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参老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4-1)上 前面我们讲过了金刚经,现在把般若心经也讲一讲。般若波罗蜜多又翻智慧,和金刚般若波罗蜜相比多了一个字,多了一个“多”字,我们一般的说就叫心经,把般若都略了。心经全经只有二百六十个字,就语言来讲是很少的,但却是大般若经六百卷的中心,所以称之为心经。就象我们人所说的心,说心就是来指挥全身、代表全身的了。 因为这个心经的译本很多,一般流通的大概有六种译本,我们学习的都是依着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同时还有一个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这还是心经,罗什法师翻译的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是大明咒的大明咒),这部经就是大明咒经。我们一般依着的都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是般若经中的一种。一般的般若经有八种译本,名称各不相同,这八部般若波罗蜜经一般的来说是,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加一个王字),还有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现在我们用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看的这个很浅,可以说四众弟子多数都会背,但是会背会读诵是有功德,却没有智慧。诵般若、读般若都能得到福德,但是离开悟,离能够明白、能够用智慧来指导你的一切行为,那就难了,那是很不容易进入的。言语少,但义理却非常的深,因为它包括的非常广,二百六十个字包括了六百卷大般若经,因此,它是言少义概括得很多。例如说,我们想要学心经,先从你的心,比如心脏,就你肉体来说的心,这不是胜义的,就说你这个肉体的心,你全身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心脏,那这六百卷般若的心,就是说这个心经在般若经当中非常重要。这个心是个比喻的意思,譬如心经,这部经就像人的心一样的,那你就知道了心的作用,知道这个心经的作用跟其他的经是都不同的。 各个经的名词不同,名词就代表义理了,心经所诠的义理非常的甚深、非常的甚广,是般若之中的深般若;体呢?真如为体;相呢?是大乘为相;什么宗旨呢?空,以空为宗,凡是般若都以空为宗,这个空是法空,空一切相;达到什么目的呢?究竟成佛,这就是它的目的。这个体就是咱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色即是空”就是体,空就是在一切相上显它的实体,一切神通妙用就是智慧,这就是般若。一切诸佛菩萨,大菩萨都是以这个为用的,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用于什么呢?来利益众生。但是我们一般说般若的时候,从文字上就说的很浅显,文字般若,从文字入手;从文字达到观照,就叫观照般若;从观照般若而进入实相,就是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就是法身真空的体,没有名相,在没名相之中建立一个假名,假名实相。因为从假入真,没一个名具你不能入,所以叫实相。用心来形容,这是湛寂的真心,不是我们的妄心,真心是无相,无相随缘而建立一切相,所以叫实相。要观的是这个,这个就是真性,真实实体的,这就是实相般若。 观照般若,从实相而起的妙用,从实相而随缘而起的妙用,这个观能照一切的事物,这是妙慧。观是妙慧,是不可思议的妙慧,这就是我们大方广佛华严经里讲的那个玄义当中的玄。从观想来看一切事物,能够证到真空之理,就叫真空!这个是没有人我、没有形相的,是无分别的真实智慧。这个时候你照了一切的法,看着一切有形有相,法皆是真如,也就是真空,这就是无明实相,即真相,所以叫“色即是空”,这就是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呢?文字是表达,因为要表达的理,就是佛所说的教,假文字来流传。如果咱们没有经所依,没有文字,咱们根据什么来学呢?无所学!所以这就是从观照般若而产生的玄义。 一般的观一切法界空,空是什么意思呢?是无分别,从你有分别而进入到无分别智,照了一切诸法,照了一切诸法都是真空实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有三种般若,但是只一相;虽有三般若,但却是一相。什么相呢?无相。在名字上分三种,实际上是一个,无相!无相就是佛证得的大圆妙镜。 那这般若的意义呢,般若本来就不是咱们中国的话,是印度话,般若就是实相的无分别的智慧,般若就翻妙慧。有时候翻妙慧,有时候翻清净的净慧,这都是无相的意思。这个题目我们略讲一下,因为我们讲金刚经般若的时候也没有讲这个题目,现在因为这个心经的文字很少,你要是讲的快,一天就讲完了。现在我们准备多讲几天,反复一点的讲,就是使我们大家能够依着心经来修行。 心经,就是六百卷般若的心,就像我们人的心似的,所以你要是把六百卷那么广阔的,用极简单的观照,能够进入它的中心,六百卷般若的中心。其实般若就是心,般若即是心,智慧是没有形相的,慧有什么形相?没有的。但是因为这个心有体、有相、有用,这就是我们讲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体、相、用,就是般若,三个合称为般若。譬如我们讲大乘起信论(讲华严经之前跟大家讲过大乘起信论),自己的心来起个信,信自己心!什么意思?因为我们从来没相信过自己的心。佛教导我们,我经常问道友们,或者问人家:你信佛没信佛呀?一般的人说你得信佛,信佛是信佛的像吗?信佛的心吗?信佛的经典妙用吗?我们经常问人家有信心没有?这个不是信佛了,说你自己相信你的心不?就这么个意思。心即是佛,信心即是佛。我们在华严经里头常常讲智,智是理的用,理上的用,就是把自体、心体变成智慧的妙用,完了心还照于理,这就是般若含义。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咱们现在讲的这个心经是唐玄奘法师翻译的,他是奉大唐天子之命翻译的。三藏法师是精通“经、律、论”通达三藏的,以法的规则;法的规则是什么样子呢?规生物解,物是一切众生,以这个法的规则,让一切众生都能明白、都能开悟了,就是这个意思。譬如我最近看玄奘法师的故事,跟那个大唐西域记中的玄奘法师相对照。大唐西域记是玄奘法师自己写的,是从他的家世开始来解释的,新近翻译的,是一个作家做的。玄奘法师是自小出家的,因为他家里很贫,这故事很长,这个大家可以看看。单看那个玄奘法师传,不是西游记,西游记那是编的,只是根据大唐来演的。所以玄奘法师我就不过多的介绍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咱们在法华经中叫观世音菩萨。我自己这两天就在想,为什么心经中要叫观自在菩萨呢?为什么法华经里头普门品中要叫观世音菩萨呢?这些圣人他们的德号是按他所做的事业来起的。这个观自在是不是自己在修?修成了,就自在了!但观世音不是这样的,他度别人,度别人修,感化、教化、教育众生的。这才叫真正的观自在。菩萨是通称,一般的菩萨叫菩提萨埵,叫觉有情,让一切有情众生都觉悟的意思。所以说菩萨是通称,而观自在则是别称,我把它分成了一个自度度他。在印度话叫婆卢枳底湿伐罗,婆卢枳底湿伐罗翻译成中国话就叫观自在。这个话咱们现在通常讲的就是,谁观,谁自在!你不观,你就不自在。观就是思想、思惟修。我们每人都在观,看你观什么?这个观是指你能观的和你所观的,所观是境,能观是智,智照境。等你观通了,你就自在了;观不通,你就还不自在。人人都是观,但人人观的都不自在,不能够唯物,要观到十方世界圆明无碍时,那就成就了。而我们现在不能够这样的观,我们观的都是俗谛,观什么执着什么,不能够自在,也不能够解脱。就是能观的智慧(般若智慧)和所观的境,你怎么认识的。就是能观观于所观,你观的世间上的,你怎么认知的?你又是怎么认识的?你怎么知道的、怎么了解的呢?这文中说观而后又照,这一观照就见五蕴皆空,观即是照。观,看个什么?这是眼睛看,菩萨他用他的智慧照见,那个照无所不能。就象一个灯,晚上黑暗的时候,你点个灯,把屋子照亮了,能照的是灯光,所照的是屋子境界相,两个即是一个,有光明就能破除黑暗。观,就是你用智慧认识世间,乃至认识出世间。世间、出世间一法不立,万法皆空,那你这个观就是成就的。 一切菩萨圆满了就叫菩提萨埵,菩提就翻觉悟,萨埵就翻有情,让一切有情都觉悟。这样的观!一切众生都觉悟了就没有窒碍了,没窒碍就自在了。你能观的智观于所观的境,能所双亡。能观智是空的,没有实相,所观的境也是空的,这是一个空,而不是两个空。“照见五蕴皆空”,观就是照,这一照什么都没有了,唯有智慧存在。因此观自在这个名字在这个心经上纯粹是代表自己修,观世音菩萨他对于世出世间由观照而得的自在,由自在而证得的空性,也只有证得了空性才能自在。那他是怎么来观照的呢?因为什么而起的观照呢?因为他修行,观就是修行,观就是行门。那他是怎么修行的?他在行般若波罗蜜多。以般若波罗蜜多来照,这一照那问题就很多很多了。我们现在起观照,每位学佛的道友都在观照,也都在修行。为什么要修行呢?就是要解决一切困难问题。第一个,我们什么都不知道,糊里糊涂的,不认识世间。这就是经文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皆空是指成就你这个肉身来说的,是指色身来说的,是内在;外在的一切法,都不离开“色声香味触”,一切色法、心法,也就是色心二法。在你修行的时候,你就观你的色心二法。观你自己的身体,你身体所接触的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一切事物,你怎么来认识它呢?譬如我们说“财、色、名、食、睡”,这五样一样也离不开。在一般佛教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下地狱,那是造业,造恶业的。我们把“财色名食睡”转变,色是什么色?是观诸佛菩萨的圣像,观庄严佛国土,这也是观一切色。相是什么相?是观佛像,观净佛国土,观这些相。受,是心里头领受的。依佛的教导,不领受世间,领受出世间,寂净安乐,这也是领纳为义,领受!行,就是运动义。我们这个心经常作如是观,作如是想,不想世间。行!识,我们的八识它有两种的功能,一种是净法,一种是染法。八识是含藏义,它给一切染净诸法作种子,一切法总依,都依着这个识。但我们取净的一方面,就是修行,你行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是修行,假着般若波罗蜜的力量来修行,照见!这个是指着观世音菩萨修行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他是照见这五蕴皆空的。咱们在五蕴上不但空不掉,反而愈执愈深,也就是造的业愈来愈重,那跟菩萨是相反的。在我们一时所起的这个观行的时候,现在要返妄归真,就是依着心经来修,你能修行就成佛了。不要去依着很多法,就依着心经的法,这一法是甚深的,就照着观世音菩萨怎么样修,我们也学习着怎么样的去修。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就是修行入观的时候,观就是想,他想什么?他想的是深般若波罗蜜。深般若波罗蜜又是什么呢?是真空,般若的真空就是深。因为现在我们无知,没有认知,我们这个心所有的识是分别的,不是甚深的般若。这是识别,了义的,但是也般若。般若是智慧,以这个般若智慧,我们只能从浅入手,深的我们现在还达不到。那浅的呢?先观人空般若,以后再进入法空般若;法空般若要能够有进入了,再观实相的真空实相般若,这三种般若。我们凡夫都可以发大心,直接从真空实相入手,这就叫超二乘。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