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然教法师:佛教与树的十大关系 |
|
然教法师:佛教与树的十大关系 我的徒弟今天出发去云门寺受戒,正赶上今天又是我国的植树节,想到佛教培养僧才其实就是植树,感慨万千,真心希望佛教的僧宝紹隆,正法久住。 佛教源于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佛陀的生平与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降生于无忧树下、得道于菩提树下、涅槃于娑罗树下、弟子首次结集于七叶树下……并且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和树有着不解之缘。 一、降生无忧树下 尊贵的佛陀没有诞生在皇宫,而是兰毗尼园的无忧树下。原因是古印度的风俗,妇女怀孕必须回娘家分娩。摩诃摩耶王后临产前夕,乘坐大象载的轿子回娘家分娩,途径兰毗尼花园时,感到有些旅途疲乏,下轿到花园中休息,当摩诃摩耶王后走到一株葱茏茂盛开满金黄色花的无忧花树下,伸手扶在树干上时,在无忧花树下生下了一代圣人——释迦牟尼。因此无忧树又被尊为圣树。 据《佛本行集经》记载:“彼园树木,翁郁扶疏,世间无比,其中多有种种华树,种种果树以为庄严。复有种种渠流池沼,种种杂树无量无边……然其园中别有一树,名波罗叉。其树安住,上下正等,枝叶垂布,半绿半青,翠紫相翚,如孔雀项,又甚柔软,如迦隣提衣,其花香妙,闻者欢喜。摩耶夫人安详渐次至彼树下。是时彼树以于菩萨威德力故,枝自然曲,柔软低垂。摩耶夫人,即举右手,犹如空中出妙色虹,安详频申,执波罗叉垂曲树枝……” 二、成道菩提树下 释迦牟尼通过五年参访六年苦修之后,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关于释尊成正觉时此树的情形,《修行本起经》卷下曾作此下之描述 ‘其地平正,四望清净,生草柔软,甘泉盈流,花香茂洁,中有一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佛本行集经》中说“尔时菩萨在于菩提树下坐已,时菩提树所守护神生大欢喜,心意踊跃,遍满其体不能自胜……悉命诸亲及其眷属守护菩萨,恭敬俨然。尔时彼处四面林木无问大小,所有树神各从其树出身来到护菩提树神边……” 这是释迦牟尼佛悟道的环境,《十住毗婆沙论》卷三曾列出被视为菩提树的十六种大树的名称。其实每尊佛都是在树下成佛的。《十住毗婆沙论》卷五中说:毗婆尸佛是无忧树、尸弃佛是邠他利树、毗舍浮佛是娑罗树、拘留秦佛是尸利娑树、拘那含佛是优昙跋罗树、迦叶佛是尼拘类树、释迦牟尼佛是阿说他树、将来成道的弥勒是那伽树(龙华树)。 三、涅槃娑罗双树下 释迦牟尼佛十九岁出家,三十岁得道,弘法利生五十年,讲经三百余会,丗寿八十。在《佛遗教经》中说:“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 是说释伽牟尼完成自己的使命,在拘尸那城河边娑罗双树下涅槃。其树四方各生二株,故称娑罗林或娑罗双树。佛的生命转换,叫“涅槃”。涅槃是一种境界,是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也即成佛。 四、佛教经典结集在七叶窟 七叶树是无患子目七叶树科的落叶乔木,七叶树种子可食用,但直接吃味道苦涩,需用碱水煮后方可食用,味如板栗。也可提取淀粉。木材细密可制造各种器具,种子可作药用,榨油可制造肥皂。七叶树树形优美、花大秀丽,果形奇特,是观叶、观花、观果不可多得的树种,为世界著名的观赏树种之一。 印度王舍城有一岩窟,周围长满印度七叶树,所以这儿又叫七叶岩,七叶窟,七叶园。是佛祖涅槃后其弟子们第一次结集,统一经法的地方,佛陀灭度后迦叶尊者于其处会五百贤圣,以阿难陀、优婆离、迦叶等为上首,结集经、律、论三藏,安居三月,完成佛所说法的结集。其意义重大。所以七叶树是佛树。 另外,在《大般涅槃经卷第二 寿命品第一之二》说“世尊,如七叶花无有香气。是身亦尔无我无主。我等如是心常修习无我之想。如佛所说一切诸法无我我所。汝诸比丘应当修习。如是修已则除我慢。离我慢已便入涅槃”。 五、寺院建设离不开树 佛教传入中国,改变了早期佛教持钵行乞的苦行僧的生活方式,僧人们建寺而居,置地自种。寺院常建在这些山势奇特、林深木茂之处。魏晋以来,佛教兴盛。寺院建在幽静的山林之中,一方面利于僧人修行。又由于文人与僧人交游往来,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适意会少的生活,又可以超脱“红尘”,有利于文人“澄怀观道”,甚至还包括希冀延年益寿的生理需求在内。唐以后的禅宗,更讲究人与自然的融合关系。禅师们常常沉浸在青山白云、流水清泉之中,领悟生命的真话。 驰名中外的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的五乳峰下,对少室山,群山环峙,众峰耸立,溪水环流,林木茂盛,景致幽雅。因其位处少室山林中,故称少林寺。正如清景日眕《说嵩》云:"少林者,少室之林也"。 六、丛林是寺院的雅称 中国的寺院又成为丛林,和树有密切的关系。《大智度论》卷三:“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后泛称寺院为丛林。从宋代起,丛林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碟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丛林或子孙丛林。 七、以树接引众生 宋仁宗年间,禅宗青原系下福严来此住持,曾率寺里僧人种杉树十万株,福严寺也因他而得名。种树爱树,自古就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以树来舒服内心的境界,最著名的公案就是五祖弘忍门下神秀和慧能的偈颂。弘忍禅师准备传法给门人,验其功夫,于是就命大家写出体悟的境界。神秀大师写的是: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六祖感觉悟禅不彻底,于是他吟出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临济宗义玄祖师当年也在寺周围种了许多树,人问:“深山里种许多树干吗?”义玄答:“一为山门添景致,二为子孙树榜样。” 八、寺院以树命名 庐山“五大丛林”中,有一座以树命名的寺院,这就是万杉寺。万杉寺在唐代原名庆云院,至宋景德年间,诗僧大超任寺中住持,他在寺院周围种下了万株杉树。尔后宋仁宗便将此寺改名为万杉寺,并赐了御书“金佛宝殿”的题匾。从此以后,万杉寺名声大振,殿阁巍然,僧徒济济。万杉寺成了文人墨客必游之地。以树命名的寺院在中国还有很多,比如重庆双桂堂、广东六榕寺、河北柏林寺、长沙松柏寺、石家庄白果寺、天津蓟县桃花寺、成都白杨寺等。 九、修行和树有关 佛教的修行也和树有很密切的关系。僧人们习惯在树下经行,树下打坐,甚至睡觉。 在佛教的行持中有头陀行,即修治身心、除净烦恼尘垢之十二种梵行。头陀,修治等意。又作十二誓行、十二杜多功德、头陀十二法行。十二头陀之行者,称十二法人。《四十二章经》中佛告诫修头陀行的比丘:“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头陀行者一向是不住房子,只是坐到空气凉爽,而且可以遮风蔽雨的大树下修行。修道人,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这个树下,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呢?因为真正修道的、清净的比丘,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认识他,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 十、树代表智慧 在佛教的经典中经常出现树,不仅因为佛的诞生、成道、涅槃都在树下,而且树代表的是智慧。 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也离不开树。在《佛说阿弥陀经》中说:“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极乐世界的树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 为什么称作极乐世界呢?《佛说阿弥陀经》说:“极乐国土,七重栏栒,七重椤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看来之所以称为极乐世界的原因,有一个重要的就是有‘七重行树'。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此处的树说的是智慧。极乐世界的树都长得很高,代表智慧很高。有智慧即高,没智慧即矮,非身高而是智慧之高。有智慧即为七重行树,无智慧只如‘七重行草'。草会将你的心阻塞住,变愚痴了,一次次重复讲仍不明白。 所以树与佛教有甚深的因缘,让我们大家都关爱树木,多多种树爱林。最后用我以前写的一首,关于佑胜教寺院子里一棵国槐的诗,作为节日礼物赞美天下所有树木。 《佑胜教寺国槐》 无情亦有佛性在 为挡夏日叶成荫 多少众生槐下过 唯赠清凉不留痕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
然教法师讲经典、咒语、文集 没有内容!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