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发心、因果、信心、持戒、打坐--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首页->所有文章 -> 虚云老和尚所有开示



 虚云老和尚:发心、因果、信心、持戒、打坐


 下载DOC文档  



 

    修行一法,易则容易,难则实难。……所以第一要有坚固心。……次之要发长远心,我们人生在世,造业无边,一旦要来修行,想了生脱死,岂能把习气一时放得下呢? 

    地藏王菩萨发大誓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一切菩萨也如此发心。我们每天晚殿,也如此发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凡佛弟子无不发此誓愿,证果深浅大小不同,皆由愿力深浅,依愿行持大小而定。又菩萨发心时,当发四弘誓愿。 

    (一)众生无边誓愿度。既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即须断除我爱,殉己为众。以众生心为心,以众生苦为苦。常行慈悲,等施普度。如地藏菩萨,……。 

    (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众生无量劫来流浪生死,皆因烦恼未断。烦恼由根本发生枝末,重重无尽。所言根本者,谓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由此出生懈怠、放逸、嫉妒、障碍、昏沉、散乱、谄曲、诳妄、无惭无愧等无数枝末。但烦恼虽多,总不出我法二执。众生不达缘起性空的道理,妄执此身心以为实我,分别诸法以为实法。由是为因,妄受生死苦果。是故世尊方便设教,应病与药,说无量法门,对治众生无尽烦恼。我们应该依教修持誓愿断之。 

    (三)法门无量誓愿学。菩萨为普利有情,一切世出世间无量法门,均须习学。故菩萨应向五明中求。……故无论世出世法,科哲等学,均是菩萨所应学处。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故此不是闭起眼睛,盘起腿子,才算修行。运水搬柴,锄田种地,乃至穿衣食饭,痾屎放尿,都是修行佛法。出家人并非闭门造车,死守一法的。 

    (四)佛道无上誓愿成。佛道者,梵语名菩提,又译曰觉,觉者自性灵觉也。此觉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本自圆成,个个不无。诸佛圣人,示生世间,作人天之导师,后世之模范,指示众生:若离妄想执著,即可成佛。六祖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我们应该舍迷归觉,誓成佛道。弘者,深也、广也,深则竖穷三际,广则横遍十方。誓者,自制其心。愿者,志求满足。菩萨当发如上誓愿,不怖不退,不动不摇,尽未来际,勇猛勤修。 

    佛教怎么谈因果? 

茫茫苦海叹劳尘  善恶升沉自有因

报尽一生还是喜  了其千劫有何嗔

 

    佛说一大藏经,无非讲因果二字。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涂少他不了。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凡愚昏闇未了唯心自造之旨,妄起疑惑:若遇逆境,则怨天尤人;遇顺境,则骄矜自恃。或有终身作善而得恶报,作恶而得善报,则谤无因果。那知因果理微,如种果子,先熟先脱。假我今生虽作善业,反招恶报者,皆由过去恶业熟故。今生虽善,而过去之恶业已熟,不得不先受恶报;以今生善业未熟故,不得现受善报。信此理者,必无疑惑。­ 

明因识果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法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因是因缘,果是果报。譬如种谷,以一粒谷子为因,以日光风雨为缘,结实收获为果。若无因缘,绝无结果也。 

    一切圣贤之所以为圣贤者,其要在于明因识果。明者了解义,识者明白义。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虽是圣贤,因果不昧,曾种恶因,必感苦果。若明此义,则日常生活逢顺逢逆,苦乐悲欢,一切境界,都有前因。不在境上妄生憎爱,自然能放得下,一心在道,什么无明贡高、习气毛病,都无障碍,自易入道了。 

    信心对学佛很重要吗? 

佛与众生同一体  瓶盘钗钏总是金

了知瓶等无殊异  生死涅槃一例平

 

    信心为修行的根 

    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何为“智巧”?首以信根为石;次以无义味话头为击石之手;又以坚固不退之志,作固火刀;用精勤猛勇不顾危亡之力,向动静闲忙中,敲之击之,使不间断;加上般若种性,干柴一握,蓦札相承,引起一星子延燎不已,直至三千世界化为燋焰,复何难哉! 

    坚固信心 

    无论修何种法门,都要信心坚固。把得住,行得深,方能得圆满的利益。信心坚固,持咒可成;参禅可成;念佛可成,都是一样。若信根不深,只凭自己的微小善根,薄学智慧;或记得几个名相、几则公案,便胡说乱道,谈是论非,只是增长业习,到生死关头,依旧循业流转,岂不可悲。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 

    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 

    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依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定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持戒指示 

得守空王法  勿为魔事侵

戒香薰宝座  梵网结珠林

 

    持戒对修行很重要 

    学佛不论修何法门等,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修学者必须依佛戒,戒为无上菩提本。如依佛戒,则不论参禅、念佛、讲经,无一不是佛法;若离佛戒,纵参禅、念佛、讲经,亦与佛法相违,入于外道。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护,魔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著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为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 

    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著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持戒的用心处 

    佛虽说种种法门,无论大小乘戒,皆以三归五戒为根本。务使受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依之立身齐家治国,则人道主义尽。且苦因既息,苦果自灭,解脱三涂苦,生人天中,易入佛乘,则学佛主义亦尽。故三归五戒,是导世之良津,拔苦与乐之妙法。 

    欲脱生死黏,去烦恼缚,非五戒不为功。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绝。”夫“戒”者,生善灭恶之基,道德之本,超凡入圣之工具。以从戒生定,从定发慧,因戒定慧,方由菩提路而成正觉。故才登戒品,便成佛可期,故曰:“戒为无上菩提本”也。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现在的佛法比较盛行的,是净土与禅宗。但一般僧众,都忽略了戒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佛法的根本要义,乃是“戒、定、慧”三字,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我们每个学佛的人,应特别注意的。 

    持戒从十善开始 

    佛法就是人人本分之法,总要步步立稳脚根,远离妄想执著,便是无上菩提。古德所谓:“平常心是道。”只如孔子之道,不外“中庸”。约理边说:不偏是谓中,不易之谓庸。约事边说:中者中道,凡事无过无不及。庸者,庸常,远离怪力乱神,循分做人,别无奇特。 

    佛法也是一样,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YIN、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是为最上根人说。上根利智一闻道法,行解相应,如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善相且无,何有于恶。若是中下根下,常被境风所转。 

    “心平”二字,谈何容易?境风有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名为八风。行人遇著利风,便生贪著;遇著衰风,便生愁懊;遇著毁风,便生嗔恚;遇著誉风,便生欢喜;遇著称风,居之不疑;遇著讥风,因羞成怒;遇著苦风,丧其所守;遇著乐风,流连忘返。如是八风飘鼓,心逐境迁,生死到来,如何抵敌。 

    曷若恒时步步为营,从事相体认:举心动念,当修十善。事相虽末,摄末归本,疾得菩提。­ 

    怎样才是如法的静坐?­

 

一泓清水漾微波  无去无来意若何

寻味个中消息否  泠然万法影痕过

 

    静坐的重要观念 

    (一)静坐不过是教行人返观自性的一种方便方法。简言其要,则在于系念一句佛号。(或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皆可。)心心相契,念念相续,由心而出,从耳而入,莫令间断。 

    果能如斯,则更无余缘杂入矣。若能久久不退,弥勤弥专,转持转切,不分行住坐卧,岂觉动静闲忙,便可一直到家,永生安养。居士才觉得有些定明澄澈之境,便生心动念而执著之,宜其不能进步。 

    (二)静坐宜取乎自然,身体有病,宜适当调养,不必勉强支持。修行用功不拘于行住坐卧也。 

    (三)悟道不一定皆从静坐得来。古德在作务行动中悟道者,不可胜数。悟道仅为真正修道的开始,由修而证,则神通不待求而自得矣。若专为求得神通而修行,是魔见,为学佛人所不齿者。 

    (四)参禅、念佛、持咒等一切法门,皆教众生破除妄念,显自本心。佛法无高下,根机有利钝,其中以念佛法门比较最为方便稳妥。居士受持《佛说阿弥陀经》,熟览《印光法师文钞》,若能依而行之,则净土现成,万修万去。 

   (五)荤食造杀害生,大违慈旨。令人智昧神昏,增长贪嗔YIN欲,身后业案如山,冤怨债报,宁有了日。 

     静坐修行的目的,要了生死,荤食则增加无边生死,漏瓶盛油,虚劳精神,智者可以自审矣。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当熟览谛受。 

    (六)静坐如法,可使四大匀调,促进健康。 

    (七)“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莫不殊途同归,惟当择其契理契机者而修持之。平常日用,皆在道中行,那里不是道场?本用不著什么禅堂,也不是坐才是禅的。 

    所谓禅堂,所谓坐禅,不过为我等末世障深慧浅的众生而设。 

    打坐注意事项: 

    坐禅要晓得善调养身心,若不善调,小则害病,大则著魔,实在可惜。禅堂的行香坐香,用意就在调身心,此外调身心的方法还多,今择要略说: 

    跏趺坐时,宜顺著自然正坐,不可将腰作意挺起,否则火气上升。过后会眼屎多,口臭气顶,不思饮食,甚或吐血。又不要缩腰垂头,否则容易昏沉。 

    如觉昏沉来时,睁大眼睛,挺一挺腰。轻略移动臀部,昏沉自然消灭。 

    用功太过急迫,觉心中烦躁时,宜万缘放下,功夫也放下来。休息约半寸香,渐会舒服,然后再提起用功。否则日积月累,便会变成性躁易怒,甚或发狂著魔。 

    坐禅有些受用时,境界很多,说之不了。但你不要去执著它,便碍不到你。俗所谓“见怪不怪,其怪自败。”虽看见妖魔鬼怪来侵扰你,也不要管他,也不要害怕,就是见释迦佛来替你摩顶授记,也不要管他,不要生欢喜。《楞严经》所谓:“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声明: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视频侵权,请通过邮件(见首页)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虚云老和尚讲经典、咒语、文集

虚云老和尚讲金刚经     

虚云老和尚讲普门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
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中国佛教法师开示网
www.cnbuddha.net