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一法师:《易筋经》指导禅修 |
|
《易筋经》指导禅修 前几天有个朋友拿这篇《易筋经》问我,是不是佛说的。自己看了之后,当然如实回答不是。因为很明显,这是一个后人拼凑出来的经文,是修练身心的一套运动教材。但是,自己看了以后很感兴趣,因为这即使不是佛陀亲口所宣,但是对于修行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因为从这些指导你修行的文字来看,属于正法的范围。但是从文字来看,应该还有一些教导你体位姿势的插图,他没有发给我。但是我也差不多能够了解这些姿势的用途。其实这些姿势, 无非是帮助你活动身体,或者是让你能够更快地把心安静下来的方法。 自己禅修多年之后,身体有所变化,真的就有点像自己的筋骨被改变过了一样。因为禅修以前身体非常僵硬,和平常人一样,常有一些病痛。经过近十年的禅修,不但身体变得柔软,连心态也柔软许多,连病痛也少了,甚至一些小病痛坐一两个小时就好了。 同时,适应了一些刚开始禅修的时候无法接受的方法,比如说,刚吃饱不能上座,上座前最好要行行香,下座的时候要轻轻或者说是慢慢地活动开之后再下来等等。自己现在可以不受这些约束,什么时候都可以上座。下座的时候,不管在座上如何难受或者是不管多久,也不要去管身体是否感觉像木头一样(因为自己常常在坐了三五个小时后下座时,整个身体像灌了铅一样,甚至连嘴巴都不能说话了,要活动几下才能说得出话),或者是脚痛得难以活动。只要想下座,一动身体就下座。身体再不舒服也能无所谓,直接去做想做的事情。 这些变化,实际上就跟《易筋经》里面描述的情景很类似。比如《易筋经》上来就说我们初学的人身体僵硬,难以久坐。要求我们守戒,然后再学禅修。说我们要学禅修的话,就要先学易筋——柔软筋骨。我自己近十年的禅修体会过程,还真有点像这经中描述的过程。 《易筋经》中说:“舌抵上腭,闭唇合齿,鼻息调匀,凝神一志。”这就是我常常教人调五事的过程。《易筋经》接着说的姿势,实际上就是我们调身的过程。只是他的调身是给了几个姿势让我们去练习,而不像我们教人调身是直接教你调身上座。 《易筋经》中的“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量其饮食,不多不少,调其睡眠,不节不恣。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放舍诸缘,休息万念。厚敷坐物,臀部垫高,宽衣周正,包裹两膝。先抬右脚,至左大腿,再抬左脚,至右大腿。两手相叠,拇指相拄,右手在下,顿置左脚。若半跏趺,但左压右,若脚相反,手亦相反。上身前躬,慢慢直起,左右摇振,正身端坐。耳与肩对,鼻与脐对,勿曲勿耸,自然竖直。口吐浊气,闭口纳气,舌抵上腭,闭唇合齿。目须常开,鼻息微通,宽放脐腹,绵绵呼吸。自然无为,如如不动,兀兀而坐,犹如磐石。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一切境界,皆不理会。坐禅之要,非思量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如若昏沉,轻转上身,若多散乱,数出入息。若从坐起,徐徐动身,行住坐卧,正念不失。”这完全就是我们教的如何禅修的方法了。 所以,在我看来,整部的《易筋经》实际上就是指导禅修的教科书。从要求我们持戒开始,教我们习定(也就是禅修),然后开慧。是佛教的一个戒、定、慧的修行过程。可以这样说,我们教人禅修是一个比较粗糙的过程,而《易筋经》中教得是比较精细的过程。 所以,自己看后感觉《易筋经》虽然不是佛陀亲口所宣。但完全是一部正法的禅修教科书。《易筋经》是按照佛陀教导的戒、定、慧的修行过程来指导我们修行。不管是从开始的情况描述,还是结果上的情景描述,都是非常正确的。尤其是《易筋经》对于禅修部分的教导,可以说是非常的精细,是一部难得的禅修教科书。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明一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