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三)--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宣化上人所有开示



 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三)


 下载DOC文档  



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三)

「如是发心,名之为邪」:你们一般人还不认识,趋炎附势:「啊!那儿造得好啊!很漂亮呀,像皇宫似的。」皇宫又怎么样啊?皇宫那个皇帝一样堕落。那又有什么了不起的?你们自己不懂道理,就跟着这个邪知邪见跑,贪一时的热闹,这是不可以的!

像高旻寺那个庙和尚––来果老和尚。来果老和尚他很有修行,很有定力的,也是个开悟的人,但是他还愿意要做什么呢?他等来生啊,要做转轮圣王;要做转轮圣王管理天下,叫天下人都吃斋,守五戒,行十善。于是乎他在高旻寺,就叫所有的和尚都跟着他发愿,发愿给他做儿子,说愿意他做转轮圣王。这个给他做第一个儿子;那个又发愿说那第一个儿子有了,我愿意做第二个儿子;那个发愿又说,喔!我可以做第三个;那个说我做第四个。因为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那么就有一千个和尚来报名,给他做一千个儿子。他发愿要做转轮圣王,那么有很多和尚就都给他发愿。还有,有人发愿给做太太的,有人发愿给他做……,喔!总而言之,所有一切一切都有人给他发愿,来帮着他做这个事情。这就不对了,这完全错了。

为什么呢?你一个出家人发愿,不应该发愿做转轮圣王。你做转轮圣王是你自己修的福德,到时候去你做转轮圣王。那是将来,不是在你希望中所得到的;不可以发这种愿,这种愿就是不正当的。但是很多和尚都被他影响,都要跟着他发愿,发愿做他的什么,做他的眷属。你看!这么样子!因为他这样子,他不叫人发愿行菩萨道,怎么样成佛;他要人发愿做他的眷属。但是一般人都是很信仰他的,在中国的和尚,除了虚老而外,哪一个也不敢轻看他,也不敢说他不对。就有我这么一个不自量的人,我来批评他;我批评他这个愿是不对的。那么这就是发愿求将来的果报,做转轮圣王。

转轮圣王,那是很有权力的,一四天下都归他管。他有七种的宝贝,我现在不要讲那一些个,就是将来果报是权力很大的,所有这一四天下,每一个国家都要听他招呼,听他管理。他是世界的统领者,没有一个人敢违背他。他那个力量大得很。这就是或望未来的果报。

什么叫正呢?「既不求利养名闻」:也不贪一个好名誉,也不想要把自己的声名弄得大大的,也不希望人家来供养自己。「又不贪欲乐果报」:也不贪什么欲乐,也不想怎么享受啊!我不能说我是正,但是我告诉你们,我来到美国二十多年,没有到过狄斯耐乐园。你们想一想,你们到美国来,差不离的,哪一个不到过狄斯耐乐园呢?出家人差不离到了美国,都是要参观参观狄斯耐乐园。我这一个乡下人,所以没有参观过,我也不愿意知道那个。所以这说又不贪欲乐,也不贪什么享受、果报。

「惟为生死。为菩提」:就是为了要了生死,为的一个觉道,要求真正的智慧。「如是发心,名之为正」:这样发心,就是一个正的;你要不是为了生死,为了发菩提心,那就是邪。所以大家要认识清楚这一点;不认识清楚这一点,你修来修去都是魔业,修来修去都是做魔王的眷属。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

省庵大师前边讲「邪正」,现在讲「真伪」了。「念念上求佛道」:这是说人念兹在兹的,心心念念的,不想旁的,只想什么呢?只想上求佛道,要求成佛之道。「心心下化众生」:那么成佛要立功;你不能说一点功劳也没有,就成佛了。那么成佛怎么样呢?就是要立功德。在什么地方立功德呢?就是教化众生,令众生舍邪归正,舍妄归真,舍伪归真。你能令众生觉悟了,你就是在佛教里立功了。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可是成佛也不容易的,佛道很长远的。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才成佛了。一个阿僧只劫就是无量数。阿僧只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无量数」。那么三个阿僧只劫,这是三个无量数;不单是三个无量数,而且还是三个大的无量数,所以叫三大阿僧只劫。那么这么长远的时间,就望洋兴叹了,就怕了,说:「唉!这么长远的时间,我怎么能修行呢?」好像我们读佛经,读一读说:「啊!这一部经这么长!我得什么时候能读完?什么时候能背得出呢?」这都是退怯心。可是佛道虽然长远,也不生退怯心,还是勇猛精进,向前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总是不忘了修道的这种本份。

「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看这个众生很难度的。你叫他去毛病嘛,他不单不去毛病,而且还要增加多一点毛病。你看众生就是这么奇怪的!你想度他,他就偏偏不受你的度,是很不容易度的;很不容易度,那么你就生出厌倦心了,这就不是真心了。要不生厌倦,那么就像什么呢?就像「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就像登那个万丈的山似的,一定到那个山顶上。这个「万仞」,也可以说是一万里,也可以说是一万个mile(哩)那么高,也可以说是万丈。总而言之,是最高的山。必穷其顶,一定到那个山顶上。「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上那个九层的宝塔,也一定到那个顶上。「如是发心」:像这样的发心,不中道自画,不是半途而废。那么有始有终,「名之为真」:这就叫一个真正发菩提心。

「有罪不忏」:那么什么叫伪呢?他本来有罪,他藏着,不向大家来发露忏悔,不对大家坦白。「有过不除」:他有过错,明明知道自己毛病,他说:「哎呀!我没有办法呀!这个是与生俱来的习气。」也不愿意把这个过错除掉它。「内浊外清」:里边他就嫉妒障碍、痴心妄想啊、骄慢哪、贡高我慢哪、贪瞋痴慢疑啊,里边都是这些个东西。外清,外边现出一个很清高的样子,那么色装者乎,就装模作样的。「始勤终怠」:他就是出家修行,也一开始他很勤,很精进的,到最后就有始无终,没有后力了,后面没有力量,松了。

「虽有好心」:他虽然好像有这种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为什么他要做好事呢?就因为他想要博取一个好名,想要弄一个为善的名字,做一些个骗人的事情。所以就在那儿搞名搞利,多为名利之所夹杂。他一举一动都是为名为利而做的,不是真正为佛教。「虽有善法」:虽然佛法是很善的,「复为罪业之所染污」。他在这善法里头行一些个YIN欲,做一些个很见不得天的事情。好像现在密宗里头那一些个喇嘛,到处恣行YIN欲,到处乱七八糟的,还对人说:「这是密宗啊!密宗就要这样子。」你说,这个真是害死人的!那么有一些无知的人,就被弄得说:「这个密宗啊!佛教里头说密宗是最秘密的。」喔!就以盲引盲,这就是染污。「如是发心」:像这样发菩提心的人,「名之为伪」:这就是假的。

「众生界尽」:那么什么叫大的呢?就是众生界尽,众生都度空了。就像地藏王菩萨似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就是众生界尽,烦恼业尽。那么「我愿方尽」:把众生度没有了,我这个愿力才没有。「菩提道成。我愿方成」:这个菩提觉道,我修这个佛道成就了,我那个愿才是成就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大」:像这样的发菩提心,再没有比这个大的了。

「观三界如牢狱」: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这是菩萨发心。那么这个「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这就是小乘。二乘人是自了汉,他看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就像监狱那么样地苦。「视生死如冤家」:这个生了又生,死了又死;生生死死,这就好像他的冤家对头似的。「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只知道自己度自己,他不想度旁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像这样子发菩提心的,这就是叫一个「小」。小,就是心量太狭窄了;大呢,就是极广大尽精微了。那么这个大,我以前写那个法界颂,这也就是一个大的表现,说的什么呢?说:

法界为体有何外?虚空为用无不容。

万物平等离分别,一念不生绝言宗。

这就是大心了。所谓「性尽人己参天地;心同日月耀阳春。」把这一切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一个,没有什么分别。今天我讲的就这样子。我若讲的不圆满,你们谁翻译的时候,再补充一下。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若,就是假设;于,当个「在」字讲。假设你在自己的心外边,见有众生可度,见有佛道可成;你愿意来度脱你心外的众生,愿意成就你心外的佛道。「功勋不忘」:你就以为度众生成佛,度众生就有了什么功德了,总也不忘,你就想成佛,生了一个大执着。「知见不泯」:泯,就是泯灭了它,没有它,息灭了它。你不能把你这个邪知邪见泯了,「如是发心。名之为偏」:像这样子,心里总有一个东西在里头执着了,这就叫偏。你没有明白那个原理,你还有偏见。

「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你要知道自性就是众生;众生不离自性,所有的众生都在自性里。你自性的众生誓愿度,自性的烦恼誓愿断,自性的法门誓愿学,自性的佛道誓愿成。你要是能这样子看,「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你能要成自性的佛道,所以愿意成就佛,因为他不离自性。「不见一法」:你没有什么法可执着的,不应该生出一个法执来。「离心别有」:你要是觉得有法可学,你在你心外学法,在心外求法,这都是外道。你要怎么样呢?「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就像那个虚空似的,自性和那虚空是一样的,你那个愿也要像虚空那么广大。「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你所行所作也像虚空似的,你证得像虚空那么大的果位。「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可是还不执着,不执着虚空有个什么相;你若一执着有个相在,已经就执着了。所以「如是发心,名之为圆」:像这样的发心,就是圆。

「知此八种。则知审察」:你知道这八种的差别、不同,你就应该知道好好地详细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你就知道应该去什么了,应该要什么了。你知道应该什么不要,什么要,你「则可发心」:这样才可以发心呢。

「云何审察」:怎么样审察呢?「谓我所发心」:就是我所发的这个心,「于此八中」,在这八种的发心里头,问一问自己,我是邪的?是正的呢?是真的呢?是伪的呢?或者是大的,是小的呢?是偏的,是圆的呢?「云何去取」:那么你审察之后,认识了,你还要应该去什么?应该要什么呢?就是这个「所谓去邪」:那个邪的要去了,伪的要去了,小的要去了,那个偏的也要去了;要取这个真,取正,取这个大的,取这个圆的。「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像这样的发心,这才是你真正懂得怎么样能发菩提心,将来才能圆满你这个虚空的菩提。

正宗分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此菩提心」:这菩提心就是说我们人这种求智慧的心。菩提就是觉道。觉道,就是对着不觉道。我们众生就是不觉。若觉了,就会发菩提心;不觉就不会发菩提心。那么这个「此菩提心」,就是说这个菩提心。「诸善中王」:它是无论你做什么善事,也没有发菩提心这个重要。那么发菩提心,它一定要有一种因缘,所以说「必有因缘」。因,就是种的这个因;缘,就是帮助这个菩提心的助缘。因,就要种的正因;缘,要帮助这个正因来发展,所以「方得发起」。那么因为什么你要发菩提心呢?这有十种,「今言因缘。略有十种」:现在说这个因缘有十种。「何等为十」:十种因缘是什么呢?

「一者」,就是「念佛重恩故」。我们众生不知道佛对我们的慈悲喜舍这种恩。这种恩,是没有法子可以形容的,说也说不完的,所以这是「重」,是最重最重的。你看,佛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他无非想要救度你我现前的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他自己先以身示范来修行,经过种种的苦难,种种不能忍的,不能受的那种境界,所以佛的恩是最重的。

「二者念父母恩故」:那么佛恩是不容易报,我们应该要发菩提心来报佛恩。父母对我们也是有恩的。父母生我们,怀胎十月,乳哺三年,然后教养我们长大,这个也是很不容易的。「三者念师长恩故」:第三的恩就是要念师长的恩。师,就是所有我们跟着学法,学智慧的一切老师。他对我们循循善诱,种种的教导,这种恩也是应该报的。

「四者念施主恩故」:施主就是护法。我们出家修道,这护法护持我们修道,这个恩也很重的。我们如果不发菩提心,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你要是不把三心扫去,你喝施主布施一口水,也不容易消化的。这是四者念施主恩。「五者念众生恩故」:众生对我们也都有恩,一切一切众生,或者和我们都有相当的关系,所以我们也应该报恩。

「六者念生死苦故」:第六要发菩提心,要痛念生死,我们也要发菩提心。「七者尊重己灵故」: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我们自己既然有佛性,我们应该发菩提心,圆成我们的佛性,所以也要尊重自己本有的这种灵明觉性。

「八者忏悔业障故」:第八样发菩提心的因缘,就要忏悔自己的业障,令自己的业障消除。我们忏悔自己过去的业障,有罪过都要改了。譬如我不持戒,我尽打妄想,欲心太重了,我这都是业障,我要忏悔,要真正生忏悔心,要在佛前改过自新;不要叩一个头说:「佛啊!你保佑着我多一点desire(欲念)啰!」「佛啊!你保佑我快一点还俗啰!」你这样子,那怎么会忏悔业障呢?你一边在那儿拜忏,一边想你那个男朋友;一边拜忏,一边想自己的女朋友,这怎么样可以忏悔业障呢?这就不能忏悔业障的。这第八种,你要忏悔业障就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要把过去的污浊邋遢这种思想,都要把它洗干净了它,这叫忏悔业障。

「九者求生净土故」: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我们发菩提心修道,我们能真正修道,这就是正法久住;我们若不发菩提心修道,这就是正法不住世了:所以我们要有这十种的因缘。

无论哪一个人都应该发菩提心,就是叫这个菩提心生出来。不要以为我们修不修行,这与其他人没有关系;我们和整个世界都互相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这个世间就是佛法久住了;我们不发菩提心,这佛法就灭了。

念佛重恩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云何念佛重恩」:这第一种的因缘。前边那个提纲就是说「念佛重恩」。怎么叫念佛重恩呢?下边就说明白了。「谓」:谓就是说,所说的。说什么呢?「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我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为什么他发菩提心?「为我等故」:就因为想要救度我们现在的众生,他才发的菩提心,他才「行菩萨道」。行菩萨道就是利人,生生世世都是利他。「经无量劫」:经过有无量无边那么长的时间,数不过来那么多大劫,「备受诸苦」。释迦牟尼佛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在这个期间,什么苦都受遍了。

「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我们众生造业的时候,佛就可怜我们,所以佛愿意以身来代表众生受苦,佛愿意把众生的苦都做为他自己的苦。所以我们造的业,佛生一种怜愍的心来原谅我们。「方便教化」:用种种的方便权巧、譬喻说明而教化我们,令我们改恶向善,改过自新,发菩提心。「而我愚痴。不知信受」:可是佛这样慈悲对我们,我们是很愚痴很蠢的,不明白佛对我们的这种恩德,所以不晓得接受佛这个教化。

「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我在当初堕地狱的时候,佛看见众生堕地狱,就像他自己堕地狱一样那么痛苦,那么难过。「欲代我苦」:所以佛愿意下地狱来替我们受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而我们因为业障太重了,佛也没有这个力量来救拔。

「我生人道」:佛想尽方法把我们从地狱救出来了,又生到人道来了。「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佛又用种种的方便权巧法门,叫我们来种一切的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在《华严经》上,你看那个菩萨为了教化一个众生,众生到地狱去,他就跟着下地狱;众生到畜生那儿,他就跟着去做畜生;众生转饿鬼,他也去做饿鬼,影响他发菩提心,影响他修行;众生做人道,他就跟着这个众生去做人去:这样子陪着众生来受苦。随逐于我,就是跟着我,不舍我。「心无暂舍」:他心里连一时一刻都不舍弃我们。

「佛初出世。我尚沉沦」:释迦牟尼佛刚刚出世的时候,我尚且在沉沦里头。尚,就是尚且;说那时候我还在沉沦里头,就是在地狱,在饿鬼,在畜生里头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我现在仗佛的威德已经做人了,可是佛已经入涅盘了。

「何罪而生末法」:我们一定是很大的罪,才生到末法时代;要不是罪大,我们应该见佛闻法啊!「何福而预出家」:可是我们现在出家了。这个《劝发菩提心文》,是为着出家人说的。我们大约也是有福;虽然有罪,但是也有福。因为有福的关系,所以现在我们就出家了。「何障而不见金身」:那么我们现在是有什么业障障着我们,不能见到佛金色之身呢?「何幸而躬逢舍利」:我们又很幸运的,在这个末法时代还能见到佛的舍利。

「如是思惟」:像这样子想一想,像前边所说这几句话,这样想一想。「向使不种善根」:向,就是往昔、以前。假设往昔我若没有种善根的话,「何以得闻佛法」?我若没有善根,我一定不会得闻佛法的。「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我若不闻佛法,不懂佛法,佛对我有多大的恩,我也不知道。「此恩此德。丘山难喻」:佛对我们这种的深恩大德,就是高山也比喻不了那么高,大海也没有那么深。

「自非发广大心」:因为佛对我们这样的大恩大德,我们如果不发一个广大的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我们有力量就要建立佛法,来救度众生。「纵使粉骨碎身。岂能酬答」:我们如果不弘扬佛法,不建立佛法,不把佛教支持起来,我们就是粉身碎骨也报不完佛恩的。「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这十种因缘,第一种我们就要念佛重恩,要发菩提心。

念父母恩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宣化上人讲经典、咒语、文集

宣化上人讲阿弥陀经     

宣化上人讲大悲咒     

宣化上人讲大乘百法明门论     

宣化上人讲大乘起信论     

宣化上人讲地藏经     

宣化上人讲法华经     

宣化上人讲公案     

宣化上人讲华严经     

宣化上人讲金刚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经     

宣化上人讲楞严咒     

宣化上人讲六字大明咒     

宣化上人讲普门品     

宣化上人讲普贤行愿     

宣化上人讲四十二章经     

宣化上人讲四种清净明诲     

宣化上人讲坛经     

宣化上人讲维摩经     

宣化上人讲心经     

宣化上人讲信愿行     

宣化上人讲药师灌顶真言     

宣化上人讲药师经     

宣化上人讲遗教经     

宣化上人讲占察善恶业报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