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 藏 法 门 系 列
释成观法师
目 次
一、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1.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2.修持地藏法门有何好处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第一、现相观
第二、宝冠观
第三、锡杖观
第四、宝珠观
第五、坐骑观
第六、大愿观
第七、名字观
第八、孝顺观
第九、诸圣赞叹观
第十、具足四法观
「地藏本尊十观」修行法要偈颂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
甲、修行的各种障碍
乙、法障
①世智辩聪障
②智识障
③执着文字障
④不解经义障
丙、魔障
1.魔的定义
2.魔的类别
(一)四魔
(二)三魔
(三)十魔
3.魔事的现象
一、共修时的魔事
⑴两言斗乱
⑵众不和合
⑶道场离散
⑷不正修行
二、自修时的魔事
⑴与同修不睦
⑵远离道场
⑶个人魔相
4.分辨「魔障」与「业障」
5.魔事之起因
6.引发特殊情状的魔
丁、业障
1.业障的症状
2.业障与魔障的区别
戊、魔障的真义
己、魔障的对治
一、觉知魔事
二、深心忏悔
三、修法悔过
四、正信发心
五、如法修行
六、发大菩提心
庚、随机答问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一、通相持验
⑴产生法喜
⑵产生法乐
⑶信根增长
⑷精进根增长
⑸业障渐渐淡薄
⑹心渐渐清净
二、别相持验
⑴行车安全
⑵生产顺利
⑶夜梦安稳
⑷夜梦亲属
⑸眷属和乐
⑹子女懂事敬顺
⑺眷属归佛
⑻平静往生
三、实法持验──成就九心
1.成就同情弱者心
2.成就悯念众生心
3.成就度最苦众生之心
4.成就代众生受苦心
5.成就孝顺心
6.成就报恩心
7.成就长远心
8.成就荷担佛志心
9.成就如法修行心
乙、随机答问
后记──护法破魔分
一、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今天开始讲地藏经,上次在北投曾经讲过一遍,现在因为我们有很好的录音机,所以又重新讲一遍,这样可以录得比较好。在讲经之前,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为什么要学地藏经跟地藏法门的原因:
1、为何要修地藏法门?
首先,就是许多大师都提倡大家要修地藏经与地藏法门。像净土宗的莲池大师曾经闭关修学地藏占察法门,而且他一辈子都修持地藏法门。另外,律宗的弘一大师,他被尊为律宗的祖师之一,他也提倡修习地藏法门。为什么?因为地藏法门可以灭罪、减轻我们的业障,如果此后要修习其它法门,也比较没有障难。净土宗的祖师提倡此法门的原因,是因为它能帮助修行,作为念佛的辅助法门。因为一般人念佛,常常有很多障碍,不能摄心专念,所以须要有一个辅助的法门,来帮助念佛成就。而且若修地藏法门,就不虞堕落三恶道,至少可以生于人、天,修得更好的话,甚至可以成为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重要资粮,所以大乘佛法中不论哪一个宗派,都提倡修习地藏法门。
第二个原因——修地藏法门可以增长我们的善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信根。信心很难建立,尤其是对于六道的信心:因为我们仍是凡夫,缺少智慧,无法以慧眼照见,故难生信,因此必须具有甚深善根才能于此而得信入。然而,如果修地藏法门,借着地藏菩萨的加持,就能令你不可思议地生起信心。再者,六道是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如果于六道不能信受,则于全体佛法便都不能信入;甚而以为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都不是真实的、都是神话一般,用来骗诱我们行善。但如果你诵地藏经或修持地藏法门,你就会不可思议地产生信根,相信佛所说的每句话都是真实的诚谛之语,这是由于你诵经的威力而令你业障消除了,才能生出信心。
第三个原因——修习地藏法门是为了要灭罪。无量劫以来,众生大都做了很多坏事。虽然不一定是杀人放火的大恶,但是杀、盗、YIN、妄语、饮酒,贪、瞋、痴这些,都是坏事,都是恼害自他的恶事。什么是恶呢?佛经上说:可以令人起烦恼痛苦的事,皆称为恶事。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人生不快乐,是因为心中有贪、瞋、痴,嫉妒、毁谤等等这些恶念,再发动身口去造种种恶事,去恼害他人,并且也令自己起烦恼,故这些事都称为恶业或罪障。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恶业罪障无量,但若能念诵持地藏经,便可很快就消除掉:这一点,你自己也会感觉得到的。
第四个原因——念诵地藏经能令人不堕落三恶道:这对众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不堕恶道三涂,生于人天,才能有因缘福德学佛,成就菩提。
第五个原因——修持地藏法门会增长世间的福报。我们看地藏菩萨像,不论是雕塑或是画像,他一手握锡杖,一手持宝珠;有些造形中,虽不持锡杖,但也一定会捧一颗宝珠,那颗宝珠称为如意珠或摩尼宝珠。称为如意珠的原由是:因为地藏王菩萨在因地修行时,曾发过大愿,要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所以你只要如法照经中所说去修,很快就能满你所愿。
第六个原因——地藏王菩萨是诸圣所赞叹的:一切诸佛菩萨都赞叹他。地藏经是很特殊的一部经,经文自始至终佛都一直在赞叹地藏菩萨,而且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及诸天鬼神也都齐来赞叹。一般的经典都是菩萨赞叹佛世尊,至于佛赞叹菩萨的则非常少见;地藏经正好相反,一开始是佛在长行中亲口赞叹,最后还用偈颂、诗文种种赞叹,乃至于观世音、普贤、虚空藏等诸大菩萨,以及天龙八部、诸天护法都赞叹护持地藏王菩萨。为什么呢?简而言之,因为地藏菩萨非常慈悲,特别照顾业障深重的众生:越是无能的众生,他越照顾。佛法中所有的法门之性虽说是究竟平等的,但其相仍依众生之根器而有高下之别:有的法门适合根器较高的人修学;有的法门即使小根器的人也能修学。而才能低下、业障较重的人则最好依地藏菩萨:他就像是放牛班、弱智班、或是特教班的导师一般,业障最重的学生就由他来教。而末法时期、罪障深重的我们,大多属于放牛班,才会一再留级,轮转至今而不得出。释迦牟尼佛在经中,一再交代地藏菩萨说:“我入涅盘后,所有末法众生都交付于汝”。这有如一位父亲临终时交代遗言,嘱咐长子,托付弟妹一般。因此地藏菩萨秉佛敕令,度化末法众生,须至弥勒菩萨成佛时,才会将重担卸下、交付给他;因此可以说,地藏菩萨是无佛时期最为慈悲、感应最快的一尊菩萨;而现在我们都属于他的法化之下。
因此依经而言,末法时期,若要修行,一定要先修地藏法门,这是佛亲口交代的。不论是修净土念佛法门、或禅宗坐禅、或是修密宗持咒也好,任何宗派行者,一开始若不修地藏法门,绝对很难修得下来,这一点我可以很肯定地说,因为我是过来人:许多年前,我于初发心时,勇猛修学,佛教的每一宗我都会努力去学,然而有一点我始终无法突破——那就是:六道真的有吗?这个问题,也就是轮回真的有吗?如果没有六道,就不会有轮回:若无轮回,便无须修行了!——反正一了百了,故人只要及时行乐,求得一时一世快乐就好了:如此即成为享乐主义者;而且也因此而不信因果,乃至会破因果,变成什么事都敢做:因为既无轮回,即无来世果报;若无果报,便任何恶事做了都不怕,所以卖国通敌、作奸犯科、卷款私逃等昧着良心的事都做得出来。人若有因果的观念,就不敢作这样的事,甚至任何恶事都不敢作。所以说“六道轮回”是佛法的根本,不仅是修行的根本,即使凡夫人在世间想作个好人、作个踏踏实实的人,也都要有善恶及因果的观念。否则一切善行及修行都将与他绝缘。为什么?因为不信因果之人,依佛经言,即成为断善根种性的一孱提人(信不具者)。
一般而言,中国人或东方人比较有过去世的观念。譬如我们碰到一个投缘的人,会说我可能过去世跟你有缘。其它的宗教,以基督教而言,他们只相信今世及来世,但却不相信过去世,因为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上帝耶稣基督创造出来的;因此他们的教义中说:在上帝创造万物之前,什么都没有,所以众生没有过去世,只有现世及未来世;且依其教义,必须有来世,因为若无来世,人就无法得救(他们的教义中,只有人道才能得救)。他们用未来这个抽象观念,来架构天堂与地狱。天堂及地狱,以世俗的观念来看,就是奖与惩:好人予以奖赏、坏人施以惩罚,而其所谓善恶奖惩则全都是依上帝的旨意(恩典),不须任何理由。而佛法则完全不一样,佛法以三世来阐释因果关系。三世犹如一条时间之流,无止无尽,无始无终,循回不已。有人可能会说:河流是有个源头的呀!譬如说长江源自于唐古拉山,山上无数的小溪流,汇集成许多大支流,合注成长江,最后流入大海——岂不是有头有尾吗?表象看来如是,其实并无!看来似有,但仔细分析起来,则无头也无尾。怎么说呢?唐古拉山上的小溪流从何而来呢?从山中的泉水而来!而泉水又从何而来?李白有句诗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试问天上的水又从何而来?天上之水从地面来!因为地表上的水经过太阳光照射,蒸发而上,成为云层,云层遇到冷空气则凝结成较重的水滴,此水滴下降成雨;接着,雨水落在山上、汇集成涓涓细流;涓涓细流再聚为小溪涧;小溪涧辗转汇聚而成大河;大河最后奔流入海;大海水又复蒸发向上,成为云层……如此循回往覆,周而复始、无始无终。世间小智之人,由表象见之若有头尾,实际上是依表象断章取义所生的分别!如此一分析便知——人生亦有如长江等大河的形成一般,循回往覆,无有终竟;而凡夫之人但见其现世表象,莫测其去来二世,而妄作种种分别取着。
现在再回头来讲三世。以凡夫之智所见三世,则宛若具有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差别,但实际上三世的分别也是没有的。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来论断:你若站在现在这一刻来看,昨天就是过去,明天就是未来;若站在昨天来看,则前天成为过去,而今天则成为未来。这个时间的分法,完全取决于你所设定的点而定:以逻辑学来看,并无确定的一个点可称为现在——正当你说出现在这个词的第二个剎那,那个现在已经消失无形了;所以严格而言,根本没有现在这一刻存在。希腊有一个大哲学家毕达格拉斯( Pythagoras )曾经说过:当我把一只脚伸入河中洗涤之后,再举出水面,这同时就有二件事情发生——第一,先前的那一只脚与举出水面后的脚,已经不是同一只脚了;第二,先前的河流与举起脚后的河流,也不是同一条河流了。以佛法而言,毕达格拉斯在此所要表明的,即是极言无常之迅速。顺便提到,毕达格拉斯即是勾股定理 (a2+b2=c2)的创始人(他是公元前六世纪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数学家)。与此相类似而更进一步的说法即是:彼时之我与现前之我,已非同一个『我』,故并无一个真正实际的『我』可得。这跟佛所说的很接近:在时间上来说,并无确定的过去、现在、或未来之相可得:从空间而言,亦无一真正、确定的东西南北可得,全看你站在哪个方位而定。若以有情众生而言,则并无一个确定不变的我相可得,因为此我之相变化迅速无常。佛说三世的观念,现在为依过去而来,而未来则依现在而存在,想要圆满了知一切法相的道理,必须要有正确的三世之观念;由有正确的三世之观念,才能了知一切法之因果关系。而这因果则是抽象的逻辑概念:若以过去为因,则现在是果:以现在为因,则未来是果:如是因、果,果、因……循回往覆,有其因必有其果。而一切法中的是非、善恶,也都有其因果存在,此即为佛所说的:“如是因、如是果”,在逻辑上有其必然的关系。所谓的修行,即是以所了知的三世因果之理,应用于凡夫六道轮回及圣贤断惑证真的事相上:若佛弟子在事相上不能成就信解,而于理上又不能了悟通达,在此情况下,想要开智慧,便须要先消除业障,从根本修起,先修地藏法门作为入手之处。所以想要于今世修学佛法真正有所成就者,必须如是以地藏法门从根打起,方能于事上得真信解、理上得正通达,将来才可望达于理事圆融,成办一真法界”修行大事。
2、修持地藏法门有何好处
修持地藏法门到底有哪些好处呢?依照佛在地藏经中所开示的,总共有二十八种利益,以下逐项解说。
一者天龙护念。若修地藏法门,天龙护法会常常护佑你,令你免于一切灾难。
二者善果日增。若修地藏法门,你所修的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善事,其果报便得日益增多。
三者集圣上因。若修地藏法门,在修行上,便可积集圣道增上之因。
四者菩提不退。一切众生,要发菩提心很困难,但退道心却很容易;而佛说任何人只要修地藏法门,便能确保其菩提心永不退转。
五者衣食丰足。任何人只要老实修习地藏法门,或念经、或念圣号、每天至少念经一部、一卷、或一品(依你的时间而定,多多益善),或亦可加上每日至少念一千遍地藏菩萨圣号(念南无地藏王菩萨、或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要虔诚、专心地念,一边开车一边念,或边看电视边念的则不能当作“功课”,不能算数,必须在佛堂或佛菩萨前先焚香、礼佛三拜,然后端坐或长跪,专心诚意地念,才能算数。如此,三年念满十万遍,保证衣食无虞(若每天多念,则更快满愿)。
六者疾疫不临。持诵地藏经之人,不会罹患重大疾病,不会得艾滋病等恶病,但风寒小疾等不包括在内。
七者离水火灾。修习地藏法门者,不会受到水火之灾。
八者无盗贼厄。修地藏法门者,不会遭到盗贼之厄,有若安装了天然的保全系统。
九者人见钦敬。这一点对一般世人来讲很重要,因为众生都有荣誉感或虚荣心,喜欢受人尊敬,为人所敬之人则是世上有福之人,有福之人,承其福力,能远离祸害屈辱。
十者神鬼助持。受持地藏法门之人,不论善鬼神、恶鬼神都会发愿护持此行者。(以此点而言,地藏菩萨有如国安会会长或警察总监一般,统辖黑白两道、阴阳两界、及一切天龙鬼神都在他辖下。)若有人夜晚睡时被鬼压、被扯头发等,若修地藏法门,这些现象就不会再发生。
十一者女转男身。一般而言,女众业障较重,修行比较辛苦。依佛所制戒律,男众可以独自一人至深山修行,女众则不可以,这主要是由于安全的考虑。有些女众会贪着我相,觉得女身较美,故她们来世还想再成女身;但若有女人真的厌患女身种种不便与弱点,修持地藏法门,来世即能转生男身。
十二者为王臣女。女众今世若修地藏法门,来世即可贵为公主、或官宦大臣之女,享受荣华富贵。
十三者端正相好。女众若修地藏法门,来世生为女身时,即得相貌端正、庄严,一般世间的美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十四者多生天上。若人修习地藏法门,生生世世将得常生天上成为天人,享受天人之福报。不过修行人最好不要只发愿生天,应当发愿得常生佛国净土,以修行菩提。
十五者或为帝王。若人修持地藏法门,来世则得贵为一国之尊,享受一世尊荣富贵。
十六者宿智命通。受持地藏法门者,若修行好的话,今世来世可得宿命神通。
十七者有求皆从。若人修行地藏法门,其一切所求皆得顺其意愿。
十八者眷属欢乐。这对世人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家中眷属会障碍你修行,你可诵地藏经回向给他们,便能感得他们敬信三宝、眷属和乐。
十九者诸横消灭。若人修持地藏法门,便不会遭遇横来之祸,譬如车祸、毒蛇、猛兽、虫咬、噎死……等等横逆之害。
二十者业道永除。若人修习地藏法门,来世便不再受轮回之苦。
二十一者去处尽通。若人受持地藏法门,勇猛精进,得其法要,通达精义,则其所到之处,便皆能自在无碍,无不通达。
二十二者夜梦安乐。若修持地藏法门者,夜晚睡眠时,不会做恶梦。
二十三者先亡离苦。一般人家中如有祖先或亡灵未超度,若能请有修行的出家众,或由眷属自己,至诚诵地藏经回向,感应最快,先亡速得超度、离苦得乐。
二十四者宿福受生。若人修习地藏法门,即生生世世皆得常生富贵之家,受大福报。
二十五者诸圣赞叹。受持地藏法门之人,诸佛菩萨都会赞叹你能如是虔诚、认真地修行,故深得佛菩萨护念,修行无不成就。
二十六者聪明利根。若人修习地藏法门,精进修持,于其业障消除之后,自然而得诸根锐利,聪明慧达,通晓佛经,悟入佛理。
二十七者饶慈愍心。人之所以会作恶,令他人烦恼,都是由于没有慈悲心的缘故。我们早斋时所念的临斋仪中有一句话:“法力不思议、慈悲无障碍”,凡夫人若慈悲到了极点,就如同菩萨一般,得以一切无碍。为什么我们称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悲即无我——人若能处处为别人着想,当下即忘我、而达于无我。例如看到有人溺水或陷于火宅之中,不顾一切,舍身救人,此人当下即如菩萨;若稍有迟疑,即成凡夫。慈悲心是修行的根本,为众生而修行就是行菩萨道,为自己而修行,则不是真正发大菩提心。一般凡夫人若能受持地藏法门,便得不思议地、很快地发起大菩提心、入菩萨道,感应迅速不可思议。
二十八者毕竟成佛。若人受持地藏法门,必得大悲心;以发大悲心故,则必能真发大菩提心;以依大菩提心而修行菩萨道,故将来毕竟成佛。
由于受持地藏法门有如是等佛所说的无量功德福报,有智之人当于今生努力受持修行地藏法门,速得己利,并得利他,悉皆安乐,乃至证悟上果,成就无上菩提。
——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八日讲于台北,大昆卢弘法院
一九九九年八月十九日三校于美国密西根,遍照寺
二、地藏本尊十观法
弟子甲:请问师父,在地藏法门中如何修心地法门?
师父:在同一个法门中,往往可以包涵各种不同等第的修持,甚至看似平常的地藏法门,其中亦有最高的法门在里面,乃至在此法门中即得具足无量功德之修行。就以布施葡萄而言,有人布施一串葡萄,来世便只得一串葡萄之果报,为什么?因为“如是因,如是果”:施葡萄得葡萄,施财得财,施土地就得土地。然而,这是最笨的修法,因为若善修者,应能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若只是一本一利,则非善修。而这两者也都是符合如是因,如是果的原理。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完全是由于心的运用的关系。
弟子甲:师父,地藏法门应怎么修?以前所讲的几个法门与心地法门有什么关系?甚至密法与禅法跟它又有什么关系?
师父:我常说:对善修之人而言,任何一个法都可具足无量法,而且每一法也都可以是心地法门。然而对于不善修的人来讲,即使无相的心地法门也会变成有相法,而且他修一个法就只是一个法,甚至有时修一个法时,连一法也不像。现在因缘渐渐成熟,我在说法堂跟你讲佛法中的一切修行都是在求智慧,但麻烦的是:要有智慧才能修行!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有善知识的缘故,因为初学者智慧并未开发,所以要有善知识的指导才能随智能而修行,依智而修。地藏法门或任何法门,既然称为法门,就是法之门,此处的“法”指的是菩萨法或菩提法,所以称为菩提法之门。
弟子甲:师父,那样的话,是否能以一法即能进入菩提?
师父:但是菩提有很多重门,至少有四重门,而这四重门,通常须一重一重地深入,所以不是一步就能登堂入室的。修法都必须要有智慧,要用慧观。所谓“慧观”,就是以智慧来观察,能用慧观来修行,成就的功德会大得多,乃至能成就无量功德。若不以慧观,则是呆呆地修:修一点点,便只能成就一点点。有智慧的修行人,每修一点,都能成就无量。例如手电筒,因为灯后有反射镜,因此就如有慧观,以一个小小的灯炮,便能照亮十倍以上。修地藏法门要能慧观,而此慧观若和禅法及密法结合在一起,便成了“地藏本尊观”。“地藏本尊观”共有十种观法,叙述如下:
第一、现相观修本尊观法的时候必须要有地藏菩萨的圣像。地藏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有戴宝冠的,一种是不戴宝冠的。观地藏本尊像,可先观不戴宝冠的那尊,这一尊所现是沙门相,也就是声闻(比丘相)相;其次再观戴宝冠的,这是地藏菩萨现菩萨的庄严相。所有的菩萨,除了地藏菩萨以外,没有一尊菩萨是现沙门相的—光头、披袈裟:其它的菩萨都是现菩萨庄严相,不是光头的比丘相。而且地藏菩萨手中还持着锡杖,这是地藏菩萨法门里最为特殊的一点。地藏菩萨如是现相,就代表了地藏菩萨的根本精神:他是绝对有能力现大菩萨相的,然而他却现声闻相。在地藏十轮经里面,佛也一再赞叹地藏以大菩萨的果位而现声闻身。地藏菩萨现此相的用意何在?他是在教化末法时期的众生——这是身体力行、无言的教化,他有如在说:你们只要看我所现之相,便可知道我所要教你们的是什么。末法时期的众生!你们莫以为你学禅就可以潇洒得无所顾忌;也莫以为你学密很高、很厉害,就什么都可以做得;或以为学唯识很有学问,因此就只重文字言说不重实修等等,甚至有人听说有禅师不拘小节,便非常欢喜地说那是不着相!哪有这回事?所谓沙门者,须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威仪即是庄严的行止之义)。地藏菩萨便是以现声闻相,来密示末法时期的众生,须遵循如来的最后教诫:佛灭以后以戒为师。这也可说是更进一步的无言说法:你们若要修行,须与我一样,要循规蹈矩地修,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好好地修行。连我已是十地菩萨都这么顺守如来教戒,你们也要这样随顺如来才好。菩萨的天衣、锦衣我不是穿不起,而我只着比丘的『制服』——袈裟,以示于汝等修行必须『务本』。
再者,地藏菩萨所现的两种相,各代表其因地与果地之相:因地的声闻相,及果地的菩萨庄严相。果地相是戴五佛宝冠的那一尊。除了首戴宝冠的差别外,身上还是披着袈裟。而其它菩萨则都没有披袈裟的,都是身着华丽的天衣,并以璎珞、珠宝等严身,很是庄严。唯有地藏王菩萨不论是现因地或果地相,都是披着袈裟、手持锡杖、宝珠。
弟子甲:师父,修行地藏法门若没认清楚这些,就失掉整个意义了!
师父:对呀,他就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了,未获其义,擦身而过——虽然菩萨像供在那里,天天都在看,但从未看出来!
弟子甲:现在再去看,就不一样了——真没想到!
师父:对!这便是地藏菩萨的大慈悲。末法时期魔强法弱,你们要好好修行,要老老实实地修,不要虚张声势,以为自己颇有修行,因而便不遵守佛门规矩。地藏菩萨如同一直在告诫我们:你看!我至今已为十地菩萨,但仍身着一般比丘法服,并且手持锡杖。(锡杖也是律中规定比丘应随身的道具之一。)
弟子甲:要规规矩矩拿着道具。
师父:对!这是地藏菩萨的沙门相观,地藏菩萨最慈悲的地方就在这里,密示我们在菩提道上要踏实地修行。这是地藏本尊十观的第一观,称为“现相观”;亦即,以大菩萨身而现声闻相——离于我相贪着。
第二、宝冠观
师父:地藏本尊观的第二观法是宝冠观。宝冠是什么意思?此宝冠是五佛宝冠,因为地藏菩萨的法冠上有五尊佛,亦即是一般的五方佛,或亦可是代表因地接引他的五尊佛,这五佛都是他的本尊。宝冠上有佛,即是顶戴如来之义。顶戴如来是什么意思?那是表示:念念不忘本师(本尊)推仰如来。若有五佛坐于行者顶上,随时随地都顶戴着如来而行,怎敢放逸、懈怠?这就是宝冠观之用意。修习地藏法门须作此观:时时观想地藏菩萨顶戴五佛如来,我学地藏,也要时时顶戴如来。
弟子甲:那我修行时要顶戴哪一尊如来?
师父:那看你修什么法门而定。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定要,或是顶戴地藏菩萨亦可;因为你现在念地藏经,亦可顶戴地藏菩萨及他冠上的五尊佛。
弟子甲:师父,要坐着修观吗?这是密法吗?
师父:你要说它是密也可以。但这个法门并无显密的分别,不必刻意去分什么是显、什么是密。以最究竟之意义而言,密即是显、显即是密。什么是密呢?如果没告诉你的,那就是秘密!所以禅宗六祖大师说: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每一个人都看地藏像,但有人就是再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这些诸佛密义、菩萨密义,这便是所谓的密。不过依通途而言,观想本尊确是密法的一部分。
弟子甲:师父,从这张画像上看不出有五尊佛。
师父:若如法,则一定要把佛像清楚地画出来才对。
弟子甲:一般好像都看不太出来是五尊的样子。
师父:没仔细看就看不出来,因为很小——是有的!
师父:还有,连观世音菩萨像,不论是刻的或画的,若如法作,冠上都应有一尊佛。但有的乱画,画得有点像月亮上的猴子一般,那是不对的!观世音菩萨顶戴的是阿弥陀佛——他的本师——不是顶戴月亮。顶戴如来,也就是顶戴本尊之义,这是显还是密呢?
弟子甲:是显。
师父:不对,是密。因为本尊是密法的名词。再者,你若看不出来,或看不懂,那就是密了!众生种种妄想分别而说这是显法、这是密法,事实上是,显中有密;而当密被表显出来时(画出来或刻出来)就成为显了:故称此密为显密(显中之密)。你若通达的话,显或密对你就不会有太大差别;故所谓显、密,实是一种分别所生。而分别亦有善恶二种:若分别得好,便是善分别;若分别得不好,则成妄分别。虚妄分别即是依于我见而有高下、爱憎、取舍之分别。显密之体本来是一,只是其相有别,故其用亦殊。
第三、锡杖观
这当然指的是地藏菩萨所持的锡杖。要作此观,先须知道锡杖的来由。锡杖本来只是手杖,是用来当走路的柱杖。因为以前的出家人都要行脚,修行人要去参学或乞食,都要走很久的路,尤其是山路。因印度大部分属于热带或亚热带气候,夏天季候风时常多雨,因此比丘们就拿着手杖以助行走,这是很实际、也很方便的小器具。后来,有一位比丘于黄昏天快黑时去乞食,他端着一个钵,谨依佛制,默默地站在一个人家门口,却把那人家的女主人吓到了,所以如来便制定须在锡杖上加些小环环,有了小环环的声音,就不会冷不防地吓到施主家,而且也更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因为锡杖声也会使山林里的野兽吓跑,昆虫在路上也会走避,不会被误踩而死。因具有这些作用,而这些作用都是表现了如来与僧众的慈悲与智慧。再者,因为修行人是持锡杖以作修行之事(如行脚、乞食、弘化等),所以便成为日常道具之一,因此,若持用之,久而久之就会有法力在其中(这就是为什么经典中记载:地藏菩萨以其锡杖顿地,震开地狱之门。)。这锡杖因为是如来所制,所以手持锡杖便也代表了如法修行及“如实修行”之义——修行是要真正照着去做的,不是言说戏论境界。这是锡杖观的第一观:如法、如实修行。
锡杖观的第二观是:精勤不懈。因为手持锡杖即代表到处参学、到处度化众生。参学是为了自利,而度众生则是利他;古时沙门做这两件事时都少不了要用到锡杖,因此手持锡杖即表精进不懈、自修化他。
锡杖观的第三观是“住持佛法”,因为比丘僧出外都须带着锡杖,到了挂搭之处,安单之后,便把它竖立在佛殿中,所以后世便称比丘在此驻锡,即是此法师住在此处,主持弘法利生之义。因此锡杖观的第三观是住持佛法。
锡杖观的第四观是起于大悲,广度众生。如前所说,大家都知道,地藏菩萨手持锡杖为众生震开地狱之门(这一点也须从深入的象征意义(表法)来看——意即,此亦深含如来密意在内:地狱之门何在?在众生六识门上,或以禅语言之:在六根门头。所以这锡杖本身又代表着以大慈悲,不辞劳苦、不畏艰险,普度众生(——连地狱都要去了,还有何处不去?)。
第四、宝珠观
宝珠就是指摩尼宝珠,此观又称满愿观。因为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就发愿要满一切众生愿,有如摩尼宝珠能满足一切众生愿一样,这就是如意宝珠的意义(是要命他人如意,不是要求自己一切如意)。这在默示我们什么呢?地藏菩萨手持宝珠,愿满一切众生愿,我讲地藏法,亦应如是,如是发心,愿满一切众生愿。这不都是心地法门吗?因此,作本尊观时,不只是观想他外表那个样子,还要观想他的发心、作意,更进而令自己也与菩萨一样发心,发一样的利他心:这才是本尊观的本意——若不如是,徒有其表相观,而非本尊观,以不得实义故——有实义名观;若无实义,只名虚想。(附及,这即是如来密教正法的观想法,富含正实义理,是名正观:非同于凡夫及诸外道、邪密之着相、取相、表相都无实义之邪观。)
第五、坐骑观
地藏菩萨骑着麒麟,坐骑代表降伏与利用之义,而且麒麟是异兽,降伏异兽,即是降伏心中贪瞋痴等烦恼——贪瞋痴烦恼是异兽,且亦如野兽一样必须加以降伏;不但要降伏,而且还要进一步转而善用之。是故坐骑观的深秘义即是转烦恼为菩提;转即是能善加利用,使之作善。譬如驯伏野马使牠听人使用;野马驯服之后,你要到那儿,牠就会很快地载你到那儿:菩萨所降伏及骑乘的常常是狮子、老虎、或麒麟等猛兽,甚至还有镇伏恶人的,例如降三世明王即是左右脚各踏大自在天王及天后。观世音菩萨不也骑着龙而现“赘头观音”像吗?那条龙也是他所降伏的,也是表示转烦恼毒龙为菩提之用的意义。所以坐骑观里包括了两个法门:一是降伏,二是转。因此,观地藏菩萨如是,我修地藏法门亦当如是:如是降伏自心烦恼,如是转化自心烦恼异兽趋向菩提:这样才能说是修地藏法门,真正归依地藏菩萨。
第六、大愿观
大愿地藏菩萨,其愿即是: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地藏菩萨发如是大愿,我修学地藏法门,亦当发如是大愿,如是修学,发尽未来际度尽一切有情众生之愿,而且也不求自己要先作佛。这就很难——完全去除我相执着,但求利益众生,无有尽处:犹如普贤菩萨之境界——尽虚空、遍法界,无有止境。是故连佛也一再赞叹地藏菩萨不可思议:其发心不可思议,其愿力不可思议。
附及,最近有人会问:为何地藏菩萨不先成佛再度众生?如果他先成佛,不但不会影响他度众生,反而因为他已成佛,而能度更多的众生,不是吗?关于这问题,其回答是:一、并非成佛救度的众生更多。因为每一尊佛的因缘不一样,其所度众生数也不一样。例如弥勒佛将来龙华三会,所度声闻僧众弟子共二百八十二亿(见增壹阿含经:若依大智度论则为二百八十八亿)。其它佛有只说法一会的,例如:拘留孙佛说法一会,度四万人得阿罗汉果;拘那含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三万人得阿罗汉果;迦叶佛说法一会,度二万人得阿罗汉果。释迦牟尼佛说法一会,度一千二百五十人得阿罗汉果(以上见长阿含经、佛说七佛经、大智度论等);甚至有佛一成佛即示现涅盘。例如燃灯佛“成佛已十二年但放光明,人无识者,而不说法。”(燃灯佛成佛后,十二年间,每天只是放光,而没有因缘说法;众生没有知道他的人——没人知道他是佛,也没人知道有佛出世。)多宝佛成佛后,无人请转法轮故,即便入涅盘;又如须扇多佛,朝成佛道、暮入涅盘,以弟子未熟故(以上见法华经、大智度论、法华义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所以诸佛的因缘都不同,但不可以此而论其高低优劣(因为佛佛道同)。乃至历代各宗祖师也是一样:有的祖师能广度,有的则只将法传给一位法子而已。再说,也并非佛就可以度任何众生,例如释迦佛时,须达长者家有一老婢昆低罗,佛要度他,他不接受,而他却受罗睺罗度。所以,即使佛度众生,还要看彼人与佛有没有缘;若无缘,即使彼人多么优秀,佛还是度他不得。再者,关于这问题,有人又以另一个(好像比较有程度的)方式,提出类似的质疑:关于教理中说:菩萨由于慈悲而保持最后一分无明不断尽,以便成为『润生无明』而再来度众生。问题是:若以断惑证真而言.怎么有人能断了九分,到了第十分却能突然停止,不再断下去,而保留它?就好像有人生病,病快好了,他却能阻止它全部痊愈,而保留一些;好像不太可能。并且,菩萨即使完全断惑证真成佛,也应不会有妨碍他度众生,应该更有帮助才对。他为什么还要『留惑润生』呢?关于此疑,首先,能作到留惑润生的菩萨,基本上都是十地或十地以上大菩萨,早就能生死自在,随愿受生,且能化身千百亿(如地藏经中所说)。又依各经论等,即使是四地菩萨,亦能于一念顷化百亿身,见百亿佛,照百亿世界,教化百亿世界众生,(见华严经十地品)更何况是十地菩萨。故知十地大菩萨早就生死自在,能化身千百亿,对于肉身的示现留惑润生,应是不足为难的小事,故不应与具缚凡夫病愈与否相提并论。再者,佛在涅盘前,由于魔王波旬一再来催促佛依前对他所作的承诺,众弟子已成就,赶快入涅盘。佛便于阿难静坐入定时,以神力告诉阿难:如来住世,若住一劫,若减一劫(若少于一劫),不足为难。佛是在暗示阿难令他请佛住世(因诸法因缘生,必须如是)。但阿难因为魔所障,听不到佛的声音。佛如是说了三次,见阿难毫无动静,便知因缘如是;随后于阿难出定时即向阿难宣示说:如来却后三月,当般涅盘。因此,佛便只住世八十年。这就表示,诸佛及诸大菩萨住世长短,以其已达生死自在,故欲住世凡几,皆可成办。是故为佛弟子,莫以凡夫俗眼,妄断佛菩萨之境界。法华经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佛智如是,菩萨境界亦复如是,非凡所测。其第二问题与前者所提一样。在此,诸位须知,佛法中有善分别与妄想分别。善分别来自如理思惟,其思惟完全没有我执、我见、我相取着,亦不依言取义,见相取实,或依世学,或攀缘世间无常之法,例如科学、哲学、外道之学等,故其思正,与理相应、不悖,行者如是正思惟、正观察,远离我见、凡夫见、外道见,故易契入正理,正智开展,入佛知见、见佛实地。而愚痴障重之人,以凡夫有限的知见,去思量测度佛菩萨的境界,妄自生解,于无疑处而妄自起疑,犹自以为有思想、有见地,而于诸佛法却无法信受、契入;徒事文字言说,都无实义利处,亳无受用。如是修学、摸索经载,常常还是于佛法大海不得其门而入;何以故,以其徒自放逸于妄想分别,信根浅藐故——佛弟子应有以鉴焉。最后,关于地藏菩萨,其最难得、最主要的精神,即是在于其累劫度生不休,及众生度尽方成菩提的无尽大愿,这也就是十方诸佛及大菩萨以及诸天护法最为赞叹的地方;而且更是令我们一般凡夫佛弟子最为感动之处。但那些于此大愿有疑的人,不但于此无知无觉、不受感动,不但不能欣赏,也不能认同,更反而指摘、非难菩萨如是行之不当、不必要、不合理——唉,众生根器竟有如是大的差别,而业障亦有如是大者,令人感慨不置。(附及,什么是业障重?——这就是业障重!——①于无可疑处而见疑;②于应赞叹、随喜功德处反计其过;⑧于应效学、随学处,依于我见而不能信受、不生欢喜。此即众生业障重之大者也。业障若重如是,有什么后果?其后果来世不说,于现世即障他在佛法中之信、解、行。)
第七、名字观
此观是要观地藏两字。地的浅略义是指土地,或是地基,表示修学要把地基打好。深密的地指的是心地。一切众生都有心地,此心地有如大地,能生发一切善恶的种子。藏是宝藏,依无上法来讲,这宝藏就是指心地法门而言。真正最高的宝藏是一切众生的本源心地;这个心地之所以是众生最大的宝藏,因它能含藏无量的宝藏。以地藏菩萨证到一切众生的心地皆有无量宝藏的境界,所以才得名为地藏。也就是说:地藏二字是他的德号,他所修的功德之总称。地藏菩萨之所以愿负担起一切的困难,累劫度生不辞辛劳,无有疲厌,是因为他知道一切众生都是可造之材,不是不可雕的朽木,因为你们都是可堪造就的,所以我愿担负起一切的困难,一再救拔你们。你们若不能得度,岂不是太可惜了吗?而且这样流浪生死,也太可怜了。一切众生究竟的心地宝藏即名如来藏,连最愚痴的人,及业障最重的地狱众生,其心也都具足了如来藏。(楞伽经中说:一切有情转如来藏,入众生身中)地藏菩萨因得如是如来知见,故不轻视任何众生,乃至地狱众生,也都要度脱。地藏菩萨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行,而我学地藏菩萨法门,亦应如地藏菩萨如是知、如是见、如是行。如是知见者,是指知见我及众生皆有心地宝藏,名如来藏,累劫以来虽为六尘烦恼所覆,其相不显,然而宝藏不失。所以我亦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修行,自度及度尽无量众生,这才是真正在学习地藏菩萨心地法门。
地藏菩萨的法门最主要的精义是什么呢?就是地藏这两个字。现在把前面讲的大愿观中的大愿,与名字观中的地藏两个字合起来看:为何会有大愿呢?大愿是根据地藏而来,如果没有地藏就不会有大愿。因为一切众生若没有心地如来藏,则大愿是空的,无从附属;亦即,若无心地如来藏,如何得发大愿?将以何为基?又,即使自己发了大愿,若其它众生皆无此心地如来藏,则此大愿又能如何?因此地藏乃为,大愿之地藏,根本以及其所依。
弟子甲:师父,那是因为他已证了十地才能这样的吗?
师父:据实而言,他初发心时就是这样了。这也就是地藏菩萨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并非他证了十地才这样:他在最初发心时就是这么好,他在初发心时就已把目标订在最好、最高的地方,而且一直努力在做——例如,在他因地当婆罗门女的时候,他的发心就已是可贵:他的孝心就已那么令人感动,那么难能可贵到甚至令佛都感动!所以经中云:发心毕竟不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初发心的菩萨和毕竟成佛的佛应是平等的;平等之处何在呢?就是因为初发心时所设定的目标,与成佛时所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这也就是所谓如是因,如是果。他并非到了十地才忽然变成那么好,身价那么高。这一点很重要。释迦牟尼佛也不是到成佛时才那么令人尊敬,而是他在发心舍王位时,他就已是大菩萨了。因为他舍王位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利益众生而欲求菩提,因此他的初发心就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了,所以华严经上面讲:菩萨初发心即成佛道,这是依究竟的意义来讲,也是从性上来讲,非以相而言:相上还是要历经种种阶段的修习。所以这名字观本身就在告诉我们地藏法门最深密的精要:奥!心地如来藏——你看这有多深。
弟子甲:师父,地藏这两字就是心地如来藏,意思就是地藏菩萨在初发心时,就已经确切认为地狱的众生皆具如来藏吗?
师父:对,没错。依理而言,地藏菩萨在初发心的时候,就已有此善根而信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藏,虽然那时还未证到地藏这个名号——这个名号就好比博士学位的头衔一样,你有这个心愿与资质,努力去修取学位,但也要等到你修满学分,写好论文,通过考试,你才能取到学位,而冠以博士的头衔。地藏二字同样也是荣衔,他也须依菩萨阶位、次第修到菩萨果位时,才能赢得此圣名而称为地藏菩萨。在这之前,仍在因位,还不能称为地藏,虽然早已是菩萨。
弟子甲:师父,菩萨果位时,这地藏的头衔,意义就是心地如来藏?
师父:对。
弟子甲:师父,一般解释地藏二字就没解释得很完全,只不过是谈到,如地以及宝藏之意。师父所说,即很明显地解释了地藏二字,而地藏这个果位的层次,其确切意义何在?是不是说因为知道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才发菩萨的大悲心?
师父:不只是才发大悲心,而是应说:所以才能具足究竟大悲,接着才能发起菩提正智。
弟子甲:师父,是否因为知道众生皆具如来藏,所以发起大悲心,度尽众生,方成佛道?
师父:对!发起平等大悲,要加上平等两个字。
第八、孝顺观
师父:地藏菩萨一开始修行时,他的初发心就是因为孝顺。他原是个孝女,在凡夫位时孝顺父母:而当佛弟子修菩萨道时,即能孝顺诸佛,所以他是乖孩子,剃光头、披袈裟——他最乖。
弟子甲:剃光头就是孝顺的意思吗?
师父:这是譬喻的,剃光头,如前所说,表随顺佛教,顺诸佛所教,所以是孝顺,继承如来家业,佛在地藏经中,一再叮咛地藏菩萨说:我涅盘后,一直到弥勒出世之前的众生都交给你。这是能继承如来的家业,度化众生,故是佛之孝子——孝顺的佛子克绍箕裘,继承佛志、荷担如来家业;不舍众生,众生旋出旋入,他一个都不舍:菩萨度化众生而不疲厌,即是孝顺如来。以上即是孝顺观。
第九、诸圣赞叹观
师父:没有其它任何一部经中有佛这样赞叹菩萨的——通常只是菩萨赞佛,罕有佛赞叹菩萨的;因此地藏菩萨是最特殊的一尊。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从头到尾都是佛在赞叹菩萨——用长行一再赞叹;如此之不足,再用偈子赞叹——你看,地藏菩萨是不是功德十分殊胜,才能得如来如是赞叹?而且诸方的大菩萨也都来欢喜赞叹。重要的大菩萨差不多全都到了——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虚空藏等,连天龙鬼神也都赞叹,所以这尊菩萨是唯一最特殊的。这是为什么呢!心地宝藏!心地如来藏!所以此地,既是最高的,也是最底层的,因此最难、最苦的他都捡来做;所以地藏菩萨才能赢得诸圣共同赞叹。
第十、具足四法观
修地藏法门有如下四种威神功德:消灭业障,因为地藏菩萨之本愿为灭业障,度脱众生;增福,修地藏法门可以增益福德,与药师法门相同,只是药师法更加专门于此;地藏菩萨具足大悲,因此修此法能增长悲心,与观音法门同;菩提心,欲得发菩提心便要发菩提大愿。地藏菩萨尽未来际度脱众生,这即是菩提心,与, 普贤法门同。因此,地藏法门这一法即具足四大法:灭罪、增福、具悲、发菩提心。并且具足四大菩萨法门境界:地藏、观音、文殊、普贤。这也就是为什么地藏法门是菩萨道第一重门的原因,同时也是为何地藏菩萨是大乘四大菩萨中的第一尊的原因——因为须先修此尊之法,于他尊才能得入。
弟子甲:师父,那么,在修的时候,也就是正在念地藏经时,就必须要有这十个观智随时全都在吗?
师父:最好是这样。不过在实际修行时,可在念经前先静坐一下作观想,或在念完经后再修这本尊十观。当然,在念经的过程中,则必须有此十观的总概念。
弟子甲:因此,随时都在修此十观?
师父:对。善思惟、善思念。你先长跪诵经,之后再盘腿静坐观地藏像,作本尊十观。附及,谈到思惟,就想到禅。什么是禅?禅就是思惟修:以思惟修行。禅又叫静虑:静静地思虑。所以作本尊观也属于一种禅观:而你作禅观时,是在观本尊,所以这同时也是密法。因此,若如此修行,则禅密尽在其中:心地法门亦在其中,是故此法门极其殊胜。所以真正要修密者,若无心地法门做基础,(毫无禅的基础) ,如何能修?是修不来的!即使勉强而修,也不知在修些什么,只觉得很热闹而已。
弟子甲:谢谢师父。又,能不能请师父慈悲,把这十观写成偈颂,弟子们比较好持修?
师父:好。允汝所请,吾偈如下:
「地藏本尊十观」修行法要偈颂
一、现相观,颂曰:
十地菩萨现声闻、十方菩萨唯此尊
地藏法门总在此、默默示我如是行
自证果位不贪爱、即是经云「不受福」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学地藏愿如是
二、宝冠观,颂曰:
顶戴因地五如来、不忘初心诸本师
虽现果地庄严相、犹以慈悲着袈裟
三、锡杖观,颂曰:
因位果地持锡杖、菩萨驻锡五浊世
如法勇进利自他、地藏如是密示我
四、宝珠观,颂曰:
菩萨发心大慈悲、欲满一切众生愿
地藏具足是德能、我愿如是学地藏
五、坐骑观,颂曰:
降伏异兽贪瞋痴、转染为净成大用
地藏具足是德相、我学地藏愿如是
六、大愿观,颂曰:
一切菩萨得成佛、皆是因地发大愿
地藏大愿尽未来、我愿如是学地藏
七、名字观,颂曰:
一切众生之心「地」、咸具大宝如来「藏」
地藏亲证得此名、我学地藏愿如是
八、孝顺观,颂曰:
在凡夫地孝父母、入菩提位顺佛教
地藏菩萨如是行、我学地藏愿如是
九、诸圣赞叹观,颂曰:
自来唯菩萨赞佛、佛赞菩萨甚稀有
十方贤圣与众生、众口同声赞地藏
如是圣德实难觅、故知地藏极殊胜
十、一法具足四法观,颂曰:
地藏菩萨一法门、具足菩提四要门
灭罪增福长大悲、大愿成就菩提心
禅密律净皆圆备、不思议中成道心
乃知此法极殊胜、故为菩提道初门
末世修行菩提者、修行此法必人道
—— 一九九一年七月十三日讲于纽约·昆卢精舍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于密西根,遍照寺
三、修行魔障与对治法门
甲、修行的各种障碍
修行地藏法门最主要的功能或目的是为了消除业障。然而何谓业障?所谓业障是指:举凡能障碍我们于世间及出世间的善事令不得成就,或令我们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全、安乐的恶业或罪业,统称为业障。例如:于出世法中,有些业能障我们起正信,有些业能障起正解,有些业能障起正修行,有些业能障正精进,有些业能障正定,有些业能障正智生起——这些都被通称为业障。又,于世间法中,有些业能令我们身、或心有所欠缺,因而不能得到健康、安稳及自如地使用六根,乃至不能得世法中的种种成就,而障碍幸福快乐,这些也都总称为业障。然而一般最单纯的所谓障,是指障碍菩提道而言,佛法中通常说修行有三种障碍,简称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我们常念的回向偈愿消三障诸烦恼,此句中的三障即是指此三种障而言。烦恼障是指贪瞋痴等烦恼,能扰乱心神,障蔽正道,所以称为烦恼障。业障和报障是不相同的。业障通常是今世或过去所造的身口意之恶业,成为潜伏性的,在修行的时候才会起现行而障碍修行;报障则通常是过去世所造的恶业,今世已成熟而受果报,如受报为畜生、饿鬼、地狱的三恶道报。但报障不一定是三恶道报,人道中也有许多报障,例如:报主虽生为人,而在身体上受到聋、盲、瘖、痖、六根不全、缺手、断脚……等的果报。人若聋哑,则障碍他念经、念佛;若盲眼,则障碍他看经;若缺手、断腿,则障碍他拜佛、打坐。或有的在心理上,生来即受愚痴、弱智、白痴、癫狂、精神分裂,乃至无信、谤三宝及世智辩聪等皆是属于报障所摄。此外如生于长寿天、北俱卢洲,此二种为贪享世间而障碍修行;以及生于边地(无佛法之处),以及佛前佛后(无佛法之时代)都是妨碍修行的报障。
修行的障碍,除了以上的三障以外,还有所谓的几种障(事障及理障);三种重障(我慢重障、嫉妒重障、贪欲重障),以及三种烦恼障(皮烦恼障、肉烦恼障、心烦恼障——即三界之思惑、见惑、与断常二见),此外更有修定三障(昏沉合蔽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饿鬼三障、法障、及魔障等,在此无法一一详细游说。现在先就最后两项:法障与魔障,加以说明。
乙、法障
法障可分几种情况来说明:
①世智辩聪障——世智辩聪之人是具有世间学问的智慧,但是此种智慧并不能够解脱生死,而他却依执于此种智慧而好与人争辩斗胜。而且其进行辩驳的情形,让人乍听起来似是而非,显得好像很聪睿、很有智慧的样子,这叫做世智辩聪;其初,能混淆邪正、染净之法,其末则能障修行与趋入正道(世智辩聪也属学佛八难之一)。
②智识障——有些我们所学的种种世间上的知识,不仅不能够帮助我们修行,反而常常会障碍修行。譬如以学哲学来说,哲学的一些理论非但无所助益于修行,反倒成了障碍。至于学科学以及学实证论者,有些人执意一定要拿出看得见、摸得着、可称量的证据来,否则绝不信受。而事实上,有很多东西,即使有人能为你指出来,你也不见得能看得见或看得真切。
⑧执着文字障——这通常是学文学的人容易起的障碍——文人一向喜欢咬文嚼字,而且即使学佛,也常好在佛法中大作其文章,结果常导致光说不练或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变成言说戏论。这种现象在中国佛教中特别多。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好作文章,而且每每一作就是大文章:夫天地之肇始者……云云,每一篇文章常都循着类似这样的模式去写,成了八股式的窠臼,学究式的掉弄。原本很简单的却加以复杂化、困难化。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有一本书,书名叫广解四书。有人就针对这类的书而作评论说:四书在文字上原本是很容易了解的,可是经过后人的许多批注之后,批注的文字反而比原文看起来更难。越注越难,本来不看批注还不胡涂,越看反而越胡涂。这证之于佛经也是一样,本来有些佛经是很平直、清爽的,经有些人一发挥,却更加难懂。不但文字上看起来难,在道理上经过了无数的旁征博引,且又引入注者自己及旁人的经验心得等等之后,益发显得紧复庞杂。诸如此类就是执着文字之障。
④不解经义障——由于过去世所造的业,感得今世有不解经义的障碍,此种障碍亦是法障之一。
归结起来,法障共有四种:1、世智辩聪障,2、智识障,3、执着文字障,4、不解经义障。
丙、魔障
1、魔的定义
接着再来详细分辨业障与魔障。首先解释什么叫做魔。魔这个字中文本来没有,梵文是邛I (Mara),译成魔罗。最早的翻译,所用的磨字是磨墨、磨灭的磨,下头是个石字。在梁武帝时,他把下面的石改为鬼字,所以魔这个字是梁武帝发明的新字。魔字下面一个鬼,令人望字生畏。而事实上,魔的长相并不如此字外形之可怕,他们的面貌不但不丑恶粗陋,反而是生就殊胜的色相。我们所常说的魔王,魔子、魔民、魔眷属,他们其实都是天人(天道中人),而天人皆具有妙色身,只不过天魔的心有问题。而我们一般人想到的魔大多是指妖魔鬼怪,呈青面獠牙之状。但那些并不是天魔,真正的天魔是长得很俊美姣好的,然而也由于他们外貌美好,这才屡正可怕,因为让人无法望而怖畏,知所趋避。
魔罗的梵文邛I (Mara),一般而言,主要有四种意义:
一、夺命
二、障碍
三、恼乱
四、破坏善根
此外还有另一个意义——留难。现在逐项解释如下:
一、夺命——所谓夺命是指夺人的慧命,让人无法修行、开智慧,解脱轮回之苦,因而长劫沉沦生死流转。
二、障碍——障碍是指阻障他人所欲从事的善法、善事。多障的众生如果想要进行某些上善好事,魔便会来加以阻挠。此处的善法或善事通常是指修行、精进、解脱、悟道等。以静坐习禅来说,当行者有种种善境界出现时,他便会来障碍,用尽一切内外因缘,使你心神不宁,以致无法继续坐下去;或让你对自己的目标起怀疑:我为什么要打坐?盘腿这么痛,何苦来哉?甚至于更进一步令你对打坐起恐惧感、乃至起毁谤之心。如是,由于怀疑、不信;进而心生毁谤,甚而口出狂言:打坐毫无意义:一切众生既皆是真如,都有佛性——即身是佛,何必一定要打坐呢?如此引据种种最高的法,来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事实上,他根本还没到达那个境界,甚至连最初步的一点点功夫也都还没有成就,就便多谈甚深无上法的境界——充其量,只是文字言说、自我欺骗而已。
三、恼乱——恼乱可分恼乱身、与恼乱心两方面。在恼乱心的方面来说:修行的时候:心里常会起烦恼,通常是无缘无故、莫名其妙地冒出烦恼来。或者本来只是一丁点小事,却突然不可理喻地勃然大怒起来。有时候只为了一点芝麻小事就对同修道友、或身旁的人大发雷霆,完全不能控制自己,乃至整个人全身发抖、青筋暴露、面无血色,连话都讲不清:事后连自己也觉得很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何会这样失态。这种小题大作,莫名其妙的的勃然大怒,即是瞋魔作崇;或忽然没来由地悲伤流泪不止,不觉知的行者,还以为是因自己对佛经或佛法很感动,因而以为自己修得很好,已有些境界——这就更糟了,此实是悲魔作祟。或有时魔能令人忽然大喜不能自己,因而起大掉举,平静不下来,乃至令修行停摆,此即是喜魔所作。有时魔也会以种种方式令行者起大恐惧怖畏;或令他见种种恶形、或听到种种恶声等等,而令其修行中止——而很怪异的是,常常行人一停止修行,乃至完全放弃修行,这些毛病或问题便都不见了。不过有一些法障太重的人,便无法如此幸运——即使停止修行,还得受种种后遗症之苦,乃至终其一生都难得痊愈;例如得了种种幻听、幻觉、睡觉被鬼压:心神涣散或精神恍忽、不宁、恐惧不安,以及罹患种种世间医生诊断不出的疑难杂症,令身心不安,乃至日常生活都成困难。这些都是魔事、魔障、魔之所为,为佛弟子于此必须觉知,方不为魔所惑、所趁、所坏,若能如是觉知已,当下,先前的无理性的大怒、大喜、大哀等,就会马上止息下来,乃至立刻烟消雾散到无迹可寻,因而立即海阔天空,转激越为平静,乃至转瞋为喜。以上是谈心的方面的恼乱。至于身方面的恼乱,例如魔力使然,令勇猛精进的行人无缘无故忽然生病、受伤、受灾、受难、或遭种种意料不到的意外,从而令他无法修行,凡此皆是魔事。
四、破坏善根——魔能破坏修行者的五善根(信、进、念、定、慧)及菩提心,令他不能继续修行。例如魔利用行者种种不利的因缘(或人、或事),而化现种种于行者不利的事件或情况,令行者退失五善根或菩提心:例如魔利用行者身旁亲近的人中业障较重者,令其说出某些话或作出某些事,或给他某些恶知识所写的书,或转告他某些恶知识的言论,而令行者心生动摇,退失对佛法的信心,或退失其精进心,而落于懈怠、放逸;或退失念心,堕于不正念,或退失修道的心,或令他由菩萨乘退为只求自利,而成二乘;或由二乘退为凡夫之人天乘,或由人天乘退为外道,而杂染佛法,乃至毁谤正法。总而言之,即是令你偏离正法,乃至背道而驰——这些都是魔事,魔在破坏你的慧根,断送你的法身慧命。凡此,为佛弟子若能实时觉知,忏悔自己无始业障,修正自己,住于正念、正思,仍有可能止息魔事。在毗婆沙论里面,龙树菩萨曾对魔下定义为:云何为魔?即是断慧命:因断人慧命,故名为魔。这是第一层意义。第二层意义,龙树菩萨说:常行放逸害自身,亦即是魔。又,断他人慧命者是为外魔,常行放逸害自身者,则是内魔。魔最究竟的意义则是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所说的: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意思是:除了诸法的实相以外,其它的一切法都叫做魔。因为唯诸法实相能令人真正证大菩提,除此以外,皆是有如魔所作,与邪魔相应,令你走错路、走岔路、走冤枉路,错失菩提正道。这是关于魔的定义中最严格、也是最究竟的一种说法,愿一切佛弟子皆善思之,以此为依。
方才提及魔又有留难之义。留难是指魔力令人于修行中不得寸进。在修行的时候,魔会化现种种障碍,令人修行不得进展,故称留难。
以上所讲的是魔的定义及种种魔事的行相,接着讲魔的类别。
2、魔的类别
魔可分为狭义的与广义的两种情形。先讲广义的魔。广义的魔又有三大类:㈠四魔;㈡三魔;㈢十魔。现在加以分别说明。
㈠四魔
四魔是:1、烦恼魔、2、五蕴魔、3、死魔、4、天魔。
①烦恼魔——谓能令你于自心中起贪、瞋、痴、慢、疑、邪见、不信等等烦恼,导致你无法修行,此种魔事称为烦恼魔。何谓烦恼呢?烦与恼是有区别的。烦是心微动之相,恼则是心大动之相。令心产生微微波动的叫烦。我们日常说的:不要烦我!,指的就是这个烦。让心起大动之相者,则是恼。不要恼我的这个恼含有恼怒、逼恼之意;比起烦来,恼是较大的动相。烦与恼两个字合起来,其意义即是—令心动荡不安。什么事物会令心动荡不安呢?最重要的有贪、瞋、痴、慢、疑、恶见六种。此六法合称为根本烦恼。其它的一切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从六种根本烦恼而衍生出枝末烦恼或称随烦恼,如忿、覆、怪、嫉、恼、害、恨、谄、诳、骄、无惭、无愧等等皆属之。烦恼魔有内、外之分。内烦恼魔指自心由于业力的关系,而自起烦恼,令自心动荡不安,因而废修道业,乃至放弃修行。外烦恼魔指的即是天魔,令人于修行中起种种烦恼而中断修行。
②五蕴魔——从身心五蕴突然而起的种种剧烈现象,如:急遽的冷、热、寒、温,乃至于起种种生理上的苦恼,如饥、渴、痛、痒,甚至失眠或睡不安稳等等。这些在五蕴身心上猝然而起的种种现象,能令人错愕、惊惶、恐惧、散乱乃至废修道业,破坏修行,所以称为五蕴魔。
⑧死魔——死魔之义为能断人命:这个死魔是真正可以令人命断,而不是单指断慧命的抽象意义。人若死亡,就不可能再继续修行,因此,以此意义而言,死魔在断人之身命的同时,也是在阻断人的慧命。
④天魔——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魔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最上面一层他化自在天,为欲界之第六天,在此第六天之上有个魔天,其天主名为波旬,是欲界的魔王。他的眷属称为魔眷属,或是魔子、魔女、魔民。这些魔子、魔民在魔王波旬的领导下,到处破坏、扰乱世人修行,所以称之为魔。
以上介绍最常见的四魔
㈡三魔
接着讲第二类魔:三魔。三魔是指①善知识魔、②三昧魔、③菩提心魔。分别说明如下:
①善知识魔——善知识魔有两种意义:修行人悭吝于法,不肯教人,即是善知识魔之所为。吝法的果报是障菩提,令人不愿意为众生之善知识,故称善知识魔。为何不愿意为众生之善知识呢?因为当众生之善知识是相当辛苦、麻烦的,不但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来教导众生,同时另一方面也占用了自己很多的修行时间。魔本身会化作种种的伪善知识,或利用恶心人或业重之人,使他成为伪善知识,来误导修行人。例如他可以化成佛、菩萨或大修行人让你误以为他是真正的佛、菩萨,或令你对恶人所成的伪善知识,误以为真的是佛菩萨再来或佛菩萨化身或现身,而对他言听计从,拳拳服膺,因而诱惑你走向歧路、险道、绝道,故称为善知识魔。
②三昧魔——三昧之义为定慧等持。三昧魔指魔以种种方便,令修行人贪着自身所得的禅定,得少为足,不愿意再往上求进,而障碍了无上菩提。这是比较抽象方面的意义,具体方面而言,是指当行者在修禅定时,其心得定。然而由于惰性的原理(人皆有惰性):心一旦定下来之后,就不想动,甚至也不想听见别人大声讲话或任何声音——任何音声或动乱之相对他都会引起很大的烦恼,这是修定时很正常的现象,因其心已很寂止,远离一切作为,从而起贪堕之性,贪爱现状不愿更修向上之妙行,当然更遑论求菩提、度众生了;由此贪执,其结果就等于退失菩提心。此时他一心只想就这样一直坐下去,享受现境,不求上进——这种现象即是贪禅定中的觉受或贪着禅味的表现:因为坐得好的时候,身心会觉得很安定、舒服,即所谓禅定之乐。然而如果只是贪着一时的禅定乐受,而划地自限,不再求增上,亦不愿利益众生,即是所谓沉空滞寂;如此便是为魔所趁,而遭受三昧魔之魔事。此时若能实时觉知,放弃贪着,而且自提醒追求无上菩提的本愿,魔事即除。
③菩提心魔——即是会令行者退堕菩提心之魔事:对于欲求无上菩提的行者,此魔常会令他退而满足于其它权教菩萨道;若是权教菩萨道行者,魔便令他退堕为追求二乘道;若是二乘行者,便令他退堕而行于外道、或凡夫境界。这些都是菩提心魔之所为,行者若能及时觉知、并忏悔业障,魔事即除。
以上所讲为三魔,接着讲十魔。
㈢十魔
十魔出于华严经,与上面所说过的大同小异。而刚才所提及的三魔(善知识魔、三昧魔及菩提心魔)就是华严经十魔中的最后三项:兹迤于后:
①蕴魔——也就是五蕴魔;请参阅前游。
②烦恼魔——与前面所游同,请参阅。
③业魔——此魔为能令行人妄造种种恶业者。
④心魔——这是指魔已入于行者之心,令其起极为骄慢之心,认为自己道行很高,超出一切人,有些因而自号金刚上师、无上师等,甚至自言比佛还高,侈言:过去佛已去(不管用了)未来佛还未下生,而他就是现在佛,所以现在他最大,乃至公然自言比释迦牟尼佛还要尊贵,比金刚上师还要上师,所以自号无上。在台北街头常常看到皈依XX无上师。这些愚痴人都已成魔子、魔民、魔眷,如此无知,如此容易受蛊惑,实在非常可怜。
⑤死魔——此魔因能断修行人之命,故可令我们一切所修到此为止,来世就只有再从头来过。其道理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开车,若中途停下来,而想再继续上路时,则必须重新发动一次;倘若停留得太久了,则还得再行暖车才行。所以能多活一天多修行一天,是非常好的事。
⑥天魔——天魔前面会经提过,指六欲天上的波旬。六欲天属欲界天,在欲界的上层是色界,摩酰首罗天是色界的最高天,其天王也会化作魔王;所以魔王有两个,一个欲界天的,一个色界天的。摩酰首罗天有如警备总部,欲界天则有如警察总局,一重一重的关卡——修得越高就有更高层次的魔来考验你,留难你。我们先继续往下讲,再回头来说明魔为何要障碍人修行。
⑦善根魔——这是指由于执着自己修行所成就的一些善根,因而自以为很了不得。譬如自己对三宝的信心,乃至诵经、念经、修法、打坐等都很精进,而且也得到一些定力及慧解,觉得自己五善根已经很强,因而起了慢心,如是即将受善根魔之所趁,而退失善根。
⑧三昧魔——此同前迤三魔之第二项,请参阅。
⑨善知识魔——此同前迤三魔之第一项,请参阅。
⑩菩提法智魔——此与前迤三魔之第三项,菩提心魔含义一样,请参阅。
讲完广义的魔之后,接着讲狭义的魔。最狭义的魔特指天魔而言,其中也包括一些鬼神之属:所谓小魔、魔民、魔子、魔孙、魔使、魔党。鬼神若为魔所使,则亦成为魔之伴党。天魔有魔子、魔民,为魔王所使,以成就其魔事。鬼神也有大鬼、小鬼、大神、小神;但此处的鬼神皆是指恶鬼神而言,因为恶鬼神才会破坏人修行,善鬼神则不然,反而护人修行。
了解了魔的定义之后,我们知道魔业最重要的就是破坏,所以凡能破坏他人善事的,都叫做魔、或魔事,或与魔相应、以及与魔心相应。修行人不应该破坏他人的修行,更忌讳破坏他人所修的法门。破坏他人法门其恶则更甚于破坏他人修行,因为破坏法门不但障碍那人修行,更令无量人不再能够修行,故其恶更大。在中国,佛教大致分成十个宗派,有些人就依于自己的分别爱憎,而批评其它的宗派,说自己这一宗最好,其它各宗都不好;或说现在的人学佛一定要修我们这一宗,才可能成就。这种说法,可说足犯了菩萨戒中的自赞毁他,并且一竿子打尽,破坏如来法,令根器不同的众生莫知所从,乃至疑法、谤法,或觉得无法可修;众生若无法可修则堕于生死,若疑谤如来正法,则堕地狱,这是令人相当懊丧的事。佛很辛苦地以大智慧、大慈悲建立无量无上正法幢,摄受、利安一切众生,而末法时期的众生却基于自己的妄想分别而起爱憎,虽然表面上名为弘扬自宗,而实际上却无知地在作种种破坏正法之事,所以现在的法便越来越少了,实为末法时期佛弟子自造魔业所致。破坏正法最彻底的方法,就是破坏信根,让你对正法生不信,不信就无法起修——众生若不修行,则此生是自来受苦一遭。
接着,讲魔事的主要现象。
3、魔事的现象
一、共修时的魔事
修行人发生魔事时会有那些现象出现呢?这可分自修与共修两种情况来讲。第一种情况是在共修方面,共修的时候发生魔事就是道场魔事。道场魔事通常有:
1、两言斗乱——
道场要起魔事,常常都是先有两言斗乱。两言是指挑拨离间,这里讲讲、那里讲讲。某甲向你抱怨某乙之事,然后你就好心地去暗示或告知某乙,要他小心点,因为有人在抱怨他。接着某乙便向你深入追问,于是你就干脆合盘托出;某乙听了之后勃然大怒,一定要找某甲理论、并要与你对质。最糟糕的莫过于对质;纵使没有两造对质,则心里也会暗中怀恨,从此双方不睦,这就是两言斗乱。即使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由于传话、拨弄,其中便会横生许多枝节。所以在道场中应遵守的第一条守则——不传话。第二条守则——不代言。不代替别人传话,不当别人的发言人。我在台北的道场,有些弟子因皈依比较久,和我比较亲近。其它弟子便由于这种情况,有时会请他们代为向师父禀明某些事情;或于法上有疑问的,也会请他们代向师父请示解决的方法。那些受委托而当代言人的来找我时,全都被我训斥一顿。我都对他们说:同是皈依弟子,有事可以自己来问,不须人代劳。没有人有特权,而垄断接近师父之路。又修行须是自家的事,于法有疑,须自己问,不能由人代问。更何况代问之后,传言常有误差,反而坏事。此外我也常和别的弟子讲,你们不要害别人被骂。还有,这种代言之事,也常造成很多严重的问题。譬如:诸代言人会慢慢形成一个核心,包住师父,外面的人打不进来,里面的人也攻不出去,而师父呢?则被困死在里面。甚至于有人要跟师父讲几句话,也要经过好几重的代言人的关卡,到后来师父变成有如黑手党的头子一般——难得见上一面。这种情形在道场里很常见,敝端很多。所以一般人要跟师父或是老和尚讲几句话,常要排很久很久的队,而且也不见得排得上。在很多年前,我熟知一位相当有名的习禅之士,只是缘悭一面。有一回我从美返台,只能停留两个星期,于是趁机打电话去想拜见他。结果接电话的人说要先登记。我问要等多久才能见到呢?她回说大约要三、四个星期。我一听,要这么久!比在美国看医生还要难等。我连忙对她说:可是我在台湾总共才待两个星期,而且也已经过了好几天了,因此我总共在台时间还不到两个星期。对方马上接着说:那没有办法呀!我们佛教是讲『缘』的。言下之意是说我和那位先生无缘。(我那时还未出家:对方也是在家大德)。当时我闻言至此:心中便马上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此处已经参学完毕。而从那以后,这件事便成我建立道场、处众的一大借鉴。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一段因缘,主要是想说明善知识如何调教他身边的人,教他们怎么待人,而树立其道场的道风,就等于代表了他。所以为佛弟子待人应审慎有礼,不要让他人有话说:XX法师的弟子就是这个样子,观其弟子知其师。
2、僧众不和合——
道场魔事的另一现象是众不和合。斗乱之后当然就不可能和合。和合这两个字的组合是很妙的:第一个和是和平的和;第二个合是合在一起的合,合作的合。正因为和平相处,所以能够合在一起。同性相近为和合;不同性、不相近就产生排斥,于是便不能和合在一起。如果各执己见就不能和合。众不和合所产生的魔事有两种:㈠说者与听者之间不和合。这最主要的是指师与弟子之间,或是领导者与被领导之间,不能和合。㈡同修之间或是平辈之间不和合。简言之,第一种是上与下不和合,第二种是平辈之间互不和合。这两种不合,就会导致道场四分五裂,无法共修。处在那种道场里将是件极难过的事,令人觉得很不安稳。
3、道场离散——
道场魔事的第三种现象为道场离散。因为两言、斗乱、不和合,道场自然就会分崩离析。道场离散,即令众生修行无所依附,不论在家或出家,都将无所适从。
4、不正修行——
道场魔事的第四种现象为不正修行。这是由于道场中的修行摄受邪法。在大乘佛教里有一部很重要的经——胜鬉夫人狮子吼经。在此经里,胜鬉夫人发了十个大愿,其中之一即是:摄受正法,她发誓愿言:“愿从今世始,生生世世皆得摄受正法”。但是末法时期的众生很多都是在摄受邪法,而不自知;这都是末法时期魔强法弱所产生的魔事,十分普遍。
二、自修时的魔事
讲完道场魔事,接着讲自修方面发生魔事的现象。自修时的魔事,其现象有:自与同修不睦——由于种种业障现前,而与道场中的同修不能和睦相处,因而引发魔障。远离道场——不合之后,常常就会更进一步产生远离道场之心,不欢喜再到道场共修。一旦不再去道场,即和合破,魔事成就。这其中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是跟同修中的某一个人处得不愉快;有时是师父讲了他一句话:坚执、老大不高兴,就不再去了。要令他再来道场是很难的,甚至百般讨好、种种劝说,也留他不住。平常同修相处甚欢,可是一旦有相违,很容易就会马上反目成仇,而且此仇彷佛深如大海,不共戴天一般。当今道场中这样的魔事屡见不鲜。所以末法时期修行实在很难,障难重重。
个人魔相——个人自修时,如在坐禅、念佛、修法或念经时,有种种的现象发生。若不善处理,或不正知见,便会引发魔事。有那些现象呢?如:
㈠于修行中产生不寻常的见、闻、觉、知种种境界(例如在修行中看到甚么、听到甚么、觉知甚么、以及产生种种觉受等等)而生起贪爱之心,贪爱如是境界:不但贪爱,而且还起执着;不但执着,还妄想分别以为自己已经悟道或得道了。现今有些人自称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自称得初地、二地、三地等菩萨位。甚至宣称他前世是哪一位大法师、或是哪一尊菩萨乘愿再来的,如是自说,乃至说他。或自言打坐入定时,观见你前世是他的弟子,或说你前世是修某种法门与他是同修、或是他弟子等等。像这些魔相所产生的诳语,虽足以欺诳某些无知之人,令他深信不疑,然而却骗不过内行人。比如变戏法,若看得出他是在玩变戏法,他就没戏唱了。可是若看不出来,便会被他迁着鼻子跑,乃至于对他服服贴贴,奉献一切。一旦被欺诳到这种地步,就很可怜了。附及,刚才提到,于修行中产生一些善境界,而自以为是见道、悟道或自称见性,光是这样,就已犯下了大妄语之罪。大妄语的种种现象,佛在五戒相经的不妄语条中,讲得非常详细,有心正修行之人当细读之。所谓犯大妄语,即是未证说证、未得说得,也就是说在修行圣道方面,自己没有证道、证理而说已证,没有得道、得禅、得三昧等而说已得。无论于声闻道初果乃至四果或菩萨道中的三贤十圣位,甚或于入定、证初禅、二禅等四禅八定,甚至于亲见佛、菩萨、天神,或蒙佛菩萨等开示、亲授法门,如是种种境界,倘若实无而说有,就是犯了大妄语罪。话说回来,这种修行的境界即使是已证有,也不宜到处渲染,或公开张扬,希冀得人赞叹、钦敬,乃至冀得名闻利养,否则就很容易为魔所乘而转佛事为魔事。众生得魔事有三种情况:
一、为魔所乘
二、为魔所坏
三、为魔所用
为魔所乘是原本修得很好,然一不小心,偶然松懈或放逸,即被魔乘虚而入,因而造成魔事。为魔所坏的情况是当你最虚弱、修行现出大漏洞之时,就会为魔所破坏。而最糟糕的一种则是为魔所用;这指的是魔来附体。魔来附体的情形又有两种:①魔在外跟随你左右。魔入你心。一旦遭魔入心,则很快便会与魔合而为一,到那时,开口所言皆是魔语,自己即使觉知,也无能为力。如果是魔在外面,则成为魔所使,魔指使你作什么,你就作什么。有些人有幻听,和这种情况有些类似。但幻听通常是小鬼或小神的捉弄罢了。真正的大鬼、大神、恶鬼、恶神是来坏人修行的,他们若无足够的神力或鬼力,也不能破坏你;因为修行人若修得对,通常都会有护法神常随左右,但须常常谨言慎行,切莫放逸、偏失正念。若心放逸,而失正念,就如同露出破绽一般,魔便得以乘虚而入。到这个时候即使护法想救你也无法可施了!因为追根究底,那个破绽是你自己漏出来的,因此只能责备自己。
以上讲的是指于修行中见到善境界,产生贪爱执着,而成魔事。接下来讲第二种个人魔相:二见到恶境界、或是生病,而起恐惧,因而退失道心,不敢继续修行,这也是个人的一大魔事。有的人于打坐时,听到什么或看到什么丑恶的东西:心生害怕就不敢再坐;有的修行邪法,妄想能即刻开悟,常常一坐就天旋地转等等,这些都是个人魔事的现象。
* * * * * * *
现在总括来复习一下,所谓魔障就是天魔、或恶鬼神为魔所使,乃至怨亲债主现身来障碍修行。怨亲债主为何要来障碍你?是因为你以前亏欠他,而你现在得到修行的因缘,很可能就此解脱,于是他就讨不到债了,所以赶来障碍你、留难你,让你跑不掉;就好像快过年的时候,米店、油店、菜市场及杂货店的人全都来要账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鬼神障。鬼神为何要来障人修行?其动机与魔障类似,但有差别。鬼神之类如妈祖、还有什么公、什么妈、什么爷、什么将军之类,其实都是欲界中地居天的鬼神,他们虽能飞行,但主要还是栖息于地面上。天界则不同,天人是栖息在天上的。另外常听到的天龙、夜叉等多数也是栖息于地上或河海之中。这些鬼神之所以要障人修行的最主要原因是嫉妒——一般恶心众生,看到人修行时,不是欢喜、赞叹,而是眼红、瞋嫉。至于魔为何要坏人修行,因为我们欲界众生都是在欲界第六天之下,为魔所统属,属于他的治下之民,你若修行,就极可能超生净土:姑不论其它,你只要一入初禅,你在整个众生界的地位就超过了欲界魔王波旬,因为得证初禅就出离了欲界,达到色界,而色界是在欲界之上的,因此你若能证得禅定,就已超越了他。这对他而言可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因为他的治下之民却跑到他的头上去,所以他一定要设法来破坏你修行,尤其你若是修禅定解脱的,则更要阻挠你。再换句话说,若你修行成就,得到解脱,离此欲界而去,他的眷属便减少了,他的势力也减少了。是故,你要想移民到色界去,没那么简单,须得通过他那一关。魔王有如黑社会头子一般,你一旦入了黑党而想要脱党,即是叛党。只要他吆喝一声来人啊!拿下去!你就无可遁逃之处。同样的,对魔王而言,你一开始修行,就是有意要脱离他的掌握,于是他就会派一群魔子魔民来破坏你,使你遭遇重重磨难。因为如果大家都修行而从欲界移民走了,他如何还能称王呢?他的眷属减少就代表他的势力减小。由此看来,其实我们现今都在魔的治下苟且图生,随顺种种魔业,以此轮转不息。
4、分辨魔障与业障
至于魔障与业障,如何分辨呢?
第一、如果某些异常状况忽然而来,又忽然而去;说不出究竟什么原因,即使能真正说出原因,也都是穿凿附会。譬如:于修行时,忽然得一场大病,而且是急性病须看急诊;但说也奇怪,等到了医院,医生一检查,却又查不到任何病状,而说你没事,休息一阵子就好;这就是魔障。这是指身体上的病,至于心理上的病是指:事先没有什么征兆,就忽然大怒起来,暴跳如雷,令你因太激动而无法修行,诸如此类无原因可寻、离奇异常之事,令人废修道业,都叫做魔障。倘若生气的现象和生气的原因很正常可解,而且比较理性且温和,但在事情发生后也会障碍修行,那就是业障而不是魔障。有人因有某些特殊业障,会感得某些特殊烦恼因缘来令他自己生气、嫉妒、或疑谤佛法等,这就是业障;业障皆是无始以来自己所造之业而致。但魔障就不是这样。以生病来说,魔障是忽然得病;如果会好,不用看医生也不用吃药它就好了,因为魔已经达成他要打扰、打断你修行的目的。而且若是魔障病,医生也看不出是什么毛病,他会说你根本就没病,不管是照X光、验血、验尿、断层扫描也好,也都找不出毛病,最后医生只好跟你说没病,讲你回去。
第二、魔障多是没来由的,说不出什么原因,行者多不自觉又不能自己。当情况发生时,你无法掌控自己而起大瞋、大喜、甚至大悲。但这个大悲不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这是指忽然之间感到极其悲伤而涕泗滂沱,不知其中道理的人,还以为自己修行的境界很好、对法生大感动。这也是魔相之一。
第三、魔障多来势猛烈。
第四、魔障震撼力很强。往往连其余威及副作用也都很大。
第五、若不修行便安然无事,一开始修行就出毛病。这很明显地,摆明的就是不让你修行;这就是魔障,但有时也是业障所致。
5、魔事之起因
下面所要谈的亦是相当重要的项目。什么样的人容易遭遇魔事呢?
一、心不正者。所谓邪心学佛,这是指为了与人争胜而修学。例如见别人在看楞严经,自己也赶快看。看别人在念某部经,他也赶快念,恐落人后,或只求胜过他人。另外还有为求虚名、利益、权势而学佛。譬如:道场里面有很多职位,他来学佛是一心为了要得到其中的某些头衔及地位。甚至还有为求供养、恭敬而来者。关于供养这一项,佛制只有出家众才能受人供养,否则即不如法。你既要受人供养,即应出家才能成为众生真正的福田,堪受供养。因此,若专业修行,为求如法,还是出家较好。如果没有出家而受佛弟子供养,佛经里面称为贼住。
二、发心不正。刚才讲的是心不正而学佛,即本心不正。现在讲第二种:发心不正。以贪爱心而学佛,例如贪爱神通、或其它种种境界、以及想要起灵、与鬼神沟通、令神灵附体等等,这些发心不正而学佛者,多会有魔事。
三、业障重者。业障重的人会多魔事,这种人往往不修行还好,越修反而越糟。他稍微修行便业障现前,若再进一步深入修行则起魔障。业障只是令人稍微受挫,魔障则能把你整个毁掉,毁灭你的善根、慧命、菩提心乃至名誉。学佛修行不依佛所教,却修种种邪行,不但令众生看了瞋恼,同时也坏了自己的名誉。譬如:一个很有修行的人,突然魔障现前,大发雷霆,当众拍桌子、摔杯子,乃至于大声地对人嘶吼,如此他岂不声名扫地?诸如此类之事一旦发生,尤其是老中(中国人)圈子里传话特别快,不消多久,全城的人都知道了。
6、引发特殊情状的魔
接着再谈魔的种类,除了前面所举的几种之外,还有几种引发特殊情状的魔。譬如—令人无故或因细故而生瞋的为瞋魔—令人平白无故欢喜雀跃不置,常忍不住自己一直暗笑的叫喜魔。让人无因而生悲哀不止的为悲魔。喜魔会让人误以为是法喜充满。悲魔会让人误以为是充满悲心,而事实上都不是。此外还有忧魔、烦恼魔、悔魔等。悔魔是让人想到过去所做的错事而不断懊悔、自怨自艾;后悔已往过错本是好的,但若只是徒自怨艾,无力自持继续修行,则成魔事。悔魔即是这样,令人光是悔恨,却无心做任何事,乃至无心修行。还有一种是睡魔:一修行就令你想睡;一念经就打哈欠,一听经眼皮就沉重起来。台上的师父看你坐在那里频频点头,还以为你很赞同、很认真在听的样子。至于习禅静坐时,睡魔一来,不但在坐中睡着了,连下坐了还继续睡,而且睡得更久。本来修行应该是越修越好:心越明,睡眠越减少。遭睡魔者却是越修睡越多。佛在遗教经里说:汝等诸比丘,应少睡眠,不应以睡眠故,而令一生空过也。睡觉时就如同死人一般,什么善事也无法做。倘若你说你睡觉时也在修行,那我们可要赞叹你的修行好,有功夫!以前我在准备考高中的时候,有位同学很喜欢说大话,我们便封他一个博士的绰号。有一回大家一起读书,过没多久听见他手上的书落地的声音,只见他老兄马上醒过来抢声道:我是在做实验,看须要多久时间我才会睡着。(这种实验对考试有用吗?)此外,又有断灭魔。此魔可以令人信受断灭见——一切都成断灭——不信因果:认为一切无因、无果;善因不会有善果,恶因也不会有恶果——一切皆空,一切皆悉断灭,一了百了。乃至于长寿、短寿都一样,多活几年、少活几年也是一样。这便是断灭魔,是为一切魔中之最恶者。
其次,还有贪魔。贪魔会令人贪爱种种境界。有人曾来问我说,他一念阿弥陀佛,面前就会有个长得很漂亮的女孩子,而且是一丝不挂的。他问我要怎么办?如果那样还念什么佛?他等于是在念那个裸女嘛!而不是在念佛。会有这种现象发生,必须要忏悔自心无始以来无明贪爱颠倒炽盛;若至诚恳切礼佛忏悔,即可解此魔事。
刚才讲的是魔障,现在来谈业障。
丁、业障
1、业障的症状
如何是业障?业障的症状又是如何?
一、业障极重之人,常全身是病,几乎从头到脚都有问题,若如此,便是过去世的业太重所致。
二、业障与魔障有个共同点,即是医生检查不出病因。而其相异之处为:以业障来说,医生虽检查无病,但他实有病,只是世间的医学,不论中西医,都无法检查出来而已,这便是业障病。至于魔障病,则是医生检查结果是无病,而实际上亦无病。然而,虽说无病,却现有病,且极其受苦。如此一来,常很可能被别人误解成装病,而不容易受人谅解。
三、昏沉。业障重则常多昏沉,顺顺无生气。
四、掉举。业障重之人学佛之后,很不容易平静下来,而且常易兴奋,不能自己。
五、散乱。业障重者:心很容易散乱,不易集中精神。例如修数息法,从一数到十,他都很难作到,也许偶而能一、两次达成!其实数息法从一数到十,我们每人从小就会了,且又不用思考、亦不须逻辑推理、也无善恶之分辨,可说是最简单不过,然而当盘腿静坐时,许多人就是数不来。这就是因为无明业障,障住了本心之明的缘故,好像被一团大雾笼罩住了,故每次数着数着,就如在大雾中迷失一般而忘失了。
六、失念。业障重则心容易失去正念。
七、妄想。业障重之人:心容易有妄念,胡思乱想。这是比较轻的业障。
2、业障与魔障的区别
再进一步讲业障和魔障的区别所在:
一、业障是内在的业因,魔障是外来的。然究其实,皆是里应外合。正因你心里有毛病,如有内奸,于是才里应外合而成其魔事。
二、魔障是由业障而生起的,故业障实是魔障之因:基本上来说,如果没有业障,也就不会有魔障。
三、因魔障而起之事件比较大且猛烈;因业障所生者则强度较小。
四、魔障是医生查不出病症而实在也是没有病,但是你自已却觉得有病,这是一种假病真受苦。而业障则是医生说你没病,但实在是有病,这是一种真病真受苦。
五、业障通常只是自己个人遭破坏,但魔障则会因你而连他人也会遭到破坏,乃至于令自他皆沦为魔之眷属、或为魔所使、为魔所用。一旦进一步而天魔入心,就会牵累一大票人,无数的人都随之而成魔子魔孙。
一般而言,小修行之人所遭受的是业障,大修行的人方遭魔障。所以一般人发生魔障的情况较少,大都是业障较多。因为没有几分道力或修行的人,还用不着魔来坏你,你自己的业障就足够把你自己障得死死的了。
戊、魔障的真义
接着我们再来透视魔障其真实、究竟的意义。魔障最主要的功用是留难——不让你很快就能达到目的。易而言之,魔障等于是在为众生成佛作筛选的工作:魔王有如主考官,考验佛道之应考人,看你能不能通过他这一关。若以此观点来看,魔实是佛法的守护者,佛道的把关者:他不让恶心、愚痴、乱心、杂染心、乱七八糟、破铜烂铁的人都能成佛。如果没有魔来扮黑脸、作如此严苛的阻碍,大家不都马上免试成佛了吗?为了令佛法不为恶人所用,凡是恶心、轻心、慢心、烦恼心重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得菩提。唯有真正断除烦恼的人、离贪染的人、具大悲心、开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格成就菩提。所以魔考等于是考菩萨一样,也等于是修行的验收。在此,举一句经论上的话: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此义为:魔界是真如,佛界也是真如,而这真如只有一个,并无两个。真言密教中亦言—摩酰首罗天与大自在天,同时是佛教大护法,也现为魔王。故知魔及魔王是以另一种方式(负面的方式)来护持正法,净化佛法。
己、魔障的对治
接着讲魔障的对治,如果发生了魔障应如何处理?
一、觉知魔事
魔事发生后,如果能觉知此为魔事,常常魔事也就很快消失了。譬如两个人无缘无故吵得不可开交。其中一人猛然想到:这是魔事!因为实在也没什么可吵的;而我之所以会这么气恨他,完全是魔之所为,而不是我想要如此,更非他之过。当一觉知到此,就立刻不怪对方,于是很快就可和好,魔事也就过去了。觉知魔事这一点非常的重要,因为在修行道上,诸如此类之事真是屡见不鲜。
二、深心忏悔
如果发生了魔事,自己定要忏悔,不要怪魔,也不要怪任何人,是自己障重才会有魔事发生。譬如打坐、念佛看到男子、女人这种事情,就要马上忏悔。忏悔什么呢?要真诚忏悔无始劫来自己贪爱男女之事。因为你自心贪爱的关系,才会感得这种魔境出现。若能一念生真惭愧、忏悔之心,魔事便能破除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行者当然也就不会为魔所使而造魔业。
三、修法悔过
行者除了忏悔之外,还须修法悔过。忏悔是当下一念生惭愧忏悔之心,这是理忏。接着更要作事忏,即是应礼佛忏悔,诵经修法回向。例如于三个月中礼佛若干千拜或万拜,念地藏经或金刚经等三百遍等。此即是事忏。理事必须并修,忏悔方易得清净圆满,业障易得消除,魔障易退,并非如一般所说的只要罪从心起将心忏就可完事。
四、正信发心
学佛必须正信发心。何谓正信发心?即是:为了要断烦恼、求菩提而发心修学佛法;不是为了求世间的荣华富贵、名位利益、恭敬、供养、权势等等而修行佛法。若真如此,就不会有魔事发生。
五、如法修行
在正信发心之后,还须如法修行。这样就更具体、更切要,到底有无如法修行,明眼人一望即知。如法修行的项目如下:
1、循规蹈矩,依教奉行——佛怎么说,你就怎么修,不要跟佛唱反调。你若跟佛唱反调,例如你说佛所讲的已经过时了,或说佛讲得没有根据、没有证据,那就糟了,岂非表示你比佛还厉害?
2、不自作主张、师心自用——现在有些人提倡:如来所制戒法,其中许多已经不合时代,须要修改一下。或有人说戒律中有些也不太健康,例如过午不食,应该把它废除掉,免得佛弟子受了戒,又不能持,十分为难;若加以修改之后,大家都能持,岂不善哉?这就是自作主张;自作主张本身就是一大魔事。如果众生真的这么做——修改如来戒律——如来正法就马上宣布灭亡。但很不幸的,目下在大乘佛法里,这种论调呼声极高,连南传佛教中也有这种呼声。有一回南传僧众到佛光山去开会,就会经发表论文,提议修改戒法。这种风气实在不可长。身为佛弟子,我们应如法学法、如法持法、如法修法,一切都要如法。若如法修学,则法本上怎么写,你就怎么修,不可节略,也不能妄自改动。这样看似简单,其实是在修不坏法,意即不破坏法或不坏法相。佛弟子若如法修行,就能远离魔事,不为魔事所坏。
六、发大菩提心
发大菩提心能对治魔事。你若真正发大菩提心,为度众生而修行,就不会有魔事发生。
* * * * * * *
最后,再总结一下魔事在当今末法时期的现象,这可分为道场与个人两种情形来说。
一、在道场方面,若发生魔事,常会令整个道场分崩离析、乱七八糟。在家二众同修之间常常仇目相对,互相诋毁,同时也毁谤三宝。
二、在个人方面。因为修行反而搞得众叛亲离,乃至妻离子散,如离婚等。自己学了佛,配偶不肯学佛,互相不能妥协、不能调适而导致离婚。另外还有贪着炽盛、坚固执着、精神失常、失心颠狂、口出狂妄之语,讥毁三宝,不愿如法修行等等,以及受了戒之后却破戒、毁犯,凡此种种,皆是当今修行人的魔事。又,有的人为了名称、恭敬而去受戒。譬如说:受了菩萨戒的,到处碰到人,就秀出他的戒巴,你看我手上这里!当别人问那是什么?他马上很神气的回说:戒巴呀!甚至为了得别人的恭敬而打坐、念经等等。这得恭敬一法果然非常厉害。因为众生最受用的,就是得到别人的敬仰,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受他人轻蔑。众生一切所求、所作,不论是作学问、或经营事业乃至种种方面,都难免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称许、赞叹、敬佩、乃至崇拜,不论是来自朋友的、社会上的、或家人的。所以众生的一切作为,世间乃至出世间,常常都是为了得人称赞、敬佩。然而,这个恭敬,其实就是名利心的演化及具体化。关于这一点,我个人会有一个很深切的体会。我大学毕业试教之后服预备军官役,位阶是少尉,是政战总队的翻译官兼新闻官。有一次到基隆港去领一批从金门运回来的通讯器材,当时是坐着吉普车去的,由一位老士官开车,我坐在驾驶座旁,后面坐一位技师。途中经过很多座桥梁,桥上都有士兵或宪兵守卫,当守卫远远看到吉普车过来,前面坐着少尉军官,就马上两只脚后跟用力一靠——扣的一声,成立正之姿,所持的枪也很有劲地往身上一靠,并同时对我行注目礼,我犹记得当下那一剎那的感觉,真是好消受、好舒服!从那一刻起,我也才了解到为何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两干多年来,君临天下的皇帝都一直要臣民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那个仪节古时称为山呼),那个中的滋味一定是万分过瘾。其实我那时充其量只不过是听到一个士兵扣的一声而已,就已经不由自主地觉得,爽极了!(请恕我粗语——但非如此,实难表达个中滋味)更何况是无数的众人齐声对你高喊万岁、万岁、万万岁,而后一致顶礼膜拜,那种受用必定是大得不可想象。所以能得到他人或众人恭敬真是太好、太美了!难怪这一切世间的人都无法抵敌其诱惑力。
关于魔事就讲到这里为止。有问题的,现在可以发问。
庚、随机答问
许生:师父,我以前去查经班时,常爱发问,后来问得不受他们欢迎,我就不去了。请问师父,经里提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到底有没有这一回事儿?因为学佛的过程是这么的难。
师父:那叫名字成佛,并非究竟成佛。成佛有很多层次,于理上来说,众生皆佛,本来是佛,这是名字是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此处立地成佛是说此时你一念心与佛心相应,但这并非真正成了佛。真正的成佛一定须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且能够显大神通威力,智慧广大,普度众生。若刚刚才放下屠刀,业障及业习力还重得很,放下屠刀前的杀生之果报还未受报呢!
许生:师父,我常听到卢胜彦,他在台湾很出名,他说他有神通可以看到鬼神,可以帮别人解厄。这是修福所得到的最后境界吗?
师父:他在全世界都出名,不是只有在台湾出名而已。这不是我个人的看法,依佛经看,这应算是他修行的魔事。举一个例子,可能你们还不知道,他把佛菩萨的雕像,佛头弄掉后,换成他自己的头相,并做成铜像,让信徒请回去供养,一尊一万元美金,可真利多。
陈生:请问师父,修行地藏法门与对治业障、魔障的关系为何?
师父:地藏法门是对治业障的,但却不是直接对治魔障的。直接对治魔障还要有更高的法。甚至若要究竟对治魔障,则必须修金刚降伏法,坐金刚菩提坐,破四魔。地藏法门是破业障,业障一破,魔障便不得生,所以我要你们努力修行地藏法门,理由在此。基础打得稳,向上就好修多了。
陈生:师父刚才讲的业障中,谈到实有病,但是医生查不出来。以这个观点来看,像癌症,艾滋病这一类,有没有包括在业障病里面?
师父:包括在里面。像癌症、艾滋病这些病的症状,虽然医生可以查出来是有病,但他也仍不知是什么原因令人致病,而且至今也还不能完全治愈。这些病,世间医生不能治,唯有佛如来能治,因为都是业障病。
陈生:师父,这个病算是小业障吗?
师父:不能说是小障,但也还没有大到能完全障住菩提。业障能令人缠绵病杨,魔障则令人痛苦得死去活来:在身体上令你大病、受大苦;在心理上则能令让你精神错乱。台湾现在有这种现象的裉多。
陈生:魔障除了加诸个人之外,还会加诸整个家庭及环境吗?
师父:不要说别的,只要一个人发疯,全家都不能正常生活了。不过,有时却因此而令全家人都学佛、修善,因为到处求医都治不好,最后只好来求佛,而且全家都皈依了佛门。
某生:自心即佛性,众生皆有佛性,这句如何解释?
师父:这是指究竟的意义。自心是佛,指其心性有如佛的清净平等不动。举如这块白板,白板清净平等不动,但因种种因缘,有人拿起彩色笔而画种种形象于其上,当一画上了种种形象之后,即转此佛性为众生性,然而自心本具之佛性依然不变,一如这白板不论你如何涂写,它皆能永保其本来之清净洁白。而且这彩笔所画的形象也是擦得掉的(业障是灭得掉的),并且那些形象从来也没有染污了白板的洁白。(本性永净,未受染污,历劫不变。)
某生:我们修道是谁在修呢?是佛性亦或是凡心呢?
师父:两者都有。你若没有佛性的话,你不可能成佛;而你若没有此凡夫身心的话,你便无法起修行之用。所以由此可知,我们绝不能落于断灭。有些人常说我只要『有心』就行了,可是有心而无行也是枉然。因此有相与无相须要互相配合,性与相皆须融通。学佛不能偏执,偏于相,就易起贪着、执着,不得解脱:偏于无相就易落断灭。乃至偏于有,或偏于空,两者都不对。空、有应该是合在一起,融通无碍,这样才是真正的究竟。
林生:请教师父可不可以麻烦您把六道的层次稍微解释一下,看我们现在是在哪一层?
师父:六道是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我们是在人道。
林生:您刚才说的第六天,这是在其中哪一个层次呢?
师父:是在诸天的最下面那一层天,总的而言,有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三界诸天,共九层)。诸天再上去是小乘、声闻阿罗汉的境界,分为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上面才是菩萨;再往上则是佛的境界。
某生:会听人说基督教的教主是欲界天的天主,真有这一回事吗?
师父:不用这样攀缘附会。那并没有根据,随你怎么说都可以.因为也不能证明。
张生:我想请问,基督教他们所讲的原罪和佛教所讲的业障,这两者中间有何分别?
师父:原罪是因为别人造的业,变成你的罪;亦即,是亚当、夏娃造的业,结果变成你有罪,那其实叫做栽赃,是愚人的妄见。而业障则是你自己过去造的业,故自己所得之罪分毫不爽。而且亚当、夏娃只是个神话而已。
—— 一九九一年讲于美国俄亥俄州,大慧精舍
一九九八年初校
一九九九年八月五日二校于美国,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于美国,遍照寺
四、地藏法门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甲、修行自我鉴定及成就次第
弟子慧甲问:
师父,弟子想请示师父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弟子自从皈依、向师父请法,修行地藏法门以来,已经存在一年多了。在这段期间,关于弟子的修行,自己觉得并没有很多的进步,有时候,甚至觉得退步了。所以想在这里请示师父,弟子要怎么样才能分别得出来自己修习地藏经,究竟是进步,还是没有进步?是否有甚么样的方式,能让弟子了解。谢谢师父。
师父答:这个问题很重要、很大,而且很不容易找到答案。因为一切修行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程度在哪里,对不对?在佛法中,最简单的一种勘验修行的方式是满其遍数。也就是你发愿修几遍,或是师父交待你作几遍,你就不管它横竖,直修到那个遍数圆满即可:然而却须要一心一意、专心地去修,其间不产生任何怀疑。这也可以说等于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方式。以这样的心态去做,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你不期待甚么收获的情形之下,而得到收获,这样也是很好的、很殊胜的一种修行方式;亦即是完全放弃世俗功利的想法,而以纯正的信解心,一心虔敬,无所住着、勇猛地去修,向着菩提道迈进。因为菩提道邈远,非似如是坚强信解、舍一切相、勇猛的心,则无法真实趋入。不过,像这样的修行法,很少人能够持久不衰。原因是一般人无所得、无所住着的般若心眼未开,故只能凭较低层次的信解力去发起精进、或依业习力去发起精进、或依对世俗之所求而发起精进;然其所依的动力之因,皆非究竟,因此其精进就易落于无常,一落入无常,于其精进之间,便有种种烦恼生起;尤其是疑烦恼,亦即:怀疑我这样修行到底有什么用?我到底有没有进步?乃至忽然起疑!吔,我为什么要这样修行?这样一起疑,便包含了:疑法与自疑,也以此一疑,原先的微薄的信解力便松动了;信解力一松动,精进力与专注力便大受影响;精进与专注力一减小,修行的力道或功德便越缩越小:因此,修行的实际受用也就大为减少了。故一切修行,不只是地藏法门,而是所有法门,都应依最高的信解及最胜上的般若了义心去执行,才能令行者离一切相、不着法相、世相而勇猛勤行,如此方能与无上菩提相应。不过这种依第一义谛的了义心、上达无上菩提的修法,一般人很难发起。所以我才告诉你们依照遍数、用分段发愿的方式去修。满了遍数再发愿、再满其遍数。如此到最后一次发愿、满其遍数再总和其遍数之后看看有多少。总遍数满了就可以了,不必去深究其中所得多少?或所得为何?如此亦得与依无上心法之修行、冥相吻合、渐渐契入。
我现在来大致说明一下,针对地藏法门的修行,会有何种好现象发生,用以勘验你目前的修行究竟处在何种境地。修习地藏法门所产生的效果,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一、通相持验
一般人修行都好讲感应,但是我们不要讲感应,只能说应验。修行地藏法门通常都会有些应验。不只是地藏法门,所有的修行,只要你努力地去修,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应验。所谓通相,就是大家共通的应验,亦即指在正常状况下,修行地藏法门多会有下面这些现象发生:
⑴产生法喜。这是指在你修行期间,或正在念诵之时,会有法喜产生;或是在作完一次定课之后:小中会自然生出法喜。此法喜能令人不自觉地,好像捡到金子一样,情不自禁地面露笑容,容光焕发,精神舒畅。以产生法喜,故心中当下无苦、无有忧恼。这是修行的一大真实受用。
⑵产生法乐。法乐就是由于修法而产生快乐,而且令人常以修法为乐。法喜与法乐不一样。法喜是短暂的、突然的、较猛烈的喜悦、是一种Joy,强度比较大。法乐则比较温和、但是比较持久、绵长。法乐在层次上比法喜高,因为人若能以某事为乐,就会乐此而不疲。修行人无论修什么法,首先得到的成果是法喜,接着若能够产生法乐,就表示修行层次提高了。不管是念经、修法、持咒、或是念佛都是这样,这是根本真实的受用。你若修地藏法门时常有法喜的经验,那就表示你修地藏法门是修对了、修进去了。反之,你若于修行过程中,从来没有尝过法喜的滋味,那可能你修法有问题,甚至你可能修错了:若非态度或发心上错误、即是方法上有误。这个修行体验或成果便可用来鉴定、或判断你修法有没有修对,甚至你念佛、持咒等有没有做对,亦可以此来检定。如果你修法修了半天,或念佛念了半天,结果每次都觉得索然寡味,甚至味同嚼蜡,很没意思;那就大有问题。若越念越欢喜、越修越喜悦,那便是修对了。反之,若越修越苦恼,则一定是有问题。总而言之,越修越欢喜,欢喜到变成一种快乐,恒常的快乐,常有法乐产生,这就可以鉴定你的修法完全正确,完全没错,而且层次会越来越高。
⑶信根增长。在如法修持地藏法门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信根增长了。众生有五善根(信、进、念、定、慧),修行的目的,主要都是为了能令善根增长。倘若你发现你的信根增长,就表示你修行修对了。何谓信根增长呢?就是你对佛法或三宝产生了不思议信。不思议信意即不可思议的信心。此时,对你而言,很多道理你不必去思议,不必去推敲、分析它,你当下自然就能信得过佛的开示——这就是地藏法门的威力。净土法门,佛在经中说是难信解门。如在阿弥陀经最后佛说: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其实不但净土法门难以信解,般若系的经典亦是难以信解。不但是经文中说此法门难以信解,连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经六百部,其中有很多品,其品目都称为难信解品,可知般若空慧确实很难信解。但这难信解三个字包含了两项:难信与难解。信已经够难,解又更加难。但是你必须要在正信之后才能得到正解:没有起正信,就无法得到正解,否则所解的多半是曲解,佛经中称为邪解。所以修地藏法门的一个很大的益处(受用),就是能令你产生不思议信。什么叫不思议信呢?那探讨起来就很微妙了!譬如般若系中的道理,表面上可以用逻辑、理则来推衍,作种种的解说、种种的譬喻,最后令你达到结论说:这个道理我相信。譬如我们来分析空。空是什么的?事物由于无常所以是空:以无常故空、以苦故空,以无我故空;人生或诸法因为是无常、苦、无我所以是空!佛在经中以种种方式、种种角度来解说空,于是你了解了何为,空。这是由已知之物、来作分析阐释的结果,令你了解空的道理,从而令你相信空理,而信解诸法本空之理。若非经由如此解析,则一般人对空理很难信入,对不对?然而,很多东西经由这样的解析、推衍,虽然大致能信能解,但到底其信心或了解还是隔了一层;也就是说,如是所得的信解,由于它基本上还是用思议的心去获致的,因此总还有些隔膜,其信解还不能很亲切。所谓思议的思是思考、议是议论,由思考和议论而得来的推论,称为思议法,换句话说,思议法是由文字和思想来的。文字就是言说,而言说则是随着思想而来的。言说与思想,我们都知道,它们本身都有许多局限,而且相当大:如果超越人类的语言范围之外的东西或境界,一般凡夫就无法以言语或思想去触及它。而这世上偏偏有很多东西,不论是世间法或出世间法,有形或无形,就是无法以言语去充分描述、乃至界定其性相。例如佛法中有很多道理及境界,举如高深的般若智能,你就无法用语言去加以确定地描述,当然也几乎无法明确地分析它。又如悟这种境界,也一样不是语言所能够剖析的。在这种情况之下,语言即有时而穷,思考也一样是有时而穷。到那个境地,便是所谓的言思路绝、或言语道断。所以对于这类的甚深法,你已无法用凡夫的眼、耳、鼻、言、身、意来触摸它:因为那些境界已远远超过我们凡夫言思的范畴了,亦即它们是圣人所行境界,或圣人所住的清净界域。因为我们仍是具缚凡夫之身,我们凭什么能耐而能够去了知、感受那些圣人的境界——去感受佛菩萨清净无染的境界?虽然如此,但也有些特殊情况存在,亦即,以禅宗的话来讲,就是:若因缘成熟,一念相应之际,凡夫亦得一窥圣人之境——若人善根具足,勇猛精进修行之际,忽然一念心开、一念心清净、一念心相应的时候,亦得亲近、了知少分圣人不可思议之境。然而那种了知,却无法说与他人的。禅语所言:不可以说与他人,就是无法用言语同他人解说或沟通的意思;亦即是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种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境界,亦即是离言思的境界,离于言语与思惟的境界。再简单一句话讲,也就是维摩诘经里所讲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华严经的境界也同样是不可思议境界,如普贤菩萨行愿品,即是入不可思议境界之门径。所以这一切经讲到这甚深法时,都是通的。甚深法如此深奥,一般凡夫何德何能,凭什么得以契入呢?实在也没有其它办法,唯一的办法,只有实实在在、不事凡外邪小言说戏论、勇猛精进地修其究竟一乘离言说之行。尔后,功熟障消,有朝一日,忽然一念心开,即得契入法界,如来不可思议境界。而所谓的忽然也不是说从空而降,当然是积集你长久精勤修行的道力才能够有的。所以最好的修行态度,是你先把目标确定了,而这个目标最好是最高的,也就是所谓的无上菩提。设定了最高的目标,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然后老老实实地从最基层开始,一步一脚印地努力,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是离于凡夫言思境界、老老实实地修行,无所计较,不计成败、得失,乃至不计苦乐,酝勉精勤,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有朝一日忽然水到渠成。在这期间,就好像我们在拜大悲忏一样,大悲心陀罗尼经里面观世音菩萨说:诵持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神咒)有种种功德,你一定能够如何如何,如果不是这样,我誓不成正觉,惟除不善及有少疑者。如果有怀疑,就不能成就。不过,大悲心陀罗尼法讲起来,层次比较高一点,因为它有这最基本的要求:你必须先要具备这样的资格,也就是信心,才能去修它。然而以地藏法门来说(这是我的亲身体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之所以觉得最好要这样修的原因),地藏法门对要修此法门的人,完全没有要求任何先决条件,任何人都可以修,即使你原本是不太信的人,也可以修。而你若要修大悲法门,它却有最基本的条件或要求,亦即须已具备信心。你若不信,所念的咒便不会应验,即使只有一点点疑心都不可以。地藏经就不然,若不能全然相信,亦无妨,你能念就好。而且原本你若有疑,念到后来,它就能令你自然不疑,也就是它能成就你的信根,成就你对佛法的不思议信,乃至决定信。你若念到能起不思议信,接着就能起不可思议解:因为解常随信而生。你看有许多佛学家或学者,他们虽研读了很多佛经,也写了很多佛学论文,甚至得了佛学或宗教哲学博士学位等,但是他所解的常都有误。例如胡适博士就是其中一个,其它还有很多,尤其是在美国、及西洋的佛学家,多半只是在文章上作佛学研究罢了,很令人惋惜。我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是登在旧报纸上的。其文言有一个人去听某法师讲经,那人会经当过驻美大使,那是民国刚成立的时候。后来,这人写了一篇文章,指出此法师讲经的缺点,因为那位法师没有讲到明心见性的事情,只能够说他很有学问,对佛经很熟。这就是一种分别,做学问跟修行者所讲的不一样。做学问可以引经据典、下很多脚注,牵来扯去表示很博大精深的样子。事实上,法师讲经乃至于连佛讲经,最基本的目的是要令众生起信、解。是故于经典最末,常有如是字句:佛说此经已,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悉皆欢喜、信受、奉行,作礼而去。此即讲经的最重要目的——欢喜、信受、奉行。其它都是附属的;只要能欢喜、信受、奉行,这次讲经就成功了;反之,若听众不得欢喜、不能信受、不能奉行,那就不能算是成功的讲经。所以往往有人听经只是觉得师父讲得很好,至于到底讲了些什么,却不甚了了。因此并非讲得深就是好,深、浅都无所谓,只要你能令听众理解佛法就好;这便牵涉了信、解的问题。修地藏法门,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令你起正信、接着起正解。由于有正信解,你就不会走歪路,不会走岔路,也不会走冤枉路。所以,假如你真的是要求菩提道,此法门可说是一切大乘菩萨道修行的根本。倘若你只是为了求满足其它的世间愿望,你不一定要从地藏经开始修。我也曾教人从别的法门开始修,或者于一连串的修行次第中挥入别的法门。然而你若是一心一意要直趋菩提,那就必须从地藏法门开始,然后接着修观音法门。观音法门比较高一点,因为它的要求比较多一点。修完观音法门之后,再修文殊法门、普贤法门,这些都是大菩萨修行菩提的法门,也是大乘菩提道的四大法门。
刚才讲到修地藏法门时如何鉴定自己的三个方法,现在再重新提示一下:第一、你有没有起法喜,第二、有没有生出法乐,多少都无所谓,只要有一些法乐的经验便行;如果从没有过,表示你修的有问题。第三、信根有没有增长。若是念了半天,对佛法还是一团狐疑,也表示你的修法有问题,或者是修得还不够,业障还是太重。因此可说每一个人应修多少部就不一定,端看你怎么修,(然而一般以念足四百部为原则)。若是为了上班赶时间、凑遍数,那就很难讲有多大功效。
⑷精进根增长。接着,要勘验评断地藏法门修得好不好,可看精进根有没有增长。若是于修行上越来越能精进,就表示修对了。如果越修,觉得这部地藏经好像越来越长,每次一想到又要修了,就觉疲厌;但如果不修的话,又恐师父回来时又要问。我看下个星期,我得来检查功课,看看你们修得如何,看你们精进根有没有增长。你若说这部经越修越有味道,而且虽然一开始时觉得很长,现在却不觉得那么长了,这就表示有进步了。还有就是每次发愿,都能如期地把它做完,而不是刚开始发愿时是日日无有间断,每日至少一品,结果到后来是每日都只诵一品。起先是很精进,三分、五分钟热度,到后来变成每天只有一品,二十一部要修好久,那样就是越修越退步,非但精进根没有增长,反而退了。那也表示修得有问题。
⑸业障渐渐淡薄。有没有觉得自己的业障渐渐淡薄,这个自己也可以感觉得到。种种的业障,尤其是贪、瞋、痴、慢、嫉等烦恼,有没有越来越淡薄:里面越来越放得下,这样就可鉴定自己的心有没有因诵经而越来越清净。
⑹心渐渐清净。这也是鉴定你修地藏法门有没有进步的方法之一。若跟未修之前都完全一样::里面都是乌漆麻黑的一团糟,那就是修行没有进步。
以上所说的是修行进步的通相,从法喜、法乐、信根增长、精进根增长、业障淡薄:心清净,如是层次越来越高,但是它的根本就是法喜。最重要就是要有法喜,你不要修到后来,一想到地藏法门就皱眉头,或一看到法本就皱眉头,虽然请法的时候是很欢喜,那你就有问题了。这六种是通相,是一切修行的根本,如果有这些通相,表示你修行有效果、有进展。
二、别相持验
别相并非绝对必要:不过你既有通相产生,别相一定会有。然而,你若有一些别相产生,通相却不一定会有。因为别相犹如枝节末梢,而通相则是根本。以下解说修行地藏法所产生的别相之作用或持验:
⑴行车安全。例如有人虽然撞了车.车都毁了,但人却安然无事。在台北会有一个弟子对我说,他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忽然被别的车撞出汽车跑道,车门开了,接着有辆大卡车从后面冲过来,把他整个车门都扫掉,整片门都不见了,可是他还能若无其事地继续开了好久。而且车子一点都没被撞偏,还平稳地在高速公路上笔直地向前跑,人在车里也是好好的。这显然是他修地藏法门所感得的地藏菩萨威力加持。虽然如此,但修行并非在求这些;虽然不求,却自然有其应验。在台湾我们为了祈求交通安全,在危险路段常有人安置一尊阿弥陀佛,而在日本,他们却都安地藏菩萨,日本人将地藏菩萨视为祷灾的主要菩萨。
⑵生产顺利。这一项对世人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在生时、死时,都是非常重要的时刻。修持地藏法能够令人顺利安产,而且孩子安乐易养;关于这一点我几乎还没有碰到例外过。若有人怀孕了来问我要念什么经,我都教她们要念地藏经,她如果欢喜地照着做,通常都会应验,顺利安产、孩子安乐易养,至今还未有例外。只有一个业障比较重,她先生反对她念,所以只好等生了以后才赶紧补念,那就迟了一点,不过也总比不念要好得多。同样,在日本,地藏菩萨还被视为安产菩萨,而且在日本常见一尊护子地藏幼童,连怀中也有好几个。即地藏菩萨像的前后左右围绕许多
⑶夜梦安稳。会做恶梦的人,修行地藏法门能令他夜梦安稳,很快就不会再做恶梦了。这只是地藏法门的小小应验之一而已。
⑷夜梦亲属。修习地藏法门,有时晚上做梦会梦到亲属,通常是已过往的人。即若常常如此,你也不要害怕,那是因为他们求助无门,而知道你在修地藏法,故来求助于你:你只要修法时把功德回向给他们,他们得到功德利益以资冥路,以后就不会再来了。不修地藏法门,便很少人会梦到过往的亲属,修了以后常会有这种情形;但这确定不是坏事。
⑸眷属和乐。若是修对了,你越修,家里的人便会越来越相处和乐。夫妻和乐、父子乐和,母子、母女亦和乐,通当会有这样的效果。如果越修人际关系越糟糕,家里常演铁公鸡的话,便表示可能修得不对。
⑹子女懂事敬顺。若子女不乖顺,为人父母的为子女修行,既可帮他们消业障,同时也是消白己的业障,这种事很多人有所应验:修了地藏法门以后,孩子比较听话懂事;当然你也不能跋扈,孩子才会比较不乖违你的意思。常常修法之后,孩子自然就听话,你不用去讲他;你不须叫他做事,他自然就来帮你忙,例如洗碗、扫地等,他均能自动自发。我碰过很多这样成功的例子。
⑺眷属归佛。若有家人不归敬于佛的,你修地藏法门回向给他,他就会不可思议地主动要来归依佛,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其它法门似乎很少有这种功用,至少我没有这种体验,也没有看过其它菩萨的威力、愿力中含有这一项的。这可说是地藏法门特殊的功能及威力,很奇特、很厉害。
⑻平静往生。有人得了恶病很痛苦,在修地藏法门消业障之后,就能很平静地往生。尤其像植物人,你为他修其它法门,好像力量都不够或使不上,连念阿弥陀佛也不能对症下药,偏偏就是要修地藏菩萨法门才有效,这点很奇怪。所以地藏菩萨法门确有其非常特殊的愿力及威力。
以上这些都是修习地藏法门所起的各种别相之作用或持验。
关于别相持验,我再把纲要重新列举一次:
行车安全。现在对我们来讲,坐船、坐飞机、开车等等,都是很平常而且必须的。所以我个人坐飞机的时候不会害怕,我若能看得下书我就看书,看不下书时便念咒、或休息,也都十分安稳。
顺利安产。这点可说是保证的。
夜梦安稳。
夜梦亲属。
眷属和乐。
子女敬顺晓事。
眷属归佛。
平静往生。
三、实法持验——成就九心
以上这些虽只是地藏法门的权法作用,但却也是甚深不可思议,对不对?不过它们仍只是权法的范畴之事,现在我来谈一谈实法上的作用。前面所说的通相及别相是阐述如何鉴定自己修习地藏法门有没有进步,而现在所要讲的实法则是鉴定你在修习地藏法门上真正的成就。你修地藏法门有没有成就,就要看你是否具有以下所陈述的要项。譬如,你已经修了三百部、或五百部、乃至一千部地藏经,但你是不是地藏法门已经有所成就了呢?何谓修习地藏法门成就?要地藏法门修成就,即须成就九心所谓九心者,兹如下文:
1、成就同情弱者心
你若是地藏法门修成就,则同情弱者之心一定会生起来。此心为地藏法门的根本心,亦是最重要的心,同时也是地藏菩萨的初发心。此地藏菩萨之初发心为整个地藏法门一切信、愿、行成就的总枢纽。因此,你若成就此心,以下八心才可能成就。此心若不成就,其它一切皆如浮萍,飘荡无常。为什么第一成就是同情弱者心呢?因为地藏菩萨因地所发的愿,与禅宗六祖大师的法门大不相同,六祖说:我此法门是为上根人说,为上上根人说,为最上根人说。乃至我们即将要讲的金刚经,也同属这一类法门,是对最上根器的人说的。但是地藏菩萨法门则是为了度福最薄、最下劣根器的人,度最可怜、最弱势的人,度最无助、最无奈的人,度最痛苦的人,度善根最不具的人。所以任何人修地藏法门,都不需要任何条件,只要你认识字就可以——甚至有时不识字也没有关系,用注音,或用国语注音的,也能令你得修此法门。地藏菩萨就有这样的慈悲威力。而且很奇怪,常常有不识字的人,他也能很自然地就让你变成会念这部经,乃至于令很多人会背诵此经——不认识字的人居然会背佛经!地藏菩萨的慈悲威力真是不可思议!
如上所说,地藏菩萨的最根本心就是同情弱者之心。然而此心跟我们一般凡夫的心正好相反:为何如此说呢?因为我们的凡夫心通常是把眼睛安在头顶上,看上不看下。对上面的强人、富人恭敬得要命,对下面不如我们的人,不但瞧不起,还要加以欺负,欺负之外还当加以凌辱、践踏、剥削、蹂躏——世间种种的苦难即由此而起。乃至大者,从国家来说,大国侵凌弱国;小而言之,强人欺凌、侵害弱者。一切众生的苦难乃至于许多人间悲剧都是由此发端。在佛法的唯识百法中有一个谄曲,谄曲心与同情弱者心恰正相反。谄曲就是对待处于我们之上的人、比我们强的人,即起谄媚、巴结、吹捧之心;而对于处于我们之下的人,就欺负他、瞧不起他,以身、语、意种种方便来藐视、践踏他。因此谄曲心就变成修道的障碍,也是障道的根本。谄曲心与何心相敌对呢?就是直心。“直心是道场”这句话大家都知道,是出自维摩诘经。为什么直心是菩萨道场呢?因为道是平平直直的,才能成其道。如果是歪歪曲曲地,就不能成其大道,那就变成羊肠小道,那也就不是正道、直道。所以修行人应该是直道而行—身语的行为应直道而行,心行更须直道而行;因为唯有直道才能通畅无碍。你的心道若是弯弯曲曲的,就好比一条水管,假使它是弯弯曲曲地,便很容易卡住东西;心管亦如是,若是弯弯曲曲地便容易阻塞。心管阻塞则造成心路无法畅通如流:心路不能畅通时所阻窒的东西就是烦恼。种种烦恼、业障都是因为心路不直、不畅、阻滞所引起的。所以修行首先须修直心:心直之后才能令之通达菩提道。同样是一条道路,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你的心行之路若是弯弯曲曲的,你究竟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到菩提道的终点?菩提道的终站已经够远了,你还这样弯弯曲曲地迂回绕着走冤枉路,怎么了得?修行者之所以会走冤枉路的原因,完全是你自己的心在不断拐弯、兜圈子使然。所以直心才能够通达道场,直心本身才能成为修道的场所,且通往无上菩提道。众生就是因为心不直,才会起谄曲之行。而谄曲之目的何在?主要是为了图己之利。否则他为什么要巴结你,就是想从你那里得到好处。这个好处也不一定要很大,有时或者只要你稍微重视他,他就觉得达到目的了。所以谄曲之所图不一定是钱财方面的。因此以不直心讨好他人都是不善的。是故修行人,即使要称赞他人,也定要符合实际的状况,像乱戴高帽、灌迷汤等这类事情就作不得。一般凡夫很容易谄上欺下,学佛之人若有这种心,就须赶紧去除掉。如果你修地藏法门,这种谄曲心就自然会越来越淡薄,而且对于弱者不但不会瞧不起或欺侮他,反而会自然而起同情心、怜恤心,这就是修行地藏法门的真实成就。何以故?行者之心、识、业皆已转,转不善心为善心,转不善业为善业。因此,同情弱者之心若已发起,即是修习地藏法门的第一种实法成就。
2、成就悯念众生心
修地藏法门的第二种成就是跟随着第一种成就而来的;怜悯众生苦之心若发起时,即是修地藏法门的进一步真实成就。我们一般凡夫在一生中几十年之间,来来往往,劳劳碌碌,种种奔忙打拼,却很少为别人想——连忙自己的事情都来不及了,那有余暇为他人着想?因此能悯念他人的这种人实在很稀有。若是自己的父母、师长都能够悯念得到的,已经是很不错了!乃至于能扩及到自己的兄弟姐妹、六亲眷属的,就更加难得了。至于能够悯念到跟自己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陌生人,既不是亲朋、也不是好友,对他若能也有这种悯念众生苦之心生起,即是修行地藏法门有屡实成就。而所谓悯念众生苦是指那些苦呢?那主要是指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所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等八种苦。常常观察这些众生的苦相:众生界的实相就是苦相;能够于此起信解、悲悯之心,这就是修行地藏法门有所成就。所以从此点来看,地藏法门就是为了让你究竟发起大悲心作准备工作。因为大悲心不是说发就能发的。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有一句很差劲的话:人都是自私的,而事实上这句话对世俗的情况而言却是正确的,没错。但是你不应说因为凡夫性都是自私的,所以我便可以自私或应该自私。又有一句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则更是似是而非,恶毒至极。首先提倡这句话的人恐怕就真的会遭天诛地灭。人的自私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凡夫心态,凡夫心确实是自私性的,唯有凭着修行之力,才能去掉这种自私性。世人的一切痛苦、烦恼也都是由这自私性而起,乃至于一切众生的生死烦恼也都是由自私性而来,由此私我而来。然而修行若想要真正发起悲心,则一定要达”无我”。所以你看大悲法门高不高?真的好高、好深!你必须要真正无我,才能正起大悲。否则所言大悲便只是口号而已,与实际不相应。悯念众生苦之心若已生起,即是悲心发起的初门,其后会进一步产生更加增上之心。
3、成就度最苦众生之心
因为地藏菩萨的本愿是要度尽地狱众生;而这个地狱不仅指实际的地狱,而且也是一种象征性的地狱;换言之,只要是十分痛苦的境界,都可以称为是地狱。有句话说:好像活在地狱里一样,所以,在人生中,只要是觉得非常痛苦,那就有如在地狱了。地藏菩萨有此愿力要度最痛苦的众生,你若是有这种度苦之心起来的时候,就是修习地藏法门有所成就之征。因为一般凡夫并不如是,他们看到别人受苦,反而常常会幸灾乐祸,对不对?譬如:看到有人在雪地里滑一跤,跌得四脚朝天,就觉得很好笑,等等;这只是一种轻微的幸灾乐祸的心态表现:因此可知众生的心是很奇怪的。我以前在金门服兵役的时候,会有一次放假时,我们整个连队的人一起去玩,在一个湖上划船。有一位同志他的手表不小心掉到湖里去,正好那湖下面是烂泥巴。那只手表看来还蛮贵的,于是他就下船去找。虽然那个湖水并不是很深,站起来只到膝盖这么高,但是下面的烂泥却到腰部这么高,好像是荷花池那一类的泥巴,结果他捞了牛天还是找不到。正好那天天气又很冷,后来我也下去帮他找。此时有另一位同志站在岸上,正大声地在讲些风凉话。我就说:你要不然就下来帮忙找,否则不要在那边讲风凉话。所以,有些人就是这样奇怪,不帮忙也就罢了,还说风凉话。我常常忍不住会做这种鸡婆的事情,然而我不是故意的,就是某些情况一出现,不思议地,我就会不忍心地去做。
4、成就代众生受苦心
如上所说,地藏法门要成就的第三个心是度最苦众生的心;接着,由欲度最苦众生的心,再生起代众生受苦之心,这也是普贤菩萨心之一。菩萨道法门中第一个法门是地藏菩萨大愿法门,第二是观世音菩萨大悲法门,第三是文殊大智法门,第四是普贤大行法门。这四个法门系依如是次第,且亦如是一线贯串。若依究竟而言,第一大愿法门成就之后,应可直通普贤大行法门。所以地藏法门若修得真正有成就,其精神即足以上通以上诸门。因此你地藏法门若真的修而有成,我也可以就传给你普贤法门。当然你一定要发起代众生受苦之心。
所谓代众生受苦,怎么个代替法呢?这是以愿力而言。亦即:一切众生所造极重恶业之罪,及其所受之业报,我皆愿代受。你敢不敢呢?实在太恐怖了,是吧?你恐怕会想:我自己所担的业都已担不了了,那还能为别人担?所以你看,上面所讲的通相及别相的境界,已经很不得了了,而现在更是越来越深。这些都不是言说戏论所及,不是光凭嘴巴说说就可以的。又代众生受苦心还有另一层意义,即你从初发心修行,为度一切众生,于其中间虽受尽无量挫折、失败、痛苦、烦恼,你都无怨无悔,仍一心精进,只为成就菩提,广度众生。因此你所遭受的一切苦,等于是为了众生而受,此即代众生受苦之深义。
5、成就孝顺心
这也是地藏菩萨根本心之一,如果能够发起孝顺心,就是修地藏法门另一个真实成就。事实上此孝顺心不是这一世才开始修的,应是累世都在修。孝顺心分为两种,先讲孝顺父母之心。若人不能孝顺父母,而能修持地藏法门有所成就者,无有是处,可说是不可能的事。所以根本上,你一定要是个孝顺你的生身父母之人。所言孝顺父母,现在不提传说中的二十四孝那种,虽不定要孝顺到那种地步,但根本上须有孝顺心才行。有时候跟父母顶顶嘴可能是难免的,但是也不能太离谱,要有顺父母之心,常欲令之欢喜。自己有没有孝心,自己应该最清楚;然而孝顺之人,绝不会说自己很孝顺,唯一可以这么称说的人是你的父母。不过父母有时候也会偏心而判断错误。而且当父母向旁人说这个孩子很孝顺的时候,他可能不是在称赞孩子,而是在称赞自己,等于在向别人宣称“我的教育很成功,所以孩子们都很孝顺”,希望赢得别人的羡慕而觉得很有面子。不过有一种情形倒是比较可靠的,如果婆婆称赞媳妇很孝顺,那位媳妇必定是很好的。所谓孝顺心不只是孝顺自己的父母,也应包括孝顺配偶的父母。男众方面要孝顺岳父、岳母,女众则要孝顺公婆,这应都包括在内。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只有一对父母,结婚以后变成两对,而且都要孝顺。所以我极不赞成拜干爹、干妈的习俗,因为既然拜了,就应孝养,而一辈子孝养两对父母都已经难以周全了,哪有余裕孝顺第三对?所以拜干爹干妈常只是有名无实。其次,第二种孝顺心,是指孝顺诸佛。若人在世间能孝顺父母,在出世间才可能孝顺诸佛。因为父母多半是世间凡人,要孝顺他们比较容易。而佛是圣人,要孝顺他们,标准比较高,就更难做到了。如何是孝顺诸佛呢?——如诸佛教,或随顺佛教。佛教你做什么,你就欣然应诺:若有不解之处,也应先是、是,唯然世尊。所以佛说什么,你就当下信受承当而说是的。若有不能信受之处,则先肯定是由于自己业障重,现在并未能信受,非是佛言不周。对于仍无法信解者,最好不要去怀疑佛说的对不对;因为依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既然是佛口亲宣的道理,应该都不会有错,若有不明白处,通常都是我自己智所不及。反之,若他所宣说的法跟我的理解来作比较,结果是我对、而他却错了,那么应该是我成佛了才对!所以于诸佛教敬顺无违,这就是孝顺心。接下来讲孝顺师长。师长就是师父,对于师长也是要有孝顺之心。但这只是附带讲一讲而已,毫不勉强,也不敢勉强。所以修行地藏法门成就,所发起的孝顺心是指孝顺父母、孝顺诸佛、以及孝顺师长。
6、成就报恩心
报恩是跟着孝顺而来的。有报父母恩、报佛恩、报众生恩(含国王恩)、报师恩四种。关于最后这一条报师恩,你们不用报我,只要好好修行就行。其实所有的报恩心的要义所在就是要好好修行,只要好好修行,便一切恩全都报了。如果能修令众生欢喜就是孝顺诸佛,要命众生欢喜实在很难,唯有大菩萨的修行才做得到。大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皆生欢喜,因为他能于一切众生不生瞋恚,不恼、不害。这样,越讲越深,再讲下去,你恐怕就不敢修地藏法门了!上次我在密执安州讲大悲法门,讲到最后的时候,就有人说:若是这样,我就不敢念大悲咒了!本来我念大悲咒,虽然只是随便念念就好,但在念的时候感觉也不错,听师父您这么一讲,它居然有这么深的道理,我都不敢再念了。所以有些人就是这样奇怪,跟他讲那法门的好处,他反倒害怕了,因此可知佛法真是难信解。承上所说,如果你修地藏法门有所成就,在此阶段中便得成就第六报恩心,欲报答一切有恩于我者,不论凡圣。
7、成就长远心
修持地藏法门至此,长远心便得生起。地藏菩萨本身不是发愿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吗?其义即是长远发心。事实上,持地藏法门时所发的这个长远心,我们若加以推衍一下,不是和普贤菩萨心一样吗?普贤心是尽未来际修行之心。具体言之,亦即如普贤十大愿中礼敬诸佛章所言: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所礼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普贤的长远心。所以据实而言,地藏心跟普贤心乃至跟观音心、文殊心,这中间都是相通的。因此只要地藏心得以成就,其它皆能一一次第成就。不过,斫应知者,即普贤法门的洒盖范围更大,更广、更深,有如大海一般,凡心凡智不能彻其底,故其境界易令人生敬畏。也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初心行人最好从地藏法门开始,渐次而修,从比较小规模、低阶层开始,否则你若一下子就进到普贤菩萨的尽虚空遍法界的无边境界,恐怕会吓坏了。所以诸佛以大智方便教化众生、修行成就大乘菩萨道,先从地藏法门开始,慢慢增长、成熟。当你阅读华严经的时候,那种无尽法界的心胸、气魄,那样深广的境界,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对不对?那种无量无边的境界,恐怕凡夫之人一下子消受不了,所以你就必须要从地藏法门开始打基础。地藏之义为何?如前所说:心地宝藏名为地藏。而且地藏菩萨, 又是我们本土(娑婆世界)的菩萨(所谓本土者,本自有之也,此亦密义也。),而观世音菩萨算是从西方世界来旅游的。因为地藏菩萨是在地菩萨,所以更加容易亲近,而且其法门真的是比较容易成就。比起其它菩萨的法门较易成就。若你于此法不能有所成就,而想要修其它大乘法冀望有成,可以说无有是处,难上加难。为什么呢?因为末法时期一般人连基本的信根都不具足,福薄智浅。因此,持地藏法门便能令人从增长成就信根开始,而成就悲愍心、孝顺心等,乃至成就长远无上菩提心,你看,这有多好。
8、成就荷担佛志心
修持地藏法门,于长远心生起之后,又能令人成就荷担佛志心——佛志即佛的志向,亦即如来志。此即佛经所说的如来家业;故荷担佛志即是荷担如来家业。何人能如此行?即是所谓佛的孝顺之子,儒家所说的克绍箕裘之人,克绍箕裘的人就决定不会是败家子,就是佛的真子,能够光大如来的门楣,昌隆如来家业,绍隆佛种。这个佛子就是法华经中所说的是,佛之真子,是真的“从佛口出、从法化生”的如来亲子;不是捡来的,也不是收养的,或过继的,更不是小老婆生的庶出(二乘),而是正室的(大乘)、嫡传的(一佛乘)。法华经中说菩萨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故是如来真子,堪绍如来家业,能够继承如来家业这句话很有密法的味道,不过这是法华经中的句子。一切菩萨都称为佛子,因为一切菩萨都是从佛口生,从法化生。所以如果是真的佛子,既如是而生,他不成为肉身菩萨也很困难。现在佛教界有一个好现象:很多人在提倡地藏法门。但我此法门稍稍有点不同。禅宗六祖大师于有人去参访他时,他会问:你师父怎么说?参访人回答后,也会问六祖大师:大师您怎么说呢?六祖常会回答:你师父所讲的真是不可思议;但我此法门又别。别是差别、不一样的意思。所以,我这地藏法门又有别于一般所说;虽然同样是地藏法门。我所说的地藏法门,于其究竟成就时,便能令人成就荷担佛志之心,亦即荷担如来家业之心,为真佛子。果真得如此成就,则于世间一切法有何恐怖?更不会怕死,佛祖即是尔父,何惧之有?佛祖既是你亲父,而不是义父,则有究竟之依怙,故能无有恐惧,远离颠倒梦想。在台湾有很多人给观世音菩萨做养子,其实养子没什么地位,要做就做佛的真子,继承他的志业。这是什么意思呢?换言之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成就之后就能得法王灌顶;这虽是密法,但显宗华严经等也讲法王灌顶。所以会修的人,一个法门就可直通其它法门——乃至直趋无上菩提,不是弯弯曲曲、拐弯抹角的。这是持地藏法门所成就的第八心:成就荷担佛志心。
9、成就如法修行心
在这阶段中,可说是返本还元。虽然历经长久修行地藏法门,而成就不可称量的八个心,此八心即代表无量的“心成就”;以其每一个“心成就”都有很多的因缘辅助它,才得成就此心。于无量的大善心成就之后,最后便须成就这个心——“如法修行心”,返本还元,还求根本。虽然已经成就无量的大善心,但还须继续如法修行,以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道。亦即:并非于成就“荷担如来家业心”、“荷担佛志心”之后就没事了;相反的,接下来才是修行更上一层境界的起点。
以上为修持地藏法门所成就的九心,兹再覆迤一次,以为复习:
成就同情弱者心。
成就悯念众生心。
成就欲度最苦众生心。
成就代众生受苦心。
成就孝顺心。
成就报恩心。
成就长远心。
成就荷担佛志心。
成就如法修行心。
菩萨道行人可以此九心作为磅秤,自我称量,勘验你所修地藏法门的成果如何?如果这九心尽皆成就,方可说“我地藏法门已修圆满了”,然后才能请示师父:我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法门修了?当然你若只是修满遍数,要换法门也可以。因为我会如是应许你们,故一定要兑现才行,不能“退票”;所以依此而言,你也是可以再请别的法,因为我了解修行的成就不是一蹴可就的。换言之,如果你修地藏法门能具足地发起这些心,成就这些心,那当然是最好;如果能有少量的成就也很好——如果丝毫都无动静,那恐怕要再多修一些比较好。倘若连一点点效用或受用都没有,那么就必须加倍继续努力才行,不要只是修满所定的遍数。甚至退一步言,假使你善根很好,修了一百部,乃至于只修了四十九部,就能具足发起这些心,那就最好了!如是,你便不一定要修那么久,可以立刻往上修。至此,“地藏法门修行鉴定以及成就次第”,介绍到这里告一段落。
乙、随机答问
慧乙:师父,我们在请地藏法门的时候,看到师父在地藏法门仪轨后面附有忏悔法。能不能请示师父:在诵经的时候,当我觉得自己有不专心、散乱心的情况出现时,此时应该如何忏悔?能不能请师父开示。
师父:假如在修法的时候,不是不知所云,有一点点散乱、有一点点杂念、有一点点妄念,没有关系。但是如果是不知所云,而且因为经文已经念得很熟了,因此有时变成好像只是口一直在念:心则完全不在焉,几乎已经变成一台念经机了,念经变成机械动作:心中毫无所觉。接着,念了半天之后,才忽然想到“我在念经!”才发觉自己已经念到那一章节。如果常常这样,而且次数很多,就要好好地忏悔了。关于忏悔,我现在开示这个法门,请长跪合掌听:忏悔时,先在佛前长跪合掌,念“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遍,三说三拜。然后念忏悔偈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三说三拜;然后念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念一遍,拜一拜,共拜一百零八拜,求乞忏悔。拜完一百零八拜之后,再长跪念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三遍。好,请复座。(弟子们礼谢师父)
师父:请坐,还有没有问题?
慧乙:我们因为是在边地(英国),很难亲近师父,能不能请师父开示观想的心地法门。
师父:观想什么?
慧乙:比方说:诵经时应如何观想?在顶礼一百零八拜念普贤十大愿时,又应如何观想,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谢谢师父。
师父:观想应该是在止息乱心后才观想,你之所以会念经念不好而起来拜佛,就是因为心太散乱。人在乱心时不宜修观想,因为你会越修越乱,而且也观不清楚。你如果乱心时去观想又观不成,结果自己又更加懊恼,于是就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怎么这么差劲。本来就很差,观想又观不成,便觉得更差,于是就会越修越难过,越修越不欢喜,而且对自己的自信打了大折扣。所以要观想应该在心稍定后才修,即所谓止而后观,不止是无法观的。所以如果在诵经修法的时候心散乱,因而起来礼拜,此时要作观想,一般来讲是比较不适宜。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比较粗浅的观想也可以用来止息乱心,所以你试试看,每一个人的情况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你在忏悔时要修观想,这时由于你是在求普贤菩萨加持,你便可观想普贤菩萨的圣像,他坐着六牙白象。象通常只有两根长牙齿,他坐的象却有六支,左三右三,为什么六支呢?代表六波罗蜜。这只象是具有六波罗蜜的大白象,象是代表有力气,代表他的六波罗蜜是很有力的。你就观想普贤菩萨坐此白象上,而你就在他下面顶礼,求他加持。那个时候,你就要真正忏悔,忏侮自己业这么重,连诵个经都这么乱想。还有诵经的时候,如何作观想呢?如我以前所说,诵经最直接的介质就是音声,所以就缘那个诵经的音声就好,必使之字字清楚,耳朵听得清清楚楚,口中发得字字清晰。这样就可达到初步的摄心:缘音声而摄心。事实上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观想。这是观什么呢?这讲起来又变深了,这也可成为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观音声所证的耳根圆通法门。然而此中所言的声音其实不是用耳朵听的,而是用心来听的,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心中清楚地念,而且令心也听到。所以这样观想(思惟)法是念的时候不是口念而是心念;听的时候,不是耳听而是心听。因此,其要在心念心闻,而不是口念耳闻。所以我先前说我此法门又别,对不对?一般念佛的人通常只是用嘴巴念,用耳朵听到就好。韩愈在劝学篇里讲:口耳之间才六寸耳。意思是什么呢——hallow(浅) ,为什么呢?以彼不入于心。所以你口诵耳闻,于心何干?和心有什么相干?毫无相干嘛!所以修来修去只是修口耳罢了,心并没有修到。所以应该是心念心闻。如何得心念心闻呢?长跪合掌,对你们讲一些比较深的:诵经乃至于念佛念咒,都是这个念字,所以诸佛如来的最大法门就在此念字。何以故?因为众生皆有心,心以何为心?有念故为心;如果有念就是凡夫心,入于无念就是圣贤心。所以禅宗六祖大师说:我此法门立无念为宗,那就太深了。起信论里亦讲:众生心就是念念相续。心不能无念,故定有念,因此佛的一切法门都是在修这个心念。为什么要修念呢?其实也不是为了修念而修念,而是借着修念而修心。中国人造字很奥妙,今心为念。所以修心不是修什么心,而是修今心。今心又是什么呢?以禅宗法门来讲,即当下之心,指当前一念心。奵果你是在修这个当下之心,那你就是在修念。你在念经的时候,应是心念心闻,若依此而修,接下去就是更深的思惟观察了,这就是禅或是禅观。因此须知,念经念佛不是口念耳闻,而是心念心闻。一般说口念耳闻是很简单,这是普通常识可以懂得的,对不对?但是心念心闻就不是那么容易知解,然而事实上修行必须要作到心念心闻,否则修了半天,却与心毫无干涉,便不知道在修什么。所以修持的时候一定要了知,首先要知道这个“念”是如何起来的。大家先坐下来好了。(弟子们欲礼谢师父,师父答说不用谢了,讲完再谢)你试着去观察这个心,它是很奥妙的。不论你是在念经、或念佛号、或念咒都一样,此时,你可以用嘴巴念,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听,但是你不一定会用到心,对不对?搞了半天,你也是在看经,也是在念经,耳朵也听到念经的声音,但是你的心究竟在那里就不得而知——你居然无心(心不在焉)却可做这一切修行的事!所以你看这个心奥妙不奥妙?我们中文成语说心不在焉,真的就是这样。你可以身在此,口在此,眼在此,耳在此,但是心却可以不在此!而你依然能念经,每个字也都念到,一个也没漏掉,但是你的心可能并不在这边,这很奇怪。所以你念佛也好,或念其它的,念了半天却可以连自己都不知所云,不知道在念什么,因为没有念到心里。念经念了半天,念得很顺,也念得很熟,甚至可以背诵,但却可能完全没念到心里去。所以我刚才要讲的,就是怎么样用心念、用心闻。现在跟你们开示一个方便:若你所念的每一个音都是从心里面发出来的,这才叫作心念;其次,在念出来之后,每一句话都倒灌回心里去,所以都毫无漏失。从心中出,又回到心里去,全部回归本心,这样叫作“心念心闻”。如果以这样的方式来念,你就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因为是心念心闻的关系。你这一声佛号,或这一句经声,你要命它于方圆五百里内众生都可以听得到,只要一作观想他们就能听到了。否则你要命方圆五百里的众生都听得到,那岂非要有巨无霸的扩音器才行?乃至在阿弥陀经里面——你看,这也是密法的境界——东西南北方的诸佛皆出广长言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广长舌相也不是真的佛的舌头有那样大,那佛不成了大舌头!那怎么可以?那是一种象征的意义,一种观想,一种心的境界。舌是色法,它是有边际的、有限制的;但是心不是色法,是心法,没有边际、没有障碍。你若是心能成就,就能成就无量无边功德,所以你念经也是要这个样子。所以是从心念,由心闻。顺便提到,你听得懂也好,听不懂也没关系,熏习一下也好。返闻自性就是这样。返闻自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循着音声而闻到自性。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也可同时修这个法门,所以说我此法门又别嘛!这是回答你问念经的时候应该怎么观想,而这就是最高、最无上的观想,观想音声,返求根本、返求音声出处。音声与心应是在一起的。如果有声而无心,那个音声也是无所用;因为有心所以得一切成就,乃至一切音声法亦得成就。在楞伽经、华严经以及密教部中都说:诸佛菩萨以大智慧神通成就故,起于大悲,为度众生苦而现身、语,现身、现语就是现报、化二身、语就是种种经教,所有的佛经、咒等等,这种种身、语的境界就是佛菩萨的成就。我们借着这些身语之教来修行,亦能得到如是成就,所以这是最高层次的观想。而这观想是依心而作观,观想这音声,但这音声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一定要跟心有关系。所以说修行若只是口诵耳闻,与心完全没有关系是不究竟的。究竟的修行至少要以口、耳、心形成一个铁三角。但最上乘的则是心念心闻就好了,根本不经过口、耳,那样太迂回了!不过那却是上上根人修的,因此如果根器不大,而且善根还没有成熟,那就姑且绕它一个圈子:口诵耳闻,然后进而返闻自性,这样也未尝不可,懂吗?其步骤是当心念化为音声出口,由耳朵听到,再就道返家返闻自性。以如是方便亦得达于究竟,至于菩提。
慧丙:师父,在念经时,我常想:到底是谁在念经?是我在念经,还是谁在念经?会有这样的感觉。请问师父,这种感觉对不对,或好不好?
师父:这很好。这在禅宗里面称为疑团,你的感觉是怎样?
慧丙:就觉得念经好像不是我一个人在念。
师父:继续参,是谁在念经呢?你有没有发现这和一个公案一样--谁在念佛,所以很好。念佛是谁这句话是文言文,白话文意思就是谁在念佛?。你念佛念了半天会发现,到底是谁在念佛?这和你提的念经是谁、谁在念经是同一个问题。那你继续参,不过我可以跟你提示一下:你试着去观察能念及所念;所念指的是经文或佛号,也就是音声;,能念指的是心。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号音声,到底是一还是异?谁先谁后?谁为根本?好了,你们还有没有人也有这样的疑团,产生类似的问题?
慧丁:请示师父,我在刚开始修地藏法门的时候,并未请师父去我家佛堂洒净。如刚才师父所提的,修行地藏法门往往会夜梦以往的人。有时候,在念经的当中会觉得这个佛堂的空间内不只是我一个人在,甚至会觉得有其它我们所看不见的。这时我会有一个念头:现在只有我一个人,是我在念经。但又觉得在场的,并不是只有我一人,此时我就会疑惑倒底是谁在念经?因为我们修行地藏法门会有很不可思议的力量在。以我个人来讲,本来有一点怕怕的,但是由于地藏菩萨慈悲愿力的关系,我会觉得他们都在跟着我念,就在那个时候,我的念头就会想到并非只有我一个人在念经,我这种感觉跟刚刚慧丙师兄所提的,是否有什么不同?请师父开示。
师父:不一样。一切修行都应该是返照本心本性。你那种感觉是向外寻逐,而与外在产生关系,而慧丙的问题是只跟内在有关系。你那种状况就是所谓的感应方面的层面,是相上的,虽然也是很好的;但他那个是比较根本的。慧丙,你刚才所提的那个问题可再参下去,回去努力诵经再参,若参破了便于修行上进一大步,那跟谁在念佛是一样的。谁在念经,你是停在这里对不对?
慧丙:师父,我觉得好像不是我在念,就好像另外有一个人在我的脑里,很宁静。我怕把它打断,所以就静下来,不敢念太大声。耳朵里就好像很静时听到嗡嗡声一样,类似我们到郊外去时的静谧感觉是一样的。
师父:怕把它惊吓到?
慧丙:怕念经的声音把它打断了,耳朵中则听到类似在郊外时的那种嗡嗡之声。
师父:那是因为心静的关系,因此不用怕。念经念到心很静时,声音自然会降低。你说还有另外一个,你就继续参念经是谁?谁在念经?很容易找到的一个答案是我在念经。但是这个我又是谁?到底嘴巴是我吗?因为是嘴巴在念嘛!还是耳朵是我?因为耳朵在听嘛!还是心是我?可是有时候你根本没有念出声音,所以你不能说是嘴巴在念;即使你嘴巴不动,还是会有声音,还是可以听到。嘴巴没有动而可以念经,这就表示不用嘴巴也是可以念经的。嘴巴既然没有出声音,而耳朵应该也没有听到声音才对;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嘴巴虽没出声,耳朵还是可以听到声音,即使不念也是会有声音,念时当然更会有声音。有些人,尤其是以念佛来讲,念到最后变成机械性的,当你不在念的时候,它好像在放录音带一样,还是继续在念。所以现在又衍生出更多的问题,到底是谁在念?是嘴巴在念?还是我在念?是耳朵在听?还是我在听?问题越来越多,那你就继续参。你若想真正参透这个,禅宗里基本的经教及开示你都必须懂,尤其是楞严经里面的法门也都要能透达,才能参得通。总之,能问这些问题,还不错。
慧乙:师父,我有时候诵经,一开始时,我知道我自己在念.当进入一个阶段之后,不知道这样形容对不对,我好像觉得那个音声已经浮出自己,请问师父,这是什么现象呢?
师父:浮出自己?要再描述具体一点。
慧乙:我觉得那个诵经的声音,已经不是从口而出。
师父:这也可以参,这也很好。这有另一个参的题目:这个音声到底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何所从来?去至何所?这个音声到底是从那里来,你可以继续去观察。到最后这等于是最高级的心法游戏,不只是诵经而已。当你诵经,诵到某种程度,就开始这样参,所以已经不执着于原来的那些东西了。就好像一个打篮球的人,在他刚开始的时候,他要注意怎么样拍球,怎么样运球、及上篮的种种分解动作。到后来根本就没有去思惟那些东西,恐怕就只是在考虑战术问题。诵经,在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样,每个字每个字都要很注意,才能念得对、念得顺,到后来便不再受拘于原来的那些文字,因为你已经很熟了。所以你就可以稍微灵活运用一点,这个心法游戏就会越来越有意思。如果你还是照往常一样修,就不会有更多的乐趣及更多的收获产生。因此你可以继续往高层次的方向玩下去。菩萨不以世间乐为乐,以法为乐,就是这样自己作法上的游戏、作这样种种如来法乐的游戏,于是心越得清净,智慧越开阔。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不一定要照你原来那样的方法去念,方法是可以调整的。至于如何调整,则因人而异。也不是每个人都须要调整,要到了某种境地才作调整。以你而言,你就注意去观察那个音声,它到底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了?会越观越有意思;有时候会观出一些苗头;在这同时,你便要设法多增长一些闻慧。闻慧懂不懂?就是看经或听经闻法所增长的智能,称为闻慧。你现在等于是在行门中修;但是光修行门是不行的。光在行门上修,若碰到某些问题便不得解。慧丙,你也是一样,一面继续参究到底是谁在念经,不断地观察,好像在看电影一样,一面努力加强闻慧,这样就很有趣味了,对不?如是诵经时就不再那么苦恼,而能渐渐转成无上法乐。
慧戊:师父,我觉得我们修地藏法门与参禅是不相冲突的,请问师父,这两者可以同时做呢,或者须分开来做?
师父:只要你因缘与根器够的话,应该是一起修。禅、净、密都应该是同时在一起的,其实它们从来也没有分家过,以众生福德因缘之故所以才现出好像分家了。然而分者自分,不分者自不分;一分,全体佛法对他而言就各自分离,无法整个成就。而能究竟成就菩提者皆是一体成就。所以通达之人,修行一个法门之时,禅、净、密、律都在里许,你看地藏法门不就是如此吗?刚才所讲的那些就是地藏法门中禅的境界,而且是很深的禅,即使讲楞严经也不一定都讲到那么深,甚至禅宗的甚深经典也不一定都讲得那么深。关于净土,若你修心:心地清净了,即心便是净。密呢?方才所言皆是很深密的义理,是如来秘密境界,此即是地藏法门中之密。律呢?持地藏经的人皆应持如来戒。因此,地藏法门中,禅、净、密、律全都具备,毫无冲突之处;冲突者是众生、是凡夫,法与圣人从来不会冲突。再进一步讲,你如果能在一个法门上俱修无量法门,则为甚难稀有。别人念经只是一个念法,你念经可以许多种方式来运作,法喜无穷!若如此,则念经本身,对你而言,同时也是在习禅,也是在修密,也是在修净等等,是一种多功能、多面向的修行,灭罪、生善等也都同时一齐来。
慧己:师父,关于刚才那个观想的问题,我想到以前,譬如在礼佛一百零八拜的时候要加入观想,对不对?有好几次,我会这样想:有如把自己丢在宇宙中完全黑暗的地方,观想我所要拜的佛在每一个星球上,很亮很亮,放着光明,也想着自己变成很多个我,有些是过去的我在拜佛。若这样去想,这样去拜,就觉得很舒服,我不晓得这样的观想,对不对?请师父开示。
师父:大部份是对的。只有观点不太对,第一,这比较像幻想,而非观想。第二,你要观想诸佛菩萨在很多星球上,而不是你自己在很多星球上。最为不妥的是:不要观想你自己在黑暗的地方,应观想你自己也在亮的地方,或者你可以观想你从暗的地方出,到亮的地方去拜。这与普贤法门中所说,在一剎那顷礼拜十方诸佛,身不离座很相近。这也不错,很好。
慧丙:师父,我们家没有佛堂,早上起来我念经前,会走到户外向着天空拜十方诸佛,拜本师释迦牟尼佛,拜了三拜,再进去念佛;因为我想佛是充满十方虚空的。请问师父,如果这样,还要不要有个佛堂呢?
师父:如此做,是在修外道.拜天空。学佛一定要有佛堂,你再穷也要有一个,再克难也要有一个。你那样像在拜天公是不行的,拜到后来,会出毛病的。真的,不骗你,要如法修行才好,不可以顽固。你可以请一幅菩萨像,弄一个活动的佛堂,用新净庄严的红纸或红布好好地包起来、或盖上。要念的时候再请出来、或掀开礼拜。这样比较如法,不能像你所说那样拜天公,也不知道在拜什么。如果业障现前,一些恶魔鬼神都会跑来让你拜。你不拜还好,越拜会越糟。
慧乙:师父刚才提到礼拜时的观想。请问师父,如果是礼普贤十大愿,其中有几项可以很容易地以picture(形像)来观想,而其它的项目,是否可观想它的意义?
师父:可以。观想有种种观法,可观想形像,亦可观想意义。还有,慧己你刚才观察十方世界都有我去礼拜诸佛,但是不要忘掉根本,即是我此身不离此座,这样才行。我们这个身是根本,以佛法讲,这个是本身或是法身,这就有如菩萨以法身现化身去礼拜诸佛是一样的。当然现在目前只是一种观想,因为有这样的因,将来就能成就这样的果,能够跑到十方恒河沙数的剎土去礼敬诸佛,这是菩萨的本尊。所以我们这个身还是要在,不能说我去了就不见了,否则将来如果真的入定,就会回不来,跑到哪里都不知道。这有什么危险呢?怕说出来你会怕,你既然不知道到了那里,回不来了,就会有人来——有众生会来占有你的躯壳,和你同住,那样问题就大了。所以你修这种观想,一定要勤修普贤法门,才有威力挡得住。否则会有很多众生来当你的房客,要与你共住。
慧庚:关于观想,请问师父:当我们拜一百零八拜的时候,是否可观想自己的父母亲也跟着一起拜,自己的姊妹、子女也跟着一起拜?
师父:可以啊!当然可以。还有没有问题?
慧戊:刚才师父谈到在一个法门中可以同时修无量的法。请问师父,是不是我们在修法的时候,可以灵活地根据自己的情况作调整或者发挥?但是,是否有个标准可以让我们以此来衡量其作法是否确,以及对于师父所传之法的尊重。我们应该怎么拿捏?标准又如何?可否请师父开示。
师父:这个标准是:(一)你在同一部经,同一次修法的时候,不要改变方法,要同一个方法从头到尾一直连续使用。譬如,你在观想父母师长怨亲债主同时都跟你一起在念经,那你就从头到尾都一直这样观想,不要换:如果你在观想父母师长怨亲债主,他们是听你在念,那你就观他们一直在听,就不要换成让他们念,懂吗?若是听,就从头听到尾:念,就从头念到尾;拜,就从头拜到尾,不要频频转换。因为你一换就会乱。(二)还有,在一个方法中修无量的法门,并非在同一剎那中修,也不是在同一座法中修,而是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可以换成另一个法门,但是也要看你今天修这个法门有没有更深入的成就而定。比如,你在念经的时候观察“谁在念经?”你在这一项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就不要换。慧乙,你观音声也是一样,音声那里来、那里去,在还没有得到解决之前也不要换。还有慧庚那样的观法也是一样,要继续这样才能深入。总之,一有疑惑最好是要问,请示师父,等于是释疑或是印证的意思,才不容易走偏,否则乱修、修错了也不知道。有问题,问了才不会产生过错。最重要而且最根本的一点是,在同一个法门内修无量法门,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众法齐修(那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是一下子换来换去,浅尝辄止,并非如此,而是要命每个法都深入而有成就。(三)在同一个法门内能具修多少法门,这是你的Capacity (能耐)的问题,乃至天台宗、摩诃止观中讲一念三千,指菩萨心一念之中就能具足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里头。那就是Capacity (能耐)的问题。一般人没有办法如此,便要踏实一点、老实一点去修。但也不是很呆板的,念经就只是念经这样子而已。那样的话,这个经可能会愈念愈烦。例如打球,如果完全只练基本动作,没有其它,那就可能会变成很无趣;若有时也玩一玩单打、或双打、或打全场,这样就会变得较有意思,是不是?
慧丁:师父,关于刚才我所问的问题,师父说我那情形是牵涉到外在的事物,并非只有自性的问题,就这一点我还是不懂。请问师父,我应该怎么修?譬如在礼佛的时候,我也会有类似像慧己师兄刚才所提的那种感觉,而且虽然有那种感觉,但我知道我仍是在佛堂中。甚至在绕佛、经行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会经因为小孩子生日,我希望他安乐易养,就修八关斋戒,每修完一部经之后,我就会绕佛经行。譬如我发愿念地藏王菩萨五千遍,或者其它圣号,我就会一边绕佛经行一边念,在绕佛经行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观想,譬如我观想我顶戴地藏王菩萨,有好多小孩子也这样跟着我念菩萨圣号。那种感觉,我觉得我不是只有在家里的佛堂才这样,我甚至从这个星球跑到那个星球,无数的星球,无数的孩子,都跟在我后面这样绕,这种感觉很深。我现在所讲的,跟我刚刚所提的,师父所讲的照顾到外面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通,还有我应该怎么修,请师父开示。
师父:你作种种的观想,要注意此点,长跪合掌,还是归元到先前所讲的地藏法成就通相的第一个,法喜以及法乐。你作种种观想,如果得到欢喜心,就是对的。如果你作了种种观想,或者不管是自主,或是觉得好像有人,或是有其它众生,你修那个观想如果起的不是法喜或是喜心,而是其它的,譬如:会害怕、会担忧、会恐惧,这就是不正确的。乃至于有的人,他感同身受,真正地就看到,不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而是好像真正看到某些众生,那就有问题。这是一步一步演变成的,他们刚才问的,都是一种观想而已。那你说我也好像觉得是真的,但那情境到底不是真实的,仍是一种观想,对不对?如果是一种观想那就是正确的。如果你是觉得身边好像真的有人,这就不好,身边好像真正有怨亲债主在后面,这也不好。这种情形,胆子再大的人也都会毛骨悚然;那种情境若再更进一步发展,恐怕就会出问题。这样懂吗?还有,注意听,修观有几点要注意:
㈠即使观想成就:心亦不能贪着所观想的境界及其所生之觉受。所谓观想是什么?观想是一种想象的境界,对不?而这境界怎么来的呢?这是要参的,所以说我此法门又别。观想成就的时候,是真的会有境界显现,而这个境界是如何来的呢?这境界不从外来——心想而成,自心所现,自心所观,自心自“观”自“现”。若心清净寂止,因为自己如是作观所以现出如是境界,在现阶段的修行,这种观想成就时所现的境界,只是自受用境界,亦即你的观想境界只能自己受用而已,他人受用不到:我自己作观,自己见到所观境,觉得很舒服,而心生欢喜。但是还不能产生他受用。等到将来你若于自受用观境完全成就以后,当身转变成为法身大士,那时你一作观想,此自受用境即可化现出别人也能看得到、听得到、摸得着的境界,因而转为他受用境。你若问说我作观化现成一个净土,是否十方众生皆能来往生,皆得成就?可以,但是现阶段你所作的只是一个观想,或更明确地说,只是一个想象,在你自己的想象中现出那种景象,而在客观世界中并没有那个境界存在。然而那个想象中的景像确能令你心生欢喜、乃至心趋向清净,这就已达到观想的目地了。不过必须要注意的是,万万不可由于这个境界心生欢喜,因而产生对这境界的贪着——绝对不可以生贪着,一生贪着,便马上转此观想成为不清净,成为染污法——以心有贪着故成染。若再继续贪爱住着彼境下去,便再转修行为魔事,相当危险。所以,切记:修观想法,即使得以观想成就:心也绝不能贪着其境界。
⑵在作任何观想时,例如你观想到十方剎土,十分要紧的是你必须“同时”念念觉知你身不离座,而且我所说的这个身不离座,即是“身在此处”在地球上,在本处,没有跑到别处,一定要如是念念觉知。现在再进一步跟你说,你听了以后,回去要拜一百零八拜,礼谢三宝:十方剎土皆在我心中,就这一句话而已,一切尽在于此,更无他物,乃至种种观想、种种观想的庄严境界以及观想要诀,皆可以此句概括尽竟。例如观想我去他方、他土、乃至他佛国,种种形相的我,无量的我、乃至无量的佛,尽皆在我心中发生!我在我心中作如是游往、如是参拜,如是供养,皆在我一心中。你的心若是没有这样静、这样净,这样的定、这样的明觉,如何观得出来、如何能观得如法、如何能观得不贪着?这样的法深不深?好了,就此打住,所有法宝都快全部掏给你们了!
慧己:师父刚才提到说如果感觉背后怨亲债主在跟你拜,这样不好,对不对?如果修行时觉得很舒服,但如果执着那个舒服,这也不好。请问师父,像这些情形,若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怎么办?
师父:发生什么情形?
慧己:就是感觉毛毛的,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是执着于觉得很舒服,而每次都忍不住要去那样想。
师父:这两个都不对。以最究竟而言,是喜也好、是惧也好,都不对。现在跟你开示另外一层的观想:若你因为观想而心生欢喜,这时你可观(思惟)是谁在欢喜?如是,你等于是Retreat(退)到幕后去观看那个欢喜及欢喜的人;这样一来,你心中所生这个欢喜还会一成不变吗?听得懂吗?你因为作观想而于自心中造出种种景象,然后再依这些景象而心生欢喜:此时你若退而思惟:谁在欢喜?于如是思惟的同一剎那,你就会马上Detach(抽离)现前的境界。接着你更再思惟:欢喜者是谁?当然这问题又更深了。就这样,层层深入,推究到后来,你恐怕也必须深究性宗及相宗,乃至八识之间的种种关系你都必须通达,才能完全深入、了悟,参禅、观心、观想时也才能真正参出个究竟。你们现在就暂且这样以正心、不贪着的心去观,等到将来时机成熟时,便一点就破。然而现在却不能点,现在一点破,便极可能落于断灭。
慧己:还有,有时会怕:心里毛毛的,要怎么办?请师父开示。
师父:那也可用观想法来破解,你可试着去观察是谁在怕?或者你也可用金刚经中的一句话来破除那恐惧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你在念经或念咒的时候,有种种可怖的现象出现,因而心生恐惧,此时,应马上停止不要再念下去,接着站起来,礼佛三拜,长跪合掌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然后接着念“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句话一出口,便所有的虚妄影像,乃至心中的恐惧即刻破除,所有虚妄境界应声消灭,以如来威德无上,法力无边。这句经文具的是法力无边,虽不像修法、作法的那种法力。其实在当时境界现前之际,根本也来不及作什么法,不过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此经句一念出口时,一切虚妄境界立即消灭,毛骨悚然的情形也会马上消失无形。所以若在念经时,觉得好像真正有人在你背后,那种现象是不好的,有碍修行。现在我来跟你分析这个道理:如果你觉得好像真的有人、有众生,且是外在的,并非你主动要观想的众生。然而你若观想诸佛剎土、乃至于观想一切有情都跟着你一起拜佛,那便是你主动的观想,是你自己造的;而前者则你是被动的:因此后者便是在你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而前者则是超乎你的控制范围,你没有办法去掌控它:如果是真的观想,则你自己可以控制,你若要命你观想的境象消灭的话,很容易,你只要不继续观想,它就马上消失,甚至于你若心中一生散乱、那个观境便立刻消逝了。然而那种感觉、好像背后有人、或四边有人的现象,就不是你所能控制的了。简而言之,一切不是你主动观想所成的现象,都不是好现象,就必须要用金刚经来破其相:彼相一念经文就破了,而且你念时也不一定要出声,(当然念出声也可以):心中一作念,它马上就破了。如果还不能破的话,我还有别的法门可以对付,私下再讲。
慧乙:刚才师父会提到念经时若非摄心专注:心中散乱,会不知所云。不过,有时候当我很专心时,会有一种浑然忘我的感觉,这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呢?又,这种感觉对不对呢?可否请师父开示。
师父:所谓浑然忘我是外道、是道家所行。忘,在唯识百法里称之为失念。失念是不好的,佛法应该是念念分明。而浑然忘我,彷佛不知身在何处,虚无缥缈、浑浑沌沌,这是道家的境界,不能开真正的智慧,只能变成一片胡涂。所以道家的最高境界是难得胡涂,佛家的境界是正好相反,加上一个不就对了:难得不胡涂。因为众生本来就很胡涂,你要他不胡涂便很困难,所以我们现在学佛是要学念念觉知。所以不管你念佛、念经、持咒、打坐、习禅、修密都必须要念念觉知、念念照了,这个就包含了所谓自在的成份。自在就是Everything is in control (一切在掌控中),Everything is in your mind (一切都在自心之中),而且一切都是往自心中照了,你若一修修到心不知跑到何处,那样就不对,那就是外道。浑然忘我,就是愚痴无知、成了无明、无记,无记也是无明所摄。乃至于有人说一打坐,忽然“定去了”,这句话本身就错了,定去了就是Out of control(失控),那你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不知道!道教还有修阳神出窍,阴神出窍的,皆与浑然忘我有关,都是不对的,都不是佛法——佛法没有出、入:不出不入、不生不灭,一切法自心现量,这才是佛法。
慧乙:所以那样的专心……。
师父:那样的专心,事实上是忘心,忘失本心!众生有几种忘心(忘失本心),第一是遗忘?第二是入外道定,都是忘失本心;第三种是疯狂;疯狂也是忘失本心,You can not recognize Yourself (你不识自我)。外道入外道定,乃至众生种种的心不在焉的情况,也都是一种忘心。但是佛法行人的修行必须要念念觉知、念念分明,念念皆能念念现在,一定要在、不能不在,不但因地修行时要念念都在,而且果地时则要能遍在。要注意这一点:遍在或遍到也是不离本座从本心发出来的,所以不是跑掉了,更不能忘掉。还有没有问题?
慧辛:若是觉得口在念,而自己好像并没有在念,请问师父,这种情形如何?
师父:再讲清楚一点。
慧辛:就是觉得嘴巴在念,又好像觉得并没有在念。
师父: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心不在焉,所以会觉得没有在念。另外一种是给念头带着跑了。本来念的时候应该要依我刚才讲的那个原则,即由心中发出口业,然后到达耳朵。若这样念,你一定会觉得有在念,而不是没有在念。现在如果你把心、跟口这两个切断以后,只剩口在机械式的跑(运作),所以你不觉得有在念,这是一点。进而言之,如果你从心中发出念来,再由口念出声来,次由耳朵听到此声,接着你又能就路返家,循原路返回去观照发念的本心,这样就一定会觉得有在念。反之,如前所说,如果心跑掉了、或忘失、或不觉知、或散乱,其念就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因此你才会不觉得在念。这有个比喻,你有没有过长途跑步的经验?因为跑太久了,跑到后来都变成机械式动作,没在用力,不觉得在跑,也不觉得累。而变成一种惯性动作。刚才所讲的心跑掉了这件事,也是同样的道理:因念时不用心,只有嘴巴的机械惯性动作,所以你才会根本不觉得你在念。慧乙,所以你刚才那种情形也必须要注意。如果你不用心观察觉知,到后来就会变成跟她的问题一样,觉得自己并没有在念。那样的话,即使你念到后来会有一点定心,但那一点定心也会有如惯性动作一般,没什么觉知性。这时如果你不作意观察觉知——注意必须要作意观察觉知:若不作意观察,则种种修行都会变成一种机械动作,接着就会觉得自己有修好像没修一样。这是在说明心跑掉了的后果。另外一种情形是心融入音声里面,因此音声出去之后心就跟着音声走,就这样,声来声去:心也被带着来来去去,随音声而来,随着音声以俱去,也就是心不是在一旁客观一切现象,不是在当场观照,而是被带着跑,随音声来来往往、生生灭灭。音声是什么呢?音声是口业,也是尘,即是声尘。如是即…心随尘而生灭:心也随业而往来。如是,因为心不自主、不自在、不自觉故,所以你便觉得没有在修,因为修了半天还是随业飘荡,随尘漂流。所以这个时候也是要赶快抽离出来,把心从诸业中抽离出来,从声尘中抽离出来,当个Superviser(监督者)来观察这声尘与口、耳二根所造业之相状。若如是,你就会觉得有在修,而且也会越修越起劲儿,越修越欢喜。否则,既觉得自己没有在修,便会越修越无趣。所以经上说如来有无上妙法门,而我只是略知一、二罢了。
慧丙:师父,目前我还没有请法,我在家里念经的时候,常会念到一个阶段时,因为碰到了问题,便停下来想一想再继续念。请问师父,这样行吗?
师父:念经跟看经不一样。看经的时候要思惟经意:而念经的时候才来思惟经意,已经来不及了。念经应该是从头到尾不停,一直念到底。念经可说是修定的前方便之一。看经是修闻慧及思慧;而念经是修修慧。闻慧及思慧又称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念经则是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从定而来的。定是什么?定就是止观,所以在念经的时候就是在修止观准备的工作。所以你也可以只念经文而已,这是较低层次的念经,念经会念的,应该是有止有观。一切法门都是圆融的,都是洒盖一切的,只是光会念经并不是真会念经。所以你在念经的时候不应中途停下来。你现在念是没有用木鱼,若是敲木鱼念经,敲到一下突然停下来想一想,然后再敲,又想到这一段好像蛮有意思的就越敲越慢,甚至完全停下来,等想通了再恢复正常。这样行吗?又譬如敲到某一段觉得很顺,如地藏经内的……大光明云,……大光明云……的那一段时,又开始快起来,等一下在经文比较深的地方,你又开始慢下来了,有时候又停下来:这样,护法、天龙鬼神都要被你气死了,为什么?就好像拉小提琴一样,如果是会拉的人,连隔壁邻居听了都觉得很好;不会拉的人,隔壁邻居便很受罪。还有念经的时候就好像唱歌一样,念经的时候几乎已经来不及去思惟了。你若是歌词不熟的,上台去唱的时候还在想歌词,那一定唱不下来,对不对?所以关于经文的意思、都应在念经以前都已经想好,否则你就应什么都不要再想,你若是一定要想,就等念完了以后再想。唱歌不也如此?歌词里种种的轻、重、高、低、乃至于感情、意义,你都要在演唱之前已经就体会过了,到时候就表达出来而已,你不可能一边唱歌,一边还在揣摩其中的意思,那一定唱不好。
慧乙:师父,关于念经时敲木鱼唱诵。因为我们以前第一次接触诵地藏经的时候是在共修时,那时是用唱诵的,所以回家念经时,即使没有敲木鱼,也是用唱诵的。请问师父,这样的作法对不对?
师父:一般来讲,采取唱诵的方式是因为敲木鱼的关系,才用唱诵的形式。如果你没有敲木鱼就不需要有韵律,用念的或用读的就行了。若敲木鱼当然要有韵律或旋律(Melody)才行,所以如果是敲木鱼念经,就用旋律唱诵;如果不用木鱼,就不需要旋律,用朗诵即可。
慧乙:报告师父,因为唱诵跟朗诵的感觉不太一样。
师父:那你要用那种清唱的、没有木鱼伴奏的,也未尝不可。就这么说:法门没有一定,只要你能够摄心,能够修得好就行,没有一定。
慧乙:师父,依我个人的感觉是:唱诵的话,我会觉得念经念得很顺;而且即使你的眼睛还没有跟上经,你的心已经知道了。但若用念的话,如果只是纯粹像念书一样,那种感觉和唱诵的味道真的不一样。
师父:确实不一样。如果自己已Developed (发展)出一个调子,你要这样子诵也行,没关系,没什么问题。总而言之,一句话,所要注重的是效果。如果你那样修行的效果很好,而且不是太别出新裁,就没有问题,是可以的。当然有一点,通常用调子诵的,除非你对那个调子非常熟,否则会比较慢。
慧乙:师父,我会。
师父:那你是很熟,对那个调子很熟。还有没有问题?
慧甲:师父,关于礼佛时观想,因为家里佛堂有佛像,我在观想时都先看一看佛像,藉以帮助观想。我的问题是:有时候在礼佛时作观想,我好像可以看到有很多个自己一起在顶礼:有时候则可以感觉好像有很多佛在我面前,但是我根本不是看得很清楚;有时候则觉面前很模糊,无法真正观出佛是什么样子,或菩萨是什么样子。我想请问师父:像我这种情形,是因为自己修行的问题?还是业障?或是有那里修得不对?或是由其它原因造成的?
师父:你如果能够观想佛菩萨在你面前,了了分明,那你就已观想成就了。否则,通常所观只是模糊的影像,乃至于只是模糊的概念而已,还未能化成完全的形象( Picture ):久修纯熟之后,所观境才能由模糊的概念,渐渐转为清晰的影像,就好像我们冲底片一样,刚刚冲出来时并不能很清晰;渐渐地这些影像,不但轮廓渐明,而且种种细节也能很清楚地了了可见,最后就会变成所谓“诸佛现前”,那是真正地完全观想成就;而且不只是想象中的形象而已,是真正的佛身现前。所以,你那种情况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你观想并未成就罢了。观想模糊的时候,就是功夫还未到家。
慧甲:弟子接下来的问题是:刚才师父说观想时应有Self control(能自我掌控),确实觉知自己在做什么。请问师父,当我顶礼观想时,因为看不出来前面员的是什么东西,只是模糊地觉得佛在那里而已,此时有没有可能有其它外道、或鬼神跑到那里面去受我礼拜,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Control (掌控)?
师父:这点你就太多虑了,不用想那么多,你所观想的通常不会那样。依五位百法来说,观想必须作意,事实上一切的修行都要作意,你要起意才能修,因为那不是随顺你的烦恼业力而来的。是因为随顺佛教才作意去修,作意修止,作意修观,都必须如是作意。等到将来修习纯熟时,才能自然而然、不须要作意也能修观或修止(修定),不过那已经是大菩萨的境界了,称为无功用行。不用害怕你的观想中会有外道或邪魔跑进来,不要去作如是想,不会的,放心。还有没有问题?
慧乙:师父,通常诵经都是在佛堂里诵,可是我们平常在行住坐卧之间,也常会有经句跑出来,请问师父,这个时候,可以还是不可以?
师父:那没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可以或不可以。因为你诵经诵到已经成为你业力的一部份:里面自然而然能产生经句,这是很好的,这没有关系,这很好。
慧乙:像有一次拜药师忏,师父领众唱拜。在那之后,那个旋律常常会自己不停地冒出来。有时候,也会无意间忽然唱出来,可是地点有时候是在厨厉,有时候是在客厅。请问师父,像这样有没有说因为场所的关系,而不适合这样唱?
师父:除了厕所以外,都无所谓。如果是在厕所中,忽然有一个经偈冒出来,你就刻意觉知不要念出声来,如果有经句在心里浮现,便赶快把它截断,不要在厕所里思惟佛义,其它场所都没有关系。
慧乙:其它像报纸副刊:最近常常有人会写有关佛学的文章。有时候报纸放在那里,我们并不晓得里面有这些经句,或者旧报纸中有一些佛经的句子,请问师父,这时要怎么处理?
师父:我看,这个没什么办法,这是大家的共业,就不要理它了,否则你处理不完。
慧己:师父上一次提到有在家菩萨没有在家佛,能不能请师父再解释一下,为什么有在家菩萨?以及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师父:所谓在家菩萨也是菩萨发心现在家相,而非他真正在家,因为既然是菩萨,就应是心已出家。什么叫出家?不贪着家,家是五欲、六尘、三界的象征。不一定说是父母、妻子所在之处才叫家;事实上,更抽象、更高的一个境界,是指若人贪着五欲、六尘和三界,便称为在家。所以即使剃发披袈裟而贪着六尘、贪着三界的,还是称为在家。如果以这一层意义来看,若已不贪着五欲、六尘、三界,而虽未剃发、披袈裟,也是“心已出家”,那就是菩萨示现,且是大菩萨。这种境界当然很高,一般来讲,凡夫人不可能达此境界,因为凡夫即使披了袈裟都做不好了,何况不披袈裟?因此所谓在家、出家,不光是以相上来说,而应以法上来说。什么法呢?是以贪爱法来说,以贪爱及不贪爱来分:若不贪爱三界、五欲、六尘就是出家。什么叫菩萨呢?就是:位于佛之下,在还没有成佛以前发广大心之有情称为菩萨。菩萨的全名叫菩提萨埵。此处的菩提是指佛菩提,觉悟之意;二萨埵是有情;两者合起来即是:凡追求无上菩提的有情就叫做菩萨,或菩提萨埵:追求开悟的人,自利利他的人,就叫做菩提萨埵。是以这个法来分的,所以不一定要看那个表相上是剃发不剃发。有的大菩萨为了要度在家众,因为知道有些在家人看到出家人必生畏惧,觉得跟他不同类,会害怕或是不想亲近,他就现在家身去教化他。也就是对于善根比较不具足的众生,便现在家身。因此并非他真正是在家人,这就是所谓在家菩萨的来由。因为既然是菩萨,就一定心不在家,心一定是出家,才能够称为菩萨。如果他是现在家相:心具菩萨心,也就是菩提萨埵之心,已经发大悲心、菩提心才能叫作菩萨。所以他如果现在家相,就称为在家菩萨。菩萨在成菩提之前,必须具修无量功德,才得成佛。在那之前,他以种种方便、种种方式来度化众生。所以他有时也现在家相,有时候也现男身、女身、国王身……等等,这都是所谓菩萨教化众生的方便,也是度化众生的种种方法。对众生来讲,这是他度众生的种种方便;对他本身而言,则是他成就菩提的方法之一,因为他要度尽无量的众生,成就无量的功德,才能成佛,并非光坐在菩提树下就能成佛。所以所谓“在家菩萨”的意思是这样。然而这是指在“因地”修行时才如此,等到果地要成佛时,菩萨一定现出家相。如果他现在家相而成佛,众生会觉得很困惑(confused)。因为心中的法是清净还是染法,众生无法看得到,众生无法分辨你的心究竟是清净或不清净,所以须要以表相来现给他们看。如果你现在家相,与凡夫俗染毫无区别,那就清净与污染分不清楚了,所以一定要现出家相而作佛,这是诸佛成佛之通例。
慧己:请问师父,如果有人说人在这一世可以马上成佛,这句话是对或不对?
师父:人生这一世成佛,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慧己:菩萨虽现在家相,但因他这一世已是菩萨,所以下一世他便可成佛了,是不是?
师父:下一世?
慧己:也不一定是下一世,因为菩萨虽现在家相,事实上他已经是菩萨了,他之所以现在家相,是由于他的愿力来度众生。所以有人说你这辈子修了,下辈子可能成佛,请问这句话对不对?
师父: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错,但若针对你这一世修完,就成佛了这句话来说,通常是错的,为什么?因为你若这一世修了,来世就成佛,这表示什么?这表示你已是补处菩萨了,也就是说你等于是Buddha elect (佛陀当选人),是补位的,只是等着宣誓就职而已。事实上,你若是佛陀当选人,便可说你这一世修完,来世就成佛了,那么现在你就应该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明六通亦皆具足,且能够现千百亿化身,放光动地,必须要有这样的能耐,才能说是补处菩萨。而且你对于种种经典也无不通达,种种众生无不能调伏,经、律、论无不能解说,种种禅定智慧皆悉圆满,因为你已经是佛陀当选人了嘛!这也表示你跟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是同一等级的菩萨摩诃萨。这就很清楚了!众生见到他,就应该像礼拜观世音菩萨一样礼敬。
—— 一九九二年三月二十八日讲于美国俄亥俄州,大慧精舍
一九九九年八月七日二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日三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四校于美国密执安州,遍照寺
后记—护法破魔分
正当此书在进行最后一校,而且英译地藏经正待付梓之际,台北大昆卢寺来电说,上周有一K姓男子打电话到寺里来,向当家师言:我打这电话的目的是:听说你们正要出版英译地藏经;我劝你们赶快停止,不要印!当家师很讶异地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一家xx寺,附设xx佛学研究所,其中都是高僧大德:他们已经研究出来说:地藏经是伪经,这篇论文已经快发表了。敝当家师以在电话中不见其人,不方便驳斥他,只姑任他自说白话。其人如是之不足,数日之后还亲造敝寺,见了当家师,又极力如是劝止。当家师即反过来劝他莫作是说,而且最好不要参与其事,否则对你很不好。并说:其实你应为了慈悲不让他人造业,而去劝xx佛学院的人不要发表这样毁谤大乘佛法的言论,否则果报不可思议。K君见其目的不果,即不复再言:接着随便翻阅结缘架上的几本英译佛经,并指出说:畜生道的畜生英文是Beast,成观法师译成Animal不对!当家师即为之释言:Beast义禽兽,含有凶暴、残酷、及丑陋得可怕之义,是贬斥或骂人的话,有如中文的『禽兽』;而Animal(动物)是中性的字,不是含有褒贬的情绪语言——佛心平等,故佛在说法度众时,怎么会以恶言贬恼众生?诚然如是。其人闻言似仍不服气,但若无还嘴之处,即快快而去。可见此人摆明的是来找碴的。末法时期这种无聊人很多:常有这种不近道场,在家看经的白衣,没事得空就到各佛寺去踢馆。
我在美国接获台北此报告后,即作是念言:我当时若在台北,便会对他这么说:你信受他人毁谤地藏经,你何不依照先前某位法师所言的『大乘非佛说』,而说一切大乘佛经都是假的引如是邪说,不但是毁谤大乘,而且是谤佛、谤法、谤僧,罪障无数,今世来世果报不可思议。如是谤佛毁法之人,信根不具,自不信受佛语,又害他人:依于世间杂染、有漏的『伪科学』( Pseudo-science )——考据之学,来妄议佛语,因而误导众生入一阐提的歧路邪道,这样的愚妄之人,你称他为『高僧』,其实是恶僧;你还为他们传播谤法之言说,为其伴党。其实这种人、及这种末法乱相,佛在经中早已记言;佛说:魔王波旬会对世尊“如来灭后,末法时期,我当在佛法中出家,为佛弟子,着佛袈裟,而破坏如来正法。”世尊闻言愀然,并说:如来正法,无人能坏,唯如来弟子能坏之。又说:此等如来出家弟子,自坏佛法,犹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举如大般涅盘经卷七中云: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有四种魔。若魔所说及佛所说,我当云何而得分别?有诸众生随逐魔行,复有随顺佛所教者,如是等辈,复云何知?』佛告迦叶:『我般涅盘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破坏我之正法——譬如猎师身服法衣,魔王波旬亦复如是,作比丘像、比丘尼像、优婆塞像、优婆夷像,亦复化作须陀洹身,乃至化作阿罗汉身及佛色身——魔王以此有漏之形作无漏身,坏我正法。』又如仁王经中,世尊对波斯匿王言:大王,我灭度后,未来世中四部弟子……转更灭破三宝;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非外道也。多坏我佛法,得大罪过,正教衰薄,民无正行……(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嘱累品第八)再如梵网经中佛言:若佛子,以好心出家而为名闻利养……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
由此可见,这班不仁不德、为魔所用、破坏佛法之人,佛世尊早已了知,且于经中在在处处明白记言,俾令末法众生之有善心者,知所提防,不为彼所惑乱,乃至起而护法,令正法久住世间。我等如今不幸正逢其时,依佛所记,知其必然,本来不应为彼败行而悚动惊瞿,然而及至实生活中亲临其境,仍难免为佛法悲,为众生哀,乃至不期然而然地义愤填膺。
又,彼等在佛法中出家(吃如来饭),不但不思宏扬如来正法、利益众生、续佛慧命,反而谤如来法(毁谤自己的饭碗),断众生慧命,此种人在律中称为贼住,在世间法中称为吃里扒外,不知恩义,恩将仇报——毫不觉知他是吃谁的饭。又,你既然不信佛,干嘛要出家来搅乱正法?你既出家,不但不能荷担如来家业,还败坏如来家业,成为名符其实的败家子,法说非法,悖佛鬻佛,以博名闻。更严重的是,如是之人,为魔所用,助魔毁法,命正法速亡,是魔之伴党,行于魔行。如今末法时期,世间污秽,众生福薄、根浅、障重,魔强法弱,佛会在经中记言——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非法说法者有之,法说非法者有之,谤佛毁法者有之;为名闻利养而哗众取宠者,更所在多有。关于在佛法中作学术、搞考据之不当,敝人在拙著北美开示录上册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一文中,有较详细的论述,请参阅。
又,由于末法时期,世间污浊,而今而后,凡佛弟子欲求正法者,当须自觉,慎勿亲近以凡外邪小的颠倒之心讥谤佛经之人。法华经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舍利弗尚且如是,何况其它人,如何能够蠡测、评论如来境界,妄论是非?末法时期之弟子,若能一心坚信:佛语谛实,真实不虚。又决定信:如来是不妄语者。如是即一切恶心谤佛之魔事即破,而行者及无量众生之善根、法身慧命即能获得不坏、不伤、不断:是人甚难稀有,与正法相应,与佛同心,如来悉知悉见,当得诸佛菩萨护念加持,速悟自性清净本觉之智,究竟菩提。是为记。
——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于美国遍照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于未来际
修行无上道
释成观法师
倡印者:大昆卢寺(台湾),遍照寺(美国)
发行者:昆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