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成佛的唯一途径--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济群法师所有开示-> 济群法师开示心经



 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 成佛的唯一途径


 下载DOC文档  



成佛的唯一途径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佛,是为了成佛。不少人都觉得这句话很虚玄,不禁会疑惑:“我们可能成佛吗?自古以来,究竟有哪些人成佛了呢?”《心经》曰:“三世诸佛。”所谓三世,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诸,则是众多义。也就是说,从过去到现在乃至未来,有着无量无边的佛陀。我们熟悉的,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事实上,已圆满成就的佛陀远远不止这些。许多大乘经论中都说到,在十方世界,有恒河沙数诸佛正在说法,正在度化众生。
   佛教徒早晚功课中诵念的《阿弥陀经》中,就有关于十方佛的记载。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ge,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经中还介绍了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况,说明其国土在娑婆世界以西,中间相距十万亿世界。经中又举六方佛称赞弥陀净土,所谓“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南方世界,有日月灯佛、名闻光佛、大焰肩佛、须弥灯佛、无量精进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西方世界,有无量寿佛、无量相佛、无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宝相佛、净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诸佛数量之多。
   那么,身为凡夫的我们,又是如何成佛的呢?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就告诉我们,三世十方诸佛都是依般若成佛的。由此,也可说明般若对于成佛的重要性,它贯穿于有情从学佛到成佛的各个阶段。然而,般若是圣贤的智慧,凡夫如何才能证得,如何才能把握呢?佛教中说有三种般若:一为文字般若,二为观照般若,三为实相般若。其中,唯有实相般若才代表般若的实质,文字般若及观照般若都是因为能出生、长养般若之故,才被称为般若。
   以下,对般若及成就般若的方法作简要介绍。
   一、学佛要从文字般若下手。经曰:“从闻、思、修入解脱门。”或曰:“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在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中,也是以正见、正思维为首。但我们要知道,文字般若并非以文字作为般若。世间文字很多,在许多情况下,文字构成的知识不但不能引发般若,恰恰是障碍般若产生的力量。因此,佛陀特别告诫我们,文字般若须在“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的前提下获得。
   唯有亲近善知识,我们才能听闻正法,由此引发般若。在《阿含经》中,佛陀向我们强调了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我亦由善知识成无上正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众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与善知识共从事者,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亲近善知识所起到的,正是“近朱者赤”的效果。佛陀这样的大智慧者,尚且是因亲近善士而成就,何况我辈凡夫呢?
   正法,即如来教法。世人无明,不能正确认识诸法实相,颠倒黑白,处在无尽烦恼、妄想中,并由此覆盖本有的智慧德相。听闻正法,是为了正见宇宙人生,如实了知世间的缘起性、因果性、无常性、苦性、空性,改变无始以来的错误认识,从而息灭妄心。一旦妄心息灭,般若智慧自然显现。
   在三种般若中,由文字般若产生观照般若,这是照见一切实相真理的智慧。《心经》所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都是观照般若的体现。由观照般若正见诸法实相,从而引发实相般若,又称一切种智,是非寂非照、远离虚妄的实相。
   二、声闻乘的五分法身以慧为核心。五分法身,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戒,是迈向究竟解脱的行为规范。通常,我们的六根是在情绪支配下行动。凡夫由于强烈我执及贪、嗔、痴三毒的作用,不免造作杀盗YIN妄等种种恶行。而戒律具有防非止恶的功能,能够调伏身心、约束行为,帮助我们转化六根、三业。此外,戒在约束三业的同时,也限制了妄想的泛滥。凡如法受持戒律者,心念自会逐渐单纯,逐渐净化,更有利于禅定成就,故云戒能生定。进而,又能由定发慧。常人因妄想执著,使般若慧光被遮蔽障覆。若以禅定力平息妄想执著,无漏慧便能朗然显现。由无漏智慧的开显,使我们摆脱烦恼束缚,从而证得涅槃,成就解脱。最后,则由解脱而成就解脱知见。解脱知见包含尽智与无生智。所谓尽智,乃断尽一切烦恼,得入无学位的智慧。所谓无生智,乃证得无生法忍的智慧。这两种智慧皆于成就解脱后产生,是观照常明、通达无碍的后得智。
   为什么五分法身是以慧为核心呢?因为持戒、修定皆非佛教特有的法门。比如持戒,世间各种宗教都有相应的戒律,即使在社会上,每个国家也有类似于戒律的法律。至于修定,印度许多外道都有习定之法,中国道家的吐纳法也属修定的范畴,即使佛教所说的四禅八定,也是属于世间禅。佛教虽然强调戒、强调定,但并不以持戒为究竟。也就是说,仅仅持戒而不修定慧,是无法获得解脱的。在六根本烦恼中,更将外道执著持戒以求解脱的方式列为戒禁取。此外,佛教也不以修定为究竟,为修行最终目的。在菩萨戒中,甚至将贪著禅味视为犯戒。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在于,佛教所提倡的持戒、修定,都是开发无漏慧的途径,是通过戒、定来成就智慧。由有智慧,始能解脱烦恼,证得涅槃。
   三、菩萨道的六度法门以般若为导。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是修习菩萨道的六种主要法门,分别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宗镜录》说:“五度如盲,般若如炬。”世人也修习六度中的前五度,但因缺乏般若指导,所做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不能升华为菩提资粮。以下,分别对六度进行介绍。
   (一)布施,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施舍。《摄大乘论》云:“又能破裂悭吝贫穷,及能引得广大财位福德资粮,故名为施。”布施又有不同内涵,如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以财物帮助他人;法施,是以所学佛法及知识技术帮助他人;无畏施,是以仁爱慈悲使众生获得安全感。布施不仅能利益他人,也能使自身获得极大利益。一方面,布施能帮助我们破除悭吝。凡夫贪著财富,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往往因悭吝而不愿施舍。哪怕是平日几乎用不着的物品,一旦要送出去,又觉得它重要起来。布施,正是克服悭吝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布施还能广种福田,改变贫穷之因。凡夫目光短浅,以为布施一点,自己就失去一点。殊不知,布施就像农民播种,每一粒种子,都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如果说种田还可能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减产,但耕种福田却毫无风险,必能获利。发心越广大、越纯粹,收获也就越大。那些在春天舍不得播种的人,秋天能有收获吗?他们若知自己因悭吝而错失良机,必定后悔莫及。不少人一生为贫穷所困,正是因为往昔不愿布施所致,倘若不从现在开始努力改变这一业因,贫穷状况将难以改变。就像在贫瘠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努力耕耘,都难有所获。唯有从改良土壤着手,方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所以说,布施既能破除贫穷,也能使人生拥有福德。
   对于修习布施法门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也要特别加以注意。有些人布施是为博得美名,以此沽名钓誉;有些人布施是因有愧于人,以此换得心安;有些人布施是为显示富有,以示高人一等;有些人布施是为逃避厄运,以此破财消灾;有些人布施是为受人拥护,以此笼络人心;有些人布施是因争强好胜,以此自我炫耀;有些人布施则为功利使然,以此作为盈利方式。在佛教看来,这些布施都是不如法、不究竟的。虽然也能带来相应利益,却会因发心偏差导致种种后遗症。
   所以,布施也要在般若引导下进行。《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蜜,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如法的布施,是从慈悲心出发,以智慧观照世间需求而修布施。在布施时,则不住施相,不认为我是施舍者,对方是受惠者,也不执著自己施舍给他多少财物等。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虽行布施而不住于相,其功德如虚空般广大无边,不可穷尽。
   (二)持戒,在佛教中,戒律主要有声闻戒、菩萨戒之分。声闻戒偏重止恶,如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弥戒、比丘戒等。菩萨戒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而积极提倡行善。故菩萨戒由三聚净戒组成:一为摄律仪戒,是止息一切恶行的戒律;二为摄善法戒,是奉行一切善法的戒律;三为饶益有情戒,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戒律。正如《摄大乘论》所说:“又能息灭恶戒、恶趣,及能取得善趣等持,故名为戒。”
   对于佛法修行来说,持戒有着重要意义,所谓“戒是无上菩提本”。其一,能息灭恶戒,受持佛陀所制净戒,必然不会再持民间及外道的种种恶戒;其二,能关闭恶趣门,持戒能止息一切恶行,便不会堕落恶趣;其三,能生善趣,持戒能令我们生于人天善道;其四,持戒能获得等持,等持是定,即由戒生定。
   从表面看,戒律似乎很重视形式,重视细节,这就使人们很容易因此著相。但我们要知道,持戒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持戒规范行为,调柔身心。如果终日只是执著于应作、不应作和犯罪、不犯罪中,忘却戒律的根本精神,忘却持戒的究竟意义,反而会被戒律所缚。若能在般若引导下受持戒律,便能避免这一过失。《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蜜。”从缘起上看,虽有持戒与犯戒的差别,但在空性的见地上,持犯之相了不可得。因此,菩萨既要认真持戒,同时又不可执著持戒之相,这样才能如法持戒,圆满菩萨道的修行。
   (三)忍辱,《摄大乘论》云:“又能灭尽忿怒怨仇,及能善住自他安隐,故名为忍。”忍辱体现了菩萨的涵养,包括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谛察法忍三种。耐怨害忍,是忍受怨家仇人的种种无理非难;安受苦忍,是对身体病弱、天气冷热、衣食不具等种种恶劣条件处之泰然;谛察法忍,是认同并接受与自身认识相距悬殊的真理。
   忍,能使我们消除愤怒。当嗔心种子萌芽时,如果缺乏忍耐,才会产生愤怒。若能对他人的伤害心平气和,和颜相向,就不会结为怨仇了。因而,忍耐能使我们内心安祥,彼此和谐。《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蜜。”常人不能忍辱,正是因为心随境所转。怎么才能在面对任何境界时如如不动呢?还须以般若智慧观照,照见我法二相了不可得。在《金刚经》中,佛陀回忆他往昔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之所以能丝毫不起嗔心,正是因为透彻无我。因此,我们也应以般若观照,了知诸法如幻,不为境动。倘能做到这一点,世间其实并没有什么需要忍耐的。也唯有这样,才是圆满的忍辱。
   (四)精进,《摄大乘论》云:“又能远离所有懈怠恶不善法,及能出生无量善法令其增长,故名精进。”精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努力,但并非所有努力都属于精进范畴。精进是有其特定内涵的,一是止恶,一是行善。只有努力地止恶行善,才是佛教强调的正精进。精进又包括披甲精进、修善法精进、饶益有情精进三类。披甲精进,以勇士勇往直前地上阵杀敌为喻,形容菩萨在止息恶行、断除烦恼时勇猛不懈;修善法精进,是精进努力地修习一切善法;饶益有情精进,是不间断地饶益一切有情。
   精进的意义,在于止息恶法,对治懈怠,令善法日益增长。精进也要在般若引导下进行。世人一生中都在为财富、家庭、地位努力奋斗,不可谓不“精进”。有时,甚至“精进”地杀生、偷盗、邪YIN、妄语。虽然得到一些眼前利益,却造下无尽罪过。在般若引导下的精进,是以止恶行善为准则。这样的精进,不仅能使我们现生心安理得,还能使未来获益无穷。
   (五)禅定,《摄大乘论》说:“又能消除所有散动,及能引得内心安住,故名静虑。”禅定,是与散乱相对立的。如同水火,有散乱就不得禅定,成就禅定就能消除散乱。禅定又能使心境处于寂静状态。《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不乱不味故,应具足禅那波罗蜜。”在般若指导下修习禅定,便照见诸法如幻如化。但能心不随境所转,自然如如不动,远离纷乱。此外,世间修禅往往容易住著禅定中,贪著禅悦。若依般若观照,则能不住于相,远离对禅味的贪著。
   四、成佛是智慧的成就。佛,梵语佛陀,汉译觉者、智者。菩萨,具称菩提萨埵,其中,菩提就是智义、觉义。所以,成佛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成就圆满的智慧,圆满的慈悲,又名无上菩提。发心趣向佛道者,则为发菩提心,即发心成就智慧和解脱。
   声闻解脱道中,将成就涅槃的法门称为三十七菩提分。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菩提分,即菩提因,也就是说,这三十七种法门是成就菩提之因。
   成佛乃智慧的成就,因而,佛经中又以智慧为出生诸佛的父母,如《维摩经·佛道品》说:“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经中将智慧比喻为三世诸佛的母亲,一切诸佛出世,皆依智慧成就。《大智度论》亦云:“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因为般若能养育诸佛,就好比诸佛之母。如果将佛陀视为众生慈父的话,那么,因为般若能出生诸佛,就称得上是众生的祖母了。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济群法师讲其它经典、咒语、文集

济群法师讲金刚经     

济群法师讲普贤行愿     

济群法师讲十善业道经     


其它法师讲《心经》

超然法师讲心经    

彻悟法师讲心经    

成观法师讲心经    

传喜法师讲心经    

纯果法师讲心经    

慈诚罗珠堪布讲心经    

达照法师讲心经    

大愿法师讲心经    

涤华禅师讲心经    

东宝·仲巴活佛讲心经    

果如法师讲心经    

果真法师讲心经    

HT法师讲心经    

憨山大师讲心经    

弘一大师讲心经    

宏涛法师讲心经    

宏圆法师讲心经    

华梵法师讲心经    

慧律法师讲心经    

净慧法师讲心经    

净界法师讲心经    

净土法门法师讲心经    

空海法师讲心经    

宽谦法师讲心经    

宽运法师讲心经    

濑户内寂听讲心经    

隆莲法师讲心经    

梦参老和尚讲心经    

妙境法师讲心经    

妙心法师讲心经    

明贤法师讲心经    

明奘法师讲心经    

明证法师讲心经    

蕅益大师讲心经    

其它法师讲心经    

祈竹仁波切讲心经    

清定法师讲心经    

日慧法师讲心经    

如孝法师讲心经    

圣严法师讲心经    

圣一法师讲心经    

索达吉堪布讲心经    

体方法师讲心经    

悟澹法师讲心经    

悟光法师讲心经    

呷绒多吉上师讲心经    

贤清法师讲心经    

贤宗法师讲心经    

星云法师讲心经    

宣化上人讲心经    

印光大师讲心经    

永觉禅师讲心经    

圆瑛大师讲心经    

圆瑛法师讲心经    

月悟法师讲心经    

月溪法师讲心经    

正果法师讲心经    

智敏上师讲心经    

智能上师讲心经    

智旭法师讲心经    

宗萨钦哲仁波切讲心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