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五) |
|
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五)
「不解佛法。则何异俗人」:你修道的人不懂佛法,那和世俗人又有什么分别呢?没有分别。所以「今我等粗知礼义」:现在我们,就是省庵大师他说我们这一切的人,我们这个同类,就是所有的出家人,或者信佛的人。「我等」,就是我们。我等粗知礼义,粗知就是知道一个大大概概的,简简单单的,知道一点礼义。「略解佛法」:略略地也明白一点佛法了。 袈裟披体。戒品沾身。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若求小果。仅能自利。今为大乘。普愿利人。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披体」:袈裟,就是出家的这个衣服。「莫道袈裟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出家不是很容易的,你若没有善根,是出不了家;出家也不会长远。那么必须要发愿生生世世都童贞入道,发菩提心。童贞入道比较容易修行,也容易得五眼六通。你一不是童贞了,就很不容易修行了;当然也可以修行,但是不容易的。「戒品沾身」:戒品,就是所说的有五戒,有八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菩萨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这个戒品就是受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受这个戒,这叫戒品。「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受戒就入诸佛位,所以说戒品沾身,这个金刚光明宝戒的戒体得到了。 「此之重恩。从师长得」:说这种的重恩,这个戒品、袈裟,是从师长那儿得来的。「若求小果」:你得到这个袈裟披体,戒品沾身,你要是不修大乘法,仅仅地就修小乘,求证阿罗汉果。「仅能自利」:这也是好,但是只是自利而没能利他;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只能自度而不能度他。 「今为大乘。普愿利人」:现在为大乘的种子,发大菩提心,只愿意利益其他的众生,而忘了自己。「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这两种的师长。「俱蒙利益」:都得到好处了。这是报师长恩。因为他教你,你修行。你成道了,是由他帮助你成的,所以俱蒙利益。这个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也都得到利益。「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三种的因缘。 念施主恩 云何念施主恩。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二时粥饭。四季衣裳。疾病所需。身口所费。此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坐受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己。犹自艰难。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自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檀信沾恩。众生受赐。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这个念不是报。这个念就是你不要忘了,要念兹在兹的,这个施主对我们有恩。这是说的什么呢?「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并非己有」:今者就是现在,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资,就是所需要的这一些个东西,这一些个数据,说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都是旁人供养。「二时粥饭。疾病所需。四季衣裳」:早起吃粥,中午吃饭,和有病所需的医药。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这四季所穿的衣裳。出家人,本来是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这个二时粥饭。所以我们和尚自己给自己取名叫粥饭僧,就会吃粥和吃饭,旁的都不会。那么这有一点客气,有一点自谦。 「身口所费。皆出自他力。将为我用」:这个「将」字,就是拿来给我用这种的东西。身口的费用--身要穿衣服,口要吃饭--这都是旁人供养我的,令我用来修道的。「彼则竭力躬耕。尚难餬口」:那么农人就是一天汗流水滴的,那么样子辛苦,有的时候都没有饭吃。「我则安坐受食」:他们那么辛苦都没有饭吃;我什么也没有做,那么平安在那儿坐着,就受这个饮食,吃这个现成的饭。「犹不称心」:还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还那么挑选饮食,拣食。 那个农夫,在那儿耕田,很辛苦的。这是中国的农夫,很辛苦的;美国的又不同了。美国的耕田用机器,这个机器辛苦,人不辛苦。机器在那儿嘟嘟嘟,这个地都耕好了。但是机器也要吃油,它要用gasoline,这也是很费钱,很费力的。那gasoline也是竭尽其力来耕耘,这是很辛苦的。古人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食。粒粒皆辛苦。」 我们人,对这个饮食,切记不要浪费,不要蹧蹋东西。我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十六岁去参加道德会。道德会吃饭也吃这个potato,这个广东话叫薯仔,又叫土豆,又叫薯药。在道德会一般的习惯,是要把薯仔皮吃了它。那么刚刚从外边来的人,就吃不了薯仔皮。你叫他吃,他也不听、也不吃。那么不吃,在口里吃完了就吐出来,吐了,有的放在桌上,有的放在地下。我那时候是做传习班的主任来教他们,我是十六、七岁,说话谁也不听,所谓「貌不压众,艺不惊人。」虽然是当传习班的主任,说话也没有人听。我就生大惭愧:「啊!这是我德行不够!」德行不够,那么我要自己把这些人家从口里吐出来的东西,我都把它吃了。所以大家都吃完饭,我看那薯仔皮,地下的我也把它捡起来,桌子上的也把它捡在一起,有一碗这么多,我像吃面条似的,拿了就把它都吃了。这一下子,以后我再叫他们不吃,他们也要吃了,谁也不吐这个薯仔皮了。 为什么要这样子呢?因为这个东西来源不容易的。我从小做什么事情愿意以身作则。我叫你做,你不做吗?你不做,我做。好像我刚刚到万佛城来,叫人扫地也没人扫,叫人拔草也没人拔草。唉!你们不拔,我来拔。我自己扫地、拔草。啊!把这个三步一拜的果真也感动了。他看我来拔草,他也来拔,同我抢着拔。我说:「唉!你先要拔,我就不拔啰!为什么要抢着来拔呢?」那么这是这样子。 还有我再说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听。我在东北出家以后收了个傻徒弟。这个傻徒弟出家了之后,在庙上自己做了个炕,自己在那儿住。他做了个炕不要紧,大家都不高兴我,说:「收了个徒弟,来了就做当家,做boss,也不听人家话,也没得到人同意,就自己搭个炕自己睡。」这话听上来,我觉得很不自在的;收了个徒弟被人这么讲闲话,我就对徒弟说:「谁要你搭的这个炕啊?」他说:「没有人叫。」「那么你为什么搭呢?」「我要睡午觉,我要搭炕睡觉。」我说:「那好!你到庙上,你做什么事情应该先问问旁人;你不问旁人,你就搭炕,自己这么样子自专。庙上不是没有主人嘛!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呢?」他说:「那我已经搭了,有什么法子?不然,我把它拆了它。」我说:「你呀!拆就不要拆了,已经费这么多任务。」我北方的精进香,有这么长,一支香点起来可以着两个钟头。我说:「你点一支精进香到佛前去跪去,这是我惩罚你了。」他看看我:「唔!」 他是山东人,山东人很刚强的。他看看我,说:「唔!」就答应了;答应了,我到我房间去,过了有一个钟头,我去看看他跪了没跪。我到他住的地方一看,他没有跪,在那儿还大摇大摆,自自在在,趾高气扬的,很凶的。然后我自己点了一支精进香,我自己就跪在佛前,我说:「好!你不跪,我现在替你跪。你是徒弟,你不听师父的话,可以的。但是我这个做师父的,我代你来受这个惩罚。」就在佛前跪了,这回他也跑去跪。我说:「那是我陪着你跪,还是你陪着我跪呢?如果要是你陪着我跪,你还有很多的工作。如果我陪着你跪,我根本也不需要跪。」这么样子,我把一支精进香跪完;跪完了我起来,由此之后这个徒弟很乖的,再也不敢不听话了。那么这是我在出家后教化徒弟。 我那时候为什么要跪呢?我觉得我自己道不足以感人,德不足以化人,所以要以身作则来自己惩罚自己。谁叫你要收徒弟呢?收徒弟若不能跪精进香,怎么可以收徒弟?所以,这是我的哲学,这是我的逻辑学。那么这个徒弟以后也很用功修行,又会四十二手眼。他这个手上什么都可以看得见的,都很诚心的,也有力量给人治病。但是我说:「你不要给人治病!你治病,你惹出麻烦来,妖魔鬼怪来找你,你那时候又没有办法了,你还不够道行呢!」那么以后他不敢再给人治病。 「尚难糊口」,那个农夫种田种得那么困难,有的时候吃不到好东西,不能吃饱了。「糊口」就是吃不饱。「我则安坐受食」:农夫那么辛苦,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有粮食生产出来;我们这个出家人,不劳而获,不耕而食,也没有辛苦,「则安坐受食」,就坐在这儿吃饭。「犹不称心」:吃饭的时候,还尽想吃好味道,没有cheese(吉士),就要牛油;没有牛油,就要找面包;没有面包,又要找花生。总而言之,总要找一点好东西吃:「这不够营养,这太吃亏了!」总觉得口里要吃有味的,总是这样子。不称心,就是觉得今天的饮食太不好了,也没有味道,也不咸,也不淡,啊!真是难吃!唔!这个火候也不够,调味也不好,一点味道也没有。就不称心,不满愿。 不过我们万佛城这些个人,我还敢保证不是这样的。我们万佛城吃什么东西都是大家吃饱就算了,没有人一定想要吃什么味道的。美国人对调味上还不太注意,唯一的执着就是cheese;若没有cheese,那可不行了,这是美国人的执着。所以,有的时候我叫他们买多一点cheese给大家吃,有的时候就一点也不买,就给他吊起来,制裁他们一下,看你没有cheese,吃饱、吃不饱?这是教化美国人的方法。你欢喜吃就给你多多的,你再欢喜吃,就不给吃;不给吃,把他们馋得就流口水了,每一次吃饭的时候就各处找,没有cheese吗?有没有cheese?就找 cheese。中国人就看看有没有饺子?有没有包子啊?有没有馒头啊?这是中国人的习惯。美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就有那个习惯。总而言之,大家都各有所长,各有专长。 「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好像我们穿的布,那个工人就一天到晚来纺织这个布。不已,就是这个工作总是不完的,很艰难困苦的,才织成布。「我于安服有余。宁知爱惜」:我呢?就用得很安然的来穿这个衣服,还很多多余的,也不知道爱惜这个物质的艰难。 卍 卍 卍 那个织布的人在那儿辛辛苦苦地织布,用那个织布器;现在用织布机,容易了,但是也不是很容易,也都有它的困难,有它不容易的地方,不过生产得多了。为什么生产得多了?因为人多了。人多了,你要还像以前那样用织布器那么织,用手擦来擦去的,那怎么来得及?所以现在人多了,这个机器也就发明了。种地也是这样。 怎么以前没有机器?他们人没有那么多,不需要,自耕其食就够了。现在这么多人,人人还有旁的工作,怎么可以自耕其食呢?不行了,所以就发明机器。现在人多了,有的时候算数这个数目也大了,算不过来,所以就发明计算机,computer。将来又不知道会发明一个什么东西又超过computer。「犹自艰难」:织布的人,有的时候自己织布,自己不能穿,因为要卖了换钱,所以,犹自艰难,自己很艰难。「我于安服有余」:我平平安安的就穿上这个衣服,我还有剩的。「宁知爱惜」。你应该知道爱惜这个布,爱惜这个东西。 〈朱子治家格言〉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早上吃粥,中午吃饭,你应该想一想,这个粥的来处也不容易,这个饭的来处也不容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半条丝、半条线,你应该要想一想,这个物质的来源是很不容易的,很困难的。人,总要常常知德报恩,知道人家这个来处,所以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要有三念。 三念就是有一碗汤,用汤匙先喝三口汤。这三口汤,第一口汤这样想:「愿断一切恶」。愿断一切恶包括吃饭的时候,不要生一种这个分别心;不要分别这个有味道,没有味道,好吃不好吃:不要生这个分别心,有什么就吃什么。也不要挑食选择食。你吃饭也不要打旁的妄想。不要想这个地方的饭真是不好,也不能讲话,所以就讨厌到极点。「这么不自由!我坐监牢吗?我到这儿来,我拜佛有这么多规矩!」不要这样想,否则你吃下去不太容易消化。那么,愿断一切恶,这个「恶」,就是想来想去,想东想西,尽想人家不对。你要知道,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你常想人家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那你自己太苦了;你若不苦,为什么尽想人家不对?为什么不回光返照?所以,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呀! 那么第二口汤是这么说的:「愿修一切善。」我把我的习气毛病都要改了,我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愿断一切恶就是诸恶不作;愿修一切善就是众善奉行。 第三口汤是说的:「誓度一切众。」我愿意度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希望他们离苦得乐。这是喝三口汤做这三种的观想。 还有五观。这五观就是: 一,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算计算自己有什么功德受这供养,也计算种田的人经过多少的辛苦,才能把这个米粮收成回来。量彼来处:度量度量所吃的东西的来源。 二,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第二个,我吃这个饭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德行?我德行或者圆满,或者不圆满。我吃这个饭,是对得起这个饭,对不起这个饭,要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才能受人的供养。 三,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第三我要防我自己这个心。我要离开我的过错,不要挑食。不要说好吃的我就生出贪心了,吃多一点;不好吃的我就试一试,没有什么味道,再也就不吃了:好吃不好吃都要平等,都一样的。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做为宗旨。 四, 正事良药,为疗行枯。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因为吃饭就像吃药似的。你要不吃它,没有gasoline,那个汽车就不跑了。我们不吃饭,这个人就不能生存了。所以,正事良药,我们吃饭,不要找它的味道。我们等于吃药一样,好治我们饥饿这个病;把我们饥饿的病治没有了,就得了嘛。 五,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第五,我因为想要修行成道业,所以现在我受这种的饮食;不是说尽是贪好味道吃。所以穿衣服也是要这样子。穿上衣服的时候,也是要想一想我有什么功德穿这个衣服;不是就这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吃饭,也不知道为什么穿衣服,也不知道怎么样就睡觉,这都要研究研究,这都是最切身的一种问题,所以要懂得。 「彼则荜门蓬户。扰攘终身」:他住的房子也很破的,院子门都是很破旧的,甚至于长草那样子,这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安乐。「我则广宇闲庭。优悠卒岁」:我住的地方就很宽广的,庭园也很大的,花园子、水池子,什么都预备得很现成的,那么很优游自在的,一年一年地都过去了,也不必辛苦。 「以彼劳而供我逸。于心安乎」:以旁人的劳苦,而供我自己安逸享受,我们自己问问自己的心,过意得去,过意不去呢?「将他利而润己身。于理顺乎」:用旁人的利益而肥润自己这个身体,这合理吗?这是不合理的。「自非悲智双运」:那么怎么办呢?就要你修慈悲观,修智慧观。「福慧二严」:修福还要修智慧;你修福修慧,福慧二严,才能给世俗人种福。「檀信沾恩。众生受赐」:你这样修这福慧二严,给施主回向,他们才能得到恩惠,众生也都受你好的这一种恩赐了。 「则粒米寸丝。酬赏有分」:你受人家的粒米或者寸丝,你将来都要还报的,所以说:「善施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你不修道,披毛戴角还。」古人说:「一粥一饭,你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这地方我们都应该知道的。所以你若不修行,你就是三心不了水难消;你就喝人家供养一口水,将来也要还报的。你如果不修行,「恶报难逃」:将来是要还报的。「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四种的因缘。 念众生恩 云何念众生恩。为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蝡动娟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怎么叫不忘了众生恩呢?众生就包括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有想、无想、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等等的十二类众生。这十二类众生,所有的蚊虫、蚂蚁都包括在内了。「为我与众生。从旷劫来」:我和这十二类的众生,从旷劫到现在,「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因为世世生生,头出头没,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彼此有恩。」彼此都互相有恩,互相都有一种恩泽。 「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现在虽然隔世,都不明白了,很胡涂的,所以彼此都不相认识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以这个道理来推求、推测,彼此应该互相报效。报就是报答;效就是效力。「今之披毛戴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这一切的畜生,你怎么知道你以前不是做牠的子女来着呢?「今之蝡动蜎飞」:现在这一切的蠢动含灵,很微小的这种动物,好像蚊虫、苍蝇,很微小的这种能飞的东西。「安知不曾为我父乎」:你怎么知道,往昔我不是做披毛戴角这一些的儿子?那么今生这个蜎飞蝡动,这么多微细的生灵,不是做我的父亲来着呢? 「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每每看见年纪轻的就离开父母了,到年长了,把父母的容貌都忘了。「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何况在前生的父母、子女呢?以前姓张的或者姓王的,现在都记不清了。「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他在那儿号呼于地狱里边。「宛转于饿鬼之中」:又是在饿鬼里头宛转。宛转就是出不去。「苦痛谁知」:他们的痛苦谁知道呢?「饥虚安诉」:他或者吃饱了,或者还是饿呢?或者在那儿饿得受不了,去告诉谁呢?「我虽不见不闻」:我虽然没有看见,没有听见。「彼必求拯求济」:可是他在那儿一定要找人来拯救他,来济度他。 「非经不能陈此事」:要不是在经典上,不能说明白这一些个问题。「非佛不能道此言」:要不是佛那么聪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说出这种前因后果,这种很详细的道理。「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那一些个邪见人,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了。那些个邪见的人,他不信有因果。「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菩萨看那个蝼蚁,都是过去世的父母,未来的诸佛。「常思利益」:利益这一切的蝼蚁,就是蚂蚁。「念报其恩」:都是想要报父母的恩,报诸佛的恩。「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第五种的因缘。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宣化上人讲经典、咒语、文集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