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三世流转的生命--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星云法师所有开示



 星云法师:三世流转的生命


 下载DOC文档  



    第一篇 十二因缘

    第二篇 十法界

 

    第一篇 十二因缘

    壹·前言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流转的生命。生命究竟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呢?佛法说:生命是由因缘而来的。
    因缘是什么?因,就是生命的根源;缘,就是生命赖以存续的条件。生命不是突然有的,也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由于许多条件的相互依存而产生的。
    佛教的因缘说和一般生命起源说不同,一般生命起源说是直线式的,因缘说是圆的。就如时钟,从零点走到十二点,在钟面上很难看出它的起点和终点;像这种环形的时空观、人生观,就叫做「无始无终」。生命也是如此,在过去是无始,对未来是无终。
    人死后,生命是如何转递的呢?「劝发菩提心文」中提到,人的生命转递,有如乌龟脱壳一般。乌龟脱壳是非常疼痛的,生命由此体转到彼体也是如此。将要断气时的种种恐怖是「风火交煎,神识于中溃乱;精血既竭,皮肉自外干枯。无一毛而不被针钻,有一窍而皆从刀割。龟之将烹,其脱壳也犹易,神之欲谢,其去体也倍难。」从省菴大师的话中,可以了解生命转递的情况。
    人的一期生命不过数十寒暑,一期生命结束后,又转往何处去投生呢?或升天、或做人、或地狱,在五趣六道中流转不已,这个形体消灭了,另一个形体又诞生了。譬如以柴薪取火,柴薪一根接一根烧完,但火始终不断。又如冰和水的关系,水可以凝结成冰,冰可以溶化成水。有情生命死了会再生,生了还是会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生死轮转中,生命是永远不死,是永恒不灭的。
    生命为什么会流转?又如何流转呢?佛陀告诉我们,生命的流转起于「无明」,而流转的经过就是「十二因缘」,所以「十二因缘」就是生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所轮转的十二个程序。

    贰·十二因缘的内容
    什么是「十二因缘」呢?十二因缘的内容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分别解释如下:
    1.无明:无始以来,由于一念不觉,不能了知「缘生万法生,缘灭万法灭,一切法是无常无我」的诸法实相,就是无明。无明是与生俱有的,所以称为「无始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本。
    2.行:是造作、行为的意思。由于过去的无明烦恼,而引发身、口、意三业,招感未来果报的力量,就是「行」。
    3.识:通指个人精神统一的总体,在这里特别指投胎的业识而言,是依过去惑业的动力,招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投胎,以完成现实的生命体。
    4.名色:名色是五蕴的异名。名,是受、想、行、识的精神;色,是肉体的物质,二者都是构成有情的要素。因为托胎之初,六根不全,形体未具,无法发挥身心五蕴的功能,所以,用「名色」称之。
    5.六入: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胎内形体完备之相。
    6.触:指出胎后,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一般认识作用,也就是根、境、识三者和合,而起的单纯知觉作用。
    7.受:即领受,是领受外境而感受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取有四义:
 (1)欲取,对五欲或色声香味触等五尘,生起追求的欲望叫欲取。
 (2)见取,谬解正理,如对五蕴产生我见、边见,妄计取著叫见取。
 (3)戒取,执取许多不合理的戒律叫做戒取。
 (4)我取,对所爱的事物生起我和我所有的执著,如我执、我见、我慢、我法、我语等叫我取。
    总之,取是以自我为中心,对所有事物不顾一切的攀缘追求,而引发三业的活动。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俱舍论》卷九以四种不同的立场说明十二缘起:
    1.刹那缘起: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因缘的作用。例如因贪心而生起偷盗的瞬间,在那时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所以有偷盗的意识和行为产生。
    2.连缚缘起:十二因缘像车轮的前进,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的关系。
    3.分位缘起:十二因缘表示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和状态,例如:以「三世两重因果」的观念来解释十二因缘,就人的生命而言,「无明」和「行」是过去世起惑造业时的分位。依此过去世的二因,业识刚开始托生母胎一刹那间的分位是「识」;托胎第二刹那后,六根未备的分位是「名色」;胎内六根具足的分位是「六入」;出胎后至二、三岁止,有接触感觉的分位是「触」;四、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的分位是「受」。以上从识到受,是「现在世的五果」。
    十七、十八岁以后,爱欲强烈的分位是「爱」;三十岁以后,贪著心炽盛的分位是「取」;如此造业的分位是「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的三因」。由此而感生未来世的分位是「生」;此后至死的分位是「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的二果」。
「三世二重因果」的表解如下:
 
    4.远续缘起:指十二因缘的连续缘起,可远隔多生多世。

    参·十二因缘的流转与还灭
    在《增一阿含经》中记载:佛陀思惟十二因缘的真理而开悟证果,因悲悯众生「不解十二缘法,流转生死,无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识行本,于今世至后世,从后世至今世,永在五恼之中,求出甚难」,故以方便,宣说此甚深难解之法,令众生共趋于正觉解脱。
    所以,「十二因缘」法不仅让我们了解生命流转的实相,更重要的是我们如果能藉此正视生命的缺陷,并且更进一步思惟观察,就能使我们永除诸闇,离苦得乐。然而,我们应该如何观照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生命是如何随著十二因缘的程序流转的呢?这是因为一念「无明」起,由无明而生起意志「行」为,因意志活动而产生能认「识」的主观要素,由识而展开所认识的客观要素「名色」,由名色而生出感觉的认识器官「六入」,由六入而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触」,由触而有爱憎的感「受」,由受而生「爱」染欲望,有爱而执「取」事物的外境,有取而造业「有」、生有,由于有而形成个体的「生」存,有生终将会「老死」。
    如此顺观十二因缘,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像这样缘起的转递,形成一期又一期的生命流转。
    其次逆观十二因缘,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会有老死;生又从什么地方而起呢?是一切善恶行为的「有」业的结果;行为的有业是因执「取」而生出,就如取薪燃烧而产生火;这个取又从何处来呢?就是因为「爱」而生,爱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爱又从那里来呢?是由「受」而生,如同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有了希求就会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是从那里产生的呢?受是从「触」而生,感受到苦,享受到乐,是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从那里发生呢?是从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入」产生,盲人、聋者就无法产生完整的六入的触力;这六入从那里来?是从「名色」而来,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叶,茎叶是由芽逐渐长成;名色则根源于「识」,识与名色是互为关系的,在这之前有个「行」,行的根结是什么?就是「无明」,也就是生死的根本。
    如何跳出生死的圈子呢?佛陀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只有泯灭生死根源的无明,才能使生命脱离三世的轮回,得到解脱之道,这就是还灭缘起。

    肆·结语
    十二因缘的道理非常玄妙,好像一座城墙,人被关在里面,虽然有门,但是门口站著许多卫兵,不容易出去。众生在生死中也是如此,由于贪、瞋、痴、我执、烦恼的牵引,不容易跳出十二因缘的流转。
    十二因缘像一颗果树,果树的种子种下后,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果子落地后又长新株,又再萌芽、长大、开花、结果。新生的果实虽然不是原来的种子,彼此之间却有著密切的关系。众生生死的延续也像种子、果实的相生,一直延续没有间断。我们的过去生、现在生、未来生前后相续,虽然我们的身体在五趣六道中轮回不停,生命主体却是一致的。
  《中阿含经》卷十〈习相应品〉说:「了解十二因缘流转带给生命的诸多苦恼,便能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这段话可说是道尽了「十二因缘」法的价值所在。
    俗语说:「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世俗人为了学习高尚的知识和做事的技能,尚且需要奋发努力,百折不回,才能有丰硕的成就。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尽未来际,面对生死洪流的挑战,逆向而上,更应该坚定正信,怀抱正念,精进不懈,方有所成。

    第二篇 十法界
    壹·前言
    佛陀最初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曾感叹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能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由于这个无明的妄想,使众生在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三世中,不断在六道中流转。六道就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也就是十法界中的六法界,又称六凡。
    另外,佛陀的圣弟子,依各人解脱方式和度众愿力的差异,分为声闻、缘觉与菩萨。此三者与佛陀合为四法界,又称四圣。六凡加四圣,合称十法界,每一法界有各自的特色与果报因缘。

    贰·六凡
    一、地狱界
    地狱,梵语naraka,音译为那落迦。因为大多数码于南瞻部洲的地下深处,有如人间的牢狱,被刑具所拘束而不得自在,因此称为地狱,又名苦具、苦器等。在三恶道中,它的苦痛最为猛烈。
    地狱可粗略分为十八种,即八寒、八热、近边、孤独等大地狱。每一地狱又有许多附属的小地狱,因此详细说来,它的种类无数。其中最苦的是八热地狱中的无间地狱,因为他处地狱的罪人受苦而闷绝不醒时,尚可由凉风吹活而休息片刻,而无间地狱的罪人则苦痛无有暂停,一夜之间经历八万四千生死,而且时间是无量劫数(一劫为一个世界成、住、坏、空所需的时间)。
    其次是八寒地狱,依照众生受寒风逼迫所发出的苦痛声,或其皮肤破裂的程度而分别命名。近边地狱位于八热地狱的四周,共有一百二十八个。众生于八热地狱受苦后,还要展转游遍近边地狱。孤独地狱则分散在人间各处,如山谷、山顶、虚空、旷野等,使罪人忍受孤独的痛苦。
    地狱众生寿命之长,简直无法想象。《起世经》记载,若人装满二十斛的胡麻,每隔一百年抛出一粒,全部抛完后,地狱众生的寿命尚为其数的许多倍。即使受报完毕,还要展转到其它地狱或饿鬼、畜生道受无量苦,即使恢复人身,也是贫病短命。所以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造上品十恶业,尤其是五无间罪的众生,便堕入地狱受报。五无间罪又称五逆罪,指弑父、弑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以及破僧团和合的重罪。十恶是指杀、盗、YIN、妄言、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及邪见。地狱之苦,好比一个羸弱的罪犯,揹负超乎他能力极限的重担,行走于刀山热沙之上,还要接受铁鞭的笞打,生而复死,死而复生,绵绵不断,永无止息。
    二、饿鬼界
    饿鬼,梵语preta,音译为薜荔多,因为常向他人求取饮食以活命,并且多畏惧,故名饿鬼。造下品十恶业(作已能悔,称为下品),或悭贪、嫉妒、谄媚、欺诳,乃至饥渴而死的,即堕饿鬼道。
    饿鬼的受生方式,有化生与胎生两种。《优婆塞戒经》说,饿鬼身长最大的是一由旬(约二十里),头大如山,咽细如针;最小的仅有三寸。寿命最长的为一万五千岁,约人间两千七百万岁;最短的则不定。
    饿鬼依外形可分为:
    1.有威德鬼:形容端正,与天人无异。享有富丽的宫殿,衣食住行的殊胜不下于天人,住在花果山林或庙宇,但是必须昼伏夜出,并且畏惧人类。其因缘为前世虽大行布施,但是心怀谄曲不实,因此堕入鬼道中。例如一切山海河神,以及享受祭祀的鬼神,如城隍爷等皆是。
    2.无威德鬼:外形丑陋不堪,各依其生前恶业而有特殊长相。例如有的裸形枯悴,有的貌似禽兽。多住在荒郊墓塚、草木堆中、肮脏茅厕或古宅废墟等不净处,共同的痛苦是不得饮食。无威德鬼依生前恶业又可分为三种:重者肢节起火,饱受饥饿之苦,历劫不闻浆水之名;中者伺机寻求荡涤弃物或脓血粪秽为食物;轻者偶而稍饱,但常被刀杖驱使去塞河填海。
    由此可见,鬼的世界也是贫富悬殊,他们和人类一样,有他们的家庭和社会,还需要工作谋生,彼此少不了是非恩怨。鬼道众生的性格差别也很大,有的暴躁凶残,有的温驯善良。如何度化鬼道众生呢?可以备办简单的素菜素果,以佛门的诵经持咒来利益它,千万不要宰杀牲畜来祭祀,以免增加他们的罪业。
    三、畜生界
    畜生,梵语tiryac,音译为底栗车,因禀性愚痴,不能自立,多被人畜养,故名畜生。又形状不如人之挺直,常为横行,因此又名傍生。造中品十恶业者(不明因果而造恶,但事后稍悔),便堕入此道。例如布施不净物、邪YIN、犯戒偷窃、负债不还、杀生、或毁骂恼害有情等,便得畜生报。
    畜生的生存范围,除了人道之外,遍于五道,其种类也最多。《正法念处经》记载,畜生道众生依总数来分约有三十四亿种;依住处可分为水行、空行及陆行,或鱼、鸟、兽三类。一般说「披毛戴角,鳞甲羽毛」,披毛指走兽,戴角如牛羊,鳞甲如鱼鼈,羽毛为飞禽。根据佛经记载,最大的鸟是金翅鸟,最大的兽是龙,最大的鱼是摩竭鱼;寿命最长的是龙,可长达一中劫,最短的是蜉蝣,朝生夕死。
    畜生最大的痛苦是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因此常处于恐怖中,或为人驱使、鞭挞而劳役不停。
    四、阿修罗界
    阿修罗,梵语asura,意为不饮酒、无端正、或无天。因为阿修罗曾在四天下采花,欲将大海酿为酒,但由于鱼龙的业力使海水味不变,因此誓愿断酒,名为「不饮酒」;又男众极为丑陋,女众极为端正,因此名为「无端正」;其果报的殊胜仅次于天,但是却没有天人的德行,因此又名「无天」。
    阿修罗体形极大,身长八万四千由旬,口广千由旬,因此身体高于须弥山,四大海水仅及其膝。衣食之殊胜,与天同等。但是吃食时则不如人,因为最后一口食物会变成青泥,有如龙王的最后一口食物会变成虾蟆。阿修罗彼此的贫富差异也很悬殊。
    阿修罗生前虽行下品十善,但因为瞋恚、我慢、猜疑心过重,因此不能升天,并且怀有怖畏心。阿修罗常常嫉妒佛陀说法,如佛为天人说四念处时,阿修罗则说五念处;佛说三十七道品,阿修罗则说三十八道品。又因为嫉妒天道的福德,因此常常兴兵与天道的帝释天作战,想要占领天的住处。
  《楞严经》卷九记载,阿修罗分布于鬼、畜、人、天四趣,有胎、卵、湿、化四种受生方式。
    五、人界
    人者,忍也,因为能忍世界的种种苦乐,因此名忍。六道中,人身最为难得,《阿含经》说:「失人身如大地土,得人身如爪上泥。」
    人道是五趣升沈的枢纽,因为人道苦乐参半,又有因缘得闻佛法,因此知道积善修福得以升天,乃至修得圣果,但也有恶性难改,造十恶业而下堕地狱、饿鬼、畜生者。地狱、饿鬼、畜生等众生则受苦无间,无暇修善;天界的众生则沈溺于享乐之中,不知要继续修持善法。因此佛经上说,人间有三种殊胜,为其它五道众生所不及,即记忆力强、勇猛精进、清净梵行。能保有人身,如「盲龟浮木」,最为难得。
    持守五戒,以及实践中品的十善业,是得人身的原因。五戒的前四戒是杀、盗、YIN、妄,属性戒,无论受戒与否,一旦违犯,便须受业报,第五戒是不饮酒,属遮戒,喝酒本身虽然不造恶,但是酒能乱性,使人容易触犯前四戒,因此必须制止。
    佛经说学佛有「八难」,也就是指八种无法学佛的因缘。如出生为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的众生;或者虽然出生为人,但是没有遭逢佛陀出世,或佛法住世的时代(不值佛世);或是出生在边地胜处,贪著享乐,不受教化;或是耽溺于外道经书的研习,不信出世正法(世智辩聪);或是盲聋瘖褀,六根不具。这八种因缘都不容易得闻佛法,可见能得人身,又能接触佛法,真是难遭难遇!
    六、天界
    天,梵语deva-loka,音译为提婆,是六道中福报最殊胜的。依照其积善的多寡或烦恼断除的深浅,又可分为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等二十八天。
    欲界天和人类一样,有身体形相及物质、精神的享乐。色界天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及四禅天,已经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等欲望,但是还有殊胜的身形、精神上的爱情,以及国家社会的组织,并且以禅悦为食。无色界天则完全没有身体,只有微细的意识存在。
    以福德来说,居愈上方的天,其身体愈高大,寿命越长,所享有的喜乐也愈殊胜。例如最低的四天王天有五百岁,约为人间的九百万岁;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则有八万大劫,约为世界从生到灭共八万次。四天王天身长半由旬(约十里),色界最高的色究竟天则身高三十二万里,而月球距离地球才二十二万多里。只有欲界天才有衣服,愈上层的天衣质料愈轻,色界天则是随著天人的体形而有光明胜妙的外形。
    在食物上,欲界天思食得食,并以衣被细滑、澡浴等舒适感受为食;色界天以上都修有禅定,因此色界以禅悦法喜为食;无色界则以微细的意识为食。
    天界有四事胜于其它众生,即身胜、寿胜、定胜与乐胜。虽然如此,天人寿尽时会有「五衰相现」,而后依据过去世所造作的业力,牵引下堕受苦,并且继续轮回。此五衰为:头上所戴的花枯萎;衣裳出现垢腻;身体开始臭秽;腋下出汗;原本有舒适的宫殿、座椅,此时却不乐本座。
    除此以外,世界快要毁灭时,天界也会受到波及,即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即使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天,经过八万大劫后,仍然难逃成住坏空的命运。因此,天界虽然殊胜,但是也不是究竟安乐的地方。

    参·四圣
    一、声闻界
    声闻,音译舍罗婆迦,意译作弟子,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声闻所修行证悟的果位,有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阿罗汉。阿罗汉为小乘的究竟果位。
    1.初果,音译须陀洹,意译预流、逆流,意思为逆生死的瀑流而预入圣者的果位。初果圣者修不净、慈悲、缘起、无我,数息等五停心观,然后观苦、集、灭、道四圣谛,经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位,而以八忍八智了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证初果须陀洹,不再堕入三恶趣。因为初果的烦恼如同大树被连根拔起,只剩下欲界九品思惑,所以不须永久轮回,只要「七次上升天上,七次投生人间」即可。达到初果的条件是:
(1)对三宝有不坏的信仰。
(2)对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基本佛法不生疑惑。
(3)对于受持的戒法不会违犯。
(4)不违犯五无间罪。
    2.二果,音译斯陀含,意为一来,只要再一次生天,一次来人间受生即可。二果已断尽欲界前六品思惑,因此他的特色是YIN怒痴微薄。

    3. 三果,音译阿那含,意为不还,死后直接升往色界或无色界而入涅槃。因为三果已经断尽欲界后三品思惑,因此不须再来人间受生。

    4. 四果,音译阿罗汉,意为无学、无生、杀贼、应供。阿罗汉已经杀尽了一切烦恼贼,无须再来三界受生,堪受人天的供养,而且已证得小乘最究竟果位,因此又称为无学位。

    修证声闻果的法门很多,初步为:
    1. 密护于根门──不放逸眼耳鼻舌身意。
    2. 饮食知节量──以保持健康。
    3. 勤修寤瑜伽──常修定境,注心一处。
    4. 安住于正知正见。

    二、缘觉界

    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音译为辟支佛,又名独觉。缘觉是值佛出世时,听闻十二因缘教法(内因缘)而开悟,乐于独居,故称缘觉。独觉则生于无佛出世的时代,观察外界现象的生灭变异(外因缘)而无师自悟,故名独觉。名称虽然不同,不过都是由于观“缘”起法而“觉”悟,因此能破除少分习气,不像阿罗汉习气全存,所以胜于声闻。依据佛经记载,独觉有两种:

    1.部行独觉:指聚合部众而独悟证果的缘觉人。据《俱舍论》卷十二载,修声闻乘已证得三果的人,将证得四果时,暂离佛之教法,聚集若干的同修人,而自修自悟者。

    2.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积足善根功德的觉者。以独居悟道,犹如麟之仅具一角,故称麟角喻独觉。

    与声闻相比,缘觉不依善知识而修,因此属于利根。声闻与缘觉合称为二乘,又被称为小乘,因为二者只知利己而无利他之心。佛陀直至法华会上,才开显“会三归一”,指出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同样回向一佛乘,皆须向佛道精进努力。

    三、菩萨界

    菩萨,为梵语菩提萨埵 (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指“正觉的智慧”,萨埵指“有情”,故合译为“觉有情”。也就是发起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者。

    菩萨的性格特征在于慈悲,所以不畏惧众生的难度与佛道的长远。声闻果的求证,利根需要三世,钝根需要六十劫;缘觉果则利根需要四世,钝根需要一百劫。而菩萨必须三大“阿僧祇劫”(意为无量劫),历经五十二阶位才能成就佛果,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十地中的初地为第一阿僧祇劫;第二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第八地至第十地、等觉及妙觉为第三阿僧祇劫。此外尚须一百小劫修相好圆满,才能证得佛果。

    除了慈悲以外,菩萨的思想特色在于般若的智慧,也就是泯除对于世间种种对立现象(主体与客体,物与我等)的执著,而达到无分别智。因此菩萨认为宇宙与我一如,众生与我同体,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因此,佛经上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之母。

    菩萨的精神是坚忍与精进,一个志愿修学大乘菩萨法门的人,首先要发菩提心,上求下化,才能精进不断的饶益众生。《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因此,菩萨的实践法门,首重于六度波罗蜜,或十度波罗蜜。而作为菩萨的共同愿行,便是无休止的“四弘誓愿”。

    四、佛界

    佛,梵语buddha的音译,全称佛陀,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历史上的佛,是指两千五百年前的释迦牟尼佛。但是佛陀的真身,却是遍满虚空,不生不灭的真理法身,必须具足十住位的菩萨,才能常听到法身演说妙法。法身便是佛陀所证悟的境界,《华严经》说:“大海之水可饮尽,刹尘心念可数知,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说尽佛境界。”

    如何能认识法身呢?佛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因此,戒定慧三学、三十七道品、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乃至奉行这些教法的僧团,都是佛的法身。

    佛的教法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以人间为主。诸佛从出生、修行、成道,乃至度化众生,无一不是在人间。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人间的佛陀,从日常生活中便流露出平等融和,自利利他的精神。

    譬如佛陀必须吃饭睡觉,也一样走路讲话,但这些都是在实践六波罗蜜。佛陀披搭袈裟,表示不忘清净戒法(持戒波罗蜜);沿门托钵,使信众得种植福田,并且为众生说法(布施波罗蜜);不分贵贱,次第乞食(忍辱波罗蜜);洗钵铺床,教化弟子(精进波罗蜜);禅坐瞑思(禅定波罗蜜);这一切都是证悟真理的悟者生活(般若波罗蜜)。

    因此,如何契合佛陀的本怀,推行人间佛教,建设人间净土,实在是每一位学佛者的目标。

    肆 结语

    从地狱的苦楚不断,饿鬼的长久饥渴,畜生的互相残杀,阿修罗的嫉妒嗔慢,乃至天界的耽于享乐,可以得知唯有人间才能修行佛道。而学佛的八难更显出能接触佛法是多么地难遭难遇。古德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正是最好的写照。

    学佛的弟子,有只求自利的声闻、缘觉二乘,及上求下化的菩萨。站在广度众生的利他立场,佛陀常斥责二乘为焦芽败种,意思是有如烧焦的芽,败坏的种子,再也不能成长为大树来庇荫众生。

    相反地,菩萨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虽然以般若的智慧而知道诸法虚幻不实,却能够不厌生死,生生世世在六道中度化众生,所谓“启建水月道场,大作空华佛事,降伏镜里魔军,求证梦中佛果。”

    因此,学佛的弟子应当发大心,行菩萨道,依循佛陀所开示的人间佛教,努力建设人间净土,方不枉费这个宝贵的人身。也唯有在人间,才能实践菩萨的悲愿,完成无上的佛道。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星云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星云法师讲阿弥陀经     

星云法师讲八大人觉经     

星云法师讲大乘起信论     

星云法师讲金刚经     

星云法师讲普门品     

星云法师讲坛经     

星云法师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