后!
若能了解缘起的名为空相应缘起;大乘特别发挥空义,亦从此缘起而发挥。声闻佛法把缘起跟缘生分开了,把有为跟无为分开了,这样要体会是不容易的。大乘佛法也在讲空义,其实也是依缘起而建立的,叫空相应缘起。所以大乘发挥空义,其实,就在讲缘起涅槃寂灭的这一边,把握了这个重点。
以缘起是空相应,所以解悟缘起,即悟入法性本空的不生不灭;而缘生的一切事相,也依此缘起而成立。记得过去在谈《杂阿含》,讲“解脱”之道的时候,我一直跟大家讲:今天在讲《阿含》、讲三法印,目的不是在宣扬声闻教义而已,只是要让大家明白佛法的根源是什么;佛法的与世不共的特质是什么,先要找到源头,回过头来才能了解大乘空义的真实内容,它正确的内容是什么?才能把握得住。所以,当我们基础建好了,回过头来才讲真正的大乘,就是在这里。今天这个根本如果没有把握住,大乘流变后的法义是有不同的观念的,要怎么去抉择它?名为大乘,其实是有流变、有方便、有究竟跟不了义的,一定要明白!如果今天把握了这个根本,才能抉择大乘空义的正确性在哪里,哪一个理论才是真正的大乘空义;才是正确的,是了义的,这才能分别的出来。
所以,这地方就点出来了:大乘特别的发挥空义,也是从缘起而发挥的,不是离开法的根本,有另外自己的出入,不是的,没有离开佛法的根本,与缘起是跟空相应的。所以悟解缘起,其实就是悟入法性本空,不生不灭的这一边。因为了解了不生不灭的空义这一边,也能了解到缘起的一切事相,也是依缘起而成立的。那这样从空义出发,有没有违背一切现象呢?没有!这样才是“空有”无碍。就不需要去破坏一切万法,注意听!这个很重要哦!不需要破坏万法,就是不需要放弃任何一法,这样知道意思吧,不需要厌离的意思了。
今天没有万法你体会不到空性,就是因为依万法才能体证空性,也才能解脱。既然是这样,空有无碍,真俗无碍,还要放弃个什么?所以不了解的人,以为空义在破除一切法,错了!真正了解空义才能成立一切法,但是这些法的成立是无自性的,是如幻的,是无常的,是刹那生灭不住的。这样的话空跟一切万法本身就没有矛盾,没有相碍。为什么要破坏一切法呢?只是明白以后在一切法中不染着而已,不住而已!不需要厌离,差别就在这里。
大乘的受用,为什么菩萨能入世而不染?为什么禅宗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因为体悟到了这里!对万法的一切的如幻性,缘起性,刹那不住的这些实相不再染着了,不再被骗迷惑了,这样万法有何救?百花丛里过,是说在一切万法中间,来来去去接触之中片叶不沾身,是不会污染的、不会染着的,这个才是大乘真正的大解脱的地方。所以,菩萨才能生生世世来人间度众生。烦恼才是即菩提,不然怎么能成就呢!所以不畏生死,是了解生死的实相,就是如幻性,那还会不会怕生死?如果知道生灭是实在的,就落入实有的生灭,你还能够超越生死的这个执着吗?了解生灭的现象的如幻性,所以知道不生不灭,这样菩萨还会畏生死吗?注意听哦!大乘今天讲菩萨道,讲生生世世的不会自己在那边怕,恐惧生死。不会了,不再恐惧生死了,也因为这样,他才能生生世世的以意生身,就是以愿力来利益一切众生。生死如幻,还怕什么生死!所以才不会住在涅槃。
如果今天了解缘起法,涅槃在谈什么?有一个另外涅槃的境界吗?缘起的当下,明白的人当下就是涅槃,这样的话,涅槃有没有可住的地方?注意听!这个都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一定要明白呀,今天缘起多重要,两个字啊!所以,过去记得我跟大家讲过:“缘起”两个字看起来简简单单,我们值得用一生的生命投进去,用一切财产投进去把这个两个字搞清楚,值得!就是在谈这个。如果轻轻呼呼的,哪一天能见道、能解脱生死?今天把握到这个根本,毕生的生命跟所有的财产也是如幻如化的,什么好执着?真的能把它投进去而能悟道的话,未来际的生死能解脱,你说值不值得?今天即是把握了你的生命还在,把握了您很多的财产不失,请问,你能把握多久?你活着生命还是有限的!但是未来际的生死呢?是永远不断的!今天我们能善用它,制造一切的因缘,把缘起明白了,深入了体证了,你就解脱了。不再轮回生死真的能超于度外,能安然自在,能真正的体证所谓的涅槃,你说值不值得?那个是用钱买得到的吗?所以我常常语重心长的讲,真的缘起两个字多重要啊!
三法印中的无常与涅槃,即可依无我──缘起性空而予以统一。无常的是生灭的,涅槃是不生不灭;生灭跟不生不灭怎么能统一?但今天我们了解缘起的两个支性,明白了就能统一了,生灭即是不生不灭。这个就能统一了。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是建立在这个地方。所以,大乘在讲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不是乱讲的,是有深义跟内容,从缘起法的真相来谈的。不是没有内容乱谈的,很多人不了解这个真义,挂在嘴边烦恼即涅槃么,所以每天活在烦恼里叫涅槃,生死即菩提么,所以我们在生死中就好了,这个是很大的错误了,变成放荡不羁了,这个不是真正了解,真正了解缘起的人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个不是随便讲的。
大乘把握了即空的缘起,所以能成立一切法相;注意听!是能成立一切法相。不是在破坏一切法相,同时,因为缘起即空,所以能从此而通达实相。了解空的缘起,所以知道一切万法没有障碍,一切法都能成立。也因为知道缘起的万法即是空,所以,从缘起的万法中就能通达实相而得证涅槃,这样空有无碍,就是大乘的特色。要注意听喔!跟根本的佛法哪里不同?跟二乘哪里不同?这里就彰显出来!二乘要厌离,认为生死跟涅槃是完全两回事,真的完全不一样喔!我们在谈大乘,不是一般后面讲的大乘,真正的大乘一定要把握这个根本法则。
大乘所发挥的空相应缘起,究其实,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论题。今天讲空、讲大乘,非常伟大,非常超越,这是实在的。但是,要探讨这即伟大又超越的大乘法,要明白它真正内容,是没有离开根本佛法的主要论题,还是缘起呀!明白了这个,大乘佛法讲的不共,是不共在什么地方?不是不共小乘佛法、不共根本佛法而另有特殊的法源,这是不对的!法源是一样的。
所以说:究其实,即是根本佛教的主要论题,是没有差别的。这样学大乘的人会不会去诽谤小乘?不会!了解这个道理的人,学小乘会不会去诽谤大乘?不会了!今天我们学根本佛法,在评判的大乘是流变的大乘,是讲方便法的大乘,不了义的大乘,不是在否定所有的大乘,这一点一定要明白!但是,有一个危机,就是说今天导师弘这个法,如果碰到不了解的小乘人会批评他;碰到不了解的大乘人也会批评他,这样你了解吗?两边不是人!注意听喔!今天碰到了解的大乘人赞叹他;碰到了解的小乘人也赞叹他!两边就不会有矛盾,问题是这个法,要让一个人明白是那么难!大家都先入为主,学了根本佛法的小乘,就对大乘很不以为然的;学了大乘以为小乘的那些看不顺眼、不了义。而没有办法在法上去深入,去探讨它的共同在哪里, ?不共在哪里?没有办法深深的了解!
所以我们说:今天很庆幸,今天导师真的是智慧如海,把这些法抉择得这么清楚,让我们这么明白,这么容易就能了解这个根本在哪里,真的太幸运了!所以我赞叹导师,不但我们个人能够在法上有所体会、入处、受用,更能消弭了我们在法中的那些迷惘、那些矛盾,都能够很快的明白。所以,不会有疑惑就在这里!今天如果对法不够透彻、明白,即使你个人在某个法义上有所受用,但是对于大小乘的矛盾,对于宗派的矛盾,你心中还是会有矛盾,会有不了解、疑惑的地方,还是不能得到真正的安心。所以,我觉得导师这个论着,这些法义的抉择太伟大、太重要了!
但是,这几年来我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弘这个法非常困难,今天要让一般人了解当然困难,要让真正学大乘的了解也困难,让真正学原始佛法的人也困难,充满了那种困境跟困难。我相信有在走这条路的人都会明白其中的辛苦,你可以看出众生的执着有多深,那个我执、我见深入为主,要改变谈何容易!所以,每一次不管上什么课,不管上哪一本经、哪一本论、哪一本着作,一再的都提示这些根本的重点,就是让大家有个入处,有个真正明白法的重要是什么。明白了你们自己才能豁然!也才能有一个立足的地方,有一个能够安心的地方,有一个真正的下手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你们会发现,我几乎一直在重示这些重点,几乎常常的一直重复的在讲这些重点,为什么?因为这个太重要了!只要你们把这个重点把握住了,将来就能解脱受用的,这个非常重要的就是在这里!所以,听我上课说法,常常谈到一样的时候不要不耐烦,一定要注意!为什么一直讲,每一次都在讲这个?我已经讲过了,一次不懂我会讲一百次,一百次不懂我讲一千次,讲到你懂。为什么?离开这个没有解脱的路!注意听喔!就是因为这样子,我才一直一直的讲,原因就在这里。
缘起法的不生不灭,在《杂阿含经》中是深刻而含蓄的,特依《智度论》而略为解说。
现在翻到59页,第四章我们暂时掠过,我们先从第五章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