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烦恼即菩提--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济群法师所有开示-> 济群法师开示心经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烦恼即菩提


 下载DOC文档  



烦恼即菩提

  【无苦集灭道】

   在佛教中,苦、集、灭、道被称为四谛法门。谛,为真实义。四谛,即四种真实不虚的道理。佛陀成道后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就是对乔陈如等五比丘开示四谛法。此后,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施设种种法门,基本没有离开这一纲领。正因为如此,四谛被视为修学佛法的大纲,在修行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谛,含有两重不同的因果。其中,苦、集二谛为迷的因果。集是因,苦是果,由集感苦,是凡夫的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为悟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由道证灭,是觉者的清净因果。这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一是以情为本的人生,一是以智为本的人生。学佛,正是转迷为悟、转染为净的过程。
   佛陀又有大医王之称,因为他所施设的教法可对治有情生命中存在的病态。四谛法门的施设,正是佛陀根据良医治病的程序而建立。良医给人治病时,首先要清楚病人的状况,然后找出得病的原因,接着弄清此病通过治疗能恢复到什么程度,最后是开设药方。医生所能治疗的,只是人类的身病。而佛陀所医治的,则是众生的心病。其治疗程序,就是四谛法门。
   一、苦谛:苦,是有情生命的现状。佛教认为人生是苦,认为有漏皆苦。因为这一点,有人就说学佛是逃避现实,是自讨苦吃。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佛陀说人生是苦,正是为了帮助我们正视生命的现实。我们面对的现实是什么?是家庭、财富、地位吗?那些固然也是现实,却只是现实的一部分。其实,人生最大的现实,是生、老、病、死,是无常、因果、苦空。认清这些现实,才能有效改变现实,逐步解决痛苦,改善生命品质。那些没有学佛的人,虽然每天都在为眼前的“现实”忙碌,却不曾发现、也不敢面对生命真正的现实。
   比如说“病”,人们要是得了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多半都能保持镇静。一旦得了晚期肝癌等不治之症,就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了。不少病人在没有了解自身病况前,还能谈笑风生,一旦得知真相,就会痛苦不堪,乃至精神崩溃。原本病情还不致命,还能存活数年,却因巨大的精神负担压迫,使病人几个月就一命呜呼。所以,医院查出不治之症后,一般都是通知家属,却对病人保密,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多数病人不敢面对真相。
   “死”更可怕。关于死,鲁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家喜得贵子,许多达官贵人、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有人说孩子将来会当官,有人说孩子将来要发财,有人说孩子有长寿相,这些人因为说了吉利话,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最后来了一位客人,却说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被主人大骂一顿,赶出门去。其实,孩子将来能否当官、发财,都是未知数。但无论这个孩子多么飞黄腾达,将来必死无疑,所以,这句才是唯一的大实话。可是,这样的人生现实,又有几个人愿意接受呢?事实上,人们不仅不愿面对,还以种种好话刻意掩盖,刻意回避。平时相互招呼时,说的总是恭喜发财、健康长寿之类的客套,要是问一句“你什么时候死”,听者必定觉得十分晦气,觉得问者不通人情。
   对待烦恼,人们也同样采取逃避方式。现代人喜欢说,换个心情,换个活法。烦恼来了,就去跳舞、唱歌、喝酒,再或者就去上网、聊天、旅游。换来换去,却还是换汤不换药。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烦恼虽能得到暂时缓解,但问题并未根治。真正的解决之道,是从问题产生的根源着手,在烦恼生起时,不再借助外物,不再寻求依靠。而是冷静地面对自心,观照烦恼的生灭。唯有自身具备相应的免疫力,烦恼才会得到有效对治。否则,都是治标而不治本。
   佛法教导我们,要正视人生现状,勇敢地面对它,而不是消极回避。苦,正是佛法对人生实质的透视。佛陀为我们阐述了人生的种种苦恼,如前面所说的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不是要我们被动地接受苦,而是在认识人生痛苦的前提下,积极消除痛苦,超越痛苦。
   二、集谛:是招感苦果的原因。集的内容,分为烦恼杂染与业杂染两类。佛经中,根据烦恼特点而有种种异名。或将烦恼称为缚,即系缚义,能系缚有情于生死中不得出离。或将烦恼称为漏,即漏泄义,有情生命因烦恼故,从六根不断漏泄种种过失。或将烦恼称为瀑流,能令众生漂流于三界生死,沉沦颠倒。或将烦恼称为取,即执取义,能执取生死之果。或将烦恼称为盖,即覆盖义,能覆盖清净善心。或将烦恼称为垢,即染污义,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或将烦恼称为轭,这是令牛与牛车不离的颈木,烦恼亦能令众生与生死境界和合不离,长劫受苦。从这众多异名中,也反映了烦恼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
   关于烦恼的种类,经中说有八万四千烦恼。简单归纳,主要有十种,分别是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是对事物的贪求和占有之心。嗔,是对不喜欢的境界生起仇怨、苦恼、损害等情绪。痴,是对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从而引发错误的观念与言行。慢,是执著自身长处而轻视他人。疑,是因缺乏智慧而对真理产生怀疑。身见,是执五蕴身为我。边见,是执此身为永恒或断灭的两种片面认识。邪见,是否认因果规律,否定凡圣之别。见取见,是将身见、边见、邪见等执为真理。戒禁取见,是遵守一些错误戒律,以为能由此解脱。在佛教中,将这十种烦恼称为根本烦恼,是其他烦恼生起的基础。
   业:是在烦恼基础上产生的行为。通常分为三类,分别是身业、口业、意业。一种行为的产生,是由意识与思心所相应,对之进行抉择判断后,付诸身口行为,从而构成业力。从伦理性质而言,业可分为善、恶两类。善行,是能利益自身和他人的行为,也是能够利益现世、他世的行为。反之,则是恶行。善恶的定义,须贯穿三世进行说明。此外,因有善恶,果唯无记。如天界乐果或地狱苦果,虽对现世或违或顺,但苦乐果报本身并没有善恶属性。
   善恶行为千差万别,最基本的,是十善行和十恶行,两者是相对的。在此,首先对十恶行作简单介绍:一、杀生,以恶心断除有情生命;二、不与取,未经允许而将他人物品等私自占为已有;三、邪YIN,不被法律或社会道德认可的男女关系;四、妄语,欺骗性的语言或行动;五、离间语,又称两舌,即挑拨离间的语言;六、粗恶语,又称恶口,是以恶心伤害他人的语言;七、杂秽语,又称绮语,能诱发他人烦恼的YIN词艳曲和污言秽语;八、贪欲,对于他人财富、地位等起非理希求;九、嗔恚,因烦恼而对有情起伤害之心;十、邪见,否定因果,否定圣贤。与十恶相反的,便是十善行,即不杀生乃至不邪见。
   三、灭谛:灭,为寂灭义,是由止息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而证得的涅槃境界。
   四、道谛:证得涅槃不是凭空而有的,需要踏踏实实地修道,这便是道谛的内容。修道方法很多,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其中,又以八正道为主,这是修学佛法的常道,也是众生趣向涅槃的不二中道。八正道的内容如下:
   (一)正见,即如实看待世界,看待人生,是相对于世人颠倒的认识而言。世人因无明所惑,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五蕴无我,却执有我;世间无常,却执永恒;事相虚假,却执实在;人生是苦,却执以为乐;不见因果,却道无因无果。拥有空性正见,就能破除迷惑,如实通达人生真相。
   (二)正思维:即正确的思考。思考与自身认识有关,一个无知的人,一个对人生充满困惑的人,一个执著错误观念的人,不可能有正确的思惟。要使我们的思考与真理相应,就必须以正见为基础。如此,始能逐步趋向正思惟。所谓“听闻正法,如理思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正思惟,又称正志。志,有志向义。正志,就是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以此引导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正语:是语言的德行,这就必须避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种不良语言。我们要说的,是真实语,是利益语,是爱语。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语言,既要符合事实真相,又要能够利益大众,还要本着对他人的关心爱护来说。不是对方爱听什么就讲什么,也不是将自己要说的强加于人。
   (四)正业:是行为的德行。业有三种,即身业、口业、意业。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要远离十恶行,远离烦恼,远离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仅如此,还要通达无我,勤修戒定慧,广行六度四摄,这才是菩萨应行的正业。
   (五)正命:是谋生的德行。这里所说的命,指我们选择的职业或生存方式,有正命、邪命之分。所谓邪命,即不正当的谋生手段,如贩毒、赌博、诈骗等违背法律与社会道德的行为。作为一个学佛者,不仅要遵循法律和道德的规范,更要遵守戒律的规范。依戒律来看,凡与杀、盗、YIN、妄相关的行业,皆属邪命范畴。反之,能对自他都有利益的职业,对眼前和将来都有利益的行为,才是正命的生活。
   (六)正精进:是努力奋斗的德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不断努力。由于目标不同,这种努力也有不同性质。有的努力是道德的,能为自他带来利益;有的努力却是错误的,会导致犯罪,导致灾难。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中,就反映了一个战争狂人企图征服世界的努力过程。但这种努力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极大苦难,恰是正精进的反面。佛教反对从事犯罪的努力,鼓励趣向德行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的那样:“即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正精进,是以舍恶修善作为努力方向。
   (七)正念:是心念活动的德行。修行修什么?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对观念和心念的修正。因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取决于念头,世间一切事态也根源于此。念头有善恶、迷悟、染净之别,所以,世间才有凡圣、良莠之分。《六祖坛经》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佛与众生,相距如此悬殊,差别却只在一念。俗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恶徒到成佛,也只在放下这一念。由此可知,把握念头正是修学的关键。
   因而,佛陀特别提倡六念的修行,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是修学佛法应具的基本理念。念佛,是念佛德行,高山仰止,心向往之;念法,是念法的真相、空性和涅槃,念断惑证真的方法;念僧,是念贤圣僧的德行和威仪风范;念戒,是令自身行为符合法律、戒律的规范,从而趋向解脱;念施,是外舍财物培植福田,内舍烦恼健全人格;念天,不是倾慕天福,而是忆念天人福德,了知修习善行的重要性。此外,经论还说到十念,在六念外增加念休息、念数息、念身无常、念死。念休息,是止息妄念,使心念趋于平静;念数息,是观自己的呼吸,知息粗细、长短、冷热,系心于息,心息相依;念身非常,时时忆念色身危脆无常,命在旦夕,不再贪著尘世;念死,则是忆念死神随时都在身边觊觎窥视,准备乘虚而入,故当勤精进,如救头燃。
   从趣向解脱的意义来说,佛陀又为我们说了四念处,即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是观照心念的无常变化,调整心态,安住正念,不随恶缘所转。观法无我,是观照一切法缘生缘灭,无我和我所,如实观察,不执以为我。观身不净,是观照我们的色身,虽假沐浴更衣维持表面干净,内在却充满浓血粪便,九孔常流不净,从而不起爱恋;观受是苦,是观照有漏的苦乐等受,实质皆是苦,不可贪著。常修四念处,能对治凡夫于心、受、法、身所起的“常乐我净”四种颠倒。
   (八)正定:定是心一境性。通常选择一个善的所缘境,通过不断观修,将心念安住其中,从而止息掉举、昏沉,令心持续地安住、稳定、寂静。定,又有正定与邪定之分。所谓邪定,是贪著定乐,沉溺于此。修定会带来禅悦,但这种禅悦同样不可贪著。《瑜伽菩萨戒》说:“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贪味静虑,于味静虑见为功德,是名有犯,有所违越,是染违犯。”若声闻贪著禅悦,则不能趣向解脱;若菩萨贪著禅味,则不能利他。因此,菩萨戒视贪著禅味为犯戒。此外,为追求神通而修定,也属于邪定。神通仅仅是一种能力,需有健全的人格作为基础。否则的话,拥有神通就像幼儿玩火,是极其危险的,很可能玩火自焚,为其所伤。正因为如此,在佛教修行中,慈悲、道德、智慧远比神通更为重要。忽略德行而一味追求神通,绝对是不可取的。
   佛教修行是依三增上学,即戒增上、定增上、慧增上。其次第,是依戒生定,由定发慧。由此可知,修定是为了开发智慧,而不是以定为目的。唯有开发智慧,始能断除烦恼,解脱生死,证得涅槃。因而,引发无漏慧的定才是正定。八正道是修学佛法的常道,也是趋向解脱的不二中道。佛陀告诉我们:“一者心著欲境而不能离,非解脱因;二者不正思惟,自苦其身而求出离。”及至世尊入灭,更谆谆告诫阿难“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长阿含·游行经》)也就是说,解脱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依照佛法的指导。这个法,就是以八正道为核心的种种法门。
   四谛法门,佛陀主要对声闻人而说。佛陀为五比丘初转法轮时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概括起来,四谛法门的修行就是“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换言之,在声闻境界中,是有苦可知,有集可断,有灭可证,有道可修。
   而以般若中观正见观照四谛法,则是另一番风光。《心经》曰:“无苦集灭道。”这就告诉我们,若以般若智慧观照,四谛法门也是无自性空,是了不可得的。在此,我们同样可以采用前面的公式:苦不异空,空不异苦,苦即是空,空即是苦。集、灭、道亦复如是。在现象上,四谛法门虽存在染净之别,但从无自性空的本质上看,苦集灭道当下即是空性。在空性中并无染净之别。
  从四谛无差别的意义上,可以进一步领悟“烦恼即菩提”之理。世间杂染的苦果,假如是永恒而固定不变的,确实令人烦恼。而以般若慧观照,所谓的烦恼,也是无自性空。就像烦恼生起的时候,假如执以为我,在乎它、纵容它,很快会沉溺其中,倍受折磨。相反,如能觉照烦恼生起的因缘,及当下烦恼的这一念,烦恼自然息灭。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济群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普贤行愿     

济群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其它法师讲《心经》

超然法师讲心经    

彻悟法师讲心经    

成观法师讲心经    

传喜法师讲心经    

纯果法师讲心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心经    

达照法师讲心经    

大愿法师讲心经    

涤华禅师讲心经    

东宝·仲巴活佛讲心经    

果如法师讲心经    

果真法师讲心经    

HT法师讲心经    

憨山大师讲心经    

弘一大师讲心经    

宏涛法师讲心经    

宏圆法师讲心经    

华梵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净慧法师讲心经    

净界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空海法师讲心经    

宽谦法师讲心经    

宽运法师讲心经    

濑户内寂听讲心经    

隆莲法师讲心经    

梦参老和尚讲心经    

妙境法师讲心经    

妙心法师讲心经    

明贤法师讲心经    

明奘法师讲心经    

明证法师讲心经    

蕅益大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心经    

祈竹仁波切讲心经    

清定法师讲心经    

日慧法师讲心经    

如孝法师讲心经    

圣严法师讲心经    

圣一法师讲心经    

索达吉堪布讲心经    

体方法师讲心经    

悟澹法师讲心经    

悟光法师讲心经    

呷绒多吉上师讲心经    

贤清法师讲心经    

贤宗法师讲心经    

星云法师讲心经    

宣化上人讲心经    

印光大师讲心经    

永觉禅师讲心经    

圆瑛大师讲心经    

圆瑛法师讲心经    

月悟法师讲心经    

月溪法师讲心经    

正果法师讲心经    

智敏上师讲心经    

智能上师讲心经    

智旭法师讲心经    

宗萨钦哲仁波切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