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乡法师:对在家居士解释佛门礼仪--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云乡法师所有开示



 云乡法师:对在家居士解释佛门礼仪


 下载DOC文档  



开场白
    去年12月末的苏州,天气凉凉的。当时我本来因为有些急事要离开江苏,可是听说近期佛学进修班有一个关于佛门礼仪的讲座,于是决定留下来旁听。
    那天是西园寺僧职云乡法师讲的。他说出来的道理似乎都很平常。就像新鲜的空气和水那样平常,却不可或缺。
    听了这次讲座之后,我非常愉快。觉得心里阳光普照。或者应该说是佛光普照。觉得朴实的生活是那么优美,一刻千金。
    随后,我把讲座的内容记录了下来,经云乡法师过目、允许,发在这里,希望与大家共享。
    然而我复述的只是一些形成字句的语言。我无法在这里复述当时主讲者作为出家人的威仪。包括他的姿态,神色,语气。那些其实也是语言的重要部分。
    我只能说说自己在讲座现场的一点体会,那就是佛法可能会让人感受到的热烈与凛然。
    热烈得令人不能嗔恨,凛然得令人不敢贪爱。
    ——我这样使用修辞手段来形容佛法,就像一个小孩子试图用七彩的铅笔描绘天空,必然是很拙劣的。
对在家居士解释佛门礼仪
——2008年12月讲于西园戒幢律寺般若堂
云乡法师

    今天跟大家说一说佛门的礼仪。佛门的礼仪跟其他的礼仪有些差别,因为佛门的礼仪融入了佛教的文化、佛教的理念,还有佛教的修证。

一、礼仪的字面意义
    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礼仪。先从字面的意思说一说。先把字面的概念界定清楚,其中的意义就得到一半了。如果概念都没有了解清楚,开头没开好,就会学得乱七八糟。
    在古代,礼是往来的意思,所以有个词“礼尚往来”。人是群居的动物,是社会性的动物,大众在一起共同生活,需要礼仪,需要往来,需要人际关系。说明白了,礼仪就是打交道的仪式。你会跟大家打交道,展现出一个佛教学子跟人打交道的高水平,那就展现出佛门礼仪了。
    礼仪中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内容——规矩。规,代表范围;矩,代表尺度。前已言之,礼仪是跟人打交道的仪式,那么规矩就是这个仪式的范围和尺度。

二、礼仪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开始具体讲佛门的礼仪,指向的目标是:用佛法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应对一切人和事物,其中佛门的尺度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要学习佛门礼仪呢?因为我们已经皈依佛门,要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来改正自己,来修炼自己,礼仪这一门是非常重要的。开始的三皈依,就是一个佛门的仪式,佛门的规矩。从一开始直到最终成佛,可以说都离不开仪式。
    礼仪重要到什么程度?比如说,有人学了很多佛法知识,唯识、华严、天台、禅宗……样样都通,但他不会做,那也不行。如果想把学到的知识应用起来,那么礼仪是重要的一门。
    佛法,不仅修心,不是心好就一切都好,还要表现出来。要通过对心的改造,把你所学的佛法、你的文化展现出来,这才是真正的仪规,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你的修行让人看不见,或者没办法跟大家融合,那么你最多成个辟支佛。你没办法跟大家打交道,你即使修成佛,又能如何呢?无非是自己解脱而已。作为大乘的居士,要通过佛法的修行,来改造自己,来影响他人。那么,规矩非常重要。
    规矩,不是我要求你们怎么做,或者佛要求你们怎么做,或者佛教要求你们怎么做,而是你们必须如何做。因为你想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成为一个更伟大的人,成为一个菩萨,那么你就要知道法度。如果你不知道法度,跟人一开口说话就说错了,或者见了长辈、下辈没办法应对,别人就会觉得:你学的是佛法吗?

三、生活中的礼仪
    佛教的礼仪非常多,包括吃饭、睡觉、进寺庙、烧香、拜佛……等等很多方面。如果细讲,可能要分二十多门。今天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不能一门一门地讲。我怎样来讲呢?从你早上睁开眼睛开始,到你晚上睡觉眼睛闭上为止,就讲这一天的时间里你要做些什么。

    (一)起床
    作为佛教的居士,我们应该怎么起床呢?起床的时候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心中应该想什么呢?有没有看见自己躺在床上要起来的那一刹那之间呢?这都非常重要。很多人修行,忘记了刚开始的这一刹那。他已经起床了,牙都刷完了,还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这样的人,大有人在。如此的修行,昏天暗地,你在做什么?佛法的修行,就是让你保持一种正念。时时刻刻都知道你在做什么,那就是佛法。
    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你应该告诉自己:“我将会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将会不断地向上。我要成为一个欢喜的人。”先给自己树立这样的信心。时时刻刻都可以这么去想,告诉自己要断掉烦恼,要成佛。那么,你肯定会朝这个方向去努力。这就是开头的一颗菩提种子,已经种下去了。佛法是通的,对世俗的人,早晨的第一念也很有用,我会告诉他,可以这么提醒自己:“我要成为一个开心的人,努力工作的人。”
    作为佛教的居士,接下来,心中要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忆念三宝。没有这样的忆念,你今天一天都会觉得离三宝很远。很多人修行,已经醒来大半天了,他才想到要打坐、要念佛、要烧香。第一念就要想到三宝,这样我们离三宝才会越来越近。
    然后,告诉自己:“起床。不要赖在床上。”徐徐地起床。
    倘若是作为家庭主妇,你要起得比家里其他人更早一点,帮先生和孩子准备洗漱的东西。作为佛教居士,要勤劳,要改掉早上不起床的习惯。修行就是不断地改造自己。佛门的仪规,第一先要早起。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很没时间,很紧张,那往往是因为早晨多睡了三十分钟。如果早起三十分钟,你会觉得自己多了很多时间。你会在那没有人打扰的三十分钟里,把很多事情解决掉。
    起来,先洗漱。要把佛法用到这里边去,第一你就要先想到节约用水。不要乱消耗,本身也是培福。牙在刷,水还在白白地流,这种现象是常见的,仪规就是要改变这些东西,让自己不断地向上。

    (二)上香
    洗漱完了,起码的,肯定要给佛上香。那么现在就要说到上香的礼仪。
    无论是到庙里上香,还是在自己家里的佛堂上香,都有礼仪。
    平时在家里上香,不必烧三柱香,一柱就可以了。因为烧三柱香,烟太大。一柱清香,就代表着一片虔诚。
    很多人不会拿香。应该把点燃的香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一举,举到眉心,然后上香。

    (三)礼拜
    接下来肯定要礼拜。
    礼拜之前先要合掌。我要说一说合掌的仪规。很多人不会合掌。真正的合掌很简单:两手的指尖先合起来,然后放在一起,掌尖保持向上,眼睛能看见无名指的指尖。掌的高度就是当胸,双肩放松,打开你的肘。
    礼拜的姿势,很多人学佛多年,都知道,我就不在这里示范了。如果你们想再规整地学习一下,可以看相关的书和光盘。
    一般我们礼拜,是礼三拜。其实,拜三拜,起来一问讯,这只是一礼。真正的礼佛三拜,是拜九拜,这才是一个大礼。

    (三)诵经
    这时候,你可以诵经。早晨有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诵《金刚经》,诵《大悲咒》,或者诵三遍《心经》……都好。跪在佛前诵也行,在佛堂旁边放个凳子,坐在那里诵也行。诵经的时候,要放下一切,专心致志。
    诵经有两种重要的方法。一种叫止诵,一种叫观诵。
    止诵的时候,心无杂念,一字一字,好像流淌的泉水,一滴一滴,总是流在同一个位置上。
    当止诵有一定功夫了,就可以观诵。观诵,比如诵《心经》时,“观自在菩萨”,观想有一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是怎样一种境界呢?或者诵《弥陀经》时,诵到各方有佛,你就观想自己处在虚空之中,看到东方有很多佛,西方有很多佛,南方有很多佛,北方有很多佛,忘掉你这个佛堂,忘掉你这个家,忘掉这个地球,这就是观。
    如果止诵,就不要去思维,不要去分别;如果观诵,就要思维法义。比如诵《金刚经》,佛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什么感觉呢?你就要思维这个法义。当然,这个法义你要提前抉择好,诵经的时候,只是一刹那间而过。为了能够观诵,平时你要去听闻讲《金刚经》,了解其中的意思。
    诵经后,我们要回向,回向给谁呢?给所有众生。不要只想着你自己。不要想着:“我今天腿疼,我念一遍《金刚经》吧。”如果你腿疼,你要想着:“十方世界所有和我一样腿疼的众生,今天腿疼都消失了。”把你的心量扩开,不要只在你的身上打转。如果在你身上打转,那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回向,真正的功能是什么?就是冲破自我的局限。不是去执著什么,而是放弃、舍掉。
    回向之后,再礼佛三拜,结束你的功课。

    (四)早餐
    下来,作为家庭主妇的,就是要做早餐了。
    我们现在的人很懒,大多睡到九点四十五分才起床,尤其是年轻的人,不做早餐。医学上说,早餐如果不吃的话,心脏负荷会超重,而且特别容易得心血管的疾病。所以早餐一定要吃。晚餐可以少吃,或者不吃,这是合乎生理规矩的。现在很多人晚上吃得多,早上几乎不吃。当然我们也不必强求谁。可是,你想身体健康、精神百倍,就应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做早餐时,你不应该想到:“天天给先生做早餐,给孩子做早餐……多麻烦,这简直是一个负担!”你应该怎样来想呢?应该想:“我今天要供养他们,供养我的父母,供养我的家人,乃至要供养三宝,要供养一切人。”用这种心态做事,你还会牢骚满腹吗?肯定不会,心态肯定会很好。
    我们为什么会烦恼?就是自己在做这件事,但是心态不好。为什么心态不好?就是老觉得:“我在给别人做事情,我给你做事情,我对你这么好……”那你就违背了布施的原则,三轮体空的原则,就是没有我,也没有施的东西,也没有受施的人。可是我们处处著在这个上,觉得“我在给你做东西”,很烦恼,好像受压迫的感觉。所以有人会发出这样的慨叹:“女人很辛苦!”
    女人很辛苦吗?女人是菩萨,一点都不辛苦。这个世界离开了女人能转吗?女人很重要。不要觉得辛苦,应该觉得很高兴。把先生、孩子、父母、师长,都要照顾好。

    (五)吃饭
    做好了饭,就要吃饭。这里有重要的仪规。对居士来说,在佛门里吃饭,和在家里吃饭,要求是差不多的。
    第一个要求是什么?静默。不准有声音。不准唱一首锅碗瓢盆的赞美曲,“啪啪”地响。安静的时候吃饭,本身是一种很好的享受。发出各种响声,别人听了也烦恼。所以佛教的吃饭,严禁说话,严禁杯盘响。
    有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我在西安大雁塔住,那是玄奘法师翻译经典的地方。当时玄奘法师的译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皇帝来参观,看见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里吃饭,却听不到碗筷的响声,而且没有任何人提出要求,多么肃穆,多么庄严。皇帝吃了一惊,对玄奘法师说,假如我的军队像你们这些出家人这样整齐,那我的军队可以所向披靡。
    第二点,不要挑好坏。能吃就要有感恩之心。你要想到,很多人还没得吃呢。知足才能常乐。
    第三点,吃完之后,大盘子放在底下,小盘子放在上面,再小的盘子放在上面,然后你再走,这是一个重要的规矩。西方人用餐,如果收盘子的服务员没来,他们也会把吃完的盘子这样叠放起来,非常整齐。不像我们这边吃饭,经常吃得一桌子都是残羹剩饭,像战场一样。
    吃饭的规矩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修养,代表着内心境界。你有没有知识、文化,你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跟我面对面地吃饭,我能看穿你。
    这代表着人的修养。以前我的师父告诉我:“你允许你的地板上有这么大一片污点,你一定会允许你心中有比这更大的一块黑暗。”生活中整整齐齐,活得才精神。
    第四点。请客吃饭,客人没到,我们不能先动筷子。作为小孩子,长辈没到之前,不能先吃。
    但是现在的教育不同了。现在家长让最小的先吃,孩子吃完大人才吃。
    以前不是这样。以前一大家子人一起吃饭,孩子先吃完了,要对父母说:“我吃完了。”如果父母允许,才可以离开。如果父母没说话,就应该坐在那里,等他们吃完,一同起身,这才是规矩。
    现在太“民主”了,反倒不好,人没有上下。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没有师长,没有规矩,就这么乱。
    我们作为佛教的居士,吃饭的时候更应该遵守规矩。作为家庭主妇,吃完了肯定要收拾碗筷,这都不消说了。
 

(六)入寺
    假如你吃晚饭了,预计接下来要去寺庙,那么现在就要说到,怎样入寺,入寺之前应该准备什么。
    入寺,是要见圣人,见师长。有的人,父母灵位也供在寺庙里。你要来见他们,该怎么样做呢?
    你是来供佛的,那你可以带鲜花,可以带水果,也可以带菜,都没有关系,但是不必带太多,虔诚心功德最大。甚至你可以什么都不带,带一片欢喜心供佛也挺好,或者到寺院里帮忙也可以。
    入寺要做什么?是拜佛呢,是听法呢,还是问候你的师父呢,你要先计划好。不要来了之后,碰见什么做什么。
    今天要进三宝之地,在家里的时候,你先要告诉自己,作为妇女,不要化浓妆,不要穿得太艳丽,太暴露。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贵妇人,乘的是金马车,穿得很华丽。但她要去见佛的时候,总是先在寺院门口下了车,换上布鞋和朴素的衣服,把她的璎珞、宝珠等装饰品摘下来放在树底下,再去见佛。朴素是最美的,装点出来的美丽太人为化,所以她用朴素的形象、朴素的心地去见佛。
    我们也应该如此,进寺庙不要打扮得太招展。过分地打扮,一来见圣人时显得不恭敬,二来也许会让圣人动心。要避免这些。

    (七)上殿
    入寺之后,先要直登大殿。为什么?佛在那里。一定要先去拜佛。或者从天王殿一直拜进来也行。因为我们皈依的是佛,我们又不是天天在寺庙里,偶尔一来,要先去拜佛。
    在大殿礼佛,和在家里一样。大殿上有时候不准上香,如果上香,跟在家里也是一样的。

    (八)见僧
    在寺庙里,肯定会见到出家人。现在我们就讲跟出家人打招呼的礼仪。
    见到一个出家人,也许你不认识他。不认识,打招呼太尴尬。但你是一个居士,不能甩手而过,像没看见似的。你不用问讯,也不必说话,一合掌,走过去,这才合乎规矩。
    那么见到熟稔的出家人呢?如果他德高望重,那你就要礼拜。礼拜他,跟礼拜佛一样的拜法。一般是三拜。师父说“一拜好啦”,那你就拜一拜,不要强行继续拜。或者师父说“不要拜啦”,你也可以不用拜。有的人,年长的师父说不要拜,他还继续拜了好几拜,最后师父没办法,只好撑着身子起来扶了扶他。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国王去礼拜尊者宾头卢,心里想:“尊者这么傲慢!我是一个尊贵的国王,来礼拜他,他理都没理!”尊者有他心通,知道他在想什么了,于是第二次国王又来礼拜的时候,尊者就起身向前走了七步,迎接国王。后来国王得了什么样的果报呢?他的国家被别人侵占了七年,这七年中,他无法坐在国王的宝座上。
    礼拜出家人,出家人是不用回礼的。在中国,讲究“礼尚往来”,出家人有时候会合个掌。而在东南亚,居士们礼拜出家人,出家人走过去,你拜你的,我走我的。这不是傲慢。你的恭敬心、虔诚心,所得功德是你的,跟他有什么关系?你礼拜,你还要管着他啊,这是一种执著。
    拜完僧,要说些什么话呢?在古代就说:“和尚安康否?少病少恼否?正法得弘否?……”现在这么说,人家听不懂,要用现代汉语:“法师,你还好吗?身体健康吗?”
    如果法师忙着,只是跟你寒暄两句,那你就要有眼色地走开,让他做他的事。如果法师跟你交谈,问你最近学什么佛法,有没有打坐等等,你都要如实地回答。你也可以请教法师一些修行上的问题。

    (九)供养
    前面说了,供佛,用鲜花、水果……供僧,应该怎么供呢?一般人往往是这样的:掏出一百元钱来,赶快塞给师父。这倒也可以。可是旁边不理解佛教的人看到了,总觉得“和尚真爱财”。我们供养师父的时候,不要锦上添花,要学会雪中送炭,了解到师父缺什么,你就供养什么。
    供养三宝当然功德很大,而我们更应该多多地做些慈善的事。比如放生,比如去敬老院、孤儿院布施一点点。布施是没有固定对象的,众生也是佛,我们应该多做利益众生的事。
    有的人是这样的,放生的时候,告诉抓鱼的人:“你多抓一点鱼给我,明天我要放生鱼。”你是放生,还是放死?放生是救刀下的命,生出怜悯之心把它买下来放掉。

    (十)闻法
    如果寺院里有讲经法会,你要来学习,应该注意什么?
  有的居士,已经来这里听了十几堂课,但是连起码的规矩都忘掉了——在这样的公共场合,要把自己的手机关了或调成震动。这代表着一个人心目中尊重不尊重他人,有没有妨碍他人的意识。这件事情我讲得严厉一些,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修改自己,我们想更上一层楼,对自己不下功夫是不行的。否则,皈依三宝有什么意义呢?
    进门后次序而坐。如果你迟到了,或者听经的过程中有事有出去,要先在偏位上问讯,再进来或者出去。
    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太注意。对自己不注意,最多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无法成为更优秀的人。学佛,要避免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状态,要克服不尊重他人的习惯。中途从讲堂里退出,不是不行,但重要的原则是不能影响他人。要徐徐地、安静地走出去。最好是能一直听完,然后大家一起回向。
    听完课,如果没有时间再去大殿礼佛了,也应该站在院子里,恭恭敬敬向大殿问一讯再走。

(十一)过堂
    在寺院里,有可能跟出家人一起过堂吃饭。我说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你不能出声。你可能碗筷放得不对,可是最重要的是你不能说话。“给我打点儿这个菜”,这不行。你不必说话,会有人给你打菜的。
(十二)约定
    特别地邀请出家人去素餐馆吃饭,也是允许的。但是要跟人约好。
    这里就牵扯到跟人约定的问题。这代表着你守信与否。
    我先讲一个故事,弘一大师的故事。弘一大师,大家应该知道,李叔同先生,著名的高僧。他在俗家的时候,有一次在上海跟一个朋友约好,明天早上七点钟你来找我,我在家里等你。那人七点零五分来了,只差了五分钟。李叔同先生就告诉他,你迟到了,我已经安排了别的事情,明天或者后天再约吧。接着给了那人一个闭门羹。这是为了教育那人,告诉他一个道理,跟别人约定的事情,一定要守时。
    我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告诉自己,时间观念很重要。所以我每次跟人约定,我都至少提前五分钟到达。
    佛教的居士,更要注意守信守时。约定了什么事,那天无论是风雨还是什么情况,都应该前往。或者不去了,那就应该提前告诉人家,让人早做安排。
    一般的人,往往是随口而说。别人说哪天一起吃饭,回答说“可以呀”,然后到了那天,没去。他说请你吃饭可能不真诚,你回答也就更不真诚,这其实就是妄语。既然约定了,就要实现。

    (十三)孝道
    平时在家里,怎样应对自己的父母呢?佛教的礼仪中,也包括了这个内容。
    对父母应该怎样呢?常常问候。歌曲里不是讲了:“常回家看看,哪怕刷刷筷子洗洗碗。”如果你跟父母不住在一起,那你也应该常回家看看,跟母亲或者父亲说说话。
    有人就会问我:“那,师父你有没有常回家看看呢?”我可以说,我虽然没有常回家看看,电话我倒是常打的。
    但是几年前我不是这样。我不但不回家,电话我也不打。父母打电话给我,我就说我要做事情。今天看来,那时我做错了。那时候我以为,一旦修行,就要脚不沾地,腾空而起。哪有这回事情呢?修行其实是要脚踏实地,好好地做一个人。
    作为俗家人,更要好好地照顾父母。不是父母老了没人养,而是父母老了争着养,这才符合佛教的道理。对于父母,除了恭敬,尊重,还要供养。作为子女,你要有这份心。当然你可以随力,不必强求。如果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没关系;如果你是“力有余而心不足”,那就可怕了。佛教讲轮回,有一天你的儿子也会“力有余而心不足”啊。我们对父母一定要尽孝,要问寒,要问暖。
    俗家人学了某种技术,对于教导你技术的师长,跟对父母差不多,逢年过节要去拜访一下。

    (十四)交友
    佛教的居士应该怎么交朋友,这很重要。
    很多居士交的朋友,不是居士,是打麻将的,是掷骰子的。我们凡夫总是不断地被环境所影响,你交往了这样的朋友,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一个人如果交一个好朋友,比你有二十万的存款有价值得多。如果你有二十万存款,却交了一个恶友,也许要不了三年你就输光了。你如果有个好朋友,穷困的时候,他会帮助你、支持你、开导你,这比财富更重要。佛教讲亲近善知识,我们交友也要交良师益友。
    如果一个朋友,他的心念是邪的,你发现他很谄曲,很虚伪,对你说的是这样,对别人说的是那样,或者和别人当面有说有笑的,等人家一走,转过身来就对你说他怎么坏怎么坏……这样的人,你一旦发现,你就告诉他:“阿弥陀佛,祝愿你早日成佛!”就结束。这样你才不会被他同化。古人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我们要交善友。
    而且,交朋友要交比你强的,比你有知识、有文化、有修养的。为什么呢?他可以带着你向前跑,给你一个好榜样。这就是交友的规则。

    (十五)家庭
    这是重要的一环。因为你们都是居家的,已经建立了家庭,或者将来要建立家庭。今天我还看到有的居士是一对一对来的,这是佛教家庭,将来你们的子女也会学佛,那是很好的。

    1、夫妻
    古人讲夫妻要相敬如宾,佛教更是礼仪化。经典中记载,男子对妻子,要不定时节地买些东西给她。这是很重要的,因为你们是俗人。作为妻子,要支持你的丈夫,重要的时候甚至要替他担当,你要爱他。男的要体恤你的妻子,要对她好。
    作为学佛的人,连家庭的事情都处理不好,你学什么?学佛就是为了让你更好,而且要好得不得了。
    有些人学佛了,反倒家庭处理得更不好了。为什么?原因到底在哪里?有没有从自己身上找一找呢?
    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处理有两个重要的原则。第一是忠诚,第二是理解。
    忠诚,就是相互之间没有多少秘密。
    理解更重要,如果不理解,就麻烦了,要么冷战,要么白热化。
    作为妇女,你要理解你的先生,他很辛苦,他在外边工作不容易,他可能受了领导或下属的压迫,回家偶尔会发发牢骚,你要学会听,还要开导他。因为女人在家庭中除了是妻子,也是母亲,如果女人只是女人,没有母性,这样的家庭也不太好。对待丈夫,有时候要像对待小孩一样去关怀他。
    丈夫也要理解妻子,她在家里要做饭,要拖地板,要洗衣服,要接送孩子……要做很多事情,她很辛苦。有时候她发发牢骚,听!多听,多想,多理解。
    家庭成员之间为什么发生矛盾?原因就是缺少沟通。缺少沟通的原因是什么?缺少理解。

    2、子女
    孩子教育也是一个大问题。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孩子教育问题非常棘手。这是因为从小你就给他灌输了一个理念:“你是家庭的主宰,你是家庭的中心,你很重要。你重要到什么程度?哪怕我吃的是干粮,也要让你喝上很好的汤。”你这样照顾孩子,他可能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信心。在家庭里边,他有这样的自信:“我是皇帝,我说了算。”可是他一出门,你看吧,他变得随顺得很,对谁都好,人家把手一举,他马上就低下头。他为什么没有正常的自信心呢?就是因为家里谁都对他好,谁都不能说他半个不字。
    我们教育子女,最好是用佛法。告诉他因果的道理:“现在不好好读书,不听话,不守规矩,将来你就是街边的一个痞子,没用!对国家没用,对家庭没用,对父母没用。你想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
    很多人是家庭里出了问题,子女不听话了,才来找佛法,来不及了。
    还有一点,家庭里要有层次。现在讲“平等”,变成父母把孩子捧着,而不是孩子仰望父母。当然,这种仰望不是怕你,而是尊重你。孩子有尊重父母、感恩父母的心态,自然会对父母好。
    你自己先要有感恩心,然后灌输给孩子一种感恩心。你要告诉他,感谢你的老师。
    有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我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旷课了,没去上课,也没回家,就在外边玩了一个上午。下午我去学校,老师问我,我就撒了一个谎。但是老师知道实情,因为老师派其他同学到家里去看过,看我是不是生病了。听到我撒谎,老师生气了,给了我一巴掌。要是现在,老师这样对待学生,可能要跪下来给学生求忏悔。但那时候不是。老师扇了一巴掌,我非常难过,没有检查自己,只觉得在同学面前伤了自尊。回到家里,我流泪了,跟父亲说老师扇了我一巴掌,小小的心灵里边希望得到支持。但我的父亲没有支持我。他也没有打击我。他只是告诉我一件事。他说:“比如你今天站在十字街头,这条路走过去可能是光明大道,那条路走过去可能是荆棘丛生,当你快要走上那条路的时候,旁边有个人把你狠狠扇了一巴掌,把你打入正途。你觉得是打得值呢,还是不值?你是要高兴呢,还是要哭呢?”
    我记住了这件事情,到今天还记得。我的老师做得对,我感念他。如果他不扇我那一巴掌,也许我出不了家呢。
    我们应该常存一种感恩心。而不是谁说了我家孩子,就怨恨谁。为什么说你家孩子?也许因为你家孩子有错。你不能把自己的宝宝看作是完美的,对别人家孩子越看越不顺眼,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不大好。
    你要感恩。别人说你,那是对你好。即使他看不惯你,他说你也是对你好,他是为了修改你。
    我父亲跟我讲过一个道理:你到医院里去挂专家的号,请人给你找毛病,又要花钱,又要吃药。现在一不花钱,二不吃药,有人找上门来找你毛病,说你哪里哪里不对,你应该高兴才是。古代的圣贤在书里说:“闻过则喜。”别人说你的过失,你应该欢喜,因为你从此之后将再上一个台阶。不是别人说你几句,你面红脖子粗,要跟他对着干。那是愚痴的表现,实在没必要。
    这也是规矩,心里的规矩。你要把心里那种以我为尊的规矩,变成感谢一切人。对子女也灌输这样的思想,他自然就听话了。

    3、婆媳
    家庭关系中还有一个难处理的,就是婆媳关系。这可以说是人类重要的一环。
    妈妈执著于儿子,“他是我的儿子,他要听我的。”妻子呢?“他是我的先生,他是我的依靠,他不能转向,他要听我的。”这个当儿子和当丈夫的很难做。婆媳的矛盾就因此而起。
    但是有一个解决的方法。为什么婆媳关系不好?是因为我们说话的时候不注意。婆婆出去见了朋友,说她的媳妇哪里不好,哪一天怎么对不起她,哪一次给她熬汤,故意放了很多盐。这个人听了,把话传给媳妇,两个人的关系就会更恶化。媳妇出去也说,我婆婆怎么不好,就这样恶性循环。
    你去看,凡是婆媳关系处理好的,婆婆跟媳妇都是互相赞美的。婆婆总是说,媳妇怎么好,哪一天给我买了一块手表,哪一次出差还给我买了金耳环,哪一次我生病了,她急得不得了,又叫车,还到医院来照顾我……如果是这样不断地赞美,婆媳关系很好处理。
    假如婆媳关系处理得不太好,那就从现在开始改变自己,开始赞美对方。没看见对方的优点,也要想办法找出她的优点,赞美她。这样,婆媳关系肯定会处理得恰当。
    你不要觉得婆媳关系好像不涉及礼仪。这也是礼仪,这种礼仪更微细,从心上改,从你的思想认识上改。
    除了在当面赞美,你更多地应该在背后去赞美。最怕的就是当面赞美,可是背后不是这样,她听了之后更气。你应该当面少说赞美的话,背后多说赞美的话。人都喜欢听好话。

 

(十六)晚课
    这些话说完,已经日暮了,我们要说到晚上的功课了。晚上,我们依然在佛前要上香,要礼拜,要问讯。
    我要说到打坐的一些仪规。打坐是修行重要的一课。一个修行的人,如果你没有禅坐的功夫,你的心就无法安静,你很难做成大事。古人讲,宁静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书》里边的话。你的心宁静,你思考问题才能够很远,才能够广阔。一个烦躁的人,你能想出什么法子来呀?你连你的烦躁都解决不了,能解决其他问题吗?
    晚上,我们在佛前烧完香,礼完佛,可以开始打坐。具体怎么办呢?最好是双盘起来。不能双盘,那就单盘。不能单盘,那就散盘。实在是不能散盘,那就直直地坐在这个地方。
    你不必用什么特别的功夫。记住,佛法没有秘密。说我教你一个咒语,你一念就腾空而起了,这种事情很少,至少我修行十几年,没见过。修行是平实的,你越修越觉得脚在地上站着,越修越觉得踏实,越修越觉得自己活得有滋味,那就可以了,你已经上路了。
    我们打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身体是垂直的。如果弯了,你肯定坐在那里静不了。坐有功夫的人,他越坐越直,很平静。身体的仪规很重要,包括手怎么放,有专门讲打坐的书,我这里就不多说了。我告诉你们怎么样用心。
    打坐的用心,你不要想着有什么方法,或者有什么秘诀。坐着就是坐着。什么意思?就是我坐在这个地方,一不能站起来走,二不能说话,所以想很多东西,没用。比如想着,明天要做什么,后天要什么,前几天谁对不起我了……你想这些没用,解决不了什么。
    所以,真正的打坐方法就是两个字:放下!
    我不是说永远放下,永远放下我们做不到。把这个人世间暂时放下。你要告诉自己,在打坐的这一段时间内,我要放弃人间,放弃一切。你放弃得越多,你在这一段时间内跃进得就越快,得到的就越多。你会得到什么?轻松,自在,没烦恼。不断地放下,不断地放下。
    为什么我们打坐,参禅,数呼吸,想入静,却静不下来呢?因为我们心中牵挂的东西太多了。你自己坐在那里看,你不由自主地冒出一个妄想。自己去分析,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就是牵挂着什么,或者是人,或者是事。如果你不牵挂,你就不会去想,有时候刻意去想你都想不起来。
    如果你放不下人间,你老是坐在你家佛堂里。如果你放下人间,肯定很快就到西方去了——真的把人间放下来,念几声佛你就去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山西五台山,有一个将军,错杀了一个人,觉得很后悔。后来将军出家了,修行二十多年,非常精勤,开了天眼,可以看穿人的三世。有一天他在佛堂里念佛,突然来了一个当兵的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年轻人一看见老和尚,不由得怒火中烧,拿起弓箭就想射他。老和尚说:“我已经等了你二十多年了。”年轻人停住了,“哎?为什么他等着我射他,他竟然没有惊慌呢?”他想弄明白这件事情。老和尚就告诉他这件事,原来年轻人就是前生被错杀的人。年轻人想,生生死死,冤冤相报。他把弓箭一折,念了几声佛,就往生西方了。真的放下,就是这样。如果你看不透,放不下,那你就只能拿上吧。

    (十七)入睡
    现在该上床休息了。按照佛门礼仪,睡觉要用吉祥卧。向右侧身而卧,手放平,枕在头下面,卧似一张弓。
    这么睡有其佛教的道理,比较安稳,容易见光明。为什么容易见光明呢?人的右侧气脉是粗的,是浊的,如果睡觉的时候压住它,左边柔软的气脉就会流通起来,你就会见光明,这是密宗这么说的。
    医学有这样的说法——这样睡觉的时候,你的肝放平了。肝藏血。而且肝主的是魂魄,就是安神定魄。肝放平了,血会往下流,其中藏的血多了,睡觉就安稳了。睡觉不安稳,通常是因为肝血不宁。还有一点,这样睡,胃在上边,不受压迫。我们的胃需要不停地蠕动,如果压迫住它,它难以蠕动,你心中就嘈杂。
    用吉祥卧躺下来,你要告诉自己:我要平静地睡了。你心中还要忆念三宝,想到佛,想到法,想到僧。然后你欢喜地进入睡眠。
    你还可以这么想:人命在呼吸之间,我这样躺下去,能不能起来还是个未知数呢。这个人间有什么好留恋的?如果我修净土,那么我就希望,如果在梦中能见佛,那么我就去了,不是更好吗?为什么我们怕死,想多活几年?就是因为放不下。其实人命在呼吸之间而已。
    我们今天的讲座,就到这里结束。留一点点时间,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再问问。

    问:我在家学佛,应该每天都念经吗?
    答:只要你有时间,不耽误你的工作,不影响他人,不影响家庭。切忌以自我为中心。有时候,人生要放弃才能得到。比如说,妻子跟你说:“我今天很忙,你送孩子去上个学吧。”“我要念经!”这样的话,这个经还是不要念了。

    问:拜佛的时候应该作何观想?
    答:最好的想法,就是没有想法,心地空明。如果做不到,那么你拜下去的时候,不要想着是你一个人在拜,是一切众生在拜,而且无量无边的佛,都在你这一拜之中参拜了。还有,我们拜佛的时候,心中往往有很多祈求,祈求我或者我的家人怎么样。这个心量太小,容易让人生起执著。应该祈求国泰民安,世界和平,这还是小的,应该祈求正法住世,法轮常转,法界众生都能沐浴佛法的恩德,所有人都成为高尚的人,让我们这个人间变成净土。当然你某一段时间为某一个人求,也是可以的。

    问:走路有什么规矩?
    答:古人讲,行如风。不是说快得像风一样,把别人扇倒了。行如风是走路轻柔,脚不要在地上拖,鞋不要咣咣地响。每个人的气质不同,身体状况不同,高矮胖瘦不同,可以说每个人走路都有自己的特色。你的特色,不过分地丑陋,不影响他人,就可以。
    佛教的经行、绕佛是有仪规的。有的寺院里绕佛,是踏步的,有的地方不踏步。有的居士把踏步的绕佛方式,带到不踏步的寺院里来,显得很突出,大可不必。放轻松就好,而且你要想着,自己要走入极乐世界,而不是走到前边去。这样,可能你走着走着,有一天不见了,忽然人间的东西消失了,走进极乐世界了。你的心量要扩开,你不能把自己局限在当前,你的志向应该是高远的,广大的,才对。

    问:居士见面有什么礼仪?
    答:很多居士之间互相称师兄,其实不必如此。叫先生,叫大姐,叫某某,都行。佛法没有规定得这么死,切忌让人觉得别扭。当然如果互称师兄大家都接受,那也可以的。
    居士见面,合掌为礼,重要的事情说说,不重要的话就不用说了。有些居士周末到寺院来参加法会,好像七天没找到人说话了,特别想说话,热烈地聊天,“你家里怎么样?”“你儿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在寺院里的法会上,不应该讲这些世俗的事情。而且,我们还是凡夫,说话的时候,很容易不注意就把是非带出去了。
    所以,我的办法是少言语。比丘不开口,诸佛菩萨难下手。为什么?你不说话,他不知道你是不是圣人。而有的人一开口,说话不超过三句,听出来了,他在某个阶段,心里出现了什么障碍,是喜悦还是忧愁。

    问:手里拿着东西的时候,见了僧人如何问讯?
    答:这个时候就要看你的功夫了。什么功夫呢?眼神。用眼神也可以问候别人。或者是点头微笑。
    打过招呼,就过去了,没有牵挂,没有烦恼,没有执著,没有障碍。不但点头微笑,还说了很多闲话,就麻烦了。

    问:供佛的时候要念什么?要注意什么?放供品的先后顺序是什么?
    答:把你的心无限扩大,没有任何对象,是最好的。做不到,你就可以念“愿此香花遍十方”等等。
    供养的食物,尽量在午前供,而且食物必须是人可以吃的。比如供菜,不能是白水把菜一煮就行了,必须是烹调到可以吃的,比你自己吃的还香,那才有功德。
    有人因为听说在佛前供花就可以长得美丽,为了这个而经常供花,这就有点执著了。真正的美丽是什么?不发火就是美丽。再美丽的人,一发火,眼如铜铃,青筋暴露,肯定不美。如果一个人长得平常,但是慈祥、温柔,你会觉得这个人很好,很美丽。所以佛教讲,忍辱,才能真正感召到来生美好的果报。
    有人供水果时,看到台上已经有很多水果了,其实你把水果放在旁边也可以呀,他非要把别人的水果收起来,把自己的放上去。
    供品没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说,可以是香、花、灯、涂、果、药,一排下来。

    问:受八关斋戒有什么礼仪?
    答:居士来受八关斋戒,要将你的耳环、金银戒指等首饰都拿下来,八戒里不准香花鬘著身,你戴的金银戒指也都属于香花鬘。佛法就是为了去除对这些东西的贪著,在这一天里,你就清清净净的。身上最好是用肥皂沐浴过,不要有香水的味道。要朴素。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为了来寺院,还专门擦了很多香水,这就不好了。

    问:我对周围的朋友讲佛法,他们不理解,怎么办?
    答:善巧和等待都是很重要的。不善巧,有时候你好心地劝化他,反倒让他反感。还有,等待机缘。菩萨为了度化一个众生,可以等几千年、几万年。我们连两天、三天都等不了吗?等!到他有机缘来承受佛法的时候,再度化他。

    最后,请大家记住一个原则,要快乐。不要让烦恼蔓延。学佛是为了什么?远,是为了成佛,度化众生。近,就是为了快乐。不但自己快乐,要让别人也快乐。有的人心情不佳,于是见了朋友也不说话,脸拉得老长,朋友问候他三声,他连吭气都不吭气。把不好的情绪带给其他人,这样不好。你的烦恼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即使我受了委屈,哪怕在屋子里偷偷哭了,但是一出门,我要阳光灿烂。为什么?因为我不能把痛苦传染给他人。我们要把快乐传递给他人。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云乡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