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担法师:钱财乃五家所共有 |
|
财富无常,五家所共
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财”,可分成内财与外财。内财是指自己的身体,如四肢五官、五脏六腑等;外财即指钱财,无论是外财还是内财,到人命终时,都是带不走的。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因而急急忙忙地苦追求。所以《大智度论》说道:“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 五家,即王、贼、火、水、恶子,这是大略的比喻,因为在这世间没有任何人能够独享所有的钱财;拥有了它,就有“乐受”,然而乐受接踵而至的即是无常一到来的“坏苦”相继,当千金散尽时,心中的无助、失落是无法和荣华富贵时相比拟的。综观古今中外历代的更迭,从古罗马帝国到中国各朝代,国土山河、金银财宝,大多属于国王或皇帝所拥有;但是唯有真正明白钱财乃五家所有的国王,才是贤明而有智慧的。 行施能舍真富贵 古时在印度,有位国王,性情仁慈,爱护人民,并以正义忠诚的臣子辅佐朝政。有一回,国王出宫巡视民间的生活,看到国内很多富贵的长者,住的是深院豪宅,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国王心里一方面欣慰于人民都能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考虑到这些长者过多的财富,对于人民、国家都没有利益,于是,国王下了一道命令,请长者们公布家产,准备予以征收,作为扩充军备之用。 当时,有一位拥有亿万家财的长者,入宫向国王公布自己只有“私财三千万两”,国王听了,勃然大怒,正想追究长者欺君罔上之罪时,长者向国王解释着:“我今所积蓄的私财,不能贡献给国王;但是五家的财产,不是私财,可请国王全权处理。”长者的一番话引起了国王的好奇心,于是国王继续问长者,何谓“私财”,什么又是“五家之财”? 长者回答说:“大王,我的心常乐念佛,口里常宣说佛陀的教理,更用行动来实践。所以我将财产中的三千万两用作兴建佛寺,供养僧众之用,并帮助那些生活贫困的人们。布施使我心安理得,而布施行善所得之福德,将跟随我生生世世,这就是我的私财;其余我所拥有的数亿家产,这些都是外在有形的五家之财,为什么?如果遇到水灾、火灾或遭盗贼洗劫时,别说钱财,可能连性命都保不住!而我的儿子不如我一般地勤奋努力,所以,虽然现在我有亿万家产,但等到那天我往生了,这些家产终有一天会被这个不肖子挥霍殆尽。世事虚幻无常,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的身体(内财)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素所形成,命终之时,身体终将归回外界的地水火风里,到时候,这些有形的财宝是连一文钱也用不着。所以,现在藉此因缘,十分希望国王把这些财宝收去扩充军备,正好可免去我的担忧。” 国王听了长者的一席话,心有所感地自忖:“我是一个只知有形财富,而不懂心灵财富的穷人。这位长者才是真正有智慧的富人,他知道无常是人生的真理,没有一件事是永远不变的!就像我的国土江山、财宝妻儿,终有一天会离我而去。”有了这种觉悟,于是他皈依了三宝,供僧建寺,诵读佛经,持守戒律;并将征收来的财宝,转成救济贫困的人民,落实民胞物与的精神。不到三年,国泰民安,盗贼绝迹,百姓衣食无忧,快乐安康。国王、长者在寿终后,也因这世的行善积德,得以生天。 贪恋世财,长养三毒障真心 佛在《四十二章经》云:“吾视金玉之宝,如瓦砾。”也曾向阿难尊者开示:“金银财宝犹如毒蛇,不可碰之,应当远离。”佛以大智慧告诉世人,这些身外之物,只会徒增人的贪欲,人性的贪婪有如无底洞般,所谓的“千田想万田,万田想登基,登基想成仙”;“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殊不知钱财乃五家所共有,汲汲营营地追求,到头来终无所得,有的只是长养三毒,障蔽真心罢了。 布施不着相,圆满檀波罗蜜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见担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