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所有文章 -> 戒法法师所有开示-> 戒法法师开示阿弥陀经 |
戒法法师:试论《阿弥陀经》中的少善根 |
|
试论《阿弥陀经》中的少善根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少善根”,依字解义即是薄少的善根,又作少善。出自《阿弥陀经》,在其它经论还未发现“少善根”一词。一般传统经论典只谈到“善根”或“三善根”,如《入阿毗达磨论》卷上云:“善根有三种。一无贪是违贪法。二无瞋是违瞋法。三无痴是违痴法。即前所說慧為自性。如是三法是善自性。亦能为根生餘善法。故名善根。”①依《入阿毗达磨论》所说,则是善之自性,又能作为其余善法生起的根本,按《俱舍论》的说法,此善根是指修行者入见道位时,能生无漏智的根本。 但在《阿弥陀经》出现了“少善根”一词,什么是“少善根”?这对净土宗行者来说非常的重要,关系到往生净土者的必要条件问题。虽然传统净土祖师们对此都作了一些分析解释,但我们去读他们文本时,发现有一些分岐,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元照所著的《阿弥陀经义疏》所表明的认为少善根是除了持名念佛外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的一切善法,如《疏》云:“如來欲明持名功胜,先贬余善为少善根,所谓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願求皆为少善,非往生因。”②第二是以元晓的《佛说阿弥陀经疏》直接解释善根即是菩提心,因为“菩萨初发菩提之心,能摄一切殊胜善根,能断恶业功德相应,是故说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③这是从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缘来往生净土而说的。 因为“少善根”问题而引开了整个净土法门行持者的往生问题,所以有必要对此做一个疏理,祖师们的诠释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很重要的线索,但作为近代净土宗的弘扬者应从中吸收宝贵资料外还应积极探索更为完整的解释。我想首先从祖师们的解释中吸收一些意见,最后再吸取现代人的解释方法做一个比较适合现代人的整理。 二、传统净土宗行者对“少善根”的诠释 所谓传统净土宗行者主要指的是以善导大师以及元照等的解释,如善导大师在他的《法事赞》中解释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來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復专。”④这里有个关键词“杂善”,什么是“杂善”?这跟我们所要讨论的“少善根”相似,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杂善:“对于他力之念佛而言,自力之诸善,謂之杂善”。也就是说除了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都是杂善。在善导大师看来那些随缘杂善是难于往生的,还显示说如来为众生的方便而开示了要法,那就是专心念佛,这是往生的主要原因。 宋代的元照在其《阿弥陀经义疏》,更为明确指出“布施、持戒、立寺、造像、礼诵、坐禅、忏念、苦行等一切福业若无正信、回向、愿求皆为少善”,不能作为往生净土的正因。那什么是多善根往生净土呢?接着就谈到“若依此经执持名号決定往生,即知称名是多善根多福德也。”⑤按元照所说,执持名号是多善根,其余善法都是少善根,不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正因。 依善导大师以及元照的解释,将“少善根”认为是持名念佛以外的一切善法。而往生净土的正因——多善根,即是称名专心念佛。 三、非传统净土宗行者对“少善根”的诠释 这主要是以元晓法师的《佛说阿弥陀经疏》,在本《疏》中直接说明往生净土的正因是发菩提心,而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能摄一切殊胜善根,而少善根是与菩提心相违的,也就是说如果发了无上菩提心那就是多善根,就能成为往生净土的正因,除此菩提心而修一切善法都是少善根,不得往生彼国。如《疏》云:“正因中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者。显示大菩提心摄多善根以为因緣乃得生故。”⑥又云:“菩萨初发菩提之心,能摄一切殊胜善根,能断恶来功德相应,是故说言非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⑦ 元晓认为发菩提心(多善根)乃是往生净土的正因,而不可以少善根即得往生,元晓在《佛说阿弥陀经疏》依《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以及九品三辈来论证发菩提心为往生净土的正因,如《疏》云:“两卷经中摄九品因以为三辈,三中皆有发菩提心,论中唯显此文意,言大乘善根男等无讥嫌名,此意正言生彼国者,虽有九品齐因大乘发心善根,所以等无讥嫌之名也”。⑧ 元晓还引《无量寿经》的十八愿来证实善根即是菩提心,而菩提心乃是往生正因,如《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若未发大心不得生者。则应亦揀未发心,而不揀故明知不必然,不至心为至心言之所揀,故更不須揀。虽有是破皆不应理,所以然者?发菩提心既是正因,未发心者,直是无因,而非有障何須揀別,五逆谤法乃是障碍,非直无因故須揀別,是故此难无所闻也。又非生彼退菩提心,但在此間先发大心熏成种子,后时退心下地现行,良由先发大心种子不失,故得作因以生彼国,而退现行大乘之心,故生彼国取小果耳。”⑨ 重视菩提心来分析“少善根”的问题,这可说是从整个大乘思想的角度来解释的。然而也体现出净土法门之所以是大乘的理由,因为它重视菩提心的修持。这是中国传统部分净土宗行持者所忽略的。 四、从大乘思想的特征对“少善根”作一简单的融会 传统的解释多是从净土宗本身思想来分析“少善根”的问题,要想全面“少善根”的内含,必须从整个大乘思想特征来诠释。首先要认清什么是大乘思想的特征,如宗喀巴大师所著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所说:“於最初入大乘数,亦以唯发此心安立。”⑩大乘的特征主要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即使没有什么修行境地,也是属于菩萨了,又如《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说:“虽未学习胜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萨。”⑾ 依大乘思想的特征对于“少善根”应重视菩提心的修行,而念佛、福德等因缘作为成就菩萨的资粮。 注释 1、《入阿毗达磨论》卷上 大正藏第28册第982页 2、元照著 《阿弥陀经义疏》大正藏第37冊第361页 5、同注2 6、《阿弥陀经疏》大正藏第37冊 7、同上 8、同上 9、同上 10、宗喀巴著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八第204页 福建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 11、同上 第205页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戒法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