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一)--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宣化上人所有开示-> 宣化上人开示阿弥陀经



 宣化上人: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篇一)


 下载DOC文档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下)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叁.前言

       每一部经的正文,都可分出三分:序分、正宗分、流通分。序分,是叙述这部经的大概的意思。正宗分,就是讲到这部经典正当的道理了。流通分,是希望后人把它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就像水流一样,流到任何的地方去,这叫流通分。这个序分,就好像我们人的脑袋一样,有一个头。正宗分,就譬喻我们人的一个身体,正式的身体。流通分,就譬如我们这个两足,可以走路,可以行动。这个身体里边就有五腑六脏,都清清楚楚的。那么这个经里边,也是有种种的道理,也清清楚楚的。所以这个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每一部经都有这三分。

      序分,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经的前面;又叫经后序。“怎么又说经前序又叫经后序,这不是颠倒矛盾吗?既然叫前序,就不能叫后序了!”这可就是这样子,又叫经前序,又叫经后序。怎么叫经后序呢?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经的时候,并没有这一段文。这一段文,是在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尊者和大迦叶尊者,他们大家结集经藏的时候,添上去的。添上这个序,所以又叫经后序。又叫发起序,发起这个经的因缘,由此发起。又叫正信序,由这一个序分,证明这部经典是应该信的。

      在序分里边,具足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第一就是信成就,第二就是闻成就。“如是”是信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这是众成就。那么有这六种成就,所以这部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肆.释文

        如是我闻。

       “如是我闻”:什么叫“如是”?“如是”就是信成就──如是之法,就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就是不可信的。所以这个如是,就是指法之辞。指,就是指示你这个佛法。如,这是一个静;是,就是个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么叫是?没有不是的,就是个是,确定无非就是。什么叫如?如,就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是,就是个妙有。也就是妙有里边也没离开这个真空,真空也没离开这个妙有,所以这叫空有不二,亦空亦有,非空非有。这种的法是可信的。那么“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的佛经一开始都有这四个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个道理,就是这样,所以,如是之法是可信的。

       这个“我闻”,是阿难亲耳闻的。那么阿难已经证果,他应该无我了,什么还说“我闻”呢?这个“我”,是无我之我,所以阿难说“我闻”。因为依照世俗,人都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没有我,也就随顺世俗,随顺世人这个道理,说出个“我”字了。如是我闻的“我闻”就是闻成就。你要单信,有什么信的呢?就因为有闻才能有信,你若不闻,怎么会信呢?“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佛将要入涅槃的时候才指示的。

      在释迦牟尼佛将要入涅槃时,告诉大家,说:“我呀,于今天半夜的时候就要入涅槃了。”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槃了,他就着急了。急得什么样子呢?急得就哭起来了,就像那个小孩子找妈妈似的,就哭起来了,一边哭一边叫妈。这个阿难一边哭一边就叫佛,说:“佛呀!您不要入涅槃啊!您不要把我们都舍弃啰!”一边哭一边就那么讲。阿难的头脑在这个时候,大约也昏了,不清醒,就以哭为他应该做的事情。

       这时候,就有一个瞎子出来了。这个瞎子可和一般瞎子不同,他是没有这个肉眼,但是有天眼。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的,看看南,望望北,没有这么多的妄想,于是乎,他心水就很清的。心很清的,他就说:“啊!尊者!你为什么哭得这个样子呢?”阿难说:“我为什么?佛要入涅槃了,你怎么可以不叫我哭呢!”这个没有眼睛这一位尊者就说:“哦!你哭能当什么事情呢?现在还有事情应该办的。佛就要入涅槃了,我们以后有很多事情怎么样处理,你应该请问佛啊!”阿难说:“请问什么?佛都要入涅槃了,还有什么事情可以办的?!有什么比佛入涅槃这个事情更重要?”

       这位没有眼睛的尊者,是谁呢?就是阿那律尊者,他有天眼,是天眼第一。他说:“这有四种事情,非常要紧的!你要是不把这四件事情说明白了,这怎么可以呢?”阿难说:“什么四件事情啊?你说来我听一听。”

       这阿那律尊者说:“第一,结集经藏,这是重要的事情!在这个经典的一开始应该用什么字?”阿难说:“哦!是呀,这件事情很重要!幸亏你告诉我;你若不告诉我,我真想不起来了。现在我把什么也都忘了,就知道佛要入涅槃了。这个经典,在结集经藏时,经的开始应该用什么文字,这个是重要的!应该问。这是头一样。那么第二件呢?”

       阿那律尊者说:“第二件,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了,我们的师父是谁呢?还要找一个师父啊?”阿难说:“对!对!应该找一个师父!佛入涅槃了,我们应该再找一个好师父。这你讲得太对了!那么第三样呢?”

       阿那律尊者说:“第三样,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依佛而住,随着佛住到一起。佛入涅槃了,我们都住到什么地方去呢?”阿难说:“这是最要紧的!这个住的地方若没有,那是怎么办呢?怎么用功修道呢?我们应该找一个住的地方啊!这第三件事情也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第四件呢?”

       阿那律尊者说:“第四件,佛在世的时候,有这个恶性比丘,……”

       怎么叫恶性比丘呢?他就不守规矩,专门来捣乱大家修行。你这儿打坐呢,他就要经行,啊!你坐嘛?我就走。他走路的时候,就嘁嘁蹅蹅、嘁嘁蹅蹅……,叫你们大家听着这个声音不能入定。譬如人家经行,哦!他又到那个地方去打坐去,“你看!我打坐比你们都坐的样子都好!”很快就好像入定的样子,但不是真正入定。又譬如人家拜佛,他就要来念经;人家念经,他又来拜佛。总而言之,作出一个特别的样子,与众不同;这种的样子,这就叫恶性比丘,就是不守规矩。大家这样子,他就要那么样子,一定独断独行,作出来叫大家注意,“你看!喔!他真是了不起!他是一个又有修行,又有……”。

      总而言之,他作出一种特别的样子,就想叫人来赞叹,说他是第一,这就叫恶性比丘。他那个性里边,总有一个争强论胜的,好像修罗的样子,嗐!往那个地方一站呢,也把腰叉起来那么样子,“你看!我多英雄!”这是这样子。总而言之,就是要与众不同嘛!还要把旁人都打倒了,有这种的性情,这叫恶性比丘。

       阿那律尊者说:“……佛住世的时候,恶性比丘,佛可以调伏的,佛可以说:‘你不应该这么样子!’他可以听佛的教化。那么佛入涅槃,这一些个恶性的比丘,与恶性的居士又怎么办呢?”恶性的居士,也就是专门作一个──“你看!我这个居士比你们这些个居士都第一的,你们都不如我。”“你看!我多发心!人人都没有我那么发心。”其实怎么样呢?就因为你,所以就没有人发心了;你要是不这一个特别的样子,那发心的人多得很。他就想,这么样作一个特别的样子。“那么这怎么办呢?佛入涅槃,这个恶性的比丘和恶性的居士,和这些个恶人都怎么办呢?”阿难一想,说:“哦!这一件事情真是更重要啊!这四件事情都应该问的。我现在就开始问。”

       于是乎,阿难把眼泪擦乾,就去问佛:“佛!您就要入涅槃,我现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请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我。”释迦牟尼佛说:“好啊!你有什么问题,现在可以问了。无论什么问题,我都可以给你解答。”

       阿难就说:“佛呀!您这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很多的,那么将来要结集经藏的时候,这个经的前边应该用什么字呢?”释迦牟尼佛说:“哦,所有过去诸佛、现在诸佛、未来诸佛所说的经典,前边应该用‘如是我闻’,这如是可信之法是我自己听见的,应该用这四个字。”阿难说:“哦!这四个字的,放到经的前边就可以了。”

       阿难说:“第二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作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我们又以谁作我们的师父呢?佛应该指示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大迦叶作师父呢?”佛说:“不是!我入涅槃之后,你们应该以‘波罗提木叉’作你们的师父。以戒律作你们的师父。”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律,所以出家人都应该受戒,也就因为佛当初指示过,佛不在世的时候,就以戒为师,以戒律作师父。

       阿难说:“第三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所有我们这些个比丘都和佛在一起住;现在佛入涅槃了,我们这一些个比丘应该怎么样住法呢?”释迦牟尼佛说:“哦,我入涅槃之后,你们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都应该依‘四念处’而住。”

        什么叫四念处呢?四念,就是念身、念心、念受、念法。身、受、心、法,这叫四念处。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这个身体是个不净的东西;你知道它是不净的东西了,就不会对它生一种爱心;不会生一种爱心,就没有执着了,就没有着住;没有着住就是自由了。第二要“观受是苦”,你所接受的,都是一种苦,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就乐受也是一种苦的因。第三要“观心无常”,观这个心,它是念念迁变,无常的。第四要“观法无我”。

      那么对于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和恶性的一般的人,应该怎么样呢?阿难就请问佛:“这恶性比丘、恶性的居士、恶性的一般的人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佛说:“哦,这个是很简单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怎么样子呢?你就用一个‘默摈’两个字。”

       默,就是不和他说话;摈,也就是不理他。这个也就是,你遇着这个恶人──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恶人,你应该怎么样?你就要用定力来对治他,不要被他转。他恶,你也恶,那好像狗咬人似的;狗咬人,它那么狂吠,你也对它狂吠一声,那你也变成狗了。因为恶性的人,他生来就具足这么一个恶性,你只可以用定力,不管他。这样子,他就没有法子了。所以,这叫“默摈”,要用这个方法来对治他。

       阿难说:“哦!这果然是很简单!第四个问题也都解决了。”

       佛为什么就教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作为经首?因为这个“如是我闻”有几个意思:

        第一,异外道。异,就和外道不一样,和它不同。怎么不同法呢?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就用“有无”两个字;印度用梵语,就是“阿嚘”两个字。阿,就是无;嚘,就是有。它说,一切的法,一切万事万物、天地间所有什么都算上,就不出两个字。所以它用这两个字来代表,什么呢?一个就是“无”,一个就是“有”。它说:“不是无,就是有;不是有,就是无。”总而言之,不能出“有”、“无”这两个字,所以它经典的一开始就“阿嚘”。“无有”,本来无,它说现在有了;但它可没讲真空妙有。不过这个道理有一点相似,但是没有把它详细讲出来。所以佛所说的经,是“如是”,“如是”就是这样,这个法你说什么不是这样子?世界上什么不是这样子?什么都是这样子!你若说,什么都是这样子,什么也都不是这样子。所以这个“如是”,非常之妙的!那么,这个“如是我闻”第一个意思是异外道,就是和外道不一样,和外道的经典是不同的。

        第二,断众疑。佛知道大家有这种怀疑,怀疑什么呢?等佛入涅槃了之后,阿难和老迦叶结集经藏的时候,阿难也升座说法,坐到佛的坐位上。在这个时候,你说,怎么样啊?阿难往那个座位上一坐,所有的人顿起三疑,就生了三种的疑惑心。三种疑惑心是什么呢?疑惑:“哦!释迦牟尼佛没有圆寂嘛,没有入涅槃呀,我们这个大师又活了!”以为阿难就是释迦牟尼佛又活过来了。这是一个疑。

       又有的人,生了一种怀疑,怀疑什么呢?“喔!这是他方佛来了。那么这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了,这不知道是东方的佛来了?是西方的佛来了?或者是南方的佛来了?是北方的佛来了呢?哦!这是其他佛到这儿成佛来了!”这又是一个疑惑。

       第三个疑惑:“哦!不是!这个大师入涅槃了,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也不会又活了。他方佛是教化其他世界的众生,也不会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哦!这原来是阿难现在成佛了!”大家又怀疑阿难转身成佛。

       当时法会大众有这三种的怀疑,等阿难尊者一说“如是我闻”,说出这四个字来──说出这个意思来,不一定是四个字,因为梵语或者是六个字、八个字也不一定。英文呢,也不知道是几个字。总而言之,意思就是说“如是我闻”这个意思就好了──三疑顿息,大家都:“哦!这不是释迦牟尼佛成佛,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个法,这如是之法,是阿难他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所以这三疑顿息。这叫断众疑。

      第三,息争论。怎么叫息争论呢?因为阿难在这诸大比丘里头,他是最年轻的一个。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槃,他这时候才四十九岁,其他的比丘都比他大。所以要论资格,老迦叶是最老的。还有目连尊者、舍利弗尊者,这些尊者都比阿难尊者年龄高。论道德,有很多的老比丘比阿难道德高;论学问,有很多的比丘比阿难的学问也高;论智慧,其他的比丘比阿难尊者的智慧也高。

       那怎么就能选到阿难来结集经藏呢?来说这个经典呢?所以这里边有老的,有中年的,阿难是个最年轻的。如果他说这个经典,那么其他人就都不相信了,都要和他争了。你也想争第一,他也想争第一,这个说:“哦!我听的经比你多,我应该作经。那个就说:“哼!我跟着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里呢!我应该作这个经。”这样大家就争起来了。等阿难说:“如是我闻”,把这一个意思一说出来,原来这不是阿难的意思,也不是大众的意思,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所说的。所以大家都没有得讲了。这叫息争论,

       这个“如是我闻”是阿难以四事问佛,前边已经讲过两种,现在讲第三种。这第三是依四念处而住。什么是四念处?就是身处、受处、心处、法处。

       第一、要观身不净。我们所有的人,对于自己身体看得非常的宝贵,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的。所以,自私也因为这个身体而有,自利也因为这个身体而有;若没有这个身体,就没有自私,也没有自利了。为什么自私自利?就因为没有认识这个身体,认为这个身体是真实不虚的。所以造罪也因为这个身体,作恶也是因为这个身体,对这个身体看不破、放不下,啊!为这个身体来找一点好东西吃,为这个身体来找一点好衣服穿,为这个身体找一个好房子住,为这个身体找一点娱乐,这都是一种执着。这个执着不能把它放下,所以一天到晚都是为这个身体来作打算。有一天这个身体直到要死了,那时候还不明白,“唉!我这个身体怎么死了呢?怎么不帮忙我呢?”那时候才知道,这个身体不是真实的,可是已经晚了,已经后悔迟了!

       究竟这个身体是不是个真的?在这个愚痴的人、没有智慧的人,看它就是个真实的,不是个虚妄的;在有智慧的人看这个身体,知道它是一个四大假合的──四大,地、水、火、风,和合而成一个身体。这一个身体不是究竟的,那么究竟的是什么呢?究竟的,就是我们自性,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光明遍照的,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圆满无碍的,我们自己那个自性是尽虚空、遍法界、无在无不在的。我们这个身体是暂时,这个自性寄居到这个身体上,就好像住店似的,住旅馆呢!这个身体,就是一个旅馆,可是住旅馆这个人不是旅馆哪!你若拿那个游客就当了旅馆,那个游客以为这个旅馆就是自己了,那岂不是大错而特错呢?那么你能看这个身体是旅馆,那么这个主人呢?你要找着他。你找着这个主人,那你就认识自己了。

       现在先说这个身体。这个身体生来就不净,为什么不净呢?它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变成一个身体。化出这一个身体,由小的时候,啊!也不知道什么,它就长大了。等长大了,他就生出种种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贪、瞋、痴、慢、疑都生出来了,就造出来一些个杀、盗、YIN、妄、酒。造的杀业,造的盗业,造的YIN业,造的妄语业,造的这个饮酒,喝醉了酒这种的业。造种种的业,都是因为这个身体。

       那么这个身体究竟是不是一个宝贝?不是的!宝贝,为什么叫宝呢?宝,是清净无垢的,没有染污,没有一点不清净的,这才叫宝呢!可是我们这个身体,九孔常流不净──两个眼睛就有眼眵生出来,两个耳朵就有耳屎生出来,两个鼻孔就有鼻涕生出来。

      有那些个外道──你们这些美国人哪,没有看见那种外道──中国有那种外道,专门怎么样子呢?专门吃鼻涕。啊!这鼻涕由这个鼻孔擤出,他把它吃了。他说什么呢?他说这是炼丹呢!丹,CharlieZhang,你见过这种的人没有?在台湾,有没有这种的?(答:没有。)没有啊?(答:没有!)没有看见?这个在中国多得很,修这种外道法。他说这是炼丹。你说这个简直的!如果不是愚痴,怎么能这样呢?把鼻涕也吃了!不单吃鼻涕,而且还吃眼眵,又吃耳屎。他说:“这个身上出来的东西,这都是宝贝呀!”这么肮脏的东西,他说是宝贝!你看!可怜不可怜,这种人?!

       这是有六孔了,两个耳朵、两个眼睛、两个鼻孔,这六孔。还有一个嘴巴,这嘴巴常常有这个黏痰吐沫,你说!这个东西清净不清净?这是七个孔了。还有大便、小便,加上这两个,就是九孔。大便、小便,人人都知道它不干净。你不信?你作再好的菜,你如果用一点大便搁里头调一调,那个味,人若没有看见,会吃的;人若看见,哪一个人也不会吃这个东西了。为什么呢?没有吃,就想作呕了。为什么?因为它不干净。这个九孔常流不净。你说这个是宝贝不是宝贝呢?要是宝贝,为什么有这么不干净的东西常常流出来?

       你这个身体要是有一个礼拜不去沐浴,身上又痒又不舒服了,你用手这么一搓,这身上就有很厚的泥。你说这个泥是在什么地方来的?时间一久,不沐浴,全身就都放出一股臭味来。这个臭味,不要说自己,连那个狗都不愿意闻这股臭味。你说!这是有什么好处呢?所以这叫“观身不净”,观察这个身体是这么一个肮脏的东西。那么你还能爱它?你还能对这个身体有所执着?你爱这么一个不干净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那么说:“可以把它用刀割开它,不要它,就自杀了。”这也不需要!你还要藉假修真,因为你那个自性要在你这个身体里边住,你一走到这个五阴身了,就变成阴阳混合了,也就是在这个清净和污浊之间。你要是往上修行,就是得到清净;你要是不修行、造罪业,就往下坠,和污浊就合而为一了,就变成鬼;你往上修,就变成佛。所以,你修行和不修行,这是你自己的事情,旁人不能帮助你。好像阿难尊者说,他是佛的堂弟,不需要自己修行,佛就可以加被给他三昧,可是始终佛也没有法子给他三昧。到佛入涅槃之后,他结集经藏的时候,才证四果阿罗汉。那时候他才知道,自己不修行是不可以的!

       所以,我们这个身体,你不要那么爱惜它,不要拿它当宝贝了。不要说,谁说我一句,我也放不下来,“哎!你怎么说我呢?”谁打我一拳,“哼!你打我!你真是可恶至极!”自己觉得痛一点,这就受委屈了。其实你要放下、看破,就没有一个痛不痛。谁痛?痛又怎么样子?有人打你,你就当撞了门框上;有人骂你,你当他唱歌给你听呢!我不常常讲,你当他讲日本话呢!因为你不会骂人,他骂你,你就作为不懂──或者他说英文呢,或者他说的不知道是西班牙?还是葡萄牙?是什么国家的一种语言?或者法国、德国?因为我没学过那种话,就不懂,所以他骂你,你也没有事了。总而言之,你若能把执着我这个身体看破、放下了,这时候你就会得到自在,这叫“观身不净”。不要看这个身体看得那么重要!这是身念处。这个“观身不净”,受、心、法也都不净,也要观成不净。

       这“观受是苦”。受,就是你所接受的,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苦受就是苦苦,乐受里边就有个坏苦,不苦不乐受就是行苦,这叫三苦。你所接受的,或是你所享受的,你都应该觉悟,这都是苦。你若知道这是苦了,也就不会执着这个享受了。我常常对你们讲:“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你受了这苦,这苦就没有了;你要尽享福,把你的福报享没有了,你也就消福,福也就消了。所以要“观受是苦”。你观受是苦,身、心、法也都是苦。这四念处,虽然是四种,但你把这四种都观成一种,一种又分开四种。

       “观心无常”,你这个心是无常的,不会常常是这样子。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是无常;现在心不可得,是无常;未来心也不可得,它是无常,所以“观心无常”。这个心,就是这个心念,念念迁流,念念不停。因为它念念迁流,所以是不常;它念念不停,所以这也是不常。

       “观法无我”,这个法根本就没有法。那么法既然没有了,又什么地方有个我呢?“我”是四大假合、五蕴的色法而成的;那么既然没有这五蕴的色法,那我自己也没有了,所以“观法无我”,这叫人空、法空,人也空了,法也空了。这要修“四念处观”,常常观想这四念处。所以佛灭度之后,教一切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修行,都要依四念处而住。

      第一要观身不净,你不要对这个身体有执着。第二要观受是苦,你不要对享受有所执着。第三要观心无常,就身、受、法也都是无常。第四、观法无我,这个心和受、身也都无我。

      那么,这个四念处是很妙的!可以把它详细研究研究。你明白这“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没有执着;没有所执着,你就得到真正的自由了。你有所执着,就没有自由。你没有自由,为什么?就因为你有所执着!所以要修这“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就是无住而住,无所住了,也就是那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

       现在讲阿难尊者以“四事问佛”的第四个问题。第四个问题,就是恶性比丘怎样来对付?佛答覆说:“恶性比丘,默而摈之。”由这一件事情,我们就知道,当初就是佛住世的时候,也一样有这种的恶性的比丘、恶性的居士、恶性的人。遇着这恶性的居士、恶性比丘、恶性的普通老百姓,遇着这种人,就应该不要和他讲话。摈,就是软迁单。迁单,就是叫他搬家。你不理他了,他自己觉得没有意思,就会走了,这叫摈。那么在佛入涅槃之后,遇着这种的恶性比丘、恶性居士,就以这种的方法来对待他。

      “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因缘是这样子的。

      “如是”是信成就。如是,这个法就可信;不如是,这个法就不可信,这叫信成就。“我闻”就叫闻成就。这个“闻”本来是由耳朵闻的,为什么不说“耳闻”而说“我闻”?因为这个耳朵是身体的一部份,这个“我”呢,是这个身体的一个总的名称;耳朵,是一个别的名称,所以这叫舍别就总,把这个别的名不用,而用这个总的名称,所以叫“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一时”:就是这一个时候,这叫时成就。那么这个时候,为什么不说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呢?只说“一时”呢?因为这个日历,国家与国家的这种年、月、日、时不是全都一样的。有的以正月,就是第一个月,做一年的开始;有的用二月做一年的开始;有的用三月做一年的开始;乃至于用的月份都不同的,所以这个“时”就没有法子确定这一个时候。

       那么若要确定这一个时候,令人又要考察这是对不对,考古家就该考察了,说这个正确不正确。若就“这一个时候”,就不需要考古家来考察了,所以这叫“时成就”。

       那有了“时”了,你想要讲经说法,头一样,要有人信;有人相信这个法,才可以说法。有人相信,但他若没有时间来听,甚至于听听经就跑了。为什么他没有时间?因为他不听,他不闻。所以,你有讲经说法的,他不闻,那也没有用。那么他想要闻,想要听经闻法,就要有个时候。那么时候也有了,也有信心了,又要有一个说法主。所以“佛”这是主成就,是说法之主。这说法主也有了,这主成就了。那么又要有个地方来讲经说法,这个地方就是“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这“舍卫国”是印度一个国家的名字,翻译成中文就叫“丰德”。丰,就是丰满;德,就是道德。因为这个国家的人都很聪明的,所以说:“国有五欲七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就有七宝、五欲之丰,人就有多闻解脱之德。这国家有五欲、财宝。五欲是什么呢?有的说,财、色、名、食、睡,这是五欲;有的又说,色、声、香、味、触,这都是五欲。这五欲的境界,总而言之,就令你的智慧颠倒,令你眼睛就跟着色尘跑,耳朵就跟着声尘跑,鼻就跟着香尘跑,舌就跟着味尘跑,身就跟着触尘跑。这五欲把人迷得颠颠倒倒的,都来追逐这个五欲。这国家的人有多闻。多闻,就是读书读得很多的;解脱,就是无拘无束的、很自由的,得到这个解脱,也就是执着心很轻的,这就是这个国家“舍卫国”。

      “祇树给孤独园”:祇树,就是祇陀太子所种的树;给孤独园,就是须达多这个长者的花园。须达多长者是印度当时一个很有钱的人,但是他不懂佛法,连佛的名字也没有听过。有一天,他因为给儿子娶媳妇,就到城里边,他一个朋友的家里去。他这个朋友,叫珊檀那长者,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他到这个地方了,见珊檀那长者晚间就起身来设备他这个房子,要把房子庄严得非常美丽。须达多长者看见他这样庄严舍宅,收拾得这样的美丽,他就问他这个朋友说:“喔!你把房子收拾这么样庄严,这么样好看,是不是办什么喜事啊?或者是给你的儿子娶媳妇?”珊檀那长者就说:“不是!我想要请佛来应供。”这个须达多长者一听见“佛”字,啊!他头发也觰沙起来了,身上毛孔也都竖起来了,都觰沙起来了。说:“什么叫佛呀?”珊檀那长者就对他讲:“佛呀,是净饭王的太子。本来他应该做皇帝的,可是,他出家,出家修道成佛了。我预备请佛来应供,来供养佛。”

       这个须达多长者,就是给孤独长者,听见佛的名字以后,也就睡不着觉了。释迦牟尼佛知道他有一种诚心,就放光来照他;这放光一照他,须达多长者以为就是天亮了,于是乎起来,就出城。这城门本来是锁着,那么以释迦牟尼佛这个神通的力量,就把这个城门开了。须达多长者就到佛所住的地方──竹园精舍。到那儿,预先就有一个天人,来到这儿向佛右绕三匝,向右这么转了三转,然后向佛顶礼。因为须达多长者没有见过佛,也没有听过佛法,不懂这个礼节,所以就有这么一个天人来作一个样子给他看。于是乎,须达多长者也就向佛右绕三匝,然后就向佛叩头顶礼,佛就给他说法。须达多长者非常高兴,说:“佛!您这么多的弟子,要有一个大的地方才可以住的。我预备找一个大的地方,请佛到那边住去。”佛说:“好啊!那你就找啦!”

       须达多长者回去,就各处找地方来造庙。各处找,所有的地方他都不欢喜。最后就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园子。他一看这花园子是够大了,这个地方也好,于是乎他就想向祇陀太子把这个花园子买过来。祇陀太子呢,自己这个花园子根本就不能卖的,不过他听须达多长者想要买,就和他讲了一个笑话,就说:“好!你想要买我这个花园子吗?那么我所要的价钱,就是你用金砖把这花园的地都铺满了,我就卖给你。你要用这么多金子。”须达多长者也没有讨价还价,说:“可以的!”于是乎,回去,把他家里所藏的这个金砖,一块一块的搬出来,就把祇陀太子这个花园子给铺满了;铺满了,然后对太子说:“现在你这个花园子是我的了!你卖给我了。”祇陀太子说:“我怎么可以卖给你呢?这花园子我自己留着用!怎么可以卖给你呢?”

       须达多长者说:“你说只要我用金砖把这个地铺满,用这么多的金子就可以卖给我。现在我已经是照你的话做了。你将来是要做皇帝的,做皇帝不可以讲笑话,讲出来的话一定要有信用。”祇陀太子一想,说:“好了!这个花园子虽然你用金砖把它都铺满了,可是这些树上,你没有铺金砖,你这个金子没有铺到树上,这些树算我的好了,这我们两个人的,这树就是我供养出来的,这花园子是你买的。”所以这个花园子叫“祇树给孤独园”,因为这个树是祇陀太子的,这个花园子是须达多用金砖买来的。

       怎么叫“给孤独”呢?给,就是赒济,也就是布施。布施给什么人呢?布施给孤儿和老年的人。中国周文王治理国家的时候,他先救济四种人。四种什么穷人呢?就是鳏、寡、孤、独,这四种人。“老而无妻曰鳏”,年老的人没有太太,这叫鳏夫;“老而无夫曰寡”,女人老了,没有丈夫,这叫寡妇;“幼而无父曰孤”,幼年的小孩子没有父亲了,这叫孤儿;“老而无子曰独”,老年的人没有儿子,这叫独人。那么文王是先赒济这四种人。这给孤独长者呢,就是须达多长者,他也就是先赒济这四种人,所以他买的园子叫叫“给孤独园”。

       这个“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是“处成就”。因为有人说法,一定要有个处所,若没有一个处所,这个法也不容易说。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这是“众成就”。与,怎么叫一个“与”字呢?“与”当一个“共”字讲。共,就是共同。因为大家都共同跟着一个师父来学,这是第一种“共”;大家都共同住在一个地方,这是第二种的“共”;大家都共同学这个佛法,这第三种“共”;第四种“共”,就是大家都发一种一样的菩提心,大家都开了同样的智慧,大家证得同样的果位,又大家同共成佛。所以,有这么多共同的道理,所以叫“与”。

      “大比丘僧”:这是把声闻众说在前边,因为这表示出世相。声闻,是比丘;比丘都是出世相。菩萨放到后边,因为菩萨的相不定,有的时候现是出家相,有的时候又现在家相。菩萨是修中道的,所以放到中间。后边就说到天人、天龙八部;后边,这是世间相。世间相,就表示一切的凡夫。那么出世相呢?就是代表圣人。菩萨有的时候在法会中,有的时候离开法会到其他的世界去,所以是不定相。比丘是佛的常随众,跟着佛听经闻法,所以在结集经藏的时候,把比丘众写到前边。

       大比丘,“大”有大、多、胜,三个意思。比丘是国王大人所崇拜的,所以这叫“大”。比丘是断一切的烦恼、破一切的恶,破诸恶,所以是“多”,把一切恶都给破了。比丘和其他的旁门外道不同,胜过其他的旁门外道,所以叫“胜”。

      那么这“比丘”有三个意思:乞士、怖魔、破恶。

      第一、乞士。就是托钵乞食,想要来乞饭,乞食。

       第二、怖魔。就是因为登比丘坛受比丘戒的时候,这三番羯磨完了之后,这时候飞行夜叉、地行夜叉就报告给空行夜叉,而空行夜叉就报告给天魔,这时候天魔就恐惧了。恐惧什么呢?他说:“啊!佛的眷属又多了一个人!我的眷属又少了一个!”所以天魔就恐惧了,魔王的宫殿就震动,所以这叫怖魔。

       第三、破恶。破什么恶呢?破烦恼恶,破这个八万四千种的烦恼,而发菩提心,所以就叫破恶。

       僧,是僧伽,Sangha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和合众”。所谓和合众,就是大家相处在一起,没有是是非非的,不会互相斗争。这有“事合”,有“理合”。什么叫理合呢?大家同证无为解脱,这就是一个理合;这是同具这一个理,证得无为解脱的理,这叫理合。那么事合呢?有六种:

        一、身和同住。大家彼此不斗争,所以住在一起。不能你看我也不好,我看你也不对,就斗争起来了,这不可以的。时时刻刻都要自己管自己,自己不要犯过,不要妨碍人。譬如大家都不喝酒,这僧人不喝酒的,呵!你自己就要做一个特别的样子,要喝酒。人家不抽香烟,你就要抽香烟,这就是身不和了。身不和就不能同住,不能大家住在一起。这要身和同住,守这个规矩,不犯过错。

        二、口和无争。大家口里不要互相辩论是非,要没有这种诤言。诤言,就是你说我是,我说你非,又什么“张家长,李家短,三只蛤蟆六只眼”,蛤蟆就是frog,三只的蛤蟆就有六只眼了,讲这一套没有用的事情。这叫口不和,就诤了。那么现在又口和无诤,大家说话,都说尊重这一种的道理。不能说:“哦!你说这个道理”,我就说:“啊!你那个不对,我这个才对的!”这就是口不和,就争斗起来。

       三、意和同悦。这个意念要相和,大家都欢喜这个。你欢喜学佛法,我也欢喜学佛法;你越精进,我比你更精进;你越修行,我比你更修行。我们大家也是要互相比赛,互相来往修道的路上,往前跑,要精进!一天比一天要精进,不要一天比一天懈怠。天天修行,要少说话,多用功。这意和同悦。

       四、见和同解。这个见,大家见解都是一样的。

       五、戒和同修。这个戒律,大家一起来修行这种戒律。

       六、利和同均。这有利益,大家一同来得到这种利益。

       这六种的和,就叫“事和”,前边那个叫“理和”,僧人就具足有这些个意思。

       “千二百五十人俱”:这千二百五十人,是佛的常随众,常常跟着佛,来侍候佛。佛在什么地方讲经说法,他们一定去听,也不论这部经听过没听过,他一定要听经,听佛说法,常常随从佛。

        这一千二百五十人,本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佛最初到鹿野苑,先度五比丘,这是有五个人了。然后耶舍长者子和他的徒弟总共五十人,也皈依佛了。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各有一百个徒弟也皈依佛,那么两个人就两百。这总共有两百五十五人了。还有三迦叶兄弟三人,总共有一千个徒弟,也都皈依佛。所以一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三迦叶兄弟是优楼频罗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优楼频罗迦叶,“优楼频罗”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木瓜林”,“迦叶”翻译为“大龟氏”,因为他祖上修道见着龟负图而悟道,所以叫大龟氏,以龟为姓。优楼频罗迦叶,他有五百个徒弟。

      怎么翻译叫木瓜林呢?因为他在那木瓜林里边修道。有的又说,他的胸前边有隆起来一个东西,就好像一个木瓜似的,在他胸前这儿,所以又叫木瓜林。有的说,他这个胸前就有这么一个窟窿,塌进去,有的说鼓出来,有的又说塌进去,像一个木瓜似的,那样子。总而言之,他在木瓜林里修道也好,他是有一个木瓜鼓出来,就是长出来也好,或者塌进去,到里边去也好,都像个木瓜似的。我相信这个优楼频罗迦叶最欢喜吃木瓜,所以就住在那个地方修道,身上长出来一个木瓜,那么他欢喜吃木瓜。这木瓜有什么好处呢?木瓜,能润肺;你这个肺若有毛病,吃多一点木瓜是最好的。

       大迦叶,他名字又叫“庇钵罗”。庇钵罗,是树的名字,因为祈祷树神而生出来的。这第一个迦叶。第二个迦叶呢,叫伽耶迦叶。伽耶,是山的名字,翻译过来叫“象头山”,言其这座山好像一个象的脑袋似的,以山为名。第三个迦叶,叫那提迦叶。那提,有的说是翻译成“河”,就是河流的河;有的又翻译成“城”,就是城市的城。我认为这两个都可以说。可以这么说,说这一个河就在这个城的旁边,所以也可以说是城,也可以说是河。这个讲,你依照说它是城也可以,说是河也可以,有两个意思,这是那提迦叶。这个三兄弟,统统的有一千个徒弟。

       佛最初教化众生,先度的五比丘。度完五比丘,一看,我现在应该度谁去呢?他一看摩竭提国这个三迦叶,机缘成熟了,应该去度他们三个去。于是乎,他就走到优楼频罗迦叶所在的地方去。去做什么呢?你度人,不能到这个地方就说:“哦!我来度你来了。你信不信呢?”不能这样讲;就是佛,也有方便权巧的方法。佛到这儿了,说:“哦!现在天黑了,我不能走了,我想在你这儿借一宿住,可不可以啊?”这个老迦叶,那时候已经都一百六十岁了,他看佛,“哦!这个人与众不同。喔!是有点来历的。”他想要看看这个人究竟是什么来历?怎么个因缘?可是就找不出来,看不出来!看这个人是普通人一样,但是又知道这个人是个特别的人,不是普通人。“啊,奇怪了!什么人的因缘,我都可以观察,一看就知道,怎么就不知道这个人了呢?”于是乎,他说:“你要在这边住,好!”就留他在这儿住吧!

       他住到什么地方去呢?住到这个火龙洞里头去。那有一条火龙,在那儿给优楼频罗迦叶当护法。当护法,但是这条火龙,可非常的恶,谁若到它那地方去,就是死的!它就用火给烧死。晚间到半夜了,这火龙出来了,看见佛在这儿,就用这个邪火来烧佛。佛就入这个“火光三昧”,在这火里,无论它怎么样用火来烧佛,也一点都烧不着佛。然后,佛就把这条火龙收到钵里了。但是这个佛当初,我相信不会像六祖那么样说:“你呀,只会放火,你不会到我这钵里来呀!”佛不用这么讲,那么自自然然地用法,就把这条火龙给收到这钵里了;收到钵里,就给这火龙说法。这火龙先皈依佛了。然后佛又用种种的神通变化,这个老迦叶一看,自己是没有这么大的道德了,是要皈依佛了,于是乎就皈依佛。他皈依佛之后,他这五百个弟子,他统统都叫他们都皈依佛,出家了。他出家没有好久,就证圣果了。

       那么,他两个兄弟一看这老大哥已经出家做和尚了,原来他们都是事火外道,都是同事的。现在这哥哥出家了,弟弟也要跟着出家了。于是乎,这个伽耶迦叶、那提迦叶带着五百个弟子也都来出家了。出家之后,没有好久就证圣果。

       这是已经一千个。那么统统合起来,这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因为感谢佛的深恩、慈悲教化这种的恩,所以作佛的常随众。无论佛在任何的地方讲经说法,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一定来护持这个法会。好像,现在我们这个讲经,所有来听经的人,都是拥护这个法会的人;拥护这个法会,所以有一些个已经明白这个经典的道理,但是仍然在忙里偷闲来听经闻法,这都是拥护法会的人。当初佛,拥护他的法会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这么多。

       好像果遵到很远的地方去教书,礼拜六回来,他一定要随喜这个法会,来拥护这个法会。在这个两天假期之中来作佛事,这就是见出他的一种真诚的护法心。还有这个果循,天天去读书,还去做工,也非常的忙;在这么忙的时候,也能来听经,这也是见出一种真诚的心。还有,各位白天都去做工,本来很忙的,很疲倦的,放工之后还到这儿来听经。像果许、果在、果圆、果进,这一些人;尤其这个果地,在这么忙的时候,不避风雨,都来听经。这都是拥护法会的,有一种真心才能这样子。

      “一千二百五十人俱”,现在就说这个“俱”。俱,就是大家统统聚会在一起,聚会在一起都有什么样的人呢?

     “皆是大阿罗汉”:皆是,统统都是。大阿罗汉,“阿罗汉”也是梵语,翻译有三种意思,和“比丘”的意思是相同。比丘是罗汉之因,罗汉是比丘之果。“阿罗汉”有三种意思:

       一、应供。因中叫乞士,果上就叫应供,应该受人天的供养。

       二、无生。因中叫怖魔,果上就叫无生。

       三、杀贼。因中叫破恶,果上就叫杀贼。杀什么贼?杀无明贼,杀烦恼贼。

       因中那个怖魔,怖的五阴魔,怖的烦恼魔,怖的死魔。死,这死也是一个,好像修道的人,修修有了病了,病得要死。这个人就恐惧起来了,说“这要死,不得了了!”这是被这个死魔魔动了。修道的人,什么也不怕,死也不怕,活也不怕;活和死是一样,死和活也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分别。在活的时候也就像死了一样;你在活的时候像死了一样,就什么欲念心也没有了,你已经像死了嘛!死了,怎么还会有这种的欲念呢?没有了!YIN欲心呀、贪心呀、痴心呀、瞋心呀,慢心、疑心呀,都没有了。所以你到这个境界上,啊!一切的烦恼都没有了,什么麻烦也没有了。你说,这是多快乐,这个境界!但是,这可不是很容易就得到的。但也不是很困难,只要你肯去做去,就可以。

       我记得在去年的时候,果宁有一次有病了,病得很辛苦,告诉我好几次,说:“师父啊!好辛苦喔!”我说:“越辛苦越好,哎!辛苦多一点哪,那你就明白多一点。”有一天,他就觉得自己死了,到这么一个地方,很多人非常快乐。他就问:“这地方快乐是很快乐,但是我想见见我师父。”这一些个人说:“你师父是谁啊?”他说:“我师父是谁谁,某某。”那么这些个人,一听见他师父这个臭名,就都不高兴了,说:“那你在这地方不能见你师父。”说:“不能见我师父,那我就走!”于是乎他就走了。走了就又跑回来了;那么又跑回来,就没有死。这也可以说是死魔之一。那么他由这一关过来了,以后他的功夫就很有进步了。接着就开了三关,现在他也有小小的境界。

       那么这个“大阿罗汉”,还有“众所知识”:这一些个大阿罗汉,都是有名望的,都是道德也高超,国人所恭敬,人人都知道这一些大阿罗汉的名字,所以是“众所知识”,大众都认识,都知道。这个“闻名曰知,见面曰识”,闻着他这个名字,没有见面,这是“知”;等见着面了,这叫“识”。这一些大阿罗汉,一般人又听见过他的名字,又认识他,所以这叫“众所知识”,在英文大约叫什么?famous?这些大阿罗汉。那么,现在佛教讲堂就有五个到台湾受戒,等这三个比丘、两个比丘尼,他们回来,也变成了“众所知识”。

     长老舍利弗。

     “长老”:这是一个尊称,尊敬的称呼。长老有三种:

      第一,年耆的长老。这怎么叫年耆长老呢?这个“耆”,就是年纪很大的,“老”字底下加一个“日”字,这个“耆”就是一个老年的人,就是年纪活得很大的,这叫年耆长老。

       第二,法性长老。法性,“法”就是明白佛法,“性”就是自性的性。因为他明白佛法,通达自性,就不论他年纪是老呀,是少呀,都没关系了。就是他有智慧又聪明,虽然年纪轻,可是他会讲经说法,智慧无量,辩才无碍。他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他的辩才,没有人可以辩胜他。好像舍利弗在八岁的时候,就把印度所有的论师都给战胜了;他在七天之内,就能把佛法都通达了。所以这说“长老”,这个法性长老舍利弗。

       第三,福德长老。这个福德,就是他非常有福,有福报,人人都欢喜供养他,这是有福。那么能供养他,他接受人家的供养,也能给人家种福。为什么呢?因他自己有德行,有道德;因为他有道德的关系,所以就有人欢喜供养他。他又可以给人家种福德,所以这叫福德长老。

       这个“长老”是谁呢?舍利弗、目犍连,这都是长老。

      “舍利弗”是梵语,这是以父母作他的名字。他的父亲叫优婆提舍,所以得“舍”字。“利”是他母亲的名字,“弗”就是“子”,所以有的经上翻成“舍利子”。以他父母的名字合起来,作为他的名字,所以叫舍利弗。

       这个“舍利弗”有好几种翻译的意思,有的翻译就叫“身子”,又有一个翻译叫“鹙子”,又有一个翻译叫“珠子”。怎么叫“身子”呢?这是因为他的母亲,身体非常的美丽,相貌也端严,她的身体也非常的美丽,所以叫身子──这是那个身体很好的女人的儿子。这是一个讲法。又有叫“鹙子”,就是鹙鹭之子。鹙鹭,是鸟的名字,鹙鹭鸟。这种鸟的眼睛,非常的美丽,非常好看。那么这种小鸟的眼睛非常好看。舍利弗的母亲,她的眼睛和这种鹙鹭鸟的眼睛是一样的,也像这鹙鹭鸟的眼睛这么美丽,所以就叫鹙子。又叫“珠子”,也是说的她的眼睛就像一粒宝珠那样好看,也是因为他母亲那个眼睛生得最美丽,那么生出儿子的这个眼珠子也就非常美丽,所以叫珠子。

       舍利弗在声闻里边,智慧第一,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人都知道,我以前讲过很多次了。舍利弗,他这个智慧没有人可以比的。因为他在他母亲肚里边的时候,就帮着他母亲来和人辩论,一辩论就胜了。和谁辩论呢?和他的舅父辩论。本来他的母亲在没有怀孕之前,和他舅父辩论道理,是屡辩屡北,就是辩一次,败一次,得不到胜利。自从她怀孕了之后,可就不同了,再和她哥哥辩论的时候,她哥哥就讲道理讲得没有她那么圆满了,就被她胜了。他母亲的哥哥也非常聪明,说:“哦!这不是你自己的力量,一定是你肚里这个小孩子聪明不得了,所以他帮着你来和我辩论,所以我辩不赢你。”于是乎,他就发了一种心。发什么心呢?“我一定去学辩论的这个论学,学这个论。”

       于是乎,他就到南印度去学论议;一学,学了很多年。那时候也没有电灯,他白天、晚间都是读书,读这个论学,读这《四韦陀典》四种的论学,甚至有一分钟、一秒钟,他都不肯把它空放过去了。那么,学了几年,他衣服破了也不缝,脸也不洗,手指甲也不剪;因为手指甲也不剪,所以手指甲长出来很长,他也在手指头上这么带着,所以一般人给他起名,就叫“长爪梵志”。

       他把所有的论学都学完了,回来了,预备和他这个外甥,和他妹妹这个儿子来辩论一下。因为他自己这么想,他是一个大论师,如果不充实自己的学问,将来这个外甥出世了,和他辩论,他胜不了外甥,这好像很没有面子似的。所以他发心去学论议。那么学论议回来了,见他的妹妹,就问:“你生的儿子到什么地方去了?”他妹妹说:“喔!他呀,舍利弗跟佛去出家去了。”

       这个长爪梵志一听,就不高兴了:“这是胡闹!怎么跟着佛去出家?佛,他有什么道德?他只是一个沙门,没有什么意思!跟他出家干什么?我去把我这个外甥要回来。”就去和佛来交涉,想把他的外甥要回来。但是,要有一个理由才可以的,若没有理由,不可以就这么随便的就要回来。

       佛就问他:“你凭什么理由,想把你的外甥叫他回去呢?你立一个宗来看一看。”他的舅父,他的舅父叫什么名字,现在先不要讲他,后边会讲的。你现在就知道他有这么个舅父,就得了。他说:“我以什么为宗啊?我以‘不受’为宗。”

      佛说:“好啦!你以‘不受’为宗。那么你还受不受你这个见呢?你立宗这个见,你受不受呢?”

      他本来说什么也不受,那么佛问他受不受这个见。他自己想──若说受吧,自己是以“不受”为宗,自己这个宗倒了,立不住了,因为有了受了。嘿!受这个见,就有了受了;若说是“不受”,连这个见都不受。根本立这个宗就是个见,你怎么可以不受这个见呢?所以说受,自己的宗也立不住,不受也立不住了。于是乎,自己就认为败了。

      但是没有立这个宗以前,他和佛立下一个条约、一个条件,就是立下一个好像signlease这个契约似的。他说:“我立个宗,我要是胜了,你就把我的外甥舍利弗给我。我带他回去,不跟着你出家。如果我是输了,我把我这个头割下来送给你。”送给释迦牟尼佛。你看!今天方小姐说:“棒!”这才叫棒呢!你看这棒、不棒?以头做打赌,用自己的脑袋来打赌。赌就是赌博的赌。输睹这个头!啊!他这回把自己这个宗立不住了,败了!你说怎么样呢?他就跑了,呵!撒脚就跑。跑了大约有三mile(哩)或者五mile(哩)这么远,他一想:“噢!这不对呀!我跑了,我和佛打赌输了,要给我这个头?那么现在我跑了,我是个男人呢?说了割我这个头就应该割下来才对啊?那么我现在跑了,这岂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所为呢!”

      他想到这地方就又回来了。回来就和释迦牟尼佛要这个刀,说:“你给我一把刀。”释迦牟尼佛说:“你要刀干什么?”“我输给你了,我要把我的头割下来给你嘛!”释迦牟尼佛说:“我法里头没有这个法。你若赢了,就把你外甥拿回去;现在你输了,你就不要走了,你也在这儿出家了。”他说:“佛!你肯收我吗?”佛说:“可以的!”他来找外甥,不单外甥没找回去,连舅舅都搭上了,也跟着出家做比丘了。出家之后,随时就得法眼净,就证果了。

      这是舍利弗,在他母亲的肚子里头,就有这么样的大智慧,帮着他母亲来欺负他舅舅,把他的舅舅给气得就去学论议。那么,舍利弗在七天之中,就通达一切佛法,通达诸法实相;在八岁的时候,就论胜印度一切的论师。这是大智舍利弗。

      释迦牟尼佛说《弥陀经》,不问自说,那么当机众呢,就是舍利弗为首。因为有舍利弗这样的智慧,才可以接受净土法门深妙的道理。所以这长老舍利弗。那么舍利弗他智慧第一,可是他不仅仅智慧第一,他的神通也不落第二,也是第一。

      为什么?有一次,有个居士来供佛请斋,请佛去应供。请佛应供啊,舍利弗入了定了,人家叫他,他也不出定──不是说装模作样的,说是我坐着,我明明知道,我也不起身,我装模作样,这是好像入定了似的。不是那样,他真入定了──入了定,他们给开静,他也不出定。于是乎,这个目犍连就用起来神通了;他神通第一,就想用神通把舍利弗叫出定来,可是把他所有的神通都使用出来了,想把舍利弗,叫他出定;但是,他这个神通,连舍利弗衣服的衣角,丝毫都不能动。所以,由这一点证明,这舍利弗不单智慧第一,神通也是第一。因为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都没有法子他。不是说像我们这个人,就说打坐入定了,人家碰一下也知道,怎么样都知道。你看!舍利弗那样才真入定。

      那么,我们现在要研究研究这舍利弗,他怎么智慧第一呢?他怎么叫大智舍利弗呢?这就要讲到因果上了。舍利弗,在因地的时候,最初他发心学佛,遇着一个师父。这个师父就教他,说是:“你要不要聪明呢?”他说:“我想要聪明,我想要有智慧。”那么他的师父就告诉他说:“你想要聪明、有智慧,你就要学习这个般若法门,诵持〈大悲咒〉、〈楞严咒〉,乃至于〈十小咒〉、《心经》。你天天诵持它,就会开智慧了。”舍利弗听了师父这样讲,于是就这样去做。白天,行住坐卧来诵《心经》、〈大悲咒〉、〈楞严咒〉,晚间也是背诵。那么不单日夜这样去诵,他还发愿:“生生世世都要拜这个师父,来跟这个师父学般若法门,学佛法。”那么,一生一生的学习这个般若法门,一生一生的增加这个智慧,于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这一生,他就有这样的成就──七日之中能通达诸法实相。那么教他这个师父是谁呢?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他也变成阿罗汉了。这是舍利弗所以有大智慧的原因。为什么?就因为听这个善知识的教化;善知识所说的道理,他是时时刻刻不忘,所以所学的法在七天之中能通达。

      为什么他能通达?就因为他在前生都读过,都学习过。我们念经、念咒,念得很慢,有的时候,念几个月〈楞严咒〉也背不出来。为什么?就因为我们以前,没有学过那么多佛法,现在才开始学佛法。那么学佛法,可不要懒惰,这是最要紧的!要学舍利弗那么勤勉,日夜都不懈怠来学佛法。所以现在你们记不住这个经和咒的人,应该更用功去学习;若能记得清楚的,也更应该用功去增加你的智慧。我的智慧为什么比人家小呢?有一个人智慧那么高那么大,我的智慧就这么样子不清楚,遇着事也不懂,就因为没有学佛法。现在我们遇着佛法了,应该发愿学佛法。将来追过去、赶过去这个舍利弗,要学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的智慧比舍利弗,那可就大得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知道舍利弗这个因果、这个情形,这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我相信都很有用的。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宣化上人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宣化上人讲大悲咒     

宣化上人讲大乘百法明门论     

宣化上人讲大乘起信论     

宣化上人讲地藏经     

宣化上人讲法华经     

宣化上人讲公案     

宣化上人讲华严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咒     

宣化上人讲六字大明咒     

宣化上人讲普门品     

宣化上人讲普贤行愿     

宣化上人讲四十二章经     

宣化上人讲四种清净明诲     

宣化上人讲坛经     

宣化上人讲维摩经     

宣化上人讲心经     

宣化上人讲信愿行     

宣化上人讲药师灌顶真言     

宣化上人讲药师经     

宣化上人讲遗教经     

宣化上人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其它法师讲《阿弥陀经》

本源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福法师讲阿弥陀经    

常敏法师讲阿弥陀经    

纯祥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安法师讲阿弥陀经    

大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法然上人讲阿弥陀经    

法悟法师讲阿弥陀经    

佛慈法师讲阿弥陀经    

HT法师讲阿弥陀经    

宏圆法师讲阿弥陀经    

会性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净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静法师讲阿弥陀经    

慧律法师讲阿弥陀经    

戒法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界法师讲阿弥陀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阿弥陀经    

窥基大师讲阿弥陀经    

莲池大师讲阿弥陀经    

隆莲法师讲阿弥陀经    

梦参老和尚讲阿弥陀经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    

善导大师讲阿弥陀经    

悟显法师讲阿弥陀经    

信愿法师讲阿弥陀经    

星云法师讲阿弥陀经    

印光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大师讲阿弥陀经    

圆瑛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随法师讲阿弥陀经    

智者大师讲阿弥陀经    

宗舜法师讲阿弥陀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